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赛

2024-07-10

荷赛(精选5篇)

荷赛 篇1

纪实性:新闻摄影的缘起

1839年达盖尔摄影术的发明, 在人类图像传播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摄影提供了一种科学记录“现实”的方法, 这种记录方式是现场的、直接的, 而大众传播领域无疑是最早借助摄影技术为信息传播服务的领域之一。1842年5月5日, 德国汉堡发生了一场大火, 大火连续烧了4天。比鸥乌和史特尔茨纳二人奔赴火场, 拍下了有关废墟的许多照片, 后来大多散失, 仅存一幅。这次拍摄和这张照片是今天人们公认的世界上第一次新闻摄影活动和第一张新闻照片 (1) 。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 摄影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见证作用, 随后的100多年来, 新闻摄影这一全新报道方式在西方媒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而纪实性作为新闻摄影生命的原动力, 在这1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1928年德国沙乐门以摄影记者身份出现于国际外交场合, 创造了小相机+现场光+不干涉对象 (抓拍) 的新闻摄影技法, 并提出了新的摄影美学观念:给人看见新闻现场的真实情况, 表现新闻人物的现场真实形象, 比影像清晰而形象呆板更有价值。“现代意义的新闻摄影及新闻摄影观念, 从此开始” (2) 。

客观与主观的博弈:新闻摄影的固有矛盾

伴随着新闻摄影的蓬勃发展, 主观与客观的互涉一直是挥之不去的话题。首先, 从意识形态的逻辑关系来看,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但这种反映通常是不真实的、是有歪曲的。反映到新闻摄影领域也是如此, 镜头下所摄之物不可能完全等同于事物本身, 这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因为摄影的选择对象、角度和定格等, 都取决于拍摄者的观念。作为新闻报道的摄影更不可能脱离意识形态的掌控, 即便远离了宣传的层层关卡, 新闻也是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的, 这一点与美学的非功利性有很大区别。

其次, 从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矛盾来看, 有人说“摄影艺术是光与影的艺术”。在新闻摄影工作中, 艺术性往往要让位于真实性, 但脱离了美感的新闻照片又无法成为一幅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现场报道的特性首先限制了摄影记者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在新闻现场通常是无法布光和追求一定拍摄角度的, 当然也不能够干涉拍摄对象, 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和某些极端条件下记者甚至不能够保证拍摄出清晰的影像, 这就体现了艺术性与真实性的矛盾———真实的事件常常没有完美的艺术性, 而过于追求艺术性又会使新闻照片失去真实性。此外, 摄影记者在选取画面时, 有意无意地把某些重要的部分予以遗漏, 或者是选取这个角度而不是另一个角度, 都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摄影记者的立场、观点和学识水平, 这种对新闻事实的不同选择同时体现了记者的审美取向与新闻的主观化倾向。

解读2009年荷赛:主观性随处可见

2009年荷赛大奖刚刚出炉, 中国摄影师李洁军的一组获奖作品《复制战争》即引起国内外摄影界的轩然大波。《复制战争》用玩偶再现战争的经典画面, 用摄影镜头复制经典的战地, 用自己主观化的视角重现历史战役中的经典瞬间, 摄影师的这一做法极其大胆, 甚至颠覆了以往国际摄影界的惯例———真实是最高要求, 也由此引发了诸多争议。

无独有偶, 检视2009年的荷赛获奖作品, 类似《复制战争》这种观念为先, 侧重艺术性的摄影照片甚至在全部获奖作品中占据了相当比例。再如, 另一位来自中国的摄影师傅拥军创作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 作者以相当轻松写意的方式记录下镜头中西湖的四季变化, 每张照片以西湖的四季景色为背景, 而树下面的人则特别有意思:有外来打工的人, 有早晨锻炼的人, 还有情侣等, 反映了当下中国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另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获奖作品《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与《西湖边上的一棵树》相似, 作品突出体现的是一种日常、轻松的生活氛围和中国式场景, 甚至拍摄的主体也不是人物, 而是把镜头对准了北京大街小巷里播放奥运比赛的电视机。“如此生活的作品怎能在纪实摄影的巅峰擂台上战胜群雄夺得大奖呢?”面对争议,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恩璞说:“每次大赛后第二年就会出现很多很多获奖作品的高仿, 让那些评委最反感, 上来就先淘汰它, 高性能相机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模仿, 但最重要的还是相机主人的思想和视角。”

反观以上提到的这些“另辟蹊径”的获奖作品, 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观念为先, 纪实为辅, 这与以往侧重强调纪实性的传统新闻摄影情趣有很大的不同, “新闻摄影的观念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并非发生在今天, 而是在互联网技术和数码影像技术普及时出现的。实际上, 从2007年常河的《中国动物园》、2008年费茂华的体育照片和2009年李洁军的《复制战争》、傅拥军的《西湖边上的一棵树》获奖, 都揭示了新闻摄影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全新的生存环境”。 (3) 近年来, 在国内外摄影界中, 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这两大原本泾渭分明的领域正在经历一场融合演变的趋势。在作品的指向上, 纪实摄影更多的是关注外部客观世界、社会现实;而处于纪实与观念摄影之间的这类摄影更多的是“向内转”, 他们的作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拍摄者内心的自我观照, 强调一种强烈的个人感受的影像风格。 (4)

新闻摄影主观化走向的原因

本文分析了三位中国摄影家在2009年荷赛上的获奖作品, 由此作为信号, 可以折射出近年来新闻摄影领域发展的主观化趋势,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跟以下两方面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纪实摄影师的人文思维传统的延续。成功的纪实摄影家“多少都带着学者特征:因为其作品中渗透着的人文气息使他们成为关心社会的人文主义者” (5) 。摄影的客观性和观念性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张力关系, 纪实摄影也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摄影形式, 还是一种独立的摄影观念, 它主要关注社会中的现实, 并通过摄影作品来影响社会, 从而使大众得到一种对社会文化心理的认同。从《复制战争》、《西湖边上的一棵树》到《北京电视中的奥运会》, 无一不体现了摄影师对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等多维度的人文思考, 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单一的现象本身, 而是以观念支配语言, 摄影的重心由记录、见证, 转移到了表达创作者对于特定问题领域的个人观念。

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更需要鼓励创新意识。进入数字时代, 伴随着数码相机与可拍照手机的普及, 似乎人人都可以充当摄影记者, 专业摄影记者在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方面似乎并不比一般公民有更多的优势。这便是目前摄影记者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因此专业摄影记者更需要转变思路, 充分发挥创新精神, 探索出新的表达方式, 才能适应摄影2.0时代的需要。一味照搬现实, 单纯停留在记录层面的影像早已流为陈词滥调, 摄影师在现场的当务之急不是记录, 而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新视角, 赋予照片以全新的形式和富于创见的解读。《复制战争》获奖的关键在于“复制”, 但这种复制并不是对于现实的复制, 而是基于艺术美感的“再现”, 是客观现实在作者头脑中的灵活组合。

结语

综上所述, 主观性的渗透在当代新闻摄影发展中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潮流, 但这种主观绝非是对现实刻意的扭曲和伪造, 而是一种含有观念性质的表意手段, 新闻摄影的主观化表达绝不能触动真实性这一底线, 否则, 再完美的影像也会失去客观性这一本体特征, 新闻摄影也就无从谈起, “正是因为摄影没有它自身的语言, 它引用而不翻译现象, 人们才会说, 镜头不会说谎” (6) 。纪实与观念的真正区别, 在于客观性与观念性在作品中孰轻孰重的区别。2009年荷赛作为一个风向标, 已经朝着观念性的方向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而未来新闻摄影的主观化之路又能走多远?其可操作性究竟有多大?如何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之间度的平衡, 是未来新闻摄影发展的关键。

摘要:在世界新闻摄影史上, 纪实性作为新闻摄影生命的原动力, 在这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固有矛盾, 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在二○○九年荷赛获奖作品中, 三位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引起了很大轰动, 他们不按常理出牌, 观念为先、纪实为辅的风格预示着今后新闻摄影的走向。本文通过三位摄影师的作品, 分析了新闻摄影主观化走向的原因:纪实摄影师的人文思维传统的延续;数字时代的新闻摄影更需要鼓励创新意识。并对新闻摄影的未来走向作出展望:把握好主观和客观之间度的平衡, 是未来新闻摄影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新闻摄影,纪实,观念,荷赛

注释

1 盛希贵:《图像传播论》,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版, 第34页。

2 陈书泉:《新闻摄影概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8年11月版, 第129页。

3 方妍:《复制战争:考了荷赛一家伙》, 《中国摄影报》, 2009年3月, http://www.gdphoto.cn/Html/xingyedongtai/hudongzhuanqu/2009/3/3385459017.html

4 蔡萌:《纪实与观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6年。

5 阿瑟·罗斯坦:《纪实摄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版, 第27页。

6 约翰·伯格:《另一种讲述的方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81页。 (作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硕士生)

飘忽不定的荷赛 篇2

从刺激血腥的画面到超广角贴近拍摄者,再到故意规避血腥刺激,用画面背后的声音表现悲痛残酷的事实,再到模糊画面的泛滥……没人能摸准“荷赛”的脉。“荷赛”也从未定过什么评审标准。这不仅是因为每届“荷赛”评委的不同,更好像是“荷赛”故意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能说“荷赛”的评选一定就很权威,一定就是当年最优秀的新闻摄影集结,但这种没有标准的标准促生了许多新的视觉语言的产生,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艺无定法,或许多元本身就是一种标准和发展规律。

就本届年度大奖作品《陷入危机的美国经济》而言。这张照片展现了一个全副武装的警探正在检查一栋被查封的住宅,原房主因无力偿还房贷而被法院裁定驱逐出自己的住宅。评审团主席玛丽圣安尼·格林说:“这张照片的感染力来自它的背后。它给我们带来的震撼是双重的。看起来像是传统的冲突照片,但是它却简单地影射出被逐出房子人们的心情。现代‘战争’已不再是战火硝烟,它已经进入到人们的居所。经济战争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尼日利亚籍评委阿金波德·阿金比依的评语更加直白:“乍看它模棱两可,当你真正明白它在讲什么时,全世界都会联想到‘这就是会发生在我们所有人身上的事情’。”具有瑞典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的评委阿比利·卡拉布达·艾瑟说:“此图融清晰与复杂于一体,它不是单纯地描述经济强权在过去一年的没落,我们需要一种新鲜的语言为生活作解。”

从第51届的模糊摄影到本届的一语双关,摄影语言从直白到深刻,从直观到需要观者深思。当然你可以说这拍得什么样呀,狗屁不是,凭什么获奖,当然主办方也可以用“仁者见仁”这样的理由来“搪塞”,但是“荷赛”仍就这样飘忽不定地行进着。我更关注的是第53届的“荷赛”会是什么样的呢?

年度大奖陷入危机的美国经济安东尼·苏奥(Anthony Suau) 摄(美)《时代》

照片中,克里夫兰市警探在处理赎回房间时举枪瞄准一间屋子。苏奥说,这次报道“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让他回想起了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之后留下的场景。“克里夫兰市中心几乎就是倒闭了。”苏奥当时使用的是徕卡胶片相机和柯达公司最老牌的Tri-x黑白胶卷。

>关于荷赛

荷赛旨在指导如何让新闻摄影从业者在全球范围内处理他们的图片;如何让新闻媒体从全球浩如烟海的图片库中寻找所需图片;反映全球新闻摄影的趋势和发展。

如何进入

比赛面向全球的专业新闻摄影师。不收报名费。摄影记者、图片代理商、报纸杂志都可以参加。作品以当年发生拍摄的新闻事件为主。报名表在当年10月份荷赛官方网站上下载填写。随着中国新闻摄影的日益强大,荷赛已于几年前在其官网上有了简体中文的报名表,更方便中国的摄影记者、新闻摄影师参与。

评选规则

评选工作一般在每年的2月开始。评审团共13位由图片编辑、摄影师和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图片代理机构代表等组成。每个评委的成长背景、艺术观念都有着明显的不同。以使评选更客观和更多样。评审团不受荷赛组委会影响,组委会也无权干涉评审团的工作。获奖结果一般于当年2月的第二周公布。

评审团依据作品的新闻价值和摄影师创造性的技巧运用来评判作品的优胜。在组照分类里,图片的编辑、叙述能力也是评审团重点考虑的内容。

荷赛分别为组照和单幅各设置了10个类别,每个类别有一、二、三等奖。

在所有参评作品中,评审团还要评选出一幅作品,作为当年的年度大奖。奖金为1万欧元以及4月到阿姆斯特丹的往返差旅,还有佳能公司提供的当年新出品的数码相机一台。

每年荷赛报名及评选结果,本刊都会及时进行报道,敬请关注。荷赛官网:http://www.worldpressphoto.org

ince 1955

历届荷赛年度大奖部分获奖作品撷选

1.1955年丹麦某摩托车比赛现场

2.1968年越南枪毙罪犯

3.1972年越南被炸弹炸伤的孩子

4.1985年墨西哥被困在火山后的女孩

5.1997年一个在医院门前哭泣的女人,医院里住着因阿尔及利亚大屠杀而死亡和受伤的人们

6.2000年一个墨西哥移民美国的母亲在想尽一切办法养活她和她的孩子

7.2002年伊朗地震一个孩子抱着他死去父亲的裤子哭泣

8.2003年伊朗战俘中心,一个父亲在安慰他的儿子

荷赛 篇3

一、专题新闻图片的叙事性

叙事学源于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lology) , 叙事学最先用于文学叙事, 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引入电影叙事。近年来, 叙事理念开始影响新闻摄影。新闻摄影中体现着时空、主题集约、图片故事等多种叙事形式。新闻摄影的叙事主要体现在其图片、逻辑、主题、文字四个叙事层面。

(一) 构图叙事

视觉中心实地, 人们习惯了“图片说话”的专题新闻图片, 因为这类专题新闻图片信息含量大、形式多样、故事情节性强, 十分迎合受众的选择性心理, 而各类叙事形式都离不开构图叙事的表现。

色彩的结构:以第57届荷赛奖突发新闻类组照一等奖《叙自由军袭击检查站》为例。叙利亚自由军袭击了政府军检查站之后, 一名自由军被打死, 他的战友们努力将其拖至安全地带, 并为其举行了葬礼。废墟的城市, 遍地的沙石, 激烈的轰炸, 两名自由军紧张的防御政府军, 这组专题新闻图片采用色调单一的黑白构图来叙事, 达到了不一样的叙事效果。

首先, 黑白照片虚弱了战地现场的杂色, 主题得以突出, 集中了观众的注意力。再者, 通过对死去以及活着的自由军面部表情拍摄得以强化, 能够使人清晰地看见其面部表情和条理。最后, 摄影者对光线的运用和阴影构图, 带我们进入一个单色的世界, 观看作品时, 注意力全都被画面所要表达的人物情绪所占据。而作品也创造了一个鲜明的、忧郁的基调, 让人深感战争和死亡的恐惧。

形式与内容的对比:以第57届荷赛奖自然类组照二等奖《有毒的美丽》为例。《有毒的美丽》是波兰摄影师从空中拍摄固氮工厂、煤矿和发电厂、垃圾填埋场、有毒废水浸出到地面的12幅专题新闻图片。它以一幅幅美丽的新闻照片呈现出人们自制的环境污染, 透彻的反映了环境遭受迫害的现状。自然环境本身就是美好的, 即使人们对其破坏, 它依旧是将美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从照片表现出来内容和其本身的含义有极大反差, 摄影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了对比和讽刺的修辞手法, 使得这组专题新闻照片独特新颖, 引人深思环境问题。

(二) 逻辑结构

一组完整的专题新闻图片必须有一至两张主图, 并且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照片的顺序并非简单的堆砌, 必须是有内在的逻辑结构。专题新闻报道的叙事结构一般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时间叙事结构来看, 多数专题新闻报道都是按照摄影者摄影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从空间叙事结构来看, 专题新闻摄影是按照平行并列的关系记录新闻当事人的状态, 这对摄影者个人的空间叙事的把握能力的个人业务素质要求较高。从逻辑叙事结构来看, 按照新闻摄影的因果顺序、潜因果顺序进行逻辑顺序的小单元排列。

第57届荷赛奖当代热点类组照一等奖《家暴》就有较强的逻辑顺序, 组图的第一张是新闻当事人之一的Shane抱着可爱的小女孩在街道上观望, 给人一种温馨感, 但文字的表述为随后的新闻图片做了铺垫。越往后面的新闻图片, 情绪更为强烈, 逐渐逼入家暴主题, 这正是专题新闻图片的逻辑结构的体现, 层层递进新闻中心, 这组专题新闻图片的呈现方式也是从受众的逻辑心理入手, 达到了前后对比以至于突出主题的效果。优秀的专题新闻图片离不开必要的逻辑安排, 混乱的图片呈现不利于主题的阐述。

(三) 文字说明

文字说明包括标题说明、总说明和分说明, 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叙事, 通过讲述专题新闻图片所表现的内容并对其进行评价。第二类是评价, 拍摄者对新闻专题图片所表现的内容以及结合自己的拍摄经历进行评价。第三类是背景, 专题新闻图片往往能够较为完整的表现内容, 但受时空以及拍摄者个人等因素影响, 需要接受没有表现出来的内容。我们以第57届荷赛奖日常生活类组照的一等奖《失踪者的最后衣着》为例, 来说明文字对专题新闻图片的叙事意义。

《失踪者的最后衣着》没有任何人物、景物的参与, 由12幅服装图片组成。脏乱的儿童短袖短裤, 年轻女性的内衣和长裤, 中年男人的服装, 以及破损到无法辨别的着装, 每一幅图都不同。但文字说明让这篇报道叙事完整, 标题《失踪者的最后衣着》交代了每一幅图片都象征着一位逝去的生命, 让人顿时有压抑沉重之感。文字总说明的“中美洲北部三角地区 (危地马拉、萨尔瓦多和洪都拉斯) 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之一。很多时候, 死者的衣着成为唯一能辨认他们身份的东西。所有照片拍摄日期均为2013年8月10日。”详细阐述了专题新闻图片的主题, 描述了新闻发生的背景以及新闻的内容。“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是拍摄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得出的评价, 清晰交代背景。文字分说明均是“尸体被发现日期;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性别;年龄;失踪时间”, 每幅图片看似不同, 但又印证死亡者相同的遭遇。这组专题新闻图片的文字说明, 简单直面的传递了对逝去生命的惋惜和无奈。

二、专题新闻图片叙事的伦理思考

(一) 虚假照片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 新闻虚假照片逐渐渗入新闻摄影中, 部分摄影工作者为了眼前利益放弃社会伦理道德和职业道德。而国内新闻摄影的评价标准以“事件的大小甚至是新闻人物地位的高低”来决定图片价值, 这导致近年来虚假照片数不胜数。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的主办者强调并鼓励摄影记者深入现场、不畏艰险的采访作风, 倡导有创造性的、形象感染力强的表现手法。

2004年2月, “荷赛获奖照片造假”是新闻界的一个焦点性事件。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荣获2003年第47届“荷赛”日常生活类 (单幅) 三等奖, 但不久之后新闻图片中男当事人陈英举报其为虚假图片, 文章中的两人均为模特, 属于摆拍。新闻图片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方式, 首先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然而, 邱焰的荷赛获奖作品给人以“失实”的印象。

新闻摄影报道, 主要是靠光影、构图等“形象语言”来说话的, 然而, 这种形象语言在交代事件的时间地点、反映事件的背景、阐发哲理评价方面存在着不能完全表达意义的局限。相对而言, 专题新闻图片数量多, 完整性较强, 能够详细叙事, 相比单幅照片则较难出现虚假图片。

(二) 解决对策

新闻工作者人数基数大, 行业准入门槛降低, 导致新闻领域的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新闻摄影工作者受到各种功利因素的影响导致造假新闻图片, 因此提高新闻摄影工作者个人的伦理道德感是根本原因。其次, 建立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新闻图片把关人制度的缺失, 让新闻造假工作者没有畏惧之心, 虚假图片现象层出不穷。再者, 建立恰当的新闻摄影图片监督制度, 在新闻摄影比赛中, 举办方在评选过程中, 必须对新闻摄影图片严厉把关, 建立公开严肃的问责制度。最后, 媒体以及图片编辑需要扮演好把关角色。在图片送审以及发表之前, 要经过准确核实, 首先在技术上要追求摄影技术合格的新闻图片。其次在内容上选择符合新闻内容的图片, 不能简单地追求美和名誉, 放任虚假新闻自流。

三、专题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 图片与主题不符

图片的简单罗列, 缺乏专题意识;表现内容与表现形式不能很好地结合, 削弱了专题的表现优势;新闻摄影者缺乏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在表现新闻专题照片时, 尤其要注意文字与图片以及主题之间的统一性, 新闻专题照片必须有鲜明的主题, 否则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专题照片。

(二) 经典理论的局限性

美国《生活》杂志摄影记者有一个经典的“八条理论”, 摄影师必须至少拍摄全景、中景、近景、肖像、关系照片、典型的瞬间、过程的照片、结论性照片这八个方面的内容。在新闻摄影报道中, 这八项要素的齐全有利于记者表现作品。但这种经典理论的束缚, 让更多新闻摄影者只追求简单的理论原则, 忽略实际情况。新闻专题图片应该既有细节描写, 还要注意鲜活的人文特征。

专题摄影报道可以遵循以下四种形式:第一, 图片故事形式, 多发在社会新闻中, 可以在全景、中景、近景的表现手法之外, 通过现场细节的表现来演绎新闻事件。第二, 事件的聚焦形式, 通过连续性的形式来叙事。第三, 在报道人文叙事新闻时, 包含鲜活的史料和人文性。第四, 采取主题集约形式。摒弃传统的以故事为主的方式, 构造完整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李培林.当代新闻摄影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吴炜华.新闻摄影的叙事学分析[J].现代传播, 1999 (1) .

[3]陈虹.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策略[J].新闻记者, 2005 (5) .

[4]毛现辉.浅议新闻摄影图片中的伦理道德问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 2017 (7) .

荷赛奖里的世间万象 篇4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简称“WPP”,通称“荷赛”,由总部设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WORLD PRESS PHOTOFOUNDATION)主办。该会成立于1955年,自1957年举办第一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以来,迄今已举办了52届。该比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有威望的新闻摄影比赛之一,它的宗旨是“促进信息的自由、不受限制的交流,鼓励高水平的专业新闻摄影标准”,对全世界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荷赛奖”分为突发新闻、一般新闻、新闻人物、体育动作、体育专题、当代热点、日常生活、肖像、艺术、自然共10类,基本覆盖了新闻摄影的各个方面。每类还分单幅和组照(最多不超过12幅)两项。大赛从所有参赛作品10类20项中评出年度最佳新闻照片一张,并由儿童评委会从当年部分获奖图片中选一张为“儿童奖”。

2009年2月13日,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评选结果揭晓。美国《时代》摄影师安东尼的作品《陷入危机的美国经济》获得本届大赛的年度图片。图片讲的是美国经济陷入危机:警察罗伯特·科尔在美国克利夫兰一户居民家中查看居民是否全部搬出。中国青年报记者赵青、杭州日报记者陈庆港、新华社记者吴晓凌三人作品分别获得体育专题类组照一等奖、突发新闻单幅一等奖和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另外还有两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这是近几年来中国媒体参加荷赛奖取得成绩最好的一届。

荷赛 篇5

作为2015年世界性的热点问题,“难民潮”成为本届荷赛不少获奖摄影师及其作品的主要关注点。澳大利亚摄影师瓦伦·理查德森(Warren Richardson)的作品《渴望新生》获年度世界新闻图片大奖和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这张摄于2015年8月28日的照片表现了一名男子抱着婴儿穿越匈牙利和塞尔维亚边境为阻挡难民潮而立的铁丝网的瞬间。此外,此届荷赛还有多组难民题材的作品获奖。

"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开幕

2016年2月21日,中国·杨柳青第二届国际民俗摄影大展在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举行,本次摄影展突出展示优秀民俗摄影成果,展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优美厚重的人文景观,立体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貌。本次大展于2015年5月在北京启动,截止到12月底,面向国际国内征集2万余幅作品,最终评出120幅优秀作品。并征集到100余个民俗摄影专题展览,评审后推选出40余个专题展览入展,展出作品1600余幅。 大展现场还组织了拍摄灯会、民俗摄影采风、学术研讨会、摄影讲座以及民族民俗展演等10余项活动。

ICP无限奖公布:摄影师大卫·贝利获终身成就奖

2016年2月初,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公布了今年的无限奖(Infinity Award)获奖名单,英国摄影师大卫·贝利(David Bailey)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大卫·贝利1938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从1960年代开始,他镜头下的演员、作家、音乐家、制片人、设计师、模特和艺术家往往呈现出独特的“性意味”。大卫·贝利对这些处于时尚前沿的名人的拍摄为他奠定了延续至今的声誉。艺术奖(Art Award)颁给了黎巴嫩艺术家瓦利德·拉德(Walid Raad),他的作品以影像、摄影、雕塑、行为表演等形式关注着黎巴嫩的当代历史,尤其是1975年至1991年间黎巴嫩发生的战争。其他奖项及获奖者包括:马修·康纳斯(Matthew Connors)的摄影书《开罗的战火》(Fire in Cairo)获得出版类奖项;乔纳森·哈里斯(Jonathan Harris)和格里格·霍克默思(Gregor Hochmuth)获得新媒体项目奖;南非摄影师扎内勒·姆霍里(Zanele Muholi)获得新闻摄影奖。

ICP无限奖至今已是第32届,颁奖典礼于4月11日在纽约举行。

为相机表演

时间:2016.02.18—06.12 地点: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

该展的作品包括严肃的表演艺术、肖像以及在镜头前摆的pose,这些各异的照片指向了同一个问题:“为相机表演”( Performing for the Camera)究竟意味着什么?

自维多利亚时代至今,从艺术化的肖像摆拍,到20世纪60年代对艺术行为的记录,再到今日风靡全球的自拍行为,摄影与表演之间的纠缠由来已久。此次展览通过50多位摄影师的作品探索摄影与表演之间的关系。从市场和自我推销到对性别和身份的探索,“为相机表演”展出超过500张摄影作品,涵盖了原作照片、大尺寸作品、商业明信片以及艺术家在Instagram上的创作。

上一篇:微孔滤膜下一篇:现代企业物流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