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距离耐力跑

2024-09-24

长距离耐力跑(通用8篇)

长距离耐力跑 篇1

1、长距离跑的体能特征

1.1、长距离跑运动员形态特征

长距离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随竞赛距离的增加而趋于递减。长跑和超长跑运动员的身高是本项群中最矮的, 而且长跑和超长跑运动员的身高基本没有差异, 但是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身高却存在微小区别。如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身高最矮, 平均身高在1.60-1.62m, 而男子则是10000m运动员的身高最矮, 平均身高在1.72-1.74m。根据邢文华、田兆钟、阚福林等人的测试数据分析, 田径耐力性项目男子运动员的胸围/身高指数稍大于女子, 但男、女运动员在这两项的指数仍然小于田径其他项目运动员, 显示出长距离跑运动员不仅身材相对矮小, 而且还表现出胸围相对较小、四肢相对较短的形态特征。从躯干上下端的肩、髂、髋的围度比例来看, 该项群运动员具有瘦、窄的躯干特征。该项群运动员还普遍具有跟腱相对较短的特征, 这可能与该项群运动员需要长时间持续运动, 而不需较强的爆发力有关。

1.2、长距离跑运动员机能特征

优秀长跑运动员的心肺系统在形态、结构、机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具体表现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每搏心输出量增大, 以左心室腔扩大为主的运动性心脏肥大以及循环机能调节能力明显改善等。研究表明, 长距离跑项目运动员的心肺系统特征明显不同于田径其他项目。运动中的心率随着运动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动员的心率一般在160-180次/分, 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 (mm Hg) 左右, 每搏心输出量在120ml左右, 每分心输出量达25-30L/min。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也有较大区别。

长距离跑项目对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运动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节律转换能力。不同运动中枢间交互神经支配和交互神经抑制的产生, 以及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间良好的诱导关系, 使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机能协调能力, 并控制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轮流工作, 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能量节省化。

长距离跑的能量代谢涉及到了酵解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 且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长距离跑运动所需的能量有80%以上是靠有氧代谢体统提供的, 大约5%-15%的能源来自于无氧糖酵解系统, 无氧代谢提供的能量仅占5%以下。10000m和马拉松的能量代谢供应特点则明显地表现出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 单纯的有氧代谢供能比例不断增加 (由30%上升到50%) , 无氧代谢和混合供能的比例明显下降 (由20%下降到5%) , 呈现出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混合代谢供能为辅, 无氧代谢供能适时辅之的能量供应特点。

1.3、长距离跑运动素质特征

运动素质在长距离跑项目竞技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体现在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基于该项目比赛结果都是根据运动员在固定距离内所花费的时间多少确定的, 所以运动员在固定距离内以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完成比赛距离是该项群的共同特征。

1.3.1、速度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的速度并不是指单纯的某一种速度, 而应包括三种互相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速度, 即绝对速度、速度耐力、高乳酸状态下的速度, 三种速度缺一不可。对长距离跑运动员来说, 专项速度就是指速度耐力, 它是运动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和保持速度的能力。应该说, 速度耐力是长距离跑的灵魂, 制约着中长跑成绩的提高。绝对速度是速度耐力的基础, 一切训练都应围绕着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来进行。另外, 在发展速度耐力时所采用的距离应是短段落的多于长段落的。高乳酸状态下的速度主要体现在冲刺的速度上, 它的好坏也已经成为比赛获胜不可缺少的因素。速度耐力的发展应在机体内乳酸大量积累的条件下进行, 提高运动员在高乳酸状态下的工作能力。

1.3.2、耐力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根据训练内容结构被划分为恢复性耐力、基础性耐力、专项耐力三部分。依据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经验和理论积累对中长跑项目的竞技能力结构概括成了“赛车模型”, 对专项能力结构的特征以及各种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该模型的核心理念是突出了在传统的耐力训练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 也是目前提高中距离跑成绩的训练突破口。力量耐力训练层次结构被划分为最大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有氧力量耐力, 提出循环练习法的使用以及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运用。

1.3.3、力量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主要是相对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长距离跑项目的比赛距离差异极大, 不同主项所需要的力量性质也各有侧重。运动距离越短, 肌肉用力次数越少, 每次用力强度则越大。相反, 距离越长, 肌肉用力次数越少, 每次用力强度则越小, 对肌肉力量耐力要求也越高。对10000米和马拉松跑运动员来说, 由于肌肉用力时间和用力次数相对较多, 运动员必须相应地侧重发展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 尤其是发展下肢股后伸肌群的力量耐力。

2、耐力素质概述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一定时间”是指不同专项对运动时间的规定性。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的体现。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更长时间保持特定强度或动作质量, 或在一定时间内承受更高强度的能力。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 或动作质量,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取决于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以及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四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 保持运动员体内适宜的糖元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控制的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动员机体潜力、持续工作的自我激励能力, 是发展运动员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时间的单一练习,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变换内容的练习, 则减轻局部运动装置的工作负荷, 着重培养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

3、耐力素质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1、最大摄氧量速度的研究进展

1923年, Hill和Lupton发现:跑速超过256m/min时运动员摄氧量达到最大值, 若超过这一速度, 则需氧量增加, 而吸氧量不再增加。Volkov等称这一速度为“临界速度” (critical velociity) , 并把运动个体能维持此速度的最长时间作为最大有氧能力的一种评价指标。1984年, Daniels等提出了“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2max” (v VO2max, 最大摄氧量速度) 的概念, 并认为这是一个整合了VO2max和RE (running economy, 跑步效率) 等参数的有效的有氧运动指标。

3.1.1、最大摄氧量速度的意义

v VO2max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者成绩。众多实验表明, v VO2max (或MAS) 与高中女子5000m越野赛、男子1500m、3000m和5000m、男女1500m、10000m公路赛和21.1公里公路赛等成绩都有相关性。Takayoshi认为MAS可以用来预测运动员3000m跑的速度。Billat和Koralsztein认为一个VO2max为71m L·kg-1·min-1的运动员对应的MAS和Vmax分别为20km·h-1和21km·h-1。Daniels等认为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的v VO2max高于业余女子长跑运动员, 并认为3000m以上赛事中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的速度与她们的v VO2max极为相似。Margan等以VO2max和RE推算v VO2max, 发现VO2max水平相似的高水平运动员的10000m成绩与其个体v VO2max显著相关, 并推测这种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RE所介导的。

3.1.2、最大摄氧量速度在训练中的应用

多数研究认为, v VO2max间歇训练可以提高训练个体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Billat等研究发现每次30s间歇训练 (训练强度为100%v VO2max, 休息强度为50%v VO2max) 可使运动员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提高到10min (83%Tmax) 。Hill和Rowell发现60%Tmax (最大运动时间) 的MAS (最大实际跑速) 匀速跑能保证受试者有24s的时间在≥95%VO2max下运动, 100%Tmax的MAS匀速跑中受试者有140s在≥95%VO2max下运动, 因而认为可进行6组60%Tmax间歇训练 (6×24s=144s) 以代替MAS匀速力竭跑。但Billat等认为Tmax和tlim的个体差异太大, 故不宜将个体Tmax应用于实际训练中。

不同模式的4周v VO2max强度间歇训练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受试者的v VO2max。Smith等的试验中, 60%Tmax组的v VO2max提高超过1km·h-1;Billat等试验中运动员平均v VO2。

max提高了0.6km·h-1;Smith等的试验中则提高了0.8km·h-1。Smith等的研究还显示, 4周66%-75%Tmax的MAS强度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v VO2max, 还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Tmax (训练前225.5s, 训练后300.9s) 和VO2max (训练前61.5m L·kg-1·min-1训练后64.5m L·kg-1·min-1) 。

v VO2max强度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可能有多种原因。Demarle认为这是因为运动初期无氧成分减少, 从而减少了氧债;Poole等认为这可能是因为VT和乳酸阈的提高。Billat等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 临界强度 (CP, critical power) 的提高以及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3.2、个体乳酸阈研究进展

多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习惯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 但后来研究发现4mmol/L这个阈值不是适合所有的人。研究表明大部分16岁以上运动员的乳酸阈的确都在4mmol/L水平附近, 然而也有很多事实证明不同运动员的乳酸阈值有明显的差异, 不仅在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间有差异甚至在同一个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中乳酸的浓度也在变化, 这与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酶的活性和糖酵解中酶的活性有关。不仅如此, 乳酸阈也随着性别差异、营养状况、训练水平、情绪、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Kuel、Stegmann等人提出了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即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mmol/L, 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1-7.5mmol/L之间。因此, 此时的拐点被称为个体乳酸阈。

根据逐级递增负荷测试中所获得的血乳酸及其对应速度, 可以绘制血乳酸——速度曲线。通过此曲线, 可以很方便地查出每一个血乳酸值所对应的速度, 从而有利于针对性的训练。杨锡让等人通过对马家军运动训练初步探讨认为:马家军训练中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应用个体乳酸阈的强度方法, 但其在训练强度选择上体现了个体乳酸阈这一概念。通过对运动员个体乳酸阈值的比较发现,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以用个体乳酸阈值可以进行运动员选材。1994年纪锦和认为, 马家军取得成绩图突破的重要因素是大量的个体乳酸阈强度训练。1996年张芳梅等人在逐级递增负荷状态下测试运动员血乳酸值, 根据个体乳酸阈值, 教练员可以定量、有效地控制有氧运动训练, 个体乳酸阈值是评价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有效生理指标。2006年朱荣等人对运动现场60名9-12岁游泳运动员采用个体乳酸阈测定, 结果显示, 青少年运动员较成年运动员乳酸阈峰值偏低, 反映出青少年运动员机体代谢的特异性,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而且要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个体乳酸阈调整运动负荷, 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3、影响耐力素质的潜在基因

人类最大有氧耐力的遗传度为25%-90%。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对运动员科学选材的研究已深入到遗传学领域。在影响运动员的选材中加入遗传指标, 将使选材工作更趋科学和准确。周文婷、胡杨等选择了GHRL、GHSR、MCT1、MCT4、NHE1和CYBA基因, 对其运动相关功能和多态研究结果加以分析。结果发现, 目前虽然尚无确切报道, 但这些基因可作为优秀耐力素质的潜在关联基因用于优秀运动员的分子选材研究, 为探寻耐力素质的新关联基因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长距离耐力跑 篇2

下午第二节课,八四班体育,准备活动慢跑时有打闹现象,我训斥并罚跑八百米,队形整齐,然后放松一会儿就跑两千米。我们的操场是十圈,我的要求是前五圈保持好队形,后五圈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跑。最后全部完成,有九人在十一分钟以内完成,最慢的十三分钟多。但是拖堂了,下一节课生物王老师反映说孩子们太累,最后一节课华老师也说学生很累,有部分学生还说自己头有点晕。

第三节八三班则做了调整,慢跑六百米,拉伸大约五分钟,然后再跑两千米。全部完成,有十六人在十一分钟以内跑完。但是张苗苗,吕雅如,周燕,崔婷婷,汤冬梅,陶育超六人在十五分钟左右完成,他们跑的几乎是变速跑,走一段跑一段,他们感觉很累,也没有体会到极点,更没有二次呼吸的体验。

长距离耐力跑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长距离耐力跑,教学研究

一、前言

长距离耐力跑锻炼的是一个人连续肌肉运动的能力,拥有长距离耐力跑较好能力的,一般抗疲劳的能力也比较好,长距离耐力跑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必须拥有坚定的意志。长距离耐力跑在大连市普通高校中无论从受欢迎程度还是运动成绩,都不太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影响长距离耐力跑在大连市普通高校中的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长距离耐力跑在普通高校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长距离耐力跑教学形式单一

长距离耐力跑在普通高校教学中受欢迎程度较低,与自身运动特点有直接关系,目前在大连市普通高校中的长距离耐力跑,教学形式单一,主要以跑圈为主,训练过程单调乏味,让学生对长距离耐力跑失去了兴趣;同时长距离耐力跑训练比较苦, 需要长时间持续运动,让大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不但没有感受到长距离跑带来的种种益处,反而产生了厌烦情绪。对自身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也缺乏创新的热情,导致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学形式千篇一律,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更影响了学生对长距离耐力跑的认识。

(二)大学生一般缺乏吃苦精神

目前大连市高校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娇生惯养,本身体育锻炼的机会就比较少, 而长距离耐力跑需要更多地吃苦,以及长时间的坚持,这些都是大学生本身所不具备的。

三、建议

(一)结合长距离耐力跑的运动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长距离耐力跑是速度与耐力的结合,在长距离耐力跑训练过程中,耐力是基础,速度是保证,结合长距离耐力运动的特点,可以将训练分为初级耐力训练和专业耐力训练两部分。

长距离耐力跑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级训练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是一般强度的训练, 在学生可接受范围内的训练强度,这种强度要低于长距离耐力跑的专业强度,通过初级的训练学生可以为专业训练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训练,将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结合起来。

学生在完成了初级训练之后,长距离耐力跑达到一定的标准,然后进行专业的耐力训练,专业耐力训练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增加长距离耐力跑的距离,另一方面增加长距离耐力跑的时间。 不管从强度还是时间上来说,专业训练要比初级训练的难度增加不少,长距离耐力跑既要保证有足够的耐力,还要保持一定的速度,因此在耐力训练方面,让学生在保持一定速度的基础上,对训练的时间严格要求,在速度训练方面,让学生在规定的距离用最短的时间完成,耐力和速度的训练交叉进行,通过这样的循环反复,让学生长距离耐力跑的能力不断增强。

在速度以及耐力的训练之后,长距离耐力跑训练中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节奏,学生在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中才能持续不断地提供助力,正确的呼吸节奏,第一要能够自如地掌控呼吸,第二要结合自己的运动习惯和呼吸配合,形成自己的节奏,在进行呼吸节奏方面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练习,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

(二)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

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既考验学生的耐力,更考验的是学生的意志力,因此从学生角度来讲,要做好一定的思想准备,长距离耐力跑虽然训练艰苦,但对学生自身有很多益处,长期坚持长距离耐力跑,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抗疲劳能力,可以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在心理做好准备, 这样在长距离耐力跑的训练中可以掌握更多主动,更好地投入到长距离耐力跑的教学活动当中去。

(三)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

作为长距离跑训练的引导者,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才能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应在长距离耐力跑的教学形式以及内容上多下工夫,在长距离跑的耐力训练方面,可以加入一些对抗类的游戏,丰富训练的内容,比如变速跑,追逐跑等,通过这些带有竞技性质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长距离耐力跑的热情,同时还可在课前训练中,增加一些小环节,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长距离耐力跑的小窍门,课后做一些恢复的训练等。

水平三(五年级)《耐力跑》教案 篇4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课标》) 的理念和《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 (与健康) 必学内容教书用书》 (以下简称《教师用书》) 要求, 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 充分关注他们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来确定耐力跑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 并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有效策略。整节课始终围绕少先队队旗这一教具, 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 让学生跟着音乐掌握跑的节奏, 既提高了学生的耐久跑能力, 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在练习中重视学生的探究与创新,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耐力跑是《教师用书》必学内容五年级上册跑教学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通过改编传统的耐力跑练习手段,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并渗透数学、音乐等学科的知识来转移学生耐力练习时的注意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奋度, 减轻身心的疲劳感。

通过小组的互助合作学习, 设计口号、队名或者标志, 突出团队意识, 特别在评价上更要突出团队精神, 在集体团队力量的激励下, 完成耐力跑的任务。本课趣味耐力跑充分发挥教具—少先队队旗的功效, 特色鲜明、操作性强。

通过自由慢跑、叫号赛跑、直线跑、曲线跑、绕圈跑、往返跑、“数字”跑、图形跑等多种形式, 对发展学生耐力速度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五年级小学生, 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 各器官系统的发育还不完善, 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刺激, 而且在性别、遗传因素等各方面的差异较大, 且单一的运动形式和评价标准不利于学生运动兴趣的养成。

四、课的流程

课的开始阶段 (课堂常规) →课的准备阶段 (自由慢跑、体会摆臂、跑得轻松自然、有节奏, 游戏:叫号赛跑) →耐力跑学习阶段 (体会呼吸节奏) →耐力跑提高阶段 (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伴奏下跑数字、在运动员进行曲伴奏下跑图形) →耐力跑拓展阶段 (游戏:队旗永不倒) →放松小结 (在《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伴奏下愉悦身心) 。

对耐力跑教学的试教感受和点评

笔者按照原教学设计不加改动进行授课, 感觉到这个教学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欲望, 也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练习兴趣, 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针对教学设计及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感受进行简单说明。

一、教学后的感受

本教案是水平三 (五年级) 《耐力跑》教学, 教案针对指导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的流程进行论述与分析, 并按照四段式撰写教案, 教案中主要教学过程是由基本部分中的“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跑数字”、“跑图形”和“队旗永不倒”5个环节构成, 这些形式的跑的连续运用, 极大地激发、维持与提升了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与兴奋性;文中设计的图形跑、跑数字在小场地内就可以完成, 解决了小场地练习耐力跑的困难。但按照原文作者的设计, 教学后虽然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明显出现运动量较小、需要讲解的地方较多、练习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等现象。

二、教学后对教学设计的理解 (按照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开始部分中的时间安排4min, 进行常规与安全教育的说明, 没有让学生动起来的安排, 笔者上课时只用1′30″, 因此, 在这个环节安排4min的时间过长。

2.准备部分中利用篮球场地线进行自由慢跑, 合理利用场地现有资源练习, 保证学生的跑有一定的方向与目标, 在教师指导栏中针对自由慢跑有专门的说明, 即用“顺口溜”口号激励鼓舞提示学生, 笔者上课中不知道具体的“顺口溜”是什么, 如果在教案中明确给出来则更好;在学生活动一栏中有“与教师互动喊口令”也存在和“顺口溜”同样的问题。

3.游戏“叫号赛跑”安排在耐力跑前面较好, 先用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欲望, 并且游戏是学生都熟悉和做过的, 简单易懂;按照教案中的安排1min, 笔者清楚这1min是每名学生的练习时间, 但没有明确标明在1min时间内可以练习几次。

4.在耐力跑教学环节中, 先进行“体会呼吸节奏”的练习, 再进行“跑数字”、“跑图形”的练习, 从时间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特点, 笔者上课时让每名学生练习一次, 每次分别持续2min、3min、2min。这里出现的问题是“跑数字”时数字的大小、每个数字的大概距离是多少没有明确说明, 建议给出每个数字跑完大概有多少米的距离, 便于操作。而且笔者上完课感觉这个阶段的三个内容可以合并为两个内容完成, 将第一个内容“体会呼吸节奏”的跑融汇在“跑数字”和“跑图形”当中, 让技术与运用相结合, 这样的练习效果会更好, 而且减少一次讲解、示范、点评的时间, 将这些时间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 能进一步提高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

三、针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后的整体感受

1.运用多种形式的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教学中学生对“跑数字”十分喜欢, 第一个班级的课为了完成原教学设计的安排, 没有让学生尽兴地“跑数字”, 课后学生直言“跑数字”比“跑图形”有趣, 变化多样, 并建议不按照0~9的顺序跑动, 可按照每组排头自由跑动。第2节课, 笔者改变了教学设计, 删除“跑图形”采纳上一节课学生的建议, 每组利用自制“皮垫”规划出一块场地, 学生在这个场地内由组长带领进行绕“数字”跑动, 效果较好。

2.教案的出发点是利用“队旗”作为教具, 结合音乐并让学生合作设计口号、队名, 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教材变得生动有意思,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形成“乐学、勤思、多动”一体化的教学思想。但在教案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明“队旗”在各个环节和不同练习形式中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仅仅在最后一个游戏“队旗永不倒”中有明确说明。建议在不同形式的跑的练习中加以说明。

3.教案中呈现了“自由慢跑、叫号赛跑、体会呼吸节奏跑、跑数字、跑图形、队旗永不倒”六种跑的形式, 这些形式都能较好地吸引学生, 跟着教师的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在利用作者的原创上课中发现, 过多的练习形式的运用, 无法凸显最有价值的练习形式, 也无法体现出重点方法。

4.此教学设计过程清晰, 每种练习形式也都相对独立, 但这些练习形式之间的衔接语言、鼓励的顺口溜、教学设计中谈到的队旗的利用、组织的形式、场地的布置等没有明确地说明, 让上课者很难把握作者的设计初衷。

以上是个人对教案设计和上课后的肤浅感受, 仅供参考。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王兴发

(浙江省宁波国家高新区外国语学校)

意犹未尽团队跑, 寒冬料峭添欢乐

吴老师的五年级耐久跑 (第三课次) 很容易上手,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也不需要器材。笔者在对这篇教案进行试教时, 感受到本教案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教案, 很接地气, 体育教师拿来就可以借用。

从热身的简便易行开始, 通过“叫号赛跑”游戏, 提高学生课堂的兴奋性、注意力, 为随后进行的耐久跑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口令指挥学生两步一吸气, 两步一呼气, 学生的体验是夸张且富有生机的, 欢乐跑也因此随之而来了。在《拉德斯基进行曲》音乐的伴奏下, 大部分团队在进行阿拉伯数字跑时跑得很形象, 效果较好;但有部分团队不是靠速度完成任务, 而是靠投机取巧完成的。针对这部分学生, 笔者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就很有必要性了, 除了针对队员的教育, 更要引导小组长负起责任, 确保学生在耐力练习时, 能提高自己的耐力素质和思想水平, 从而达到育体、育心的目的。

为跑出极点的学生进行鼓励和指导, 体育教师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 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伴奏下进行各种图形跑时,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 认真、扎实地使用学到的克服极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学生的练习乐此不疲, 整个教学秩序井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这样被吴叶青老师的设计所涵盖。在“队旗永不倒”游戏中, 每位学生的积极意识、尊重意识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培养。最后的放松环节, 欢快有趣, 达到放松的目的。

对吴老师提到的分层教学困惑, 笔者在实践中没有体验到, 原因是学生练习的量没有达到最佳效果, 分层教学的需要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课堂借班上课和学生的配合不够, 密度和强度还没有达到分层次的要求。课后, 组内教师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认为分层教学很有必要, 而且也很容易安排分层教学, 将队旗跑得好的团队队旗贴星, 星越多, 代表这个队耐力素质越强。学生可以自荐, 教师可以给跑得轻松的队员贴星, 自动升级到相应的队旗队伍中去。组内教师们还建议增加走跑交替环节和音乐, 便于贴星和克服极点, 也是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一种保护。

基于吴老师的设计、反思与笔者的课堂实践、课后研讨, 对吴老师的课做了适当调整, 在自由慢跑之前增加了“找朋友”的游戏, 这样过渡到团队跑更自然有趣。为了学生的安全和跑时的有效性, 建议利用两个篮球场大小的场地进行教学。“队旗永不倒”的游戏中, 队旗可以作为一个“接力棒”, 方法为一名学生将接力棒立于地上不动, 下一名学生跑来握住, 依次进行, 目的是训练学生对队旗的敬仰和对规则的遵守。

教学中的最后环节, 吴老师运用的《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 教师示范放松, 可能是因为没有现场看到教师的放松舞蹈, 所以有些质疑放松的效果。同时, 认为此音乐不适合小学五年级学生, 觉得稍显幼稚。因此,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放松环节更换为中国非物质文化中的藏族锅庄舞, 学生放松时特别欢快, 气氛很轻松。

试教教师:“学体”名师专家库成员陈明建

提高学生耐力跑兴趣的探究 篇5

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高学生耐力跑兴趣

人人都知道, 耐力跑的成绩, 在相同的距离中, 操场没有野外的成绩好。其主要原因就是受场外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野外的环境能使学生有一种良好的心情。学校体育教学一般都是在光秃秃的操场上, 周围也很少有花草树木, 仅有的就是几副篮球架, 单杠、双杠等几件体育器材外, 没有其他体育设施, 这种环境势必会影响学生练习心情。要想改变耐力跑教学, 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 就必须模拟野外环境, 设置各种跑的内容, 如在跑道上摆放各种障碍, 这样能加强学生跑、跳、穿、钻、翻、绕等既有耐力又有灵敏和速度的综合素质的练习, 教师也可以身体力行, 带领学生进行耐力跑的练习, 并不时地对落后生给予技术指导和鼓励。这些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觉, 学生就会有良好的心情, 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兴奋性, 激发了学生练习耐力跑的兴趣。

二、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课堂气氛是优化学生体育学习的重要的环节, 它时刻伴随学生课堂学习的动力。任何教学活动都是由师生双方互相配合而完成的,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地方在于其更需要学生的参与。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出发, 如果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 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吸引学生主动地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如果体育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充满热情, 采用幽黙、艺术的语言, 就更能创造出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 整个课堂就充满信任、关心、坦率和热情。

三、多样化方法, 激发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中学生阶段是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因此学生不能错过这一发展耐力的黄金时光。这一阶段的耐力跑教学重点, 应放在发展健康性体能上, 如心肺功能、有氧耐力和肌肉耐力等。在这一阶段我们既要挖掘耐力跑教学的潜在功能, 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特别是采用偶像的动力、游戏、比赛及学生生理特点等方法, 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

1. 利用偶像的动力, 激发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水平的提高,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较大, 他们生活条件很优越, 欣赏能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在教学中我向他们讲述雅典奥运会冠军邢慧娜的拼搏精神, 让偶像的动力始终鼓励他们、鞭策他们。根据这一心理特点, 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要求学生努力拼搏、为国争光、不怕吃苦耐劳、敢于向困难斗争的精神, 使他们懂得成功的背后, 付出了很多汗水。这样既能挖掘学生身上的潜在功能, 又能激发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2. 采取游戏方法, 提高学生的耐力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加一些知识性的、趣味性的内容,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练习时处于兴奋状态, 沉浸在欢快的气氛中, 忘记疲劳, 积极参加锻炼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我根据学生喜欢新鲜感、好玩、好胜等特点, 利用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在兴奋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才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倘若单独让学生跑800米或1000米, 由于800米或1000米这样的耐力跑相对于其他项目来说, 运动量大、形式枯燥单一, 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所以不少学生对此项目厌烦、失去兴趣。

3. 利用比赛方法, 提高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教师在保持体育教材适当难度的前提下, 可采用比赛方法来提高学生耐力跑的兴趣。例如, 对“围绕操场跑”这个项目练习, 假若多次练习这个项目, 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 对这个项目就会失去信心, 失去信心就不能对这个项目产生兴趣。倘若把“围绕操场跑”这个项目改为以游戏方法来进行练习则效果大不相同。例如, 围绕操场跑变成掷球循环跑游戏。方法:把全班分成四个组, 每组十人。第一个同学跑到指定的位置掷下一个球, 继续跑与第二个同学打手后, 跑到排位站好, 第二个同学接着, 继续跑向同一个篮筐里掷球, 如此循环跑下去, 在相同时间内, 哪个组掷进的球最多就是先锋组。这样既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又能培养学生耐力跑的兴趣。

4. 根据学生生理特点, 激发学生耐力跑兴趣

学生现在的状况是好胜、不服输, 善于表现自己, 顽强性、独立性和自控力大大增强, 对一个项目的兴趣极不稳定, 往往不能持之以恒, 男女生的差异也很大, 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学生这些特点,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区别对待, 因人而异, 选择同一个项目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学生耐力跑

在学生每次耐力跑结束后, 教师可用3-4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群体互相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纠错, 互相总结, 感受参与耐力跑带来的成功与失败、快乐与艰辛、竞争与合作、情绪的宣泄与情感的升华等丰富的内容。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成功感”的增强会对其兴趣而产生和保持起到促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 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试论400米跨栏跑耐力与节奏 篇6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活动或抵抗神经肌肉疲劳的能力, 按能量供应形式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两种。

400米作为一项正式比赛项目, 其全程跑中, 对速度及耐力的要求中耐力素质占70%—80%, 而其中需要最多是糖的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能量。由此可以看出, 400米栏运动员的耐力训练中, 我们应着重于无氧耐力的训练。400米跨栏跑的节奏好坏可以使运动员不浪费能量, 身体的能力到得到最大的发挥, 提高跑的效率, 栏间步数的多少、变换好坏都直接影响栏间节奏是否协调。

我校对400米栏运动员进行的无氧耐力训练中, 具体方法以下几种:

(1) 5x300米, 间歇5—10分钟, 45秒左右完成。

(2) 10x150米, 间歇30—40秒, 间歇时要求慢跑。

(3) 3x600米, 间歇10—15分钟。

在400米栏运动员耐力训练中, 我校对运动员除了无氧耐力的训练外, 同样也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性的有氧耐力训练。其目的是为了能保障运动员在400米全程中都能以较高的速度, 在能尽量保持跨栏技术动作的规范性中跑完比赛全程。对于有氧耐力的练习, 我校基本上是在冬训中进行, 具体方法是采用每周完成一次6000米至8000米的慢跑练习, 在慢跑中要求运动员呼吸均匀, 跑时节奏平稳。专项耐力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重要作用。400米栏, 要取得理想的成绩, 专项耐力起着主要作用。跨栏跑的专项耐力决定于保持栏间跑的速度和后半程过栏的速度。效果最好是跨10-12个栏。变速跨栏跑 (10-12个栏) 。栏间距离和栏架高度要依运动员的训练水平以及训练阶段而设定, 穿梭跑:在两条跑道上迎面摆上栏架, 每道5-7栏, 运动员跑完一道栏后, 立即跨返回的另一道栏。训练水平高的运动员可跨3道栏。训练时5-6组, 每组间歇8-10分钟, 跨栏跑与平跑交替:100米平跑+200米跨栏跑 (过5个栏) ;200米平跑+200米跨栏跑 (过5个栏) ;200米平跑+300米跨栏跑 (过8个栏) ;200米平跑+250跨栏跑 (过7个栏) ;300米跨栏 (过4个栏) , 前面平跑, 只跨第7个栏至第10个栏, 目的是使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能继续保持最佳的栏间跑和跨栏步技术。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训练, 我校400米及400米栏运动员在600米跑成绩上都有了较大提高, 从而有力保证400米及400米栏所需耐力素质。在进行耐力训练的同时, 还应加强学生跑的节奏的训练。

在保持合理的栏间节奏和顺利过栏的前提下, 全程采用“匀速跑”对提高成绩最为有利, 后半程慢于前半程不应超过2~3秒。如果前半程速度过快而造成后半程减速过多, 或前半程太慢而不能充分发挥应有跑速, 都会影响全程跑成绩。400米跨栏跑中, 由于有些运动员不注意其跑的节奏, 往往在前200米或300米就用尽力量去拼, 而导致最后100米至150米时体力急剧下降, 致使跨栏时动作变形, 而最终影响成绩。下表可以看出, 在400米栏中, 大多数运动员在跑的过程中, 往往在全面三个栏中速度较快, 所用时间占总成绩的26%-27%, 而我校学生却占到28%以上, 在前半程, 我校学生所用时间也达到54%左右, 而大多数学生在比赛后半程中动作变形, 以至于有些运动员在比赛后半程中是跌跌撞撞冲过终点的。

跨栏跑中, 跑的节奏的掌握一直是影响成绩好坏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 即使是优秀运动员在400米栏比赛中, 名列前茅者与落后者的最大速度差别也是反映在第八道第十栏的两个栏间距上。我校在对运动员进行跨栏跑节奏在训练中采用了有栏跑和无栏跑两种方法。在进行有栏跑训练中主要采取了跑400米跨前三个栏及最后三个栏的训练方法, 次方法主要训练了运动员在最后三个栏中力求动作不变形, 栏间跑节奏稳定。无栏跑的训练是与有氧耐力训练结合在一起, 主要是300米和600米跑练习, 在300米中要求运动员在40秒以内完成, 前150米及后150米成绩相差不能超过1分30秒, 在600米跑训练中, 要求运动员在1分45秒内, 但其后300米必须在55秒内完成, 以上两种跑的节奏的训练, 有栏跑一般安排在比赛前的两个月中进行, 无栏跑的训练主要安排在冬训中进行。通过近进几年的训练, 我校400米跨栏跑成绩可以说有了一个飞跃, 同时也帮助了我校400米成绩的提高。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 我校近两年400米跨栏跑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较五年前400米栏成绩提高了将近2%, 400米成绩提高了将近百分之五, 可以说为我校今后该项目的发展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技术特点主要在4个方面:速度水平, 速度耐力水平, 专项耐力水平, 栏间跑技术速度水平:起跑———第3栏 (0—120米) 速度耐力水平:第3栏———第10栏 (120—360米) 专项耐力水平:第10栏———终点 (360—400米) , 这3个比赛阶段中, 最重要的是速度耐力段, 也就是开始进入均衡的栏间跨跑阶段, 这一阶段的发挥是决定成绩的最直接要素, 不但要求参赛者有很好的体能, 也要求抗乳酸能力必须足够优异, 否则到了专项耐力段就会溃不成军。

跨栏跑节奏通常也被称为跨栏跑的灵魂。也就是说, 掌握和控制了400m栏节奏, 就抓住了跨栏跑的灵魂。除了技术因素以外, 更应着重于学生的耐力素质的训练, 同时加强学生跑的节奏培养。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训练强度;耐力训练与节奏训练相结合;节奏训练与技术训练相互结合。

参考文献

[1]陈润.对我国高校男子400米栏栏间节奏的探讨.[J], 吉林体院学刊, 1996. (1) .

浅析中专生的耐力跑教学 篇7

1. 文献资料

1.1 耐力跑的教学特点

耐力跑的特点是, 既要求跑出一定的速度, 持续时间较长, 也是一项身体锻炼效果明显的运动, 又是增强学生耐力素质的练习。经常进行耐久跑的练习, 发展持久奔跑能力。使心脏收缩力增强, 提高心脏供血能力, 促进心脏、肺、血液循环系统的发展, 提高有氧代谢能力, 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能磨炼人们勇敢顽强的意志。耐久跑能力的提高, 首先必须具备较好的一般奔跑能力水平。为此, 耐久跑教材的安排, 应特别重视和加强一般耐力的内容。以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1.2 中专生对耐力跑训练的心态

学生每到上耐力课时, 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那里唉声叹气, 手脚发软, 特别害怕耐力跑.产生这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一、身体素质较差。现在的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减少, 运动强度降低, 在练习中怕苦、怕累的思想严重;目前大部分学生过着较舒适的生活.特别是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偏多, 娇生惯养, 意志和毅力欠坚强, 克服困难, 战胜困难信心不足。二、认为太辛苦、体能不支。三、随意性大。在中专里没有升学的压力, 自觉性相对于高中生来说也是比较差的, 因此有的学生在学校上课成绩好与坏都无所谓, 只是按自己的喜好去进行与参与。这样就更加难提高学生耐力跑的及格率了。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我校报关11401班、报关11402班、报关11403班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组。报关11401班为传统组;报关11402班为兴趣组;报关11403班为考核组。传统组男生12人、女生28人;兴趣组男生10人, 女生29人;考核组男生8人, 女生31人。对他们进行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均为健康无疾病。

2.2 研究时间

2011年9月与12月

2.3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数理统计法, 实验对比法, 综合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将传统组、兴趣组、考核给进行比较。

3.1 三种分组的组织形式

传统组既是耐力课时, 多采用中长跑这一单一形式来进行练习的方法。比如完成800米、1000米、1500米等各种中长跑。完成次数为每个月4次, 要进行三个月的练习, 最后一次课进行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考核。

兴趣组既是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兴趣爱好的体育活动来达到提高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比如通过跳绳、健美操、运球跑、耐力性游戏、自然地形跑等各种兴趣活动来提高耐力的方法。完成次数为每个月4次, 要进行三个月的练习, 最后一次课进行女生800米、男生1000米考核。

考核组既是学生每一次完成800米或1000米练习都算一次考核, 只要成绩合格两次以后就不用再跑。完成次数为三个月中只要跑两次及格就可以了

3.2 三种形式的课堂效果

3.2.1 传统组的课堂效果

传统组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有利与纠正错误动作, 对中长跑可以进行反复的练习, 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巩固中长跑中的各种技术动作。达到锻炼的目的。但是教学过程中内容单一往往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练习过程太辛苦, 产生厌烦的感觉, 甚至使部分耐力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参与, 练习的过程中速度很慢或是在走路, 因此达不到练习的效果。

3.2.2 兴趣组的课堂效果

兴趣组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练习, 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 对上课过程没有传统组一样的厌烦心理, 上课过程中都能认真积极地去参加所要练习的内容。从而达到了提高耐力的作用及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中长跑的技术动作比较生疏, 错误动作得不到改正。

3.2.3 考核组的课堂效果

考核组的教学方法学生都比较喜欢, 因为这种方法的练习周期比较短。如果跑的好的话, 只要跑两次就可以了。所以, 学生为了少跑几次, 他们都喜欢这种方式, 而且他们为了达到两次练习就通过考核, 他们都会尽全力去跑, 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同时, 他们的精神也比较集中, 教师所教的技术动作极其要求都能够记住, 并尽力地去完成。但是因为练习周期比较短, 所以它达到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3.3 传统组、兴趣组、考核组三组成绩进行对比

通过了三个月的时间的练习, 三个小组进去女生800米及男生1000米的考试, 考试成绩的合格率如下表:

实验证明, 从上表可以看出利用考核组的教学方法更能提高中专生的及格率。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利用考核组的教学方法更适合中专生耐力跑的及格率。

4.1.2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2 建议

利用考核组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耐力跑的及格率, 利用兴趣组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及耐力素质。只有两者合一, 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机能。

摘要:现在国家要求学生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并把成绩上报。而耐力跑是其中必考项目, 耐力跑成绩不及格体育成绩就不及格。但现在的学生耐力跑缺乏兴趣, 有畏难情绪, 因此, 耐力跑的成绩很不理想。本文通过传统组、兴趣组、考核组的教学方法进去对比, 找出一个更加符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耐力跑,教学方法,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万华.新课标下的耐力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 (中旬) , 2011, (9) :73

浅谈幼儿耐力跑的重要性 篇8

据相关调查显示和幼儿园现状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营养丰富了, 孩子长高长胖了, 他们的体能却呈下降趋势, 如幼儿的速度、耐力、灵敏度、协调力等多项体能素质都达不到规定标准。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其原因何在呢?

事实表明, 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家长的因素。现在父母大多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速食成为他们的最爱, 汉堡, 炸鸡, 薯条等高热量的垃圾食物成为孩子们的主要食品。家长也没有时间陪自己的孩子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身体很壮实, 没有必要进行什么运动;有的家长认为, 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在动个不停运动量已经够了。有的孩子由老人带, 老人因为担心孩子生病、出意外, 对孩子父母无法交代, 便控制了孩子的行动, 尽量不让孩子跑、跳, 冬天很少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 以为这样做孩子就安全了, 殊不知孩子的手脚却被束缚了, 体质和运动能力相应地下降了。这些做法限制了幼儿的身心发育成长, 使幼儿得不到锻炼。使幼儿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就会出现长胖, 体能下降, 意志品质薄弱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科学有效的耐力跑活动。

耐力跑是一种全身运动, 它能使全身的肌肉有节律地收缩和松弛, 使肌肉纤维增多, 蛋白质含量增高。坚持耐力跑能改善血液循环, 增强骨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 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 从而促进骨的正常发育。能使心肌强壮有力, 增强心脏的耐受力。耐力跑还可以使胃肠蠕动力增强, 消化液分泌增多, 提高消化和吸收能力, 从而增加人的食欲, 补充人的营养, 强壮人的体质。

更有事实证明耐力跑对幼儿的身体素质和毅力培养有很大的帮助。据有关报道, 在日本有这样一种活动“冬季持久走大会”。日本孩子大都从幼儿园开始, 就接受“冬季耐寒训练”, 并全员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走”这个字, 在日语中就是“跑”的意思, “持久走”意译为中文就是“耐力跑”。日本的孩子, 课余时间都在操场上跑步训练耐力。孩子们短衣短裤甚至赤脚, 穿得就像过夏天一样。冬天经过锻炼的孩子, 跑得又快又好, 而且连短袖运动服都不穿, 赤膊上阵跑到面红耳赤, 大汗淋漓, 一直大声喊热。与日本孩子相比, 我们中国的孩子, 主要是中国都市里的孩子, 似乎都有些“过保护”了。有一则报道说:中国的一家幼儿园与日本一家幼儿园是“友好园”, 两家幼儿园的孩子一起举办“中日友好”运动会, 大班的中国孩子甚至跑不过日本小班中班的孩子。这对我们有很大的触动, 但并不是说我们就要照搬日本对幼儿耐力跑训练的方法, 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 这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幼儿, 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自身的条件找出适应每个幼儿进行耐力跑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达到进行耐力跑的目的。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教育艺术下一篇:消毒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