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性项目

2024-06-28

耐力性项目(共8篇)

耐力性项目 篇1

摘要:随着第15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在北京的圆满落幕,中国队圆满收官。今年世锦赛的最大亮点莫过于中国队,田径项目向来被欧美人称霸,而今年的中国队令世人刮目相待,一鸣惊人,在某些项目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让田径粉丝为之疯狂。该文以中国田径耐力性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围绕着竞走、马拉松、中长跑等项目研究分析。我国为什么这几年来能在这些项目独占一席之地!创造了如此佳绩之余,笔者会反思今天的中国队为什么能够在这些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田径优势项目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

关键词:田径,优势项目,耐力性项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了2005—2015年十年之间中国耐力性项目在奥运会和田径世锦赛数据,及近4届亚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及中国耐力性项目历年来的变化。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该文通过查阅中国田径协会官网和CNKI数据库查找有关田径近十年来比赛数据统计分析的文章,整理出我国耐力性项目取得的成绩。

1.2.2数据统计法

田径项目中多数都是以时间或高度或远度来评测成绩的标准。运动成绩是田径竞技水平高低的标志,是田径实力的一种量化的表现形式,也是衡量田径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客观的了解我国田径发展状况,将我国2005—2015年十年之间耐力性项目取得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并进行统计。

2研究结果

历年来我国在各大赛中获得奖牌数量总结如下。

2.1我国田径在亚运会中的现状

通过整理了近四届亚运会的数据来看,我国在这四届亚运会中独领风骚,位列奖牌榜第一,亚洲田径的领头羊的地位从未动摇过。综合这四届亚运会看,我国在耐力性项目中具有一定的实力,每届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且稳步发展。运动会不仅仅是展现一个国家竞技运动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彰显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2.2我国田径在世界大赛中的现状

笔者查阅近十年的8次世界大赛,放眼望去我国田径在历届比赛中获得奖牌项目屈指可数,而在这仅剩的“优势项目”中耐力性项目尤其占主体。在众多的项目中脱颖而出并多次屡创佳绩。大部分项目的奖牌还是被欧洲、非洲、拉丁美洲摘夺了,还是没能打破“人种论”这一说法。

3我国耐力性项目优势的归因分析

3.1管理体制

3.1.1外聘教练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训练的思想理论也不断更新,不再是过去那个顽固、封闭的国家。有了吸纳“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像我国的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优秀教练员也不乏到国外执教的。几年来我国也邀请了国外诸多知名耐力性教练员来国内执教,这些外聘教练员基本都带出过优秀运动员的。通过这几年看我国耐力性项目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与外籍教练有关系。

3.1.2国外加训

几年来,我国很多运动员到国外参加训练。不仅仅能够学习国外的技术和理论,积累经验。还能发现我国的训练与国外的不同,取长补短,学习国外先进、优秀的经验;将在国外学习到的东西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训练方法,运用到以后的训练中。

3.1.3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

任何竞技项目中,高水平教练员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作为基础大项的田径运动,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运动员的成绩。

高水平的教练员在执教过程中会采用最前卫的训练方法,而教练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因此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与世界高水平教练员看齐,吸纳他们的优秀理论知识结合我国运动员特点进行训练。中国田径协会自2013年起推出了对中国田径高水平教练员进行培训。自推出这项政策后,我国田径事业虽然有些项目还是不尽人意,总体而言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1.4运动员选材

正如常说的“科学选材意味着成功了一半”。田径项目的竞技水平很大意义取决于对运动员的科学选材。体育科学的深入研究以及国家对体育选材的重视才使近几年我国田径事业取得这样的成绩。

3.2训练的检控

训练后恢复是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过程,运动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训练后的恢复。我国著名的“马家军”世界闻名,被国外很多教练员认为是不可能做到的训练量,每天几乎能跑一个马拉松。没有良好的恢复手段是不可能完成的。还有现在还一直在坚持的“三从一大”的原则;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如果不能够做到合理的恢复,很多运动员都坚持不下来,更别提取得优异成绩了。

伤病是困扰运动员的最大问题,几乎每位运动员都会受到大大小小的伤病影响。伤病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如何使运动员能够得到最佳的恢复成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关注的问题。目前我国具备世界顶级的医疗团队,配有最好的队医。纵观这几年我国取得的佳绩与科学的训练恢复以及那些默默从事伤病研究的付工作人员离不开。

3.3训练系统

3.3.1训练方法

近几年来我国田径水平总体形式呈上升趋势。不可否认在训练方法上相比以前的训练方法有所改进。2012年首届高原培训班在京举行,旨在通过这次培训让教练员认识到高原训练对耐力性项目的认识,提高高原训练的水平。现在高原训练成为了我国的特色,我国有多个令世界优秀运动员慕名而来的高原训练基地。通过这几年看:高原训练对我国耐力性项目取得如此佳绩有很大的帮助。

3.3.2训练手段

现代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使训练手段也日渐科技化。在训练过程中,广泛的应用现代技术对运动员平时的训练成绩进行分析、处理。找出运动员在训练中存在的不足,根据这些不足制定新的训练方法使运动员能够合理科学的训练,有效提高运动成绩。

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尤其是耐力性的中长跑和竞走项目中,技术动作单一,过程乏味。采取何种手段激发运动员的训练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中完成运动训练。现代运动训练不仅仅是对技术动作、身体素质的训练,也要求对运动员心里素质进行训练;这就要求教练以丰富的理论、经验为基础,结合运动员本身特点运用各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3.3训练原则

训练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对其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而所制定的原则,对运动训练起规范和指导性意义。是在训练过程中经过认识、归纳、总结一次次的升华,而得出来的运动训练方法。近几年来我国众多训练学理论专家相继提出了新的训练原则,并不断完善原有的理念。通过这些训练原则使运动员有规则的进行科学的训练,根据运动员项目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原则以便更好的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3.3.4训练计划

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长期训练过程的合理安排与规划。从运动员很小踏上体育这一条道路,到运动员退役结束自己的运动生涯都需要一个训练计划(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来对这个长期艰苦的过程进行合理和整体的规划。近些年来中国田径协会通过制定合适的训练计划,使运动员科学、合理的进行训练,有规律的进行每个阶段训练。

4建议

(1)针对这些项目制定策略进行训练,例如耐力性项目多进行高原训练;投掷和跳跃类项目多到体育强国,如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外训。

(2)壮大教练员的队伍,增强教练员的水平。根据具体项目继续外聘教练员以及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

(3)增加体育后备人才,选拔优秀儿童运动员从小对他们进行系统的训练。

(4)重视国外加训,派优秀运动员“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和训练方法。结合自身情况,提高竞技水平。

(5)继续沿用“举国体制”的观念,使运动员树立国家荣誉感。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宦丽.关于我国田径优势项目发展现状的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34):127-128.

[2]夏冬.世锦赛视角下的中国田径运动竞技实力与发展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58-64.

[3]郑学增.唐山市体育运动学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田虹.篮球运动身体训练若干原则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66-68.

[5]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计划[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对耐力跑项目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篇2

一、研究对象及调查结果

以楚州实验中学140人(男80人,女60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近期有关耐力跑教学训练的相关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发放问卷140份,回收138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97.2%。所有问题的提出根据中学高级教师建议而定。

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相关统计处理。发现大多数学生喜欢球类运动,主要原因是由项目自身特征决定的,即较强的趣味性、娱乐性、竞技性,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这些项目易于开展;其中喜欢从事篮球、足球、羽毛球项目的男同学分别为63、45和46人;女同学分别为20、16和29人。而慢跑、健美操处于第二层次,这两个项目中女同学人数远远多于男同学。以上数据显示,球类活动大多为男生的活动,而慢跑和健美操多为女同学所喜爱,因此在初中课程的建设上应重视女生人群的需求和生理特点,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在理论上正确引导,尤其是男女混合班更应注意。

而对楚州实验中学学生耐力跑锻炼动机调查结果得知38.2%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身健体”,这一观念已被大多数学生接受;同时,22.8%的学生认为可“缓解学习压力”,经过1天紧张的学习后,到操场活动一下筋骨,放松一下大脑;有20.6%的学生选择“通过达标测试”,说明这部分学生参加耐力跑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应付学校安排的达标考试。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参与耐力跑锻炼的动机不仅是明确的而且呈出多元化趋势。

二、提高耐力跑开展现状的途径与方法

1.明确锻炼的意义和作用,端正学习态度

教师要讲清耐久跑锻炼的价值,把耐久跑教学同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同学在学习文化课的同时也认识到耐力跑运动健身的重要意义,让同学们通过耐久跑教学能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提高学习效率。

2.让学生了解耐久跑生理特点,增强学生自信心

在耐久跑教学中,有些学生由于耐力素质差,会出现一些生理不适现象,如“极点”现象。所以在练习之前,要安排一定时间的理论教学内容,使学生懂得“运动极点”是跑途中因内脏器官机能的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并向学生介绍防止,克服“运动极点”的方法,同学们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不断提高参加耐力跑运动的自信心。

3.增加学生新鲜感,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锻炼

环境的改变,会引起学生学习的趣味欲,所以可利用校园、校外的地形、山坡等自然环境,利用越野跑、障碍跑、等练习方法,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耐久跑的专项身体素质,外部环境的变化,新鲜事物的刺激常使学生忘记疲劳,在快乐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要组织好,确保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4.增加教学趣味性和教学原则

耐久跑教学形式单调是影响耐久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上要利用活泼多样、内容丰富的练习手段,如利用比赛、测验、游戏等形式的练习调节学生的情绪,也可采用球类项目长时间竞赛的练习,以及游戏等,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活动兴趣,而且会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三、结论与建议

楚州实验中学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主要有篮球、足球、健美操等,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男同学和女同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男同学喜欢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而女同学则较喜欢健美操束身美体的运动项目。而喜欢耐力跑项目的同学较少。楚州实验中学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够认识到耐力跑运动对体育健身的重要意义,通过耐力跑增强身体的健康水平,同时,也可通过耐力跑来缓解学习压力、消遣娱乐、发泄情绪等。因此建议:

(1)重视学生需求和生理特点,采用多方法、多手段教学、合理安排运动负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2)首先要培养学生把耐力跑运动作为健身手段的意识,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耐力跑这一运动项目中来,使同学们通过健身跑运动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

(3)学校要多方面的筹备资金,加强对学校场馆的建设,使同学锻炼有地方去,不让学生因为天气的原因影响锻炼的积极性。

(4)学校要加强对耐力跑运动的组织工作和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增加学生锻炼的兴趣。

耐力性项目 篇3

1.1、全民健身社会价值体现

体育的目的就是强筋骨、健体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耐力性项目更能体现这些价值,运动过程加强了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与协调性各项身体素质的改善,同时长时间长距离的耐力性项目从意志品质上也是一种历练,对机体承受压力和调整身心状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周期性耐力项目竞走和马拉松,非周期性耐力项目散打和足球。

1.2、耐力性项目科研和教学现状及发展意义

针对耐力性项目科研和教学现状及推广意义,通过查阅浏览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首先,在中国知网检索了以“耐力项目”为关键词的所有文献,共计70篇,时间跨度是1979年至今,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如表一所示,

在研究内容上,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最多,项目上以周期性耐力项目居多,通过尝试不同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竞技能力;训练监测与机能状态评定为研究内容的篇数较少,仅占整体的8.6%,在近几年训练监测与机能评定方面的研究开始呈现出一种趋势,这也跟当前竞技体育发展的刚性需求分不开,过去在运动训练中通过尝试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这些更多的是从动作技术的外在表现来进行强化,而目前提出需要从身体机能、生理生化指标等方面同步进行监测,所以训练监控与机能状态评定为研究内容的科学化探索也在不断发展;运动能力和效果评价及运动营养和损伤方面的研究,不仅是对竞技运动员的一种效果反馈和保护,对个体参与耐力性项目也是提出了一些要求,针对个体参与耐力性运动,目前能够通过项目运动时间和强度测算出能耗的量,而且根据个体形态学指标将自己每天需要代谢的能量和需要运动的能量都能够估算出来,量化运动指标更有实效性;国外有研究证实,耐力性项目对心脏功能发展有较好影响,“心脏寿命”会更长,同时参与耐力性项目运动的人群受益也存在些差异,女性较男性相比,相同的训练强度下,女性受益优于男性。

2、我国耐力性项目奥运展望

耐力性项目从释义上绝大部分属于有氧运动,有竞速类项目,有技术得分性项目,针对项目不同,选择几个有针对性,当前在我国有较强影响力的项目做一奥运展望:竞走在我国有着较好的竞技水平,我国自92年至今,共取得了2金2铜,三个第四的好成绩,竞走是技术耐力性项目,技术是生命,体能是基础,技术优化条件下的能耗节省是项目竞速能力的根本保证,立足2012年伦敦奥运会,我国竞走军团也是信心十足,从训练方法手段的优选到科研服务的深入,都在努力使竞走技术和体能有个长效的发展态势,当前我国优秀竞走运动员中,王浩是技术较优的选手,但是由于近几年伤病的困扰,成绩受到了一些影响,去年的大邱世锦赛表现平平;王镇当前是我国男子20km中成绩最好的队员,在江苏太仓举办的国际竞走挑战赛上走出了赛季最好成绩,在大邱世锦赛上取得了第四名,总结比赛经验和调整战术安排是其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伦敦奥运会上王镇能否取得奖牌我们拭目以待;除了竞走还有中长跑、马拉松也有比较好的潜力,周春秀等一批优秀运动员也在积极备战。赛艇和自行车也是我国的优势项目,我国赛艇队在2010年亚运会上层一度获得所有参赛项目冠军,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是不容小觑,总之,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有较好的竞技基础,展望奥运也是充满信心和期待。

3、总结

任何项目的发展需要有着强大的后备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需要有广泛的参与人群;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而且当前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政策形势较好,通过不断增加受众人群,获得健身、健心的体适能状态,同时提高项目社会影响力,为竞技体育输送人才;我国部分耐力性项目从训练方法手段上不断创新,通过科技服务的不断深入,实现了项目训练和比赛的科学性,竞技能力得到改善,不断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发展。

参考文献

[1]田径.杂志[J].2006年4月.

[2]王列东.基层少年儿童中长跑选材[M].田径,2001年.

耐力性项目 篇4

关键词:耐力性运动项目,能源物质代谢,能源物质恢复,运动训练,方法制定

能源物质的代谢与恢复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及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不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而且对于指导运动训练、改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提高运动成绩都有实用价值。在大强度、大运动量地进行科学、系统训练的今天, 摆在首位的是疲劳恢复即能源物质恢复问题, 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 能源物质恢复是运动训练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在体能、技能、战术、心理和智力方面具有相似的竞技特点和训练要求, 根据这一原理, 本文从能源物质代谢与恢复的角度分析该项群中耐力性项目的特点与生化机制, 以便制定合理的运动训练计划, 提高该类项目的运动成绩。

1. 耐力性项目的能量代谢特点与运动训练特征

耐力性项群包括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游泳、自行车等众多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连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 从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看, 要求运动员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 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 注意提高全面训练水平。因此, 在训练中要不断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 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 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 提高心理耐力, 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 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能的潜力。

耐力性运动项目不同, 运动时间供能系统在供能比例上便不同, 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对于高水平选手来说, 在短时间耐力项目竞技过程中, 主要由无氧糖酵解系统供能;在中等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无氧糖酵解系统与有氧氧化系统以大约各半的比例共同承担着运动供能的责任;而在长时间耐力项目的竞技过程中, 则是明显地以有氧代谢系统为主, 提供运动竞技所需的能量。因此,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能量代谢的特点是以无氧糖酵解供能或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多种代谢方式供能。[5]

2. 能源物质的恢复机制

2.1 能源物质恢复的一般规律

运动后能源物质的恢复实质是把导致疲劳的代谢物诸如ATP、CP、乳酸、r-氨基丁酸、糖元、体液的量和成分都恢复 (消除或合成) 到运动前的水平。关于恢复的研究表明, 运动时消耗的肌糖元可以在运动后逐渐恢复, 并在某一阶段可以恢复到比原来还好的水平, 若运动后能源物质的供给与恢复措施得当可以超过运动前的量, 即所谓“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运动训练学中一项举足轻重的运动训练恢复理论。这种恢复在保持一段时间后回到原来的水平, 在一定的范围内运动量越大, 能量物质的消耗越多, 超量恢复也就越显著。

2.2 肌肉中的ATP和CP的贮备与恢复

ATP是肌肉工作的是肌肉工作的直接能源。肌肉收缩与放松都要消耗ATP, 当ATP浓度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就会发生疲劳。如果肌肉在某种情况下把ATP耗尽, 则肌肉处于僵直状态, 而不再发生收缩, 这时肌肉中的ATP可用CP再合成, 使肌肉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更多的能量, 它是保证人体启动加速和极限强度运动的应急能源。尤其是对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训练项目ATP、CP恢复较为重要, 而对于以无氧糖酵解与有氧氧化系统功能的体能主导类耐力型项目而言, 其影响相对不明显[1]。

2.3 肌糖元的贮备与恢复

肌糖元是机体在进行无氧和有氧情况下活动的重要的能源物质, 并且是长时间运动时延缓肌肉疲劳和限制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而, 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对耐力性运动项目尤为重要[3]。

膳食能影响持久性运动后肌糖元完全恢复的速率。耐力性运动后的恢复与短时间大强度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 耐力性运动后肌糖元的恢复需要高糖膳食, 且在运动后的最初10h肌糖元恢复最快, 肌糖元完全恢复则需要46h。这点对运动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了使耐力运动员糖元贮备在各次运动间尽快地恢复, 在比赛前必须调整运动量, 至少在赛前2天内不宜进行紧张的持久耐力运动。肌糖元的完全恢复需高糖膳食, 如膳食中无糖类 (仅有脂肪和蛋白质) , 甚至在5天后肌糖元恢复数量仍然很少, 这说明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与其他项目有很大程度的不同。产生肌糖元恢复滞后的原因: (1) 糖元被消耗的数量可能是调节糖元恢复速度的因素, 在持久性耐力运动中其消耗量是相当大的; (2) 耐力运动后, 由于肝糖元的消耗常出现低血糖。但在短时间大强度间歇运动中, 肝糖元即使有所消耗也是很少的, 因而恢复期内血糖最低也是在正常值范围之内。所以, 对糖元再合成有着重要意义的葡萄糖利用率, 在耐力性运动后较高。这就有助于说明在耐力性运动后, 即使不食用含糖膳食也有较大量的糖元恢复。[4]

2.4 肌肉血液中乳酸的消除

乳酸是剧烈运动导致肌肉疲劳的重要因素。因此, 肌肉和血液中乳酸的生成会增加, 如400m、800m、1500m跑, 100m、200m、400m游泳等, 其运动后的乳酸浓度可达到15mmol/l甚至更高, 如此高浓度的乳酸会使内环境酸化, 对机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都有损害。从事耐力性运动性运动项目主要依靠糖的无氧酵解功能, 无氧糖酵解的代谢终产物中含有乳酸, 因而中长跑类 (1000m、3000m等) 项目中乳酸消除也是影响运动能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2.4.1 乳酸消除的速度

研究证明, 多数受试者血乳酸消除速率大致为每分钟10mg%, 在200m跑后30min都未恢复到安静时水平。训练或比赛后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30min, 运动后1—2小时可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2]

2.4.2 运动对血乳酸消除的影响

实验证明, 在力竭运动后的恢复期中, 进行轻微活动 (如慢跑) , 血乳酸的消除较完全休息快, 在休息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为25min, 而在运动性恢复期中乳酸消除的半时反应仅为11min。从半时反应来看, 血乳酸的完全消除, 在休息性恢复时大约需2h, 但在运动性恢复时仅需1h。耐力性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课后立即进行轻微活动或整理活动有利于能源物质的恢复。

3. 耐力性运动项目的训练方法制定

3.1 发展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和用氧能力, 保持体内适量的糖元及脂肪的储存量,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持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以及加强心理调节控制能力, 改进运动员在疲劳状态下充分动员机体潜力, 坚持继续工作的自我激励机制, 是发展运动员一般耐力的基本途径。在运动实践中主要采用长时间单一的或变换的运动练习发展运动员的一般耐力。长时间的单一练习, 既能发展机体有氧代谢能力, 又能发展进行该项运动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工作耐力;而长时间地变换内容练习, 则可以减轻局部运动系统的工作负荷, 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通常采用较小的负荷强度进行一般耐力的练习, 长时间、小负荷是发展耐力负荷的基本特点。发展一般耐力常用的训练方法主要是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

3.2 发展耐力常用的手段

针对耐力性运动项目, 其运动训练常用的手段如下。

3.2.1 长时间单一运动项目练习。

如越野跑30—120分钟, 自行车骑行40—180分钟, 游泳400—2000米, 足球篮球羽毛球练习1—3小时, 登山远足1—4小时, 等等。

3.2.2 多种变换、组合的耐力练习。

例如在野外的道路上进行“法特莱克跑” (练习时走跑交替) 等。

3.2.3 在各种器械上完成的耐力练习。

如蹬踏功率自行车5—10分钟, 在跑台上走、跑10—30分钟, 在划船练习器上划桨练习10—30分钟, 等等。[6]

3.3 耐力训练的注意事项

3.3.1 一般耐力练习的内容较为单一, 最好组织集体练习避免单调枯燥。

3.3.2 野外活动和训练要注意安全, 并携带少量的饮料、医药品等。

3.3.3 空腹晨练, 如进行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 应控制负荷的量和强度避免损害健康。

4. 结语

能源物质的恢复是有机体存在的客观规律。在运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获得超量恢复, 并及时准确地判断和控制疲劳是包括耐力性运动项目在内的运动训练计划制定的理论依据和来源。因此, 应根据运动员机体能源物质的恢复状况与机体对负荷的适应状态, 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运动训练方法, 提高运动员的肌肉—神经系统的整体功能。训练中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与休息, 使运动员不断提高生物学的适应能力, 这是运动训练的成功所在。

参考文献

[1]张蕴琨, 丁树哲.运动生物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3]冯炜权.运动疲劳及过度训练的生化诊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0, (04) .

[4]吴鹤群, 吴琳.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的运动疲劳特征及消除措施研究.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4.12, (2) :66-70.

[5]缪建奇.运动后机体能源物质恢复机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VOL37, (2) .

耐力性项目 篇5

一、时间上的特征

1.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周期的分期特征

运动项目训练年度分期为单周期、双周期和多周期, 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进行选择, 耐力性项目以双周期模式为主, 其他形式并存的特征。田径耐力性项目等体能主导类的耐力性项目, 比赛相对较少, 比赛时间间隔较长, 体能类项群年度采用单或双大周期模式的训练安排较宜。

2. 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的周期的时间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属于体能主导类项群。大多数教练员把全年运动训练划分为两个周期, 在每个大周期中比赛次数少、竞赛期短, 正常情况下, 教练员会把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放在比赛期, 也就是说把每个大周期的结束部分比赛安排时间相吻合。因此, 每个大周期都有较长的准备期和较短的竞赛期。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首先要把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和运动素质进行逐步提高, 需要时间较长, 第一个大周期准备期太短, 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不能得到足够的适应性改造, 体能水平就不会得到实质性的恢复与提高, 在竞赛期运动员就表现不出良好的竞技状态。第二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时间较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时间短, 竞赛期时间相对较长, 前一个大周期的准备期打下良好的体能储备基础, 随后的大周期准备期持续时间可以适当缩短, 因为, 这一时期的任务主要是保持运动员在前一大周期已获得的机能水平, 并通过训练与比赛使其竞技状态得到保持和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第二大周期的竞赛时间还是小于准备期的时间。

二、空间上的特征

1.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训练内容年度安排从一般训练过渡到专项训练再过渡到比赛训练。一般训练的任务首先是提高运动员的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和心肺功能, 其次, 在提高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同时进行专项训练。专项训练阶段在体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转为专项内容的集中训练, 此阶段并非就是单独的专项训练, 也会有一般训练内容和比赛训练内容的参与, 只是他们不会被放在运动员身体状态较好和理想的时间段进行训练。比赛训练的任务是让运动员竞技状态达到较高水准, 并能保持一段时间, 训练的内容以完整训练为主, 体能和技能相互促进, 达到最佳状态。田径耐力性项目由于不存在与对手直接的对抗, 竞技水平的提高更多地依赖于自身的科学训练, 该类项目运动员年度专项训练的内容, 专项训练占据年度训练内容的主导地位, 其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相对要远远大于速度类项目和力量性项目。田径耐力性项目与其他体能类项项目相比较, 其年度比赛性训练内容所占比例非常小, 且随着比赛距离的延长, 比赛性训练内容的比例在缩小。随着竞赛期的临近一般训练内容比例在减少, 专项训练内容的比例还在增加。过渡期专项训练内容比例较小, 一般训练内容的比例较大。

2.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运动负荷安排特征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训练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并存, 根据具体项目的距离不同, 训练时有氧负荷和无氧负荷的比例会发生变化。田径耐力性项目随着比赛距离及比赛时间的增加, 年度训练中有氧训练的比例在逐步提高。年度运动负荷量与强度会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呈波浪型变化, 波动幅度较大。随着运动成绩的提高, 田径耐力性项目年度周期运动训练中运动负荷的总量有下降的趋势, 而专项负荷强度的量却在逐步提高。为了获得运动负荷的累积效应, 通常采用集中负荷的方法, 在一段时间连续用大负荷对运动员有机体进行刺激, 造成运动员有机体深度的疲劳累积, 然后, 通过训练的调整, 使运动员获得更大程度的超量恢复。

年度周期训练抓住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特征, 针对项目本身的特点, 在时间上保证训练的时期与比赛时间的完美衔接, 在空间上, 训练内容、负荷的安排与项目自身运动规律相符合。

摘要:本文对田径耐力性项目运动训练年周期特征进行解析, 得出年周期在时间上的特征是以双周期为主, 单周期和多周期共存, 在空间上训练内容中专项训练的比例远远大于一般训练和竞赛训练。

关键词:田径,耐力项目,周期特征

参考文献

[1]延峰, 陆峰.对训练分期问题研究的认识[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 ( 1 ) .

耐力性项目 篇6

自1988年奥运会以来, 在国际大赛中我国赛艇项目的运动成绩逐渐进入世界前列, 进步较快, 与对该项目训练方法的研究是分不开的。笔者对武汉体育学院参加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赛艇项目的运动员进行了力量耐力训练的实验研究, 通过分析论证, 指出力量耐力对2千米赛艇项目成绩的提高具有决定性作用, 为赛艇项目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武汉体育学院参加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运动员:单人双桨刘要传, 双人双桨刘要传、韩帮峰, 四人双桨陈令部、张宁涛、韩帮峰、邵得印, 共五名运动员。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

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图书、期刊和计算机网络检索, 为本研究提高参考依据。

2.2.2 对比试验

对五位运动员进行力量耐力训练, 测得的运动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2.2.3 数理统计

对实验测得数据运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

测验备战1999年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的五名运动员在力量耐力训练前 (1999年5月4日—1999年6月12日) 的成绩和在力量耐力训练后 (1999年6月17日—1999年9月18日) 的成绩, 实验前后成绩对比如下表:

从对比实验来看, 进行力量耐力训练对提高2千米赛艇运动成绩效果显著, 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得到了提高。此实验表明, 采用力量耐力训练对2千米赛艇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有效的。

3.2 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出, 力量耐力训练后运动员的成绩有所提高, 如刘要传单人单桨在力量耐力训练前的2千米赛艇成绩是7分17秒, 而通过力量耐力训练后成绩达到7分7秒, 其他几名运动员的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表明肌肉的力量和肌肉摄取、利用氧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体能也有提高。

赛艇运动是一项有氧和无氧供能混合代谢的耐力运动项目, 对体能的要求较高, 以往的科学研究证明, 2千米赛程75%—85%的能量来源于有氧供能系统。在划桨过程中, 能量消耗大, 这时运动员的能量主要通过氧化分解肌糖源来提供。而这一系统主要利用人体吸入的氧和体内糖源起生化反应, 不断提供肌肉收缩所需的能量, 所以有氧运动能力对赛艇运动员尤为重要, 而力量耐力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肌肉系统持久的工作能力。另外20—25%的能量来源于无氧供能系统, 无氧供能系统的特点是能量产生较快, 且在运动中机体不需要氧的化合而进行生化反应, 而是直接利用肌肉内ATP的分解产生能量, 但能量有限, 功能时间较短, 并且产生的乳酸会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易导致机体疲劳。根据赛艇项目功能的特点, 无论是年轻选手还是高水平的运动员, 都要把提高和发展有氧耐力水平作为2千米专项素质的基础。

专项力量和高速度的持续划桨能力是影响运动员2千米专项成绩中的主要因素。国外教练员普遍重视力量耐力训练, 并且已认识到训练专项化就是发展肌肉长时间承受符合刺激的能力。

发展赛艇运动员的专项能力来提高2千米运动成绩, 以专项运动本身的肌体运动形式进行练习效果为最佳。在陆上训练中, 主要采用负重下蹲, 发展腿部肌肉力量耐力, 卧推发展上肢肌肉的力量耐力, 提拉杠铃发展躯干肌肉耐力等, 练习时动作的频率要快, 持续时间要长, 使肌肉适应快速长时间的收缩能力, 使机体的功能系统适应这一运动的供能方式。

4. 结语

赛艇项目是力量和力量耐力相结合的运动项目, 根据赛艇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训练, 最大限度地发展人体机能是运动训练的主要追求。体育训练需要不断地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来提高运动成绩, 上述实验方法只是作为提高2千米赛艇成绩的探讨, 是在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运动成绩的提高取决很多方面, 如技术、先天素质、心理素质等, 本研究只是为相关赛艇项目研究提供参考。

摘要:本文作者运用陆上力量耐力训练、测功仪耐力训练的实验方法, 通过对专项运动成绩提高的对比分析得出, 力量耐力是提高赛艇运动员2千米成绩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力量耐力训练,2千米赛艇项目,运动成绩,影响

参考文献

[1]孙长龙.划船岗前培训教材[M].武汉体院国家体委竞训一司, 1992, 10.

[2]叶国雄.划船运动概论[M].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4, 10.

[3]宵文选, 彭希仲.赛艇[M].中国赛艇协会, 1993, 10.

耐力性项目 篇7

在细胞中储存着一定量的ATP(三磷酸腺苷)和CP(肌酸磷酸), 这两种物质都是具有高能量的碳磷化合物。肌肉在运动的过程中ATP分解供能会达到1~35s,之后在CK(肌酸激酶)的进一步催化下由CP进行供能,并促使二磷酸腺苷合成三磷酸腺苷,保证供能时间在6~8s之间,这也是一条能够使输出功率达到最大值的供能系统。通过该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运动员肌肉的CP浓度,进一步延长CP供能的时间。与此同时,该训练方法还可以提高CK酶活性,增强运动员的爆发力。

在速度耐力型项目当中,虽然爆发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但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之一,因此在日常训练中也一定要注重这一方面的训练。而且一定要通过采用超量负荷原则,将稳态条件下代谢系统能够自动保持平衡的状态打破,有效提高代谢系统可以接受的最大应激。例如在进行无氧代谢训练时,有必要将运动的密度、持续时间以及运动强度不断的进行改变,使代谢系统可以承受更多的运动负荷,增强运动员身体的负荷量,使其逐渐产生更多的新的代谢适用。

另外,训练时还要求采用特异性原则,针对某一代谢系统进行专门训练,增强这一代谢系统具有的能力,这也是机体在训练过程中对生物学适应性的一个必然表现,例如专门进行力量训练能够加大肌肉功率的输出,而加强耐力训练则有助于改善机体的心血管及有氧代谢系统所具有的能力。除此之外,采用特异性原则进行训练还具有专项的特点。比如在完成了游泳耐力训练10周以后,能够有效提高处于游泳状态下的有氧代谢能力,上升幅度可以达到11%,而最大工作时间也可以相应提高大约34%,不过跑步状态下的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幅度较小,只能达到1.5%,最大工作时间也不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经过训练形成了生物学适应之后还需要继续进行训练,否则这些训练效果在长时间得不到巩固将会逐渐消退。因此为了训练的科学性、训练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一定要遵循重复性原则。

除此之外,ATP-CP能量系统还需要通过采用专项或专门的5~10s进行训练,严格遵循重复练习原则,确保绝大多数能量甚至是全部能力都由ATP-CP能量系统供应,并保证乳酸只能在恢复期的间歇中生成,严格控制乳酸的生成量,因此可以在休息30~ 60s后展开重复性间歇练习。例如快跑10s,间歇30s会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在快跑10s时,人体肌肉中富含的ATP及CP物质会产生较大的消耗,然后再休息30s,可以得到不错的恢复效果,再继续快跑时ATP-CP能量系统仍然会继续供能,在经过重复多次的练习之后,这一系统的供能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高。不过重复训练的具体次数需要根据训练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确定。总之,在ATP-CP能量系统的供能能力训练中 ,要将训练强度提高到最大 , 并将训练时间控制在10s左右,间歇时间控制在30s。

2针对糖酵解能量系统进行的训练

在运动的过程中如果最大用力超出了10s,那么ATP-CP能量系统的供能会逐渐降低,而无氧糖酵解能量系统供能则会随之增加,因此在针对糖酵解能量系统进行训练时,需要展开超量负荷训练,通常可以采用下述两种训练方法。

2 . 1最大乳酸训练

该训练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将糖酵解能量系统的供能提升到最大,以此来增强速度耐力的运动能力。将最大强度的训练时间控制在1~2min之间进行重复练习,要求每次间歇的时间保持在3~ 5min之间,使血乳酸值达到最大,确保其远远超出1次全力运动之后所达到的血乳酸值。

2 . 2乳酸耐受能力训练

对于速度耐力型运动员来说,进行乳酸耐受能力训练尤其重要。这种训练主要采用超量负荷法,首次练习结束后要求血乳酸能够达到较高的水平,现阶段以12mmol/L作为适宜标准,然后将血乳酸始终保持在该标准范围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使机体逐渐适应这种乳酸耐受能力超量负荷训练。另外在训练时还需要进行1min运动,要求该运动的强度应稍弱于最大乳酸训练运动过程中的强度,适当清除一部分血乳酸后再继续开始训练,每次训练都要将血乳酸提高到12mmol/L,逐渐使机体适应这种刺激,从而达到提高乳酸耐受能力的目的。

3针对有氧代谢能力进行的训练

乳酸是一种酸性物质,一旦在机体体内的堆积超量,就会破坏机体内酸碱平衡的状态,降低代谢水平,无法继续保持较高的运动强度。因此为了避免发生这种情况,还需要进行有氧代谢能力的训练。

而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两个基本要求,首先需要针对心血管进行超量负荷训练,以此来提高机体的心搏量以及输出量;其次要针对专项所要求的肌肉群进行有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训练。

3 . 1间歇训练

很多运动员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成绩,都是因为他们在间歇训练中取得了较大的训练成果。在经过长时间运动的间歇训练之后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该训练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运动强度不能太高,而运动持续时间则要相应的延长。

3 . 2无氧阈训练

无氧阈训练主要是采用专项超量负荷的训练方法,同时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以无氧阈的速度为标准,对血乳酸的生成及排除进行适当刺激,提高速率,确保机体体内不出现酸中毒现象,从而提升有氧氧化系统的能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速度的增加进行控制,严格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在相近速度的练习状态下,运动员的血乳酸堆积量逐渐减少,就需要适当提高速度,确保训练时血乳酸能够稍高于无氧阈,以此来提高机体的适应力。随着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不断增强,能够相应提高血乳酸的减少率,并增加乳酸的排除速率,同时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值。而只有不断的增加运动强度,才可以始终达到血乳酸无氧阈,最终实现对有氧氧化系统能力的加强训练。

3 . 3持续训练

持续训练指的是在中等强度或者高强度的状态下要求运动员在一段时间下维持一个恒定的速度进行运动。采用该训练方法能够提高耐力型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不过该方法要求有较高的训练强度,通常运动员在初期训练阶段都会进行持续训练,一般情况下运动距离都会超出比赛距离的2~5倍,让运动员完成超长距离的训练任务,并逐渐提高运动速度,以此来增强运动员的有氧代谢适应。

3 . 4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之间的关系

在无氧代谢中形成的乳酸主要是通过代谢进行清除的,确保运动员能够维持较高强度的训练,避免乳酸的不断堆积造成酸中毒现象,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此同时,如果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较强,也就表明他的恢复速度较快,而且这种恢复速度快不仅体现在运动结束后,同时还体现在运动时的不断恢复上, 只有在恢复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运动员才可以继续承受更大强度的运动训练,并重新建立起新的新陈代谢平衡,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

4结语

耐力性项目 篇8

1 耐力型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体内水和电解质的补充

运动员在训练后, 机体出汗量大, 常会产生脱水, 同时体内的水和电解质也会随之丢失, 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也会受到影响, 从而导致运动员做动作的标准程度下降。而运动中或运动后及时补液, 对保持体液平衡, 提高运动能力, 推迟疲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运动员在运动中, 如果不能平衡消耗掉的水分, 会头疼、疲劳、热衰竭、甚至损害心脏功能。身体排出大量汗液, 汗液主要成分是水, 还有钾、钠、钙、磷等矿物质。身体丧失了大量水分、盐分, 电解质失去平衡, 会出现肌体调节能力下降、体温升高等症状, 所以一般运动员会补充含电解质和各种矿物质的运动功能饮料, 以补充流失的能量和盐分。运动饮料会给予补充的水分并向肌肉供能, 运动前后都可以饮用。

2 耐力型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体内营养补充

耐力项目包括长跑、马拉松、骑自行车、和一些综合项目等运动, 该类项目一般运动时间长, 强度不大, 运动中也无间歇等特点。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主要是以糖和脂肪的有氧代谢供能为主, 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消耗大, 运动员往往在运动后期, 由于肌糖原耗竭、血糖下降, 代谢平衡状态被破坏等引起运动性疲劳。选择的膳食应该为运动员提供足够多的热能。还有就是根据相关研究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在耐力型运动项目中比较多见, 所以要从膳食中得到足够多的蛋白质和铁。耐力型运动员运动时间长, 体内的能量大量消耗, 导致中枢神经系统过于疲劳, 所以在膳食当中要选择一些能提供大量含糖的食物, 以提高运动员体内糖原的储备, 可以推迟产生疲劳的时间。同时耐力型运动员在运动时会大量出汗, 水分和电解质流失, 要适当的补充液体, 加速运动员身体的各方面技能的恢复。

3 耐力型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体内脂肪的补充

脂肪是人体内贮存能量的最重要的物质之一, 又是运动中能量的一个重要来源, 它比糖元的贮量大10 倍。耐力训练使运动员身体各个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 如骨骼肌线粒体数目和体积增大, 有氧代谢的酶活性增强, 从而提高骨骼肌代谢利用氧的能力, 增加脂肪酸分解的能力。人们采用许多手段和方法, 以期增加运动时脂肪氧化供能的比例, 节省体内糖消耗, 提高机体耐力。

4 耐力型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体内蛋白质的补充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体育运动被赋予其独特的内涵和竞技精神, 它在增强人群体质中起到了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 运动员在接受系统的体育锻炼后, 其心功能、摄取和利用氧的功能明显增强, 体内氧化脂肪的能力提高, 身体协调性、持久力和爆发力都有所改善。营养是机体组成的物质基础, 也是人体正常生长发育、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运动员来说, 良好的营养是确保运动能力, 提高机能水平, 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蛋白质对运动员生理功能维持和比赛成绩提高有重要作用。蛋白质的需要量与机体劳动强度、肌肉量的多少、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等条件有关。总之, 营养物质是维持运动员健康和良好竞技状态的重要保证, 因此结合各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训练实际, 制订出与其训练配套的膳食模式, 是运动营养学的中心任务, 也是运动员提高成绩的根本保障。优质蛋白质可以从康比特蛋白质粉里充分摄取。

5 耐力型运动项目中运动员体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维生素的补充, 维生素食用过量会导致中毒, 所以大家要按照说明来服用, 一般要在饭后吃。耐力型田径项目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 同时有维生素的大量丢失. 而且有些维生素成分人体是不能合成的, 需要从自己的饮食当中去摄取。了解一些能为耐力型运动项目所需的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是必须的! 尤其那些食物中含维生B1 和维生素C较多, 它们两个与耐力型运动能力关系密切, 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即可. 建议你每餐保证青菜的摄入量, 多吃水果, 粗粮. 合理搭配饮食, 增加力能的摄入, 同时要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 循循渐进, 保持身体最大耐受力, 合理休息, 科学的提高成绩。合理搭配饮食, 科学训练, 注意休息, 提高生活素质, 增强体质。

总之, 在耐力型的田径项目运动中, 要想很快的恢复机体机能和提高机体高效的完成要求的动作, 就必须配有合理的营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状态, ;同时, 保证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 例如运动中的脱水, 贫血等等。如果能够保证足够的能量补给, 就能使运动员在参加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时, 创造更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团队和运动员要对营养膳食有相关的了解, 了解各种食物都什么样的营养价值, 以利于队员在训练和实际比赛中得到利用, 来提高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 促进训练后体能的良好恢复。

摘要:在现代田径运动项目的训练比赛以及恢复期, 耐力型运动项目运动员对饮食中的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也受到其本身项目特点的特殊性而明显区别于其它田径项目, 运动员的饮食营养合理化越来越受到教练员的重视。本文从运动员训练和比赛中, 对水和电解质、脂肪、糖、等营养各种需求和补充, 来分析耐力型田径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合理营养问题, 来提高教练员、科研服务人员关注对运动员膳食进行合理科学搭配和调整, 保证运动员的各种营养需求。

上一篇:现代装饰中的色彩表达下一篇:高职院校毕业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