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情意结

2024-10-24

教师节的情意结(精选6篇)

教师节的情意结 篇1

直到1989年Mc Leod和Adams在他们著名的《情意和数学问题解决》出版为止, 情意在数学教育研究中一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也基本上没有具体地论述数学教师情意的话题。同以往课程相比, 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意在我国“新课程”中得到了格外关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已经成为课程目标中的一个独立维度, 然而, 数学教师情意似乎依然是一个受冷落的话题。Philipp在对数学教师的信念和情意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 把情意定义为“附加在某种思想或对象之上的倾向、趋势、情绪或感情”。据此, 本文把“数学学习倾向”看成是数学教师必备的情意素养, 并把它界定为, 教师对数学学习的爱好程度, 勤奋执着程度, 最终把学数学、用数学转变成一种热情、习惯和职责。综合中外相关文献, 本文主要从教好数学需要的角度, 阐释为其建构的三个方面具体内容。

一、热爱数学并不断地学习数学新知识

兴趣是教师教好数学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热爱数学也应该是教好数学对教师的第一要求。“教师的巨大力量在于作出榜样, 传授学习的兴趣, 尤其是教师的责任”。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美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波利亚, 把“对所讲的课题有兴趣”作为数学教师的第一和首要的一戒。“有一条绝对无误的教学法——假如教师厌烦他的课题, 那么整个班级也将无例外地厌烦它”, 这是波利亚谈到对教师的日常工作和教师的思想举止意见时, 多次表达的观点。因为在他看来, 如果一个教师对所教的课题没有兴趣, 将不可能令人满意地教好它 (最好也不要去教它) 。相反, 著名数学家外尔 (H.Weyl) 对其老师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教学的描绘中, 外尔把希尔伯特比喻为“吹笛人”, 把他的讲课比喻为“甜蜜的芦笛声”。外尔感言, 是这种“甜蜜的芦笛声”吸引着他们不断地学习数学, 最终投入到对数学的深入研究之中。希尔伯特讲课的内容不仅仅是数学, 还有希尔伯特对科学的信念以及对理性和科学的爱”。

教师对数学的兴趣, 首先应该表现在对学习数学新知识的积极追求上。关于教师对数学的兴趣和数学学习的关系, 波利亚也有论述。波利亚认为, 教师有了真正的兴趣, 就能更好地学到必要的知识, 反过来, 教师若仅有某些知识却缺乏学习数学新知识的兴趣, 必然当不了一个好教师。也即, 热爱数学和不断地学习数学新知识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再者, 教师不断学习数学知识, 也是引领学生学习的需要。正如赞可夫所说:如果教师本身就“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 学生就会“迷恋”于获取知识。

此外, 学习数学也是不断进行的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数学知识基础是不断变化生长的, 新的数学领域和技术正日益变得重要。如, 相对于教师自己上大学时所学习的内容, 在我国当前高中数学“新课程”中, 出现了许多新的数学内容和新的教学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 对教师的数学专业素养构成了很大的挑战。一项有关“好的”数学教学的研究结果说明, 教师理解教学、设计序列的课、在教学内容主题之间转换、理解学生的问题、举出好的例子, 并在课堂中面对学生时保持必要的自信, 都需要相应的数学知识。的确, 数学知识素养是教好数学必备的先决条件, 没有较好的数学基础的教师, 也难以适应课程的变化, 往往只会照本讲“是什么”, 不会问“为什么”。然而, 无论如何, 一次性的大学学习难以为教师的数学知识需要提供终身保障, 这就要靠教师自己去钻研。

因此, 对教师来说, 课程改革常常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数学的信号。新课程的实施过程, 也正是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 提高和发展自身数学素养的过程。

二、对进行数学研究有初步的概念和愿望

克莱因 (F.Klein) 创造了“双重忘记”这一术语:教师第一次进入大学时忘记中学数学, 随后回到中学当教师又忘记高等数学。大学学习时期的作用是什么?在两次忘记之间的括号内包含着什么?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是“在学数学与教数学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区间, 而如果想填满这个区间, 只有服从一个并不陌生的要求, 那就是认真研究数学”。弗赖登塔尔把对“如何进行数学研究有初步的概念”, 作为对数学教师的最低要求之一。我国职前教师培养的有关文件, 也早就对教师 (职前) 具有研究数学教育问题和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 提出了明确要求。

波利亚还具体阐述了教师没有创造性数学工作经验 (即进行一些数学研究) , 对数学教学的不利。根据波利亚的观点, 一个一般水平的高中教师, 在业务知识方面存在的最糟糕的问题, 就是没有主动的数学工作的经验, 这就相当于没有实际地掌握要去教的那些高中材料。因为假如教师没有某种创造性工作的经历, 他在激励、引导、帮助, 甚至去察觉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时, 就会有困难;同时, 一个教师如果所懂得的都是数学里易于接受的东西, 就不可能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再者, 一个教师如果在一生中从未有过什么巧思敏想, 那么当碰到一个有这种敏思的学生时, 大概就不会去鼓励他, 反而会去申斥他。

所以, 教师进行数学研究是深入理解数学、指导学生创造性地数学学习活动的要求。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因和目标之一。因此, 教师对进行数学研究有初步的概念和愿望, 是一种现实而又必须的要求。但这种要求, 对教师而言, 并不意味着教师要向专业数学研究工作者看齐, 这种要求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打破神秘感, 勇于做研究。中科院院士姜伯驹先生在回忆江泽涵先生引导他进入不动点研究领域的过程时, 描述了江先生指导他写第一篇论文改了六、七稿的研究过程。姜伯驹先生对这个过程的总结是:只要下功夫, 一定能有收获;破除神秘感, 增强自信心, 十分重要;更为重要的是, “做”数学与“学”数学的滋味是不同的, 它能让学习者对数学的认识开阔起来。

其次, 教师还要了解, 从什么内容开始着手研究。诚然, 不能让一般教师去从事高深的现代数学研究, 研究可以从中学数学内容开始。教师虽然完成了数学专业要求的大学课程, 但对中学里涉及到的数学概念可能还只是一种走马观花似的理解, “中小学数学内容并不是微不足道的, 其中潜藏的概念和结构是值得教师严肃、持续地研究的”。教师进行数学研究, 还可以从解决非常规问题入手, 因为解非常规问题也要求有一定程度上的创造力和独特性。

此外, 教师也要知道, 学习数学和研究数学是互相促进的, 教师做研究的主要目的, 可以放在促进数学学习上。所以, 不要把研究变成一个负担, 要能够慢慢感受研究之乐。

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 是包括我国在内的现时期各国数学课程设定的数学教育目标之一。“要求学生做到的, 教师至少也应该做到”, 因此, 有理由认为, 教师养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习惯, 应该是实现此类数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基本保障。

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 具体内容十分丰富。从学数学、教数学和用数学等不同的角度来考察, 就会有不同的表述。而对数学情意素养的描述, 则更应该趋向于描述学数学、教数学和用数学过程之中或之后, 一个人的倾向。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对数学思维方式含义的总结, 可以作为这种描述的一个范例:第一, 建立模型的意识;第二, 最优化思想;第三, 符号化意识;第四, 推断的习惯;第五, 逻辑分析的取向;第六, 抽象化的思维习惯。

我国数学家路可见和刘培德, 则结合数学具体内容与方法, 阐释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内容, 并将其称之为科学素质。如, 数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概念, 这会使人们在工作中不致走偏或曲解;数学中讨论的问题非常明确、实际, 使人们在工作中避免遇事含糊不清或流于空泛议论;数学中严密的逻辑思维, 会使人们在工作中洞察事物的本质, 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中严格、简洁的叙述和论证, 会使人们在工作中不拖泥带水, 谈话和行文中简明扼要, 避免和减少失误;数学中求解问题的技巧, 会使人们妥善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如此等等, 不一而足。这些素质, 是一个受过良好数学教育的人的表现, 对无论干什么工作的人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显然, 更应该是数学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师要知道, 懂得“用方法工作”, 是具有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习惯的一种表现。做任何事情, 如果想事半功倍, 就必须讲究方法。我们常常用“有数学头脑”, 来描述具有快捷的思维、敏锐的洞察力、有条不紊的工作节奏和工作的高效率、以及会数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广泛适应性品质的人。数学教师也应该成为这样的人。

诚如前苏联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所言:真正能把数学教好的, 只是那些对数学有热爱, 并且把数学看成活生生的、发展着的科学的人, 很多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教师指导下, 知道数学是如何有趣, 而由此数学就成为容易和可接受的了。因此, 情意素养同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一样, 也是教师教好数学必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节的情意结 篇2

甲:好。根据信息论的观点,教学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信息流通”。在这一流通的过程中,教育者不仅将知识的信息,而且将人格的信息传给了学生。因而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既包括了对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影响,也包括了对人格的学习影响。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经验都表明,教师以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心理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对于儿童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儿童作文是儿童语文的知识技能、思想水平、认识能力以及其他种种心理品质的综合反映。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品质对儿童的影响,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研究儿童作文心理的发展,就必须研究教师的心理。

乙:袁老师,今天,我们是不是就从对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影响这一角度,集中讨论一下,一个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

(一)正确的教学动机

甲:那我们就先谈谈“教学动机”吧。

教育心理学指出:教师的正确教学动机是促进他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儿童进步、成才的内在动力。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心甘情愿地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教师职业献身是教师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这是教师工作取得成功的最本质的因素,舍此,一切都无从谈起。对于小学语文教师,在这最重要的教学动机之下,还有许多心理活动都是教师教学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这其中主要是兴趣。

乙:从对学生作文心理发展的影响来看,语文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兴趣呢?

甲:首先,我们语文教师应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教学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利于扩大视野、有助于获得广博的知识。我们知道,儿童作文是练习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作和所思所感,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儿童在渴望了解生活中的一切并积极寻求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问题的答案。因此,语文教师自己所学的知识决不能只限于语文。本行之内的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品、写作理论固然要多加钻研,此外还应多读些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语文与艺术有许多联系,语文教师对音乐、美术、舞蹈都应有所接触,要成为一个“杂家”,做到兴趣广泛、一专多能。只有教师自己有了广阔、深厚的求知兴趣和因此而获得的多方面的知识经验,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激起儿童作文的动机。

乙:是啊,我们知道,儿童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他们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情感随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去关心影响学生,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并注意观察、分析、掌握儿童学习活动的情况,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这些工作的开展也都要求教师本人具有广阔的求知兴趣。

甲:心理学研究还表明,对作文教学的浓厚兴趣和读到充满孩子童趣的文字而感到无限的乐趣和欣慰,并为追求这一情绪而勤奋工作,这是推动语文教师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工作的重要内驱力。

这种对儿童作文活动和作文教学的兴趣应该是语文教师兴趣的中心。实践告诉我们,凡在作文教学中作出成绩的教师,无不在这方面具有浓烈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促使教师深人儿童、了解儿童,随时随地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认真地研究儿童作文心理发展的规律,并且促使教师津津有味地钻研作文教学,充满热情地从事作文教学,精益求精地创造性地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乙:事实正是这样。我记得,当孙华琴、杨景贤几位老师深入孩子,发现不少孩子由于条件优裕、生活懒散、作业拖拉,为了让孩子能感受到改革时代飞速前进的步伐,能从中领悟到时代对人们提出的要求,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萌发改正缺点、积极进步的欲望,她们精心设计了一次富于时代特色的作文训练。

孙老师、杨老师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去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们在采录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过程由“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两位老师又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第二重转化。

甲:从宁老师举的这些教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作文训练已经同班队教育活动溶为一体了,它富于时代特色和创造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乙:孙老师、杨老师多年从事作文教学,热爱作文教学,所以,他们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创新。这次习作训练也正表明,只有教师对作文教学有着浓厚兴趣,才能以自己的知识、求知欲望、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去影响、激发、唤起儿童的求知热情,使儿童把作文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如果相反,教师自己对作文不感兴趣,懒于组织开放型的作文活动,仅把自己了解的一些读写知识教给儿童,让他们去死记、硬背、套作,在沉重的压力下去完成作文。那就只能造成儿童消极的情绪,使他们把作文看成是枯燥的令人讨厌的事情。

甲:你说得对。

在“兴趣”以外,力求在作文教学上不断进取,不断获得新的成就,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也都是教师正确的教学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乙: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确是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篇学生作文的发表、获奖,一篇作文教学论文的问世,一次作文教学实践的成功,一次作文教学经验的介绍,都会使教师尝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成就、威望的需要得到满足,并期望着通过努力,下一次获得新的成功。

(二)丰富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甲:宁老师,关于正确的作文教学动机就先讨论到这里吧。下面让我们再就情感、意志来谈谈作文教学中的教师心理。

乙:教师的丰富情感和坚强意志对于激发儿童作文动机,促进儿童作文心理的发展,塑造儿童灵魂,的确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就情感而言,教师情感的主要特点究竟是什么呢?

甲:对学生诚挚的热爱,是教师情感生活的重要方面。它跟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有关,也与对教育工作的浓厚兴趣有联系。

乐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教师总是把培养下一代新人的神圣职责与关心爱护革命幼苗的真挚情感融在一起,倾注在广大儿童身上。他们热爱儿童,在与儿童交往中得到欢乐,善于和儿童友好相处,体贴儿童的欢乐与忧愁,了解儿童的心灵,任何时候也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儿童。

乙:对这样的老师,儿童容易受感动,容易发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乐于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衷曲,接受老师的教导和劝告,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吧。

甲:是的。教师对儿童的爱,集中表现在期望儿童成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实验清楚有力地证明了一个规律——

乙: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就是人们常提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甲:对!这个著名的“期待”实验清楚地证明:如果教师具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儿童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儿童必然会产生喜悦、愉快、朝气蓬勃、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必然会激发儿童的求知欲望,增强儿童的学习激情。

乙:在实践中,我们也会看到,热爱儿童的教师,对儿童的严格要求将会使儿童倍感老师期望他成才之情的真挚、深厚。这种感受又将促使他自我激励、奋发前进。

甲:语文教师对祖国大自然、社会生活及艺术作品的审美情感;在任何场所表现出来的真挚而正确的道德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理智感,对培养儿童相应的情感,发展儿童作文心理也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乙:教师的情感对儿童的感染作用,除了通过日常生活中和儿童接触的方式外,主要是教学。教师情感对儿童的感染力的大小,不仅与情感的倾向,真挚和深刻程度有关,而且还决定于教师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甲:教师对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在客观上要受儿童年龄特征,个别心理特点的影响。对小学生来说,容易激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是充分表现教师情感的语言和表情姿势。

乙:从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慈祥、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语调,会使儿童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作文教学心理研究告诉我们,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情绪生活,培养儿童积极的写作情绪正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甲:有位心理学家曾列举过这样一个公式:感情的全部表达=7%言词十38%声调十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温柔、慈祥,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温和诚恳的声调,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乙:马卡连柯也很重视教师表情的作用。他曾举例说,只有教师学会用15至20种不同的口气说“到这里来”时,只有当他学会在面部、姿态和声音方面做出20种细致差别的表情时,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我们应从中得到启示。

甲: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动机、情感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有另一种情况:如果教师期望学生进步,成才之心过于迫切,对自己的工作质量要求过高,但儿童基础差,积极性不高,方法不当,因而作文进步不大时,教师很容易产生着急、烦燥的情绪。

在这种情绪状态下,教师往往急于求成,举措失度,或对儿童“猛灌”、“硬压”,背方法、套模式、逼着写,或越沉代应、供给词语。

代拟提纲、包办批改。这不仅不利于儿童作文的提高,而且阻碍作文教学的正常进行,从而影响儿童的进步成才。

乙:一些杰出的教师则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自信,不急不躁,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儿童都是宁静和善,循循诱导,十分注意自己的意志行为对儿童的感染作用。在实践中,他们还常常通过对儿童要求的坚定性、坚持性,通过自己的沉着、耐心和果断坚毅来实现其意志对儿童的影响,让儿童能依*自身的意志力量克服作文过程中产生的种种心理障碍,知难而进,不屈不挠。

山鲁佐德情意结 篇3

有时候,我们视野范围里一些人的择偶观,会把我们吓一跳。

比如周慧敏。在倪震公开宣布周慧敏接受了他的求婚后,全香港为之震惊,查小欣称周慧敏可能是“中降头”,周慧敏的经纪人则说“我听完吓到电话都掉在地上了”。《明报》甚至抛弃了媒体应有的客观立场,赶紧强调了香港的一条法律,即,情侣在申请结婚并递交通知书后,婚姻登记处须公开展示通知书15天,其间若有人书面反对,婚姻登记官就会审查该反对是否有效,若判决反对有效,新人就没法结婚,还得上诉,直至最后裁决。总之,摆明了,所有人都不看好倪震,甚至半公开地号召大家去表示反对,这几乎,是史上最不被看好的一桩婚事。

我顿时想起亲朋好友中的众多女子:我一小学女同学,美貌、高挑,温柔贤惠,能歌善舞,却执意嫁给了全城闻名的痞子,同学及好友们,违背了“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的人生格言,聚会讨论拆散他们的方案,分头搜集了准新郎的劣迹劝她回头。没用——连她妈绝食反对都没用,她嫁给了他。5年后,因为不堪家庭暴力离婚。

我远房姨,性格娴静,织毛衣的好手,亲戚排队求她织毛衣,她都温柔地一一应下。这么个人,却目露凶光地立下毒誓嫁给了一个花花公子兼赌徒,一年后他们的离婚官司闹得满城风雨。据说,该男半夜回家翻找婴儿的奶粉钱拿去赌的时候,外面的出租车旁,还有个穿着吊带披着男式夹克持着香烟的香艳女子在等待。

姑且不去讨论为什么坏男人格外吸引好女人,使我发生兴趣的是她们都有一种情意结,一种“我肯定是最后一个”情意结。就像《一千零一夜》里的山鲁佐德,故事里的皇帝,每天都要召一个少女入宫,而每个少女,第二天都躲不过被杀戮的命运。而作为宰相女儿的山鲁佐德,却认为她能终止杀戮,于是自愿进入皇宫,去陪伴皇帝。她有绝活,她给皇帝讲故事,一回书接着一回书,每到紧要关头就打住,留待明天再说,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终于消灭了皇帝的杀心。成了他最后的身边人。这故事真是富有隐喻,所以,我将这种情意结命名为“山鲁佐德情意结”。

所有的人,都有种自我豁免心理,女人更是如此。她们总会以为,自己是能使青蛙变王子的那个人,是能使浪子回头的那个人,是能使得皇帝终止杀戮、一颗心重新变回柔软的那个人。所以,淑女往往会爱上流氓,善良纯真的人会爱上明晃晃的花花公子,这样一直一直爱下去,爱得上了瘾、成了癖。她们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身上圣洁的光辉可以照耀到他人人性的每个角落,只要,假以时日,只要,在一千夜之后,等到那个零一夜。

甚至不独婚恋范畴,在别的地方,我们也多少有点“山鲁佐德情意结”。买股票,自信满满地在35元的时候买进中石油,也恐怕是天真地以为,自己该是下跌终结者吧;兴冲冲地接手全公司最难管理的部门,恐怕也是以为,自己的恩威并施和身上耀眼的套装可以终结整个部门的恶劣风气吧——就像我的朋友,她以吴琼花之姿主动把汇集了各部门淘汰员工的收费大厅接了下来,现在她得天天赶早去拖地,35个人哪!她谁都使不动。

发挥教师主导,激发学生情意 篇4

一堂课是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 当然只有教师、学生以及教材充分和谐, 形成一个“磁场效应”。在这里尤其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满情感, 或导入, 或朗读, 或讲解, 或开展活动, 都要情贯始终, 以激发学生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准则。教师的情意有时应该像一团火, 时刻燃烧着学生, 激发着学生;有时应像一首诗, 涵咏无穷, 情意悱恻, 感人心魄;有时应像挺拔的高山;有时应像欢畅的小溪, 时刻感染着学生, 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情意发挥, 始终处于思的极至, 趣的峰巅, 情的勃发, 理的顿悟之中, 由教师的外因主导作用向学生的情意内因作用发生转化, 使学生的各种情意因素从而得到高潮, 发挥情意因素的惟妙惟肖的作用。教师的情意作用如同一首歌的基调, 试想, 一堂课如果师无情, 必定生无趣, 注定死水一潭, 毫无生气, 那么情意因素的动力调节作用岂能发挥?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意因素呢?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我的做法。

一、巧设悬念,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伊始, 能否抓住学生的心, 调动学生的情意, 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据此, 我往往根据语文课情蕴丰富的特点, 设计一些激情飞扬的导语, 为学生创设悬念, 激发学生情趣。如在讲解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一课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历史的车轮滚滚地驶进了崭新的21世纪, 在世界的舞台上有中国的身影, 在世界的声音中有中国的话语, 中国人民正以雄狮的姿态在世界历史上创造着属于中国的骄傲, 书写着属于中国的奇迹。然而, 有些人我们当永远缅怀, 如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一面旗帜。他们的身影虽然离我们已经很远, 但当我们阅读他们的遗作, 仍然能感觉到他们的心跳和呼吸, 倾听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 艰难国运, 民族当雄健。这样导入课文, 学生激情满怀, 为下一步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示范朗读, 创设课堂最佳气氛

语文课堂上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把语调、语速、语气调控到位。这样教师的示范朗读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营造出最适宜的课堂气氛, 奠定出最恰切的课堂基调。如在讲《土地的誓言》时, 这本是一篇抒情散文, 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很适合朗读教学。文章多用呼告的手法, 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之情, 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在读这些句子时, 就好像痛苦的母亲多么深切地期盼着孩子的回家。我语速缓慢, 语调悲沉, 还有一些重音的强调, 营造出一种悲怆的气氛。这种氛围多次反复, 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加强, 自然会在学生心里掀起重重波澜, 激起强烈的共鸣。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 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言, 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 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我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 也由语调的平静、感情的舒缓, 由衷地沉醉在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的思乡之情中, 境界优美, 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然后急收思想一下跳回到现实当中, 感情愈来愈强, 达到高潮, 我朗读的语速也越来越快, 语气愈来愈亢奋, 直至呼告呐喊。这时班上由极度的平静之中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在老师的示范朗读带领下, 由教师之情点燃学生之情, 学生积极地参与朗读, 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营造思的空间

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 效果如何, 其中一个关键还在于老师是否能根据文本内容, 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设置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如在讲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时, 我这样设计了问题:对于探险, 同学们与生俱来有一种向往之情, 对于白雪皑皑的南极探险更是觉得无比神秘, 你们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为什么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吗?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 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了学生对课文的探究, 紧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处于思维的亢奋状态, 往往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师节的情意结 篇5

布朗芬布伦纳将环境系统分为四个层次, 环境层次的最里层是微观系统, 指的是个体直接面对和接触的人或事物;环境层次的第二个层次为中间系统, 指的是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或相互关系, 介于包容个人的主要组织的一种联系, 即“成长中的人所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生活场域间的互动关系”;环境层次的第三个层次为外层系统, 主要指个人不直接接触, 却对个人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3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宏系统实际上是一个广阔的意识形态, 包括文化或者亚文化的支撑性部分, 例如经济、社会、教育、法律和政治体系。对于南疆农村学前双语教师来说, 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其所处的教师群体以及其工作的幼儿园;中间系统主要指教师自身、幼儿园及幼儿家长三方面是否形成了积极的联系;外层系统主要是指教师的工作性质、教师的工资水平以及教师所掌握的社会资本量;宏观系统主要包括社会对于学前双语教育的重视程度、南疆地区传统文化两个方面。

二、提升南疆农村学前双语教师专业情意的建议

(一) 宏观系统

在宏观系统中, 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处在较高的水平, 但是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 且教师手中的资本量较少。学前双语教师专业地位较低,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专业情意较低, 教师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因此应该从多方面下工夫来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是社会层面尊师, 即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 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的风气, 使教师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相统一。

其次, 幼儿园尊师。幼儿园是教师实践人生理想、贡献聪明才智的地方, 也是成就幼儿未来的第一站, 幼儿园尊师就是让教师感受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 使自己有成就感、价值感和幸福感。幼儿园的管理应从人本理念出发, 确立幼儿为主体、教师为灵魂的幼儿园发展观, 使教师在幼儿园感受到自己作为专业人员的尊严与价值。同时应该使教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增加普通教师参与幼儿园管理的机会。

(二) 外层系统

在外层系统中, 教师工作较为稳定, 从横向比较来看教师的工资水平也处在一般靠上的水平, 这些都是对促进教师专业情意起到正向作用的, 但是教师的专业情意受到传统文化的双向影响, 因此针对传统文化对促进教师专业情意提升起到负向作用的地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宣传、动员, 使当地教师意识到, 事物的变化及个人的命运并不是真主事先预料、安排的, 也不是由真主所掌握的, 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需要靠自己去奋斗去努力, 而这也是伊斯兰教的缺陷之一。这样就会使得教师提升自身的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意识, 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情意。同时政府应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措施, 解除在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 逐渐转变其在养育幼儿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的观念, 因此也就带动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幼儿园方面应该设立宣传栏, 设立家长开放日, 加强教师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家长观念的转变, 使家长意识到, 将孩子送入幼儿园并不是家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而是为了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 微观系统

在微观系统中, 教师的家庭支持程度较高, 幼儿园中的关键事件和关键人物也可以为教师提供关键契机, 这些都是对促进教师专业情意起到正向作用的, 但是教师的专业情意依然受到其他负向因素的影响, 如教师群体文化的制约、管理评价体制僵化、工作环境较差、幼儿家长支持程度较低, 因此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创造良好的教师群体文化

幼儿园不仅是幼儿的成长之所, 同时也是学前教师的发展之家, 因此幼儿园应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儿园是否有好的文化氛围也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教师个体发展的实现要靠幼儿园来提供条件, 而教师个体与团体的努力与合作又会推动幼儿园目标更好更顺利地实现。教师的发展与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幼儿园管理者为他们创设有利的环境。所以, 幼儿园管理者及幼儿园全体教师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组织文化的激励功能和创新功能, 促进幼儿园教师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及高昂的工作情绪, 激励教师为幼儿园的发展不断奋发上进、创新自我。幼儿园应明确本幼儿园的办园理念, 明确为什么办园、办什么样的园、如何办园。幼儿园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促使教师相互学习, 使教师在与同行的合作中获得发展, 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发挥自身的智慧与长处, 鼓励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相互交流, 以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与教学心得, 共同获得专业成长。

2. 实行个性化评价

每一个教师都具有不同的背景, 其受教育程度、成长经历、教学风格等等都会表现出个性差异, 同时每个班的幼儿情况也不尽相同, 因此, 管理者应在教师管理评价中承认教师的差异和幼儿的差异, 着眼于教师未来的发展, 以优化评价系统的结构为重点和突破口, 实现标准多元化与方式灵活化, 以教师的发展为根本着眼点。在幼儿园管理上, 做到“以师为本”, 充分信任教师, 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是幼儿园的“主人翁”;尽量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 给予教师充分的教育教学自主权, 使其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给教师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和机会, 同时关注教师的个人成长, 促进其不断发展和提高。在评价方式上, 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做教师发展过程的“陪伴者”;实行个性化评价, 根据教师的不同水平和教师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收集多方面的评价信息, 使教师自身、同行、管理者、家长、幼儿都成为评价的主体, 使教师全面地认识自己, 在评价中获得前进的动力。

幼儿园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幼儿园的现实条件,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通过满足教师合理的心理需求来调节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运用激励机制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根据双语教育的要求, 制订科学的学前双语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和具体的激励目标以及相应的激励措施。建立的具体目标要在双语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内, 使每一位学前双语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 使他们看到实现目标、满足需要的可能性, 提高努力工作的自觉性和激发职业兴趣, 进而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3. 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调查发现, 当地教育局给双语幼儿园配备的编制是一教一保, 其中教师由自治区统一招聘, 保育员由各地区自主招聘、各地区财政发工资。由于教师人数严重缺乏, 导致自治区在招聘时只能降低标准, 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也可报考;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财力不足, 无法给招聘的保育员与其劳动相符的工资, 因此保育员的职责也由教师来承担。与此同时, 由于编制问题, 小学、初中阶段那些无法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又无法有效地分流、转岗, 小学、初中又不会允许教师占用自己学校编制的名额而去幼儿园工作, 就导致了小学、初中阶段不称职的教师占用名额, 新教师无法进入, 幼儿园教师严重不足的现状, 因此也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 主管教育的部门应加强对于报考教师资格的审查, 使学前教育专业或者相关专业如教育专业的教师进入学前双语教师的队伍。同时加强教师编制管理, 将幼儿园的编制增加为每班两教一保, 教师一部分由自治区统一招聘, 同时将部分招聘教师的权限下放到各地区教育局, 但要严格保证教师招聘的质量, 保育员由教育局负责招聘。将无法胜任小学、初中双语教学工作的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流。

教师培训机构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目前针对学前双语教师的培训中, 培训方式和内容单一, 采取以学科为班级的统一培训方式, 忽视了培训对象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虽然多次进行培训, 但并未收到良好效果。对于学前双语教师可以采取统一的培训方式, 但对于不同的教师, 培训的侧重点应有所区别, 譬如,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自我监控水平差的情况, 培训应该对其强调, 教师专业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过程, 应该把追求专业化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认同程度低的情况, 培训应侧重于学前教育相关理论、理念及学前教育重要性的内容, 学前双语教师也应该主动追求专业发展, 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改进别人对学前教育的看法;针对教师自我监控和自我发展意识水平低的情况, 培训应侧重于其自身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及提高, 促进教师形成多元文化批判意识和能力, 使其将社会赋予的目标转变为自身的内在需要, 从而促进其专业情意水平的提升;针对教师道德情操和专业情操水平较低的情况, 培训应侧重于用优秀教师的案例影响其师德, 培训的教师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表现,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改变自己不恰当的做法。

而幼儿园应该保证教师继续学习的时间和机会, 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发展平台。在调查中发现, 幼儿园的读物大部分为幼儿读物, 教师读物很少甚至没有, 同时教师工作忙, 没有时间, 下班后也不想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对此, 幼儿园可以建立借阅室, 为教师提供不同层次的读物, 如针对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础类读物, 如教材等, 针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拔高类读物, 如相关的期刊、杂志, 这样就为教师阅读专业读物提供一定的时间, 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阅读心得。除此之外, 幼儿园应针对不同的教师提供不同的学习机会, 如对于非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 主要为其提供打牢基础、观摩类的学习为主;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 为其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类的学习、培训, 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个人发展的积极性, 使新教师不断成长为专业的幼儿教育人员。

4. 改进家长观念, 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

家长的学前教育观、儿童观落后是制约学前双语教育发展及教师专业情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 发展学前双语教育、提升教师专业情意就必须争取家长的信任, 改进家长的落后观念。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 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 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因此, 幼儿园可以在农闲时间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活动, 使家长真切地参与到幼儿园的活动及教育中, 感受到孩子的改变, 感受到教师工作的不易, 感受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幼儿园和教师并非是帮助自己看孩子的场所和人员。除此之外,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日常交流, 尤其是班级中较为特殊幼儿的家长, 从而改变家长的观念, 使其认识到学前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使家长成为学前教育的合作者和协作者, 达到真正的家园共育。

如果各个微观系统都能够在教师专业情意的提升中起到正向的作用, 那么各个微观系统之间就能够形成良好的联系, 从而带动中间系统也提供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美) Urie Bronfenbrenner著, 曾淑贤, 刘凯, 陈淑芳译.人类发生态学[M].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2010.

[2]幼儿园工作规程[EB/OL].http://www.bjchy.gov.cn/affair/zfyj/law/15365.htm.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9) .

[4]刘桢.解读古兰经[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4.

[5]祖拜热·艾尼瓦尔.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及其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教师节的情意结 篇6

一、教师专业情意的涵义

教师这种特定的心理存在状态, 表现在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

“专业理想”的核心是对学生的爱, 包括诸如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具体的是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精神。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师德”。

“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 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 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 包括理智的情操和道德的情操两个方面。

“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 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随着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 人们教师的自我意识或自我价值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阳光心态”的具体表现与要素

“阳光心态”是积极心理学界在调适心态方面的多年研发成果。她具有积极、知足、感恩、乐观开朗的心态, 具有温暖、热烈、大公无私等特征, 主要体现在积极心理学的六类“核心美德”理论:智慧与知识、勇气、人性、正义、节制、超越。

三、“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构建

“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的构建必须具有“阳光心态”, 阳光的教师才能培养阳光的学生, 只要有了阳光的教师和阳光的学生才能拥有阳光的教育。“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从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进行构建。

总的说来“智慧型教师”的专业自我必须具有高尚人格。尤其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因为教师自身的人格处在整个德育过程的最前沿, 教师人格风范的辐射驱动着学生塑造高尚而完美的人格。

四、“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模式与修炼策略

(一) 要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 以阳光的环境培养阳光的心态

对于“智慧型教师”的培养也要讲求“环境育人”。从大的层面上, 是整个社会要给予教师一种正面的支持, 让教师切身体会到专业自我的价值感和认同感。从小的层面看, 是教师所在的学校, 创建一个融洽和谐、充满人性关怀、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这是培养“智慧型教师”的公民性、公平、爱、开明等品质的潜在课程。

(二) 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 走向高尚的专业境界

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当中, 始终指向一种高尚的专业境界, 能够增加“智慧型教师”成长的内驱力。教师的自我控制、谨慎、善良、诚实等品质, 都是教师内心存在的, 具有主观能动性, 只能加强自身的修养, 来提高。

(三) 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的拓展训练

一个阳光的团队, 一种阳光的人际关系, 有助于“智慧型教师”专业性向的修炼。有针对性地组织不同性格类型的教师进行拓展活动。

1.为提高智慧型教师的英勇、坚毅、活力等品质, 可以开展攀岩、登山、野外军事拉练等活动。

2.为提高智慧型教师的审美、幽默、智慧、创意品质, 可以举行博物鉴赏、趣味辩论、游览创作等活动。

3.为了增强智慧型教师“宽恕和怜悯”、“谨慎”、“感恩”等品质, 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参加慈善活动等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很多专业情意的素质, 通过活动才能得以培养, 而且活动有益身心健康, 减轻工作压力, 是培训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 “智慧型教师”的专业情意的构建, 我们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阳光心态”各种品质来进行研究。本文探讨的一些智慧型教师培养模式以及修炼策略, 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应有待今后作出系统的探究。只有对“阳光心态”各方面的“核心美德”进行细化, 才能有利于“智慧型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 而培养模式和修炼策略, 也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化。要结合学校的内涵发展, 配合学校的特色发展, 构建有特色的“智慧型教师”培养模式和修炼策略。

参考文献

[1]《个性力量和美德》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CSV) .2004年.

[2]王淑芬.论教师专业情意及其培养[J].江苏教育研究, 2010 (34) .

[3]韩慧宇.中小学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探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 第25期.

上一篇:预算外资金管理下一篇:电力线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