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素质

2024-10-07

参与素质(精选8篇)

参与素质 篇1

随着余姚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市民对食用农产品存在着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旺盛的购买力;同时, 净菜超市、绿色直销店等新的流通业态的出现和菜市场周边地区大量无证商贩的聚集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菜市场作用的发挥。这一切无疑给余姚菜篮子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而菜市场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菜篮子事业影响巨大。基于这种情势, 余姚市场管理部门工会从大局出发, 立足于事业的长远发展, 着眼于职工的自身需求, 提出了“职工素质工程”的新课题, 并积极致力于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结合市场管理部门的实际情况, 就工会“为什么要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如何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等相关问题, 谈几点浅显认识。

一、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 是指广大职工群众。“本”, 是指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 是职工群众利益的维护者和表达者, 检验工会工作是否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有四个标准:第一, 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是否充分发挥了职工群众的主力军作用;第二, 是否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促进菜篮子事业的建设发展;第三, 是否做到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第四, 是否切实履行了工会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因此,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以职业道德教育、提升管理经验和开发创新能力为重点, 培养和造就一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新型职工队伍, 是各级工会组织责无旁贷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是构建和谐团队的重要内容。“如无和谐则新物不成”, 这是自然生存法则, 菜篮子事业发展亦然。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就是站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高度出发, 统筹考虑事业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职工可承受的程度:一方面是引导高层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先进管理理念, 关爱职工;另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增强对菜篮子事业和菜市场公益窗口的认同感, 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单位内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全面实现菜篮子事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整体推进。工会在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过程中, 有着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 即组织优势、职能优势、阵地优势, 具体表现为:

1. 组织优势。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重要载体是“组织学习”:即通过各种有效的组织方式和途径开展团队学习、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过程学习等。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开放, 二是互动。开放是指充分的信息流动和知识的迅速传播;互动是建立在开放的基础上, 通过组织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沟通交流, 实现资源共享和共同促进。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性组织, 广泛的群众性和活动方式的群众化、民主化, 为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提供了民主制度的保障。

2. 职能优势。

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职工的合法权益包括:民主政治权利、劳动权益、经济物质利益、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以及其他精神文化权益。素质作为诸多生产要素中最为活跃的首要因素, 工会肩负着教育职工、提高素质、建设“四有”职工队伍的社会职责。因此, 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通过多种途径组织和引导职工提高自身素质, 是对职工生存、竞争和发展能力的维护, 是对职工的根本维护和长远维护。

3. 阵地优势。

职工教育工作一直是工会的一项传统工作, 各级工会组织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 不仅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并且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作体系、组织网络、干部队伍和培训阵地。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阵地作用,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化教育活动, 使职工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启发。

二、抓住关键实施职工素质工程

职工素质工程集行为、制度、文化理念为一体, 须具备四点要素:一是确立与形势需要相对应的培训战略理念;二是构建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培训思路;三是构筑与建立市场管理队伍相匹配的培训体系;四是建立多层次的长期激励制度。因此,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一项事关全局、确保菜篮子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 必须依靠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上下组织的协同配合, 才能整体推进。为此, 工会确定了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两个关键”:

关键一:定位要准确。在实施“职工素质工程”过程中, 单位的政工、教育、业务、宣传等部门是职工学习、培训的重要责任部门。对此, 余姚市市场管理开发中心工会按照“参与、配合、督促、协调”八字工作方针, 积极联合党群、人事、教育、财务、业务等各职能部门, 共同起草和制定了《关于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实施意见》以及《职工素质工程五年规划》, 实行分类指导, 各负其责。同时, 将“职工素质工程”落实情况纳入年终精神文明考核评比之中, 实行每年考核, 隔年评比的考评机制, 形成了由市场管理部门党组织统一领导, 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工会组织推进, 各部门协调配合以及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管理规范、有序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为发挥民主监督职责, 该工会还把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列为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重要内容, 并将“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情况的报告”提交到职代会上, 由职工代表进行审议, 确保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落实到位。

关键二:形式要多样。菜篮子事业的发展, 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2010年, 该工会组织重点开展了以“精一会二学三”为主题的管理技能、会计电子化核算、服务礼仪、肉眼识别食品质量等内容的岗位练兵活动, 形成了专业赛、岗位赛的全员练兵局面。据统计, 全年共开展业务技术比赛48场, 使全单位400余名职工业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并有39名职工通过了各类初、中、高级的职鉴考核。在重点业务、关键岗位中我们选拔出一批管理经验丰富、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和市场管理能手, 并从中选优推出了“十佳市场管理标兵”, 进一步激励职工在提高管理水平中成才。

同时, 工会还广泛开展以岗位竞赛、合理化建议、“六小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管理创新活动, 从提高职工的管理创新素质, 鼓励职工学以致用、学用相长。仅2010年, 工会向职工征集合理化建议197件, 征集职工创收支课题8项, 其中16件合理化建议、3项课题在一线市场得到实施, 并取得创收、创效价值约200多万元。

三、全员参与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全员参与是基础

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学习, 帮助全体干部职工建立正确的共同的价值体系, 使每名成员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一个强大的合力, 推动菜篮子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如果把一个单位组织比喻成一个蓄电池, 那么每一名干部职工的学习、培训都是在为其充电。只有源源不断地充电, 才能使其积蓄能量, 并转化为事业核心竞争力。

典型引路是方法。菜篮子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最需要的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不仅要对职工进行业务、管理、服务方面的培训, 更要注重对职工品德、操守、修养的培养, 而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则能给广大职工以激励和启发。比如2011年5月初, 该市富巷菜市场的3名管理人员勇捉小偷, 帮一位中年妇女夺回钱包的事, 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赞扬;下菱菜市场管理人员拾到内有2000多元现金的皮包, 立即交到市场管理办公室, 并经多方查找, 最终如数交还给失主。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了大家对市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的看法, 为广大管理人员树立了榜样。因此, 深入市场基层发现、培养、选树职工身边的先进典型和优秀人才, 能够让这些宝贵、丰富的新经验、新观念、新举措、新风尚以最短时间、最快速度、最广范围在单位内部宣传、推广, 并建立起“比、学、赶、超”的良好工作环境。

自身建设是根本。工会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是为了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责。“打铁还须自身硬”, 提高工会干部的自身素质是根本:一是要强化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工会干部的政治素养, 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推动工会整体工作;二是强化业务知识学习, 提高工会干部的综合素质, 以较高的政策水平、扎实过硬的业务知识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带动工作能力, 维权质量, 不断提高职工的服务水平;三是要强化工会工作作风, 提高工会干部的自律素质, 以工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最大限度地把广大职工吸引到组织中来, 夯实组织基础, 实现工会维权效能最大化。

参与素质 篇2

语文教学中使用参与式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学生探究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动力,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绩、有了进步时,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一直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中。

3、加强情感交流,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教师面带微笑,用和蔼有神的目光看着学生,学生就能从目光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以良好的心境参与到学习中去。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参与意识极浓的氛围中情绪高涨,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会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师生双方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换角色,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实现角色转换,改变居高临下的心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由教育的操纵者、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激发者、指导者,使学生发挥天性,由被动的接受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人,在平等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

二、开展多样的活动,引领学生在参与中求知

教师要做好学生探索知识的领路人,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学生引向通往知识的大门。

1、有序有物的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创设语言交流的氛围,给学生“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让人人都说起来,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说,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发展形象思维、激活灵感、促进创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2、课本情景剧表演。开展小品短剧表演可以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画面解放出来,引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优势中心,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

3、课外阅读展示会。

我们不但要在课堂上专门留给学生读课外书的时间,还要学生在课外积极搜求新课标所推荐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读物,并适时召开课外阅读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心得、谈感受。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知识、锻炼了阅读能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提高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4、坚持写日记。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谈心里话,也可以说“海阔天空”。这样做既记载了学生的心路历程、整理了学生的`思想,又给了学生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5、多话题的演讲与定期的辩论会。演讲和辩论会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把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用在演讲中,这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所学达到了所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明辨了是非、统一了认识,提高了思想,实现了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

6、作文的互批与自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并根据教师的批改要领,批改自己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学会评判、鉴赏、交流,进而掌握作文之法。学生对教师的批阅可能不甚领会,而让同伴给他指正、认可,就可能容易接受,易于起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求知

良好问题的设置,会把学生引入智慧的殿堂,而解决问题后的快感会使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浓厚。

1、抓住教学中的模糊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列夫・托尔斯泰》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是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经探究后学生明白:托尔斯泰所受的是智者的痛苦,他看清了世态的丑陋,却无力改变现实,这是痛苦的。他凭借聪慧占有浩瀚的知识,又是幸福的。

2、抓住教学中的动情点设计探究问题。如在进行《与朱元思书》的教学中,我设置的问题是:“蝉的叫声让人感到单调而聒噪,猿的叫声让人感到悲凉且凄厉。而在本文中作者为什么对它们却充满了喜爱之情呢?”经探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声音在一般人看来确是喧闹之声,但又是真实的自然之音。作者喜爱它,正表现了其对大自然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一究,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认识又加深了一层。

3、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设计探究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勇于解疑、有所创造。如在学生学习了《藤野先生》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作者写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提清国留学生?”“讲堂里叫喊的是不是爱国学生?”这样问题的探究,就会把学生引入作者的思想轨道,去感悟作者的爱国行动、爱国情感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作品的理解就会更深入。

参与创客活动 培养创新素质 篇3

三月初,“科技创新进校园”爱心公益活动走进了衡山县星源学校。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创新教育特级教师谭迪熬为星源学校5000余名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参与创客活动 培养创新素质》的精彩讲座。

当天,学校体艺馆内座无虚席,掌声、欢呼声、惊叹声此起彼伏,但专家讲到关键处时,会堂又会变得鸦雀无声。

开场前,一段谭老师做客湖南卫视《越策越开心》栏目的视频引爆全场,瞬间激发了同学们对发明创造、创新思维及创客活动的兴趣。谭老师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讲述了各种科普小知识、发明小技法,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创客作品,讲解了其中的创意过程及科学原理。

《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发行部主任李柏春出席了本次活动,并鼓励同学们要时常带着好奇的眼光和质疑的思维走进生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参与素质 篇4

关键词:本科生,科研,药学专业

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能够在药学领域从事药物研究与开发、药物生产、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临床应用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药学专门人才。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药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教学和科研实践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改变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学科前沿的动态,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就所在院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实践谈一些体会,旨在为同行作一参考。

1 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可行性

从专业知识储备上,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已经完成了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化工原理等课程的学习。从时间上,寒暑假时间大概有3个月,此间师生并无其他课程安排,学生进科研实验室时间相对连续集中。从大学生的主观愿望与兴趣上,据笔者了解,现今药学专业大部分本科生对本专业兴趣浓厚,对能够参与科研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纷纷表示本科阶段如能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不管以后是继续攻读研究生还是毕业参加工作,都能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今后的个人发展。从国家及学校有关制度上,国家设立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校也设立了校级的大学生科研资助计划,有一万到几千元不等的资金资助(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项目的学生使用,教师不得使用学生项目经费,学校不得提取管理费,不得截留和挪用),旨在通过实施该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改变目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因而,主观与客观条件相辅相成,为本科生参与科研创造了良好条件[1,2]。

2 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3,4]

2.1 巩固理论知识了解学科前沿的动态综合掌握各项实验技能

本科生在参与科研实践之前,通常已经完成了基础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获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教材的内容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科研项目的研究通常反映了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前沿动态。要融入科研项目中来,就必须在掌握了教材中知识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提炼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独立思考,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这些都是巩固理论知识的途径。目前开展的学生实验实践,实验内容通常分散、孤立,单纯学习某一种实验技术,如分析化学中各种滴定的操作,紫外分光光度法测药物含量,有机化学中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等。在科研实践中能将单个实验技术有机整合,如某注射剂质量标准制定的相关课题,就涉及天然药物化学、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等多项学科实验技能,本科生若能参与到科研实践,便可以获得一系列实验技术训练的机会,再融合学科的前沿技术,做到初步综合掌握各项实验技能。

2.2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目前,药学专业实验实践大多为验证型的,开设的模式为,实验带教教师与实验员教师会准备好实验需要的各种试剂及仪器,同时将仪器设备调试好,做好实验预试。实验课堂上,实验带教教师会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详细讲解,学生即使不动脑筋,只要照做,大多可以正常完成实验。但在科研实践中,不管是试剂的配置、仪器的调试,还是实验器具的选择都要亲力亲为,事先制定的实验方案可能要通过多次实验条件的优选才能确定,还有可能事先制定的方案根本做不出预设结果,实验过程中需要实验者细心观察,认真思考,反复摸索体会,教师可以引导,介绍自己从事科学研究的一些经验与经历,启发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科研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新知识,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2.3 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逆境抗挫折素质的培养

科研实践研究通常都是以团队为单位,本科生参与到科研中,就要学会如何融入这个集体,如何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虚心请教团队其他成员,当团队成员出现状况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科研不同于课堂实验,有很大的未知与不可预见性。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这个过程可能会重复很多次,这需要科研团队成员具有探索精神,不断查找失败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反复尝试。同时,当今的大学生大多在顺境中成长,往往对困难估计不足,容易产生挫败感轻言放弃。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来,有助于学习怎么调整心态,怎么以积极、正面的态度面对困难与挫折,怎么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培养逆境抗挫折素质。

2.4 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

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专门的学术写作课。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申报指南中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向学校提出项目申请材料,参与计划的学生要自主设计实验(课题)、自主完成实验(课题)、独立撰写实验研究报告。项目的验收,必须提交结题报告,补充材料为论文、设计、专利以及相关支撑材料”。可见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写作素养。参与到科研实践,从科研标书的撰写,课题中期汇报及结题答辩材料的准备,都有助于学术写作能力的提高。不管学生毕业后工作还是继续读研都大有裨益。

3 结束语

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巩固了理论知识,了解到学科前沿的动态,综合掌握各项实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提升了学术写作能力,从而在本科阶段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因此,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道路,应是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瑜,谢操.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在素质教育中的意义[J].药学教育,2013,29(4):23-25.

[2]张泰松,邵伟,郝国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2)55-57.

[3]王红胜,杜军,李嘉丽,亓毅飞.以综合性实验教学提升本科生科研素质的思考[J].药学教育,2013,29(5):46-49.

参与素质 篇5

二、现状剖析

??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⑴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课以变相体罚。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实这样做,非但教师的威信难以持久,而且学生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只是些机械模仿式的简单运用。由于学生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而且一些错误的认识由于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很可能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再次出错。⑵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小学生不懂事,让他自己学能学到什么,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这种教育教学方式,也逐步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和消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在观摹一些公开教学课时,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教师布置自学或讨论内容时,很多同学消极参与,被动地等待老师讲解。反正老师要讲的,又何必费尽心思想答案,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⑶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首先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又谈何自学课本。笔者曾问过一些同学数学书上的一些标记的意思(比如说:虚线方框、虚线表示的数字0等),多数同学竟然说不清楚。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当然,有些老师也曾布置过让学生预习的作业,可是又没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办法,结果布置与不布置完全没有两样。

??

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三、背景分析

??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识。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得到体现,课堂中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个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别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小学数学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离开了学生的拼拼、比比、摸摸、看看、量量、画画,以及操作实践,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

4.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意义、效率和效果,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学习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学习学习的快乐,他们视学习为包袱,视学校为“监牢”,视考试为“刑场”。他们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如减少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等;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变消极、被动地学习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四、途径探析。

??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

策略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笔者认为,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较大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也要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

??

目标导学的根本在于: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他们感知理解新知的矛盾和差异,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

策略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情境激趣、游戏激趣、悬念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其中直观激趣是使用得最多的方法之一。在教学中我们有效地借助于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进而自主参与课堂教学。如:时、分,24时记时,元角分等教学内容,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生活经验,但往往是“知其然”,而难以道其“所以然”。教学中,我们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活。如学习24时记时法,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们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描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愉悦的情绪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效果可想而知。

??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  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  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实实在在地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上想说、敢说、爱说、乐说,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人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正确看待学生的`答错、写错情况,对待学生要多宽容、鼓励和引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源源不断的激励过程。

??

策略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量一量,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量一量,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全体动手,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例如,教师巡视时,优先关照学困生;课堂批改,重点批改学困生的作业;小组议论,安排学困生先发言;课堂提问,优先考虑让学困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等。对他们的每个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

策略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

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

㈠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抽象数学知识和原理,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知认识,建立表象,以此作为进行抽象数学知识的支柱。实践证明,这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概括的一个重要方法。

??

㈡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不同年龄、不同智力基础、以及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别很大。有的能独立说明算理,有的需在教师的引导下说明算理,有的在教师引导下说明算理还很困难,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给全体学生说话的机会,说错了不要紧,只要大胆说就可以。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的同学,更需要热心鼓励。②交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日积月累。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讲题说理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

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数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际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数学问题,这样就可以把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

㈢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中去。又如学习乘法意义时,当出现:2+2+2=6,3+3+3+3=12,5+5=10后,不提这样的问题:每道算式的加数都是什么?三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而提出:请仔细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

㈣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体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

参阅的有关文献。

??①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年第4期

??②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基本问题》,《河北教育》1999年第12期

??③欧阳国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理性思考之一》,《素质教育论坛》1999年第1期

??④赵艳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习主人》  ,  《小学数学教育》1998年第12期

??⑤靖国平,  《修练减负的内功:  由教师主宰到学生主动》,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0年第8期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可能性 教案 集体备课活动

★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探究论文

★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圆柱、圆锥单元教学

参与素质 篇6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做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现状剖析

现如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数是被动的,剖析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三类:(1)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2)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3)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这些与素质教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但好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就只好“满堂灌”了。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背景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自主性参与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有三个要义:即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活动主体的明显标志。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两大系列,即智力因素系列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动力系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入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大系统水乳交融、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小学生好动,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动有趣的,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地自主参与;没有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4.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减负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可分为“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两类。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习者不仅有认知方面的重负,更有精神方面的枷锁;不仅有体力透支,更有心力交瘁。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面对同样的“学习量”,主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短,学习质量高,精神面貌也好。故而,我们认为“减负”就其实质而言,涵盖着两个层面:一是减轻学生知识学习特别是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负;二是减缓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抑,解放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自由度。

四、途径探析

策略一:提供自主努力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策略二: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形成自主参与心向

首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教学中,笔者常用谜语激趣、故事激趣、歌诀激趣、直观激趣、操作激趣等途径,促成学生的自主参与。

其次要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①把自己置身于参与者位置,服务者“地位”,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热情鼓励每个孩子。②尊重学生,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学好,允许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异议甚至批评。

策略三: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义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扶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享受成功的喜悦,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

策略四:着力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一)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

(二)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三)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四)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

参考文献:

1.王盛松.《漫谈“自主”》.《江苏教育研究》.2000(4)

2.赵艳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习主人》.《小学数学教育》.1998(12)

参与素质 篇7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内涵及特点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对我们所探究的事物本质进行“格物致知”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本领即为科研能力[2]。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指能够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学研究活动效率, 并能确保大学生科研活动得以顺利完成[3]的一种素质。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整理、加工、处理, 独立分析判断和实验方案的决策, 动手实践, 归纳总结及撰写论文等能力。大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有助于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培养他们敏锐的观察力及对实验现象的敏感性, 强化其对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同时也是对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敢于吃苦耐劳、面对并克服困难, 能够宁静致远, 默默奉献等心理素质方面的一种锻炼, 亦是培养他们在研究团队中相互配合协作、相互交流信息、宣传和彰显科研成果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 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其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过程。当代高等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有机统一的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各方面、各层次的素养与能力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4]。科研活动涉及到各个方面, 不仅培养学生的自学、观察、查阅文献的能力, 还能锻炼其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表达等基本研究素养。因此,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因为参与科研活动本身就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 能够使学生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从知识简单型向综合创新能力型转化, 在当代社会竞争中形成独特的创新意识[5]。

二、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 培养科研能力, 提高创新素质

大学生参与创新科研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是理论知识指导实践, 实践验证理论的具体体现。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领会, 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强化与提高, 科研就是实现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现今各高校对于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培养大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专门设立了培养大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训练项目, 设立了专项基金督促大学生的科研活动, 导师向大学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 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科研意识, 为提高其研究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科研团队是以在校三、四年级大学生为主体所组成的研究群体, 该团队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 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

三、营造科研氛围, 打造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在我国, 传统的教育是以“师”为中心, 即老师单方面地教与授, 学生被动地听与背的强制式灌输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局限在课堂和实验指导书上。这种教育的本质是“背书式”教育, 而不是“创新式”教育;是单向封闭式的教学, 而不是综合开放式教学, 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融入到学生中去, 营造师生之间良好的学术氛围, 是人性化的科研创新改革的需要。因此, 当代高校教师在实验与实践教学过程中, 应由以往的知识传授者逐渐转变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者, 由实验操作技能的演示者转变为指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引路人[6]。构建开放式创新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 即教师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者变为双向引导者, 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为此, 在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前, 应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老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学生主动分析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在理论上的优缺点, 为他们营造一个严肃充满挑战却又活跃的学术氛围, 把枯燥而又艰苦的科研实验变为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舞台。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作为引导着的老师要不断地鼓励自己的学生, 引导他们分析问题, 积极地去尝试解决, 树立他们敢于面对困难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四、在实践中对研究型开放式实践模式的探索

1. 导师有规划的, 因材施教, 阶梯指导。

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和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局限性, 大学生在刚刚接触到科研实验时, 往往显得无所适从。因此, 在研究过程中构建以研究课为出发点, 老师引导为研究线, 学生动手实践为研究面的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模式[7]。大学生开放性实验教学研究团队是由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所组成的创新团队。导师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 由这个“核心”重点培养出一批“骨干”, 再由这些“骨干”在新、老学生层次中形成接力型“实践梯队”, 从而使每个学生能在科研学习中由浅到深不断地获得提高创新性实践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2. 团队协作, 多方激励, 科学评估。

大学生科研团队管理工作的细化有利于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优势, 以促进团队整体的进步。团队精神强调的是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默契配合, 是一种高效协作模式。通过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合作, 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锻炼, 同时他们统筹规划的能力亦得到了提升。为此学校也可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给予一定的支持与鼓励, 对在鼓励学生参与开放性创新实验, 调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 给以相应的激励政策。为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估机制, 首先, 导师应严格要求其指导的学生的科研记录, 杜绝数据造假、科研弄虚的不良风气, 同时将其列入学生的品行考评中。其次, 鼓励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某一项目或某一阶段的研究, 鼓励他们踊跃发表文章, 提高他们的科研写作水平。再次, 学生可以将所参与的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课题来完成, 直至毕业。这样可使本科毕业论文分布于整个大学本科阶段, 这种以“研”推“教”的模式是对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一种有力保障, 同时又缓解了学生在毕业阶段找工作和考研复习的压力, 可谓一举多得。

3. 相互交流, 勇于创新。

由过去导师的单向指导向深层次多元化发展, 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老师应积极参与自己所带团的学生间的交流,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团队成员间应经常相互交流沟通, 求同存异, 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对所在团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众所周知科研过程就是探索真理, 求证真相的过程。想要到达胜利的彼岸, 中间必定会遇到重重困难, 当困难出现时, 导师必须起到柱式的作用-“稳定军心”, 带领大家一起冲破困难的阻碍, 帮助引导学生调整实验方案, 培养他们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科研品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认为本科阶段大学生积极参与研究型开放式创新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意识和能力对于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使他们能从科研实践中发现和培养自身的特长, 增强自信心, 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经验, 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

摘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鼓励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对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 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即为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目前, 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开展研究型创新实验,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素质,创新实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杨艳燕.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系的探索[J].中国教育理论, 2003, 10 (1) :331.

[2]张意中.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构想[J].南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 (2) :41.

[3]来秀明, 成旭.简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业, 2007, (10) :135-136.

[4]赵传江.对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分析与思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 (3) :167-169.

[5]杨牧磊.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 2008, 7 (7) ;7.

[6]冯建成, 罗素兰.本科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生物学杂志, 2007, 8 (24) , 4.

参与素质 篇8

高校社团的实践意义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其独具特色的隐性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平台[2]。社团参与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增长,人际关系圈的拓宽,实践机会的增多,科学思维体系的形成,都是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3]。然而,在社团的发展过程中,随之而来地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为此,该课题对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这些不但可以帮助高校管理者更好地认识社团,指导他们更有效地管理社团工作;而且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更加理性、有效、自觉地参加社团活动,更充分地利用社团提高自己[4]。

高校社团的研究意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检索,发现以往对社团所做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3个视角出发的:一是从教育学视角研究社团组织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5];二是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群体状态下社团参与现象,并分析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6];三是从管理学视角研究高校社团的发展。

该课题研究,突破了以往所重视的高校社团在德育中的影响,研究范围拓宽到整个综合素质领域。研究过程既注重从群体角度入手,强调社团在大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又涉及学生事务的管理。这样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社会学中社团研究领域,而且丰富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理论[7]。

社团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设计

对象选择。鉴于学生社团具有自发组成,社团成员受性别、年级、专业性质等因素影响的特征。2010年课题组对山西农业大学的5个学院、3个年级、8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80%。问卷分别显示了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性质、调查人数。调查对象基本状况见表1。

(%)

调查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社团目前种类,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动机、广度与深度,以及大学生社团参与的收获情况。该调查围绕高校社团参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8]。

社团及参与状况

从社团目前种类上来看。把理论学习类归为学习类,很明显地可以看出,学习类的社团数目位居第一位,其次是艺术类,而像农业科技类和公益环保类各占总数的8.64%,如果把全部社团划分为两大类,可以看出理论类社团大于实践类社团,且学习类社团中缺乏学术性社团。具体社团分类统计情况见表2。

从社团参与的广度上看。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广度主要由大学生加入社团的数量直接体现,而且从某个侧面反映出社团对大学生的吸引力[9]。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过社团,但仍有45.83%的大学生没有参加过任何社团,只参加了一个社团学生占29.17%,参加两个以上社团的学生占8.33%。在涉及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时有一些差异。如在对“0个社团”这项的选择上,大一学生占2%,大二学生占48%,大三学生占50%;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占68%,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占32%。出现这种差异,一方面是因为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对各种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学课程较少,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大二学生由于课程较多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一年的适应期后初到大学的那种新鲜感早已减弱;大三学生不仅课程多,还面临着许多人生重要的选择。另外一方面是专业特征的不同,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偏向感性,擅长言语交流和表达,性格较开放,更喜欢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以施展自己的才华,表现自己的个性。但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学生更加理性,不擅长言语交流和表达,性格多内向,不喜欢参加各种的社团。基于以上特点的分析,该课题研究在分析社团参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中要注意年级和专业特征不同所导致的差异。

从社团参与的深度上看。大学生社团参与的深度是一个综合概念,主要通过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来反映,具体情况见第47页表3。调查发现,大学生加入社团后参加社团活动的次数不是很多,认为自己参加比较多的仅占37.5%。造成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社团自身的问题。

社团以活动作为学生交流的舞台,相比广大学生的需求,当前社团的活动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待提高。如社团经费的短缺与管理不当;许多社团脱离实际,盲目追求会员的数量,活动起来尾大不掉;部分社团的活动偏离了社团成立之初的宗旨,缺乏积极奋进的社团文化;部分社团有名无实,社团活动处于停滞状态等。

(%)

从社团参与的收获上看。大学生参与社团后是否实现了当初加入社团的期望,获得了自己预期的收获,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团的认知与评价。这种认知和评价不但影响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热情,而且从长远看,他们形成的认知和评价会通过更广泛的相互交流传给刚刚进入校园的新生,并影响他们的参与。调查结果显示,在收获内容方面,主要是人际交往占53.33%和兴趣爱好占32.5%,而展示风采和提升素质仅占14.7%。这说明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尚未发挥出来,还停留在结识朋友、陶冶情操的低层面,而诸如提升素质等较高层次的作用并不显著。

社团参与对综合素质影响分析

积极影响。其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社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和自主意识的增强[10]。一方面像“求索先锋队”“启航理论研究队”“求是理论社”等理论研究类社团,在本校有14个,占学校社团总数的17.28%,如此巨大的活动基地,为政治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形成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政治素质的培养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各种活动的参与都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每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此外,社团参与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发挥,自主意识增强。社团参与激活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下被动消极地获取知识的局面。

其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社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各类专业的社团组织,如法律爱好者协会等,将促进会员的理论知识及能力的增强,扩宽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视野。此外,社团参与能让学生们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课外知识,如音乐美术、网络、民俗等知识,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有甚者,高校社团也是大学生创新活动的试验田。像食品院“瓶瓶绿光”公益环保类社团,作为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果,又在此基础上诞生了更多创新性管理模式和创新性活动。

其三,身体素质方面。社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体魄的形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而如今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及日渐增强的社会压力,排挤与隐没了同学们的运动时间,使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日发堪忧,而社团参与,为同学们提供了活动与锻炼的有效平台。如小广场英语每早的晨读,以及精武门等社团的排练,都有利于增强体质,练就健康体魄。

其四,心理素质方面。社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意识的增强[11]。一个人只有生活到群体生活中去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不至于轻视自己,也不会过于夜郎自大,社团便是一个集体。在这集体中你可以更客观公正地定位自己,在实践中查漏补缺,做到知己知彼,不卑不亢。另一方面,通过跟智者的交往学习和自身的反复实践,在应对社团生活的各种问题中,必将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提高人格自我完善意识[12]。

其五,职业素质方面。社团参与有利于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形成。据调查统计,同学们一致认为,社团参与对职业素质的培养方面的作用是最大的,主要表现在:首先,社团参与成功的体验能增加大学生的自信,也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其次,社团参与扩宽了个体的人际关系网,提高了其表达与社会交往能力,自我广延能力得到体现,学会了理性地看待矛盾,理智地处理人际关系,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每一个社员在参加社团活动的同时,都需要考虑“第二课堂”的价值,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以及如何分配精力来参加这些活动的问题,使同学们逐步养成组织管理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13]。

消极影响。社团作为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桥梁,在大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社团在其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在一定意义上也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其一,社团参与冲击了大学生的“三观”,使其更趋向实用性、功利性。在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潮流之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把是否有社团经历作为录用人才的标准之一。调查研究也显示,15.00%的同学参加社团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砝码。有些同学社团参与的动机存在偏差,并且还将造成社团参与功利性实用性的恶性循环。

其二,社团参与造成时间冲突,降低工作效率。当大学生社团目标与组织(班级、团支部等)的目标发生矛盾时或者正式组织的活动与大学生社团成员的需求不一致时,或官方组织的某些规范限制了大学生社团活动时,社团就成了一股销浊力量,降低正式组织的影响力和工作效率,阻碍大学培养目标的实现[14]。

其三,社团参与造成社员盲目服从依顺集体,妨碍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直线式的组织结构,社团干部核心作用强,权威大,容易造成成员盲目从众或一味服从。如果核心人物不能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就可能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偏激冲击和极端,社团参与使部分社员形成依赖和服从心理,从而阻碍心理素质的健康的发展。

其四,社团参与成为部分学生远离正式组织的“避难地”,降低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的学生把社团作为躲避系科、班级等的避难所,也有部分学生变成社团成瘾者;相应地,他们参加传统正式团体或主流社会交往的行为就会减少,这就容易导致社团积极分子被原集体的精神隔离,缺乏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社会性交往,从而造成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缺陷。

促进高校社团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学校社团管理的对策

丰富社团种类,注重培育精品社团。高校学生社团已发展成规模不小的“社团群”,在这个群体内部差距很大,有些很庞大,生命力很强,有些很弱小,缺乏动力。想让所有社团以同样的速度齐头并进、并驾齐驱似乎是不大可能的。要支持、引导社团之间的竞争,搞社团排行榜,进行社团等级评定,对有价值和前景的社团给予重点扶持,有意识地培育几个精品社团,在社团中树典型、立榜样。一方面,既要积极鼓励学术(理论)研讨型社团和社会实践型社团向更广阔更深入的领域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求文化艺术型社团追求高层次、高格调,并且奖优罚劣。

控制社团规模,保证社团质量,促其健康发展。社团门类繁多并不代表真正的繁荣,成员数量的多少也不是衡量社团是否强大的主要标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才是大学生社团的生命力所在[15]。成立大学生社团必然需要有学生去参加,如果社团数量过多,一个学生参加多个社团,质量和效果就没法保证。社团规模过大,社团活动场地和经费等物质保障的难度加大,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时间会难以协调。学校对社团的成立要进行审批和注册,保证社团存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提供物质保障,鼓励社团自给自足。由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普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学校应对学生社团加强投入,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等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为高校学生社团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鼓励社团尝试积极利用社会资源,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筹集资金,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

强化实践,鼓励创新,提升社团活动层次。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把社团活动内容由娱乐消遣转到成长立业层面上来,提高社团活动的档次。高校社团要深化其实践环节,加强社团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相互促进,将社团建设成为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与延伸,建设成为培养兴趣引导需求的阵地。与此同时,要积极探索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社团活动形式,不拘泥不化,大胆创新,不断为社团内部注入新鲜的血液,要通过组合内容充实,形式多样,品味健康,格调高雅的社团活动,在友好、理解,双向交流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生参与社团的建议

端正社团参与动机,理性参与社团。在分析调查过程中发现有高达7.5%的学生参加社团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综合考评,获取奖学金。此动机严重地违背了社团成立的初衷,抱有此动机也很难更好地完成社团活动任务。在社团参与的过程中应切实端正动机,以自身能力提高为目的,才能更好地融入社团。其次,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发现,参加两个及两个以上社团的人数仅占8.33%,说明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较为理性,不再是贪多嚼不烂,而是考虑自己的爱好精力时间合理地安排“第二课堂”的学习。

培养主人翁意识,提高参与质量。社团参与基本上都是基于一定兴趣或为培养某一兴趣。既然已选择参与,就应该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团活动,加强社团内部协作,尽可能的多参加社团活动,积极地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及社团制度的完善与建设献计献策,不做有损于社团声誉的事,努力创新社团活动,提高社团质量。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尽自己最大努力的把社团越办越好。

上一篇:黄连木育苗与造林技术下一篇:条形码技术的互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