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赛融合

2024-07-25

课赛融合(共3篇)

课赛融合 篇1

一、前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5]6号文件) 指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 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 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 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根据教育部该文件的要求,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将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紧密结合, 以期达到职业岗位的必备需求。

近年来, 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 职业技能大赛是由职业教育面对新形势、站在新起点的重大制度设计, 比赛规程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而设计, 通过职业技能大赛的内涵与竞争体系建设, 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 已在我国大部分轻工类院校和农科类院校设置并招生。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开设于2003年, 在江苏、安徽、山东、浙江等省招生, 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实践。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逐渐探索出“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将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行业技能证书及职业大赛的需求相结合,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内涵

所谓“课岗对接”是指根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要求, 构建服务于融岗位工作要求、行业要求及学生人生职业发展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课证融合”是指人才培养规格对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 培养内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 按照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把职业资格考核融入到学生的期末考核, 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以证代考。“课赛融通”是指将各种技竞赛项目嵌入课程教学当中,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 以竞赛为动力, 以竞赛内容为项目驱动, 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 同时参赛学生可通过参加竞赛来代替相应专业课程的学习, 通过申请, 根据竞赛的规格和成绩获得相应的课程成绩。

三、“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规章制度建设是保障。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建立课证融合的各项制度、课赛融通的规范流程是“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有力保障。建立“课程—证书”认证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课程—竞赛”融通的管理制度和流程, 完善各项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建设, 让教学督导、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学生明确什么是“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 怎样实行“课证融合”、“课赛融通”才能更有效地实施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达到预期效果。

2.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主导地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关键因素。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 增加总量, 改善结构, 提高素质。鼓励教师下企业调研、锻炼, 鼓励教师进修学习, 引进企业能人, 积极聘校外指导教师, 努力建立一支具有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艺精湛、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3.实训平台建设是基础。实践性教学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的培养, 更有利于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提高。实训平台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 加强实训平台的建设是实施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加强校内食品检测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食品营养与配餐实训室建设,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积极构建“技能—模块—项目”三级集基本技能训练、单个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实训平台。

四、“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 全面开发课程体系。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 通过岗位调研, 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岗位为食品检测、食品安全控制、膳食营养指导与配餐、功能性食品的开发等。通过岗位能力分析, 确立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掌握现代食品农产品营养、检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 能从事食品质量检测、生产安全控制、营养配餐、营养指导、功能食品营销和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岗位能力的培养包括岗位技能、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由此构建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课程体系。 (见图1)

2.以职业标准和技能大赛为引导, 积极优化课程内容。以食品检验职业标准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引导, 优化与之相关的《仪器分析》、《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等课程内容。《仪器分析》的教学内容归纳为p H计使用、分光光度计使用、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色谱仪使用四大项目, 重点强调仪器的工作原理、仪器结构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仪器使用技术和结果处理等操作技能。《微生物基础与检验技术》的教学内容归纳为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制备、消毒灭菌、细菌的鉴定、细菌染色技术、菌落总数检测、大肠菌群检测。《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为样品的准备、物理指标测定、营养成分的测定和有毒有害成分测定, 同时, 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赛项内容增加到有毒有害成分测定中。以公共营养师的职业标准引导, 优化与之相关的《人体生理基础》、《食品营养》和《营养与配餐》的课程内容, 把《公共营养师 (三级) 》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利用学院公共营养师考点的优势, 学生获得公共营养师证书可代替《公共营养师 (三级) 》考试。

3.以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 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 针对不同课程, 改革教学方法。如《仪器分析》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实训室报废仪器, 边拆边讲, 边看边讲, 边做边讲, 在做中学、学中做。《食品分析与检验技术》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和互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形式;《营养与配餐》采用任务驱动法, 给出学生具体的目标, 把学生进行分组, 由团队查阅资料制定问卷、营养调查、营养评价、设计配餐等过程;在《营养师》 (三级) 中采用角色扮演法;等等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现了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 对学生岗位技能、岗位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为适应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要求, 针对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现状, 构建了“课岗对接, 课证融合, 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并阐述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内涵和实施关键, 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 课程内容与职业证书, 课程模块与职业大赛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融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志刚, 徐丹鸿, 张凌, 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式研究与实践[J].林区教学, 2015, 218 (5) :16-17.

[2]蔡智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证一体.双线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0 (5) :3023-3025.

[3]李茂英, 曾庆军.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 (11) :16-19.

[4]夏红, 刘桂香, 王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 105 (2) :76-78.

[5]李影球.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特色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 2014, (8) :104-105.

[6]李冬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31 (3) :16-19.

课赛融合 篇2

尊敬的周校长及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感谢给予我学习的机会,但我想说的是我在这里只是谈谈我听了这几节课的感受,不算点评。昨天非常荣幸的聆听了六节精彩的课,让我受益匪浅。他们课堂上简练流利的课堂用语,潇洒自如的教态,新颖独特的教学设计,优美动听的声音,丰富形象的肢体语言,精美实用的课件制作,良好的心理素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是值得我借鉴的经验。他们的课整体设计都很好。无论是课件的制作、教学环节的安排、教师的点拨、启发,还是跟学生的交流,都遵循着让学生掌握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原则。这些都充分展示了5位选手的教学风采与智慧,展现了选手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出色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亮点:

(一)从教学设计来看

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它是课程标准在每节课的具体体现。从5节课来看,老师都能从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使得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

(二)、从教学过程来看

1.5节课教学环节完整,结构清晰,环节紧凑分明,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方面把握较好,每一节课都基本包含了一定的新课导入、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基本环节,显示了你们5位年轻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

2.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彰显教学艺术。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如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进行有效的组合,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从本次大赛看,这节课都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及教师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在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组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用活教材,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采用形式多样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参与面广,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比如:2号选手所执教的《三角形的面积》,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实验探究——验证结论”过程,发现完整的科学探究方法。总结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不失时机提出问题,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想一想用一个三角形能否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学生想到把等腰三角形剪成两个完全三角形,再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另外,教师还用课件展示用割补法,重叠法把一个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这对有余力的学生是一种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4.教师基本功扎实,本次参赛的教师,都具备优秀教师的基本素质,他们语言准确流畅清晰,课堂上沉着自然、运用自如,在学生中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具有鼓励性、启发性。教师用学生喜欢语言,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评价,凸显了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手们都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性的语言还是比较丰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4号选手每提问一位学生,均能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的表扬学生。

(三)从教学效果来看

1.这几位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比较新,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了亲切、自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例或者视频导入新课,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要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数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大命题。在实际应用与拓展环节,这几位选手都设计了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2.这几节课基本上均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各位教师都能将学数学和用数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有的老师让学生拿出学具亲动手实践,操作,并且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小主人”的作用,使他们在获取新知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愉悦,也体验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同时也体现了教师只是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3.课堂教学过程比较紧凑、严密,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4.教学艺术还体现在练习设计上。这五位选凭借对课标教材的深刻理解,针对教材内容和要求,有目的地设计了形式多样、生动有趣、联系实际的训练题目,既巩固新知,又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这样做为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提供了活动的机会,促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注重课堂渗透德育教。比如:1号选手执教的《速度、时间和路程》课后播放中国高科技发展的速度视频,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3号选手执教的《四边形的认识》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5号选手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设计的练习“我是小小设计师”体现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的思维、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四)技术规范

1.运用多媒体以及特色教学,是教学锦上添花。参赛选手课件制作水平很高,多媒体操作熟练。运用多媒体很好的把教学情境用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很好地解决了仅靠教师描述情境、学生干听的低效教学的问题。体现有效的辅助了教学,给课堂增添了靓丽。板书设计规范合理又美观。比如:4号选手执教的《认识时间》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时间”作为数学知识尤为抽象,掌握起来还有一定困难。在课堂教学时,张老师运用了自己制作的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一个直观、清晰的钟面图上认识时针与分针,用课件的动态形式呈现时针或分针所经过的路程,对教学起到了很好辅助作用。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反应与表现,实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本节课上老师根据学生地特点递进式的引导学生,达到了预期效果。说明黄老师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具备了相当过硬的基本功,值得称赞。

2.课堂的和谐还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课堂上没有“假”

“大”、“空”的评价语言,出现的是有针对性、富有个性化、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语,如“刚才同学们的发言都不错,但这个同学的发言更加完整、准确”,“这位同学的发言思路清晰、方法简洁”,“你很会思考”等。诸如这些简明而中肯的语言,学生既感到亲切,又一个和谐的课堂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加以恰当的引导和调控。4号选手做得比较好.(二)商榷问题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纵观这五节课也有值得商榷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的共性问题:

(二)建议

本次比赛虽然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艺术,但教学永远是一

门遗憾的艺术!下面我提出几点建议:

1.要重视小组交流的有效性,不要流行于形式。稍有难度的题目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

2.“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在展示学生作业时,应放手让学生自行汇报成果,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形成,不应急于奉送结论,多关注全体学生,教师只是学生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帮助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

3.多关注课堂细节关注,比如在板书及专业术语、过渡语的使用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强教师的评价激励性语言,及时准确给予学生评价,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改进的地方还有课堂上与学生思维的准确对接、演示的规范性、学生的姿态纠正、课堂语言的语速。教师的语言要更具感染力,在语言方面应该有激励性,可以更好地调控教学节奏。

4.注意数学学科的严谨性,细节的处理,认真倾听学生的表述,不能因为老师的疏忽,给学生留下模糊甚至是错误的印象。当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或汇报反馈时出现错误时,教师应给予说明,不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

课赛《狼和小羊》教案 篇3

第二小学

李燕梅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狼的本性是凶残的,对狼这样的坏家伙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2、能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本课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像狗不是狗,夹着尾巴走。小羊见到它,慌忙就开溜。

2、衣服白白像云朵,年龄不大胡子多。

爱在草原吃青草,见到谁都叫妈妈。

3、师根据谜底板书:狼和小羊。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读全文。

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初步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简单说说狼和小羊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全文,学生边听边思考:狼到底想干什么?

3、小声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分析狼三次找找碴儿。

5、读第六段,思考:为什么狼不再争辩了?狼说不过小羊,毫无道理,但它还是龇着牙逼近小羊,要吃掉小羊,说明了什么?练习朗读,注意读出狼蛮横不讲理的语气。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具体指导,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分组练习)

3、找出读得较好的同学,上台表演。

四、小羊讲得很好,让狼得不到半点便宜,但狼还是要吃小羊,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今后我们遇到像狼这样的坏人,光向他讲道理行吗?(板书:只讲道理是不行的)

五、课外延伸

狼扑向小羊,要吃它,小羊甘心情愿让它吃吗?结果怎样,你能不能接着往下说一说,给故事编一个结尾,好么?编好后,再试着写下来。

板书设计:

狼和小羊

想吃

找碴儿

温和

弄脏

不会

说坏话

没出生

蛮不讲理

讲道理

凶残

善良

【课赛融合】推荐阅读:

目标融合07-17

融合中心05-11

深度融合05-17

生态融合05-20

融合终端05-20

颜色融合05-22

细胞融合05-24

融合接入05-27

资源融合05-31

融合基因06-05

上一篇:为农服务:社会化下一篇:生猪屠宰寄生虫病检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