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2024-10-07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精选11篇)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1

本文介绍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讲授条形码的制作原理及实际应用。

一、互动交流谈条形码的广泛应用

首先,教师引导大家畅谈在我们生活中,那里有看见用到条形码。

学生们都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图书馆中看到各种书都印有条形码,用它可以标出图书分类编号,方便图书管理。

有的说在超市购物看到每个商品包装都印有条形码,用它可以标出商品的生产国、厂家、名称、生产日期等许多信息,方便商品流通管理。

还有,在邮政管理中看到邮政快件用到条形码。特快专递、包裹都用到条形码。等等。确实条形码应用十分广泛。参考图1所示。

然后教师总结:条形码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诞生的,它是集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型技术。条形码技术可以说是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进一步教师引导讨论条形码技术有那些优点:通过大家讨论和老师归纳,条形码技术的优点有:

1、输入速度快,能实现“即时数据输入”。

2、可靠性高:键盘输入数据出错率较高,用条形码技术误码率很低。

3、采集信息量大:利用条形码一次可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

4、条形码标签易于制作,识别设备操作容易,成本非常低。

5、灵活实用:条形码标识既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手段使用,也可组成一个自动化识别和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管理。

讨论中间,当老师进一步问到关于条形码的编码和制作的原理时候,大家都说还不太清楚,没有深入学习过。这样要求学习的欲望就很强烈。

下面就可以讲授编码和制作原理了。

二、学习条形码的编码和制作原理

条形码是将多个不同的黑条和白条,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识方法。常见的条形码是由反射率相差很大的黑条和白条(简称空)排成的平行线图案。

条形码有很多种编码方法。简单的一种叫二五条形码。这种编码方法是对应每个字符用二进制的5个码来表示,其中有2个1,3个0。例如,字符1编码是00110。图2表示十进制数字字符0–9表示方法。

可以看出标识图形的方法,是由3个黑条2个空白条相间而成,组成“条空条空条”的图形。此编码一个重要规定,不论黑条或白条,均以粗条为1,细条为0,来标识信息。

接着我们学习一个完整的邮政挂号快件应用二五条形码的实例:

假设,发件局邮件数量规模为1万件以内,可用0000–9999来表示挂号邮件的编号,占有4位字符。发件局用国家规定的地区邮政编码6位字符表示。后面加上1位作为标识符。条形码的左侧表示有起始符,右侧是结束符。整个条形码的尺寸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来制作。

现在从我们的学院寄出一封挂号快件,假设,编号为0426,学院地点处福州东片,发件地区的邮政编码是350014。这个条形码组合制作完成。如图3所示。

为了方便大家仔细学习理解,我们把制作各部分图形放大,如图4所示。

在图中,大家从上到下来阅读,把条形码组成各个部分数字序列,按照编码的基本图形,正确的对应取出组合即可得到。这样整个条形码的制作原理就很清楚了。

三、需要认识条形码的国家标准

我们举通用商品条形码为例介绍条形码的国家标准。

通用商品条形码一般由前缀部分、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和校验码组成。商品条形码中的前缀码是用来标识国家或地区的代码,赋码权在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如00-09代表美国、加拿大。45、49代表日本。69代表中国大陆,471代表中国台湾地区,489代表香港特区。制造厂商代码的赋权在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物品编码组织,中国由国家物品编码中心赋予制造厂商代码。商品代码是用来标识商品的代码,赋码权由产品生产企业自己行使。商品条形码最后用1位校验码来校验商品条形码中左起第1-12数字代码的正确性。

必须提出,关于维码问题的说明:

一维条形码是在一个方向(水平方向)表达信息,而在垂直方向则不表达任何信息,其垂直高度是为了阅读器的对准操作比较方便,可以提高信息录入的速度,减少差错率。

一维条形码也有不足之处:数据容量有限,条形码尺寸相对较大(空间利用率较低),所以现在又发展了二维条形码即二维码。

四、互动讨论教学效果

最后一点时间,教师提出大家交流一下关于教学改革问题。如何用启发和互动来提高教学效果。

有的说,用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的说,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有的说,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活泼形象一点。让上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大家认为本次教学,用解剖麻雀的方法,用挂号快件为例,讲清条形码工作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逐渐锻炼,能够培养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大家都主张开展创新教育,鼓励、帮助,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自己提出课题和独立解决问题,这是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铃……下课了。今天上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专业技术课。哦,原来技术课程也可以上得很轻松的。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2

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植物检疫中的应用展望

DNA条形码是一种新的生物分类学方法.它通过特有的一段DNA序列来识别每种生物.与传统鉴定技术相比,利用该技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具有快速、准确、简便、易行等优点.该技术在出入境植物检疫中将得到广泛应用.

作 者:张裕君 刘跃庭 廖芳 郭京泽  作者单位:天津出人境检验检疫局,天津,300461 刊 名:中国植保导刊  PKU英文刊名:CHINA PLANT PROTECTION 年,卷(期): 30(4) 分类号:Q19 S41 关键词:DNA条形码   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亚基   内转录间隔区   植物检疫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3

关键词:条形码技术;物流管理;云平台设计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50-2

0 引言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在此基础上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为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据有效调查显示,我国快递公司以及中小物流企业在日常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缺陷,如集中的发货时间、以人工开单为主的货物接收方式等,充分说明我国物流业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复杂的工作流程,因此工作效率极其低下。为了实现物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条形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云平台设计当中,极大地提升了物流业的工作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1 物流管理云平台概述

新时期,在构建物流云平台的过程中,可以说是有效整合我国所有物流企业资源的过程,促使其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能够有效地改造自身的经营发展流程,应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措施,提升物流质量[1]。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并不断完善物流管理云平台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现代物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将面对电子物流这一重要发展趋势,并在物流当中有效地融入绿色理念,在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范围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有效应用,将最终实现全球化的物流。在这一背景下,物流业将呈现出规模化、一体化的特点。目前,我国在构建以及使用物流管理平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物流业的创新,实现该领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 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云平台设计中的应用

2.1 条形码技术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中开始广泛应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了提升工业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的管理、仓储、过程控制以及邮递等工作环节的效率,条形码技术得以研发和应用,它极大地提升了以上各个环节实施过程中的输入速度,并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准确度赢得了工业企业的喜爱。而自动识别是该技术应用过程中最大的优势[2]。条形码技术自产生之日起至今,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其产生了高于98%的首读率,而仅拥有百万分之一的错误率,由此可见,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呈

现出较高的准确率、较高的可靠性以及较快的输入速度等优势,最重要的是该技术能够被有效应用于各个领域当中。

物流管理中对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能够将唯一的标识码应用于货物当中,保证货物可以准时、完整地到达目的地。货物实际运送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对标识码的查询了解货物现在的位置以及运输过程中将消耗的时间。

2.2 物流管理云平台设计

2.2.1 运作流

首先,发货。注册用户端的工作需要在网络中完成,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是发货方,需要利用的媒介是智能手机或PC机等,在网络中对发货单进行填写以后,管理条形码编号就能够在系统当中自动生成。在扫描条形码的过程中,可以对条形码扫描枪、条形码阅读器等进行应用,同时还必须保证安卓智能手机条形码扫描APP能够对其进行扫扫描[3]。物流企业相关业务人员在外派的过程中,要想进行登录可以对安卓智能手机进行应用,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业务终端。

发货方在网络中可以随意对承运物流商进行选择,并将已经生成的条形码编号发送给物流商。接下来在对条形码扫描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物流公司业务人员可以对承运的价格等进行核定,并对接收承运进行确认,在此基础上能够促使承运单、货物标签等自动生成并对其进行打印。业务人员可以通过短信的方式将相关货物信息发送给发货人。在这一整个流程当中,不仅促进了收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极大地节约了劳动力资源。

其次,承运。当发货单被发货方发送到物流公司以后,物流公司需要进行承受处理。如果上门收货是发货方选择的服务内容,物流公司方面的相关业务人员将以短信的形式接收到各种发货方的信息,在上门收货的过程中,将受到有效的业务监督,而上门收货的业务员电话等各种信息将以短信的形式发送到发货方的手机当中;接下来,货件在被承运的物流公司进行接收的过程中,需要对条码扫描器进行应用,从而对承运的价格进行核定,此时不需要对收货人信息、发货人信息等进行二次输入,并能够促使承运单以及货物标签的自动生成[4]。人工货物已经处于待运的状态,业务员也可以选择短信的方式通知发货人。在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云平台当中以后,承运的速度明显提升,同传统的承运方式相比,人力资源最高节省了50%。

货物装车信息的管理也需要对条码扫描器进行应用,此时能够促使相应的单据得以生成,当货物到达目的地并进行卸货时,接收入库的工作也需要对条码扫描器进行应用,此时还会自动将货物到达目的地的信息发送到收获人的手机当中。

再次,提货。在提货以及签收的过程中,收货人可以凭借身份证进行扫描。

最后,退货。如果货物在到达目的地以后存在无法联系到收货人或者是收货人的信息不够完整的现象,必须将货物重新发回到发货站点,货件的管理工作由发货站点实施,发货方会以短信的形式收到货物的各种信息[5]。

2.2.2 云平台数据管理

在货物被签收以后,30天内都可以利用云平台,对货物运送信息等进行免费的查询,当超过这一期限以后,使用者要想及时进行货物信息查询,需要对一定的增值收费服务进行缴纳。人工货物始终没有被签收,那么系统将永久保存这一交易,并将其作为重要的信用评级依据,为用户以及物流公司提供服务。

商户端物流数据的注册是由快递或物流公司来完成的,在免费保存相关数据的过程中,该期限为60天。增值收费服务将在多于60天的数据保存中产生。同时会永久保存为签收的物流交易内容,该内容将作为重要的信用评级依据,为用户或物流公司进行服务。

在保存云平台大数据的过程中,最低期限为2年,最高期限为3年,在这一期限基础上,为报表的制作、统计以及数据的查询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提升物流管理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6]。

在货物运输的过程中,货物的丢失以及损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而物流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承担赔偿的责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数据,在该平台当中将被有效保存3年,而物流公司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就是客户对这一处理结果所表现出来的满意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一定程度上为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空间。然而,传统的物流业在运行过程中,拥有相对复杂的工作流程以及较高的成本,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电子商务和社会经济现状,物流管理云平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并得到广泛应用的。在对条形码技术进行有效应用的基础上,物流管理云平台的设计产生了创新,本文对条形码技术基础上物流管理云平台设计中的运作流和云平台数据管理进行充分介绍,希望对我国物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杨敬辉,李国华,赵建国,等.武警无缝医学救援系统中物流管理平台的构建[J].武警医学,2015(9):963-965.

[2] 曾庆元,赵国锡.浅谈条形码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6,14(4):54-56.

[3] 吴兵,郭晓军,刘邦国,等.条形码和电子标签技术在医院物流管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2013(12):1139-1141.

[4] 李铮.基于条形码技术的服装企业仓储物流管理研究——以广东溢达纺织企业仓储管理为例[J].物流技术(装备版),2014(6):35-38.

[5] 陈蕾.论信息识别、采集与交换技术在物流信息处理中的应用[D].北京物资学院,2015.

条形码技术在门诊系统的应用 篇4

1 条形码技术的优点

条形码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1 输入速度快

与键盘输入相比,条形码输入的速度是键盘输入的5倍,并且能实现“即时数据输入”。

1.2 可靠性高

键盘输入数据出错率为三百分之一,利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出错率为万分之一,而采用条形码技术误码率低于百万分之一。

1.3 采集信息量大

利用传统的一维条形码一次可采集几十位字符的信息,二维条形码更可以携带数千个字符的信息,并有一定的自动纠错能力。

1.4 灵活实用

条形码标识既可以作为一种识别手段单独使用,也可以和有关识别设备组成一个系统实现自动化识别,还可以和其他控制设备联接起来实现自动化管理。另外,条形码标签易于制作,对设备和材料没有特殊要求,识别设备操作容易,不需要特殊培训,且设备也相对便宜。

2 条形码信息识别系统与周边模块的关系

条形码技术应用到我院门诊系统中,在注射室标本采集时生成条形码,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是否并管还是分管打印条形码,并贴在标本容器或试管上,从而提高了注射室护士操作的准确性;检验人员通过扫描条形码获取病人检验项目信息,也减少了检验室对检验项目漏检的情况,也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就诊活动。见图1。

说明:门诊收费时,若有检验项目,电脑自动提示病人需要到注射室处进行抽血,注射室条形码信息识别子系统会检索病人电子处方,生成检验项目对应的条形码并打印到不干胶上,以便护士粘贴到对应的试管上;当完成采集样本后,就会集中送到检验科,检验人员通过扫描试管上的条形码就会获取相应的检验项目信息。

3 系统环境

3.1 软件环境

数据库服务器:SQL2000;应用程序服务器:Win-dows2000Adv;客户端:WindowXP or Win2000 Framework.net 2.0。

3.2 硬件环境

条形码打印机客户端:Celeron 2.4G+512M以上。

3.3 网络环境

医院内部的局域网。

4 主要功能

条形码信息识别系统主要实现:登录系统;打印条形码检验项目;统计报表。

4.1 登录系统

功能需求:显示登录界面,护士输入工号和密码,如果工号和密码都正确就可以进入系统。

4.2 打印条形码检验项目

功能需求:(1)病人凭发票和就诊磁卡到注射室处抽血,护士刷卡读取病人磁卡信息以及交费情况,若未交费,提示病人欠费。(2)若有检验项目,系统可以设置手工或自动打印条形码检验项目。(3)对已经做审核确认的检验项目,不能再打印条形码。(4)系统能够自动识别是否并管打印还是分管打印。(5)若打印机发生故障或其他原因需重打,重打时要有重打字样。(6)统计护士每天样本采集的工作量。

实施这一功能模块后,检验系统只要通过扫描条形码就可以获取病人检验项目信息,大大提高了检验项目的准备性,以杜绝漏检的情况发生。

5 系统模块关键表结构

见表1。

6 模块结构图

见图2。

条形码技术应用到门诊系统后,以条形码为载体,将病人的信息、诊断、医嘱以及标本的种类、收集、编号、检验项目结合起来,通过LIS与HIS的数据交互,完成了检验项目录入、检测、结果审核、报告发送的过程,实现了一体化运作,大大地规范了医院的数字化医疗管理。解决了过往使用手写检验申请单、偶尔有因医生字迹不够清晰、导致检验室工作人员将病人姓名打印错误的种种问题,从而降低了打印和漏检项目的出错率。同时,也有效地减少了护士采集标本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期待条形码的技术在医院其他系统如资产管理、药品目录管理等的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司德平.条形码的识别原理[J].中学物理参考,2000,(8).

[2]王韬,刘爱军,徐颖.条形码技术推进医院贵重卫生材料的动态管理[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1).

[3]王跃进.条形码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1993,(4).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5

关键词:DNA条形码;病原真菌;分类鉴定

中图分类号: Q949.32;S432.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010-03

真菌是自然界中一类庞大而广泛的生物类群,已确认1万余属12万余种[1-2]。病原真菌(Pathogenic fungi)是一种具有致病性的真菌,分布广泛,尤其在植物中普遍存在,70%~80%的植物病害均由病原真菌引起,对植物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生态平衡[3]。病原真菌能使花草及农作物的质量受到较大程度损害,产量明显下降[4]。对物种进行正确的分类鉴定,识别每一个生物体的内部信息,如分类地位、生理生化指标和危害程度等,可以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病原真菌危害[5];因此,病原真菌分类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1 病原真菌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的不足之处

病原真菌的传统分类和鉴定主要以微观形态特征、生长特性及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对病原真菌进行形态学、生理及生化特征等分析,并对照已有的研究资料判断它所处的分类地位以及不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采用傳统分类方法进行病原真菌鉴定费时、耗力、复杂且繁乱[6],其不足之处具体如下所示。

1.1 病菌形态简单,分类鉴定较为困难

病原真菌形态简单,有些菌株仅用形态观察进行分类鉴定很难,如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和串珠镰孢菌(F. moniliforme)的分生孢子都呈镰刀状,两端渐尖,菌落及显微形态特征相似,特别是有时培养物不典型或不产孢,仅用传统方法鉴定更加困难[7]。朱桂宁等对25个病害标样的12个炭疽病原菌株进行形态观察和生物学特征研究发现,炭疽病病原菌结构比较单一,传统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基本一致,病原菌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均无明显差异[8]。

1.2 病原真菌形态特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病原真菌形态特征易受培养条件和其他因素影响,生长特性和生理生化指标不稳定[9]。如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受温度、pH值等生态条件和碳源、氮源等营养条件的影响较大[10]。

2 DNA条形码技术概述及其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一些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对DNA序列认识的不断增加,人们提出利用DNA条形码进行病原真菌分类鉴定的设想[11]。从遗传本质探索病原真菌的亲缘关系,以DNA条形码技术替代传统分类方法进行病原真菌鉴定,为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构建了新前景[12]。

2.1 DNA条形码技术简介

2003年,Herbert等提出DNA条形码概念[13]。生命DNA条形码协会对DNA条形码的定义是:DNA条形码为一短段能够高效鉴定物种的DNA标准区域[14]。DNA条形码技术通过对2个来自不同生物个体的较短同源DNA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对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和聚类分析,将该个体精确定位到一个已描述的分类群中[15]。DNA条形码技术可准确地辨别形态分类难以区分的病原真菌,任何生长发育时期的任何形态均可使用该技术,是传统鉴定方法所不能比拟的[16],且易于构建统一的DNA条形码数据库,可一次性快速鉴定大量样本或者发现新物种[17],弥补了传统分类鉴定方法的不足,这为分类学研究提供了标准快速的物种鉴定方法,并逐渐成为病原真菌分类学领域进展最迅速的前沿学科[18]。

DNA条形码需具备以下特征特性:(1)具有可以区分不同物种的足够变异性和系统进化信息[19],同时种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变异,种间变异超过种内变异[20];(2)在普遍的分类群中均存在,并且有利于DNA提取和PCR扩增;(3)具有高度保守的区域,便于设计通用引物[21];(4)包含充分的系统进化信息,便于确认物种的系统地位[22-23]。

2.2 DNA条形码技术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DNA条形码技术利用病原真菌有足够变异、容易扩增、较短的标准DNA片段对物种进行分类鉴定[24],其中, CO1和ITS等已被提出较适合作为备选片段[25]。

2.2.1 CO1线粒体DNA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在病原真菌中的应用 2003—2004年,已有少量学者使用CO1对真菌进行研究[26]。有研究发现,利用病原真菌CO1一段长度为648 bp(5末端开始第58~705位)的基因片断,能够在DNA水平上成功地将物种进行分类[27],这被认为是每种生物都具有的独一无二的DNA条形码编码理想区域[28]。CO1序列拥有更多的系统发育信号,更适合于分析亲缘关系密切的分类类群[29]。Seifert等对青霉属(Penicillium)的58个物种370余份样本CO1序列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分析,发现了4个属,并认为CO1序列适合作为青霉属分类鉴定的DNA条形码[5]。Nguyen等利用菌物的CO1序列进行研究,发现锤舌菌属(Leohumicola)的3个新种,CO1序列作为该类群有效的物种分类鉴定条码,可以发现菌物的隐藏种和新种[30]。Martin对疫霉属(Phytophtora spp.)CO1和CO11基因进行研究发现,利用CO1和CO11基因相结合对物种进行分类鉴定,比单一考虑ITS序列更加稳定可靠[31]。

2.2.2 ITS 核糖体转录间隔区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转录间隔区是位于18S rDNA和5.8S rDNA之间及5.8S rDNA和28S rDNA之间的区域片段[9],是目前真菌物种分辨率最高的单一DNA片段。该基因片段虽然较短,但人们可以从不太长的序列中获得足够的信息,有更高的PCR扩增成功率,进行测序和克隆也比较容易[32]。种内的不同菌株之间高度保守,但在种间变化极大,近缘的种属也能够通过ITS序列上的不同而加以鉴别。Landeweert等认为,真菌通过ITS区域比对,序列相似性小于95%,鉴别为同科;序列相似性大于95%且小于99%,鉴别为同属;序列相似性大于99%,鉴别为同种[33]。没有一种单一线粒体基因在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上比ITS基因更加合适[34]。

nlc202309041020

段维军等对轮枝菌的ITS片段进行研究,成功区分了所涉及的10个种,ITS序列是轮枝菌理想的DNA条形码,能对物种或未知菌进行准确分类鉴定[35]。Bryn等通过ITS序列对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 进行研究,发现ITS基因比CO1基因更适合作为该类群的DNA条形码[36]。Boyanton等对60株念珠菌属(Candida)进行ITS2序列扩增,并进行菌种分类鉴定,检测出8种不同菌株,其结果与生化检测和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且所用时间均比两者短[37]。Sert等利用ITS序列和18S rDNA片段,对古代大理石纪念碑中的250个黑色真菌样品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有99种不同的真菌菌株,它们全都是子囊菌的新种[38],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物种进行分类鉴定,不受物种生长时期的限制。Feau等对8个不同的栅锈菌(Melampsora)物种的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进行比较,纠正加拿大标本馆的错误定名,证明Melampsora aecidioides与栅锈菌属的其他4个种密切相关但不相同[39]。李依韦等应用ITS序列进行腐霉菌(Pythium)的分子鉴定及菌群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从形态学角度对腐霉菌的分类起到了修正和补充的作用[40]。

3 展望

目前,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方法多种多样。依据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生长特性以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类鉴定的传统方法,由于受到許多客观因素影响,测定指标往往不稳定,给病原真菌的分类鉴定带来严峻挑战。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成熟,一种高效的标准化分子生物学鉴定体系——DNA条形码技术应运而生[41-42]。DNA条形码技术为探测未知物种和识别病原菌提供了大量数据,成为阐明宿主寄生和共生关系的一种有效的工具[43]。需要说明的是,DNA条形码技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适用于所有物种的DNA条形码是基本不存在的,在对不同物种类群进行分类鉴别时需要用不同的目的基因[14]。DNA条形码技术是传统鉴定方法强有力的补充,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已在病原真菌的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病原真菌分类鉴定的有力工具,解决了许多重要的生物问题,为国家经济和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维护、生物安全保障、物种保护等科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24]。

参考文献:

[1]杨祝良. 基因组学时代的真菌分类学:机遇与挑战[J]. 菌物学报,2013,32(6):931-946.

[2]吴绍熙,郭宁如. 真菌的分子生物学[J]. 中国真菌学杂志,2007,2(4):231-239,242.

[3]高 山,王孟飞,胡 平,等. 基于ITS序列对万寿菊叶斑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2074-2076.

[4]李 斌,盛 鸥,李春雨,等. 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研究进展[J]. 分子植物育种,2013,11(5):638-646.

[5]Seifert K A,Samson R A,Dewaard J R,et al. Prospects for fungus identification using CO1 DNA barcodes,with Penicillium as a test cas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7,104(10):3901-3906.

[6]吴清平,黄龙花,杨小兵,等. 核酸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4):959-961.

[7]郑雪芳,蓝江林,曹 宜,等. 瓜类作物枯萎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及其ITS序列差异性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4077-4084.

[8]朱桂宁,蔡健和,胡春锦,等. 广西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与ITS序列分析[J]. 植物病理学报,2007,37(6):572-577.

[9]白树猛,田 黎. ITS序列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52-53,189.

[10]齐慧霞,李双民,余金咏,等. 八仙花炭疽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 经济林研究,2008,26(3):84-87.

[11]Hebert P D N,Cywinska A,Ball S L,et al. Biological identifications through DNA barcodes[J]. Biological Sciences,2003,270(1512):313-321.

[12]李立平,罗玉萍,李思光. 真菌非编码RNA[J]. 微生物学报,2013,53(8):790-797.

[13]武宇鹏,丁 亮,李 捷,等. DNA条形码的应用进展及讨论[J]. 环境昆虫学报,2011,33(1):99-106.

[14]杨耀华. 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484-485.

[15]Gregory T R. DNA barcoding does not compete with taxonomy[J]. Nature,2005,434:1067.

[16]Velmurugan S,Prasannakumar C,Manokaran S,et al. DNA barcodes for marine fungal identification and discovery[J]. Fungal Ecology,2013,6(5):408-418.

nlc202309041020

[17]周均亮,赵瑞琳. 真菌DNA条形码技术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2013,40(8):1468-1477.

[18]马 英,鲁 亮. DNA条形码技术[J].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2,23(3):185-190,205.

[19]Stoeckle M Y,Hebert P N. Bar code of Life:DNA tags help classify animals[J]. Scientific American,2008,299(4):82-88.

[20]Schoch C L,Seifert K A,Huhndorf S,et al. Nuclear ribosomal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 region as a universal DNA barcode marker for fungi[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2,109(16):6241-6246.

[21]Eberhardt U. A constructive step towards selecting a DNA barcode for fungi[J]. New Phytologist,2010,187(2):266-268.

[22]刘淑艳,张 傲,李 玉. 菌物DNA条形码技术的研究进展[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1):121-126.

[23]Kress W J,Wurdack K J,Zimmer E A,et al. Use of DNA barcodes to identify flowering plant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23):8369-8374.

[24]陈士林,庞晓慧,罗 焜,等. 生物资源的DNA条形码技术[J]. 生命科学,2013,25(5):459-466.

[25]闫化学,于 杰. DNA条形码技术在植物中的研究现状[J]. 植物学报,2010,45(1):102-108.

[26]Seifert K A. Progress towards DNA barcoding of fungi[J].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09,9(1):83-89.

[27]Min X J,Hickey D A.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varying sequence length on DNA barcoding of fungi[J]. Molecular Ecology Notes,2007,7(3):365-373.

[28]王 穎,方绍庆,刘明杰,等. DNA条形码技术在媒介蝇类分子鉴定中的应用[J]. 口岸卫生控制,2013,18(3):55-58.

[29]焦明超,赵大显,欧阳珊,等. DNA条形码技术在生物分类学中的应用前景[J].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5):886-890.

[30]Nguyen H D T,Seifert K A. Description and DNA barcoding of three new species of Leohumicola from South Af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J]. Persoonia,2008,21:57-69.

[31]Martin F N,Tooley P W.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 among Phytophthora species inferred from sequence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encoded cytochrome oxidase Ⅰ and Ⅱ genes[J]. Mycologia,2003,95(2):269-284.

[32]Li H C,Bouchara J P,Hsu M M,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ermatophytes by an oligonucleotide array[J]. 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2007,45(10):3160-3166.

[33]Landeweert R,Leeflang P,Kuyper T W,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ectomycorrhizal mycelium in soil horizons[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69(1):327-333.

[34]Vialle A,Feau N,Allaire M,et al. Evaluation of mitochondrial genes as DNA barcode for Basidiomycota[J].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09,9(1):99-113.

[35]段维军,张慧丽,郭立新,等. ITS片段作为轮枝菌DNA条形码的评价研究[J]. 植物保护,2013,39(4):72-77,89.

[36]Bryn T M D,Maryna Y D,Jean-Marc M. Comparing CO1 and ITS as DNA barcode markers for mushrooms and allies(Agaricomycotina)[J]. Plos One,2011,6(9):e25081.

nlc202309041020

[37]Boyanton B L,Luna R A,Fasciano L R,et al. DNA pyrosequencing based identification of pathogenic Candida species by using 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2 region[J]. 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08,132(4):667-674.

[38]Sert H B,Sümbül H,Sterflinger K. Microcolonial fungi from antique marbles in Perge/Side/Termessos (Antalya/Turkey)[J]. Antonie Van Leeuwenhoek,2007,91(3):217-227.

[39]Feau N,Vialle A,Allaire M,et al. Fungal pathogen (mis—) identifications:a case study with DNA barcodes on Melampsora rusts of aspen and white poplar[J]. Mycological Research,2009,113(6/7):713-724.

[40]李依韋,银 玲. rDNA-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病原真菌分类鉴定中的应用[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1):66-67.

[41]陈亚辉,朱海军,生静雅,等. DNA条形码序列对不同品种美国山核桃的鉴定[J]. 江苏农业学报,2013,29(6):1445-1450.

[42]崔志伟,王康才,郑 晖,等. DNA条形码序列对不同品种金银花的鉴定[J]. 江苏农业科学,2013,41(8):43-45.

[43]Frzal L,Leblois R. Four years of DNA barcoding:current advances and prospects[J]. Infection,Genetics and Evolution,2008,8:727-736.

利用VB进行条形码技术的编程 篇6

用过键盘口式的扫条码工具的朋友就知道, 它就如同在鍵盘上按下数字鍵一样, 基本不需任何编程和处理。但如果你使用的是其它接口的话, 可能你就要为该设备编写通讯代码了。以下有一段简单的25针串口的条码读取器通讯代码。

2 条形码的生成

关于条形码生成的代码也是很容易理解, 只需使用一个OFFICE的附带的BarCode控件就可以轻松打印出11种不同标准的条形码, 足以满足我们的要求。

源代码主要由两个窗体 (frmMain主窗体和frmOption条码设置窗体) 和两个模块组成 (modGetScreen.bas、SysDLG32.bas) 。考虑到篇幅, 这里只列出部分较为关键的代码。

新建一个标准工程, 添加一个名为 (Microsoft Access BarCode Control9) 的条形码部件, 并添加一个条码控件到窗口, 并将窗口改名为frmMain。由于控件比较多, 这里不便细说, 详细内容请看源代码。

模块modGetScreen.bas部分代码如下:

当计算机配置了网络控制器之类的接口软、硬件时, 这个简单的条形码系统就能读入条形码信息并根据要求生成条形码打印或显示出来。以上程序在VB6.0下调试通过。

摘要:条形码功能强大, 输入方式具有速度快、准确率高、可靠性强等特点特点在商品流通、工业生产上、仓贮标证管理、信息服务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介绍如何用VB轻松实现条形码编程的方法。

试析档案与图书条形码技术的应用 篇7

条形码是进行档案管理与实现图书管理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而档案馆与图书馆是档案学、图书馆学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相关学科的主体, 由于同为公共文化事业单位, 在管理上有许多共性, 常常被档案学与图书馆学两个学科的学者们当作比较研究的对象。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阐述和比较档案与图书条形码在档案与图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与推广。

1 档案条型码应用情况

1.1 来源数据库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来自6个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共计67篇。其他来源2篇。

1.2 学科分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涉及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投资、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财政与税收、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保险、农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3个学科。其中, 档案及博物馆38篇, 占44.71%。总篇次为85篇, 超出实有69篇文献16篇次, 文献的学科重叠率高达23.19%。

1.3 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科35篇, 自科22篇, 其他12篇, 研究偏重社会科学方向。从研究的具体层面上看, 理论性的社科基础研究和自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30篇, 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政策研究16篇, 技术类的工程技术和专业实用技术12篇, 其他11篇。研究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2 图书条形码应用情况

2.1 来源数据库分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来自4个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主要集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2.2 学科分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出版、自动化技术、交通运输经济5个学科。其中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0篇, 占60.61%。没有学科重叠。

2.3 研究层次分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会科学58篇, 占58.59%;自然科学27篇, 占27.27%;高等教育1篇, 占1.01%。研究偏重社会科学。

3 档案与图书条形码应用比较分析

3.1 来源数据库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来源数据库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个数据库, 共计67篇。其他来源2篇。

其中,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58篇, 占86.57%;特色期刊3篇, 占4.48%;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 占1.49%;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 占2.99%;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篇, 占1.49%;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2篇, 占2.99%;其他来源2篇, 占2.99%。涉及除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外的全部主要中文文献数据库, 来源多样, 覆盖面广。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特色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4个数据库, 主要集中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具体情况是: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92篇, 占92.93%;特色期刊2篇, 占2.02%;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篇, 占2.02%;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3篇, 占3.03%。

3.2 学科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学科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涉及档案及博物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高等教育、医药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投资、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财政与税收、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与卫生学、保险、农业经济、石油天然气工业、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13个学科。其中, 有关档案及博物馆的38篇, 占44.71%。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出版、自动化技术、交通运输经济5个学科。其中,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60篇, 占60.61%;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7篇, 占17.27%;出版7篇, 占7.07%;自动化技术4篇, 占4.04%;交通运输经济1篇, 占1.01%。没有学科重叠。

相比之下, 档案学的学科分布较图书馆学的学科分布要广, 涉及的学科数较图书馆学多8个, 学科相溶性较图书馆界要高, 图书馆界没有学科重叠现象, 而档案界高达23.19%。图书馆界在本学科的文献占比 (60.61%) 要高于档案界 (44.71%) , 其研究的集中度要高一些。在相同的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方面, 档案界 (35.29%) 则高于图书馆界 (17.27%) 。

3.3研究层次分布比较

从文献的研究层次分布看, 有关档案条型码的69篇文献分别分布在社科和自科两大学科。其中社科35篇, 占50.72%;自科22篇, 占31.88%;其他12篇, 占17.39%。研究偏重社会科学方向。从研究的具体层面上看, 理论性的社科基础研究和自科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30篇, 实践性的行业指导和行业技术指导、政策研究16篇, 技术类的工程技术和专业实用技术12篇, 其他11篇, 研究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

有关图书条形码的99篇文献分布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学科。其中社会科学58篇, 占58.59%;自然科学27篇, 占27.27%;高等教育1篇, 占1.01%, 研究偏重社会科学。

相比之下, 虽然两个学科的研究均偏重于社会科学, 但图书馆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占比还是要高于档案学近10个百分点。在自然科学方向两个学科基本相当, 两个学科均偏重于理论性的基础性研究。

参考文献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8

一、传统病案借阅管理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 传统病案借阅管理的现状。在电子病历系统上线之前, 我院病案借阅均是指原始纸质病案的借阅, 在电子病历系统上线以后, 病案借阅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在电子病历系统的支持下, 由临床科室医生通过工号登录电子病历系统进行申请调阅;另一种是对原始纸质病案有借阅需求者, 需借阅者到病案室进行登记, 由病案室工作人员通过手工办理借阅。医院制定病案借阅规章制度, 病案室设计病案借阅登记本, 登记本需要填写的项目主要包括借阅日期、借阅人所在科室、姓名、联系电话、借阅原因、借阅病案住院号、患者姓名、出院科室、归还日期、归还签字等, 这些项目按规定由借阅人亲自填写。

(二) 传统病案借阅管理的主要问题。

1.病案借阅范围太广。不仅临床医师可以借阅病案, 也包括其他类别人员如护理、药学、医技等。对借阅人员的范围缺乏限制规定, 导致借阅工作管理困难。

2.未按病案借阅制度执行。医院规定必须由借阅者本人到病案室申请借阅并填写病案借阅登记本的各项内容, 但是由于临床科室医师工作忙碌且认为都是院内同事, 经常安排实习医师或者进修医师到病案室代为办理借阅, 实习医师或进修医师填写借阅登记本时出现字迹潦草、填写不完整或者把临床医师姓名写错的情况, 这就增加了病案室工作人员催还工作的难度。

3.不按借阅时间及时归还。临床工作繁忙, 医师借阅后就把病案放在一边而没有及时查看, 借阅时间长, 有时会忘记及时归还。有些特殊情况, 如职称晋升借阅的病案时间较长, 需等到职称评审结束后才能归还。有些特殊病案, 如涉及医疗纠纷的病案缺少特殊说明, 病案室工作人员无法识别, 导致病案被借出未及时归还而影响纠纷处理工作。病案借阅靠人工登记、催还, 而且由于病案工作环节较多, 借阅管理工作不能保证专人负责, 对借阅期限统计困难, 对借阅超时的病案无法及时催还, 存在导致病案丢失的隐患。

4.借阅多份病案、归还病案存在漏登记的情况。借阅人需要一次性借阅多份病案时, 由于病案厚薄不等, 有时会出现病案夹带的情况, 导致病案被借出而未登记。归还病案时, 临床医师常常把借阅的病案和当日归档病案一同交给护工送到病案室, 由于在病案交接过程中说明不清, 造成借阅的病案虽然已经归还但是未在借阅登记本上填写, 病案室工作人员认为病案一直是未还状态, 进而导致病案查找追溯困难。

5.病案借阅统计工作效率低。由于病案借阅、归还、催还完全是手工登记, 借阅、归还、催还等工作量的统计都是由病案室工作人员手工计算, 统计工作效率较低, 容易出现错误。

二、应用条形码技术后病案借阅管理的现况

(一) 应用条形码技术的背景和理由。条形码是由美国的两位工程师研究出来并获得美国专利, 在我们眼里是粗细不同的平行排列的黑色线条, 虽然难以被人类的视觉识别, 但对于计算机来说, 是一种适合机读的语言, 利用与之相配的条形码识别设备, 便可快速准确地识读条形码所包含的信息并转译为计算机语言。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条形码技术在商品流通、工业生产、信息服务、医疗行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条形码自动识别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成熟性为其在病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医院病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推动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每月出院病案大约六、七千份, 病案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以手工操作为主, 工作程序烦琐重复, 人为失误难以避免, 无法确保病案信息数据的准确性。手工操作效率较低, 而每天都有出院病案需要处理, 处理速度落后导致病案工作量的不断累积, 病案信息数据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为减少单人工作的失误, 有的环节需要双人核对进行,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提高病案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减轻病案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病案管理工作效率, 在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和病案统计软件不断完善的基础上, 推广应用条形码技术。

(二) 条形码系统功能设计。条形码是患者办理住院手续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号码, 与患者的姓名、住院号等基本信息对应, 患者住院期间的医疗信息集中于该条形码下。患者出院时, 医师从电子病历系统医生工作站打印病案首页, 条形码即在住院病案首页的右上角直接被打印出来, 每个患者的条形码具有唯一性。在电子病历系统使用的基础上, 结合病案实际工作流程, 设计了条形码病案管理软件, 软件包含5个子系统:病案回收、病案录入、病案扫描、病案借阅归还、病案查询。

(三) 使用条形码进行病案借阅、归还的步骤。医务人员借阅病案时, 病案室工作人员进入病案借阅归还子系统, 使用扫描枪对借阅病案的条形码进行扫描, 多份借阅可进行连续扫描, 将生成的借阅清单打印出来, 借阅人在纸质清单上签字确认并留下联系电话后即可把病案借走。归还病案时, 病案室工作人员使用扫描枪对归还病案的条形码进行扫描, 借阅信息弹出后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归还, 病案流通信息随之更新, 然后将病案重新入库进行保存。

三、使用条形码管理病案借阅的效果

使用条形码技术对病案进行管理以后, 病案流通及借阅情况详细记录在系统内, 操作及查询简单方便。条形码技术的应用优化了病案借阅管理工作, 并且在日常实际工作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采用条形码识别技术, 使用扫描枪轻扫条形码代替以往借阅病案时的手工登记, 既避免了人为错误又提高了借阅效率, 有研究表明, 条形码扫描出现的误差远远小于手工登记误差。使用病案借阅归还系统时, 将病案借阅期限设定到系统内, 到截止期限时, 如有未按时归还的病案, 系统会自动提醒, 由病案室工作人员联系借阅人催还, 有效地提高了病案的利用率和归还率。借阅信息存储在病案借阅系统里, 可以随时对病案借阅情况进行统计。条形码技术使病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扫描条形码即可了解患者的信息, 更加高效地服务于临床工作。

总之, 将条形码技术与病案管理系统充分结合并积极利用是医院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大突破, 在病案借阅工作中应用条形码技术能准确地掌握病案的借阅、归还, 进一步提高了病案信息的利用率和病案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为医院临床工作提供更快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金英英, 金丽娜, 王文.采用条形码技术进行病案归档管理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4, 22 (4) :552-553.

[2]李海军, 王琮瑶.关于病历档案真实性争议审查的思考[J].兰台世界, 2015 (23) :110-111.

[3]李琳.医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及方法[J].青岛医药卫生, 2005, 37 (4) :316.

[4]郭风, 阎秀英.规范病案借阅行为充分发挥病案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33) :139-140.

[5]赖伏虎, 王浩, 陈连璞, 等.条形码技术在数字化病案中的新型应用[J].中国病案, 2009, 10 (7) :24-25.

[6]李凤君.条形码技术在基层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 2013 (31) :146-147.

[7]杨光.探讨条形码技术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4 (25) :186.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9

1 基于条形码技术的临床检验业务流程

医院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结合信息化系统规范现有的业务,同时制定符合本院并具有特点的检验流程(本文主要针对住院部分详解)。具体流程见图1。

⑴医生工作站在医嘱系统中开相应的检验医嘱。(其中检验医嘱直接和收费项目关联但没有产生费用。)

⑵护士工作站根据新医嘱的提示,关联预置条码并进行标本采集。然后通过扫描条码记录标本的采集时间。

⑶护士工作站打印标本采集汇总表,标本送检人员通过汇总表进行核对后,送到实验室各个专业组。

⑷实验室各专业组通过扫描送检标本的条码,记录标本接收时间。

⑸标本上机进行检测,系统自动接收标本的结果。

⑹检验医师审核报告。

⑺系统实时将电子检验结果发送到临床医生工作站。

⑻实验室工作人员打印纸质的报告送到各个科室入病历。

2 检验业务与收费控制的结合

在实施的过程中除了实现以上的业务流程,我们在系统计费点上也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如图2所示。具体业务流程控制如下:

⑴医生站开了医嘱以后,医嘱和收费项目已经进行了关联。但此时是预收状态,医生可以通过停止医嘱,取消费用。

⑵当标本送到实验室进行条码扫描登记时系统最终进行计费,医生便不可以停止医嘱。

⑶如果因某种原因导致标本无法采集,医生停止相应的医嘱即可。

⑷如果因某种原因,标本已经扫描登记但还没有上机检测,此时医生已经无法停止医嘱,但可以通过实验中心超级用户进行取消登记操作,然后通知相应的医生停止医嘱后进行系统自动退费。

3 预置条码模式与打印条码模式的对比

所谓的打印条码模式为:医生开检验医嘱时,系统根据生成条码号的“三同”规则:同标本、同接收科室、同一次审核,按照条码的要求的长度生成唯一的条码。生成医嘱后由护士工作站使用条码打印机进行打印。

预置条码模式为:检验所用的标本采集容器如一次性真空采血管、尿杯、粪管等预先贴上相应类别的条形码标签。这一工作由生产厂家在自动化设备上完成[1,2]。

为了更好理解两种模式的优点与缺点,我们进行了如下的定性对比(见表1)。

医院充分考虑两种方案的优缺点后,为了避免导致标本采集错误,最终选择了预置条码附加患者信息标签的模式,即系统在护士站,将预置条码与病人医嘱进行关联的同时,打印患者信息的标签贴于试管上,以减少由于条形码的使用可能带来的错误。

4 试管头颜色的特殊使用

数据准备过程中,我们在系统中对检验项目和容器进行了关联,例如我们规定生化室的生化全套必须使用红色头的真空采血管。这样设置的好处为:

⑴医嘱传输到护士站后,护士在关联检验医嘱时候,因为预先将所有的医嘱都已经和容器进行了关联,所以如果护士在关联条码时软件直接显示医嘱的背景颜色就是护士需要使用的条码颜色。如果关联错误系统会自动提示。

⑵因为实验室不同的专业组使用了不同颜色的试管,当标本分发到各专业组时候,直接按照试管头的颜色就可以进行区分,不需要检查具体的项目。

5 讨论

5.1 实验室工作模式的改变

条形码技术在临床实验室的应用,使原来的检验流程发生了变化,它以条形码为载体,将病人的信息、诊断、医嘱以及标本的种类、收集、编号、检验项目结集起来,通过LIS与HIS的数据共享,完成检验项目输入、检测、结果审核、报告发送的过程,实现一体化运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3]。

5.2 有利于检验仪器操作的规范化和功能利用

大多数的检验仪器,如生化分析仪、血液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都支持双向通讯、条形码技术。充分利用这些功能,简化和规范了对检验仪器的操作,如:输入标本号、检验项目、前后次序等手工操作步骤,实验室工作模式的改变,减轻了操作者的工作强度,又充分发挥了检验仪器的功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4,5]。

5.3 提供实验室的管理信息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标本分析的整个过程,从申请→收费→采样→核收→质控→分析前处理→分析过程→分析后处理→审核→查询用条形码技术贯穿起来,形成科学规范的实验室工作流程。同时能为实验室管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合理安排人员,加快实验室报告速度[2]。

5.4 通过网络查询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在院内HIS网络上发布,门诊病人可用条形码(医嘱号)查询结果或检测进度,让病人能更方便、快速地获得检验结果。

摘要:介绍检验信息系统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采用条形码技术识别标本,进行检验各环节的节点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质量。

关键词:检验信息管理系统,条形码技术,HIS

参考文献

[1]陈敏,兰小鹏,陈金鹏.条码化检验信息管理系统[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7,14(3):183-18.

[2]章满红.条形码在检验科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1):48-50.

[3]胡晓彦,桂炳东,王小中.临床实验室条形码技术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2):90-91.

[4]钟步云,杨大干,杨荣伟.条形码技术在临床实验室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3,3(1):9-11.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10

【关键词】计量管理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电能表资产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366-01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逐渐增大了对资源产业的关注和重视,特别是电能产业。而这种现代化的经济发展需求也迫使电能产业不断更新和转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电能表资产管理以及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摆在所有专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难题。经济领域中条形码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怎样实现条形码技术在电能产业的应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也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环节。

一、条形码技术的概念剖析

条形码技术最初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主要指的是一种由条码符号、条码制作以及条码扫描构成的自动识别系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其中条码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进行排列的条、空符号,用以表示特定的数字信息。应用在电能表计量管理中,表现为利用光电自动扫描器,将事先以输入计算机系统中,代表电能、电流、型号、电压以及出产厂家的信息进行读取,从而达到处理数据、使用数据的目的。现今电能表资产管理中主要使用的条形码多为CODEl28型条形码。而这种条形码的设置是依据特定的规律和顺序将电能表的基本管理信息进行组合排列而产生的。在26位条形码中,分为前14为和后12位,其代表的意义也有所不同。前14位是电能表的特征代码,而后12位是资产号。其中每一个电能表都有自己独特的条形码,这也使得电能表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对于管理电能表资产以及统计信息提供了方便。

二、条形码技术在电能表资产管理及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电能表主要指的是测量电能设备消耗电能程度的仪器,这种仪器的应用对于确定用户用电指标、提高电能产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衡量作用。所以,增强电能表的资产管理,提高计量统计的准确度和精确性至关重要。我国传统的电能表资产管理主要运用了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和一表双卡的管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的应用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了管理上的漏洞,易发生人为弄虚作假以及管理数据上的不准确性,这为资产管理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困扰。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一个电能表从出厂到入库、检验、配表以及使用、拆回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条形码,这对整个资产的管理效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流程为:首先将出厂的电能表利用光电扫描仪器将每个电能表的条形码传输到统一的计算机中,使电能表安全入库。之后进入电能表检验程序。在这个程序中,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将电能表的条形码再次传输到计算机中,直接利用计算机中的检测程序进行机器检测,而检测的结果会通过计算机的计算程序自动生成,确定电能表是否出现误差,从而产生结论。对于检测合格的产品信息数据进一步输入到信息数据库中,并登记为已检验的状态。在进行电能表走字测验中,注意将电能表的条形码以及起始码都输入到计算机中,检查此时电能表的表数,进行记录。再将电能表的终止码扫描,进行记录。比较两者的表数区别,登记在计算机数据审核信息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判别合格的产品,直接存入产品合格信息数据库中,产品显示为已检验合格。检验合格的产品要经过电能表配表程序。利用扫描仪器成批地对电能表进行输入,计算机系统自动将产品进行配表,数据显示为已配表状态。这时的电能表可以用于安装和使用。安装人员根据自动配表数据表对电能表进行逐一安装,确保安装程序和安装对象的准确性。从整个电能表的设置流程来看,我们发现条形码技术的应用在电能表配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每一个环节和程序都离不开条形码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简化了传统安装中的繁琐程序,真正实现了电能表资产管理的的透明度和安全性。

计量管理主要指的是计量部门针对电能表所测量的数据、方法、显示形式、表达方法以及检测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所进行的管理,充分保证了计量结果的准确性以及计量方法的客观性,从而准确地计算出电能表中电能资源的传输和消耗情况。我国电力产业目前应用的是现代化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这种系统主要以计算机管理软件为核心,利用信息数据库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从而产生准确的统计结果。在传统的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中,对于信息数据的处理一般都是通过人为手动进行录入,这样不仅增大了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延长了有效的工作时间,还具有一定的错误率,大大影响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条形码技术的应用改变了这种现状,一组或多组,甚至巨大的数据量输入,只要轻轻按一下数据扫描按钮,并选取与之相对应的电能表产品编号就可以轻松解决。另外,对于所有数据的提取以及分析都可以运用计量管理信息系统,避免了人为处理数据的困难以及不准确性。同时,计量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随时观察电能表运行检验数据,快速搜索电能表的原始检测数据,这对于提高电能表检测效率,强化计量部门统计数据,降低电能计量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条形码技术在电能表资产管理及计量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优势

条形码技术因其自身的自动识别系统,在电能表资产管理及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①提高数据输入的准确性,降低人为出错几率,增加了计量信息管理的质量。②简化资产管理的繁琐程序,节约人力资源,促进了电能表资产管理的效率。③条形码技术使用方便,无需专业的技术培训以及专业的管理知识,易上手,易操作,适合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④条形码技术配合计算机系统使用,对于数据处理和信息统计具有十分便捷的优势。⑤计算机信息数据库存储空间大,储存能力强,具有稳定l生和长期性,对于计量的准确性以及公平性提供了可靠坚实的参考依据,避免了人为计量的纠纷。⑥条形码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仓库内死表、无用表的出现,对于加强电能表的出厂检验以及质量审核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四、總结

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 篇11

新时期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其在军事领域的不断深入,对卫勤领域装备的信息化要求不断提高,大到卫勤指挥,小到伤票都要为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而做出改变与提高[1]。在战场上,伤员信息流是其他医疗卫生信息流的源头,重视伤员情况的信息化能够有效应对大批量伤员的分类救治与后送,控制伤员流模式[2]。

具体到检伤分类环节,军医要对战前伤员进行分类并用伤标对伤员进行标志,以便引起各级救治、后送人员的注意,给予这些伤员以优先的救治后送,或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目前,我军现行的伤标多以特定的布条或塑料条制作,规格为15~35 cm,分为5种:红色表示出血、白色表示骨折、黑色表示传染病、蓝色表示放射损伤、黄色表示毒剂中毒[3]。我军现行的伤标虽然起到标志伤情的作用,但无法使伤员的伤情进入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流。

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诞生于西屋(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条形码是将宽度不等的多个黑条和空白,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排列,用以表达一组信息的图形标志符,利用扫描器和编译器,就能快速读取条形码所含信息并使之进入信息系统[4]。条形码技术是物联网时代的重要技术手段,鉴于此,本研究将条形码技术应用到我军传统伤标,并对传统伤标的外观进行改良,设计了一种基于条形码技术的新型电子伤标[5,6,7],现介绍如下。

1 新型电子伤标的结构设计

1.1 外观改良

我军传统使用的伤标为带有不同颜色的布条或塑料条,军医根据伤员的伤情,选择对应颜色的伤标挂在伤员上衣左口袋上。但在伤员搬运后送途中会出现伤票丢失、查看不便或是损毁等情况。此外,如果伤员同时出现多种伤情,例如一名伤员同时患有骨折和出血,军医需要在伤员上衣口袋塞入红色和白色2种伤标,增加了军医的操作步骤。针对这些问题和情况,首先对传统伤标的外观进行改良。本文设计的新型电子伤标为长15 cm、宽5 cm的旗型塑料片(如图1所示),采用聚氯乙烯防水材质制作,表面涂有创新抗菌涂层,并使用高周波二次注塑封装,不易损毁并具有防腐作用[8]。在电子伤标的顶部设计铁夹,方便打开与夹闭,军医在使用该电子伤标时能够快速牢固地将其夹闭在伤员衣物的任何显眼处。同时,除了根据我军要求设计红、白、黄、黑、蓝5种单色的伤标外,还根据战时伤员伤情分布情况,将每种颜色进行两两组合和3种颜色的组合,涵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复合伤情,增加了军医的可选择性,并减少了操作步骤。

1.2 与条形码技术的结合

本研究将条形码与传统军用伤标进行结合,目的是战时标志伤员伤情,并使伤情信息进入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流,从而节约时间,提高分类效率,防止救治过程中伤情信息丢失。本文设计的新型电子伤标在标志不同伤情的本体背面设置有条形码区,依次排列固定条形码和多个可撕条形码(如图2所示)。每个伤标对应唯一的条形码和编号,伤员到达分类军医处时,军医可以利用扫码枪快速扫描伤标条形码为伤员进行编号,并使伤情信息快速进入信息系统[9]。

2 新型电子伤标的功能与使用方法

新型电子伤标应用形式广泛,适用于各类战争或非战争军事行动。(1)该电子伤标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标志伤情。当伤员被送至分类军医时,军医根据伤员伤情选择对应的电子伤标夹闭在伤员上衣左口袋处,完成伤情标志。(2)该电子伤标最核心的功能是使伤员伤情信息进入信息系统,从而形成伤员信息流。当分类军医对伤员进行伤情标志后,使用分类器扫描电子伤标背部的条形码,对伤员进行唯一编号,并将伤员信息发送至下一个组室,这样就使伤员的伤情信息进入了信息系统。(3)该电子伤标的另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伤员医疗救治与后送的各个环节中都可以利用唯一的编号进行人与物的一一对应。例如,一名受到毒剂沾染的伤员在后送洗消前,军医可将可撕条形码撕下,贴于伤员的化学检验物、所脱服装或者其他物品上,完成人与物的一一对应,避免伤病员物品的混乱与丢失。再例如,一名骨折的伤员在后送救治途中,如要对其进行X线检查,军医可将可撕条形码撕下贴于该伤员的报告单上,完成伤员与报告单的一一对应。

3 新型电子伤标与分类救治信息系统的结合应用

新型电子伤标与分类救治系统结合使用能快速形成伤员信息流。信息的传输主要依靠个人数字助手(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服务器以及北斗通信设备等硬件和相应的内置软件。新型电子伤标与伤员所携带的信息载体(军人保障标志牌、大容量医疗信息卡等)经PDA信息获取后,便结合起来形成统一的信息流。分类系统的PC应用软件为“军卫一号”系统,可保证信息的上传下达功能。

PDA将伤员信息进行数据压缩或文字编码后,通过无线局域网连接到通信服务器上,与“军卫一号”系统对接。数据库服务器是整个数据交换的中心,它通过“军卫一号”系统,将PDA传来的伤员信息自动整理归档,并生成电子病历,通过读卡器写进伤员的医疗信息卡,实现智能化管理。一线救治机构各部门之间依靠网络传输信息,而一线救治机构与后方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则依靠北斗通信卫星。这样,通过最前端的新型电子伤标,伤员伤情信息便得以进入分类救治系统,并形成伤员流,而且保证了信息传输的安全性、时效性与连续性[10]。具体设计框架如图3所示。

4 新型电子伤标的应用效果

新型电子伤标已经与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海上一体化卫勤训练信息系统结合,在演习和教学训练当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在使用过程中,明显提高了军医的操作效率,完善了分类作业流程,并使伤员信息形成信息流,便于统计和保存。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显示了以下优点:

(1)使用方法简单、操作便捷,能够快速根据伤情对伤员进行标志,明显提高了军医的操作效率。(2)伤员以电子伤标的形式携带自身伤情信息,能够节省后续检查与医治的时间,提高急救效率。同时,便于伤员随身用品或检查、检验结果的寻回,完善了后送救治流程[11]。(3)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易于推广,任何能结合利用条形码技术的信息系统或作业流程都可以应用该新型电子伤标。

5 结语

本文设计的新型电子伤标是一种将条形码技术与传统军用伤标相结合,且分类标志清晰的新型战场医疗文书,可广泛应用于战场批量伤员分类以及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医学救援。该设计是在对传统军用伤标外观改良的基础上,增加条形码区域,实现批量伤员早期快速地有效分类,并完成对伤员的唯一标志,使伤情信息迅速进入信息系统,在整个伤员流动过程中实现人与物的一一对应。这为后续的分级救治过程赢得了宝贵时间,优化了救治流程,提高了救治效率。新版《战伤救治规则》中,伤票的使用地点从团一级救治机构提前到战现场[12],本文设计的新型电子伤标可快速有效地使伤情信息进入信息系统,避免了伤标与伤票在功能上的重复。

上一篇:参与素质下一篇:经肛门切除术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