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2024-08-18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共12篇)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篇1

班级管理过程中, 能否以科学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 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对班级管理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多变, 心理失衡

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 随着生理的发育, 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 情绪复杂多变, 常常表现为不安和烦躁, 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等。造成青少年学生不稳定情绪的心理包括:担心他人优于自己的嫉妒心理;个人利益高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 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的狭隘心理;经常做一些对立的事情, 对别人的评价或行为包括帮助有对立情绪的逆反心理;沉默寡言, 不善交际, 内心产生压抑、苦闷的孤僻心理;在学习方面知道学习的重要性, 但又缺乏学习毅力的矛盾心理等。由于存在以上不同的心理问题, 常导致学生心理不平衡, 影响日常学习和生活。

2、缺少自信和自尊

有些同学对自身形象的不足或缺憾感到过分羞耻与内疚, 有的同学对自己的性格、谈吐、学习能力、社交能力等素质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要么妄自尊大, 要么过分自卑, 这些都表现出了自尊水平欠佳。一个人能清醒认识和估计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就具有真正的自尊, 也就是自尊水平程度越高;而一个人越是讨厌自己, 他的自尊水平就越低。高自尊水平的学生具有充满自信、善于表达、热心于课堂讨论、不怕挫折等特点, 而低自尊水平的学生则相反。

3、厌学心理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 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及持冷漠态度等。厌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因学不会到不愿学, 导致学习成绩差,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因为成绩差, 厌学学生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 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 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有些学生可能通过违反纪律、与老师对着干等方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些学生可能辍学。

4、情感困惑

在我国, 青少年的性意识的表现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疏远期;第二阶段是爱慕期;第三阶段是恋爱期。青春期阶段的男女学生正处于性意识发展的第二阶段——爱慕期。随着青春发育期高峰的出现, 与异性接近的愿望会逐渐明朗化, 并且以情感吸引和实际接触需求的形式表现出来。此时, 学生一方面对异性有向往、冲动, 另一方面受到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或有自卑等心理, 不敢正视异性, 易出现情感上的困惑。目前青少年学生的早恋现象有一定的普遍性。

5、人际关系紧张

青少年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与父母之间。一方面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对孩子的期望值较高, 和孩子之间又缺乏交流, 不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 使孩子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表现出逆反、郁闷。另一方面是家庭不和, 父母经常发生口角或者离异, 导致孩子孤独、烦恼。

与教师之间。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过多干涉学生的学习和业余生活, 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矛盾, 使学生自卑、压抑、焦虑。

与同学之间。主要表现在交友方面, 如有的同学之间发生了一些摩擦, 但不知用什么方法进行调解;有的同学在看待朋友问题上实行的是“双重标准”, 也就是不允许别人虚伪、自私及背后议论, 可自己也不讲真心话、背后说三道四, 因此在交友方面出现障碍。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

1、提高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和个人修养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里不健康, 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 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 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点。

首先, 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 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

其次, 努力培养高尚的爱生情怀, 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再次, 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 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

最后, 广泛汲取经验, 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

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证。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将直接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言行。因此, 教师要注增强个人修养。

2、以学生为本, 尊重、关爱为先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学会思考, 才能使教育卓有成效。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要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机会与场所。此外, 尊重和关爱学生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接纳态度, 会感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会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到学习、生活中去。

3、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 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

4、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在校的学生, 有不少是独生子女, 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许多学生养成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在教学中, 可以组织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采取合作式学习, 鼓励学生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 不仅能促进知识技能的学习, 还有利于目标分享、信任与责任感等方面的社会学习, 形成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人际关系。

5、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充分调动起来,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并达到最佳状态。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多一点理解和尊重, 多一点关爱和信任,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使他们觉得别人能做到的, 我也能行, 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也使更多的学生在分享成功喜悦的同时受到感化。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篇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情绪表达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感悟友善、和谐、文明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能力目标

了解自己的情绪和学会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能够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帮助他人改善情绪

知识目标

认识适度负面情绪的作用及调节持续负面情绪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教学难点:宣泄情绪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0月,一名莫斯科司机嫌过斑马线的行人步子太慢,并且对他的喊叫不加理睬,异常愤怒的`他掏出枪,打伤3名行人。“路怒症”开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5月,成都市三环路发生一起打人事件。一名女司机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连续变道两次,直接从后方车前切了出去,随后被后方汽车上的男司机逼停后拖出车外,男司机连续击打女司机脸部,导致女司机肩膀骨折、脑震荡,身上多处瘀青。

思考:“路怒症”有什么特点?有人说,“路怒症”是一种病,需要治疗。你认为应如何预防和治疗“路怒症”?

教师小结: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管理和控制,不仅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而且可能会酿成悲剧。合理地调节情绪,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做情绪的主人。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案例分析——《推销员的故事》

两个推销员被派到非洲的某个国家去推销鞋,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这里的人都光着脚。

面对此景两个人出现了截然相反的反应……

一个人非常沮丧的向公司打电话汇报:这里没有任何的市场,他们根本不穿鞋。怎么会买我们的鞋呢!

另一个人非常兴奋地向公司打电话汇报:这里的市场非常广阔,因为他们都不穿鞋,如果让他们都穿上我们的鞋,那将是多么大的市场啊!

想一想:两个推销员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反应?

活动二:请你来辨析

有的同学说:“我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骂就骂,关别人什么事?”是这样的吗?

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即可。

教师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即使没有语言的交流,一个人的表情、声调、姿态和动作所表达的情绪,也会影响周围的人。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

活动三:请你来支着

(1)小强的故事——烦躁的星期一

情景一:小强愁眉苦脸,因为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

情景二:妈妈因为小强贪玩不学习而训斥他。

情景三:小强大喊“烦死了”。

说一说:小强可能会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你有哪些好办法能帮助小强调控情绪,摆脱目前的困境?

(学生答略)

过渡:在同学们的点拨下,小强的心情平静了许多。第二天他骑上自行车匆匆赶往学校,接下来他又遭遇到了什么?

(2)小强的故事——倒霉的星期二

情景一:小强骑车与别人相撞。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他应如何调节和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学生答略)

过渡:小强听取了大家的意见,控制住了不良的情绪,匆匆奔向学校,可是考试已经开始了。小强顿觉手心直冒冷汗,心“怦怦”直跳,接下来小强又遭遇到了什么呢?

情景二:考场上小强眉头紧皱,不知所措。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此时小强的不良情绪,以及应如何调控情绪渡过难关。

(3)小强的故事——伤心的星期三

情景:小强面对满是错号的试卷伤心极了,同学在旁边冷嘲热讽。

说一说:小强此时可能产生哪些不良情绪?他该怎么做?

提示:学生畅所欲言,纷纷献计献策。

教师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①改变认知评价。②转移注意。③合理宣泄。④放松训练。

知识链接:调节和控制情绪的10种方法

(1)学会转移。当火气上涌时,有意识地转移话题或做点别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

(2)学会宣泄。如果有不愉快的事情及委屈,不要压在心里,要向知心朋友和亲人说出来或大哭一场。

(3)自我安慰法。当一个人追求某个目标而没有得到时,为了减少内心的失望程度,常为失败寻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求得内心的安慰,就像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童话那样,因此,通常也称为“酸葡萄心理”。

(4)语言节制法。一旦情绪激动时,可以默诵或轻声自我警告“保持冷静”“不允许发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响”等词句,想尽办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针对自己的弱项,预先写有“制怒”“镇定”等文字置于案头或悬挂在墙上。

(5)自我暗示法。估计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很可能会产生较大程度的紧张情绪,就事先为自己寻找几条不应产生这种情绪的有力理由。

(6)愉快记忆法。回忆过去经历中碰到过的令你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或获得成功时愉快满足的体验,尤其应该回忆那些与眼前不愉快体验相关的过去的愉快体验。

(7)环境转换法。每当处在剧烈情绪状态时,要暂时离开激起情绪的环境和有关人物。

(8)幽默化解法。增强幽默感,用寓意深长的语言、表情或动作,采用讽刺的手法,机智、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情绪。

(9)推理比较法。将困难的各个方面进行分解,把自己的经验和别人的经验相互比较,在比较中列出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从而寻觅到成功的秘密,坚定成功的信心,排除一切畏难情绪。

(10)比较升华法。当情绪低落时,不妨去孤儿院、养老院、医院,看看世界上除了自己痛苦外,还有多少人比自己更不幸。

教师讲述:运用情绪调节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帮助同学、家人改善情绪,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活动四:学以致用,走进生活

小强的生活烦恼只是我们生活中不良情绪的一个缩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烦恼,下面是同学们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不良情况,请你们试着用以上方法去调节:

(1)我考试考得不好,有位同学对我说:“你是个笨蛋!”

(2)我很努力,但是总考不好,也找不到好的方法,愁死我了。

(3)有同学在背后造谣,说我喜欢某某。

(4)我花了很长时间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但语文老师说我这篇文章是抄袭的,我很委屈。

(5)回家后,老妈老是唠叨个没完,我都快烦死了。

提示:学生回答,教师评析。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调节情绪的各种方法,也懂得了情绪的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合和时机。课堂上我们模拟了解决的方法,但是我们的人生却不能模拟,当你们走出这个课堂,就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你的情绪导致的行为,将决定着你是否能赢得周围人的尊敬,甚至决定着你的未来,请同学们在人生路上多珍重。

【教学反思】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篇3

据2008年3月13日的《北京晚报》报道,在北京市,从2006年到2007年的一年之内,恶性肿瘤就由第三位杀手上升为第一位杀手了。占居民总死亡人数的24.55%,这么快的上升速度,实在惊人!还有报道说,2006年我国新增肿瘤患者220万,当年死亡160万,存活不到30%。到第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真不知道还能剩下百分之几呢!

癌症的发病率在增加,死亡率在增长。这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现实。

癌症,也叫恶性肿瘤。肿瘤是指机体长期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发生突变,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恶性肿瘤可以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癌症病变的基本单位是癌细胞。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但这种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细胞的增生则是无止境的,这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它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最后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

[癌症的危险因素]

1吸烟。吸烟与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总癌死亡有关(包括口腔癌、喉癌、食管癌及胃癌等)。在过去的30年间,肺癌的死亡率由7.17/10万增至约30/10万。

2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少。人类癌症中有三分之一与此有关。如超重和肥胖与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及肾癌等有关。近2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明显的西方化趋势,城市和富裕农村中,超重和肥胖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结直肠癌和乳腺癌上升的重要原因。在贫困地区,低体重和营养素缺乏仍然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时,营养素缺乏也与某些癌症的高发密切相关,如硒的缺乏与食管癌的高发有关。

3生物感染因素。肿瘤的发生与某些生物因素有关。研究报道,我国约三分之一的癌症发生与感染因素有关,如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有关;乙肝病毒(HBV)感染与肝癌有关;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有关;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内膜癌有关;日本血吸虫感染与直肠癌有关。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率很高,这是造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原因。

4遗传因素。肿瘤与遗传有密切关系,遗传性肿瘤占全部人类癌症的1%~3%。通常,患癌症的危险性随年龄而增长。但在儿童患者中却并非如此,后者通常是接受了前辈的突变基因而致病。对欧美妇女乳腺癌的研究表明,约有10%~30%的病例表现出遗传倾向。

5环境污染。目前已证实的对人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有30余种。

6精神因素。特殊的生活史引起的感情和精神状态与癌症的发生可能有关。如离婚、丧偶、分居等负性生活事件;过度紧张、人际关系不协调、心灵创伤等引起的长期持续紧张、绝望等都是导致癌症的重要精神心理因素。个体的性格特征如忧郁、内向、易怒、孤僻等也与癌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研究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尤其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起步较晚, 但由于党和国家的政府教育文件中, 多次提出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尤其是有些文件中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要求, 由此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上了健康, 快速发展的轨道。当前, 关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并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尽管如此, 目前,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工作, 建立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诸多问题。当然, 还可能存在一些尚未被发现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的新问题。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它可以监督高校对已有的问题进行改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所以, 只有丰富与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才能督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最终达到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实现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计划。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 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够

目前, 各个高校基本都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 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加强, 无法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因此, 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咨询相关问题, 甚至怕同学或老师知道自己有心理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不强,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数是被动的等待学生来咨询, 这就使得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缺乏深入探讨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来进行的, 但是在我国有些高校的心理健康理论研究还不够专业化, 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 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缺乏明确的引导, 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研究不到位, 这就给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带来了相应的难度, 不能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有效的指导。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象复杂化

高校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发展以来, 其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对象由最初的“70后”和“80后”变成了现在的“90后”。刚进入大学的“90后”的年青一代, 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 自我意识也更强, 他们更为自信, 喜欢冒险, 尝试新的事物。他们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 同时部分也会过于依赖网络, 他们往往过于自我, 往往将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放于一个支点上, 他们是安逸的一代, 大部分人缺少应有的挫折体验。同时, 信息的快速更新也给了当代大学生更大的社会压力及心理压力。社会与家庭的种种期望, 学业、深造、就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使当代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4. 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如编制不落实, 机构不健全, 分工不明确, 机制不完善, 管理不到位等。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但隶属关系不明确, 专业的老师和心理医生甚少, 很难达到高校的需求, 整个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平台建设力度不达标, 无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构

1、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机构

建立相对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这使得心理咨询中心拥有了相对独立管理权限, 对开展工作较少受到制约, 增强工作积极性, 能够促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成立独立的专业工作队伍, 完善工作者的招聘机制。可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为了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应该将其纳入高校整体的教师队伍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专业化的系统工作, 因此, 对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求具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资历, 还要求能坚持对专业知识的学习, 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论坛来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从而满足日益复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另外, 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使机构工作人员的身份界定更加清晰, 并对工作成绩突出者给予一定的奖励。

2、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的建设

高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包括海报、宣传栏、宣传册、报纸、网站和校园广播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树立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 使得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以上各式各样的活动形式可以鼓励和调动学生更为积极主动的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学校应鼓励学生创立由学生自己管理的相关社团, 开展多种多样形式的活动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如朋辈心理辅导、心理剧表演、专题讲座等, 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潜移默化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3、推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

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5

于学兰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的、正面的影响的一种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知识、学科渗透心育、创设教育情境、坚持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心理测量、开展心理咨询、改善家庭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特建议如下:

1、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各学校应成立心理服务中心,确定一名领导负责指挥全校的心理教育。下设由聘请来校的医院心理卫生专家、政治教师或辅导员组成的心理辅导组或咨询室,开设心理卫生“专家门诊”。初、高中分别增设心理健康课、心理活动课和心理卫生讲座等。

2、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学生实际确定教育目标,突出时代性和差异性。首先,要确定教育宗旨:(1)预防心理疾病,排除心理障碍;(2)开发心理潜能,提高人生素质;(3)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全面发展。其次,要制定教育目标:即较高的认知水平,丰富而积极的情感,坚韧不拔的`意志,正确的需要与动机,健康兴趣与爱好,远大的理想,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情操,豁达的胸怀,坚定的信念,适应环境的能力(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己)。初中以学会悦纳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改变自己,自理、自立、自律、自强为主;高中以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扫清成才之路上的障碍为主。

3、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突出连续性和序列化。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情绪与感情、需要与动机、人际交往、性格锻炼、意志训练、青春期性生理与性心理、人生观与世界观、择业指导、生活事件辅导、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初一、二年级分别以解决过渡阶段实际问题、帮助安全度过青春期为主,开设少男少女课堂,突出人生教育;高一、二年级着重回答学生于成功路上热衷探讨的问题;初、高三毕业班则以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环境,增强自信心,学会自我调节为主。

4、要强调学科渗透、施教,突出一致性和网络化。即整体规划与学期计划,要明确规定教职工在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注意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从而形成教书、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的教育合力,构建纵横结合、内外结合、学校与家庭及社会结合的立体教育网络。

5、要重视主体作用,突出内心体验和自我完善。为促使学生自盛自悟、自助、自强、自己主宰自己,必须在心理课上避免单纯灌输式,要采取多种自我教育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在思想教育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中,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使活动具有情境性和实践性;在心理咨询活动中,要坚持以发展性咨询为主,立足开发心理潜能,启发学生自我领悟,促其正确归因,选择最佳决策。

6、要协调人际关系,突出抓好学校和班级心理环境建设。学校内部各种角色的和谐一致,会对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狠抓学校和班集体心理环境建设,会使领导、教师、学生间建立起心理相容、困难相助、情感相通的真诚友谊,形成内聚力。如开展“创学府环境,建一流校园”及“××中学生形象”大讨论,可在学生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提高队伍素质,突出教师的心理角色;扩大实践基地,突出在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指导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坚持科研为先导,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途径,构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模式,以期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个性特长,塑造21世纪合格人才的目的。

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生活环境的变故等,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针对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2001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两份文件[1]。《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环境适应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是当前高等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文件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而必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据统计,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大学生轻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环境,学生竞争、经济状况以及各种因素的侵害,许多大学生,在高考前,为了能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几乎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基于此,我们要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指教育者通过心理测试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通过高校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大学生个体或团体进行连续的、不间断的“心理干预”,构建主动教育、辅导和被动诊治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2]。

构建预防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建立多部门参与的心理卫生工作网络系统

我们不应将心理教育单纯地视为学生管理部门或心理教育机构的工作,而应将其视为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尽量组织全员参与。高校不仅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以及软件投入,而且还要根据学科教育的特点将其有机融合在专业教学中,尤其是一些相关的部门,如学生管理部门、校医院、学生组织和社会医疗机构等部门,一定要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以心理辅导中心为核心,与校医院、学生组织及社会医疗机构进行联合,建立了一个由医学心理学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和精神科医生组成的、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系统。

(二)通过测量,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我们只有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才能做好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刚进校的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为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很必要的。这要求我们不单单要进行心理疾病的测试,同时也要进行人格的测试,并对通过测验发现的有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及时的辅导并进行跟踪,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咨询与治疗。

(三)建立连续的、不同层次的干预机制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建立连续的、不同层次的干预机制,具体表现为如下:

1.注重班主任在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主任了,所以对班主任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以使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

2.集体心理辅导:对于学校来说,进行心理健康讲座,或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恋爱问题,职业选择,情绪调节等进行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3.家校合作的心理辅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决不是学校单方面的教育,而是以学校为主、家庭为辅、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个进程中,都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在家校合作的条件下,即能够注重个别心理疾病的预防(家庭心理教育可以一对一);又可以注重心理素质的提升(学校教育的综合性),这样一来学校与家庭就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提高。此外,当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更需要家长给予心理疏导或理解和安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家庭的配合是无法根除的。

构建发展与预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既满足了广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又兼顾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的少数学生的需要,实现全方位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多么大的差异,所有的学生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3]。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社会、家庭、校园丰富的人文资源, 以课堂为主阵地, 以学生、家庭、社区为载体, 深入广泛、生动切实有效地开展。最终以实现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3

[2]杨泰,陈敏. 构建预防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着眼点. 高教研究

2006(24):22-2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变,自我教育,资源整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由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机构承担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工作思路,对推动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

心理健康教育分两部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性心理咨询与辅导。前者针对全体学生,需要学校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以促进学生积极发展,防患于未然。后者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需要专业心理学教师负责以恢复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从高校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发展性原则[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优化个性品质,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完善人格。该目标的实现依托于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和有效实施,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心理状态良好的大学生,教育内容是学习与成才、恋爱与人际、求职与就业等成长发展性内容。然而,由于教育理念和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国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偏重以个体咨询与辅导为主的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要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转变,首先要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以学生为本,关注全体学生心理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归属感、责任感与获得幸福感的能力与品质,促使学生人格的完善;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注重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3],仅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势必会陷入片面化和孤立化的境地,必须发动广大教师才可以达到效果[4],即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整个学科教育中,除了通过心理学教师开设相关的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心理健康知识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教工、班主任、辅导员也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 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角色的转变

目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通过专、兼、聘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可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实效性,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点[5]。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里的心理和行为科学家,是心理辅导员和咨询员,还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的实践者与发展者[6]。在矫正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具备三重身份:心理学研究人员、心理咨询师和高校教师。研究人员的角色要求其运用心理学理论设计一系列调查、实验,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要求其承担高校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高校教师的角色要求其开设相关的选修、必修课及讲座,传授心理学知识。

目前,高校逐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队伍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中对二级、三级队伍进行专业培训是校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培训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是心理培训师,培训对象包括:教师、辅导员、心理委员等。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岗位教师的主要角色将转变为培训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专业指导者,心理咨询与辅导、危机干预之外的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逐渐转移给二级、三级队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随着专职心理教师角色的转变,也要逐步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培训,培训内容要具有专业化、发展性和助人成长的特性[7]。

3.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丰富化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依据以下两方面: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对人才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传授那些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对大学生的成长有帮助,能够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知识和技能。有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心理健康概述、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个性心理、交往心理、恋爱与性、择业心理、网络心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8]。大学阶段学生容易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学习适应、自我认知、情绪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恋爱与性、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网络沉溺等[9]。除了将大学生容易出现的共性问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外,还应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传达一些积极关注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的理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个人需求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这也是全员育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体现。

4.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是对应的。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是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开展的,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必修、选修课和讲座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目前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但该方式往往会忽视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发展心理学家沙因认为,成年早期(也就是大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的认知发展处于实现阶段(achieving stage),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其智力实现有关职业、家庭、社会贡献等长期目标,不再以收集资料为主,而转向了实用主义[10]。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则是将实际的应用情境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目前,团体心理培训、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读书月、情景剧大赛、心理沙龙等)、学生社团等方式,学生的体验度相对较高,效果较好,但参与其中的学生数量还是有限的。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还应以学生的现实学习、生活情况为基础。多数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宿舍,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上。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的生活空间、网络空间,也是考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指标。一方面,各高校可以依据校情,在宿舍区域设置心理聊天室、心理宣泄室、读书室,各院系辅导员也可定期入住学生宿舍,悉心关注学生生活动态,另一方面,借助网络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通过网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博客、微博、心理小贴士、心理美文征集、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专题论坛、社会热点心理解析等,使学生在学习之余,也能够有机会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

5. 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指人们把自己作为教育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教育原则和规范,自觉自愿、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施加影响的过程。自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能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要求自己、自我鼓励、自我控制[11]。心理的自我完善和提高也离不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只有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才会主动认识自我,积极悦纳自我和主动调节自我,消化吸收各种来源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逐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在此基础上,也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自助组织,建立班级朋辈互助小组。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心理困扰时,首先会选择向朋友倾诉(79.8%),其次是向母亲(45.5%)、同学(38.6%)、恋人(30.9%)、父亲(22.5%)、同龄亲属(15.8%)倾诉,选择向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倾诉的仅占3.2%[12]。朋辈互助的优势是心理委员或心理保健员与学生年龄差距小,空间距离近,最能直接体验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问题,能够比较及时地化解学生遇到的实际学习和生活问题[13]。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有责任心、乐于助人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在助人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价值,积累成功体验,还是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学生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实施的主体,这样建立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才能够覆盖全体学生,达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6.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整合

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正处于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情感、经济上的压力时常困扰着大学生,其社会支持状态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水平[14]。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显著影响[15]。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配合,尤其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可能局限于校园内。首先,要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只有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其重要性,才会积极主动配合参与。利用高校广播、校报、校刊和其他社会传媒资源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其次,树立全员育人的理念,营造全员育人的校园氛围,调动全校教工的积极性,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再次,寻求社会的支持与理解,加强与其他高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与医院的合作,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如,各学校定期举办案例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督导学习共同提高,与红十字会等组织保持联系,加强交流协作,与医院建立联动机制,及时参与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救治。最后,家庭是学生成长的起点,也是影响学生终生的社会因子,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会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整体氛围。

心理健康管理模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月在我中心门诊就诊的慢性失眠症老年患者120例, 经查阅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60例, 其中男54例, 女66例, 年龄64岁~85岁。

1.2 方法

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2年成立了门诊“健康小屋”, 小屋内开设有健康宣教室, 拥有视频及课件播放设备, 环境舒适, 并配备生命体征检测仪、脂肪测量仪等自助体检设备, 作为居民健康教育的新模式载体。方法:对照组患者门诊常规就医, 与全科医生签约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按家庭医生管辖片区分为5个小组, 每组12人, 每组学员每周到本社区健康小屋参加健康互助课堂1次, 合计5次。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的调查问卷, 并当场回收调查问卷。

对照组给予门诊常规健康教育:“健康小屋”的护士为失眠患者建立健康管理档案, 包括患者基本信息、阿森斯失眠量表、主要疾病、健康管理调查表 (用药管理、饮食控制、有氧运动、健康教育、健康支持) 。并指导患者对“健康小屋”内体检仪器设备正确使用, 患者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检测, 体检数据记录到档案中。家庭医生会对失眠患者每月电话回访2次, 解答患者疑问及并预约门诊就诊。

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互助课堂教育:首先是课前有氧运动, 由具有国家教练员资质的一名老师传授如太极拳、施式养生操或八段锦, 配合舒缓的音乐, 每次锻炼15 min。运动结束后休息5 min, 开始对引发失眠的原因、症状、治疗、预防、控制进行健康教育, 每次一个知识点, 时间45 min左右。家庭医生以知识点提问式让患者轮流发言, 一名主管护师引导、启发患者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调动患者学习的积极性, 并负责将发言内容记录进个人失眠档案。针对患者文化程度较低, 依从性差, 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 对错误观点和不良习惯, 家庭医生和护士提供再次指导。授课结束后, 发放温馨家庭作业, 每位患者发放3个圆盘状药物盒, 用红、黄、蓝色笔标示早、中、晚服用, 每个盒子分7格, 标示周一至周日, 指导患者将1周量药物摆放好, 每周来参加健康教育时交于护士, 由护士查询服用情况。

1.3 观察指标

1.3.1 失眠相关知识掌握

从引发失眠原因、症状、治疗、预防、控制5个维度进行调查, 每个维度2个问题, 每题1分。评价标准:不合格<6分, 6分≤及格<8分, 8分≤优秀≤10分, 比较2组患者失眠症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3.2 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对用药管理、饮食控制、有氧运动、自我催眠、健康支持5个行为进行调查, 每个行为每周实施≥3次为达标, 比较2组患者遵医行为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论

2.1 2组患者失眠症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前对照组合格率为65.00%, 干预组合格率为58.33%;互助课堂教育干预后后, 对照组知识掌握合格率为85.00%, 干预组为93.33%。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干预前2组知识掌握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5640, P>0.05) ;干预后2组知识掌握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59, P<0.05) , 其中干预组优秀者37例 (占61.7%) , 高于对照组的12例 (占20%) , 说明互助课堂在提高失眠相关知识掌握方面有积极作用。

2.2 2组患者自我健康管理能力比较 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 “健康小屋”互助课堂教育后, 干预组患者在用药管理、饮食控制、有氧运动、自我催眠及健康支持方面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社区老年失眠患者管理现状

目前, 我国社区医疗资源普遍不足, 对居家失眠老年患者的管理薄弱, 尤其自行服用药物的老年患者,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对居家失眠老患者治疗的普及性和可及性差[4], 社区老年失眠患者往往未主动就诊, 对失眠的认识存在较大误区。

3.2 在“健康小屋”开展互助课堂的优点

每个小屋依据辖区居民健康需求, 在对辖区居民基本情况进行摸底后, 针对突出的健康问题和高发疾病, 制订具体工作方案[5]。这种全新模式的应用, 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从“发病后管理”向“发病前管理”转变。本组结果表明, 其干预组失眠患者失眠症相关知识掌握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同时, 干预组失眠患者用药管理、饮食控制、有氧运动、自我催眠和健康支持方面的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3.3 实施体会

在“健康小屋”开展互助课堂需要系统地组织和管理, 实施成功与否与实施者的管理协调水平密切相关。因此, 选择和培训合格的管理者是互助课堂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加强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团队的健康教育知识培训, 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将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推荐给患者, 能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更多、更积极的影响。在实施过程中, 全科医生团队成员通过电话回访, 上门服务等各种方式保持与患者的联系, 保证个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信息交流的准确性;维持失眠患者参与互助课堂的兴趣, 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分享个人进步的喜悦感或成功个案的鼓励, 提供定期健康体检和情感交流的机会。

“健康小屋”互助课堂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种新的健康管理模式, 能有效提高社区老年失眠患者失眠症知识掌握的达标率, 提高其遵医行为, 增强老年失眠患者健康管理意识, 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彦方.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4.

[2]程利萍, 孟虹, 张代玲, 等.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3) :178-180.

[3]荣超, 朱晨曦.杭州市社区健康小屋功能定位与资源配置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4, 30 (8) :573-574、592.

[4]段永珂, 白琴, 郭红雨, 等.社区老年患者失眠自我管理模式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2) :164-166.

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 篇9

一、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和人才需求量的缩减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一些用人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也将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拒在了门外。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存在就业恐慌和心理压力是正常现象。但是,这种恐慌和压力如果过大,则成为心理障碍。很多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F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自卑感。

一些毕业生特别是专科毕业的学生,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很多硕士生、本科生都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自己只是个大专毕业生,更是求职无门了。还有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或者是冷门专业的毕业生,盲目地认为较好的工作不会选择自己,给自己的定位较低,于是这些毕业生就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在这种错误的意识影响下,他们失去了在就业市场拼搏的锐气,胆怯不前,对自己的未来也失去了信心,开始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正是这种自卑心理的影响,使得他们错过了很多就业的良机,与那些本可以属于他们的工作擦肩而过。

二是自以为是。

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优等生,是佼佼者,对自己定位较高,非知名大公司和实力雄厚的国企不去、非发达城市不去。他们在这种自以为是的自负心理干扰下,错失了较好的就业岗位,殊不知,那些理想中的大公司对工作经验和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他们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会出现“一瓶不满、半瓶晃”的现象。

三是盲目从众心理。

一些学生对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缺乏科学的定位,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进行科学规划,看到同学与某个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后,内心比较焦虑,盲从地也签订就业协议,受这种盲从心里的影响,势必造成未来职业取向的偏失。

二、高校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学生就业健康心理的制约

那么,是什么造成大学生出现以上这些就业心理障碍呢?我们对原因加以分析:一是学校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的关注度较低,缺乏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对学生就业心理的宏观把握,对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苗头未能及时把握。二是学生对就业缺乏客观的分析和认识,心理准备不足,当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压力挑战时,与自身期望值相去甚远。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不能适时开展健康的就业心理辅导,有的学校甚至是非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工作,难免出现对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把脉不准和误导现象。四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关注度不足,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学生存在的比较严重的就业心理问题。

三、如何构建科学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就业心理是确保其顺利求职择业的客观需要,然而目前条件下我国高校所推行的传统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带给学生们沉重的心理负担,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我们必须根据时间需要和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更新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目前,虽然很多高校都具备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然而这种辅导缺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所以,必须更新观念,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就业辅导工作之中,并采取讲座、就业心理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走出错误的就业心理,以阳光的心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面对就业。同时,心理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在心理教育课中,老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各种训练,使学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生存等能力得到提高,使其转化为学生自身具有的良好心理素质。并能够学会自我调节方法,能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以一颗平常心正确审视自己,做到公正的自我评价。此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真正收到实际效果需要及早入手,提前谋划,最好在大一时开始渗透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通过多种形式丰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讲座、心理咨询、顺利就业的毕业生典型发言等活动,并针对不同学年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如大学一年级,重点侧重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则树立就业观、大三则应该训练择业心理素质;大四重点培训就业政策、就业权利与义务等。三是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度,确保充足的心理教育师资力量,并严格对心理教师素质的考核,以此确保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帮助。四是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服务,不同学生可能面临的就业心理问题不同,这就要在整体辅导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化的问题开展重点辅导,做到对症下药,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成为有良好竞争心理准备的人,自觉地克服和抵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篇10

一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平台

(一)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美丽和谐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积极、健康、美丽、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外部因素。所以应建设一个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使学校的建筑设施无形中都散发一种和谐的气息。学校的各行政部门、图书馆、食堂以及后勤部门的人员都应努力做到微笑待人、热情服务,尽量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学校中应充分利用学报、报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等途径来大力宣传国家和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最新知识,使同学们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建设民主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

(二)发挥课堂教学作用

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渠道之一,一方面应针对学生当前存在主要问题和心理困惑,加强关于心理健康与学习、择业、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知识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存在的不同问题,课堂内容应具体改变。大一主要教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大二、大三课堂上主要传授给关于恋爱、人际交往等方面心理知识;大四主要教给他们关于择业、考研方面心理知识。另一方面课堂可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习儒家思想“以和为贵”、“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健康思想。

二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环节

(一)选择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中父母应从小为孩子提供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教育子女面对困难时如何解决,而不应主观回避。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鼓励他们勇于承担,而不是责骂。家长也不该过度溺爱孩子,让他们在家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独立自主的品格。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不应由于工作繁忙只在物质、金钱方面满足子女所需,而很少在感情上投入,父母应保持与孩子沟通交流,也应多采取表扬式教育,让孩子充满自信。

(二)家长应树立榜样形象

家庭中父母行为会对孩子行为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为使孩子们从小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父母必须以身示范:平时应做到与邻里和睦相处、与人为善、尊老爱幼、积极乐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断努力充实完善自我。解决家庭问题时态度谦虚,与家人讨论,不武断处理。家长也应关注学习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自觉承担起对国家的公民社会责任。在父母健康行为的影响下,孩子们自小将会形成健全人格。

三社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

(一)弘扬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风气

心理学角度看,人的行为大多是模仿学习。每年国家都会选出十大感动中国人物、全国道德模范,先进的榜样可以教育到学生,唤醒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潮流,增强抵御社会负面影响能力,培养正确对待社会发展存在不公平现象的态度,使有正确的人生追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一个美丽中国。生活中学生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治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网络环境及场所

随社会发展,互联网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很大挑战。网络世界中人们自由随便制造信息,一些关于暴力、色情、金钱的信息影响大学生心灵。使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区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总想回到网络世界中找些慰藉,消极逃避现实。国家和政府应加强对一些不良网站的治理,开辟建设一批绿色网站,在网上进行生动活泼的健康教育,同时要坚决打击、取缔一些违法、违规经营的网吧和网站。

四学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环节

(一)自我学习与教育

平日学习要通过专业课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课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丰富自己心理健康知识获取的途径,不断加强自律意识,正确使用网络。当我们感觉自己不能够坦然面对压力,不能恰当处理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时:首先自己借阅一些关于如何释放压力、如何为人处事的书籍,矫正自己行为。使自己热爱生活、乐于学习,控制好自己情绪,保持良好心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努力克服自身缺点,不但要完善自我,更要主动积极地与人为善,正视社会现实。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感兴趣的方向,也可弥补学生专业领域的不足。学校中可以积极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健康教育社团、学生宿舍社区管理等学生社团组织锻炼自己。实践中学会善待他人,理解他人。每年重阳节可去敬老院义务打扫卫生,通过与老人交流,感受生命可贵。每年六一节前后可去留守儿童学校或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感受一种无法表达的善与美。

五班级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力量

(一)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必要技巧

虽然高校里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落实以及学生平时心理变化都有懒于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心理委员每天和同学生活在一起,对同学们的情况有比较全面清晰的了解。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及平常生活中,心理委员要在班里多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剧情表演等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导同学正确认识心理问题。

(二)察言观色,防患未然,提高心理委员工作的预见性

“谋于未发”是老子思想中的重要方法。班级心理委员在平时生活工作中也应该察言观色、谋于未发。—般来说同学们的思想总是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思想的外在表现。虽然说同学的思想复杂纷繁、变化多样不好把握,但是心理委员只要善于察言观色,从同学们的行为中去观察了解,也是能够发现隐藏在学生行为之后的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心理委员要具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做一个有心人。

六班级辅导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支撑

(一)不断改善班级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班级辅导员应协同学生努力创造一个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班级氛围,学生受到班级氛围感染,将会不断树立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一个班级内部可以从每个同学的特长、兴趣出发,周六周日双休日组织一些娱乐活动,如接力跑步比赛、各项球类比赛等,使同学们不断激发潜能,启迪思想,充分认识班集体的群体凝聚力,产生集体荣誉感。从而不断加强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交流,培养健康愉悦的心理。

(二)主动咨询,知学生所需

作为班级辅导员应时常保持与同学交流,对学生基本状况如个性特征、家庭、学习、健康状况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学生有什么心理困扰和苦恼。当辅导员知道某同学因家庭困难而面对生活压力时,应主动帮助他申请助学金、困难补助或者帮忙找一个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对于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不断加强他们与其他学生的交流、沟通,增强他们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适应能力。

七时代诉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

(一)培养新财富观

当前社会发展,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马克思曾指:“财富的本质就在于财富的主体存在。”这个观点精辟点出财富是满足主体需要,财富在于主体人的感知判断。一个人所有财富不是别人所能衡量的。需通过教育使学生认识到独立自强精神、勤俭节约作风、尊老爱幼美德以及对事业追求、对工作热情、对父母孝顺、对朋友真诚都是终极财富体现。应加强对学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每一公民都在自己岗位上努力工作,只有创造出极大丰富物质财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不断避免“仇富”,杜绝邪恶。

(二)形成新幸福观

校园里同学每天抱怨作业太多、老师上课内容无聊、每天生活没有意义,觉得内心空虚无聊,认为自己生活一点也不幸福。学校应通过加强教育使学生们意识到能够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本身都是一种幸运。要学会懂得感恩,怀着感恩的心对待身边每一个人。要用亮色的认知图式看世界,要树立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应选择乐观向上的视角看待问题,为人处世乐观豁达,以乐观主义精神积极应对困难与挫折。

参考文献

[1]李桂林.新课标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J].校园之声,2009(9).

[2]方留.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9).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策略 篇11

以师资培训为根本

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这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学校应通过多种途径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国际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环节。由于以往学校教育的缺失,我们的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人存在心理障碍,绝大部分师生根本不懂什么是心理健康,他们也就更不会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基石和桥梁。

在提高教师认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例如: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和情感关爱型,这些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策略,它们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但是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判断还不到位,所以在解决问题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以模式探索为手段

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以“活动课为载体,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先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列出序号,再对教师进行全面的培训,并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师资、不同学生及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实践中摸索并完善“活动式”“诱导式”“情境式”“体验式”“聊天式”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模式,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教师辅导、学生组织、专家点拨等活动课形式。

学校要积极依靠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开设政教、团委热线电话、知心话信箱等,这样可以打开学生心灵,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心理困扰、常见的心理障碍、人际冲突等问题,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学校根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通过热线电话的开通、心理信箱的设立和“知心小屋”的互动交流,进一步沟通了感情、增强了自信,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

以营造氛围为平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全体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广泛地认同和支持。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有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利用学校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师生及家长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教师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以学生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抓好宣传教育、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活动等环节,形成了充分体现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

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总负责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者、领导者,校长的教育观念和管理成效,对一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否沿着健康、有效的轨道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 篇12

西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早诞生于1894年, 历经百余年的发展, 西方学者对心理健康模式的认识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医学模式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 医学模式是美国最早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该模式倾向于将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统称为心理疾病, 并强调采用心理诊断、行为矫正、心理治疗等方式给予转变。 如, 儿童心理学运动之父莱特纳·威特默 (lightener witmer) , 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开设了第一所儿童心理医院, 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临床医生为智力落后、心理困难的学生提供心理服务[1]。

心理学模式阶段 (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 二战后,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 学校对心理学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这一时期主要处于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阶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开始采用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问题学生”进行帮助, 并为学校和家长提供对学生教育的辅导建议。

教育学模式阶段 (20世纪70年代至今) 。 教育学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拓展到全体学生, 教育目标重在教育、预防和发展, 是现代学校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学校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 制订教育计划, 设计合适的教育内容,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为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提供帮助, 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促进学生潜能发展。 目前, 国外现行的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发展性辅导模式、“辅导是有目的行为的科学”模式、“辅导即心理教育”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模式等[2]。

纵观国外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阶段性发展, 呈现出以下发展特点: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取向由矫治性转向发展性; (2) 教育对象由只针对少数有问题学生向全体学生转变;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 强调学校所有教师及家长都有义务承担教育角色; (4) 教育领域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心理教育, 而是与学科相结合, 贯穿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国内研究

相对于国外,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较晚, 1994年教育部颁布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该文件明确指出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此后,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开展起来, 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 形成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教育辅导式。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之初, 针对教育模式医学取向严重的问题, 申继亮、彭华茂 (2002) 提出建立教育辅导式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该模式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遵循人本主义思想, 关注学生生存环境, 给学生潜能发挥创造条件[2]。 其特点如下: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 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强调坚持整体性原则, 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问题。 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部分学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错误认识, 但此模式理论性过强, 缺乏可操作性。

组合模式。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 诸多学者意识到组合模式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如四结合式 (黄锦衣、蔡钾锂, 2002) [3]、五结合式 (贺欣荣, 2004) [4]和六结合式 (龙飞, 1999) [5], 此类模式强调心理教育应与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班主任管理、家庭咨询、行为矫正、学习策略指导、校本课程等工作相结合, 从而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系统模式。 包括系统合作模式 (李东斌, 2004) [6]、多层面全过程模式 (林红, 2002) [7]、八维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王家锦, 2002) [8]、多元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陈国胜、2007) [9]等等。 各种模式虽名称不尽相同, 但均强调系统的观点, 认为应从整体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每种模式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原则、内容、方法、策略、途径等, 重视多种实施方式、多个主体参与、多个环节渗透, 全方位、多维度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10]。

由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存在以下特点: (1) 同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路径一样, 教育重点由以矫治为主向预防、发展为主转移, 由只针对极个别有问题学生向针对全体、兼顾个别转变;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和教育学模式出现融合的趋势, 如现行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均包括心理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 等等; (3) 强调从整体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从而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孤立化,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

1.缺乏全人教育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 不可否认,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学科化、 形式化、功利化的倾向, 形成了所谓的“半个人”教育的现象。 因此, 有必要调整研究的视角, 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

2.国外教育模式重视理论研究, 可操作性不强, 国内教育模式理论研究不足, 致使在实践过程中没有统一的理论与标准作为指导, 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效果无法评估。

3.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几千年来, 积累了大量修身养性的精神财富, 在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方面的价值不可小觑。 因此, 国内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在可查阅到的相关文献中, 多数研究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重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方面, 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及效果评价研究。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 包括国外的医学模式、心理学模式、教育学模式及国内的教育辅导式、组合模式和系统模式等, 并对各种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与比较, 提出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外研究,国内研究,存在不足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03 (6) .

[2]申继亮, 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4-20.

[3]黄锦衣, 蔡钾锂.中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 2002 (10) :30-32.

[4]贺欣荣.多维立体的中学心理教育模式及其实践[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4.

[5]龙飞.“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 1999 (1) :30-32.

[6]李东斌.建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探索[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26-30.

[7]林红.关于实施多层面全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索[J].辽宁教育研究, 2002 (10) :73-74.

[8]王家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操作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辽宁教育, 2002 (1) :60-63.

[9]陈国胜.中小学多元心理教育模式探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7.

上一篇: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下一篇:空间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