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2024-09-14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共8篇)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篇1

职业技术学院 毕 业 论 文题 目: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作 者: 学 号:院、系:专业班级:指导教师: 二○一二 年 月日 摘 要 本文首先对领导者素质的内涵、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阐述了当代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提高领导的素质的基本途径。加强领导者素质研究,合理改善领导者素质结构,使领导者更好参与领导活动,更好地为组织服务。关键词:领导者素质 基本途径 素质结构 领导活动 I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d 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leadership qualities andleadership qualities.Contemporary leadership q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 the disease has raised the basic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leadership.Strengthen the leadership qualities and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leadershipqualities reasonable and leaders to better participate in leadership activities andbetter for the organization.Key Words:leadership qualities Basic approach Quality structureLeadership activities II 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引 言 1第一章 领导者素质概述 2 1.1 领导者素质的内涵 2 1.2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2 1.3 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 3 1.3.1 能力素质 3 1.3.2 道德素质 4 1.3.3 知识素质 4 1.3.4 法律素质 5 1.3.5 身心素质 5第二章 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6 2.1 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 6 2.2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 6 2.3 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者绩效的高低 7 2.4 领导者素质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 7 2.5 领导者素质对组织成员与组织文化的影响 7第三章 提高和培养领导者素质的基本途径 8 3.1 注重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8 3.2 重视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 8 3.3 自我反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8 3.4 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9 3.5 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 9结 语 10参考文献 11致 谢 12 引 言 进入 21 世纪以后,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要求领导者应该具备相适应的领导素质能力。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命运,事关生死存亡,唯有提升领导者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领导者也才能够在组织长期生存下去,并适应组织发展,促进组织进步。领导者的活动涉及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决策、用人、沟通、监督、激励等方面,这就要求领导者的素质也应是多种素质的集合,其综合性极强。领导者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领导者素质并随着组织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领导者的自我完善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素质条件并非一成不变。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领导者应通过正确的途径使自己的素质结构趋于合理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参与领导活动,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促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1 第一章 领导者素质概述 领导者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而特殊的角色。领导者担负着决策、用人、组织、协调、监督、激励等重要职责,必须具有较高的素质,才能胜任领导角色,成为有效的领导者。1.1 领导者素质的内涵 素质就是一个事物固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一定的行为主体进行某种活动所依凭的内在条件,即基本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黄强、彭向刚在《领导科学》中谈及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主体在履行领导职能、发挥领导作用的过程中所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基于人的一般素质、又符合领导者角色特点而形成的胜任领导工作的各种主观条件和特质1。韩晓然在《浅析领导者素质》中也指出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在一定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实践锻炼和学习所形成的在领导活动中经常发生作用的本质要素2。在我看来,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者的一切内在构成,是领导者履行领导职责借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能力,是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1.2 领导者素质的特点 一般人的素质具有稳定性、潜在性、基础性等特点,领导者素质除了具有这些特点之外,还具有更加突出的综合性、动态性、层次性、自致性等特点。

1、综合性。领导活动是涉及组织、协调、控制、指挥和决策、用人、沟通、监督、激励等诸多环节和方面的复杂过程,综合性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党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3。这都表明领导者的素质是多种素质有机结合的整体。

2、动态性。领导者素质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以及领导者的自我完善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领导者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没有天生的领导者,也没 2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素质条件。同时,随着组织结构的调整、领导职位的升迁以及领导者自身的变化,领导者素质也会发生变化。

3、层次性。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领导者,其素质要求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其特殊的一面。美国学者凯茨在 1955 年提出领导者必须具备三大领导技能:技术技能(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协调技能(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分析决断能力)。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基层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是 47:35:18;中层领导者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 27:42:31;高层领导着对这三种技能的需求结构比例是 18:35:47。尽管在现实生活中,领导技能需求的比例没有完全而准确的量化,但这种研究分析意义重大,它说明在层次不同的领导岗位上,领导者素质结构应该有不同的倾向性。

4、自致性。自致性是指领导者素质的自我养成。领导者素质是在与生俱来的先天遗传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锻炼和努力奋斗所获得的胜任领导角色的主观条件。1.3 领导者素质的基本内容 领导者素质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能力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法律素质、身心素质等。1.3.1 能力素质 领导者的能力素质是领导者履行职责、实施有效领导、建立威望的基础。领导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兴衰成败。决策贯穿领导的全过程,没有决策就没有领导,甚至可以说,没有决策能力就没有领导能力。决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领导者素质高低、领导艺术水平的高低的重要标准。

1、激励能力 激励可以使人兴奋起来并保持积极状态,从而推动人们的行为朝向预期的目标。采取激励的措施,对于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作用。领导者激励下属的能力,是实现组织目标、培养人才、提高领导绩效的重要保证。

2、沟通能力 沟通既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也是履行领导职能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沟通是组织的生命线,传递组织的发展方向、期望、过程、产物和态度”4。离开了沟通,领导活动 3中的决策、用人、授权、监督、协调和激励等都无法顺利进行。对领导者来说,沟通是一项基本能力。领导者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发挥领导者的影响力,更好地协调复杂关系和优化组织的生存环境,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和实现组织目标。

3、创新能力 领导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创造力是领导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如果领导者没有进行制度化创新的能力和雄心,那么组织压力很快就会将新的思路淹没。而对抗压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和冒险”5。领导者的创新能力就是及时发现新问题、善于提出新思想、敢于采用新方法、有效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创造性地 6执行政策,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1.3.2 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在领导活动中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是领导者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内在手段,是领导者影响力的主要源泉。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领导者缺乏正直的道德,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因为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领导者应忠诚于组织与集体,对于领导者来说具有基础性意义,这既是领导者职业道德的基础,也是一切领导素质的基础。这是因为“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7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有利于提高领导绩效,塑造良好的领导形象,增强领导者的威信,也有利于净化集体风气,促进组织精神文明建设。领导者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领导者基本的为人之道。领导者要有奉献和牺牲精神,要有宽容大度之心,责己恕人,以身作则,对下属和同事平易近人,宽容大度。领导者应在工作和学习方面,还有思想和生活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是领导者胜任领导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1.3.3 知识素质 知识素质是指领导者做好本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及其合理的知识结构。领导者应该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深厚的专业知识、广博的辅助知识。

1、基础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领导者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社会 4科学理论知识、政策法规知识、现代科学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是领导者应具备的最基础的知识。

2、专业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区别于其他领域人才知识结构的主要标志。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我们 8的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领导者虽然并不一定要成为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但是至少应当对自己所领导的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多的的了解,这样才能符合岗位的要求。

3、辅助知识是领导者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领导工作相关的知识。辅助知识的内容极为丰富,领导者应学习和掌握政治学、经济学、哲学、逻辑学、演讲学、心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新学科知识等基本常识。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聪慧,算数使人周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1.3.4 法律素质 领导者要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做到懂法、知法、守法,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不做违反法律、法规的事。领导者要身体力行,严格守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法律的权威。领导者要从自身做起,并带领组织成员一道为建设和谐的组织环境而不懈努力,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1.3.5 身心素质 领导者的良好身心素质主要包括: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身体素质是领导者完成工作任务,有效实施领导活动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精力完成工作,也就无法提高工作绩效。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领导者实施正确领导活动的重要保障,领导者应具备崇高的人格、开放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够从容的面对,临危不乱。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在领导活动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领导者应积极丰富自身领导素质内容,努力提高领导素质质量,并使结构合理化,为今后更好参与领导活动打下扎实的基础,为组织更好的发展壮大而贡献自己的力量。5 第二章 领导者素质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领导者是组织的核心、旗帜和象征,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其素质状况关乎组织的生 9存与发展。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领导者素质是决定着领导行为和领导结果的特别能动的因素,是开展领导活动的前提、基础,是领导者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领导者素质在推进组织健康快速发展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1 领导者素质是实施有效领导的基础 组织目标的确立、战略的规划、决策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员工的激励等,都要以领导者素质为基础和前提,领导者素质成为领导者进行有效领导的基础性因素。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国际竞争激烈化等,对领导者素质提出了严峻考验,也对领导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领导者要为了组织的发展准确制定今后的发展空间,引导组织积极开展组织战略活动,积极支持并引导组织其他成员充分发挥其战略能力,提出具体方案,并深入组织实际开展调查,在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战略方案。还要对组织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确保重点战略能够实现。要善于将组织的资源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调整,来适应组织 10发展的需要。2.2 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 领导力就是领导者通过履行领导职能,发挥影响力所能实现领导目标的程度和能力。领导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厚积而薄发;要提高自身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能力;还要培养自身正确的领导风格,找到适合自身的领导模式,并有目的地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这是有效提高领导力的方法和途径。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与领导力的大小具有直接相关性,领导者素质是领导力的基础。领导者只有具备并发挥领导力,才能有效引导和激励员工,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也才能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62.3 领导者素质决定着领导者绩效的高低 领导者素质就是领导主体开展领导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它影响着组织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影响着组织的整体绩效,它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活动绩效的高低。领导者素质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内在因素,是提高领导艺术、创新领导方法的基础,是进行正确决策、选才用人以及有效激励的基础;它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得失,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2.4 领导者素质关系到组织的兴衰存亡 不同的领导者素质产生不同的领导行为,产生不同的现实结果,使领导者自身、群体和组织乃至社会及其成员都直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领导者素质不仅对于领导主体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也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制约着自身事业的成败;而且对于组织和集体来说也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2.5 领导者素质对组织成员与组织文化的影响 在组织文化的创建过程中,领导者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者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沟通能力,进而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以及上、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在组织 11管理中领导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价值实现,承认人的尊严,并做到团结同事,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使其对组织产生归属感,这样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更好的为组织服务。领导者应从组织机构、实施过程中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为组织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提高组织文化的水平与质量。对组织来说,领导者素质不好,严重影响领导者在组织中的威信,影响领导者与组织其他成员的工作联系,组织的政策方针落不到实处,影响组织成员工作积极性,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与绩效。相反,领导者素质的好、水平高,可以提高领导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领导活动有序进行,也可以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带领组织成员把组织推向更高层次。7 第三章 提高和培养领导者素质的基本途径 领导者良好的素质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领导者在先天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和自我完善而形成和提高的。领导者先天的生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只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物质基础,决

定性的因素还是后天的努力、培养与锻炼。3.1 注重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学习一直是领导者获取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领导者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根据领导岗位的要求,有选择性的学习。要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学习目的,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努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循序渐进。在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领导者不但要加强学习使自己成为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且要以较强的超前意识及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新知识急剧增加、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的要求12。3.2 重视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 领导者应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重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成长进步。诚如古人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领导者一定要深入基层生活,注重实践锻炼,磨炼意志,积累经验,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组织,并使自己能够在组织中站稳脚跟,长期生存下去。3.3 自我反省,在总结反省中完善 恩格斯曾经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 13从自己所犯的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领导者在进行经验总结时,要从实际出发,研究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其内在的各种联系,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8 在日常管理中,领导者应善于抓住主要问题,要善于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应实事求是地对事物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出深层次的原因。还要进行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评价,正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在不断的反省过程进步与提高。3.4 健全制度,在制度规范中进步 组织要建立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长效机制,把提高领导者素质纳入制度化管理的轨道,通过制度的规范和管理,提供改善领导者素质的外在压力,促使领导者产生并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这方面制度包括:岗位培训制度(包括岗前培训和在岗、轮岗培训)、选拔任用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监督制度等。通过各种制度来规范领导者,让他们处于动态的学习过程中,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技能水平,在制度规范中不断进步。3.5 不断强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 领导者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强烈愿望与要求从根本上影响着领导者素质能力提高或降低。如果一个领导者完全没有提高其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那肯定就没有提高自己素质能力的行动与结果。领导者个人有提高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愿望与要求,就会付诸行动。而这种愿望越强烈,付出的努力就会越多。而付出的努力越多,探索就越多,效果就越明显,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也会得到较大、较快的提高。此外,领导者可以和其他优秀的领导者一起学习探讨。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汲取其管理之精华,取长补短,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领导者还应该树立坚定的信念,有克服任何困难的勇气,积极的面对各种挑战,强化自身心理素质。还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不能因循守旧、思维僵硬,要在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领导者唯有不断加强学习,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知识能力,才能持续增强自身素质。而只有经常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领导力,才能更好地对组织成员施加影响,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促进组织事业的发展。9 结 语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主体,在领导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领导绩效的高低,决定着领导活动的成败。领导者素质也决定着个人的前途命运,制约着自身事业的成败;而且对于组织集体来说也是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因素。组织应建立健全相关领导选拔、任用、培训制度,致力于提升领导者的整体素质。领导者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篇2

一、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兴起背景

社会公正是21世纪的主要议题。教育领域中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讨论最初集中在课程、学校文化领域,新近的研究转向了教育领导领域。在1999年的美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University Committee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UCEA)大会上,马歇尔(C.Marshall)召集140名教育领导学者组成“社会公正领导研究团体”,受福特基金会资助致力于探讨社会公正教育政策、研究和实践。短短几年内,社会公正领导的研究突飞猛进,被墨菲誉为“当代教育领导三大主流综合范式之一”(另外两个是学校改进和民主社区)。它的兴盛根植于西方社会全球化和多元化社会背景,也是教育领导领域自身学术反思的结果。

近20年来,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新资本主义、新管理主义等新兴政治经济力量向教育领导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于自由市场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西方工业社会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竞争环境中的社会不公正状况,传统教育领导的知识基础、研究和实践都面临着社会公正议题的严峻挑战。“整个世界的教育政策都重新聚焦在学习上的社会全纳和社会公正上。社会全纳与社会公正已不再仅仅涉及义务教育阶段,它还要更多地吸收不同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的人进入学校和获得教育、经济上的成功”。[2]

社会公正领导的兴起也离不开广阔深厚的教育领导学术资源基础。传统的教育领导研究遵循实证主义范式,关注教育领导的角色、过程、任务、官僚制、决策等主题,诸如种族、性别、少数群体等公正问题被边缘化。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强调问责制、标准化测验的教育改革更与社会公正背道而驰。传统的教育领导不仅导致学校中少数群体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且丧失了教育领导的价值立场,使其降低为一种技术工作。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管理价值论凸显,伦理和价值建构了教育领导的基本问题,对效率、问责制的关注退居其次。这种转型是一种深刻的学术反思,“在后行为主义科学时代中,教育管理专业传统的知识基础的合法性受到怀疑,相应的,建立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学校领导培训方式也受到质疑。在构建教育领导的新的图景中,社会公正、学校改进和民主社区成为重塑教育领导专业的三股重要力量”。[1]

二、社会公正领导内涵的多元化理解

社会公正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柏拉图,至今它的内涵仍非常复杂且缺乏共识。社会公正的概念运用到教育领导领域中,社会公正教育领导的内涵也呈现多样化的理解。

(一)批判-人文主义社会公正领导观点:结构视角

批判-人文主义立场既是建构性的,也是规范性的。这一流派认为社会结构是具有不平等性的人类社会建构,要通过激烈的社会变革消除社会不公正状况。教育领导领域中关于社会公正问题的许多讨论都采取了批判-人文主义者立场。例如,博奇(I.E.Bogotch)提出,现存的教育体制复制了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体系,学校领导要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行使权力,挑战所谓中立的、价值无涉的教育结构。[4]古德法博(K.P.Goldfarb)等人也阐释了社会公正与批判立场、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旨在培育和推进社会公正的学校领导应该识别现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改革建议,目的不在于提高现行教育体系运行的效率,而是设想和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5]概括起来,批判-人文主义者视角的社会公正领导基本观点是:第一,承认现代教育结构是价值负载的,它复制了社会的权力关系;第二,批判现存的教育结构中充满了不平等性,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不公平的教育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业成就和社会经济成功上的“两极化”现象;第三,呼吁通过彻底的变革消除学校教育中的不公正现象。

(二)关注学生学业成就和社会经济利益的社会公正观点:结果视角

社会公正领导的结果视角聚焦于学生学业成就平等。学生学业成就低下被视为社会不公正乃至未来处于经济劣势地位的指示器,社会公正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改进学校教育过程,让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少数群体学生,包括来自不同种族、阶级、语言、文化、性别,甚至是需要特殊教育的残疾学生,能获得与优势群体学生平等的教育结果和社会经济成功的机会。如基沃茨(S.Gewirtz)提出,社会公正领导的核心在于摧毁和颠覆学校中加剧边缘化和排他性的学校教育过程,支持和认同建立在尊敬、认同和同情基础上的学校教育过程。[6]由于社会公正和学业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一些研究将学生学业成就测验视为检验社会公正领导的标准。例如,瑞斯特(A.F.Rieste)等人的研究就将少数群体的学生、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学生在阅读测验中取得高于预期的成绩,视为学校成功、社会公正领导从抽象的概念走向实践的标准。[6]但是,格瑞沃德(D.Gruenewald)提醒到,将社会公正与可测的学业成就联系在一起,容易误导政策制定者简单地将缩小学业成就差异视为解决社会不公正的手段,而不去深入分析社会和教育不公正的根源。[6]

(三)批判的社会生态公正视角:拓展的概念

批判-人文主义视角和学业成就视角都集中在学校教育领域内部,强调教育和经济利益公平。弗曼(G.C.Furman)认为,这种观点反映了深入美国人心中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即人类中心主义、个体主义和经济无限发展。[9]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它只关注人类系统内部的平等,没有看到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因此缺乏生态学的效度。人类社会结构的不公正和权力关系的不平等是造成环境恶化、资源殆竭、污染甚至是人口过剩的根本原因。在生态危机丛生、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社会公正的内涵必须扩展到社会生态公正的领域。例如,博沃斯(C.A.Bowers)最早提出了生态公平理论(theory of ecojustice),旨在整合4个教育和政治目标:①理解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的相互关系;②解决环境、种族问题,包括地理维度造成的社会不公正和环境污染问题;③复兴那些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非商业性的文化传统;④构建不破坏后代环境的生活方式。[10]沃瑞(C.Warren)提出生态女权主义(ecofeminisism),分析男性文化如何通过社会和生态掠夺(例如土地控制模式)造成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的边缘化和被压迫;[9]奥苏利文(O’Sullivan)的生态纪教育(ecpzoic age)提倡关心他物、重视多元文化价值的学校教育。[9]

三、社会公正领导的实践方式和行动策略

教育领导是一种实践哲学。社会公正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如果社会公正领导只停留在道德讨论和价值倡导层面,而不能转变为校长推进学校乃至社会公正的积极行动,不能融入校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就失去了它固有的批判立场和社会建构特征。近几年,一些研究者,如泽哈瑞斯(G.Theoharis)[13]、布朗(K.M.Brown)[14]、麦肯锡(K.B.McKenzie)[15]等采取实证方式揭示了社会公正学校领导的行动策略。

(一)校长是社会公正的倡导者和实践家

不同的教育领导范式下,校长扮演不同的角色。在传统的教育领导活动中,校长的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学校的公共关系、经费、法律、人事等问题,对贫穷、语言、少数群体、特殊教育需求、性别、种族等问题缺乏关注。结果,校长掌握了许多学校管理知识、技术,却丧失了教育领导的价值立场,缺乏对导致学校不公正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的批判意识。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在日常的领导实践活动中,关注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造成的少数群体学生边缘化的问题,他们不仅具有在学校中推进社会公正的强烈责任感,而且有能力推进公正,创设更和谐、更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

(二)首要目标是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业成绩

提高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是社会公正领导的首要目标。传统上,人们认为一个好的校长是效率专家,关注经费预算、人力资源等问题,学校管理技术清晰。但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学业成功和健康发展,其核心技术是教与学的技术。如果一个校长不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处于边缘地位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平等的学校教育,获得成功,他(她)就不是一位好的校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公正领导已经超越了传统上对好校长的认识,将学校领导的重心从效率回归到学生的学业成功乃至经济和社会成功层面。

(三)改进学校教育结构

过去,人们通常将学业失败归因为学生个体因素,但社会公正领导将其归咎于学校教育系统内部的不公正性。传统的学校领导维持甚至加剧了不公正的学校教育过程和结构,那些处于特权地位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教育机会,边缘化的学生接受歧视性或者隔离性的教育计划,这显然有悖于学校教育的民主基础和全球化趋势。在一个学生和家庭日趋多样化的教育背景中,校长要真正成为一个有权威的学校领导者,必须重塑学校的权力结构,包括课程表、教育资源的使用、课程计划等。例如,提供个别教育方案、实施全纳教育、为边缘地位的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等。改进学校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业成绩,而且抵制教育不平等;它不仅是教学上的转变,而且是一种道德行动。

(四)培养教师促进社会公正的专业能力

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一般不关注社会公正的价值和实践。“教师对社会正义、平等与不公、权力与压迫、财富与贫穷等问题保持缄默,就等于在宣传一个不真实的社会,并无形中妨碍学生理解其教育经历”。[4]在社会公正领导框架下,校长要帮助教师树立社会公正意识,培养他们与多元文化背景的学生沟通的能力;教师不仅要具有促进每个学生学习的教学技能,而且要有公正的责任感,要采取批判教学立场,创设支持反思、讨论和对话的教学环境。

(五)建设包容性的学校文化,构建良好的学校-社区-家庭关系

学校是意义、信仰和价值荟萃之地,只改进教育结构而不重塑学校文化,社会公正就无法实现。社会公正领导致力于为每一个学生创建温暖的、安全的、更具包容性的学校氛围。学校要主动地走进社区、走进那些边缘化的学生家庭,吸收更多的处境不利的父母参与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建立合作性关系,共同表达对学生的期望,为学生提供机会和资源,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而且能改进学生、家庭、社区、学校的关系结构。

总之,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在日常的领导活动中要从公正的视角检视学校的所有事情,并通过一系列积极的行动策略创建更加公正和公平的学校环境。从泽哈瑞斯对社会公正领导特征的8个维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社会公正驱动校长的领导实践(参见下表)。

资料来源:Theoharis,G.Social Justice Educational Leaders and Resistance:Towards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Leadership,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7,43(2):253.

四、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一)它体现了西方教育领导的范式转换和“文化复兴”

社会公正领导聚焦于平等、公正等价值和伦理问题,从较广泛的意义上讲,它是西方“道德领导”概念群的一个分支,是当代教育领导转型的一个侧面,这种转型就是关注学校领导的道德和伦理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道德目标。一些学者将社会公正领导的兴盛称为西方教育领导从实证向理解和批判、从事实向价值的范式转型。哈瑞斯(L.E.Haris)则认为这种转变更显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复兴”。[17]

(二)它彰显了21世纪教育领导领域的人文-实践取向

教育领导的研究和实践不仅是科学的,理性的,更是实践性的和理解性的。前者以发现知识、改进实践、提高效率为目的;后者旨趣在于揭示问题、增进理解、获得解放。从批判-人文主义视角看,社会结构是具有价值性的人类社会建构,学校教育复制和加深了不平等的社会权力结构和主流价值体系。社会公正取向的校长批判和质疑现存教育结构,并采取积极行动创建一个更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它以一种更具有关怀性的价值立场看待教育领导领域,表达了转向实践、获得解放的旨趣。在全球化和学校教育对象多元化的背景下,这无疑会成为21世纪学校领导研究和实践的主题和重心。

(三)社会公正领导研究的未来展望

公正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社会公正教育领导的探讨还将继续深入。综合泽哈瑞斯、布朗[18]、马歇尔[19]等学者的看法,社会公正领导的未来研究主题是:第一,拓宽现有研究领域,从对城市学校的关注拓展到对农村、城郊以及种族更加多元化的学校的社会公正领导的探讨;第二,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公正驱动的校长具有的批判性特征;第三,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视角,采取实证方式全面地分析校长推进社会公正的行动策略以及遇到的阻力;第四,深入到学校教育核心的教学过程和技术层面,探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第五,系统的改进教育领导培训方案,实施以公正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培训方案,培养社会公正学校领导的意识、角色、技术和能力。

摘要:社会公正领导是当代西方教育领导研究的三大主流综合范式之一。它的兴起植根于全球化和多元化时代,代表了当代教育领导的范式转型。社会公正领导聚焦学校教育领域平等和公正伦理问题,并通过积极的行动创建更加公正的学校教育环境,以促进每个学生获得学业和社会成功。近几年,社会公正领导的内涵呈现多元化的理解,并发展起校长在学校中推进和实施社会公正的一系列行动策略。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研究 篇3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 创新素质 提高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发展,市场竞争逐渐加剧。要想增强我国竞争实力,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是国家人才的储备力量,提高其创新素质,不仅能增强大学生的竞争实力,还能提高国家的凝聚力与核心竞争力,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程。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高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素质状态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作用。然而,我国当代大学生目前创新素质普遍处在偏低的状态。

(一)普遍缺少主动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产生的前提,直接驱动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强烈的求新求异创新意识是促进创新活动开展的强大动力;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开发自身创新潜能,无意进行创新探索。一部分当代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创新对拓宽领域、活跃思维、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创新素质是当代大学生将来立足工作的基本素质。有些大学生认为创新活动需要有新事物、新观点的产生,但面对未知的环境却不愿意尝试创新活动。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抱有怀疑态度,只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任何创新追求。更有些大学生具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意愿,但很少和具有创新品质的人交流,因此缺乏创新经验的积累。

(二)普遍缺乏质疑精神和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和持续的核心,指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思想、见解和灵感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灵魂,没有创新思维就不可能突破惯性思维等思维定势,不能产生新的构思和行为。部分大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缺乏质疑精神,考虑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活动常常千篇一律。当代大学生学习知识较为机械死板,缺乏深层次的钻研、探索和归纳,不注意学科内在联系,不能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进行系统整合与提升,导致思维方式呈单一直线型,思考问题缺乏全面性、灵活性和层次性。

(三)知行脱节,创新能力较弱。

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过程保障,是创新活动最终付诸实践的关键。把创新思维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通过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的必经之路。应试教育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一定的弊端,这种教育模式的中心是课堂和教师。学生无法占据课堂的主动性,导致师生之间无法进行较为有效的互动和交流。学生在课堂中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主动地思考,也就无法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自身综合知识不够宽泛,不注重知识的整合迁移,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缺乏实践活动的磨炼,学习和实践从根本上脱节。

(四) 不具备独立自信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实现的坚强后盾,指在开展创新活动时应该具备的自信、独立、求异、合作及坚韧不拔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特征。当代大学生缺乏创新毅力,在不利的环境中容易灰心丧气、意志挫败。在创新人格上表现出不敢突破常规、不愿深入探索、遇到质疑很难坚持、过于突出自己不善于分工合作的特征,导致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稍微遇到困难就言弃。

二、 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升策略探究

(一)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创新意识。

1. 将创新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

设立创新教育课程,以竞赛或项目为载体,课堂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并适当给予学生相应的创新学分。创新素质课程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实验操作课程,针对理工科等学科实践性较强的特点,以开设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和探索实验为主,培养当代大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类是人文素质课程,加大人文社会科学的普及服务,提高当代大学生文化素质。第三类是研究方法课程,使当代大学生掌握多科的理论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和实践创新能力。

2. 创新考试的内容和形式。

在考试内容选择方面,选择能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的内容。既要反映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考察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知识的能力。提倡分阶段考试与综合考试相结合,注重大学生平时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核,使考试能真正对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检测,培养当代大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二) 丰富和参与第二课堂,活跃创新思维。

1.设计特色的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为大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可充分开发其潜能,对培养创新素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当代大学生的参与面还不够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承担长期风险性较大的研究。高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应精心设计、突出特色,挖掘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内涵,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指导当代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加强当代大学生创新类社团的建设。

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以社团为单位进行创新实践训练,为各社团配备实践创新成果丰硕的专业指导教师,使社团创新实践变成一种隐性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并将创新类社团活动纳入学分制体系。目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学术类社团偏少,当代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文体类社团较低。因此,高校应重点培养科技创新性社团,依托这类社团组织各种创新竞赛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当代大学生创新视野,活跃和启发创新思维,而且可以促进当代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3.以赛事为龙头,营造全校创新实践氛围。

以当代大学生自身的知识层面,很难将一个知识点和社会课题联系起来。如果有一个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思考这两者的联系,大学生便会进一步发散思维,进而有一些新发现,在学术与生活实践间架构一座桥梁。有很多优秀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大学生电子商务大赛等。对于这类国家级高水平创新实践活动,各高校应该做好宣传工作,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校内选拔,形成校园内的创新实践氛围,激励更多同学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让当代大学生在比赛和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成为真正拥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三)开展课内外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

针对我国当代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特点,实践环节更应受到重视。首先,教师应加强课堂实践、课外实践的研究和组织,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洞察和分析能力等创新能力。其次,高校应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增加大学生实习实训时间。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尽量减少各种条框约束。在允许范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创新素质,强化创新能力。

(四)利用互联网思维,坚定创新人格。

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下,本质是人人都是传播的主体。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和互动性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提高自身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然后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当代大学生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宣传自身的创新项目,不断塑造创新人格。

三、 结语

创新素质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动力。当代大学生必须不断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素质和能力,才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然而,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需要校内外和课内外的共同努力,师生相互配合。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为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创造广阔的平台。

参考文献:

[1]珠娜.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广角,2015,(3):127-128.

[2]黄文彬,戎思淼,李铁军.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途径[J].科教导刊,2015,(2):178-180.

[3]崔红丽.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分析及培养途径[J].理论观察,2014,(12):159-160.

[4]孙小军.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5,(32):61-63.

[5]项勇,张冰冰.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5,(11):6-7.

[6]张雪,静丽贤,刘文佳.当代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3):40-41.

[7]曾祥春,吴志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现状及发展述评[J].教育文化论坛,2014,(6):74-77.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研究 篇4

摘要: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问题是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考察方法运用得当与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现有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的不足出发,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领导干部 ;道德素质 ; 考察方法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问题是领导干部考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道德素质考察的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是否得当,而且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一、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的重要性

作为对领导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领导干部运用公共权力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历史发展到今天,在当代领导干部选拔过程中,对道德素质的考察已经赋予新的涵义和内容。因此,对于道德素质考察方法的研究,是各级组织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所谓道德素质考察方法,即考察、评价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方式和手段的统称,是一个体系。科学、合理的道德素质考察方法,就像一套科学严密的检测程序,能够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中的关卡,将脱离群众、弄虚作假之人淘汰出来。

二、当代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的主要方法

我国目前常用的考察领导干部道德素质的较为普遍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是了解他人的一个重要途径。直接观察法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对某人的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评价其道德素质。

(二)个别交谈法

个别交谈法是指通过对方发表的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和采取的态度,来把握其道德素质情况。

(三)民主测评法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对被考察者的道德素质有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充分征求广大群众的意见和看法。此法有利于防止可能出现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的考察结论,也可以使被考察者了解自己的群众基础和工作效果。

(四)模拟测试法

模拟考察法是通过模拟品德产生的生活情境,激发被考察者心理活动的表露和内心真实世界的展露,在无人监督、没有群体压力的情境中,通过场景模拟的方法观察被考察者的道德行为及相应的一系列道德心理活动,测试其素质。

还有其他考察方法,包括实绩考察法、领导评价法、延伸考察法,等等。

三、当前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中,由于考察方法不当而选拔任用了一些道德素质较低的人员担任各级领导干部,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危害的例子不少,甚至出现“带病提拔”、“边贪边升”、“边腐边提”、“升了更腐”等现象。总之,当代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重现象轻本质

虽然近两年党中央提出加强对领导干部工作的八小时之外表现情况的考察,但囿于方法和手段的局限,很难深入彻底。由于了解不多、不深,因而考察结论也就只能简单,不能作出实质性的定论。“

(二)重定性轻定量

目前,在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工作中,大都具有突击性和批量性的特点,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完成大批量的考察任务。这样一来,对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优缺点的考察,主要是定性的分析和评价。考察结果多是“满意”、“合格”,少有区别性和差异性,一定程度上滋长了领导干部面对考核的懈怠心理。

(三)重形式轻内容

只用形式化的“调查”、“评议”,重形式不重内容,当然无法考察出实质性的东西,最终考察工作只能作为一种形式草草收场,无法为领导干部选拔工作提供有效信息和材料。

四、提高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考察方法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以上痼疾,就要采取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全面、深入、准确地考察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使考察工作发挥更大效用, 进而实现准确考察和选拔优秀领导干部的目的。提高领导干部选拔中道德素质考察方法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途径。

(一)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相结合我们主张通过“经验定性——抽象定量——定性定量综合分析”的程序来对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进行考察。即在定性考察的基础上,重视深入而具体的定量考察,制定具体的考察指标和方法,真实地反映领导干部内在道德素质状况。

(二)平时表现考察与关键时刻表现考察相结合对作为选拔对象的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的考察,要将其平时表现与关键时刻的表现相结合来看。有些领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善于伪装修饰自己的内在本质,在事业心和使命感上表现出极其强烈的积极进取的态度,为人处事也表现出胸怀宽广,正义不阿的一面,工作上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但在关键时刻,经不住物质的诱惑,应该说的“不”字变成了“是”,人民的利益也抛于脑后,从此滑向了腐败的深渊。

(三)领导评价与民主测评相结合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水平,群众有目共睹,最有发言权。因此,能否拓展知情渠道,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群众意见,就成为决定考察结果是否真实可信的关键。考察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既要听其上级部门、同级领导的介绍,还要向其下级组织和群众作考察,倾听各方面群众的反映和意见。

参考文献:

领导者素质 篇5

领导者品格高

境界高

完善自我,出类拔萃。高瞻远瞩,心胸坦荡。克己奉公,为人师表。扬善弃恶,助优扶弱。----自尊而忘我领导者动力强

欲望强

憧憬未来,拒绝平凡。渴望财富,追求舒适。勤于获取,渴望认同。迷恋功名,勇于冒险。----自利而利他

耐力强

耐力强 肩负使命,自我驱动。精力充沛,十倍努力。凡事不烦,难事不拒。不忘危机,永不服输。----自强而执着

领导者才华多

多才

知识渊博,学以致用。文笔精,口才好。善用人才,重视团队。优化机制,完善体系。注重学习,强化业绩。----拥有领导力

多艺

多艺 直觉敏锐,一专多能。见识广,行动快。举一反三,适应变化。明辨轻重,分清缓急。追求简洁,富于创新。----掌握推动力

多兴趣

多兴趣 生性好奇,热情似火。多幻想,少世故。办事育人,主动交际。激情感人,幽默悦人。探索未知,迷恋完美。----散发感染力

领导者思想稳

原则稳固

世界观成熟,万事求源。遵守农场法则,努力创造价值。甄别是非,知恶不为。言而有信,知恩图报。----有良知,重诚信

方向稳当

方向稳当 事业心恒久,目标坚定。拒绝急功近利,克服三心二意。扬长避短,抓大求精。积砂成塔,铸造品牌。----有远见,重结局

作风稳健

作风稳健 价值观清晰,实事求是。反对官僚主义,摈弃形式主义。强化竞争,注重合作。强化制度,注重文件。----有理性,重实质

情绪稳定

浅谈领导者的素质 篇6

摘要:领导在当代的社会公共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政府组织里还是在非政府组织中或是企业之中都有领导的存在。领导是一个组织的核心,也是一个组织运行的关键所在。作为一个领导者既要组织众多的活动领导众多的下属,还要经常作出重要的决策。然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没有基本的素养、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精力的话如何来完成这些繁琐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所以素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必不可缺的一样东西。领导者要具备各种各样的素养,本文则从一些实例出发来分析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素养。关键词:素养政治道德能力心理知识

一、领导者素养的含义

谈素养就离不开素质。素质是指一个社会主体或行为主题进行一般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借助的、来自于先天和后天并凝结于该主体内部、有一定水平和能量的个体质量。即构成完整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体或行为主体的全部材料。素养与素质是同义词,所以素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素养。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领导者的素养是指领导者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内在的基本观念、基本品质和基本能力的总称。

二、领导者素养的重要性

领导者的素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素养是领导者自我完善的需要。领导者的素养是一定阶级和社会的政治思想体系、道德原则和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心理品格等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的具体表现。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只有经过艰苦的锻炼和修养,才能把自己内心的信念自觉地转化为思想和行动的规范。只有领导者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努力地学习、加强锻炼,不断扬优除劣,才能使自己的素养不断升华,逐步趋向完善,成为高效率的领导者。

第二,领导者素养是有效实施领导职能的重要保证。领导者在社会组织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他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是社会组织的决策者、指挥者、组织者。所以对于领导本身来说,自觉地提高素养更有利于有效的行使领导者的职能,出色的完成领导任务。

第三,领导者素养的提高是加强领导影响力的客观要求。领导影响力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影响和改变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主要由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被领导者主动信服、敬佩地过程。所以,领导者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涵养来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此来影响下属的行为,正确的引导下属。

第四,领导者的素养是提高领导艺术水平的基础。在现代的领导中,领导艺术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决定着一个领导人的成功和失败。从无数的实践中证明,优良的素养是产生领导艺术的源泉,领导艺术和领导者的个体素养是成正比的,素养越高领导艺术水平也就越高。所以,要提高领导艺术就必须重视领导者的个人素养修养。

三、领导者素养的内容

领导者要有能力、有知识、有道德、心理素养要好等等,这些就是一个领导者应该所具备的素养。领导者的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领导下属。

(一)政治素养

一位现代的领导人,必定要有一定的理想和志向。在领导素养中,领导人的人生理想和政治目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他是领导人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如今不管是党和国际家的领导人还是企业中的高层领导者都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高度的政治觉悟。尤其是对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来说,这种政治素养是很关键的。

毛泽东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领袖之一,从小就树立了坚定地信念即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生火热之中。自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后,始终都没有动摇过。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是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从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方面来说,他具备了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素养,那就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有鲜明的政治观点。以此毛泽东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正确的解放之路。由此观之,政治素养是领导者的最基本的素养,也是决定一个组织或是一个团体方向的关键因素。

(二)道德素养

道德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它是通过不断的自我省察和反馈改进的方式获得的。道德对领导者是非常重要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共同利益摆在眼前需要决定时,领导者的道德就关系到了整个集体的利益。江泽民曾语重心长的告诉我们:“要想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须首先要堂堂正正做人。”道德是为官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从古代来说,刘备仁德宽厚,用人必以德才兼备。他自是以百姓为重,一仁德信义为首。他以德治天下,深的民心。者就是德在一个领导人身上所体现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相反曹操则是任人唯才,不注重道德,疑心较大,经常滥杀无辜,不得民心。

现代领导者首先必须要有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既要有公仆意识,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又要有敬业精神,爱岗敬业,积极的奉献自己。其次必须做到秉公办事、公道正派。在用人时不任人唯亲,为人时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公正正。处事时要正确客观的看待事实。再次要学会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在权力、名位、人情、金钱、美色面前做出正确的、符合大众利益的选择则。不能为了一己之利而损害大众的利益。

司马光曾经按照德才关系,把人分为四种:德才兼备,圣人;德胜才,君子;才胜德,小人;德才皆无,愚人。在这四种人中,司马光主张宁用愚人,不用小人。所以,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品德。我们用人时要用德才兼备之人。

(三)能力素养

领导者不但要有道德品质,还要有能力。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在领导的过程中所表现的技巧或者是方法。在领导活动中,主观意图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客观事实,领导者能力的大小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领导者,特别是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必须要有的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思维能力。领导者把握着一个组织或团体的命运和方向,所以领导者的战略思维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领导者要从宏观上把握大局,要从全局的思想上来领导一个活动。

2.决策能力。决策贯穿于领导的始终,西蒙曾明确的指出决策就是管理。所

以领导者一定要具备决策的能力。在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可能时时都要领导的决策。

3.预见能力。预见能力则是领导者能够根据当前的情况,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来分析和判断接下来所发生的事情。因为一个组织活动的未来是不能具体确定的,所以就要求领导者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

4.指挥能力。领导者是一个群体或组织的核心,组织的每个活动都需要领导者来指挥、由领导者来实发号令决定组织的行动和目标。

5.协调组织能力。下属之间的不和,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等等都需要领导者的的协调组织能力。领导者的组织协调能力也是领导者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用人能力。领导者的用人能力非常关键,会用人者就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作为一个领导者,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选贤举能,反对任人唯亲,拒绝为旧谋私。

7.应变能力。领导者在领导一个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因为客观事实是突发多变的,我们并不一定全都能预料得到,当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就要领导者的积极应变能力了。

8.表达能力。表达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方式。所以领导者与人沟通就必须有一定的表达能力。

毛泽东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就是他有上述的这些能力。从他领导的三大战役上,我们能充分的看到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例如在攻打东北时首先攻打锦州,这鲜明的体现了放眼全局,抓重点、抓关键的战略思想。从这个实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有超人的决策才能。他以丰富的经验和远见的卓识,运筹帷幄、稳操胜券果断科学的做出决策从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外毛泽东的知人善任也是他的一个优点,在1943年3月的中央机构调整当中,刘少奇、任弼时新任书记处书记就是典型的例证。

由毛泽东的实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领导者的能力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于实践,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四)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不单单是心理素质,它包括多个方面,也是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第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责任是一定社会组织为领导者所规定的履行职能和行使权力时必须遵守的规范和承担的后果。如果领导者不履行自己的责任就会滥用权力,为己谋私,这种不尽职尽责的表现应该受到惩罚。在陈良宇的案件中,他不顾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以自身的利益为主挪用社保资金,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他没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感。

第二,领导者良好的情感品质也不可或缺。这要求领导者有情感控制能力;有情感的表达能力;有揣摩他人内心情感的能力;有亲和力的性格。新中国成立那一年,周恩来嘱咐郭沫若借出国机会,带信给李四光,希望他早日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能抽出时间关心其他人难得可贵。这也更能体现出他的亲和力,表现出他的良好的情感品质。

第三,有宽广的胸怀。在一九五七年的一天,周恩来陪同外宾游园时,几个北京大学的学生要向他请愿,遭到有关部门的阻拦。周恩来闻讯后说,不要挡,让他们来,你们谈不清楚,我去谈。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对的话,要接受人家的意见,不对的话我们还要作解释,究竟错在哪里,要弄清楚。所以领导者必须有虚怀若谷的胸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懂得容纳他人:既要能容人之短,又要能容人之长;既要能容人之过,又要能容人之功。要谦让和善,以和为贵。

第四,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同样,创新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永远的保持活力。领导者要做到创新就要敢于冒险;要敢于否定权威,敢于否定前人;要敢于否定自己。邓小平就敢于创新,敢于冒险,因此他对于祖国统一的问题提出了一国两制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第五,坚强的意志。作为法国最有威望的现代总统——夏尔•戴高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被俘,他连续七次逃跑,虽然最终没有逃出去,但是他从不轻易言败的意志力却是极为宝贵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与德国之战中,法国败阵。戴高乐在流亡英国期间,为维护法国的尊严,带领法国人民走向解放和胜利做出了不懈努力。正是由于为了目标奋斗的坚强意志,他掀过了国家最耻辱的一页,他本人也成了法国人民的英雄和法国现代史上最杰出的总统。

(五)知识素养

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领导者要具备科学的头脑就必须掌握各种知识并且深刻的认识其中的联系。在当代科学技术发达的社会环境里,领导者必须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知识、专业业务知识、领导管理知识等等。

例如,日本汽车工业的崛起充分证明领导者具有高深的科技知识的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满目疮痍,在盛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大批生产的时代,日本人还处于手工作坊阶段。时过40年,日本汽车工业令世界刮目相看。如今跃居世界第二大汽车公司的丰田汽车公司,首先打破“福特”模式,确定了现代化汽车生产的新阶段。丰田汽车的起飞,关键在于该公司领导者——丰田佐吉,是一个具有丰富科学技术知识的领导者。他先后采取了六项科学技术决策,每项都取得了显著效果。

所以当代要求领导者的知识素养是全面的,综合的。领导者必须全面的学习和掌握各个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

四、小结

领导者的各种素养是一个领导者所应有的,虽然我不能要求领导人具有以上的全部素质,但是最基本的道德、能力、政治、心理、知识养质应该具有,不能丢失。否则就会造成领导失败或者是领导者走上不正确的道路,危害人民,损害他人的利益。我们可以通过内部途径:加强学习培训、加强实践锻炼、要进行经常性的自我反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外部途径:加强制度建设、建构领导文化来提高领导者的素养。希望我们的领导人通过这一种方式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领导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3版。

【2】《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红旗出版社,2009年5月北京第1版。

【3】《周恩来传》第三部,中央文献出版社。

【4】《刘备权智》外文出版社,2011年2月第1版。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篇7

通过对现有领导行为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变革型领导行为所占的比重最大,最受到学者们的亲睐,而且学者们偏爱于研究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创造力和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为,变革型领导对创造力和创新产生直接影响,其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最主要的一类为变革型领导可以通过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对组织创造力和创新发挥间接作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中介变量可以根据所属的类型不同,分为个体层面、团体层面、组织层面。

1.个体层面的中介变量主要包括心理授权、内在动机、创新自我效能。研究结果均表明,心理授权(施培,2013)、内在动机(赵晓霞等,2013)、创新自我效能(王语,2013)对员工创新、员工创造力都产生正向影响,并且在变革型领导与员工创新、员工创造力之间起完全或部分中介作用。此外,还有少数学者另辟蹊径,分别以组织信任(刘玲,2011)、压力(蔡亚华,2011)、促进型调节焦点(王文雷,2012)为中介变量,研究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由于采用中介变量的不同,我们可以发现变革型领导对员工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2.在团队层面研究变革型领导对创新、创造力的影响,主要采用团队创新氛围(TCI)(汤超颖,2012)作为中介变量,研究表明,TCI四个维度中的创新导向和任务导向对团队创造力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并起到中介作用;但是团队目标和参与安全对团队创造力的作用不显著,中介效应不明显。

3.组织层面的中介变量主要包括组织创新气氛、组织学习。研究表明组织学习(陈维亚,2011)、组织创新气氛(霍伟伟,2011)与组织创新和创造力呈正相关关系,并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学者们除了从三个层面研究了变革型领导行为对创新和创造力的影响,同时对其他的企业成长变量进行了研究,大体上也分为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团体层面、组织层面。

1.对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分为态度、行为、绩效三个角度。在态度上,研究结果表明变革型领导行为对组织承诺(吴小云,2013)、工作满意度(黄俊等,2012)、员工心理所有权(陈浩,2011)等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对离职意向(兰菊萍,2013)、工作挫折感(房菲,2012)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在行为上,变革型领导行为除了对创新、创造力产生影响,还对组织公民行为(杨榴晶等,2012)、下属进谏行为(周浩等,2012)、员工即兴发挥行为(李海东,2013)等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员工绩效的角度,学者们以员工创造力(杨华等,2011)、员工自我效能(房菲,2012)、领导成员交换(刘涛,2013)、心理授权(董玲燕,2011)、心理韧性(邓蓉,2011)为中介变量,研究均得出变革型领导行为与员工绩效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对团队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不同的中介变量,例如团队学习(白明垠,2012)、团队效能感(严燕,2013)、组织承诺(黄剑涛,2011)等分析了变革型领导对团队绩效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3.对组织层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采用组织学习(陈晓红等,2012)、组织创新(王海芳,2013)、企业家精神(孙秀丽,2011)等作为中介变量,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组织绩效的积极正向影响。

现有文献往往从单一层面来分析变革型领导对企业成长的某一变量的影响,缺乏跨层次的提取变量,综合全面的反映变革型领导行为的作用机制。并且偏爱于从个体层面来研究变革型领导的影响,研究的重点还集中于对创新、创造力的作用,缺乏从企业中个体、团队、组织所有层面的综合分析。对企业成长也没有全面的清晰界定,研究多为分析变革型领导与影响企业成长的某一个变量的关系,为学者们对变革型领导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二、家长型领导行为的国内研究现状

家长型领导行为是有台湾学者郑伯埙提出的,这种领导行为是华人企业中比较常见的领导行为方式,并且包含仁慈、德行、权威三个维度。关于家长式领导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的研究主要也分为三个层面:个体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

1.对个体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家长式领导行为对员工态度、行为、绩效的影响。(1)在态度方面,研究发现,家长式领导中的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两个维度对组织承诺(印锦,2013)、工作满意度(丁红娟,2013)、心理所有权(陈浩,2011)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2)在行为方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对员工建言行为(唐菁,2011)、员工间知识共享行为(曾颖,2012)、组织公民行为(李财德,2011)均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对员工沉默行为(康乐乐,2012)、工作场所偏离行为(邓志华,2012)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学者们关于威权领导维度对这些变量的影响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分歧。(3)在绩效方面,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与员工工作绩效(宋崎,2011)成显著正相关,但是威权领导对员工工作绩效的影响并不稳定,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影响。

2.对团队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家长式领导行为对团队决策效果、团队冲突、团队行为整合、团队效能、团队创造力的影响。具体而言,仁慈领导和德行领导对高管团队决策效果(陈璐,2011)、高管团队行为整合(逢晓霞,2012)、团队效能(代光伦,2013)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威权领导除了对团队创造力没有显著影响之外,对其他变量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3.对组织层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家长式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创新、绩效的影响。现有的研究成果都表明家长式领导行为对组织学习和创新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而对绩效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在学习方面,于海波等(2012)研究得出家长式领导对组织学习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创新方面,傅晓等(2012)通过构建了一个整合模型,分析了家长式领导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得出:威权领导对利用式创新具有负向直接影响,仁慈领导对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均有正向直接影响。在绩效方面,曾颖(2012)以知识共享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得出家长式领导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作用,其中仁慈领导、德行领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威权领导没有显著影响。杨国亮等(2012)借助E-Prime软件进行模拟情景实验得出:在一般情境下,德行领导和仁慈领导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威权领导的作用;但在高社会责任取向下,威权领导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最大。

家长型领导行为理论是在华人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壮大的,更好的解释了大陆企业中的领导实践,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家长式领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目前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仅仅只是开始,仍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有些分歧有待解决,尤其是关于权威领导的研究。此外,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量表均来源于郑伯埙开发的家长式领导量表(PLS)。但毕竟这是上世纪90年代开发的,当今时代的变化之快,迫切的需要探索更适合当代中国大陆情境的领导量表。

三、交易型领导行为的国内研究现状

很少有学者对交易型领导行为单一的进行研究,而且将交易型领导和其他的领导方式(例如变革型领导、家长型领导等)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这些领导方式对某一个特定变量的影响效果差异。在中国知网中,以交易型领导为主题词,查找近3年的文献,查到的相关性较强的优秀硕博论文和核心期刊共50余篇。但是专门研究交易型领导行为的文献只有1篇———刘晖等(2012)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变量,研究了在中小企业中交易型领导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为了全面的梳理关于交易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笔者从剩余的文献中提取出交易型领导的相关研究部分,将其进行分析归类。

对交易型领导行为的研究绝大部分还是选取某个变量为中介,分析交易型领导通过中介变量对结果变量产生的影响,大致也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个体、团队和组织。在个体层面,主要集中于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员工态度、行为、绩效的研究。如交易型领导行为对组织承诺(陈利军,2011)、员工满意度(郭科仙,2013)、心理所有权(陈浩,2011)、员工建言行为(叶云清,2011)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但是,也存在着一定分歧,林立(2011)以心理授权为中介变量研究认为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但是霍伟伟等(2011)认为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员工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团队层面,逢晓霞(2012)提出CEO交易型领导对企业高管团队行为整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的假设,但并没有经过假设检验[6]。还有学者们提出交易型领导行为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的假设,其中臧静静(2011)通过实证检验得出该假设完全成立;但程杰(2012)却认为该假设部分成立,并且交易型领导的有些子维度还会产生显著的消极影响。在团队层面的研究还包括交易型领导对团队学习能力(彭灿等,2012)、团队绩效(孙卫等,2011)产生正向影响。在组织层面的研究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和争议,大部分学者们认为交易型领导行为对组织创新(陈淑妮等,2012)、企业绩效(许世杰,2013)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是尹润锋(2012)以差错管理文化为中介,实证检验却得出交易型领导对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

综上,关于交易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成果相比还少之又少,在个体、组织、团体各个层次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并且绝大多数的学者认为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效果更强于交易型领导的影响效果,对企业成长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学者们也就更倾向于变革型领导行为的研究。

四、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变革型、家长型、交易型领导行为研究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领导行为问题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议题,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学者们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有不足。

1.国内学者偏向于单一的研究某一种领导行为对某一个变量的产生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并没有系统地专门对某个领导行为进行各方面的深入剖析。

2.缺少不同领导行为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只包括少量的关于变革型、交易型领导行为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缺少对不同划分标准的多种领导行为的系统比较分析。

3.学者们大多从个体、组织、团队三个层面展开的研究,尤其偏重研究领导行为对员工态度、组织绩效的影响,对企业成长的维度也没有清晰的界定,虽然员工态度、组织绩效是衡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但是并不能全面的反映企业成长的状况。因此,深入研究领导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就可以作为学者们接下来的研究方向。

摘要:企业领导者的行为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深远的影响。当代主流的领导行为特征包括交易型、变革型、家长型等。通过对领导行为领域研究成果的梳理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效果强于交易型领导的影响效果,但缺少不同领导行为之间的横向比较研究;学者们对企业成长的维度没有清晰的界定,虽员工态度、组织绩效是衡量企业成长的重要指标,但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成长状况。今后应从领导行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方面深入研究,为我国企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当代领导者素质研究 篇8

关键词:偏远地区;学校领导层;管理观念

一、农村偏远地区学校现状

当下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育条件相对差、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性,以及学校工作分配不合理等现象。其次,人口居住分散导致的学生上下学过程中安全隐患丛生,教师资源严重缺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水平参差不齐,中年教师教育观念过于落后、陈旧,甚至教学“懒惰”现象频发,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硬件系统配备不完善,学校评估中也并未被认真督导检查。致使当代青年教师对当下教育现状不忍目睹,故积极性不高,青年教师往往干满国家预期年限立即走人,或者考调到教育相对公平民主的学校。

二、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领导层管理观念现状

1.思想陈旧,年轻教师不适应

目前参加工作的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作为学校管理层,多数人年龄在40岁以上甚至更大,与年轻教师的代沟特别大。一方面,农村地区学校管理层的素质不是很高,学历也很低。另一方面,在学校的管理过程中也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如,评聘职称、评优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等不规范性,再加上学校对青年教师在工作分配上出现严重超负荷等,导致学校管理层与年轻教师之间产生隔阂。此外,很多青年教师与学生之前并未有太大的思想观念差距,青年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很强的示范力,和蔼可亲,学生也喜爱,这就是思想差距。

2.不思进取,坐等政策落地

对外工作中,很多学校领导不愿与地方教育局打交道,不擅长跟教育局要政策、要资金。在管理工作过程中,对于能争取的资金、政策往往不去争取,认为自己即将离任或者认为学校发展受阻,不愿再费精力去对学校进行管理。此外,缺少对年轻教师提拔的想法,在工作中往往打压年轻人的工作积极性,一有事就忽悠年轻教师不懂政策,不懂教育法规。主要还是取决于管理层教师对当下先进教育理念是否贯彻执行与落实到位有很大的关系,并可以随之解决教师与管理层之间的矛盾。

3.思想僵化,失去发展机遇

还有很多学校领导认为做好本校管理工作即可,不对学校进行多方位宣传与造势,对周边乡村辍学的学生采取放任不管的状态。对互联网和信息接收能力差,不能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致使教育思想观念严重落后。

三、如何转变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领导层管理观念

1.转变管理观念,以身作则

常言道,吾日三省吾身,作为领导层首先要认识到自身管理上的问题,可以展开民主批评与自我批评,不要觉得被其他教师或同事指出自身错误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只有管理层敢于面对自身的问题,才能有效地解决管理观念落后、思想僵化等问题。在每周或者每月例会上要增加对管理观念的议题,集思广益。通过广大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已有的问题要以身作则地去改正。

2.转变对年轻教师的错误印象,大胆重用

对待青年教师要以诚待人,经常与青年教师进行沟通,让青年教师感觉到自己在学校中的重要性,也可以让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方面提供建设性意见。只有勤沟通、多沟通,才能转变对青年教师的错误印象,多谈心,来增加与教师的理解,让年轻教师了解到管理层的苦处,也要让年轻教师明白学校管理层所作的原因。此外,要经常肯定青年教师的优点,对他们的不足也要正视,帮助其改正不足之处。这样就能促进教师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

3.积极面对困境,迎难而上

学校管理层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不能畏惧不前,要迎难而上。要抱着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想法去解决问题,当学校出现一些不好解决不便解决的事情时,要及时找上级主管部门协调解决,要勇于与教育部门打交道。只有放下心中的“疙瘩”,才能把人民教育做得更好,才能让农村偏远地区教育得到本质上的发展。只有不愧对自己的“良心”,才能让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再上一个台阶。

4.解放思想,利用互联网抓住发展机遇

要及时利用互联网的崛起与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的政策,通过互联网来减少农村偏远地区学校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差距。通过互联网减少教育资源不平等所导致的师资力量落后等情况。通过互联网让教师学习到更多的教育教学方法,让学校领导层学习到更新更符合本校情况的管理观念。同时,尽量要利用互联网对本地进行宣传,改变人们对当地的印象,吸引更多大学生、教师来农村偏远地区支教。

虽然中国农村偏远地区学校还有很多,在师资力量上和物质资源上达不到省市标准,但学校领导层应该努力克服偏远所带来的不利,从管理理念上进行突破。总的来说,农村偏远地区学校领导层一定要积极进行正确的管理观念上的转变,以身作则,大胆重用青年教师,面对问题迎难而上,紧紧抓住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机遇,从而给农村偏远地区带来教育上的光明之种!

参考文献:

李佳妮.加强和改善农村学校管理之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

上一篇:抗日观后感300字作文下一篇: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