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结构

2024-07-30

短语结构(精选8篇)

短语结构 篇1

短语 (以前又叫词组) , 是由若干词构成的造句单位, 是语义上和语法上都能逐层搭配起来的没有一个语调的一组词。短语主要由实词加实词组成, 也可以由实词加虚词组成。组成成分之间有一定的语法关系。根据不同的语法关系, 短语可划分为五大类型, 即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和后补短语。

1. 并列短语: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 词与词之间无主次之分, 是并列关系, 中间常用顿号或“和、跟、同、与、并、并且、而、而且、或、或者”等连词。有时它们中间也常用“和、跟、同、与”等连词, 比如:“继承”和“发展”也是两个独立的概念, 它们中间用一个“并”字连接, 表示递进关系, 这也属并列短语的范畴。这类短语词与词之间除了用“并”之外, 还常用“并且、而、而且”等连词, 例如:幸福并快乐。“提高”和“降低”它们也是相对独立的两个概念, 并列排在一起, 中间用“或”连接, 表示选择关系, 也属并列短语, 例如:成功或失败。并列短语的识记技巧为:“名、动、形”并列排在一起, 无大小主次之分, 无修饰限制关系, 常用“和、跟、同、与、并、或”等连词。

2. 偏正短语:

由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与它们前面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组合而成,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中心语, 名词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 动词、形容词前面的修饰限制成分是状语。通俗言之, 偏正短语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 (偏) 是定语或状语, 后一部分 (正) 是中心语, 两个部分之间有修饰限制关系。例如:中国大地、遥远的地方、非常壮观、恭敬地鞠躬。“大地”与“地方”都为名词, 是中心语 (正) , 它们分别受前一部分 (偏) “中国”和“遥远的”定语修饰限制, 是“中国”的大地, 而不是“美国”的大地;是“遥远的”地方, 而不是“附近的”地方。“的”字可看作是定语的标志, 如“我的老师”。有的虽没有“的”字, 但暗含“的”字的意思, 也是定语, 如:红颜色 (即红的颜色) 。“壮观”为形容词, 是中心语, 它受前面状语“非常”在程度上的限制。“鞠躬”是动词, 是中心语, 受前面 (偏) 状语“恭敬地”限制。“地”字可看作状语的标志, 例如:专心地看书。有的虽没有“地”字, 但暗含“地”字的意思也是状语, 如:热烈欢迎 (即热烈地欢迎) 。偏正短语的识记技巧:修饰限制成分 (“的”、“地”) +中心语 (名、动、形) 。

3. 主谓短语:

由两个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是主语, 后一部分是谓语, 两个部分构成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常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谓语即是回答“主语怎么样”。例如:心情舒畅、鲜花盛开。“心情”是主语 (名词) , “心情”怎么样?舒畅。“舒畅”为谓语。“鲜花”和“精力”是主语, “鲜花”怎么样?盛开。代词“我们”是主语, “我们”怎么样?唱歌。“唱歌”为谓语。主谓短语识记技巧:主语 (名、代) +“主语怎么样”

4. 动宾短语:

顾名思义, 此类短语的前一部分为动词, 后一部分是动词支配的直接对象 (宾语) 。例如:爬梯子、洗衣服。“爬”和“洗”都是动词, “爬”的直接对象是“梯子”, “洗”的直接对象是“衣服”, 此为动宾短语。再如:敬畏生命、歌唱祖国、等等, 前一部分“敬畏”、“歌唱”均为动词, 后面部分“生命”、“祖国”均为动词的直接对象。

动宾短语识记技巧:动词+动词的直接对象。

5. 后补短语:

由两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 (动词或形容词) 表示动作或性状, 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前一部分是中心语, 后一部分是补语。“得”字可看作补语的标志, 有的没有“得”字, 但只要起补充说明作用的, 都可视为补语。例如:跑得快、做不完、住一年、好极了。前面部分“跑”、“做”、“住”是动词, 为中心语, “快”补充说明“跑”的情况;“不完”补充说明“做”的情况;“一年”补充说明“住”的情况。“好”是形容词, “极”补充说明“好”的程度。后补短语的识记技巧:中心语 (动、形) +补语 (“得”) 值得一提的是, 常有同学把后补短语与动宾短语混为一谈, 分辨不清, 特别是当短语的前一部分都是动词的时候。其实, 只要牢记“识记技巧”, 它们的“真身”是不难分辨的。例如:洗苹果、洗干净。这两个短语的前一部分均为动词“洗”, 而“苹果”是“洗”的直接对象, 所以, “洗苹果”为动宾短语;而“干净”是补充说明“洗”的程度的, 所以, “洗干净”为后补短语。

总之, 无论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还是动宾短语、后补短语, 只要同学们多记多练多观察多比较, 短语的类型及结构特征一定能熟练而准确地掌握。

短语结构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类型及其判断的方法。

2、能正确判断短语结构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短语结构常见类型及其判定。

难点: 正确判断短语类型。

[教学方法] 启发为主,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Ⅰ、导入 请一名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归纳短语及其所属类型,导入新课。

Ⅱ、新知识学习

一、常见短语类型:

短语,也叫词组,是词和词组合成的语言单位,根据其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并列短语

偏正短语

动宾短语

中补短语

主谓短语

介宾短语

复指短语

连动短语

兼语短语

二、短语类型的判断:

(一)并列短语(结构特点: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词与词之间是并列关系,中间常用顿号或“和、及、又、与、并”等连词。)

1、类型

⑴ 名+名

红花绿叶

大海蓝天(名词短语)

⑵ 动+动

说说笑笑

唱歌跳舞(动词短语)

⑶ 形+形

坚强勇敢

美丽漂亮(形容词短语)

⑷ 代+代

我和他

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⑸ 数量+数量 四面八方 千秋万代 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教师举例:文化教育 今天或明天 调查研究 愿意并实行 光辉灿烂 庄严肃穆 七上八下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例如: 古老神奇 我你他 注意: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⑴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 ⑵ 大小顺序:省、市、县 ⑶ 年龄顺序:老、中、青 ⑷ 逻辑顺序:继承和发展 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 ⑸ 语言习惯:男女老少 金银铜铁 油盐酱醋

3、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例如: 姐姐和我(名词+代词)

(二)、偏正短语(结构特点:词和词按照修饰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定语或状语加中心词构成。)1、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⑴ 定+名,如: 三个同学

⑵ 状+形/动,如: 非常美丽 大胆猜测

2、词与词之间用“的”或“地”。

如:坚定的信念

认真地写字

一朵茶花

准确地显示

前进的步伐

很好看

独立思考 教师举例:祖国大地 慢慢地走 指名学生举例。

(三)、动宾短语(结构特点:词和词按照支配关系构成的短语,由动词和宾语构成。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教师举例: 学画画 发展生产 像珍珠

学生举例,师指导。

(四)、中补短语 结构特点:(由动词或形容词与后面起补充作用的成分组合而成,常用“得” 字表示,起补充作用的成分是补语)

A、动补短语 动+补

看得明白

看清楚

送出去

住一宿

说两句

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例如: 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跑得快、走的急

B、形补短语 形+补 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例如: 快乐得很 好<极了> 热<死了> 强得<多> 冻得<麻木> 提示: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例如: 机灵得很

(五)、主谓短语(结构特点: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 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结构形式:A 名+动

B 名+形

C 代+动

D 代+形

例如:凳子坏了 心情舒畅

态度和蔼

大家讨论

觉悟提高

思想解放

阳光灿烂

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例如: 今天星期三 明天国庆节

(六)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宾语构成,充当介词宾语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如、向前、到这里、给我说、在蔚蓝的天空中、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等。)(1)表示起止、方向、处所,如 从广东出发、来到北京、在教室看书(2)表示时间,如 生于1920 从九点(开始).(3)表示对象,如 对于这个问题

把敌人(消灭)

(4)表示目的,如 为党(工作)

(七)复指短语:由两个所指意思基本一致的次构成的短语

如、故乡金坛

小明他们

(八)连动短语:由动词或动词短语连用而成的短语。如、画蛇添足

守株待兔

(九)兼语短语:一个动宾短语和一个主谓短语套合构成如、引狼入室

放虎归山

叫你不要讲话

让他把话说完

三、课堂练习

1、和蔼可亲

2、语文试卷

3、浮在水上

4、监视敌人

5、十分可爱

6、我们家小猫

7、综合练习

8、批评与自我批评

9、绿得发亮

10、天气暖和

11、暖和的天气

12、急得发疯

13、画眉歌唱

14、大声说话

15、红红的脸蛋

16、脸蛋红红

17、苏州园林

18、动宾短语

19、在八中学习

20、语文重要

21、他的同学

22、优美环境

23、环境优美上

四、内容回顾

指名学生回答短语结构的常见类型。

五、布置作业

指出下列短语属于哪类短语:

好得很

帮助同学

去了几趟

非常高兴

工人农民

爱祖国

慢一点儿

发射成功

一扇神奇的大门

极其清楚

明天星期六

《短语结构类型》教学反思屈荣 在近几年降低了对语法要求的时候来上这节语法课,应该说难度比较大,一 者,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教授的难度不能太大; 二者,在降低语法要求的形势下,不能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语法,一致本末导致。这就要求老师在教授时注意抓重 点、抓基础、讲求实效性。针对这一点,我在备课时,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授新课时由旧知识(主要是词性的有关知识)引入,注意新旧知识之 间的衔接。

二、授课时的例题尽量用生活中的经典例子,力求从基础抓起,从基础上 做到人人过关。

三、授课时的习题尽量降低难度,而且结合学生的实际,能解决学习上的 实际问题,如,学生在说话中的语法错误等。

拟标题应注意短语结构 篇3

短语(或词组)根据词与词组合的不同的结构关系,可以分为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同位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后补结构等类型。从功能的角度来看,这些类型又可以归入两类,即谓语性短语和名词性短语。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作为一个动词使用,表达干什么,怎么样,能够说明一件具体的事件;而后者只能作为一个名词,表达是什么,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不能详细说明一件事情。

一、记叙文、散文拟标题宜采用名词性短语结构。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课本上的记叙文、散文标题,然后得出一些规律。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琦君的《珍珠与泪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余秋雨的《道士塔》等文章。

这些文章的标题,从短语的结构方面来说,基本上都是属于名词性短语,具体而言就是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短语类型。运用这些结构类型的短语拟标题,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标题简练,清新;(2)能成为文章的线索或成为作者抒发情感的载体,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清晰感受。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于偏正结构、并列结构等名词性短语来为记叙文、散文拟标题。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又如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的标题:2007年甘肃卷的《爱心,一杯香气四溢的茶》、2007年浙江卷的《失落的文明》、2006年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等。

二、议论文拟标题宜采用动词性短语结构或联合结构。

标题是显示议论文文体的第一要素。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标题是否恰当鲜明,是十分重要的。议论文的标题应具备如下特点:能直接体现作者的观点;简洁鲜明,表现力强;要能统率全文。换句话说,议论文的标题其实就是作者在文中的观点。要达到这一要求,我们可以借用谓语性短语结构来拟题。

1. 借用主谓宾结构

运用主谓宾结构,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这种拟标题的格式是“主语+谓语+宾语”。如某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标题:“感情不是保险绳”。

2. 借用动宾结构

运用动宾结构,可以更加明了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拟标题的格式是“谓语(动词)+宾语”,变化格式为“状语+谓语+宾语”。如往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标题:“不要轻易说‘不’”、“勿以好恶论断之”、“呼唤理智”、“调准感情焦距,拥有清晰世界”等。

3. 借用兼语结构

兼语结构的格式是“主语+谓语+兼语+谓语”,这种结构类型在表达作者的观点时可以起到很好的限制性作用。如往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莫把情云遮慧眼”、“不要让眼光带上感情”、“让理性主持宣判”等。

最后还可以用动补结构,格式为“谓语+补语”。如“怎一个‘情’字了得”。

德宏傣语名词性短语结构浅析 篇4

德宏傣语名词性短语结构基本不用结构助词, 通过中心语与修饰成分的语序体现。德宏傣语能够与数词组合构成数名短语结构, 这区别于壮傣语支的其他多数语言。

一、名词与名词结构的语序

德宏傣语名词与名词的语序是指名词与名词组合构成的修饰式名词性短语结构, 在句法结构中语义关系上表示属性关系时, 其体现为名词与属性定语名词、名词与性别定语名词的语序。

1.名词与属性定语名词的语序

德宏傣语中, 名词与属性定语名词的语序体现为属性名词在前, 中心语名词在后。

2.名词与性别属性定语名词的语序

德宏傣语中名词与表示动物性别的名词构成的修饰式结构名词性短语, 性别属性定语在前, 中心语在后。

二、名词与领属定语结构的语序

德宏傣语名词与名词、代词构成的表领属关系的修饰式结构名词性短语, 通常是领属定语位于中心语之后, 且不使用结构助词。

三、名词与形容词结构的语序

德宏傣语中名词与形容词构成的修饰式结构名词性短语, 形容词位于名词中心语之前。

四、名词与指示词结构的语序

德宏傣语中方所名词、时间名词可以直接与指示词组合构成修饰式名词性短语。名词与指示词的语序体现为指示词位于名词中心语之后。

五、名词与量词结构的语序

德宏傣语中名词可以直接与数词组合构成修饰式结名词性短语, 且数词位于名词中心语之前。

八 孤儿

德宏傣语中名词与量词组合构成名词性短语中, 当表示名词的方位或材料时, 量词位于名词之前;当表示名词的状态时, 量词位于名词之后。

量词与数词组合后再与名词组合构成名词性短语, 当数词为“一”时, 数词在量词短语之后, 当数词>1时, 数量短语在名词之后。

名词与量指结构组合构成的名词性短语中, 指示词作为修饰语, 总是后置。

德宏傣语中量词可以与形容词组合构成名词性短语, 这种结构表类指或定指, 量词只是起到区分形容词的性质的作用和对形容词的性质进行分类。

其中, 这类结构中的有些单音节形容词能够重叠, 重叠后表示程度的加深。

摘要:德宏傣语属侗台语族台语支, 其名词性短语结构有着自己的特点。本文从名词与名词、属性定语名词、领属定语、形容词、指示词、量词构成的名词性短语的语序探讨德宏傣语名词性短语结构。

关键词:德宏傣语,名词,语序,结构

参考文献

[1]巫凌云, 杨光远.傣语语法[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2]喻翠容, 罗美珍.傣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0.

[3]朱德熙.定语和状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

[4]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

[5]戴庆厦, 傅爱兰.藏缅语的形修名语序[J].中国语文, 2002 (4) .

[6]刀洁, 倪呖.英语傣语定中结构对比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5) .

[7]黄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序类型[J].民族语文, 1996 (1) .

[8]梁敏.壮侗语族诸语言名词性修饰短语的语序[J].北京:民族语文, 1986 (5) .

英语里主谓短语结构解析 篇5

名词/代词+动词

叫它“短语”而不是“句子”,因此,其中的动词必须用“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否则就是“主谓句子”了,这一点无疑是了解短语最重要的一点了。

那么最后的构成是这样的:

名词/代词+非谓语动词

1、名词/代词+现在分词

Mary coming back, they discussed it together.

如果不用主谓短语,就需要两个句子来表达同样一句话:

Mary came back. They discussed it together.

The train arriving at Platform 8 is the 17.50from London.

如果不用主谓短语,就需要两个句子来表达同样一句话:

The train arrived at Platform 8. The train is the17.50 from London.

或者用定语从句来表达:

The train which arrived at Platform 8 is the 17.50 from London.

2、名词/代词+不定式

Lots of homework to do, the little boy had to stay home all day.

No house to live in, the beggar had to sleep in the cave.

I sent you 100 dollars today, the rest to follow in a year.

3、名词/代词+过去分词

The system used in this school is very successful.

He lay on his back, his hands crossed under his head.

The children went home from the grammar school, their lessons finished for the day.

注意:(逻辑)主语和谓语有被动的意思

4、主系表短语

His stomach (being) empty, he looked for something to eat when he came back.

注:上面的(逻辑)表语是形容词

Class (being) over, the students rushed out of the class.

注:上面的(逻辑)表语是副词

He came out of the library, a thick dictionary (being) under his arm.

注:上面的(逻辑)表语是介宾短语

with/without 独立结构

John received an invention to dinner, and with his work finished, he gladly accepted it.

Without his work finished, John got home late.

They sit in small circles in the square, with their babies on the backs, completely uninterested in the tourists.

短语结构 篇6

通过查找发现:《荀子》包含有定中结构的词汇及短语的句子有4555个,分析归类如下:

A.定中结构词汇, 定中结构短语。

B.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

C.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按照:名词+中心语,动词+中心语,形容词+中心语,代词+中心语分类。

D.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按照:名词+中心语,动词+中心语,形容词+中心语,数词+中心语,代词+中心语分类。

E.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分成:带标志“之”的和不带标志“之”的短语。

F.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分成:带标志“之”的和不带标志“之”的短语。

(一)词汇部分

《荀子》包含定中结构词汇2868个词汇,5514字。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定语主要是衬托突出中心语,定语对中心语主要起到限制或者描写作用。中心语处于中心不可或缺,定语是中心语这一实体的边缘。根据其定语这一边缘对中心语实体的作用分为:限制性定语和描写性定语。限制性定语的定中结构词汇如:天子P59,在此这个定语“天”就是用来限制“子”,不是张三的儿子,更不是李四的儿子,而是天的儿子,在古代专指帝王,指帝王是上天选给万民的统帅。“天”是中心,“子”是边缘。边缘依赖中心,中心是重要的。从《荀子》找出的限制性定语的定中结构词汇:先王,遺言P2;昔者p10;政事,中聲P11;學者P13;裘領P16;吾師,吾友P21。前面的定语也是为后面的中心语起到限制作用,作为边缘依赖中心而存在。《荀子》该类词汇有913个占《荀子》全书定中结构词汇总数31%;1810字占定中结构词汇字数总数32%。

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如:仁人P209,在此“仁”作为边缘是对后面的中心语实体“人”进行描写的即“仁慈的人”。“仁”是重要的中心、实体,“人”是不重要的边缘,依赖中心存在。在此定语对中心语起描写的作用。《荀子》中的该类词汇如:高山,深溪P2;衢道,兩君P9;流魚,六馬p10;四體p12;末世,窮年,陋儒P15;順者,五指P16;散儒P17;五色,五聲,五味P19;小人,良農,良賈P27。前面的定语作为边缘不能脱离并依赖后面的中心语起到描写作用。《荀子》该类词汇有1955个占《荀子》全书定中结构词汇68%;3704个字占总定中结构词汇字数67%。

定语在定中结构中是来限制或描写中心语的,虽然定语+中心语构成定中结构词汇整体,但是这个整体中重要部分是中心语,定语作为陪衬限制或者描写中心语,是不重要的有不能脱离中心语存在。《荀子》中描写性的定中结构词汇较多。

(1)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分类

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按照:名词+中心语,越人p62;动词+中心语,學者P73;形容词+中心语,鄰敵P171;代词+中心语,它故P183,分类。

其中名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351个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38%,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12%;700字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38%,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12%。如:

裘領P16;天下P28;天下P30;天德P46;天下, 海內P49;天子P59;越人, 楚人p62。其中,天子、王者、人主等词出现频率极高。

动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109个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1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3%;218字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1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3%。如:

遺言P2;學者P13;刑法P55;學者P72;學者P73。

形容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270个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29%,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9%;538字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29%,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9%。如:

先王P2;終身P55;大禁P55;古者P72;大器P126;大富P127;終身,澤人,山人P139。

代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27个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3%, 占定语结构词汇0.9%;56字占总限制性定语结构词汇3%,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9%。如:

吾師,吾友,吾賊P21;此道p111;他志P139;吾民p154;它故P177;他故P178。

可见名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数量和其他三种结构相比是最多的一类。

(2)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分类

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按照:名词+中心语,義榮P342;动词+中心语,治者P192;形容词+中心语,高山P2;数词+中心语,兩君P9;代词+中心语,斯極P504,分类。

名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25个占总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词汇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9%;50字占总描写性定中结构词汇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9%。如:

泉原,基杖,德音P244;義榮,勢榮P342;勢辱,義辱,情欲P343;民故P522。

动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26个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9%;52字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9%。如:

餘食,餘用,餘材P165;治者,信者P192;耕者,治者P193;汙者P194;霸者P207。

形容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927个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17%,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11%;1846字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50%,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33%。如:

高山,深溪P2;衢道P9;流魚p10;末世,窮年,陋儒P15;順者P16;良農,良賈P27。

数次+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667个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29%,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20%;1234字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3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21%。如:

兩君P9;六馬p10;四體p12;五指P16;百裏p109;萬乘P141;三節,千裏p153。

代词+中心语结构的词汇有3个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0.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1%;6个字占总描写性定语结构词汇0.1%, 占总定语结构词汇0.1%。P504斯極。

由数据可知,描写性定中词汇中形容词+中心语和数词+中心语两种结构的词汇数量较多。其中定语限制或描写中心语,作为中心的边缘依赖中心而存在。其实以上结构细分是按定语的语法功能分的,定语作为边缘依赖并不能离开后面的中心语这一实体。

(二)短语部分

《荀子》包含短语部分定中结构短语2262个,8499字。按照边缘-中心图式,根据作为边缘的定语分为限制性和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

限制性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1743个占总定语结构短语的78%;6120字个字占总定语结构短语72%。如:

先王之遺言P2;政事之紀,中聲之所止P11;古之學者,今之學者P13;除其害者,其人,其害P19;比俗之人P30。

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519个短语占总定中结构短语23%;2379字占定中结构短语28%。,其定语对中心语主要起到描写作用。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在《荀子》中数量不多。如:

治氣養心之術P27;勞苦之事,饒樂之事P29;溫溫恭人P41;百王之道P48;夫富貴者,夫貧賤者,仁人之情p51。

定中结构的短语可分为有标志的带“之”和无标志的不带“之”。“之”是先秦时很普遍的语法现象,通常可以理解为现代汉语里的“的”字。不带“之”的短语就和现在的语言现象在结构顺序上很是相近了。

(1)限制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分类

限制性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分为:带标志“之”的和不带标志“之”的限制性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限制性定中结构短语中的带标志“之”的短语有906个占限制性定中短语52%,占定中结构短语40%;3762字占限制性定中短语61%,占定中结构短语44%。如:

先王之遺言P2;政事之紀,中聲之所止P11;古之學者,今之學者P13;比俗之人P30;人之才性P32;榮辱之大分,天子之命P58;先王之道,仁義之統P65。

限制性定中短语中的不带标志“之”的短语有856个占限制性定中短语49%,占定中结构短语38%;2452字占限制性定中短语总字40%,占定中结构短语总字29%。如:

其身P30;不識步道者P31;其言p45;小人之知能,常危之術p62;其常,其怪p63。

(2)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分类

同上,描写性定语定中结构短语分为:带标志“之”的和不带标志“之”的描写性定语的定中结构短语。

其中带标志“之”的短语有:394个词汇占描写性定中短语76%,占定中结构短语18%;1763字占描写性定中短语74%,占定中结构短语21%。从数据看来,描寫性定中短语中的带标志“之”的短语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如:

無冥冥之志者, 昭昭之明, 惛惛之事, 惛惛之事者, 赫赫之功P9;勞苦之事, 饒樂之事P29;百王之道P48;仁人之情p51。

描写性定中短语中的不带标志“之”的短语有95个占描写性定中短语18%,占定中结构短语4%;405字占描写性定中短语17%,占定中结构短语4%。描写性定中短语中不带标志“之”的短语较少。如:

行衢道者, 事兩君者P9;故非我而當者, 是我而當者, 諂諛我者, 諂諛者, 諫爭者P21;溫溫恭人P41;夫富貴者, 夫貧賤者p51;百裏地p109。

分析《荀子》定中结构的词汇及短语可以发现:在定中结构词汇或短语这一整体中,定语作为边缘部分其作用在于对中心语实体的描写或者限制。分类依据定语这一边缘部分部分进行展开。定语和中心语两个部分组合成为有机整体,根据中心-边缘图式,中心语是中心,定语是边缘。中心是重要的,边缘是不重要的,边缘不能离开中心并依赖中心而存在。

摘要:中心-边缘图式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意向图式之一。中心是重要的, 边缘依赖中心。定中结构中, 中心语是重要的, 定语限制或描写中心语。《荀子》是先秦诸子中的优秀著作, 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中定中结构的词汇及短语结构分析发现定中结构是中心——边缘图式的语言具体表现。

关键词:荀子,定中结构,词汇,短语,分析,中心-边缘图式

参考文献

《荀子集解》王先谦中华书局

短语结构 篇7

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且研究较多、争议较大的结构, 也是语法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自1978年朱德熙先生发表了《“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一文起, 这一问题便受到语法学界广泛关注, 成为较为敏感的课题, 对它的研究一直持续到现在, 并不断和新理论结合, 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笔者对这一结构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语义进行较为全面的探析, 以期对相关的语言现象作出有概括力的解释。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展开之前有两点需要明确:

首先, 关于“在”的词性问题。语法学界一般认为“在”属于不同的词, 包括动词、介词、副词。但是在动词、介词的区分问题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对于“他在家”和“他在家休息”这两个结构中的“在”, 有三种观点: (1) “在”是动词, 后例是连动式 (赵元任1968) 。 (2) “在”都是介词, 前例是介词短语作谓语。 (3) 前一例的“在”是动词;后例的“在”是介词, 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目前语法著作一般采用第三种解释。笔者采用第三种观点, 因此在本文中不讨论动词“在”, 而把讨论范围限定在介词“在”所构成的“在+处所”结构中。

其次, 关于介词“在”引导的介词短语的分类问题。一般认为介词“在”和介词“到”一样, 可以引介时间类宾语构成介词短语, 如: (1) 这首诗写在诗人遭受政治迫害的前一年。 (2) 她将在春暖花开的时候回来。同时介词“在”又可以引介处所类宾语构成介词短语, 如: (1) 他在北京读大学。 (2) 那幅画挂在书房里。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在+处所”结构, 也是本文要研究的对象, 前一种情况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

二、“在+处所”结构的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的辨析

“在+处所”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出现的位置有三个:主语前做句首状语;主语谓语之间做句中状语;谓语后做补语。范继淹在《论介词短语“在+处所”》一文中, 从空间位置系统出发, 提出了三种句式类型: (1) A式:PP+NP+VP; (2) B式:NP+PP+VP; (3) C式:NP+VP+PP, 并进行了解释, 对以后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介词短语在句中的位置可以随意转换, 事实上, 介词短语的三个位置都各有其特定的位置意义。本文把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的不同分布进行比较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 句首状语和句中状语在语义上的不同

介词短语在句首和在句中做状语时语义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的心理视点的不同。所谓心理视点, 是指说话人对语言信息的认知和表达方式。语言具有临摹性, 话语的线性序列是临摹客观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的。一般来说, 施事是事件的起点, 因此, “施事—处所/工具/根由/关涉—动作—对象”这样的语序是同客观事件发生的时序相吻合的, 是最自然的陈述语序。如:

(1) 孩子们总是在大槐树下拣槐花。

(2) 他在商场里逛。

例 (1) 、 (2) 中介词短语是施事进行动作行为的处所, “孩子们”先到了“大槐树下”再“拣槐花”, “他”先到了“商场”再开始“逛”。这个语序符合人们对这件事情的认知过程, 是最自然的语序。不仅“处所”如此, 当介词短语是施事进行动作行为的“工具”或是“根由”时, 在人们对事物的正常认知过程中它们都应当处于施事之后。相关的调查统计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绝大部分的介词最常出现的位置就是在施事之后、动词之前。

若说话人选定了“处所—施事—动作—对象”这种语序, 则说明说话人对介词短语所要强调的侧重点发生了改变, 在说话人的心理时间中, “处所”是事件的起点, 是事件的先决条件。如:

(3) 在西峡镇上, 我们献旗致敬, 四乡八镇都来了民兵。

(4) 在阅览室里, 他们俩整整看了一天的书。

(5) 他们俩在阅览室里整整看了一天的书。

例 (3) 、 (4) 中, 说话人在描绘一幅场景, 或者说一个画面。对于这幅场景来说, 说话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该场景进行定位:“在西峡镇上”, “在阅览室里”, 然后再慢慢地描绘图画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不同于“施事—处所—动作—对象”语序按照客观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临摹, “处所—施事—动作—对象”语序是说话人按照自己对某一客观事件的认知和心理选择进行临摹的, 是说话人按照自己的心理视点安排语言序列的。我们将例 (4) 与例 (5) 比较后可以发现, 当“在+处所”结构作句首状语时, 说话人更倾向于描述一个静态的场景。当“在+处所”结构作句中状语时, 说话人则更倾向于表达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并指出动作发生的处所。

(二) 处所状语与处所补语在语义上的不同

“在+处所”结构在状语位置上和用在补语位置上所表达的语义有较大不同。“在+处所”结构在状语位置上时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即动作的处所, 如:

(6) 他们昨天在此处过夜。

(7) 他在北京饭店吃西餐。

而用在补语位置上则表示动作行为致使事物到达或停留的处所, 即事物的处所。如:

(8) 下雨了, 雨点打在窗户上。

(9) 那只骡子就暂时留在驿站上, 车夫回来时再带回去。

例 (8) 中“雨点”到达的处所为“窗户上”, 例 (9) 中“骡子”停留的处所为“驿站”。

又如:当“在+处所”结构修饰“坐、站、住、躺、睡”一类表示状态持续、动作性不强的动词时, 既可以在状语位置, 又可以在补语位置, 在状语位置和在补语位置都表示与动作关联的场所, 但表义上还是有差别, 试比较:

AB

他 (在沙发上) 躺着 他躺 (在沙发上)

他 (在门口) 站着 他站 (在门口)

风筝 (在天空中) 飘着 风筝飘 (在天空中)

用在状语位置上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而用在补语位置上则表示动作行为致使事物到达或停留的处所。不仅如此, 我们知道A、B句式的常规焦点均在句尾, 通过省略介词短语的方法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检验得出两组句式的差别:A组句式可省去句中的介词短语而句子仍然成立, 这进一步说明句子的语义重心是在动作的状态;而B组句式省去介词短语则句子不再成立, 这也进一步说明该句式的语义重心是主体因动作而最后到达的处所。

三、对“在+处所”结构组成的相关句式的解释

(一) 为什么有的表达方式不能在口语中出现

我们知道, 有些表达方式只出现在讲求韵律和节奏的诗歌或歌词中, 而在一般散文作品中, 尤其是在口语中是不会出现的。如下列A组中带*号的例句:

A

(10) *云儿飘在海空。 (《渔光曲》歌词)

(11) 鱼儿藏在水中。 (《渔光曲》歌词)

(12) *我们走在大路上。 (《我们走在大路上》歌词)

(13) *我们游在大海里。

(14) 工人们战斗在铁道线上。

B

(15) 云儿在海空飘着。

(16) 鱼儿在水中藏着。

(17) 我们在大路上走着。

(18) 我们在大海里游着。

(19) 工人们在铁道线上战斗着。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 像A组中带*号的例 (10) 、 (12) 、 (13) 这样一些表达方式在散文和口语中, 应该说成例 (15) 、 (17) 、 (18) 才成立。但是例 (11) “鱼儿藏在水中”和例 (14) “工人们战斗在铁道线上”却是散文和口语中也能说的句子, 这是为什么呢?

汉语的动词可以分作动作性动词和非动作性动词。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 动作性动词都表示动作性很强的动作, 而非动作性动词则动作性很弱。汉语中动作性强的动词, 如果后面跟上“在+处所”结构充当补语, 表示动作发出后以何处为终点或目的地。例如:

(20) 风吹在脸上。

(21) 把字写在黑板上。

(22) 苹果落在地上。

如果“在+处所”不能表示动作的终点, 而仅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那就应采取“在+处所”结构作状语的格式, 如例 (10) 、 (12) 、 (13) 这三个句子中, “海空”并不是“飘”的终点或目的地, “大路”也不是“走”的终点或目的地, 同样“大海”也不是“游”的终点或目的地,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走在大路上”, “云儿飘在海空”, “我们游在大海里”这类句子不符合我们口语语感的原因。而例 (11) 、 (14) 这两个句子中, “水”可以作为“藏”的终点或目的地, “铁道线”也可以作为“战斗”的终点或目的地, 因此符合我们的语感。

(二) 为什么同时作状语和作补语时表达上有限制

上文讲到, 如果是“坐、住、躺、睡、站”等表示状态持续、动作性不强的动词, 则可在前面加上“在+处所”结构充当状语, 也可在后面跟上“在+处所”结构充当补语, 如:

ABC

(23) 住在旅馆里 在旅馆里住着 /过?在旅馆里住

(24) 躺在床上 在床上躺着/过 *在床上躺

(25) 站在门口 在门口站着/过 *在门口站

(26) 坐在教室里 在教室里坐着 /过*在教室里坐

但是我们发现, 当“在+处所”结构在这类单音节动词前充当状语时, 这类动词后必须加上表示进行状态的助词“着”或者表示曾经发生或经历某事的助词“过”, 否则句子难以成立。笔者认为, “在+处所”结构作状语时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 暗含着动作的持续并且强调动作的状态, 因此用“着”或“过”附着在动词后, 虽然时态上不一致 (前者是进行时态, 后者是过去时态) , 但是都和句子整体结构所表达的意义相符, 而且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当这一结构作补语时则表示动作的结果或致使事物到达停留的处所, 暗含着动作的结束或完成并造成一定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在A组句中加“着”, 但我们可以在A组句尾或介词“在”后面加上表示完成态的“了”。

(三) 如何看待介词的黏附化趋势

有学者指出动词后边的介词往前黏附于动词, 即所谓介词的黏附化。朱德熙 (1982:182) 指出, “在椅子上坐着”明显是介词短语作状语, 但对“坐在椅子上”应该分析为“坐在/椅子上”。也有学者认为当介词短语作补语时, 介词如“在、给、向、到”已进一步虚化为动词的后缀性成分。

笔者认为, 介词短语出现在动词后边, 整个介词短语仍然成一个整体作为补语。由于在现代汉语中, “动介”后边可以用“了”, 介词有往前黏附于动词形成“动介 (了) +宾”的倾向, 仅仅是倾向, 并没有完全成为动词的黏附成分。这可以从语音形式上得到印证:

(27) 这项任务落在/我的头上。

(28) 标语贴在/墙上。

(29) 病人躺在/床上。

(30) 水桶掉在/井里。

我们发现以上四个例子的语音形式有一个共同特点, 停顿都在介词“在”的后面, 而不在动词和介词短语之间。笔者认为“介词黏附”只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次要因素, 由于以上例句的动词都是“单音节”动词, 因此更主要的原因是韵律协调所导致的。以下两种情况更应该分析为介词短语充当补语:第一种情况, 动词部分结构复杂, 念起来停顿只能在动词和介词短语之间, 比如例 (31) 和 (32) ;第二种情况, 介词短语一共只有两个音节, 停顿只能在动词和介词短语之间。比如例 (33) 、 (34) 和 (35) 。

(31) 担任车间主任后, 他照样摸爬滚打在第一线。

(32) 班长马亮, 整整三个月起早贪黑在现场, 任务完成后他掉了十几斤肉。

(33) 这期间, 汝珍的婆母也卧病在床。

(34) 三岁那年的一次意外, 她失去了双腿, 瘫痪在床。

(35) 乡干部曾小安、黄云平、李跃军等人上前将邓贤清按倒在地。

(四) 为什么在有的句子中相同的补语和状语可以转换而有的不能

有的观点认为, 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在句子中应该出现在状语位置还是补语位置或者两者皆可, 这是由谓语决定的, 因此热衷于对动词的分类, 并将每一小类动词带状语或补语的情况逐一分析。笔者认为这样的分析固然有其理据性和解释力, 但是化简为繁的分析方法不利于研究成果的实际掌握和应用, 同时这也与人们初学汉语时对这类句式的习得规律不相符合, 因此在一些问题上的解释力受到限制。对比下列两组句子:

A%%%B

(36) 在书房里挂画%%%%%% (38) 把画挂在书房里

(37) 在书房里写字%%%%%%* (39) 把字写在书房里

正如范继淹 (1982) 指出的, 例 (39) 不能成立显然不是由于动词的类别不同, “挂”和“写”都有“附着”的语义特征, 关键在于室内挂画通常是挂在墙上, 达到的处所明确;而室内写字, 可以写在纸上、墙上或其他地方, 达到的处所不明确。但仅仅将原因归为处所不明确, 其解释力是不够的。

笔者进一步思考认为, 例 (37) 能成立而例 (39) 不能成立的原因主要是:从认知的角度看, “在+处所”结构作状语具有“在某处所发生某动作”的整体意义, 因此例 (37) 中, “在书房里”仅仅指“写字”这个动作的发生处所, 这符合人们的认知常识;而“在+处所”结构作补语时具有“动作的终点或目的地, 动作作用下事物达到某个处所”的整体意义, 因此例 (39) 中, “在书房里”本应指“写字”这个动作的终点, 并强调“字”到达的处所, 但由于“在书房里”无法明确地指代“字”到达的具体处所, 不符合人们的认知常识, 因而句子难以成立。如果将例 (39) 中的“在书房里”改为“在墙上”、“在本子上”、“在文具盒里”等具体明确的地点, 则该句式完全成立。

因此, 在分析这类问题时, 我们不应该只把目光集中在动词词义的解析上, 而应该更多地从认知事物的基本原则出发, 从把握句子的整体结构出发, 并结合状语和补语的性质, 以及与句子其他成分在语义搭配上的优劣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作出概括力较强的解释。

四、余论

近年来, 在认知研究方面, 沈家煊 (2006) 和崔希亮 (2001) 等语言学家在这类问题上都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沈家煊在《“在”字句和“给”字句》一文中曾指出, 一个句式是一个“完形” (Gestalt) , 即一个整体结构。根据“完形心理学”理论,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因此句式的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 整体的属性并不都能从对组成部分的分析中推断出来。句式整体意义的形成, 受到基本认知原则在不同概念域中的反复作用, 其中顺序原则、包容原则、相邻原则都对“在+处所”的位置产生了影响。

关于“在+处所”的研究还在继续, 任何理论方面的研究都应该以应用为最终目的, 并且在应用中得以不断的加深。本文的研究也不例外,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留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在+处所”结构的具体用法, 或者是了解了具体用法, 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用, 出现种种错误。笔者希望能通过解释以上种种问题和现象, 对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应用领域中能有所帮助。

摘要:本文分析了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出现在句首、句中作状语及在谓语后作补语的不同分布类型及其语义的辨析。句首状语与句中状语的不同主要是说话人心理视点的不同。而状语位置与补语位置的意义差别在于状语位置表达的意义为:从某一方面对动作行为加以限定、描写;补语位置则表示动作行为或动作行为致使事物最后到达的处所、方向、对象、结果、目的等。本文还试图从认知模式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组成的相关句式作出意义上的解释。

关键词:介词短语,“在+处所”结构,分布类型,语义,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崔希亮.语言理解与认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5]邢福义.汉语语法三百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6]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6.

[7]范继淹.论介词短语“在+处所”[J].语言研究, 1982 (1) .

短语结构 篇8

1 语料来源

由桂诗春和杨惠中主持建设的CLEC是我国最早的学习者语料库之一, 收集了包括高中生、大学英语4、6级、英语专业低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内的书面语语料, 总容量为100万词, 并用人工对所有的语料进行语法标注和言语失误标注, 是一部含有言语失误标注的英语学习者书面语语料库, 为全面地了解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情况, 对其语言的失误进行分析和开展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最真实的例证。CLEC中所收集的ST2学习者语料是高中生的自由作文, 该文本库中含208088词次。

2 方法和步骤

本文将从该子语料库中提取中国高中生的书面语语料中的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分析我国高中生书面写作中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运用的情况, 从而发现和归纳语言在真实使用中带倾向性的特点, 并就此提出教学建议。具体来说, 该文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 高中生使用的限制性结构短语的频率、位置分布情况及语用功能有何特征?

2) 高中学生写作中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具体操作分四步走:

2.1 确定检索项

Nattinger&De Carrico (1992) 一共列举的15个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示例, 但是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 为了突出重点, 我们只选取了以下五个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a (week/month/year) ago (一...前) , in (short/sum/summary/conclusion) (总之) , ...as well as... (还...) , for (example/instance) (比如) , 和the...er, the...er (越...越...) 。这些短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它们是英语本族语者写作中常用到的限制性结构短语结构, 也是中国英语学习者最常用的结构。

2.2 界定限制性结构的语例在本族语者使用过程中的语篇位置及语用功能

我们就确定的五个检索项查阅了辞典和章振邦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 (2003) 中的相关词项, 然后通过观察和分析, 确定这几个限制性结构短语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写作过程中的位置, 它们可能出现在句子的开头、中间、结尾;分别体现出意示某一行为产生的结果、意示事情发生的时间、意示例证某一观点等不同的语用功能, 具体的语篇分布情况及语用功能见表1。

2.3 提取ST2中限制性结构短语的语例

我们使用语料库检索系统软件Wordsmith6的Concord工具, 从ST2中提取全部含有该批词形的语例, 并逐个进行了人工核对。

2.4 统计这些限制性结构短语的使用频率, 分析它们的句中分布情况及实现的语用功能

接下来我们对提取的所有包含这些限制性结构短语的检索行进行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和分析, 统计这些限制性结构短语的使用频率, 逐个分析它们的语篇分布情况, 以及在原文中实现的语用功能。

3 结果与讨论

3.1 统计结果

表2是ST2中限制型结构短语使用的总体频数统计情况, 表3是ST2中限制型结构短语使用的语篇分布情况及实现的语用功能。

3.2 讨论

从表2可以看出, 5个检索项中只使用了不到百万分之七。而如果除去“for example”的90次外, 其它总计只有39次。“for example”这个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使用的频率是最高的不难理解。许多的高中生都使用“for example”结构来举例说明, 证明某一观点。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高中生普遍使用过的初中和高中英语教材.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年出版的初、高中英语课本及练习册, 结果发现中国高中生最早接触到的用来举例的短语结构就是“for example”, 同时发现在教科书中一旦出现举例说明时都会选择“for example”, 这也许是绝大多数高中生倾向选择该词块的原因。这一结果证实了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会受到所接触语言输入的频率的影响, 他们倾向选择那些他们常见并且确定的结构来输出。

表2中有两个频数为零的项目很值得我们考虑。一个是“for instance”, 另一个是“the-er...the-er...”比较级结构。对拥有与“for instance”相同语用功能的“for instance”学习者却一次都没有用到, 这结果多少让我们惊讶。在了解和查阅上述课本和练习册之后, 我们发现这一结构出现在教科书中的次数的确较少, 并出现在高中学习稍晚的阶段。从这我们可以推断, 学生对于这个短语的输入可能不够, 并且因为有了“for example”表达举例的语用功能的先入为主, 学生的注意和重视程度就不够, 因此他们也就没法自然熟练的输出了。

“the-er...the-er...”这个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的使用频率也为零。中国高中学生为什么不使用“the-er...the-er...”这一结构呢?作者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汉语翻译这一结构的意思是“越……就越……", 是一个复合句, 其中前面的句子是状语从句, 后面的句子是主句, 例如“The more he gets, the more he wants” (他得到的越多, 欲望就越大) 。这个句型涉及到了主句和从句的关系, 而这个在汉语里面是没有的。De Keyser (2005) 认为, 若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不够清晰.则学习者进行形式和意义匹配时会出现困难。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对于这个句型的运用有障碍。

其次, 据我们统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1 9 9 6年出版的初、高中英语课本及练习册中.这一结构的出现一共才占5次。作者由此推论, 这一结构式较为复杂, 对于水平稍差的学生来说可能还不能理解消化。此外, 除了频率本身的作用, 中国高中生极少接触到这一结构, 所以可能会采取回避策略以避免产生错误。

相似的原因可能也解释了是学生在要表达对某一事件自己的观点时会使用“in a word”和“in short”, 但是并不使用“in conclusion”。学生没有使用in conclusion的现象表明中国学生对于in conclusion之一短语掌握了解不够, 中学教材及教师课堂对这个词的复现还不足够学生记忆;同时, 对于“conclusion”这个单词, 相对于“short”和“word”, 是稍后才学习到的且更难记忆, 学生对于这个词的正确书写没有把握, 因而也就很容易采取回避策略不使用这个词块。

从表2中我们还可以看出a...ago的使用频率中, a long time ago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作者推断, 在汉语当中学生们在幼儿时期听童话故事就已经了解到“很久很久以前”, 这样的一个表示时间的短语。因此正迁移到英语的学习中, 学生也更能接受。同时, 当学生阅读英文版童话故事时, “a long time ago/long long ago”都会出现。

总之, 虽然这五个检索项都应该是中国高中学生能够掌握的结构, 并且是非常常用的结构, 除去作文话题的限制这个因素外, 仍然不难看出中国高中学生在英语写作中限制性结构短语的使用率较低。

从表1和表3的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 中国高中生对于这五个短语的句中位置的分布上与英语本族语者有所不同。例如a...ago这个短语的位置情况看, 中国高中生主要是放在句子的开头。作者分析这是受到了母语思维的影响。英文中“I left my home a year ago.”和“A year ago, I left my home”语法上都是可以的, 但是在汉语里同样的意思我们只会说”我一年前离开了家。”, 并不会把表示时间的“a year ago”放在句子末尾。显然, 这类差异如果不是英语教师明白地告诉学生, 学生很难自己习得。

4 结束语与启示

本研究表明, 从整体上看, 中国高中生在写作中对有重要作用的限制性结构短语使用总体偏少, 有些较为重要的限制性结构短语 (the...-er, the...-er) 没有涉及到, 同时对于短语的句中分布位置使用比较单一, 部分原因是英语教材中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复现率, 造成学生对词块的用法存在疑惑。同时发现, 教师及教科书对于词块的语用功能介绍的不完整, 导致学生对于一些短语的语用功能一知半解。基于本文研究结果, 我们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些以下建议:

4.1 英语教材编写者要注意对教材重要词块的复现

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词块, 对于那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块教材编写者要提高他们的复现频率。学生对于大量的限制型结构短语的忽视, 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对这些重要的词块达到足够的输入, 没能使知识由短时记忆转化到长时记忆中。

4.2 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尽量的培养自己和学生的词块意识, 在教授词块的用法时要尽可能多的将词块常用的语用功能呈现出来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好情境的产出性训练活动, 要求学生使用规定的词块, 从而达到训练其词块生成能力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等语言运用能力。

摘要:该文对CLEC语料库中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限制性结构短语的使用频率、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了解高中生写作中限制性结构短语使用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高中生对于短语的限制性结构短语的使用频率整体较低, 不同限制性结构短语掌握程度非常不平衡, 而且对某些限制性结构短语的语用功能掌握不全面, 在句子中使用位置也比较单一。作者据此提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CLEC,限制性结构短语,词块,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Dekeyser R M.What Make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Difficult?A Review of Issues[J].Language Learning, 2005, 55 (S1) :1-25.

[2]Nattinger J R, Decarrico J 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1992.

[3]丁言仁, 戚众.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49-53.

[4]桂诗春, 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马广惠.英语专业学生二语限时写作中的词块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9 (1) :54-59.

[6]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6) :438-445.

[7]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界, 1999 (3) :24-26.

[8]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问题下一篇:图像采样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