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原理

2024-07-26

使用原理(共12篇)

使用原理 篇1

目前, 钢结构已在厂房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钢结构件在制作过程中都存在焊接变形问题, 如果焊接变形不予以校正, 则不仅影响结构整体安装, 还会降低工程的安全可靠性。特别是对于工程机械的大型结构件焊接的校正, 有着更高的要求。

焊接钢结构产生的变形超过技术设计允许变形范围, 应设法进行校正, 使其达到符合产品设计要求。实践证明, 多数变形的构件是可以校正的。校正方法都是设法造成新的变形来抵消已经发生的变形。在生产过程中普遍应用的校正方法, 主要有机械校正、火焰校正和综合校正。火焰校正是一门较难操作的工艺, 方法掌握、温度控制不当会造成构件新的更大变形。因此, 火焰校正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火焰校正的概念在许多工具书中都提到过, 但在规模生产中很少应用。究其原因, 是工具书中对该种工艺的原理阐述较少, 具体操作方法又不涉及, 阅读者只能建立一种概念, 往往将需要校正的部位全部加热至亮红色 (830℃以上) , 然后浇水急冷, 获得翘曲变形, 这种变形的方向和尺寸都无法控制, 往往需反复校正, 人力、物力浪费严重, 在规模生产中无法作为常规工艺实施。本文从火焰校正的变形原理入手来介绍这种工艺。

1 火焰校正原理

火焰校正是利用火焰加热变形构件的凸部, 使凸部金属加热膨胀受阻而产生压缩应力, 当压缩应力超过加热金属的屈服点时, 凸部金属纤维产生塑性变形, 从而达到校正的目地。金属受热会膨胀是因为金属晶格在受热时发生膨胀, 而冷却时金属晶格收缩, 金属也就发生收缩。火焰校正, 实质上就是利用金属局部受火焰加热后冷却时的收缩所引起的变形, 利用应力来微量修正金属的现状, 去校正已经产生的误差。

当金属材料受热时没有外力阻碍时, 金属晶格自由膨胀, 冷却时金属晶格自由收缩, 这时就会完全符合材料热胀冷缩的性能, 不会产生变形, 如图1。

当金属材料受热遇到阻力时, 受热晶格发生破裂, 晶格密度加大, 于是冷却后该区域金属发生收缩。

当同一横截面上金属晶格膨胀和收缩不一致时, 金属冷却后将引起材料发生弯曲变形, 如图2。

当同一横截面上金属晶格膨胀和收缩一致时, 如果有外部阻力阻碍金属膨胀, 金属冷却后的收缩将引起材料发生长度变化, 2如图3。

两种变形一般会同时发生, 只是比重不一, 随着操作熟练, 变形的可控制性将逐步加强。所以, 当材料截面加热温度相等时, 就会完全符合材料热胀冷缩的性能, 实现不了翘曲的目的;当采用急冷时, 在急冷面发生急速收缩, 此时的收缩力为自由力, 因为非急冷面为高温状态, 刚性较差, 并随急冷面的收缩力产生自由变曲变形, 其弯曲变形量与加热温度、冷却速度成正比;当材料未冷却到室温状态时, 弯曲变形仍在发生, 从而导致变形量难以控制, 这往往是对火焰校正理解的误区。

2 火焰形状及调整

通过变化一次风来调整火焰形状, 火焰特性的主要控制点是:

1) 一次风相对冲量调整。目的是保证一次风的压力或风速, 将一次风的流量降至最低, 形成最佳火焰;

2) 外轴流风调整。通过调整外轴流风阀门的开度, 改变外轴流风的风量大小, 若出口面积不作调整, 则外轴流风的风速将虽阀门开度的大小而改变;

3) 内旋流风的调整。通过调整内旋流风的阀门开度, 改变旋流效果, 同时更换旋流体, 改变旋流叶片的角度, 可改变旋流效果;

4) 内旋流风的出口面积调整。通过调整内旋流风的出口面积, 改变内旋流风出口风速, 进而改变旋流强度。

3 火焰调整实例分析

火焰校正, 这种方法与焊接息息相关, 尤其是一些从事大型结构件焊接的相关人员肯定深有感触。由于大型结构件的焊缝长度、焊缝尺寸等数据都较大, 其焊接后的变形量相对也很大, 这样对于焊后尺寸的保证有很大难度。如薄板件焊后一般会产生波浪变形、凸起等, 细长结构件容易弯曲等等。还有些结构件由于尺寸较大, 在装配中测量时容易产生误差, 这些误差累计后就可能会对最终的结构件尺寸影响较大。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将一件大型结构件报废, 只能通过校正、或让步处理等方法来使用, 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使用到火焰校正 (当然有些变形可以采用压力机等方法校正) 。在校正时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在什么位置加热、加热形状、达到多高的温度、采用什么样的冷却方法等才能达到最终要求的效果, 所以就要求操作工人或工艺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才能达到这个要求。在企业实际的生产中具备一定焊接水平, 并具有一定的校正水平的人员是非常可贵的, 毕竟在现有生产条件下, 不能保证生产的产品不是零缺陷, 出了问题总要有人去解决。

根据火焰校正的原理, 将加热厚度达到板厚的1/2~3/5, 而板厚度的另一半, 加热温度达不到相变温度 (727℃) , 则具有钢材的原始刚性, 可有效地控制热胀和冷缩的全过程。

以ZL50装载机动臂火焰校正方法为例, 如图4所示, 当动臂板弯曲变形时, 在需要反弯一侧沿弯曲方向, 加热长度100~120mm, 加热深度为板厚的1/2~3/5, 加热宽度为20mm左右, 加热温度为材料表面700~800℃;在空冷状态下, 加热条数2条, 可产生弯曲变形1mm, 加热3条, 可弯曲3~4mm。同样的道理, 当动臂板各组孔同轴度有误差时, 用芯轴检验同轴度, 芯轴与孔的配合间隙为0.3mm左右, 当芯轴从一侧穿入一端孔内时, 另一侧不完全穿入, 观查间隙 (孔与轴) 是否均匀, 如有不均匀的地方, 取出芯轴, 采用火焰校正进行校正, 待冷却后再用芯轴进行检测, 直到芯轴能够在孔内完全自由转动。

当动臂板对称度有误差时, 将芯轴穿入动臂板孔内, 找出孔一侧与动臂板内侧距离等量处, 将芯轴穿入摇臂座孔内, 找出两摇臂中心点, 以一侧为等量点, 分别以等量点为圆心画弧, 划出两弧相交点, 当交点落在摇臂中心点左侧, 火焰校正右侧动臂板, 反之亦然。

在实际操作中, 需要加热的部位及加热的条数, 要根据实际工件结构以及环境状况、操作习惯而定, 只要不违反操作原理, 可自行掌握加热状况。

4 火焰校正的注意事项

火焰校正引起的应力与焊接应力一样都是内应力, 不恰当的校正产生的内应力与焊接内应力和负载应力迭加, 会使柱、梁、撑的纵应力超过允许应力, 从而导致承载安全系数的降低。因此, 在钢结构制造中一定要慎重, 尽量采用合理的工艺措施以减少变形, 校正时能采用机械方法进行校正的, 应尽量采用机械校正。在采用火焰校正时, 需注意以下几点:

1) 应先了解被校正结构的材质。校正后性能有显著下降的, 不能采用火焰校正。一般情况下可焊性好的材料, 如低碳钢和16锰板, 不但可以用火焰校正, 而且板厚不大时, 还可以浇水急冷以提高效率;

2) 加热一般采用中性焰, 如果要求加热深度小, 可采用氧化焰;

3) 校正前应仔细观察变形情况, 考虑加热位置和校正步骤;

4) 当要求校正精度高时, 夏天室外校正, 应考虑日照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焊接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2.

[2]邹增大.焊接材料、工艺及设备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3]王文其.焊接新技术新工艺使用指导手册.黑龙江文化电子印象出版社, 2007.

使用原理 篇2

游标卡尺的结构形式。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

游标卡尺的制线原理及读法。能力方面: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叙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提高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通过上台讲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教学难点:

游标卡尺的制线原理。授课类型:新授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师生问好清点人数。

二、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讲了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比如钢直尺、卡钳、卷尺等,这些测量工具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我们人人家里都有,这些测量工具以经可以满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测量需要。

但是在工业生产中很多的测量往往要求精度很高,这时我们的钢直尺卡钳就不能用了,比如我们知道,在用钢直尺测量时如果物体长度在两个刻度之间,我们就要估读,对吧,估读就代表不准确,不适合工业生产中要求精度较高的场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中等精密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我们使用游标卡尺往往是不估读的。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来学习一下游标卡尺。(书写标题)

游标卡尺按精度可以分为:0.1 mm精度

0.05mm精度

0.02mm精度三种 其中0.02mm精度的游标卡尺应用最广泛,今天我们就以0.02mm精度的卡尺为例来学习游标卡尺的相关知识。

三、任务

下面同学们打着这三个任务去看书,我把游标卡尺分发给各个小组,大家先看书,看完书后结合实物物讨论出着三个问题的结果,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任务 1:游标卡尺的结构形式。

2: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

3:游标卡尺的制线原理及读法。

四、学生展示

下面请两位学生上台来讲解一下他们通过看书对上面三个任务的理解。

五、教师点评

好的,展示完毕了,首先对两位同学勇于锻炼自己进行表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我在给大家详细的总结一下。

1、游标卡尺的结构形式 大家看这个游标卡尺,它主要由尺身和能在尺身上移动的游标两步分组成。游标卡尺上面的内卡爪可以用来测槽或者内径,下面的外卡爪可以测外径和长度方向的物体,深度尺可以测物体深度。

2、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

我们这款游标卡尺的测量范围是:0-150 mm

3、游标卡尺的制线原理

主尺上50mm对应50个刻度格,每小格1mm,游标尺上49mm对应50个小格,每个小格0.98mm,所以游标尺上每个刻度格和尺身上每个刻度格相差0.02mm,即测量时移动了多少个小格就相差多少个0.02mm。

4、游标卡尺的读法 读数步骤

第一步:在主尺上读出位于副尺零线前的读数作为测量结果的整数部分。

第二步:在副尺上寻找与主尺刻线相对齐的刻数数值,用此数值和间隔差值i相乘即为小数部分。

第三步: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相加得测量结果。

5、游标卡尺的使用方法

测量外径和宽度的方法:测量前,应使卡口宽度大于被测直径或宽度,然后轻推副尺,使卡口平面和被测直径垂直或与被测平面平行接触,尽量减小操作误差。测量内孔直径时,应把游标卡尺的卡脚放在直径位置处放止偏斜。

在测量孔距时,除保证正确方法测量外,还应该只有总想距数值的计算。

6、游标卡尺的保养

卡尺作为较精密量具不得随意乱作别用,以避免造成损坏或降低精度。移动卡尺的尺框时不要忘记松开紧固螺钉。

测量结束后要把卡尺平方,尤其是大尺寸规格的卡尺,否则会造成尺身弯曲变形。

带深度的游标卡尺,用完后要把量爪合拢,较细的深度尺若露在外面容易变形甚至折断。卡尺用完后要擦拭上油放到卡尺盒内,注意防止锈蚀或弄脏。

六、课堂练习

请三名学生到黑板前画出下列测量尺寸:(单位mm)

3.60,6.36,12.38

七、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讲的就是游标卡尺的结构、原理及使用方法。本节课学习后要求大家学会使用游标卡尺进行测量并正确读数。为有疑问同学释疑。

八、布置作业

卫星信号干扰器的原理使用和防范 篇3

这可能是一些地区出现了一种名为卫星信号干扰器的设备所施放的干扰信号所致。卫星信号干扰器的设备如题图、图1所示,利用全频式(3.7~4.2GHz)宽带脉冲发射,干扰卫星向地面发射的下行频率信号,使某一特定区域内的卫星接收装置无法接收到正常的卫星信号。

卫星信号干扰从干扰手段上,可分为数字信号干扰和载波(或窄带)信号干扰。前者是采用和正常广播信号同样的数字形式,使正常图像出现“马赛克”或“黑屏”。干扰以功率占用为主,即从同向发射大功率同频信号,对卫星接收通道实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功率占用,使得干扰信号的场强远远大于正常卫星到达地面的信号场强,以干扰、压制信号,使其不能正常接收。

对于同频干扰来讲,干扰信号可使图象产生严重马赛克停顿现象;干扰严重时,甚至出现黑屏现象。对于非同频干扰,由于卫星接收机的选频作用.允许干扰电平大于信号电平,但干扰电平大到使高频头进入饱和状态(接收机输入电平范围为-60dBm~-25dBm),此时电视画面出现白屏现象。

工作原理

卫星信号干扰器又称卫星信号屏蔽器,它由发射机和发射天线组成。

1、发射机

发射机是通过电子电路产生微波振荡信号作为对卫星的干扰信号,其外壳类似有线电视上的干线放大器(图2),内部结构如图3所示。

发射机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它将跳频振荡模块和功率放大模块以及高性能开关电源整合在一个防雨型的金属屏蔽壳里面,只要接上220V电源和发射天线就可以正常工作。

工作时,发射机中的跳频振荡模块能产生一组3.7~4.2GHz连续扫频信号,并且每隔5ms的时间在这500MHz通带内扫描一次;再经过前置放大和功率放大模块的推动、放大到足够功率后用,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出去。由于振荡模块的扫描时间很快,因此在500MHz带宽范围内的干扰信号相当于是全部连续的,发射机的发射出来频率又和C波段卫星接收信号的下行频率一致,因此它发射出来的信号对卫星下行信号有同频干扰作用。

2、发射天线

发射天线是发射微波干扰信号的,根据发射天线的形状和结构可分为偶极板天线、喇叭天线和全向天线三种。偶极板天线的辐射角在110°~180°之间,辐射距离较远(图5)。

常用的为喇叭天线(图6),喇叭天线的辐射角小,只在45°~60°范围内,目前的喇叭天线大多采用水平和垂直极化分别扫描的,这种方式功耗高,有效辐射小。虽然天线辐射距离跟偶极板天线相当,但辐射角度远远小于偶极板天线,不过相比偶极板天线,成本较低。

全向天线(图7)是360°全方位辐射,不过辐射半径只有偶极板天线的一半。对于发射天线南面的卫星接收天线来说,干扰信号是从背面射过来的,这些信号不能有效地反射到卫星接收天线的高频头上形成干扰,因此即便是全向天线,其干扰效果也是北面好,南面差。这样实际使用效果上还不如选择偶极板天线安装在干扰区域的南面,向北面照射。

不过全向天线安装方便,特别是有一种专用的、隐形的全向发射天线(图8),该天线安装灵活、抗风性能强,且隐蔽性能好。

卫星信号干扰器根据干扰覆盖区域及配备发射天线的要求,有不同的性能指标,价位也在五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某款型号卫星信号干扰器的技术指标如附表所示。

使用方法

使用卫星信号干扰器时,首先将发射机接通电源,此时在机壳侧面的发光二极管将周期性点亮,表示发射机已经正常工作。在发射机上还配有功率可调节旋钮,用户可按照当地情况将功率调整到理想状态,使得发射距离最远。

1、安装选址

卫星信号干扰器发射的是微波信号,由于微波属于直线传播,不管卫星信号干扰器采用多大的功率,若有阻挡是不可能会有效果的,因此在安装时选址很重要。一般卫星接收天线是朝南接收的,因此干扰器要放置在卫星接收天线的前面,将发射天线对着接收天线,也就是说发射天线的方向必须朝北发射,此时干扰效果最佳。如果发射机放置在接收天线后面也朝南发射的话,由于接收天线锅面是金属板,有屏蔽的作用,干扰效果不会理想。

2、距离和频率限制

卫星信号干扰器受距离和频率限制,因为发送的干扰微波传播损耗(LS)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d)有关,在自由空间传播条件下,传输损耗的计算公式为:LS=32.45+20lgf+20lgd

当f或d增大一倍时,Ls将分别增加6dB。采用4.2 GHz 系统传输距离一般不会超过3km,因此距离越远,干扰的能力也就越差。

另外,目前的卫星信号干扰器都是对C 波段的卫星信号实施干扰,主要是针对亚洲3S、亚太6号卫星。对Ku波段信号的干扰作用很小,因为对于Ku 波段干扰而言,由于工作频率太高,所需的微波发射管价格昂贵,制作调试难度大,所以目前还很少见。

3、发射功率的测试

对于如何判断卫星信号干扰器的发射功率,用户可采用电流估算的方式:一般有效功率为10W的机器,正常工作电流是在6A左右;20W的机器,电流在13A左右。还有一个经验办法可以估测,就是将发射机和发射天线接好,将手指放入天线发射振子的发射腔里面,手指能够感觉到有点发麻、发热,感觉越明显说明功率越大,这和微波炉能够利用微波加热的原理是一致的。

防范措施

如果星级的涉外宾馆、科研院校等正常接收卫星信号受到干扰,建议单位相关的设备维护技术人员,可通过下面的一些防范措施避免受干扰。

1、寻找屏蔽位置

卫星信号是从天空上下来、有线的干扰信号是在地面上发射出来的、它们之间的信号发射角度是不一样的。可找到干扰波不能干扰或干扰小的位置,即干扰死角。干扰波和卫星波都是直线波,行进途中遇障碍物会被反射,但这两种电波的区别在于,干扰波的场强大于卫星波数千万倍,致使遇到障碍物及建筑物后会四处反射,而卫星波如没有被天线所反射则易被地表所吸收。

寻找屏蔽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降低天线高度,因为干扰器在传送微波干扰信号时都有一定的高度。其次可利用四周自然物体避开周围的强微波干扰信号,如放在开阔地面上要比放在楼层顶上效果好;还可将天线移至建筑物另一面,利用建筑物来遮挡来自该方向的干扰波,如图9所示。

2、加装防干扰装置

判断出干扰波的来源方位,在天线的一侧或多侧架设金属网遮挡干扰波,将干扰波反射回去。金属网架设高度需超过卫星天线上的高频头,且不能挡到卫星信号的行进路线。由于C波段信号波长在71.4mm~88.2mm之间,如果采用金属网屏蔽干扰波,为防止干扰波漏进金属网,网孔孔径应小于最短波长71.4mm的1/4,即<17.85mm。

3、选择短焦天线

常用的正馈天线焦距口径比F/D在0.3~0.4之间(注:F表示天线抛物面的焦距,D表示天线口面直径),F/D>0.25,属于长焦天线,安装在焦点处的馈源位于天线口面之外(图10),其特点是焦距长、信号增益高,但防微波干扰差。

我们可以采用短焦天线,如图11所示,其F/D<0.25,由于馈源处于天线口面和反射面之间,焦距短、抗干扰好,不过信号增益略差。

4、转星接收

在干扰区域内采用上面的措施还是无法解决,如果所要接收的信号,在其他卫星的C波段上也能够接收到,可转星接收。通过改变接收天线的指向,看看能否避开干扰波的干扰区域,另外也可转收卫星上的Ku波段信号,来避免干扰。

5、设置耗电单元

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原理及使用 篇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 俗称漏电保护, 由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低压断路器或交流接触器等组成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

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作用

在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电网中, 防止由漏电而引起的人身触电伤亡事故。

2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

三相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由零序电流互T A0、放大部分、执行机构Q等元件组成。当被保护线路上有漏电或人身触电时, 零序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感应出电流I, 当电流I达到整定值时, 起动放大电路, 使执行机构中的脱扣器动作, 切断电源 (图1) 。

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分类

3.1 按运行方式分类

(1) 不需要辅助电流的R CD。

(2) 需要辅助电源的R CD,

3.2 按极数分类

(1) 单极二线R CD。

(2) 两极R CD。

(3) 两极三线R CD。

(4) 三极R CD。

(5) 三极四线R CD。

(6) 四极R CD。

上述的单极二线、两极三线、三极四线R CD均有一根直接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且不能断开的中性线N。

3.3 按保护功能分类

(1) 不带过载保护的R CD。

(2) 带过载保护的R CD。

(3) 带短路保护的R CD。

(4) 带过载和短路保护的R CD。

(5) R CD的额定电流ln为:6、10、16、20、25、32、40、50、63、80、100、125、160、200A。

(6) R CD的额定剩余动作电流I为:0.006、0.01、0.03、0.05、0.1、0.3、0.5、1、3、5、10、20A。

4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方式

(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宜作三级保护。

低压电网的配电变压器必须装有总保护, 总保护安装在配电变压器的配电箱 (柜) 内, 使配电变压器的低压网络全网处在保护范围之内。

二级保护安装在低压线路的分支线杆上 (配电箱内) 。

三级保护安装于客户进线开关电源侧, 临时用电设备必须安装末级保护。

(2) 总保护的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值宜采用可调的, 调节范围一般在50~200m A之间, 最大可达300m A以上。

对泄漏电流较小的电网, 非阴雨天气的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值为50m A, 阴雨季节为200m A;

对泄漏电流较大的电网, 非阴雨天气的额定剩余电流动作电流值为100m A, 阴雨天气为300m A。

实现完善的分级保护后, 允许将动作电流加大到500m A。

(3) 二级保护动作电流值一般为50~100m A。

(4) 三级保护剩余电流动作开关的动作电流值一般不大于30m A。其动作时间一般不超过0.1s。

手持式电动器具额定剩余动作电流值为10m A, 特别潮湿的场所为6m A。

(5) 低压电网实施分级保护时, 上级保护应选用延时保护器, 其分断时间应比下一级保护器动作时间增加0.2s。 (0.5;0.3;三级小于0.1)

5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安装

(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应安装在通风、干燥的地方, 避免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蚀。安装位置应与交流接触器保持20cm上的距离, 应避开邻近导线和电气设备的磁场干扰。

(2) 在接线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装置的进线接线不要接错, 应将被保护线路用纱带或胶布扎紧并穿过零序电流互感器中心, 在零序电流互感器圆孔前后的20cm范围内线束不应散开, 外壳应妥善接地, 以保安全。

(3)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 并经上级主管部门检验合格, 方可使用。

(4) 组合式保护器主回路控制开关选用带分励脱扣器空气开关, 也可采用交流接触器。

(5) 组合式保护器外部连接的控制回路, 应使用铜导线, 其面应不小于1.5m m 2。剩余电流动作继电器, 宜装在配电盘正面便于维护、操作的位置, 一般距地面为800~1500mm。

(6) 采用电流型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时, 配电变压器中性线必须接地, 中性线上不得有重复接地。中性线应保持与相线相同的良好绝缘。

(7) 照明以及其它单相负荷, 应均匀分配到三相上, 力求三相对称运行;每年应作一次测试调整, 要使各相正常漏电电流大致相等。

(8) 电动机及其他电器设备的绝缘电阻不应小于0.5MΩ。农村照明用户线路绝缘电阻, 晴天不应小于0.5MΩ;雨天不应小于0.08MΩ。

(9) 被保护的农村低压电网, 其漏电流不应大于剩余动作电流值的50%;当达不到要求时, 应检修线路消除泄漏点。

(10) 普通塑料线和橡皮线不得直接埋人土中或墙壁内, 也不得挂在钉子上或绑扎在树上。应使用穿墙套管、瓷柱等绝缘固定。

(11)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仅适用于交流50H z, 额定电压380/220V, 电源中性点直接接地, 并按T T方式运行的农村低压用电设备。

对被保护范围内两线所引起的触电危险, 保护器不起保护作用。

6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运行维护管理

(1) 运行中的保护器发生动作后, 允许强送一次, 若失败则必须查明原因, 不得再次强送电。

(2) 已投运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 严禁擅自退出运行。

(3) 每年春季供电所应对剩余电流动作保护系统进行一次普查, 重点检查项目如下。

(1) 变压器和电动机接地装置有否松动和接触不良。

(2) 测量低压电网和电器设备的绝缘电阻。

(3) 测量漏电流, 消除电网中各种漏电隐患。

(4) 检查保护器运行纪录。

(4) 建立总保护运行记录 (内容包括安装、试验、动作情况) , 每季度总结分析一次, 并逐级上报。

(5) 用户发现保护器有异常情况应拉开进线开关, 找电工修理或更换。

若用户有意使保护器拒动或误动, 应给予批评, 不改者可暂时停止该户用电, 以保全村正常供电。

7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的检测

(1) 安装后的检测项目: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安装后应进行检测, 检测项目如下。

(1) 带负荷分、合开关3次, 不得有误动。

(2) 用试验按钮试跳3次, 应正确动作。

(3) 各相分别用1kΩ左右试验电阻或40~60W灯泡接地试验3次, 应正确动作。

(2) 运行中的检测。

(1) 投运后, 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动作试验, 若发生拒动或误动应立即进行检修。

(2) 每年结合安全大检查, 对用于总保护的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应校验动作电流值。

(3) 每当雷击或其他原因使保护器动作后, 应作一次试验。农业用电高峰及雷电季节, 应增加试验次数。停运的保护器在使用前应试验一次。

(3) 检测注意事项。

在进行保护器动作试验时, 严禁用相线直接触碰接地装置。

8 结论

剩余电流保护装罝 (R CD) 是在低压配电线路上经常使用的一种保安电器, 但是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 给安全生产带来严重隐患, 所以对于它的学习和规范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贾承龙, 徐啸.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在低压电网中的应用[J].机电信息, 2010 (12) :132-136.

[2]张磊.剩余电流动作保护装置对电气火灾的防护作用[J].农村电气化, 2004 (12) :7-8.

使用原理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欧姆表的原理,学会使用欧姆表。

2、了解多用电表的电压、电流、欧姆档是共用一个表头组合在一起的。

3、学会用多用电表测电流,电压及电阻。

【学习重点】

欧姆表的原理和使用

【知识要点】

一、欧姆表

1、欧姆表的原理

欧姆表是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测量电阻的仪表,可直接读出电阻值,比用伏安法测电阻方便。

原理.如图所示:

调零时,Ig=Er

测量时,I=Er + Rx

只要将对应Rx值的电流刻度I改为阻值Rx,即为欧姆表。

由于I与R的非线性关系,表盘上电流刻度是均匀的,其对应的电阻刻度却是不均匀的且电阻零刻度在电流满偏处。

2、注意:_____笔接欧姆表内部电源负极,而_____笔接内部电源的正极。

二、多用电表

1、 原理:多用电表由一只灵敏的直流电表(表头)与若干元件组成测量电路,每进行一种测量时只使用其中的一部分电路,其他部分不起作用。

(1)直流电流档

直流电流档的几个档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________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流表。

(2)直流电压档:

直流电压档的几个档位实际是由同一表头_________改装而成的几个量程不同的电压表.

(3)欧姆档(欧姆表)

2、多用电表的表面结构,多用电表可以用来测电流、电压和电阻,其表面结构如图所示。其表面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为表盘,共有三条刻度线,最上面的刻度线的左端标有“∞”,右端标有“0”,是用于测_______的.中间的刻度线是用于测________和________的,其刻度是分布______的,最下面一条刻度线左侧标有“V”是用于测交流电压的,其刻度是_________的。多用电表表面的下半部分为选择开关,周围标有测量功能的区域和量程。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旋转到电流档,多用电表就测量______;当选择开关旋转到其他功能区域时,就可测量电压或电阻。

多用电表表面还有一对正、负插孔。红表笔插____插孔,黑表笔插____插孔,插孔上面的旋钮叫____________,用它可进行电阻调零,另外,在表盘和选择开关之间还有一个____________,用它可以进行机械调零,即旋转该调零螺丝,可使指针(在不接入电路中时)指在______端“0”刻线。

3、使用步骤及注意事项

(1)使用前

①__________:调节欧姆表调零螺丝,使指针指向_______端O点;

②__________:将选择开关置于欧姆表某一档后,红、黑表笔短接,使指针指向________的零(即右端“0”)。

(2)使用中

①使待测电阻和外电路_______。

②不能用手接触表笔的金属部分。

③使指针指在_______附近。

④换档时________。

(3)使用后:

将选择开关置于________档或_______档,并将表笔从插孔拔出,如长期不用应将电池取出。

4、回答问题

用多用电表测直流电流,直流电压、电阻时,红表笔和黑表笔分别是哪个电势高?

【典型例题】

例1在使用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测电阻时,应

A.使用前检查指针是否停在欧姆档刻度线的“∞”处

B.每换一次档位,都要进行重新电阻调零

C.在测量电阻时,电流从黑表笔流出,经被测电阻到红表笔,再流入多用电表

D.测量时若发现表针偏转的角度较小,应该更换倍率较小的档来测量

解析若使用前检查指针不停在欧姆档刻度线的“∞”处,则应机械调零,A选项正确;每换一次档位,都要进行重新电阻调零,B选项正确;在测量电阻时,电源是在表内,黑表笔接电源的`正极,C选项正确;测量时若发现表针偏转的角度较小,应该更换倍率较大的档来测量,D选项错误。

例2如图所示是把量程为3mA的电流表改装成欧姆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电池的电动势E=1.5V。改装后,原来电流表3mA刻度处的刻度值定为零位置,则2mA刻度处应标为_______,1mA刻度处应标为_______。

解析r=EIg=1.53×10-3Ω=500Ω

2mA刻度处应标为R1=EI1Cr=1.52×10-3=250Ω

1mA刻度处应标为R2=EI2Cr=1.51×10-3=1000Ω

【达标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A.欧姆表的每一档的测量范围是0~∞

B.用不同档的欧姆表测量同一电阻的阻值时,误差大小是一样的

C.用欧姆表测电阻,指针越接近刻度盘中央时,误越大

D.用欧姆表测电阻,选不同量程时,指针越靠近右边误差越小

2、有一个多用电表,其欧姆档的四个量程分别为“×1”“×10”“×100”“×1k”,某学生把选择开关旋到“×100”档测量一未知电阻时,发现指针偏转角度很大,为了减少误差,他应该(D)

A.换用“×1k”档,不必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B.换用“×10”档,不必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C.换用“×1k”档,必须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D.换用“×10”档,必须重新调整调零旋钮

3、如图所示的欧姆表刻度盘中,未使用时指针指A,两表笔短接时指针指B。如果欧姆表的总内阻为24Ω,C是AB的中点,D是AC的中点,则C、D两点的刻度分别为_____Ω、_______Ω。

24,724

4、使用多用表的欧姆档测导体电阻时,如果两手同时分别接触两表笔的金属杆,则造成测量值(B)

A.比真实值大

B.比真实值小

C.与真实值相等

D.可能比真产值大,也可能小

5、如果收音机不能正常工作,需要判断干电池是否已经报废,可取出一节干电池用多用表来测量它的电动势,下列步骤中正确的是……(C)

①把多用表的选择开关置于交流500V档置于OFF档

②把多用表的红表笔和干电池的负极接触,黑表笔与正极接触

③把多用表的红表笔和电池的正极接触,黑表笔与负极接触

④在表盘上读出电压值

⑤把多用表的选择开关置于直流25V档

⑥把多用表的选择开关置于直流5V档

A.⑤③④①B.②⑤①④C.⑥③④①D.⑥②④①

6、在如图所示电路的三根导线中,有一根是断的,电源、电阻R1、R2及另外两根导线都是好的。为了查出断导线,某学生想先将多用表的红表笔连接在电源的正极a,再将黑表笔分别连接在电阻器R1的b端和R2的c端,并观察多用表指针的示数,在下列选档中,符合操作规程的是(A)

A.直流10V档

B.直流0.5A档

C.直流2.5V档

D.欧姆档

7、如图为一多用电表的面板和指针所处位置,当此多用电表的选择旋钮分别置于

(1) 欧姆“×100”档时,示数为_______Ω.

(2) 25mA档时,示数为_______mA.

(3) 5V档时,示数为_______V.

使用原理 篇6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1 保护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1.1.1 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

1.1.2 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1.2 内吸性杀菌剂

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

1.2.1 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

1.2.2 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2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

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种,即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2.1 化学保护

化学保护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喷洒杀菌剂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有“未见兔子先撒鹰”的意思。有些杀菌剂的主要保护措施一般有两种:

2.1.1 在病原菌的来源处施药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场所,中间寄主和土壤等。通过施用杀菌剂消灭或减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病原菌对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

2.1.2 在田间生长着的未发病而可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体上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原菌侵染。作物表面喷上杀菌剂以后就可以对前来侵染作物的病原菌细胞或孢子起毒杀作用。为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在播种前用杀菌剂处理作物种子或在移栽前使用杀菌剂处理幼苗根部都属于此类措施。

2.2 化学治疗

根据病原对植物的侵染程度和用药方式可以把化学治疗分为三种类型:

2.2.1 表面化学治疗 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使用石硫合剂就可以把病菌杀死,起表面治疗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防治此类病害。

2.2.2 内部化学治疗 把杀菌剂引入到作物体内治疗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部的病菌。只有内吸性杀虫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内部化学治疗作用。内部治疗的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①对病菌直接产生毒性。

②改变植物的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病菌的致病过程。但多数内吸性杀菌剂只具有其中一种作用,有些杀菌剂则兼有两种作用。

⑶外部化学治疗,防治果树或森林病害时常常采用的“外科疗法”就是外部化学治疗,即把树干或枝条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后的病斑刮去,伤口再用杀菌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防止侵染的进一步扩大。

2.3 化学免疫

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被保护作物获得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目前比较肯定的具有化学免疫功能的化合物有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乙膦铝和噻瘟唑等三种化合物。其中噻瘟唑是最典型的化学免疫剂,用它处理水稻植株可诱导产生几种抗菌物质,使水稻获得抗稻瘟病的能力。

3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有多种,每种施用方法都是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设计的。常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对田间地上作物喷药,土壤消毒和种菌消毒三种。

3.1 田间作物喷药

针对田间作物喷药,影响杀菌剂田间防病效果的因素也不外乎药剂、环境、作物三个方面,但杀菌剂在施用技术上比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技术要求更高,尤其要充分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为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不像虫害和草害那样一目了然。对田间农作物喷药要注意两点:

3.1.1 药剂的种类和浓度。药剂种类的选择取决于病害类型,所以先要作出正确的病害类型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稻瘟病可选稻瘟净、稻瘟灵、三环唑等,小麦白粉病、锈病要选三唑醇、三唑酮等,花生叶斑病要选甲基托布津等。但还应注意的是同样的病若发生在不同的作物上,有时也不能用同一种药剂,如波尔多液可防治霜霉病,但易对白菜产生药害,故不宜防治白菜霜霉病。药剂的种类选择后,还要根据作物种类及生长期、杀菌剂的种类和剂型、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一般农药使用说明书都有推荐施用浓度,可以按说明施用,但最好还是根据当地植保技术部门在药效试验基础上提出的使用浓度进行施用。干旱或炎热的夏天应当降低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3.1.2 施用杀菌剂时还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施用次数,掌握好喷药时期的关键是掌握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或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作物病害的预测预报做好喷施杀菌剂的准备。一般情况下杀菌剂的喷洒都是在病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如稻瘟病等,尤其在高温天气,稻瘟病发展快,应立即喷药。而花生叶斑病害发展比较慢,刚发病时不要轻易喷药,更不能在发病前喷药,而是在发病后形成一定的发展趋势时开始喷药。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迅速发展时要立即着手喷药,有时为了控制病情不得不在下毛毛雨时也喷药。喷药时期决定于病害发展规律外,还要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很多病害的发生都是与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相联系。此外,还要注意作物各生育期对杀菌剂的耐受力,防止产生药害。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要一段时间,喷洒杀菌剂也很难一次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喷洒多次。喷洒次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病菌再侵染情况;杀菌剂的残效期取决于气候条件、光照、温度和降雨等。

3.2 种苗消毒

浸种要用乳浊液和溶液,不能用悬浮液,即可湿性粉剂不能用来浸种。浸种的关键是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操作不当会造成灭菌效果差或造成药害。其它因素如温度、种子类型、病菌所在部位等也影响浸种效果。一般情况下,在种子类型、气温、药剂种类确定后,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是可以协调的,浓度高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病菌所在部位较深或种皮坚硬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气温高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拌种时要求种子和药粉都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会造成拌种不均匀,产生药害,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药粉用量一般占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时药剂和种子都要分成3~4批加入,然后适当旋转拌种容器使之拌和均匀。内吸性杀菌剂出现以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拌种方法——湿拌法。即把药粉用少量的水弄湿,然后拌种,或把干的药粉拌在湿的种子上,使药粉粘在种子表面,待播种之后,药剂慢慢溶解并被吸收到植物体内向上传导。

3.3 土壤消毒

漏电保护器的原理与使用 篇7

电不仅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方便, 也能给人类带来很多灾难, 比如, 它可能烧毁电器, 引起火灾或者使人触电, 严重时, 甚至危及生命。如果有一种设备可以使人们安全地使用电, 将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损失。为此, 五花八门的电器接踵而来, 同时, 也诞生了各式各样的用电保护器。漏电保护器是一种常见的保护器, 它具有动作灵敏, 切断电源迅速等性能, 对保护人身安全和防止设备损坏, 以及预防火灾有明显的作用。如何正确使用漏电保护器, 则是人们十分关切的问题。

2 触电的类型及伤害

人体是导体, 当人体接触到具有不同电位两点时, 由于电位差的作用, 就会在人体内形成电流, 这种现象就是触电。

电流对身体的伤害有两种类型, 即电击和电伤。电击是电流通过人体内部, 影响呼吸、心脏和神经系统, 引起人体内部组织的破坏, 以致死亡;电伤主要是对人体外部的伤害, 包括: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渗入皮肤等伤害。上述两类伤害在事故中也可能会同时发生, 尤其在高压触电事故中比较多, 在触电事故中, 绝大部分属于电击事故。电击伤害的严重程度, 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电流通过人体的持续时间、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电流的频率以及人体的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从人体触及带电体的方式和电流通过人体的途径, 触电又可分为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触电、感应电压触电、剩余电荷触电等。

(1) 单相触电

人体接触一根电线或漏电设备的外壳, 电流通过人体或经皮肤与地面接触后, 返回大地, 形成电流环形通路, 此种触电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触电方式。

(2) 两相触电

人体不同的两处部位, 同时接触同一电路上的两根电线, 电流从电位高的一根, 经人体传导, 流向电位低的一根电线, 形成环形通路而触电。

(3) 跨步电压触电

当一根电线断落在地上, 由于电磁场效应, 以此根落地电线为中心, 在20m之内的地面上的不同直径的圆周上, 将形成电压各不相同的同心圆, 且离电线落地点中心越近的圆周上, 电压越高;离中心越远的圆周上, 电压越低, 这种电位差称为跨步电压。当人走进此电场感应区域时, 特别是在进入离落地电线10m以内区域时, 前脚跨出着地, 后脚尚未离地, 此时两脚接触在相距约0.8m的两个不同电位差的地面上, 就会形成电位差, 电流就会从前脚流入, 经人体, 再从后脚回流大地, 形成环形通路而触电。

(4) 感应电压触电

当人体触及带有感应电压的设备或线路时, 所造成的触电事故, 称为感应电压触电, 例如, 一些不带电的线路由于大气变化 (如雷电) , 会产生感应电荷, 此外, 停电后一些可能感应电压的设备和线路如果未接临时地线, 则这些设备和线路对地均存在感应电压。

(5) 剩余电荷触电

当人体接触到带有剩余电荷的设备时, 带有电荷的设备对人体放电所造成的触电事故称为剩余电荷触电。例如, 电容器因其电路发生故障而不能及时放电, 退出运行后, 又未进行人工放电从而使电容器存储大量的剩余电荷, 当人体接触电容或电路时, 就会造成剩余电荷触电。

3 漏电保护器的工作原理

电气设备漏电时, 将呈现有异常的电流或电压, 漏电保护器通过检测、处理此异常电流或电压, 促使保护器内的执行机构动作, 我们把根据故障电流动作的漏电保护器, 称之为电流型漏电保护器;根据故障电压而动作的漏电保护器, 称之为电压型漏电保护器。由于电压型漏电保护器结构复杂、易受外界干扰、稳定性差、制造成本高, 现已基本被淘汰。目前, 国内外漏电保护器的研究和应用均以电流型漏电保护器为主。电流型漏电保护器是以电路中零序电流的一部分 (通常称为残余电流) 作为动作信号, 且多以电子元件作为中间机构, 其灵敏度高、功能齐全, 因此这种保护装置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电流型漏电保护器结构成可分为检测元件、中间环节、执行机构和试验装置等四个部分组成。

(1) 检测元件

检测元件是一个零序电流互感器。被保护的相线、中性线穿过环形铁心, 构成了互感器的一次线圈, 缠绕在环形铁芯上的绕组构成了互感器的二次线圈, 如果没有漏电发生, 这时流过相线、中性线的电流向量和等于零, 因此在二次线圈上无法产生相应的感应电动势。如果发生了漏电, 相线、中性线的电流向量和不等于零, 就使二次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动势, 这个信号就会被送到中间环节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 中间环节

中间环节通常包括放大器、比较器、脱扣器, 当中间环节为电子器件时, 中间环节还要加上辅助电源, 用以提供电子电路工作所需的电源。中间环节的作用就是对来自零序互感器的漏电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 并输出到执行机构。

(3) 执行机构

该结构用于接收中间环节的指令信号, 实施动作, 自动切断故障处的电源。

(4) 试验装置

由于漏电保护器是一个保护装置, 因此应定期检查其是否完好、可靠。试验装置就是通过试验按钮与限流电阻进行串联, 模拟漏电路径, 以检查装置能否正常动作。

图1是漏电保护装置的原理图。在图1中, 把所有的用电器用一个电阻RL替代, 用RN替代接触者的人体电阻。

图1中的CT为“电流互感器”, 它的原边线圈是进户的交流线, 把两根线 (N、L) 当作一根线并起来, 构成原边线圈 (一次线圈) ;副边线圈 (二次线圈) 则接到“舌簧继电器”SH的线圈上。“舌簧继电器”就是在舌簧管外面绕上线圈, 当舌簧管外面的线圈里通电的时候, 电流产生的磁场使得舌簧管里面的簧片电极吸合, 来接通外电路;舌簧线圈断电后, 簧片释放, 外电路断开。开关DZ不是普通的开关, 它是一个带有弹簧的开关, 当人克服弹簧力把它合上以后, 要用旁边的钩子扣住它, 才能够保证处于接通的状态。舌簧继电器的簧片电极接在“脱扣线圈”TQ电路里, 脱扣线圈是个电磁铁的线圈, 通过电流就产生磁引力, 这个磁引力足以使开关DZ的钩子解脱, 使得DZ立刻断开, 因为DZ开关被串接在火线L上, 所以开关脱了扣, 电源就被切断, 触电的人就可得救。

当没有漏电发生时, 电流通过火线、开关DZ、负载回到零线, 也就是通过火线和零线的电流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及基尔霍夫定律可知, 火线和零线在CT电流互感器中的感应电流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因此电流互感器的副边线圈中没有电流流通, 舌簧继电器不能得电动作, 舌簧管的簧片电极不能被吸合, 使“脱扣线圈”TQ中没有电流流通, 漏电保护器不动作;当有漏电或触电发生时, 火线上的电流有一部分经过人体流向大地, 这样火线中的电流与零线中的电流大小不相等, 使得CT电流互感器中产生感生电流, 并在副边线圈上有电流通过, 此电流产生的磁场使得舌簧管里面的簧片电极吸合, 使脱扣线圈中有电流通过, 产生磁场, 将钩子吸开, 开关DZ断开, 从而起到了对人体的保护作用。

图1中, S1为试验按钮。它的作用就是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是否能正常工作。当按下试验按钮S1, 电流就通过限流电阻Rs、试验按钮S1回到零线。电流互感器的火线上没有电流流过, 而零线中则有试验电流流过, 从而使电流互感器感应出电流, 使副边线圈中有电流流过, 舌簧继电器SH中的簧片接通, 使脱扣线圈TQ得电, 使DZ开关的钩子解脱, 漏电保护器脱扣, 以此种方法, 检查漏电保护器能否正常工作。试验时, 按试验按钮的时间每次不能超过1s, 也不能连续频繁按动试验按钮, 以免烧毁试验电阻和脱扣线圈TQ。

4 漏电保护器使用时注意的几个方面

漏电保护器工作原理虽然比较简单, 但在实际使用中, 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造成不必要的误动作或拒动作, 下面介绍一下漏电保护器在使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 零线与保护接地线不能混接

图2是因安装人员的不规范接线, 误将该插座上的零线N端子与保护接地 (PE) 端子连接上, 如图2中b所示, 而零线N端子没有与外面的N线相连。当该插座不插用电器时, 线路是断开的, 不影响其它用电器的正常工作;当该插座插上用电器时, 电流不经过零线而经过保护接地线返回电源, 使流经漏电保护器初级的电流和不为零, 从而造成漏电保护器动作跳闸。正确连接方法如图2中a所示。

(2) 漏电保护器的工作中性线N要通过漏电保护器的电流互感器

图3误用了三相三线制漏电保护器, 因保护中性线N没有通过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器检测到的不是漏电电流而是三相不平衡电流, 故在三相线路中, 只要有一相接通任意负载, 电流互感器的电流就会远远超过漏电保护器的动作电流, 而跳闸。正确连接方法是将保护器换成三相四线漏电保护器。

(3) 被保护的用电设备与漏电保护器之间的接线不能互相错接

图4两只漏电保护器线路连接混乱, 图4a中, 当灯接通后, 一方面漏电保护器1LDB中只有零线上有电流, 火线上没有电流, 这样漏电保护器1LDB初级线圈中电流和不为零, 使漏电保护器1LDB动作, 而跳闸;另一方面当灯接通后, 漏电保护器2LDB出现三相不平衡电流, 即L1、L2中无电流, L3中有电流, 使漏电保护器2LDB初级线圈中电流和不为零, 使漏电保护器2LDB动作, 而跳闸。在图4b中, 两只漏电保护器共用一根零线, 如果只合上漏电保护器3LDB或4LDB中的一个用电器时, 漏电保护器3LDB或4LDB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将不为零, 零线电流被分流, 使得漏电保护器3LDB或4LDB同时跳闸;当漏电保护器3LDB与4LDB的用电器同时使用时, 假设流过3LDB火线的电流为I3, 流过4LDB火线的电流为I4, 则流过3LDB零线的电流为 (I3+I4) /2, 流过4LDB零线的电流为 (I3+I4) /2, 当两个负载大小完全一样时, I3=I4, 两个漏电保护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为零, 漏电保护器不会跳闸, 能正常工作;当两个负载大小不同时, I3≠I4, 两个漏电保护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不为零, 两个漏电保护器会同时跳闸。一般情况两个负载的大小不会相同, 两只漏电保护器将同时跳闸, 结果造成两条线路不能同时供电。

(4) 控制回路的工作中性线 (保护接零线PEN) 不能重复接地

如果保护接零线PEN没有重复接地, 正常工作时, 漏电保护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为零, 漏电保护器正常工作;当有漏电发生时, 工作中性线中将有一部分漏电电流通过, 并到地, 使漏电保护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不为零, 使漏电保护器跳闸。保护接零线PEN重复接地时, 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工作电流的一部分经由重复接地点到地, 使漏电保护器的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不为零, 在漏电保护器中会出现不平衡电流, 当不平衡电流达到一定值时, 漏电保护器便产生误动作, 如图5所示。

(5) 保护接地线 (PE) 不允许通过漏电保护器

如图6, 因为保护接地线 (PE) 通过漏电保护器, 漏电电流经保护接地线 (PE) 又回穿过漏电保护器, 使漏电保护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抵消, 导致漏电保护器检测不出漏电电流值, 使漏电保护器不能跳闸, 起不到保护作用。正确接法如图2中a所示。

(6) 漏电保护器后面的工作中性线N与保护接地线PE不能合并为一体

如图7 (a) 所示, 如果中性线与保护性接地线PE二者合并为一体时, 当出现漏电故障或人体触电时, 有一部分漏电电流经由漏电保护器回流到工作中性点, 导致漏电保护器初级线圈中的电流和几乎为零, 造成漏电保护器拒绝动作, 不能起到正常的保护作用。正确接法如图7 (b) 所示, 保护接地线PE不通过漏电保护器, 保护接地线PE就近接地或与变压器地线相接。

另外, 被保护的用电设备只能并联安装在漏电保护器之后, 且要保证接线正确, 也不许将用电设备接在试验按钮的接线处。

5 小结

脱粒机的原理与安全使用技术 篇8

1 脱粒机的工作原理

脱粒机一般由喂入装置、脱粒装置、分离装置、清选装置、输送装置和机架等组成。脱粒时, 谷物由人工铺放到喂入台上, 经喂入台送入脱粒装置, 由滚筒脱粒。脱粒后的长茎秆从出草口被抛出。谷粒及杂余混合物从凹板的空隙落下, 轻杂余被风扇产生的风力吹出机外, 粮食落入出粮口后流出[1]。设计有2级滚筒的机型, 谷物经第1级滚筒脱粒后进入第2级滚筒, 进行第2次脱粒, 提高了脱粒净度, 与普通机相比具有较高的脱净度。具有风扇和清选筛2种清选装置的机型, 在风力清选的基础上, 部分不能被风力吹出的轻杂物经清选筛清选后送出机外, 加强了清选效果, 清选出的粮食较为干净, 清洁率明显优于普通机型。设计有逐稿器的脱粒机脱粒时, 脱粒后的长茎秆经过逐稿器时被逐稿器不断抖动, 使夹带在其中的籽粒被分离出来落入清选装置中, 减少了籽粒的夹带损失。

STY-480型的脱粒机的清选工作则由扬场机来完成, 脱粒时, 由螺旋式推运器将籽粒和轻杂余运入扬场机, 由扬场机以较大惯性向空中斜线抛出, 籽粒由于质量大被抛出较远, 而其他轻余被抛出较近, 清选工作立即完成。

2 脱粒机的安全使用技术

2.1 使用前准备

一是安全检查。拧紧松动的螺母, 如皮带轮、机架、紧固螺丝、滚筒间隙调整螺母, 滚筒纹杆或钉齿紧固螺母等, 以防发生机械或人身伤亡事故。检查滚筒、皮带轮、轴承座等部件有无裂缝、断开或其他损坏情况。二是试运转。首先在各运转部门加注润滑油, 装好传动皮带, 先用人力带动脱粒机转动, 查看有无卡滞、碰撞和其他异常现象, 若有应及时排除。然后接上动力, 进行空运转试验, 正常后即可试脱, 若无问题, 就可转入正式使用[2]。三是脱粒机作业场地要选平坦开阔的地方, 并注意自然风向, 出草和麦糠出口尽量与自然风向一致, 以利于草和麦糠的顺利推出。当用于手扶拖拉机作动力配套时, 应注意排气管的方向, 不要面向出草和麦糠出口, 也不要朝下安装以免引起火灾。四是操作人员衣着要紧凑, 女同志要将发辫包起, 防止衣服或头发卷入滚筒或传动皮带造成意外人身伤亡事故。严禁儿童在机器周围玩耍。

2.2 脱粒机的调整

脱粒机的调整, 尽可能做到脱粒与清选干净、破碎率低、损失小。调整时, 要兼顾滚筒转速、滚筒间隙和风量大小三者关系以取得最佳效果。一是滚筒转速的调整。不同作物对脱粒机滚筒转速的要求有所不同, 如脱小麦的滚筒转速一般要求在1 000 r/min左右。当用电动机作动力时, 转速一般是固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选用合适的电动机皮带轮, 使滚筒转速达到额定值即可匹配。有些脱粒机在出厂时厂家配备有电机皮带轮, 但也有不配备的, 自制时可依照下列公式计算皮带轮直径:电机皮带轮的直径×电机转速=滚筒皮带轮的直径×滚筒转速。当用手扶拖拉机作动力时, 由于转速的调节范围较大, 因此与脱粒机配套比较灵活。这时脱粒机的转速通过手扶拖拉机的油门控制。根据经验, 脱粒机的滚筒转速高, 脱净率高, 破碎率高;转速低, 脱净率低, 破碎率低[3]。二是滚筒间隙的调整。滚筒间隙指滚筒和与凹版之间的间隙, 一般在1~5 cm。间隙大, 脱净率低, 破碎率低;间隙小, 脱净率高, 破碎率高。滚筒间隙根据作物的品种和干湿情况进行调整, 易脱作物和作物含水率低时适当调大, 不易脱粒作物和作物含水率高时可适当调小。三是风量调整。风量大时, 清选出的粮食较为干净, 但易造成籽粒夹带损失。风量小时, 清选效果稍差, 但籽粒夹带损失减少。调整时要兼顾上述两方面, 尽量做到损失少、清洗干净[4]。

2.3 使用过程注意事项

一是用电动机作动力时, 应注意电机的功率和转速要与脱粒机匹配, 接线要牢固可靠, 不用破损电线, 防止发生人身触电事故或因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电源开关不应远离脱粒场地, 以便在发生意外事故时能迅速切断电源。二是脱粒过程中要提高安全意识, 防止工具或其他物件触及机器运动部分而造成意外事故。三是不能超负荷。首先是机器不超负荷, 不可让脱粒机超负荷工作。不论是用电动机还是柴油机作动力, 工作时均不能超负荷。其次是人员不超负荷, 连续作业时间不可长, 麦收脱粒时, 往往需日夜奋战, 但是一般工作5~6 h后, 要停机, 并对脱粒机及其动力机进行安全检查, 使人得到休息, 使机械得到保养, 否则极易发生事故。四是秸秆喂入要均匀、适量、正确保安全。在脱粒机脱粒时, 应注意均匀喂入, 喂入量适当, 不可将秸秆一起喂入, 否则容易损坏机件和伤害人体。人的手臂绝不能伸进喂料口, 以防被高速旋转的纹杆打伤, 甚至打断手臂。

2.4 脱粒机的保养

作业前应该将润滑脱粒机各运转部位, 清理机器内外部的泥土、麦糠、杂物等, 保证脱粒机在较好的技术状态下工作。脱粒机及其动力机的移动与安装, 均需由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 不允许随意移动和安装脱粒机。移动电动脱粒机时, 必须先关掉电源, 绝缘电线不可在地面拖拉, 以防磨破绝缘层, 造成漏电伤人。柴油机的停机和启动, 均应由专业人员检查安全后再操作。每季作业结束后将机器内外部清理干净, 将传动皮带置于放松位置或另外保存, 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在各润滑部位加注润滑油。

参考文献

[1]王显仁, 李耀明.脱粒原理与脱粒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农机化研究, 2010 (1) :218-221.

[2]于影, 李大伟.脱粒机的检查调整及正确使用[J].养殖技术顾问, 2009 (5) :148.

[3]李冬萍, 王凤玲.脱粒机的正确使用[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6 (6) :28.

测力传感器的使用原理及发展 篇9

1 测力传感器概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传感器早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各个生产行业当中, 成为生产领域设备控制的技术基础。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在于将专用的测力芯片安装在应变粘贴上, 并将这些设备置放在需要测量的弹性轴上, 由此组成系统的应变桥, 如果应变桥提供的电源是可测试弹性轴受到损伤的信号, 利用扭矩传感器进行测试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检测手段, 并将此作为应变电测技术的依据。在工作中测力传感器的应用是一个精度高、频率快、可靠性好且寿命长的工作有点。

2 测力传感器的组成

传感器在目前生产工作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将非电量利用一些特殊的设备转换成为电能输送给目标机械, 这种系统在当前应用各种包含了电源、转换原件、敏感原件等四个不同的方面构成的。

2.1 敏感元件。

敏感原件是测力传感器构成中的关键内容, 它是在感受到被测量目标发生变化之后而产生特殊变量, 并利用相应原理将测量变换成为容易传输的电能的某一变量。比如在膜片式压力传感器中, 敏感原件通常都是直接放置在弹性膜片上面的,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膜片受到压力信号所发生的变形而传递敏感信号, 进而为下一步工作的更好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2.2 转换元件。

转换原件顾名思义就是将敏感原件发出的敏感信号通过这一装置转换成为可供传输的电能信号等, 它的应用是将电能和非电能进行转换的一个装置。目前的测力传感器应用中转换原件是按照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效能来工作的, 从而达到科学转换电能与非电能关系的一种方式。

2.3 测量电路。

在具体的传感器应用中, 电路转换信号的输出难度极大, 且控制困难, 究其原因是因为电能的大小在这一个环节无法直接的利用有关测量仪器显示出来, 不能直接被工作人员记录, 因此在工作中需要进一步的对电量形式的输出量进行转变, 将这种电量输出转变成为点亮新号, 从而完成测量工作的开展。在变压式传感器测量工作中, 电路测量是采用桥式电路为主的, 这种电量测量模式将电量转变成为电阻值,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电压信号, 这种信号在放大处理之后直接会显示在就装置中, 从而达到记录电流的目的。

2.4 辅助电源。

有一些传感器在应用中除了具备上述几种元件之外, 还需要准备一些辅助性的电源, 以保证传感器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对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测力传感器本身是一个由多种子系统构成的内容, 它在应用之中利用一个或者多个受到压力变形之后的弹性体及变形量电阻片构成测量基础, 然后利用电桥电路及转换原件来输送测量到的电能及非电能, 并利用粘贴在弹性体上的传到装置进行控制, 从而实现测力传感器的正常科学运转。在测力传感器中, 在敏感原件受到外力作用之后, 敏感元以及弹性片必然随之发生变形且引发电阻变化, 这个时候电阻在变动中引发电桥平衡变动, 从而让转换元及时的将各种电能与非电能进行转变, 形成多种可以让人识别的电能信号。

3.1 基本要求。

弹性体在应用中它隶属于机械结构体系, 但是因为它本身功能的特殊性要求, 这一结构与普通的机械零件还存在显著的差异。目前, 测力原件中的普通机械零件和构件都需要满足足够大的安全系数, 且在相应的强度和刚度下达到有效利用, 同时在外力条件下我们要充分重视应力的具体分布情况, 对不按照要求进行的应力要严格按照弹性内容进行。但是在具体的弹性片工作中, 由于它本身同粘性电阻相连接, 因此在满足机械强度要求的同时还要达到粘性电阻的敏感变动要求。

3.2 改善应力 (应变) 不规则分布的“应力集中”原则。

在机械零件或构件的测试过程中, 通常认为应力 (应变) 在零件或构件上是规则分布的, 如果零件或构件的截面形状不发生变化, 不必考虑应力 (应变) 分布不规则的问题。其实, 在机械零件或构件的设计中, 对于应力 (应变) 不规则分布的问题并非不予考虑, 而是通过强度计算中的安全系数将其包容在内了。

4 新技术在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4.1 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在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关键时期, 半导体技术在敏感技术中占有突出的优越性, 半导体不仅有着传感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且体积小的优势, 而且它在整个测力传感器研究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半导体传感技术的应用中, 其中很大程度上能实现精密细微加工技术, 且能够按照加工原件开展工作, 也可以提高传感器的工作应用性能。

4.2 测力传感器的多元化发展。

目前, 我国测力传感器发展的多元化、综合化、信息化和数字化趋势越来越突出, 在工作中采用集成加工技术进行制造势在必行, 它是减少测力传感器体积、减轻其重量和提高自动化程度的关键, 同时这一技术的利用还让测力传感器内部稳定性、测量可靠性、生产成本等环节得到了保障。

结语

总之, 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科技发展中, 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必然突飞猛进, 其必然随着各种学科的交融与渗透相互促进和优化。但是由于测力传感器本身存在原理复杂性、功能多样性及工作目标多元化要求, 在测力传感器选择上我们也无法自觉按照上述工作原则开展, 因此在设计中还需要重视测力传感器的测力精度和测力灵敏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干为民.一种新颖的拉压两用测力传感器的研制[J].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5 (02) .

[2]厍玉杰, 张志辉.测力传感器设计的应力集中原则[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7 (02) .

[3]许林云, 刘军, 李赵春.八角环式三向测力传感器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8 (04) .

使用原理 篇10

术语解释:反渗透膜:是利用反渗透之原理,运用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方渗透至较低浓度之一方,此时在较高浓度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反渗透膜。

水处理系统:包括水质软化器、沉淀物过滤器、反渗透装置、去离子装置、高效过滤器、微型过滤器、活

性炭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水桶等。应用要点:在日常医院血透工作的开展中,根据文中指出的对血透用水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品质的要求标准,在了解了水处理各个环节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好系统的各个环节生产过程,保证为病人提供可靠的反渗水,在这一点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当水质不良时可能引起的表现:

(1)长期血透病人的腕管综合征、非正常蛋白沉积、免疫系统病变、关节和骨骼病变等,目前普遍认为都与微量细菌和内毒素有直接关系。

(2)氯胺会引起溶血、贫血、慢性血红蛋白血症。

(3)铝会引起透析性骨病、透析脑病、贫血。

(4)高钙、镁离子会引起硬水综合征,恶心、呕吐、头痛、发热、血压升高。

(5)细菌和致热源含量过高会引起致热源反应。

(6)不溶解颗粒会造成透析机滤器堵塞,增加机器磨损造成故障。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近50万人依赖透析维持生命。血液透析根据膜平衡原理将病人血液与含一定化学成分的透析液同时引入透析器内,从透析膜两侧流过,分子透过半透膜作跨膜移动,达到了动态平衡。病人体内积累的小分子有害物质得到了清除,人体所需的某些物质也可由透析液得到补充,从而延长了患者生命[1]。血液透析机的强大功效已经被人们广泛认可,而做为血透过程中产生透析所用水的水处理部分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1 水处理系统重要性

长期以来水处理系统只是被认作血透机的附属产品,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只要出水量大就可以。然而从1993年葡萄牙水处理产水中的铝污染、96年西班牙的氯胺污染,以及美国俄亥俄州的甲醛污染等一系列水中不合格化学剂超标带来的严重人员伤亡事故中不难发现,水处理的安全是多么的重要!透析治疗过程中99.3%的透析液是水[2]。透析期间,每个病人一年将承受15000~30000L水的滤过。透析病人与用水直接相连,很小的失误都能伤害到病人。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液透析中透析用水与患者血液接触的机会是饮水总量的20倍以上,也就是说,每天摄入1000m L水,按其安全上限所含的杂质成分总量与血液透析时进入患者体内的杂质总量相比,后者可能是前者的10~25倍[3]。另一方面,饮水总是通过胃肠道吸收而抵达血液中的。饮水从胃肠道吸收时,细胞膜可选择性吸收,从而改变了水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比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水是通过非生物膜(人工膜)扩散到血液中去的,透析膜不能选择性吸收或排斥某种离子。这样,透析液中所含的物质,只要分子大小适合穿过透析膜,都可以进入血液。结果,用作饮用的水可能是无害的,但是用它作透析液可能是有毒的[4]。

2 水处理系统的原理

2.1 反渗透原理

水处理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反渗透膜,是利用反渗透之原理,运用水压,使水由较高浓度的一方渗透至较低浓度之一方,此时在较高浓度的所有细菌及不纯杂物、可溶性固体物和对人体有害的有机物和无机物均不能渗入高精密的反渗透膜。反渗透是反其自然渗透过程的一种方法,渗透和反渗透是通过半透膜来完成的,当用半透膜隔开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时,稀溶液的溶剂就会透过半透膜进入溶液一侧,这种现象叫渗透。当在浓溶液侧施加一外来压力时,渗透速度将会降低,当此压力增大到某一值时,渗透过程既停止,达到所谓渗透平衡,平衡状态所需要的外加压力称为渗透压,当继续增大浓溶液一侧的压力,即所施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溶剂会反其原来的渗透方向,由浓溶液侧通过半透膜进入稀溶液侧,这种现象称为反渗透,图1是反渗透的原理图。

反渗透膜是由美国太空总署研发,现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工业和民用领域,用高科技特殊材质精制而成,膜孔小致万分之一微米,换言之,大肠杆菌比此膜孔约大五千倍,因此除了水分子及少量溶于水中之微量离子能反渗透外,其余一切均全部被拒于膜外,瞬时即被高压水流冲出,由废水管道排除。而水分子在反渗透膜内层再凝聚为H2O纯水,贮存于无菌压力水箱中,因此通过反渗透所生成的纯水没有一般滤水器有二度污染及成为细菌温床之缺点。反渗透水处理技术是当今世界最为普及也最为成熟的纯水生产技术。

2.2 康德威9500CT+工作原理

水处理系统可包括了水质软化器、沉淀物过滤器、反渗透装置、去离子装置、高效过滤器、微型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紫外线消毒器、水桶[5]。

下面就以我院使用的北京康德威RO-9000CT+双级反渗透水处理系统来介绍下一般常用的水处理系统。机器采用反渗透工艺原理,多级纯水过滤,原水经过四级前级预处理,以达到RO膜的进料水要求。第一级:砂滤装置或10μm水滤芯,去除了水中大于25μm的悬浮颗粒及泥砂等物质。第二级:除氯装置,去除水中的臭味及氯的副产品。第三级:去离子装置,经过离子交换去除水中的钙、镁等离子,使水质软化。第四级:5μm水滤芯,再次滤除水中杂质。经过以上处理的水基本达到RO膜的进料水标准,再次双级RO膜处理及处理,即可达到或超过透析用水要求。

2.3 部件构成

产品由进水预处理装置、RO反渗透水处理主机、后级供水装置三大部分组成[6]。

2.3.1 进水预处理装置

包括前级进水加压系统和预处理系统:第一部分配置:前级加压系统,包括加压泵、过滤器、压力表、压力开关、压力包。第二部分配置:(1)除铁罐;(2)砂罐;(3)过滤器10μm棉线;(4)碳罐;(5)树脂罐;(6)过滤器5μm棉线。

2.3.2 RO反渗透过滤系统

双级反渗透水处理主机,依托微电脑、触摸显示屏、变频器等,应用程控软件,实现水处理系统各工作模式全自动运行,通过操作系统对各性能参数进行合理的个性化设置。

2.3.3 后处理装置

双口压力包,排除二次污染的可能,使水及时达到血透入口,不过多的存水,保证即产即用。

3 水处理系统要求标准

对于透析用水处理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从物理品质、化学品质、生物品质三个方面去分析。

3.1 物理品质

包括系统的出水量及其运行的稳定性。充足的出水量主要用来保证足够的水压来供给理想数量的床位同时进行血透治疗,并保证其稳定性。

3.2 化学品质

包括处理水的电导度及离子清除率这两个方面。其中处理水的电导率应该不超过38μS(25ppm)。化学污染物的离子清除率的详细情况见表1。

3.3 生物品质

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处理水所含细菌总数,要求应该不得超过100 CFU/m L。二是在水处理装置的输出端的细菌内毒素,应不得超过1 EU/m L;在血液透析装置入口的输送点上的细菌内毒素,应不得超过5 EU/m L[8]。

3.4 水质不良时可能引起的表现

(1)长期血透病人的腕管综合症,非正常蛋白沉积,免疫系统病变,关节和骨骼病变目前普遍认为都与微量细菌和内毒素有直接关系。

(2)氯胺会引起容血、贫血、慢性血红蛋白血症。

(3)铝会引起透析性骨病、透析脑病、贫血。

(4)高钙、镁离子会引起硬水综合症,恶心、呕吐、头痛、发热、血压升高。

(5)细菌和致热源含量过高会引起致热源反应。

(6)不溶解颗粒会造成透析机滤器堵塞,增加机器磨损造成故障。

4 结束语

通过对水处理系统相关原理和国家关于血液透析相关治疗用水的行业标准的了解,在日常血透工作中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只有水处理系统为血液透析提供符合各项指标的用水,病人才能得到安全及时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ISO-13958,血液透析和相关治疗用浓缩物[S].

[2]S.Tobby.美国医院的设备管理检测和质控[C].南京:江苏省医院协会医疗器械安全使用与质量管理学术研讨会,2007.

[3]石碧辉,梁志强,杨学会.对肾透析水处理系统的改进[J].医疗卫生装备,2001,22(5):119-120.

[4]章世松.医用电器设备运行维护与安全标准实用手册[M].北京: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2003.

[5]徐韬,刘瑞华.血液净化的水处理系统配置[J].医疗设备信息,1997,13(6):51-52.

[6]高述桥.血液净化中心水处理系统的原理和维护[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88-89.

[7]YY0572—2005,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S].

使用原理 篇11

关键词:Java;企业开发平台;EJB技术;原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TP311.52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 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Java技术,在我国的商业软件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Java由于自身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能在服务器端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其中,JavaBean作为一种运用Java语言编写而成的可重用组件,被开发Java语言的公司SunMicrosystems提出。JavaBean属于Java语言中特殊的形式,是基于Java语言开发环境下的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组件,在可视化领域与非可视化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EJB技术概念分析

EJB,全称Enterprise JavaBean。Java以自身具有的良好的跨平台特征,被广泛作为服务器端中的最为理想的语言,SunMicrosystems公司开发J2EE,是以充分的发挥出Java在服务端中的计算功能为目的,实现为基于Java的服务端提供一个具有独立性、可携带的用户企业级安全平台,因此,Enterprise JavaBean作为J2EE的基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Java服务端中规范的组件,大多数商业软件厂商通过提供组件同管理组件框架规范,进而实现EJB服务器。一般情况下,进行对应用软件的设计和开发,着重于关注支持应用软件所需要的商业逻辑,不需要考虑框架的实现方法,另外,对EJB进行组件结构的开发,以编写商业逻辑为主,不要求编写“全称码”,并且允许软件厂商在坚持核心服务内容的基础上,适宜的扩大软件功能。这样一来,软件企业厂商不需要进行编写体系结构运行在活动、安全、共享以及链接方面的代码,这些任务可以通过托付给服务器厂商在EJB中完成。

2 EJB技术的工作原理

进行EJB技术的设计,是以为企业和应用开发人员在实现后台业务时提供的规范,进而降低应用程序的建立、避免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出现重复作业的现象。EJB技术的设计原理是通过将以往的手工编码转变为现在的企业使用JavaBean来进行编码的实现,在EJB技术的规范中,建立了底层结构,该结构牵涉到了系统级的编程,例如在共享、安全、远程访问以及命名等方面,底层的事务采用API技术,使分布式应用程序以对象组件模型作为基础,实现对现有应用程序过程访问的程序简化,并且为创建使用程序工具统一设计了应用程序开发模型。

EJB技术,是基于Java语言的条件下开发的,相对来说,其配置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对Enterprise JavaBean组件进行重复利用,进行组件分布式应用程序。这个工作流程相当于堆积木,首先将各个程序代码编写完毕,然后对其进行整合,整合为文件形式,然后再将整合出的文件形式用特定的参数进行配置,配置到建设有EJB模型的平台中,客户只需要进行接口定位工作,将提前配置好的beans接口定位,且beans容易产生实例,这样可以让客户轻松方便的对任意一个beans的应用方式、远程接口进行调用。

EJB服务器还扮演着EJB容器和底层平台纽带的角色,主要以管理EJB的容器和实例为主,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能够为EJB容器提供访问系统服务的功能,在EJB容器中实现完成事务的管理和其他应用程序的运行管理;二、EJB的实例都运行在容器中,EJB容器不仅为服务器提供访问功能,而且还可以实现对EJB的全面控制。EJB实例的活动能够对平台数据库的变化产生影响,数据库实现不断更新需要运用EJB容器进行保证,容器可以实现实例事务活动的分开,并且不影响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成功的持续更新数据库。如果更新不成功,那么就会恢复到原来事务实例的状况,并且不会对其他平台上的数据库产生影响。在具体的实际运用中,EJB自身的组件主要包含了对企业数据信息进行处理的应用逻辑,并对客户界面设置了初始定义,初始定义对以后的事务活动,容器和服务器不会产生影响。因此,EJB访问服务器或者被调取到的应用程序,不需要进行重新定义、编译代码的工作。除此之外,EJB还具有系统级的服务,主要有安全、事务处理特点,虽然其不属于EJB范围内,但是可以运用配置、组装应用程序的相关工具来实现。

3 Java语言应用在企业中的程序模型

开发和设计EJB,所应用的范围比较广,不仅可以提供底层结构,而且还能够在企业中建立应用程序模型。建立模型的过程中,其中一个模型是以客户作为应用程序对象为目的,所建立的对象是为了让客户执行所规定的数据库任务;另一个模型的建立,客户以应用程序为访问对象转变为以实体作为访问对象,实体增加了数据库中应用程序内容。SessionBeans主要运用第一种模型,能够实现客户间的实时对话,还可以实现客户对数据库进行的读写功能,有利于快速的实现商业逻辑,例如商务中的交易、报价以及选择订单等。EntityBeans主要运用第二种模型,通常情况下,将其作为能够代表数据库内容的一个记录,客户只要访问实体对象,就会相应的产生另一个记录。另外,对EntityBeans优化功能后,其能够实现数据库表间关联视图的功能。

通过对这两种模型进行对比后,EntityBeans的功能相对比SessionBeans强大,尤其是针对数据驱动的应用程序而言,entityBean是作为底层数据库中的对象存在的,实例数和数据库之间是以一对一的形式存在的,当遇到多个客户端同时进行访问底层记录的现象时,客户端为了实现配对就必须通过共享entityBean,实现共享后,entityBean不具有保存客户端数据信息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了解到,sessionBean具有保存客户端数据信息的功能,并且客户端和sessionBean实例间以一对一的形式存在,对于弥补sessionBean的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快速发展,Java技术在商务软件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企业中的JavaBean是基于Java语言的前提下开发设计的,为企业的软件设计提供了集开发、管理、部署于一体的分布式商务应用程序,有利于减少系统级编程的工作量,简便了商务逻辑程序,从而有效的促进企业应用程序的顺利开发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彭兵,罗薇.基于JavaBean的数据库访问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01(13):9-10

[2]李苹.基于7sP与JavaBean技术的数据库访问方法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09(31):95-96

[3]孙发令.Java软件的性能测试[J].中国新通信,2012,09(12):46-47.

[4]]刘平波.基于JSP与JavaBean的购物车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2(04):133-134.

[5]金涛.基于Java开发的EJB技术应用探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5(24):188-189.

混凝土防冻剂的原理及使用 篇12

1 抗冻临界强度

1) 在冬季施工时,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某一界限值时, 由于结构已初步形成, 具备了抵抗冻胀破坏的能力, 混凝土再受冻亦不会被冻坏, 这一强度称做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抗冻临界强度的提出是混凝土冬季施工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也是制订混凝土冬施措施的重要依据。混凝土冬季施工的关键就是要使混凝土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2) 大量试验和实践表明, 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与水泥品种、水灰比、降温速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且素混凝土和掺防冻剂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亦不相同, 其值可按规范确定。一般说来, 掺防冻剂后混凝土的抗冻临界强度略低一些 (相对空白) , 这是因为混凝土掺防冻剂后其含水量减小、冰晶变的较为分散软弱且减弱了冻胀效果的缘故。

2 防冻剂的防冻原理

防冻剂是根据混凝土冻害机理, 结合抗冻临界强度、最优成冰率、冰晶形态转化等理论, 并总结长期冬季施工实践研制的, 一般由四种成分组成, 其作用分述如下:

2.1 早强成分

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在混凝土终凝初期应避免施工荷载对楼板产生较大的振动。主要作用是加速混凝土的凝结硬化, 使之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在达到临界强度以后, 能加快混凝土硬化速度, 克服负温、低温造成的强度增长缓慢现象。

2.2 引气成分

在混凝土体内引入微米级的细小气泡 (有益气泡) , 其作用:1) 切割、封闭混凝土内的连通孔道 (有害孔道) , 减轻冻胀时的裂纹扩展;2) 引入的大量气泡起到膨胀“缓冲器”的作用, 吸收冰晶膨胀应力, 减轻冻害。在混凝土内引入气体3.5%, 可消化6.6%的体积膨胀, 在成龄阶段, 可起到提高抗冻融能力、改善耐久性的作用。

2.3 减水成分

其作用:1) 减少拌合水, 从而减少游离水总量, 从根本上减少可冻冰的含量 (但亦应保持一定含冰率) , 消除冻胀内因;2) 通过减水成分的分散作用, 释放包裹水, 消除劣质水泡, 使粗大冰晶转化为细小冰晶, 优化水泥水化环境, 减轻胀冻压力。

2.4 防冻成分

多为一些有降低冰点作用的无机盐, 作用可概括如下:掺防冻组份 (以Na NO2, 掺2%为例) 的水溶液冰点约为-1.5℃, 当温度降到-1.5℃时, 孔隙内临近受冻侧的游离水开始结冰, 冰体内无机盐部分析出, 剩余游离水中盐的浓度变大 (冰点进一步降低) ;当温度继续下降 (如降到-5℃) , 又有临近受冻侧游离水部分结冰, 剩余游离水浓度继续增大, 持续这一过程, 直到亚硝酸钠最低共溶点出现, 孔内全部游离水结成冰。由此可见, 防冻成分的作用是在连续降温过程中保持混凝土体内始终有一定的液相水存在 (过冷水) , 使水泥水化能持续进行。由此可见:防冻剂的防冻机理是综合性的, 是多种效果的综合体现。世界上并不存在某种一掺就灵的防冻剂, “防冻”只是最终的效果, 它是通过早强、引气、减水、防冻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实现的。而且防冻剂的使用效果与工程的施工情况也有关系, 所以说混凝土的冬季施工是一个典型的系统工程, 必须通盘考虑。

3 防冻剂的正确使用

3.1 正确理解“使用温度”

任何一种符合标准的防冻剂产品, 都有一个明确的“使用温度” (如-15℃、-20℃) , 说使用温度就是“允许混凝土施工的温度”并不错误, 但应着重与混凝土抗冻临界强度联系起来理解, 即在环境温度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前, 混凝土必须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这样混凝土才是安全的, 否则混凝土有可能被冻坏。混凝土的使用温度越低, 说明该防冻剂的防冻效果越好, 混凝土越有更多的时间 (含负温区) 来增长强度, 从而达到抗冻临界强度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目前国内生产的混凝土防冻剂的使用温度多在-10℃~-15℃之间, 温度再低, 防冻剂配方设计难度越大, 不确定因素也增加, 从这个角度讲, 多数情况下没有必要非得要求防冻剂的使用温度一定低于施工时的最低环境温度, 关键是必须在温度降到防冻剂使用温度前就使混凝土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2 采取覆盖保温措施

综合蓄热法的基本做法是覆盖加掺防冻剂, 必要时对水和砂石料进行加热。覆盖的作用是使水泥水化热量和原材料加热热量留在混凝土内部的时间长一些, 尽量延长水泥正温水化时间, 这一点非常重要。保温做得越好, 混凝土降到外加剂“使用温度”的时间越长, 越有时间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3 搞好施工组织

防冻剂的使用效果必须通过良好的搅拌、振捣来实现, 搅拌延长30 m in是为了使外加剂更充分的混合, 外加剂搅拌不匀甚至会引发事故。再者防冻剂有一个最佳搅拌时间和最佳振捣时间问题, 过度会使其中的引气量减小, 不足又会使其中的气泡分布不均甚至产生粗大劣质气泡, 这些都会对防冻不利。此外, 最大限度缩短运送距离, 搅拌站搭设保温棚, 输送管外裹保温套, 架子车覆盖保温被, 工序衔接紧凑等措施都是为了提高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延长正温养护时间, 尽快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4 热工计算

热工计算主要参照湖南大学吴震东提出的“吴震东公式”进行, 它有多方面的用途, 主要用来做验证性计算。要点是:

1) 根据原材料和环境温度计算混凝土的入模温度, T;2) 计算混凝土由此温度降至防冻剂规定温度所需的时间, h;3) 根据成熟度公式计算在上述养护时间内混凝土能达到的强度, MPa;4) 比较该强度是否大于抗冻临界强度, 确定冬施方案是否可行;5) 施工时留置同条件试块, 在环境温度降至防冻剂使用温度的前1 d检验其实际强度, 看是否达到抗冻临界强度。

3.5 掌握防冻剂掺量

有人将说明书上的掺量视为基准掺量, 施工时根据实际温度上下调整, 这种做法是冒险的。一般地, 比较正规的防冻剂产品在配方设计时掺量与使用温度都是一一对应的, 不存在调整问题。防冻剂的多数组份都有最优掺量问题, 适用范围十分狭窄, 掺量与功效并非线性关系。比如将3%掺为4%, 各组份将都增加33%, 很可能造成因含气量增加导致强度下降 (约5%~10%) ;因Na2SO4、Na NO3增加致使碱含量增高而对耐久性不利。若由3%变成2%, 则功效肯定不是减少33%的问题, 而是更多。不仅防冻剂, 其他外加剂亦是如此。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 对混凝土的冻害过程作了介绍, 阐述了综合蓄热法的防冻机理, 提出了防冻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对有效防止混凝土受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上一篇:宫廷建筑下一篇:场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