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与立面表达(精选5篇)
功能与立面表达 篇1
引言
社会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发展与形成过程中,利用自然物质条件,并最大限度地改造这些物质条件,使之适合于人类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社会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它经过无数次的分化、组合,再分化、再组合,以便更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文化分工受其功能制约。也就是说,社会文化功能促使其分门别类。
陶瓷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文化的一般性特征。陶瓷文化是人类有目的的文化活动,表达了人类有目的地开发与利用陶瓷的愿望和意志,这便构成陶瓷文化的功能。陶瓷文化出现后进行了分工,陶瓷文化的分工因其功能的不同而巨细妥帖,这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彩陶的型制可见一斑。陶制的烹饪器与陶制的储盛器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因使用功能不同的陶器造型,便是陶瓷文化原始的表达形式。因此,从陶瓷文化的起源上看,陶瓷文化的功能决定其文化表达形式。人类正是靠这种文化的功能更好地生存与延续下来。
陶瓷文化分工与人类认知陶瓷文化功能紧密相关。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能力在不断加强。人们不仅认识到陶瓷文化的物质性功能,而且也认识到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功能。这便构成陶瓷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的认识基础,也为陶瓷文化功能表达的各样化提供了前提。
1 陶瓷文化分工促成陶瓷文化功能的多样性
陶瓷文化分工是紧随社会大分工而进行的。原始社会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给制陶业的滋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在专门从事种植业的时候,进入到稳定的“定居生活”时代。定居生活使得人们可以制作较大型的陶器,人们既可以用制作的陶器烹煮食物,又可以用它们中的“适合性容器”盛水或储存粮食等等。这便形成了以简单的实用性为标志的陶文化分工。后来,伴随着制陶业的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所需,陶器使用范围在扩大,这就使得简单的以实用性为标志的陶瓷文化分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了。此时,陶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见,而且频繁出现在生产领域中。从考古发现中可知:陶制的纺轮说明社会文化分工在持续,陶瓷文化的分工适应其功能的多样性,承担着其功能的表达。
陶瓷文化史告诉我们:首先发生在物质领域中的陶瓷文化分工,随后,在非物质领域中也揭开了其“红盖头”。
在人们的认知中,牢固束缚人们精神活动的“绳索”是神,是神的意志和行为决定了人们的旦夕祸福,又是神的意志和行为普渡了众生。这便是原始社会人们在非物质领域认知的开始。人们崇拜神的同时,也迷信鬼的存在。在对逝者的追忆与哀思中产生了祭祀,祭祀是人们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这时拜神与祭祖构成了人们文化活动的非物质性的主旋律。适应于这种文化功能表达的物质命名为“牺牲”(《曹刿论战·左传》)。后来“牺牲”为陶制品所替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陶品种—“明器”。陶俑是“人性”的替代品,祭祀人性以俑出现始于陶,这是陶瓷文化功能的扩大,也是陶瓷文化表达形式的进一步拓展。
陶俑与功利主义相结合,成为另一种形式的陶瓷文化表达。表达功利主义思想功能的典范是秦始皇兵马俑,它被认为是以写实主义手法展现陶瓷文化雄姿的处女作(见图1)。从陶瓷艺术文化的角度看,秦始皇兵马俑以一种文化表达形式体现了陶瓷文化表达的多元性(多功能)。
文化的分工为文化表达分门别类,文化表达体现文化功能。陶瓷文化分工形成陶瓷文化功能的多样性,进而使陶瓷文化表达趋向多样化。
2 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主要类型
人类社会发展为人类的追求在两方面作了客观实在的界定。以客观物质为基础的追求,使人类不停地进行着物质的生产与再生产。这是人类社会文化表达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人类也在追求着物质以外的东西,诸如自由安逸、休闲、节奏与秩序等非物质的东西。这种以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划分法仅为陶瓷文化表达作了概括的布局、笼统的分工。
陶瓷文化表达以其功能为标志,即直接或间接体现其功能性。
具体地讲,从物质因素考虑陶瓷文化的功能及其表达,是指人在认知陶瓷文化的作用时,认为陶瓷给人的生活所提供的物质支撑作用。这是陶瓷文化的物质性功能。人们在利用陶瓷为自身生活服务中严格按照陶瓷文化的理性,发挥陶瓷文化的功能,表达人的意志、愿望和目的,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便是陶瓷文化物质性功能的表达。
从非物质因素考虑陶瓷文化的功能及其表达,是指人在认知陶瓷文化的作用时,趋同于陶瓷为人的生活提供了非物质支撑作用,这是陶瓷文化的非物质功能。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不仅有着理性因素,而且富含感性因素。人们利用陶瓷文化的非物质功能时,同样以陶瓷文化的理性为基本守则,并将发挥人的感性,使陶瓷文化的功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陶瓷文化表达以其功能为依据,并充分展现其功能,“形式符合功能”是陶瓷文化表达的根本宗旨。经过文化整肃,传统陶瓷文化的纷繁芜杂性得到了梳理,这为现代陶瓷文化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陶瓷文化成两种形态发展,一种是物质形态;另一种是非物质形态。例如,陶的出现与发明就是自然界中的一种物态转化,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一种物态向另一种物态转化的结果。再如陶瓷艺术,实质上是具有文化审美功能的陶瓷物质形态转化的结果,这种物化形态是既符合陶瓷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要求,又合乎人的审美目的的物化形式。总之,陶瓷文化表达是以陶瓷文化功能为基础的,合乎物质因素与非物质因素的物化形式。
3 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特征
从传统陶瓷文化的表达来看,其功能与表达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后来,伴随着陶瓷文化的发展,陶瓷文化的功能逐渐丰富,陶瓷文化的表达方式、方法和表达形式也都日益丰富。现代陶瓷文化从内容到形式,从功能到表达都空前地复杂起来。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的丰富性,与陶瓷文化表达的多样化,使陶瓷文化表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认知陶瓷文化的功能,分析陶瓷文化的表达方法,方式和表达形式,对发展陶瓷文化,使陶瓷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方面,相对传统而言,陶瓷文化产品的功能发生了转变,甚至是蜕变。传统上本来是颇具实用性功能的陶瓷制品,在文化环境与认识角度发生变化的情势下,它的审美性功能加强了;相比之下,它的实用功能下降,甚至被湮没了。这种文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陶瓷文化由实用性转变为审美性。
历史上,人们利用这种表达形式来展现功利追求,曾经为封建皇帝王侯将相等歌功颂德、昭示纪念、瞻仰后人。现代陶瓷文化表达多采用这种形式来展示审美观念,将审美性趣味性融于陶瓷文化的物质形态之中。传统陶瓷文化中为了哀思与追忆逝者而陪莽用的“明器”,却被现代人珍藏于博物馆(见图2),这就使得原始“宗教”功能的陶瓷文化产品转化成为历史文化遗产,人们在现代的陶瓷文化制作中也尽相利用了它们的非物质文化功能,这种陶瓷文化表达也是一种文化功能转化后的陶瓷文化表达。
第二方面在陶瓷文化产品中,文化功能交叉使用,这使陶瓷文化的表达在功能上产生了模糊性。
传统上实用性陶瓷产品被当代人认作陶瓷艺术品;反过来,传统上反映审美文化的功能的陈设瓷又被当作实用性产品看待与使用。图3是清华美院李正安老师设计的一系列日用陶瓷产品,既有实用性功能,又有极大的审美价值。无论是从造型上还是从他的创意以及装饰上都体现了极大地审美特征,在使用功能上也极其符合日用陶瓷的设计规则。这种文化功能的相互渗透所形成的“一式多能”性陶瓷文化既否定了传统陶瓷文化的单纯性,又模糊了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性,尤其重要的是给陶瓷文化表达与陶瓷文化的品评带来新的课题。再如现代环境陶瓷艺术从建筑艺术中分离出来,建筑功能美化环境的文化功能日渐上升,就任何一个建筑物而言,很难说它就是一种纯粹的建筑物。景德镇陶瓷学院黄焕义老师的环境陶艺(图4)在整个环境中,既向来景的人们展示了了景德镇传统名词——青花瓷的独特魅力,也为瓷都增添了其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人文特征。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在蓝天白云之下,在青青草地之上,显得分外清丽淡雅,别具一格,它既是建筑陶瓷产品,又执行着美化环境的文化功能,成为现代陶瓷文化表达的一种时尚。
陶瓷文化功能的叠加或交叉使用,丰富了陶瓷文化的表达,塑造了丰富多彩的陶瓷文化世界,促进了陶瓷文化的欣赏与品评。因此,陶瓷文化的功能与陶瓷文化表达的变革为陶瓷艺术文化活动之方便敞开大门。
第三,陶瓷文化的“品牌”战略为陶瓷业的生产赢得了重大的商机。
传统上官窑体制时代的“名瓷”系列虽然已经成为文化遗产,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惠及当代陶瓷文化的发展。从“秘色”器和御用瓷器发展起来的官窑作品,现时仍被极为推崇,各大官窑实际上,成为“名瓷”系列并为时人竞相仿造,这为陶瓷生产创造了极大的商业利润。这种文化功能的蜕变引起了陶瓷生产与经营界的“轩然大波”—陶瓷产品品牌战略之推出,为陶瓷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四,功能性陶瓷文化市场的建立是理顺陶瓷文化表达秩序的前提,并为陶瓷文化的合理发展创造了契机。长期以来,由于陶瓷文化处在整肃时期,各种功能的陶瓷文化场相互牵扯、相互借用,给陶瓷文化表达带来严重混乱。陶瓷文化功能与陶瓷文化表达的矛盾性,造成陶瓷文化场的混乱,给陶瓷文化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经过层层论述,分析了现代陶瓷文化的功能与表达。因此,为了给陶瓷文化发展铺平道路,有必要在民主的氛围中建立功能性陶瓷文化市场。具体做法如下。
其一、树立积极合作与相互交流的观念,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为区域性陶瓷文化发展引进共性,是陶瓷文化建立全局性文化市场的先行条件。
其二、经过协商建立有效的陶瓷文化协商机制,在平等、互利、共存与共赢的宗旨下展开竞争,是陶瓷文化市场正常运作的民主之举。“求同存异”不仅是政治领域的口号,也是文化领域与思想领域一致行动,共谋发展的宗旨。因此,建立有效的陶瓷文化协商机制,树立陶瓷文化商品的品牌才是竞争致胜的关键所在。
其三、充分认知陶瓷文化的功能,积极开发有益于陶瓷文化表达的渠道是陶瓷文化自信,自立的可行性发展之路。
总之,现代陶瓷文化市场必须与其功能相一致,这是时代文化之潮流要求。因为陶瓷文化表达不需要模糊,文化功能的模糊必然使文化表达含糊不清,这最终都将给陶瓷文化的正常与有序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所以,认清陶瓷文化功能,建立相适应的陶瓷文化市场,是正确行施陶瓷文化表达的有效途径。
4 结论
从传统陶瓷文化发展而来的现代陶瓷文化,其功能已相当丰富,表现形式也多彩多姿,尤其陶瓷文化功能的嬗变,及其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现实,让人目不暇接。探讨陶瓷文化功能随时代变化,是正确行使陶瓷文化表达的有效途径。这里对陶瓷文化的功能进行了一点初浅剖析,目的是想通过此小议来抛砖引玉,使陶瓷文化表达的时代性得到广泛的推崇。
摘要:陶瓷文化的积淀、凝聚与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可谓蔚为大观、纷繁芜杂。就陶瓷文化的功能而言,可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物质性的文化功能,这主要指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的物质基础,这便形成了最初的陶瓷文化功能;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性文化功能,主要指它为人类生活提供的认知与感观基础。陶瓷文化表达,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以一定的存在为形式,来体现陶瓷文化的功能,便形成陶瓷文化表达。陶瓷文化表达既是物质的、又是非物质的。因此,陶瓷文化表达形式的种种是其文化功能的体现。
关键词:陶瓷文化功能,陶瓷文化表达,陶瓷文化的物质性,陶瓷文化的非物质性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第一版
[2]中国砖酸量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扬出片社,1982年9月第一版
[3]李正安.陶瓷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
[4]韩美林.中国陶艺家.中国陶艺家杂志社,2006总第三期
[5]张岱年.中国文化史百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第一版
功能与立面表达 篇2
一、外化功能丰富传播途径, 构建贴近性
外化功能是指出镜记者通过自己的存在形态, 对受众的感知以及接受主题的效率产生的影响。
记者在新闻现场以目击者、转述者、引领者的身份进行口述报道时, 就在新闻现场与受众之间构建成了一个拟态环境化的传播模式, 他们的语态直接成为传播工具。根据所报道新闻现场与受众的心理需求, 找到合适的传播语态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 丰富了传播的语态和传播结构形式。
(一) 口语化架设沟通桥梁
口语化表达是出镜记者语态的最大特点, 受众更容易接受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出镜记者是充当受众在现场接收信息的载体, 实现拟态环境化, 口语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备条件, 记者由在现场播报转化为“我想对你说”, 大大增强了传播的对象感。
口语化语态要求记者的叙述句式短小、简单、书面语少、增加口头语的使用, 另外记者在口语化表达中对象感的建立还需要在叙事的人称、自我定位、叙述的逻辑顺序上下功夫。例如, 在浙江卫视2014年的联播调查系列报道《基层牌子何其多》中, 三个系列连续报道都遵循了口语化叙事的原则, 尤其在开篇的《挂不下的牌子》中, 记者的出镜从余杭庙前社区大门口由外而内数牌子开始, 在过程中交代事件要素:
(记者出镜) 1、2、3、4、5、6, 余杭的庙前社区是主城区里很普通的一个老社区, 门口就有大大小小的6块牌子, 我们再往里走, 你看这里还有两块。再看这里, 地上和墙上挂得到处都是, 这还有一个拉门墙上面是各种规章制度。咱们再往里走, 这些大概有1、2、3、4, 十张牌子, 挂不下了, 干脆照了一张照片。再看这个活动室, 大概面积不到20个平方, 可是在它的门框上我们数了数, 一共有19个牌子。那么这么一间活动室是怎么开展这么多牌子背后的活动的呢?
这个开篇, 通过43秒的出镜, 用行进式口语化的表述, 让受众直观地看到了一个普通社区牌满为患的现状。在口语化的引领和确认中, 行进中的叙述, 增加了空间的张力:“这里”、“还有这里”, 让大家感受到牌子随处可见。受众的心中自然在前5秒就确立了疑问和好奇:这些都是些什么牌子?是哪个部门发的?这个社区是怎么开展工作的?到达最后一个场景时, 观众的疑问和记者在现场的发问达成了共识, 并且点出了深化挖掘主题的起点, 为下一步的调查埋下了一根自然的引线。
(二) 借助新闻现场, 构建与受众的交流感
出镜记者与受众的交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通过语言的表述在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与受众交流;第二通过对新闻现场信息的逻辑化梳理, 构建层次清晰、叙事结构合理的传播信息场, 其中第二种交流往往会产生最佳的交流效果。
在《基层牌子何其多》平湖篇《拆不掉的B超室》中, 记者抓住了在采访中偶然遇到的人物情节, 却形成了一个非常流畅自然的点睛之处:
(正文) 正在我们采访时, 社区的一位阿姨来这里办事, 当看到一楼这件从未开过门的B超室今天开门了, 好奇地走了进来。
(同期声) 平湖市当湖街道如意社区居民张大妈
从来没有进来过, 真的。这里还有装修的气味呢!社区有B超室, 怎么可能?形式主义, 典型的形式主义!浪费国家的精力财力!
通过这样的一个生动的生活化场景, 记者用现场交流, 不仅达到了和受众意识上的互动, 也使调查的主题得到了深化。在《绿色创建“后遗症”》一篇中也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小段落:
(记者出镜) (配合航拍) 来!咱们来看看郑村这个1500平方米的中心绿化公园。应该说这里是一个标准的绿化台账, 为什么这么说呢? (非价目) 因为这里集中了乔木、灌木、草地、花、藤蔓等多个绿色创建需要的条件。在这个草地上, 我发现了两个没有草坪覆盖的地方, 明显曾经是两个树坑。
(同期声) 江山郑村村保账员王发明
(这个原来是种什么的?) 广玉兰, 总是死就拔掉了, 那边也有一个, 明年还要补, 只要一旱就要死 (这么娇贵的东西非要种不可吗?) 这个好看啊, 村里要搞创建的。
在配合航拍的记者出镜中, 空间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整个村中心公园的构成一目了然, 记者顺势点出了各个创建的单项, 并且借用发现的细节——两个树坑, 进一步明确了一个普通村在绿色创建中的困惑和尴尬。这样依托现场信息集群的出镜, 大大增加了画面的信息量, 使电视化的表达更容易与受众形成交流.加深了受众对传播主题的直观印象与理解.
(三) 将碎片化信息段落化表达, 实现逻辑衔接
出镜记者的出镜部分大多是在开头、结尾、串场、现场采访段落, 这些出镜内容往往都是来源于新闻现场的碎片化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实现段落化的表达, 这需要出镜记者在对主题把握的前提下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再梳理、再表述。
《名不副实的“学校”》《填不完的“表格”》就是记者在对现场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段落化梳理的产物, 在调查中, 记者发现在社区牌满为患的众多牌子中, 各种叫“学校”的牌子特别多:
(正文) 在位于余杭经济开发区的星光社区我们看到, 活动室门口挂有26块牌子, 其中署名学校和教室的就有11块, 由于辖区内多为企业, 年轻人和外来人口多, 搞一场活动更是难上加难。为应对考核任务, 活动室里的一场讲座或者活动常被冠以多个名目。
(同期声) 余杭经济开发区星光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承伟
下午的一个健康讲座, 我们结合了市民学校、科普学校、家长学校三个学校一起开展。 (为什么这样开展活动?) 因为我们社区的精力人力非常有限。如果单条开展, 满足不了一年的考核需求。
在《填不完的表格》中, 我们以上级的条线为线索, 梳理各个被调查社区正在填写的表格, 其中卫生、建筑、安全等部门的各种专业化表格被我们归类到一起, 这些表格内容往往是非专业的社区工作人员不能完成的, 完不成却要完成, 就构成了段落式的矛盾冲突, 突出了不合理, 引出了摘牌减负的必要性。将这些看似散落的信息, 通过调查叙事的逻辑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既达到了检查的目的, 也完成了段落化的主题提炼。
二、外化功能、深化主题, 促进传播结构的转变
出镜记者功能的不断增强, 使新闻“以人为本”的传播本质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 从而带来了传播过程的结构性改变, 特别是对“贴近性”与“实效性”的进一步加强, 催化了新闻传播由宣传要求到受众需求意识的转变, 进而带来新闻传播意识结构的变革
(一) 受众需求意识的觉醒
在“走转改”活动的大背景下, 电视新闻出镜记者的“贴近性”在新闻中越来越被强化, 特别是主题报道叙事结构和叙事角度的转变最为明显。出镜记者从最初的只是在镜头前一闪而过, 渐渐发展成贯穿在整个报道行进过程中的纽带。《走基层》、《行进浙江精彩故事》、《给诚信浙商点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近2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做的这些有主题依托, 强化记者行进中的报道,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标的确认——要反映基层人们的真实生活转变, 反映普通人的坚持, 塑造出了一批批鲜活的人物, 传播了一个个生动而又耐人寻味的场景。
《黄沙腰烤薯的网络逆袭》重点突出和营造的是通过网络销售带动的黄沙腰烤熟的加工场景, 这也是完成逆袭的重头戏。记者特别选择了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人巫林森, 以跟随他一起去农户家收番薯干为中心轴线, 展开故事。
【字幕】遂昌县黄沙腰镇?
【同期声】车行—— (记者:老巫, 现在要去哪?) 我今天要去大洞源村, 要收1000斤的烤薯。
【配音】这两天, 61岁的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 在黄沙腰18个行政村间奔走。今天老巫要去的大洞源村, 海拔将近1000米, 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番薯。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烤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林森 (一边走一边看到各家堆放的番薯)
你看他们家这个就有最起码两千斤, 就是我们的社员——走进一家正在烤的现场?
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林在贵
(这个还是热的) 你尝尝, 我这里有三四百斤吧。 (原来这些番薯怎么卖?) 卖番薯卖不出钱, 都是给猪吃, 现在这么一加工可以有2万多块的收入。
【同期声】遂昌县黄沙腰镇大洞源村村民李樟玉
我是遂昌人我可以把这个变成宝。我这个现在都卖到维也纳去了, 他们老外听说很喜欢。
采访的过程中, 出镜记者紧紧围绕收购的场面, 和农民拉家常式地进行采访, 通过采访完成了黄山腰番薯干“以前”和“现在”的对比, 也完成了正在通过网络“走向世界”的主题, 自然流畅。
(二) 出镜记者强化了传播的过程化、故事化、情感化的贴近性传播效果, 加速了信息传播接纳速度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在加强了出镜记者的融入之后, 显得更为生动和形象, 信息传输也更加通畅。面对现场庞大的信息, 出镜记者通过系统化、条理化、秩序化的信息梳理, 解决了传播过程中突出中心主题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问题。
大量使用出镜采访, 通过过程性的展现, 使用跟随拍摄的形式, 在最新鲜的场景里选取合适的时机提问, 更加深了受众对新闻本身的理解, 也为塑造人物、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奠定了基础。
故事化是对新闻叙事和新闻传播逻辑的新要求。从受众接受信息的一般兴趣顺序出发, 打破原来按部就班的论文式顺序——设置因果的第一、二、三信息集群, 我们可以反过来把第三块的“结果”提前设置, 形成悬念和追问, 引发受众的兴趣, 让新闻信息有更故事化的层次。
《常山:大山里的迷你学校》中在展现张启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情谊时, 选取了在采访中突然学生爆发出来的不舍情绪:
【配音】我们的对话, 无意中让正在吃饭的孩子们听到了, 这个叫丁颖的小姑娘默默流下了眼泪。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学生丁颖
你告诉阿姨, 为什么要哭啊? (沉默—) 是不是舍不得张老师? (点头)
【同期声】衢州市常山县前山教学点教师张启良
希望可以有一个就住在附近的像我一样的, 是个年轻的老师能来, 真的是不放心。
这样的细节自然生动, 充满真情。通过这样跟进式的故事化叙事采访, 记者在整个过程中既把事件背后的隐情调查清楚了, 又营造了故事化、矛盾化的氛围, 增加了可看性。
功能与立面表达 篇3
关键词:黄芪多糖/药理学,孕早期蜕膜/药物作用,体外研究
母胎界面复杂的细胞因子网络对妊娠维持至关重要,其中IL-6(白介素-6)主要来源于蜕膜细胞,Schafer[1]认为IL-6的高表达参与激活母胎界面早期蜕膜反应及妊娠维持。另一方面母胎界面局部高水平的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导致流产;促进滋养细胞凋亡;提高前列腺素E2合成,兴奋子宫平滑肌;激发Th1型免疫反应,排斥胚胎组织;激活凝血系统,使胎盘滋养血管血栓形成等[2,3]。黄芪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之一,具有扶正固本、健脾益气功效,作为中医治疗气虚型流产的主药之一,具有明显的疗效。黄芪多糖是其有效活性成分,研究发现[4,5]黄芪多糖能抑制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NF-κB的核转位,降低炎症相关因子如TNF-α的激活;也可以促进IL-6的分泌,但黄芪多糖这种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TLR4(Toll样受体 -α)是一种I型跨膜受体,可以介导分泌TNF-α、IL-6。本课题组前期已证实蜕膜功能性表达TLR4,本文观察了黄芪多糖对蜕膜细胞TLR表达及其介导的TNF-α、IL-6分泌的影响,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
均来自浙江省中医院2008-10~2009-03计划生育门诊,为健康育龄妇女,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生殖道畸形、生殖道器质性病变,无免疫相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B超提示宫内胚胎发育正常,无阴道流血及腹痛,既往无自然流产史,月经周期规律,本次因计划外妊娠要求人工流产。所有病例均征得患者同意并经浙江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讨论并通过后采集。
1.2 仪器与试剂 Coulter EPICSXL流式细胞仪:
美国Beckman;Bio-RAD 680酶标仪;CO2细胞培养箱:美国Thermo。DMEM高糖培养液:Gibco;胎牛血清:杭州四季青;胰酶+EDTA:杭州吉诺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胶原酶:Sigma;PE-anti-TLR4及同型对照PE-anti-IgG2a:ebioscience公司;鼠抗人胎盘泌乳素单克隆抗体、SABC免疫组化试剂盒:博士德公司;LPS:美国Invivogen公司;TNF-α ELISA试剂盒:Axygen Fermentas;IL-6ELISA试剂盒 Axygen Fermentas。
1.3 方法
1.3.1 蜕膜细胞原代培养
取人工流产早孕蜕膜组织剪成糊状,加入双倍体积的0.1%胶原酶,37℃消化30分钟,加入含2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终止消化。洗涤,用200目滤网过滤,收集细胞,加入0.84%NH4Cl4ml,4℃冰箱内放置10分钟破除多余红细胞,洗涤,用DMEM调整细胞浓度,用PI染色,FCM观察细胞活力,5.0×105个细胞接种于培养瓶中,每48小时换液,细胞融合后,用胰蛋白酶+EDTA消化传代。将传代蜕膜细胞接种到放置经多聚赖氨酸包被过的装有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中,贴壁后换液继续培养,待细胞长成单层后取出盖玻片,用-20℃丙酮固定30分钟,晾干,室温保存备用。用PBS代替一抗设阴性对照,采用链霉亲合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法(SABC)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
1.3.2 分组及给药处理
取原代培养的蜕膜细胞,加入含20%小牛血清的DMEM高糖培养液制成单个细胞悬液,计数,调整细胞浓度至5×104个/ml,吸取1ml接种于6孔板,共20孔,分为两大组,其中第一组为空白组,第二组为黄芪多糖组,每孔均设有复孔,置37℃、5%CO2培养箱中12小时,分别给每组加PBS对照和不同剂量黄芪多糖,使每孔黄芪多糖终浓度分别为0、25、50、125、250mg/L,并用高糖DMEM培养液补足每孔液体,使每孔总体积相等,培养48小时后,每组均分别加入PBS和LPS(100ng/ml),培养24小时,收集上清与细胞。每孔实验均重复5次以上。
1.3.3 观察指标检测
将空白组、黄芪多糖组消化好的细胞调整浓度至1×106个/ml左右,每管1ml转移至流式管内,分别加5μlPE-anti-TLR4及同型对照PE-anti-IgG2a,室温、避光放置30分钟,上流式细胞仪检测TLR4。上清液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6,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1.3.4 统计处理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蜕膜细胞原代培养
光镜下原代培养的人早孕蜕膜细胞表现为多角形或梭形,核大而圆,位于细胞中央。接种后24小时即见到细胞贴壁,细胞大多分散生长(图1),一般接种后72~84小时贴壁细胞铺满瓶底的75%。免疫组化阳性细胞计数结果显示,95%细胞的胎盘泌乳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染色特点为胞浆内细小棕色颗粒,越近细胞核染色越强(图2)。
2.2 各组蜕膜细胞的TLR4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用LPS刺激后,TLR4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见图3。
未经配体刺激的对照组蜕膜TLR4平均荧光强度表达与未经配体刺激但用25、50、125、250mg/L黄芪多糖预处理48小时蜕膜平均荧光强度表达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变化,见表1。
LPS刺激后蜕膜细胞TLR4的荧光表达明显上调,用25、50、125mg/L各浓度黄芪多糖预处理48小时后再经LPS刺激蜕膜TLR4表达与LPS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用250mg/L黄芪多糖预处理48小时TLR4表达明显下调(P<0.05)见表2。
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LPS组比较#P<0.05
2.3 各组蜕膜组织TNF-α、IL-6水平测定
黄芪多糖预处理对蜕膜组织细胞TNF-α、IL-6分泌无明显影响,结果见表3。经LPS刺激后,TNF-α、IL-6分泌明显增加,黄芪多糖(25、50、125mg/L)预处理48小时对TNF-α分泌无明显影响,可使IL-6分泌明显增加;250mg/L黄芪多糖预处理48小时蜕膜细胞TNF-α分泌明显下降,IL-6显著增加,见表4。
与空白组比较*P<0.05;与LPS组比较#P<0.01
3讨论
妊娠子宫局部免疫微环境对于母体免疫系统不排斥胚胎是至关重要的,母胎界面免疫微环境由蜕膜及绒毛组织多种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组成。其中蜕膜可以分泌TNF(Tumor necrosis factor)、IL-6(Interleukine-6)、TGF-β等细胞因子。研究发现[6,7,8],习惯性流产患者蜕膜中TNF-α含量明显升高,IL-4、IL-6含量明显降低。Raghupathy[9]将INF-γ和TNF-α注入孕鼠体内可使其终止妊娠,其机制被认为可能是INF-γ、TNF-α增强了Th1型免疫反应,影响了母胎局部细胞因子分泌的平衡,导致流产。Clark[10]认为TNF-α可以作用于滋养层及蜕膜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胚胎血液供应,使胚胎缺血坏死。这些结果说明TNF-α、IL-6的分泌影响母胎免疫微环境,继而影响妊娠的结局。TLR4可以介导分泌TNF-α、IL-6两种细胞因子。TLR4是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家族成员,可识别革兰氏阴性(G-)的脂多糖(LPS)、脂磷壁酸和内源性配体热休克蛋白(HSP),TLR4识别配体后,可通过NFκB或JNK/SAP途径活化转位入核,激活一系列炎症因子的转录,如IL-1、4、6、IFN-γ、TNF等。TLR4广泛地分布于免疫细胞以及同外界相通的腔道上皮细胞表面,在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表达尤其丰富。Kim[11]等人发现蜕膜组织中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上表达TLR2、TLR4;而Kim[11,12,13]等人也发现早孕蜕膜基质细胞上也表达TLR1、2、4、6。本课题组前期亦发现蜕膜细胞表达TLR1,2,4,5,6,9,提示TLR4参与了胚胎植入、发育过程。
本课题组通过体外试验,用TLR4的配体LPS刺激蜕膜细胞,TLR4的表达上调,蜕膜细胞分泌TNF-α、IL-6增强,说明蜕膜可以功能性地表达TLR4,调节蜕膜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这对维持母胎界面局部的免疫微环境乃至妊娠的结局起着重要的作用。
自然流产中医属“胎漏”、“胎动不安”范畴,与气虚密切相关,气能载胎,气虚则载胎无力,易出现腹痛、阴道出血等症。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其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等功效。故黄芪亦作为中医治疗气虚型流产的主药,并具有明显的疗效。实验研究证实黄芪具有维持妊娠期胎盘血液循环高流速、低阻力状态、防止胎盘血供不足类疾病发生作用[14]。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ose,APS)是黄芪中重要的天然有效成分。目前主要认为黄芪多糖可以调节细胞分泌各类细胞因子如IL-6、TNF-α,从而可以调节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翁玲等[15]用黄芪多糖粉针剂作用于小鼠脾细胞,可以促进IL-6的分泌,但IFN-γ的分泌有所降低;龚小慧[16]等认为黄芪可以提高TNF-α的分泌;解慧梅[17]等亦证实了微血管内皮细胞在黄芪多糖作用下,TNF-α的分泌均增多;但黄芪多糖这种作用机制,仍然不明确。
黄芪多糖是否可以通过TLR4途径来调节蜕膜分泌TNF-α、IL-6,进而影响母胎免疫微环境?本课题组根据这一设想设计了体外试验,对蜕膜细胞进行原代培养,用不同剂量黄芪多糖作用蜕膜细胞一段时间后,再用LPS刺激,观察TLR4表达及TNF-α、IL-6的分泌。结果显示,黄芪多糖对未经LPS刺激的蜕膜细胞TLR4的表达及TNF-α、IL-6的分泌无明显影响,但刘宏志[18]等却认为黄芪多糖可以降低大鼠脂肪细胞IL-6的分泌,我们推测可能由于不同种属来源的细胞原因,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结果还显示,用250mg/L黄芪多糖作用于LPS刺激后的蜕膜细胞,可以抑制LPS刺激引起的TLR4活化,但25、50、125mg/L黄芪多糖则无此作用;说明黄芪多糖可以抑制LPS刺激引起的蜕膜细胞TLR4活化,这种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之相一致的是,250mg/L黄芪多糖还可以降低LPS刺激后蜕膜细胞TNF-α的分泌(P<0.05),而其余剂量黄芪多糖无此作用。250mg/L黄芪多糖降低了TLR4的活化,从而导致炎性因子TNF-α的分泌降低,促进妊娠妇女能量代谢及胚胎发育,减少Th1型免疫反应,维持妊娠。有趣的是,用25、50、125、250mg/L黄芪多糖作用于LPS刺激后的蜕膜细胞,IL-6的分泌均会显著增加(P<0.05),我们推测黄芪多糖对TLR4介导的TNF-α、IL-6的分泌的不同反应可能与黄芪多糖作用TLR途径不同的靶点有关,也可能与黄芪多糖的多个多糖成分相关,它们引起不一样的细胞因子分泌结局。但总体来说,分泌增强的IL-6和下调的TNF-α,均抑制母体排斥反应,促进黏附分子生成,促进胚胎植入,有利于母胎耐受及维持妊娠。Dubinsky[19]等认为IL-6可以通过增加不完全封闭抗体有益于妊娠维持,而另一项研究[20]也证实IL-6可以协同低分子肝素治疗流产小鼠。这一结果提示,黄芪多糖对蜕膜细胞TLR4介导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有助于保持母胎免疫耐受,这也可能是黄芪可以治疗流产的机制之一。
功能与立面表达 篇4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端, 拥有丰富的城市自然资源, 具有迥异于内陆城市的亚热带海滨特色, 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是北部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2010年, 北海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 北海市全面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 深入保护和挖掘北海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人文景观资源, 加大力度开展城市风貌提升工作。
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 是城市风貌更新和提升的重要方式之一。对于那些因缺乏鲜明代表性或者因相似无法划作文物建筑的一般性旧建筑, 由于其存在量大、涉及面广且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 系统有效地对其加以改造进行再循环开发利用, 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更具现实意义。因此, 为了改善片区的整体环境景观质量, 北海市选取市内主要的几条城市道路, 对这几条城市道路和区域内的景观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建筑立面整治工程。主要对临街建筑风貌、街道景观、绿化和道路进行整治改造, 笔者所在单位作为设计方承担了这几条道路的整治设计工作。笔者本人参与了其中部分项目的设计过程。
2 前期准备
实地调研需进行改造的建筑物现状, 认真记录好需要改造提升建筑的具体情况, 如建筑类型、质量、数量、面积、功能性质等, 拍照记录下每栋建筑的现状外观, 并通过访谈、查找档案资料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掌握建筑情况。该外立面改造涉及多方利益, 调研还需了解掌握居民、商户对于改造工作的态度, 形成广泛的共识, 共同推动改造工作的开展。
3 建筑立面改造定位和原则
挖掘梳理城市文脉, 打造城市特色, 体现北海的滨海城市特色、历史文化名城和山水园林特色面貌。紧扣旅游和城市生活, 确定城市主题, 围绕主题进行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强化城市标识与识别感, 塑造城市特色。充分考虑现状, 以改造和整治为主, 对节点进行重点处理, 以点带面, 控制施工的成本造价。
改造原则主要为主题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题性原则:运用南洋风格以及海洋元素, 着重打造北海滨海文化和骑楼风情城市形象的主题。功能性原则:建筑立面改造不仅是对外立面的装饰, 更重要的是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和完善建筑的使用功能, 提高老百姓的参与性和积极性。经济性原则:根据改造路段两侧建筑的实际情况, 采用重点改造和一般改造相结合的操作手法, 对重要的公共建筑、街道转角处建筑以及重要节点周边建筑进行重点改造, 对街道中部连续的建筑进行一般整治, 以点带面, 主次分明, 可操作性强, 且能较好地控制成本。
4 改造重点
4.1 从总体层面进行分层次分析与设计——点、线、面相结合
建筑立面所在的范围是一个由天空、建筑和路面围合构成的三维空间, 这个综合体内部的各个因素直接相互影响。因此, 我们的立面改造设计不应该是孤立的, 而应该与其他要素仔细分析, 综合考虑, 进行点、线、面结合的分层次设计。
面, 主要指项目所在区域的总体层面。从总体层面进行项目背景与文脉分析, 主要对城市定位、区域特色、文化历史背景等进行分析研究, 确定项目功能定位, 突出地域个性;线, 则是指中观的街道等城市线性开放空间, 线性设计主要针对所在街区的建筑风格、界面、色彩、空间等;点的设计主要指微观层面的设计, 包括建筑细部、材质表皮、景观小品、道路铺装设计等。
4.2 根据现有建筑情况分段、分类整治
分段整治即根据城市区位功能和环境资源, 在不同路段定位统一建筑立面风格, 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 展现主题丰富、层次多样、特色鲜明的动态城市景观特色。分段整治应注重规划的延续性, 近期整治与长期开发有机结合。
分类整治主要是将需整治的所有建筑立面分为重点整治建筑、一般整治建筑、拆除建筑和保留建筑四类, 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制定相应的整治措施: (1) 重点整治建筑主要指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年代较新、质量较好、改造余地较大的建筑; (2) 一般整治建筑主要指公共建筑、体量较小的私人建筑以及商铺等凌乱无章、突出城市范围的建筑, 此类建筑大多数店牌、店招设计摆放杂乱; (3) 保留建筑主要为满足城市规划要求, 符合现代街区特征, 年代较新, 质量较好的建筑; (4) 拆除建筑则多为砖混结构, 档次较低、层数混乱, 平面不规则, 也包括超出道路红线的违章建筑。
4.3 常用的建筑立面改造方法
(1) 建筑立面外包处理:建筑立面外包是指在原建筑立面外再加一层重新设计的建筑立面, 这种做法多用于破旧、杂乱、改造难度较大的建筑立面。外包立面的做法灵活性强, 对原有建筑的影响小, 成效明显, 改造后建筑的功能、空间不受影响。外包经常使用的材质有透明材质如玻璃结合钢材或半透明材质如格栅、穿孔板等, 将旧的材质围合或半围合起来, 达到对比的效果。在北海的立面改造项目中, 现代风格建筑中大量地运用了局部外包立面的方法, 增强建筑的现代感, 改造前后建筑对比明显。
替换墙面装饰材料:在明确建筑的风格定位之后, 针对不同风格建筑特点来替换墙面装饰材料是对建筑改变最少、造价较低、工期短、成效也非常明显的方式。这种方法常用于欧式、法式、南洋风格建筑立面改造中, 通过不同材料的材质、色彩的组合方式形成对比, 如通过在立面上加入线条、改变材质纹理等方式来调整建筑的比例、尺度, 改善建筑的视觉形象。
(2) 地域建筑要素提取, 加入建筑语言符号。准确提炼地域文化精神, 延续城市传统风貌。延续城市的传统风貌是我们实施这一规划的重要理念, 它不是简单地复制滨海欧式建筑, 而是要探索历史, 挖掘提炼城市内涵, 重新塑造城市的风骨。提取出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构件、装饰、色彩和材料等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 将其运用于建筑、景观小品、标识系统、铺装等的设计, 营造出统一的、富有地方传统文化内涵的街道氛围。例如, 北海的骑楼并不是西洋建筑的简单翻版, 当年的建筑工匠们, 在建设过程中融入了中国民间建筑艺术的技巧和智慧, 在两边墙面窗顶拱券正面和背面都装饰上中国的浮雕、吉祥物等。骑楼建筑最精彩部分是花墙头, 其下部的长方形构图, 来源于中国建筑的匾额, 匾额里由南洋建筑传统的阁楼名称演变成植物浮雕, 中西文化融为一体, 和谐而生动。形式语言一如生活语言, 既是历史的又是现代的, 在进行立面改造的时候需要对这类语言进行继承或创新。因此在北海的建筑立面改造中, 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定位选用了不同的建筑形式, 有继承和延续传统的南洋骑楼风格, 以及创新的现代风格。
(3)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色彩, 善于运用色彩对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及地域的历史文化等因素会导致不同地区的建筑呈现不同色彩和偏好。如泉州人民受到古代建筑文化的浸染, 会产生对红色的偏爱。此外, 不同地区的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也直接影响建筑所能呈现出来的色彩, 如芝加哥现代建筑材料玻璃的大量运用, 产生了强烈鲜明的工业化时代城市色彩印象。在结合当地的气候以及地域建筑特征, 选择适合建筑的色彩方案。色彩在建筑造型的所有元素中是最易于创造气氛和传达感情的, 充分利用色彩的这一特点, 在不改动建筑现有结构的基础上, 通过色彩的细致刻画处理, 产生体块、体量对比的效果, 打破建筑立面单调、呆滞的格局, 丰富造型效果。同时也有利于住宅和商业结合, 可实施性强。
(4) 一般建筑标准化设计。整治后建筑立面应体现出整体性, 建筑形式统一, 风格协调, 且立面改造要具有可实施性。在此, 我们针对一般建筑制定立面整治标准, 提出整治改造的具体内容, 在此基础上形成整治导则。整治要素主要包括现状建筑的屋顶形式、雨阳蓬、外墙门窗、阳台、屋面女儿墙栏杆、防盗网、空调室外机、外墙材质等。此外, 临街店铺也可进行标准化设计, 通过统一店招、色彩选取以及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装饰元素等方法实现店铺立面的标准化, 便于指导实施。同时, 相关配套内容应统一考虑。其他整治内容, 如道路铺装、公共设施、绿化配植、道路交叉口景观设计以及道路整体景观设计应配套进行, 同步展开, 全面提升旧城区的整体品位。
5 结语
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形象的提升以及建筑品位的提高对于塑造城市形象起着示范带头作用。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立面, 对构成城市景观环境、凸显城市风貌特色、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在北海市的改造实践, 我们对建筑立面的改造方式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为进一步研究城市街道的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我们将继续关注项目的实施情况, 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和完善设计方法, 以期更好地指导工作。
摘要: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 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对旧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再利用, 在经济、社会、环保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潜在价值。当人们重新认识历史传统的价值之后, 对旧建筑不是拆除而是保留、修缮、改造并使其为现实服务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城市建筑,立面改造,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方向华, 余保东.建筑艺术构思及立面改造探讨[J].科技资讯, 2009 (9) :66-66.
[2]周雨婷, 付瑶.浅谈传统建筑符号在立面改造中的应用——以沈阳满融街区立面改造为例[J].中华民居, 2010 (10) :59-60.
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协调的研究 篇5
关键词:户外广告,建筑立面,整合,协调
1 建筑是户外广告的“载体”
1.1 户外广告是商业宣传的“载体”
户外广告作为商家宣传自己的工具,具有直接、明快、易更换的特点,从而备受商家的青睐。所以无论古今中外,商家都不遗余力地在户外广告上大作文章,达到宣传自己,招揽生意的目的。今天的户外广告已经具有了当代科技的支持,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形式,完美的灯光效果,特色鲜明的标识性,对商业的宣传和招揽作用可以说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
1.2 建筑立面是户外广告的“载体”
从户外广告产生以来就与建筑立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户外广告依托于建筑的外部空间而存在,建筑立面具有一定的时间稳定性,而且要考虑建筑立面的整体风格。户外广告则不同,同一座建筑里面往往有多个不同的商家经营不同的行当,所以就有不同的户外广告形式“不成章法”地出现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上。这就造成了建筑立面形态与户外广告形态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从本质上讲是建筑与户外广告共同的发展过程中,建筑的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更新速度远远落后于户外广告的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的更新速度造成的。建筑立面与户外广告是街道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矛盾直接影响了街道景观的整体协调,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来深入的理解这种矛盾。
2 户外广告与建筑的不协调
2.1 户外广告与建筑色彩的不协调
色彩和形式相比具有更强的视觉吸引力。我们在浏览户外广告的时候,往往最先察觉的是色彩。商家也正利用了这一点为宣传之用和招揽顾客,商家往往在户外广告的色彩上提高其可识别性,像我们知道的肯德基就是红色,十分醒目。而建筑往往选用中性色调和趋于中性的色调,这就形成了户外广告色彩与建筑立面色彩之间的不协调。花花绿绿的户外广告使建筑立面的色彩、形态和造型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风格,原有的建筑文脉被户外广告遮盖。这充分表明户外广告的使用价值的更新速度要强于建筑使用价值的更新速度。同时户外广告自身使用价值由于利益的驱使也远远超出了街道景观价值的考虑,呈现出强调色彩表现,却缺少与建筑协调的不良发展态势,这一现象在各大城市普遍存在。
2.2 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形态的不协调
户外广告大多设在建筑的一层与二层的上下窗之间(水平布置)、建筑的顶部、两排竖窗之间(竖向布置)或与建筑的立面相结合,这几种结合的形式都能够形成户外广告对建筑立面的各种影响。然而商业利益的驱使,商家往往仅从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提高户外广告的使用价值,不仅要占用上面说的那些位置甚至要把建筑的立面包起来,这一做法既抹煞了建筑的景观价值又影响了户外广告自身的表现力,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形态的不协调是商业发展的结果。如果任其发展势必会影响整个街道景观的整合。尤其是在商业街上店铺林立,竞争激烈,商家挖空心思在户外广告的形式上推陈出新的今天,势必要形成对建筑立面“包、裹、盖”的不利局面。
2.3 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的不协调
建筑从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往往缺少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形态、色彩等的考虑,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使商家不得不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来设置户外广告;户外广告的形态五花八门,建筑出租给什么样的商家又不够确定,而且商家也会根据需要变更户外广告,很多留有户外广告空间的设计并不能得到利用;商家之间各自为政,造成户外广告之间的不协调等等,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了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的矛盾,既破坏了街道景观的协调又从整体上降低了商业宣传的综合价值。
3 协调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
3.1 从整体环境景观出发的协调
街道景观的协调是构建城市景观和谐,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内容。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的不协调是街道景观环境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挖掘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之间深层次的矛盾,解决好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之间使用价值与景观价值之间的关系问题。这就需要从城市街道环境的整体出发来整合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不同性质的街道应该对户外广告的色彩、形式、位置、灯光照明等内容有具体的、切合发展的限定。如步行商业街就应与城市主干道不同,应有户外广告更多发挥的余地,建筑应该更多的提供对户外广告位置、色彩、形式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都能够从街道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出发点来协调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实现二者之间的协调。事实也表明,单纯的个体户外广告的“新、奇、特”是不具有真正意义上使用价值的最大值的,只有依托街道景观的整体来整合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的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才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3.2 建筑立面尊重户外广告的协调
建筑的生命过程远远超过户外广告,但这不是说建筑只能要求户外广告一味地适应建筑,恰恰相反只有建筑能够充分地尊重户外广告才能真正协调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有一句名言叫作:形式追随功能。这句话对于设计中对户外广告这种建筑外部空间需要的功能也是适用的,而实际上我们的设计中往往忽视了这种与建筑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关系密切的内容,从而导致了户外广告与建筑之间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的对立。
所以在建筑设计之初,建筑就应该考虑户外广告的使用问题,建筑的色彩、形态、空间等内容都应考虑户外广告的参与,既突出了商业宣传又不失建筑的特色,这一设计可谓一举两得。我们今天的设计正缺少这一点,也只有在设计中重视这一点才能实现建筑对户外广告的真正尊重。
3.3户外广告净化自身的协调
户外广告得以“瘦身”的方法是简化繁琐的设计,净化过分艳丽的色彩,活化自身的形式适应建筑立面,从而实现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街道景观的协调。街道景观是综合、多重的统一体,任何的突出自我的张扬都将侵害协调,净化的户外广告强调了街道景观的共性,用最简洁的广告语言、色彩、形式等内容来增强户外广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获取户外广告与建筑之间的对话,明确户外广告的定位,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户外广告在整个街道景观环境中的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
4结语
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之间使用价值与景观价值的更新速度的不同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具体的形式上表现为:户外广告与建筑色彩的不协调,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形态的不协调,户外广告与建筑外部空间的不协调。要有效地解决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之间的不协调,就应该从街道的角度出发,从建筑立面和户外广告的自身出发,紧扣解决使用价值和景观价值的矛盾入手,才能真正实现户外广告与建筑立面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吕正华,马青.21世纪城市环境景观设计丛书——街道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美]J.麦克卢斯基.道路形式与城市景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