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拉丁合声(共5篇)
中国的拉丁合声 篇1
瘦瘦的毛荣荣出生在美国,今年7月,她和哥哥毛明辉回到中国就整三年了。三年前他们还不会写汉字、说不好普通话,可如今一提起离开中国就很伤感。回国这三年,是拉丁舞让他们的心灵有了归属感。当他们再次离开中国时,拉丁舞不仅将与他们一生相伴,还为他们烙上了永远的中国印。
旅游之外的收获
2006年,毛荣荣与毛明辉跟着妈妈一起回到中国。那时毛荣荣9岁,哥哥毛明辉12岁,那是这两个小美籍华人第—次踏上中国国土。“当时我们只是来北京学中文的。”
虽然出生和成长都在美国,妈妈对他们的教育却并非完全西化。“我们在学校说英文,回家说中文。”尽管如此,这对小兄妹的中文水平依然不尽如人意,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和对话,尤其用中文书写对他们的挑战非常大。所以,这一年,妈妈带他们回到北京昌平的老家,一方面权当旅游四处玩玩,一方面让两个孩子学学中文。
除了旅游干什么好呢?每天游玩之后,毛荣荣都会有点小小的困惑,希望在北京的日子能够再丰富一些。在美国时她就喜欢舞蹈和音乐,在昌平玩了一段时间后,她向妈妈提出:“我想学舞蹈!”
女儿学舞蹈当然好了,妈妈立刻开始搜集有关信息。在众多舞蹈班中,她选择了昌平少年宫,让女儿在那里学芭蕾。但是,两周之后妈妈改变了主意,又送她去学拉丁舞。一接触拉丁舞,毛荣荣就爱上了这种舞蹈.希望一直学下去。妈妈尊重女儿的选择,独自返回了美国,把她和哥哥留在了北京专门学习拉丁舞。
中文舞蹈相得益彰
当毛荣荣欢天喜地地入学时,哥哥毛明辉的反应却截然不同;“那不是男孩子学的东西。”但是,妈妈另有想法:“荣荣年龄太小,有哥哥在身旁可以照顾她。”于是,毛明辉被不由分说地“丢”进了舞蹈学校,开始接受新的挑战。
刚到学校,看着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小朋友,毛荣荣和毛明辉有点干着急却说不上话的感觉。“尤其他们说得太快或者有方言时,我们就一点也听不懂了。”这时的兄妹俩,可以听懂并说一点简单的中文,但是遇到方块字就无奈了——不认识啊。“好在同学们都很好,帮我抄好课堂笔记,我回去看时既温习了内容也学了中文。”毛荣荣腼腆地说。于是,兄妹俩的发奋是双倍的,他们在学舞蹈的同时也学中文,二者相得益彰。
毛荣荣因为有几个月的拉丁基础,加上天资聪颖,舞蹈进步很快。相比之下,哥哥毛明辉有些小郁闷一非己所愿又没有基础,似乎和妹妹差距很大。然而,这个情况几个月后就被迅速地扭转了。
“这个孩子很少说话,但是很用心。”老师阎晴晴这样评价毛明辉。毛明辉的付出是大伙都看不到的。除了课堂上学,有空他就到教室练习,有时妹妹不能到场,他就一个人背着鞋子去教室,独自练到熄灯为止。一次课堂上,阎老师让大家重复新学的套路,由于节奏复杂,大多数同学不是踩错了拍子就是跳错了步子,很多人还不以为然,“这么复杂的节奏,谁也不能一遍跳成。”可轮到毛明辉跳时,他虽然腼腆,却把套路一拍不差、一步不错地跳了出来,而且节奏把握得很好,舞步也流畅,在场同学不禁全体起立为他鼓掌。这下,毛明辉的脸更红了!
毛明辉的舞艺很快就赶上了妹妹,当兄妹二人水平相当、搭手顺利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毛明辉的个头长得太快了,在北京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已经比妹妹高出一头还多,这对他们的搭档形成了巨大的阻力。终于有一天,老师对他们说:“你们重新组合身高相当的舞伴吧。”
这个消息对毛荣荣来说很突然,仿佛哥哥要离开自己了,她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场……然后,独立精神在这个小女孩骨子里开始发芽,她坚强地和老师分配的新舞伴开始了练习。毛明辉一如既往没有多说话,和新舞伴认真地学舞、练舞,只是对妹妹的关照更加细心:吃饭时,悄悄帮她占座位;妹妹不舒服时,把药及时送到她手中;放假回家时,关照妹妹检查行李,把沉重的背包都背到自己肩上……他用这种方式默默鼓励着妹妹:“好好跳,我们将来都要当冠军!”
抢手的小翻译
暑假,学校请来了外教授课,可是没有翻译.上课时很多同学大眼瞪小眼。着急的老师忽然想到,毛荣荣和毛明辉不是“外国人”吗?这时的小兄妹俩已经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他们有点腼腆,但是还是勇敢地站在所有同学和老师的面前,用流利的中文把外教讲课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再用更加流利的英文把同学们反馈的问题翻译给外教老师。有了这次翻译经历之后,兄妹俩的名声更大了。
2008年,学校到美国芝加哥演出,一向文静的毛荣荣仿佛复活了,不仅是因为回到了她熟悉的地方,更是因为和同学们交流得太多,整个人活泼了好多。
演出之余,大家相约出去逛街。“之前想着如何游玩,其实出门了才发现啥也不会说。”一位老师在折扣店买了一套化妆品,后来发现不合适,她希望商场能够退货,却不知道怎么说。情急之下,老师叫来了毛荣荣。她安静地听完了老师的问题和需求,先用英语详细咨询了售货员退货的程序,然后带着老师按照商场的规定把化妆品退掉了。
这下,毛荣荣更加“抢手”了,每个人都希望她能陪自己逛街。毛荣荣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一会儿帮同学问衣服的颜色、号码,一会儿帮老师问化妆品的型号、牌子。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没有毛荣荣在身边,还真不行!
转眼间,毛荣荣和毛明辉已经在北京待了三年,这时,妈妈带来了一个让他们喜忧参半的消息——送他们去阿根廷深造。
妈妈的心情可以理解,她希望趁着孩子们年龄还小,让他们在世界各地多走走,学习领略不同的舞蹈文化和风格,增加他们的人生经历。但是,毛明辉悄悄透露了自己的心声:“每年寒暑假,我们都是自己拉个箱子坐飞机往返,很累。我希望能留下来,不走了。”
然而,人总是要向前走的。离开北京那天,阎老师亲自送他们去机场,同学们把兄妹俩从老师车里拉了出来、抱在一起哭成一团……
三年来,北京给这对孩子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他们从两个懵懂的孩子成长为俊俏的少年;从对拉丁舞一窍不通的外行,变成了受人羡慕的专业学生;从一个汉字也不会写到流利地听说读写……老师的爱护、同学的帮助甚至北京的一草一木都让这两个孩子无比眷恋。当飞机飞向天空时,相信这段北京记忆会沉淀进他们的生命。
中国投资拉丁美洲的环境评价 篇2
一、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 一) 中国对拉美投资的发展趋向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显示,截至2014 年,中国对拉美投资流量为105. 47 亿美元,存量为1 061. 11亿美元,投资地区涉及26 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覆盖率达56. 3% 。数据显示近10 年来中国对拉美的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年增速在30% 以上。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投资有所回落,但近年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图1) 。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5-2015年
( 二) 中国对拉美投资的特点
与对拉美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相比较,中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规模( 占中国对外投资) 排名第二,仅次于在亚洲的投资; 随着中拉经贸与投资合作的日益加深,投资结构正在发生变化,投资区域覆盖面更广,中国对拉丁美洲投资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点。
1. 从区域分布看,投资区域过于集中,国别分布不均匀。近年来,中国对拉美投资区域不断扩展,投资进展稳中有升。从整体上看,投资的国别分布不均匀,投资范围集中于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两个避税地和南美几个主要国家。另外,中国对拉美投资覆盖率仅56. 3% ,远低于亚洲( 95. 7% ) 和非洲( 85% ) 。
2. 从投资类型看,对拉美投资以资源寻求型和 “避税”寻求型为主。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主要以资源寻求型为主,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廷、秘鲁以及厄瓜多尔等国拥有丰富的油气和矿藏资源,这很好地弥补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需求缺口。中国与拉美国家经济的互补性强,双方投资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近年来中国对拉美的投资83. 1% 流向了 “避税地”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两大避税区,投资的避税动机十分明显。
3. 从投资产业分布看,以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为主。在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和投资产业的分布上存在差异,中国对拉美的投资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资源开采业,中国并购型投资主要集中在拉美的油气、矿藏和能源领域,而绿地投资企业则在投资领域制造、农业和通信等多个领域。从投的主体看,中国在拉美资源产业的投资多数来自中国的国有企业,且以并购形式居多,而开展绿地投资的则大多数来源中国民营企业。
总体而言,拉美地区投资的区位优势是明显的,但拉美东道国环境因素十分复杂,还存在着很多风险因素。拉美地区曾作为欧洲国家前殖民地,其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上的差异很大,这些多数国家都存在着十分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东道国政府管理效率低、腐败较为严重和基础设施不健全等,以及严格的劳工保护和外籍限制都是中国在对拉美国家实施投资前所要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二、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对拉美投资环境评价的研究是建立在东道国投资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取数据样本、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等。本文对拉美的环境评价选取了10 个拉美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2 个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先要对指标变量进行显著性检验,选取对拉美投资环境产生显著影响的变量作为影响变量; 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拉美投资环境进行评价分析,避免了指标相关度过高给评价结果带来的影响,以期得出恰当的评价结果。
( 一) 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
1. 评价对象与数据样本
( 1) 选择依据。中国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涉及26 个国家和地区,“避税地” 英属维尔京群岛和开曼群岛两大避税区占总投资的83% 。但是,由于避税动机明显,这里不予讨论。除去这两个避税区,占总投资而投资的91. 9% 都集中在10 个拉美东道国,按照2014 年中国在拉美投资存量排名( 不包含 “避税区”) ,它们是巴西( 22. 6% ) 、委内瑞拉( 19. 9% ) 、阿根廷( 14. 3%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8. 2% ) 、厄尔多瓜( 7. 5% ) 、秘鲁( 7. 2% ) 、哥伦比亚( 4. 4% ) 、墨西哥( 4. 3% ) 、圭亚那( 2% ) 、乌拉圭( 1. 7% )( 如图2 所示) ,选取这10 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意义。
( 2) 数据来源。数据样本主要选取2004 -2013 年中国对拉美10 国的直接投资数据,指标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中国对拉美投资数据来源于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本文使用面板数据能充分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能降低解释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产生的可能性,且增加了自由度,可以提高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2. 评价指标
本文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考虑了指标变量的客观性、代表性、非差异性及可获得性等,将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规模、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发展水平、开放性政策等,作为影响对东道国投资的重要因素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含了12 个评价指标( 变量) ( 表1) 。
( 二) 投资环境评价方法
本文应用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法评价拉美的投资环境,并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加入了指标变量的显著性考察,在关键指标选取中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以减少因指标之间的公因子带来的误差。
三、中国对拉美直接投资的环境评价
( 一) 模型构建和评价过程
1. 计量模型
根据上文指标的选定,ln GDP 、ln PGDP 、REDEI 、 ln ROAD 、 TEL 、 ln WAGE 、 ln ART 、ln ENG 、ELE 、OPEN 、GDPG 、DENS作为变量,构建对数线性模型来对变量进行显著性实证分析,具体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bi( i = 1,…,12) 表示解释变量的系数,t( t = 2004 - 2013) 表示年份,ai为常数。为了分析方便和数据结果的准确性,除了个别单位为百分比的变量外,其余变量都取自然对数帶入模型。
2. 评价过程
假设对影响中国对拉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因素进行固定效应回归,选取ln GDP 、ln PGDP 、REDBI、ln ROAD 、TEL 、ELE 、ln ART作为控制变量,ln ENG 、ln WAGE 、GDPG 、ln DENS 、OPEN作为解释变量,构建5 个线性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分析:
使用Eviews软件对2004 - 2013 年中国对拉美10 国投资数据和环境评价指标变量数据选进行回归计算,进行Hausman检验,结果拒绝原假设,因而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得到的分析结果P值<0. 05,通过F检验,该结果中所有变量都通过置信度t检验,由此可见本文选取的影响变量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对投资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3. 评价结果分析
( 1 ) ln GDP 、 ln PGDP 、 REDEI 、 ln ROAD 、ln TEL 、ln ART 、ELE 、OPEN 、GDPG 、ln DENS对投资流量的影响为正,说明经济状况良好、人口集聚度高、营商环境优、基础设施状况良好、经济外向性程度高对中国的投资有拉动作用。
( 2) 其中ln GDP系数数值达到了5. 38,说明东道国经济发展越好,中国的投资力度越大。即东道国家经济每增长1 个百分点,中国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增长5. 38 个百分点,中国在对拉美国家投资中注重对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考量。
( 3) OPEN 、REDEI系数值达到了3. 76,说明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开放政策力度越大,中国对东道国的投资量越多,且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对中国的投资吸引力比较大。
( 4) ENG的系数为正,且系数值达到了10. 27,即东道国能源资源每增加1 个百分点,则对东道国的投资增长10. 27 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企业对拉美国家的投资有明显的资源导向。
( 5) ln WAGE的系数为负说明劳动力成本越大,投资行为越受到负面的影响,但是对投资的影响不是很显著,这也与我国对拉美国家投资是资源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有关。
( 二) 投资环境评价的主成份分析
本文在上述评价分析的基础上选取12 个关键变量,通过主成份分析法对拉美10 国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价研究,评价步骤和过程如下:
首先,选择12 个对拉美国家的投资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因素,形成一个矩阵。其次,对变量提取公因子并验证,证明采取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以及对于避免指标之间相关度过高的实质性作用。第三,计算投资环境评价指数分类,并进行标准化。为方便比较研究,对原主成份分值进行百分制处理。第四,测算出各国投资环境评价得分及排序。
需要对变量提取公因子方差,下表显示的是变量公因子方差提取比例,所有比例都超过了80% ,还有部分超过了90% ( 见表2) ,这说明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各个变量公因子进行提取是必要的、有效的。
提取公因子方差验证了主成分分析的必要性之后,下面进行具体的主成分分析,并得出最终拉美10 国的环境评价分值和排名,总过程包括了4个步骤:
第一步: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拉美10 国12 个指标数据解释的总方差,得到第一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48. 265% ,第二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7. 053% ,第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3. 833% ,第四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为8. 875% ,前4 个主成分积累贡献率为88. 026% ,超过了80% ,所以这12个指标变量可以用4 个主成分来表示,这样达到了降维的目的。
第二步: 得到12 个指标的主成分结果。拉美10 国各个指标的主成分结果如表3 所示,主成分结果表示10 个国家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
第三步: 计算主成分分值。根据主成分矩阵,对拉美10 国4 大主成分分别计算结果,具体分值如表4 所示。
第四步: 根据拉美10 国4 个主成分的分值结果,为了使最终结果效果更加明了,对原始得分数据进行百分制处理,如i国在主成分t的分值为d it,那么百分制的得分为Dit:
其中dt max为主成分t中最大分值,dt min为主成分t中最小分值。再对10 国的4 个主成分的百分制分值计算均值,最终得出投资环境评价分值和排名情况。经过计算和数值排列,拉美10 国投资环境得分及排名如表5 所示。
( 三) 评价结果分析
从对拉美10 国环境评价的最终结果和总体排名,根据拉美10 国投资环境评价综合得分,依据大小排序依次为委内瑞拉( 排名第一)> 阿根廷>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墨西哥> 巴西> 哥伦比亚> 秘鲁> 厄瓜多尔> 乌拉圭> 圭亚那,可以看出委内瑞拉的投资环境最佳,阿根廷次之,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墨西哥随后,巴西、哥伦比亚居中,而乌拉圭和圭亚那的投资环境相对最差。
1. 委内瑞拉在拉美国家投资环境评级中明显领先,在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消费能力方面都超过多数的拉美国家。委内瑞拉的能源探明储量240 亿吨,居拉美首位,对于外资有较大吸引力。
2. 阿根廷投资环境优势体现在人均消费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矿产资源等方面,但是对外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有待提高( 综合排名第二) 。
3.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国家经济基础稳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市场和金融业发展良好,还制定了引进外资的 《投资促进法》,鼓励外国人在当地投资,开放程度较高,营商便利( 综合排名第三) 。
4. 巴西的科技创新水平排在拉美10 国的首位,科技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排在第一,其余情况和墨西哥较为相似,能源产量、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消费水平都处于拉美上游( 排名第四) 。
5. 哥伦比亚和秘鲁的营商环境较好,但是在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水平等方面一般。
6. 厄尔多瓜经济发展状况不太乐观,这使得它的投资环境不占优势。
7. 排在环境评价结果最后的是乌拉圭和圭亚那,它们都是拉美小国,人口少,国土面积分别只有17. 6 万和21. 5 万平方公里,能源不足,没有丰裕的劳动力资源,劳动生产率低下,人口密度较低,科技创新水平也很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也很一般,这些综合起来使得两国的投资环境相对于其他拉美国家缺乏优势。
四、结论及建议
根据上述对拉美10 国投资环境评价分析的总结,并结合中国投资拉美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供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时给予考虑:
1. 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是吸引企业境外投资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区位优势的丰裕程度决定了吸引国际投资的程度。中国企业对拉美投资以资源寻求型和市场潜力型动机为主,拉美丰富的油气资源和自然资源是吸引中国企业实施投资的主要原因,委内瑞拉、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等作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大国,其资源和市场潜力大大吸引了中国的投资。
2. 东道国比较优势的开发利用是中国企业对拉美投资能否获取成功的重要因素。中拉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中国企业对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是顺向直接投资( 即利于发挥东道国比较优势的境外投资) 。相对于拉美国家而言,中国企业在资源类产业、家电产业、机电、通信产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中方投资使得拉美东道国和地区从中发挥了比较优势,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实现投资国和东道国共同利益的 “双赢”。
基于上述启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 应加强区位环境评价,对投资国别进行区位排序与优选。依据评价结果,对拉美国家区位序列优先顺序,委内瑞拉> 阿根廷>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墨西哥> 巴西> 哥伦比亚> 秘鲁> 厄瓜多尔> 乌拉圭> 圭亚那。作为拉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 “金砖国家”,巴西是中国进入拉美市场投资的首选。阿根廷的投资状况和投资环境良好,但是阿根廷近些年低迷的经济走势和政府为保护国内经济采取一些激进措施,在经贸往来中有针对性的阻碍设置和严格的外汇管制等,使得外国投资者对阿根廷的投资所减缓。委内瑞拉对外资持鼓励政策,与中国的关系也较为密切,中国对该国境外投资排名居前。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和秘鲁等国的投资环境良好,可以考虑扩大对其的投资规模。
2. 重视和实施本土化战略,应对拉美投资环境挑战。以欧美为首的发达国家对拉美的开发时间更早,在历史、文化、语言方面和拉美关系更加融合,拉美被视为美国的 “后院”,中国在对拉美地区的投资中面临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为此,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和落实本土化战略,切实做到人才本土化、管理和技术本土化等。应加强跨国经营人力资源开发和跨文化培训,做到入乡随俗,较快地融入当地社会文化,提高中资企业环境适应能力。
3. 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式,降低进入东道国“门槛”。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方式宜采取合资合作结盟等方式,应尽量避免独资经营方式,寻求合作伙伴,合资经营有利于较好地利用当地资源和人员关系,也易于建立当地销售渠道和市场,降低东道国进入 “门槛”,也利于发挥中资企业的竞争优势,扩大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等。
4. 加强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拉美国家的政治风险相对较小,但该地区的社会风险十分突出,许多国家社会治安问题严重,枪支泛滥,暴力犯罪严重,这些社会风险往往会危及外国企业和外商投资利益的安全。为此,对外直接投资应把保障海外投资利益的安全性置于首位,中国企业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拉美国家投资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应建立企业投资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包括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制定细致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应增加安保投入,完善安保设施和设备,妥善处理好企业内部劳资关系,提高雇员本地化程度等。另外,中资企业应积极与中国使馆、外交部、华商协会和当地政府及安保机构等保持密切沟通,以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田泽.中国企业对非洲境外投资风险评价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2):91-94.
[2]Luis.C.Nunes,Jose.Oscategui.J,Juan.Peschiera.Determinants of FDI in Latin America[M].Spain:Documentos de trabajo,2006:252-253.
[3]Amal.M.,Raboch.H.,Tomio.B.Strategies and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se Study of Latin America[J].Latin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2009(10):73-94.
[4]张巍.我国对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22-26.
[5]李紫莹.中国企业在拉美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11(3):20-24.
[6]吴撼地.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拉美地区的直接投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3):134-139.
[7]王鹏,魏然.拉美国家治理模式与政治风险[J].拉丁美洲研究,2013(5):29-35.
中国的拉丁合声 篇3
关键词:国家风险,对外直接投资,拉丁美洲
1 中国在拉丁美洲直接投资的国家风险分析
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国家风险是指基于国家主权行为及一切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全球经济因素, 而导致外国投资者营业收入和投资回报发生损失的不确定性。中国在拉美地区直接投资遭遇的国家风险主要包括:政局动荡风险、社会治安问题风险、工会斗争风险、国有化风险、外债偿还和金融体制脆弱等风险。
政局动荡风险指由于党派争夺、宗教冲突、战争、政府领导频繁变动造成的对投资者营业收入和投资回报的损失。在拉美的部分国家, 民主政治体制无法正常运转, 总统竞选并不是在有序的框架下进行。例如, 最近几年出现了总统因民众发动大规模的抗议活动而被迫下台的事件。在厄瓜多尔,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已更换了6个总统, 平均每一任总统的任职时间仅为一年半左右 (江时学, 2006) 。海地、玻利维亚等国都出现了不正常的政权更迭;委内瑞拉和秘鲁的形势持续动荡;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仍不断在挑战政府。频繁的政府领导权的更换会造成社会的动荡, 投资者的利润回报率会因此而减低, 甚至造成严重的损失。政局的动荡也会造成经济政策的不断变化。每任政府都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有时甚至会对外来的直接投资进行严格的管制, 实施歧视性的经济政策以获得利益, 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经济政策的改变, 会对投资者的投资预期和长期经营造成不稳定的经济影响, 导致损失也是不可避免的。
社会治安问题风险主要指社会是否稳定, 犯罪率是否过高等问题, 通常与政治相联系。虽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犯罪率都在增加, 但拉美和非洲是世界上犯罪率上升最快的两个地区。在许多拉美国家, 外国投资者和商人成了犯罪分子抢劫、敲诈勒索和绑架的对象。中石油在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投资兴建油田, 由于一些国家的社会治安不佳, 会时常发生当地居民围攻和殴打中方的工作人员, 对企业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物质损害。当中方企业求助于政府机构时, 当地政府往往出于缓解矛盾和保护本国居民的原因, 惩治不力, 导致这种恶劣的抢劫、砸抢行为屡禁不止。
工会斗争风险是目前在拉美地区常见的国家风险之一。拉美国家的工会率很高, 斗争性很强。拉美的工人经常为了提高工资或者改善工作条件等问题向投资方提出各种各样的条件。如果他们的条件得不到满足就会举行罢工。首钢在秘鲁投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罢工。自1996年以来, 首钢秘铁公司的生产接连不断地遭受各种名目的罢工示威的困扰, 每次问题解决后又面临下一拨威胁。秘鲁的法律规定矿业企业每年通过谈判为职工增加工资福利, 谈不拢就罢工, 最后由秘鲁劳工部仲裁决定增资水平。工会的斗争引起的投资者和企业的损失, 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国有化是指政府接管企业的资产并给予一定补偿 (政府的补偿通常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现行市场价值) 的行为。“国有化”风险在拉美地区由来已久,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拉美地区的许多国家都对本国的自然资源实行国有化, 尤其是石油产业和矿产开发业。目前, 虽然“国有化”风险在减小, 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这种风险, 例如, 厄瓜多尔新总统科雷亚上任之后, 宣布“所有矿产资源都是国家的财富”, 改变了石油领域的分成协议。以往中石油中石化开采一桶石油只需向厄瓜多尔支付20美元的成本, 而现在科雷亚要求获得99%的利润。这是“国有化”风险的一种变化, 一旦投资者不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缴税”, 政府可能就会实行“国有化”。
外债偿还和金融体系的脆弱风险是近年来拉美地区的又一常见风险。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拉丁美洲地区先后爆发了4次金融危机:分别是1982—1983年的拉丁美洲区域性危机、1994—1995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999—2000年巴西金融危机、2001—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爆发金融危机的频率之高前所未有, 给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目前, 拉美地区主要国家的外债偿还能力和金融体系有所改进, 但是这种风险仍然存在。以阿根廷为例, 阿根廷自2001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 债务负担仍然沉重, 通货膨胀形势严峻, 对外偿付能力仍相当有限, 金融体系仍然不是很稳定。
2 防范拉美地区国家风险的对策
2.1 国家层面的防范对策
第一, 要加强信息服务和政策咨询服务。
对外直接投资国家风险研究、信息提供服务具有一定的外部性, 虽然这些服务和研究是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 但是由于政治因素和研究投入预算较大等原因, 企业自身很难对国家风险和投资政策进行翔实的分析。因此, 为了适应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需要, 政府亟须建立为中国企业服务的中国国家风险分析、预警与报告系统, 包括建立官方或民间的专门研究机构, 尤其是针对某些国家时时出现的不利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政府政策、社会抵制行为等现象, 中国的政府及产学研各界应当加强合作, 大力加强服务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海外国家风险研究, 健全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建立国家风险数据库。
第二, 完善投资保险机制。
国家风险的保险和担保是防范和化解投资中国家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工具。目前, 许多国家对本国企业设在外国的资产均提供保险业务, 如伦敦劳埃德公司承接投保政治风险业务, 美国的外国私人投资公司 (OPEG) 对已投保的美国在海外新设的公司或新扩建的企业, 由于被征用或国有化、货币管制、革命、战争、起义等原因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中国也已经确立了专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规避风险, 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 可以承保包括征收、汇兑限制、战争和政府违约等国家风险。但是, 未将近年来出现的蚕食式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恐怖主义等风险纳入保险范围。再加上适合投保条件的企业覆盖面偏窄, 保险费率偏高, 因此, 目前该公司承保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相当有限。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海外投资保险业务, 包括扩大保险覆盖范围, 设计更适宜的保险品种, 适当降低保险费率等。另一方面应以国家财政投入和吸引民间资本参股的形式筹集资金, 设立对外投资保险基金, 增强保险机构的实力。
第三, 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合作。
迄今为止, 中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已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 但与外国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仅有8个, 覆盖率约为31%。也就是说, 还有2/3以上的国家尚未与中国签署投资保护协定, 从而使在这些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面临更大的风险。鉴于此, 中国政府应利用外交途径, 积极推进同更多的拉美国家商谈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另外, 政府应积极参与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谈判活动, 积极推动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最后达成一致, 将我国的对外投资保护工作纳入国际保护体系。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是目前国际上分别从事提供国际投资担保和解决国际投资争端的两个主要机构。加入这两个国际机构可以避免或减少投资者从事投资活动的国家风险。我国虽然已加入了上述两个国际机构, 但是我国的企业对此了解甚少, 当务之急是加强对这两个机构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企业加深对多边保护机制的认识, 有效利用该机制来控制国家风险。
2.2 企业层面的自身防范措施
首先, 要重视国家风险的评估, 投资前要对拟投资国家或地区的国家风险进行翔实评估。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前, 企业自身要进行严格的投资调研和可行性研究, 选择最佳投资目标, 只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下对国家风险的评估才有意义。对可行性项目的研究既包括全球各个投资市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市场竞争状况, 也包括与投资者具体密切相关的引进外资的法律规定、投资竞争者状况等;然后进行投资分析研究, 对利润目标、风险大小做出合理估算预测, 做出投资可行性报告。国家风险的评估需要企业事前必须充分做好前期准备, 利用现有研究成果, 包括咨询政府研究国家风险的相关部门, 充分了解投资目的国的市场信息和风险状况, 购买各大国际评级机构对目的国的评级报告。可以通过项目所在国使馆经商处、当地的中介代理或专门的咨询机构了解当地的政治社会、政策法律以及自然人文方面的情况, 通过当地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了解法律、劳工、金额、财税方面的政策, 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 尽早规划和部署。如果风险大到威胁项目的实施但是又没有办法控制, 则应考虑采用风险回避对策。
其次, 要积极实行“当地化”策略。海外的中国企业应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并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当地相关行业协会, 同当地企业、政府官员、媒体建立全面合作关系, 成为当地社会一员。这不仅有利于沟通、避免或减少矛盾, 而且有利于企业自身的真正国际化发展。海外企业还应该参加当地的公益事业, 保护环境, 节约能源, 为当地员工提供良好的福利待遇, 通过为当地社会作贡献获得肯定。面对内外诸多不利因素, 中国企业要融入当地社会, 创建自己的世界企业公民形象并不容易。不过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当地化”战略作出了成功的实践。例如, 首钢收购秘铁后, 到秘铁工作的中方人员最多时有170多人, 中方派来的班组长因为语言问题, 无法与当地矿工交流, 对工作很不利。后来公司逐步改用当地人管理, 提高了效率。截止到2007年年底, 首钢秘铁公司在册员工共计1800余人, 其中中国职工不到30人。首钢秘铁还非常重视环保, 分别投资建成尾矿仓库 (2001年投入使用) 和污水处理厂 (2006年年底投入使用) , 对首钢秘铁生活区的污水进行100%处理, 结束了40多年来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大海的局面。一些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 已经开始系统性地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例如, 2008年, 中美石油开发公司秘鲁分公司向当地提供慈善捐款10万美金。在亚马孙丛林中开发油田时, 公司还特地投入2亿美金建立污水二次回收设施, 并把“希望小学”建到了秘鲁, 同时投资一些基础设施帮助亚马孙地带的土著改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2]王巍, 张金杰.国家风险: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黑洞[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3]张金杰.国家风险的形成、评估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8 (3) .
[4]吴辰.企业和NGO:冤家如何合作[J].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 (3) .
[5]李福胜.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家风险研究[J].拉丁美洲研究, 2006 (6) .
[6]高建华.直面国家风险———开放条件下国家风险的规避策略[J].商业文化, 2008 (7) .
[7]聂名华.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J].国际贸易, 2008 (10) .
中国的拉丁合声 篇4
据美国Frost&Sullivan公司报道,2007年拉丁美洲医疗器械市场总金额已达63亿美元,其中增长最显著的几个国家为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委内瑞拉。预计到2012年,拉丁美洲地区的医疗器械市场将超过80亿美元。
1 基本数据分析
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在拉丁美洲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家。以下是这些国家的基本数据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人口:巴西是以上3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也应该是市场最大的国家。墨西哥次之,阿根廷人口相对较少。
(2)人均收入:相比而言,阿根廷是相对富裕的国家,其次是墨西哥和巴西。
(3)竞争优势:我国医疗器材,在巴西和阿根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但是对墨西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从TC值上可以看出来:巴西TC值:0.85-0.86,阿根廷TC值:1,墨西哥TC值:0.06-0.13。
(4)市场规模:
(1)巴西的市场最大和最具潜力:以体外诊断市场(IVD)为例:巴西:阿根廷:墨西哥=6.30:1:2.27。也就是说,IVD市场大小与人口总数不完全成比例。相比人口而言巴西的体外诊断市场更大。并且,巴西市场大但实验室的数量从比例上讲并不是很多,所以可以推知,巴西的大型实验室比其他两国更多一些。
(2)我国从这3个国家的进口,以从墨西哥的进口产品最多。从上表可以看到,我国从墨西哥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远远超出了巴西和阿根廷。从下表可以看出,其实墨西哥本土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并不十分发达,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应该在这个国际贸易中起到关键作用,来自美国的产品转口等贸易应有相当的份额。
(3)我国向这3个国家的出口,以巴西的出口额最多。
巴西:属于较为理想的市场,人口众多市场较大的国家,ROW(世界其他各国)国家,进入壁垒相对较低的国家,当地相关医疗产品制造业相对弱势的国家,我国出口有贸易竞争优势的国家。
阿根廷:本土制造业相对发达一些,但是从技术上、市场竞争力上来讲,还不足以对阿根廷本地有绝对的市场优势。并且,目前还很少有阿根廷产的医疗器械出口到中国。所以,我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在阿根廷目前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注:数据来源McEvoy&Farmer和中国医保商会。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注:数据来源:中国医保商会。
注:贸易竞争优势(TC)指数:TC指数=(出口–进口)/(出口十进口)其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指数大于零,表明该类商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越接近于1,竞争力越强;TC指数小于零,则表明该类商品不具国际竞争力;指数为零,表明此类商品为产业内贸易,竞争力与国际水平相当。
墨西哥:关税壁垒和贸易壁垒相对较高,是北美自由贸易的协定国,也是OECD国家(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即属于经济合作发展组织的国家。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方于1992年签订,1994年1月1日起生效和实施。时至今日,这3个NAFTA成员国已经有4.17亿人和超过11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了原产于美国的医疗器械产品在墨西哥的关税优势和政府采购的优势,这也是我国和墨西哥进出口贸易的关键决定因素。
2 进出口数据分析
表2是我国对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进出口额分类数据。
表3是我国对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贸易竞争优势数据。
从以上两表进行分析:
巴西:销售增长很快,特别是在口腔设备与材料和保健康复用品上,逐渐由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到2008年,中国对巴西的医疗器械的出口呈现绝对的竞争优势。
阿根廷一直具有竞争优势:我国对阿根廷的医疗器械的出口一直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墨西哥:我国医疗器械,在墨西哥市场仅有微弱的竞争优势。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为:口腔设备与材料,保健康复用品和医用敷料。而有关于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则不具有竞争优势。
3 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市场准入条件
(1)注册壁垒(表4):
从注册的角度分析,巴西的注册时间最长,有6个月到半年。阿根廷和墨西哥相对好一些。
(2)关税壁垒(表5):
从关税上看,以上3国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税壁垒。但是在墨西哥,税务上更加有利于美国的产品。由于有北美自由贸易的协定,使得原产于美国的医疗器械
注:资料来源: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和商务部,Mc Evoy&Farmer市场调查公司。
注:资料来源: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和商务部,Mc Evoy&Farmer市场调查公司。
产品在墨西哥更具的关税优势。
4 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的当地生产商状况(表6)
表6三个国家的本土体外诊断(IVD)产品制造公司的规模有限,尤以墨西哥为弱。
墨西哥的市场特殊性:按此来推,我国IVD产品应该有更大的机会。但是,以下两大因素限制了中国
注:资料来源:美国国际贸易管理局和商务部,M c Evoy&Farmer市场调查公司。
医疗器械出口到墨西哥的贸易竞争优势。
(1)北美自由贸易的协定(NAFTA)所限。
(2)在墨西哥的公立机构的相对垄断和合同打包商采购的机制,极大的限制了我国产品的销售。
在墨西哥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主要有两个机构即墨西哥社会保障所(IMSS)和公务员社会服务和保障所(ISSSTE)。IMSS覆盖了3500万人口,ISSSTE覆盖了900万人口。另外,作为补充,还有健康秘书处(SSA),国家儿科协会(INP)等。
注:资料来源McEvoy&Farmer。
在墨西哥,30%的是私立的实验室,70%是公立的实验室。公务员社会服务和保障所(ISSSTE)是最大的,占40%的份额。墨西哥的实验室一般会跟一些合同打包商采购,由这些合同打包商提供仪器和试剂供应。8大合同打包商,从大到小的排名如下:
(1)Falcon
(2)Centrum
(3)Impromed
(4)Hemoser
(5)DICIPA
(6)Selecciones Medicas
(7)Systemes Integrales Diagnostico(SIS)
(8)BioDist
在墨西哥,2/3的医院和实验室采购会跟这些合同打包商进行。当然,这种状况有逐渐被打破的趋势。但是这些合同打包商在库存,物流和服务上的优势,依然是公立医院和试验室的首要选择。正是基于这种相对垄断的产生,使得我国的诊断类产品,进入墨西哥市场有很大的阻力。但是一旦进入,就会相对稳定。但是打开市场销售壁垒所需要的周期比其他地国家更漫长。
墨西哥有10家大型的独立试验室,25家中型的实验室和很多家小型的实验室。现在的流行趋势是,实验室的数量在减少,但是大型实验室的比例在增加。墨西哥的实验室总数,十年前的4000家,变成现在的2600家。与此同时,自动化的程度是以前的3倍。正是由于墨西哥市场的关税和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在这一区域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的部分医疗器械制造企业,看到了墨西哥这一市场的特殊性,已经通过设立当地办事处来作为整个美洲区域的窗口和打破市场垄断的基地,开始取得一定的效果,这一举措值得推荐。
5 结论或推论
2007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容量超过3000亿美元,增长率7%,我国医疗器械销售收入1840亿人民币,增长率20%。那么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具有优势的基础是什么?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可以充分解释。
(1)要素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基础设施。生产要素又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类。初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等。高级要素则是指社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发展而创造的因素。一个国家若要取得竞争优势,高级要素远比初级要素重要。
我国人工成本优势:我国制造业工人成本不及美国1/20。制造成本的降低,使得我国产的医疗器械,得以占据成本优势。
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科技人才和商业人才越来越有经验。国内虽然在高端人才依然缺乏,但中端人才,可操作性人才很多。并且大学研究所的产业化,也促进了医疗器械的研发。大量“海龟”的商业管理人才,也促进了产业的国际化。
资本资源:我国的民营企业,逐渐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逐渐完善,VC,PE等融资形式的补充。资本资源的丰富有利于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
2008年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近1.3万家,非公有制经济类型占98%以上,外资合资企业占到半数以上。(2)需求条件:国内需求条件是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波特认为,国内需求对竞争优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3个方面进行的:
一是本国市场上有关产业的产品需求若大于海外市场,则拥有规模经济,有利于该国建立该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是若本国市场消费者需求层次高,则对相关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有利。因为老练、挑剔的消费者会对本国公司产生一种促进改进产品质量、性能和服务等方面的压力。
三是如果本国需求具有超前性,那么为它服务的本国厂商也就相应地走在了世界其他厂商的前面。
医疗器械这一点上,便显得很突出。我国的医疗器械由于国内需求强劲,全球最先进的仪器,可以很快在中国市场出现,也使得我国的医疗器械制造业发展较快。
(3)内需旺盛:我国医疗器械年增长率达到18%,需求和竞争促进了产业的竞争,也促进了的技术进步,发展空间巨大。
数据来源: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
(4)国外市场需求:从2006以来,我国的医疗器械,开始了贸易顺差。外贸的需求,更加带动有关行业的发展。由于国外公司的研发都在向大型机和一体化机器发展。这样,就给以中小实验室为主要销售对象的公司留下市场空间。虽然国外有实验室连锁和并购的趋势,但是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绝对垄断。所以,外贸的需求,还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推动,我国医疗器械的发展。
(5)行业市场需求: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获得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支持。我国在机械加工等领域,有一定的优势。我国用于医疗设备生产的机床等发展较快,普通机床产量居世界第一,高级的数控机床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医疗仪器制造常用的原材料,如中国钢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大部分的钢材品种已经可以国内生产。
目前,大型跨国的医疗仪器公司的产业外包政策,有利于我国发展医疗器械,给我国发展医疗器械提供很好的机遇。我国政府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企业的新产品的创新。同时,政府的产业扶植政策,也有利于医疗器械的发展。比如国家火炬计划、星火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以帮助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通过各自的竞争策略,价格策略,质量和技术创新,国际间战略合作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从以上数据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制造的产品在拉丁美洲医疗器械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拓这一市场大有可为。
摘要:拉丁美洲的市场,是中国医疗器械进出口很重要的市场。对中国诊断医疗产品在巴西,墨西哥和阿根廷市场的进出口分析会对中国产品进入这一市场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依据。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和政府采购对墨西哥的市场影响很大。巴西和阿根廷的当地医疗器械制造商较弱,进入壁垒适中,中国产品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壁垒,国家竞争优势,拉丁美洲
参考文献
[1]周其仁.中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变化。《21世纪经济报道》,2005.5.
[2]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
[3]姚林香,车文军.刍议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问题。《科技管理研究》,2004年第6期.
[4]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经济评论》,2003年第1期.
[5]连升.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研究。《经济问题》,2003年第6期.
[6]姜霞.关于产业结构国际竞争力的思考。《经济与管理》,2006年第20卷第8期.
[7]李军.企业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中国的拉丁合声 篇5
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由33个国家组成, 从北到南全长1.1万公里, 总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8%, 相当于欧洲大陆的3倍。可谓地大物博, 除了森林资源外, 该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许多矿物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中国与拉美有着巨大的经济互补性和合作潜力, 但也面临许多挑战。
一、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合作状况
1. 经贸合作状况
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的经贸合作大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当时的贸易量较小, 年双边贸易额仅为10.28亿美元。上世纪80年代, 拉美国家由于遭遇债务危机, 经济受到重创, 中拉年均双边贸易额为17.3亿美元。上世纪90年代后, 拉丁美洲经济状况逐渐好转,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也非常活跃, 1995年中拉双边贸易额突破60亿美元, 2000年达到125亿美元。从1997年~2000年中国对拉美的出口增长了5.19倍, 进口增长了1.5倍。进入21世纪以来, 中拉贸易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 双边贸易额由2001年的15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504.6亿美元, 2006年中拉贸易额更是达到了702.2亿美元, 比2005年增长了39%。中国已经成为拉美和加勒比地区重要贸易伙伴与出口市场。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成为中国在拉美的前四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智利、秘鲁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秘鲁第三, 巴西第四大出口市场。此外, 中国与委内瑞拉、哥伦比亚、乌拉圭等国的贸易额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
2. 投资合作状况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发展和资金的积累, 很多中国企业具备了对外投资的实力。而拉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处于起飞阶段, 正需要较多的外部资金。中国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已经成为对拉美投资的主体, 2004年, 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36.2亿美元, 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在拉丁美洲的金额为16.7亿美元, 占中国总对外投资的46.2%。其中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秘鲁、巴拿马和墨西哥是中国对拉美地区贸易和投资的主要合作伙伴, 委内瑞拉是中国在拉美的最大投资目的地, 累计投资额达15亿美元。中国投资拉美地区的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矿产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3. 政府间合作状况
2004年胡锦涛席访问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等拉美四国, 并出席在智利召开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 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领导人访华。2005年秘鲁总统访华。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领导人的互访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友谊。
拉美各建交国在世界卫生大会、联大等涉台问题上继续坚定支持中国的立场。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联合国秘书长和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选举等国际事务中, 拉美国家同中国合作良好。中国全国人大加强了同拉美议会的交流合作, 中国同美洲国家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顺利开展。
二、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的可行性分析
1. 有利因素分析
(1) 拉美地区的农业优势
中国人口众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在未来对粮食与肉类供应的需求, 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应该同在农业种植及牧场播种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组成联盟。根据安第斯国家共同体在其2006年度南美洲指数报告中的数据, 中国的人口比南美人口多出9.3亿, 中国人口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130人, 而中南美洲国家的人口密度则是每平方公里27人, 72.5万公顷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 其中12.5万公顷为可耕种土地, 由此可以看出该地区具备成为农业生产基地所需的实力。
(2) 拉美地区的能源优势
拉美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开采, 据欧佩克统计, 拉美地区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0%, 是全世界第二大石油产区。2005年用于全球矿产和石油开采的资源中超过25%是投入在拉美地区的。
拉美国家平均每年制造4200万太焦耳的初级能源;其中内部消耗600万太焦耳;平均产量为2000万太焦耳的二级能源中内部消耗1600万太焦耳;也就是说每年将有4000万太焦耳的能量剩余。如果拉美国家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去开发如亚马逊河这样巨大的水利资源为替代能源的话,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可以与传统基于碳氢化合物燃烧获得的能源相媲美的庞大的新能源。
这一点对于中国来说极其重要, 因为如果将来某一天中国达到美国的生活标准, 现在的石油年产量将不能够满足其需求, 煤炭也一样。如果中国煤炭燃烧达到美国今天人均2吨的水平, 每年将需要28亿吨煤炭;这一数量已经超出当前全球煤炭25亿吨的年产量。
(3) 拉美地区的市场优势
拉美由33个国家组成, 从单个国家来看, 市场并不庞大, 但是拉美地区的一体化活动一直很活跃, 尽管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矛盾影响了一体化的进程, 但是一体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并且已经形成了南共市、安共体、加勒比共同市场等组织, 如果这一地区能够最终实现一体化, 这里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同时也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
2. 不利因素分析
(1) 经贸方面
随着中国对拉美贸易规模的扩大, 近几年中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增长高于进口增长, 拉美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也从顺差转为逆差。为了保护当地工业, 拉美一些国家对中国产品, 特别是纺织品、服装、玩具等轻工业产品实行的反倾销案例日益增多。据世界贸易组织 (WTO) 统计, 1995年~2005年, 在全球对华反倾销的26个国家和地区中, 拉美国家 (阿根廷、墨西哥、秘鲁、巴西、委内瑞拉、哥伦比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智利和牙买加) 占到总数的34.6%。与此同时, 全球对华反倾销立案469起, 其中由拉美国家立案的116起 (占24.7%) 。这些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双方外贸产品存在竞争的领域, 影响了双边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2) 投资方面
中国对拉美投资市场的开发比较晚, 近年来投资的产业领域不断扩大, 但资源开发性投资多, 生产性投资较少, 而且个体投资规模均不大。例如在开发当地石油资源的投资方面, 1998年中国开始与拉丁美洲开展石油领域合作, 目前中国石油公司拥有委内瑞拉二个石油项目, 另一个项目在秘鲁, 但其规模很小, 不论与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规模相比, 还是距离中国海外石油战略的要求, 中拉石油合作无疑都是处于初级阶段。
另外在向拉美市场的投资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企业开发市场存在短期行为和盲目性, 缺乏国际化经营的战略意识和有效的战略设计;企业制度、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 缺乏国际化经营人才;对拉美国家的投资环境了解不够, 研究不足等。
(3) 美国因素的影响
拉美地区在政治、经济、军事各个领域, 对美国均有重大战略意义。拉美是美国重要原料供应地、出口市场和投资市场, 美国一直把拉丁美洲视作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随着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的快速发展, 一些美国人无根据地认为, 中国在拉美的存在已开始威胁到美国的利益。尽管美国部分议员和少数媒体的这些观点并不代表美国政府, 但美右翼势力不顾中国与拉美国家合作互利共赢的客观事实, 一味宣扬“中国与美国争夺拉美”必然会对中拉合作造成消极影响。
(4) 地理和文化方面
由于地理位置相距遥远, 拉丁美洲国家对中国人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再加上中国以英语为主要国际交流语言, 拉丁美洲国家更多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中国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投资环境了解较少。双方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也会对中拉合作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策研究
1. 增强出口产品的互补性, 减少贸易摩擦, 促进经贸合作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与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相近, 都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和初级商品为主, 出口商品竞争性大、互补性小。因此应调整对拉美出口的产品结构, 发展和扩大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增加电子信息类产品与其配件的出口, 避免同类产品竞争的局面。
另外除了可进一步增加从这一地区的能源类产品的进口以外, 还可充分利用拉美地区在农业方面的优势, 增加对农副产品的进口, 这样既可以抑制国内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又可以减少顺差, 甚至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逆差, 这种逆差的存在有助于加强中国的贸易谈判的实力, 从长远消除拉美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 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 扩大投资规模, 拓展投资领域
钢铁、石油等能源性投资仍可作为投资的主要领域, 但规模应进一步扩大, 以取得规模经济优势。另外, 可拓展投资领域, 充分利用这一地区的优势, 增加对新能源开发、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投资。另外也可以进行一些绕开贸易限制型的投资, 对于我国国际竞争能力较强的出口产品通过到当地投资设厂, 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出口市场, 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区一体化所带来的优惠待遇。
3. 加强双边合作, 逐步扩大合作范围
中拉双边经济合作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圭亚那、巴巴多斯、安提瓜和巴布达、巴西、阿根廷、智利、秘鲁和委内瑞拉均宣布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11月18日中国和智利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我国应充分利用这一良好的氛围, 加强与这一地区友好国家的双边谈判, 扩大合作范围。在美洲全面一体化形成以前, 如能和该地区结成战略同盟, 不但可以避免该地区一体化所造成的贸易转移效应可能给我国出口带来的消极影响, 而且可以利用当地的能源、矿产及一体化所带来的巨大的消费市场。
4. 加强交流, 减少美国因素的不利影响
由于拉美政治与经济深受美国影响, 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美国因素。虽然拉美一些国家与美国的政治关系紧张, 但这些国家与美国的经贸关系仍然在继续发展。美国需要拉美的石油等资源, 拉美国家则很难摆脱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而且从总体上看, 拉美大多数国家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都与美国非常接近。美国与拉美国家关系今后将继续呈现出合作与对抗的两重性, 其中从经贸角度看, 合作仍是主流。
近年来, 拉美对世界上所有地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奉行开放政策, 中国也自然成为拉美寻求的众多贸易伙伴之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需要大量能源、矿产的供应。中拉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因此中国与拉美国家关系稳步推进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针对第三方的互利合作。加强交流既有利于促进中美之间的政治互信, 也有利于减少中国与拉美地区国家进行合作中美国因素的不利影响。
5. 加强文化交流, 促进双方合作
近些年来, 中国与拉美国家高层互访频繁。但相比较而言, 中国与拉美国家民间的文化交流却有待加强。中国与拉美国家相距遥远, 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对双方的经贸合作和政治关系产生了消极影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双方人民的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加强互信, 为经济和政治合作, 最终建立战略同盟创造良好的氛围, 并且可以通过互设文化中心、交换留学生等交流方式培养更多的有利于促进中拉合作的国际型人才, 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合作等。
因此, 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国家战略结盟机遇和挑战并存, 但是无论是从当前保持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需要出发, 还是从长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 这种联盟是完全符合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国家最根本利益的。
参考文献
[1]“拉美研究在中国”课题组“, 拉美研究在中国”2005~2006年度报告.拉丁美洲研究, 2006年4月, 第2期, 60~72
[2]曾钢:2006年的拉美和加勒比形势及中拉关系.《拉丁美洲研究》, 2007年4月, 第2期, 7~9
[3]谢康:中国在拉丁美洲的贸易投资现状与前景, 世界经济研究, 2005年第11期, 80~84
[4]Peter Hakim, Is Washington Losing Latin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January, 2006 (2)
[5]StephenJ ohnson, BalancingC hina’s GrowingI nfluence inL atin America, Heritage Foundation, 2005 (10)
[6]Chris Kraul, China to Invest$5Billion in Venezuela Oil Projects, Los Angeles Times, August29, 2006
[7]Andean Community of Nations, General secretary;Major indexes of the South American Community1994~2005;SG/of150, June12th2005
【中国的拉丁合声】推荐阅读:
1【拉丁舞知识】:拉丁好处知多少07-11
培训拉丁舞的自我评价08-01
关于阿拉丁神灯的故事10-01
描写拉丁舞动作的句子10-16
少儿拉丁11-12
拉丁团体舞09-01
我学会了跳拉丁舞的作文09-10
少儿拉丁舞蹈教学09-02
拉丁美洲音乐12-08
拉丁舞教学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