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肠溶片

2024-05-23

阿司匹林肠溶片(精选8篇)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1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LC一10AD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 (日本岛津公司) , SPD一10A紫外检测器;LC一10AD泵;SP一4290型积分仪, 色谱柱:Diamonsil TM (钻石) C18 (150×4.6mm, 5tan) (迪马公司) , 梅特勒AE240精密电子天平 (十万分之一) 。

1.2 试药。

阿司匹林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阿司匹林肠溶片 (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 , 甲醇 (色谱纯试剂) , 冰醋酸、盐酸 (分析纯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色谱柱:Diamonsil TM (钻石) C18 (150×4.6mm, 5tan) (迪马公司) , 流动相:甲醇一水一冰醋酸 (8:4:1) (p H约为2.8) , 流速:1.0ml/min, 检测波长:280nm, 室温。进样量:20ul。理论板数按阿司匹林计算不低于6000, 分离度符合要求。

2.2 分离度试验 (方法的专属性考察) 。

用强光照射, 高温, 酸、碱水解, 进行加速破坏, 以研究降解产物对阿司匹林主成分测定的干扰, 同时对辅料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降解产物及辅料存在的条件下, 采用HPLC法可准确测定出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 方法专属性良好。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 加0.1mo1/L盐酸溶液配制成每1ml中含100ug阿司匹林的溶液, 作为储备液。精密量取储备液1, 3, 5, 7, 9ml, 分别置25ml量瓶中加0.1mol/L盐酸稀释至刻度, 摇匀, 分别进样20ul, 以峰面积为纵坐标 (Y) , 阿司匹林的绝对进样量 (g) 为横坐标 (x) 作图。其结果表明, 阿司匹林在0.080~0.720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其回归方程为Y=3.797×102X+2.3843 (r2=0.9992) 。

2.4 回收率试验。

准确称取阿司匹林对照品8~12mg。分别按处方量加入辅料, 按“2.7”项操作, 阿司匹林的平均回收率为99.7%.RSD%:0.36%。

2.5 准确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号的样品5份, 按“2.7”项操作, 计算出每份的含量分别为99.5%, 99.8%, 99.6%, 98.4%, 99.2%, 平均含量为99.5%, RSD%=0.31%, 结果表明此方法的准确度较好。

2.6 精密度试验。

取“准确性试验”中的样品溶液1份, 按“2.7”项操作.连续进样5次, 测得平均峰面积为12690 C, RSD%=0.29%,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的精密度较好。

2.7 含量测定。

取本品20片, 精密称定,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阿司匹林10mg) 。置100ml量瓶中, 加0.1mol/L盐酸溶液适量。超声使阿司匹林溶解, 放冷至室温.加0.1mo1/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5ml, 置25ml量瓶中, 加0.1mol/L盐酸溶液稀释至刻度, 摇匀。取20ul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另取阿司匹林对照品适量, 加0.1mol/L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阿司匹林20 ug的溶液, 取20片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即得。测定3批样品, 结果分别为99.9%, 98.6%, 99.3%。

3 讨论

3.1阿司匹林在水中易水解, 所以选用0.1mol/L盐酸溶液为溶液, 防止其水解成游离水杨酸。样品处理时一定要注意充分振摇, 让阿司匹林充分溶解在溶剂中, 过滤要迅速, 防止阿司匹林分解。

3.2参照 (中国药典) 2005年版二部中阿司匹林栓含量测定[1]的检测波长为280nm, 所以将检测波长定为280nm。

摘要:阿司匹林肠溶片 (aspirin) , 化学名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ASA是一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药物, 目前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解热镇痛、抗炎和抗风湿等。提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 可更有效的控制制剂的质量。

关键词:阿司匹林,测定,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S].二部.2005:330-331.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2

关键词:阿司匹林肠溶片 含量测定 过滤 中性乙醇 实验验证 药物分析

一、根据药典标准设置的学生实验中出现的疑问

在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阿司匹林是芳酸类的典型药物代表,其含量测定常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进行讲授。由于阿司匹林的酯键能在碱液中水解,2005版药典中对阿司匹林采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来测含量,而对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则用中性乙醇溶解本品,滤过后,再用两步滴定法测定。

这个测定过程中对阿司匹林肠溶片溶解后的过滤,是为了除去药片中的肠溶性辅料——丙烯酸树脂或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等。2005版药典中对此过程的过滤方式未做规定,也未提及过滤的仪器设备,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采取了最为普遍也易于取材的滤纸过滤的方式滤过。但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即使在操作过程中完全按照滤纸过滤的规范操作,所获得的续滤液也是混浊的。到底原因出在哪里,是操作失误造成的,还是所采取的滤纸过滤对于该测定过程不适用,混浊的续滤液对于下面的测定结果是否有影响?这些疑问吸引笔者进行了以下探究。

二、关于阿司匹林肠溶片混悬液滤纸过滤问题的探究

1.过滤操作失误的排除

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过程中,采用中性乙醇溶解该药品后用滤纸过滤,续滤液总是混浊。笔者首先对比了阿司匹林肠溶片游离水杨酸检查的过程,该过程是用乙醇溶解本品,在过滤后检查其中的游离水杨酸限量。这两个测定过程的溶解过滤,除了溶剂分别是中性乙醇和乙醇外,均采用滤纸滤过,对比过滤后的续滤液,均显示混浊。多次实验后,可以肯定地排除是因为操作失误引起的续滤液混浊。

2.设计实验,论证滤纸过滤是否合理可行

实验室常用的滤纸包括定性滤纸和定量滤纸。本实验采用的是定量滤纸。定量分析滤纸是由棉质纤维制成,在制造过程中,纸浆经过盐酸和氢氟酸处理,并经过蒸馏水洗涤,将纸纤维中大部分杂质除去,所以灼烧后残留灰分很少,对分析结果几乎不产生影响。

续滤液出现的混浊是否与中性乙醇有关?笔者设计了以下实验,论证中性乙醇对滤纸滤过的影响。

(1)探寻引起续滤液混浊的原因。

实验一:溶解阿司匹林所用的溶剂对过滤的影响。

实验过程:分别用中性乙醇、乙醇和纯化水溶解阿司匹林肠溶片制成混悬液,再以定量滤纸对以上三种混悬液分别过滤,并分别收集续滤液30ml,对三种混悬液进行比对。

实验用品:95%乙醇、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酚酞指示液、定量滤纸、漏斗、烧杯、纳式比色管等。

参考标准:实验用试剂均按药典附录规定配制。

实验结果:对所收集的三种混悬液比浊,中性乙醇管显示混浊、乙醇管显示轻微混浊、纯化水管显示澄清。

结果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和中性乙醇作为溶剂对过滤效果均产生影响,而纯化水则没有。由此推测中性乙醇和乙醇可能与滤纸发生了一定的作用,导致滤纸中的棉纤维分解,出现混浊。同时也证明所产生的混浊不是由阿司匹林及其辅料引起的,过滤过程中阿司匹林与滤纸没有发生作用。

为什么中性乙醇对滤纸会产生分解作用?如果单是乙醇对滤纸的影响,经滤纸过滤的中性乙醇续滤液为何比乙醇续滤液更加混浊?药典中采用中性乙醇溶解阿司匹林,但由于乙醇对于酚酞显示酸性,为了消除溶剂对氢氧化钠滴定阿司匹林的终点判定的影响,采用了对酚酞呈中性的“中性”乙醇。配制中性乙醇需要将酚酞指示剂滴入95%的乙醇,再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至微红色。所谓的“中性”是否加剧了滤纸的分解?

(2)探究中性乙醇的“中性”及其对滤纸的影响。中性乙醇是否真为中性,它的酸碱性到底如何,是否足够影响滤纸的稳定性,可以由以下实验进行推论。

实验二:确定中性稀乙醇的酸碱性及其滤纸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设计:用酸度计测定中性稀乙醇的pH值,进而推测中性乙醇的酸碱性,结合实验一中两种溶剂对过滤的影响,做出推论。

设计理由分析:

①若采用精确pH试纸测试的方法确定中性乙醇的酸碱性,乙醇的易挥发性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所以不予采用。

②目前一般酸度计所用电极都只适用于水溶液。乙醇浓度高,测定时间较长时,对电极有损坏作用(对电极内参比溶液的脱水作用),测定误差当然较大。所以,用酸度计测定乙醇溶液pH值时,测定时间不能过长、乙醇浓度不能过高。中性乙醇的乙醇浓度为95%,所以也不能采取酸度计直接测定的方法。

③由于乙醇对酚酞呈酸性,中性稀乙醇与中性乙醇的配制过程都是用氢氧化钠滴定液滴至微红色,中性乙醇的乙醇浓度高,配制时消耗的氢氧化钠比中性稀乙醇多,实际配制过程的确如此,所以滴入中性乙醇中氢氧化钠的量比中性稀乙醇中的更多,碱性更大。通过测定中性稀乙醇的pH值,即可推测中性乙醇的酸碱性。

实验过程:配制50%的中性稀乙醇溶液,用酸度计测定其pH值,与相同条件下纯化水测定的pH值相比较,确定其酸碱性,再对中性乙醇的酸碱性进行推测。

实验用品:95%乙醇、纯化水、赛多利斯pb-10酸度计、硼砂缓冲液、磷酸盐标准缓冲液、苯二甲酸盐标准缓冲液。

参考标准:实验用试剂均按药典附录规定配制。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测试本实验室纯化水的pH值为7.34,中性稀乙醇的pH值为8.28,所以中性稀乙醇为弱碱性,而中性乙醇的也应为偏碱性。

定量滤纸是由纸浆经过盐酸和氢氟酸处理,并经过蒸馏水洗涤,将纸纤维中大部分杂质除去,如果在这其中加入偏碱性的中性乙醇,势必发生反应,使滤纸被腐蚀分解。所以中性乙醇的弱碱性及乙醇的溶解作用,使其不能使用滤纸滤过。实验一中的现象证明了这种分解作用的存在。

三、解决方案

既然中性乙醇属于有机溶剂,且呈现弱碱性,那么实验室采用什么过滤材料才能更好地对阿司匹林肠溶片的中性乙醇溶液进行过滤呢?综上,我们采用了尼龙膜进行过滤,配套使用实验室的微孔滤膜滤器或现成的尼龙膜滤器可快速完成过滤操作。经多组学生实验证实,确实能有效过滤,且无浑浊现象出现。

四、小结

以上对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测定中过滤操作的探究,是在2005版药典标准的基础上所做的。实际上,在最新的2010版药典中对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含量测定已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取代了容量分析法,溶解阿司匹林1%的采用冰醋酸甲醇溶液,过滤的方式指明用滤膜过滤。而以上方法改进的两步滴定法测阿司匹林肠溶片含量仍有其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喻欢成,徐俊.乙醇酸性溶液的特性及正确测定pH值方法[J].食品科学,1989(12).

[2]牛彦辉.药物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3

关键词:阿司匹林,游离水杨酸,温度,分解速度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临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物, 其小剂量片剂还用于抗血小板凝聚。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含量的高低对制剂质量影响很大[1,2]。游离水杨酸一般是由于在生产中水杨酸乙酰化不完全而带入, 也有可能在贮存期间由乙酰水杨酸水解产生[3,4]。而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 故应加以控制。目前法定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游离水杨酸的含量, 笔者通过夏季和冬季测定游离水杨酸的含量, 发现温度对测定结果影响很大, 本文用水浴锅模拟室温变化, 测定阿司匹林中水杨酸的分解速度, 找出温度与测定值之间的关系。

1仪器与方法

1.1仪器: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赛多利斯CPA225D电子天平;DZKW-C型电子恒温水浴锅。

1.2试药:阿司匹林肠溶片, 规格25 mg;生产厂家: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批号分别为120202、120305、120701。

1.3实验方法:取阿司匹林肠溶片10片, 研细, 精密称取适量 (约相当于阿司匹林0.1 g) , 置100 m L量瓶中, 用1%冰醋酸的甲醇溶液振摇使阿司匹林溶解, 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滤膜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溶液。照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四氢呋喃-冰醋酸-水 (20∶5∶5∶70) 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03 nm。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 注入液相色谱仪, 记录色谱图。

1.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本实验选择温度较低的冬季进行, 以减少环境的干扰, 外界环境在10℃以下, 样品制备后先在10℃的水浴中放置, 液相色谱系统稳定后即开始第一次进样, 每次进样后迅速将样品瓶侵入已设定好温度的水浴锅中, 恒温至下一个进样时间点取出进样, 考察温度点为10、15、20、25、30℃, 每个温度点进样3次。

2结果

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清楚的看到, 在我们普通实验室试验要求的温度条件下, 也就是10~30℃温度范围内, 游离水杨酸的生成速率随外界温度的升高越变越快。当环境温度超过20℃以后, 由于水杨酸生产的速率加快, 导致测定结果变化太快, 结果的重现性非常的差, 无法满足液相色谱的系统适用性实验的要求, 而在20℃以下, 三个批次在三个温度点, 测定三次峰面积的RSD值均在1.5%以下, 符合中国药典高效液相色谱法项下规定的系统适应性试验的要求, 是比较适宜的测定温度。

3讨论

阿司匹林系列药物中规定游离水杨酸的测定, 主要目的是考察药物在生产和效期内贮存时产生的游离水杨酸的量, 并用限度加以控制, 应尽量减小实验条件对药物测定结果的影响, 药典也从这点出发, 规定阿司匹林系列药品中游离水杨酸的测定应临用新制, 可见阿司匹林在规定的溶剂中水解的速度是很快的, 笔者查阅了一些文献, 研究者大多都是从溶剂方面考虑, 改变溶剂的品种和p H值, 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路, 根据笔者实际工作的经验, 笔者认为温度也是影响阿司匹林水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典没有规定试验温度条件, 笔者认为这给试验结果造成不确定性, 25℃时进样时间滞后几分钟, 游离水杨酸测定值变化就很大, 如果药品的游离水杨酸值处在限度的边缘, 结果的判定就会存在很大的争议, 因此笔者认为规定试验温度在20℃以下比较合理, 有利于测定结果的客观判断。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二部)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385.

[2]张美雯, 许江红, 张若良.阿司匹林肠溶片游离水杨酸检查方法的改进[J].中国药品标准, 2008, 9 (5) :378.

[3]石增强, 魏顺尚.HPLC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系列产品中游离水杨酸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 2010, 25 (4) :255-256.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4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长时期连续服药,甚至终身服药[1]。笔者对我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给予临床分组治疗,从而探讨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特点,为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与生存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5~73(63.8±1.2)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7~74(64.2±1.3)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教育背景及社会经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患者胸痛发作每次持续时间<30min,自首次胸痛至前来就诊发作≥2次;(2)患者经心电图医学影像检查可知,≥2个相邻肢体导联ST段出现压低或抬高现象,压低幅度>0.5mm,抬高幅度>1mm;(3)患者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可知,体内肌钙蛋白I或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较低,且低于正常值2倍以上;(4)患者对本次研究内容具有知情权,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患者年龄>75周岁;(2)患者具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或有出血倾向;(3)患者患有心脏、肝脏、肺脏等重要内脏严重疾病;(4)患者经血压检测可知收缩压>200mm Hg,且经临床控制未达到满意效果;(5)患者在本次治疗前3个月内出现严重外伤或手术史;患者患有精神类疾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口服,每天1次;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mg口服,每天1次。观察并记录2组治疗效果。

1.5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治疗后,在同等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减少幅度>80%,心电图检查结果恢复正常,可伴有轻微心绞痛症状;有效:治疗后,在同等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减少幅度为30%~80%,心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改善,可伴有心绞痛症状,且心绞痛程度较治疗前减轻;无效:治疗后,在同等劳动强度下,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幅度<30%,甚至增加,心电图检查结果较治疗前未发生改善甚至加重,心绞痛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临床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与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进行治疗,都必须以药物治疗为基础,才能使患者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效果。在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选择药物的原则为:(1)能有效地减轻患者心绞痛发作时间,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的体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3)有效地防止患者体内血栓形成;(4)对患者体内心脏血管再通及侧支循环建立等情况具有促进作用;(5)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患者心肌梗死发生或意外死亡事件。

阿司匹林药物可降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与病死率,而氯吡格雷药物能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功能[2,3]。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最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5]。

参考文献

[1]魏来临,刘平,张华岩.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J].医学与哲学,2009,30(7):118-119.

[2]孙婷.不同剂量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2(3):258-259.

[3]袁文金,王祥贵,许祖芳,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2011,46(9):155-156.

[4]Smith SC,Auen J,Blair SN,et al.AHA/ACC guidelines for secondary pre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nd other atherosclerotil vascular disease:2006update:endorsed by the 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titute[J].Circuhtion,2006,113(19):2363-2365.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选患者均经头颅CT证实,排除颅内出血,发病至入院时间24~72 h,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35~81岁,平均61岁;对照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34~82岁,平均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病灶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入选患者均具备以下条件:(1)头颅CT有明确病灶或不明显病灶排除脑出血。(2)发病后6 h神经功能缺损呈进行性加重。(3)无出血性疾病。(4)无严重脏器功能衰竭。(5)治疗前血常规,血凝常规均正常。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晚饭后口服一次,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 U皮下注射,每日1次,10 d为一个疗程。并与对照组同时采用常规治疗加基础治疗。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后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凝常规,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5 疗效判定

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判断标准》,基本治愈:NDS减少大于等于90%;显著进步:NDS减少46%~89%;进步:NDS减少18%~45%;无效:NDS减少或增加低于17%。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经验交流·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2例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皮下淤血,不影响治疗,全组无严重出血性并发症。

3 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高,其主要发病机制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同时激活血小板启动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与红细胞一起形成牢固的红色血栓,最终使动脉血管狭窄,血栓向近心端发展,导致管腔进一步狭窄或闭塞,使梗塞区进一步扩大,临床上表现为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抑制血栓的进一步蔓延,抢救缺血半暗带,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大是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阿司匹林可与环氧酶活性部分丝氨酸残基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使酶失活,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对血小板有强大促聚集作用的血栓素A2(TXA2)的产生,使血小板功能抑制。环氧化酶的抑制,也抑制血管内皮产生前列环素(PCI2),后者对血小板有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功能亢进而引起的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效果肯定。

低分子肝素钙针具有强大抗凝作用,可使多种凝血因子灭活,还能使血管内皮释放脂蛋白脂酶,发挥降脂作用,抑制炎症介质活性和炎症细胞活动,有抗感染作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有抗血管内膜增生作用。

低分子肝素钙针与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应用,同时具有抗凝与抗血小板作用,可有效控制脑梗死的进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7月~2010年10月于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治疗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晚饭后口服一次,低分子肝素钙针5000 U,皮下注射,每12 h一次,连用7 d。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3周后基本治愈率、显著进步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针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钙针,阿司匹林肠溶片,进展性脑梗死

参考文献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4例;年龄55~78岁, 平均 (62.1±8.7) 岁。治疗组中男22例, 女12例;年龄53~75岁, 平均 (61.7±8.9)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 100mg/次,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75mg氯吡格雷口服治疗, 1次/d, 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情况、心电图恢复情况及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

1.3 疗效评价标准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80%以上, 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50%~80%, 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5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减少低于50%, 心电图未达到上述标准,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 =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绞痛缓解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组心电图恢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较治疗前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及红细胞沉降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治疗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 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由于发病急促、进展快, 极易发展为心肌梗死或猝死, 给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 选择一种安全性高、疗效好且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临床使用时间较长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 其药理作用机制是使血小板环氧化酶失活, 进而阻断血栓素A2的生成, 以此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作为一种新型的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 氯吡格雷是通过直接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及激发二磷酸腺苷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化而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2]。该种药物可以选择性地与血小板表面腺苷酸环化酶耦联的二磷酸腺苷受体结合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剂量依赖性, 在一次口服给药2h后可观察变化情况。第1天起, 每日重复口服75mg氯吡格雷, 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抑制作用在1周以内可达到稳定状态[3]。在稳定状态下, 口服氯吡格雷75mg/d, 将抑制水平维持在40%~60%, 治疗结束后, 通常在5d内血小板聚集与出血时间会回到基线[4,5]。

本研究结果提示,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确切, 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还能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 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治疗效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4.1%, 心电图效果总有效率为88.2%, 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6%和64.7%, 且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确切,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且安全性高, 效果好, 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 张三强, 潘苗, 刘建庄, 等.低分子肝素和辛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0) :1808-1809.

[2] 陈嘉龙, 张珺, 温元善, 等.氯吡格雷治疗高海拨地区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14 (23) :5244-5245.

[3] 吴常裕.阿司匹林抵抗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3) :2091-2092.

[4] 曹艮元, 闫国强.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无效病人的氯吡格雷抵抗及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2) :248-249.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65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采用单双号法将研究对象分成联合组(33例)和单一组(32例)。联合组中,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1.2±1.4)岁。单一组中,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1.9±1.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微小,具有比较意义,均对我院本研究知情,为自愿性参与我院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法

1.2.1联合组

联合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55937;蚌埠丰原涂山制药有限公司)联合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30007;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温水口服,每次100mg,每天1次,氯吡格雷温水口服,每次75mg,每天1次。治疗周期为3个月。

1.2,2单一组

单一组患者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药物用法用量与联合组患者相同,治疗周期为3个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本次研究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心绞痛几乎不发作。有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病情明显好转,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病情无明显变化或进一步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治疗总有效率采用(n,%)表示,X2进行检验,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差异,P<0.05代表两者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对比

经统计得出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7.8%,与单一组患者的68.7%比较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示。

2.2 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周期结束后随访6个月发现联合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单一组患者,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单一组患者(P<005),见表2所示。

3 讨论

总结临床采用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经验得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药物临应具备以下几点功效:①缓解患者的心绞痛;②改善患者的动脉硬化状况;③抗血栓形成;④促进患者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3]。

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是近年来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为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4]。氯吡格雷为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冠状动脉硬化状况,促进患者心脏侧支循环的建立。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符合临床上述治疗要求,对于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5]。

我院本次研究治疗结果显示联合组患者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和远期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单一组患者,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联合使用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治疗中的重要应用价值,同时也说明该种治疗方法可作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理想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评价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联合组和单一组。单一组患者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一组(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发现联合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单一组患者,且心绞痛持续时间也较单一组患者短(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确切、可靠。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疗效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13(9):12-13.

[2]崔焕俊.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5,03(11):125-126.

[3]李吉芬.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4,11(4):60-62.

[4]晏国锋.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氯吡格雷在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08(10):144-145.

阿司匹林肠溶片 篇8

关键词:通心络胶囊,不稳定性心绞痛,血小板活性,阿司匹林肠溶片

西医主要应用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等药物抑制血小板活性, 但是常因剂量较大而导致严重胃肠道反应, 甚至消化道出血, 因而本研究探讨在阿司匹林基础上联合应用通心络胶囊对UAP患者的血小板活性影响,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科住院92例UAP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制定的UAP诊断标准[1], 其中男68例, 女24例, 平均 (68.6±5.9) 岁。排除标准:①患有心律失常、2度以上心力衰竭、急性脑血管意外;②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史;③严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疾病;④合并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等;⑤对通心络胶囊过敏。

1.2 分组

92例UA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 46例, 予以ACS诊治指南治疗;研究组, 46例,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与阿司匹林肠溶片, 两组疗程均为2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另选择我院的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46例作为健康组。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UAP患者均给予氯吡格雷片300 mg/d、阿托伐他丁片10 mg/d、低分子肝素针6000U/d、单硝酸异山梨酯片40 mg/d。对照组患者阿司匹林肠溶片为100 mg/d, 研究组患者给予通心络胶囊 (石家庄以岭药业, 批号:Z19980015) 3粒/次, 3次/d以及阿司匹林肠溶片为100 mg/d。

1.4 血小板活性指标测定

晨起空腹采静脉血2 ml作为标本加人1%多聚甲醛2 ml固定, 加荧光抗体, 室温下避光孵育15 min, 以流式细胞仪 (美国Beckman公司) 检测CD41、CD62p及CD63等GPⅡb/Ⅲa的活性。

1.5 统计分析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值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量资料行组间t检验, 计数资料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41、CD62p、CD63均较治疗前降低 (P<0.05) 。而治疗后研究组的CD41、CD62p、CD63较对照组相比较明显降低 (P<0.05) ;而与健康组相比, 研究组CD62p、CD63明显升高 (P<0.05) , 但是CD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研究组比较, *P<0.05, #P>0.05

3讨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的病理基础是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破裂后, 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引起冠脉不完全闭塞。因而冠脉的局部病灶急性血栓形成是导致UAP发生的最后通路, 血栓形成的初始环节是血小板活化, 继而血小板粘附、聚集。病理生理研究表明血小板表面的粘附分子水平的上调及相互接触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中以活化血小板膜表面表达的糖蛋白 (GPⅡb/Ⅲa) 最为重要。

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络病理论而研制的中药复方制剂, 具有通络止痛、益气活血的功效, 主要成分是水蛭、人参、冰片、全蝎、土鳖虫、蝉衣、蜈蚣等。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 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 疗效显著。实验室研究显示通心络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以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2], 然而目前缺乏通心络对于UAP患者血小板活性影响的临床证据, 故本研究以此作为切入点, 以明确通心络联合西药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UAP对于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 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后, UAP患者的循环中血小板的CD41、CD62p、CD6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并且比单纯西医常规治疗的效果显著, 表明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中西医结合治疗UAP, 对于抑制血小板活性效果明显。同时值得注意的是, 与健康人群的血小板GPⅡb/Ⅲa相比较, 研究组的CD41表达水平无差异, 而CD62p、CD63表达水平仍较高, 说明CD62p、CD63表达水平较难以被通心络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所抑制, 因而血小板活性程度仍较正常人高, 故需要更长的治疗疗程。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2, 28 (6) :409-412.

上一篇:捷联惯性导航算法研究下一篇:作业效能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