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2024-10-17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精选10篇)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1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始建于1952年, 伴随着共和国成长的脚步天津市首批历史名校,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一路走来......

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的短短几年间, 以滕春瑛校长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率领着全校师生,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创新发展学科德育办学特色, 秉承“为学生成功人生铺路, 为教师专业成长建桥, 师生互动共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理念, 不断开拓思想, 不断攀登高峰, 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新挑战的同时, 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走上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现代化学校发展之路, 学校先后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教育十大杰出机构;获全国学生满意家长放心办学单位;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先进学校等。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喜悦。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2

1.建筑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测

2.建设工程材料见证取样检测

3.建设工程专项检测、鉴定

4.司法鉴定

5.标准起草、工程质量分析、材料微观组成及性能分析、新材料研制等技术咨询服务

6.水泥胶砂强度试验用标准砂销售

天津市质量监督检验站第24站

天津市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天津市质检24站是天津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及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法授权的天津市具备建筑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定质检机构,承担天津市辖区内建筑工程质量的生产检测、新产品鉴定检测、质量监督检测、社会委托检测与仲裁检测业务,出具的检测报告具有法定效力。

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经济贸易活动中出现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外检测机构即将进入中国检测市场,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第24站)紧密跟踪检测技术的发展,勇于面对新的挑战。为此,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已通过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审查认可。实现了一个标准一次检测,全球认可的目标。

主要承担业务

一、建设工程用水泥、钢筋及钢材(含焊接及机械连接)、砼外加剂、粉煤灰等等原材料及建筑工程需见证取样的全部建筑材料;砖、路面砖、空心砌块、内墙板、隔墙板、条板等墙体材料,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防水材料,建筑涂料,装饰材料,土工检验等检测。

二、建设工程用轻钢龙骨、钢模板、建筑脚手架扣件、散热器、预制砼构件、高强螺栓、通风管道等建筑部品,建筑门窗及建筑幕墙检测,化学建材检验(塑料管材、型材)、预应力锚夹具连接器、预应力钢铰线松驰检测。

三、建设工程用各种砼(含商品砼)、砂浆配合比、拌合物性能、物理力学性能、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碱集料反应等试验评估与检测。特别推出水泥和混凝土强度的快速推定,能提前预测28天强度。

四、建筑材料、装饰材料放射性核素检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检测,是天津市建设委员会、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授权的专项检测及仲裁单位。

五、砌体结构、砼结构、钢结构、钢网架结构等检测与变形观测、建筑结构及建筑功能检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建筑节能、保温性能检测、钢结构探伤无损检测。

六、砼外加剂、钢筋、建筑门窗、粉煤灰等核准证及生产许可证产品的审查与检测。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兵团)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教育厅(委)高等教育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教育技术装备处(部、站、中心、办),高等院校,教育部所属有关单位,其他有关单位:

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五十五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定于二○○八年四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会议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承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协办。具体的会务工作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设备供应站承担。

会议的主要任务:一、各级各类教育所需仪器、设备、教具、标本、模型、计算机及软件、电教器材及软件、体育器材、教学用出版物、挂图等全面的展示;二、教学仪器设备行业重要问题的研讨及技术交流。

凡经过工商登记的企事业单位,并有产品标准和检测报告的均可报名参展。报名参展一般实行属地化原则,即各企事业单位均归入工商登记所在地代表团。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组团单位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负责联络本辖区内高教、普教、职教、成教各业务部门及学校和生产经营的企事业参展单位组成统一的代表团,认真审查把关,做好组团参展管理工作。申请特展展位的单位,也可直接向主办单位报名。对于不便组团的省级单位,其属地内的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向主办单位报名。

各组团单位申报的资料,请一律按新版《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会管理系统》的要求录入。为便于及时进行汇总,请将《参展单位申请表》于二○○八年一月二十五日之前寄、传或用E-mail发至主办单位。《参展单位申请表》的数据应与录入的数据一致。

展示会的展位、住宿的分配及应收费等具体事项,将另行通知。

主办单位联系人:王文声 张润兴

电话:(010)66519361;66516617

传真:(010)66519145

地址:北京市西单辟才胡同丰汇园8号楼1101号

邮政编码:100032

E-mail:1、wangws0511@163.com

2、ceieaweb@yahoo.com.cn

附件:参展单位申请表(手工填写)

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

二○○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4

□在采访您之前, 我们也查阅了大量有关您的资料, 很多资料中提及“生态型教育”的理念, 请您具体解释一下。

■从大的方面讲:从教育的本质来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专门活动, 要以人的生命成长为起点和终极关怀。回到现实, 我们发现,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但是, 在我们很多学校, 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过于注重物质建设, 人文内涵挖掘不足, 形成了物质与精神的失衡。师生虽然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 但精神境界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二是智育依然高于一切, 德智体美各育呈现结构性失衡。三是课堂教学低效, 新课程改革要求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及行为跟进之间存在失衡。我认为, 要解决教育生态失衡的问题, 就要坚持教育的生态取向, 实施生态型教育。生态型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尊重个体差异,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 使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从小的方面讲。学校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也需要平衡、和谐、开放、共生。只有呵护教育生态, 顺应教育生态, 才有可能办好学校。

□请您谈谈生态型教育的特点。

■《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 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 就要求我们必须敬畏规律, 尊重规律, 遵循规律。这正是“生态型教育”的最大特点。因为“生态型教育”恰恰在如何理解“适合”、探索“适合”、落实“适合”这些关键问题上, 给了大家重要的启示。生态型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自然性。“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是树木的大道,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是树人的至理。生态型教育强调以尊重和敬畏生命主体为起点,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挖掘人自身所蕴藏的潜能。

二是多样性。万众生态, 丰富多样, 不拘一格。生态型教育充分关照人的发展的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

三是整体性。每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都应该是完整的、全面的。生态型教育坚持以教育的完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和谐性。和谐是时代的强音, 和谐是一种境界。生态型教育追求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和谐, 以教育自身的和谐促进个体和组织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生态型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师?

■生态型教育是全面优化教育生态, 尊重生命主体, 创设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充分开发个体生命潜能, 顺应并促进每个生命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型教育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教育, 这种和谐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是文化精神所倡导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生态型教育要努力将学生培养成生态型学生。即:具有和谐境界的高素质人才和能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具有和谐境界的高素质人才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与自然和谐, 具有保护环境的能力;二是与他人和谐, 具有合作精神;三是与社会和谐, 具有社会责任感;四是与自身和谐, 具有自主发展能力。能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强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二是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三是有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能力并有所发明创造。

生态型教育要求建设一支生态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 具有开放包容的心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谐共荣的境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习型教师团队。培养德才兼备, 能在全市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的专家型骨干教师群体。

□如何打造这样一支生态型教师队伍?

■以团队意识为主旨建设和谐教师团队。我们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注重整体规划, 促进教师团队建设;立足校本培训,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搭建发展平台, 培养名优骨干教师”。在具体措施方面, 学校制定订了《五十五中学教师发展规划》, 教师们结合学校规划, 制订《个人发展计划》, 激发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愿望, 在个人发展目标确立的同时, 又建立了教师成长记录册, 让教师全程关注自己纵向发展过程, 并通过阶段性反思、总结、积累、不断完善自我发展体系。

为了使教师能成为生态型教师, 并具有开放、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学校搭建平台, 使教师有更多的机会与校内外同行交流, 与同学科教师交流, 学习和借鉴同行的有效教育教学经验和做法, 不断汲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不断学习所教学科的最新成果并以适当形式融入自己的教学中。学校注重校本研修, 通过专家讲座、名师讲坛、师德论坛、专题学习、参观访问、课程开发、同课异构、技能比赛、听课评课等活动, 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了使青年教师提速进步, 学校坚持“老带青”的师徒结对, 并安排部分教师校外听课, 老师们感到收获很大。学校为每位一线教师购买“五三”等复习资料, 使教师都具有驾驭中、高考的教学能力。学校每年都要拿出专项资金为教师购买图书, 不仅有业务书籍, 还有立德、立行、立志的书籍, 例如, 教师节我们为每位教师购买两本书, 一是《工作赢在心态》, 二是《别让压力伤了你》, 真正践行“急教师所需、助教师提高、帮教师成功”的校本培训理念, 形成了“心怀感激、追求卓越、和谐共赢”的生态教师观。

我们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生态型教育理念倡导共生共荣, 和谐发展, 我们以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 倡导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每个备课组每两周进行一次研讨课观摩, 互相听课评课, 共同提高进步。每个备课组集体备课, 集体编写学案、集体制作课件, 学期末备课组的教研成果互相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在班集体管理中, 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班主任定期召开任课教师会, 分析学生各科情况, 确定薄弱学科、薄弱学生,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齐抓共管, 使每一位教师的分力形成集体的合力。现在教师们合作意识增强, 既能相互尊重, 共享信息和资源, 优势互补;又能积极向上, 勇于拼搏和进取, 不断超越自我。

□我们刚才走进校园后, 感觉各个楼层的设计很新颖, 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也体现了生态型教育的理念吗?

■对, 这是我们的生态型教育在校园文化物质层面的具体体现。我们希望让校园生态成为师生精神的乐园, 就是要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 有益于师生精神成长的校园生态环境。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能, 因此, 我们对校园环境布置作了整体设计。

校园绿化整体规划设计突出了生态校园的办学特色, 整体以绿色为主色调, 不仅使校园绿意盎然, 而且在楼道、教室、办公室处处布置绿色植物, 透出生机和活力。环境文化设计分几个系列。例如:在实验楼的每一层都设计为学科走廊, 将化学、生物、物理、信息技术的学科发展历史、前沿动态、学习方法等知识用展牌形式布置在走廊, 另外在教学楼通道学校将统一布置四个系列主题教育板块, 即: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在校园和教学楼的显著位置设置多个宣传橱窗, 重点展示师生风采, 正确引导弘扬正气, 使全校师生学有榜样, 赶有目标。教室是重要的育人阵地, 每一间教室既有学校规范的统一布置要求, 又有个性化的班集体名片, 班集体名片中有激励全班积极向上的口号、有体现全班同学是一家人的合影照, 等等。各班都设有个性化的班级文化园地, 彰显班级特色教育。

我校的校园环境布置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每一个主题内容都由师生共同参与研究设计, 不仅调动了师生热爱学校、钻研学科知识的积极性, 同时也张扬了师生的个性, 激发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校园环境布置的每一个主题都作为校本课程内容, 是每一个新生入校的必修课, 体现校园的生态育人功能;三是校园环境布置力求做到让校园的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教育力量, 体现“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不仅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层面, 在学校制度文化层面和学校精神文化层面我们也做了很多探索。

□生态型教育下的德育是什么样的?

■生态型教育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我们提出“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的生态型德育观, 整体构建三大德育生态圈。一是构建学校德育生态圈。我们遵循“生态型教育”的理念,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遵循系统性原则, 将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 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遵循整体性原则, 统整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学科德育和学科教学, 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化;遵循差异性原则, 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 实现德育方式的多样化。二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生态圈。我们注重用大德育观构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开办家长学校, 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建立校级、年级、班集体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 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课堂”。三是构建网络德育生态圈。结合学生实际, 注重普及网络法律知识, 规范学生上网行为。全校每个班都开通了班级博客, 建立了“QQ”群, 家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 增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

□生态型教育下的课堂是什么样的?学校有哪些好的经验和做法?

■生态型课堂是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场所。我校以“生态型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作为校本课题,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究、听课评课、相互学习, 让教师在学习实践中, 努力构建生态型课堂,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做法是:

第一, 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设计上, 教师们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设定不同的目标要求,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知识养料和能力的提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知识内容的讲授, 从作业布置到考试测验, 从课堂提问到课下辅导都有层次性, 真正做到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第二, 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一是课程的开放性。学校设置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中, 有每周一次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 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 启迪了智慧, 发挥了特长。二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军营、走进田野、走进厂房、走进社区, 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三是学习成果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表现在教材中的习题作业, 还通过海报设计、学具制作、调查报告、论文征集、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等多种形式得以体现, 拓宽了学生展示学识和才华的舞台。

第三, 选择多样性的教学策略。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研究适合本学科、本年级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 “学案导学, 自主探究”“模块教学”“信息技术整合”等多种教学策略应运而生, 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和动态生成, 使师生的学科素养和生命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生态型课堂要求从“教”走向“学”, 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从“传授”到“体验”, 使学生感悟学习的意义;从“被动”到“主动”, 使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将动员全体教师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课堂教学评价的改进等诸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将课堂创建成民主、和谐、开放、共生的生态型课堂。进一步构建“‘一二三四’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生态型教育理念。把课堂看作一个有机生态整体, 师生共同创设民主、和谐、开放、共生的教学氛围, 师生和谐, 共生共赢。两个目标———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师生生命质量整体提升。三个原则———学案导学、自主体验、合作探究。四个环节———整合式导学、互动式认知、分层式运用、发展性评价。

将管理过程中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是我几年来做校长的习惯, 通过系统整理构建生态型课堂的每一步探索, 目的在于将自己多年探索实践的“生态型教育”真正渗透到学校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充分开发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潜能, 力争实现全校师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为将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打造成一所名副其实的生态型学校, 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链接:王杰, 198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 获硕士学位, 中学特级教师, 现为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校长, “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首批学员;曾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工作者、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全国百名优秀中学校长、天津市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主持完成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生态型学校实践研究”, 撰写专著《生态型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课题成果获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天津市第七中学 篇5

天津七中创建于1951年,是全国首批重点中学,天津市高中首批招生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近三年以来经政府和教委部署,进行市局调整、重新规划,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以雄伟壮丽的风姿矗立于海河东畔。中央首长及市区领导多次莅临我校视察工作。现有特级教师8人,河东名师3人,具有硕士研究生教师11人,教育硕士学位教师10人,市级兼职教研员4人,区级兼职教研员8人。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陶冶了广博精深的治学精神。近年来,贯彻市委、市政府重点建设一批南开耀华式的优质高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好教育的愿望的部署,经扩建维修,学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学校有一个年富力强、团结实干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教师队伍。多年来,形成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教育理念,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促进学生自主性发展,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特长的发展。每年举行校园文化节,辩论赛,英语口语比赛,作文大赛,篮球联赛等各项活动。

实现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重要指示,以德育教育为前提,以教科研为先导,以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为基础,以课堂教法改革为重点,以应用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手段,以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为主攻方向的办学模式,已成为全校教职工的共识。

创新,天津七中教育发展的灵魂,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的天津七中,为开创教育的新局面为创建世界一流优质名牌中学而努力奋斗。

“质量立校,追求卓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天津一流,全国示范”是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市级课改样本校,学校注重以人本思想关爱学生的生命,以全面的目标引领学生的未来,以多样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素质,以高效的教学指导学生的学习,以丰富的活动张扬学生的个性,以科学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以严格的要求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崇高的典范影响学生的志趣,以优良的校风净化学生的心灵,以优美的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教师教风严谨,师德高尚;学生学风浓郁,学有所长;教育教学成绩优异,每年学生在全国学科竞赛中都有数十人获等级奖。高中会考合格率始终保持100%,连续十八年在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近几年来,高考本科一次上线率为98%以上,大学录取率均为100%,大批学生被名牌大学录取。2009年高考更是取得本科上线率100%的骄人成绩,并且天津市高考文科状元也落户七中。

七中高中与市直属五中学并列成为首批招生校。学校重视培养特长生,在市级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中有数百人获奖。其中有全国华罗庚数学金杯赛金牌第一名,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天津赛区)连续三年团体总分第一,计算机信息技术竞赛银牌、铜牌,高中数、理、化、英竞赛的一、二、三等奖,文艺体育队多次获一、二等比赛奖。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七中将抓住建设和发展的机遇,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进程,面向全方位的现代化,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热烈欢迎优秀生加盟七中成长成才。

学校多年来保持先进,荣获奖项(较大影响的奖励有以下):天津市文明学校;天津市贯彻体卫两个《条例》示范校;天津市“三A”学校;天津市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天津市中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天津市实施“中小学行为规范”示范校;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天津市“双信”最佳单位;天津市优秀“家长学校”;天津市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校;天津市教育学会“十五”课题实验校;天津市德育实验基地;天津市优秀中学生业余党校;天津市花园学校;国家级绿色学校。学校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区级优秀支部。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成林路30号。

现任领导:

王娟 天津市第七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

李锡麟 天津七中副校长、党支部副书记,中学高级教师。

刘惠明 副校长。

吴克琪 副校长。

王宝庆 副校长。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6

□我们知道,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是天津市首批24所“特色高中校”之一, 学校的“幸福教育”也产生了颇为广泛的影响, 请您谈谈对“特色”的理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 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学校办出特色。

应该说, 特色学校是对教育规律更高境界的认识, 是校长更高办学层次的追求, 是学校实现新超越的抓手。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创新过程, 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所学校能否办出特色, 关键看校长是否具备“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 可以说, 校长是关键, 理念是核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没有特色的学校是一所平庸的学校。在学校特色由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 最终形成特色学校的过程中, 校长的办学理念起着先导作用, 理念既带有校长鲜明的个性特征, 也是校长多年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概括的思想结晶。特色学校建设的核心, 就是校长在传承学校文化的同时, 从学校办学历史中提炼出学校精神文化的“魂”———办学理念。强化理念的牵引作用, 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内涵, 积淀学校的精神文化, 确立学校精神文化, 形成学校主流价值观。学校的办学理念一旦形成, 校长必须对学校办学理念做出系统的描绘, 深入挖掘其内涵, 使其转化为各部门和每位教职员工教育实践行为的指南, 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愿景。这就需要广泛宣传, 在师生中宣传, 统一思想, 统一认识, 形成合力;在社区中宣传, 让社会广泛了解, 得到社会的支持;在家长中宣传, 使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学校教育理念, 增加教育合力的成效。

□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生源水平等方面千差万别。您认为确立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 应该如何结合学校的实际选准切入角度?

■特色学校建设的切入是多角度的, 可以从学校历史或办学传统中发现和提取有特点、有价值、有优势的因素, 挖掘其背后理念, 进行整理和归纳, 并将其扩大到学校的各个方面, 逐渐形成学校的特色。

每所学校的历史发展、育人成就、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办学经验等因素均有着与其他学校不同之处, 而其中必然蕴藏着有利于自己办学取得最佳成绩的因素, 抓住这样的因素, 再把它放到现代教育背景中来进行筛选, 选出既符合普遍要求, 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因素, 这便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关键。要想这一特色符合办学规律, 切入角度必须能够作为本校的育人目标和育人的基本内容, 具有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推动师生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 能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 能够利用这一特色形成本校的育人模式, 带动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开展。

特色学校建设能够把握问题的主要方面, 抓到问题的实质, 特色学校建设才会顺理成章, 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您如何看待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校长的办学理念、价值观、审美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关注学校文化, 营造学校文化氛围, 形成文化陶冶, 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彰显学校的精神文化, 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对于学校的领导者而言, 只有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才能驾驭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因为,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历史与现实的集中呈现, 它对学校发展具有价值引导、观念整合、情感激励、制度规范、行为矫正等作用。它影响着生活在这个文化场内所有人的核心价值观, 从而改变学校的气质。特色学校建设必须着力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形成学校的精神价值追求。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髓和支柱, 立于学校资源的统整和理念的挖掘。课程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 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 以大课程观深化课程改革, 提供对学生终身发展需要的、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适合学生个性需求的校本课程, 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让课程特色成为学校的亮点和品牌。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建设, 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有机兼顾、和谐并进。整体的文化特色体现在个体的文化特色之中, 学校的文化特色体现在师生文化特色和课程建设特色之中。

因此, 我们注重学校文化的积淀, 用文化陶冶学生, 用文化浸润教师,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德润人心, 文化天下。”这是我们积淀学校文化之所求, 也是特色学校建设的着力点。

□您刚才提到“用文化陶冶学生, 用文化浸润教师, 用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如何理解?

■学校文化, 能产生强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学校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强调“用文化引领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 努力实现学校的教化育人功能。以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以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生的发展, 以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们坚持走教育内涵发展之路, 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教师素养包含三个层面, 即文化底蕴、教育追求、教育智慧。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底蕴, 即人文素养。有没有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的丰厚或浅显, 常常决定、影响着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格魅力, 是否具有敏锐的学科眼光, 是否具有广阔的胸襟与气质, 是否具有高雅纯洁的审美情趣与淡泊的心态。这也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同样是一节课, 有文化内涵的教师, 能充分挖掘出教材的价值, 并且能多元地引导学生来理解教材, 知识联系广, 方法点子多, 教学形式活。教师能挖掘教材, 延伸教材, 关键是教师自己有文化底蕴。所以, 我们关注新的教学方式、推进“三学四导五环节”教学模式的同时, 也关注教师文化底蕴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使教师确立正确的学习观, 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与书终身相伴的习惯, 营建起自己的广泛的教学支撑体系。我们提倡教师向书本学习,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名师系列讲坛、专家专题讲座等, 通过多种渠道不断充实自己。学校多方创设条件, 为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学习提供支持, 不断丰富教师的学习资源, 有效地帮助教师形成广阔的视野, 让教师在读书学习中感悟生活, 提炼生命价值, 充实文化底蕴, 提升做人的境界。

□要形成学校特色, 必须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作为校长, 您是如何考虑的?

■师生共同发展是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质性要求, 如果没有使我们的师生得到发展, 这样的特色建设就是空泛而没有实质意义的, “教好每一名学生, 发展好每一名教师”, 理应成为特色学校建设的朴素诉求和人文目标, 做特色学校建设最给力的支撑点。所以, 校长应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加强以爱和责任为核心的师德建设, 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重点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加强骨干力量培养, 形成骨干教师梯队, 起到典型带动的作用。在教职员工中, 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系列讲坛活动、培训学访活动。厚实文化底蕴, 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创建学习型学校。培养出一支素质精良、特色鲜明、具有特长的支撑特色学校建设的教师队伍。

学校管理在“一切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下, 不断强化管理也是服务, 实现服务一线的根本;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实现教师发展的根本。教师工作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要使学生学有所长, 教师必须做到教有所长。

□那么, 作为学校管理者, 应该如何在管理中体现“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 实现教师发展的根本”?

■现代教育是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教育, 是关注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发展是教育本源的回归和呈现, 教育首先是要“心中有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今后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

转变学校管理理念、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是高水平办学的重要内涵和重要保证。学校管理者应该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 将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导向管理与民主管理相结合, 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实现教师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 时时处处都是创新管理。学校管理者应认识到, 现代学校领导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对学校管理者的要求, 必须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理念, “人是第一要物”, 对于学校而言“教师是第一生产力”。学校的管理伦理要“以人为本”来建构;管理价值要体现人的提升, 管理制度要追求人的发展。

为此, 我们就要对“管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改变“管理就是强制, 就是发号施令”的传统观念。在学校管理中应该把制度约束的刚性管理与充满人本关怀的柔性管理相结合, 既讲科学, 更讲艺术, 实现既有约束又有激励学校管理机制, 最终达到有形管理为辅、无形管理为主的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

教育的一切改革, 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 实现人的发展为追求。作为管理者, 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 体现时代的精神, 基于课改的新要求, 努力做到不断创新。在学校管理定位上, 管理者要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 实现教师的主体性发展为使命。做到学校以发展为本, 学校的发展以教师发展为本。让每一位教师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学校管理要树立以实现教师发展为目的、为教师发展服务的理念追求。

□刚才您从学校特色建设、文化建设以及在学校管理等方面谈到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您能从课程和教科研的角度谈一谈教师的专业发展吗?

■新课程的实施, 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教师要向探究型、学者型、开放型、专家型转变。转变的基础是教师个性的张扬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唯有如此, 人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最终实现教育的最高境界:师生情感的互动与生命价值的体现。因此, 学校必须以校为本, 组织完善校本教研机制, 营造研究氛围。从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出发, 通过全体教师共同研究, 达到解决问题、提高质量的目的, “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指导实践、为了实践”。教师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既是执行者也是创造者、是课堂层面的决策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是有效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与学生的合作者, 教师还应成为学校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者。所以, 教师必须学会反思、学会合作, 成为教学改革实践的探究者和研究者。校本研究要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动力, 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团队的作用。教师要有问题意识, 形成学习的习惯, 特别是要形成反思的习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开展和深化, 就可以整合学校人力资源, 在学校营造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

学校通过组织不同主题的“教师论坛”和“教师沙龙”活动, 以及专家的专题讲座等, 有效发挥团队精神, 在互动中互补, 实现教师教学水平共同提高, 专业共同发展的目的。在校本教研活动中, 开展“同课异构”“案例研讨”“教学叙事”“菜单式培训”“专题研讨”等灵活多样的校本研究。从不同角度切入, 从不同层面分析, 引导教师去发现问题, 引领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感悟教学的真谛, 体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优势, 享受成长的喜悦。教师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群体交流中体验校本研究的独特魅力, 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能够迅速成长。教师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在“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管理实现科学化、人文化;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引领教学实现探究化、合作化;以科研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实现专业化、学者化”的实践过程中, 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 进而实现学校内涵的发展、软实力的提升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人是创造一切奇迹的主体。”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校是否拥有一支素质高、专业化强的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工作的管理水平是高水平办学的重要保证。实现学校管理以人为核心的转变, 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 构筑学校文化建设高地, 通过校本教研有效研究, 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7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附属小学的外观很普通, 可是走进学校会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不仅美观, 而且充分发挥了环境的教育功能。李群莉校长介绍说:“在环境文化建设中贯彻办学理念, 突出办学特色, 将形象的感召力和精神的影响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整体布局达到和谐统一。学校制定了三个原则:一是简洁、独特, 环境要起到教育作用。二是协调、统一, 要体现办学思想、办学特色。三是节俭, 不奢华, 少花钱, 办好事, 用好钱, 办大事。在环境文化上, 我们通过精心合理的布置, 校园面积小反而使得我们的亮点得以更加集中的展示。从走廊到过厅再到操场围栏, 只要能够加以利用的空间我们就都不会放过, 让每一寸空间都会说话, 每一面墙壁都有教育。”

在教学楼内围绕三个主题, 设立了四个教育功能区, 并借助三种颜色加以划分。三个主题是:快乐童年, 智慧之树, 放眼世界;三种主色调:蓝色象征纯真, 绿色蕴含生机, 橙色意味收获。四个教育功能区是:规范区、展示区、阅读区、文化区。

一楼是规范区, 关注学生养成教育。以打开的书为造型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班级评比栏, 将教育的制度、过程、结果呈现于大家眼前。从小处着眼, 细化具体要求, 将“附小一日常规”编写成朗朗上口的小歌谣, 让初到二十附小的学生就知晓常规、规范言行。

展示区分布于学校各个角落。楼梯两侧墙壁上的相框里呈现的是一个个校园精彩瞬间:五旗教育、社会实践、艺术节、劳动节……展示了多彩的校园生活。教室门外的班级特色展示板上由各班学生们自主参与、动手设计的班名、班训、班徽各具特色。“cool乐星球”、“水果之家”、“天使乐园”、“晶莹水滴”这些亲切的班名;“班级全家福”、“班主任寄语”、“班级之星”让学生们找到了回家的感觉。教室内部的展牌:如“才艺角”、“学习园地”、“快乐瞬间”、“香香书屋”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给予学生想象、展示的空间。教室后面的古诗文诵读板, 配合每日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传递着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

二、三楼的空间是学生艺术作品展示区。美术作品展、创新作业展、不同学科的知识树……既拓展了课内知识, 又培养了创造能力。科学学科的“创意展示台”、音乐学科的“知识走廊”, 熏陶感染着每一名学生。

每个楼层的入口处都设有学生阅读区, 三座休闲书吧分别采用了骏马、果树和世界地图的抽象艺术造型, 既富有新意又巧妙映射了“快乐童年”、“智慧之书”和“放眼世界”三大主题, 所有的书籍有图书馆的教师定期更新, 学生可以自由阅览。课间, 学生们围坐在“书吧”旁, 徜徉在书海中, 学生感受着读书带来的快乐。每天有轮流的图书管理员负责整理, 没有丢失过一本书, 也没有一本书破损, 这是无声的、自主的教育过程。

过厅中具有语音功能的文化墙, 以德育特色“五旗教育”为内容设计。

前楼迎面的三面文化墙象征着学生成长的历程:蓝色背景下的小树苗, 多么像刚刚走入校园, 充满稚气的低年级学生, 他们像小嫩芽一样等待着雨露的滋润和阳光的哺育;绿色映衬下的五彩小树, 告诉每一个人, 孩子们在二十附小多姿多彩的教育中尽情汲取养分, 已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小树;橙色中缀满果实的大树, 象征孩子们在二十附小这片教育的沃土上收获喜悦, 收获果实。后楼文化墙与前楼遥相呼应。“快乐童年”结合创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 通过三幅图画展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 使孩子从视觉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智慧之树”结合科研课题, 师生共绘知识之树。各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绘制的知识树不仅使知识脉络清晰, 而且让人过目难忘。知识树凝聚着二十附小教师们探索创新、永无止境的魄力, 不仅极大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和成长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 它传递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方法, 使学生终身受益。“放眼世界”采撷国内外时事热点事件, 开阔视野, 面向世界。

学校还合理调整了校园布局, 改造了体操台、升旗台, 新建了运动休闲区, 拆除原有的院内围栏, 延长跑道长度, 巧妙安排和使用好校园内的每一寸空间, 甚至就连镂空围墙、体操台等也发挥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功能。阳光体育运动每天成了南京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管理篇:“三三”策略, 彰显以人为本

学校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探索出促进学校发展的管理模式, 即“三三”策略。“三三”策略围绕三个核心内容 (关心人、尊重人、成就人) , 实施三个工程 (温暖工程、形象工程、成长工程) , 激发和调动全校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增强了凝聚力, 实现了师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学校现岗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年人, 一部分人家庭负担重, 还有一部分人曾经抱有追求舒适安逸生活的想法。针对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倦怠现象, 学校不是简单搞末位淘汰, 而是因人而异, 对症下药, 不放弃、不抛弃, 通过心理健康讲座、专家咨询, 调整教师的心态, 使其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转岗培训, 拜师学艺, 帮助他们找准位置,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管理学强调‘细节决定成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 带给教师的却是深远的影响。节日里, 学校领导一封封热情洋溢、充满亲情的慰问信传递到教师家属的手中;健身房里, 教师尽情地挥洒着汗水, 带走工作的疲惫;练歌房里, 教师纵情地释放着心情, 带来身心的愉悦;青山绿水中, 回荡着教师们的欢声笑语。释放压力的‘破冰活动’, 火爆的娱乐节目, 紧紧地把二十附小的教师团结在一起, 大家沉浸在喜悦与幸福中。当教师有一种情感上的依托时, 他们会感到在这个学校很温暖。”李群莉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二十附小以形象工程为抓手, 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唤起教师的工作热情。把依靠教师、满足教职工创业需要, 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关键。学校实行干部示范制。要求教师做到的, 干部必须做到;要求教师不做的, 干部坚决不做。学校还通过设计人文性、多样性、连续性的活动, 激发教师的潜能:温情家访活动, 强化服务意识;师徒结对活动, 强化合作意识;家长开放活动, 强化责任意识;评选“我心中的教师”活动, 强化民主意识;献计献策活动, 强化主人翁意识。教师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塑造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学校还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宣传阵地, 配合电子屏、布标、宣传栏、和平教育网及大众媒体等, 展示师生风采, 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同时极大地鼓舞了全体教职工的荣誉感, 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学校尤其关注教师的心理问题。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他们对愈加开放的基础教育的了解, 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期望值与日俱增, 他们对学校办学质量也提出更高要求, 加上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更加科学、严谨、精细的管理要求下, 教师难免会出现不适应、感到压力大等情况, 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工会细心呵护教师的身体及心理的健康。从食品上, 每天一个水果、一杯奶;从锻炼上, 每天坚持做一套操;从健体上, 每月一次保健治疗, 每学期一次健康讲座, 每年一次全面体检。

在科学的身心健康理念指导下, 学校还随时注意教师的心理状态, 做出成绩时, 及时肯定表扬, 满足教师的成就感;出现困惑时, 谈心不过夜, “80后”的小教师喜欢发短信, 那就及时跟进, 你来我往中释放了心中的迷惑……

学校把成就教师、满足教师的发展需要, 作为促进人的发展的根本。为此, 学校实施了成长工程。在教师论坛中, 围绕“教师为什么受人敬仰”、“最幸福的事是什么”展开讨论, 共同寻找幸福的真谛。通过“说课、赛课、访名师、结对子”等活动, 为教师搭梯子、压担子, 促其迅速成长。学校还强化干部的两个意识, 即放大镜意识———善于发现人的优点、长处、进步;望远镜意识———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学期末, 改变过去依靠数据、只关注结果的评价方式, 将教师工作的过程与结果结合在一起, 进行评价。精心发掘每名教师身上的闪光点, 集思广益, 创设各种个性化奖项, 如默默奉献奖、勇挑重担奖、最具亲和力奖、老骥伏枥奖、团结协作年级组奖、勤俭节约年级组奖等。一个个奖项的揭晓, 演绎着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放大镜意识与望远镜意识,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 在成就教师的同时, 提高了教师的幸福指数, 帮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 克服职业倦怠感, 促进了教师群体共同发展。

实施“三三”策略, 有效地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责任感, 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整体竞争力, 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都上了新的台阶。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一位家长在发表的文章中写道:“二十附小有众多甘为教育事业奉献的教师, 他们在教育学生上耐心, 在教学上用心, 真让每一位家长放心。当初没有盲目跟风择校, 而是让孩子就近入学, 真是明智之举。”为表达自己的心情, 家长们特创作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同心同德群力, 下联是:共创附小新春, 横批是:桃李满园。

体育篇:每一寸土地都是学生们的乐土

伴随着一首首学生喜闻乐见的乐曲的变换, 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变换着队形, 折返跑、换物接力、投掷沙包、跳长绳……不时还传来一阵阵欢笑声。这是记者看到的阳光体育活动的情景。

为了使全校600多名学生在有限的空间内达到很好的强身健体效果, 二十附小的体育教师们着实下了一番工夫:为了保证全校学生一次性出操, 体育组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丈量校园每个可利用的地块, 绘制地图, 认真计算。中、高年级进入大操场, 一年级利用教学楼与前院的空间, 二年级巧编队形后使用后院休闲空间;将体操台的高度设定为“台阶试验”的高度;将校园镂空墙的高度设定为适宜学生进行侧压腿的高度;打通前院与操场, 开发出50米跑道;在后院休闲区设置小型锻炼器械;为避免学生在训练中发生安全事故, 标枪、铅球都穿上了泡沫塑料外衣, 用软质铁丝制作跨栏……

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 是学校开展阳光体育的时间。在“运动员进行曲”的乐曲声中, 二十附小全体师生来到操场指定位置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一套整齐的课间操后是学校自编的素质练习操。随后, 伴随着不同的乐曲的变换, 学生们以班为单位变换着运动项目:大操场上:环形跑、集体跳长绳、换物接力;前院:蛇形跑、单脚交换跳、兔跳、沙包投准;后院:环形跑、单脚接力、运球接力、沙包投准。根据不同场地, 结合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开展适宜的体育活动。

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的同时还必须要保障每名学生的运动安全。为此, 二十附小将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项目大多设计为集体项目。但是, 考虑到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是不一样的, 教师们特意在“阳光体育活动”的最后为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了“特长展示”环节。这时学生们会将自己在课外练习的“绝活”拿出来, 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活力滑板、快乐呼啦圈、花样跳绳、花样踢毽子、前手翻、侧手翻、纵劈叉、后仰下桥、拉丁舞、跆拳道……短短的5分钟, 却取得了意外的高效益。看着操场中央的伙伴在尽情展示自己课外体育锻炼的成果, 操场下的孩子们在为同伴喝彩的同时强烈的表现欲望也被激发起来, 很多学生暗地里利用课余时间选择适合自己并喜欢的项目开始苦练起来。没多久, 报名参加展示的学生越来越多, 每天都有新面孔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校园内渐渐形成了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争相展示体育技能的浓厚氛围。就这样, 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自然地结合起来, 将学生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拓展到课外, 毕竟学生在校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在锻炼中增强体质, 在锻炼中磨炼意志, 在锻炼中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

多年来, 二十附小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根据不同季节开展专项体育竞赛:每年春季的跳长绳比赛、夏季的篮球投篮赛、秋季的田径运动会以及冬季的跳绳、踢毽子赛, 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德育篇:开展“五旗”教育, 彰显学校特色

“五旗”即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二十附小开展“五旗”教育, 力戒简单的说教。学校长期与武警某中队、武警某警卫连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 聘请他们担任学校开学典礼的升旗手。还聘请部队干部、战士担任大、中队校外辅导员, 他们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军训, 也把学生带进军营体验部队生活。学生爱党爱军的自豪感、敬佩感油然而生。

利用二十中学的人力资源, 二十附小建立了党带团、团带队的机制, 成立了由两校书记、校长、党务干部、教工团书记、德育主任组成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 定期制定计划, 布置工作, 召开会议。学校充分利用社区优势, 每年派出2到3名干部教师到社区工作, 使校内、校外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军民共建协议的签订, 党带团、团带队机制的建立, 学校、社区、家庭三结合教育的开展, 使“五旗”教育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 学校布置了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为背景的荣誉室和大队部, 挖掘校史资源, 创办了校史图片展;举办了少先队队史图片展。附小一日行为常规长廊, 极富寓意的校风、学风文化墙, 时时陶冶师生的心灵, 激励少先队员立志继承革命传统, 长大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红岩魂”展览, 组织师生观看电影《在烈火中永生》、《我的长征》等爱国主义题材的影片。学校还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学军, 亲身体验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劳动场面,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校组织少先队员参加爱绿护绿活动;定期慰问老红军、老劳模和孤残老人, 把学雷锋活动与“五旗”教育结合起来。与交通民警一起疏导交通的红领巾小交警活动更是影响深远。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学校注意设计和开展形象生动的教育活动。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这些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标志。学校利用十一国庆节、七一建党日、八一建军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和十月十三日建队日, 召开校会、班会、队会, 采取多种形式宣讲党旗、国旗、军旗、团旗、队旗的含义, 使学生明白了“五旗”为什么是红色的, 那是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我们举起右拳, 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学生在各种教育活动中, 渐渐明白了爱国的道理, 明白了爱国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进而激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真情实感。这样, 以爱国主义为主线, 把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人民子弟兵、热爱共青团、热爱少先队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旗”教育的开展, 丰富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双高普九”建设规范化学校的争创过程中, 张俊芳副市长率市、区教育考察团到学校考察, 充分肯定了学校开展的“五旗”教育活动。

教学篇:优化教学环节打造高效课堂

二十附小以“有效预习”为抓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打造精品课堂。在教学文化中, 体现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教的针对性及师生互动的创造性。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探索。

在低年级, 学生在新授课前结合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 通过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摘抄文章、剪贴图片、绘制图表、填写调查报告等方式, 搜集制作“我的信息集锦册”。课堂上, 学生争着展示自己的课前成果。在师生共同交流、分享中, 教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提供的不准确的信息, 捕捉学生模糊的认识, 给予准确的指导。课后将学生的预习作品订成“我的信息集锦册”, 放入班内图书角中供大家传阅。

教师鼓励中年级的学生在预习中, 借助绘制“知识树”, 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预习阶段, 学生们为了建构一棵准确、结构层次清晰、全面的知识树, 会反复地阅读新授内容, 主动联系旧知, 乐此不疲地设计自己满意的整体知识结构。有时学生绘制的知识树虽不完美, 甚至会出现错误, 但正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建构了知识体系;这样的学习过程带给学生动态的思维意境, 延伸的思维空间, 整体建构思维的过程。

教师鼓励高年级学生, 将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在网络中寻找答案, 并与教师、同学研讨, 将感兴趣的问题探究明白与伙伴分享;无论是收获还是困惑, 都可以借助班级“公共邮箱”这一平台与同学、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网络预习, 资源共享”的预习模式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体验收获、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平台同时, 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预设, 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课程篇:开发软陶课程, 搭建创造平台

“我做的是小熊战士!”“我的是巨无霸!”“我的是熊宝宝!”“你的熊怎么没有熊样儿啊?”“哈哈哈!”……这是二十附小二年级二班的学生在上软陶艺术课。30几件作品几乎没有雷同的, 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起学生的创造潜能, 学校自主完成了软陶艺术课程的开发。在全校1至6年级开设软陶艺术课, 纳入各班课表。以软陶艺术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 力求使学生通过软陶艺术课程的学习, 唤醒其创造的天赋。

软陶艺术课程最先萌芽于兴趣小组活动。学校美术教师王晓颖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软陶兴趣小组”。五颜六色的彩泥, 形态各异的软陶作品, 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无穷乐趣, 每学期都会吸引无数学生争相报名。几位心灵手巧的教师也被吸引, 还从网上搜到了进货的源头, 软陶制作成了她们的业余爱好。

能否让更多的学生走进软陶艺术世界, 开发其创造潜能?引发了校领导的思考。结合校情, 学校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办学特色, 而软陶制作正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载体。因为, 学生制作软陶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轻松活泼、主动探索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团、搓、捏、切、点、刻、接等基本技法, 进行个性化作品塑造。况且, 还有一批可爱的教师志愿者。就这样, 学校正式成立了软陶课教研组, 由王晓颖老师做教材主编, 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与实践, 正式将软陶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并研发出了软陶校本教材。

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 在低年级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小动物、蔬菜、水果的颜色特征和基本形状, 掌握软陶造型。然后, 通过捏制各种小动物、蔬菜、水果的造型, 学习软陶制作的技法, 初步领悟软陶造型要领。通过亲手捏制软陶, 培养学生观察与动手的意识。在掌握了基本制作过程后,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独立创作。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制作出极富个性的软陶制品。此时,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

针对五、六年级学生的造型能力比较强, 教材设计以组合立体造型为主线, 强化造型能力。一是尝试各种辅助材料进行软陶的造型创作, 如:小相框的制作、卡通铅笔等。二是把握软陶造型的立体感, 感受软陶潜在的美感特性, 并能与伙伴团结合作完成作品。三是完成运用各种技法创作平面或立体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塑造抽象的软陶雕塑作品, 从传统的制作, 进一步发展成为逆向抽象思维的多元化创作, 丰富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 亲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后, 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软陶艺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培养的极好的实践课程, 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 促进了其他学科的学习。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们还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分享伙伴的快乐。

同时, 学校还将软陶艺术与开展教育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们挑选自己最满意的软陶作品开展义卖, 用义卖得来的钱捐赠给需要帮助的人。软陶已经不单单是学校的一门校本课程, 而且逐渐成为了学校文化要素之一, 也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学生制作的略显稚嫩的作品深深地吸引着到校的每一位来宾, 当把学生的作品作为礼物送与来宾时, 宾客们爱不释手, 软陶作品也曾漂洋过海, 成为传递友谊的纽带。

文化篇:古诗文诵读与习字,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早晨7点50分, 校园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8点钟, 学生停止朗读, 开始练习写字, 这是二十附小开展的“1+1”中华经典习诵活动。

每天清晨,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 低中高各年级利用“中华经典伴我成长”系列丛书对学生进行直面经典的教育。每天晨读时间, 各班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诵读活动:通过教师领读, 学生跟读;一组领读, 其他小组跟读;“小老师”领读, 学生全体齐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等多种形式激发诵读兴趣, 真正让学生做到“乐读”、“美读”。随后, 教师利用书中字帖, 对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练习仿写。每名学生在读写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形态美、意态美和韵律美, 从而亲近并热爱母语, 景仰祖国悠久文化, 受到情的感染, 美的熏陶。

2010年末, 二十附小又被教育部列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单位。以此为契机, 寒假中6名语文备课组组长总结三年来开展诵读习字活动的得失, 结合校情、学情初步完成了各学段诵读习字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的诵读、习字校本教材, 将诵读与习字有机地统一起来。低年级学生完成《弟子规》的背诵及基本笔画的规范书写;中年级学生进行《小学生古诗70首》、《中华经典伴我成长》中古诗文的背诵及临摹;高年级学生选取经典的唐诗、宋词、元曲及短小的文言文进行背诵, 同时结合《增广贤文》、《论语》中的部分语句开展读、写结合练习。

学校结合创建“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 在一楼文化区以“汉字如画”为主题, 每月更换, 通过展现汉字的演化过程, 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后院休闲区的展示板不定期更换经典诵读篇目。每班教室后面的古诗文诵读板, 配合每日的古诗文诵读活动, 随时更换诵读篇目。学校力图通过这样的环境彰现作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通过环境熏陶感染每一名学生, 激发起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向往。

开展中华经典习诵, 教师是关键。学校聘请天津师大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谭汝为、天津市语文特级教师侯秉琛、天津师大初等教育学院院长杨宝忠等专家为教师做讲座……学校通过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借助“新经典阅读”丛书, 与北辰区“手拉手”学校举办教师诵读竞赛, 也加强区域间诵读活动的交流。学校还不定期举办教师演讲赛、板书技能赛、硬笔书法交流等竞赛活动。同时, 借助“赛课”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教师们将诵读中的收获、诵读中的困惑、诵读中的问题借助班级公共邮箱与同学、教师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利用班级博客分享诵读成果, 在丰富学生课外积累的同时, 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体验收获、分享他人成功喜悦的平台。

每个学期, 学校都会开展经典诵读汇报活动。如古诗擂台赛、古诗吟诵等。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除此之外, 学校还利用兴趣小组活动时间, 成立“朗诵班”、“书法班”, 借助与天津师大长期的互助关系, 从该校聘请校外辅导员, 为学有特长的学生进行专题辅导。

在开展诵读活动前, 教师常常为学生朗读时出现的“多词、漏字、唱读”等现象烦恼。开展诵读活动后, 学生的语感强了, 读准语音、明确语义、断定语气和梳理文章层次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在练字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的毅力, 并有助于学生养成踏实的作风。

一所好的学校, 不在于它的规模大小, 不在于它的硬件设施有多先进, 而在于它是否有特色, 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和名片。“任何一所学校都会因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办学规模、办学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拥有一些先天的优势和劣势, 因此, 要想办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品学校就要学会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扬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结合本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 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这就是一所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李群莉校长的话发人深省。全国语言文字示范校、2010年中国基础教育品牌总评榜家长放心满意学校、天津市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天津市绿色学校……一个个荣誉称号是对学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的最好佐证。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8

□您如何理解“特色高中”中的“特色”?

■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和起点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理解这个“特色”。一所学校要发展, 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 然后将这个“特色”辐射到学校各个方面, 即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 这是一个从个别到一般、从局部到整体的转变, 这是一种教育追求, 既是量的积累, 也是质的飞跃。学校特色是单一性的, 特色学校是整体性的;学校特色是初级形态, 特色学校是高级形态;学校特色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础, 围绕个别特色树立一种学校组织文化的整体精神, 并在学校活动中充分地贯彻始终, 从而使学校逐渐办出自己的特色, 这是特色学校形成的基本轨迹。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具有学校特色的学校最终都能成为特色学校。

二十中素以管理与质量优异著称, 对优质教育的追求已成为干部教师的共识与实践基础, 尽管这种追求稍显单一且不够丰满, 但是学校行为习惯所形成的行为文化, 对于学校文化构建、整合优化, 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十中如何定位自己的“特色”?

■我们以“语商教育”为特色进行立题, 基于三个“关注”, 即关注办学特色、关注育人目标、关注现实问题。

我校的办学目标是“创建一所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学校”, 其鲜明的特色就是“语商教育”。二十中的校训是“立德、立功、明达、明辨”, 着眼于“成人—成才”的教育宗旨, 突出“语商教育”特色。二十中的校风是“勤奋进取, 知书达礼”, 知书达礼, 正是“语商”的重要内容。二十中的学风是“乐学, 敏思, 善述”, 其独特之处“善述”, 即着眼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 从“语商”角度提出的教育新思路。

□一般而言, 一所学校从形成特色到成为特色学校需要一个过程, 同时也需要明晰的思路和具体的措施, 对此, 您是如何考虑的?

■的确, 特色学校形成是一个文化积累、积淀的长期过程, 绝非一蹴而就。二十中“语商教育”的特色定位不是凭空而来, 不是主观臆造, 而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 在起承转合的发展中, 逐渐清晰起来, 是从个别活动的起始、传承到整体的转化、整合, 在自然选择与刻意提炼中逐渐形成认同。目前, 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构想和尝试。

我们在项目推进和课题研究中注重三个关键点:支点、要点和节点。关键点之一是四个支点:读、写、说、辩, 这是“语商教育”的核心内容, 要回答这四个支点内容上是什么、方法上怎么做;关键点之二是四个要点:课堂有渗透、课程有讲授、活动有训练、环境有呈现, 这是“语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关键点之三是四个节点:组织建构、内容策划、行动实施、效果跟踪。我们成立了“学术委员会”, 从课程、活动、研修、评价几个方面整体策划, 制定行动方案, 最后是效果评估。

抓住三个关键点, 实际上就是将“语商教育”与课程、课堂、课题、活动、社团、校刊、写作、仪式等学校文化的诸多元素紧密联系起来, 不断丰富特色内涵。

□请您具体谈一谈。

■例如课题, 目前我校的两个市级教育科研课题是“语商教育”内容。一个是“语商教育下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内容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语商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二是“语商教育”与课外活动的整合, 三是“语商教育”的综合考核评价方法, 四是“语商教育”下的校本课程研发。对课程开发中的新经验、新思路、新案例进行验证、深化, 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 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语商”教程。第二个课题是“以辩论会等活动提升学生语商水平的实践研究”, 研究内容是:从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语言实践活动如辩论会、演讲比赛、话剧等入手, 着眼于素质教育, 研究探索提升学生“语商”水平的有效形式。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探索最有效提高学生“语商”水平的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二是研究如何逐步形成一种“语商”生态环境, 并内化成学生的“语商”。

我们围绕“语商教育”的内涵, 制定了校本课程纲目。一是围绕表达文化, 设置拓展类、生活类、思维类课程;二是围绕表达艺术, 设置讲话类、辩论类、写作类课程;三是围绕表达状态, 设置参与类、仪态类、表演类课程。按步骤有计划开发, 逐渐丰富。

校刊是“语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们自己策划、征稿组稿、编排设计、发行宣传, 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这为一些擅长写作的学生提供了表达和表现的平台。最近我收到一个高一年级女生的来信, 并附带《中国青年报》和《读者》杂志各一期, 因为她的一篇文章《有些话为什么不能对别人说》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 足足占了半个版面, 后又被今年第4期《读者》转载。她在信中写道:“周围的亲朋好友都震惊了, 激动和喜悦席卷了整个家庭。这些都无疑成为了对一个初尝文学甘露的孩子的巨大鼓励。我应该和您分享这个小小的成就, 这是我个人的进步, 也是学校‘语商教育’的功绩。”

此外, 仪式也是“语商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是学校组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语言的表现力与仪式的庄重性结合在一起, 就能产生极大的感染力, 最近的高三年级“百日誓师会”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效果概括起来就是:情感在那一刻升华, 感动在那一刻生成, 激情在那一刻凝聚, 庄严在那一刻呈现, 全体师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 不少师生热泪盈眶。心动, 情动, 为了行动, 仪式的目的达到了。

如今, 我们倡导教育的多样化、特色化, 正是要创造顺应学生天性、激发学生潜能、提供多姿多彩的育人环境。二十中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和机会, 就要着力将“语商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整体文化建构中, 做到无人不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对照要求, 我们还任重道远。

□您认为校长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的是一个什么角色?

■校长不是官, 是引领者、合作者、建设者, 权威性体现在能够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正确意见。校长的领导力与权威性应体现在科学性、有效性上, 这是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关键所在。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对校长的综合素质, 特别是价值观、知识结构和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领导学校, 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现代学校领导的实质在于, 要在教育这项最困难的工作中使那种体现先进教育思想的好经验得以在教师心目中创立、成熟和扎根。而这种经验的创造者, 他的劳动可作为其他教师的榜样的人, 就应当是学校校长。从做教师到做校长的经历, 让我觉得一所好的学校应有“四心”, 即心动、心静、心仪和心悟。心动之处是指内涵的丰富性, 心静之时是指实践的反思性, 心仪之处是指课程的选择性, 心悟之时是指心智的成长性。同时, 校长要努力做到“四视”:视己为人, 保持平和;视人为己, 凝聚人心;视人为人, 尊重差异;视己为己, 善于担当。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9

我们提出了“实施责任教育, 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办学理念, 在几年的不断探索中, 积累出了一些经验方法, 逐渐形成了九中的责任教育特色。

一、“三点”成线, 课堂高效有保障

“每日测评”是九中求实求效、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 是课堂高效得以保证的得力措施。“每日测评”的形式由“晨测”“小老师”“清零”三部分组成, 力求让每天的教学工作都能量化出结果, 为此我们几拟方案、几番整改, 最终确定了“晨测为起点”“小老师为支点”“清零为结点”三点成一线的运行方式, 使学生每天的课堂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得以直接呈现与反馈, 并对第二天的教师教学工作起到有的放矢的促进作用。

1.以晨测为起点, 让知识的传授高效起来。

晨测, 既是检测每位教师知识传授情况的起点, 又是检查每个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终点, 这两点的交集就是“教”与“学”的“精”点。

从开学的第一周开始, 各教研组将“课上内容、晨测内容、清零内容”进行针对性的统筹。让年级中各层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都能通过“晨测6 稿”的使用得以科学的呈现。

测前, 教师精心选题制稿, 分层确定各班参加测评的人员;测中, 确保考试真实程度, 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测后, 每个周一的中午, 由各处室主任进行全校集中点评, 既公布晨测成绩, 又结合年级表现, 通过“集会表扬、大会鼓励、书写寄语”等形式进行高水准的批阅点评, 并每月点评出冠军班、进步班, 由学校领导颁奖、发锦旗, 形成了人人争第一、班班争冠军的局面, 增强了班级间的可比性。确保“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的九中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运行, 对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 就此让课堂知识的传授高效起来。

2.以“小老师”为支点, 让知识的落实高效起来。

以晨测为起点, 深入开展“小老师”活动。抓住课程、课时、作业、活动几个关键词, 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又能在活动中学会合作。

通过“小老师竞聘演讲”“小老师个人风采秀”等主题活动, 锻炼“小老师”的公信能力, 筛选出有公信力的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同学的帮手, 他们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 这样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一个学习任务, 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从每个学科的特点出发, 发挥各中考学科“小老师”作用, 以年级、班为单位进行“金点子交流”“执教精彩瞬间”等“小老师”活动展示。这样学生才认可“小老师”, 并形成班与班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合作、互助。

同时“小老师”定期反馈教师的教学活动, 如“作业批改情况、与家长沟通情况”等, 并将检查结果随时反馈, 扮演好小小监督员的角色, 从而提高教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实效性, 从而让课堂知识的落实高效起来。

3.以清零为结点, 让知识的掌握高效起来。

每天下午利用一节课的统一时间, 对一天的课堂知识进行清零, 按照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 把学生按不同层次结成学习小组, 由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小老师负责, 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的当天课堂内知识掌握情况, 进行全面的落实、摸底、反馈。

教师第一时间把反馈出的结果,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实事求是地拟定“培优辅差”方案, 科学地落实培优辅差的“三维目标”, 即一维目标“学困生求变”:学困生是成绩后40%的学生, 这个群体的扩大减少直接影响成绩和办学质量。抓牢抓好学困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目标落实的核心是“提高求进”;二维目标“中间生求稳”:中间生是成绩提高的保障, 这些学生的成绩要“求稳而不滑”, 在稳中求进, 让中间生的群体逐步扩大是保障成绩的关键, 目标落实的核心是“求进提高”;三维目标“绩优生求速”:绩优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 学生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但成绩的上升空间反变小, 所以保住现有的学习成果, 在此基础上拔高, 是打造学科品牌的关键, 目标落实的核心是“保稳求高”。

清零活动呈现的, 是不同层次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 是学生对教师知识传授掌握情况的真实反馈, 是教师“教”的层面和学生“学”的层面的真实交集, 对下一阶段的教学有着积极建设性的指导意义, 发挥着提纲挈领的标志性作用, 极力促进着课堂知识的高效落实。

二、“教”“学”成法, 高效课堂有提升

1.“教”成法, 课堂质量得以提升。

“教”成法, 从新学期第一周开学开始, 由负责各年级的中层领导带领学科组组长、备课组组长, 围绕“九中模式”以平时的做课、教研、反思、交流等方式, , 促使引导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深入研究常态化。

围绕贯彻学科“三维目标”, 全校所有的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依据本年级学生情况, 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听一节课、同说一节课、同议一节课、同评一节课。

这“六课”能力的提高, 使教师对“教”的认知水平有了高度, 对理解“教”过程中的典型问题有了深度, 使课堂“教”的实践能力有了强度。做到了学习“目标、要求、结果”三清晰, “教材、教法、学情”三明确, 教学过程“熟、明、精”三梯次。

以“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为教学模式, 以“因材施教”“形成性评价”为核心, 每周都进行高效课堂研讨与展示。

坚持让制度在实践管理中强化, 采取目标清、方向明的层层评比、个个比赛的办法大力提高教师授课的综合能力, 为教师追求进步、展现才智搭建舞台, 保障教学质量的高效提升。

2.“学”成法, 课堂效率得以提升。

“学”成法,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务实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别、心理素质等因素, 科学构建学习小组, 每组成员都由“一个绩优生、两个中间生、一个学困生”组成, 并努力形成性格互补和团结和谐的关系。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 突出每个学生的个体作用。

学习小组设置了一个组长, 一个副组长, 一个发言人, 一个纪律委员。由4—6 人组成, 组长的责任:负责讲解、检验本组同学课上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副组长的责任:帮助组长整理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学习结果, 特殊情况下能代替组长主持学习;发言人的责任:作业告知与学习情况总结汇报;纪律委员责任:保障小组中的正常学习气氛, 避免出现偏离现象, 同时检查本小组各种作业的落实情况。这种安排,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小组里的重要性, 容易树立起个人自信和小组自信,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积极作用, 以“自主学习验收、有效作业、合作学习实践、反馈练习、学习反思”等学习形式, 保证每个组员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 要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

这样, 不仅保证了各学习小组间竞争的活力, 还增强了小组内学生合作的凝聚力, 培养了学生, 成就了学生, 从学生学习的内因层面, 提升了课堂效率。

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 篇10

●精心育英才, 用真诚的爱打开学生的心扉。赏识每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 在课堂上要用激情点燃学生的心灵圣火, 拨动学生生命的琴弦, 营造活泼、和谐、充满诗意的氛围, 使师生得到美的体验, 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生动、有序、高效的开展。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贾迎春老师, 那么“火”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火是激情, 充满了活力;火是温暖, 融化了坚冰;火是自信, 战胜了懦弱!

每一个认识她的人都会说:贾迎春老师是一个如火一般充满激情的人。

生活中, 她热情如火。她对生活的激情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开朗健谈、幽默风趣的她, 总是能将快乐的种子撒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 有她在的地方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课堂上, 她激情洋溢、妙语连珠, 生动地讲解, 传神地描述, 适时地引导, 总能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带给他们的美的享受。

她拥有火的激情, 更拥有火的温暖。

她如母亲般热爱着自己的学生。学生生病时, 她悉心照顾;学生内心困惑时, 她与他们促膝谈心……她的爱心, 感动着每一个学生和家长。

作为语文组的教研组长, 她不仅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 而且用自己的自信、活力和朝气, 影响着全组教师, 带领大家不断探索前行。在她的带领下, 语文组的教师们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创设具有特色的语文教学, 在以科研带动教学的道路上, 走得十分坚定!

上一篇:解剖测量下一篇:喷头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