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饲养

2024-08-20

猪的饲养(通用9篇)

猪的饲养 篇1

1 保健饲养的意义

保健的含义就是“保护健康”。猪保健饲养技术就是在保证猪群健康状态下养猪, 猪群不发病或少发病。在猪的一生中, 总要经历一些比较危险的时期, 如仔猪的出生、断奶、转群, 种猪的配种、分娩、哺乳, 环境的高温、寒冷, 微生物的侵袭等等, 如果在这些危险期之前或危险期当中, 我们通过控制好猪舍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 加强猪舍消毒以减少病原微生物, 并用一些营养性保健产品或少量的、预防剂量的抗生素来提高猪群的免疫力、抗病力, 就可以使猪群安全渡过危险期, 减少发病机率。

2 保健饲养的技术措施

猪群保健饲养技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动保健, 即保持和增强猪群自身的抗病能力:包括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 并严格按程序防疫, 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改善猪群营养状况, 提高动物非特异性抗病能力等。二是被动保健, 即减少或消除各种外界致病因素:包括改善猪舍环境条件, 做到冬暖夏凉, 空气新鲜;加强猪舍消毒, 杀灭各种病源微生物;做好驱虫工作, 减少致病性和消耗性的寄生虫等。

3 保健饲养常用原料

3.1 营养性保健品

常用的营养性保健品主要有维生素、电解质、葡萄糖、氨基酸、小肽等。营养性保健品的主要功效有:补充营养, 增强体质;保肝护肾, 消除体内毒素;提高胃肠机能, 促进猪的食欲;对发生应激的猪进行生理调理, 促使体内酸碱平衡。

3.2 非营养性保健品

非营养性保健品主要指药物, 通过添加或注射适当药物, 抑制体内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达到保证猪群健康的目的。

3.2.1 饲料中添加的保健药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 广谱性好:保健药物不针对某一微生物, 应对大部分微生物有效。

(2) 适口性好:不改变饲料的适口性, 不影响猪群采食量。

(3) 拌料容易, 操作简单。

(4) 最好具有促生长作用。

如土霉素、利高霉素等。

3.2.2 用于注射的保健药物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 广谱、长效:作为注射的保健药物, 除广谱性好外, 还要注意长效性, 注射一次, 药物可在体内发挥功效3~5天。

(2) 注射容易, 操作简单:药物剂量小猪不超过5ml, 大猪不超过10ml。

(3) 对注射部位没有损伤, 注射后猪没有痛感或痛感小。

如得米先、恩诺沙星长效注射液等。

4 保健饲养方案

4.1 执行严格的隔离制度

猪场谢绝参观, 非工作人员、外来车辆不能进入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前, 必须进入消毒更衣室, 更换消毒过的工作服、工作帽与水靴后, 再趟过盛有2%火碱水的消毒池 (水深至少20cm) ;出售商品猪、断奶仔猪时, 经专用猪道在场外接运;引入良种猪时, 必须从非疫区购入, 经当地兽医部门检疫合格后, 防疫、驱虫, 在隔离圈内饲养观察一个月, 确认健康无病后, 才能进入大群。

4.2 加强场区及猪舍的消毒

场区内净道、污道可用2%氢氧化钠每月消毒1~2次, 猪舍内每周消毒1~2次, 消毒剂可用碘制剂 (如速可灭) 、氯制剂 (如威岛消毒剂) 、过氧化物类 (如速洁) 、复合酚 (如菌毒敌、毒菌净、农乐) 等交叉使用。

4.3 制订合理的疾病防疫程序与寄生虫病控制程序

各地区、各猪场的疾病种类及危害程度不一样, 因此, 不可能有统一的防疫程序, 各猪场应根据当地猪病的流行特点, 结合本场猪群的发病规律制定适合本猪场的防疫程序。针对目前主要流行的疾病, 推荐如下免疫程序供参考。

控制寄生虫应选择高效、安全、广谱的驱虫药, 常用的有伊维菌素、恩拉菌素、芬苯哒唑等。猪场可参考下面控制程序:

(1) 首先, 对全场猪只进行一次彻底驱虫。

(2) 怀孕母猪于产前1~4周内驱虫一次。

(3) 公猪每年至少驱虫2次, 对寄生虫感染严重的猪场, 每年应驱虫4次。

(4) 所有仔猪在转群时驱虫一次。

(5) 后备母猪在配种前驱虫一次。

(6) 新购进猪只驱虫两次 (两次间隔10~14天) , 并隔离饲养至少30天, 才能进入大群。

4.4 各类猪群药物保健方案

4.4.1 种公猪1

(1) 每月添加一次利高霉素, 每吨饲料添加1kg, 连用3~5天, 或添加1%大蒜泥, 连用5~7天, 清理体内病原菌, 提高公猪健康状况。

(2) 配种期间, 每天饲喂两枚煮熟的鸡蛋;饲料中额外添加维生素E50g。

4.4.2 母猪

(1) 母猪配种前5~7天, 每吨饲料添加阿莫西林300g, 预防生殖道疾病, 提高受胎率。

母猪产前一周转入分娩栏, 转入分娩栏之前用温水洗涤母猪全身, 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 同时做好产房及分娩栏的消毒工作。

(2) 母猪产前一周至产后一周, 每吨饲料中添加1kg利高霉素;产后12小时内注射10~20ml长效土霉素, 以预防母猪产后感染。

4.4.3 仔猪

(1) 母猪分娩时, 应有饲养员接产, 将出生仔猪口鼻及全身的粘液擦净, 有利于仔猪的保温并能促进仔猪血液循环, 提高成活率。

(2) 让初生仔猪及早吃到初乳, 吃乳前饲养员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母猪乳房, 并挤掉最初的几滴乳。

(3) 做好仔猪保温工作。分娩栏上安装保温箱, 保温箱内的红外线灯或电热板要在母猪产前几个小时打开预热。

(4) 3日龄和10日龄给仔猪补铁补硒两次, 在仔猪的颈部或大腿内侧肌肉注射含硒牲血素1ml。

(5) 7日龄开始给仔猪补料, 补料时采用少喂勤添的方式。

(6) 哺乳期间, 仔猪采用长效土霉素三针保健:3日龄, 在仔猪颈部肌肉注射长效土霉素0.5ml;7日龄注射1ml;21日龄注射2ml。这样可以有效阻断分娩舍和母猪身上的细菌传染给仔猪, 提高仔猪的生长速度, 提高断奶体重。

(7) 断奶后保育阶段是仔猪抵抗力最低的阶段, 易发生多种疾病。如断奶后腹泻、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呼吸道疾病综合症等。因此, 应在仔猪断奶前3天到断奶后7天, 每吨饲料中添加1kg利高霉或200g强力霉素。

4.4.4 生长育肥猪

(1) 每月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次多维素、电解质、多氨酸等, 连用3~5天, 加强猪的营养, 提高机体免疫力。

(2) 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活菌制剂, 调节体内菌群平衡, 减少疾病发生。

保健养殖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保健医学和保健技术的发展也将掀起一场养殖业的革命。保健医学和保健技术的应用在防治常见多发疾病如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等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 可以预言, 只要是条件致病性疾病, 就可用保健方法解决。

猪的饲养 篇2

养猪场相对于其他猪群来说,保育猪的日常管理工作相当重要。由于各猪场的规模、设施、布局、气候和管理方式等都有差异,所以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最关键的是要尽量做到全进全出,彻底冲洗消毒,以减少疾病的交叉传染,保证断奶仔猪的健康成长。

⑴ 在保育猪进入前,首先要把保育舍冲洗干净。在冲洗时,将房间的所有栏板、饲料槽拆开,用高压冲洗机将整个房间的窗户、天花板、地面、墙壁、料槽、水管、加药器进行彻底的冲洗。同时将下水道污水排放掉,并冲洗干净。注意:凡是猪只接触得到的地方,不能有猪粪、饲料遗留的痕迹。

⑵ 修理栏位、饲料槽、保温箱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检查加药器是否正常工作,检查所有的电器、电线是否损坏,检查窗户是否可以正常关闭。然后,使用合适的消毒药进行房间消毒后,空置12h。

⑶ 将栏板、料槽组装好,并投放灭鼠药、灭蝇药。将房间的温度升至30℃,夏天升至29℃,准备进猪。

仔猪的进入

断奶猪进入保育舍后,应按体重的大小分栏,如有足够的数量,可进行公母分性别饲养,这样可以提高整栏猪只的均匀度。如有条件,不同性别的猪只还可采用不同的饲料,以节约饲料成本。

弱小的仔猪安置在房间中部比较温暖的猪栏,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房间的中间保留1~2空栏作为机动栏,以便以后安置病弱仔猪。

全漏缝地板的猪栏可垫上一块木板或橡胶垫,放上少量的乳猪料。这样比较容易诱导仔猪开始采食。同时在料槽中也要加入少量的乳猪料,注意一定要少量多次,以保持饲料的新鲜。

对较小的仔猪,可在栏里另放置一个小的料槽,用于喂奶粉或在水中加多维和电解质。同时再安置保温灯,以保证有足够的温度。

有报道说让饮水器小流量流水12h,能保证仔猪能及时获得足够的饮水。

如有可能,对每栏的断奶仔猪进行称重记录。或至少要称重一栏仔猪,并在每次换料时进行再次称重,以监控生长速度和耗料情况。同时在舍内要准备好饲料消耗卡,记录每天的饲料消耗;疫苗注射记录卡,记录每次疫苗种类和日期;药品消耗卡,记录猪只使用药品情况;猪只死亡信息卡,记录猪只死亡原因及日期。

保育舍的正常工作

⑴ 早上进入猪舍后先快速检查一遍所有保育舍,看看是否有什么异常情况需要紧急处理。

⑵ 上开始加料,注意加料量不能超过仔猪24h内的采食量。

⑶ 要多观察刚刚断奶的仔猪,以确保仔猪发现并摄入饲料和饮水。

⑷ 检查温度,看是否适合仔猪的要求,如果仔猪打堆,说明温度偏低,如果仔猪均匀分散,则温度适宜,一般要求第1天30℃,第3天29℃,第7天27℃,第14天25℃,第21天23℃,第35天21℃,第42天20℃。

⑸ 检查房内的空气新鲜度,及时调整通风量。

⑹ 检查饮水器,看饮水器工作是否正常,高度是否适合猪只饮用。

⑺ 检查猪只生长状况,发现病猪及时治疗,必要时转至病猪栏。在进猪3d后,可再次调整一下猪只的均匀度,及时把弱小猪放入特护栏,并延迟换料的时间。

⑻ 及时记录当天的生产情况和其他信息。

⑼ 开始每天的特定工作,如注射疫苗、转群、销售苗猪、冲栏消毒等。⑽ 检查栏板及料槽并做小的维修。打扫卫生。

通风

为了使猪只有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保育舍的氨气浓度,除了保证房间的温度外,我们也要每天根据猪只的大小和密度,进行适当的通风。在南方,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在北方的冬季,保温工作相当重要。因此,许多猪场往往忽略了通风,以至呼吸系统疾病相当严重。

转群

一般的保育舍饲养期为7周,当猪只生长到70日龄,体重在25kg以上时,保育舍的栏位就显得有些拥挤了。这时我们需要将猪只移到育肥舍进行饲养。在转群时,最好不要进行混群,以减少争斗。同时应对该批猪的死亡率、日增重和料肉比进行统计。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篇3

1 做好进保育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首先要在转群前做好保育舍的消毒与清洗工作。先将保育舍清洗,待干燥后再用2-3%的烧碱进行至少2次消毒,空栏5-7天后再进猪。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实施全进全出可以有效地进行猪舍内环境的彻底消毒,避免不同阶段猪只同舍饲养而造成病原的交叉感染,减少疾病的传播,同时便于猪群饲喂猪舍保温,设备消毒与维修等饲养管理工作。其次要保证保育舍的设施安全,进猪前要检查栏位,饲料槽和保温箱能否正常使用,检查每个饮水器是否通水,加药器是否能正常工作,检查能有电器、电线是否正常,检查窗户是否可以正常关闭,第三要使保育舍有适宜的温湿度。保证保育舍的温度最好在23-25℃之间,湿度控制在65-75%之间。

2 坚持科学管理,搞好保育猪的分群与调教

保育猪在转入保育舍前一般要求不直接转入保育舍而是维持在原圈饲养(将母猪转移)一周左右再入保育舍。在分群时按照维持原窝同圈,大小体重相近的原则进行,个体太小和太弱的单独分群饲养。这样有利于仔猪情绪稳定,减少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有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合理分群后还要做好仔猪的调教。仔猪转入保育栏后,也是仔猪从半寄生生活转入独立生活的重要阶段,吃喝拉撒均无定律。因此,饲养管理人员从仔猪转栏伊始,就要精心调教仔猪,使仔猪吃喝拉撒养成“四定位”的生活规律,为搞好仔猪防寒保暖,在猪栏卧场上面,安装一只150-250瓦有红外线灯泡,提高猪舍温度,保证仔猪安全越冬。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不仅能使仔猪养成良好生活规律,又能加快仔猪生长发育。

3 把好保育猪的喂料关,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保育猪是以自由采食为主,不同日龄喂给不同的饲料。饲养员应在记录表上填好各种饲料开始喂的日期,保证料槽都有饲料,当仔猪进入保育舍内,在饲喂方面可实行“两过渡”原则,一是在饲料营养上要逐步过渡。从哺乳到保育由于生长时期不同,饲喂饲料的营养要求不同,为了使保育猪有一个适应期,避免因饲料突然改变而引起胃肠不适,可采取先用代乳料饲喂11周左右,然后逐渐过渡到保育料。第三次换料75%,第四次换料100%,每次时间三天左右(饲喂次数一般在6次左右),保育猪要改用粉料,且实行自由采食,这一改变很容易导致过食,消化不良或下痢等疾病的发生,因此,要实行断奶且实行自由断奶后第一、二周限量饲喂,第三周后再采用自由采食,使仔猪慢慢适应饲喂方式的改变。饲料要妥善保管以保证到喂料时间仍然新鲜,为保证饲料新鲜和防角落饲料发霉,注意要等料槽中的饲料吃完后再加料,且每隔5天清洗一次料槽。

在搞好保育猪喂料的同时,要供给保育猪合理的饮水,饮水利用自动饮水器或提供足够数量的饮水槽位。饮水量不足会直接减少采食量,影响猪的正常生长。所以要供给保育猪充足的饮水。

4 抓好保育猪保健和免疫工作,严防疫病发生

首先要预防保育猪腹泻病的发生。保育猪易凉、环境潮湿、疫苗感染、饲料的突然转换、饲料霉变等因素而引发下痢,所以保育猪的疾病预防的首要问题是预防腹泻病的发生,对下痢的仔猪应及时治疗,并加强饲养管理,搞好日常的环境卫生、保温和消毒等工作;其次要做好保育猪的免疫注射工作。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的重要工作,这一阶段要进行口蹄疫、猪瘟的强化免疫,以及蓝耳病、伪狂犬等的免疫注射,注射疫苗时应选择晴朗天气,且在食后2小时进行,在注射疫苗期间应供给仔猪饲喂电解,以免仔猪发生应激和疫苗反应,此外,在注射过程中要确认有效的注射部位,确保疫苗的吸收,尽可能做到一猪一针头,防疫密度达到100%,免疫后进行免疫档案的规范记录,同时做好抗体监测,对抗体不合格的仔猪要进行补免补防;第三要搞好定期预防性驱虫和去势工作。驱虫主要包括蛔虫、疥螨虱线虫等体内外寄生虫,驱虫时间以35~40日龄为宜,体内外寄生虫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按每千克体重0.2mg拌料喂服,一周后重复给药一次,注意驱虫后要将排出的粪便彻底清除并作妥当处理,防止粪便中的虫体或虫卵造成二次污染;第四要搞好环境消毒,严格进行各项消毒制疫。消毒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同时饲养人员要随时观察猪群体况,注意疫情监测,及时控制疫情。

5 做好日常观察和养殖档案的记录

猪的夏季饲养管理 篇4

一、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条件

夏季气侯炎热, 转移猪只要格外小心。设法让猪只保持安静, 尽量把转猪活动安排在早、晚较凉爽的时间段。酷暑会加大转猪造成的应激。

1. 做好猪舍卫生消毒工作

每天除了做好清除粪便工作外, 还要注意地面及粪池冲洗工作, 母猪产仔猪舍尽量不要用过多的冷水冲圈, 防止湿度过大, 产床上的粪便痕迹要用带有消毒液的抹布擦净。另外还要注意消毒工作, 尽量做到环境无菌无毒的程度。

2. 保证充足的饮水

高温环境下饮水量会增加, 母猪尤其如此。增加饮水、增加排尿是猪降低体温的重要机制。水料比应保证达到5∶1。

3. 适宜的饲养密度

饲养过密在夏天对猪群的影响更大。仔猪饲养密度应为0.16~0.23 m2/头。肥育猪的饲养密度应随增重进行调整。肥育猪刚转入的时候, 饲养密度应为0.47 m2/头, 出栏时候, 饲养密度应为0.74 m2/头。

4. 加强猪舍通风

一般来说, 对于东西走向建设的猪舍, 可充分利用前后窗户的气流, 起到降低猪舍内温度的作用。窗户较小的, 可在夏季到来之前, 将窗户做大一些。有条件的可安装电风扇。此外, 进风口处流入猪舍的风速应控制在3~5 m/s, 以避免直接吹到猪的身上形成贼风。

二、加强种猪群的管理, 防止发生繁殖障碍

季节性不孕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5月到8月间, 配种母猪头数可逐渐增加 (最多可增加40%的配种母猪) , 9月再减少, 之后恢复到正常配种头数。

为了尽量降低热应激和季节性不孕的影响, 最关键的要点是设法让母猪维持正常的采食量。

1. 在温度最低的时间段喂料

应选在清晨或晚间温度最低的时间喂料。保证猪舍通风与降温及饮水。为了减少猪只饲料适口性及体液损失, 最好喂湿拌料, 少添勤添, 以免剩料变质发霉。

2. 增加喂料次数

多数情况下, 饲喂次数从每天2次增至每天3次之后, 采食量可增加10%~15%。

3. 饲喂新鲜饲料

母猪是很挑食的。热天饲料易腐败, 尤其是当饲料里脂肪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 在夏季炎热季节, 应尽可能当天生产当天饲喂。

4. 增加日粮中脂肪的水平

由于采食量降低, 许多母猪无法摄取足够的能量来满足代谢和泌乳的需要, 这可能是造成热天繁殖异常最主要的原因。补充脂肪 (7%~10%的动物性或植物性脂肪) 、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可提高日粮的代谢能。

5. 合理调整公猪在夏季配种时间

应提前与往后推, 早上6时—7时配种, 下午5时—6时配种, 配种公猪应注意营养搭配, 每天在早上喂食时应添加2~3个鸡蛋, 以保证公猪的营养需要。

6. 采用降温措施

因为种猪对高温高湿的环境非常敏感, 必须密切注意温湿度情况。降温方式包括滴水、喷雾降温以及风扇。

在炎热季节里为减少胚胎死亡, 可采取下列防范措施:避免发情后期授精;尽量避免母猪应激, 仅在断奶时混群一次;尽量避免在妊娠期转移母猪;在配种前、配种当中以及配种后提供满足维持需要的日粮。

三、夏季常见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1. 猪链球菌病

(1) 链球菌病 是由多种链球菌感染所引起的疾病, 包括猪败血性链球菌病和猪淋巴结脓肿。本病急性常发生于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以关节炎, 心内膜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

(2) 流行特点 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各种年龄的猪只均可发病, 但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型大小的猪只。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伤口为重要的传播途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春秋多发, 呈地方流行性。

(3) 临床症状 (1) 败血症型:最急性型一般无任何症状即死亡。稍微晚一点的可见体温升高41.5℃~42℃以上, 精神不振, 呼吸困难;便秘, 粪干燥;至结膜发绀, 突然倒地, 可见从鼻腔中流出淡红色沫样液体。 (2) 脑膜脑炎型:多见于哺乳仔猪和断奶后的小猪, 除具有一般症状外, 还可见神经症状, 如运动失调, 转圈, 空嚼, 磨牙等。病猪常倒卧于地, 四肢做游泳动作。 (3) 关节炎型:一般由前两型转来, 或从发病起就呈关节炎症状, 表现一肢或两肢肿胀, 疼痛, 有跛行, 病程较长, 约2~3周。 (4)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炎。受害淋巴结触诊坚硬, 发炎脓肿, 有热有痛, 可影响采食, 咀嚼, 重者甚至吞咽困难。

(4) 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败血症和浆膜炎, 血液凝固不良, 胸腹下及四肢皮肤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全身淋巴结肿大, 出血。脾脏肿大为正常的3倍左右, 呈暗红色或蓝紫色。肺脏肿大, 出血。慢性伴有关节肿胀, 表现为关节炎。

(5) 治疗方案 青霉素80~180万国际单位, 并配合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 连用3 d;红霉素25~125万国际单位, 质量分数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 L, 稀释后静脉注射, 1次/d, 连用3 d;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5~20 m L,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 d;氯霉素可按10~30 mg/kg体质量或庆大霉素可按1~2 mg/kg体质量, 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5 d;对于化脓性淋巴结炎, 应待化脓成熟后切开脓肿, 用质量分数0.1%阿凡诺清洗后涂擦红霉素软膏或撒上呋喃唑酮粉, 并结合应用青霉素治疗, 效果较好。

(6) 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 注意平时的卫生消毒;给予全价饲料, 防止饲喂霉败变质的饲料;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并封锁, 对于淘汰病猪圈应严格消毒。

2. 猪的附红细胞体病

(1) 附红细胞体病 简称附红体病, 是多种动物共患的一种散发的一种热性, 溶血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呈现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全身皮肤发红, 故又称红皮病。病猪感染后可大批死亡, 因此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危害。

(2) 病原体 为立克次氏体目中的猪附红细胞体, 常寄生于红细胞中。附红体对化学药品的抵抗力很低, 一般浓度的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但耐低温。

(3) 流行特点 不同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 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病死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 也可垂直传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但以夏, 秋季为多。

(4) 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至42℃, 呈稽留热;病猪不愿走动, 喜爬卧挤堆;呼吸困难, 可视黏膜苍白, 黄疸。全身皮肤发红, 以耳部, 鼻镜, 腹部皮肤最为严重, 有些猪耳部、腹下、腹股沟及四肢部位可见先发红后出现不规则的紫斑, 指压不褪色。耳尖放血稀薄,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5)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为贫血和黄疸。皮肤及黏膜苍白, 血液稀薄, 全身性黄疸。肝脏肿大变性, 呈黄棕色, 胆囊肿大, 充满大量的明胶样胆汁。肾肿大, 浑浊, 贫血严重。肺肿大, 淤血水肿。脾脏肿大变软。心肌苍白松软。

(6) 治疗方案 黄色素注射液, 按3 m L/kg体质量静脉注射;血虫净, 按10 mg/kg体质量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盐酸土霉素, 按50 mg/kg体质量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3 d;土霉素按1.5 g/kg体质量, 分2次肌肉注射, 可以连续应用。如果用来预防, 可在每1 t饲料中加入土霉素600 g, 连续应用。

(7) 防治措施 预防该病的重点工作是灭蚊, 驱蚊和驱除猪体内外寄生虫;阉割, 断尾时应注意器械的消毒工作;注射时应注意更换针头, 减少人为传播的机会;药物预防可用土霉素800 g拌1 t饲料, 效果较好。

3. 猪的弓形虫病

(1) 弓形虫病 是寄生于多种动物细胞内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性原虫病。

(2) 病原体 弓形虫在宿主体内因寄生的不同发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各异。在其整个发育过程中分为5种类型, 即滋养体, 包囊, 裂殖体, 配子体和卵囊。其中滋养体和包囊是在中间宿主 (人, 猪, 狗, 猫等) 体内形成的, 裂殖体, 配子体和卵囊是在终末宿主 (猫) 体内形成的。

(3) 流行病学 弓形虫广泛流行主要取决于下面四个因素:易感动物多;感染来源广;卵囊, 包囊和滋养体的抵抗力;易感途径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均可发生, 但以肉猪多发, 本病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但以7、8、9月高温、闷热、潮湿的暑天多发, 大多为散发。本病一般可通过下列感染途径感染:通过胎盘、子宫、产道、初乳感染;通过采食被弓形虫包囊、卵囊污染的饮料、饮水或捕食患弓形虫病的鼠雀等感染;专家报导可通过猪呼吸道和皮肤伤口感染。

(4) 致病作用 由于弓形虫侵入机体后, 随淋巴, 血液循环散布于全身各器官和组织, 并在细胞中寄生和繁殖, 致使脏器和组织细胞遭到破坏, 同时由于毒素的作用, 引起各脏器和组织水肿、出血灶、坏死灶及其他一些变化。

(5) 临床症状 体温上升至40.5℃~42℃, 稽留7~10 d。减食或废食, 粪干带黏液 (仔猪多见水样腹泻) , 有的便秘、下痢交替。呼吸困难浅而快, 严重时呈犬坐式呼吸、流鼻液, 有时咳嗽。有的猪发生呕吐。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末期在耳翼鼻端、下肢、股内侧及腹部出现紫红斑和小出血点, 最后卧地不起, 呼吸极度困难, 体温下降而死亡, 有的猪死时口流泡沫样液体。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高热、废食、昏睡数天后流产、产出死胎或弱仔。

(6)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 稍硬、有针尖大坏死灶和出血点。肺稍肿胀间质增宽, 有针尖至粟粒大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 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液体。肾、脾有灰白色坏死灶和少量出血点, 盲肠和结肠有少量黄豆大至榛实大的凹陷的浅溃疡, 胃底出血斑点, 有片状或带状溃疡。全身淋巴结肿大, 灰白色、切面湿润, 有粟粒大灰白色或黄色坏死灶和大小不一出血点。

(7) 治疗方案 因磺胺药对弓形虫病后期病猪体内弓形虫的包囊型虫体无效, 故治疗应“用药早疗程足”, 可选用下列药物:磺胺六甲+二甲氧苄氨嘧啶, 按30~70 mg/kg体质量肌注, 1次/d, 连续3~5 d, 重症病猪慎选;磺胺六甲+三甲氧苄氨嘧啶, 按30~70 mg/kg体质量肌注, 1次/d, 连续3~5 d;磺胺嘧啶 (SD) 按70 mg/kg体质量, 加甲氧苄氨嘧啶 (TMP) 或二甲氧苄氨嘧啶 (DVD) 14 mg/kg体质量, 2次/d口服, 连用3~5 d;磺胺甲氧吡嗪 (SMP2) 按30 mg/kg体质量, 加甲氧苄氨嘧啶 (TMP) 10 mg/kg体质量, 1次/d口服, 连用3~5 d。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5

1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

保育舍实行全进全出制度, 保育舍要严格消毒。在保育猪进入前, 首先要把保育舍冲洗干净。将舍内所有栏板、饲料槽拆开, 用高压冲洗, 将整个舍内的天花板、墙壁、窗户、地面、料槽、水管等进行彻底的冲洗。同时将下水道污水排放掉, 并冲洗干净。然后, 再用2%火碱清洗、消毒。同时做好保育舍温度, 将栏板、料槽组装好, 将舍内的温度保持在保育猪刚转进来最适宜的温度范围 (28~30℃) , 然后准备进猪。

2 分群与调教

2.1 分群

刚断乳的仔猪一般要在原来的圈舍内呆1周左右的时间再转入保育舍, 在分群时按照尽量维持原窝同圈、大小体重相近的原则进行, 个体太小和太弱的单独分群饲养。这样有利于仔猪情绪稳定, 减轻混群产生紧张不安的刺激, 减少因相互咬斗而造成的伤害, 有利于仔猪生长发育。2.2调教刚断乳转群的仔猪因为从产房到保育舍新的环境中, 其采食、睡觉、饮水、排泄尚未形成固定位置, 如果栏内安装料槽和自动饮水器, 其采食和饮水经调教会很快适应。仔猪赶进保育舍时, 头几天饲养员就要调教仔猪区分睡卧区和排泄区。假如有小猪在睡卧区排泄, 这时要及时把小猪赶到排泄区并把粪便清洗干净。饲养员每次在清扫卫生时, 要及时清除休息区的粪便和脏物, 同时留一小部分粪便于排泄区, 经3~5d的调教, 仔猪就可形成固定的睡卧区和排泄区, 这样可保持圈舍的清洁与卫生。

3 饲养管理

3.1 合适科学搭配喂料

保育猪是以自由采食为主, 不同日龄喂给不同的饲料。饲养员应在记录表上填好各种料开始饲喂的日期, 保持料槽都有饲料。当仔猪进入保育舍后, 先用代乳料饲喂1周左右, 也就是不改变原饲料, 以减少饲料变化引起应激, 然后逐渐过渡到保育料。过渡最好采用渐进性过渡方式 (即第1次换料25%, 第2次换料50%, 第3次换料75%, 第4次换料100%, 每次时间3d左右) 。饲料要妥善保管, 以保证到喂料时饲料仍然新鲜。为保证饲料新鲜和预防角落饲料发霉, 注意要等料槽中的饲料吃完后再加料, 且每隔5d清洗一次料槽。

3.2 饲喂方式

在断奶后, 当仔猪尝试采食日粮时, 应当有足够的采食位。断奶后24h内, 可以3次/d在木板上采食。仔猪越小, 这种方法的效果越好。注意, 应保证每日几次的喂料不会限制采食量。料槽内的饲料不能断。限制饲料或饮水会增加猪只的争斗和不正常行为 (吸吮肚脐、咬耳和咬腰) 。只要饲料能适合猪的消化能力, 就没必要限食。

3.3 控制适宜的温湿度

仔猪转群到保育舍后, 保育栏内温度在2~3d内升高到28~30℃, 3d后即调节至26℃, 以后按每周2℃降幅逐渐降低到10周龄的21℃ (这样有利于减轻转群的应激) 。栏内应有温暖的睡床, 以防小猪躺卧时腹部受凉。同时要注意防止贼风 (舍内风速低于0.25m/s) , 保持舍内干燥 (湿度应在50%~75%) 、温暖和空气清新 (NH3浓度低于26μL/L) 。

3.4 合理密度

在一定圈舍面积条件下, 密度越高, 群体越大, 越容易引起拥挤和饲料利用率降低。但在秋冬季节, 若饲养密度和群体过小, 会造成小环境温度偏低, 影响仔猪生长。规模化猪场要求保育舍每圈饲养仔猪15~20头, 最多不超过25头。圈舍采用漏缝或半漏缝地板, 每头仔猪占圈舍面积为0.3~0.5m2。密度高, 则有害气体氨气、硫化氢等的浓度过大, 空气质量相对较差, 猪就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 因而保证空气质量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关键。

3.5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各种疫苗的免疫注射是保育舍最重要的工作之—, 注射过程中, 一定要先固定好仔猪, 才在准确的部位注射, 不同类的疫苗同时注射时要分左右两边注射, 不可打飞针;海栏仟猪要挂上免疫卡, 记录转栏日期、注射疫苗情况, 免疫卡随猪群移动而移动。此外, 不同日龄的猪群叫不能随意调换, 以防引起免疫工作混乱。

3.6 健康饮水

水是猪每天食物中最重要的营养, 仔猪刚转群到保育舍时, 最好供给温开水, 前3d, 每头仔猪可饮水1kg, 4d后饮水量会直线上升, 至10kg体重时日饮水量可增加到1.5~2kg。饮水不足, 使猪的采食量降低, 直接影响到饲粮的营养价值, 猪的生长速度可降低20%。仔猪断乳后为了缓解各种应激因素, 通常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钾盐、钠盐等电解质或维生素、抗生素等药物, 以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降低感染率。选择电解质、多维要考虑水溶性, 确保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供应。

3.7 保健工作

秋季猪的饲养管理 篇6

1 防寒保暖

秋天气温下降比较快,昼夜温差达到10℃左右,给猪的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猪本身的最适宜温度为18~23℃,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猪的生长都是比较快的。所以应积极采取措施,控制好猪舍内的温度。具体来说,秋季应当提前做好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主要措施有:

1.1 检查猪舍,修好门窗,把漏风的部位堵严,遮挡物可用塑料薄膜等。

1.2 猪舍内勤换干草,防止垫草潮湿。

1.3 增加饲养密度,让猪挨着睡,既可以互相取暖,又可以提高猪舍温度。

1.4 多喂热能高的饲料,以增加猪体内的热量。

1.5 有条件的养殖户可以使用暖气、红外线灯泡或者在猪舍内避风处建一温室。温室大小根据猪舍面积大小而定,方法是:砌1 m左右高的墙,留一个小门让猪自由进出,上面用稻草盖实,里面铺上干草。没条件的可以用塑料薄膜覆盖猪舍,使猪舍保持合适的温度。1.6猪舍保持干燥:猪舍的湿度越大,猪就越感觉寒冷,并极易引起猪的皮肤病、呼吸道疾病、传染病及寄生病虫。要让猪定点排粪尿,保持猪伏卧处洁净和干燥。

2 疫病防治

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秋季容易发生大规模的传染病,所以要按照防疫规程做好防疫工作,重点要预防猪肺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炎、猪流感这5种传染病。另外,养猪户要加强对猪舍的清扫、消毒工作,以保证猪舍的环境卫生。一般每天清扫1次圈舍,3 d进行1次消毒。

秋季猪易患附红细胞体病、猪链球菌病等,会给养猪户造成损失,因此养猪户要做好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和猪链球菌病工作。

2.1 猪附红细胞体病 (红皮病)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初病时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到39.5~42℃,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离群卧地,出现便秘或拉稀。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指压不褪色。治疗附红细胞体病可用血虫净 (贝尼尔) 、阿散酸配合长效土霉素,同时补充生血的药物或饲料添加剂。

2.2 猪链球菌病继发混合感染多,猪患感冒后易继发。该病会使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减食或停食,结膜潮红,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出现空嚼磨牙等神经症状。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后期呼吸困难,常于1~3 d死亡。因此养殖户要及早注射疫苗。猪链球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强效阿莫西林、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等能有效控制该病。

3 增加营养

秋季养猪除加强常规饲料管理外,还要做好猪饲料的储备和育肥催肥工作。要调整饲料配方,增加饲料营养,重点是增加能量饲料,提高猪的采食量。将饲料中玉米的比例提高到60%以上,有条件的再加1%的植物油,这样就更适合猪的生长需要。在饲喂方法上采取生料湿喂、单独饮水的方法,粉状配合料,在喂前加水调制。建立定时和定量饲喂的生活制度。为促进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育肥猪每天日粮可分3次定时饲喂。此外,猪的食欲一般是傍晚最盛、早晨次之、中午最弱。所以,1 d内每次的给料量大致可按早晨35%、中午25%和傍晚40%的比例分配, 这样就可以更适用于猪的生长需要。值得提醒的养猪户的是:秋季雨水较多,要注意饲料的储存保管,防止饲料发生霉变。特别是青饲料,如果储存过多,很容易发生霉烂,堆积过久,青草内含有的硝酸盐会形成有剧毒的亚硝酸盐,猪吃了,会中毒或严重缺氧会窒息死亡。

4 通风换气

保育猪的饲养管理 篇7

1 进猪前的准备

(1) 圈舍消毒。待转猪舍转猪前一定要空栏, 并彻底清洗和消毒, 晾干 (舍内不存一滴水) 空栏5天以上方可使用。

(2) 进猪前的准备工作。保持门窗干净、整洁、通风透光良好, 逐个检查饮水器, 保持饮水通畅、清洁。转群前排净管内陈水, 开通加药饮水系统。每个栏侧悬挂布条、铁环、料袋或割青饲料转移猪只的注意力, 并及时喷洒有气味的消毒药, 防止转群后的咬斗。

2 进猪后的管理工作

(1) 温湿度和通风的控制。冬季室温不低于22℃、夏季不高于34℃, 要求温度相对恒定。转入后0~7天温度保持在26℃以上, 7~14天保持在24℃以上, 14~21天保持在22℃以上, 22天以后不低于20℃。相对湿度保持在65%~75%较为适宜。

(2) 做好分群工作。仔猪转群后情绪不安, 为了减少应激损失, 转群时应轻逮轻放, 同时避免并群后争斗的行为, 最好采取原窝原圈转群, 减少混群并群。如需混群并群则采用等比例混合, 切忌不能将单个仔猪混入一窝猪群内。转入时应按照大小和强弱的不同分栏饲养, 并留有病猪栏, 以便把生病和体质弱的挑出来单独饲养治疗。

(3) 饲料的过渡。断奶仔猪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 一方面对营养需求大, 另一方面消化器官功能还不完善。为了减少断奶仔猪对饲料过渡的应激, 可分3个阶段进行饲喂。断奶仔猪转入头7天使用哺乳料, 然后按一定比列逐渐过渡到代乳料, 直到仔猪长到20kg以上完全过渡到育成料。饲料品种的变更必须有5~7天的适应过渡期。为了防止饲喂过渡料时产生应激而拒食, 可使用稀粥料饲喂, 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等, 避免因换料产生掉队猪。为了预防换料引起仔猪腹泻, 应在饮水中适量添加口服补液盐、饲料中添加助消化类药物。

(4) 仔猪调教与病弱猪的护理。新转入的仔猪应做好三点定位调教, 即定点吃食、睡卧和饮水排泄。每日清理猪舍, 保持床位无粪便污染。加强仔猪调教, 新转群前应将粪便人为地放在排泄区, 其他区域的粪尿清理干净, 并对仔猪排泄行为进行看管, 强制其在指定区域排泄。一周左右即可使仔猪形成定点睡卧和排泄的条件反射。

每天对每一栏猪进行健康观察, 及早发现跛腿、咳嗽、精神沉郁、被毛粗乱和肚子瘪的猪, 并给予及时治疗。对于病弱猪要放在专门的弱仔栏内饲喂, 饲料以稀粥料为主。对于每次喂料后吃不上料的仔猪使用注射器进行灌饲, 同时根据情况适量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等营养素。

(5) 猪群保健与疾病防治。保育阶段的猪群由于脱离了母乳的天然抗体, 又没有形成完整的免疫机制, 很容易被病菌感染而患病。除了搞好环境卫生外, 还应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饮水中加入补液盐。新转入猪群第1周每天在饲料中添加0.05%土霉素, 饮水中适量添加阿莫西林和电解多维, 连续使用5~7天。

保育舍常见的几种传染性疾病有链球菌、传染性腹泻、副猪嗜血杆菌和蓝耳病等。其中以脑膜脑炎型链球菌最为常见, 流行季节在饲料中添加15%的金霉素1.5g/kg体重或70%阿莫西林预混剂200mg/kg体重进行药物预防, 连喂1周。对于发病早、症状轻的患猪, 宜用磺胺类药物注射治疗, 可用磺胺嘧啶钠在一侧肌肉注射, 另一侧注射青霉素, 连续注射3~5天可痊愈。该病以预防为主, 平时做好严格消毒工作, 保证猪舍的通风换气, 每天喷雾降尘一次, 确保空气质量。

3 转群后的工作

育肥猪的饲养管理 篇8

选养健康仔猪是养好育肥猪的基础,必需严格选择。

1.1 选品种

应选适应性强、耐粗饲、生长速度快的二元杂交猪或三元杂交猪。

1.2 选养殖场

应从无疫区、信誉好、质量保证,有种猪许可证的猪场引种。

1.3 选仔猪

健康仔猪标准为嘴唇湿润有光泽,被毛整齐、平滑、光亮、有弹性,肩宽、背直、胸深、腹平宽稍下垂,四肢粗壮、肌肉丰满、蹄叉大,粪便呈条状或团状,尿液呈淡黄色。同窝仔猪越重越好,俗话说“出生多一两,断奶多一斤,入栏多一斤,出栏多十斤”,避免购进病猪、僵猪。

2 选喂全价饲料

全价配合饲料营养全面平衡,饲料报酬高,育肥效果好,养猪户购买饲料时应遵循营养原则(符合饲养标准)、生理原则(适口性好)、经济原则(质优价廉),防止购进劣质饲料。储存时要做到防鼠、防潮、防霉变。

3 进行合理育肥

根据育肥猪的生理特点和发育规律,可分为育肥前期和育肥后期。

3.1 育肥前期

也叫生长期,指体重30~60 kg这段时间的猪,此阶段饲养管理重点是满足骨骼和肌肉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饲料营养水平应达到消化能13.5 MJ/kg,粗蛋白16.5%,粗纤维7%,粗灰分9%,钙0.8%~1.3%,磷0.4%,赖氨酸0.6%,蛋氨酸+胱氨酸0.4%。生长期猪使用中猪料,充分饲养,日增重标准600 g左右。喂法:定时定量,日喂4次,早晚两次多喂,占日喂料量60%~70%,中间两次少喂,占日喂料量30%~40%,喂生不喂熟,喂湿不喂干,不喂发霉变质饲料,不喂单一饲料。生长期猪日喂料量为1.6~2.5 kg/头,计算公式:日喂料量=体重×0.045 (kg/头)。

3.2 育肥后期

也叫肥育期,指体重60 kg到出栏这段时间的猪,此阶段饲养管理重点是促进骨骼和肌肉生长,满足脂肪沉积营养需要,饲料营养水平应达到消化能12.5 MJ/kg,粗蛋白14%~15%,粗纤维不超过8%,粗灰分9%,钙0.5%~0.8%,磷0.4%~0.5%,赖氨酸0.4%~0.5%,蛋氨酸+胱氨酸0.3%~0.4%。肥育期猪使用大猪料,限量饲喂,日增重标准1 000 g左右。喂法与前期基本相同。肥育期猪日喂料量为2.5~3.5 kg/头,计算公式:日喂料量=体重×0.04 (kg/头)。中猪料换为大猪料要逐渐进行,一般前料2/3+后料1/3喂3 d,前料1/2+后料1/2喂2 d,前料1/3+后料2/3喂2 d,之后过渡到全喂后料。

4 配套管理

加强配套管理,做到良种、良料、良法、良舍配套饲养,是育肥猪管理的重点。

4.1 做好育肥前的准备工作

育肥猪采取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育肥前先做好消毒、防疫、驱虫、去势等工作。空舍消毒要全面彻底,一般采取一清扫、二冲洗、三喷雾、四熏蒸的方法,熏蒸消毒应在入栏前5~7 d进行。防疫重点是做好猪瘟、口蹄疫等常见传染病免疫接种工作。驱虫在整个育肥期要进行两次,体内驱虫可用盐酸左旋咪唑片(拌料)或伊维菌素(注射或口服),体外驱虫可用1.5%敌百虫溶液喷洒或外涂。去势主要是对育肥用的公猪,目的是减少猪肉膻气味,去势最好在公猪30日龄左右进行。为提高育肥效果,对体重达不到30 kg的仔猪要加强饲养,适当延长仔猪料使用时间,直到体重达到或接近30 kg时为止。

4.2 环境控制

适宜环境是育肥猪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环境控制重点是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光照和通风换气等。

4.2.1 适宜温度。

育肥猪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16~25℃,温度过高,猪食欲下降,生长缓慢,甚至发生中暑死亡;温度过低,采食量增加,降低饲料利用率。因此,冬季育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夏季育肥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4.2.2 适宜湿度。

猪舍内相对湿度保持在60%~70%为宜。

4.2.3 饲养密度。

育肥前期,0.9~1.2 m2/头,槽位0.35~0.45 m/头;育肥后期,1.2~1.5 m2/头,槽位0.45~0.5 m/头。

4.2.4 适度光照。

生长期光照时间为10~12 h,光照强度30~50勒克斯;肥育期光照时间8~10h,光照强度20~30勒克斯,肥育期避免强光。

4.2.5 通风换气。

换气目的是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给猪生长提供新鲜空气。夏季要采取强制通风,减少热应激;冬季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尽量多通风换气,防止呼吸道疾病发生。

4.3 合理分群

按体质强弱、体重大小、公母不同进行分群,每群10头左右,分群应遵循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的原则,分群后应保持群体稳定,禁止放入新个体。

4.4 适当调教

为减轻劳动强度,应尽早让猪养成在固定地点排便、睡觉、采食的习惯,调教一般在进栏后2~3 d进行。

4.5 充足饮水

缺水会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与健康,在舍饲条件下,育肥猪饮水量为15~20 L/d·头,一般饮水量是采食量的3~4倍,夏季达到5~6倍。饮水要清洁充足,饮水温度15~20℃,冬季不能低于10℃,饮水器放置高度为生长猪40 cm左右,肥育猪50 cm左右。

5 科学防疫

科学防疫是养猪成败的又一个关键环节,重点是做好“养、检、防、消”四方面工作。

5.1 养

树立“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思想,坚持“全进全出、自繁自养”饲养制度,做到健康养猪。

5.2 检

建立一套严格卫生防疫制度,严格检疫,防止“外疫”侵入。购进仔猪要隔离饲养1周,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

5.3 防

按照制定的免疫程序,做好口蹄疫、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蓝耳等常见疫病的预防接种工作,对一些常发病如感冒等要及早进行药物防治,定期驱虫,防止“内疫”发生。

5.4 消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做到“凡进必消,凡出无害”,保持料净、水净、猪净、舍净、用具净、饲养员净。一般料槽水槽每周消毒1次,带猪消毒每两周1次,猪舍环境消毒每季度1次,猪场及周围环境每年清扫消毒1次。

6 适时出栏

迪庆藏香猪的饲养管理 篇9

1 外貌特征与性能性状

1.1 外貌特征

藏香猪被毛呈黑色, 少数为棕色;嘴筒长直, 耳小、薄而尖, 听觉灵敏, 耳根硬, 颈短;背腰平直, 胸较窄;鬃毛长而密, 长约12~18 cm;尾小, 四肢结实、紧凑, 蹄质坚实、直立。

1.2 性能性状

藏香猪有极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对粗纤维有较强的消化能力;屠宰率约52%~66%, 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皮薄、瘦肉率高的高原品种。

公猪性成熟比较早, 20多d就有爬跨行为, 50~60 d出现排精现象, 70~90 d达到性成熟;最早有效配种多在90 d左右, 此时体重约为10 kg。母猪性成熟晚, 120 d左右开始发情, 初配年龄在5个月左右;成年的母猪体重约为20 kg, 略大于公猪;成年母猪乳头多为5~6对。仔猪出生时体重仅0.3~0.5 kg, 1岁左右时体重25~35 kg、体长在65~75 cm。

2 饲养管理

藏香猪性情温顺, 易于管理。只要合理建造猪舍、科学健康养殖、提供优质饲料、加强仔猪护理、搞好疫病防治, 相信定能增加养殖收入。

2.1 合理建造猪舍

大型猪场要尽可能远离公路及村落500 m以上, 中小规模的猪场也要尽可能远离村落、距公路300 m以上, 最好建在有一定坡度的地方, 以利于排水、排污。猪场要规划好生产区、生活区和隔离区, 最低点设置污物处理池, 还要科学设计各功能区, 达到通路、通路、通水的要求。

猪舍最好坐北向南或向东南, 以使之冬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达到采光量足、保暖的效果, 也能起到挡北风的作用。猪舍面积以每2头猪不少于6 m2为宜;围栏高不低于1.5 m;墙体要牢固, 在保证通风的同时也要保暖;冬季在室内加保暖层防寒, 同时在厩舍地面垫上干草, 以达到保温防寒效果, 有利于猪只生长。

由于高原藏区冬季气温较低, 全年霜期长, 为节约藏香猪体能量损耗、保障其快速出栏, 可将育肥猪厩舍建在大棚内, 做成蔬菜、厕所、猪舍三结合的大棚模式。这样不仅可以使猪舍安静、保温, 而且可以节约饲料, 为快速育肥做好基础保障。小规模养殖和零星养殖也可以将猪舍建在大棚内, 既能减少投入, 又有利于育肥。

2.2 科学健康养殖

以往乱放乱牧的养殖方式会破坏草场, 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可将吊架子育肥改为直线育肥, 采取舍饲、半舍饲和圈地饲养3种方式。舍饲养殖是按标准的厩舍关养, 半舍饲养殖是有一定的活动场所, 圈地养殖是在一定面积内的场所饲养。舍饲育肥的环境、管理及饮食均易控制, 优于半舍饲育肥, 而半舍饲育肥又优于圈地饲养。同时, 理想的饲养应做到分群分批育肥, 可使猪群快速出栏。

2.3 提供优质饲料

藏香猪的营养来自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两部分, 但在藏区藏香猪主要摄取的是植物性饲料, 而高原野生植物性饲料的蛋白含量较低;加之, 粗放的饲养条件下藏香猪摄取的饲草料较少, 影响其生长速度。高原藏区红、白三叶长势良好, 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和22%, 选择种植红、白三叶牧草供藏香猪食用较为有利。同时, 最大化开发利用高原生长松的松针粉, 可有效解决部分植物性饲料蛋白质和维生素不足的问题。

自然育肥藏香猪一般需2 a以上才能出栏, 有的甚至达到3 a以上。藏牧民为了能年终食用藏香猪, 在其2岁多时, 不惜投入2 500~3 000 kg的单一饲料——青稞催肥1 a, 但也只能获得100~125 kg的体重回报, 日增重仅125~135 g, 料肉比1∶0.05左右, 其结果是耗时、耗粮, 而且育肥时间过长会使藏香猪体内脂肪沉积过多而影响肉的品质, 因此要对藏香猪制定合理的营养标准。设定饲料配方时, 消化能设定在10~11 MJ/kg、粗蛋白质含量在15%~17%、赖氨酸含量在4.5%为宜。育肥期间日采食量为体重的5%, 每天补足多汁青绿饲料。为保持藏香猪原有的肉质, 饲料中最好不使用或尽量少使用添加剂。

2.4 加强仔猪护理

加强对初生仔猪的护理, 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最好为初生仔猪设立保温箱, 以利于其体温调节, 提高其抵抗力。合理制定仔猪日粮配方, 蛋白含量应控制在20%左右。尽可能在1周龄内诱食, 可在最初诱食用日粮中适当添加奶粉, 以增强适口性。另外, 加强母猪的营养供给也十分重要, 母猪营养好, 仔猪才能生长快、抵抗力强。母猪饲料的营养标准可定为:消化能10~11 MJ/kg、粗蛋白质18%、赖氨酸4.5%。母猪日采食量为母猪体重加仔猪体重总和的5%。

2.5 搞好疫病防治

高原地区蚯蚓多 (特别是雨季和温暖潮湿季节) , 粗放条件下饲养的藏香猪容易患肺丝虫病;另外, 藏香猪易患的寄生虫病还有绦虫病、蛔虫病等, 所以应定期进行驱虫。

上一篇:智慧环境下一篇:附加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