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农业

2024-07-12

白色农业(通用5篇)

白色农业 篇1

一、白色农业发展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迅速发展了以机械化、化学化和能源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大量使用, 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 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口膨胀对粮食的需求。但是, 现代化农业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后果, 如环境污染、耕地退化、土壤板结、作物病虫害加重、生态条件恶化, 投资成本增加, 产品质量下降等, 致使农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陷入困境。因此, 发达国家纷纷行动起来, 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 人口增长、环境恶化、资源缺乏等问题也日益严峻。1986年我国学者包建中研究员提出了“发展高科技应创建三色农业———绿色农业、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的新观点。绿色农业指传统的植物种植业;蓝色农业指蓝色海洋的水生农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工业型新农业, 其科学基础是“微生物学”, 技术主体是“生物工程”, 它包括高科技生物工程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由于人们在工厂车间内都要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劳动生产, 其产品是无污染、无毒副作用、有益人和动物健康的高度安全食品。所以形象化地称为“白色农业”。近年来, 以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及其产业化发展迅速, 全国掀起了“白色农业”的研究热潮。

二、白色农业的含义和特征

(一) 白色农业的含义

白色农业即微生物农业。是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 以基因工程综合组建的工程农业。“白色农业”是指微生物发酵工程在农业上的应用。

传统农业的资源结构历来由植物和动物这“二维”构成, 在生物圈中, 这是不平衡的消耗性结构。在自然生物圈中植物是供给者, 动物是消耗者, 微生物是还原者, 三者并存, 构成稳固的自然循环链。由此而言, 21世纪的农业资源结构应当从植物、动物的“二维”向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三维”转变, 微生物对资源循环的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 不仅微生物的资源特点已逐步被人们认识, 利用微生物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发展“白色农业”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 白色农业的特征

1. 生物工业型农业。

传统农业是以水、土为基础的绿色植物种植业。而白色农业是应用高科技开发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宝库的工业型农业。它依靠人工能源, 不受气候和季节的限制, 可常年在工厂内大规模生产。

2. 拓展型农业。

白色农业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生产领域, 变革传统农业“单相形态”的生产模式为“多相形态”的生产模式。即绿色“露天农业”与白色“工厂农业”并存;绿色、白色的“陆地农业”与蓝色的“水生农业”共兴。白色农业的发展有助于传统的“二维”农业向新型的“三维”农业转变。

(三) 资源节约型农业

传统的绿色农业资源利用不经济, 一年劳动生产出的产物, 一般只能直接利用40%~50%, 其余作为废弃物处理。而白色农业, 可将动植物的有机废弃物经微生物处理就转化为饲料或食物, 从而节约了资源, 实现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

(四) 高效环保型农业

白色农业把传统绿色农业向“光” (阳光) 要粮、向地要粮的生产方式, 转变为向“草” (秸秆) 要粮、向废弃物要粮的生产方式。与传统种植业生产粮食相比, 它具有生产周期短, 高产、高效, 产品无污染、无毒副作用, 节约水土资源, 不污染环境, 资源可综合利用的特征。据科学测算, 如果利用每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2%进行微生物发酵生产, 产出的单细胞蛋白, 可供20亿人吃1年。

三、发展白色农业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膨胀与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我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生产了占世界24%的粮食, 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 人口的增加速度很快。目前, 我国每年新增人口一千五百多万, 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16亿人口生活, 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将严重不足, 我国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为激烈, 而缓解人口膨胀与资源缺乏之间的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因为白色农业是利用地球上丰富的微生物资源, 通过发酵工程和酶工程, 在工厂化条件下进行生产, 占地面积很少, 节约水源的农业。

(二) 有利于实现“人畜分粮”的目标, 解决粮食紧张问题

传统农业的“人畜共粮”体制引起的“人畜争粮”的矛盾是产生我国粮食压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展白色农业, 将“人畜共粮”的传统调整为“人畜分粮”的新模式, 可极大地缓解粮食紧缺问题。一方面, 通过微生物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生产单细胞蛋白 (SCP) 、菌体蛋白和食用菌等供人类食用, 这既促进了人体所需营养素的有效供给, 又降低了对口粮的直接消费。另一方面,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及其它现代生物技术把农作物秸秆、农副产品下脚料等转化成饲料, 既节省饲料用粮, 又有效地利用废弃物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 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白色农业, 为保护生态环境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天地。通过微生物可以把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转变成优质的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可活化土壤中难以利用的N、P、K及其他营养元素, 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和保水、保肥能力, 提高土地资源的持续生产能力, 还能增强农作物抗病性, 减少农药施用量。微生物农药高效、安全、无残留, 不杀伤天敌, 有利于生态平衡, 并且可大幅度减少化学农药的施用, 有效降低农产品中的有毒物质残留。微生物饲料可促使畜禽肠道有益菌群建立, 抑制病原菌繁殖, 提高动物防病抗病能力, 减少化学兽药和抗生素使用量, 降低农药在畜产品中的残留, 为人类提供安全、优质的畜产品。白色农业的微生物生态环保剂, 可直接消除水、土壤和空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 消除污染, 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 发展白色农业就是应用科技进行开发, 创造微生物工业型的新型农业

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重复利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运用再利用原则,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 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 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 进行成分分析, 开发新的产品, 延伸产业链, 反复加工, 不断增值。

利用白色农业和循环经济, 不仅可以加工企业本身不再产生污染, 而且可以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经济效益再循环原则, 就是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把废弃物返回工厂, 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运用再循环原则, 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利用白色农业, 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资粮。

三、发展白色农业的几点建议

发展白色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完善、健全和提高, 应该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白色农业的发展。

(一) 各级政府应把大力发展白色农业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我国乃至世界的主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 耕地少, 人均资源相对紧缺,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同时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多重压力日益加重。而发展白色农业是解决新世纪我国16亿人吃饱、吃好的强有力保证, 是引导常规农业走出困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 各级领导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发展白色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 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 为发展白色农业提供动力源泉

白色农业的科学基础主体是微生物学, 技术基础主要是“生物工程”。运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选育优良高产菌株或构建多功能型的工程菌株, 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是实现微生物资源产业化的生产工艺技术。而农业科研院、校、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但由于政府、企业对农业科研投入的不足, 从而使农业科研人员普遍感到科研经费不足, 正常的科研活动难以维持。因此, 政府应在每年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比例的同时, 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发展白色农业需要兴办工厂, 大规模地进行生产。为了多渠道、多途径增加对农业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相应制订一些优惠政策措施, 鼓励和吸收一些大型工商企业和乡镇农业企业以及外商和个人对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进行投资, 从而形成一种白色农业良好的投入机制。

(三) 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为发展白色农业提供智力保证

白色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 它不仅涉及传统技术, 也包括当前正在大力推广的各种适用技术, 还包括具有前瞻性的高新生物技术。要实现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推广、运用的渠道畅通, 只有依靠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因此, 加大人员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务之急。必须做到:一要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 帮助他们树立发展白色农业可带来丰厚利润的信心;二要强化农民的科技和文化教育, 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准;三要加强农民的微生物生产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培训, 使他们熟练掌握现代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知识。

(四) 重点发展白色农业的两大产业:微生物饲料和微生物生态环保剂

目前, 白色农业在全国各地呈现出勃勃生机, 白色农业的各项微生物产业正在迅猛发展, 并且已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新世纪条件下, 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 消费结构逐渐发生变化, 人们对肉、蛋、奶等畜产品需求越来越旺, 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于是, 畜牧业将会得到蓬勃发展, 而白色农业的微生物饲料因其优质、高效、无毒残留的特点, 将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与此同时, 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 白色农业的微生物生态环境保护剂是当今国际上正在兴起的一项环保产业, 其产品能净化空气, 优化环境。为此, 笔者认为应该做到:农业科研院、校、所加强合作, 组织力量对白色农业的微生物饲料和微生物生态环保剂两大产业的高、精、尖技术进行攻关, 开发出系列优质产品;鼓励大型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集团加大对微生物饲料和微生物环保剂的投资、开发与生产。

参考文献

[1]吴海燕, 孙淑荣.白色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微生物学杂志, 2006 (1) .

[2]田裕.朱金明和他的白色农业[J].农产品加工综合刊2010, (11) .

[3]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4]程序.中国农业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白色瘟疫”害多少 篇2

谁也不会想到,躺在戒毒所的这个男子三年前还是个百万富翁,如今却成了个只有“一支烟、一张床、一杯水”的吸毒汉。

80年代初,改革大潮在神州大地涌起,给他们夫妇带来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夫妇俩一起“下海”,干起了私营企业,并很快红火起来。10年下来,两口子创下了百多万的利润。可是发财带来的喜悦,使他们利令智昏,两人先后都吸上了海洛因。刚开始那阵子,吸食后确实感到很快活,身子飘飘然然,感觉手脚都没有了,尽想些快活事。随着毒瘾越来越大,先前的愉快感没有了,不吸就脑袋胀、关节痛,全身不舒服。为了过上那“神仙”的日子,两人便终日沉醉于吸毒,最后一天要各吸3克才能过瘾。不仅企业“瘫了”,孩子也无人照管,住在别人家里,而且每月为吸食海洛因要花掉约3万元。看到这种情况,亲友们都劝他俩别再吸了。面对着可怜的孩子。看着自己骨瘦如柴、虚弱不堪的身体,他们也确实想戒了毒瘾。但此时已是身不由己,毒瘾一发,就像小猫在抓心,像蚂蚁在啃骨头,像有人在一刀一刀地割肉……。这种正常人无法想像的痛苦,使他们夫妇无法忍受,唯一的选择是继续吸。最后吸光了存款、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没有了毒资就跪着向亲友们乞讨,至此才在亲友们的劝说下,半强制、半自愿地走进戒毒所。

卖淫的吸毒女

一个女子来到戒毒所自愿戒毒,当她知道戒毒所不是免费时,身无分文的她竟毫不隐瞒地要医生给她几天时间,她要卖最后几天淫,筹措好住院费,来结束她这场痛苦的“恶梦”。

那是一年多前,她高中毕业后在家待业。一天,她到一个同学家里玩,见几个年轻人正在一起抽“烟”,并告诉她抽这种烟很好玩,要她也试试,谁知她一试成瘾。开始只是经常去那个同学家向别人乞吸几口,日子一长,她的瘾越来越大,能够向她施舍的人却越来越少,常常使她瘾发难忍。一日,正当她哈欠频频、浑身战栗、眼泪口水直流时,一个男子答应给她“烟”抽,条件是瘾退后陪他睡觉。从此她找到了获取毒资的有效途径。当医生问她当时是否考虑过名誉、贞洁与道德时,她说:“那时只要能获得‘一支烟’,让我干什么都行,为了过瘾,叫我去杀人。我想我也会去。”

后来,她中学的老师知道了她的情况,找到她深谈了一次,她倒在老师怀里痛哭了一场后,亲情唤醒了她的良知,她决心告别过去,走向新生,毫不犹豫地来到戒毒所。却因身无分文而给医生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恋毒瘾家破妻亡

桥和兰本是一对恩爱夫妻,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一家三口过着和睦温馨的日子。然而桥却不争气。在外面与朋友来往时,染上了吸毒恶习。兰多次劝说促其戒毒,但桥恶习难改。于是,兰叫上桥家兄妹和自家姐妹,将桥强行送去戒毒所。对此,桥认为是害他,怀恨在心,将一切怨恨都发泄在兰的身上。桥母惦着儿子在戒毒所日子过得太苦,坚持要将他接回家。兰本来自己工作就很忙,再加上桥毒瘾时有发作,又得备加监护,上街买菜都得陪着,可谓如牛负重,因而时常感到活得太累,有想死的念头。一日,兰又发现家里有注射器,便向桥提起此事,没想到桥怒气冲天地说:“我晓得迟早会有这一天的(指离婚),你是故意诬陷我。”并以服安眠药相威胁,使兰感到十分委屈。当晚,桥又因毒瘾难熬,和兰吵嘴至深夜,兰只得到同事家里睡觉。第二天清晨她回家时,怎么也叩不开自家的门,她知道桥又在干什么,只得去婆婆家,要婆婆去找朋友劝桥,而自己就在婆婆家上吊自杀了。当桥看到死不瞑目的妻子时,后悔得嚎啕大哭:“兰,我对不起你啊——”随即自己一头朝石头撞去。

此害绵绵无尽期

据有关部门反映,全国吸毒人数有增无减,且由南向北蔓延,使一些省市自治区的700多个县市受到危害。就连湘西山区某仅有30多万人的小县,公安部门已掌握的吸毒者就有200多人。吸毒最直接的危害是影响心身健康。吸毒若加上静脉用毒,还会造成艾滋病的传播,国外研究发现,吸食海洛因者中,有50%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阳性反应。吸毒造成的直接死亡也已成现实,边境某县1989年因海洛因致死的就有89人,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少年。

吸毒还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使大量的青壮年成为弱弱病夫,国民素质下降,而且由于需要大量的毒资,多数吸毒者都既吸毒又贩毒,不少吸毒者为获取毒资而偷、抢,甚至杀人越货。而占吸毒总人数1/3~1/4的女性吸毒者,则呈现为另一种特殊性,其中不少或为大户所养,或为维持吸毒被鸨头控制被迫卖淫,或直接靠卖淫换取毒资。

更为严重的是上瘾容易脱瘾难。虽然戒毒只要10天左右就可以消除戒断症状,摆脱对毒品的躯体依赖,但要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由于吸毒者意志崩溃。几乎无毅力、无信誉可言。在戒毒所,他们向医生认错,向亲友忏悔,向老天发誓。但一跨出戒毒所的大门,再加入吸毒圈子去,见到毒品的那种“馋”就会无法抑制。据国外资料介绍,戒毒者的复吸率为90%左右,国内的比例也不会比这个数字低。

因而,人们把毒品称为“白色瘟疫”。染上此害将难以疗救,害无尽期。

白色农业 篇3

1 农业生态环境概况

我国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 为提升农产品产量, 满足不断提升的农产品需求, 20世纪50年代开始大范围使用地膜和大棚。地膜和大棚的使用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3]。但是大量地膜的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地膜的使用在最初几年的确会使农作物产量得到极大提升, 但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多, 大量白色污染物被留在土壤里, 阻碍着农作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 相应的土壤地力水平大大下降, 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2 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农田里的白色污染物具有回收困难、不易降解等特点。地膜使用后, 极易发生破损, 因此大量残留在田地当中, 回收困难、且回收成本很大, 农户一般不予以回收, 任其自然腐烂。但是白色污染物具有难腐化的特点, 研究表明白色污染物的降解时间在几十年至几百年之间。农户每年产生大量的白色污染物已远远超过了自然可分解能力, 因此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2.1 生态环境污染

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化合物, 聚乙烯分解物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 如邻苯甲酸二异丁酯, 在白色污染物降解过程中大量邻苯甲酸二异丁酯产生对农作物、其他生物及水等产生毒副作用, 污染空气、土壤, 毒害动植物, 从而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2 对农作物的影响

白色污染物存留在田地中对土壤的通透性造成影响。因此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无法充分的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即使农户对农作物进行施肥, 其肥力也不能完全被植物吸收。此外农作物受到白色污染物的毒害作用植株发育不良, 相应的产量水平大大降低, 而产品的品质也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白色污染物大量堆积在农田内, 对正常的农事活动造成干扰, 农户无法保证土地翻耕的质量水平, 地理水平下降也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3 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

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及农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防治。本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及个人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农户环保意识

要想彻底防治白色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加深其对白色污染危害的认识水平, 提升农户的环保意识。对此各地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宣传教育活动、或通过广播来播放白色污染的相关介绍, 从而提升对白色污染的相关认识, 主动投身于白色污染的防治中。

3.2 组织农户回收地膜等白色污染物

回收白色污染物是防治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积极组织农户进行白色污染物的回收。为了鼓励农户投身于回收当中, 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 如提供物质奖励, 以旧换新等。

3.3 加强行政管理

以行政管理的方式强制农户投身于白色污染的防治当中能够有效提升农户的自觉性。政府可以通过颁布相关法律法规的方式对农户的行为进行规范, 限制农户在种植中地膜的使用量和农田中白色污染物的残余量。

3.4 加大研发力度

想要彻底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国家要加大科研力度, 研发低污染的地膜, 这样既能有效提升农产品的产量, 更能保证农产品的治疗水平。此外国家也要加大力度研究就白色污染物的讲解方法。

4 结束语

白色污染是影响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主要原因, 不但制约着我国农产品产量、质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也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 更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国家、政府、地方及农户必须一致努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白色污染进行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 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周明冬, 秦晓辉, 候洪.新疆农田废旧地膜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4, 39 (5) :171-174.

[2]赵宏英.控制农村白色污染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甘肃省多功能长效转光膜推广应用的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 2014, 43 (7) :4-6.

白色死神——雪崩 篇4

其实,在中高纬度山区每年都要发生成百上千次的雪崩,全世界每年因雪崩死亡的人数多达500人。因此,有人把雪崩称为“白色死神”。

你了解雪崩吗?

雪崩的规模越大其破坏力也越大,除了造成死亡外,它还能摧毁大片森林、村庄,掩埋房舍、车辆,堵截河流,阻断交通、通讯设施及电力设施等。同时,雪崩还能引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

我国也是个多雪崩的国家,雪崩主要分布在甘肃、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多雪山区,其中以川西、滇北、西藏东南的雪崩最为严重,是世界雪崩重灾区之一。

雪崩,顾名思义是指大量积雪从山坡上突然崩落下来,是大量的雪和冰沿着陡峭的山坡快速下滑的一种自然现象,往往夹带着泥土、巨石和各样的碎石,其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上百千米,甚至比自然界奔跑速度最快的猎豹(120千米/小时)还要快。

为了研究雪崩,科学家们将雪崩分为三大类:

一、按雪崩发生区的大小,分为点发生雪崩(发生区为一小点的小规模雪崩)和面发生雪崩两种。二、根据雪崩发生区雪层干湿状况,分为干雪雪崩和湿雪雪崩。特别要说明的是,干雪雪崩发生区雪层的含水率小或不含水,雪崩发生时有如面粉被抛至空中翻卷,并伴有气浪,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雪崩场面,多指这种情况。因岩石受热融化积雪或积雪表面热量下传而发生的雪崩被定义为湿雪雪崩,多发生在春季,通常雪崩体的雪块坚硬,所在雪层的含水率高。三、根据雪崩断裂面在雪层中的位置,将发生于雪层内部的雪崩断裂面称为表层雪崩,断裂面接近地表的称为全层雪崩。

而实际过程中,雪崩是这三种分类的结合,如点发生干雪表层雪崩,面发生湿雪全层雪崩等。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世界各地的雪崩分类存在差别,而对我国危害最大的雪崩有湿雪雪崩、干雪雪崩和深霜全层雪崩3种。

雪崩的形成和发生

雪崩虽然是个瞬间过程,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即雪崩的形成区、通过区和堆积区。雪崩形成区大多在山体的上部,积雪多而厚的部位,是最不稳定区域。紧接在形成区下面的就是通过区,通常是一条从上而下垂直的U形沟槽。堆积区是指山脚处因坡度突然变缓而使雪崩体停下来的地方。

雪崩的发生还有空间和时间上的规律。中国西南边界上的高山,如喜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地,主要受印度洋季风控制,全年降水比较丰富,冬、春季降雪和积雪也比较多,故容易发生雪崩。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因受北冰洋极地气团的影响,冬春降水也比较多,所以这个季节雪崩也较多。全年来看,雪崩最早发生在11月,最晚则在4月中旬。

雪崩因积雪的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欧美学者一直关注深霜(积雪层下部发育的一种霜体)层的出现与发育,他们认为这是雪崩发生的信号。然而,在天山山区,即使深霜层占积雪总厚度的2/3以上也不会发生深霜全层雪崩,只有全层雪崩的危险。因为天山积雪层相对较薄,较大的雪层温差(温度梯度)使得太阳辐射将积雪变暖的过程只限于表层,加上这一时段降雪很少,故难以产生全层雪崩。

“白色死神”为何会出现?

雪崩的形成依赖于积雪的多少以及积雪下滑的山坡情况。一般,山坡上的积雪总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地球引力(重力),另一个则是积雪的内聚力。重力可以分解为沿山坡向下的驱动力,驱动力使积雪下滑,而内聚力则使雪体彼此粘结稳固在山坡上,其作用力方向与驱动力相反。当积雪内部的内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的拉引时,便会向下滑动,引起大量雪体崩塌。

有降雪时,雪体的重量增加,沿山坡向下的驱动力就会增加,所以一次大降雪便可能会造成雪崩。事实上,大多数雪崩是在暴风雪过程中或暴风雪过后发生的。而对于一定厚度、相对稳定的积雪,随着积雪的变质作用,积雪的内聚力发生了改变。这时只要有外界的扰动就会诱发雪崩。

归纳起来影响雪崩形成的因素有地形、天气、雪层结构、植被及触发诱因等五个方面:

一、陡峭的地形。对于坡度不大的山坡,积雪是比较稳定的,驱动力不足以将积雪拉走。因此,雪崩多发生在坡度介于25°~45°之间的山坡,以38°左右的山坡较典型。当山坡坡度超过50°时,便不会有足够厚的积雪来形成雪崩。

二、天气状况对雪崩的形成至关重要。首先,是气温的变化。积雪层下部较高的温度和较小的雪温变化幅度利于雪晶生长,隆冬低温则抑制了上部雪晶的发育。如果气温升得太快,高温使雪融化,减弱了雪层的胶着力,雪层将变得很潮湿、不稳定。其次,大降雪易诱发雪崩。当出现大的降雪时,降雪会增加雪层的重量,对雪层施加压力产生雪崩。雪层越厚,雪崩发生的危险也越大。降雪越快,积雪层获得新的平衡的时间越长,雪崩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时,春季降雨也易诱发雪崩。此外,强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强风使得雪在一个方向堆积形成雪檐,雪檐的脱落会触发雪崩。风能够迅速地改变雪层的负重,满天飞舞的吹雪将积雪从迎风面移到下风面、顺风处,此处的雪层厚度增大,同样可能出现雪崩。

三、不同的雪层结构。雪中存在冰冻层,冰冻层上面的摩擦力小,雪层易于滑动形成雪崩。另外,深霜层的出现改变了积雪的晶架结构,在融雪季节易发生雪崩。

四、植被状况。草地和稀疏的森林与灌丛也为雪崩的发生提供了温床。

五、各种声响、活动产生的触发诱因。很响的爆炸声会造成雪层震颤、松动下滑,形成雪崩。与爆炸相似的是,地震亦能触发雪崩。又如汽车经过雪崩地带时,引擎声和车轮的震动也会引发雪崩。而且,落石、掉落的雪堆、动物的踩踏及滑雪等户外运动都可能成为雪崩的导火索。

人类活动对雪崩形成的影响

雪崩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人类一直努力想要减轻雪崩带来的灾害,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一些活动却增加了雪崩发生的可能。

首先,砍伐森林破坏了阻挡雪崩和滑坡的天然壁垒,这在某种程度上会促使雪崩形成。其次,一些山区被开发成旅游景点,日渐增多的游客来访破坏了自然植被,与砍伐森林相似,雪崩的天然屏障在不经意间被破坏了。另外,其他一些人类活动,如建筑、采矿以及全球变暖等因素,也增加了雪崩发生的可能性。道路建设使山坡更陡,采矿造成山地不稳和塌方,全球变暖使气候类型发生改变,导致积雪融化,增加了雪崩危险。

而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几乎所有有记录的雪崩灾难都是由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运动爱好者引发的雪崩,突如其来的灾难将当事人自己或其他人埋在雪下,生还无望。

如何减少雪崩灾害?

目前,出于雪崩对公路、铁路、电力线路、煤矿、度假场所和游人构成威胁的相同原因,中高纬度山区多雪国家在雪崩预报、雪崩事故调查、灾难营救等方面都有出色的工作。

而且还有其他许多方法被用来减轻雪崩的影响。例如,用炸药爆破提前释放雪崩,以降低雪崩危害;在山区道路雪害防治中,建设雪崩防御设施,如植树造林、建造稳雪栅栏、土丘、走廊等,以减少因雪崩带来的损失。此外,雪崩危险区划分、雪崩危险等级划分、雪崩预报等措施也可以帮助人们避开或撤离雪崩危险区,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白色的图腾 篇5

崇拜白银的民族

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摄制组,由银匠师傅杨文斌带路,前去贵州省雷山县的控拜村苗寨。

控拜村是我国著名的银匠村。一进寨门,正遇见一位阿婆穿戴银装,准备去参加芦笙表演。阿婆说,不戴银装,会显得我家里贫穷,不好意思进芦笙场的。

在苗寨中央的芦笙场上,一个奇特的规矩引起我们的好奇:头戴银花,耳戴银环,项戴银圈,身披银衣,只有这样装扮的苗家女才能进入芦笙场(图2)。

每逢苗年节,苗家女盛装披银,项戴数个镂花银项圈,胸前佩挂大银锁,手腕戴数对不同样式的银手镯,互相比试谁的银装最重,银饰最大、最多,获胜者将会成为芦笙场上小伙子们热情追逐的对象。

苗家女全身挂银,以大,重,多为美,在世界服装史上堪称奇迹。

然而,追求美丽并不是苗家女喜欢银饰的直接原因。

银饰背后的秘密

回溯历史人们发现,苗族被称为一个永远走动的民族,是中国的犹太人。据记载,苗族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了人类史上最古老的长征,2000多年来,苗族人从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路向西,最后定居云贵高原的高山峡谷密林深处。

苗家人佩戴银饰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明代《黔记》中就有苗家人“以银环、银圈饰耳”的记载。到了清代,更是盛极一时。苗家人如此崇拜银饰,奇怪的是他们聚居之地并不出产白银。那么,他们使用的大量白银究竟从何而来呢?

原来,善于经商的苗家人,通过以物易物换来白银,再加工成银饰。那么,他们为何要将价值不菲的银饰来装扮自己,这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也许从口口相传的苗族古歌中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一位会唱古歌的老人这样解释:苗家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流传至今的苗家古歌就是我们苗家人的创世史诗。

古歌有三章描述金银的故事,有“运金运银”来“打柱撑天”、“铸日造月”的传说。这应当是迄今见到的苗族最早涉及金银的口头资料。虽然古歌并没有传递出苗家先人以银为饰的观念,但却折射出苗族先民重视金银的原始心理。

苗家人的先民常年迁徙,漂泊不定,他们只好把所有的财产带在身上。为方便和安全,将白银制成饰品戴在身上游走四方,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另外,银饰的功用可能也是苗家人喜欢银饰的一个重要原因。杨文斌告诉我们,苗家人相信,银饰可以避邪,防止瘟疫。比如,人们在野外遇到口渴,用银饰放进水里搅几下再喝,就不会中毒。生病时用银手镯刮背(刮痧),也能起到排毒的作用。其实,除了银饰以外,苗家人的许多生活用具也是用白银制作的(图3)。

古老的制银工艺

苗家人的制银工艺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代代相传,总结改进,才形成了今天独具特色的饰品中的一朵奇葩。

控拜村的银匠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杨光斌是杨氏家族制作银饰的第五代传人。他极有天赋,13岁拜师,仅学徒1年就出师了。他打造的银饰成色好、錾工精细,远近闻名。

錾刻,是最能显示银匠手艺高低的关键步骤,首先将白银融化倒入打制好的模具中制作银片,然后,将银片固定在涂有松香的木板上进行錾刻。松香富有弹性,錾刻时不易把银片刻穿。

银匠錾刻的图案没有范本,完全靠平时的生活积累,自然中的花鸟鱼虫,都可能会錾刻到银饰上。我们发现银饰上的一些图案看似龙却不是龙,看似牛又不是牛,不知道它和今天人们常看到的中国龙到底有什么联系?

杨师傅似乎看出了我们的疑问,笑着说:这是苗龙,和汉族的龙不同。

原来,苗族有本民族的龙,苗龙有脚也有翅膀,可以在天上飞也可以在地上走,还可以在水里游。而汉族的龙从汉代就被规范了:狼嘴、鹿角、鹰爪、蛇身集于一身就是中国龙的形象。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年,苗族银匠开始学习雕刻汉族的龙,吸收融合了汉族龙的特点,逐渐形成了今天牛头、水牛角和蛇身的苗族龙。

这让我们想起芦笙场上苗族姑娘们顶在头上的大银牛角,看来苗家人对水牛是十分崇拜的(图4)。

不过,杨文斌告诉我们:水牛并不是苗家人最崇拜的图腾。因为苗家人认为万物都有灵,在银匠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他们崇拜的神灵。

那么,苗家人崇拜的图腾究竟是什么呢?

“蝴蝶妈妈”的传说

控拜村的寨子里有一棵大枫香树,村民告诉我们这是保佑寨子平安的神树。

苗族古歌里说:蝴蝶是从枫香树里出来的,蝴蝶跟水泡谈恋爱,生下12个蛋。枫香树枝变成脊宇鸟,替蝴蝶孵蛋。孵了12年,孵出了苗族的始祖姜央,牛,蜈蚣等,所以,枫香树是神树,而“蝴蝶妈妈”就是传说中苗家人的共同祖先。

一位苗家老阿婆从箱底夹层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套珍藏已久的古老的银头饰,在银花、银钩上面有着美丽的蝴蝶图纹。老阿婆说,这套银头饰20多年前戴过,后来再也没有动过了。

今天,在苗族蜡染上同样可以看到蝴蝶的图案,倘若苗族有自己的文字,相信,苗家人对“蝴蝶妈妈”深切怀念的倾诉,必定会汇成一部史诗。遗憾的是,苗家人只能将记忆在古歌中传唱,同时錾刻在白色的银饰上面(图5)。

杨光斌正在焊接银角上的“蝴蝶妈妈”——蝴蝶银花。碎银在高温下瞬间融化,浑圆的银珠落满砧板。一付银角往往由200多片银花经过手工编制并焊接完成。

杨光斌介绍说,焊接不用焊条,也不用焊枪,而是借助一根空心焊管,用嘴对着焊管将火焰吹到焊接点。

原来,银丝编制好的银花已经粘有焊液,焊液里熔有白铜和焊锡。用吹管焊接火力温和,这样焊接出来的制品没有明显的焊点,浑似天成(图6)。

苗家人就是这样选择白银作为自己的象征,用白色华丽的银饰装戴出美丽和财富,寄托他们崇尚万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但是,今天苗家人的银饰却受到假货的冲击,传统的银饰生存和发展遇到了挑战。

在东南州州府所在地凯里市的民族工艺品一条街上,我们发现这里的银饰看起来发乌。杨光斌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旅游商品,它的原料不是白银,而是镀银的锌白铜,价格十分便宜。现在,控拜村的银匠收入大大减少了,因为1套铜饰才1000多元,而银饰则要13000元,不少人只购买便宜的假银饰。

杨文斌随身带着一本银饰图册,上面标明什么是传统品,什么是旅游品。他担忧旅游品的风行可能导致苗族的记忆完全消失。

好在2006年,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已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现在杨文斌开始有了这样的设想:希望申报坚守在银匠村的艺人为“工匠大师”,以此呼唤银饰回归传统的“苗银”。

上一篇:差分GPS技术下一篇: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