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单胞菌

2024-06-16

假单胞菌(精选10篇)

假单胞菌 篇1

一、案情

2012年7月2日下午3时某派出所报称, 袁某家发生中毒, 2日凌晨5时许, 袁某的媳妇苏某在亲戚家中死亡, 12时许, 袁某的孙女死亡, 14时许, 袁某的亲家母白大娘在同村家中死亡。同时袁某的大女儿由于反应严重已送往市人民医院救治, 袁某本人、大儿子、二儿子、二儿子媳妇、二儿子女儿在某镇卫生院治疗, 次日转市人民医院, 5日袁某的大女儿、大儿子在市某医院死亡。

二、调查经过

案情紧急, 现场经勘查后, 发现袁某家中环境脏乱, 家中牛与人共居, 食物与农药放置在一间房内, 灶是地上用石块搭的, 调料放置在地面石块边, 容易出现误食毒物的情况。经法医尸体检验, 其症状与亚硝酸盐类中毒类似, 出现手指发绀等症状, 怀疑为亚硝酸盐类中毒。现场走访中, 反映其家人在村中无明显仇怨, 1日吃饭人员为假日回家亲人。后提取所食用的一切检材进行毒化检验, 并由卫生防疫部门人员提取部分检材作检验。同时, 到医院中对中毒治疗的人员进行访问。在医院中, 由于大女儿反应较重已送市人民医院外, 其它人员在镇医院进行治疗, 多人反映出现头晕、呕吐、心痛、四肢无力症状, 访问中发现其父亲袁某由于同一症状, 在1日并未食用任何食品。同时其大儿子尚神智清醒, 能准确回答问题。据此筛选出可疑食品进行检验。7月5日到市人民医院调查中, 发现大女儿一直昏迷不醒, 大儿子出现狂燥现象, 5日下午, 人民医院通知二人均已死亡。经调查后, 发现这九人前后共同食用的是发醇的玉米面汤圆这一食品。检材经处理后供理化检验, 未发现亚硝酸盐类毒物, 后提取死者的肝、胃、血送州局公安司法鉴定中心检验也未发现常见毒物。至此, 案件陷入困境, 九人发生中毒现象无一个明确的答案。

三、检验经过

分别提取前三名死者的心血、肝、胃、尿液和共同食品汤圆、及其材料 (糖、发醇玉米面) 进行毒物检验, 经检验提取的检材无常见毒物。后送人民医院死亡的一人袁某送省厅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做病理检验, 结论为急性肝坏死, 肺、胃组织、心内膜出血, 脑水肿等。玉米面汤圆经市级卫生防疫站检验也无常见食品中毒种类, 后将检材送省、国家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验, 最终发现发醇的玉米面中含椰毒假单胞菌, 因食用该物质导致中毒死亡的结论。

四、讨论

经公安民警一系列调查检验后, 排除他杀可能。同时卫生防疫部门也提取相关检材进行检验, 也排除了亚硝酸盐类中毒可能, 经讨论和查询, 怀疑为椰毒假单胞菌中毒。送检材至国家卫生防疫部门检验, 确认为椰毒假单胞菌中毒。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Psedomonas cocovenenans supsp.farino fermentans) 是我国发现的一种新的食物中毒菌, 它存在于发酵的玉米、糯玉米、黄米、高梁米、变质银耳以及周围环境中, 它是酵米面及变质银耳中毒的病原菌。该菌产生的毒素米酵菌酸是其致病原因。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大小为2.5-3μm×0.5-1.0μm, 呈杆状、球杆状或稍弯曲, 两端钝圆, 无芽胞, 有鞭毛 (见图1) 。兼性厌氧, 但易在表面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 最适产毒温度为26℃。p H5-7范围内生长较好。

本菌抵抗力较弱, 56℃5min即可杀死, 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抵抗力也不强。可产生小分子的脂肪酸类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 对人和动物细胞均有毒性作用。米酵菌酸为白色晶体, 耐热性强, 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 但日晒两日后可去除94%以上变质银耳中的毒素。难溶于水, 其产生量远大于毒黄素, 对细胞产生毒性, 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 是引起酵米面和变质银耳等多种食品中毒致病的主要病因。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菌的食物中毒又称臭米面中毒。主要在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偶然发生的一种食物中毒, 近年来, 广西、云南、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发生。中毒者虽不多, 但病死率高达40%-100%。

(一) 中毒食品:

主要为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糯米面汤圆、吊浆粑、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及其他变质淀粉类 (糯米、小米、高粱米和马铃薯粉等) 制品。

(二) 发病季节: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食品因潮湿、阴雨天气, 再加上储存不好, 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 吃了这种食物就会发生中毒。

(三) 中毒与进食量多少有关, 未食用者不发病。

(四) 发病急, 潜伏期多数为2-24h。一般在1-1 0 h发病。

椰毒假单胞菌:产生毒素, 严重损害人的肝、肾、脑, 造成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感染。

中毒者有急性胃肠炎症状, 临床表现为进食后2-24h出现上腹不适, 恶心、呕吐, 重者呈咖啡色样物, 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血尿、少尿、皮下出血、黄疸、肝脾肿大、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四肢抽搐甚至中毒性休克等而死亡, 体温一般不升高, 病死率高达40%-100%。

椰毒假单胞菌中毒判定原则: (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与椰毒假单胞菌对照, 最终确诊。

要预防此类中毒的发生应注意:不用霉变的玉米等制备酵米面;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 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贮藏时要通风、防潮, 不要直接接触土壤以防污染。

禁止出售、注意勿食用变质鲜银耳。学会正确辨别银耳的质量。正常干银耳经水泡发后, 朵形完整、较大, 菌片呈白色或微黄, 弹性好, 无异味。变质银耳不成形、发粘、无弹性, 菌片呈深黄至黄褐色, 有异臭味。发好的银耳要充分漂洗, 摘除银耳的基底部。

参考文献

[1]周正任.医学微生物学 (第六版)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假单胞菌 篇2

研究了紫色非硫光合细菌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对不同浓度苯酚的降解及其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茵对苯酚浓度在50mg/L~500mg/L之间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特性.

作 者:刘宏芳 张肇铭 LIU Hong-fang ZHANG Zhao-ming 作者单位:刘宏芳,LIU Hong-fang(太原科技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24)

张肇铭,ZHANG Zhao-ming(山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假单胞菌 篇3

近年来,食品安全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总体合格率水平保持在9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在不合格食品中,饮用水产品不合格率偏高,铜绿假单胞菌超标,饮料及冷冻饮品的合格率均为94.10%,不合格率近6%,排在抽检食品种类的最末。

北京公众健康饮用水研究所常务所长赵飞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铜绿假单胞菌在地表水中存在较多,属于致病菌,摄入到人体后,容易引起人腹泻发烧等症状。目前要求水与饮料中这种菌的检出率必须为零。

饮料、冷冻饮品垫底

据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又称绿脓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为土壤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易在潮湿的环境存活,对消毒剂、紫外线等具有较强抵抗力。

记者注意到,从2009年开始实施的《饮用天然矿泉水新国标》中,铜绿假单胞菌被列入新增加的3种致病菌之一。但近期多地多家企业的饮用水、矿泉水、桶装水等被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此次饮料及冷冻饮品的合格率在抽检食品种类中垫底。

2015年底北京市食药监局就通报,北京“清圣源”包装18L/桶饮用水与北京樱桃泉矿泉水厂生产的18.9L/桶的饮用天然矿泉水就因被检出铜绿假单胞菌而被勒令停售。而在当年12月,佛山市3家饮用水企业生产的饮用水,也因铜绿假单胞菌超标进入黑榜,分别是佛山市好水箱饮用水有限公司生产的规格为18.9L/桶的甘峰山泉饮用纯净水、规格为18.9L/桶的百淳氏饮用纯净水,以及南海区里水浩浪饮用水厂生产的规格为18.9L/桶的缘泉饮用纯净水。

“水和饮料中是坚决不能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必须为零。”赵飞虹说,从地区来看,南方地区因为潮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相对北方较高。其实,消灭这种菌并不难,一些企业被检出,就说明整个工艺、生产管理方面有问题。

赵飞虹进一步解释,在生产饮料时,最主要的要求就是高温消毒,一经高温铜绿假单胞菌就被消灭了。于水而言,是要经过臭氧消毒的。一些问题水中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说明臭氧的量放得不够。

除了杀菌不彻底原因外,据桶装水生产业内人士透露,桶装水出现该菌的原因主要有原料水体受到污染,或生产过程中卫生控制不严格,比如从业人员未经消毒的手直接与矿泉水或容器内壁接触等。

将加强安全性检验频次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的不合格率也较高;网购、小杂食店、小吃店等场所不合格率偏高。

食药监总局副局长滕佳材表示,导致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农产品环境污染、食品产业薄弱、企业自律的意识和能力不高,以及从农田到餐桌的法规标准和监管体系还不健全等。今年食药监总局将加大对网络食品的抽检频次。

其中,针对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不合格率偏高,食药监总局食品监管二司司长张靖表示,从羊奶粉抽检的情况来看,不合格的批次确是略高于其他奶粉,但是婴幼儿配方羊奶粉主要的不合格是不符合产品包装的标签明示值,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情况并不是太多。也就是说,生产企业标签标识不规范。这与婴幼儿配方羊奶粉生产企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小有关。

对于今年抽检工作的部署,食药监总局表示,重点更加突出,首先加强安全性指标检验,主要以农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滥用和非法添加、致病菌、重金属、污染物质等安全性指标和舆情监测、监管发现的问题项目作为重点。

同时,加强高风险品种检验频次,如油、肉、乳、饮料等高风险加工食品每季度抽检,婴幼儿食品每月抽检,蔬菜、水果、畜禽肉等鲜活食用农产品每周抽检。

滕佳材表示,要加强对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的抽检。总局锁定全国流通、规模以上、市场份额大的生产企业,省级局锁定除总局抽检对象以外的省域内规模较大的食品生产企业。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分析 篇4

1.1 一般资料

1003株菌株来源于2012年1月-2013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送检标本。送检标本阳性分离率前五位依次为痰液 (包括咽拭子, 支气管灌洗液) 、分泌物、体液、血、尿。

1.2 方法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 XL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及VITEK-2配套药敏卡片。

1.3 质控操作

按全国检验操作规程及仪器操作说明书, 美国CLSI药敏规则。质控菌株ACTT2785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耐药监测情况

分离率前5名的标本来源:痰751株 (74.9%) , 分泌物89株 (8.9%) , 体液83株 (8.31%) , 血36株 (3.6%) , 尿33株 (3.3%) 。在20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小于30%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 (2.4%) , 妥布霉素 (3.9%)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5.9%) , 庆大霉素 (6.2%) , 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6.7%) , 美洛培南 (7.8%) , 亚胺培南 (7.9%) , 头孢吡肟8.7%, 哌拉西林 (9.8%) , 头孢他啶 (11.7%) , 氨曲南 (21.2%) 。PA菌的感染主要在呼吸道。详见表1。

2.2 2004-2007年与2012-2013年的PA耐药率比较

笔者回顾2004-2007年同家医院的PA感染和耐药性检测, 对几种PA常见的抗菌药物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详见表2。

%

%

R1:2004-2007年抗生素耐药率;R2:2012-2013年抗生素耐药率

3 讨论

PA菌感染多继发于不同免疫损伤的基础疾病上, 病情复杂, 由于抗菌药物在不同的组织内浓度不尽相似, 其临床治疗效果决定于感染程度及其部位;PA菌在临床感染中的来源非常广, 从机体的深部以至表皮均见其踪影, 而以呼吸道的感染最常见, 在血流、胸腹腔等体液等危险部位也占一定的比例。本资料显示, PA菌的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 其次为分泌物、体液、血液、尿液, 其呼吸道感染仍是PA的主要感染方式;常见感染诱因:PA在自然界较为广泛分布, 在于人类的皮肤和肠道亦存在, 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由于此菌在环境中的广泛存在, 因此很容易污染医疗器械而造成感染机会, 特别是气管插管或器官切开等, 使上呼吸道的过滤功能失去作用;气管纤毛活动减退或消失, 削弱了肺免受感染的保护机制, 加上机械通气、人工吸痰等操作, 使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 对于这类高危患者, 临床应重视及时对痰标本的收集送检;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也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之一, 多继发于大面积烧伤、白血病、淋巴瘤、恶性肿瘤、静脉导管、心瓣膜置换术及各种严重慢性疾病等的过程中, 本菌引起的败血症约占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7%~18%, 居第3或第4位, 但其死亡率则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首位, 应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正确的处置。假单胞菌的尿路感染是医院内泌尿道交叉感染的常见菌之一, 留置导尿管是截瘫患者获得感染的最常见诱因, 其他如神经原膀胱、尿路梗阻, 慢性尿路感染长期应用抗菌治疗亦易罹患假单胞菌感染, 有资料报道40%的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的原发病为尿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主要耐药机制:耐药机制异常复杂, 总括之, 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细菌产生抗菌活性酶, 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 、DNA旋转酶等结构发生改变,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 (3) 外膜通透性降低; (4) 生物膜形成; (5) 主动泵出系统。其中主动泵出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机制中起着主导作用;抗菌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及耐药机制:三四代头孢的耐药与PA菌外膜通透性降低, 产β-内酰胺酶, 产低亲和力的PBPs有关, 氟喹诺酮药[1], 对抗生物膜效果很强, 是临床治疗PA的主要药物之一。环丙沙星是氟喹诺酮问世以来, 第一个被应用于治疗PA感染的药物,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异构体, 通过阻断细菌DNA合成而达到抑菌的效果。但随着氟喹诺酮类的广泛应用其耐药率也不断增高。有研究表明: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QRDR基因突变:导致酶结构改变, 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gyr A基因的突变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对PA临床分离株的主要耐药机制, par C基因的突变可使耐药性增强;主动外排泵系统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变异均能使细菌摄取药物的量减少而导致耐药[2]。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与氨基糖苷类纯化酶的产生和多重耐药主动外排系统有关, 临床常用联合用药方式治疗PA感染, 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或与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合用, 可降低MDRP耐药率;加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类复合抗菌药物[3]在治疗产ESBL的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效果, 碳青酶烯类对β-内酰胺酶的PA抗菌活性很强, 耐药率低, 但其同时也是一种很强的β-内酰胺酶的诱导剂, 其耐药机制与PA产金属酶及细菌的特异性外膜通道蛋白OPr D2丢失有关, 耐碳青酶烯类的PA常为多重耐药菌, 甚至为泛耐菌, 故临床应合理地慎用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耐药监测:本文资料在20种抗生素中, 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头孢唑林、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极高均大于92%, 三代头孢中的头孢曲松耐药率也高达84.3%, 氨曲南耐药率21.2%, 按耐药率低于30%的推荐用药原则, 其余抗菌药物可做为推荐用药。

在同家医院不同时期PA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监测对比资料显示, 该院在科学合理用药方面不断地规范和取得明显成效;实验室快速准确的病原菌分离和耐药性监测, 有利于指导临床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减少院内感染, 节约医疗资源, 了解各类抗菌药物作用机制及细菌的耐药机制, 有利于防止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菌的蔓延和扩散。

摘要: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 (PA) 医院感染现状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为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1月-2013年6月某三甲医院分离的1003株铜绿假单胞菌株进行耐药分析, 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VITEK-2 XL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及VITEK-2配套药敏卡片。结果:P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最高, 占74.88%, 在20种抗菌药物中耐药率小于30%从低到高依次为阿米卡星 (2.4%) 、妥布霉素 (3.9%)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5.9%) 、庆大霉素 (6.2%) 、左旋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 (6.7%) 、美洛培南 (7.8%) 、亚胺培南 (7.9%) 、头孢吡肟 (8.7%) 、哌拉西林 (9.8%) 、头孢他啶 (11.7%) 、氨曲南 (21.2%) 。2004-2007年与2012-2013年的PA耐药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PA是医院感染重要致病菌, 加强监控了解耐药机制及规范用药以减少高耐菌的产生。

关键词: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耐药机制

参考文献

[1]谢景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J].中南药学, 2005, 3 (2) :119.

[2]王燕.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11) :1408-1409.

假单胞菌 篇5

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妥布霉素耐药率最低,仅为1.15%~3.02%,对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耐药率小于10%,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的8.45%、8.09%上升到的13.10%、11.16%;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高(>90%)。见表3。

2.4 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率

鲍曼不动杆菌对妥布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为6.18%~14.6%,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增长迅速,从年的2.20%上升到20的24.00%;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四环素和庆大霉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耐药率为19.36%~32.80%,而对氨曲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90%)。见表4。

3 讨论

3.1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对周围生存繁殖环境和营养要求不高,在医院内潮湿环境和人体肠道可定植,引起抵抗力受损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可导致人体局部器官及全身性、多发性医院感染[1]。近年来由于广谱抗菌药物、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各种侵入性诊断与治疗操作的不断普及,铜绿假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2],在免疫力低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尤其多见[3]。患者感染了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是多重耐药或者广泛耐药菌株后,由于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差,治疗困难,病情常常迁延不愈,严重时可导致铜绿假单胞菌脓毒症,具有重症性、难治性、持续反复性等特点,已经引起国内外专业人士的关注。

本研究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68.35%),其次为分泌物(16.95%),与国内的报道一致[4-5]。科室分布内科以呼吸内科和ICU为主,分别占17.65%和15.98%,这些科室的患者多为老年患者或患病严重、住院时间长、免疫力低下,同时大量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造成菌群失调,致使铜绿假单胞菌继发感染,药物敏感的铜绿假单胞菌被杀灭,耐药性菌株得以存活并成优势菌群。外科则以普外科、肿瘤科、神经外科为主,分别占12.43%、6.40%和6.19%,因此加强消毒灭菌制度的落实,减少侵入性操作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措施。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分析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临床各科室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到356株铜绿假单胞菌, 排除同一患者重复分离相同菌株。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 (ATCC27853) 来自卫生部临检中心。

1.2 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

使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鉴定试剂和ATB Expression系统进行菌种鉴定, 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所有结果判断均按照美国CLSI/NCCLS推荐的标准进行, 药敏纸片购自于英国OXOID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WHONET5.4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菌株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

3年内本院共分离出356株铜绿假单胞菌, 按照标本来源类型进行分类, 以痰液标本为主, 共分离出237株, 占66.6%, 从分泌物中分离出38株, 占10.7%, 其余为中段尿、血液、穿刺液等, 结果如表1所示。

2.2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各科室分布

铜绿假单胞菌在ICU科室分离率最高, 占68.8%, 其次为呼吸内科和神经外科, 比例分别为15.2%和7.3%, 结果如表2所示。

2.3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如表3所示。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 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呼吸道、消化道、肠道等部位, 一旦机体应用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和广谱抗生素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会引起严重的感染。抗生素的大量应用也使得耐药菌株越来越多, 多重耐药更加严重[2]。这一菌株可以感染人体的任何部位, 主要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本研究结果显示, 痰是分离铜绿假单胞菌最多的标本, 达到66.6%, 且主要集中在ICU和呼吸内科科室, 与国内外很多文献报道一致[3,4], 可能与这些科室的住院患者类型有关, 这些患者多为老年患者, 对多种抗生素反应不是很敏感, 而且免疫力低下多见, 更易于感染和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

3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显示, 此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并且有多重耐药, 这可能与此菌的多重耐药机制和长期不合理应用大量抗生素有关[5]。本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的药物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 达到57.0%, 可能与近几年来此类药物的广泛使用有关, 由于很多患者在没有看医生的情况下自行使用抗菌药物, 导致耐药率增加。有文献报道[6], 铜绿假单胞菌起初对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敏感, 常常被用来治疗此菌的感染。但是, 近年来许多菌株已经产生多重耐药机制, 本研究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的药物氨曲南有43.3%的耐药率, 仅次于左氧氟沙星。以亚胺培南为代表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被公认为是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3], 但是本院中此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中等耐药, 达到29.5%, 可能与此类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 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外膜孔蛋白 (OprD2) 缺失有关, 因为该蛋白的表达降低或缺失会引起亚胺培南耐药。本院研究中对铜绿假单胞菌相对敏感的是三代头孢抗菌药物头孢哌酮/舒巴坦和氨基糖苷类药物, 所以临床经验性用药应首选这两类药物。

因此, 在临床用药中, 不能盲目应用不恰当的抗生素, 应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此研究对本院三年内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 可以指导临床医生合理治疗和经验性用药, 有效的控制细菌的耐药趋势, 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同时监测此菌的临床流行情况, 对有效预防以及治疗该菌引起的感染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明德松, 吴一波, 朱焱, 等.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机制分类检测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215-216.

[2]吴容, 府伟灵.重庆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及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1) :97-99

[3]胡莹, 杨红英, 杨旭, 等.2005至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检验医学, 2011, 26 (11) :797-798.

[4]Johnson JK, Smith G, Lee MS, et al.The role of patient-to-patient transmission in the acquisition of imipenem-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oloniz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Infect Dis, 2009, 200 (6) :900-905.

[5]周齐艳.265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的分布与耐药性分析.2008, 3 (27) :40-41.

铜绿假单胞菌常见的耐药机制 篇7

1 外膜通透性改变

PA因其特殊的细胞膜结构而有多重耐药特点, 膜通透性降低或消失是最主要原因。PA的LPS分子通过特定脂肪酸链相互铰链, 使得膜流动性和通透性很低, 脂溶性药物很难通过细菌外膜[3]。PA的外膜由微孔蛋白孔道组成, 没有类似其他细菌的“高通透”性的孔蛋白, 这些微孔蛋白仅允许分子量小的糖类扩散, 另外由于外膜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及脂多糖结构改变, 导致膜通透性降低或消失, 使药物不易进入菌体, 故对多种不同结构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有研究证明, PA的外膜通透性低于大肠埃希菌, 仅为大肠埃希菌的1%~8%[4]。

2 外膜蛋白Opr D2缺失

外膜蛋白D2 (Opr D2) 是外膜的通道之一, 对碳青霉烯类具有通透性, 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入的通道[5]。Opr D2孔道能有效阻止其他β内酰胺类药物的通透, 是小分子的亚胺培南快速进入菌体而达高度抗菌活性的特异通道, 其缺失导致药物不能进入细菌体, 从而产生耐药[6]。Opr D2具有配体特异性, 能形成亚胺培南的特异结合位点。Yoneyama等[7]将克隆Opr D的质粒转导Opr D2缺失的亚胺培南耐药PA株, 发现该耐药株恢复了其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国内外资料显示, Opr D2减少或缺失是PA对亚胺培南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有研究认为单纯的Opr D2缺失要和其他因素一起作用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产生明显耐药。

3 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

主动外排是PA耐药的重要机制, PA细胞膜上的许多蛋白能将抗菌药物主动外排, 其与低通透性协同作用, 导致PA固有多药耐药[8]。目前PA中常见7种外排系统:Mex AB2Opr M、Mex CD2Opr J、Mex EF2Opr N、Mex XY2Opr M、Mex JK2Opr M、Mex HI2Opm D、Mex VW2Opr M。其中Mex AB2Opr M是最重要的, 属于野生有组成性的表达, 能够对包括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等抗菌药物天然耐药。PA的外排系统主要由三部分外排蛋白组成, 这些蛋白包括内膜转运蛋白, 位于质膜的能量依赖外排泵, 有识别药物的作用, 但不具有特异性;外膜通道蛋白:如Opr M、Opr J、Opm D等, 控制抗生素进出细胞, 形成门通道, 能将药物排出到菌体外;膜融合蛋白:Mex A、Mex C、Mex E、Mex X等, 是外胞质蛋白家族, 与内膜交接, 形成主动外排系统并开口于外膜复合体, 将抗菌药物直接泵出菌体外。这三部分外排蛋白形成一种贯穿细胞内外膜的通道, 即主动外排系统, 能将靶物质直接从细胞质泵到细胞外中。Sobe I等[9]认为至少有mex R、na IC、na ID3种不同基因的突变能增加Mex AB2Opr M的表达。只有Mex EF2Opr N受mex T编码产物的正性调节, 大多数外排泵系统都受调节基因的负性调节, 在mex T突变时, Mex EF2Opr N才能介导PA的多重耐药。总之外排系统能有效的排除多粘菌素外所有的抗菌药物, 由不同泵所泵出的抗菌药物种类不同, 从而导致PA多药耐药。

4 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 , 头孢菌素酶 (Ampc) 以及金属β-内酰胺酶 (MBLs) 等多种β内酰胺酶

4.1 PA可产生几乎所有类型的β内酰胺酶[10]

这些β内酰胺酶分为染色体介导酶和质粒介导酶两类。主要是染色体介导酶, 质粒介导酶<2%[11]。其主要包括ESBLs酶、Ampc酶、MBLs酶。

4.2 ESBLs

是指能水解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单环内酰胺类药物, 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的一类β-内酰胺酶[12]。ESBLs基因由普通的β内酰胺酶基因突变而来, 由质粒介导, 通过转导、转化和结合等方式在质粒与质粒、质粒与染色体间转移扩散使更多细菌产生ESBLs。ESBLs突变常常是由于其固有序列的基因点突变所致, 残基的突变改变了β-内酰胺酶与头孢菌素的结合, 导致抑制和水解三代头孢菌素, 致使细菌产生多重耐药, 而且酶基因的连续突变可增强酶的活力, 从而使新一代头孢菌素灭活[13]。ESBLs的耐药基因主要有TEM、SHV、OXA 3类。亚胺培南是治疗PA感染活性最强的药物之一, 但近年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PA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越来越高, 原因为PA在产生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时可同时伴有Opr D的缺失;另外ESBLs中如VEB21a、OXA250等可水解亚胺培南[14]。

4.3 Ampc

Ampc酶即头孢菌素酶, 按BUSH功能分类属于1类β-内酰胺酶, 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和头霉素, 对碳青酶烯和4代头孢菌素较敏感。临床首先发现的是由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 该基因呈诱导型表达。所有的PA都能表达有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15]。另一类Ampc酶由质粒介导, 已陆续报道了25种以上的基因型, 其中以DHA型我国最常见。临床分离株常携带Ampc以外的其他β-内酰胺类酶基因, 表现为对青霉素、一至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氨基糖甙类均耐药, 但对碳青酶烯类、第四代头孢及氟喹诺酮类敏感。一份研究表明, 重症监护病房PA中产Ampc酶的菌株占60.0%, 且此菌株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吡肟保持较高敏感率, 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敏感率明显降低 (P<0.05) [16]。PA染色体固有携带Ampc基因, 当有诱导作用的β-内酰胺类酶存在时, Ampc基因自发突变可致稳定的去阻遏表达, Ampc酶可呈持续高水平。4.4 MBLs

又称金属酶, 能水解除单环类以外包括碳青酶烯类制剂在内的所有β-内酰胺类药物的能力, 这是MBLs的主要耐药机制。耐药基因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 并在PA和其他革兰阴性菌中传播。该类酶主要以IPM和VIM为主。PA可同时产不同的β-内酰胺酶, 有不同的耐药机制, 杨春霞等[17]对北京5所教学医院分离的213株非重复性亚胺培南耐药PA进行研究发现, 84株有膜微孔蛋白Opr D2缺失, 其中6株同时产生IPM-1金属酶, 13株单独产生IPM-1金属酶, 2株单独产生VIM-2金属酶, 而且金属酶之间有高度同源性。所有耐药菌株之中大部分对美罗培南敏感, 只有36株Opr D2菌株对美罗培南耐药, 可能同时存在外排泵机制。

5 产生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PA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与携带的钝化酶基因密切相关。该酶作用于特定的氨基或羟基, 导致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与核糖体结合减少, 使氨基糖苷类药物发生钝化。常见的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有乙酰转移酶 (AAC) 、核苷酸转移酶 (ANT) 和磷酸转移酶 (APH) 3大类, 3类酶又可按照所破坏的抗生素不同和作用点的不同而分为许多种, 目前已鉴定出50多种, 因酶的钝化而导致了高水平耐药。氨基糖苷类钝化酶通常由质粒和染色体携带, 常和MBLs、ESBLs等同存在与细菌的可动遗传因子整合子或转座子上, 从而导致多耐药性在同种或异种细菌间相互转移传播。

6 抗菌药物靶位的改变

PA通过改变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 和DNA拓扑异构酶的结构, 对β-内酰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耐药。

6.1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是细胞内膜蛋白质, 参与合成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是保持细菌细胞壁正常形态与功能的必要条件。PBP编码基因突变致其结构改变, 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合成降低, 从而产生耐药。多数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与PBP1、PBP3结合, 使细菌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据报道PBP除了作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靶位外, 同时参与Ampc酶的诱导产生过程[18]。

6.2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靶位的改变

喹诺酮抗菌药物通过抑制DNA拓扑异构酶Ⅱ、IV, 阻断DNA复制而产生抗菌作用[19]。大量研究表明, PA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3个方面: (1) 编码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细菌作用靶位的基因突变, 导致酶结构改变, 使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 双基因突变比单基因突变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更高。 (2) 外排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主动外排系统中的外膜蛋白过量表达导致药物主动外排增加。 (3) 膜通透性降低和形成生物膜, 外膜蛋白和脂多糖的变异使细菌摄取药物减少而产生耐药。其中基因突变, 药物不能与酶-DNA复合物稳定结合是PA的主要耐药机制, 外排机制也起重要作用。

7 细菌形成生物被膜

生物被膜是细菌吸附于生物材料或机体腔道表面后分泌的藻酸盐多糖和纤维蛋白, 由菌体和自身分泌的胞外基质组成, 不同细菌和不同环境下其被膜形态有所不同。有研究表明, 65%以上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 PA极易形成生物膜[20]。生物被膜的形成可加速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威胁人类健康。生物被膜结构坚实稳定, 不易破坏, 因而其存活能力很强。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有营养限制、渗透障碍和免疫逃逸三种学说。营养限制学说主要是指生物膜内细菌营养物质等缺乏使细菌进入一种非生长状态, 这种饥饿状态的细菌对抗生素不敏感;渗透障碍学说主要从生物膜的结构, 如细菌合成的胞外基质阻碍抗生素穿透生物被膜分析;免疫逃逸学说认为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 使之产生免疫逃逸现象, 减弱机体免疫力和抗菌的协同杀菌作用。总之, 生物膜PA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 不同机制在生物膜耐药中所起的作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PA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 常是多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所致, 其机制复杂、多样, 而且具有交叉耐药性。应综合评价PA的耐药规律和特点, 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

摘要:铜绿假单胞菌 (PA) 是医院感染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耐药发生率高。其主要耐药机制有外膜通透性改变、外膜蛋白OprD2缺失、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及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抗菌药物靶位的改变、形成生物被膜等。而且它对不同抗生素有着不同的耐药机制, 给临床治疗带来严峻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50例临床分析 篇8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临床

铜绿假单胞菌 (PA) 是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由于该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 而直接影响治疗及其预后, 因此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很有必要的, 现对我院2008年2月-2009年12月住院并发PA感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急危重患者及恶性肿瘤患者中并发PA感染共50例, 其中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81岁, 平均年龄41.5岁, ≥60岁16例。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医院感染学》标准[1], 患者入院时不存在感染, 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所有病例均有细菌学培养阳性。

1.3 检测标本及方法

取痰、咽拭子、伤口分泌物、尿、血及胸腹水等进行分离培养及体外药敏试验, 培养物在血琼脂平板上经18~24h的培养, 形成扁、湿润、有金属光泽、有特殊气味的灰绿色或蓝绿色菌落, 菌落周围有透明溶血环, 凝为PA, 用法同梅里埃1032GN鉴定卡鉴定, 标准的质控菌株为ATCC27853, 药敏试验采用NCCIS推荐的K-B法测定, 药敏纸片采用北京天坊生物技术公司产品。

2结果

2.1 住院患者主要疾病

50例PA感染中, 鼻咽癌8例, 肺癌9例、结直肠癌3例, 脑干胶质母细胞癌2例, 重症肺炎9例, 烧伤15例, 重症脑外伤3例,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1例。

2.2 PA感染发生部位

以呼吸道感染多见, 共26例占52.0%, 其次皮肤17例占34.0%, 消化道3例占6%, 尿2例占4%, 血液2例占4%。其中2例为多系统性, 均为烧伤患者, 见于烧伤创面、分泌物、血液等。

2.3 PA感染的危险因素

PA感染主要以白细胞下降、低蛋白血症和侵入性操作有关, 见表1。

2.4 药敏结果

多种抗生素纸片对所分离出的PA进行药敏试验, 其结果见表2。

2.5 治疗效果

治愈12例, 好转27例, 无效5例, 死亡6例。

3讨论

PA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 在机体免疫力下降及抗生素药物的作用下, 致使该菌生存空间增大而引起感染, 近来, 该菌的检出率不断增加, 且耐药性问题严重, 其耐药性发展速度之快, 与广泛不合理用药密切相关[2,3], 近2年PA在我院分离的致病菌中占第二位, 标本最多的是痰, 占52.0%, 说明PA已成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PA属G-杆菌假单胞菌属[4], 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 对人类属条件致病菌, 具有内毒素、外毒素、肠毒素、溶血素、弹性蛋白酶、DNA酶等多种毒力因子[5], 在某些条件下可以是人类正常菌群的一部分, 在健康人群中PA的携带率很低, 而在住院患者中, PA的携带率明显升高, 特别是重症患者、癌症放化疗患者、烧伤患者及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感染机会更大, 主要以白细胞下降、低蛋白血症、侵入性操作等因素有关。 (1) 重症患者侵入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应用呼吸机等, 使支气管黏膜屏障的破坏。 (2) 癌症患者因放、化疗产生骨髓抑制, 中性粒细胞减少, 降低机体免疫功能和生理防御屏障作用, 同时又影响患者的营养状态及消化系统功能, 从而使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 (3) 烧伤患者因失血浆过多, 造成低蛋白血症, 加上广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使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大。 (4) 手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由于营养差, 机体免疫力低。

根据结果显示, PA对抗生素的药敏情况, 氨苄PG敏感率为42%, 头孢他啶38%, 头孢呋辛28%, 丁胺卡那38%, 新霉素12%, 复方新诺明48%。多粘菌素B及泰能敏感率最高, 均达90%以上。其中对一、二、三代头孢类敏感性低, 耐药性较强, 这与临床长期持续应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感染有关, 同时也与PA的机理有关。PA主要耐药机制有: (1) 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抗菌药物修饰酶, 如产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钝化酶等。 (2) 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 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药作用, 如PBPS和DNA螺旋酶等, 结构发生变化。 (3) 膜屏障主动外排, 限制药物达到其作用靶值。 (4) 形成生物膜[6], 同时, 该菌所具有的强大的运输、代谢和外排功能, 复杂的趋化性和调节机制使其能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存[7], 因此对产酶菌株不应选择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应首选多粘菌素B、泰能等。由于PA感染疗效和预后较差, 故应重视对PA感染的预防, 加强各种管理, 加强消毒隔离, 阻断传播媒介, 必须了解急危重患者, 癌症放、化疗患者及烧伤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患因素, 预防白细胞下降、增强机体免疫力及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等, 对于预防PA感染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 (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8:6-11.

[2]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4) :241-244.

[3]吴安华, 罗晓燕.铜绿假单胞多重耐药性主动外排泵与抗生素耐药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 :93-95.

[4]周晨霞.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趋势与相关抗菌治疗 (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5, 4 (9) :570-571.

[5]李艳萍, 宛仕勇, 刘杰锋, 等.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水平调查及药敏分析 (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04, 3 (4) :348-350.

[6]胡锡浩, 许小敏, 金春光, 等.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4) :450-452.

假单胞菌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共确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76例, 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男21例, 女17例;年龄21~73 (43.5±8.3) 岁;对照组男23例, 女15例;年龄20~76 (44.2±8.7) 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药敏测试

铜绿假单胞菌药敏分析操作方法及结果判断参考CLSI2010年版的标准[3], 其结果为对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吡肟妥布霉素、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表现为耐药, 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表现为敏感。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 给予谷氨酰胺颗粒10g, tid, 疗程2w。此外, 观察组给予磷霉素4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和头孢哌酮/舒巴坦4g+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静脉滴注, bid;对照组给予阿米卡星80m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 qd。两组均以2w为1疗程。

1.4 疗效评估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估, 参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治疗疗效标准[4], 其中以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退, 体内铜绿假单胞菌消除, 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为痊愈;以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得到明显改善, 且在用药期间体内铜绿假单胞菌检查呈阴性为有效;以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为好转;以患者临床症状未得到任何改善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痊愈19例, 有效11例, 好转6例, 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7例, 有效5例, 好转4例, 无效22例。观察组有效率为94.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1% (P<0.05) 。见附表。

2.2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3%;对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0.5%。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种类有限, 在无新的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有效药物前, 充分利用现有药物对于降低耐药性, 提高疗效,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治疗多重耐药菌引起的临床感染时, 联合用药可以较少药物的用药剂量充分发挥药物协同和相加作用, 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降低药物副作用。

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联用, 其总有效率高达94.7%, 药物不良反应为5.3%, 与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联用的治疗效果相比, 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 联合用药应科学合理地选择药物, 充分发挥药物的协同和相加作用。本次研究的药敏实验结果显示, 本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较高, 对大部分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 仅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美罗培南表现为敏感。结合文献报道, 笔者分析认为对照组采用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联合用药效果并不理想, 其可能原因与细菌形成生物膜或/和主动外排机制加强有关[5]。徐志豪等[6]发现, 磷霉素能够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合成, 能够有效阻断细菌生物膜或/和主动外排耐药机制。因此, 本次研究选用渗透性强、体内结构稳定的小分子药物磷霉素, 以起到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壁, 促进头孢哌酮/舒巴坦顺利进入铜绿假单胞菌, 提高细菌内药物有效浓度, 从而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总之, 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可以明显抑制和对抗细菌耐药机制的产生,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摘要:分析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疗效。选择确诊的76例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磷霉素和头孢哌酮/舒巴坦, 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阿米卡星, 治疗2w后,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进行疗效评估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痊愈 (19例) 和总有效率 (94.7%)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7例和42.1%, P<0.05) ;观察组出现血小板减少2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5.3%, 对照组出现血小板减少4例, 不良发应发生率为10.5%。磷霉素与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Qadri SM, Ayub A, Ueno Y, et al.Comparative invitro activity of Ro 09-1 428, anovelcephalosporin with a catechol moiety[J].Clin Ther, 1992, 14 (2) :562.

[2]罗百灵, 王丽静, 胡成平, 等.1995~2004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变迁[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6, 6 (3) :182-185.

[3]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twentie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 2010, M100-S20.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编.临床疾病治愈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47.

[5]Hocquet D, Nordam P, Garch FE, et al.Involvement of the mex XY opr Neffux system in emergency of cefepime resistance in a clini-cal strains of pseudomon as aeruginos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2006, 50 (4) :1347.

204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篇10

1 材料与方法

1.1 测试菌株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各临床科室送检细菌培养标本分离出来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进行药敏测定。3年总受试菌株为204株,其中2007年为58株,2008年为64株,2009年为82株。

1.2 药敏纸片及培养基

美罗培南(10μg)、头孢哌酮/舒巴坦(75/75μg)、头孢他啶(30μg)、氨曲南(30μg)、亚胺培南(10μg)、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00/10μg)、左氧氟沙星(5μg)、头孢吡肟(30μg)8种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培养基购自杭州天和生物试剂有限公司。

1.3 质控菌株

购自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4 质量控制

药敏纸片用质控菌株进行检测,结果均在质控范围之内。

1.5 测定方法

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经接种培养后取可疑菌落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进行操作,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操作和判定参照2006年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NCCLS)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WHO细菌耐药监测网提供的软件WHONET 5.3分析试验结果,计算出各构成比及比率。

2 结 果

2.1 20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来源分布

见表1。从统计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布来源比例可以看出,痰液及咽拭子的比例最高,达82.4%;其次为伤口分泌物(7.8%);而在血液及穿刺液中培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比例均为1.0%。

2.2 2007年至2009年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见表2。分析2007年至2009年培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我们可以发现,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逐年增加。对铜绿假单胞菌最敏感的药物是亚胺培南,3年的耐药率均低于10%。8种药物中,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最高的为氨曲南,2009年的耐药率为51.6%。

2.3 204株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例的主要基础疾病构成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52株,占25.49%;恶性肿瘤30株,占14.71%;神经系统疾病27株,占13.24%;外伤、手术21株,占10.29%;恶性血液病18株,占8.82%;慢性心脏病14株,占6.86%;糖尿病13株,占6.37;其他疾病29株,占14.22%。

3 讨 论

临床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多重耐药分离株的出现,使治疗十分困难[1,7]。本菌可以感染人体任何组织和部位,经常引起手术创口感染、烧伤后感染、化脓性中耳炎、脓肿等。从表1可以看出,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标本,占82.4%。这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含有多糖荚膜,除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外,多糖层使细菌停泊在细胞表面,尤其是囊性纤维化和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细胞表面,故与呼吸道感染有关。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一些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多重耐药菌株不断增加[2,5,8]。从表2可以看出,连续3年,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10%),可作为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但仍有耐药菌株产生,而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9年耐药率达到了8.7%,必须引起临床重视。在我们对比的8种药物中,氨曲南的的耐药率最高,2009年耐药率达51.6%,因此它不作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推荐用药。

头孢他啶曾经作为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经典用药,现耐药率也上升为18.9%。这可能是临床上长期大量使用头孢他啶及出现产超β- 内酰胺酶菌株所致。由于β- 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案可考虑选用头孢他啶和氨基糖甙类联合治疗,以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

铜绿假单胞菌是世界公认的院内感染最危险的病原菌之一,为提高抗生素疗效,应定期监测病原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及耐药性,根据抗生素敏感率统计结果来选用抗生素,做到个体化治疗。对某些临床大量使用的抗生素停用一段时间,待其敏感率有所恢复后再使用。

摘要:目的:对2007至2009年分离出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至2009年分离出的204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氨曲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及头孢吡肟8种药物耐药性分析(应用纸片扩散法),操作和判定参照2006年美国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标准。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如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亚胺培南可作为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临床用药可根据抗生素敏感率统计结果来选用抗生素,做到个体化治疗。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参考文献

[1]龙绍芬,黎铁斌.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与医院感染控制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4):170-171.

[2]陈军,罗海勇.1185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1,8(7):160-162.

[3]邵美琴,施肖红,徐滨.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46-47.

[4]李兰.360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1):78-79.

[5]赵方,张志宏,赵丽香.2006年至2009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2011,38(14):47-49.

[6]陈媛媛.38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6(2):336-337.

[7]彭健桥,仇杭佳,李帼宁.2004—2010年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趋势及耐药性检测[J].中外健康文摘,2011,8(13):30-32.

上一篇:联苯液晶下一篇:会计诚信契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