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育试验

2024-08-09

饲育试验(精选6篇)

饲育试验 篇1

1 供试品种

2010年秋制越年原种试验种871B×A、洞×庭、波×碧、872B×A、绫州五个品种;对照种为各品种2011年春制秋用原种。

2 试验时间

2011年秋季。

3 试验方法

3.1 冷藏与中感 (见表1)

3.1.1 2010年12月10日将上述2010年秋制越年原种分品种进行常规浴消。

3.1.2 浴消后, 在10℃ (50℉) 条件下人工越冬1月。

3.1.3 人工越冬结束后, 在0℃ (32℉) 条件下进行一期冷藏至2011年5月11日。

3.1.4 在13℃ (55℉) 条件下中感10天 (大部分蚕种胚子发育到丙1——丙1+) 。

3.1.5 中感结束后, 采用2.5℃ (36.5℉) 冷藏温度进行二期冷藏至2011年8月7日出库;冷藏时间约88天。

3.2 饲养形式

2011年8月7日与2011年秋季品保品种一道出库、催青。各品种收蚁4蛾, 单蛾育。按照品种保存常规方法调查记载催青、收蚁孵化等性状数据见表2。

3.3 相关性状数据采集

饲育、种茧期记载相关性状数据见表3, 蚕期结束后, 将各品种主要性状数据平均后, 再分瀛、华系与对照种进行相关数据差数百分比比较。

4 结论与分析

4.1 华系品种

4.1.1 全龄经过、5龄经过等发育经过指标均比对照长;4龄头数、结茧头数、健蛹数等生存头数指标比对照少;4龄结茧率、4~5龄病蚕率、蔟中病死蚕率、普茧率等健康性指标比对照差;全茧层、茧层量比对照低, 茧层率比对照高。

4.1.2 春秋兼用种 (871BA) 经过与对照相比明显长;健康性指标与对照相比明显差;全茧量、茧层量比对照明显低, 茧层率比对照高。

4.1.3 秋用种 (洞×庭) 除全茧量、茧层量指标比对照明显低外, 其余指标相差不太明显。

4.2 瀛系品种

4.2.1 全龄经过、5龄经过等发育经过指标均与对照相当;4龄头数、结茧头数、健蛹数等生存头数指标均比对照低;4龄结茧率、4~5龄病蚕率、蔟中病死蚕率、普茧率等健康性指标比对照略低;波×碧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比对照低, 872BA、绫州比对照高。

4.2.2 波×碧、绫州秋制越年秋用种综合性状比872BA好。

4.3

秋制越年原种秋繁时, 催青及收蚁阶段与对照相比, 各项成绩较差, 后期主要性状成绩与对照相比, 相差不大, 个别品种部分性状甚至比对照好。

4.4 初步试验结果表明:

秋制越年秋用原种可以正常饲育。

综上所述, 抗性相对较差的春秋兼用种秋制越年秋用, 效果略差, 尚需改进试验方法。

5 探索与建议

5.1 秋制越年秋用种死卵多、孵化不齐, 影响正常收蚁饲育, 可采取适当延长入库时间、增大入库胚子、延长浸酸时间或酸液浓度, 推迟中感时间等措施进行处理。

5.2 鉴于个别品种死卵多、孵化不齐, 影响正常收蚁饲育。为了不影响大面积生产的顺利进行, 宜选择健康性好的品种春制越年秋用。

饲育试验 篇2

采取技术手段和行政措施, 减少畜群数量, 牲畜实行冬春季节性减员, 为草场减负担、降压力。但是, 牦牛是当地牧民的生产资料, 也是生活资料, 生态保护需要与牧民增收结合起来。杂交牦牛2年育肥出栏, 通过牲畜季节性减员, 缩短饲养周期。既能保护脆弱的青藏草原生态, 还能促进牧民增收, 收到双赢效果。鉴于此, 笔者结合精准扶贫于2015年9-11月在位于大通县宝库乡的大通县旺农牛羊养殖繁育营销专业合作社中选择80头18月龄公犊牦牛进行补饲试验, 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育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自然概况

宝库乡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东北部, 距县府驻地28 km, 地理坐标北纬36°55′~37°32′, 东经100°52′~101°39′, 海拔2 610~4 622 m, 年平均气温0.6℃, 降水量550 mm, 日照时数2 546 h, 无霜期45~60 d。主要的草地类型为山地草甸和山地灌丛, 草地产草量3 195 kg/hm2。

1) 同列标注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下表同。

1.2 试验材料

1) 供试犊牦牛。在大通县旺农牛羊养殖繁育营销专业合作社选择80头2岁公犊牦牛, 随机分成4组, 试验组设3个重复。

2) 补饲精料。育肥牛混合精饲料的主要成分为玉米40%、青稞30%、麸皮17%、菜籽饼10%、食盐1%、预混料2%。

1.3 驱虫健胃

试验牛在分组前已经按照《动物防疫法》进行了严格的免疫接种。在正式育肥前10 d, 结合当地牦牛寄生虫病流行动态, 选广谱、安全、高效的驱虫药物丙硫咪唑片驱虫, 3 d后, 用中草药制剂“胃肠活” (其主要成分为陈皮、乌药、大黄、玄明粉等) 进行健胃, 每天200 g, 连用7 d。

1.4 放牧草场的选择

放牧草场单独选择合作社附近的围栏草地进行强度放牧, 草场牧草较茂盛, 水源充足。

1.5 饲养管理

试验组牦牛在放牧草场保证12 h以上采食时间, 归牧后补饲精料, 充足饮水。对照组牦牛在放牧草场保证12 h以上采食时间, 归牧后不补饲, 充足饮水。

1.6 试验测定项目

1) 体重测定。试验前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牦牛体重, 试验开始后每一个育肥期) 各测定一次, 共测定了4次, 测定体重的时间都选择在早晨空腹测定。

2) 随机抽取试验组、对照组各5头进行屠宰, 屠宰前24 h禁食、12 h禁水。

2 结果与分析

在放牧+补饲条件下进行为期时间为60 d育肥增重试验。育肥一期为10 d, 日补饲精料0.5 kg;育肥二期为20 d, 日补饲精料1.0 kg;育肥三期为30 d, 日补饲精料1.5 kg。经测定, 育肥期犊牦牛的总增重和日增重分别为37.84 kg和630.7 g,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同时随机抽取试验组、对照组各5头进行屠宰, 结果表明, 试验组胴体重45.07 kg, 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育肥犊牦牛增加胴体重13.12 kg/头, 按目前市场价50元/kg计算, 新增收入656元/头。

3 小结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试验组犊牦牛的总增重和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 说明在放牧的基础上补饲后增重效果明显, 值得在高寒牧区推广。犊牦牛2年育肥出栏, 不必再年复一年地越冬, 摆脱了缺草少料、天寒地冻的冬季, 就省略了消耗掉膘减重的冬季, 摆脱了夏活、秋肥、冬瘦、春乏的恶性循环。可有效地解决草畜矛盾及季节不平衡、对加快高原畜群周转, 提高出栏率和保持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大蚕省力化饲育技术简介 篇3

大蚕省力化饲养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蚕室蚕具不足的矛盾, 省工、省力、省桑叶、省蚕室、蚕具、通风透气、排湿防病, 可以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目的。应用该项技术后, 每养一张蚕可节省劳动力4~5个, 增加净收益40~60元, 通过降低成本和高产、优质增加净收益30~40元, 两项累计可增加净收益70~100元。

1 室内省力蚕台育

1.1 蚕台制作

1.1.1 简易蚕台制作

养一张蚕 (10克蚁) 需做4个蚕架、33~40m3的床笆子式篾折。蚕架宽1.35m, 每层间距0.4m, 距地0.4m, 共4层。床笆子式篾折每块规格为1.33×1.33m, 做24块。每层蚕台用两根4m长的竹杆将三块床笆子式篾折连接固定, 放在蚕架上即可, 一盒蚕种 (10克蚁) 搭两个蚕台, 每个蚕台4层。

1.1.2 移动式蚕台的制作

床笆子蔑折的制作与简易室外活动蚕台的制作相同, 只是蚕架制作方法不同。优点在于充分利用空间, 不占地方, 在操作时上台给桑后向下移动一格, 再作下层 (或上层) 的操作。养一张蚕需要蚕座面积33~40m2, 在蚕台上放透气编织布或干燥稻草, 即可养蚕。

1.2 饲养技术要点

五龄饷食起除给桑二次后即可出箔上台。初上蚕台的蚕儿应稀放于蚕座中央, 随后在给桑时逐步向四周扩座, 盛食期达到本龄最大蚕座面积。给桑方法与蚕箔育相同, 也可采用条桑饲养方式, 要特别注意桑叶保鲜。每天早上给桑前应撒鲜石灰或草节隔沙除湿。注意遮阴防雨, 防强风直吹。坚持消毒防病, 每天在蚕座上撒1~2次鲜石灰或防僵粉, 隔天一次用灭蚕蝇添食或喷体。防蚂蚁危害, 可在蚕台四周撒50%的氯丹粉 (注意防止蚕儿中毒) 。采取相应措施防家禽、老鼠危害。

2 大蚕室内地面育

2.1 地点选择

选择在没有放过农药、化肥等有毒害物资、地势高、干燥、通风良好的房屋或阶沿上作地面养蚕。将地面全面消毒后, 铺一层稻草节, 上面撒鲜石灰即可养蚕。

2.2 放置方式

一种是厢条状, 宽1.5m, 中间留0.5m的操作道。另一种是满地放蚕, 不留操作道, 养蚕操作时搭跳板。

2.3 地面饲养技术

蚕儿下地时间是五龄起除给桑二次后即可出箔下地。初下地的蚕儿应稀放于蚕座中央, 以后随着给桑逐步向四周扩座, 盛食期达到本龄最大蚕座面积 (33~40m2) 。给桑方法与蚕箔育相同。除沙方法是:地面育一般不除沙, 但每天早上给桑前应撒鲜石灰或草节隔沙除湿。坚持每天在蚕座上撒1~2次鲜石灰或防僵粉, 用灭蚕蝇添食或喷体, 隔天进行一次。

3 大蚕室外简易蚕台饲育技术

室外简易蚕台有两大优点:一是省力、省时、省投资, 大大缩短了养蚕操作时间, 也节省了许多劳力, 无论男女老少均可操作、简单易行。整个设施只需竹子进行搭建编制, 用蓬布或稻草遮盖, 解决了农村修建标准蚕房资金难的问题, 节约了投资成本和免除了许多烦琐的程序。也可适当增加投资建半永久性蚕棚 (砖柱、石棉瓦) 。二是适合蚕的生长环境要求, 利于创造适宜的蚕期 (特别是夏、正秋两季) 通风干燥、凉爽清洁的良好环境, 使蚕能吃饱吃好、体质强健, 不但可提高蚕茧的产量, 在采取自动上蔟后, 还能提高蚕茧的质量, 养蚕效益也大大增加。

3.1 搭建要求

3.1.1 选场地

在通风干燥、四周有树木或竹林 (不当东或西晒) 、清洁无污染的屋檐房前屋后空地等处均可搭建。

3.1.2 材料准备

每层需硬长竹竿5根, 花胶布因现场而定, 4尺见方床巴式蔑折22~23块/张蚕 (也可4尺长、2尺宽, 45块) , 防漏蚕的铺垫物用透气性的编织袋、稻草等均可。架子宽4尺、层距1.5尺 (底层离地约1尺) , 材料可用木质或竹子。

3.1.3 搭建方式

蚕架长度依地势而定。用三根竹竿横放蚕架上, 上面横放蔑折, 再在蔑折边各绑一根竹竿防蚕掉下。一般每张蚕需蚕台面积40m2。

3.2 室外蚕台育技术要点

3.2.1 蚕上台前必须用消毒药物对场地地面、

蚕台及用具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消毒, 先用清水将水泥地面洗干净, 在大蚕进室前7天再用2%福尔马林加0.5%~1%的石灰浆混合液或者1%漂白粉液消毒1次, 用消毒散或硫磺熏烟消毒, 并在地面上撒一层鲜石灰。

3.2.2 四眠起蚕蚕体消毒后可直接上台 (如铺

垫的稻草则应先给1~2次桑叶后再上台) 。上台前要先在台上撒一层鲜桑叶, 上台时要由下至上分批分层地放蚕, 上台后要及时扩大蚕座面积。

3.2.3 夏秋季白天室外气温偏高, 给桑应多回

薄食, 早晚应增大给桑量, 确保既不浪费桑叶, 又能让蚕饱食, 提高蚕的叶丝转化率。过热的中午可不喂叶, 用消毒液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同时达到降温的目的。

3.2.4 每天早晚必须各撒石灰或草木灰一次

(石灰至少一次) , 如遇连续阴雨天, 每次给桑前加撒一次既消毒排湿又防僵病。同时尽量不要翻动蚕沙, 减少蚕病感染机会。

3.2.5 必须在上台后第二天起隔日一次添食

500倍灭蚕蝇或300倍液喷体 (上蔟前加喷一次) , 预防蝇蛆病。

3.2.6 必须配套使用纸板方格蔟实行自动上蔟,

小蚕生理特点及饲育技术要点 篇4

1 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大, 水分和热量散发快

蚕体水分和热量的散发, 主要是通过皮肤和气门来实现的。稚蚕单位体重的体积大, 因此散热面积也相对大。稚蚕的气门对躯体的比率较大, 稚蚕皮肤薄, 蜡质含量少, 体内水分容易散发。稚蚕体温一般较室温底, 因此, 利用稚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的生理特性, 可在稚蚕期用较高的温湿度饲育。同时在多湿环境下桑叶容易保鲜, 可使蚕吃饱吃好, 体质强健。稚蚕在低温湿重条件下不仅瘦小, 还会影响蚕茧产量, 从而使之代谢作用缓慢, 发育迟缓, 导致蚕茧产量和质量要降低;对冷湿抵抗力1龄最小, 此时遇冷湿, 疏毛率降低;3龄抵抗力稍大。在干燥环境下:桑叶易萎凋, 蚕儿食下量和消化率都下降, 个体发育不齐。小蚕适宜在25℃以上的高温及80%以上的多湿环境中饲养。

2 口器偏嫩, 对桑叶的叶质要求较高

桑叶是蚕的最好饲料, 但叶质的好坏对蚕儿有重要影响。由于小蚕口器偏嫩, 在采叶上要适熟偏嫩。采收蚁叶以由上而下的2~3位叶, 叶色绿中带黄。1龄应采枝叶上部3~4位叶, 叶色嫩绿。2龄采4~5位叶, 叶色深绿、3龄可采5~8位叶或三眼叶。采好的桑叶要松装, 快运, 途中严防蒸热和萎凋, 采回桑叶要立即贮藏, 严防桑叶失水萎凋。

3 活动范围小, 一次食桑时间短

由于小蚕爬行距离短, 要使每头蚕儿均匀食下桑叶, 发育整齐, 就必须喂切叶。在调叶时桑叶大小在蚕体的1~1.5倍, 避免桑叶过大造成遗失蚕, 食蚕不均, 过小压迫蚕体造成蚕儿不必要的遗失。

4 对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强, 对有毒气体就很弱

小蚕由于呼吸量小, 且气门与体表面积比大于大蚕, 气体交换比较容易, 对二氧化碳的抵抗力比大蚕强, 因此, 适宜覆盖育或密闭饲养。但是, 用燃料在蚕室内升温除产生的不良气体除二氧化碳外, 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氨等, 对蚕有害的气体, 蚕儿容易中毒, 为此要注意适时换气, 也有利于操作人员安全。同时, 还要避免接触农药, 烟草等防止中毒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 蚕生长发育比大蚕快

稚蚕生长发育快, 特别是第1龄蚕生长最快。蚕体重在1龄期增加12~16倍, 2龄至3龄各增加6倍, 4至5龄仅增加4~5倍。单位时间内的成长速度, 稚蚕期远比壮蚕期快。由于稚蚕期迅速成长, 对桑叶质量要求高, 必须严格选用含蛋白质、水分丰富, 碳水化合物适量, 又比较柔软的适熟叶, 以适应其迅速成长的需要, 同时要及时扩大蚕座面积, 防止蚕儿拥挤和食桑不足。

6 蚕对病原物抵抗能力弱

蚕体对各种病原物的抵抗力, 随蚕龄增加而增加, 1龄最弱, 5龄最强。据调查, 蚕对软化病病毒的抵抗力如果把1龄蚕作为1, 2龄蚕则为1.2倍,

3龄蚕为3倍, 4龄蚕为13倍, 5龄蚕为10000~12000倍。因此小蚕期应特别注意消毒防病工作, 防止病菌感染, 许多大蚕期发生的蚕病, 都与小蚕期病原物的微量感染和累积有关, 因此要特别注意稚蚕室及其用具的彻底清洗消毒和饲养期间的防病工作, 每龄饷食用有效氯2%的防僵粉给蚕体蚕座彻底消毒。

7 具有趋光性、趋密性强

由于具有此特性, 每次喂蚕前要匀座, 使蚕儿稀密适当, 均匀就食。要注意及时调箔, 以免蚕儿发育不整齐, 导致弱小蚕的出现。

8 就眠快、眠起齐、眠期经过时间短

金寨县桑蚕饲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篇5

1 蚕种催青

解放前蚕农不懂蚕种催青与补催青技术, 每年春天桑树发苞时, 农家妇女把蚕种放在胸前暖种, 15 d左右孵出蚁蚕。1954—1981年, 采用木炭加温, 室内四壁喷水补湿。1980年由“渐温常规催青法”改为“三段简易催青法”, 简化调温补湿操作程序。1982年购进2台电热加温补湿器, 并配有自动控制装置。1983年又购进7台, 基本上实现电气化催青。1987年以后, 催青室安装空调器调节温度, 用自动补湿器调节湿度。催青式具也进行革新, 1985年之前, 一直采用木条作插种线架放置蚕种进行催青, 从1986年开始改用木制催青框, 可以放置双层蚕种, 插种简便速度快, 同时提高催青室利用率, 且洗刷消毒方便。2006年国家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实施, 借此机会进行了全自动化蚕种催青室改造, 目前蚕种催青实行全自动化操作, 紫外线消毒, 电脑模拟控制, 设定温湿度室外进行操作[1]。

2 养蚕方法

1956年以前, 农家养蚕多为普通饲育法, 一般不加温, 桑叶切成“面条叶”喂蚕。1956年推广前苏联养蚕模式, 即“高温、感光、快速饲育法”, 每隔1 h给1次桑, 每昼夜给桑10~12次。1959年推广小蚕防干纸育和大蚕全芽育, 20世纪60年代后期采用方块叶喂养。1974年开始推广小蚕地火龙育、塑料薄膜覆盖育, 大蚕采用简易蚕台育、地蚕条桑育、室处土坑育。1978年以后推行小蚕地窖育、小蚕围攻帐育、全龄少回育, 小蚕每昼夜喂养3次, 大蚕4~5次。小蚕喂叶推广倪金兰给桑经验, 采用“连脉叶”喂养。80年代以后, 推广小蚕共育、全龄少回育、大蚕条桑育、蚕台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一是增建小蚕共育室, 共育规模达到20~30张/室。二是推广地火龙加温, 严防煤气中毒。实行清洁养蚕, 把蚕病的综合防治切实建立在预防为主上, 改变传统落后的重治轻防的生产方式和生产习惯。一是推广小蚕立体片叶育, 隔离蚕与蚕粪。二是重视蚕前消毒, 减少蚕期醛类蚕药用量。三是创造条件, 小蚕加温, 大蚕开门, 大蚕勤除沙和蔟中大排湿。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养蚕技术革新上主要是提倡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 90年代后期又倡导大棚养蚕等实用新技术, 1999年原古碑和众丝厂率先进行大棚养蚕, 后槐树湾乡部分农户进行大棚养蚕, 2006借“东桑西移”项目实施, 又新建了近3 000 m2养蚕大棚。80年代后的小蚕共育, 是金寨县较有特色和影响力的养小蚕方法。80年代开始, 首先在燕子河等地开始实行小蚕商品化共育, 以后逐步推广到全县。90年代中期以后, 西片小蚕共育有所下滑, 东片一直延续, 时至今日, 燕子河、长岭等乡镇小蚕共育率保持在90%以上。小蚕共育基本上是专户共育, 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且设备条件较好的蚕桑专业户组织小蚕共育, 共育中所需的一切费用按蚕种张数分摊, 桑叶、劳力一般各户自理或由专业户自行负责, 共育至3龄后分给蚕户饲养, 也有共育至2龄后分发的, 同时向蚕户收取一定的报酬。在90年代蚕桑大发展时期, 小蚕共育每年作为蚕桑检查评比的一项重要内容。大蚕省力化饲养主要是大蚕条桑育。条桑育是指将桑叶树条直接放在蚕座上, 让蚕取食桑叶的饲养方法。其优点是能够延长保持桑叶新鲜的时间, 减少给桑回数, 节约采叶和养蚕劳力。此外, 还能保持蚕座通风干燥。全县一般以春蚕和晚秋蚕较为适用。条桑育有平面条桑育和立体条桑育2种, 主要采用平面条桑育。将桑条平放在蚕座上给桑, 一般采用蚕台育或地蚕育的方式。选择枝条节间密且细直、发芽率高、耐剪伐的桑品种, 在小蚕前期尽量不采叶。一般在早晨露水未干前和傍晚17∶00—18∶00收获桑条;5龄起蚕饷食后移至蚕床上, 用条桑饲养, 每天给桑2~3次, 桑枝平行并梢部与基部交替排列, 粗细桑条相互搭配, 使蚕座平整、桑叶分布均匀。为提高蚕座的平整度, 给桑前剪去弯曲枝条和着叶稀少的桑条基部;地蚕条桑育, 不除沙, 在多湿环境下撒新鲜石灰粉和短稻草。蚕台条桑育, 则在5龄中期抽去下层枝条, 除去蚕沙;饷食第1、第2次和见熟前一天给片叶或芽叶, 撒新鲜石灰、短稻草等干燥材料, 并结合使用蜕皮激素, 促使上蔟齐一。上蔟时, 直接将蔟具放在蚕座上, 让熟蚕自动上蔟。由于条桑育蚕头密度大, 放上蔟具前先提出40%左右的熟蚕, 另行上蔟。大棚养蚕目前主要在槐树湾乡存在, 采用的大棚一般为自行设计的简易大棚, 但使用材料一般均为空心砖建房及竹制蚕台养蚕, 主要是现有的房屋不能满足养蚕生产的需要或新建农宅装饰高档的住房不愿用于养蚕而建[2]。大棚建造一般分为多层蚕台, 4龄起全部采用条桑育, 不除沙。蚕病主要是防治僵病, 4~5龄起蚕饷食前用大蚕防病1号蚕体蚕座消毒。以后每隔1 d撒药1次, 15 min开两头门通风排药味。4龄第3天、5龄第2、4、6天体喷300倍灭蚕蝇, 饷食起, 添食氯霉素防治细菌病, 给桑前撒石灰粉。

3 上蔟技术

1956年以前, 农家养蚕多采用人工捉老蚕的方法, 把熟蚕捉到油菜秸秆或竹丫、树枝上进行上蔟, 蚕儿结出的茧柴印多、黄斑多, 茧质差, 同时费工。1956年以后逐步改用“草笼”上蔟。1976年以后改为自动上蔟。1988年推广塑料折蔟。1996年开始推广方格蔟。2004年以后, 除“草笼”外, 燕子河等老蚕区又大量使用塑料折蔟上蔟。而中部的槐树湾等乡镇, 大量推广使用方格蔟具, 2006年和2007年茧质大幅度提升, 方格蔟茧已可全部缫制5A级以上生丝。在上蔟技术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 蚕农上蔟规范, “草笼”使用居多。进入90年代后期, 粗放式上蔟方法有所抬头, 西片南溪、双河等地出现松枝、竹枝上蔟。由于收购方与蚕农利益冲突, 更多蚕农上蔟后关闭门窗, 造成空气湿度加大, 蚕茧解舒差[3]。

4 采售茧

迄今为止全县采茧基本上都是人工采茧。20世纪80年代以前, 装茧售茧基本上都是农户自制的竹篮装茧出售。80年代以后, 由于仿真塑料袋的出现, 致使一些农户装茧售茧使用塑料袋, 影响茧质。其中尤以西片居多, 东片绝大部分蚕农仍使用竹篮装茧出售。

5 消毒防病

分为蚕前消毒防病、蚕中消毒防病和回山消毒。采取的主要是预防为主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以前, 蚕病为害较少。90年代中后期以后, 由于微粒子病泛滥, 造成养蚕环境污染, 全县大面积强化消毒防病, 主要防治传染性蚕病。蚕前主要对蚕室内外和蚕具消毒, 按扫、洗、刮、刷、消的步骤进行。消毒药品主要是使用氯制剂、生石灰以及毒消散进行熏烟。蚕期中主要是蚕体蚕座消毒, 隔离和淘汰病蚕。80年代以后, 逐步建立了防病卫生养蚕制度。即饲养人员给桑前除沙后洗手, 进入小蚕室要换鞋, 未经消毒用具不进室, 起蚕、老熟蚕进行蚕体消毒, 病蚕投入消毒缸, 除沙轻, 地面净。尤其是对小蚕共育操作要求更严。更强调回山消毒, 养蚕采茧结束后, 对可再使用的蔟具集中用1%有效氯漂白粉水或1%~2%石灰浆消毒, 蚕室内外和蚕具打扫清洗。

6 养蚕布局

1954年以前, 1年只养1季春蚕。1955年开始1年养2季蚕 (春蚕和秋蚕) , 1957—1972年全年养3季蚕 (春、夏和秋蚕) , 夏秋蚕饲养量占春蚕的44%左右。1973—1983年, 全年3季5次养蚕 (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 , 夏秋蚕饲养量占春蚕45%左右。1984年养蚕布局作了调整, 改1年5次养蚕为1年3次养蚕, 夏秋蚕采用多丝量的春用品种, 夏秋蚕饲养量为春蚕的140%左右, 实行春种秋养[4]。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期, 各乡栽桑养蚕, 大都为1年养3季蚕 (春蚕、夏蚕、中秋蚕) , 其中燕子河、果子园、斑竹园等地增养晚秋蚕, 1年养4季蚕。90年代中后期以来, 蚕茧产区逐步集中到12个重点乡镇, 一般均为1年养3季蚕, 而燕子河、长岭、白塔畈等极少数乡镇增养晚秋蚕, 1年养4季 (春蚕、夏蚕、中秋蚕和晚秋蚕) 。

参考文献

[1]郭辉, 汪洪.新形势下的金寨桑蚕茧丝绸产业[J].中国蚕业, 2006 (1) :53-55.

[2]杨兴华.金寨县蚕桑生产的特色和发展思路[J].安徽蚕业, 1997 (2) :6-9.

[3]张丘陵.南川区蚕桑生产科学发展的对策探讨[J].南方农业, 2010 (2) :39-40.

放牧涪陵水牛的补饲育肥研究 篇6

国内针对放牧加补饲对涪陵水牛生产性能及肉品质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试验在放牧加补饲条件下研究涪陵水牛的适宜补饲方式和补饲量, 为探索出适合涪陵水牛的饲喂和育肥方式、发挥其产肉性能, 以及更科学地利用重庆市草山草坡提供科学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与分组

2010年10月份, 试验在重庆市石柱县鱼池镇渝烽牛场选择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2岁半左右涪陵水牛20头, 随机分为4组, 每组5头, 白天各组牛随群上山放牧, 放牧条件相同, 晚上归栏后进行集中补饲育肥。试验前对牛只进行按组编号, 并进行体尺 (体高、胸围、管围、体斜长等) 测定, 试验牛体重、体尺数据见表1。

1.2 饲养管理

预试期为10 d, 预试期内先对试验牛舍、料槽、饮水槽和运动场进行清洗、 消毒。对水牛进行编号、检查, 预试期仅饲喂青草, 并调教水牛采食氨化玉米秸, 待水牛适应后开始正式试验。在预试期内, 采用左旋咪唑 (按体重3~5 mg/kg) 给水牛驱虫, 给药方式为灌服或拌精料分别单饲;同时肌肉注射伊维菌素 (按体重0.2 mg/kg) 进行体表杀虫。驱虫在傍晚进行, 投药前停食数小时只供给饮水, 以提高药效。为保证水牛能均匀地吃到精料, 放牧归栏后采用栓系的方法固定水牛。饲养员尽量定时对水牛进行补饲, 并熟悉每头水牛的生活习性。保持圈舍清洁卫生, 经常清扫水槽, 每2周用10%生石灰水对圈舍、地面和墙壁进行1次消毒。

注:体重为估测值。

正试期为3个月, 白天以放牧为主, 夜间补饲精料、粗料, 同时保证饲槽有充足的洁净饮用水。日粮配方根据国家肉牛饲料标准和饲养营养价值表制订, 以菜籽饼、豆渣、玉米秸和当地白酒糟、玉米、谷糠为原料, 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4]。另外, 为了促进瘤胃发酵、改善能量平衡、提高饲料转化率, 在精料中添加瘤胃素 (即莫能菌素钠) , 用量为30 g/t。精料配方与营养水平见表2。

注:肉牛综合净能为计算值, 其余营养成分均为实测值。

1组采取等量精料补饲, 补饲量为每头每天2.5 kg;粗料为氨化玉米秸秆, 每头每天5.0 kg, 青草自由采食。

2组采用逐渐加量的补饲方法, 第1个月每头每天补饲1.0 kg精料, 第2个月每头每天补饲精料2.0 kg, 第3个月每头每天补饲精料2.5 kg;粗料为氨化玉米秸秆, 每头每天5.0 kg, 青草自由采食。

3组采用当地养殖户常用的低成本补饲方式, 每头每天补饲谷糠2.0 kg, 分2次补给氨化玉米秸秆10.0 kg, 青草自由采食。

对照组不补饲精料。为保证各组条件相同, 对照组每头每天饲喂氨化玉米秸秆5.0 kg, 青草自由采食。

4组饲养管理条件完全相同。

氨化玉米秸秆的制作方法:将铡短的玉米秸秆按每100 kg加尿素溶液45 kg (尿素5 kg、水40 kg) 充分混匀, 装池、压实、密封氨化20 d后取用[5]。

1.3 测定项目

粗蛋白、粗纤维和粗脂肪含量, 采用常规分析方法测定;磷含量, 采用钼酸胺比色法测定;钙含量, 采用邻一甲酚酞比色法测定;水牛体重 (估测) , 按下列公式求得:水牛体重= (胸围的平方×体斜长) ÷12 700。 观察牛群生长发育状况。

增重速度。试验前测定各组水牛始重, 分别于试验的第1, 2, 3个月第30天测定水牛体重。每次称重在水牛空腹12 h后进行, 每次连续测定2次, 取平均值, 计算月增重、日增重。试验结束时, 从每组水牛中各随机选择1头, 空腹24 h称宰前活重, 屠宰后放血, 剥皮, 去头、蹄、尾、内脏 (保留肾脏和肾脂肪) 进行屠宰试验, 测定各组水牛胴体重、净肉重、骨重和眼肌面积等, 计算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等。

2 结果

2.1 日增重

各组水牛试验后均无疾病, 采食正常, 日增重情况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标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可以看出:3组平均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其中, 1, 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3组和对照组 (P<0.05) , 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1, 2组的饲料营养比较全面, 能够获得较好的育肥效果。

2.2 屠宰测定结果 (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各组屠宰率、净肉率、骨肉比以及眼肌面积均差异不显著 (P>0.05) ;而未补精料的3组和对照组的屠宰率和眼肌面积比1, 2组低, 说明水牛在放牧饲养条件下补充精料有提高屠宰率和眼肌面积的趋势。

注:组间数据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2.3 经济效益与饲料报酬 (见表5)

测算水牛补饲经济效益时, 饲养成本中只计算饲料成本, 未计人工、水电、折旧及租赁等费用, 精料、粗料价格按当时市场价格 (精料1.75元/kg, 谷糠0.40元/kg、氨化秸秆0.50元/kg) 计算。由于采用放牧方式饲养, 青饲料价格不计;水牛的买卖价按照当地肉联厂依膘情定价计算, 购入时活重价格为13.00元/kg, 出售时活重价格为14.00元/kg (出售时膘情增加因而价格小幅上涨) 。经计算, 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 试验3个月后1, 2组每头分别盈利647.60元和694.68元, 分别比对照组多盈利316.20元和363.28元, 而3组仅比对照组多盈利20.95元。这说明不同精料补饲方式对放牧涪陵水牛的养殖效益有着明显的影响。1组比2组饲料报酬低, 在粗饲料消耗接近的情况下, 每增重1 kg多消耗精料0.68 kg, 因此, 1组试验末头均总增重虽然比2组高4.86 kg (由表3数据计算而得) , 但头均盈利却比2组少47.08元。3组虽然补饲成本低, 但增重效果差, 经济效益与对照组差别不大, 头均日盈利仅比对照组多0.23元。

3 讨论

1) 水牛放牧性能好, 不择草, 能采食低矮或匍匐在地面的牧草, 采食速度快, 对粗饲料的利用能力强, 省料, 省劳力, 宜大力发展[6]。重庆山区牧草资源丰富, 具有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的良好条件;但如果全靠天然牧草喂养, 生长慢, 周期长, 经济效益低。本试验结果表明, 涪陵水牛采用放牧+补饲育肥效果明显, 无论是1组采取的等量精料补饲方式、2组采取的增量精料补饲方式, 还是3组的常规粗料补饲方式都比对照组增重快, 效益高。因此, 重庆农村水牛育肥适宜采用放牧加补饲的方法。

2) 单从增重速度考虑, 涪陵水牛采取等量精料补饲方式 (1组) 比逐渐加量的补饲方式 (2组) 增重快, 平均日增重高0.053 kg, 但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 2组逐渐加量的补饲方式却获得了更高的饲料报酬, 头均利润比1组增加47.08元。可见, 该补饲方式最为合理, 经济效益最高, 是适合涪陵水牛补饲育肥的最佳补饲方式。

3) 3组采用当地部分养牛户一直实行的低成本补饲方式, 这种方式虽然不耗费精料, 但增重速度较慢, 饲料报酬低, 平均每头牛日盈利仅比对照组多0.23元, 盈利明显低于1, 2组。这主要是因为补饲饲料中能量、蛋白质营养水平较低, 不能满足水牛营养需要, 因而育肥效果较差。

4 结论

在放牧条件下, 逐渐增加精料的补饲方式为涪陵水牛的最适补饲方式, 由于该补饲方式合理搭配了混合精饲料和粗饲料, 既不影响水牛的增重速度与效果, 也不影响其肉品质, 可以节省大量能量饲料, 提高饲养经济效益。

摘要:为了充分挖掘涪陵水牛的产肉性能, 探索出适合涪陵水牛育肥的最佳途径, 试验选取20头涪陵水牛, 随机分为4组, 分别采取等量精料补饲、增量精料补饲以及无精料补饲方式研究放牧条件下涪陵水牛的适宜补饲方式和补饲量。结果表明:在放牧条件下, 增量精料补饲方式为涪陵水牛的最适补饲方式, 适宜补饲量为1.0~2.5 kg/ (d·头) , 逐月递增。

关键词:放牧,补饲,涪陵水牛,产肉性能

参考文献

[1]刘小玲, 苏锐, 雷初朝, 等.水牛对我国南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牛业科学, 2006 (3) :62-63.

[2]向白菊, 刘万红, 张志颖, 等.涪陵水牛的特性及开发利用建议[J].山东畜牧兽医, 2010 (11) :6-8.

[3]彭祥伟, 卢群志, 黄勇富, 等.涪陵水牛品种特征及主要经济性能调查分析[J].中国畜禽种业, 2008 (4) :25-27.

[4]张莲英, 陈家贵, 郭群, 等.不同品种牛育肥试验[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0) :307-308.

[5]王必强.快速育肥肉牛技术要点[J].农民科技培训, 2010 (3) :35.

上一篇:优化工艺下一篇:《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