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共12篇)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1
班级管理过程中, 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多变, 心理失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发育, 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 情绪复杂多变, 常常表现为不安和烦躁, 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等。造成青少年学生不稳定情绪的心理包括: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嫉妒心理;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 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狭隘心理;经常做一些对立的事情, 对别人的评价或行为包括帮助有对立情绪的逆反心理;沉默寡言, 不善交际, 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的孤僻心理;在学习方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但又缺乏学习毅力的矛盾心理等。由于存在以上不同的心理问题, 常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
2、缺少自信和自尊
有些同学对自身形象的不足或缺憾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 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性格、谈吐、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素质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要么妄自尊大, 要么过分自卑, 这些都表现出了自尊水平欠佳。一个人能清醒认识和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就具有真正的自尊, 也就是自尊水平程度越高;而一个人越是讨厌自己, 他的自尊水平就越低。高自尊水平的学生具有充满自信、善于表达、热心于课堂讨论、不怕挫折等特点, 而低自尊水平的学生则相反。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及持冷漠态度等。厌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因学不会到不愿学, 导致学习成绩差,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成绩差, 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 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有些学生可能通过违反纪律、与老师对着干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些学生可能辍学。
4、情感困惑
在我国, 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疏远期;第二阶段是爱慕期;第三阶段是恋爱期。青春期阶段的男女学生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 与异性接近的愿望会逐渐明朗化, 并且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 学生一方面对异性有向往、冲动, 另一方面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或有自卑等心理, 不敢正视异性, 易出现情感上的困惑。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早恋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5、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与父母之间。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 和孩子之间又缺乏交流, 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 使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表现出逆反、郁闷。另一方面是家庭不和, 父母经常发生口角或者离异, 导致孩子孤独、烦恼。
与教师之间。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 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自卑、压抑、焦虑。
与同学之间。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 如有的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 但不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解;有的同学在看待朋友问题上实行的是“双重标准”, 也就是不允许别人虚伪、自私及背后议论, 可自己也不讲真心话、背后说三道四, 因此在交友方面出现障碍。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里不健康, 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 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 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
首先, 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 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
其次, 努力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 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再次, 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 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最后, 广泛汲取经验, 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因此, 教师要注增强个人修养。
2、以学生为本, 尊重、关爱为先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思考, 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此外, 尊重和关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接纳态度, 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会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学习、生活中去。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4、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在校的学生, 有不少是独生子女, 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采取合作式学习, 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 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5、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 多一点关爱和信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行,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2
【摘要】在人才强国战略意识逐步加深的今天,教学工作者不再将工作内容局限于保障日常的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其教学的范围逐渐的扩展到了心理教育、素质教育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上。大量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运用对于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本文就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重点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级管理;作用;应用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科学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的初级阶段,班主任则需要在此基础上适当的进行延伸,管理不是重心,班级管理的重心应该在学生身上,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与人相处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站在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部分出现不合群、性情急躁、悲观等不良心态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2.提高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受成长环境的影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出现摩擦、争执等现象无法避免,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协调,帮助学生明白争执并不能解决问题,可以通过教师协调或者沟通来进行问题的处理。教师自身也要做好观察,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这样就可以将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
3.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的进行问题的分析,这对于发育中的小学生非常重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下,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自身的问题与优势,教师也可以更加科学的进行班级的管理,通过细节的处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自信、乐观、诚实的优良品德。同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也会有意识的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回馈社会储备力量。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主动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2.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健康的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差异化的生活背景下,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观察逐步的强化学生的心理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受挫能力及控制力,这些对于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3.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沟通。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人们需要面对的群体也各不相同。现阶段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庭的溺爱会让学生非常的自我、自私,这些性格极易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沟通、相处的技巧,更好地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中。
4.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宣泄情感。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稍显不足,但是基础性的感恩教育是学生必须学会的。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包容、接受、领悟社会、家庭、学校给予自己的历练和爱护。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形式
一般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单独教育和集体教育两组形式来进行。单独教育可以按照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科学的引导,如学生在出现较大心理问题的时候,单独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学生的隐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集体教育则可极大的减少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氛围。这两种方法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都运用的较为普遍,教师可以依据班级管理的需求进行合理的选择。
2.具体的实施方法
(1)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多方面进行引导。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及领悟水平,教师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按照学龄段的不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填充,以此来提高心理教育的预见性。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必须予以重视,适时的帮助学生减压可以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有目的的进行个人能力的提升。
(2)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在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德育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内容和措施落实奠定基础,二者是互补的,德育过程中,采用榜样示范,典型引路、批评和表扬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的各种有趣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个班要形成良好的班纪班风,需要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班的小学班主任,至少担任着这个班的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那么就需要教师充分挖取学科知识结构中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4)建立心理健康驿站。心理驿站中受教育的学生是学生自己感到有心理困惑、心理压力时主动寻找教师,希望得到帮助。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平台,不仅有助于教师在班级管理中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合理布置工作,也帮助了由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学生,使他们走出不良心理的阴影,在集体中快乐地成长。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人的主观意识都会通过行为表达出来,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需要时时留意,对于一些表现较为特立独行的学生必须予以关注和引导,让其步入正轨。在日常班级的管理中,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如“一周值日生”“小助手”等活动都非常可行,学生在体验过班级管理的角色之后会一改之前的不足,学会为他人着想,并锻炼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总结
对于班主任而言,除了需要教好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通过科学的班级管理确保所在班级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班级管理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但是必须在遵循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抓住核心,并围绕这一核心进行现有方法的科学运用。班级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健康的成长,从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的繁杂,因此,必须对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郭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严与爱[J].中国校外教育,,(04).
成人教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7-01
一、成人教育学生心理特点及分析
1、既有追求进步的学习心理,也有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成教学生生源多样化,有的是为适应职场需要而学习的成年人,有的是中等专业学校毕业需要继续提升学历和技能的人,还有一部分是追求第二学历的人。他们大多是渴望进步,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学生中也有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没有主动性,行为自由散漫,他们抱着混文凭的心理得过且过。因此,这两种的心理矛盾在成教学生中体现明显。
2、对学校缺乏归属感,自卑心理重。虽然与普通学生同在一个校园学习生活,成教学生总觉得自己层次要低一些,觉得学校有差别对待,容易产生否定自我价值的心理倾向。首先,成教学生的年龄一般在二十到四十岁之间,这个时期正是面临工作、学习、家庭等各种压力比较集中的时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其次,成人教育文凭“含金量”低的社会舆论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还有,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的分配上,先满足普通学生再满足成教学生,这也使得成教学生在学校难以找到归属感;另外,社会用人单位对成教毕业生另眼看待,也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无法自信,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现在很多学校的成人教育的教学计划,都是参考普通学生的教学计划制定和执行的,在自身文化基础低的条件下学习难度大可想而知,这也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部分成人大学生还有来自家庭的责任、社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工作的任务以及经济上的困境,多種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焦虑和恐惧的心理也就产生了。
二、成人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未纳入传统教育课程体系,无法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完整和系统地开展。虽然有些学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设置心理咨询室,但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而这些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主要面向普通学生开展的。提高成教学生心理调适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非常欠缺。
2、日常心理健康咨询工作开展得不够,心理学专业教师匮乏。现在的高校大多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很多高校还未形成一支完整的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咨询队伍,再加上各高校注重成教学生的技能培养,对他们心理健康咨询的重视度不够,成教学生的心理咨询主要是借鉴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案例,由于成教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很大的差异,套用普通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得到的效果将不会明显。
3、辅导员在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不明显。成教辅导员有些来自校内各院系,有些由成教部的老师担任,有些来自校外聘用教师,大部分高校除了对其有专业知识和学生管理能力的要求,并没有心理健康知识的要求。辅导员应当成为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者、引导者甚至心理咨询的协助者,但大部分辅导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如果遇到复杂的心理问题就很难预知和发现。
三、解决的办法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首先,开设专门针对成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和讲座,要有针对性的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容易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保证课程质量,使学生掌握个人心理的基本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通过心理测试等方法,训练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再次,任课教师也应有发现心理问题的警惕性和责任心,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学科知识,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定期开展成教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学校要重视并建立起较高水平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人力资源、咨询设施、财政支持等;心理咨询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各种适应与发展问题,通过协商、交谈、启发和指导,帮助其达到自立自强、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通过心理咨询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通过心理健康调查,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同时,对心理咨询结果进一步分析诊断,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3、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构建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平台。首先,辅导员要多看有关心理健康专业方面的书籍、多听一些有关心理健康的专题报告,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优化自己的工作方法,提高心理健康辅导水平。同时,要拿出真挚的爱心去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深入到学生当中,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焦虑什么,迷茫什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找到归属感,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真正做到为学生排忧解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促进人格成熟及全面发展。其次,辅导员要在学生中建立信息交流网络,依靠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共同做好心理状况的掌握和追踪工作。比如建立班级qq群、微信平台、心理咨询邮箱等,利用网络隐蔽性,学生可以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辅导员也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发布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时,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将班级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中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家麟.田宏碧.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
[2] 陈以能.罗蔚.校园文化活动为成人大学生心理教育注入活力[J].成人教育.2006(7).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刍议 篇4
首先, 二者的内涵不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 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 把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 自觉遵守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素质的好公民。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 在相关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使之在不断变化了的客观环境下, 有效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 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及自我调节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公民。
其次,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整体素质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和统帅的地位, 决定着一个人的成才方向。人的道德素质的提高则要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来实现。而心理素质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基础, 在人的整体素质中起着中介和纽带的作用。
二、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决定了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相得益彰
首先, 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相融性。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课程总目标中规定:“本课程以加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 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 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目标中又具体指出:如“理解情绪的多样性, 学会和控制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 寻找有效的应对方法, 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等。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这说明, 二者的内容既是交叉的, 又有相互包含的内容, 共同作用于一个客体——青少年群体。
其次, 道德素质问题和心理素质问题是相通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种稳定的道德倾向。任何道德素质问题产生的原因都是个体不能正确认识或不能正确遵守道德规范而导致行为上偏离规范的结果。人的心理是人大脑的一种机能, 心理问题是主观不能适应客观所产生的心理偏差和行为的偏离。二者有相通之处。前面列举的事例, 既是心理素质问题又是道德素质问题, 纯粹的心理问题和纯粹的道德素质问题是不存在的, 二者是结伴而行的。
再次, 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良好的道德素质形成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能为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政治保证。因为,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越好, 就越能自觉地加强心理品质的锻炼, 自觉地和主动地适应环境, 自觉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干扰和阻力, 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 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态, 成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
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篇5
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为此,在今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让健康的心理成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石。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今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成效。例如:我在与学生交往时,就比较注意自己的情绪,每当遇到学生违纪时,总是提醒自己不要发火,先让学生自己说说原因,继而问道:“你认为这样做,对吗?你这样做影响了谁?个人?还是集体?”或是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好好想想,明天再说。运用这些方法,不仅给了当事的学生一个思想缓冲期,而且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省,等到时机成熟,再找当事人谈话,效果是很明显的。
二、营造班级“亲情”氛围,努力使自己成为班集体的一员
人为心理问题所困,无异于陷入一座“围城”。“开始,学生有点不良表现,受到老师批评,此后老师的工作又没跟上,学生受到冷落,思想开始消沉,表现更加„不良‟,于是遭遇老师更加严厉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家长的训斥以至打骂。此时学生呢,越发„逆反‟,轻则以恶作剧,重则以„破坏性‟行为发泄不满,表示抗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从而被视为„屡教不改‟者。”这是班主任司空见惯的现象,也是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班里的滋生,我开始注重进行“亲情”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营造一个宽松而富有吸引力的班级环境。
1、“教师寄语”:“进门来,你是初
一、3班的希望;出门去,你是初
一、3班的自豪。”
2、利用新学期开学召开主题班会,精心设计的开场白令学生耳目一新:“同学们,我是你们的老师,更愿意成为你们的朋友,过去的一个学期,我们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在此谢谢大家。希望我们继续保持,共同度过今年的教与学时光。” “过去的一学期,有些同学表现得很好,有些同学在努力追赶,大家都为集体作了或大或小的贡献,为此,我们班取得了 „校双文明班级‟的光荣称号。(掌声)今天,让我们一切从零开始,共同创造初
一、3班新的辉煌。”一句句诚恳而热情的话语,我和学生的距离又拉近了。3、抓住学生生病的契机,提升学生的亲情意识。6月6日,我班学生王某某因出水痘而请假留在家里休息,于是我就利用班会的时间让在班里的学生写慰问信,一开始有的学生不愿写,我就引导道:“一个人在生病的时候,最需要的不是药物上的治疗,而是精神上的慰籍,作为同学和朋友,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的关爱奉献给别人。……”在我的引导
下,大家都开始写了,就连一开始最不愿意写的学生杨某某也动笔了,有的学生写完后把信纸叠成纸鹤,有的叠成小船,有的学生主动要求放学回家时去送,有的学生当场就说:“我好羡慕王某某,真希望自己也得场病。”
“亲情”的营造,让学生对班级有了家的感觉,学生也更注重塑造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了。
三、让学生在关爱中找回自信
“育人为本”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信念。为此,在工作中,我努力用“师爱”抑制不良,慢慢地将心灵受伤的学生搀扶到正路上来。
“拉一拉 送一程” 当学生“旧病复发”,或犯了新的错误时,我先不忙给予批评和警告,就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我是陪伴学生“走”一程,相处之中指出发展下去的危险“前景”,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似有不妥”,帮学生辨别是非,分析利弊,让学生自省、自悟。以赞代贬促其发展一次,刚响过上课铃,我走上讲台,一个学生发出了一声怪叫,全班皆惊。我见状依旧镇静如常,和颜悦色:“刚才的叫声很好听!请你给同学们再表演一次,如何?”该生的脸一红,不再吱声。眼看一场要爆发的冲突,平静收场了。还有一次,刚响过预备铃,可一些学生没有意识到已经上课了,还在说说笑笑、吵吵闹闹,整个班级也没有静下来,而邻近的班级纪律又出奇的好,我不由有些生气,刚想大声训斥学生,但一看还有几个学生正在读书,于是我数了数人数,在黑板上写下数字,趁学生一发愣的机会,我就说:“刚才有这么几个同学在认真读书,我向他们表示祝贺,也希望其他同学能赶上他们。”于是,纪律立刻好转,大家都在读书了。
小题大作督促进步注意寻找“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要降低“标竿”,二要手持显微镜。学生刘某,学习成绩极差,平时什么作业也完不成,但他的纪律很好,也很愿意为班级出力,在一次班级任务——系、放窗帘的布置大家都举手的情况下,我特意点他让他做,接到任务后他十分高兴,第二天他认真地做好了,再一天也不错,又一天,他因事忘了,我发现后并没有批评他,而是鼓励他说:“你已经做好了两次,老师相信你还能坚持做得更好。”从此以后,他都坚持下来了;在学习上,我放低对他的要求,哪怕有一次他作对了题,都及时给予鼓励,期中考试结束后,我发现他的成绩有了一个名次的进步,就在班里当众表扬,并第一个给他发了学习进步奖,此后的月考,他又前进了5名,我又及时地给予了奖励。学生们也以热烈的掌声表示祝贺。
互相尊重,平等相待 从接手初
一、3班,我就发现班内个别学生极度缺乏尊重他人的习惯,比如: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和老师见面不习惯打招呼,和同学说话不经意就冒出一句不文明的话,等等,为此,我和学生约定好,如果哪位同学和我打招呼后,我没有应答,我将在全班同学面前向这位同学赔礼说:“对不起”,同时还要连声说:“你好,你好”。另外,我在每日的班级汇报时,从不随意打断主持人的讲话,都是在他说完后,才补充说明或举手示意放学。从这两方面入手,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正逐步稳定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上。而在我的示范下,班内的文明之举正逐日增多。
循着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有了诸多的成功体验。这成功,又帮助我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
四、将学生心理负担降到最低
很显然,民主型的教师比较顺应学生的心理,有利于学生情感与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积极创造一种民主氛围,让学生释放“能量”。这“能量”,不管是建议还是意见,是牢骚还是委屈,不断地宣泄,对于化解矛盾、保持心态平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建立申诉制度,让学生直接在大家面前倾诉心声每日下午的值日班长汇报会,都有一些学生在为自己当天的行为申诉,有的合理,值日班长就免去给他的扣分,有的不合理,大家就举手表示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意见来定论;有一些学生感到委屈时,我就在放学时和他及时交流。交流后,学生都能较好的认识到问题出在哪了,心情也好转了。加大力度普及心理科学知识我从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收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去学习,较好地对学生进行了心理调节,如面对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我就选择了这样的一首诗来激发斗志:《挑战生活——我能行》 相信自己能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受挫折不行/锻炼准能行/心态若不行/调节一定行/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不但自己行/帮他人也行/互相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以此告诫学生要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去改正,发现他人的不足,及时去帮助;为了加深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同时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我给学生又介绍了一首诗:《搀扶》 你的脚陷进泥淖,搀你一把就会走上来;我的身体失去平衡,扶我一把就会站稳。生活中,你我-需要搀扶!//搀扶,一种心灵的抚慰,一种友谊的闪烁,有时就这么平易的举动,就能帮你摆脱困境的苦恼,能为我绽开信心的花蕾。//无需躲避直率的目光,这是发自心灵的呼唤。搀扶的力量在你我之间架起了桥梁,还惧怕什么山川沟壑?//来,伸出你的手吧,伸出我的手吧,让我们用心紧紧相握,共同搀扶着跋涉人生……"
心与心的交流,让学生更体会到了自己与集体的不可分割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班荣我荣,我耻班耻”的认识。
五、以“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中学阶段是完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独立自主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教师应根据青少年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规律,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学生独立性明显增强的优势,激发他们开展自我教育的愿望,培养他们具有“自学、自理、自强、自律”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自我教育的关键是如何把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实施教育者。
贝多芬有句名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被破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也必须对传统的工作方法进行改革,舍其不合时代特点的观念、做法。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如果自己主观上认准了的事,难度再大,也会想方设法去完成。根据这种心理,我就为了发挥学生自己的教育作用,而让他们的位置有所改变,即从“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变换一个角度,变换一个位置,从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教育自己和别人,从而依照正确的思想,自己从主观上改造自己,心悦诚服地约束自己,这就是“自我教育”。
今年,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追求的是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自我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力争学生人人自觉参与,各司其责,自己管理自己,以便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实践中,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并增长工作和活动的才能。我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始终树立民主意识,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认真起好调控、引导、服务的作用,决不包办代替。如:在班级实施的个人量化管理模式中,每天设立两个值日班长,值日班长在两操、卫生、个人仪表、课堂及课间纪律、出勤、早读等几方面全面检查,并于当日下午放学前公布个人一天的表现情况,主持人-----班长根据反馈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强和改善管理;然后班长将统计表收齐后,再交到周统计员手中,第二天一早,统计员再将统计好的表交到绘制笑脸的同学手中进行笑脸评价。这样做,一方面教师可从班级日常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和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形成自我督促的良好习惯,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让每个人都参与集体的管理工作,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工作积极性,也推动了班级工作的正常运转;然而,一段时间,学生对由班长担任每日的班级工作汇报主持人有了看法,虽然没有明的要我改变模式,但我意识到了问题所在,那就是有一些学生也想成为汇报工作的主持人,想在这方面一展个人的风采,抓住这个苗头,我立刻有了新的举措,让那些学生到班长处报名,然后按照顺序一人一天试着主持,效果很不错。
另外,根据初一学生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了(1)“等明天”、“人际——怎样做
(一)”“人际——怎样做
(二)”三次心理活动剧的表演活动,(2)读好书活动;等等,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在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级学生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疏导;塑造者;维护者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4-0125-02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而笔者在从事班主任期间也深刻体会到许多学生在行为表现中成表现的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打架等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将班主任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
1 了解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1.2 意志方面一般为忧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 性格方面的因素是中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①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脱,甚至耿耿于怀;②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③ 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忧柔寡断,唯唯诺诺。
1.4 青春期综合症。表现为:①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抑称为青春烦恼;②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
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地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2 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1 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从而使他们智力因素受到极大束缚的特点,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帮助学生制定了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制定了系列监督机制,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习两极分化的局面。
2.2 针对一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的心理特點,我又先后开展了“九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共同创作班歌,唱班歌,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让学生与兄弟班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整个班集体开始形式较强的凝聚力。
2.3 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
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笔者曾经有这么一个女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却过于要强,要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她谈到自己竞选班长落选后颇多微辞的看法,我随即也在交心本中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其中信的末尾我是这么写的“一个人衡量能力的大小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然而与年龄不相称的衡量得失实在是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女学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爱计较的毛病也收剑了不少。
再有一个男生曾经为自己迷恋某个女生而陷入矛盾和痛苦中,我也给他回了一段话:“欣赏别人人的同时,不是要你忘了自我。与其匆匆涉入爱河,不如静静等待成长,干任何事都要有一个高的起点,爱情也一样。我始终相信,当你事业成功的时侯,幸福就会来临。”事后我又反复与该生进行了交流,最后该生终于平稳地渡过那个悸动的阶段。
此外,这里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无论是个别面谈,还是笔谈都必须注意几个原则:①平等性与民主性原则:师生间的民主与平等,才可能产生依赖与信任的力量;②共情原则,注意倾听,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学生的各种内心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共鸣;③ 保密性原则,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学生才有可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班主任工作的全部内容,若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格意义上,必须配合一定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学校专门的心理咨询措施,但是作为一名班主任,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工作,又是必要和有效的。当然以上仅是笔者的一些粗浅探讨,那么如何在二者间寻找更加有效和完美的切入点,需要我们德育工作全体同仁继续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许瑛国,张梅玉.《青少年心理学知识丛书·成长篇》.冶金工业出版社.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7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整个社会,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面对机遇的增多, 竞争的激烈, 使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才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的教育, 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关爱生命、感恩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本人对一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随机抽样, 以问卷形式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954份, 有效问卷95.4%, 其结果有44%的同学认为学习对其本人造成很大的压力, 63%的学生常常感到孤独, 有27%的被调查者感到不想和老师、同学交流, 有386份问卷对“你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事情会找老师、同学帮忙吗?”40.5%的大学生选择了否定的态度。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并极其重要。如何维持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是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
2 影响学大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 对周围事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比较单一, 容易主观片面, 脱离实际。他们往往精力比较充沛, 思维敏捷,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 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 有了较高的智力水平, 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 异性的频繁接触, 人际关系、恋爱问题、性心理困惑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对其教师的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和影响外, 还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态度家庭也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其父母的处世态度, 生活方式, 是否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大学生自
我加强和调试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加强和调试。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最主要靠有意识的自我修养和调试来获得, 即便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内化才能起到作用。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 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当我们避开外界的喧嚣, 静下心来, 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宁静的夜晚, 仰望着深邃的天空, 我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大社会里、小环境中我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别人怎样看待我呢?”、“我应当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通俗地说, 这些就叫做自我意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 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进而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要客观的认识自我, 正确的评价自我, 积极地悦纳自己, 能控制自我, 科学的发展自我, 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2 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其主要的活动范围还是在学校, 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均要合理、公平, 要考虑到每个学生, 疏漏之处要敢于承认, 及时补救。许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 大学生心理的课程有时只是选修课,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有许多学校都开有心理咨询室, 但由于各种原因, 工作开展的不尽人意, 前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当然, 我们还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上面, 营造良好环境, 建立和谐班集体,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尽量避免出现对学生不利的因素。
目前, 不少学校也认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却简单的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真正的心理教育, 培养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而是要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落到每个学生的每个细节, 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在日常学习中, 可以举办一些心理沙龙, 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 汇总出结果, 找出问题所在。适时举办心理讲座或活动, 给大学生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正确渠道。
3.3 教师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虽然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但是自我概念、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协调, 情绪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这些都需要教师、辅导员的正确引导, 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促进心里健康。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一个班集体里, 每位学生的人格品质、认知态度、处事方法、情绪情感不尽相同, 教师或辅导员要照顾到每个学生, 考虑事情要尽量全面。有些违规违纪的孩子也不要轻易的给他们贴上标签, 要耐心细致的寻找原因, 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的给以疏导和帮助。
3.4 家庭、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以小时候的经历和见识为基础。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宁静、和谐、上进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 高效学习。另外,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生活上溺爱, 在学习上又有着较高的期望, 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懒惰、自私的心理, 又让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感到恐惧、焦虑, 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在家庭父母要帮孩子树立健康的行为品质, 应该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多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状况, 对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外界因素加以分析, 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晓雷.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桂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8
据天津大学高希庚等人于1999年的资料统计:1997年和1998年, 天津市对新入学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检测, 结果显示, 1997级24.83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1998级大学生中这一比例上升到28.75%。
1989年, 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大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 在高校大学生中, 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占总数的20%以上, 其中, 在退学、休学的学生中, 因患心理疾病的就占40%—70%。
1999年, 北京市“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课题组对北京市23所大学的近6 0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6.51%。
“八五”中华社科基金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调查”课题组于1998年对我国15个省的47所高校近3500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评, 其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8.58%。
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同期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在1978—1987年10年间, 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数的比例由24%左右上升至40%以上。
这些数字非常令人震惊, 其事实也令人忧思。从这些数字和事实中, 我们不难看出:其一, 总体而言,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健康的, 但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者比例颇高。其二, 社会转型时期个体产生新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心理疾病呈上升势头。其三, 精神疾病成为终止大学生学业的主要原因。其四, 大学生中的心理疾病以神经症为常见。其五, 大学生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已非偶然, 它是因病退学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危害极大, 特别值得我们思考和注意。
一、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 是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 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 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充分认识到, 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的, 一个心理健康的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增强独立性。
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 告别了中学时代, 跨入了大学门槛, 从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 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 浪漫奇特, 美妙无比。上大学后, 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 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 尽快克服依赖性, 增强独立性, 积极主动地适应大学生活, 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 择业的竞争必然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因而, 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 培养独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 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 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 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 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 为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4. 心理健康有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 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应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 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 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 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素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适应环境、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 促进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 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 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消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差距, 使其顺利成才
1.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 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 扬长避短, 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识, 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 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 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 丰富人生经验。
2.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为了长期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 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 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 避免因用脑过度而引起的神经衰弱, 使思维、记忆能力减退。
3.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 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 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 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 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 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 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迟早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 例如, 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等都可能成为诱因。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 日积月累, 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 学会自我调节, 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 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4.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 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 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 发展业余爱好, 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 发挥潜能, 振奋精神, 缓解紧张, 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心理保健。
5.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 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可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 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 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 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 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和指导, 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 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面对现实, 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 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 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 通过心理咨询, 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 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 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 防止精神疾病, 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 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 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没有意志, 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 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 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以天下为己任”, 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 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 有了良好的心态, 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 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 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 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三、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做到心理健康
1. 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 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 拼命地吸取新知识, 发展多方面的能力, 以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和愉快开朗的心境, 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 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喜不狂、忧不绝。
3. 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 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 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 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 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 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 要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 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 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 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 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弱, 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 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对未来社会的种种挑战, 为我们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而奉献自己的青春。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社会性的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工程,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把这项伟大工程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杨眉.大学生健康人格塑造[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班级管理工作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积极创设优良和谐的班级环境
第一, 保证班级内桌椅的平整及干净。可在教室内悬挂一些名人名言、绘画, 以此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新颖、整洁、明亮”的风貌。第二, 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作为初中班主任需做到完善自身, 需做到热爱学生, 给予其充分关怀。第三, 积极营造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 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提升自身心理健康及教学水平, 加强与家长的交流
1.班主任需提升心理健康及教学水平
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是其教育工作开展中的重要力量。班主任需做到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予学生心理感化教育, 助其塑造好健康心理。班主任需在日常工作及学习中要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 全面了解其心理健康特点及存在问题, 予以针对性的改善处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可采用运用实际案例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同龄人所遇到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及所采取的解决办法, 为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妥善解决问题提供借鉴帮助。
2.加强与家长沟通, 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实效
班主任不可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仅限制于学校中, 而是要紧密联系家庭与社会。众多家长均将关注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身体成长及学习成绩之上;还有部分家长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较为严苛, 致使学生在成长发展中出现心理阴影, 对于生活、学习均缺乏信心, 且较为排斥。针对于此, 班主任需加强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对其实行必要的心理知识辅导, 为其树立起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
三、开展多种活动, 增强班级凝聚力
在心理学中, 对于动机的价值极为注重, 认为心理动机是帮助推动人们行为的内源力量, 是引起、维持个体行为, 并将其导向至某一目标的意念。学生在其学习生活中的每一种行为均出于一定的动机, 当学生在需求基础上产生心理动机后, 一旦出现某种诱因, 动机便会付诸于行动, 推动着个体向目标前进, 达到最终的目标, 满足需求, 学生心理上存在着的紧张情绪便会消除。因此, 在针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增强整个班级的心理凝聚力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四、用心观察学生, 实现其自我教育
初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每日朝夕相处, 其对学生的了解更为全面充分。无论是言行举止及行为, 还是学习状况及心理发展, 只有有心的班主任才会对此实行全面化的观察及了解, 对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言极为有利, 可充分突显出针对性及科学性。为了更好地走进学生心里, 初中班主任需做到灵活机动, 找准切入点, 以耐心细心的态度观察学生, 在观察学生眼神、表情、言行举止的基础之上, 耐心揣摩探究学生心理。只有做到充分掌握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才可做到对学生心理发展予以科学指导帮助, 更好地解决其所面对问题。
五、润物无声, 适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 更加需要重视艺术性。首先, 班主任需做到的是, 在班级中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促使每一位学生都融入进来, 且留得住, 可得以健康成长。其次, 初中班主任还需学会将所学到的心理教育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积极运用一个科学合理的方式适时妥善地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润物无声地做好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疏导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10
我校积极贯彻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管理部门的精神, 于2005年始开展了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 并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领导重视抓落实
我校校长亲自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指定分管学生德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管这项工作, 建立由心理咨询专家技术指导, 学校领导、政教处、教师和学生心理骨干配合的五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如图1所示) 。目的是做到组织保证有力, 工作部署严谨, 检查落实及时。
学校领导深知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在学生和教师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仅能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促进和谐校院建设, 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 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依据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工作室, 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 并专门聘请了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咨询人员, 同时有大约25%的教师通过了省级心理辅导资格培训。
二、聘请专业人才队伍
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心理咨询人员。我校从2004年开始就聘请全国首届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国家职业培训师、国家职业心理咨询师等来学校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以全体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 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减轻各种心理压力, 促进心理健康, 达到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状态, 使学生在考试中发挥最佳水平。同时, 关注个别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通过咨询师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其摆脱障碍。显然, 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他们目前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 还要能在咨询中尽快辨别是否咨询对象, 尽快转介非咨询对象 (如有明显自杀倾向者、精神分裂症等) 到相关医院, 以避免耽误来访者的治疗。这些仅靠普通的咨询人员或学校兼职的教师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聘请具有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知识, 掌握多种咨询技术, 专业能力强, 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专家是必要的。此外, 许多学校常常由本校教师兼职来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由于心理问题常常与个人隐私有关, 尽管咨询人员必须遵守保密原则, 但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尽量避免找本校老师咨询, 都希望找与自己单位关系不密切的咨询师咨询。因此, 学校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是最有效的。
三、做好心理测评
心理测评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同时可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健康的最新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检查能够像生理健康采用常规体检一样检查是最好的方法。采用心理测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测量, 可以从心理健康和个性特征两个方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有助于了解学生整体和个别健康状况以及普遍和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 及时区分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和重点关注的学生;有助于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问题,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开展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和把握自己, 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习状态, 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到目前为止, 我们已经连续2年为高一新生做了心理测量, 并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四、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自2004年以来, 组织开展了从学生团体到个人、教师和家长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 学生
每年对高一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心理测量,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同时,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训。 (1) 对全体学生 (团体) 开展以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知识、自我调节心理状况、减轻心理压力等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 (2) 对心理测量结果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 (部分) 开展以人生观、价值观、人际关系、克服网络依赖等为主的心理健康辅导。 (3) 对来咨询室咨询的学生 (个别) 根据具体的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 (4) 班级心理骨干培养。由于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对象有限, 培养学生咨询骨干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显得十分重要。我们从高一年级开始, 在各个班级随机选择学生骨干, 集中进行学习方法、心理健康与学习能力、正确理解青少年的人际交往、网络的优点和危害、如何减轻考试焦虑等专题的培训。
(二) 教师
组织召开高一班主任座谈会, 明确心理测量对心理档案建立和心理咨询的重要性, 要求教师及时配合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此外, 对部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 减轻教师自己的压力, 提高心理素质。
(三) 家长
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上课时间, 分别对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学习关系的辅导讲座, 包括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需要、纠正不良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和应用心理咨询、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等内容。专门对高一学生家长开展主题为“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关怀”的讲座, 具体内容为: (1) 青少年的需要; (2) 父母如何关心自己的孩子? (3) 发现问题后怎么办? (4) 个案分析。
五、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一) 心理测量结果
我校可能存在中度或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为10%左右,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7%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刘恒、张建新在2004年对我国中学生进行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的结果) 。学生心理问题以强迫症状、敌对情绪、人际关系敏感、偏执症状为多见;性格类型与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关系, 即内向不稳定者和外向不稳定者易发生心理问题;学生中性格类型以外向不稳定者和外向稳定者多见;情绪不稳定是影响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此外, 测量结果显示, 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心理问题更明显。
(二) 对有明显心理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果
对心理测量结果显示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计划的系列心理辅导。通过对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发现:学生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减少了55.93%, 学生学习有进步的占57.63%。
(三) 个别学生心理咨询成果
我们为对考试焦虑的学生、对电脑游戏依赖的学生、早恋的学生开展咨询活动。在众多的个案咨询结果中, 约90%以上的学生不仅明显改善了心理健康状况, 而且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11
一、规范管理和加强业务指导
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我区的行政领导一直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多次亲临各个学校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区教育局起草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以教育局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各中小学,对规范和引导全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大多不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需要的情况,区教育局组织编写了《罗湖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助系列手册》和《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指引》,为教师提供基本的教育参考素材。
二、搞好两个建设,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之初,我市还没有比较健全的教学教研管理、职称管理等机制,我区决定自行探索一套“研究会在面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在点上推进”的工作策略。
(一)研究会建设
我区于2001年3月正式成立了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成为广东省第一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研究会为区教育局指导下的社会群众组织,聘请区政协主席、区教育局和卫生局等部门领导以及一批专家担任顾问,部分学校校长和业务骨干担任常务理事。研究会现有150多名会员,下设研究会工作组和五个区域性工作小组,小组及组员每学期制定小组和个人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研讨和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研究会活动,提高了研究会成员的素质、推动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教育基地建设
面上工作水平的提高,往往有赖于在点上先行一步,取得突破、取得经验。因此,我们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1.我区在深圳市率先成立了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下设心理咨询室和学习能力训练室。心理咨询室主要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及家长,开展心理咨询和家教咨询;学习能力训练室面向中小学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展统合训练等工作。
2.帮助桂圆中学等12所学校建设及办好已有的心理咨询室、怡心室等各种心理服务功能室,这些学校已经成为中央教科所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校,或国家重点课题的实验校。
三、开展两种培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我们重点抓了两种培训:
一是普及型培训,即提高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他们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教育局和学校先后请来专家为我区中小学校长、教师举办大型知识普及性讲座。研究会成员在近三十所中小学为学校教师举办了《运用心理科学,培养健全人格》、《高尚的师德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雨露》等辅导讲座,广大教师逐渐认识到:自觉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而高尚的师德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石。
二是骨干型培训,即努力培养一批有较高心理健康专业素养的骨干教师。2000年、2001年暑假以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对八百余名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了培训。区教师培训中心与华中师大联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硕士班,该班有学员九十余人,正在边学习硕士课程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课题研究。
四、通过五个结合,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课改实验相结合
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时俱进,与课改实验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探索学科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法。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针对这种新的要求,对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政治课进行了新的探讨,在区内开设了多堂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我们对现行中学生物课、健康教育课、思想政治课(初一)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进行整合、避让等调整,编写了新的《健康教育》读本,并从9月起在东湖中学、桂圆中学、罗芳中学开始了教学实验。针对初一思想政治课既不像心理健康教育课,又不像政治课并且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的状况,改革初一思想政治课,编写新的辅助资料,增加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二)家校结合,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我们在中小学家长学校和家长会上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辅导,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举办面向家长的辅导,作了《重新认识孩子,改善亲子关系》、《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等专题讲座,并接受家长的咨询。螺岭小学坚持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洪湖小学以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创设绿色社区活动,积极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三)网络普及与全员参与相结合
在罗湖区教育局、教研中心和网络中心的支持下,我们建起了“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为全区师生搭起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天空。“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有组织机构、课题研究、教师论文、咨询中心、学生心声、心理快讯、心理材库、快乐时刻、各种通知等九个栏目,及时传播各方心理动态,及时送上各种心理素材,及时解答个人心理疑难,在心理知识宣传、心理教育传播、师生相互交流等方面,充分发挥了它传送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成了信息时代罗湖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为区内、乃至区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出不少的贡献。特别是现在增设的“心理社区”专栏,更为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虚拟场所,为更多的心灵受伤者筑起了一个温暖的港湾,从而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2002年12月“罗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网”获得罗湖区教育系统首届科技信息二等奖,并成为“全国特色教育专题网站”。
(四)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1.在深圳市率先以“教师走班教学”的形式进行普及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即指导试点年级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精心准备,承担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任务,以此使全体教师迅速了解并亲身体验活动课教学。为调动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水平,研究会组织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案设计比赛,并将活动课比赛的优秀课例制成光盘。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与《人民教育》举办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大赛,我区选送了九节心理活动课参加比赛。深圳市共获得了两项一等奖,获奖者都是我会会员,会员们还获得了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两项,获奖的比例和获奖的等级均是深圳市最高的,对此,评委会给予了高度评价。
2.在个别咨询方面,罗湖区中小学心理辅导中心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中心采取下午4∶00~6∶00值班的方式,从区内学校抽调出经验丰富、精干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师,为区内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专门的心理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心理咨询与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相结合
我区重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以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需要为主线,通过教研活动,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题培训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我区立项的深圳市“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发展研究》和我区承担的“深圳市中小学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等课题,在推动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管理 篇12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现状
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 没有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的理论, 也没有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向外交流, 在理论信息上, 处于封闭的状态。具体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与落实措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脱节现象。二是师资队伍的问题比较突出, 存在着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短缺或质量普遍不高的现象。三是管理缺乏科学化, 规范化。四是科学的评估机制尚未确立, 存在无评估、评估简单以及评估错位和片面性等现象。五是管理混乱、薄弱, 相关活动的功利性色彩过于深厚。六是管理封闭, 缺乏与其它国家交流。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的传统模式
(一) 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是一种针对少数人的学校心理健康模式, 这种模式之所以不能成为我们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由于要进行这种模式必须满足以下三条假设:一是心理教师必须具备一名合格心理咨询师的水平, 不但要有丰富的心理学专业知识, 同时要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诊疗对象大体上是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的病人, 针对性很强。三是要求诊疗对象必须心甘情愿地去接受这种治疗。该管理模式未能被大部分学校所采纳的原因是, 在学校里缺少这种专业的指导老师, 并且大部分的老师也会因为绩效目标而敷衍了事, 因此这种模式很难在学校里实施。
(二) 德育模式。这种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德育原理, 用德育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种模式出现的思想基础是这样一个误区, 认为“心理问题就是思想问题、品质问题“, 这种模式是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置于德育管理之下, 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不同点是, 不再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一门科目, 而是超脱于学科之外的另一种教育体系。它立足于道德品质教育, 脱离专业知识学习, 在另一个空间中对学生心理进行指导和教育, 具有时间的持续性和空间的自由性。但是它的劣势也是医学模式未能被实行的原因, 缺乏专业老师、功利心太强。
(三) 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学校教育中的出现, 也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大进步。这种模式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依然是被动状态, 实践性也很低。教授的内容以心理学的理论、原理为主, 要求学生记住心理学中的概念、原理, 通过期末考试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这样看来, 这门课程的设置不仅不能有效地起到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而且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让更多的学生选择去逃避或被动接受, 根本无法带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系统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管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单独的一项学科, 要想做好这门教育就必须立足于教育本身, 系统性、全面性、有目标有方式地逐步开展这项工程。所以应该站在系统管理学的视角上,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
(一) 系统学与管理学的关系。系统学简言之就是简单的系统科学。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错综复杂的整体系统中探索出系统之间所产生的相互系统, 且尝试着去研究该相互系统的特性和周期。它主要是运用搜集信息和实验反馈的方法, 以及系统方法等, 对系统的性能、行径和动态多进行研究。目的主要是为掌握系统运行的普遍规律, 并使目的系统的功效和性能最优化。由于系统学在管理中的普遍使用, 就逐渐形成了系统管理学。系统学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在冗杂的组织结构中快速找到并解决所出现的管理问题。由于任何一个管理都是系统的管理, 只有对管理的对象———系统的普遍规律充分了解、掌握之后, 才能运筹帷幄, 得心应手, 实现管理的最优化。
(二) 系统的基本理论与观点。系统是由物质、能量和信息三种基本元素形成的, 这三种元素相互关联和影响, 就形成了各系统的“流通构成”;每个流通构成都有其独特性, 其特性影响着每一个系统结构, 从而每一个系统结构也影响着每个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而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则决定着每个目标管理系统能否达到目标或者是能否完成的程度。用一个图式来表示就是:流通构成———联系———结构———性质———功效。
(三) 系统管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运用。依据系统理论所阐述的观点, 学校应该建立一支有效的领导管理机构, 专门管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发展, 唯有合理地将此系统组织、各个组成要素或 (子系统) 进行统筹安排, 才能实现系统的结构及其功效的最佳流通构成, 实现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系统的顺利与高效运转, 从而达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最理想的状态。
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组织管理机制模式。从系统管理的核心观点出发, 学校应该设立一个以目标为基础, 分层次进行管理的教育模式, 即以校长为最高领导, 在校长的指挥领导下, 建立不同功能不同级别的部门机构, 在这层次中, 各机构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制约, 保持信息畅通, 把学生健康的心理教育作为第一目标。这个部门结构将健康教育思想从理论变成了实践, 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着。具体来讲, 这个管理结构主要是由校长、家长委员会、教导主任、专业心理老师等人员构成的。
2.建立激励管理机制。根据系统管理的思想, 影响一个目的系统高效动作的有子系统 (或要素) 的功效和各层次子系统 (或要素) 的积极性等。所以, 要激发这些积极的因素, 就得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大体系中, 建立起激励机制, 发挥他们的最大效能。学校一是要在制度上给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予以保障;二是要加大对这项工作的投入, 在设备、津贴上得给予适当的增设和添加;三是在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学校行政部门中, 得以条文的方式规定量化式的管理指标, 并把这项指标当成教职工职责考核的一项内容;四是在学生处应增设学生意见反馈箱, 让学生对此项工作参与评判。
3.建立评估管理机制。根据系统控制论的观点, 一个目的系统的功效最佳化的实现有赖于这个系统的流通构成 (即系统的三基元, 也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在类别、数量、流向、时间、速度等方面的最佳变动组合) , 而这最佳的流通构成的实现, 直接依赖于这个系统的各个层面、各个子系统和要素的信息的不断循环反馈。学生反馈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决定着系统的调整方向, 因此信息反馈是目标系统动态作用的最大影响因素之一。
(四) 系统管理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功能评估。在学校里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管理评估。所谓的评估就是依照既定的价值观标准, 采用科学的检测方式,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归纳, 然后再通观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为学校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反馈, 如此评估也是使得所获得的信息成为教育工作进展的根据。
1.系统的功能。系统通过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活动场所与设施、档案材料、课程以及组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评估得出的结果, 对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说来, 系统有如下的功能:
(1) 导向功能。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标准, 实时评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观, 指导其前进。
(2) 诊断功能。通过对搜集到的信息资料的分析整理, 发现教育工作中的优缺点。
(3) 激励功能。通过评估后的等级划分, 激发被评估对象的成就动机。
(4) 研究功能。评估工作是一项严肃的科学探究活动, 本身就具有教育研究价值。通过评价, 使学校以及教育者清楚现状, 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
(5) 管理整体功能。组织和指挥各功能的作用和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评估, 在其作用下, 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根有据有序发展。
2.评估的开展。评估活动的进展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实践性、整体性和持续性的原则, 在这几个基本原则外, 还需要在以下内容上加以注意:
(1) 有专业的评估组织。在开展评估活动时, 必须设置自己的专业评估组织或者是委托其他评估组织, 因为评估活动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在选择理论依据、方式、手段上的不同就会影响到整个评估工作的进展。
(2) 有明确的评估目标。在评估活动开展前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确定本次活动要达到什么效果, 需要怎么去完成, 进而才能确定在评估中需要用到什么评估理论和方法。为了使评估的目标、目的和任务更加明确、清晰, 必须广泛征求意见, 特别是征求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意见。
(3) 设计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离不开对整个系统的认知, 只有理清整体系统中各系统的相互关系才能够面面俱到, 并发挥各系统功能的最大化, 客观、全面地反映教育工作的最终结果。在设计指标体系时, 除设计标准外, 也要做好各项通讯指标的权重设计, 这主要是运用在学校心理学教育重要性程度的评估活动中。
(4) 搜集评估信息。进行评估需要以一定的材料和信息为依据。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是获得这种信息的手段和前提。一般的方法有听取报告、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座谈讨论、问卷调查和考查测验等。
(5) 整理评估信息。利用统计技术和理论将搜集到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要依据评估指标体系, 以指标和侧重点的内容为主要关键点, 努力使各级指标体系和侧重点都有充分的材料证明, 所涉及的材料必须是着重标出, 且能够让人信服。在说明问题和反映工作全貌的前提下, 力求简洁明了。
(6) 评估结果的反馈。这个过程是以上所有评估活动完成后的一个总结、分析、归纳和目标调整的过程。评估结果的反馈是以文字的形式对被评者的优劣高低进行恰当的价值判断, 从而推动被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宏佐.系统工程管理指南[M].北京:国际工业出版社, 1991, 5
[2]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