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共8篇)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1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新的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体系之间能够建立起必然的关联时,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意义的。 在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观上探究的意识与倾向性,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动力,让英语学习的过程能够持久,向核心内容逐步靠近。新的课程理念也倡导,尊重英语学习的主体,关注其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 培养学生英文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应精心组织教学活动, 撷取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构建非人为的认知联系,促进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世界图式。
一、找准知识生长点,层层推进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语言能力的积累是在特定的氛围中自内而外的发展,与个体原本的认知体系相融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新的语言技能总是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建立起客观的科学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的知识链。在有意义的英语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广泛的正迁移,学生总是在一定的系统之中记忆单词、短语,积累语法规律与表达的技能的。因此,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借助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学习语言,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英语教师应该坚持的科学的教学观。
影响英语学习活动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体已经掌握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新授内容需要哪些知识作为支撑。在单元教学前,教师应做足功夫,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例如,教学牛津英语7A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时,我设计了题组对文本进行提纲式的复习,Who’s the man in the white shirt…在黑板上写出关键性的短语引领学生口头复述,巩固已经掌握的词汇与句型。英语教材中词汇的积累与语言规律的习得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学生英语知识储存量不断增加,教师也应适时帮助学生糅合、分类、整理,促进知识有序站队,实现有意义的构建。7A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熟练使用人称代词主格和宾格,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教学时,我与学生一同借助于表格整理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名词性物主代词,按照人称以及单复数的形式进行了归类、记忆。my ouryour yourhis her itstheir,mine oursyours yourshis hers itstheirs.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地生长、归因,愈发清晰、明朗,获得了完整的概念意义系统。
二、了解学生兴趣点,有的放矢
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点, 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兴趣盎然地习得英语的知识与技能。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正能量的途径有多种,可以借助于一些图片、实物来吸引学生的眼球;也可以开展一些英文小竞赛,创设出表达运用英文的氛围,学生乐此不疲;还可以通过融洽的师生关系、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如沐春风,主动构建。牛津英语8A Unit6 Natural disasters,Timmy讲述了自己在中国台湾地震中被困瓦砾堆的故事。学生对这样的事情没有什么直接体验, 但是很感兴趣。教学这部分内容前,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开展活动,自主搜集与地震相关的资料,按栏目填写表格,names of earthquakeswhenwherethe number of deaths.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学生很感兴趣,有的借助于网络平台,有的直接到图书馆查资料。学生自主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学习的劲头足,促进了对文本的理解与吸纳,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其团队精神。
三、把握生活切入点,学以致用
众所周知,语言类学科的工具性与实践性都很强。语言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离开了具体的环境,也就没有了用武之地。传统的英语课堂比较封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语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我们应变革单一的教学模式,让英语课堂开放化,从狭隘的教室中走出来,拓展开,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新的课程理念也倡导教学方式生活化,借助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来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把握好学科与生活的切入点,倡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并把习得的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真正实现生活的舞台有多宽,我们的英语教学就有多广。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用英语来话家常,Personal informationFestivals,holidays and celebrations.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脱口而出,增加了英语学科的亲和力。2014年,南京举行了青奥会,我鼓励学生搜集并学习与体育运动相关的英文知识,了解西方的文化与运动会的历史。 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收获了人文知识,陶冶了情操。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英语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主动构建中积累学习的方法,在实践中获得英语素养的提升。
摘要:在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观上探究的意识与倾向性,并不断催生出新的动力,让英语学习的过程能够持久并向着核心内容逐步靠近。
关键词:找准知识生长点,了解学生兴趣点,把握生活切入点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2
一、“有效”和“有意义”
近年来,我曾到过不少教学观摩现场,听到过太多听课评课者的高论,也剖析过一些教学活动的案例,但是当我面对教师提出的“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学有效性”这一问题时,我仍然无力为一线的教师指点迷津。我在想:为什么经历了无数次教学观摩和课例分析,教师们仍然不清楚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
1.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实际上,教师们对“有效教学”并非一无所知。教师们十分清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指标是目标的达成度,而目标的达成首先需要目标具有合理性。他们能说出怎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过程应当如何设计,对诸如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活动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培养启发性提问的技巧,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等等,他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遗憾的是,他们说归说,还是不会做,或者更准确地说,不是不会做,而是无论怎么做,总会被别人评出很多“问题”且无言以对。用来观摩的课,用以参加评比的课,往往是花了大力气由众人打磨出来的。有意思的是,不同的专家(广义)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可以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这使得教师们无所适从:究竟谁说得对?该听谁的?
由此,我隐约意识到两点:第一,即使为“教学的有效性”再提炼出一些要点,也无太大用处,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这里。相比过去,现在幼儿园大量的教学活动是生成的,如果要求教师以结构化、程序化的编制原则去设计生成的教学活动,就如同让每个教师自编教材,这是教师的现有水平所不及的。第二,改革冲击了传统的集体教学,而集体教学仍然不可或缺,那么今天的集体教学必然与传统的集体教学存在不同的价值,因而不能以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规范今天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不要苛求“有效”,而是追求“意义”。
2.理解“意义”,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
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有所得。如果教师追求“有效性”就必然会从客观结果来判断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且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如果教师追求“有意义”,就不会十分在意幼儿是否有所得、得多少,因为结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见,追求“意义”多少给人一点自由。教学是否有效有时太难认定,尤其是集体教学。且不说每个孩子的所获难以测定,就算孩子表现出了预期的结果,又怎能确定其中有多少是该教学活动的效果?何况还有更多预期之外的结果。其实,教师只要按照自己认定的价值去做,就是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知道自己为什么做,以及为什么这样做,就应该是有意义的。
但是,从现实中我所见的有些公开课来看,确实教师连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选这个材料,为什么这样定目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等等。他们看中的只是所选素材的表演价值(为了公开课好看),而忽略了幼儿的发展价值,于是在“说课”时也就只能迎合一些时髦的观点说几句套话。这就是说,他们连自己都评价不了自己的教学活动,只能等待别人来评价。对他们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某次公开课获得成功,是因为评课的人一致说好;某次公开课失败,是因为评课时评出了太多的问题。被别人评得好,暗喜;被别人评得不好,丧气;听到相异的评价,则困惑。
因此,与其再搬来一些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教条,不如通过理解“有意义的教学”来唤醒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觉意识更为有用。
二、“教学”的意义
本文讨论的是教学,是幼儿园教学,是幼儿园集体教学,是以上课为形式的幼儿园集体教学(尽管现在教师不大喜欢用“上课”这个词,而以“活动”来替代)。我的思考是:“教学”的涵义中包含着“教学的意义”。
1.是“教学”还是“教书”
在我国“教”与“学”自古就是两个概念,是分开使用的。“教”是教师的行为,“学”是学生的行为。而“教”与“学”合用最早在《学记》中出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里的“教学”,指的是“教人去学之意”。(陈桂生,1997)倘若这样理解,“教学”是教师的行为也就说得通了。如果这是本意,那么教学的意义就是教学生学习。具体地说,“教学”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学知识,知识是一种载体,不是目的。所以,我国古代倡导的“启发式”“循循善诱”“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的确是“教人学”的方法。
在当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是不可穷尽的(新知识会不断产生),教师要教的知识也不可能穷尽,因此教学生去学,为的是让他们学会自己获取所需的知识。可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学习”,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让学生更好地自己去“学”等教学理念,正是向“教学”本义的复归。在这个意义上,幼儿园教学如果还以幼儿是否学会或掌握了什么知识作为教学有效性的指标,实在是毫无意义的。
“预设”和“生成”是幼儿园课程的两种形成方式。生成的教学内容是极其有意义的,因为是教师发现了它的价值才选择它的。问题是现在课程的“生成”理念被制度化了,大多数教师不是因为发现了有价值的内容而生成,而是在为“生成”而生成,为了“生成”而不得不到生活和游戏等低结构的活动中去寻找事实材料,并将这类生成的教学模式化,像教材中预设的教学活动那样进行从目标到过程的完整设计。
其实,所谓“学前教育”,是系统地学习学科知识之前的教育,是为系统学习作学习能力的准备,其“教学”(教学习)的意义比“教书”(教知识)的意义更为重要。教师只要清楚自己是在“教学”而不是“教书”,也就不必为“这个能不能教,那个该不该学”而谨小慎微了。举个例子:
某教师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前开展了一次教学活动。她与全班30名幼儿讨论了如何分组、分几组、包哪种车合理(告知幼儿大、中、小三种车各有多少座位)、老师和保育员三人如何分配到小组里,等等。孩子们采用了现场数人数的方法,并用小积木、雪花片等材料代表人数,通过数数摆弄,想出了多种分组办法,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比如大车虽可容纳全班幼儿但不好管理(“人太多了,老师看不到我们”);出租车虽然舒服,但组数太多,老师只有三个,管理不到(“如果我们车上没有老师,司机把我们开到别的地方,我们该找不到了”)。最终孩子们决定分为三组,用三辆中型面包车,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这个活动是生成的。教学的内容不仅涉及数数、加减等基本数学知识,还有乘除法的启蒙教学,孩子们会说“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八”这样的话,甚至在分组时还出现了余数(“包8辆出租车还多1个人”)。显然,如果是“教书”,我们可能会认为该内容太深,但作为“教学”(教幼儿学),它是精彩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幼儿所得各不相同。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意义。
2.以上课为形式的集体教学在幼儿园存在的价值
上课只是幼儿园活动之一,是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也是集体教学形式之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就是不能只重上课,而忽视其他各类活动。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也是学前阶段并非学习系统知识的教育特殊性决定的。事实上,目前上课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和活动中所占的比例是很低的,课与课之间也没有太大的连贯性,如果教师对各类活动以及游戏都极其关注的话,那么上课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确实也是有限的。
但我要说的是,“上课”这种集体教学形式在幼儿园仍有其他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现有师生比的情况下,教师难以通过对每个幼儿的个别指导来完成预设课程中的许多学习内容,将幼儿整体作为指导对象,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它有助于幼儿的社会建构,因为当许多幼儿同时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同样的问题时,他们可以在相互启发下产生各自的认识。第三,它有助于教师对幼儿发展作出评价,正是在这种同时解决相同问题的前提下,教师能够通过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迅速了解幼儿在某些方面的发展状态。第四,它有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可以说,上课能集中体现教师多种专业技能尤其是师幼互动技能,教师在上课时习得的教学技能完全可能转化为平时各种活动中的专业行为,这种在特定时间里专业技能的集中表现,能为教师职前和职后培训提供练习、示范和研讨的机会。
三、追求“有意义的教学”
因为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课”的比例不高,所以我们更要追求它的价值实现,减少那些不值得上的无意义的课,减少那些上得无意义的课。
1.备课备什么
许多教师习惯于将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上,因为追求“有效性”必须“吃透教材”,以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显然是在“教书”。如果备的是公开课,还得像演出一样进行“彩排”(试教),其目的是检验备课的有效性。而追求对幼儿有意义的教学,教师就必须“吃透幼儿”,备课的重点就得放在“备幼儿”上。具体地说,就是把准备教幼儿学的有关内容与幼儿的经验联系起来,通过非正式的谈话或者投放相关材料让幼儿摆弄等活动,预先了解幼儿已经知道了一些什么,还不知道什么,有哪些错误经验,判断其中哪些是可以通过教学让幼儿理解的,哪些是用任何方法都无法让幼儿理解的,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一旦对幼儿的已有经验心中有数,那准备的教案也就更有针对性了,何须试教呢。总之,教学的意义就体现在为幼儿建立经验的连续体。
2.说课说什么
教学观摩之后常有“说课”的环节。遗憾的是,有的说课就好像是为别人的评课作开场白,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有的说课从目标到选材再到环节设计泛泛而谈,只是作了一个自我评课。其实,说课放在平时就是课后反思,它与评课不同,说课要把握的重点是活动过程与预期的关系,主要分析活动的非预期效应(包括正反两方面),分析非预期事件的发生频率和性质(是预设不周还是期待生成),分析预设活动中生成的教育行为。说课具有他人评课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因为执教者最清楚自己的预期以及预期外的效应,而评课者依据的只是写在教案上的目标。当教师能尝试对自己预期内和预期外的效应作出原因的假设和分析时,教学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能得到体现。
3.观课观什么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专业研讨方式,其中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最受一线教师欢迎。然而课看多了效果未必好,因为教师模仿到的只是形式。但这不能归因于教师不知如何观课。问题的关键在于为观摩活动提供哪一类课更有意义。如果提供的都是预设课程之外的教学活动,都是执教者自己生成的教学内容,而且非得选别人没有上过甚至非同寻常的课,那么,课上得再好,也会因为观摩者无法领悟其精髓,生搬硬套而失去意义。
我想,既然预设课程规定了幼儿基本的学习内容,既然教学观摩是一种专业培训,那么就教师现有的专业水平来看,他们非常需要一些稳定的教学材料。可见,教学观摩课应该是大家上过的或要上的课,只有多看相同内容的课,只有经过多轮反复实践,才能培育起教学的智慧。因此,为教师选择和准备一批经典而优秀的教学材料作为共同研讨的内容,尤为重要。这样一来,至少避免了教材选择中的科学性、教育性的问题,“吃透教材”的问题不大,自然就会将备课的重点转向“吃透幼儿”。而那些我们倡导的生成于教材之外的教学活动,则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案例来呈现。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3
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第九周起, 我接任专科班的A级英语能力考试强化培训的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是帮助那些在去年能力测验中未达标的学生, 在当年六月的重考中达标。这三个班级都是由各系混班组成, 人数各五十人左右;男生明显多于女生。经我们调查, 大部分同学都有过级的愿望。但是学生上课出勤率不高。学校和各个院系对于英语学习和考级的事情很重视, 也积极配合大学外语部的教学工作。每次课前, 各院系的辅导员或是班主任都到教室清点学生名单, 亲自监督和记录学生的出勤。饶是如此, 班里学生鲜有全勤的记录。这虽然可能是一极端的例子, 但也部分地反映了高校大班英语教学的现状:学生上课没有热情。
2011-2012学年间, 我有机会分别参与2010级及2011级的四级强化课程, 同一现象屡见不鲜,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因都是混班、大班 (共三个教学班, 每班60人左右) 的外语教学, 教师管理课堂的难度加大, 而驾驭课堂的能力减弱。对于学生倦怠学习英语的现象, 几无应对之法。
问题的提出:
针对大学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近些年来, 外语教学界的前辈学长们已探讨并实施了种种有效方法。例如,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不同, 为了更好地因材施教, 我们提倡了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应用分级教学法;针对大班授课对于语言学习的诸多不利因素, 教学实践中我们强调了小组合作策略模式;针对学生缺失外语环境这点, 我们积极创造虚拟的语言环境, 即利用多媒体和网络, 加大语言输入的强度和有效性;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习惯, 我们引导学生认识到培养科学的学习策略, 进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这些思考和做法都有益地促进了英语教学,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英语学习的兴趣, 但我们也注意到了其他一些现象。
教学效果。以单纯教授知识性的课堂, 从专业的角度, 语言学的角度, 教会了学生语言的用法, 包括词汇, 句法和语法等, 而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几无用处。学生既不能出口成章, 流利成句, 又没有修炼成一代语言学宗师的本领。二难。语言教学的特点,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了, 无论是对于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 语言环境的重要性, 听说领先的重要性。而大纲的进度要求, 大班的教学环境, 使得这五、六十名学生, 在课堂中几乎没有人均开口一次的机会。连沟通交流的可能性都得不到保证, 知识的巩固和运用谈何容易,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内容。无论什么层次的学生, 所学内容都千篇一律。教学语料千人一面。学生反映所学的不只是现在没用处以后也没有。如果是他的专业课, 那么我们可以解释, 所学是行业基础, 专业必备。可是一门没用处的基础课, 不大可能让人有热情来做无用功。比如学了五、六年的英语, 连上街打个酱油这件小事也表达不清楚, 是不是也有点让人失望呢。即便是施行分级教学, 分层次教学, 也应考虑分级的标准, 课程的标准, 和测试的标准等, 这些都学问深藏。比如教材的编纂, 拿来主义是否可行。分级教学处理得不好, 因材施教是句空话。
问题的解决:
除去个别学生过于急功近利, 认为无论我们再怎样突击强化, 标准化考试也不会考过;还有一部分学生本来就没有参加考试的打算之外,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上课没热情?我们自上而下地找找原因, 不妨探讨一下:
1.标准化考级要求与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的差距
八周的专科过级强化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有的同学实际语言的应用能力很好, 听说方面尤其突出;可是连A级英语测验这样的英语入门测验都不达标。
对于过级考试的一点思考:语言测试的要求应该是在不同的点上检验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实际的表现, 包括他课堂的表现, 和作业完成的情况等, 是不是也应该作为考级成绩的一部分?英语考级的改革, 在过级核定上, 是不是应该把学生在校的实际成绩和表现作为总成绩的一部分综合考虑?如是会不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升自信呢。
我们现在的考试都是针对学生学过的词汇语法等知识点, 考的what;考试的方向能不能是兼顾how, 即他所表现出的对于语言运用的实际能力有多好呢。英语能力测试的改革方向, 我个人认为, 应在于此:知识点重现和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 (what和how相结合) 。
还有一点思考。大学英语从来就不应该是普及教育。如果学生已经明确, 将来几无应用英语的机会, 考级也对于个人无用, 是否应该允许其免修。与其让根本不想学的人占用本就紧张的教学资源, 不如就此罢手, 而把重心放在想学的同学身上。
2.英语教学语料的有意义性
语言的特点是交流, 是思想在生活中的实际交际体现。因此语言材料的选择, 要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与衣食住行以及我们生活中需要的语言相关。
现在的英语教学, 不是生存语言的学习, 而是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来学。学习的重点是词性, 语法, 和考级技巧等。故而背离语言学习的基本点和方向。教学方针既定, 学生学习起来毫无乐趣, 无动力。语言环境的无效, 更减少了学生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机会。
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是不是可以扩大选学的范围。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实际的能力, 安排课程。有的学生有考级需要, 那么我们可以有四六级强化课程, 有的学生有出国深造的要求, 那么我们可以有一站式留学咨询班。在英语基础课的基础上, 对于喜欢英语文化的学生不妨尝试一下小班授课:报刊阅读欣赏、文学欣赏和影视欣赏等课程必定收到这些同学的欢迎。也可以尝试口语、词汇学、写作和过级考试辅导强化等课程分别开课, 固定课程时间, 每学年循环, 学生有时间就可自愿报名, 十几人就可成班。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语言, 增加运用语言的机会, 可以各学所需。
3.大班教学中课堂教学法的单调与缺失
有效有趣的教法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不言而喻。目前的大班教学, 实际应用的教学法还是教师略带些学生讨论的讲解式, 翻译式, 一言堂, 填鸭式。教法的单一, 以及教材本位化和语言单一运用, 皆因之完全可以满足考试或是学分要求。单纯教师讲座式教学完全可应付知识点的考察。而不必探索某种教法, 如何在课堂上实施, 和其效果如何。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注意到大一大二阶段的学生,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扩充词汇量还是其首要的任务。那么,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兴趣, 教师有必要准备一下针对词汇学习的教法。
另外, 高职高专或是民办三本的学科特点就是应用性强, 所学专业涵盖汽车机械、电子工程、计算机应用、会计, 和旅游等。那么英语教学方式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更应该突出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学习了某地的风土人情,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结合当地历史或是地理特点等, 编写该地的旅游简介, 和向导手册。学了一篇人物描写, 要求学生总结下描写人物的词语, 并用这些词语写写自己的亲人或是同学、老师等。
结语:
综上, 基于大学英语大班英语教学中, 学习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象, 本文从完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等方面着手, 分析标准化考级要求与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的差距, 英语教学语料的有意义性, 以及大班教学中课堂教学法的单调与缺失等原因, 旨在探讨在有效的语言环境中, 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模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性。
摘要:基于大学英语大班英语教学中, 学习积极性不足的现象, 从完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效果等方面着手, 分析标准化考级要求与语言能力的实际应用的差距, 英语教学语料的有意义性, 以及大班教学中课堂教学法的单调与缺失等原因, 旨在探讨在有效的语言环境中, 真实有意义的教学模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性。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4
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综述
1.1有意义学习与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
用奥苏贝尔自己的话说, 所谓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 (非任意的) 实质性的 (非字面的) 联系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李小融, 168) 。比方说, 当学生看到生活中某个事物 (如:电脑) 的汉字符号时, 心中会立刻想到该事物的意义, 即该事物所代表的实体 (电脑) 以及它的发音。其中, “非人为的联系指的是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一种合理的、别人可以理解, 自然的而非人们主观强加的关系。例如, 如果已知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则“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可以从已有的四边形知识中推导出来。而所谓实质性联系, 是指新的符合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 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 所用表达词语虽有不同, 但意义却是等值的。例如, “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是等值的 (朱文彬, 赵淑文, 55) 。
在定义了有意义学习之后, 奥苏贝尔进一步提出, “有意义接受学习, 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习者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中, 将以定论形式表示的有意义材料与其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有关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 接受事物意义、加以融会贯通的学习” (李小融, 169) 。
1.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奥苏贝尔认为, 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还是机械学习, 需要考虑一些条件。客观地讲, 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意义, 在学生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 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那么,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之概括的教科书或教材, 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逻辑意义的。从主观方面来看, 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自身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 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即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也就是说, 学习者需要有学习动机或学习积极性;其二,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基础, 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其三,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 使新知识获得实际心理意义。 (朱文彬, 赵淑文, 55)
1.3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作用
有意义学习的作用就在于, 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或经验的人, 其学习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包括一些抽象的概念、命题、规则等, 通过教师结合教科书的讲述, 以定义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
2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对英语语言学学习的适用性
英语语言学是针对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对于该课程的学习, 如果有正确且充分的认识, 完全可以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因为, 首先一点, 和非英语专业学生一样, 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都是从小学起就开始学习英语, 在经历了初中、高中以及大学两年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础积淀之后, 对于英语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而且对于英语基础语法知识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按照奥苏贝尔的话说, 就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知识, 可以与接下来要系统学习的英语语言学知识进行联系;其次, 英语语言学是对于英语语言的科学系统的研究, 其理论性偏强, 涵盖内容包括了英语语言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规则等, 这都是一些现成的、已有定论的、关于英语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是通过教师结合教科书的讲述, 呈现给学生的, 与接受学习观点相吻合;再次, 英语语言学教材集历来众多语言学家的心血于一体, 是这些伟大人物对英语认识的概括总结, 是具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最后, 英语语言学是一门专业选修课, 学生不管是出于对学分的考虑, 还是出于对考研的准备, 只要是选了, 就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学习动机的。
总而言之, 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具备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如果学生能充分意识到并且利用好潜在的这些学习因素, 那么, 对于英语语言学的学习, 将会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通过这种学习方式, 学生对于英语语言学的知识能不断融会贯通, 不断地系统化。然而, 在目前语言学的教与学中, 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教师如何能将英语语言学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为学生很好地掌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对英语语言学教学会有何启示?在接下来的部分, 笔者将结合当下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及所遇到的问题, 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出发, 尝试提出一些有利于改善英语语言学教学现状的教学方法。
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对英语语言学教学的启示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 实则强调的就是学生学习的准备性, 即学生进行学习是有条件的, 当条件成熟时, 学生的学习就水到渠成, 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条件, 学生的学习就会劳而无功, 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创造必要的学习条件。”
3.1注重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的互动
教师在讲授每章节新知识前, 应注意了解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原有认知结构, 即了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原有知识储备。学生经过多年的英语接触, 实际对于英语语言学的一些现象是有所了解的, 只是未能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加以系统学习。因此, 每次在讲解新知识前,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日常学习生活中语言现象的列举, 唤起学生对于该类语言现象的知识储备, 以便于在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的时候, 与新的知识加以联系, 使新旧知识相互作用, 产生有意义学习。比如, 音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 而这部分内容是语音学教学的核心, 教师在课前可以先和学生进行互动, 了解大家对于音标总个数、单双元音及辅音的个数、读音、写法及单词举例的掌握情况, 让大家进行随堂默写, 也可以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按要求默写。通过课前的互动, 教师不仅可以在了解学生前期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效开展教学, 还可以激起多数学生对接下来要讲解知识的兴趣。再比如, 在讲解语用学合作原则前, 可以先通过生活中一些熟悉的对话, 引导学生分析揣摩说话人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激起大家对会话含义的兴趣后, 慢慢引入合作原则。本科阶段英语语言学教学包括: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社会等重要知识点, 不管是哪部分知识, 教师都可以在课前通过举例、引导的方式, 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激起大家对语言学学习的兴趣。除了课前, 在上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尝试每次让几位同学来讲解一部分内容, 并多注意观察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理解, 对有疑惑的知识点进行及时补充解释, 充分利用好课上宝贵时间, 争取让大家在每课结束时都有收获, 另外, 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进行课后沟通, 关注大家的学习进展情况, 及时为大家答疑解惑。
3.2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多数学生选修语言学课, 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英语语言的本质和相关理论, 那么对于一门理论性偏强的课程来说, 课前举例除了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外,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 带着兴趣学习, 无疑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增强,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课堂之外的相关内容。对于立志考本专业的学生来说, 大三阶段对于语言学的学习, 无疑会对他 (她) 们之后的考研复习有很大帮助, 因为英语专业的考研方向大致分为文学、翻译和语言学三类, 而不少高校对于专业课的测试, 往往是集这三大板块知识于一张考卷之上, 所以, 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各个章节涵盖的内容讲清楚, 还要对于一些重点知识, 结合往年各个高校的考研真题进行讲解,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考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兴趣, 同时也有利于后期的备考。还有一部分同学, 选修语言学课的目的很简单, 就是为了通过考试, 获取学分, 那么教师在课上适时适当讲解一些考题形式时, 学生积极性也比平常相对要高, 注意力要更加集中。所以, 语言学课教师要开动脑筋, 积极琢磨一些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心向的教学方法, 促进学生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3.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笔者经过多年的语言学课程教学, 逐渐认识到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制作课件, 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直观地用PPT或Word文字、图片、及声音等方式展示给学生, 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 还能为课堂讲授节省不少时间, 对一些板书比较费力的语言知识点来说, 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尤其明显。比如, 目前笔者所在三本院校语言学课所使用教材, 虽说比较贴近三本学生的特殊情况, 但是该教材在编写印刷时, 出现不少错误, 在讲授语音学辅音发音特征的时候, 书上所给出的辅音发音图表与文字讲解明显有一些出入, 使得课堂讲解比较费时费力, 学生学起来也一头雾水。在第一次讲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将辅音的发音特征图用板书画出来, 让大家跟着做笔记, 这样一来, 一个稍微复杂的图表就占去了不少时间, 所以在后来讲授这部分知识点时, 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提前将辅音发音特征图用word准备好, 并在课上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不仅节省了课上板书的时间, 而且可以在学生做笔记的同时, 针对一些难理解的特征给大家作进一步的解释, 效果明显比直接板书好了很多, 无可否认, 多媒体让辅音发音图的教学事半功倍。除此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形象生动地为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 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有意义学习。比如, 当前教材中并未涉及语用学预设, 教师可以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补充, 并结合大家喜欢的美剧—老友记—进行分析, 引导大家去解释剧中幽默的产生。
3.4中英文相结合完成内容讲解
接触过英语语言学的人, 对语言学最直接的感知就是, 专业术语太多且晦涩难懂。面对这样一门难教难懂的英语专业课程,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学习语言学及语言学教学的经验, 认为语言学的教学需要适当采用中英文讲解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尤其对于三本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如果纯英文授课会打击学生求知的欲望, 适当引入对关键术语及理论的中文解释, 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这样一来, 一堂课既能照顾到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 同时也能强化大家对于专业知识点的吸收, 双语结合以达到语言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4结束语
本文通过引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阐释了该理论对英语语言学教学的适用性及几点教学启示, 作为教师, 就是要通过多种尝试, 为学生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促进学生对英语语言学的有意义接受学习。此外, 英语语言学教学任重而道远, 随着学生群体的不断年轻化, 教师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 因此, 语言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 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发挥最大潜能将语言学课程上好。
参考文献
[1]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2]戴炜栋, 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苏立昌.英语语言学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 篇5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桥边的老人》, 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名篇《老人与海》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 大家有印象吗?
生:一个人可以被打败, 但不能被毁灭。
师:是的, 就是这句话。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海明威的作品, 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有一点与《老人与海》是相同的, 哪一点?
生:老人。
师:是的, 题目中都有“老人”, 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一下, 换成“老人与 ( ) ”, 大家会在括号里填哪个词呢?然后说说理由。
生:老人与动物, 这篇文章老人谈话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动物。
生:老人与战争, 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战场上的。
生:老人与浮桥, 因为老人坐在浮桥边上, “老人与浮桥”点明了故事的人物与地点。
师:你觉得你的回答与上一位回答“战争”的同学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有吧, 浮桥就是战争的地点吧。
师:嗯, 其实都是文章故事的背景, 战争是大的背景, 浮桥是更加具体的小背景。
生:老人与我, 文章所写的故事其实就是老人与“我”的一段对话。
板书:我 (没加引号)
师:嗯, 就是老人与“我”的对话, 你觉得我黑板上这样写对吗?
生:要加引号。
板书:“我”
师:对, 这个“我”不是作者, 也不是我们同学, 是谁啊?
生:一个侦察兵。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就这么多吧, 已经很不错了。这个过程其实看出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预习得不错。如果我们要在这四个词 (动物、战争、浮桥、“我”) 中选一个的话, 哪一个最合适呢?理由是什么?
生:我会选“战争”, 因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刻, 另外三个词都可以囊括到“战争”中去。
生:我选“老人与我”, 因为文章大篇幅的在写“我”与老人的对话, 通过对话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师:嗯, 我们刚才的同学说文章主要是反映战争, 你的意思是文章是通过老人与我的对话来反映战争, 是这样吗?
生:嗯。
师: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 选“我”把其他三个词也包括进去了, 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来表现战争, 而“动物”就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板书:擦去“战争、浮桥、动物”, 保留“我”
师:现在我们初步明白了, 文章来反映战争主要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
板书:战争 (写于“老人与我”的上方)
师:我数了一下, 文章中“我”与老人的对话一共有31 句, 如果拿掉这31 句对话, 文章就基本没了, 因此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读这31句对话。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预习时的感觉自己再读一次对话, 读完我们再来交流从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对话。
师:读好了我们交流一下, 比如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对话的主题、对话者的态度、对话的结果等等都可以谈。
生:对话的内容主要是讲老人看管的动物, 它们在老人离开以后就没有人去照顾了, 战争使动物的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老人一直担心这些动物, 这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把无辜的动物和老人也牵连了进去。
师:概括一下你的话, 对话其实表现了课文反战争的主题。
板书:反 (写在“战争”前)
生:从老人的态度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那些动物, 而且开头提到, 他没有家, 战争可能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 这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 通过老人没有家和对动物的牵挂看出战争的残酷, 对战争进行批判。
生:对话的背景是一个即将发生战争的地方, 而且离战场很近, 但是对话的内容却是很平常很琐碎的, 通过这样的对话表现老人的安危, 比直接写战争的残酷更能够表现对战争的批判。
师:我想追问你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方面是战争即将打响, 躲避战乱的人们匆忙逃离;但另一方面与这形成反差的是老人并不急着逃走, 反而在对话中反复提及动物, 担心动物的安危。
生:这样能更加清晰的看出老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爱好, 对和平的渴望。
师:其实这里的反差可以形成衬托, 战争使千百万人失去生命, 而老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动物爱护有加, 通过老人对生命的爱惜反衬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板书:珍爱生命 (写于“老人与我”的下方)
生:“我”问老人:你的政治态度怎么样?老人的回答是:政治与我不相干。说明老人就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的形象, 他不关心政治, 却因为战争的缘故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 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师:刚才大家交流了对“老人与我“对话的感觉, 主要都集中在表达战争对老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 有没有更多一点的看法呢?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品读。
二、角色体验读懂深层内涵
师:作家沈从文有一句关于写作的名言, 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 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贴到人物来读”。下面我们来一个角色体验活动, 同桌之间来一个模拟角色对话, 一个模拟老人, 一个模拟“我”, 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人物内心的世界;读完以后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
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读好了, 我们来交流一下, 交流之前我们来请同学先读一下, 不需要整个读完, 选取你们最有感觉的几句话就可以了。同桌先简单商量一下, 选那几句话读。
学生1 组:
“我”:“要是你歇够了, 我得走了。”“站起来, 走走看”
老人:“谢谢你。” (停顿)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师:大家觉得她们两人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比较好, 不过最后一句“照看”两个字要读得慢一点。
师:是的, 要慢一点, 老人说话有什么特点?比较慢, 可能嗓子还有些沙哑, 带有一些沧桑感最好。要不我们请这位男同学读老人, 和这位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
女生、男生读。
师:嗯, 有点感觉, 尤其是“照看”读得好, 还可以慢一点, 沧桑一点。
教师模拟老人读。
师:现在我们再请刚才的两位女同学回答, 为什么选这几句, 有什么新的感受?先请“我”回答。
生:“我”是侦察兵, 战争要爆发了, “我”有些着急, 急着劝老人走。
师:“我”一开始就想劝老人走吗?“我”一开始问的是什么?
生:“你从哪儿来?”
师:是的, 一开始并没有劝老人走的意思, 对话的后面才有这个意思, 可见“我”对老人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读“老人”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发现呢?我们请“老人”来谈谈。
生:老人有一种怨念, “我和政治是不相干的”,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反复突出“只是”, 强调是战争让我远离了心爱的动物和热爱的家乡。
师:好, 怨念这个词用得好, “只是”这个词抓得更好。其他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2 组:
“我”:“什么动物?”
老人:“一共三种, 两只山羊, 一只猫, 还有四对鸽子。”
“我”:“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老人:“是啊, 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 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我”:“你没家?”
老人:“没家, 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 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 可是, 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师:这一组读得有味道, 尤其是“炮火不饶人哪”中的“哪”读出了老人的感觉。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我”的问话当中“只得离开”中的“只得”看出了老人的无奈, “那个上尉叫我走”, 说明老人不想走, 舍不得离开那些小动物, 表现了老人对动物和家乡的热爱, 不愿意离开。“没家”也表明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 这位同学回答很多, 我们分解一下有这么几个意思:第一, 老人是不愿意离开的, 是上尉让他走的, 前文也讲到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第二, 他不走是因为舍不得动物;第三, 不愿意走舍不得动物表明了战争的残酷。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聚焦到战争的残酷。其他同学还愿意读吗?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在问老人“你没家?”时的动作, “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 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表明车子走了, 老人只能留在战场上, 老人的前途堪忧。
师:很好, 你关注了对话时“我”的态度, 大家也注意一下, 在对话过程中, “我”经常关注“浮桥”“卡车”等, 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关心, 也表现了对老人的关心。
师:能否这样来看, 对话的时候“我”经常关注其他东西, 说明在对话的时候“我”有些心不在焉, 可以吗?尤其是一开始, 但后来慢慢的集中到老人身上来。
学生点头赞同。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学生沉默) 那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在对话过程中, 对话的内容无论“我”问什么, 老人都回答到“动物”上去;“你来自哪里”, 他回到到动物上;“你有家吗”, 他回答也是动物;“你的政治态度怎样”, 他回答还是动物;“你可以走了吗”, 他回答仍旧是动物。按照我们开始的解释, 这主要反映战争对人类的迫害对动物的摧残, 除了这点外, 有无新的内涵呢?另外一个问题是, 对话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目的, 但是后来很明确, “我“希望老人走, 老人离开了吗?他为什么不离开呢?
生:他走不动了。
师:嗯, 一个76 岁的老人, 走了12 公里路, 确实很累, 但是如果他真的想走的话还有办法吗?
生:有, 坐车去。
师:但是桥这边没车啊, 有什么办法过桥去呢?
生:爬。
师:可以, 当生命受到威胁, 如果想求生的话, 爬又算得了什么, 其实还有其他办法。
生:找人背过去。
师:对, 所以走不动了不是理由, 那到底原因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起理解。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因为动物是老人唯一的财产, 老人什么都没了;通过老人舍不得离开动物表达了战争对老人的信仰、精神支柱的摧残, 让老人都没有求生的欲望了。
师:他生的欲望是什么?
生:动物。
师:动物是他的什么?
生:精神支柱。
板书:精神支柱 (写在“珍爱生命”的下方)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很有意思, 开始的回答很物质化, 动物是老人的唯一财产, 觉得老人特别爱财;但后面的回答非常精彩, 战争摧毁了老人的家, 而动物成了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他走过去或者爬过去的话, 他还能见到这些动物吗?不一定能见到了。即便他走过桥去了, 他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这一点同学们可能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较之物质财富人的精神信念有时更加重要, 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老人与海》来看。我们还可以联系发给大家的材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看, 大家看了吗?更看不懂吧。
师:里面提到几个老人?
生:两个。
师:一个喝酒的老人和一个老酒馆侍者。老人为什么老是到这个酒馆喝酒呢?这个干净明亮的酒馆就是老人活下来的精神支柱。
师:我们发现海明威的这三部 (篇) 作品都和“老人”有关, 但其实谈的都是“信念”的故事。
师:回到《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 从对话表面我们很容易读到小说反战的主题, 如果从深层次看, 文章不仅反映了战争对人身体的物质层面的摧残, 更要命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绞杀。
教师把黑板板书画出山的形状, 并用虚线标出海平面, “反战争”在海平线上, “珍爱生命、精神支柱”在海平线下。
师:海明威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 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后人称之为“冰山理论”, 意思是文学作品读者看到文字只是八分之一, 而八分之七的内容, 诸如思想情感等隐藏在文字背后, 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探究。我们刚才品读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寻文章八分之七的内容, 当然我们读到现在的程度, 也许仅仅是读出了文章的八分之二或者八分之三, 深入的读下去, 我们还会读出更多的体会, 读出更多的精彩。
三、改写人称体会叙事视角
师:现在我们回到上课开始时我们改换的标题:老人与“我”, 我们知道这里的“我”其实是一个侦察兵, 如果把这个标题我们再改换为“老人与侦察兵”, 可以吗?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说行的, 也有说不行的。
师:行肯定是行的, 关键看改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 大家不妨课文第二三段改一下试试看。
生改后交流。
生:一个侦察兵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 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 侦察兵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 行人也稀稀落落, 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侦察兵问老人。
师:好, 你感觉改了后有什么不同?
生:改了以后感觉没有原来真实, 有点虚假的感觉。
师:改了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生:侦察兵的形象可能更加突出一点, 写起来也许更自由一些。
师:嗯, 写起来更自由一些;实际上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叙事视角的问题, 文中用的是“我”, 从一个侦察兵的角度来叙事, 这样的视角叫有限视角;而我们改过以后, 变成了全知视角, 或者叫上帝视角, 这种视角一般用第三人称。
板书:叙事视角
师:两种视角并无高下之分, 一般来说有限视角用第一人称, 使叙述真实, 而且把作者的意图隐藏起来, 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全知视角一般使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 写起来很自由。
师:就叙事视角来看, 本文并不一定是最妙的,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海明威这种简约而又内蕴丰富的叙事, 大家课后可以读读他的《白象似的群山》, 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后反思:
有意义的内容指教学内容选得“准”, 有意味的形式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得“巧”, 好的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的统一。
讲究策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 篇6
一、明确目标, 情境创设应结合引导性的提问
在数学课堂中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 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心理认知和发展规律, 用具有引导性的提问来发挥教学的最大效果。而引导性的提问就是充满了“数学味”的提问, 这种提问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并能为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提供数学方面的支持。
一位教师教学“倍的认识”, 在拓展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来加深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知识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小明与妈妈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 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猜一猜?
生1:我猜是42岁。
生2:我猜是38岁。
生3:我猜也是38岁。
师:这样猜, 要猜准不太容易。现在老师说一句话, 你们猜起来可能就比较准了——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
生4:我想老师有40岁。
生5:我猜有45岁。
生6:也可能是35岁。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猜呢?
生:因为40、45、35都是5的倍数。
师:那么35岁、40岁、45岁到底有没有猜准?老师再说一句话, 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了, 你们相信吗?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 又是8的倍数, 你们说老师是多少岁?
生:40岁。
创设这样的情境针对性非常强, 教师的提问目的明确、环环相扣, 通过“三猜”教师的年龄, 使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数学化”, 既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又有效促进了“猜”的能力的提高。毫无疑问,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结合有效的具有引导性的提问, 最终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二、慎选内容, 情境创设应来源于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这绝不是说数学教学完全生活化, 正如郑毓信教授指出的:“我们所追求的不应是由‘学校数学’向‘日常数学’的简单‘回归’, 而应是两者在更高层次上的整合”。因此,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不能一味沉湎于具体情境的细节之中, 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 尤其是一些数学定律、公理、计算教学等, 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 既节省时间, 又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教学都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原型。即使是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也不等于将生活画面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中来, 用“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创设教学情境, 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得是否热烈, 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是否引起学生主动作出反应, 并在心里造成一种跃跃欲试的求知状态。
一位教师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 在导入环节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对小数进行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 小小商店开业了, 我们一起去看看。 (画面上是几种商品, 标价十分醒目) 谁来说说你都看见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一把尺子5角钱, 一瓶矿泉水1元5角……
生:我看到这些数与我们原来学的数不同, 都有一个小点。
师:这样的数就是——对, 小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小数。 (板书课题)
关于小数, 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会读小数吗?
这个案例中的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因为小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所以简明扼要地出示几件商品和几个标价牌就能达到引入小数、初步感知的目的。所以, 生活情境的创设不需要将学生的生活原原本本地搬到课堂上来, 过多的信息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 影响教学进程。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数学问题不等同于生活问题, 数学问题情境同样也不能等同于生活问题情境。生活中的数学较零散、肤浅、不严密、不成体系, 因此, 我们将生活事例引入教学时应进行必要的整合、适当的提炼, 实现从再现生活到提炼整合,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丰富手段, 情境创设应摒弃浮华追求实效
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的演示, 语言、实物操作、教具演示、研究活动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表情都可以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表面面积时, 让学生亲自动手把长方体模型拆一拆、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例如, 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可以通过师生的动手操作与合作研究来完成情境的创设。
上课伊始, 教师出示阴影部分占二分之一的圆形纸片。
师:同学们, 你们能用学过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占整个分数的几分之几吗?还能创造其它的分数来表示它吗?
学生出示分数, 教师板书。
师:既然这些分数都表示同一个阴影部分, 就可以用哪个符号来连接?这些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 为什么都相等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特殊的现象。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两个分数进行研究, 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本案例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 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入新课, 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其实,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该忘记:学生能说的, 要尽量让学生说;学生能做的, 要尽量让学生做。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因此, 要敢于通过多种手段来创设情境, 这样才能实现富有实效的课堂教学。
一次有意义的课题活动 篇7
首先,当然要了解身份证的相关知识了. 滕利平和蒋建英老师把我们召集起来,分配了我们的工作:决定七(1)和七(2)的同学上网查找身份证的相关资料;七(3)和七(4)的同学去甘露派出所采访那里的户籍警. 然后我和王吉将网上查到的资料和同学采访到的材料整理成文,发给其他同学,一起研究如何编写学籍号.
第二天,大家干劲十足,早早来到学校七(1)和七(2)的同学去学校的电脑房查资料,滕利平老师则带着我们七(3)和七(4)的同学去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一位户籍警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她首先拿出一张身份证,给我们介绍了身份证的历史、防伪标识、身份证上的内容和办理身份证的相关手续等等. 我真没想到一张小小的身份证,包含了这么多我不知道的知识!最后,她还带我们来到拍身份证照片的工作室,参观了那里的器材,介绍了使用方法. 同学们边问边记,真是忙得不亦乐乎.
回到学校,我们便把刚才记下的材料,整理成文. 下午,我和王吉把网上查到的资料和采访到的材料汇总起来,写了一篇身份证知识大全———《漫谈身份证》. 足足花了我们3个多小时,写了3 000多个字!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写得最长的一篇文章了,当然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第二天,老师把打印好的《漫谈身份证》发给我们每人一份,让我们再进一步学习了身份证的相关知识. 然后,着重让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表示形式. 等我们都理解后,老师就要求我们根据身份证号码的结构和表示形式,来设计我们学校同学的学籍号. 大家各抒己见,各有各的想法. 最后,老师让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整理成文,活动就圆满结束了.
缩短工作时间不是有意义的创新 篇8
工业时代的劳动时间减少是工业经济进化的结果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有了与机器协同的工作时间的概念,从16小时,到12小时,到8小时甚至到6小时,其实还是在工业经济里面兜圈子。作业工人依然是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管理人员作为作业工人以及机器组成的能力单元的附属而存在,虽然管理者通常可以发号施令。大部分企业的从业人员都是作为机器一样的企业组织的零件而存在的,所以需要共同的工作时间完成连续的工作。
自从因特网诞生以来,这样的情形开始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但是我们所能直接感知的依然是机器解放了人,产出效率的提高使得人工在减少。西方由于人力资源成本越来越贵,产业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两个方面的力量促使作业人员每天的劳动时间可以进一步减少。这自然延伸到工业化的经济体中。
工业经济本质上是机器经济,任何在劳动时间上的进步或者说是解放,其实并不值得我们高兴,人还是在机器与机器般的组织之下的。
从温州的大工业与家庭工业看劳动时间被支配的动力源泉
所幸运的是我工作在温州,有机会看到典型的大工业生产与广泛的家庭工业并存,看到这种劳动结构的不一般的地方。
在我工作单位附近的村子里,有一个服装加工集散点,这个集散点主要是为裁缝好的衣服再做修饰,如缝上漂亮的塑料或铁质配件以及布质花饰。这些集散点同时为多家大企业服务,可以为牛仔裤缝上精美的蝴蝶图案,也可为时尚的秋装穿上漂亮的珠子。它所创造的核心价值就是将装饰品缝在衣服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车间,也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体系,但每天小村子可以完成3000件以上衣服的加工任务,几乎村子里所有的家庭妇女都在创造价值,促进本地就业人口参与产业分工,甚至还包括外来民工的家属。她们在租来居住的房子里,和当地人一样工作。据了解,村里有很多个由四、五个家庭妇女组织的加工小组,小组间可以互相帮忙完成工作任务,互相学习工艺。她们每天工作时间很自由,可以在早餐后聚在一起边说话边工作,中午可以正常做家务,晚上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可以是2小时,也可以是12小时。
这种独特的社会分工,是由独特的温州人基因所决定的,温州经济模式难学,不是因为它复杂,而是因为它太简单了,它唯一的特性就是非常勤奋地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当然这种劳动是在整个商业生态系统里兑现它的价值的。每一个部分都自觉自愿地在生态中坚持,不管贫富贵贱,不管主角配角,不管里子面子。从生产物料到生活物料,一串串名牌在崛起。
然而,基于这种家庭式经济体的劳动,有现代大工业无以比拟的优势,这些经济体以及经济体间的合作折射出许多优秀的管理思想,这就是能力,就是独特的中国“家文化”经济能力,这种能力曾经受过批判,现在也在逐步削减,但是它确实是我们从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走向能力强国的重要载体。
在温州的一些大工业逻辑下的企业里,工作时间通常是以12小时为单位的,一些服装企业甚至1个月只放假一天。
当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的时候,社会是进步的,温州的实践表明原工业化时代的时间分配原则。
6小时工作制只是有限的社会进步
如果6小时工作制真的成为国家的法令,那也是在有限的范围里面起作用,《劳动合同法》的贯彻情况就很能说明问题。作为一种憧憬与一种号召,我们可以像发达国家一样,慢慢地将劳动时间缩短。但是在各个方面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的实现还是一个“愿景”。
世界经济发展到现在,时间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物质、信息之后开始进入人们计划的领域,时间之弦绷得越紧,价值的箭就越利。普天下的经济体都在做这样的努力,尤以日本的精益生产为甚,然而再先进的经济体还不能够全方位地统筹社会的时间资源。现代经济体(以大工业或者后大工业、供应链为代表)与古典经济体(家庭经济)必将面临着一个新的分工,后者将取代前者获得控制地位,中国的家文化将是非常可贵的家庭经济文化。这一场景,在温州已经被淋漓尽致地演绎过。柔弱而坚强的普通家庭催生了让世人惊诧的经济奇迹,其中的“道”暗合了悠远的家文化精髓,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继续在最底层进一步实践它,虽然类似SOHO这样的经济体已经崭露头角,在分化着古典经济体和现代经济体。但是作为一个最不容易被格式化的经济体,家庭经济在未来愈来愈发达的信息时代里必将古树新花。
基于古典经济体的生态系统,就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能力系统,就是一国的经济源泉所在,能力强国不是梦幻,而是审时度势之人的终极价值所在。
其实,6小时工作制只是有限的社会进步,我们最根本的追求还是构造崭新的经济组织形态,让大家可以自由支配经济活动的时间。
【发现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推荐阅读:
有意义的幼儿数学教学09-12
有意义的“六一”09-08
有意义的事情作文08-12
有意义的劳动作文10-25
一次有意义的活动10-08
如何度过有意义的暑假05-31
最有意义的活动作文06-02
暑假有意义的事作文07-04
有意义的绿豆观察日记08-25
一次有意义的班会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