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类型

2024-08-10

原理类型(精选3篇)

原理类型 篇1

在临床工作中,处处可以见到医用吸引器的身影。外科手术中的清除积血或积液,把持破裂血管的断端,临床急救中的吸痰,妇科手术的人工流产等,都离不开吸引器的作用。那么,医用吸引器的原理是什么?都有什么类型?有何区别?技术进展如何?了解这些对于更好地利用吸引器为临床服务有一定的意义。

1 基本原理

吸引器的原理非常简单,就是通过一定方法制造其吸引头的负压状态,这样大气压就会将吸引头外的物质向吸引头挤压,从而完成“吸引”的效果。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吸引器,原理都是万变不离其宗。

2 不同类型及区别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医用吸引器已有不少类型。按动力源的不同一般可分为:独立电动吸引器、集中控制吸引器。

2.1 电动吸引器

电动吸引器由于使用电能作为动力源,因此具有功率大、吸力强、应用范围广、移动性好等特点,在中小医院中应用较多。

电动吸引器按用途划分有3种:即普通型电动吸引器、人工流产型电动吸引器、洗胃型电动吸引器。

(1)普通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抽吸血、水、脓、痰等治疗使用的,不能做其他治疗使用。

(2)人工流产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人工流产(即吸宫)的吸引器。这种吸引器与其他类型的电动吸引器相比,有两点区别:一是有2只5000m L的储气瓶,还有2只500m L储液瓶:二是具有负压自动控制部分,用来保持设定的负压值范围。

(3)洗胃型电动吸引器是专门做洗胃用的吸引器,这种吸引器的结构是将真空泵的正压和负压都利用起来。它既有正压指示表,也有负压指示表,用专门的旋钮开关控制正压和负压的切换。此外,它还设有控制正压和负压的调节阀。目前,新型的洗胃机都设有正压、负压手动和自动控制功能,不易堵塞,很适合临床急诊使用。

医用电动吸引器按其使用的真空泵类型可划分为2种:

(1)滑片式真空泵。这种真空泵含油。其机械噪声较大。真空泵中贮油室无油或油液面过低时,或提油环不转动时,便不能润滑真空泵,容易将真空泵烧坏。

(2)膜片式真空泵。即真空泵是无油的。其运行噪声小,平时不需要更多的维护。在膜式电动吸引器中还有电磁式结构的负压吸引器。这种吸引器也是利用膜片来控制真空泵进气和排气,达到负压吸引的目的。

滑片式电动吸引器其真空泵如果密封不严,润滑油容易泄漏,这会使内部连接用的橡胶管老化、变质,造成漏气,需要经常检查更换,才能保证真空度。相比较之下,膜片式吸引器要好一些。

电动吸引器由于吸力很强,因此在手术时要特别注意吸力大小的控制,否则容易发生吸破组织和血管的情况,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电动吸引器由于是分散管理,每一台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因此总的来说成本就稍高,而且故障率也较高,使用时占用空间大。

电动吸引器的一个问题就是噪声较大,一般来说放置在手术床边使用。手术室内平均噪音水平要求控制在55~60 d B,而电动吸引器产生的噪音为73 d B,且使用时间长。临床证明接触70 d B以上噪音的人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也会影响手术麻醉过程的平稳。噪音不仅有损于医护人员的健康,也加剧了术中病人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因此一些医院采取电动泵和吸引头分不同房间置放的方法来缓解此问题,而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占用空间较大的矛盾。

2.2 集中控制吸引器

顾名思义,此类吸引器就是利用统一中心负压在设备、手术室、病房设备带上的接口,提供吸引器所需的负压。通过一个墙式流量计连接吸引头来控制负压的大小和避免将污物吸入负压管道内。这种方式的好处是结构简单、准备方便、占地小、噪声低,而且由于墙上负压的力道较小,可以较好地控制吸引头的负压。由于中心统一控制负压,便于统一管理,降低成本。

不过,由于中心负压需要在建筑房屋和装修时布好管道,因此移动性就不如电动吸引器好,需要在有条件的时候才可使用,一般规模较大的医院均采用此种类型。

3 新的技术进展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医用吸引器也在不断发展,总的来说有几个趋势:

3.1 集中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准的提高,对健康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医院床位也不断增加,对于吸引器的使用需求也明显提升,如果仍采用以往的独立电动吸引器显然在成本及收益上均不明智,因此,大型医院一般均采用集中控制的中心负压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在病房、手术室设备带上的负压接口,方便、安全,易于大批量部署,同时便于管理,成本较低,成为医用吸引器的一个发展方向。

3.2 智能化

在电动吸引器上,充分利用“电”的优势,涌现了一批智能化单片机控制的医用吸引设备。如电动洗胃机,就是一种集正压、负压于一体的智能控制设备,通过单片机内程序的控制,完成一系列冲洗、吸取的功能,方便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提高了效率,减少了差错。还有根据近年来新兴的创伤负压治疗理论的智能负压吸引理疗仪等,均是智能化的吸引装置。

3.3 小型化

相较于常规固定地点的医疗救护,在战场和救灾等急救场合或者临时使用的室外场合就需要一种便携、方便的吸引设备。因此,近年来逐渐就有通过了手动或脚踩踏产生负压的吸引器,如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工程科和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手动吸引器和脚动吸引器。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携带方便、操作简单,无需电源即可使用,因而,特别使用于偏远无电源地区、农村卫生院、家庭护理、野外急救及断电时使用。可用于人工流产、吸痰、吸脓、吸血及其他吸引使用。其中手动吸引器是国内首创,轻巧便携,重量不到200g,适用于临时的小流量负压场合。还有公司研制出手提电动吸引器,适合家庭、社区的医疗救护。不过,由于便携吸引器受制于人力和体积等因素,因此无法达到较大负压值,只适合于临时急救场合使用。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介绍了医用吸引器的基本原理,不同类型的构造、特点及不足,以及较新的技术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临床需求的不断提高,更加方便、智能、安全的医用吸引器必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魏君,赵乃昊.简易中心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6):98.

[2]刘娟,冯丁.电动吸引器的结构改造[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1996,2(4):30.

[3]黄家鹏,陈虎,葛晓.一种新型医用吸引器的研制与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8,2(4):80-81.

[4]段晓群.电动吸引器的自动保护装置[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4,20(5):296,299.

[5]孟昭梅,李丽娟.负压吸引器的压力调节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1)34.

[6]王素娟,魏芳.中心吸引器改进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8):258.

[7]尹金秀.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的制作与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34.

[8]安香莲.电动吸引器的改进[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6,22(1):61.

[9]王树峰.自控负压吸引器的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2):87.

[10]汤黎明,刘铁兵,胡新勇,等.急救吸引器设计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9,30(1):30-31.

原理类型 篇2

起重机的工作类型:指起重机工作忙闲程度和载荷变化程度的参数。

工作忙闲程度,对起重机来说,就是指在一年总时间内,起重机的实际运转时数与总时数之比;对机构来说,则是指一个机构在一年时间内运转时数与总时数之比。在起重机的一个工作循环中,机构运转时间所占的百分比,称为该机构的负载持续率,用JC表示。

载荷变化程度,按额定起重量设计的起重机在实际作业中,起重机所起吊的载荷往往小于额定起重.量。这种载荷的变化程度用起重量利用系数k表示。k=起重机在全年实际起重量的平均值/起重机的额定起重量。

根据起重机的工作忙闲程度和载荷变化程度,通常把起重机的工作类型划分为:轻级、中级、重级和特重级4种级别

起重机的工作类型和起重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起重量大,不一定是重级,起重量小,也不一定是轻级,

如水.电站用的起重机的起重量达数百吨,但使用机会却很少,只有在安装机组、修理机.组时才使用,其余时间都停歇在那里,所以尽管起重量很大,但还是属于轻级。又如车站货场用的龙门起重机,虽然起重量不大,但工作非常繁忙,属于重级工作类型。

起重机的工作类型与安全性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起重量、跨度、起升高度相同的起重机,如果工作类型不同,在设计制.造时,所采取的安全系数就不相同,也就是零部.件型号、尺寸、规格各不相同。如钢丝.绳、制.动器由于工作类型不同,安全系数不同(轻级安全系数小、重级安全系数大),所选出的型号就不相同。再如同是10t的桥式起重机,对于中级工作类型(JC=25%)的起升电动机功率为N=16KW,而对于重级工作类型(JC=40%)起升电动机功率则为N=23.5KW。

喷墨打印机技术的类型与原理 篇3

关键词:喷墨打印机,类型,原理

喷墨打印是一种图像传送技术, 它能够将图像清晰地传送并打印出来, 在打印领域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喷墨打印机的市场上, 大部分是惠普、佳能和爱普生3个企业的产品, 而且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笔者通过对喷墨打印机的制作要求分析, 介绍喷墨打印机的关键技术, 并且对其中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建议或意见。

1 喷墨打印技术

喷墨打印技术是使墨滴由小孔定向喷射至纸张的指定位置, 形成图像的技术。这种技术与其他打印技术相比, 形成的图像更加清晰, 效果更好。所以, 喷墨打印机在多个领域都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目前, 液态喷墨打印机是我国的主要打印机产品。喷墨打印技术的核心是薄膜电阻器, 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打印, 在微压点喷墨时, 不需要进行加热处理, 墨水也不容易出现化学反应, 目前代表性的生产企业有惠普、佳能、爱普生等。

2 液体压电式喷墨技术

喷墨打印技术可以根据墨汁的种类分为固态和液态。固态喷墨是一家美国橡胶公司的专利产品, 这种墨汁能够在常温下保持固态, 在经过加热后会变成液态, 通过打印机喷射在纸上, 形成色彩鲜艳的文字或图像。

液态喷墨技术是目前的主流, 市面上的喷墨打印机都是使用这种技术制作的。而液态喷墨技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热喷墨技术, 在发热电阻的作用下将电能转变成热能, 使喷嘴附近的墨水气化, 同时喷出墨水, 在纸张上形成图像。另一种是压电喷墨技术。应用这种技术的打印机里有压电元件, 压电元件能够在通电状况下挤压振动板, 对墨水产生压力, 喷射墨水。然后墨水盒中的墨水会进入到墨腔中, 为下一次喷射做准备。整个喷射过程会受到压电元件的控制, 保证整个过程的稳定性。液体压电式喷墨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有很多优势, 首先这项技术的喷墨过程由压电元件控制, 能够精确控制墨滴的大小和喷射位置, 避免了墨滴飞散造成的打印图像模糊的问题, 提高了打印效果。其次, 整个过程是通过压力来完成的, 而不需要对喷嘴进行加热, 大大降低了能量的消耗。再次, 打印机在常温下使用, 可以正常工作达数千个小时, 液体压电式喷墨技术不需要加热喷嘴, 也就在侧面提升了打印机的使用寿命。最后, 打印机在打印过程中不需要对墨水进行加热, 因此, 墨水的选择有了更低的要求, 可以使用在高温下已产生化学变化的墨汁。

3 Microweave技术

dpi是打印机的图像分辨率, 是能够衡量打印机效果的重要标准。它代表着每英寸内喷墨打印机的喷墨数目。打印质量在单色打印以及彩色打印方面是有所区别的, 单色打印的要求是, dpi越高, 打印出来的图像效果越好。而彩色打印的时候, 不仅dpi值要高也要受到色彩调和能力的影响。因此, 市面上的彩色喷墨打印机的黑白打印和彩色打印分辨率会有所区别。为了提高打印图像的分辨率和质量, Microweave技术应运而生。这种技术有两种:第一种是通过控制字车回程的纵向定位, 实现在纵向上叠加水平打印线的技术。通过这种技术, 能够精确地控制纸张进入打印机的速度, 使打印机的纵向分辨率提高一倍。并且能够降低水平方向上白色条纹的数量和色彩的不均匀, 提高了打印图像的效果。第二种Microweave技术就是控制打印机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打印, 每一次打印都在上一次打印的空隙中进行, 这种技术能够使打印出来的图像空隙更小, 图像也更清晰。

4 墨水的选取

墨水的质量会影响打印机的图像品质, 好的墨水需要有广泛的色域, 能够表现完美的色彩图像, 还能够长久保存。目前, 世界上的喷墨打印机一般采用的是染料墨水和颜料墨水两种。染料墨水是分子级的复合全溶墨水, 不会造成喷头堵塞, 能够在纸上轻易形成图像, 色彩也十分亮丽, 价格低廉。但是这种墨水的防水性、耐光性、抗氧化性都比较差。颜料墨水是将固体颜料研磨后, 溶于水中形成的悬浊液墨汁。颜料本身具有防水性也不易被紫外线分解。此外, 颜料墨水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 能够使图像长久保存, 但是因为颜色的特性较差, 无法与染料墨水争夺市场。“世纪虹彩”颜料墨水是一种新推出的墨水种类。墨水表面有树脂覆盖, 既保证了图像的质量也保证了图像的长久保存。

此外, 油墨触变性与黏度都会对打印效果产生影响, 要实现量产, 必须要保证油墨性能与喷头结构是相符的, 其中, 油墨触变性与黏度是评估油墨打印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一定操作环境下, 油墨的使用类型会决定黏度范围, 只有满足这样的需求, 才能够获取到最优的打印效果。如果油墨黏度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就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改变油墨触变性, 研究显示, 油墨的结构特性与固体含量会对油墨触变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必须要控制好其中的固体含量, 在必要情况下, 可以适当加入触变剂。总而言之, 只有根据打印需求来改变油墨触变性与黏度, 才能够获取到最优的打印效果。

5 结语

液体压电式喷墨打印机的出现, 使得图像打印变得更加简单, 再加上先进的墨水种类, 令喷墨打印机的应用范围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虽然我国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 但是我们仍需努力, 争取研发出更高效的打印技术, 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岩.低价中的强者——惠普Photosmart D5368照片喷墨打印机[J].微电脑世界, 2008 (4) :41.

[2]Jung J W, Ko S H, Jeong Y H, et al.Rea-l time gap control formicro-EDM:Application in a microfact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Engineering and Manufacturing, 2008, 9 (1) .

[3]李安林, 杜慧, 张换平.喷墨打印机墨水的配方优化及制备[J].染料与染色, 2007 (5) :23-24.

[4]褚夫强, 孙翠霞, 高文红, 等.通用型喷墨打印用墨水的研制[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 :64-67.

上一篇:提炼语言下一篇:公路质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