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礼仪教育(精选12篇)
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1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 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崇尚礼仪, 号称“礼仪之邦”。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 无以立”, 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所成就,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可见, 在青少年学生中, 深入开展礼仪教育, 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 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 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但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让人十分担忧:以自我为中心, 高傲自大, 缺乏理想, 不能吃苦, 不懂感恩, 意志薄弱……这些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很多学生从小就受到过分的呵护, 到了学校以后, 往往受不了学校纪律的约束。有许多家长对子女可谓关怀备至, 以致孩子在情感上只是单向的“输入”, 却不知如何去付出, 长此以往养成了“唯我独尊”的坏习惯。
第二, 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最基本的父爱和母爱, 心灵往往有较大的创伤,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在校学习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第三, 留守少年儿童, 以及州县农牧区子女、草原干部子弟前往西宁市区独自求学, 无论是隔代监护型, 亲朋监护型还是自我监护型, 监护的责任其实就成了孩子自己。这些孩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亲情缺失, 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 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第四, 家长自身素质存在缺陷, 家庭教育环节薄弱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父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好坏。许多家长因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 缺乏正确实施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 造就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第五, 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 如一些恐怖电视、不良行为游戏、色情电影, 就像一棵棵毒瘤, 危害着孩子们的健康, 给孩子们的心理造成了重要影响。
第六, 学生在校的思想教育课本枯燥, 教授的方式方法不能与时俱进, 学生接受效果不好,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针对这些情况, 我校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文明礼仪的培养, 扎实有效地开展学生素质提升工程,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开设文明礼仪课程
为了把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做到实处, 我校从2008年9月起就增设了校本礼仪课程, 五年来先后共对五千多名学生进行了文明礼仪课程的教学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文明礼仪素质。
二、开展文明礼仪知识竞赛
为了学习现代文明礼仪知识, 遵守现代文明礼仪规范, 开展了文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活动旨在积极推进文明礼仪活动深入地开展, 广泛宣传普及文明礼仪知识, 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中学生的文明素质修养。
三、开展“礼仪故事大比拼”活动
为营造良好的“文明校园”氛围, 九年级学生在阶梯教室举行了“礼仪故事大比拼”讲故事比赛。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开展我最讨厌的“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问卷活动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放300张, 收回272张, 回收率达到91%, 其中有效问卷248张, 占全部问卷的83%。此活动的开展让全校师生在思想上、意识上认识这些不良行为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
五、《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活动。通过《有你真好》感恩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知恩”、“感恩”
活动分三个阶段:1.以感恩父母为主题, 利用每周周末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2.利用家长会的时间与家长一起探讨感恩的话题;3.组织观看影片《背起父亲上学》。这些“感恩活动”从感性的品评、理性的思考、心灵的碰撞使学生经历了深刻的体验过程, 心中蓄满了深深地感恩情结。
六、开展“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实践活动
根据西宁一中2011年“日行一善, 善行一生”活动方案, 我校扎实推进了以“日行一善”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过程上, 我们以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落脚点;在内容上, 以传统美德教育为侧重点。
七、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比赛
为了让同学们学会讲文明、懂礼仪、学会宽容、谦让、理解, 展现他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风采, 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明氛围, 构建和谐美好的校园。为此, 我校特举行“爱在文明、美在礼仪”演讲比赛活动。
八、开展“文明礼仪”手抄报比赛
为了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全校举行了主题为“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手抄报比赛。活动使学生们懂得文明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同时也完善了自身的道德品质。
九、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 充分发挥班级“黑板报”宣传阵地的作用,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行动起来, 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争做文明表率。
学校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规范化阶段, 学生要学有所成, 将来立足社会, 就必须从学礼开始, 必须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为基本途径, 彼此密切配合。加强全体学生礼仪教育, 正确地认识和继承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 提升其文明礼仪的素养, 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2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
一、产生背景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作为礼仪教育,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中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只有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才能使学校的德育教育找到渊源,获得源泉,从而使小学生在这一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得到教育,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奠定做人的基础。在此,为了更好的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托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要求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创新研究。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校园阵地,强化礼仪训练。
1、抓好校园建设。
学校围绕文明礼仪教育主题,实行全员育人,做到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风气育人。通过名人名言,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通过学习校风和校训,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审美,教育学生应团结友爱、互帮互助;通过美化、净化、绿化校园,让学生置身于整洁、清新、优美的环境中,为广大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及文明礼仪的教育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普及礼仪知识。
我校德育室根据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编制了《小学生礼仪知识手册》《南山路小学文明礼仪常规》,利用班会、晨会和思想品德课组织学生逐条学习,加强操练,强化学生对《常规》要求的认识和实施。同时,我们利用“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黑板报等场合或媒体,及时表扬好人好事好集体,通报存在的问题。在训练中,注重抓重点、抓弱点,并不断提出努力方向及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搞好检查评价。
组织各班学生进行自我对照检查,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成立文明礼仪督导队,定时检查文明礼仪行为表现;制作文明礼仪卡,逐条评价学生的文明行为;定期评选“文明标兵”、“礼仪少年”等优秀队员,在橱窗中张榜公布。由学校行政、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联合检查组、评议各班规范实施情况,期终评选“文明班级”,并给予颁奖。
(二)狠抓师风建设,树立文明典型。我校以教师文明礼仪教育为主抓手,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讲礼仪、有能力的文明教师队伍,以教师的文明行为作表率,培育学生的文明行为,以学生的文明行为带动家庭的文明,以家庭的文明推动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1、规范教师行为
为了使全体教师能够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树立文明的教师形象,我校定期进行师德培训,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师文明礼仪常规》,制定了《文明教师文评比条件》《文明教师评比一票否决制》《教师文明用语》等制度,在提高认识中培养高尚的师德,在严格要求中规范文明的言行,以高素质的教师形象给学生们树立文明的榜样。
2、加强教育实践活动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八个一”教育实践活动:(1)召开一次“今天怎样当教师”主题研讨会;(2)举办一次“文明礼仪”专题知识讲座;(3)建立一支教师“文明礼仪”督查员队伍;(4)开展一次“文明礼仪”主题征文活动;(5)开展一次“争做诚信教师”演讲比赛活动;(6)组织教师撰写一篇爱生德育案例;(7)评选表彰一批校级“文明教师”;(8)编写一本《文明教师优秀论文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广大教师的文明素质。
3、及时进行反思
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了“三个争创活动、一个争做”活动,即:争创文明校园,争创文明办公室,争创文明班级,人人争做文明教师。在开展活动的同时,及时进行反思。我们通过教师问卷、学生申诉日活动,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学校的管理,修正教师教育教学行为。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教师不断完善人格、提升境界,使广大教师用文明的言行,高尚的品格去影响教育学生。
(三)创建礼仪阵地,建立立体化教育网络。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寓礼仪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首先上好德育的主课--思想品德课。结合校本课程《小学生礼仪知识手册》《南山路小学礼仪常规》,利用思品课向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同时,对各科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如在社会与生活中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语文课中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在音乐美术学科中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在课堂中加强学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深化文明行为的养成。
2、以活动为载体,寓礼仪教育于课外活动之中。
我们利用少先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有利契机,育文明礼仪教育与活动中,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我校先后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实践活动:(1)举行了千名少年“争做文明学生”的大型签名仪式;(2)成立了班、校级文明礼仪队,自编自创大型文明莉以团体操;(3)编辑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班队报;(4)举行了“争做文明好少年”主题班会;(5)评选表彰班级、校级的“文明之星”;(6)每班下发一本《文明礼仪知识手册》;(7)开展文明礼仪名言警句大征集活动,“文明行为与安全教育伴我行”活动,“我是文明绿色小天使”活动;(8)开展了“老师,您辛苦了”教师节贺词大征集活动;(9)开展“学雷锋,我奉献我快乐”文明行为进社区活动;(10)开展了中华传统美德、风俗文化大搜集活动等等,使学生们在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体验中,感悟文明行为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们进一步的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感,并在无形当中对孩子们进行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
3、以常规教育为基础,开展课外专题教育。
我们在搞好经常性的文明礼仪教育的同时,又根据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学生实际,抓住时机,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如我们经常邀请交警大队的校外辅导员、人民警察,到校讲安全法律法规;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挂钩开展军事训练;与二马路派出所挂钩,开展法制教育等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程度,也强化了学生的法制观念、道德品质观念。
4、以多元化评价为激励,完善评价机制。
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先后创建了如下多元化评价体系:(1)建立学生文明行为成长档案袋。
(2)成立每周文明行为反馈卡,加强家校联系。(3)建立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月评表和“校园文明行为储蓄卡”。(4)召开“文明行为进家庭”的主题家长会,让家长畅谈孩子在家中的文明行为表现,激励促进孩子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5)把评价手册变成有纪念意义的成长手册,教师、家长、学生全面参与评价。
(四)、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1、家校互动,形成合力。
我校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努力探索文明礼仪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家访、召开开放式家长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我们在家长中开展了“如何教育文明好孩子”的家教论文征集活动,编汇出《教子心得论文集》;我们在家庭中开展了“三说三做”活动。“三说”即说三句话:“您好、您辛苦了、节日快乐”。“三做”就是做三件事即:“鞠躬、让食、做一件家务”,并建立家庭文明礼仪反馈表,及时反馈记录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我们还开展了以“文明行动在家庭”为主题的教育活动,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孩子们作为一个文明的小使者把文明行为带到家中,孩子和家长互相监督,共同改进,实现了通过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通过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通过一个社区影响社会的教育目的,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进程。
2、走进社区,实践体验。我校适时与设区、居委会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挖掘校外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开展一系列公益活动,走进福利院敬老扶幼献爱心;走上社区清理野广告,走上街头打扫街道,争做“环保小卫士”;走进共建单位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送苹果献真情、、、、、、孩子们在实践中开阔视野,在体验中感悟人生。
三、基本成效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思想认识到行为习惯,从常规教育到系列教育,我校努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网络,使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工作得以扎实有效的开展。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研究,我校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取得了初步成效,编汇了《小学生文明礼仪知识手册》《教师文明评语集锦》《教子心得文集》以及《南山路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汇编》等文集。教师和学生的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高,当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树文明校风”的良好风气已经在南山路小学扎根、开花、结果。
四、推广普及和社会反响
2006年3月和2007年5月,我校两次成功地承办了芝罘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现场会,我校精心积累的各种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材料和看板以及400名学生表演的大型文明礼仪团体操得到了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把我校的德育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我们在长期的实验中不断积累经验,于2007年3月编创了适合我校特点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校本课本《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并且开设了小学生文明礼仪小本课程。同时在2007年的区政府有关领导的德育工作调研会议上我校做了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经验交流,其他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经常到我校来学习文明礼仪的经验的做法。
小学礼仪教育的探索 篇3
近年我校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把探索礼仪教育作为科研课题来抓,通过知书识礼、生活实践、营造环境、督查评比等方式开展礼仪教育,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成就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突破德育工作的瓶颈。
一、知书识礼导先行
1. 我校以《德育》课为教育主渠道,根据小学生特点,坚持近、实、趣的原则开展教育。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螺旋式上升。为了充分运用这套教材,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开展最佳教案设计,课堂教学竞赛等评比活动。创设乐学氛围,落实礼仪规范训练。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新的特点,运用多种手段,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将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认知愿望和兴趣。使他们感到学礼仪如同玩游戏,其乐无穷。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2. 我校编写了《学做礼仪小天使》这套校本教材。每周安排一节地方课程向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全书共分四个单元: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交礼仪。每一个部分都有详细的教学内容。每个知识点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动画以及身边真实的小故事展开,以童谣、小诗歌生动扼要地概述日常生活中应当注意的礼仪小节。如“学校礼仪”就从学生进入学校的着装礼仪,师生交往语言礼仪,到行为礼仪逐一渗透,环环相扣。通过身边真实事例的图片、动画展示,让学生在读童谣、小诗歌中记住应该怎样做。以小、近、实、趣的原则,激发学生认知的愿望和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3. 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文明礼仪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训练。利用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等加深对《小学生行为规范》的理解,时时对照,付之行动。让每个学生充分认知:讲文明懂礼貌是做人的基本素养;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基本准则;学会关爱,世界才能充满温暖;能合作互助,才能发挥团队高效能。以适应充满竞争的新时代。各班在教学中通过讨论,比赛,联系生活实际中一些伦理道德行为问题进行辨析。通过学习、对照、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守规范、讲礼仪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和准则。明白它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自我完善的需要,它将影响人的一生。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文明礼仪的愉快情感,给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思想基础。
4. 把礼仪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在礼仪教育中,学校坚持礼仪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授课时力求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挥、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因素,形成全方位礼仪教育的态势。聚合礼仪教育的各种积极因素,形成和谐共振的综合效应,使学生的礼仪意识多方面反复强化,逐步渗入灵魂深处。
二、以行为养成实践活动为载体
习惯形成重强化。《学做礼仪小天使》实施的过程的基础,是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过程。而习惯的形成又在于训练。这个过程需要有规定和不断地重复。对学生站、坐、写、读姿势和课堂常规、礼貌用语、学生仪表衣着,按规范性要求进行反复训练。根据学生特点,通过演小品,即兴表演课堂剧,利用节日、纪念日以及地方习俗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少先队组织社会实践,以训练文明礼仪习惯,刺激学生始终保持一种兴奋而乐于参与的良好心态,使学生在乐于参与训练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树立表率,引领方向。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最容易且最有效的方法,是树立榜样。用榜样人物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优秀品质、模范行为影响学生,让学生模仿,使养成教育形象化、具体化。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给学生一个更感性、更直观的认知过程:名人示范:寻找学生追捧的名人偶像、道德模范等,宣传他们的优良品行,让学生在羡慕他们的同时深入了解他们成功背后的付出,学习他们的优良品行而不是单纯的虚荣。教师示范。抓师德形象建设,促文明施教。良好的师德形象,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只有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树立形象,才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示范。结合《学做礼仪小天使》的教学,让学生根据课文标榜的身边好学生的做法谈看法,评一评,模一模。学校还每周公布表扬一批礼仪标兵,树立表率。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比较与模仿、自我认识、自我训练、自我完善,促进良好文明礼仪的习惯养成。
评比促竞争。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住文明、健美、卫生、守纪、协作等方向加强训练,开展“文明班”、“卫生班”、“三好学生”、“进步之星”和“礼仪标兵”等的评比活动。根据具体内容,值日师生每天评分,一周汇总公布成绩,每月评比、表扬,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
切莫忽视学生的礼仪教育 篇4
读完这则消息后,笔者的心中也不禁为之一震,面对他人热情友好的握手致意,孩子们竟然连基本的礼貌都没有,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的礼仪之邦大相径庭。就像网友所说的:“无论在哪种场合,无论双方的职位或年龄相差有多大,都必须起身站直后再握手,坐着握手是不合乎礼仪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礼仪问题。”那么,作为教育者,针对这一事件,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面对别人的问候和致意,孩子们为什么会没有站起来?为什么会失去了最基本的礼仪呢?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尽管有不少网友斥责这几位小球员“缺乏教养”,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们为什么会缺了这样的“教养”,这是不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缺位?现在一些教师非常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分数甚至成了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当学生的学习分数稍微有一些波动或起伏时,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帮助其查漏补缺,唯恐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下滑。但是,除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的道德品质、生活细节、为人处事等一些非智力因素,教师却甚少重视。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目中,除了考试,除了分数,其他的一切自然就显得无关紧要了。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当梅西来到孩子们身边与他们握手致意时,孩子们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失礼了。
小学学生礼仪教育阶段计划 篇5
铜仁市第七小学杨昌龙
指导思想:
以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为指针,以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为研究课题,创建班级行规教育的特色,提高学生个人素质。
工作要点:
以示范班为动力,加强礼仪教育与训练,发挥示范班、文明班的作用,与“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活动相结合,切切实实地使学生的礼仪规范上一个台阶,促进优良校风校纪的养成。
1、基本要求:人人争做讲礼仪的合格生、示范生。对学生的基本要求:争取成为七小的好儿童、好少年。
2、基本方法:
(1)明要求:通过黑板等宣传手段,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地宣传礼仪教育的要求,强化认知与训练。
(2)搞训练:对一些必须严格做到的礼仪要求强化训练。如:少先队员(儿童团员)佩带红(绿)领巾进校与老师打招呼、上下楼梯靠右走、课间活动有秩序,不追逐、不怪叫等,使学生的礼仪不断地规范化。
(3)抓检查:每天班干部检查进校礼仪并组织礼仪检查队,检查课间上下楼梯及活动,及时做好记录向班主任反馈检查情况,每二周公布一次。
(4)勤发奋:用多种形式表扬在礼仪规范上表现突出或明显进步的的个人,评出个人示范员,对学生每周发给“金星”,每月授发
一次
3、时间安排:
3月份:(1)向学生讲清本学期的工作要点,使每个学生都明白本学期要重点训练的几个项目。
(2)切实训练好三~五年级礼仪队及一支小卫队,在学校能起表率作用。
(3)结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每班建立几支“红领巾服务队”如:环境保护服务队、维护秩序服务队、微笑服务队、随手关灯服务队。
(4)进行礼仪习惯的教育,重点检查“进校礼仪”、“上下楼梯靠右走”。
4月份:(1)各班红领巾服务队继续开展活动,发扬礼仪队、小卫队的作用。
(2)继续进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的教育,重点检查“课间活动右秩序,不追逐,不怪叫”、“使用普通话”。
5月份:(1)树立文明礼仪示范班,让学生参观学习并请班主任介绍经验。
(2)继续进行文明礼仪训练,重点检查二分钟预备铃快、静齐和课内举手发言规范化。
6月份:(1)进一步进行文明礼仪训练,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检查“课间礼仪及上课礼仪”。
小学礼仪教育的实施探究 篇6
[摘要]在小学开展礼仪教育,既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也是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公共场合礼仪、校园礼仪以及家庭礼仪等。学校要科学地设置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营造礼仪氛围。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将礼仪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礼仪教育;意义;途径
一、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原因
在现代社会,开展小学礼仪教育十分有必要,具体有以下两点:
其一,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自古崇尚以礼相待。讲礼仪是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世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在全球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接触世界各地的思想文化。在此背景下,始终保持并秉承礼仪这一传统美德就变得更加重要。从另一方面说,礼仪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也同样需要保留并不断发扬。
其二,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以礼待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必须要发挥礼仪的作用。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人们对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的认识逐渐淡化,不讲礼貌或者是不顾及礼仪形象的情况频繁发生。在现实社会中,讲求礼仪的人逐渐减少,而不讲礼仪的现象却随处能够见到。
二、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的小学礼仪教育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分为公共场合的礼仪、校园礼仪和家庭礼仪这三大部分。
公共场合的礼仪就是要始终遵守公共秩序,对公共环境予以保护和维护,爱护公共财产等。而校园礼仪所涉及的内容相对广泛,涉及课堂礼仪、进校离校礼仪、用餐礼仪、站坐走礼仪和仪表礼仪等内容。以上所提到的礼仪还涵盖了行动礼仪与说话礼仪。在任何场合都能够使用的通用说话礼仪,就是要保证说话用词准确,使用适宜的语音和语调说话,不能将说话的声音提得过高,说清楚就好。在日常交流和沟通方面,应该使用“谢谢”“对不起”“请”“您”这些文明词语。在任何场合都能够使用的行动礼仪内容,主要包括衣着服饰要得体、整洁且大方,在站、走或者是坐的时候应该精神饱满;用餐要文明,尊敬师长,礼貌待人,要主动打招呼;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的规章制度,等等。对于不同的场合而言,其说话礼仪与行动礼仪也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在此基础上,家庭礼仪主要指的就是要保证个人所处环境整洁,不给父母添乱,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并且懂得待客礼仪。
三、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小学开展礼仪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小学礼仪教育成为小学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开展小学礼仪教育工作:
(一)开设专门的礼仪培训课程
为了强化小学的礼仪教育,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开设专门礼仪教育的课程。通过专业教师授课,保证小学生接受传统礼仪教育。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地展现礼仪教育的现实作用,同时还能够使小学生正确地认识礼仪教育这门课程,端正其学习态度,认真对待礼仪学习。礼仪教育开设课程,应该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按照年级的差异来设置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小学生接受新知识最主要的途径。
(二)教师言传身教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本身的做法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传授礼仪知识;在课余时间,教师也同样需要重视个人的礼仪素养,为学生做好榜样。教师作为小学生的榜样,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讲礼仪,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逐渐成为懂礼仪的人。
(三)营造以礼待人的校园氛围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进行群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强化小学礼仪教育,就要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校园氛围。这样一来,小学生就能够在“以礼待人”的校园环境中学习,耳濡目染,进而实现小学礼仪教育的最终目标。礼仪教育要从小学开始抓起,逐渐培养,如此才能弘扬我国的传统美德,使我国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
(四)普及文明礼仪的知识
当前,小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认知十分匮乏与薄弱。要想有效转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全面普及文明礼仪知识。然而,礼仪规范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宽泛,它存在于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校在开展小学礼仪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培养小学生尊老爱幼、邻里团结、讲礼仪、重形象以及遵守公共秩序和善待自然等观念。通过文明礼仪知识的普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融洽。
(五)打造校园礼仪教育阵地
首先,扩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学校广播以及黑板报等多种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开展现代公民教育内容宣传。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保证其树立正确的三观。其次,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养成教育,定期开展周会,对班级所开展的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对于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与奖励,通过榜样来不断鼓励学生。另外,还应该在周会课或者是生活课上开展日常行为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习惯。
(六)家校联合
小学礼仪教育工作和课本知识教育二者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传授中培养学生的礼仪观念,这是远远不够的。礼仪教育对于小学生而言,并不仅仅是开展课堂教学就够了,关键是要做到潜移默化和耳濡目染。通常,小学生除了学校看护以外,最常接触的人就是家长。因此,礼仪教育不仅要保证在学校创设礼仪环境,同样还应该和家长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使小学生能够将礼仪牢记在心里,成为讲礼貌和懂礼仪的人。教师要保证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顺畅、及时,确保双方都能够及时地了解并掌握小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礼仪的学习内容。
四、小学礼仪教育中的注意事项
现阶段,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并未被广大教育者和家长普遍认识到。绝大多数的小学礼仪教育仅仅停留在思想道德课程层面,并不具备正规礼仪教育的教学方法。很多学校没有将礼仪教育当作教学的重点内容,即使开设了礼仪教育课程也是流于形式。在此背景下,培养小学生的礼仪观念面临极大的困难。要想顺利开展小学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礼仪素质,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小学礼仪教育水平,积极贯彻落实礼仪课程,确保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杜绝礼仪教育停留在形式或者是口头层面。除此之外,坚决不允许出现学生在校园内讲礼仪,离校以后却将礼仪抛到脑后的情况。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的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保证学生始终处于讲礼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当中。在此基础上,加强礼仪教育管理评价,保证评价的科学性,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纠正小学生餐桌礼仪的教育见解 篇7
关键词:小学生,餐桌礼仪,教育
餐桌礼仪最关注的就是细节之处,家长不会太关注孩子在餐桌上的礼仪培养,认为只是很小的方面,但是,往往细节能够决定成败,从细节的处理之处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以及做事方法等,只有关注细节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要从小关注对学生细节之处的培养。
一、小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餐桌礼仪
由于现在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加优越、富足的生活,很小就把孩子送到自己的父母身边培养,由于长辈比较溺爱孩子,家长短时间接触没有办法看出来孩子在生活中的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要无限地宠爱孩子,所以有了以下的几种表现:
表现一:孩子是家里的中心,孩子想吃什么马上满足,全家人的餐潽要跟着孩子的喜好决定,不喜欢吃的绝对不能上桌。
表现二:在家里,有好吃的、孩子爱吃的菜都是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可以随便吃。这样就养成孩子在餐桌上比较霸道的习惯,即使是出去吃饭,也是把自己喜欢的菜放在自己面前。在餐桌上也没有办法立即改掉孩子的这种毛病,让大人感觉到非常的难堪。
表现三:没有正确的坐姿,甚至出现乱敲桌子、碗筷的现象。
表现四:吃相不雅观,对自己喜欢的菜大口咀嚼,塞了满满一嘴,或者是用自己的筷子在餐盘中挑出自己喜欢的吃的,餐盘如“战场”一般,非常乱。
表现五:以自己为准,没有对长辈的尊重和礼貌等。
二、如何纠正小学生餐桌礼仪的教育
1. 在课堂上加强学生的认知和训练
良好的行为养成是需要一段过程的,在最开始要提升学生的认知和训练。学校方面,可以利用课堂的渠道对学生开展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的活动课程、午会和课间进行对文明用餐的宣传,还有用餐礼仪细则的落实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的教育手段,增强记忆。例如,把用餐礼仪变成儿歌,在课前、开饭之前让学生朗诵,把这些习惯形成一种意识,让学生可以改掉自身存在的餐桌上的不足之处。
2. 营造氛围,争取“文明用餐”章
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掉自己原有的习惯,树立起良好的用餐文明,可以在班级里营造出来用餐文明细则。在每个班级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他们需要改善的争章要求,学校进行统一的刻章和图标的制作,然后把需要实现的目标制订在墙上,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进行不同的训练,鼓励学生根据目标进行训练,争取为班级得到奖章和荣誉,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用餐礼仪,改正学生的行为,通过竞争的方式把这个行为养成的时间缩短。学校为了加强学生的改变速度,可以在广播或者是比较大的会议上对获得奖章多的班级进行表扬,营造一种用餐礼仪“比、学、赶、超”的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能够为班级作出贡献,并且不断养成良好的餐桌礼仪习惯。
3. 主题研讨,达到最佳教育实效
在班级班会上,可以把“文明用餐”形成主题教学研讨的形式,通过教师的渲染和教学,提升班级活动的有效性。学校应该加强对“文明用餐”的重视程度,每个班级都要积极宣传文明用餐的重要性,对于开展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经验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让大家都能找到更好的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教师可以取长补短,加上自己在班会上的不断宣导,能够改善学生不良的用餐习惯。
4. 过程性评价,将行为习惯逐渐内化
及时准确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表现出来的用餐结果,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进行评价,让学生关注整个养成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其他方面良好品德的形成。学生可以在班级中进行自我评价还有相互评价,在家长会上,也可以让家长说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改变。通过这样的反馈,能够让教师及时调整讲课方向,建立多角度、多渠道的讲课方式,逐渐提升学生的内在行为修养。
总之,纠正学生的餐桌礼仪要从小做起。但是,也要意识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很快有非常大的效果和进展,所以,教师应该细化教育目标,把每一个细节内容落实到讲课内容上,并且注重与家庭教育的统一,让学生的行为素养逐渐形成,关爱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8
一、红楼宴会中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
礼仪是和谐人际关系,增进相互感情的重要形式之一。作为当代高素质的大学生,应该认真学习礼仪文化,懂得一定的宴会礼仪知识,学会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统宴会之中,人物座次空间和场所的分布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文化。比如,红楼宴会座次空间和场所分布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礼仪文化要求,每一种类的宴饮都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主要的目的。
1. 了解迎客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迎客宴作为一种非常庄重的礼仪,往往有着一定的形式和规模。迎客宴座次的确定,因为客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客人身份不同,座次安排往往不同。比如,当时贾母迎接外孙女林黛玉的宴会,主要是一种小型的家宴。“贾珠之妻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旁四张空椅,熙凤忙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黛玉十分推让。贾母笑道:‘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黛玉是客,又受贾母宠爱,坐了椅子中最尊的位置:左首第一。当然,迎客宴并非对于座次关系都有着一定的重视度,也有着一定的随意性。迎客宴场所区位的确定,同样也因为客人的身份有所不同。地位相对较高的客人,主要是安排在大花厅内建筑群的主轴线上。迎客宴的场所选择有着一定的正式性,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礼敬。
2. 了解游乐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游乐宴的座次一般采用围坐式,围绕酒令官进行排列,这样,便于游戏的进行。除了主客座次有别外,其他座次是按本家、外姓分别安排的,并不是随便混坐。凤姐和李纨作为媳妇,没有座次,仅仅位列纱橱后面待命,并对丫鬟进行掌管。对于游乐宴来说,重点不是饮食方面,主要是考虑人与人的交流,考虑游乐的方便性。所以,游乐宴场所的选择呈现多样化,不同的游乐主题往往有着不同的景观。这种地点,常常选择在园内的阁、亭等处。
3. 了解节庆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节庆宴往往有着较多的人数,有着较高的等级,因此,节庆宴座次同样也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在节日喜庆气氛的影响下,有时座次往往会依据长辈实际的喜好而进行调整,以示注重传统孝道这个千古传诵的主题。节庆宴的主题多数是团聚,往往有着较大的排场,因此,常常选择在正房或长辈上房。
4. 了解庆生宴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庆生宴的主角是寿星,参与人员一般而言往往有着亲密的关系,因此,座次的选择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不分主仆。庆生宴场所的选择方面,一旦有长辈出现,则往往有着一定的规模,同时空间的选择也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平辈之间的庆生宴,主要选择在园内进行,有着随意的形式。
5. 了解日常饮食的座次和场所分布
《红楼梦》中,对日常饮食场景描写不多。一般的日常饮食场景,主要是一种小范围的团聚,主位往往是长辈的位置,晚辈则处于一种围坐的形式,陪长辈用餐。这样,不仅将孝道充分展现出来,同时也体现出一种亲情的维系。日常饮食场所的选择方面,主要安排在各自的房间,有时子女在长辈的房中吃饭,体现出一种孝道。对于辈分较小的媳妇而言,主要在自己的正房炕边吃饭,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
时代的变迁,也使得宴饮礼仪发生了一定的流变。高校大学生要理解礼仪文化的流变,懂得现代礼仪知识,传承优秀文化,彬彬有礼,气质高雅,做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关于宴饮礼仪文化空间关系的现代流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1. 有着凸显的功能独立性
一般而言,我国传统建筑典型平面中,餐厅功能空间的布置,并没有相对明确的设置,同时也没有单独列出。宴饮活动的进行,往往需要依据需求,分布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传统建筑在对房间的定义中,往往和功能没有直接性关联,房间一般有着多种使用的可能性。现如今,人们居住的方式有着微妙转变。同时,功能主体性也在逐渐受到认同。一些住宅平面,往往对不同功能的组合有着一定的强调性。我国现代住宅主要是西方现代建筑运动的一种产物,往往和传统居住建筑没有一定的联系。在当前,传统的宅院模式发生着微妙转变,宅院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同时宅园也缺乏直接关联。没有了院与园,游乐宴活动逐渐消失,酒店逐渐成为礼仪性要求较高的宴会活动的场所;而家庭内部的日常餐饮,往往有着比较随意的气氛,但也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要求。
2. 有所淡化的文化伦理
吃饭作为日常交流以及情感联系的载体,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座次所体现出的礼制、等级、身份,还在延续。当前,在大型聚会中,座次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有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对于礼节,同样也有着一定的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逐渐淡化传统生活中关于空间多意性的追求,更加注重功能使用的明确性。这样,餐饮空间位置的可变性淡化了,生活的情趣也处于一种减弱状态。当前以核心家庭为主,每个家庭的人数不多,大家族式的家庭组织模式被削弱,同时也减弱了血缘的凝聚力。人们对传统的礼制处于一种淡化状态。虽然传统的烦琐礼俗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但是,也将某种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加以割裂,这是我们应该格外注意的。良好的礼仪礼节,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加以传承。
三、结语
小学生礼仪教育 篇9
一、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教育水平和文明素质不高, 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 对孩子的要求一般重智轻德, 也缺乏必要的礼仪指导。由于农民工外出务工造成相当普遍的“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现象, 出现许多留守儿童, 这些孩子缺乏有效监管与教育, 文明礼仪意识相对较差。同时现在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受到父母的娇惯, 养成了任性、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 不懂得谦让与合作, 缺乏最基本的文明礼仪常识, 不遵守公共秩序, 待人接物时不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不尊敬老人和师长, 缺乏与人的沟通和交往能力……所有这些都会大大影响农村小学生人格的成长和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 学校因素。
首先, 农村学校的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往往偏重于文化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其次, 学校文明礼仪教育随意性较大, 仅仅停留在宣传和号召的层面上, 造成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淡薄。再次, 学校教育方式过于宏观, 不关注细节, 学校没有把“守则”、“规范”与“礼仪”的内容扎扎实实地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学、各项工作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去。最后, 农村学校的教师资源缺乏, 其中的许多教师都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 质量不高, 很难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辅导和教育, 对其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更是力不从心。
(三) 社会因素。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 文明礼仪受到严厉的冲击和挑战。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些与文明礼仪相悖的思想和行为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 这些场所会对那些沉溺于其中的小学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目前流行的快餐文化、网络文化与符号, 导致学生的认识出现偏差、行为失范, 影响了学生的礼仪素养和人格素养的提高。
二、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明之以礼,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农村教育条件与环境相对落后, 小学生的文明礼仪意识较为薄弱。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 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因此对孩子提要求要“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 并且明确而不含糊、具体而不抽象”。如在与人交往中要谈吐举止文明, 和别人见面时要说声“你好”或“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要说声“对不起”“请原谅”等等。这些要求非常明细、具体, 有助于小学生的遵循, 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执行情况的检测。
具体做法还有:阅读一些礼仪故事, 熟记一些礼仪格言, 开展礼仪知识培训。针对学生特点, 编写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常规》, 让学生系统地知道, 我们在礼仪习惯上具体应该做到哪些。充分挖掘《品德与生活》中有关礼仪的内容, 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同时利用班会、礼仪课, 结合《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系统地讲解适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的礼仪常识, 如举止、谈吐、服饰、社交、家庭、公共、餐饮等礼仪, 并设计情景让学生参与实践。
(二) 动之以礼, 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 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礼记·冠义》中也有这么一句话:“礼义之始, 在于正容体, 齐颜色, 顺辞令。”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 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因此, 各种实践活动的选择注意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农村实际。一是利用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舞蹈、合唱、健身、演讲等活动, 通过各班的专题学习园地和红领巾广播宣传文明礼仪专题, 使全校上下形成一种讲文明、讲礼仪的氛围。二是结合班团队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国家重大节日, 有计划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强化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训练。三是将礼仪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相结合, 也就是把文明礼仪教育融入到学“守则”“规范”日常教育活动之中。四是组织学生参与礼仪教育专题活动, 凸显礼仪教育的特色。例如, 举行“讲文明, 树新风”知识竞赛活动, 组织“文明礼仪伴我行”专题教育活动等, 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机渗透。
(三) 导之以礼,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继续。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 形成合力, 才能获得整体效应。系统生态观告诉我们, “人的心理与行为总是环境的函数”。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对孩子的成长与礼仪的形成无疑有着重大的影响。首先, 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如在楼梯走廊上张贴关于文明礼仪的宣传标语、常用问候语、名人名言、礼仪故事等, 精心布置文明礼仪提示图片、文明行为标志等等。其次, 家庭教育氛围更为重要。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文明素质对其子女的品德行为发展有明显影响, 同时家庭气氛和家长的期望程度也是影响儿童品德和良好礼仪行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学校要加强同家长的联系和沟通。比如, 针对家长不同的文化层次及教育水平举办专题讲座, 像“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定期召开家长会,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举办“家长咨询会”, 为家长提供一些先进的教育方法;要求家长保持与孩子的沟通,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看电视、上网以及打游戏等。最后, 重视社会的大环境优化。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曾指出:“只有健康的社会, 才有健康的人。”学校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 社会风气与社会环境同样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社会教育需要政府发挥作用, 政府应整合资源, 营造全社会“讲文明, 重礼仪”的良好环境氛围。
(四) 约之以礼, 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美国知名学者亨廷顿认为, “制度就是稳定的、受珍重的和周期性发生的行为模式”。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 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 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 以制度作为保障, 既给实施者以明确的评定、判断标准, 又给受教育者以清晰的方向和认可感, 如文明礼仪常规制度、检查考核制度、文明礼仪评比制度、奖励制度、家访制度等。利用制度的规范性、强制性和奖罚、激励机制, 引导学生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 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小学生礼仪教育要想取得实效, 必须制订出详细、具体的礼仪常规, 并落实到学校的规章制度中。
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 篇10
一、关于“礼”和“仪”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 礼仪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积淀为民族的行为习惯, 成为维系血缘纽带、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被古人称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1. 关于“礼”。
“礼之名, 起于事神”。《说文·示部》解释:“礼, 履也, 成果。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强化了全社会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
三、强化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措施
1. 大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
要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网络、板报、橱窗等载体, 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广泛深入地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参加“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 通过自身的实践理解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背景、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 增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性。
3. 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
教书育人, 关键在教师;育人为本, 关键在教师。在进行荣辱观教育时, 首先教师要树立荣辱观, 提高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高校在实施荣辱观教育的过程中, 要使教师做到身体力行, 把做人与做学问结合起来、把言传身教结合起来、把“课堂上讲的”与“课题外做的”结合起来, 以良好的形象和人格的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表率和益友。
4. 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 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新时期涌现出的郭明义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所以事神致福也。”其本意是指敬神, 表示敬意的活动。[1]所以从本质上讲, “礼”就是尊敬, 尊敬是礼仪的情感基础。孟子曰:“仁者爱人, 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 人恒敬之。”礼者敬人也。“敬人本身包括自尊和敬人两方面”[2]。也就是在人际交往中, 既要尊重别人, 更要尊重自己, 维护自己的人格。
2.关于“仪”。
礼者敬人, 这种尊敬要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 于是就有了“仪”, 即把对交往对象的内心尊敬之情通过美好的仪表和特定的规矩表达出来。所以“仪”就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礼”有不同的形式。
3.“礼”和“仪”二者密切相连、不可或缺。
“礼”是尊重, “仪”是表达;“礼”是标准, “仪”是将“礼”具体化、形象化, 是将“礼”的内在精神内涵通过恰当的外在形式有效地表达;“礼”是抽象的, 是“仪”的道德本质, 而“仪”是外显的, 是“礼”的物质载体, 二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
二、关于礼仪
马克思说:社会是人们交往作用的产物。要交往就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想品德高尚的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 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工作生活当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是大学生学习的楷模。在对大学生进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时, 我们应该注意时时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通过抓典型, 用先进的人物、先进的事迹来启发教育大学生, 帮助其确立学习和行动的目标, 坚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之, 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这八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 是一条基本道德底线, 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部社会风尚规范。每一个“荣”都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幸福, 每一个“耻”都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个人的命运, 因而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自觉遵循、全面遵循, 都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参考文献:
[1]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M]中华医学教育出版社, 2006.1.
[2]李怀林.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意义.党建研究, 2006.8.
[3]阮秋生.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浙江医学, 2006.2.
[4]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5, (16) .
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礼仪就是人类社会用以维系社会的正常生活秩序, 需要共同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 所谓礼仪, 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标, 用以律己、敬人的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以礼貌、礼节、风俗、习惯、惯例等方式固定下来的交往程序和行为规范。在这里, 我们对礼仪的理解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1.礼仪是行为规范, 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做法, 是社会公认的规矩、习惯、行为准则。这种行为规范是人们应该自觉学习、共同遵守的, 如果违背了, 就会受到道德和社会舆论的谴责。《荀子·修身》说:“道虽迩, 不行不至;事虽小, 不为不成。”规范是体现于社会生活的细节当中的, 细节展示素质, 细节决定成败。所以礼仪无小事, 细微见精神。在日常交往、学习和工作中, 要立足细节, 从小处着手, 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礼仪知识, 提升自己的礼仪品位, 增进自己的人际交往。
2.礼仪与道德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 礼仪是最基础的道德规范。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礼是一种制度秩序, 更是一种道德规范。所谓“礼者, 德之基也”, “人而无礼, 焉以为德”。古人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 以求塑造理想人格。他们将礼作为基本的修身手段, 坚持以礼修身, 对人的吃穿住行都作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强调只有借助礼, 人才能弥补自身的性格缺陷, 达到理想境界。所以, 礼仪不仅能体现人的道德情操和知识教养, 而且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 完善自我。
(2) 礼仪是“德”的表征。“德诚于内, 礼形于外”。礼仪是内在道德要求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 二者统一在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有德才会有礼, 缺德必定无礼。
礼仪是表现道德思想的重要形式和表达道德要求的有效手段。通过考察一个人的仪表、仪容、举止, 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其道德素质状况和道德水平。西汉经学家刘向说:“内心修德, 外被礼文, 所以成显令之名也。”就是说只有把“修德”与“正容”结合起来, 才能成为令人尊敬的人。礼仪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善良的人性, 高尚的人格、规范的人伦。因此, 我们讲究礼仪, 并非因为喜欢表面形式, 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的道德内涵。
(3) 礼是德的保证。《荀子·修身》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 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 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以礼待人, 以礼行事正是德的要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 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来熏陶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正如孔子所说:“博学于文, 约之以礼。”
综上所述, 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 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
3.礼仪是社会的润滑剂和调节器, 有利于提升人生的幸福感。
孔子讲:“礼之用, 和为贵。”礼仪的追求是使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说:礼貌和必要的礼节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人际矛盾的缓冲器。《礼记》说:“君子有礼, 则外谐而内无怨。”礼仪强调尊重他人, 约束自我, 互相理解与合作。礼仪以诚实守信、平等友善、宽容豁达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 故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因此人的幸福指数就提升了。正如闻名世界的《西方礼仪集萃》的作者埃米利所说:“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 但其根本目的却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 使人变得平易近人。”
4.礼仪是交往艺术, 是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
礼仪有多种类型, 有不同的适用对象, 有各自的适用范围。礼仪的内容主要包括形象设计和沟通技巧两大部分。形象设计就是一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话语、举止行为等。而沟通技巧则是教人们在不同场合, 针对不同的交往对象, 如何恰当表达尊重和敬意;怎样做才能广结善缘, 使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因此, 礼仪可以说是一门交际的学问, 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和金钥匙。学习应用礼仪强调规范性、对象性和可操作性。
三、关于礼仪素质
所谓礼仪素质是人在礼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我认为礼仪素质主要由四个方面构成:表层的礼仪行为、幔层的礼仪习惯、中层的礼仪意识、核心层的礼仪精神。礼仪行为是外显的礼貌、礼节等, 礼仪习惯为具有稳定、自觉特质的思维与行为定势。礼仪意识是影响人们行为倾向的深层的思想、观念和原则。礼仪精神则是以“德”为中心的礼仪信念和追求, 它集中体现在“情”、“爱”、“尊敬”几个方面。清华大学著名礼学家彭林曾将礼仪精神概括为敬、静、净、雅四个字。[3]从根本上讲, 礼仪素质就是一种礼仪精神。
礼仪素质的以上四个层次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礼仪精神是礼仪素质的核心和灵魂, 指引礼仪意识的形成;礼仪意识决定着礼仪习惯的养成, 有怎样的礼仪意识, 就有怎样的礼仪习惯;礼仪习惯又铸就了具体的礼仪行为, 具体的礼仪行为则展现着礼仪素质的高低。
四、关于礼仪教育
所谓礼仪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受教育者传授全面系统的礼仪知识, 进行礼仪行为训练, 培养其礼仪意识, 塑造其礼仪精神, 从而提高受教育者礼仪素质的专门性活动和过程。
由于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 礼仪与道德紧密联系, 故而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也是密切联系的, 礼仪教育应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 礼仪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方面, 礼仪教育也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上看, 礼仪是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仪容仪态等外在表征, 实则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内在素养和人生态度。礼仪强调人格魅力与外在形象的同等重要, 所以礼仪教育不仅仅是外在行为训练, 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识的培养。礼仪教育是养成教育, 其宗旨在于塑造礼仪精神。
五、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礼仪教育。有了以上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态度与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以山东师范大学为例
靳大力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山东济南
摘要: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 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 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 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关键词:高年级大学生就业季度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 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 比2008年增加52万人, 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 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 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 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 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 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 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 发放问对礼仪教育的认识, 我认为所谓大学生礼仪教育就是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念、规范、内涵的传授和训练, 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礼仪规范, 养成礼仪习惯, 逐步完善自我行为, 把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以彰显自我良好气质, 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 理应是知书达理、文明有礼、待人以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 但当前大学生礼仪失范、道德滑坡情况十分严重。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见》, 特别强调, 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既明确了礼仪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说明了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所谓“诚于中而秀于外, 慧于心而秀于言”。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
卷150份, 收回有效问卷127份, 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 比率为40.16%, 女生76份, 比率为59.84%;大三69份, 比率为54.33%, 大四58份, 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 比率为29.13%, 非独生子女90份, 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 调查采用随机抽样, 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 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 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 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 继续深造的占61.42%, 出国留学的占1.57%, 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 行业前景的占22.05%, 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 政府部门占7.87%, 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 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 成为知书达理、言行合一的人, 进而有利于大学生成才,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顺利就业和创业成功。
参考文献
[1]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1.
[2]熊经浴.现代实用社交礼仪[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3.
小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礼仪教育;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3-01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开展礼仪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通过礼仪教育活动的开展,帮助小学生培养崇高的品德、健全良好的个性、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方式,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这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道德和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有助于小学生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摒弃陋习,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校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在社會上,有如下几种社会现象
(一)不尊重长辈、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少年对父母的情感即是依恋父母,又有抱怨,因为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昔日在他们看来是最完美的父母和老师,也存在不少缺点和问题。尤其是当父母和老师继续把他们当孩子看时,他们就会产生反感,认为是对自己不尊重,不信任的反映,所以他们把成年人正确的规劝也看成“监护”来反对。对父母和长辈就产生了不尊重的表现。
(二)对长辈、祖辈的称呼改变。称呼也应该是一种礼仪。可是现在流行的称呼似乎都不规范了,比如“老爸、老妈”早就成为孩子们最常用的称呼父母的称谓了,对祖父祖母的称呼就更是别说了“老头子,老太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向来重视礼仪,称呼更是倍显尊敬,可是这样的流行在我看来是一种挑战,虽然,我们也可以把这样的称谓看成是一种“时髦”或者看成是一种“亲近”。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孩子对父母长辈确实不很尊重。
(三)在学校里,学生看见老师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或者故意避开,如果离开了学校,在校外遇见老师,就更加不予理睬。
(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导致了人情谈泊,同学间彼此对立,同伴之间不尊重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提出加强礼仪教育的理论依据
小学生礼仪习惯形成十分重要。《论理学》是研究道德的学说,他研究关于道德的起源和发展,人们的行为准则、道德的社会作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方法等,他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中国的传统礼仪也是中国论理学的要求。自古以来,礼仪一直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中,诗、书、礼、乐,就是一起提出的。
德育学的研究任务也为礼仪教育提供了依据。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是一个改革变化的时代,开拓的时代,人们观念更新十分迅速。德育要面对很多新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就是研究新时期,新形式对德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解决新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之一——如何保持民族的优秀传统。
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所解决的是人的方向、动力、表现的问题。培养人,必修以德为本。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如果在思想上,品德上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他们今后走上生活就起了一个定向的作用,在良好的条件下,能够成为一个良好品德的人,人们的道德观念、觉悟水平和文明行为和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程度密切相关。
在我们德育中,集体教育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集体中必定会和同伴产生交往,交往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遇到礼貌待人这个问题。如果在集体中发生了集体和个人的冲突,要克服个人的小利,顾全大局。
三、培养小学生的礼仪应该做到
(一)日常生活中应做到:
1.称谓礼仪。2.问候礼仪。3.就餐礼仪。4.穿着礼仪。5.尊师礼仪。6.同学交往礼仪。7.升旗礼仪。8.活动礼仪。9.接待礼仪。
(二)把知识教育和文明教育结合起来。文明是从知识开始的,没有知识的原始人是不讲礼仪的,但是现在我们已经走进了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礼仪教育就显得分外重要了。陶行知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凡人生之需要之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这个时期养成,以后只需继续增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以后的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至立身处事,大至定国安邦,都得从小事做起。常言道:“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定终身。”我们应从学生人生发展的这一高度加以重视和培养。
(三)要和其他各育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在体育中结合礼仪教育,在各种体育竞技中,比赛重要还是文明礼貌重要,学生常常有停止自己的比赛,去帮助他人,教育者就要抓住这样的契机进行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的榜样。还有在劳动教育中,互帮互助也常常见到。德育本来就是渗透在各育之中的,离不开教育,就像在语文教育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小故事比比皆是,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起来,背名句,读故事。语文教育只能德育渗透其中,缘文释道,因到解文,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受到熏陶。
(四)提出行的要求指导孩子去实践。有一位教师是这么做的,他在执教《爸爸妈妈的手》这么一课,在课上提出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呢?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主动对父母表示感谢,这位教师就创设了这么一个情景,他说:“我就是你的爸爸,现在我回家了,很累,你会对我说什么,为我做些什么呢?”孩子们马上动起来,有的帮“爸爸”捶背,有的倒水,有的对“爸爸”说:“爸爸,今天你辛苦了,我来做饭吧。”小孩子们就以实际行动实施了礼的行为。
为了让礼仪教育真正有实效性,应该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活动中去体验、感悟礼仪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自觉而且良好的礼仪行为,让他们终生受益。
关于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研究 篇12
一、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1.提高学生个人整体素质必然选择
中职学生而言的整体素质主要通过两方面表现出来:专业知识素质;礼仪素质。首先, 做好学生礼仪教育, 就会相应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其次, 通过对于学生礼仪素质的提高, 特别是对于学生基本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强烈追求心, 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 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提高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重要途径
近年来, 中职教育却让人大跌眼镜, 社会各界对于中职教育充满了怀疑, 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就在于中职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礼仪水平较低, 社会各界人群则会通过中职学生的表现来衡量中职教育, 进而也就出现了对于中职学校的不良评价。通过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 提高学生的礼仪水平, 约束学生在社会中的不良行为习惯, 进而通过学生的良好表现提高社会公众对于中职学校的认识, 重塑中职学校的良好校园形象。
3.符合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现行宪法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方面做出了系统规定。作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的思想道德建设, 其中最主要内容就是公民的礼仪建设。加强对于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 就等于提高了国家未来一线工人的礼仪素质, 这正是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应。
二、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 相信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将父亲作为未来人生发展的目标, 从而不断的模仿、重复父母的种种行为, 希望早日获得家长的认可。然而, 作为学生学习榜样的家长却表现得不够理想。首先, 一些家长轻管理。许多家长认为学校才是管理学生成长的主要力量, 教师的主要魅力就在于师德, 从而忽视了在家庭中对于学生的礼仪管理。其次, 一些家长自身素质低, 学生会模仿家长的行为。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由于我国国家建设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 国家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培养关注力度不足, 同时网络文化发展过于迅速, 而国家缺乏专门的管理组织及管理政策, 最终导致过多不良风气对于学生的过度影响。如学生经常停滞于网吧等人群聚集地, 特别是社会不良分子的聚集地, 在这些地方耳渲目染, 不断的接触社会不良行为和不良思想, 如酗酒、群殴、毒品、拜金主义等, 学生就会受到这些方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并且成为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染选而进入校园, 进而在校园内传播, 给整个中职学校教育及管理工作带来巨大阻碍。
3.学生是非观念淡薄
外因对于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而内因则其根本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研究。对于中职学生的礼仪水平较低的原因, 其中起到重要影响作用的必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学校及家庭环境, 而起根本作用的还是学生自身是非观念的淡薄。中职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的欠缺, 心里尚未成熟, 对于周围因素不能够加以正确区分, 进而导致不良因素直接作用于学生个体, 造成中职学生礼仪水平较低的问题。
三、做好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相关对策
1.实现学校——家庭联合式教育
要想加强学生的家庭礼仪教育, 就要实现对于学生教育的学校——家庭联合式教育。一方面, 校方要做好学生基本资料的备案工作。学校要做好不仅仅是关于学生的各项资料的收集工作, 如性格、能力等, 同时也要做好对于学生家庭背景资料的收集, 做好对于学生家长性格、职业等的信息收集, 进而在以后的礼仪教育中能够充分分析相关资料, 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另一方面, 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 让家长意识到自身对于学生的榜样作用, 尽可能的在家庭生活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等, 通过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家庭礼仪教育环境。
2.做好学校及周边的环境控制
(1) 做好学校环境治理
针对学校的现有不良风气的治理, 应该加强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 针对酗酒、斗殴等行为给予制止并做出严肃处理, 如开除学籍、留校察看等。针对潜在社会不良风气的控制问题, 重点在于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尽量少的让学生们接触社会不良分子, 严格处理办法, 通过事前约束杜绝不良风气的传入。
(2) 做好社会不良风气的治理工作
这方面工作则需要国家做出相应的工作, 如设立专门的校园警卫室, 加强对于学校周边环境治安的管理, 加强对于学校周边公共娱乐场所如网吧、酒吧等地方的管理工作。
3.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
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 首先要给学生一面镜子, 将学生放置于街头, 通过对于周围人群的观察, 让学生自我发现社会上各种不良行为及其不良影响, 通过他人的错误行为意识到自身的错误行为及巨大危害。其次要做好激励工作, 循环产生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在这个循环中能够让活动主题收获他所期望的东西, 满足他的心理或者物质需求。树立学生的是非观念, 一定要做好学生行为的循环控制, 对于学生的良好行为, 应给予奖励, 形成良性循环,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 应给予处置, 防止该行为的恶性循环, 通过行为循环控制进而形成学生是非观念。
四、结语
总之, 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身利益, 同时也关系到中职学校的学校形象树立, 更关乎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 是我国教育事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做好中职学生的礼仪教育工作, 就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 并从中职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入手, 寻找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以解决中职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问题, 提高中职学生的利益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邱振东.礼仪教育对中职学生未来发展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7) .
[2]朱兴艳.中职生礼仪教育探讨[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1, (6) .
[3]刘梦溪.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建[N].光明日报, 2004.
[4]赵伯果.初探在职业学校实施礼仪教育[J].西北职教, 2007, (8) .
【小学生礼仪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08-24
农村小学生礼仪教育09-26
小学学生礼仪教育阶段计划05-16
小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06-02
小学生礼仪教育三字歌06-13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计划07-05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结题报告12-08
小学生学校礼仪教育国旗下讲话08-07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演讲稿10-25
论小学生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