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方法

2024-10-19

编织方法(精选12篇)

编织方法 篇1

编织碳/碳(C/C)复合材料是由碳纤维增强碳基体得到的一种复合材料,是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广泛应用的结构和功能材料。对其力学性能的试验和研究是实现复合材料工艺优化和性能预报的关键,而剪切力学性能更是材料和力学工程师关注的重点。要正确测出材料的剪切强度与模量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试验方法,实现材料的纯剪切应力状态,并准确测量材料的剪切应变。复合材料的剪切性能测试已存在多种试验方法,其中采用双V型开槽试样的Iosipescu剪切试验方法在近年来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该方法由尤西贝斯库(Iosipescu)于1960年提出,80年代由Adams等扩展该方法用到复合材料试验上,在该方法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对影响试验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S.Lee和M.Munro[1]对常用的九种剪切试验方法(双轨剪切法、三轨剪切法、±45°纵横剪切法、10°偏轴拉伸法、十字梁弯曲法、方板扭转法、薄壁筒扭转法、方框对角拉伸法、Iosipescu剪切法)在四个试验标准上(纤维化成本、试验成本、数据重复性和试验结果的精确性)进行了综合的定量评分,Iosipescu剪切试验方法获得最高分;Herakovich[2]等用有限元法研究了试验截面上的应力状态;Sallivan[3]等研究了试验截面缺口的几何参数与应变分布的关系;Pindera[4]对这一试件的应变分布作了分析,他建议引入一个修正因子来修正试件截面上剪应力的不均匀性;Ho[5]等用云纹干涉法评价了Wyoming试件和夹具。Iosipescu剪切试验方法操作简便,试样形状简单,易于加工,能够同时测得剪切强度和剪切模量,试验具有较明显的剪切破坏特征,试验结果重复性较好,因此广泛用于各种复合材料的剪切试验中,如层合板复合材料[6]、乙烯基酯复合材料[3]、单向增强玻璃/环氧及石墨/环氧材料[7]等,但对于三维编织碳/碳复合材料还没有相关文献报道。

本文根据Iosipescu剪切试验原理和试验设备特点,设计了剪切夹具和试件,建立了编织碳/碳复合材料的剪切试验方法,得到了剪切模量和剪切强度,并对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 实验

1.1 试验方法

传统的是采用板状试件和反对称四点加载方法来实现面内纯剪切应力状态。由于碳/碳复合材料为脆性材料,抗压强度较低,若采用四点加载,则很容易因局部的集中载荷造成试件破坏;而通过改变传统Iosipescu剪切夹具的点加载方式,采用面加载,可以避免集中力载荷对材料局部压缩造成的破坏,实现材料不同方向上的纯剪切应力状态。根据这个原则设计了试验夹具(如图1-a所示),夹具的左半部分与下底座固定,右半部分通过沿导向柱的滑动,施加位移于试件。试件的受力情况如图1-b所示,由于试件关于中截面对称,而载荷关于中截面反对称,根据材料力学理论,试件在中截面只承受剪力的作用,弯矩为零,因而可以保证在试样中截面上产生纯剪应力状态。

1.2 试件设计

编织C/C复合材料的性能,受其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在设计试件的形状与尺寸时,要充分反映材料的微结构特征,保证测试结果是材料真实性质的反映,满足加工工艺和试验设备的要求,减小试验误差,因而试件的设计是试验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试件的尺寸设计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 确定试件的长度L,保证试件与滑块之间有足够的接触面积;

(2) 为了保证试件在中截面破坏,需要在中截面上下表面各开一个V型缺口,缺口的设置很容易导致应力集中,引起测试结果偏低,因此需要合理设计缺口的深度以及开槽角度;开槽角度对应力分布起着重要的作用,开槽角度范围为90°~135°,出于试样统一性的考虑,取90°为开槽角度,切口深度为试件高的20%。

(3) 尖锐的开槽会引起严重的应力集中,因而在槽根部应有圆弧过渡,以缓解应力集中。根据文献资料,在90°开槽角度条件下,圆弧半径从0.5 mm增大到3.0 mm,应力集中状况得到缓解,应力分布趋于平缓。本试验中圆弧半径统一取为2.5 mm。

(4) 剪切试验的应变要通过粘贴于试件两侧的电阻应变片来测量,应变片粘贴于试件的两个V型槽之间,为保证应变片粘贴牢固,减小测量误差,并真实体现材料的剪切力学性能,需要试件V型槽之间的区域留有足够高度根据实际情况,取w为20 mm,t为12 mm。试件尺寸示意图表示在图2。

1.3 应变测量

试件的最大剪切应变发生在两个凹槽根部之间的区域。理想情况下,该剪切应变可以通过夹具的相对位移求得,但由于在加载区域有压缩变形,使用该方法测量应变会有较大误差,因而剪切变形采用电阻应变仪测量,以消除加载系统的影响。为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设置补偿片,即在试件正反两面的几何中心处沿轴向±45°固定四个应变片,将这四个应变片接成全桥测量电路,试件中截面的剪应变应为全桥电路所测值得一半,根据得到的载荷、应变数据即可求得材料的剪切模量。

1.4 试验方法验证

试验采用DSS—10T试验机进行,应变采用YA—506B动态电阻应变仪测量。试验温度为室温,试验机加载速率为0.5 mm/min。

在试验开始前,为验证试验设备的精确性及试验方法的正确性,先对各向同性材料纯铝进行试验,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纯铝的杨氏弹性模量为E=74.4 GPa,泊松比μ=0.247,其剪切弹性模量为G=E/2(1+μ)=29.82 GPa,用该试验设备测得的纯铝剪切模量为G′=28.5 GPa,其相对误差为4.36%,由此可见,该方法验设备满足测量精度要求,可以对C/C复合材料进行Iosipescu剪切试验。

2 结果与讨论

图3为具有不同增强相取向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可以看出:曲线存在几个近似线性的区间,区间的范围与材料的方向有关。这是因为加载初期,材料中的基体和穿刺纤维都参与承受载荷,弹性模量较高(对应第一个线性段)。随着载荷增加,试件中会出现许多裂纹,尤其是层叠碳布之间、纤维/基体界面等基体富集区,裂纹的出现使得材料的模量有所下降,由于材料中基体碳的强度较低,这一过程很快结束(对应第二个线性段)。当载荷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基体退出承载,全部载荷由碳纤维承受,由于碳纤维的强度较高,因此该过程持续时间长(对应第三个线性段)。最后,材料在含缺陷较多的截面破坏。

实验结果表明,材料XY向的剪切模量和剪切强度均比Z向的高,断口观察发现Z向试件的断裂面不是沿着试件的两个凹槽之间的区域,即破坏不是在中截面,而是在V型切口的过渡区,试件的形变大,段口纤维有明显的弯曲和拔出现象(如图4所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材料的结构和特性有关。对于XY向材料,载荷的作用线平行于穿刺纤维的长轴方向,纤维沿长轴方向受力较均匀;而对于Z向材料,载荷的作用线垂直于穿刺纤维的长轴方向,造成纤维沿长轴方向受力不均匀,在过渡区有弯矩存在,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力较弱,使裂纹容易在这里产生并扩展,使得纤维很容易被拔出,成为试件的初始断裂面,因而Z向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和剪切强度相对于XY向材料的要低。

细编穿刺复合材料复合工艺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机械和物理损伤等先天性缺陷。这些先天性缺陷是随机分布的,并在加载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界面缺陷(如裂纹)在载荷作用下很容易成为材料破坏的初始界面。这些缺陷包括界面裂纹(如图5-a,浸渍不密实和不同方向纤维束间的热失配共同作用的结果),局部穿刺缺陷 (如图5-b,材料预成型件的缝合过程中,穿刺纤维束断裂,留下孔洞)、基体孔穴(如图5-c,一部分是由于小分子量物质和杂质热解挥发造成的,大多数是在复合工艺中产生的闭合孔穴,如在CVD工艺中,预成形件表面比内部与反应气体的接触面积大,碳在表面和内部的沉积速度不一致,导致空穴的形成)、基体裂纹(如图5-d,材料固化时浸渍不密实和不同组分材料间热膨胀性能差异导致)[8]。

电镜分析表明,剪切试验中,由于碳布层间界面是薄弱区,裂纹优先在这里的缺陷处产生和发展,而基体炭的断裂应变和断裂应力低于碳纤维,基体首先断裂,裂纹继续沿着基体中的薄弱部位向前扩展,当裂纹尖端行进到纤维/石墨基体界面时,受到纤维束的阻挡,载荷通过界面的一种切变机制传递到纤维上,在纤维上某些缺陷处形成微裂纹,形成应力集中。在加载初期,由于参与承载的有效碳纤维含量高而载荷小,这个应力不足以破坏具有较高强度的碳纤维。随着载荷加大,当某些垂直于纤维的微裂纹尖端具有集中能量时,就能冲击纤维。当冲击能量不足以破坏碳纤维束时,裂纹无法直接切过纤维,而是沿着纤维和基体炭间界面向前扩展;在加载后期,有效承载的纤维体积含量下降及载荷的增加导致这种能量急剧增长,将绝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裂纹峰上,裂纹很容易沿着纤维束劈开而向前失稳扩展,裂纹扩展路径增多,扩展速度变快,导致材料的应变速率加大,不同微区裂纹的相互扩展、连接使纤维经历与基体碳脱粘、弯曲、拔出、断裂等过程,最后导致整个材料断裂。

3 结论

(1) 通过改进Iosipescu剪切试验夹具和试件设计,实现了编织碳/碳复合材料的纯剪应力状态,说明改进的Iosipescu试验方法是测试编织碳/碳复合材料剪切强度和模量的有效方法。

(2) 试验得到的τ-γ曲线具有明显的分段线性特征,这是由材料的微结构特征决定的,反映了材料在剪切载荷作用下的从局部微观破坏到整体宏观破坏的整个过程。

(3) 材料内部存在的多种形式的工艺缺陷,缺陷的存在降低了材料的力学性能,并可能成为材料失效的裂纹源;而多种缺陷的存在将加速裂纹扩张速度并增加裂纹扩展路径,有可能使材料在低应力状态下提早破坏。

参考文献

[1] Lee S.Evaluation of in-plane shear test methods for 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by the decision analysis technique.Composite.1986;17(1):13—22

[2] Herakovich.Finite element stress analysis of a notched coupon speci-men for in-plane shear behaviour of composites.Composite,1980;11(3):149—154

[3] Sullivan.Shear propertoes and a stress analysis obtained from Vinyl-ester Iosipescu specimens.Exp Mech1,984,24(3):223—231

[4] Pindera.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osipescu specimen for com-posite materials.Comp Mater,1987;21(12):1164—1184

[5] Ho.A methodology for accurate a shear characterization of unidirec-tional composites.Exp Mech1,991;31(4):328—336

[6]张子龙.复合材料面内剪切Iosipescu方法分析及试验研究.航空材料学报,1996;16(1):22—26

[7] Walrath D E,Adams D F.The Iosipescu shear test as applied to ex-perimental mechanics.Exp Mech1,983;23:105—110

[8]马李,易法军,黄富华,梁军.编织C/C复合材料剪切性能测试方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34:88—91

编织方法 篇2

在编织帽子的时候一般的开头和结尾比较难,所以在这两个方面的时候就一定要小心编织,而且这两个部位的编织关系到帽子的整个造型。也许在刚开始编织的时候你会觉得效果不好,只要够细心,编织帽子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多编织几次你就能从中找到感觉了。让这个冬季五彩缤纷,驱除寒冷fire起来吧,想了解更多关于毛线编织的方法或是你有更好的编织经验不妨登录美乐乐论坛,让我们一起分享更多的快乐。

一、密针款式

冬季来临,帽子就成为了各位MM追求的时尚,在冬季它不仅有的保暖作用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作用。帽子的样式很多,所以编织毛线帽子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装饰效果。

二、暖和款式

我们选择编织什么样的毛线帽子,首先要根据脸型来选择。其次要根据自己的身材来选择帽子。帽子其实和穿衣服一样,在选择的时候我们要尽量扬长避短,把我们脸部最漂亮的部分显示出来或是突显你本身优势的气质。帽子的形式和颜色等必须和服饰等相配套。

三、可爱款式

编织人生的彩虹 篇3

被人称为“镭的母亲”的居里夫人,为了探索放射性物质的存在,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没有实验室。借用寒风刺骨的简陋木板房。没有钱买沥青状铂矿。就买沥青状铀矿的残渣,每一天都重复着矿渣加热、搅拌、蒸馏、结晶的流程,刺鼻的气味几乎使人窒息,居里夫人常常累得好像瘫痪一般,但是都不能拦阻她坚持不懈地工作与付出,不阻拦她撷取王冠上那颗璀璨明珠的坚毅。她整整坚持了四年,使用了多达八吨重的矿渣,最终镭在她的手中诞生了。她后来说:“我应该相信:自己对于某种事业有特殊的才干,并且应该不惜任何代价来完成这个事业。”这代价就是持之以恒。有一句古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属世间凡人,如果从小事坚持做起,即使忍受怎样的寂寞甚至遭到别人的白眼讥讽,都不为所动,默默地坚持,扎扎实实为未来铺设道路。那么这种执著的信念也会创造人生的奇迹。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有一位普通的职员叫阿基勃特,他有一个习惯,凡是出行住旅馆,总会在自己的签名后面特意标明“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的文字,即使平常邮寄的信件及使用的收据上都是如此,凡是需要他签名的地方就一定落款上这些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来没有停止过,看似平淡的重复背后却是信息与毅力的支撑,因为他相信:没有不断重复的付出。就没有辉煌的未来。正是因为这样看似怪异的举动。他被人们讥讽为“每桶4美元”,石油公司大亨洛克菲勒知道后。对属下说:“竞有职员如此努力且關心公司的声誉,我要见一见他。”结局不言自明,后来,阿基勃特成为洛克菲勒的继任者,成就了自己由平凡到辉煌的蜕变,可见,不断地坚持,就,能创造机遇。就能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

孟子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怎会成就事业?古代乐羊子远寻师学,因为“久行怀思”而中断学业。他的妻子以“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打动其心,使其“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我国绘画大师齐白石即使耄耋年龄也坚持每日作画,用他的话说就是“不教一日闲过”:鲁迅卧床八个月,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还写文章54篇。这些贵在坚持的事例无不提醒我们,唯有坚持才能铸就人生的辉煌,编织绚丽的人生彩虹。

编织之美溯源 篇4

一、引言

要探究编织之美的根源所在, 就必须从编织技艺诞生初期编织物材料的质地、结构、形态入手, 因为在人类迈入文明进程的最初阶段, 编织物所呈现的形态之美是最为原始、不加矫饰的, 也就格外能说明编织物的美的本质。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占据了99%以上的时间段, 可见人类文明的发展可谓极其缓慢。这个时代中与人类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手工编织物品, 由于其原料的特殊性 (主要来自于植物韧皮和动物毛皮) , 绝大多数已腐蚀消亡, 无法存留至今。我们今天了解到的原始时代的编织物, 主要来自于陶器上的编织印痕、碳化织物残片、存留至今的少量竹编器物以及出土的石制编织工具。从这些遗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原始先民们所创造的人类早期编织物的简洁、质朴的艺术美感。

二、编织形态之美的诞生

动物的“编织”是基于生存的需要, 是日积月累沉淀下来的生存本能的体现, 而人类从这些动物的生存本领中获得了启示, 继而创造、发展成为一门技艺。人类这种编织行为早已超越了动物本能的需求, 是不仅实用于生活且富于艺术美感的人类智慧的结晶。随着手工编织这项实用技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问世, 原始编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之美便悄然滋生, 并传播开来。原始时代的编织技艺成为人类编织艺术形态历史轨迹中的基点。

邓福星认为:“……今天看来, 石器、骨器及大多数陶器等, 虽然具有一目了然的实用意义, 但同时也体现着易被忽视的诸如对称、均衡、变化、节奏等作为造型艺术千古不变的形式法则, 以及质地、色泽、平整度、光洁度等方面的种种形式特征。所有这些的形成、发展和变化, 对制造者审美感受、审美观念的确立和丰富,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人类创作的第一件艺术品和人类制作的第一件工具是同一的……”[2]既然艺术之美孕育于人类创造的第一件工具之中, 那么随着编织技艺的诞生, 编织所呈现的艺术美感也就随之问世。编织的创作不同于绘画、壁刻这些在二维平面上创造的虚拟视觉艺术, 编织是为人类的生活服务的实用技能, 是在三维空间中建构而成的具有丰富肌理和温馨触感的实体。它是由不同方向的线形物质互相交错勾连, 通过这些相互交错的物质材料之间力的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稳固的整体组织结构。这样的一个整体系统是由严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的, 其基本的操作技法和原理就成为编织建构的基础条件。不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编织技艺如何发展、进步, 其建构的基本方法和原理是恒定不变的。

科学造就了编织的同时也带来了编织物独有的美的表达方式, 那就是编织建构的基本单元形态——网纹 (或称之为编织纹) 。当原始社会中的手工编织技艺尚且处于诞生后的最初阶段, 编织物的形态一般就是经纬相交的网格状织物或者绞缠在一起的绳状编织物。虽然织物在其诞生之初这种朴素甚至粗陋的形式之美是潜藏的、不易被人认知的, 但我们今天看来这种最为朴素的网纹形态之中蕴含的却是编织艺术特有的美感——线条相互交错连结所传达出的简洁、整齐、均衡、富于韵律的形式美感。编织带来的这种美感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带给人们的艺术熏陶是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这就是编织艺术形态之美的源头, 是编织艺术之美最原始、最真实的表达。

三、材料演绎的肌理之美

编织物表面的形态纹样是编织之美的外在整体表现, 而如果从编织建构所需的材料和形式入手进行研究, 可以发现编织物独特的艺术美感从根源上来自于线形纤维材料所建构而成的独有的表面组织纹理的形态和结构, 以及取自天然的原材料编织形成的肌理带给人类的温馨而丰富的触感。丰富的肌理和触感是编织艺术之美的灵魂所在, 也是编织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根本所在。

编织所需的传统原材料主要是取自大自然的植物韧皮或动物毛发纤维。这些纤维有的柔软、温暖 (如羊毛、棉花等) , 有的挺括、凉爽 (如蚕丝、藤条、竹篾条等) (如图1-图4) , 却都是一样来源于大自然, 富于弹性与温情。由于每种纤维的质地各不相同, 编织的技法也千变万化, 因而编织成品的表面纹理形态和结构以及给人的触觉感受也就各不相同。同时, 编织材料肌理的结构和形态决定了织物整体外观的形态和纹样的表现。材料通过编织的建构形成了肌理, 肌理又是各种编织物的形态基础, 可见, 编织材料肌理的纹理组织结构正是织物形态之美的根本成因。

在人类编织技艺诞生的最初期, 编织技法处于最原始的水平, 编织材料的种类也局限于较易得到的材料, 如植物的茎叶、韧皮, 动物的皮、筋等。人们用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将这些细条状的材料相互绞缠、编排在一起, 制成了如绳索、渔网、竹篮、蔽体的布片等实用物品, 这些织物的形态各具特色。它们有不同的质地、组织结构、形态特征, 同时带给人类不同的触觉感受, 它们演绎着人类最早期编织物的肌理之美。随着时间的推移, 原始时代的人类发现了更多可用于编织的原材料。例如, 人类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蚕茧的妙用, 接着学会了缫丝, 蚕丝的出现让人类第一次体会到了蚕丝织物轻柔、润滑、凉爽的触感, 以及细腻、华贵的织物形态特征。

不同材料通过不同的编织方式织造出不同肌理、触感的织物, 或粗放或细腻, 或凉爽或温暖。编织物以其独有的丰富肌理和触感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服务, 同时, 也促发了人们从视觉和触觉方面逐渐地体会、欣赏编织之美。当编织所体现的肌理组织形态愈加丰富、多姿, 编织物的整体形态美感也就越发丰沛、动人。在那遥远蒙昧的原始时代, 编织以其独特的肌理形态日渐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 编织的肌理形态被人们加以简化和变形而成为一类特殊的纹样形式, 刻划在日用器皿等物体之上, 这一类纹样就是从古至今被人们熟知并广泛用作装饰纹样的编织纹。

四、编织之美在原始社会中后期的艺术表现

随着编织技能的进步和普及, 编织网纹带来的独特美感逐渐渗透到人类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对象。在原始社会的悠长岁月里, 手工编织技艺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沿袭、传承, 技艺的熟练程度逐日提高, 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技艺的革新、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形式的多样化。至原始社会中后期, 编织技艺已发展到与现代民间编织工艺极为接近的水平。当编织成品的外表越来越精致细密、形态越来越丰富多彩、触感越来越细腻柔滑, 编织所体现的审美、装饰意味也就愈加浓厚。与此同时, 由编织建构呈现的编织纹样作为装饰纹样被人们大量刻画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

1972年在江苏省吴县草鞋山新石器遗址的第十层 (属马家浜文化, 距今7000余年的历史, 大致为新石器时代中期) 发现了3件碳化的织物残片, 织物原料经鉴定是野生葛纤维, 织物上还织有花纹 (纬线起花) , 织物的密度为经线每厘米10根, 纬线每厘米26-28根,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葛布织花遗物。可见70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已经能织花纹, 这说明那时的编织物除了提供给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实用功能之外, 还能供人们装饰、美化环境或自身, 升华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距今4900-5800年的崧泽文化 (新石器时代晚期) 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器上多施以刻划或压划纹, 考古报告中将这些由单股或多股线条交错编排的纹饰多称之为缠带纹、弧线勾连形图案、缠索纹或是绞丝纹等, 有些则直接称之为编织纹和竹编纹 (如图5) 。这些纹饰与当今的编织器具如竹篮、竹筐、竹篓、竹席、草帽、篱笆等用的编织技法如人字编、十字编、菱形编、六角形编织法等近乎一致 (图6) [3], 从这些刻纹的精细和美观程度上我们可以推测这些陶器上的编织纹是人们有意刻划以作装饰、欣赏之用的。图7是我国20世纪50年代发掘出土的半坡文化遗址 (距今5600-6700年, 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出土陶器上的席纹印痕, 我们从这些纹样中可以看到这些不同形态的编织表面都是由经纬交叉形成的十字纹样排列而成, 但由于编织时经纬交错穿插的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编织品表面细节各不相同的纹样效果, 与现今常见的编席种类并无多少差异。编席技法的多样化印证了那个时期的人们对日常用品形态纹样的丰富性和美观性的需求。再如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 (距今时间约4700-5200年,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出土的200多件竹编遗物, 如篓、篮、簸箕、谷箩、竹席等, 还有打鱼、养蚕和农业的各种用具, 大多是用刮光加工过的篾条编出人字纹、梅花眼、菱形格、十字纹等各种花纹[4], 这些竹编器物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器物, 其精加工的原材料以及复杂多样的编织技法亦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日用品形式美感的追求。

五、结语

人类的编织艺术形态之美源于编织网纹独有的韵味, 编织之美从其诞生开始就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编织纹样从诞生之初质朴、粗陋的基点开始, 历经数万年悠长岁月的发展, 其审美装饰功能逐渐显现、放大, 其散发的形式美感愈加光彩夺目。随着编织技艺的精进, 编织的形态纹样日趋丰富细化, 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人类社会的日常手工编织技艺水平已达到与现代人近似的程度。编织技艺的不断发展正是原始社会中人们对编织艺术形态之美的不断认知和追求的体现。然而, 究其本源, 在编织艺术品丰富绚烂的形态外衣下, 编织的艺术之美却始终根源于编织网纹结构这独一无二的形态特点。

注释

1[1]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6-7页

2[2]邓福星.艺术的发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8页

3[3]盛起新.崧泽文化陶器编织纹研究[J].南方文物, 2012 (02)

编织的心雨作文 篇5

“老师”这个意味深长却简单的称呼,它带来的,既不是“富贵”,也不是“珍贵的礼物”,而是擦去我眼泪的一双手,是我失落时一个回眸的微笑,是陌生时带给我的温暖。是我无助时扶手的帮助。

第一次考试的结束,也让我感到烦恼,因为这次又让刚到新学校的我成绩一落千丈。我失落地低下头,又呆呆的望向窗外:天总是喜欢挑时候,带着忧郁的心情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

就这样静静地,好像已于外界的吵闹分割起来,待到同学们去活动。

向门外看,乌云已更浓郁,雨倾盆地下,冷冷的,飘进来几点雨丝。

不知什么时候,老师坐在我身边,轻轻拭去我头上的雨网。我低下头来,“哪里不懂,老师教你。”我惊奇地猛抬起头来,因为从一开始,从未有一个人这样对我说,我也从未想过会有人这样悉心地关心我。“把试卷让我看看。”老师的声音温柔而细腻。老师耐心地为我分析错题,我也很认真。

课室里很安静,“谢谢您老师!”我鼓起勇气说了一句话。老师并没有说话,只是望着窗口,我也随着老师的目光望去:窗上吊挂着一张未织好的蜘蛛网,一只小蜘蛛正一点一点地编织,就当它到最后一圈完工,一阵风把网吹破了。蜘蛛也因此掉落地上。我认为它会放弃,就把目光转向老师,老师的眼里慈祥,也很欣慰。我回头望向刚刚的地方:蜘蛛并没有就此放弃,又开始编织下一个。

“多么有志气啊,对吗?”“其实,你和它一样,对吗?”那时,我多么有聆悟啊。

老师的`每一句话,是我人生路上的忠言逆耳,来到陌生的环境,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您,谁是我在迷茫中坚强的雨伞。丝丝缠绕我的心,我明白老师没有明说的道理:“风暴”即使再强,自己只要有“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勇气。蜗牛也会有爬上最高峰的时候。虽然会有很多挫折。成功是付出百分九十九的汗水获取的,也是历经千辛万苦的果实。我带着老师的教诲,相信路就在前方,希望就在路的前方……

潮流提案 编织温暖 篇6

明星秀

或许羊毛织物的色泽比不上丝绸的绚丽与奢华,但特殊的肌理与大气的风格却能让穿着羊毛材质的明星们成为红毯或是party上最不落俗套的那一个。

关键词:极简搭配

出镜明星:杰米·金

影星出道的杰米·金在最近Ann Taylor 2015年春夏时装秀上,以一身极简的黑白搭配亮相。羊毛编织上衣与黑色铅笔皮裙的搭配,没有过多装饰却胜在时尚感。

关键词:夸张配饰

出镜明星:奥利维亚·巴勒莫

奥利维亚在最近Nina Ricci發布秀上以夸张的项链和蛇皮信封包搭配酒红色羊毛针织套装,整体风格端庄大气又不失细节上的小惊喜。

关键词:编织肌理

出镜明星:琳赛·艾林森

超模琳赛身着蓝灰色系上下装搭配参加最新的时尚party,低调的色泽却难掩模特的气场。上装交叉盘错的纹理与裙子上的镂空处理交相呼应。

关键词:长短错落

出镜明星:肯达尔·詹娜

参加时尚party的肯达尔,低调中透着个性化。酒红色编织短上衣与黑色斜裁裙的搭配长短错落有致,将身材修饰得分外有型。

编织笼子还是建造巢穴? 篇7

对于企业而言最关键是如何留住人才。那么, 企业的“天下”是什么?这就是企业多年积累、凝聚、提升而成的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打造心灵的契约, 企业和员工彼此恪守心灵的契约, 这是一条留住人才的根本途径。

企业文化乃“道”。这个“道”就是企业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 就像孩子一样就有了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比如自己的容貌、性格等) , 然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道德意识、思想形态、理想愿景等方面, 这就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道”, 也是一个企业积累和塑造了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十分广泛, 基本上涵盖了企业的企业精神、经营战略、经营宗旨、经营思想、质量意识、质量方针、人才观念、人际关系、道德教育、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 其中最主要是讲求经营之道、培养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形象。所以说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最宝贵财产, 虽然它是无形的, 就像空气一样, 你无法用眼睛看到, 用照相机拍摄到, 但是你可以用心灵去感受企业文化。

冰山之所以壮观, 并不因为她显露在外的峥嵘, 而是隐藏在海面下我们所看不见的万倍于她的部分散发的无形魅力。同样, 企业文化就像冰山一样, 从表面上来看, 不会给企业直接带来几十万、几百万的效益, 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 企业文化可以给企业带来无形的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不是以百万、千万来衡量的。日本政府在总结明治维新时期为什么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经验时, 曾经公布一本白皮书, 其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日本经济发展的三要素:第一是精神, 第二是法规, 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是, 精神占50%, 法规占40%, 资本占10%。”这足以说明资本不是关键因素, 文化才是最主要的。中国的企业要想在21世纪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涉及到人才战略, 同样也必须要有深厚的企业文化做底蕴, 因为这是一个文化力制胜时代。

那么企业应该怎样才能永久地留住人才呢?是用重金去利诱, 或者以法律手段强行控制人才, 还是以文化吸引延揽人才呢?在这里, 我列举这样一个比喻, 企业留住人才就像如何对待鸟儿一样, 是把鸟儿关进笼子里面, 还是给建造一个巢穴, 然后让鸟儿自由地在天空里翱翔, 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就是笼子与巢穴的区别。

企业怎样才能留住人才呢?如果优秀人才进入企业后觉得既无资源又无支持, 想法没人听, 工作没人认同, 人际关系复杂, 那么说明他还没有认同企业文化, 未能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协调一致。优秀人才只有融入企业文化才能如鱼得水。很多企业用待遇留人, 但待遇至多能留住人而留不住“心”, 因为优厚的待遇无法弥补由于自身价值无法实现所造成的心里缺憾。所以企业不单要靠待遇留人, 还要靠企业的发展留“心”、文化留“心”。有的企业的待遇非常优厚, 可是企业急需的人才却频频跳槽;而有的企业条件相对比较一般化, 却可以不断地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加盟, 这是什么原因在驱动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 由低到高它们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人饥饿时候想吃饭, 天寒时候想穿衣, 饱暖之后思淫欲的生理需求, 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强烈的欲望。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 人类会转向心理需求, 首先要追求安全感。在所有人类心理需求的最高境界, 马斯洛称之为自我实现, 实现在人世一遭最大的价值。这种要求, 来自于价值观的肯定, 儒家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就是这个道理。一个读书人, 要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价值观, 即使责任再重大, 道路再遥远, 也必须有所坚持。现代人虽然天下太平, 安居乐业, 不再有古代儒家任重道远的使命感, 但是追求人生最大意义, 创造人生最大价值的马斯洛最高需求依然存在。

企业要想留住急需的人才就是要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等基础上, 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价值。所以说要想留住这些鸟儿, 你就要建筑一个巢穴, 使他们有一种家的感觉, 能在这里充分施展个人才华, 以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

那么企业是要编织笼子, 还是要筑造一个巢穴呢?这里我觉得编织笼子是暂时留人的直接办法, 在短期内有效;而作为一个企业文化的道中高手, 应该努力建造一个巢穴, 使人才在这里有着高度的认同感, 从而为企业的发展而殚精竭虑, 企业与员工双方都会彼此恪守心灵的契约——企业文化价值观。

所以说企业是要编织笼子还是建造巢穴, 这是由一个企业家的境界和理想报复所决定的。最终的理想应该是用企业文化去建造一个巢穴, 打造共同的精神家园, 给人才以自由翱翔的空间。

那么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呢?企业文化的雏形是以有形的制度和规章编制一个笼子, 使企业所有的人思想上都有企业的印记。但是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去编织这样的笼子, 哪怕用黄金和钻石等罕见的材料, 把笼子编织再精巧, 再舒适, 再高贵, 恐怕这样小的笼子, 只能笼络住几只油嘴滑舌的鹦鹉和八哥。只会阿谀奉承的宠物不是我们企业所想要的, 企业需要的是雄鹰, 有着伟大的志向和报复, 而且必须是真才实干的人才, 而真正的雄鹰是不会栖息在这样狭小的笼中, 以求得一点可怜赏赐。

松下幸之助——一位建造巢穴的高手, 他将松下的巢穴建得有形而无形。有形的是松下成就了今天的伟业, 无形的是松下今天的文化吸引着更多的朝圣者, 怀着同样的虔诚, 努力打造未来的松下。这位高手就是松下幸之助。他有这样一段令人深思的哲理名言:“当有员工100人时, 我必须站在员工的最前面, 身先士卒, 发号施令;当员工增至1000人时, 我必须站在员工的中间, 恳求员工鼎力相助;当员工达到1万人时, 我只要站在员工的后面, 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员工增至5~10万人时, 除了心存感激还不够, 必须双手合十, 以拜佛的虔诚之心来领导他们。”由此看来这位企业经营的高手已经深谙笼子文化和巢穴文化的差别了, 不再费力地去编织笼子, 而是去打造巢穴, 去开拓一片“松下”精神的天空。当您仔细地解读松下幸之助的话语时候, 您是否已经深味企业文化的奥妙了?

对于我们的企业经营者来说, 就应该胸怀广阔, 更应该把眼光再放开一些、放宽一点。如果放眼一省, 我们可以网络一省英才;放眼中国, 我们可以网络一国俊杰;放眼世界, 我们则可以网络全球豪雄。人才是在于“聚”而不是在“留”, 只要我们以企业文化的魅力, 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那么我们必将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团结在周围, 为企业铸造明天的辉煌。

记叙文情节的编织 篇8

一.设置一个悬念

悬念就是指作者不直接写出文章要写的内容, 开头故意留下一个疑团, 吸引读者对叙述的人物或事件的来龙去脉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情节的逐步推进, 读者随着作者的思路关注事件的发展, 人物活动的进程, 直到悬念解除。文章使读者由急切知道到抓住不放最终获得答案, 从而获得兴趣上的满足。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 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 展开矛盾, 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 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1)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 愁眉不展, 眼睛里还噙着泪水, 船一摇晃, 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 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 看不出什么样子, 尽管这样, 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 生怕被江风吹着, 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2) 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行动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 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 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 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 也自然展开了情节, 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3) 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 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 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 又是大年夜, 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果如何?文章一开头, 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 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4) 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 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 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5) 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 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 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 引人细读。

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 要力求合情合理, 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 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 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 甚至厌烦, 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

二.掀起情节的波澜

文章最忌平铺直叙。虽然平铺直叙有时也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但很难使人留下什么印象, 更难产生吸引力。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确实, 一篇记叙文倘若平铺直叙, 似无浪平湖, 则索然无味;倘若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便能深深地吸引读者。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为了达到这个效果, 通常采用先抑后扬法或先扬后抑法。这是组织篇章造就转折、形成波澜的重要技法。

(1) 先抑后扬法。如课文《琐忆》就是先抑后扬。作者回忆鲁迅开始使用了抑笔, 说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不容易接近”等等。文章往下的回忆, 则逐一解除了先前的这种误解, 推翻了听到的别人的议论。原来, 鲁迅对青年平易近人, 亲切热情, 从不使用教训口吻;而对那些攀附阔老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等, 那确实是很有“脾气”、也很爱“骂人”的。这样, 文章前后“抑扬”的呼应, 形成了覆盖全文的波澜, 增强了表达效果。

(2) 一波三折法。如课文《促织》就是一波三折。小说通过成名一家悲惨而曲折的遭遇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成名由于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役”, 悲剧自此开始。结果是不仅“薄产累尽”, 而且屡受杖责, 被逼得“惟思自尽”。这是一波。费尽苦心捕得一头能“塞责”的促织, 又被儿子误毙, 以致儿子投井, 骨肉分离, 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这是二折。成名僵卧岁余, 魂化促织, 以命拼搏, 历经险厄, 终于拯救了全家。这是三折。情节的抑扬交错, 跌宕起伏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 扣住了读者心弦, 而且深刻的表达了故事的主旨。

三.误会和巧合

误会和巧合, 是戏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这样说, 没有误会巧合就没有戏, 现实生活中, 由于种种原因, 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误会, 误会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矛盾构成了情节的波澜, 巧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而使读者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

(1) 误会法。误会法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 来激化矛盾, 掀起波澜, 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 最终释疑解扣。例如《驿路梨花》, 就是反复运用误会法来构思行文:第一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小茅屋的“主人”, 是误会;第二次“我们”和瑶族老人认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梨花, 又是误花。梨花已嫁到山那边去了。由于巧置误会, 悬念层叠, 使文章回环曲折, 波澜起伏, 引人入胜。

(2) 巧合法。一部《三国演义》、一部《水浒传》, 究竟写了多少巧合, 那是难以数清的。正是这个原因, “无巧不成书”几乎成了过去说书人的口头禅。没有巧合, 就没有故事;要想引人入胜, 设置巧合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技法。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安排了许多巧合。篇首写林教头巧遇李小二, 为下文写李小二知恩图报埋下伏笔。后写李小二巧遇陆虞侯, 牵出林冲上街买刀欲复仇的情节。再写草料场巧遇大风雪。正是风大雪紧, 林冲才出门沽酒御寒, 途中见到了山神庙;正是风大雪紧, 草厅才被摇撼压倒, 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是风大雪紧, 林冲进了山神庙, 才用大石头顶住庙门, 从而偷听到了仇人的谈话, 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于是忍无可忍, 愤而杀敌, 实现了性格上的质的飞跃。整篇课文, 连设巧合, 环环相扣, 推动着情节的不断发展, 给读者带来无穷的艺术魅力。又如小说《项链》也安排了一些巧合。小说以“首饰”为结构线索, 组织了“缺项链”, “借项链”, “失项链”, “寻项链”, “赔项链”和“知项链”的故事情节。在小说的最后, 作者莫泊桑安排的“知项链”这一情节, 可以说就是一个巧合, 这个巧合的设置, 就使有强烈虚荣心的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的丰满形象。

四.采取梦境荒诞

通过梦幻的方式, 虚构出奇特的生活情景, 编织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 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情节梦境可以产生, 现实生活中不和逻辑的事理在梦境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常有的梦境法包含有幻想、幻觉形式, 要注意的是写梦境虽然不受时空的限制, 但情节的每一段自然曲折地反映社会现实, 这样写, 文章内容才有现实意义。如《青海湖, 梦幻般的湖》虽然是一篇游记性的散文, 但是它没有单一用作者的游踪组织文章, 而是把“游踪”与梦境融为一体, 由“入梦”到“梦境”到“出梦”, 写出了作者到青海湖, 观赏青海湖, 离开青海湖的全过程, 构思巧妙, 富有诗意。文章紧紧围绕一个“梦”字, 描绘的又是青海湖真切的图画。“梦”常常表达的是美好的事物和人们的幻想和憧憬, 作者在文章中描绘了青海湖像梦一般的美景, 像梦一般的神话传说, 无疑增添了青海湖美色的奇异、神秘色彩, 寄寓了作者深长的情思。

以上这些方法, 学生不妨在写作中运用一下, 也许会给你带来许多惊喜。总之, 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都能提高, 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综

乡土教材编织一方乡土情 篇9

2005 年以来,上虞区为激发全体市民了解上虞、热爱上虞、振兴上虞的热情,切实增强“我是上虞人”的自豪感,认真组织开展了“知我上虞,爱我上虞,兴我上虞”主题教育活动,其中,一系列乡土教材的开发、编写、推广成为乡情教育的推进器。

一、乡土教材不断丰富完善

2005年,上虞区第一本乡土教材《曹娥江畔》应运而生。该书共六册,小学1~6年级,每年级一册。编写体例以单元为单位,按主题、分年级编写。纵向以主题为线,考虑知识性与系统性,横向以年级为网,体现整体性与综合性。每册20课,分设四个单元,每单元5课,由“课文”系统和“探究”系统两大部分构成。教材内容紧紧围绕“虞舜大地、娥江两岸”中的人、事、物、地,突出“乡土”特点,寓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既具综合性,又相对独立。

《曹娥江畔》引发了全区中小学校对乡情教育的关注,从学生到教师,从学校到社会,都对该书给予了极大肯定,上虞的乡土教育由此迈出了第一步。

为进一步完善已有乡土教材,2011年,上虞区学生主题读本《可爱的上虞》新鲜出炉。它既传承了《曹娥江畔》的精髓,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补充,上虞的乡土教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新突破。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被广泛应运用于教育领域。作为一直关注乡情教育的上虞教育人,也一直在思考“E环境下”的乡土教材新模式。2014 年,经过多方努力,区教研室推出《行者微课堂》等电子书和《可爱的上虞》《青瓷之旅》等系列微视频。

电子书和微视频的出现,让互联网时代的乡土教材焕发出新的活力,学生不再只是从课堂上学习乡土教材,他们还能在手机、电脑上感受浓浓乡情。

二、乡土文化逐步传播

这10 年,上虞乡土教材发展稳健,这其中凝聚了上虞教育人的大量心血。在众多乡土教材中,《可爱的上虞》被寄予厚望。该书历经数月,四易其稿,将浓浓乡情寄于字里行间,以其创造性的设计和项目化的操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1.同读一本爱乡书

上虞人以《可爱的上虞》学生主题读本进课堂、进学校、进家庭为良机,结合百堂优秀导读课、百名优秀导读员、百名优秀小导游评选活动,深入开展“爱家乡爱家人爱自己”活动,因人而异开展爱心亮点工程。积极开展全区师生“同读一本爱乡书”“跟着读本游上虞”等活动,在全区师生中努力营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家乡事事事关心”的喜人氛围,逐步达成“随风潜入夜,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让爱乡情怀在字里行间流淌。

2.乡土文化进入千家万户

2013 年暑假,我们策划并启动《可家的上虞》志愿者系列行动之一—“我是爱乡播音员”,在全区小学中聘请朗读水平高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把《可爱的上虞》录制成音频文件,通过网络和光盘的形式共享给全市各中小学,甚至上传到互联网,让更多想了解上虞的人士对上虞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学校通过给学生布置“上虞乡土好作业”,让《可爱的上虞》进入家庭。“万家同声亲子悦听”活动,使亲情和乡情互动互融互通,也让“乡情”在上虞学子内心打下了深刻烙印。

3.乡土文化引起更多关注

2 0 1 2 年下半年,上虞日报《教育周刊》连续五期分别以《游家乡品上虞话童乐》《打开另一扇了解家乡的窗户》《上虞名胜,“风光”因“人性”而美丽》《身边的风景更美丽》《打开历史扉页走近虞籍乡贤》为题刊发了主编带你阅读《可爱的上虞》,每期有导读语和学生读后感、家长感言等。

2 0 1 3 年上半年,区教体局在各校发送的《可爱的上虞》“百名优秀导读员”“百名优秀小导游”“百堂优秀导读课”参评材料200 余件。组织专家评委评比,评出《可爱的上虞》优秀导读员52 名,优秀导读课37 堂,优秀小导游70名。同时,教研室还将优秀导读视频课、优秀小导游的导游微视频及相关文字作品结集上传云盘,实现最大范围内的共享,让更多虞城百姓免费品尝“浓情上虞”,一睹上虞优秀导读教师和小导游的亮丽风采。

三、科技应与乡土文化完美融合

一本本乡土教材是一册册立体的故事书;是一道道靓丽的人文景观;是一首首深情的爱乡之歌;是一条条浸润家乡文化的爱心长河;更是一个个共筑家乡美好未来的乡情梦。

爱心编织彩虹,管理成就梦想 篇10

一、爱心编织彩虹, 关爱留守儿童, 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一) 坚守教育阵地, 充分发挥班队会的引领作用

1. 班队会是班主任工作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班主任工作中,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累积并提炼出几个重大问题, 然后, 制成课件, 学生主持, 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最后由学生总结, 老师引导出正确的做法。这样, 让学生全部参与班队会活动。一改老师说教式教育方式, 效果非常理想。

2. 班队会是班主任工作与学生沟通的平台。

班主任工作中, 开展定期 (双周) 、定主题与学生对话的窗口。如“我为班级争光彩”、“我当小卫士”、“我当红绿灯”、“我为爷爷当拐杖”、“我为奶奶当棉袄”等, 通过系列活动, 做到真正地走进学生的生活, 从而达到走进学生的情感内心的目的, 以身边的生活中的小事, 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 学生对班级、家庭、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我都看得非常清楚, 学生也非常愿意与我沟通。

3. 班干部是老师的小助手, 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班主任工作中,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灯塔效应, 帮助学生理解和认清生活中的真善美, 意识到学习中的比赶拼, 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在班队会上, 充分给予班干部表演的机会和时间, 班主任只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画龙点睛之功效。

(二) 挖掘生活题材, 利用节日, 进行情感教育, 走进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认识世界

集体对于小学生而言, 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只有通过各种集体活动, 才能彰显学生、凝聚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所以, 我班在上、下学期确定各有三个重大活动板块:一是上学期:庆祝教师节晚会, 重阳节话夕阳晚会, 圣诞晚会;下学期:放风筝活动, 春游活动, 放孔明灯活动。每次活动都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文体活动, 让学生的才华得以展示, 远离只读书的时代, 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的学生。

二、管理构筑梦想, 班魂铸造阳光班级

(一) 班魂是核心, 思想总动员

1. 班魂通过座右铭的方式出现在学生的视野之中, 分别张贴于学生周围, 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部分。

如“人生不要做一张白纸”, “踏踏实实学习, 堂堂正正做人”, “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播种行为,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性格;播种性格, 收获命运。”, 其间的每一个警示语都有故事, 他们都已植入学生的心田。班魂作为管理班级、约束学生的行为准则, 它时时、事事、处处都将成为学生的警戒线, 也是学生行为的行动指南, 更是教师作为处理班级事务的一个标尺。班魂是引领学生向健康、幸福成长的指南, 是打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教育素材, 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根深蒂固的教育和熏陶, 起到引导的重要教育阵地。

2. 制度是天平, 管理出效果。

我们班级采用班干部竞选制、淘汰制、轮流制, 你要通过你的演讲去拉票, 票数多者获胜。在拉票过程中, 每一票都代表学生的意愿, 其间不光是你的就职策略, 还有你的人脉关系。所以, 通过这个方法选出的班干部, 威信自立。

3. 建立多个干部岗位, 做到我为人人服务, 人人为我服务,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如增加红领巾监督员、卫生检查站、图书管理员、生物保姆员、体育服务哨、班级宣传员、班级清洁工、三棋教练员等。为了更好地促进班级干部成长, 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 落实到人, 责任到岗。所有同学都是班规的制定者和遵守者, 这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遵守班规的积极性。

4. 将全班分成8个小组, 并通过竞选方式选出各组的小老

师, 自小组成立之日起, 以小组为单位, 凡参加学校、班级的各种活动的结果都有详尽的记录。期末全部统计, 通过数据既提供了评估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参数, 也提供评估小组及小组长的基础数据, 还提供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中的填充资料。

(二) 文化融入阳光班级、乐学感染阳光班级

1. 文化引领是最具有持久力的。

让每一个同学都主动建设班级文化, 让文化引领班级前进, 是这个班的执著地追求。刚开始, 班主任的引领, 接着是班主任和班级干部一起引领, 而后是班级干部引领, 最后是全体同学在文化的引领下促进班级文化的发展。我们班级的文化有阳光知识窗、阳光明星榜、阳光公务页、阳光光荣栏……从多方面去规范孩子的行为, 又在表扬与批评、今天我值日中去约束、还加强孩子的读书阅历, 在名著欣赏中让孩子知道必读书籍, 全面加强孩子的规范管理, 形成了团结、拼搏、进取的良好班级氛围。

2.一个积极、活波、健康的班集体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努力学习, 成就自己;班级因为我精彩, 我因班级骄傲;不重复别人, 更不重复自己;走进教室我是班级一员, 走出教室我是班级全部;做真实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做班级最好的服务员, 做班级最好的主人"。这些内容在同学之间也形成了语言、行为的文明表现。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 跟随集体的脚步, 注重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共同营造纯正的班级风气和良好的班级氛围。先进的文化必然产生先进的思想, 先进思想必然产生先进的行动, 先进的行动必然出现先进的个人, 先进的个人必然汇集一个先进的集体。

3.班级文化中最闪光点是在班级中建立三棋训练、读书阅读训练、手抄报、黑板报训练, 体育强化训练基制, 分别以小组形式参与, 这个闪光点为班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达到传道、授业的完美结合。如三棋训练, 我班在四年级时, 着重训练中国象棋, 在五年级时加强训练国际象棋, 六年级时渗透围棋训练, 这项举措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活动, 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如何面对成功与失败, 更妙的是学生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偶尔在班级的走廊、图书角、讲台上、课桌边都浏览到学生在棋类博弈的情景, 那份专注、那份痴迷、那份冷静, 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如阅读训练, 通过与家长互动, 传递课外阅读量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我班每期每个学生都自发为班级图书角捐赠4-5本中外儿童文学作品, 比如《窗边的小豆豆》, 《会飞的教室》、《树上的外婆》《牵着蜗牛散步》等, 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 每个学生要求两个星期读至少一本课外书, 读完一本书要写一份阅读记录卡, 交给图书管理员管理, 并参加最后的评比活动。一个学期下来, 学生至少读8本课外书, 有的同学读了几十本, 更有甚者, 每学期都读了至少20本以上。这对于童年时代的学生来说,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每期我班还利用晚自习时间将一学期来读课外书的最大收获通过演讲的方式, 提供全班同学交流、共享的机会, 达到学以致用, 一石三鸟的作用。

4. 管理出成果, 制度创成绩。

班级干部具有明确而又先进的管理思想, 是管理好班级的重要保证。班级管理干部是通过竞选制、淘汰制、轮流制, 培训上岗。我班培训的班级干部管理理念:管理是一种引领, 是一种帮助, 是一种促进, 是一种解放, 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正是由于拥有这样的理念, 所以他们从来没有在管理班级的过程, 从不使用污言秽语, 更没有使用武力, 而是采取建议的形式并充分利用集体舆论的力量的来管理班级。每当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 班级干部总是勇敢地站出来主动协调解决问题。他们总是自己的率先垂范来管理大家, 因为他们都知道拿着旗子走在前面要求学生跟着走, 要远比跟在学生背后用鞭子赶同学好更有实效、更有意义。所以说, 这个班的每一个人都是班级的管理者, 也都是被管理者。每一个同学都能体验管理过程。因此, 同学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非常正常、非常普遍的事情, 这更促进了班主任和班级干部更好地为班级服务。"班风正, 学风浓"是我们班的特色。在这个班经常能看到学生们见缝插针、如饥似渴的学习景象, 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整个班级中, 由于同学们的刻苦学习, 在整个班级中形成了"勤学、好问、深思、笃行"的浓厚学习氛围, 使得每位同学都为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而努力。同学们团结互助、热心助人的现象在学习中时常可见, 学习优秀的同学督促较差的同学, 帮助他们进步,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同学们被浓厚的学习气氛包围着、感染着。“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是我班的口号。现在, 班级里面形成一个共识:只有刻苦学习, 练硬翅膀, 将来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才能成就理想的人生。

(三) 集体凝聚阳光班级、习惯改变阳光班级

1. 团结是一个集体生存的基础, 是班级之所以成为整体的保障;

团结是一种力量, 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一年多来, 班级注重"团结协作"精神, 为此也做了大量工作。同时班里也组织了一些有意义的班级集体活动。全班同学的参与使这个活动更加的赋有意义。让同学之间能有更深的了解, 增强班级的凝聚力。活动中最感人的是春游时同学们在一起吃饭时畅所欲言的场面, 大家就像亲兄弟、亲兄妹一样, 其乐融融。特别是在游戏中那份你死我亡的争执, 痛苦与开心的眼泪汇集, 此情此景, 真让人没齿难忘, 这个场面是温馨的, 因为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大家在一起觉得特别有意思。

2. 班级有了凝聚力, 工作就得心应手了。

每当班级内某个学生生病, 班主任必须要到其家里看望的。班主任同时带头捐款资助, 帮助学生共度难关。关爱使班级的凝聚力更强, 让全班所有的学生沐浴在爱的海洋里, 团结的更加紧密。组织各种活动, 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感恩、学会相处、学会管理。班级的同学之间关系特融洽, 班级总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3. 在班牌的提示语中, “播种行为, 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 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收获命运。”向全班同学解读了习惯的重要性。归纳起来为以下两点: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一种习惯, 一种命运, 这是习惯带给我们的结果。为此, 我班主要抓学习习惯中的课堂礼仪的习惯教育, 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制作更新习惯、课外阅读习惯。课堂礼仪习惯教育包括回答问题的举手姿势、声音宏亮、站立姿势等;生活习惯主要包括个人卫生, 清洁卫生等, 其中的个人卫生包括指甲、衣服的着装、换洗等星期一统一由卫生检查员落实。

4. 黑板报、手抄报更新以小组为单位、两个星期更新一次, 办黑板报的小组不做手抄报, 做手抄报的小组不做黑板报。

课外书阅读习惯由图书管理员执行, 8个小老师监督, 两周看一本, 且写好阅读记录卡。并要求养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记录习惯。同学们都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 主动捡拾垃圾。可以说, 班级的所有同学都是保洁员, 都是值日生。这个班不仅负责本班级的卫生, 而且在校园里见到垃圾, 也从来不放过。

写到这里, 耳边又回荡起学生在班级展示的阳光宣言, 那份舍我其谁的自信, 那份惊天动地的气势, 那份热情洋溢的激情, 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海派编织的源头 篇11

绒线编织作为手工艺的一朵奇葩,集美观与实用于一体,曾经在近代上海的发展史上抹下重彩浓墨的一笔。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机械化程度的节节攀升,风靡女性世界的绒线编织已风光不再,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笔者收藏的《编物初步》手册,正是这一段难忘历史的实物见证。

《编物初步》是英国哈利法克斯(旧译赫力法)市的巴顿·博德运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8月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繁体字绒线编织初级读本。手册尺寸略小于16开杂志,封皮为灰色卡纸,内页白色道林纸因年代久远已泛黄。前封里系“目次”,分为“编物初步”和“钩针编物初步”两大部分,共49个条目。底封里为发行时间:中华民国十三年八月;价格:每册定价大洋二角五分;编辑者与发行者均为英国赫力法博德运厂;印刷所系英国雷汀东西印书公司;以及中英文“版权所有”字样,并有博德运厂在上海的办事处地址:“上海北京路外滩怡泰房间第五百另九号内”。封底为“蜂房牌”绒线的广告图案和文字,诸如:蜂房牌绒线为全世界最风行之绒线;蜂房牌绒线在英国无出其右;凡用蜂房牌绒线编成之衣服皆温暖而经用;蜂房牌绒线在中国各埠均有出售,切勿购他种替代之绒线等等。下边稍有破损。全册文字通俗易懂且图文并茂,是一本80年前英商在我国发行的十分难得的绒线编织早期普及读物。

服饰编织起源于欧洲,确切的年代无从考证,通常的说法是古代游牧部落中牧羊人无意间的发明。据有关资料提示,文艺复兴时期(约14至16世纪)前后,农民穿着羊毛编织的短袜是当时欧洲许多国家的传统。1589年,英国人威廉·李发明了编织机,在编织机发明之前,手工编织曾经是欧洲的一项重要产业。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女性一边说话一边编织的描写,甚至不少男性也热衷于编织。世界上最早的绒线纺织厂诞生在英国,《编物初步》的发行者博德运厂创立于1785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也许它就是绒线生产的祖师爷吧?

绒线和绒线编织传入我国当在鸦片战争之后。20世纪初,绒线编织开始在上流社会女性中逐渐传播。1927年,江苏吴县人沈莱舟(1894—1987)与他人合作在上海福州路开设“恒源祥人造丝毛绒线号”。1935年,“恒源祥”迁至金陵东路,店名改为“恒源祥公记号绒线店”,并与绒线店同行合资开办了“裕民毛纺厂”,生产“地球牌”、“双洋牌”绒线。北方著名的绒线生产企业为1932年创建的天津东亚毛纺厂,以“抵羊牌”纯羊毛绒线驰誉全国。“抵羊”为“抵洋”之谐音,意即抵制洋货,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说到绒线编织,一代编织大师冯秋萍曾经是中国女性最崇拜的偶像。“张小泉的剪刀,冯秋萍的编织”,旧时的上海滩乃至全国,冯秋萍的大名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冯秋萍生于1911年,中学时代即以女红和编织闻名于求德女中。1934年至1948年间她在上海开办“秋萍编织学校”、“良友编织社”,并在上海广播电台教授编织技艺,还受聘于“恒源祥”等厂商为编织顾问,坐堂指导绒线编织。当时的社会名流、电影、戏剧界的著名演员如周璇、王丹凤、尹桂芳、言慧珠等,都当过冯秋萍的教材模特。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绒线编织曾经是中国女性中最为普及的“手工艺术”,几乎到了人人能持针,个个会编织的境界。大到衣服披肩,小到手套钱包,心灵手巧的姑娘和白发苍苍的老妇,无不通过辛勤而愉悦的劳作,谱写着中华手工编织史上辉煌的一页,编织着暖暖的亲情与友情,编织着多彩的人生。

手工坊从编织中盈利 篇12

缘于一份执著的心

从小就热爱编织手工制品的阿瑛, 大学毕业之后, 来到湖南长沙的越华文化有限公司。在出版社工作了几年, 手工编织一直是她锲而不舍的爱好。就这样, 一些想法日积月累并且迸发了出来:我可以出版一些毛衣编织类型的图书。

这个想法得到了当时同在出版社工作的王巍的赞同, 手工图书在越华文化出版社的支持下发行了。阿瑛发现, 身边朋友近年来动手织手工制品的习惯越来越少, 很大一部分群体无法深入了解手工编织的技术, 光靠编织图书出版是远远不能带动大家亲自动手的。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她萌生了建立手工编织实体工作坊的想法。

1998 年初夏, 阿瑛手工坊正式成立。美好的愿景并没有完全打消朋友们的顾虑, 甚至遭到了出版社的反对, 毛衣编织图书发行量虽然有所增长, 但这毕竟是一个冷门的行业。建立了手工坊之后, 编织的手工毛衣价格肯定比普通毛衣贵一些, 是否存在毛衣销售群体缺失的问题?面对这些质疑, 阿瑛表现得很执著, 小时候的那份热爱, 如今已经深入脑海, 她拿定主意, 不管怎样也要尝试一次。

成立工作坊海外取经

为了让手工编织技术更成熟, 手工坊创立初期, 阿瑛在民间寻找了一些手工达人, 他们擅长各种类型的手工编织。这些原本被埋没的技术人员, 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 积极报名参加到手工坊的培训交流活动中。

“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顺利。手工编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行业, 并不能一下子见到成效。慢慢地, 在现金流、人员管理方面, 出现了各种问题, 部分技术人员选择离开, 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最后我们团队只有五个人, 包括我和阿瑛。”王巍坦言道。

然而人少还不是这个团队最大的困境。阿瑛手工坊的工作流程初期借鉴的是日韩的经验, 包括一些销售的手段, 这也是国内一些厂家所不能理解的。在日本, 妇女们婚后基本不再从事工作, 手工制品在那里比较受欢迎, 一些俱乐部也成为很多手工编织爱好者聚集地。其已经有了较完善的生产流程, 即通过营销手段宣传手工编织文化, 再进行推广。

为了让自己的手工坊走上原创这条路, 得到厂家的支持, 阿瑛团队奔赴日本、韩国、香港等地考察, 在那些相对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吸取手工编织生意的技术与经验, 这些经历给这个团队带来了转机。

阿瑛手工坊邀请了专业的毛衣版式设计师, 特别为合作企业设计最新的毛衣款式, 同时聘请娴熟的手工编织者进行样衣的制作加工。

手工坊在运行5年之后, 终于有了盈利。这个时候, 手工坊工作人员不断增加, 辐射的地区也有了不小的增长。

成长与创新

2007 年, 湖南科技出版社开始与阿瑛手工坊合作, 政府给予了50万元文化引导投资基金, 政策上的大力支持让手工坊创业的路途平坦了很多。公司与全球最大的生活类图书出版商建立了版权转让合作关系, 阿瑛手工坊也成为日本在中国地区唯一出版授权经营商。此时手工坊已发展成为原创的手工编织公司, 形成了自己完善的品牌。公司设有网络部、采购部、企划部、加盟审核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毛线卖场、拼布卖场, 在统一领导下, 各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

走向成熟道路并且不间断创新的手工坊又打起新的招牌, 针对年轻群体, 以品质为主。“近几年, 我们抓的是款式设计, 简单大方, 吸引不少80、90后。”王巍说。

目前, 手工坊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销售, 江苏、浙江、湖南、湖北等是其最为主要的消费群体所在地。

上一篇:肺炎患者护理下一篇:能量耗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