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共5篇)
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 篇1
一、绿道设计理念
绿道 (Greenway) 是由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等游憩配套设施, 及一定宽度的绿化缓冲区构成的、线形绿色敞开空间。绿道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 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根据需要, 绿道外可以划定一定范围的生态敏感区或农业生产用地作为城市生态廊道或组团隔离带 (见图1) 。
由众多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组成的绿道网是城乡、区域生态网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绿道网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 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 是一个运动休闲型的慢行系统。
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 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 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 也是扩大内需、刺激消费, 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之一。绿道可以把生动活泼的城市生活优点和美丽愉快的乡村环境和谐地组合在一起, 成为城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道在城市化过程中, 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区域里, 留下一道道生态廊道, 为城市空气的净化、老百姓的休闲提供一个很好的空间, 让城市群里的人们在城市间贯通一体的绿道网上漫步、运动、休憩, 在盎然绿意中呼吸新鲜空气。绿道可以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完善城市功能, 强化地方风貌特征, 较好地促进人居环境的改善, 提升城市品位。
二、泉州建设绿道网的重要意义
泉州生态环境优美, 历史文化底蕴丰富,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山海城江融为一体, 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在泉州产业高度集中、土地开发强度扩大、人居环境紧迫、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凸显的现况下, 城乡各类生态用地破碎化和孤岛化非常明显。加快绿道网建设, 泉州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还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全面改善民生, 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可以推动旧城更新, 改造传统低效的工业区, 提升土地价值;可以推动泉州旅游、生态经济发展, 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提升城乡综合实力, 促进泉州加快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发展。
(一) 泉州绿道网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经过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泉州已由昔日的海防前线小城, 发展成为颇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城市。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 对城市环境、休闲游憩、生态文化等的需求日益提升。绿道网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将城市的持续发展与人的更高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是泉州市追求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动诠释。
(二) 泉州绿道网建设是建设宜居城乡的主要内容
绿道网建设是建设宜居城乡的重要内容, 也是促进泉州都市区由均衡散状布局向适度集中网络发展的重要举措。绿道网建设有利于完善泉州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最大限度保护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系统, 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有利于促进泉州都市区聚集发展, 构建新城市中心, 建设“一主三新”网络型大城市 (见图2) ;有利于保护和发掘城市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城市的鲜明特色;有利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提升城市的生活品质。
(三) 泉州绿道网建设是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具体行动
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 是打造民生政府的举措, 是构建民生社会的要求。绿道网建设贴近民生, 体现民意, 是惠及广大市民百姓的民生工程, 是提高民生福利水平的重要方面。通过绿道网建设将大大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家园意识, 切实将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三、泉州绿道网的总体布局
遵循绿道网规划原则, 综合考虑泉州自然生态、人文、交通和城镇布局等资源要素以及上层次规划、相关规划等政策要素, 结合泉州各设县 (区、市) 的实际情况叠加分析, 综合优化形成由9条主线、11条支线、20处城际交界面和1000平方公里绿化缓冲区组成的绿道网总体布局。形成“三环十放射十一连”的环城绿带及与之相联系的泉州绿色通道网络框架, 构筑串联泉州都市区的绿地和水体的绿道网络体系 (见图3) 。“三环”包括环泉州湾内环绿道、环泉州都市核心区中环绿道和泉州都市区外环绿道, 其中内环绿道是市区放射状绿道的起点;“十放射”是依托泉州都市区四条放射状水系和蓝色海岸带展开的绿道;“十一连”主要用来沟通环形和放射状绿道无法连接但本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较丰富的区域的绿道支线。这一绿道网络将进一步优化泉州都市区生态格局, 密切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生态联系, 为广大群众提供低碳出行、户外运动休闲的绿色开敞空间。
(一) 九条主线
九条主线分别为:滨海线、泉州湾外环线、泉州湾中环线、洛阳江东线、洛阳江西线、晋江北线、晋江南线、九十九溪线、梧安溪线。九条主线网络串联泉州都市区2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 全长约630公里, 直接服务人口500万人, 能增加约6万个就业机会, 带动社会消费约100亿元, 实现环泉州湾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以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连接, 对改善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滨海线、两江两溪几条绿道为例进行解说。
1号绿道:滨海线。主要沿泉州滨海布局, 以滨海风光为特色, 南起南安石井小盈岭旅游度假区, 经围头湾、深沪湾、泉州湾、青山湾、大港湾至湄洲湾南岸的泉港石化园区。全长约217公里, 途经20多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100万人。1号绿道沿海向南延伸, 预留与厦门绿道的联系廊道。
1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6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滨海防护林带;郊野型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南安小盈岭森林公园、晋江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风景区、台商投资区浮山渔村风景区、惠安崇武风景区、辋川溪河口湿地保护区、泉港峰尾风景区等;都市型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晋江的金井水城风景区、石狮黄金海岸风景区、泉州观音山森林公园、惠安百崎湖公园和泉港锦锈公园等。
4号绿道:洛阳江东线。沿洛阳江东岸布局, 以田园风光为特色, 南起泉州湾畔的百崎湖, 向北途经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洛阳镇、惠安县黄塘、紫山、聚龙小镇, 北至惠安笔架山风景名胜区。全长约35公里, 途经9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20万人。4号绿道沿紫山山谷向北延伸预留与泉港绿道的联系廊道。
4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4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湾畔的百崎湖湿地, 洛阳江东岸的红树林生态保护区, 惠安黄塘的大寨山森林公园、紫山的笔架山森林公园等;郊野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安峰山森林公园, 惠安的科山森林公园等;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济山公园, 惠安的聚龙小镇等。
5号绿道:洛阳江西线。纵贯晋江平原东部, 沿洛阳江西岸布局, 以滨水休闲为特色, 南起泉州湾畔的东海观音山, 向北途经城东、洛江, 北至仙公山风景名胜区。全长约30公里, 途经8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30万人。5号绿道沿罗溪地区向北延伸, 预留与莆田绿道的联系廊道。
5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湾畔的大坪山森林公园、洛江的大小双阳山森林公园、惠安的惠女水库等;郊野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湾畔的红树林湿地公园、洛阳江西岸沿江湿地公园等;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东海中心公园, 洛阳桥风景区、河市俞大猷公园等。
6号绿道:晋江北线。主要沿晋江北岸布局, 以山川田海为特色, 南起泉州湾畔的东海浔浦民俗村, 经泉州古城, 南安九日山风景区, 沿东溪经洪濑、梅山至凤山风景区。全长约60公里, 途经10多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50万人。6号绿道自凤山沿东溪向北延伸, 预留与永春的联系廊道。
6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缓冲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沿江湿地公园、南安双溪口森林公园、东溪湿地公园等;郊野型面积约2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南安的九日山风景区、南安凤山公园等;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的笋江公园、洪濑、梅山的滨溪公园等。
7号绿道:晋江南线。沿岸以文化休闲为特色, 南起泉州湾畔的晋江陈埭, 经泉州江南文化公园, 沿西溪至南安市区南山公园。全长约52公里, 途经10多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50万人。7号绿道自南安城区沿西溪向北延伸, 预留与安溪的联系廊道。
7号绿道绿化缓冲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沿江湿地公园, 南安双溪口森林公园等;郊野型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南安的凤凰山风景区;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的桥南公园, 南安的滨溪公园等。
8号绿道:九十九溪线。沿晋江九十九溪, 以乡土风情为特色, 东起泉州湾畔的晋江仙石, 向西至南安凤巢山森林公园。全长约37公里, 途经20多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20万人。8号绿道沿凤巢山体向西延伸, 预留与厦门同安绿道的联系廊道。
8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南安的凤巢森林公园、晋江的古磁灶遗址等;郊野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高尔夫公园、南安的石桥水库等;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紫帽山风景区、乌石山公园等。
9号绿道:梧安溪线。沿石狮梧安溪, 经灵秀山至晋江安海湾。纵贯晋南平原, 以都市休闲为特色。东起泉州湾畔的石狮蚶江, 途经石狮市区, 南至晋江安海, 南安水头。全长约30公里, 途经6个发展节点, 直接服务人口约30万人。
9号绿道的绿化缓冲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 其中:生态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泉州湾畔的蚶江生态园、南安水头的大盈岭森林公园等;郊野型面积约3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石狮市的灵秀山森林公园、晋江市的罗裳山森林公园;都市型面积约10平方公里, 主要位于石狮市区的西洋公园、晋江五里桥遗址公园等。
(二) 十一条支线
为加强主线与主要发展节点的联系, 共规划十一条支线, 全长约50公里。沿1号绿道规划泉州东海中心公园经观音山、桃花山、大坪山、清源山支线;惠安青山湾经青山、文笔山、灵峰山、辋川农业观光园、泉港区虎岩山郊野公园支线;台商投资区前山经龟山、惠安科山至泉港区菱溪水库、观音山支线;泉州南翼新城的围头湾经安海湾至官桥石辟水库支线;和泉港区的锦绣公园经坝头溪至涂岭观音山支线;沿6号绿道规划泉州潘山经西湖公园至清源山支线;南安山美水库支线;泉州绕清源山支线;惠安绕惠女水库、文笔山、科山支线。
这一绿道网将蜿蜒深入泉州都市区每一座城市和广袤的乡村, 将泉州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串联起来, 如同一串美丽的珍珠链。
四、专项配套规划
绿道建设将按照“贴近群众、服务民生”的要求, 配备完善的各类服务设施, 包括规范清晰的标识系统、保障及时的应急安全救助系统、方便快捷的公交转换及停车系统, 满足多种需求的商业服务系统等。
在各条绿道沿线, 将结合农村居民点、景点和果园建设休息驿站以及配套设施, 围绕“衣、食、住、行、娱、购”等六大旅游要素, 把沿线村庄逐步打造成为自驾车游和生态旅游的节点和驿站, 让城市人留下来消费, 让农民就地实现创业和就业。以绿道为藤, 以沿线村庄为瓜, 通过藤结瓜的方式, 将绿道建设成为发展绿色经济之道, 市民休闲健身之道, 游客观光消费之道, 农民增收致富之道 (见图4) 。
绿道沿线驿站将配置休憩、补给、引导等设施, 增设手机充电、便民信息终端、无线电话、无线上网等设备, 以丰富驿站科技信息功能, 并提供自行车租借、休闲餐饮等服务。在绿道沿线建设停车场、串联农家乐、打造景观节点、增加娱乐设施等, 满足游人的不同需求, 吸引市民畅游绿道。
在绿道沿途和各公园、景点、服务点、遗迹接入点设立文化长廊, 让游客了解当地历史沿革及历史遗迹的由来, 在各个服务区设置可与游客互动的文化沙龙, 举办美术书法、摄影、作文竞赛, 举办小型的体育竞赛和舞蹈比赛。在文化长廊和服务区文化沙龙中, 充分体现闽南文化特点, 推广介绍具有当地特色的名胜、名剧、名人、名产。
五、绿道网建设指引
结合泉州都市区城乡空间布局、地域景观特色、自然生态与人文资源的特点, 根据绿道所处位置和目标功能的不同, 将泉州绿道网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种类型, 并提出了分类建设指引。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 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 来维育泉州都市区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 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 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 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 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 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 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建设, 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 发挥贯通泉州都市区绿道网的作用, 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
绿道的建设过程中, 坚持保护原有地质地貌和水源山体, 不搞大拆大建, 尊重自然、因形就势、逢树绕路、遇水搭桥, 通过绿道串联整合多年形成的绿色资源。绿化大量使用本地树种、点缀开花植物。驿站设计、选材突出闽南特色, 设施充分利用太阳能、光能、风能等生态能源, 游径铺装尽量使用环保透水材料, 贯彻低碳节能理念, 确保生态环保。
绿道建设形式体现多样化, 每条绿道都有自己的主题。滨海临江毗溪绿道形成“一段一景”的特别景致, 绕城绿道形成“一道一景”特色。1号绿道体现滨海风光;2号、3号绿道体现环城林荫带风貌;4号、5号、6号、7号绿道体现临江观光景观;8号、9号绿道体现毗溪的乡村田园风情。除此之外, 还有历史文化绿道、山地野趣绿道、运动休闲绿道、乡情民俗绿道、田园美景绿道……不同的绿道代表不同的景致。这些美丽的绿道如同一条条美丽的珍珠项链, 将沿线美丽的农家乐及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景观、农庄、清澈的河流、滨江平原自然风光串接在一起, 将泉州美丽的公园美景、文化名地以及相关产业串接在一起。
六、实施机制与保障措施
(一) 按照“统一规划、设定标准、分市建设、以人为本、各显其能”的原则, 通过县市互动和城市间联动的方式推进绿道规划建设。各县市可分别制订本市绿道网规划建设工作方案, 明确牵头单位, 并将任务和责任分解落实至相关职能部门, 做到目标明确, 机构落实, 责任到人, 制度健全。各县市可成立绿道网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 确保切实加强对绿道网规划建设的组织领导, 有力推动各县市绿道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方式。绿道建设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工作, 从项目立项、规划审批、土地使用、建设施工到管理维护, 涉及发改、规划、国土、环保、城管、财政、交通、林业、水利等多个职能部门及市、区、镇 (街道) 等多级政府, 特别是区域绿道往往跨越行政界限, 涉及到多个市、区及不同管理部门, 如何尽快建立起多部门联动机制, 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绿道建设, 需加强协调。
(三) 成立泉州绿道网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 为各县市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组织专家对各县市绿道建设牵头单位有关人员进行绿道网规划建设的知识、技能培训;适时启动县市共建泉州绿道网示范段工作, 打造“样板”绿道;适时灵活地组织召开绿道建设工作例会、交流会和现场会, 交流通报各市绿道建设工作进展, 推广有关城市绿道建设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
(四) 加强宣传推介。规划建设绿道网是一件惠民工程, 政府应广泛开展绿道建设的宣传推介工作, 让广大群众了解绿道、支持绿道、参与绿道、享受绿道, 在全社会营造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绿道将为泉州人民提供一个绿色低碳的休闲平台, 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和幸福体验;将成为泉州群众生活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成为充满欢声笑语的幸福路。
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 篇2
角
2010-04-20 11:09 [查查吧] 绿道网建成后市民出行犹如在画中。
出行受塞车之苦的深圳市民,5年后就可以不用驾驶汽车,只要步行或骑自行车从家门口出发,通过四通八达的绿道,就可以休闲逛遍全市,还能到东莞、广州、珠海、惠州等珠三角城市旅游。昨天,由市人居委牵头制订、拟提请市政府研究批准的《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舒适、惬意的生活图。
3年完成区域绿道300公里
《方案》提出,按照《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深圳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深圳绿道网构建以区域绿道为骨干,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为补充,涵盖生态型、郊野型、都市型三类绿道的绿道网,营造结构合理、衔接有序、连通便捷、配套完善的深圳绿道网络体系。
具体来说,在区域绿道方面,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珠三角区域绿道市域范围内总长约300公里(主线总长约282公里,支线长约18公里)的建设任务,其中2号区域绿道长约233公里,5号区域绿道长约49公里。高标准建成4条示范段:2号区域绿道马峦山公园-大小梅沙-雷公山段,长约19公里;银湖森林公园-梧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段,长约23公里;5号区域绿道光明森林公园-茜坑森林公园段,长约20公里;支线绿道大运公园-仙湖植物园,长约18公里。
在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方面,与区域绿道建设同步推进,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批连通滨海、滨河、滨湖以及公园绿地、旅游景区、教育基地的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建设,实现与区域绿道的有机串联和衔接。今年基本打通深圳与周边相连绿道
根据《方案》,我市绿道网建设将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今年3月至12月作为第一阶段,重要任务是基本打通深圳与周边城市绿道相连绿道。
相思大道绿道景观。
具体目标包括:完成区域绿道控制区设置并实施空间管制;将市域内70%以上的区域绿道(长约202.9公里)建造成型;建成3条示范段,包括2号区域绿道特区管理线全段(长约80公里),大运支线龙口水库-大运公园段(长约9.5公里),5号区域绿道光明森林公园-茜坑森林公园段(长约20公里);建设3个城际交界面,包括与东莞市交界的2号区域绿道罗田森林公园交界面、5号区域绿道光明森林公园交界面,与惠州市交界的2号区域绿道罗屋田水库交界面,确保“绿道在城市之间互联互通”。
以家住梅林一村市民步行或骑车出行为例,有A、B两条线路可以选择。A线是到山后梅林水库,向西一直前行,经塘朗步行,到西丽湖度假村吃饭,休息后依次逛凤凰山森林公园、铁岗森林公园、羊台山森林公园;之后,可以欣赏老虎坑水库、洋涌河、五指耙水库、长流坡水库、七沥水库等水景。到罗田森林公园一带住宿一晚,第二天可以继续北上进入东莞大岭山森林公园,开始东莞之行。
B线是从梅林出发向东,一路可穿越笔架山公园、银湖森林公园、洪湖公园、布心森林公园、仙湖植物园、梧桐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在此打球、散步。之后,可到大小梅沙、葵涌度假村、金海滩度假村等任何一处就餐,继续东行可参观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咸头岭沙兵遗址等,到下沙、南澳、西冲、东冲、七娘山看自然风景。累了之余,可在金水湾度假村、大鹏所城附近休息。最后,通过排牙山沿滨海岸线进入惠州市。
沿途便民设施明年8月完成
按照计划,到明年8月,市域内全部区域绿道的建设将建成。包括主体路面的贯通以及配套的标识系统、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启动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与区域绿道的衔接互通工程。至2015年,市域内的区域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全面连接和贯通。
无论选择哪条路步行或骑车,走完几百公里的路不容易。市民可以依据沿途配套设施,解除吃饭、上厕所、换乘车等后顾之忧。
从梅林一村出发,不管是走A线、B线,沿途都有指路牌、警示语、安全和教育等六类标识,其中橙色基底的信息标识和指路标志可以让你不会迷路。每当骑行20公里左右,设有10个区域级服务区,分别位于凤凰山、羊台山、银湖、仙湖、小梅沙、雷公山、下沙、西冲、七娘山、大鹏城。这里,有医疗、机动车停车场、自行车停车场、餐饮、公共厕所等多个便民服务设施。此外,还有若干二级服务点。如果不想骑自行车,可以到这些服务点租赁。
在绿道如何转乘公交车?区域绿道设有5个主要换乘点,分别位于穗莞深城际的松岗站,广深铁路新深圳站,深惠城际的体育场站、横岗站和龙岗站。此外,靠近城市公交停靠站或地铁站点的路段,城市绿道也设置了换乘点。市领导就市民质疑绿道建设相关问题作出回应
相关方案要向公众展示
建成惠民优质环保绿道
“尽管只是试验200米,却试出了绿道建设将石板铺沥青的好坏!”昨天上午,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与有关部门在研究《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时,突然话锋一转,对近期媒体、网民、市民热议的话题作出明确回应:“石板铺沥青,百姓不答应,从实际效果来看,石板还是保留原状好!”
吕锐锋坦言,从白芒到梅林坳约23公里示范段,初步设想是在部分破旧石板上铺沥青,主要考虑市民骑车、步行时较平坦,不会因凹凸不平而受颠簸之苦。当时,这一设想其实也是有争议的。绿道以前没有专门建设过,究竟好不好,只好拿200米长的路段来试验。试验情况表明,深圳百姓参与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管理的热情让人感动。
“试验段试出了绿道建设应追求的四个方向!”吕锐锋进一步分析说,绿道石板保持原状态,可以节省政府投资,可以体现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可以引导市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支持绿道网建设,可以引导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应高度重视与市民沟通。下一步,相关部门在加快推进绿道网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始终以民为本,以人为先,从深圳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把好事做好,相关方案要向公众展示,问计于民,将其建成一条惠民、利民、优质、环保、经济的人民绿道,一条舒适、便捷、低碳、健康的出行道!
“绿道网建设,其实就是要注意三个基本点!”吕锐锋这样概括自己的理解:“绿”就是绿量要多、绿化水平要高,植被等原始的东西尽量予以保留,使用材料尽可能环保、低碳、可再生,百姓必须是在绿树丛中徜徉,深圳绿道网建设都要体现这一理念。“道”就是要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解决百姓可达、参与问题。所以,绿道建设要满足百姓步行、骑行需要。“网”,就是形成网络,不能出现断头路,要把市与区、区与区、城市组团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全部连起来,从一个点出发,可以四通八达到任何地方,体现真正的为百姓服务!
深圳绿道网建设
今年完成70%
将出台土地利用、投资融资等系列措施加快推进
昨天上午,市政府召开我市绿道网建设协调会,专题研究由人居委牵头制订的《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市委常委、副市长吕锐锋强调,深圳绿道网建设要做出深圳水平、深圳特色,做到又快又好又省钱,真正让百姓满意,确保今年完成70%的建设任务。
吕锐锋指出,绿道网建设是深圳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宜居城市的主要内容,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民生幸福城市的具体行动。除完成珠三角区域绿道市域范围300公里的建设任务外,深圳还将同步推进城市绿道、社区绿道建设任务,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艰巨。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要根据《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责任和任务,抓紧落实。
根据《方案》,我市绿道网建设将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相结合,与深圳低碳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与生态保护、污染治理、绿化建设相结合与绿色建筑、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相结合,与提升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娱乐相结合。绿道网建设分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为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完成,我市将在土地利用、投资融资、管理运营、行政审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方案》还将相关任务分解到有关部门,并明确了具体完成时间。
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还介绍了国外绿道建设经验,省住建厅工作组听取了深圳绿道网建设进展情况汇报。据悉,修改完善后的《深圳市绿道网规划建设总体实施方案》将报请市政府批准实施。
相关新闻
华侨城“慢行系统”
成社区绿道建设标杆
华侨城集团建设的城区自行车专用道系统,与步行系统共同组成华侨城社区的“慢行系统”。这一做法昨天受到了专家的好评,被称为深圳社区绿道建设的标杆。
据华侨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06年起,他们三年内分三期共投资865万元,规划建设了16.5公里长的城区自行车专用道。该路线一条为日常交通线,线路为侨城东街——汕头街—香山东街—香山中街—杜鹃山东街—欢乐谷—杜鹃山西街,把华侨城美景串珠似的串起。另一条为休闲健身路线,从环燕晗山到环清花池。交通线双侧有辅道的,自行车双侧分别行驶;单侧有辅道的,单侧双向行驶。没有辅道的路段,将自行车道设置在人行道左侧,用不同色彩的铺地和标志加以区分。自行车道以红色系为主调。在超市、公园、地铁口、公交站等自行车吸引点,单独设立自行车停放点,同时适当设置休息座椅与遮阳、遮雨、公共电话亭等设施。
厦门海沧生态绿道网规划设计探讨 篇3
1 规划范围及背景
本次海沧绿道网总体规划范围为海沧区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东孚片区、新阳片区、蔡尖尾山片区、海沧新市区等, 总面积为184平方公里。 (见图1)
随着厦门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 岛内外一体化建设也在同步进行。海沧区的城市建设蓬勃发展, 人口和产业急剧上升和集中, 海沧区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 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等负面问题。海沧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出了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示范区”, 力争在“十二五”末期率先在岛外实现城乡一体化, 把海沧建设成为“海西国际航运物流中心、海西先进制造业基地、厦门健康生态新区、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等宏伟战略和发展目标。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2011年底区领导提出了构建海沧区绿道网的构想, 从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 打通滨海、滨河、山海、都市的绿色网络, 活化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 为居民游客提供人文性关怀的同时带动地区旅游业与经济的发展。
2 规划原则及目标
2.1 规划原则
(1) 生态先行、景观配套:尊重并保护现有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被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的生态廊道进行建设。
(2) 乡土风情、地域特色:挖掘地方乡土风情, 立足于地方历史文化遗迹的有效保护, 让绿道展现“地方风情”。
(3) 宜游宜行、人文关怀:绿道突出以人为本, 以慢行交通为主, 充分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 完善绿道的游憩休闲功能, 打造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绿道。
(4) 交通换乘、系统完善:加强绿道网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 完善换乘系统, 方便居民和游客进入。
2.2 规划目标
(1) 完善城市绿色网络, 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 打通城市的滨海风情、登山远足、山海风光、滨河休闲、都市活力的绿色通廊, 形成连城、串景、通村的绿道系统。
(2) 满足居民游客健身休闲的需求:绿道能为居民游客提供开展慢跑、散步、骑车、远足、登山、垂钓、泛舟等户外运动的场地, 是人们亲近自然, 健身休闲, 方便出行的清洁通道。
(3) 活化城市资源, 促进资源与城市生活的互动:通过规划多层次、多系统的绿道网系统, 可串联海沧区的自然山水、历史人文资源、旅游资源, 整合全区的公园绿地、公共空间、慢行系统等, 促进人与环境, 资源与生活的互动, 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绿道的建设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诸如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度假休闲、餐饮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发展, 拓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 提升城市活力与居民生活品质, 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
3 生态绿道系统的构建
3.1 系统构建
3.1.1 海沧绿道系统结构
根据海沧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元素的综合评价及优化, 提出:“一核、一轴、两带、三横三纵”的海沧总体绿道网。 (见图2)
一核:天竺山生态景观核;
一轴:贯穿南北、穿山越岭的体验轴;
两带:环海景观带与蔡尖尾山郊野景观带;
三横:东孚大道景观带、东孚西路到贞岱公园景观带、南海三路景观带;
三纵:天竺山———蔡尖尾山景观带、灌新路———海新路景观带、三魁岭景观带。
3.1.2 海沧绿道系统分级
构建“区域、城市、区级、社区”四级绿道的网络体系。
区域绿道:连接厦漳泉区域间的生态联系;
城市绿道:连接海沧区与岛内、翔安区、集美区等各区之间的联系;
区级绿道:连接区内天竺山、马銮湾、新阳、蔡尖尾山、海沧新城等各功能分区之间的联系;
社区绿道:为各社区服务的慢行系统。
3.1.3 海沧绿道系统分类
海沧绿道系统分类分为:滨海风情绿道、山林登高绿道、山海风光绿道、都市生态绿道等四种类别: (1) 滨海风情绿道:马銮湾———海沧湾, 听涛远眺, 白鹭传情, 彰显海湾型城市特质; (2) 山林登高绿道:天竺山+蔡尖尾山, 生态呼吸, 有氧健身, 引领健康时尚生活; (3) 山海风光绿道:马銮湾———蔡尖尾山———海沧湾, 登山看海, 山海相连, 展现城市特色空间; (4) 都市生态绿道:城区内部主要景观性道路, 低碳出行, 宜游宜行, 外放都市生活魅力。
3.2 分类建设指引
依据《福建省绿道规划建设导则 (试行) 》技术规范, 绿道可根据其所处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 大致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个类别。
3.2.1 生态型
生态型绿道:主要沿城镇外围的自然河流、小溪、海岸及山脊线设立, 通过对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创建、连接和管理, 来维育全省的生态环境和保障生物多样性, 可供进行自然科考及野外徒步旅行。生态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
本次海沧生态型绿道主要设置在绿道的山林段, 总长度为62.6公里。以蔡尖尾山和天竺山为主要生态保护对象, 除了最基本的绿道配套设施, 严格控制以外的开发建设。
可开展生态考察、观鸟等科普教育活动;露营、消暑、文化考古、日落观景等生态养生活动;漂流、垂钓、登山、划船、骑马等户外活动;森林探险、野外生存体验、定向越野等野外探险活动。
3.2.2 郊野型
郊野型绿道:主要依托城镇建成区周边的开敞绿地、水体、海岸和田野设立, 包括登山道、栈道、慢行休闲道的形式, 旨在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共处。郊野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50m。本次郊野型绿道主要设置在沿着过芸溪的滨河段绿道和沿着马銮湾、海沧湾以及内湖的滨海段绿道, 总长度为41.0公里。
可开展夏令营、农田观光、采摘、赏荷等农业体验活动;自行车赛、龙舟赛、高尔夫、水上摩托赛、皮划艇等体育赛事活动;主题摄影、茶艺节、龙眼节等节庆民俗活动;农家乐、美食、野餐等乡野美食活动。
3.2.3 都市型
都市型绿道: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 依托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绿地设立, 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提供场所, 发挥贯通全省绿道网的作用。都市型绿道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m。本次都市型绿道主要设置在绿道的山海段和都市段, 总长度为53.3公里。山海段主要为连接山体与滨海、滨河的都市线, 都市段则串联着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
可开展购物、主题酒吧、美食节、啤酒节等餐饮购物活动;书法大赛、摄影大赛、创意大赛、街头展示等文化展示活动;滨海观光、都市夜游等休闲观光活动;舞蹈、太极拳等康体健身活动。
4 规划设计体会
4.1 绿道系统分级的重要性
海沧绿道根据所属范围将绿道划分为区域级、城市级、区级及社区级四级绿道网络体系, 不同级别的绿道网络在规划上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所承担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区域绿道主要对城市间的相互联通和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支撑体系的建设起到一定作用。区域绿道把注重生态功能作为前提条件, 同时将人工建设的自行车道和步行游径等慢性系统融入其中, 用于改进和完善其所属功能。
城市级绿道指城市内各类开放空间、游憩活动设施、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住区等进行连接, 并兼具休闲、生态保护等功能的带状绿地。
区级绿地将区内的公园绿地、山、水等优势资源作为研究本底进行连接, 以整体性、生态性、多样性、可达性为规划原则, 并对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起到一定建设意义。
社区级绿道指以服务附近居民为前提, 将小游园、社区公园及街旁绿地等开放活动空间进行串联, 形成线状绿地空间。
另外绿道网络规划分级系统与我国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 前者以后者为依据, 而后者在规划时需将前者考虑在内。在各级规划的框架之下, 将绿道网络的宏观层次、可实施的地方层次及宜人的场所层次进行衔接和控制, 最终达成自然与人类共生的可持续景观。
4.2 绿道规划的功能复合性。
城市绿道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属性, 其构成和形态又极具复杂性。绿道系统根据其所处的区位和目标可规划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三个类型。
生态型绿道: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基础, 充分结合现有地形、水质、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 通过对各种动植物栖息地的保护、连通和管理, 以维护片区内的生态环境, 保障生物多样性。
郊野型绿道:主要对城市建设区周边的绿地实行开发性保护, 用来缓解城市的无限扩张所带来的压力, 以保证绿地生态功能为前提, 为人们提供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绿色休闲空间,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都市型绿道:位于城市市区并深入到社区内部, 将城市内的现状道路、自然资源、节点绿地及人们经常出行的目的地进行串联, 以休闲为导向, 具有保护生态、交通通勤等多种使用目标的线型城市开敞空间。
合理构建绿道网路, 一方面尊重原有空间格局, 同时对一些无序建筑形成一定的阻挡, 可以有效梳理城区的空间结构;另一方面可以完善闲散游憩空间, 满足人们通行、休闲、锻炼等需求, 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和交往性空间, 使空间利用率得到最大化。
5 结语
绿道不再是局限于城市的绿色廊道、慢行系统的特殊线形所形成的开敞空间, 其相互连接和交叉的绿色网络是改善绿色空间、提升生活品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同时绿道也被广泛且密切地作用于城市整体土地空间布局当中, 在确保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前提下, 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引导、促进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湛冬梅.增城市绿道规划建设[J].南方建筑, 2010, 4.
[2]王招林, 何昉.试论与城市互动的城市绿道规划[J].城市规划, 2012, 10.
[3]刘滨谊, 吴敏.以绿道建构城乡绿地生态网络——构成、特性与价值[J].中国城市林业, 2013, 10.
[4]栾春民.城郊游憩型绿道规划设计探究[D].福建:福建农业大学, 2012.
[5]艾玉红.绿道网络规划研究[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 2011.
[6]Little C E.Greenways for America[M].Baltimore, 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0.
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 篇4
(一) 绿道网综述。
绿道的建设始于国外,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均已于20世纪建成绿道网。从理论研究角度看, 北美洲尤其是美国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 从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 研究层次跨度极大, 从场所层次的社区游憩绿道建设, 到市域层次的绿道网络规划, 直至全美的绿道系统规划, 极为系统全面。我国绿道建设起步较晚, 最早于2005年由浙江实施省域绿道网规划, 广东、武汉、珠海、北京、天津等地都先后进行了绿道网建设, 且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 旅游经济区分析。
世界旅游消费需求模式已从单一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型转换, 需求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旅游已成为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产业”的综合性产业。旅游区表现为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和自然环境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 是一个多层次的集合性区域概念, 它涉及产业聚集理论与产业链理论。特色旅游经济区, 是依照“大旅游”观念, 对区域内各种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统一规划, 着力打造包括旅游观光、文化娱乐、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商务会展、宾馆酒店等各个方面的旅游资源密集、产业链完整、具有特色的旅游要素聚集区。我国已批准“海南岛”、“桂林市”两个旅游创新区, 但全国范围内缺少大山岳旅游实验区。白山旅游区具有创立大山岳旅游实验区的优势条件, 如能实现特色旅游经济区的建设设想, 将在我国形成“北有长白山、南有海南岛”的四季高端旅游格局, 必将对大山岳类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二、构建绿道模式下长白山旅游经济区的可行性分析
(一) 自然资源丰富。
长白山位于欧亚大陆东端, 吉林省东南部, 中朝两国边境上, 是世界A级自然保护地、国家5A级风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关东第一山, 面积21.5万公顷, 并于1980年列入联合国国际生物圈保护区。长白山是一座休眠的火山, 因其独特的地理构造, 造就了其绮丽迷人的景观。长白山的湖、谷、池、山、泉、林、峰, 无一样不是为世界所罕见, 无一样不是秀丽诱人。是欧亚大陆北半部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自然综合体, 是世界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长白山还是著名的温泉胜地, 温泉资源丰富, 吸引着众多的游人。由此可见其生态游、冰雪游、边境游和运动休闲游的潜力巨大。
(二) 人文色彩浓重。
有着悠久历史的长白山, 深得历代帝王所关注, 尤其金、元、清视其为祖先发祥地, 是吉祥列祖龙兴的象征, 对其又是封山, 又是祭神, 并划封禁地, 从而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满族、朝鲜族风情浓郁, 人文民俗资源丰富, “原始、源头、元气”、“神奇、神圣、神秘”等特色鲜明, 由此可以构建内容丰富的民俗游。
三、绿道模式下长白山特色旅游经济区的规划设计
目前长白山地区的旅游多是短期1~2日游, 没有中长期旅游项目和设施, 且以上山游为主, 山下游的开发很不到位, 基本上属于单一观光型, 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笔者希望通过研究结合区域绿道网建立一个长白山旅游特色经济区, 打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多角度、跨四季、多种模式配套互补的长白山黄金旅游网络体系。具体构想如下:
(一) 总体设计思想。
突出绿道网的线性、连接性、结合性、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等特性, 打造以生态旅游为核心, 以边境旅游为重点, 以康体休闲运动为主线, 以民族风情为辅助, 以特产资源游为补充的复合型特色旅游经济区, 构建“环山、沿江、跨国”的立体旅游框架和“春踏绿青、夏观天池、秋赏枫叶、冬玩冰雪”的四季景观带, 形成独具东北风情的国家级绿道旅游网络。做到“上得山去览胜景, 下得山来留人居”, 从而体现人与生物圈的自然和谐。
(二) 框架设计。
从地域范围看, 包含以长白山管委会专属区、抚松县、长白县、安图县、和龙市、集安市为核心的地理范围, 涵盖面积约31, 474平方公里, 人口124.6万。旅游模式包括:一是生态游。其支撑资源包括有天池、长白山主景区、火山峡谷地貌、高山苔原带、原始森林、大峡谷等生态资源;二是运动游。可以设立漂流、滑雪、公路自行车、登山、狩猎等适合不同季节的运动项目;三是康体休闲游。可以包括温泉疗养、农家乐等项目, 有药材、食用菌、山野菜、蜂产品、蓝莓、葡萄、林蛙、人参、鹿茸等滋补品和土特产品资源做保障;四是民俗文化游。可以包括朝鲜族民俗村、满族风情、萨满表演、“长白石”工艺品、“木拼画”、剪纸、高句丽遗址、古帝王祭祀封山遗迹等文化项目;五是边境游。以中朝边界旅游项目为主。
(三) 绿道网建设思想。
结合长白山区域的实际情况, 绿道网规划应以构建区域绿道为主干, 小城市绿道为节点, 力求建成结构合理、层次多样、衔接有序、连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点线面”相结合的绿道网络体系, 发挥绿道网改善生态环境、丰富居民生活、鼓励低碳出行三大复合功能。一是“点”的设计。各绿道城镇节点要针对文化古迹、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等兴趣点, 充分挖掘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的特色内涵, 顺应本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 建设形式多样的风光绿道节点, 在向游客展现自然风光的同时又能彰显本地区的特色文化精髓, 体现区域内各地的不同特色。二是“线”的设计。将铁路、城际高铁、高速公路、省级公路、乡村公路、河道等均纳入规划, 丰富绿道网络的内容, 实现各种道路形式都以“绿道网”核心理念为着眼点的立体化建设模式。在长白山旅游经济特色区内各节点城市间要建立便捷的绿色廊道、休憩点, 便于人们以乘车、自驾、乘船、自行车健康行等多种方式出游。三是“面”的设计。绿道网以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基础, 串联起区域内已经形成的自然及人文景观, 有助于完善生态网络, 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 对原有的呈散点分布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特色资源加以有效组织, 形成立体、全方位的生态旅游网络体系, 以满足建设长白山特色旅游经济区的要求。
四、结语
绿道网建设能够有效整合区域内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建设与生态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的集自然秀美风光与浓郁人文气息于一体的宜居城市;能够以绿色为纽带串联各个城市、乡村、旅游景点、自然保护区, 以及山川河流、平原丘陵等自然与人文的要件, 使之共同发展。本文阐述的是绿道网模式下长白山特色旅游经济区建设的总体框架设想, 在特色旅游经济区的具体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对绿道节点小城镇主题设定及功能区分布整体设计、投资融资模式、开发模式、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产业链创新开发设计、政策支持需求等诸多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蔡瀛, 何昉, 李颖怡等.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 2011
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 篇5
1 安溪绿道建设背景
福建是个多山的省份,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特殊的地理环境, 给予了福建良好的生态环境。福建省以63.1%的森林覆盖率蝉联了35年的全国第一, 是实至名归的生态大省, 但其森林分布不均衡, 山区、林区森林多, 城市、沿海以及乡村、通道森林少。全省城市、县城的森林覆盖率只有39.7%、32.8%, 镇乡所在地仅为16.5%、6.2%。结合“点线面”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攻坚计划构筑起全省的绿道网络就是为了盘活优势资源, 实现生态强省战略的重要技术手段。
安溪县位于福建东南部, 晋江上游, 戴云山脉东南坡, 拥有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其文化积淀深厚, 置县已逾千年, 素有“龙凤名区”之美誉, 人文景观资源雄厚。这里出产的安溪铁观音更是家喻户晓的茶中精品, 加上藤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良好带动, 为安溪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2 安溪绿道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2.1 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不够完善
安溪县城目前建成的城市绿地面积222.81公顷 (包括城市绿地的五大类) , 其中城市公园绿地面积63.79公顷, 附属绿地面积22.28公顷 (其中道路绿化面积7.78公顷, 居住区绿地面积1.09公顷) , 凤山森林公园面积179公顷。现状总人口12.8万人, 人均城市绿地面积17.41m2/人, 人均公园绿地4.98m2/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单位绿地和道路分隔绿地大多无法让市民休闲活动享用, 居民的户外休闲活动绿地空间不足;公园绿地存在服务盲区, 缺少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 服务半径在500米以内的中小型公园绿地, 直接影响到绿地的游憩和非常情况下防灾减灾功能的发挥;城区内的公园绿地与城区周围作为城市背景和自然基质的山地或水体之间缺乏通过绿色生命廊道 (如水系廊道、道路绿化廊道、高压走廊等) 的联系, 因而未能形成有机整体。
2.2 城市现有道路景源联通能力不足
安溪县山明水秀, 风景佳丽, 自然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有“名冠八闽”的安溪文庙、景色优美的东岳寺、城隍庙、阆苑岩、洪恩岩、清风洞、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咏的“清溪八景”、始建于北宋的著名古刹清水岩是闽南佛教胜地之一, 此外还有李光地贤良祠、祥华的灵惠庙、龙门温泉、西坪茶文化等。但是, 现有的道路交通格局不能够充分联系起分散于城区各处的景点, 需要规划新的路线来整合、联通原有的景观资源, 以提高安溪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
2.3 城市发展模式粗放
安溪的旧城密度本就极高, 加之住宅需求量的逐年激增, 以往的城市发展片面注重量的提升, 忽视了质的发展。一些开发行为 (例如开山采石、削坡建房等) , 不仅埋下了许多隐患, 而且对周边的山水景观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 并进一步危及安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 安溪的未来发展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和山水景观为前提, 加强对其城市发展模式的把关与城市规模的控制。
2.4 城市慢行系统建设较为滞后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 慢行系统在舒缓交通压力、减少空气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与促进人类自身健康上有着积极意义, 是一个健康、完整的城市交通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几年来, 随着安溪县经济飞速的发展, 机动车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 全县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突破10万辆, 并呈现出继续增长之势。这给现有的交通格局带来严峻挑战 (见图1) 。而目前安溪县仅在大龙湖与西溪沿岸规划建设了慢行系统, 对城市整体而言, 所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
3 安溪绿道规划的内容
3.1 目标与宗旨
基于安溪县城区“山、水、城”的自然生态架构, 契合“一轴一心、两组团”的县城区空间结构, 发挥茶文化、宗教文化等多元文化优势, 串联城乡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景观资源, 构建展现自然山水、凸显历史文化、环保低碳节能、通达衔接方便的多类型、多功能、多层级绿道网络系统, 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建设覆盖安溪县城区、连接城乡的“海峡西岸重要的世界铁观音茶文化旅游中心”健康绿色廊道。
3.2 绿道选线原则
绿道应尽可能联系起体现安溪特色的自然景观节点与人文发展节点, 同时要充分利用开敞空间边缘、交通线路和已有城市慢行系统作为绿道选线的依托, 以优先串联重要节点为目标, 尽量选取生态条件优越且方便群众使用的地段, 综合考虑长度、宽度、通行难易程度、建设条件等因素, 注意兼顾使用的公平性, 对线性通廊进行比选, 确定绿道的适宜线路。
3.3 总体规划内容
规划县城绿道网包含郊野型绿道、都市型和社区型绿道共8条, 全长84.88公里。其中:1条省级绿道贯通县城区, 串联主要自然风景区、生态森林公园、历史人文节点等32个, 沿线紧密结合美丽乡村、生态公益和经济林带, 总长33.5公里。县城绿道7条, 和省级绿道共同构建区域之间、城市内部组团的绿道通廊。三个区域核心内部慢行通廊依托主、次干道建立, 构建覆盖城区的慢行系统, 连接城区内部各个小发展片区、社区公园、生活小区、街道等, 总长约51.3公里 (见图2) 。
县城区绿道网总体呈现“三带、二环、五轴网络型”结构。“三带”:源自安溪下洋和西坪两支流在城市西部交汇形成“丫”字形的蓝溪河流三岸建设的省级滨溪休闲绿道。“二环”:指环县城主城区的凤凰山、大寨山、笔架山、五峰山绿道环线和城区二环路。“五轴”:指从中心城区向城区外围的凤凰山、笔架山、五峰山和大寨山呈五条放射型绿道轴线 (见图3) 。
3.4 安溪绿道设计特点
3.4.1 引山入城, 环水为民
安溪外有凤凰山、大寨山、五峰山、笔架山环绕, 内有蓝溪穿行, 呈诸峰玉峙, 一水环回之势。清乾隆年间的《安溪县志》载:“其山峻, 其水洌, 澄泓凝碧, 厥名清溪。”鉴于安溪拥有的良好自然资源, 安溪绿道网中的2号线利用凤城镇外围的现有道路, 串联起大寨山、五峰山与笔架山, 同时设计8号线从城区延伸入凤凰山东北部腹地, 使得凤城镇能改变以往因道路阻隔而与周边山林分离开来的情况, 它不仅联系起诸多重要的自然、人文景观节点, 同时也将优美的山林景观与自然资源契入城市中来;而绿道网的1号线主要依托省级绿道平台, 环西溪而设, 整合安溪诸多名胜古迹, 如雁塔、十里诗廊石馆、凤池庵等, 为市民打造一条充满人文气息的滨水休闲景观带 (见图4) 。
3.4.2 充实内环, 强化五轴
在利用安溪特有山水格局打造其绿道网框架体系的基础之上, 利用3、4、5、6、7五条城镇型绿道形成安溪绿道网的内环, 使得城区内部的各个地块之间得以紧密联系, 绿道网的系统更加充实, 同时五条绿道线路由内环向外延伸, 分别联系起城区内部与大寨山、五峰山、笔架山、凤山森林公园、凤凰山, 使得凤城镇与周边山体由内而外地紧密结合在一起, 同时将安溪作为山地型城市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4 安溪绿道发展策略
4.1 构筑自行车公路网, 打造中心城区全省旅游目的地品牌
规划以蓝溪为核心, 构筑环水自行车公路网, 并延伸至周边县域各镇, 通过自行车公路网的建设, 把凤城镇打造成为全省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4.2 实施县域风景化战略, 使城乡处处像景区
在县域实施“风景化”战略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 充分整合、利用安溪丰富的山水田园的生态资源禀赋, 在保护原产权、使用权不变的前提下, 利用城乡总体规划和建设风景区的理念, 建设美丽城乡, 使城乡处处是风景。
4.3 建设生态产业区, 带动农民增收
在县城区凤凰山、大寨山、笔架山、五峰山的山区, 打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圈, 形成限制工业开发的生态产业区, 在区内设置绿道网, 配套驿站、停车场等旅游设施, 把农村居民点、旅游景点、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串联起来, 并结合农村居民点建设驿站, 率先形成农民增收、游客观光、市民休闲“绿道”, 形成一批生态工业。将绿道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建设中的重要民生工程, 实现城乡居民资源共享, 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4.4 联景系绿, 成环成网
绿道规划建设应串联起安溪的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自然、人文景观点以及其他绿色开敞空间, 能切实形成绿色廊道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 并能为城乡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和交往空间。绿道建设应在考虑基本生态架构的基础上, 与绿地系统、公园系统衔接, 成环成网建设, 形成一定的分布密度, 提供城乡居民点的日常需要及便利可达。
4.5 赋予绿道绿色经济功能, 促进城乡统筹
将县城区的各重要功能区通过绿道串联起来, 绿道沿线注重多元功能复合开发, 结合旅游线路的打造, 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形成县域重要的经济活力走廊和游憩系统。以优化投资环境, 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5 安溪绿道建设的实践意义
5.1 完善安溪绿地系统, 提高对城区的服务能力
以500米的步行适宜距离为半径进行分析, 得到安溪绿道网对县城建成区的覆盖率为97.13% (见图5) 。这弥补了安溪现有绿地系统的不足, 加强了绿地与城市居民的联系, 强化了公园绿地的辐射能力。同时, 绿道涵盖的慢行交通设施凭借其对城区的高覆盖率, 完善了城市的交通体系, 尤其是自行车道的建设可以扩大慢行的出行半径, 可以降低居民对机动车出行的依赖, 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难题, 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休闲体育活动空间不断增长的需求。
5.2 提升景源联通能力, 提升城市的内在气质
安溪绿道网串联的主要自然、人文景点达67处, 涵盖了安溪县城的绝大多数景观资源, 对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此外, 绿道网将这些具有深厚闽南历史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的景观资源联系起来, 形成生态景观格局, 强化安溪“龙凤之都”、“显山露水”的城市风貌, 进而避免其陷入“千城一面”的城市“特色危机”。
5.3 控制城市土地蔓延, 保护绿色空间
在《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 安溪被定位为晋江中游丘陵茶果园生态功能区, 将以提供生态服务为主, 是保障全省生态安全的重要区域。这就要求安溪转变长期以来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模式, 而建设绿道网就是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蔓延, 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首先, 绿道网建设过程中对各种类型的绿道分别划定了控制区与缓冲区, 并对其实施空间管制政策 (见图6) 。遵循“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强化绿道控制区范围内对原生环境、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的维护、保育和恢复, 禁止破坏控制区内地形地貌、水体、土壤、地带性植物群落、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要素和房地产开发等开发类项目的进入。其次, 绿道网与绿地系统规划、蓝线、绿线、紫线等规划相互衔接, 反馈给控制性详细规划, 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及开发的法定依据, 借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效应, 强化绿道网对城市建设的限制与引导作用。
6 中小型山地城镇绿道网设计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6.1 绿道网建成后的管理维护相对滞后
中小型山地城镇普遍面临着土地资源紧缺、旧城开发强度过大等困境。针对这一现状绿道网规划中均明确划定了绿道控制区以限制其开发建设, 但却忽略了对绿道后期使用的管理与维护。这导致了在绿道投入使用后频频遭到机动车辆的“侵蚀”, 汽车占道停泊、摩托车违规行驶等问题严重, 而在原本就“停车难”、交通拥堵的旧城区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 这对绿道网的正常使用与使用者的安全都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 在绿道网设计中既要明确区分慢道与机动车道, 又必须加强对绿道网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监督与维护。
安溪县针对这一问题, 对河滨北路西段2公里绿道进行整修, 增大慢道与机动车道落差以防止车辆驶上慢道;并以河滨北路中山街口至铁路桥路段绿道景观提升为试点, 探索绿道网与停车配套相结合的方式, 既能解决场地裸露问题, 又能缓解部分停车难题。同时, 加强对绿道网1号线的管理与维护, 以促进绿道网的健康发展。
6.2 县城与周边乡镇绿道网建设不协调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分割的发展体制, 乡镇的绿道建设并没有伴随着城市的绿道建设水平同步发展。位于山地的乡镇与中心城区由于交通不便而造成的联系不够紧密就更加剧了二者在绿道建设水平上的两极分化。要全面实现绿道网对区域生态、经济的带动作用, 就必须要加强对乡镇一级绿道网建设的重视与研究, 使整个县域的绿道网得以协调发展。
安溪以龙门镇为试点, 通过进行河道清淤、新建河堤和建排水管道, 最后梯次筑起拦河坝, 形成“小龙湖”, 建成总长4公里的滨水绿道;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环境优化整治。借此将安溪南翼新城行政服务中心、中国信息产业园、龙狮花园、弘桥滨江新城、两岸金融研究中心、天湖生态旅游等功能区域有机联系起来, 形成整体互动发展, 促进了安溪南部区域的协调发展, 也完善了县域绿道网的体系建设。
7 结语
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 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因此, 福建省必须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绿道网的建设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分析我国的行政区划特点可以看出, 县域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城乡一体化系统, 以县城为核心, 以县域为基本单位构建起覆盖整个区域的绿道网络是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建设模式, 所以, 中小型城市的绿道网规划设计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与完善。
本文探讨安溪县绿道网规划设计与实践经验, 是对中小型山地城市绿道网规划设计的一次有益尝试。安溪绿道网的规划建设, 促进其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格局, 同时发掘其作为山地城市的优势与特色。随着安溪绿道网建设的深入与完善, 它将在城市的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并成为安溪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手段。
摘要:目前, 越来越多的城市倡导可持续发展道路, 而一个城市的生态品质无疑是一个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绿道从交通、生态、旅游等多个方面同时介入城市建设, 其在提升生态、游憩、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良好作用, 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一个城市的绿道网络构建。文章以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为例, 介绍其绿道设计与实践经验, 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绿道,规划设计,安溪,山地城镇
参考文献
[1]邓毛颖.增城市绿道规划与建设机制研究[J].规划师, 2011, 27 (1) :111-115.
[2]韩西丽.我国城市社区非机动车绿色通道的建立[J].城市规划, 2003, 27 (4) :71-74.
[3]李开然.绿道网络的生态廊道功能及其规划原则[J].中国园林, 2010 (3) :24-27.
【梧州绿道网规划建设】推荐阅读:
梧州龙母文化07-02
梧州市教育局领导班子分工情况09-28
广西梧州市林业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分析08-22
访梧州市苍梧县沙头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07-18
2017广西梧州藤县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73人公告07-31
覆盖规划与容量规划09-26
医院规划方案概述规划方案10-23
规划师城市规划原理07-19
规划建设07-21
城乡规划局规划审批程序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