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耐力素质

2024-07-14

研究耐力素质(精选12篇)

研究耐力素质 篇1

1 前言

短跑特点是距离最短, 速度最快, 人体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在大量缺氧情况下完成极限强度的周期性运动项目。短跑成绩主要取决于起跑的反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保持最高跑速的时间和距离、步频和步长, 以及各部分的技术完成的质量。现在国内外短跑训练主要是以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来提高运动成绩, 耐力素质不仅是长跑训练的重要因素, 同时, 耐力素质也是短跑训练的要素之一,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运动员能够把最高速度保持到终点, 有些运动员在跑的后程明显减速, 技术动作变形, 这是专项速度耐力素质不足的表现。通过对短跑耐力素质的研究, 希望能为短跑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2 短跑项目耐力素质的生理学机制

2.1 能量供应的特点

2.1.1 非乳酸能供能

肌肉运动开始时, 所有的能量都是由ATP、CP分解供给的。在从事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如100m跑时, ATP以最大功率输出供能可维持约2s;ATP的再合成主要由高能磷酸化物系统供给, 即由CP的分解来提供。CP以最大功率输出供能可维持约3~5倍于ATP。此供能系统的特点是能总量少, 持续时间短, 功率输出最快, 不需要氧气, 不产生乳酸等物质。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短跑运动中, 无氧非乳酸供能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剧烈的短跑运动过程中, 肌肉收缩强度很大, 随着ATP的迅速分解, CP即迅速分解放能, 以使ADP和Pi合成ATP继续进行供能, 保证了肌肉中仍有较高的ATP直接供能。但两者含量有限。必须有其它ATP再合成的供能途径, 才能使活动持续下去。

2.1.2 糖酵解供能

糖原酵解供能 (乳酸能) 是指肌糖原在细胞浆内无氧分解生成乳酸时释放的能量。此能量由ADP再合成ATP, 这是人体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产生的。其供能持续时间为33s左右, 由于最终产物是乳酸, 故称乳酸能系统。其特点是, 供能总量较磷酸原系统多, 输出功率次之, 不需要氧, 产生乳酸。由于该系统产生乳酸, 并扩散进入血液, 所以, 血乳酸水平是衡量乳酸能系统供能能力的最常用指标。乳酸在体内聚积过多, 超过了机体缓冲及耐受能力时, 会破坏机体内环境酸碱度的稳态, 限制糖的无氧酵解, 直接影响ATP的再合成, 导致机体疲劳。乳酸能系统供能的意义在于保证磷酸原系统最大供能后仍能维持数十秒快速供能。该系统是1min以内要求高功率输出运动的供能基础。专门的无氧训练可有效提高该系统的供能能力。由表1可知, 糖原的无氧酵解在短跑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因此, 要想维持较长时间的高速度, 工作肌群就必须通过专门的“无氧训练”来提高运动员体内无氧糖酵解的供能能力。

2.1.3 有氧氧化供能

有氧氧化系统是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细胞内彻底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 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供二磷酸腺苷再合成三磷酸腺苷。从理论上分析, 体内贮存的有氧氧化燃料, 特别是脂肪是不会耗尽的, 故该系统供能的最大容量可认为无限大。其特点是ATP生成总量很大, 但速率很慢, 需要氧的参与, 不产生乳酸。据计算, 人体中有氧供能系统的输出功率为5J/kg·s。在剧烈的短跑运动过程中, 肌肉消耗糖的能量增加, 使肌肉中糖的含量降低到一定水平, 其供能速度就降低。同时, 在短距离大强度运动时, 氧供应不充足时有氧氧化的速率降低。又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糖原的酵解能力升高, 又进一步抑制了有氧氧化供能能力。从表1中可知短距离跑中有氧氧化供能所占的比重较少, 但也是短跑训练中不容忽视的基本素质之一。

2.2 调节功能的特点

2.2.1 神经系统的调节

耐力训练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 在长时间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出现疲劳状态, 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抑制有节律转换能力, 使肌肉节律化, 节省神经劳动。同时它还促进皮层动力定型改善, 提高各功能中枢间的协调关系, 各运动中枢的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之间的协调配合更趋完善;肌肉收缩与放松的节奏更加明确;运动时很少出现多余动作, 自动化成分增多, 使动作进行得更加经济, 节省能量消耗, 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明显提高;氧运输系统的功能更好地与肌肉运动的情况相适应, 使吸氧与需氧量能达到相对平衡, 出现稳定状态, 从而能长时间地坚持活动。

2.2.2 缓冲乳酸的能力

短距离跑中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中产生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 将使内环境中酸碱度的稳态破坏, 使血液PH值下降, 内环境趋于偏酸或酸中毒, 使机体工作能力下降。机体缓冲乳酸能力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血液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 碳酸酐酶在血液及其他组织中维持酸碱平衡, 帮助体内组织排除二氧化碳, 确保以CO2和HCO3-为催化底物的酶保持适度的底物浓度。 因此, 在进行无氧耐力训练时, 提高碳酸酐酶的活性, 可以有利于缓冲乳酸, 延缓疲劳的产生。

2.2.3 脑细胞对血液PH变化的耐受力

尽管机体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 但由于运动剧烈, 致使进入血液的乳酸的量大, 血液PH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 加上因氧供应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 都将会影响脑细胞的工作能力, 促进疲劳的发展。因此, 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力, 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运动员, 脑细胞对血液中代谢产物堆积的耐受力得到提高。

3 影响短跑运动耐力素质的因素

耐力素质与其他身体素质密切相关, 它是一种多因素的能力。因此, 耐力素质的发展水平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3.1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是接受全身各处的传入信息, 经它整合加工后成为协调的运动性传出, 或者储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成为学习、记忆的神经基础。人类的思维活动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皮层神经系统活动过程要保持稳定, 即要求大脑皮层具有长时间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是形成人体能够长时间工作的首要条件。长期进行耐力素质训练能提高皮层细胞对刺激的耐受力, 使皮层稳定性提高。从而延长运动持续时间。

3.2 肌纤维的类型和数量

人体肌纤维的类型和数量对耐力素质也有影响。短跑是剧烈运动项目, 肌肉中快肌纤维明显占优势, 但是慢肌纤维的抗疲劳能力比快肌纤维强, 其机制是慢肌纤维含肌红蛋白多, 线粒体多且体积较大, 毛细血管网丰富, 有氧代谢酶活性高, 氧化能力强, 收缩速度虽慢但能持久, 肌肉不易疲劳。柯斯帝尔 (Costill) (1976) 等人对不同径赛项目的男、女田径运动员的研究表明:短跑运动员的肌纤维组成及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特点 (见表2) , 肌纤维的比例较高, 乳酸脱氢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也较高。所以对短跑运动的耐力训练, 可以使肌纤维中的线粒体的数目增多, 体积增大, 尽而提高慢肌纤维和快肌纤维的有氧氧化能力, 这两种肌纤维均具有提高氧化能力的适应性, 快肌纤维百分比高的运动员, 通过训练能够获得很高的氧化能力。

3.3 氧运输系统

氧运输系统是一个功能联合系统, 它由呼吸系统、血液和心血管系统组成, 各环节都构成对耐力素质的影响。

3.3.1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氧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机能是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以使血液的P02、PC02、PH维持在正常生命活动所允许的范围之内。活动时, 机体代谢旺盛, 所需氧气量及二氧化碳排出大大增加, 呼吸过程必须加强, 所以耐力训练必将使呼吸系统的形态、机能产生适应性变化。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可见呼吸过程不仅依靠呼吸系统来完成, 还需要血液循环系统的配合。这种协调配合, 以及它们与机体代谢水平的相适应, 又都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调节。

3.3.2 血液

血液是心血管系统中循环流动着的液体组织。它在实现体内物质运输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血液可将氧气、营养物质运至组织细胞, 供其利用;同时又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运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剧烈运动时, 机体内产生大量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 血液中H+增多, 血浆中的氧气和碳酸立即与之反应, 从而缓冲了体内过量的酸性物质使PH不致降低很多。

3.3.3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 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 保证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人体在运动时血液循环系统加强。短跑是大强度剧烈运动, 当然也离不开氧运输系统的作用。因此, 在进行训练时, 要重视氧运输系统的训练。

3.3.4 能量储备与供能能力

能量供应和能量交换的程度, 在某中意义上取决于各种能量储备的大小和能量交换过程的运动员水平。肌肉中磷酸肌酸 (CP) 、糖原的含量增多, 有利于无氧、有氧耐力水平的提高。肌肉中的CP储备能保证速度耐力活动中的能量供应, 而肌肉中的糖原储备则是耐力活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方面。能量供应速度主要在于能量交换的速度, 耐力水平高的运动员, 其体内能量交换的速度也快, 从而保证了能量供应在人体活动中不间断。

3.3.5 速度的储备能力和速度储备

所谓速度的储备能力, 即以较少的能量消耗保持一定速度的能力。这也是影响耐力特别是影响专项耐力的因素之一:如果运动员能以极快的速度跑完较短的距离, 那么他也能更容易的以较低的速度跑完一个较长的距离。与较差的运动员相比, 速度储备较高的运动员能以较少的能量保持一定的速度。如一名运动员100m跑10.5s, 跑400m成绩达到50s是很容易的, 他的速度储备指数是50s÷4-10.5s=2s;而另一名运动员100m跑12s, 如400m成绩达到50s是很困难的, 因为他的速度储备指数是50s÷4-12s=0.5s。这就是说, 如果运动员能以极快的速度跑完一个短距离, 也能更容易的以较低的速度跑完较长的距离。因为速度储备较高的运动员能以较少的能量消耗保持一定的速度, 达到轻松持久的效果。

3.3.6 机能节省化

机体机能节省化主要表现在:随着体育锻炼水平的增长, 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出现节省化, 协调性的完善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力量合理的分配则可以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这都直接决定了有机体能量储备的利用率。

3.3.7 个性心理特征

运动员的运动动机与兴趣, 在运动活动中的心理稳定性以及主观努力程度、自持力和忍耐力等都直接影响到耐力素质水平的发展。特别是忍耐力与耐力素质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忍耐力是指人体忍受机体发生变化后的能力。忍耐力的大小和有机体发生变化的程度以及对其的忍受时间长短有关。忍受力越大, 也就越能长时间的忍受有机体发生的剧烈变化。

3.3.8 其他身体素质的影响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任何一种素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因此, 单一地提高某一个素质而促进运动成绩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纵使提高了成绩, 也是暂时的, 有一定限度的。身体各素质都带有本身的特殊性。运动实践证明, 发展速度素质时, 同时训练力量并发展耐力, 则速度发展的更快;训练耐力时注意速度力量的发展, 耐力的发展也就越快。因此, 在重点发展某项素质的同时也应注意其他素质的发展。

4 结论

4.1

良好的耐力素质, 不仅能使运动员的体力、心理、技术和战术得以充分发挥, 而且更能够使其适应当今剧烈比赛的需要。

4.2

在短跑运动中, 耐力素质差的运动员在跑的后程速度下降快, 频率降低, 动作变形, 因此, 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是提高短跑运动成绩的关键。

4.3

在短跑训练中, 不仅要以速度力量素质训练为主, 耐力素质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内容。

摘要: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专项技术训练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的水平, 短跑中的耐力素质也十分重要, 教练员只有充分认识到耐力素质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制定出科学的训练计划。通过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 对短跑耐力素质训练的生理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论述与分析, 以期为短跑的科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短跑运动,耐力素质,无氧耐力,运动训练

参考文献

[1]刘新图.短跑运动员的主要身体特征及其训练[J].高师理科学刊, 2003, 23 (4) :64-66

[2]李树君, 李福林.现代田径运动员[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0

[3]关吉臣.田径训练短跑运动员生理机能评定及负荷诊断[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6, 22 (4) :102-103

研究耐力素质 篇2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学生耐力素质的现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旨在阐明耐力素质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方法手段,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耐力素质;体育教育;探索方法

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从事运动的基础。耐力素质的提高及耐力训练过程本身对于改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能力以及均衡性、灵活性,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耐力素质对人的生活质量、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耐力性素质练习的重要性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耐力素质对个体体能的发展和克服疲劳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质对心血管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心率变化,二是可以加强心肌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强弱的标志。人体运动时,循环功能的主要变化是心输出量的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能量的供给。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力,平日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发展耐力素质可增大心肌力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1.2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人体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又不断地把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就是呼吸。执行呼吸任务的器官就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大小支气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只有肺,其他部分是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气体的交换。

耐力素质练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和氧气,来供应所必须的能量,同时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器官必须加倍的工作,从而使呼吸机能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①呼吸肌增强,胸围也增大了,而使呼吸运动的幅度得到扩展;②肺活量增大,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肺弹性增大,呼吸肌的力量增强,所以肺活量比不锻炼的人大得多;③呼吸深度加大,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呼吸是浅而快,经常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能加大呼吸深度,呼吸的次数也可以减少。

1.3 对肝功能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时,由于能源物质―糖的消耗增加,使肝脏的后勤供应加强,因而使肝脏的机能得到锻炼。运动员的肝脏里储备的糖元多,运动时向外输送的快。肝糖元对肝脏的健康极为重要。经常坚持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肝脏机能比一般人水平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强,在动用肝糖元时比一般人经济。另外,肝脏又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在肝机能提高的基础上,就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1.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提高肠胃的消化功能。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时肌肉运动加强了,除了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给氧气外,还需要胃肠供给能量物质。这样,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就更多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就更强了。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加顺利和充分。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由于呼吸的加快和加深,使膈肌大幅度地上下移动,腹肌也不断活动,对肠胃产生一种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消化功能。

1.5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使神经兴奋与抑制、传导与反应等机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使人的精力充沛,精明果断,动作迅速、准确有力。可以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使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明显的加强。

1.6 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是艰苦的,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先进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磨练意志。改善耐力素质练习的枯燥情感,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 提高耐力性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2.1 持续负荷法

持续负荷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是发展耐力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持续负荷法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员不间歇地连续训练一段时间,速度或匀速或变速,负荷时间不应短于10 min。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为1min160次左右。

(1)定时跑。在田径场、公路或树林中做10 min~20 min或更长时间的定时跑。

(2)变速跑。在田径场进行。快跑段慢跑段距离和强度应根据任务与要求决定。一般常以400 m、600 m、800 m、1 000 m等段落进行。一般以心率控制在160次/min左右,慢跑段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以下。

(3)越野跑。在公路、树林、草地、山坡等场地进行。跑的距离一般在4 000m以上。多可达10000m~0m,时间一般在20min以上。

(4)法特莱克跑。在场地、田野、公路上进行。它是自由变速的越野跑或越野性游戏,持续时间30min左右,也可更长时间。

2.2 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间歇练习法的特点:练习时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每次课练习的组数次数因人而异。

2.2.1 原地间歇高抬腿跑

原地做快速高抬腿练习。如发展非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每组10 s、20 s、30 s快速高抬腿练习,要求越快越好。如发展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1 min练习或100~150次为一组练习。

2.2.2 间歇行进间跑

行进间的距离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计时进行。

2.3 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练习着在以一定的顺序安排的站内重复进行一定的练习,并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循环练习的内容组织需根据练习设想,根据训练的目标而定,同时根据“渐进负荷”或者“递增负荷”的原则安排训练,负荷强度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并且总要适应新的训练状态。运用循环练习法可有效地提高练习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循环练习法的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站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

循环练习法的训练手段(举例)

第一站:连续跳过三个跳箱,可向前跳和向后跳,可穿铅或沙背心跳。第二站:仰卧两头起20~30次。第三站:跨步跳,两臂积极摆动,摆动腿的膝部应尽量高抬。第四站:双手扶肋木,肩负一同伴单脚登上小跳箱、换脚作,可适当增加跳箱高度或负重的总量。第五站:原地双脚跳绳。跳绳持续时间1 min~2 min。第六站:负重走。肩负杠铃或沙袋,连续低姿走100m,强度80%左右。第七站:收腹跳。跳起后双脚屈膝尽量贴近胸部。

3 提高耐力性素质的注意事项

3.1 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

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复与负荷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疲劳,也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没有提高。耐力练习时间长,消化能量多,所以训练后就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来促进机体的恢复。因此,应科学地安排训练与恢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运动后广泛运用医学的、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教育学恢复手段,促进恢复过程的加速进行。当前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建立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使疲劳的肌肉及神经得到放松,为下次练习创造条件,加速提高练习者的耐力素质。

3.2 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

耐力训练的方法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练习时间,以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在抓好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不忘发展无氧耐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至于两者的比例,应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3.3 加强指导和监督

由于耐力素质练习运动时间长,运动负荷较大,对练习者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负荷不当则常常会导致局部乃至整体的机能紊乱,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科学指导和监督,使之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练习效果。

4 结论

研究耐力素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耐力素质;体育教育;探索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37-02

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从事运动的基础。耐力素质的提高及耐力训练过程本身对于改善机体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功能以及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能力以及均衡性、灵活性,提高心血管系统机能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提高耐力素质对人的生活质量、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耐力性素质练习的重要性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也是反映人体健康水平或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提高耐力素质对个体体能的发展和克服疲劳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提高耐力素质对心血管的作用,一是可以改善心率变化,二是可以加强心肌力量。心率是反映心脏功能强弱的标志。人体运动时,循环功能的主要变化是心输出量的增加,各组织器官的血流量重新分配,特别是骨骼肌的血流量迅速增加,以满足其代谢增强时能量的供给。心脏具有一定的储备力,平日心输出量大约只有最大输出量的1/4。发展耐力素质可增大心肌力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1.2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人体不断地从自然界吸入氧气,又不断地把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吸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过程,就是呼吸。执行呼吸任务的器官就是呼吸器官,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大小支气管和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只有肺,其他部分是气体的通道,不能进行气体的交换。

耐力素质练习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和氧气,来供应所必须的能量,同时又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这种情况下,呼吸器官必须加倍的工作,从而使呼吸机能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①呼吸肌增强,胸围也增大了,而使呼吸运动的幅度得到扩展;②肺活量增大,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肺弹性增大,呼吸肌的力量增强,所以肺活量比不锻炼的人大得多;③呼吸深度加大,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的呼吸是浅而快,经常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的人,能加大呼吸深度,呼吸的次数也可以减少。

1.3对肝功能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时,由于能源物质—糖的消耗增加,使肝脏的后勤供应加强,因而使肝脏的机能得到锻炼。运动员的肝脏里储备的糖元多,运动时向外输送的快。肝糖元对肝脏的健康极为重要。经常坚持耐力素质练习的人的肝脏机能比一般人水平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强,在动用肝糖元时比一般人经济。另外,肝脏又是一个重要的消化腺,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在肝机能提高的基础上,就更有利于食物的消化。

1.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经常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提高肠胃的消化功能。进行耐力素质练习时肌肉运动加强了,除了需要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输送给氧气外,还需要胃肠供给能量物质。这样,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就更多了,消化管道的蠕动就更强了。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加顺利和充分。长期从事耐力素质练习,由于呼吸的加快和加深,使膈肌大幅度地上下移动,腹肌也不断活动,对肠胃产生一种按摩作用,增强了胃肠的消化功能。

1.5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长期进行耐力素质练习能使神经兴奋与抑制、传导与反应等机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可以使人的精力充沛,精明果断,动作迅速、准确有力。可以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能力有明显的提高。使机体对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有明显的加强。

1.6培养意志品质的作用

耐力素质练习是艰苦的,教师应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宣传体育先进人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磨练意志。改善耐力素质练习的枯燥情感,培养学生坚毅、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提高耐力性素质的方法和手段

2.1持续负荷法

持续负荷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方法,是发展耐力素质的主要训练方法。持续负荷法的主要特点是运动员不间歇地连续训练一段时间,速度或匀速或变速,负荷时间不应短于10 min。负荷强度心率指标平均为1min160次左右。

(1)定时跑。在田径场、公路或树林中做10 min~20 min或更长时间的定时跑。

(2)变速跑。在田径场进行。快跑段慢跑段距离和强度应根据任务与要求决定。一般常以400 m、600 m、800 m、1 000 m等段落进行。一般以心率控制在160次/min左右,慢跑段心率恢复到120次/min以下。

(3)越野跑。在公路、树林、草地、山坡等场地进行。跑的距离一般在4 000m以上。多可达10000m~20000m,时间一般在20min以上。

(4)法特莱克跑。在场地、田野、公路上进行。它是自由变速的越野跑或越野性游戏,持续时间30min左右,也可更长时间。

2.2间歇练习法

间歇练习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间歇练习法的特点:练习时的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70~180次左右,间歇时间以心率降至120次为开始下一次练习的依据,动作结构前后稳定。每次课练习的组数次数因人而异。

2.2.1原地间歇高抬腿跑

原地做快速高抬腿练习。如发展非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每组10 s、20 s、30 s快速高抬腿练习,要求越快越好。如发展乳酸性无氧耐力,则可做1 min练习或100~150次为一组练习。

2.2.2间歇行进间跑

行进间的距离根据学生水平而定,计时进行。

2.3循环练习法

循环练习法是指练习着在以一定的顺序安排的站内重复进行一定的练习,并完成规定的训练任务的一种训练方法。循环练习的内容组织需根据练习设想,根据训练的目标而定,同时根据“渐进负荷”或者“递增负荷”的原则安排训练,负荷强度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并且总要适应新的训练状态。运用循环练习法可有效地提高练习情绪和积极性。可以合理地增大运动训练过程的练习密度。循环练习法的特点:各练习站有机联系,各个练习站平均负荷强度相对较低,各组循环内各站之间无明显中断,一次循环的持续负荷时间较长,负荷强度高低交替搭配进行。

循环练习法的训练手段(举例)

第一站:连续跳过三个跳箱,可向前跳和向后跳,可穿铅或沙背心跳。第二站:仰卧两头起20~30次。第三站:跨步跳,两臂积极摆动,摆动腿的膝部应尽量高抬。第四站:双手扶肋木,肩负一同伴单脚登上小跳箱、换脚作,可适当增加跳箱高度或负重的总量。第五站:原地双脚跳绳。跳绳持续时间1 min~2 min。第六站:负重走。肩负杠铃或沙袋,连续低姿走100m,强度80%左右。第七站:收腹跳。跳起后双脚屈膝尽量贴近胸部。

3提高耐力性素质的注意事项

3.1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

恢复是运动训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恢复与负荷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没有负荷就没有疲劳,也就没有训练。没有恢复,也就没有提高。耐力练习时间长,消化能量多,所以训练后就应采取积极的手段来促进机体的恢复。因此,应科学地安排训练与恢复,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运动后广泛运用医学的、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教育学恢复手段,促进恢复过程的加速进行。当前重要的是采取措施,建立高效能的恢复与营养系统,使疲劳的肌肉及神经得到放松,为下次练习创造条件,加速提高练习者的耐力素质。

3.2多种练习方式相结合

耐力训练的方法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练习时间,以提高练习者的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在抓好有氧耐力训练的基础上。不忘发展无氧耐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至于两者的比例,应视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3.3加强指导和监督

由于耐力素质练习运动时间长,运动负荷较大,对练习者产生的影响也较大。负荷不当则常常会导致局部乃至整体的机能紊乱,所以我们应加强对运动训练的科学指导和监督,使之能行之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不断提高练习效果。

4结论

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方法研究 篇4

在篮球训练中,运动员在场上跑动以无氧运动为主。在耐力训练中经常采用密度大、休息时间短的高速度和大强度的方法来提升篮球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人长时间进行持续工作的能力称为耐久能力,有氧耐力是长时间进行有氧运动的机体能力。负荷强度为人体最大负荷强度的75%~85%,心率一般在140次/分~170次/分。时间最少6分钟,一般在18分钟以上。作为人体能量物质的机体,运动员在场上移动的位移速度主要是从运动中吸取氧气来断定人体机体的有氧耐力,一场篮球比赛时间为40min要求场上队员不停地移动,消耗能量过大,所以要提供大量的能量来补充运动员的需要。ATP在人体体内储备充分时,是否向体内提供充分的氧,成为保持运动员比赛中持续运动能力的关键之一。

三、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1)持续练习法。持续练习法是在相对长的训练时间中,根据一定的强度进行练习的方法。持续练习法具有刺激机体的作用,有利于大脑皮层神经改善,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功能,能很好地利用人体储备的能量,更有助于发展有氧耐力训练。持续练习法因为持续练习时间长,根本上没有休息时间,所以练习的负荷量大。

(2)重复练习法。重复练习法是指不改变外部负荷和动作结构、根据必要的休息时间、在机体能力全部恢复的情况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它能使人体体内的能量物质得到加强。每次练习后,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机体得到更好的恢复。在进行重复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或过短。

(3)间歇练习法。间歇练习法休息后心率一般在115次/分钟~135次/分钟,练习时一般心率在165次/分钟~175次/分钟,负荷强度65%~90%,有利于提高人体机体的无氧代谢能力。在练习中,要严格掌握休息时间和休息形式。当心率降低到125次/分钟~145次/分钟时,一定要让运动员进入下一次练习,心率小于120次/分钟~140次/分钟时,心脏脉搏输出量和耗氧量达最大值,有利于提高心肺功能。心率降到115次/分钟~135次/分钟的时间,占完全恢复时间不到一半。如果练习后全部恢复的时间为2分钟,那么没有完全恢复的时间在1分钟之内。至于积极性的休息形式可采用走、慢跑等活动方式。采用积极性的休息方式能对肌肉中的毛细血管起到按摩作用,使血液尽快回流到心脏,迅速去除机体中的酸性代谢物,以便进行下一次练习。

(4)变换练习法。篮球运动的耐力训练是一种枯燥的运动训练,所以,要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和提高运动积极性,使训练效果明显。变换练习法可以提高练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运用时要注意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各种训练方法的变换一开始不能太突然,以免机体一下子不能适应,造成受伤。

(5)游戏与比赛练习法。游戏与比赛练习法是利用游戏和比赛的方式进行练习的一种练习方法。这种练习方法能比较快的提高运动员练习的运动兴趣和运动积极性,能够在练习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使人体机体能够接受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有助于改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四、训练建议

篮球运动员训练和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不同,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安排合理的训练量。有的教练员在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时,经常不注意训练的原则,使运动员心率过快、呼吸过快。作为教练员应安排合理适宜的运动负荷来训练,用按压脉搏的方法来控制学生的运动负荷量。在篮球训练过程中,如果训练量过大,休息时间不足,会导致运动员体力跟不上,影响训练效果。因此,在训练后应重视耐力训练的放松运动,加速恢复体力,消除疲劳。在耐力素质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运动员的身体状况,要给予适当的休息时间。中学生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是一项艰苦的训练,要根据运动员的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运动员耐力训练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要结合训练的量、训练的任务、训练的方式、训练方法及运动的负荷强度的大小确定运动量。教练员的训练安排,应该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出发,要考虑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运动员在训练后,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使运动员的身体尽快得到恢复。要培养运动员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训练,按时休息,禁止吸烟、喝酒。要培养篮球运动员的优秀品质和勇于拼搏的精神,让他们敢于在篮球场上冲锋陷阵。

五、结束语

总之,在耐力训练中,教练员必须了解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安排训练量。还要懂得一些心理常识,提高安全意识,切实保障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邓立平.从功能体系角度对体育训练方法的构建[J].体育科学研究,2016(03).

[2]董亮,倪超.篮球运动员耐力素质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研究耐力素质 篇5

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力量耐力训练研究

摘 要: 力量耐力是既有力量又有耐力的综合性素质,它是在静力性或动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肌肉紧张而又不降低工作效果的运动能力。力量耐力是决定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成绩的重要体能要素之一,也是提高专项成绩的基础。本文作者运用实验法,探索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耐力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丰富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力量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为提高中学生中长跑运动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中学生 中长跑运动员 力量耐力 训练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田径队中长跑组男女学生共10人,平均年龄17岁,平均训练年限3.5年。

1.2研究方法

根据运动员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按照训练计划进行训练,最后依据运动员的成绩进行分析总结。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试验结果

我对我校田径队中长跑组10名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力量耐力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2003—2008年期间所训练的10名运动员中4人6项达到二级运动员标准,6人13项达到三级运动员标准。(见表1)

表1 2003—2008年10名运动员运动会成绩一览表

2.2力量耐力训练所采用的方法

笔者根据学生情况,设计了以力量耐力为核心,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提高专项成绩为目标的总体训练计划,把力量耐力训练始终贯穿在运动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

2.2.1采用松软沙地长时间慢跑或快走

这种方法不但可以增强运动员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力量,预防运动损伤,而且是一种全面发展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水平和增强肌肉力量的良好方法,由于运动员在松软的沙地上运动速率较低,如果持续一定时间的负荷刺激就能够使运动员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全身肌肉在工作时同时达到“力竭”负荷,这样的训练效果是一般运动训练手段所不容易达到的。在训练的准备期和冬训期,每周安排1—2次沙滩跑,每次1—1.5小时,实践证明,经常进行这种训练的运动员很少出现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而且他们的心肺功能和力量耐力增长都较为显著。

2.2.2负重跑

这种训练方法适合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重的重量以运动员能够合理完成不负重时的技术动作和节奏为标准,主要是靠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和练习距离来加强训练效果,一般采用自制沙背心负重,这种方法既不影响运动节奏,又可以自我调节重量,练习距离一般在3000—5000米,时间40—60分钟。对于初级训练者,要注意不要盲目负重,练习次数不宜过频,每周练习1次即可,否则会破坏原来形成的运动节奏和导致肌体损伤。

2.2.3器械练习(杠铃负重)

(1)负重蹬台阶(单腿),4组,每组8—12次,体重比例为40%;(2)半蹲起,5组,每组12次,体重比例为80%—110%;(3)全蹲起,5组,每组12次,体重比例为95%—120%;(4)提踵练习,4组,每组12—20次,体重比例为100%—120%;(5)屈臂举和前上举,4组.每组10—20次,接近最大力量;(6)卧推,4组,每组12次,体重比例为60%;(7)弓箭步跳,4组,每组30次体重比例为60%。进行以上练习时,运动员每做完一组练习后都要做由慢到快的加速跑和放松活动,每组的间歇时间控制在30—90s,练习时的动作频率要接近自身的极限频率。

2.2.4克服自身重力练习

500—800米的跨步跳;100—150米单脚跳;80—100米上坡高抬腿跑;跑楼梯;跳台阶;蛙跳和俯卧撑等。这种训练方法简便,但是对运动员身体要求较高,训练过程中要注意膝、踝关节有损伤时不要进行跳的练习,以免加重损伤。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规范,不要有停顿、间歇,要连续完成。组与组之间的间歇时间要尽量缩短。

2.2.5综合循环练习

运用多种练习方法与多种器材,进行身体多个部位力量耐力的组合练习,安排训练时要求各项训练内容衔接紧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完成动作的时间,由于综合循环训练强度较大,因此在设计练习内容时要对运动员进行异质分组,对于训练水平较低的队员,要适当降低动作难度。我常采用的综合循环训练手段为:杠铃挺举(小重量)30次 50米跨步跳往返 50次仰卧起坐或仰卧举腿 30米蛙跳往返 背肌练习50次 杠铃深蹲(小重量)30次 50米单脚跳往返,每次完成4—5组。

3.结论与建议

3.1力量耐力训练是整个中长跑训练计划的核心,应贯穿在全年的训练过程中。

3.2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年龄的不同,力量耐力训练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要注意按年龄分组。3.3运动员在准备期和冬训期可安排较多次数的力量耐力训练,每周安排2—3次。在比赛准备期,每周安排1—2次力量耐力训练。

3.4中跑运动员可较多采用大量的长距离跳跃练习和较大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耐力,长跑运动员可采用上坡跑和负重跑及较小的负重练习来发展力量耐力。

3.5系统的力量耐力训练,不但可以有效地防止运动损伤,而且与训练强度的效果和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3.6力量耐力的训练必须结合专项技术训练的特点来进行。

参考文献:

农村中学如何提高学生耐力素质 篇6

[关键词]:农村中学 耐力素质 学生

目前,各个学校不同程度地跟着高考、中考的指挥棒转,应试教育仍在各校占有一席之地,学校往往忽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意识、能力及体育习惯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价。根据我校历年体育达标率的统计,从中看出,尚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就近三年我校初二年级学生体育达标情况,来分析一下学生的耐力素质情况(见下表)。

从上表中我们看出,每年的体育达标率虽以1.27~2%的趋势上升,但耐力跑成绩不合格的人数却逐年增加。2005年,耐力跑成绩不合格占总人数的5.07%,占不合格总人数的41.67%;2006年,耐力跑成绩不合格人数占总人数的6.23%,占不合格总人数的57.14%;2007年,耐力跑成绩不合格人数占总人数的6.84%,占不合格总人数的76.92%,其他年级情况相仿。由此,要想提高全校学生的全面身体素质,提高体育达标合格率,应重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

一、原因分析

1.独生子女增多。从小娇生惯养,他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里,得到家长的溺爱,心理素质较差,刻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比较薄弱,对耐力跑从心理上有所畏惧。

2.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过剩,“肥胖”学生明显增加,从调查资料显示,我校肥胖学生呈上升趋势,我校初二(8)班,共60名学生,肥胖学生就有6人,平均每10人就有一名是肥胖学生,由于体重的原因,肥胖学生耐力素质就较差。

3.学生學习负担过重。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就想方设法提高升学率,而目前各校提高升学率的措施主要是加大学生的学业负担,要求学生苦读苦练,多考试,使学生天天围着书本转,围着考试转,根本保证不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4.现行教材枯燥,趣味性不强。我国目前中小学的体育教材比较单一、死板,重复较多,无法适应体育课的快乐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也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当代学生的需求。

5.教师教法简单,艺术性不强。耐力跑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往往采用简单强迫的办法要求学生完成耐力跑任务,学生从内心就害怕耐力跑,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耐力跑毕竟需要学生有勇气去克服身体的不良反应。教师应在耐力跑教学中,增强趣味性和教法的情感性。

6.体育环境和场地器材的原因。农村中学体育场地差,泥沙飞扬,体育器材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严重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和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耐力素质的提高不同程度受到了制约。

二、对策研究

要想正确处理好耐力素质下降问题,必须了解它的特点:第一,是体力因素。耐力跑是一项持续时间多、体能消耗大的活动。如果教师教法简单、练习方式单一,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害怕和厌倦的心理。第二,是非体力性心理因素。我们观察到,学生如果自发组织玩捕鱼游戏,玩半小时也不觉得累和苦,但如果在田径场上跑步,5分钟不到就坚持不了。可见,学生的非体力性的心理因素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第三,它是一项易于开展的项目,它不受场地器材限制,能短时间见效。第四,它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根据我校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原因和耐力素质固有的特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对策加以改进,提高学生耐力素质。

1.加强教育,加深认识。要提高耐力素质,必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教育他、感化他。首先,讲清耐力跑练习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预防现代文明病。同时,对长跑运动员和一般同学的肺活量进行测试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长跑的益处,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耐力跑的自觉性。其次,从运动生理角度去教育学生,让学生懂得“极限”是人在耐力跑中,由于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是一种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无须害怕。

2.爱生乐教,调动情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教法单调,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影响练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寓音乐于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让教与玩相结合,通过形体语言和教师的口语及时与学生沟通,运用奖励使学生相互竞争以达到教学目的。

3.转换环境,磨练意志。教学中为防止学生重复跑圈产生厌倦情绪,教师可以转换环境练习,带学生到大自然去进行越野跑、自然地形跑、爬山等,使学生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注意力转移,心情愉快投入耐久跑练习中。

4.分层教学,全面提高。在进行耐久跑教学中,学生的耐力素质相差较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耐力素质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对各个层次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使全体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仅靠学生在课堂上的练习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后组成锻炼小组,把平时兴趣相同,自发组合成“小群体”,使他们在课外活动中加深友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5.交叉锻炼,提高效益。由于耐力跑比较枯燥,在教学中,让学生选择项目与之搭配。例如,学生喜欢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足球、爬山和远足等与耐力跑结合起来,提出明确具体要求,凡完成好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经过实践,这种方法深受学生喜爱,也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三、结论

要想加强和改善学生耐力素质,学校必须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活动时间,并能够做到常抓不懈。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教师要区别对待,运用运动生理、心理学、总结经验,寓教于乐,提高上课艺术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新华文摘,1995,(11).

[2]李翅鹏.汗与笑的结晶.浙江体育科学出版社,1998.9.

研究耐力素质 篇7

1.1、长距离跑运动员形态特征

长距离跑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随竞赛距离的增加而趋于递减。长跑和超长跑运动员的身高是本项群中最矮的, 而且长跑和超长跑运动员的身高基本没有差异, 但是不同性别运动员的身高却存在微小区别。如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的身高最矮, 平均身高在1.60-1.62m, 而男子则是10000m运动员的身高最矮, 平均身高在1.72-1.74m。根据邢文华、田兆钟、阚福林等人的测试数据分析, 田径耐力性项目男子运动员的胸围/身高指数稍大于女子, 但男、女运动员在这两项的指数仍然小于田径其他项目运动员, 显示出长距离跑运动员不仅身材相对矮小, 而且还表现出胸围相对较小、四肢相对较短的形态特征。从躯干上下端的肩、髂、髋的围度比例来看, 该项群运动员具有瘦、窄的躯干特征。该项群运动员还普遍具有跟腱相对较短的特征, 这可能与该项群运动员需要长时间持续运动, 而不需较强的爆发力有关。

1.2、长距离跑运动员机能特征

优秀长跑运动员的心肺系统在形态、结构、机能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具体表现在安静时脉搏徐缓, 每搏心输出量增大, 以左心室腔扩大为主的运动性心脏肥大以及循环机能调节能力明显改善等。研究表明, 长距离跑项目运动员的心肺系统特征明显不同于田径其他项目。运动中的心率随着运动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动员的心率一般在160-180次/分, 收缩压在160毫米汞柱 (mm Hg) 左右, 每搏心输出量在120ml左右, 每分心输出量达25-30L/min。呼吸频率和肺通气量也有较大区别。

长距离跑项目对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要求较高。运动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神经兴奋和抑制的节律转换能力。不同运动中枢间交互神经支配和交互神经抑制的产生, 以及大脑皮层与皮层下中枢间良好的诱导关系, 使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机能协调能力, 并控制参与工作的运动单位轮流工作, 以达到最大限度的能量节省化。

长距离跑的能量代谢涉及到了酵解能系统和有氧供能系统, 且以有氧供能系统为主。长距离跑运动所需的能量有80%以上是靠有氧代谢体统提供的, 大约5%-15%的能源来自于无氧糖酵解系统, 无氧代谢提供的能量仅占5%以下。10000m和马拉松的能量代谢供应特点则明显地表现出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 单纯的有氧代谢供能比例不断增加 (由30%上升到50%) , 无氧代谢和混合供能的比例明显下降 (由20%下降到5%) , 呈现出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混合代谢供能为辅, 无氧代谢供能适时辅之的能量供应特点。

1.3、长距离跑运动素质特征

运动素质在长距离跑项目竞技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体现在速度、耐力和力量素质。基于该项目比赛结果都是根据运动员在固定距离内所花费的时间多少确定的, 所以运动员在固定距离内以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完成比赛距离是该项群的共同特征。

1.3.1、速度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的速度并不是指单纯的某一种速度, 而应包括三种互相独立, 又相互联系的速度, 即绝对速度、速度耐力、高乳酸状态下的速度, 三种速度缺一不可。对长距离跑运动员来说, 专项速度就是指速度耐力, 它是运动员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和保持速度的能力。应该说, 速度耐力是长距离跑的灵魂, 制约着中长跑成绩的提高。绝对速度是速度耐力的基础, 一切训练都应围绕着发展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来进行。另外, 在发展速度耐力时所采用的距离应是短段落的多于长段落的。高乳酸状态下的速度主要体现在冲刺的速度上, 它的好坏也已经成为比赛获胜不可缺少的因素。速度耐力的发展应在机体内乳酸大量积累的条件下进行, 提高运动员在高乳酸状态下的工作能力。

1.3.2、耐力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运动员的耐力素质根据训练内容结构被划分为恢复性耐力、基础性耐力、专项耐力三部分。依据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的经验和理论积累对中长跑项目的竞技能力结构概括成了“赛车模型”, 对专项能力结构的特征以及各种运动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该模型的核心理念是突出了在传统的耐力训练基础上更加注重发展力量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 也是目前提高中距离跑成绩的训练突破口。力量耐力训练层次结构被划分为最大力量耐力、快速力量耐力、有氧力量耐力, 提出循环练习法的使用以及柔韧性、灵活性的综合运用。

1.3.3、力量素质的结构特点

长距离跑运动的力量素质训练主要是相对力量训练和力量耐力训练。长距离跑项目的比赛距离差异极大, 不同主项所需要的力量性质也各有侧重。运动距离越短, 肌肉用力次数越少, 每次用力强度则越大。相反, 距离越长, 肌肉用力次数越少, 每次用力强度则越小, 对肌肉力量耐力要求也越高。对10000米和马拉松跑运动员来说, 由于肌肉用力时间和用力次数相对较多, 运动员必须相应地侧重发展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 尤其是发展下肢股后伸肌群的力量耐力。

2、耐力素质概述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一定时间”是指不同专项对运动时间的规定性。保持特定运动强度或动作质量是耐力水平的体现。耐力水平的提高表现为更长时间保持特定强度或动作质量, 或在一定时间内承受更高强度的能力。运动员要在竞赛全过程保持特定的运动强度, 或动作质量, 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取决于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支撑运动器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以及运动员的心理控制和对疲劳的耐受程度四个方面。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 保持运动员体内适宜的糖元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控制的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动员机体潜力、持续工作的自我激励能力, 是发展运动员耐力素质的重要途径。长时间的单一练习,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的能力, 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变换内容的练习, 则减轻局部运动装置的工作负荷, 着重培养运动员有氧代谢的能力。

3、耐力素质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3.1、最大摄氧量速度的研究进展

1923年, Hill和Lupton发现:跑速超过256m/min时运动员摄氧量达到最大值, 若超过这一速度, 则需氧量增加, 而吸氧量不再增加。Volkov等称这一速度为“临界速度” (critical velociity) , 并把运动个体能维持此速度的最长时间作为最大有氧能力的一种评价指标。1984年, Daniels等提出了“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2max” (v VO2max, 最大摄氧量速度) 的概念, 并认为这是一个整合了VO2max和RE (running economy, 跑步效率) 等参数的有效的有氧运动指标。

3.1.1、最大摄氧量速度的意义

v VO2max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者成绩。众多实验表明, v VO2max (或MAS) 与高中女子5000m越野赛、男子1500m、3000m和5000m、男女1500m、10000m公路赛和21.1公里公路赛等成绩都有相关性。Takayoshi认为MAS可以用来预测运动员3000m跑的速度。Billat和Koralsztein认为一个VO2max为71m L·kg-1·min-1的运动员对应的MAS和Vmax分别为20km·h-1和21km·h-1。Daniels等认为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的v VO2max高于业余女子长跑运动员, 并认为3000m以上赛事中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的速度与她们的v VO2max极为相似。Margan等以VO2max和RE推算v VO2max, 发现VO2max水平相似的高水平运动员的10000m成绩与其个体v VO2max显著相关, 并推测这种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由RE所介导的。

3.1.2、最大摄氧量速度在训练中的应用

多数研究认为, v VO2max间歇训练可以提高训练个体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Billat等研究发现每次30s间歇训练 (训练强度为100%v VO2max, 休息强度为50%v VO2max) 可使运动员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提高到10min (83%Tmax) 。Hill和Rowell发现60%Tmax (最大运动时间) 的MAS (最大实际跑速) 匀速跑能保证受试者有24s的时间在≥95%VO2max下运动, 100%Tmax的MAS匀速跑中受试者有140s在≥95%VO2max下运动, 因而认为可进行6组60%Tmax间歇训练 (6×24s=144s) 以代替MAS匀速力竭跑。但Billat等认为Tmax和tlim的个体差异太大, 故不宜将个体Tmax应用于实际训练中。

不同模式的4周v VO2max强度间歇训练均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受试者的v VO2max。Smith等的试验中, 60%Tmax组的v VO2max提高超过1km·h-1;Billat等试验中运动员平均v VO2。

max提高了0.6km·h-1;Smith等的试验中则提高了0.8km·h-1。Smith等的研究还显示, 4周66%-75%Tmax的MAS强度训练不仅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v VO2max, 还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Tmax (训练前225.5s, 训练后300.9s) 和VO2max (训练前61.5m L·kg-1·min-1训练后64.5m L·kg-1·min-1) 。

v VO2max强度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可能有多种原因。Demarle认为这是因为运动初期无氧成分减少, 从而减少了氧债;Poole等认为这可能是因为VT和乳酸阈的提高。Billat等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 临界强度 (CP, critical power) 的提高以及在VO2max水平下的总训练时间的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3.2、个体乳酸阈研究进展

多年以来许多研究者都习惯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 但后来研究发现4mmol/L这个阈值不是适合所有的人。研究表明大部分16岁以上运动员的乳酸阈的确都在4mmol/L水平附近, 然而也有很多事实证明不同运动员的乳酸阈值有明显的差异, 不仅在不同项目的运动员间有差异甚至在同一个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中乳酸的浓度也在变化, 这与运动员有氧代谢系统酶的活性和糖酵解中酶的活性有关。不仅如此, 乳酸阈也随着性别差异、营养状况、训练水平、情绪、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Kuel、Stegmann等人提出了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即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通常血液乳酸浓度4mmol/L, 其变化范围大约在1.1-7.5mmol/L之间。因此, 此时的拐点被称为个体乳酸阈。

根据逐级递增负荷测试中所获得的血乳酸及其对应速度, 可以绘制血乳酸——速度曲线。通过此曲线, 可以很方便地查出每一个血乳酸值所对应的速度, 从而有利于针对性的训练。杨锡让等人通过对马家军运动训练初步探讨认为:马家军训练中虽然可能没有直接应用个体乳酸阈的强度方法, 但其在训练强度选择上体现了个体乳酸阈这一概念。通过对运动员个体乳酸阈值的比较发现, 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以用个体乳酸阈值可以进行运动员选材。1994年纪锦和认为, 马家军取得成绩图突破的重要因素是大量的个体乳酸阈强度训练。1996年张芳梅等人在逐级递增负荷状态下测试运动员血乳酸值, 根据个体乳酸阈值, 教练员可以定量、有效地控制有氧运动训练, 个体乳酸阈值是评价速滑运动员身体训练的有效生理指标。2006年朱荣等人对运动现场60名9-12岁游泳运动员采用个体乳酸阈测定, 结果显示, 青少年运动员较成年运动员乳酸阈峰值偏低, 反映出青少年运动员机体代谢的特异性, 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应遵循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 合理安排运动训练, 而且要根据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测量个体乳酸阈调整运动负荷, 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3.3、影响耐力素质的潜在基因

研究耐力素质 篇8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中生,课间跑操,耐力素质

1. 引言

2005年, 国家进行了一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活动, 一共调研了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20多所学校, 调研的总人数有383216人, 其中包括汉族及24个少数民族的大、中、小学生。调研检测项目涵盖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生理机能及健康状况4个方面的24项指标。然而调研结果实在让人担忧, 学生们的体质都很差, 且呈下降趋势。因而, 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要求广大学校务必积极开展阳光运动, 增强学生的体质。由此, 课间跑操活动作为一项主要的体育运动在许多学校得到了积极的开展, 到底作用有多大呢?笔者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做了初步的研究。

2.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的对象:

我校是苏南的一所普通四星级高中, 全校共48个班, 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倡议, 于2010年9月新学期开始课间跑操活动, 到现在也有四年多时间了, 我们就这四年来学生的体质情况做了简单调查。

2.2 研究的方法:

我们采集了四年来每年三个年级的男女生耐久跑成绩, 进行同比与环比分析, 同时和学校医务室四年来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数进行了对比。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在长时间进行工作或者运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 是人体体质强弱的直接体现。

耐力素质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供能的工作能力, 主要通过长跑、长距离的游泳等方式进行, 要求负荷强度应在最大负荷强度的75%到85%, 心率在每分钟140次到170次, 且时间通常不低于15分钟。理论上坚持每天一到二次的课间跑操活动是提高学生有氧耐力素质的极佳途径。

3.2 课间跑操活动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运动精神。

就高中生而言, 学习压力本来就大, 整天埋头于书本之中, 既缺少和同学们的沟通与交流, 又缺乏身体的锻炼, 久之, 心理会受到影响而性格变得孤僻, 身体素质会下降, 学习也就随之受到影响。为了响应国务院的倡议, 也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校从2010年9月新学期开始开展并坚持课间跑操活动, 放弃了做了几十年的广播操, 每星期星期一举行升旗仪式, 其余四天每天上午课间操时间慢跑800米。到了2011年新学年开始, 为了配合大课间活动, 每星期一和星期三下午增加一次跑操活动, 也是跑800米。为了组织好我校的课间跑操活动, 由校长牵头, 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工作, 体育老师负责现场组织指挥和班级训练工作, 德育处负责监督, 要求每个班级跑操步伐整齐划一, 口号应响亮而整齐, 并要保持精神抖擞, 并且很多班主任也加入队伍和同学一起跑步。学校每学期还进行跑操比赛活动, 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而且有效锻炼了其健步向前的意志, 从而充分培养了他们的运动精神。

3.3 课间跑操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的理论作用与实际数据分析

表二和表三是同一级学生两年或三年的成绩对比, 可以看到成绩是每年都有提高, 特别是男同学提高很大。从女同学的数据来看, 符合女生的生理发展规律, 但有提高的空间, 关键是要充分调动她们的积极性。

现在每所高中每年都要进行体质健康测试, 其中男同学1000米和女同学的800米测试成绩就基本反映了学生高中三年的耐力素质水平。通过对几年来我校现成的男女生耐久跑成绩的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我们惊喜地发现近两年的耐久跑成绩比开展跑操活动前两年的耐久跑成绩要有一定的提高。我们采集了四年来每年三个年级的男女生耐久跑成绩, 进行了同比与环比分析。

表一是同比分析了三个年级三年来的男女生平均成绩, 2009年我校还没有开展课间跑操活动, 可以看做是基础数据, 2010年刚开始跑操, 对比2009年成绩变化不大, 2011年全面开展跑操活动, 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分别是2011年对应2009年高一男生成绩提高了2.45%, 高一女生提高了1.26%;高二男女生分别提高了2.47%和2.11%;高三男女生分别提高了3.29%和2.95%。2012年对应2009高一男女生成绩分别提高了4.15%和2.12%;高二男女生成绩分别提高了3.75%和2.98%;高三男女生成绩分别提高了5.02%和3.83%。可以看出自开展跑操活动以来学生耐久跑成绩是逐年提高的, 特别2012年深入开展以后提高的幅度比较大, 相信只要坚持不懈, 学生的耐力素质就应该会有所改善。

3.4 从体育课耐久跑测试的这一侧面情况来看, 学生跑得轻松了, 测试后学生生理反应减轻了, 难得有呕吐的学生, 请假的想偷懒的学生几乎没有了, 绝大部分学生都一次性通过。从体育课测试数据比较也可以看出, 2011年、2012年三个年级的男女生耐久跑平均成绩要好于2009年和2010年, 2012年提高幅度最大。同一级学生每年男女生耐久跑成绩都是提高的。这也反映了体育老师在耐久跑测试时的实际感觉。

这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校坚持课间跑操能使学生的心肺功能得到有效增强, 并对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都有积极作用, 能促进学生增强体质, 进而提高耐力素质。而且课间跑操活动是在户外进行的, 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神经系统功能也大有裨益, 通过调节人体的内部平衡及情绪使学生的精神更加振奋, 提高学生的抵抗力。

从我校医务室的统计数据看, 单从感冒的就医人次2012年比2011年下降了27%。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常年坚持课间跑操活动是促进高中男女学生提高耐力素质, 提高高中生体质健康极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4.1.2 对增强学生体质及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有重大作用的课间跑操活动应该受到广大学校的重视, 成为高中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主要形式而积极开展。

4.2 建议

4.2.1 及时做好特殊体质学生的调查统计与安排, 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4.2.2 进场退场都应迅速, 保证组织效率与跑操运动时间。

4.2.3 跑操要纪律严明、服装规范, 注意学生集体主义和组织纪律性的培养。

4.2.4 严格规范请假制度, 保证学生跑操锻炼活动的高覆盖率。

参考文献

[1]吴斌.普通中学大课间跑操实践与探索——以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为例[J].林区教学, 2010 (10) .

[2]杨远飞, 张华影.阳光体育大课间跑操的现状分析[J].运动, 2012 (14) .

[3]吴明建.浅析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培养听障学生耐力素质[J].现代教育教研, 2012 (6) .

研究耐力素质 篇9

1.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我校七年级学生300名, 男生167人, 女生133人。研究时间从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研究内容为大课间跳操运动对耐力素质的影响。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查阅并研究了国内近几年的有关刊物, 收集并参阅了与耐力素质有关的文献资料。

1.2.2测量法:测量学生身高、体重、肺活量、脉搏等基本体质情况。

1.2.3分析比较法 :测试学生实验前后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耐力素质成绩, 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比较各项统计结果, 提出结论。

2.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n=300)

2.1从学生对两种运动形式的情绪态度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53.4%的学生对现行的第九套广播体操热情度不高, 甚至有一定的排斥情绪, 这直接影响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也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96.3%的学生喜欢大课间跳操活动, 这充分说明比起第九套广播体操大课间跳操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运动形式。

2.2我校大课间跳操运动心率变化的研究结果分析

(单位:次/分钟)

研究表明, 提高耐力的心率至少保持在130次/分钟, 并且持续锻炼时间不少于10分钟。从表2可知大课间跳操时学生心率变化如下:安静时平均心率为82次/分钟, 慢跑到操场时平均心率为100次/分钟, 第一次跳操结束时平均心率为130次/分钟, 第二次跳操结束后时平均心率为135次/分钟、第三次跳操结束后时平均心率为139次/分钟。持续锻炼时间为慢跑到操场4~5分钟, 跳操进行时间为10分钟18秒。大课间跳操心率及持续锻炼时间达到提高耐力素质的锻炼标准。

2.3实验前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耐力素质调查结果分析

(n=300)

从表3可知实验前耐久跑不及格学生228人, 占总人数的76.0%, 实验后不及格人数减少到104人, 减少了124人, 不及格率降低了41.3%, 实验效果显著。其中, 优秀率提高9.7%, 良好率提高12.6%, 及格率提高19.0%。实验前与实验后对照发现采用跳操为手段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在提高耐力方面效果较显著。

跳操对体能需求是跳操项目本身特有的, 长期进行跳操运动对体能的提高是不容置疑的, 它对学生耐久跑成绩的提高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n=300)

从表4可知, 实验前体质健康测试不及格学生234人, 占总人数的78.0%, 实验后不及格学生125人, 不及格人数减少109人, 不及格率降低36.3%, 实验效果显著。其中, 优秀率提高1.7%, 良好率提高18.3%, 及格率提高16.4%。

跳操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和身体素质。从表4可以看出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较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n=300)

从表5可以看出, 在实验前, 肥胖人数29人, 实验后人数增加了6人, 实验对减肥效果不是很显著;实验前, 营养不良体质学生为53人, 实验后减少到32人, 减少了21人, 营养不良率降低7.0%, 实验效果较显著。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跳操作为一项有氧运动,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使学生的1000米、800米成绩显著提高, 肺活量指数的提高呈上升趋势, 而且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发展, 使他们的生理31.0机能达到最佳状态, 对营养不良体质学生的体质改善效果较8.7显著。不管从跳操项目的运动价值角度, 还是从适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及舒缓学习压力方面, 都可以把跳操作为一项培养学76.0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主要手段之一。

3.1.2从长远看大课间作为体育课的有效补充,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且可以改善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这对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改变学生体质状况具有重要作用。自从跳操项目进入校园, 它打破了单调枯燥的体育教学模式, 完善了应试教育“老三样”的内容体系。它符合学生追求新异的心理特点, 让学生在优美轻松的运动中找到锻炼的乐趣, 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3.1.3从普遍现象看,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因素主观上是学生不够重视缺乏兴趣和动力, 客观上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使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体育锻炼, 反映在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条件设施的落后, 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

3.2建议

3.2.1教育部门要高度重视学生体育活动的地位, 认识到体育场馆相对学校规模显现的不足情况, 计划增置体育设备和扩大运动场的面积。

3.2.2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体锻炼。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 切实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3.2.3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加强锻炼, 让学生认识到参加锻炼后身体会变得越来越强壮与健美, 精力更充沛, 学习变得轻松, 中考体育成绩更容易达到优秀。

3.2.4学生喜欢跳操, 但是动作必须不断改进和创新。如果动作不变化, 再好的动作学生做久了就会厌倦。要重视学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 适时调整活动方式, 活动内容要不断创新, 只有常换常新才能保持学生的热情, 提高活动质量。

3.2.5进行跳操运动学生减肥效果不显著。

摘要:本文采用测量法、对比法对我校大课间跳操运动锻炼前后效果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大课间跳操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 明显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关键词:大课间,跳操运动,耐力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6) :55-57.

发展学生耐力素质趣味练习两则 篇10

如图1所示, 在平整的场地上画10条平行线, 相邻两线之间的线间距为10米, 依次标上数字。在游戏前, 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路纵队, 比赛前各队分别站在0号线后;游戏开始后, 当教师发出电话号码7819246的口令时, 学生先跑到7号线, 用手碰线后迅速跑到8号线;以此类推, 当学生拨打所有号码结束后比赛结束, 最后以完成比赛的先后顺序排定各组名次。

二、往返跑

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 篇11

关键词: 耐力 中学体育 教育方法

邱玉琴在《影响我国大学生耐力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与体育教学应对策略》中说,耐力素质是身体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因素之一,是从事各项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运动素质。现如今,“00后”进入中学阶段,由于“00后”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再加上应试教育限制,中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甚理想,中学生身体素质普遍降低,而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至今没有得到妥善的改善和解决,特别是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持续下降,不仅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影响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刻不容缓。

中学生的内力素质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学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耐力素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家庭、学校对他们的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

二是中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加上体育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偷工减料,导致学生很少参加耐力训练。

三是中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频度低,时间短和营养知识缺乏,加上信息时代,智能手机时代,中学生消遣的工具太多,学生不愿意参加锻炼。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让中学生对耐力素质的重要意义有清楚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针,只有当学生对耐力素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在这一领域付出努力。中学体育教师对中学生加强心理引导、克服心理障阻就显得举足轻重。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发展耐力素质目的、任务。中学生了解越青春,效果就越好。另外,体育教师要用人体生理学有关知识武装中学生的头脑,让中学生初步了解人体在进行耐力锻炼时,人体生理功能所产生的反应及适应规律。最后,要对中学生传授相关的营养知识。人体生理学告诉我们,人体要持久工作,必须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而作为直接能源ATP,只有在糖、脂肪有氧氧化过程中,才能持续地大量合成。体内和脂肪储备量较多,能否持续地向肌肉供氧是人体持续工作的关键是获得充分的氧,这与心肺功能、血液的输氧功能及人体氧的利用功能有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这几件基础性工作,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二、体育教师要努力改善教学过程

信息时代,网络时代,信息层出不穷,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青睐,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赢得中学生的尊重。耐力训练本来就一个枯燥乏味的项目,如果没有科学有趣的训练方法,中学生就难以接受,效果就没有保障。所以说提高中学生的耐力素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1.训练的时间安排要合理。中学生耐力练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10分钟,匀速长跑是提高中学生耐力素质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匀速长跑单调、枯燥无味、易疲劳,因此每次训练的时间不能太长,可以在上课的第一阶段和最后阶段进行。时下,有些体育教师在这一领域做得不够好,随意性较强,没有合理安排耐力训练的科学时间,训练量不达标,致使中学生的耐力素质逐年下降。

2.训练的方式要多样化。耐力训练枯燥乏味,形式的多样化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教师要集思广益,多向优秀教师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去除耐力训练过程的这些硬伤。例如,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小组对抗,激发学生的热情;可以运用多种跑步形式,例如采用取隙跑、定时跑、越野跑、走和跑交替等多种方法进行练习;可以把这些训练过程的成绩计入期终的总成绩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还可以改变中学生跑步过程中的身心环境,例如播放一些轻音乐;甚至把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游戏融进体育课堂,如追逐跑、负重跑、耐力接力跑。

3.耐力训练要强调课内外相结合。耐力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各中学的体育课时每周基本是两节课,这样的训练量远远不够,所以耐力训练要课内外相结合。课内耐力训练主要是基本要领和基本方法的教授,让学生掌握相的关理论知识和锻炼方法,体育教师还要引导他们养成课外自觉锻炼的习惯,例如,如果有安全的保证,就可以引导中学生利用回家的路上进行慢跑训练耐力,也可以让学生晚上写完家庭作业以后,在家附近训练场所进行耐力训练。体育教师可以与有条件的家长做好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进行耐力训练。

4.耐力训练也要注意相关细节。耐力训练虽然不像爆发力训练那样容易受伤,但是要做好相关工作,不能过于随意。第一,每一次训练都要做好热身工作,做好准备工作,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肌肉的黏带性和器官的惰性。第二,要让中学生掌握正确的身体姿势、脚着地的方法和正确的呼吸方法,力求做到摆臂自然放松、步幅均匀、重心平稳。动作不标准,容易受伤,提高的空间也有限。第三,指导中学生运动时,要少穿些衣服,运动后要及时穿上衣服,防止感冒,也要注意运动装备,不要穿硬底鞋,鞋带不宜系得过紧,否则会导致脚破皮、起泡,等等。

提高学生耐力和心理素质摭谈 篇12

耐久力, 是人体身体素质的重要耐力之一, 在较高的速度下, 如何使之持久, 是耐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社会中高速持久的工作和学习也是决定人发展的重要基本保证, 如何提高学生的耐久能力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些手段, 使之得到收获。耐久力体现在大脑机能、心、肺、呼吸系统功能, 运动肌的持久耐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主要通过男子1500米、女子800米的测试来衡量耐久能力。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男、女同学最怕的也是耐久测验。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激起学生对耐久练习的兴趣, 使之充分感到耐久力对身体机能的影响以及对今后工作的重要性。当跑完规定的全程时再回头来看看起点时的心理满足感, 艰苦的锻炼后获得的意想不到的愉快。在训练中, 教师要不断变化练习手段, 如走跑交替、追逐跑、定时跑、规定一定距离的中长跑、越野跑等, 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锻炼。中长距离的耐久跑练习中, 同学们最具怕的是生理中出现的“极点”现象, 这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克服。在教学中,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 当你认为跑不动的时候, 有一条恶狗来咬你, 你跑还是不跑?当然要跑, 这就是你的求生欲望产生出的坚强的毅力和意志。“极点”是客观存在的, 任何训练有素的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 当突破“极点”后, 就会觉得越跑越轻松, 这就是生理机能上出现的“第二次呼吸”。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这样的练习, 反复不断地练习, 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耐久力的教学, 是以前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运动项目, 当采用了多方面的一些手段后,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通过训练后, 李新蕊同学在全县运动会上获得女子400米的第一名, 李佳同学获800米第二名, 本学期的10个初二班测试成绩也好于往年。

进行耐久跑练习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1. 耐久跑练习一定要严格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初练或中断重练者需因个体而异, 根据自我感觉合理安排运动量, 掌握适度运动强度。既要给身体各器官以一定刺激, 使机体的功能得以提高, 又要防止超负荷训练, 以避免出现过度疲劳。通常以训练后的第二天基本恢复疲劳为准, 控制训练总量。

2. 应该懂得人体运动规律, 讲究锻炼方法。

初中生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 在耐力素质的同时, 不失时机注重其他身体素质练习, 使身体全面发展。合理安排体力, 才能创造最佳成绩。

3.指导学生依据春、夏、秋、冬四时节气的变化进行不同的自训安排。春到气温转暖春困;酷热盛夏防中暑;秋天气候多变防感冒;朔风凛冽的寒冬防冻伤。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练成坚强的意志, 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 使耐久跑成为终身的运动项目。

耐久力的教学是长久的, 还需要不断地教学探讨, 在以后的教学中, 我会不断学习, 不断摸索, 使训练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同时,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训练品质, 不能脱离初中学生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生理特点及运动动机、运动兴趣、运动情感与意志发展等心理特点。并将以上内容贯穿于每一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

1.培养学生学习的良好动机。体育教学的组织, 力求精心安排、生动活跃, 并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饱满的情趣和较浓厚的兴趣, 并在这种条件下, 注重提高学生对健壮的体魄是当前完成学习与今后工作的重要条件和基础的认识, 注重提高学生当前完成学习任务, 今后工作愉快幸福与锻炼身体的关系的认识, 使学生把锻炼身体与将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实现自己的奋斗理想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活动中将克服困难、磨练意志、积极向上、顽强奋斗和使体形健美等良好品质的自我培养结合起来。

2.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纠正学习兴趣偏差。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最活跃的因素, 对激发学生活动情绪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学中, 针对学生只凭兴趣爱好和达到体型健美的目的等心理特点, 根据练习项目和气候条件, 细心制定组织教学方案, 将学生不感兴趣的锻炼项目以游戏性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并根据学生实际, 逐步地适当地加大运动负荷, 同时提出游戏要求, 并在活动中纠正学生兴趣的偏差, 让学生评价活动作用,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和勇于竞争的主动性。

3. 培养学生情感, 强化良好活动行为。

积极良好的情感能使学生生理功能处在最适宜状态, 能力达到最佳水平。在组织教学中, 教师应先让学生稍微努力就能完成练习任务, 使其感到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 然后有意识地逐步提高要求, 增大能力要求, 促使学生发掘身体潜力, 承受逐步加大的运动负荷, 使学生在这种活动过程中克服惰性, 推迟疲劳出现, 体会到给身体增添了活力的乐趣, 让学生在较积极的情感体验中, 既克服惰性, 又强化良好的活动行为。

4. 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在体育教学中, 针对学生对单、双杠、中长跑有恐惧心理行为, 对活动过程中遭受到干扰、阻力和动作不正确而导致动作失败、成绩不理想的的焦虑心理行为, 对因身体素质较差、身体瘦小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行为, 对体育活动中的指导持偏激对立态度, 影响正常动作锻炼的逆反心理行为等, 注意有针对性地激发锻炼动机, 合理组织锻炼过程, 纠正学生动作, 加强保护, 帮助指导, 消除学生恐惧心理。活动中指导学生反复体会, 掌握正确动作, 排除活动干扰, 克服焦虑情绪, 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长处, 多表扬少批评, 逐步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教育学生从锻炼身体的正确认识出发, 关心爱护学生, 使其接受锻炼指导, 自觉消除逆反心理。养成消除焦虑情绪, 克服自卑心理习惯。并利用冷热气候条件, 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不同力量性项目和有氧、无氧代谢项目锻炼, 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练习障碍, 使学生在各种锻炼中与困难做斗争, 逐步形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 以及能支配和调节活动行为的良好习惯, 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

5.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体育教学中,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弄清人生和人生观以及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内涵,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存在而且要生活下去, 必须要有一定的生活规律, 以及发展自己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特长和条件的道理, 引导学生明确当前学习与国家发展和自己前途的辩证关系, 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 逐步提高人生观认识, 使之成为学生身体、思想、知识全面发展的一种动力。

总之, 面对中学生耐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下降的现状, 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遵循体育教学原则, 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练习环境, 学生的练习热情会得到很大的鼓舞, 学生的耐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也定能得到提高。

上一篇:出血性脑梗死下一篇:现代物流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