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2024-06-04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通用12篇)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1

众所周知, 近几年来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国逐序渐进地铺开, 而我们福建省中学历史新教材使用的是人教版的, 本文作者试通过新教材施用两年多来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来结合《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的要求和目的进行浅显分析, 来阐述历史课外教学活动在当今课改环境下存在的作用和意义并简单介绍几种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

一、简略谈新教材的特点和新旧教材的对比发现的变化

我们省使用的历史教材是人教版的, 其特点表现为体例新、学术性强、逻辑严密、信息和素材丰富, 融会贯通古今中外的历史事件。

人教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始于1951年, 是在原三联书店出版的宋云彬编写的高中本国近代史基础上修订出版, 内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建国以来, 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实行的“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化的教科书制度。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 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步伐加快。国家教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精神, 为进一步适应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于1986年对现行教材的编审制度进行了改革, 确定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方针是在统一教学基本要求 (即统一的教学大纲) 的前提下实行教材多样化, 同时确立了教材的审查制度。上世纪90年代初, 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修订本) 》规定高中增开中国史课, 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据此, 人教社编写了高中中国近现代史讲座全一册, 作为必修课本。同时, 人教社依据大纲, 将初中中国古代史内容加以概括, 并补充少量适于高中要求的内容, 作为高三选修课本。

以往的人教社历史教材为历史教育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在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中, 很多学者提出了其教材存在的局限性:1.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 这些教材内容存在严重不足, 特别是无法适应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

方法的声音跟朋友交谈, 那你的声乐课就等于白学了, 因为用不正确的发声方法讲话的肌肉动作, 与正确方法使用的肌肉完全不同。如果在课外全天都用上声乐课时的正确方法讲话与练习, 那就等于全天都在学习, 进步一定很大……”贝基先生的话告诉我们日常的口语应该与歌唱时的发声方法可以并应该保持一致, 用歌唱时的科学发声特点来说话可以缓解在自然声区内的过度用嗓造成的嗓音疲劳和由此导致的嗓音疾病等问题, 这对每一位站上讲台的音乐教师的声音保护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教师不仅知识底蕴很重要, 教学能力尤为关键。当教师以清晰、圆润的嗓音进行知识讲解与思路点拨, 相比较由于嗓音疲劳引起的沙哑、低沉且没有活力的课堂讲学,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肯定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不仅如此, 抑扬顿挫、激情洋溢的声音总是给人带来一种乐观开朗、积极向上且振奋人心的感受, 可以激发学生对理想的抱负和追求;吐字不清晰、音色暗淡且有嗓音疾病的声音对学生的激励效果则不佳。

因此, 中学音乐教师如何更好的把歌唱的科学发声法运用到日常的口语中, 以科学的发声方法对嗓音起到保护和保健的作用, 关系到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和语言魅力的持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基于中学音乐课堂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问题, 对音乐教师语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及其延伸和拓展进行尝试、讨论和研究, 音乐的生动性、多样性为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丰富了表达方式及表现内容, 结合教师传授音乐知识的语言艺术角度、教师与学生良好互动的语言艺术角度、教师角色转化的语言艺术角度、教师评价的语言艺术角度以及教师声音保护的语言艺严密性和系统性, 忽视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规律;3.重视各门学科的学术性的经典内容, 忽视知识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4.知识内容相对陈旧, 没有反映科学技术的新成果;5.重视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忽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忽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个性;6.在课程实施方面, 单纯讲解的教学方式占了绝大多数, 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 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束缚。

新的人教版材料根据《内容标准》的要求, 有所创新, 内在逻辑严谨, 真正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 以比较典型的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来讲, 其按新课标内容标准有八个专题, 先是探究中国经济由古至今的演变, 然后再来探讨世界近代经济的发展, 并以苏联为代表辐射出社会主义经济国家发展的特色, 并对经济全球化趋势进行论述。人教版教材的课文附件部分也很有特色, 大致包括“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等内容, 给我们教学活动的展开提供了许多素材哈信息, 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活动方案, 我们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为教学活动服务。

二、以《大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为指

导, 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前提下课外教学活动在当今课改环境下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提出的课程的基本理念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 体现多样性, 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倡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 尊重历史, 追求真实, 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 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 汲取历史智慧, 开阔视野, 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 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术角度论述中学音乐课堂教师的语言艺术, 丰富音乐教师课堂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助推力。

可以看出, 中学音乐课堂中教师语言艺术的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成绩的提高以及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音乐教师的语言艺术的积极性和作用力应该还覆盖到更多课堂的教学细节中以及课外的生活过程中。由于篇幅问题, 本文对此问题延伸和讨论还仅仅是一个开端, 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李人亮《音乐教学的语言艺术》, 载于《中国音乐》2005年第三期, 188-190页。

(2) 韩玉云《巧用音乐教学语言,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载于《音乐天地》2008年第四期, 18页。

(3) 姚宇化《论歌唱教学中的教师语言》, 载于《音乐天地》2008年第二期, 4-6页。

(4) 羊为军《声乐教学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 载于《音乐天地》2008年第八期, 45-47页。

(5) 陈翰武著, 《语言沟通艺术》,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 王祖明著, 《实用口语发声学》,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作者简介:

张舒芹,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09级声乐表演艺术及其教育方向全日制研究生。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丁贤勇指出,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在课程目标上, 要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现状和泛政治教育化的倾向, 全面发挥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在坚持基础性和时代性的原则下, 关注学生生活, 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在课程设置上, 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在课程实施中, 要力争做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中关于课程性质是这样定义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利用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应用新型科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向好的方向转变, 培养学生大学习兴趣。这就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避免了专业化、成人化倾向, 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成性;同时课程内容体现了时代精神, 贴近社会生活, 贴近学生生活……使课程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在以往教材体系中, 中学的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在指导思想与编写方法以及体裁和内容上表现的体例严肃, 结构严格。《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处理教学内容的若干原则”要求对历史教材内容应线索清楚、问题头绪集中、教学重点突出、叙述具体生动、思想教育充分、能力培养全面。但因受课时及字数限制, 中学历史教科书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又显的过于简洁, 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只用数句概括, 使学生难以体会和记忆, 无法引起兴趣产生共鸣, 再加上有些内容偏深、偏难, 脱离了中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心理需求, 如认识“分封制与宗教法制”“废井田、开迁陌”等概念就十分困难, 不符合中学生年龄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如“奴隶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等理论性极强的抽象概念更难理解, 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历史教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这就得让我们在教学生活实践中去尝试和总结,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课外教学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中学历史教学在课堂以外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这种课外教学活动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领》明确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1.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作用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扩大学生历史知识的领域,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通过课外参观名胜古迹、博物馆, 听取专题报告等活动, 所涉及的知识范围, 往往是课本书籍知识的有益补充, 其所接触的材料更详尽和丰富, 有利于学生提高水平, 增长见识。其次,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对历史科学的爱好。课外历史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 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容易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这就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爱好。第三、能够生动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课外历史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就是直观性, 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人实物, 较多地获得感性认识, 有利于将历史的抽象理解转化为感性认识。第四、能够更好的发挥历史学科的认识分析能力, 从而能独立客观的判断历史事件, 树立辩证的历史观, 来辨析在当今世界经济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的政治经济活动的本质, 更好的理解我们国家党政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从而激发建设强国, 服务大众的情怀。

2. 历史课外教学活动的方式

历史课外教学有多种方式, 通常采用的有:

(1) 参观

参观活动一般有参观历史博物馆、有关历史内容的展览会、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等。参观的性质有学习性的和复习性的。可以参观城市里的博物馆、革命烈士纪念馆以及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 能够具体的了解和观察历史, 更加直接地接触历史的环境。扩大学生的见闻,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 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 报告会

举行历史专题报告会, 可以配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国内外的形势来进行。一般说来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和重大的纪念日, 举办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专题报告会, 同时要主意的是, 报告会内容要生动具体、通俗易懂, 时间不易套长。

(3) 观看电影记录片

电影是视听艺术, 直观性强, 学生容易接受, 住址学生看历史题材的记录片, 可以使学生看到生动的画面, 这种活动的效果是课堂讲述授课和直观教具所难以达到的。看电影前, 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事件的时间、地点、背景材料, 这样就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较深的印象。

(4) 阅读

阅读一些历史课外读物,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领域,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提高其阅读能力。课外阅读材料包括历史小丛书、历史常识、历史故事、历史任务传记等通俗历史读物和其他历史方面的书籍, 以及历史题材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李自成》、《斯巴达克思》等。教师可以做一些阅读指导, 或组织评书活动。

(5) 编辑墙报

这是一项经常性的校内活动, 内容可以有历史专题论述、历史常识介绍、历史资料剪辑、历史小故事, 也可以有学习体会、作业展览。在形式上可以制作图片、图画、剪报、图表等, 重要的纪念日时出历史纪念专刊。

(6) 文艺活动

活动包括歌咏、朗诵、舞蹈、话剧等文艺演出和猜谜语等。各种不同类型形式的文艺活动, 都有宣传历史人物, 介绍历史事件, 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历史知识, 受到思想教育。

(7) 历史课外活动小组

组成历史课外活动小组对本校的历史教学活动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教师要重视历史课外活动, 一方面可以培养历史学习的骨干;另一方面, 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依靠课外小组了解一般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情况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改进教学。

(8) 组织历史专题展览

活动要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 发动学生就某个历史专题组织的实物展览活动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各种专题的活动。例如“中国货币展览”“新中国纪念币展览”“邮票展览”等活动。

(9) 历史知识竞赛

活动可以以年段或班级为单位, 再与同年级的各班级的各班或同班的各组中选出同等数量的代表组成小组来参加竞赛。竞赛的内容大体上等同于所学历史课程的程度。在程度相当的情况下, 知识的范围可稍宽于中学历史教科书。这种活动的准备过程, 就是学生复习和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 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对提高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增强团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很有益处。

综上所述,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今天, 我们应该按照《大纲》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关于教学“多样性, 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 高屋建瓴, 在重点抓好课堂学习的同时, 吸收和发展好的课外教学方式,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性与参与性,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大纲》.

[3]《历史新课标与新教材分析》.丁贤勇.

[4]《如何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真实记录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一年之心路历程》张晓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5]《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6]《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2

第 二 小 学

历史趣话第二课堂活动计划

教学宗旨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学方面的兴趣,为学生今后学习文史方面打下基础,我校决定由我开设“历史趣话第二课堂活动班”。对传统文化痴迷的我也欣然接受这个任务。因为我觉的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我学习的故事,谈谈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从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塑造高尚的品格,形成正确地价值观念,是我最大的乐趣。

“历史趣话”是我校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一项内容,因为只有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各个阶段的历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整体的认识,才能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波澜壮阔的经历的所吸引,才会崇尚五千年我们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智慧的结晶。第二阶段我们将学习国学经典。如《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道德经》。这些经典将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人生的基础就在这小小的学习园地扎下根。

教学内容

“历史趣话”主要以中华民族的从古至今的发展为线索,把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和传说串连起来。通过老师的评析和学生们的讨论,对历史上重大事件有所了解,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

讲故事

小组讨论评析

汇报形式

1.抽签小组知识问答竞赛。2.演历史短剧 课时安排: 9月19日 9月26日 10月3日

10月10日10月17日10月24日10月31日11月7日

11月14日11月21日11月28日12月12日12月19日12月26日

西晋开国君主晋武帝-------司马炎八王混战机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多种活动;茶话会;台阶式活动;对比活动

初中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一门不可缺少的课程。但是,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应对考试,为了分数,我们一直采取的是“讲授式”教学方式,严重不利于学生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也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为了展现历史课程的价值,也为了保护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授课时,我们要通过构建多种教学活动来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同时也为高效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以下面几种教学活动为例对如何构建精彩的初中历史课堂进行论述,以确保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茶话会活动的有效应用

所谓的茶话会让学生围成一圈,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在相互交流、互相讨论中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同时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为了打破传统历史课堂的沉闷,也为了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更为了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茶话会的作用,引導学生在针对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完“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章节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茶话会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学完这一章节后的感受,聊一聊抗日战争是怎样取得胜利;议一议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等等,引导学生以茶话会的形式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换自己的意见,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对高效历史课堂的实现,对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相信学生,鼓励学生在“茶话会”中互相交流意见,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二、台阶式教学活动的应用

所谓的台阶式教学活动是指让学生在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四个活动中强化学生对相关历史的认识,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引导学生在自主读一读中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进而也为学生健全的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例如,在教学“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时,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了有效地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在本节课的授课时,我选择了“台阶式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课下结合教材内容以及网络上或者是相关电视剧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境对“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解,之后,在上课的时候,为了检验学生读一读的效果,也为了确保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相关知识,我组织学生对下面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如:“文化大革命”给人们带来的危害?……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之后,解决相关的练习题,之后,再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讲一讲自己对“文化大革命”的一些看法和观点,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对比性教学活动的应用

对比性教学活动的应用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活动之一。所以,在素质教育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活动,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而且也能大幅度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将“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这一章节中的相关条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学习,比较每个条约签订的时间、条约的内容、签订的国家、开放的通商口岸、割让的土地、相关土地的回归时间(与后面的知识相联系)等等,引导学生自主对比,自己在比较中加深印象,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对比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总之,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来重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进而在确保高效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以及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组织和开展活动课[J].考试周刊,2010(51).

[2]董利峰.如何进行初中历史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12).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4

一、历史活动课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振宁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最大秘诀是兴趣。”因此, 教师要用灵活多样的形式, 去激起学生求知的兴趣。特别是初中生, 喜欢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活动, “动”中学、学中“活”, 这是他们的特点。据此, 把一些单调的知识传授化为有趣的活动课, 在集知识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中让学生接受知识, 化单调为灵活, 化枯燥为有趣, 化深奥为浅易, 能使他们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增长知识, 提高能力。如活动课《走进印刷术》, 教师先让学生准备用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的橡皮泥、彩色墨水、印泥、纸张、小刻刀等;然后利用多媒体放映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影视片, 明确操作过程;接着每个同学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 按活字印刷术的步骤进行操作;最后同学们互相观赏制作的成品 (雕刻的活字、印刷品等) , 看谁制作得最精美。这种学生自找材料、自我准备的做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兴趣颇浓, 收效甚大。

二、历史活动课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这里的各种能力指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发现、构想能力, 知识原理应用能力, 资料的解释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如教学活动课《我看拿破仑》时, 我让学生举行了一场“我看拿破仑”的辩论会。学生自己去收集拿破仑的传记类图书, 网上搜索并下载有关拿破仑的资料、图片、影像及拿破仑战争的历史地图等资料, 在学生自愿报名后抽签分组和抽签决定双方辩题, 按规则进行辩论、计时、打分, 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和“最佳辩手”。这节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课, 形式生动活泼,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运用历史眼光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且加深了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

三、历史活动课能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历史活动课, 对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极为有利。对活动课, 学生感到很“新鲜”, 很“刺激”, 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件苦恼的事。这样, 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有了, 学习的自觉性高了, 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将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说, 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知识, 往往会产生一种满足或成功的心理。这种成功的心理, 又可以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新动力。如各项小发明创造、表演、评议、辨析等, 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勇气与自信心。例如, 川教版九年级上册活动课《追访历史新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活动内容主要是围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主题, 举行一次模拟新闻发布会。一些同学分别扮演哥伦布、西班牙国王、印第安人 (各自找3~4个合作者) 等接受来自记者 (其他同学担任) 的提问。记者提出的问题可涉及哥伦布航海的条件、目的、过程、结果、评价等。同时, 扮演哥伦布、西班牙国王、印第安人及他们的合作者思考记者提出的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查找相应的资料。合作者讨论、整理资料并形成发言提纲。同时, 教师应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资料收集、整理、方法的指导, 提供一些相关网站或其他信息资料, 帮助学生正确识别材料, 从而对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处理,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师生共同点评各位扮演者的表现, 总结本次活动的得失。笔者询问学生时, 不少学生说:“历史活动课为我们提供了不少锻炼机会, 使我们更有勇气和胆量。”

四、历史活动课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开展活动课教学, 能弥补学科教学的不足, 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 可以利用活动课转化他们的思想, 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同时, 历史活动课能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学习时间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收到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如初中历史中的《商鞅变法》一课, 若教师采用传统式、串讲式的教学, 则学生听起来乏味, 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设计一堂活动课, 效果则不然。我根据本文情节性强的特点, 通过学生表演历史剧的方式进行, 以商鞅和大臣为代表分为两组, 学生们的兴趣很高, 像戏剧演员一样认真研读剧本, 全身心投入到变法故事中去。特别是那些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 怕自己演不好角色, 更是发奋细读。他们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等多种方式找到材料, 并进行分类汇总, 形成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在“城门徙木”和“商鞅舌战群臣”这两个环节中, 同学们的表演和发挥, 让我感到很高兴。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们展示了自我, 锻炼了胆量。在这一过程中, 虽然花费了学生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他们学习了课文中商鞅的变革创新精神, 培养了合作探究的精神和能力, 可谓是一举多得。这样的教学效果, 是“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

历史活动课面向全体学生, 强调活动, 重视实践,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获取了新的知识, 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历史活动课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历史、评判历史、反省历史, 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变“被动地观望”为“主动地触摸”“要我学”为“我要学”, 为他们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对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探讨 篇5

濮阳县王称固乡一中

刘明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 中也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活动课作为学科活动课,旨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体验性、自主性、探究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这一课型是以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以教学实践作为切入点,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实践,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并在活动中不断建构历史知识和能力。

一、历史活动课主题的选择

教师在确定历史活动课主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教材中的活动课。

上册有寻找历史、编写历史小故事、秦始皇功与过的辩论、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和技能;下册有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历史知识竞赛、设计历史知识示意图。同时教材还附有活动内容、活动目标、活动要求、活动提示以及参考资料。这些活动课类型丰富,有竞赛式、辩论式、历史学法等方面的内容,并与学生学习的内容基本是同步的,给我们的活动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组织好这些活动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充分开发社区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社区、走进社会。朝阳中学高宏老师执教的活动课“我爱我家” 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我区的课程资源基础上组织的一节活动课。

3.结合时政热点和焦点问题组织活动。

“以史为鉴”,历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学习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如结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召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活动课,相信通过这一节活动课,学生会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并能深刻领会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认识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目标。

4.学生感兴趣或者是学生认为是难点的内容。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充分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不要凭教师的好恶选择内容,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都可以作为活动课的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讲述了赵州桥,在课后的“活动与探究” 部分以图画的形式展示了北京颐和国玉带桥、江苏苏州宝带桥、云南丽江黑龙潭桥,学生对“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区有教师就以“桥” 为主题开展了一次活动课。重庆是长江与嘉陵江两江的会合处,市内有重庆长江大桥、嘉陵江大桥,还有新建的石门大桥、黄花园大桥、峨公岩大桥、长江二桥,北碚有朝阳桥、七一桥、文星湾大桥等,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地收集资料,最后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有关“桥” 的历史、建筑特点、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二、历史活动课教学的组织过程 1.确定活动主题。

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主题,但要注意:一是主题不要太大,要具体可行;二是要符合学生的兴趣、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活动的要求。

2.制订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通过活动学生所要达到的学习结果的状况。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要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目标的规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去思考。朝阳中学高老师在“我爱我家”活动课中确定的目标包括以下五方面。

(1)通过对身边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历史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能关注身边的历史。

(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搜集、研究与主题有关的资料,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与合作的能力、表达的能力等。

(3)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些方法,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整理资料的方法等,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

(4)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会与人合作,使学生能关注社会、关注环境,增强学生的历史和社会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能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为建设家乡出谋划策。

(5)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离不开地理,活动过程中渗透史地结合的理念,并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在进行活动课教学的初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只要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并在活动中有所收获,应该说就达到了活动的目的,教师不要过分地强调活动成果水平。

3.学生分组。

在确定主题后,要进行分组,分组时最好让学生自由组合,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能更有效地配合,各组成员内部要进行分工,确定搜集资料的内容。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在确定主题并分组后,进入资料搜集阶段,这一阶段是活动课非常重要的阶段,它决定着活动课的成败。学生资料的来源主要有: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查阅图书馆资料、上网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一些策略上和宏观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研究方法,帮助他们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从而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处理,并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在搜集、整理资料后,将其结果以成果形式在全班或年级交流。成果表达交流方式可以多样化,有论文展示交流、知识竞赛、历史小制作评比、办墙报比赛等。这一环节,教师切不可省去,因为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非常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与人分享,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成果展示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好由学生推举主持人,每组可选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作补充。在学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从而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高老师在“我爱我家” 活动课的成果展示会上,由学生推选出来的两位主持人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上讲台,以洪亮优美的声音说道:

6.活动评价与总结。

对历史活动课教学的探索 篇6

一、开展历史活动课的意义

1.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2009年河北省普通高中从新高一开始实施新课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改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满堂灌”“填鸭式”的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则必须得到改变。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学生死记硬背,不在于机械记忆课本知识,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学,能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在历史课内、课外活动中,教师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发言,相互交流,积极展示学习成果,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课中,新课程理念贯彻始终,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能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完成。

2.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很多学生没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以至于历史课堂成为了教师表演的舞台,造成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缺失。对此,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学习宋词的活动中,我要求学生将重要词人的事迹编写成剧本,然后我帮学生润色“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这样不仅使历史人物的风采在课堂中展现,名篇名句在课堂中传诵,还将历史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了起来,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相融合,多方面再现了历史。学生声情并茂的读诵,多种画面的交相辉映,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使得学生积极参加了活动,从而实现了开展历史活动课的意义。开展历史课活动,学生口头表述历史知识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就能得到提升。

3.开展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整合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藏书和各类的报刊杂志,还有一些历史读物。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条件,让学生搜集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编辑成历史小报。学生在广泛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对历史知识有了重新的认识。学生搜集整理的过程是认识提高的过程,整合材料时经过恰当取舍、合理运用就形成了一定的历史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开展活动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整合历史材料的能力。

4.开展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寻访“丝绸之路”》一课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进行讲授,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文。阅读后,我让几位善于表达,有强烈表现欲望的学生介绍“火焰山”、楼兰古国等历史遗迹。由于学生读课文时很认真,注意了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所以他们讲起来声情并茂,使人如临其境。然后,我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到这些历史遗迹所在的位置,让他们进行古今对比,进而概括出丝绸之路在古代东西交往中所起的作用。在学生阅读与表达时,我进行了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课本中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将有关材料进行整合,归纳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往的纽带,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有力证明。由此可见,活动课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概括能力。

5.开展活动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我们县,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如新石器时代的万坡顶遗址、寨里村商代文化遗址、南邢郭村南北朝时期的李氏墓群、治平寺石塔、周穆王坛山石刻、五马山石雕、历史名人故居等等。赞皇县姓氏众多,很多村落都有着明朝的移民,调查人口迁移问题、了解各姓氏的来源,也可以成为学生活动课的重要内容。因此,我让学生利用星期日或假期走出学校,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到社会中去调查,去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开展历史活动课的基本原则

1.师生共同参与原则

新课程理念强调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它既是指学生参与整个教学的活动,也是指教师以与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共同阅读材料,相互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共同参与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指课堂的教学活动,也包含着社会活动。两者活动的融合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既有助于课堂教学,也促进了课外活动的展开。

2.即时性原则

开展历史活动课有别于其他的课程,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活动所取的成果进行即时性的评价,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活动能够继续有效进行。恰当的即时评价要对评价的内容作出即时、恰当、中肯的评价,否则活动会流于形式,内容也就没有了时效性。

3.活动适宜的原则

历史活动课开展的次数要适宜,一般一个学期,以2-3次为宜。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并要在实效上下工夫。

总之,开展历史活动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实际兴趣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教师要对历史活动课进行内容的设计,力求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乐于学习、乐于探究的氛围。

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 篇7

一、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教学现弊端

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教学弊端主要体现在: (1) 历史课本中活动课教学观念陈旧。 在千篇一律的历史教学模式中, 普遍存在“应试”思想, 学校、老师都只在乎分数高低。 在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教学中, 老师根本不会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只在讲台上讲讲活动内容, 让学生死记硬背下来, 这样的教学方式, 并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历史活动的意义, 学生的活动能力得不到应有锻炼。 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造性与灵敏性渐渐消散, 逐步变成学习的奴隶, 学习就只能是为了应付考试。 (2) 教学方法一成不变。 在现在的历史教学过程中, 初中历史老师都是按照统一的教学方法, 从头到尾干巴巴地讲课本内容, 这不但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而且教学方式没有一点创新, 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活动失去原有目的。

二、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开展的意义

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开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创新精神。 现在社会需要拥有更多知识的人才, 为了让学生适应现在发展的需求, 不管是哪一个学科, 都要树立终身学习思想。 除此之外, 初中历史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有严格界限, 不能只是老师授课, 学生学习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对学生传递知识外, 必须与学生进行交流,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加强教学方式转换, 提升教师的与时俱进的教育意识。 在我国初中历史的课程教育中, 封闭性是其很显著的一个特点, 具体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以课本知识为主, 创新和改变比较少。 所以, 要求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由封闭式逐渐转化为开放式, 初中历史课程教师需要把一些重要的知识融入课堂之中。 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之外, 学生也需要发挥他们自己的作用, 即教师们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 打破被动封闭式学习的现状, 化被动为主动, 开拓自己的视野, 进行开放式探索式学习。 以往的无数教学经验告诉我们, 如果知识得不到更新, 得不到补充, 它就会失去活力, 教育就会逐渐落后, 学生也就跟不上时代。 只有不断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不断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融入新思维与新方法, 才能够适应当前时代潮流, 才能够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

三、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途径

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开展途径主要包括: (1) 开展历史情景模拟活动, 再现历史史实。 在之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 都是教师设置固定的问题, 学生被动思考, 从而让学生丧失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 所以教师必须变化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 增强学生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能对历史教学内容产生疑问, 提出质疑, 从而通过思考、质疑获取知识, 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比如, 教师在对大变革时代中的商鞅变法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模拟情景中, 让部分学生扮演充满智慧的商鞅、改革心急切的周王和争夺土地财产的诸侯等角色, 让其他学生扮演平民等, 再现当时的情景, 从商鞅和平民在广场立威信, 到与诸侯进行唇舌之战, 再到与周王愉快会谈, 最后到周王向诸侯发号施令等场景。 模拟历史情景可以让学生能真实参与其中, 亲身感受自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并可以通过参与此情景的设置, 回归历史, 发现问题, 思考当时的情形, 依据当时的环境提出自己的疑问,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质疑能力。 并且, 这种模拟情景式的教学方式, 比较生动有趣、真实、容易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课本知识, 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熟悉知识的重点在哪里, 除此之外能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思考、讨论、质疑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 巩固记忆历史课本的知识点,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2) 引导学生互动以突破重难点。 初中历史课程的重难点是每个学生都需要理解的内容, 必须进行反复磨炼学习。 对于历史学科而言, 要更好地理解重难点就不得不背诵, 但背诵是学生最不喜欢的学习方式, 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应使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能主动背诵重点知识, 以更快地掌握重难点知识。 初中历史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史实与学生进行互动, 例如红军长征学习部分, 然后让学生思考, 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征精神, 比如坚定不移的信念、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吃苦的进食, 等等, 从而升华情感, 让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发言, 突破教学重难点。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开展非常关键,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 结合实际生活, 不断变化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 积极发表个人想法, 并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情感节操和伟大精神, 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面对生活, 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摘要:长期以来, 初中历史教学只注重对课本知识内容的完善和补充, 而不在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学生对于历史课的感觉就是枯燥无味。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探讨初中历史课本中活动课的开展, 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活动课,弊端,意义,开展途径

参考文献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8

历史活动课的出现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怎样设计组织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怎样能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怎样能让每一堂活动课达到最佳效果。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 对于历史活动课的开展我做了一些思考, 现以七年级中学历史教材 (北师大版) 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 我们要考虑历史活动课的可行性原则。无论是课堂讨论, 还是社会调查, 历史活动课强调活动, 所以必须要做到切实可行。在实践过程中, 指导教师要注意随时观察活动课的进展情况, 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协调实施步骤。活动课的教学设计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当然, 历史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并不是每一课在所有地区都可以进行。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本地的实际情况, 有的可以直接开展, 有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然后才能开展。七年级上册第四课是制作彩陶的活动课, 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陶器, 然后思考课本上的问题, 体会我国远古人类的劳动和智慧。制作陶器需要特定的泥土和工具, 最主要的是泥土。我们这一地区的土质是沙土, 不适合制作使用。这一节课要让每个学生能够亲手制作陶器是不可行的, 所以,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就要改变方式, 把原来的学生亲手制作陶器改为小型陶器展览会。现代城市生活中流行陶吧, 很多人在陶吧中体验亲手制陶的乐趣。这样, 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一部分有制陶体验的学生进行介绍, 并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现在我们身边看到的陶器, 在每件陶器的旁边作简单的文字说明。这样学生既可以了解陶器的制作过程, 又锻炼了查阅资料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 历史活动课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给学生以发挥更多的“自主”“自理”的作用。历史活动课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积极性,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 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 这是历史活动课的所追求的目标。所以, 学生是活动课的主角, 可以自己讨论决定活动的方式, 自行组合小组成员, 分配任务, 从中体会到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重要, 体验到挫折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在活动课中, 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自主权,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可以参与活动的设计、策划, 参与活动的准备, 在活动中施展才华, 并积极对活动的经验或教训作总结, 能全员全程参与。而贯穿于活动课全过程的教师的主导作用, 则是引导、示范, 点拨、升华、拓展等。七年级上册第十九课《走遍“丝绸之路”》, 活动要求学生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并介绍沿途的历史和风土人情, 思考“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情况。以上要求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分段进行、查阅资料、画图说明、文字介绍等清楚地表现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线路以及沿途风光, 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每个人的参与, 同时又兼顾到各组的合作, 共同完成。在完成以上要求的基础上学生还对其中的某些部分内容作新的思考。比如学生会想火焰山是不是就是《西游记》中的火焰山, 古楼兰遗址到底是怎么回事, 它为什么会消失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会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地去找答案,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古代的“丝绸之路”经过我们现在的哪些地方, 现在我们能不能在此开发出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这对我们今天的西部开发是否会有作用。这样这堂历史活动课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也让他们有对现在的思考, 史实结合, 一举两得。

第三, 历史活动课要充分结合各学科知识, 做到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开阔学生的思路,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运用能力。历史活动课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的实践能力, 单纯地利用历史课本中的知识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 也不能真正达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目的, 也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了。七年级上册安排的历史活动课也能充分说明这一点。如第四课《制作彩陶》中小口尖底瓶,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一个用来汲水的瓶子制造成这种形状, 原因是小口肚大尖底在汲水时瓶身可以利用重力作用自动倾斜注水, 尖底的原因则要考虑到黄土沙地, 瓶子放在地上时可以直接将瓶底插入土中, 瓶子直立。思考这一问题时学生就需要有丰富的物理、地理知识和空间想象能力。第二十五课《历史成语故事》比赛, 学生既要弄明白这些成语的来历, 还要明白它们隐含的意义, 同时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比赛结束后, 教师可将部分优秀的作品汇编成一张历史小报, 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都在其中充分体现。另外, 这也可以是语文知识的间接学习。历史活动课的开展也就进一步将学生所学各科知识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也变得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9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课程的改版,综合探究活动课已存在了多年。但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的缺陷,不能将理论和现实中的实践活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存在着很多问题。

1.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思考,一味地把学生的思想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让学生顺着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探究,从而达到目的,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它阻碍了学生成为综合探究活动课的主体。通过课后设置的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产生质疑,提出问题,然后自己独立地去探究,从而达到设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

2. 形式主义

由于综合探究活动课是理想条件下的产物,存在着以下问题:有些并不符合现在初中生的需求,不在其能力范围之内,探究活动设置过多,超出教师和学生的承受范围;有些探究活动课偏离本单元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缺乏理论基础;有些单元的活动并不属于探究活动,但是被冠以“综合探究活动课”。这样,综合探究活动课就成为有形无实的产物。有些教师顺从课本的设置,不自己进行思考和整合,得过且过,学生进行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而是流于形式,达不到设置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学校和教研室就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要求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并进行落实和监督。

3. 评价形式错误化

虽然新课程要求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和终结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但是,激励性评价并不等于肯定式评价,不能一味地赞扬学生的答案,哪怕和本课题风马牛不相及也要赞扬,这样其实是违背了探究活动课设置的初衷。教育评价应该赏罚并重,适当地批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策略的应用

综合探究活动课已存在多年,当发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想着回避它,而是直接面对它。要凭借我们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解决问题,让学生更茁壮地成长。

1. 加强启发诱导,刺激学生思维

综合探究活动课虽然学生是主体,但还是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学生参与到活动课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需要教师把控全局,从质疑问题———提出问题———问题的分析———问题的归纳总结,都需要抓好时机,诱导学生去动手、思考、讨论。同时,还要设计一些开放性、多维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以上都是教师在上综合探究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2. 激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综合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不要死读书,而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自己真正地“动”起来,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走出去,可以将学生自己的实践经验在全班进行分享,并予以鼓励。这样,不仅能促进该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励其他学生。

3. 给予学生探究的勇气

设置综合探究活动课,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勇气。学生要敢于提出质疑,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亦师亦友,如此才能看到智慧的撞击,心灵的碰撞。大家在一起分享经验和感悟,学生再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去学习和接纳。面对教师设置的题目,学生会越战越勇,不怕失败,更加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研究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地去面对它,发现不足,并予以改正。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动手、思考、合作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随之改变。如何能够更好地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课的教学,需要大家不断地去探索。

摘要:《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发现问题,获得经验,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灌输。《历史与社会》这一门综合课程的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探究活动,怎样做才能达到综合探究活动课的目的,值得大家共同去探索研究。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社会实践,增强其动手、思考、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徽.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课程教材研究所.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10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 历史教师的“导”要能抓住时机, 把握火候, 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及时出手。如果“导”得过早, 学生就可能跟不上节奏, 有一种教师牵着学生走的感觉;如果“导”得过迟, 学生的思维就可能遇到障碍, 课堂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提高。历史教师应如何把握“导的时机”呢?

一、活动的情境需要教师适时创设

情境的创设能够激起学生研究历史现象、探究历史规律的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使学生能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如在教学必修二《罗斯福新政》一课时, 一般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往往会先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通常也会从课本上把答案读出来, 课堂气氛相当沉闷。如果换成另一种方式, 课堂效果就会有质的飞跃。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通过时光隧道穿越到1933年的美国, 成为美国罗斯福总统的智库成员, 你将会面临哪些社会问题?对于这些社会问题, 你能为罗斯福总统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总统排忧解难吗?这样, 学生就会有身处其间的感觉, 也就能激发学生探究罗斯福新政措施的兴趣, 使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其间, 课堂效果当然会有显著提高。

二、活动过程需要教师适时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或者是因为教师预设的一些活动难度过高, 活动的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 不时可能出现卡壳的现象, 这时, 历史教师就应该及时点拨、引导,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在教学必修三《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发展》时, 教师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 17、18世纪欧洲兴起启蒙运动, 同时期的中国也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试比较中西启蒙思想家在思想主张上的异同, 并分析出现不同的原因?由于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涉及必修三一、二两个单元, 知识上空间跨度较大, 学生进行这个活动时就很容易出现障碍。教师在这时就有必要进行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回忆17、18世纪中西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找出中西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异同。教师在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17、18世纪中西在社会状况方面的不同, 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出现中西不同的原因。这样, 通过教师的点拨, 把一个大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 难题也就能迎刃而解。

三、活动评价需要教师适时激励

德国著名教育家、有“德国教师的教师”之称的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当一个学生的良好行为出现后, 如能受到及时的激励, 那么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 进一步发挥个人潜能。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 教师准确、合理、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 促进活动目标的实现。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 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的亮点:比如学生独特的思维、创新的角度等等。对于这些亮点教师要适时大加赞扬, 甚至可以将学生的亮点放大,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处于兴奋、积极的学习状态。

四、活动总结时需要教师适时升华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十分准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进行提炼、升华, 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比如在教学必修三第四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 学生通过该单元的学习, 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了初步的了解, 知道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无产阶级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这场思想解放潮流中进行过有益的探索, 但学生的认识是肤浅的、零散的, 教师在此时就有必要进行总结、升华, 指出在这场思想解放潮流中, 诸多派别的探索实际上体现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 这和欧美国家近代化的历程有着明显不同, 欧美国家的近代化经历了思想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三个阶段。这是其一。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出: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的探索与中国国情不相适应, 他们的实践也都相继失败。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救民于水火的思想武器。通过教师这样总结、升华, 就会产生一种点石成金的效果。

当然,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历史课堂要避免出现另一种极端情况, 历史教师在课堂成为包办者, 从上课铃响起至下课铃响止, 整堂课都是教师在不停地讲, 教师成了讲课的机器, 学生成了听课的机器, 这种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历史教师的讲应注意一个度, 做到该出手时才出手。

活动课下历史教学 篇11

关键词:历史 活动教学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c)-0194-01

历史活动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型,它特别注重实践活动与直接体验对于学生发展的必要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动脑动手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获取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各种实践能力。那么,如何上好历史活动课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1 历史活动课的目标及原则

通过历史活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处理历史信息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归纳能力。了解历史学习的过程,即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要求注重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实践式学习。(1)主体性原则。历史活动课必须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前提,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真正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成为内在的理解,作为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气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促使他们自我发动,自我组织,挖掘教材的外延,独立思考,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形成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并作出自己判断的勇气和能力,让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人。(2)客观性原则。历史史实是人类经历过的,是客观存在的,在活动课教学中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史实,不能随意删减、增添不存在的史实,更不能脱离实际,像文学作品那样随意夸谈。活动课应充分发挥学生思维,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镜头”。(3)开放性原则。历史活动课的开放性是以历史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为前提的,开放性是指:活动内容、形式的丰富多样和活动课过程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任务不是完成教师预定的教案,应把学生达到的理解水平、课堂需求作为调整教学进度的根据;活动空间的扩展:由教室到户外,由固定座位到重新组合;人际关系的合作,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谐的合作关系。

2 史活动课的形式及结构

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使活动课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可以使活动课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观看电影图片。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教育手段,直观、形象地再现某些重大的历史场景或历史活动,超越时空,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完整地看一部电影;二是看电影片断集锦。

(2)片断表演。如《鸿门宴》一段,让学生分别扮演项羽、刘邦、项庄、范增,制作简单的道具,展现故事情节。

(3)举行历史故事会。如讲解秦末农民战争的可以让学生搜集材料,讲解揭竿起义、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四面楚歌,鸿门宴等故事,然后将这些故事串起来,就将秦末农民战争的过程、原因、结果都能揭示出来。

(4)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辨论会。如对某一历史人物评价,可先让学生搜集材料,筛选材料,提炼观点,然后展开讨论看谁说的有理有据。

(5)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如学习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师生与毛泽东对话,师生似乎在问:“毛委员,你为什么不去打大城市?为什么要向农村撤退,为什么要上井冈山?”毛泽东自然要作答。由于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献传世,毛泽东的“回答”是原汁原味的。

当然还可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历史论文,写家庭简史,搜集历史资料,制作历史卡片等。

历史活动课的结构可包括三部分:创设历史情景→参与各类活动→总结转化。

第一步:创设历史情景,就是以多種具有生动形象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创设历史情景的方法很多,可以采取创设模拟历史场景的方法,如把教室布置成手工工场、历史会议的会场;也可以采取再现历史背景的方法,如展现文物、音乐渲染、电视和电影播放等;还可以把学生带入社会,选择典型的历史遗址或博物馆,作为学生活动的场所。

第二步:师生在预置的场景中,按照一定的程序展开活动。可以采取由教师一边讲课;一边指导活动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由学生自己组织活动,教师指导的方式。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供具体的实践机会。使学生既有听课、学习的过程,又有参与活动的过程,既动脑,又动手,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第三步:总结转化。通过教师的启发,使学生感悟所学内容的情感基调,做到情与理的统一,使这些认识、经验转化为指导他们思想行为的准则。其方法可采取教师与学生一边活动,一边点拨的方式;也可采取活动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内容,加以启发讲授的方式。

3 历史活动课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做到主题明确。主题是活动课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活动课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目的。

(2)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作为活动课程的主体,使每个学生都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3)活动内容要多样化,切忌盲目性,临时性和一刀切,要有计划,要相对稳定,要打破学科课那种万人一书的老框框。

(4)活动课的形式要坚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讲究实效,要活而不乱,动而有序,真正达到目的。

(5)要打破狭碍的学科界限,充分利用政治、地理、语文方面的知识,培养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总之,上好历史活动课,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课题,需要我们潜心研究,长期实践摸索,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1]刘地煌.开展历史活动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J].中外教学研究,2007,8.

[2]陈仕庆.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61.

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探讨 篇12

一、实现角色转变

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1. 要平等对待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 学生依照分数的高低被分为好学生和后进生, 教师更多地关注“好学生”, 而忽视后进学生。而今天我们要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合作、真诚的对话, 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任务和目标, 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上,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 成为学生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 把教学中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2. 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一方面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 而应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 并且不断在其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 引导其向更高目标前进;另一方面, 教师要从过去的“道德说服者”的传统角色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适应、自我选择。

要把历史教学和人格培养有机结合, 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 勇于表现自我、展现自我。同时历史教学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浓厚情感的良好课堂。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 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 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视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 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媒介, 也是实施新课改的重要依托, 充分合理地用好教材, 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使教材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 也能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 对教材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

新的历史教材是以文明史观按照专题的体例编写的。必修一是政治文明, 必修二是物质文明, 必修三是精神文明, 这样的编写容易人为地把某一个完整的历史事件割裂开。另外, 模块内部各专题的编排, 基本是按照由古到今, 由中到外的这样一个顺序, 这样的话有时不利于同一时代中西方之间的对比学习。例如, 必修一讲古代的政治制度, 专题一讲中国, 专题六讲西方, 之间相隔了五个专题, 在讲授时, 我们把两个专题整合在一起学习, 实现中西方的横向对比, 形成对东西方政治制度特色的清晰认识。

2. 用教材”也是新教材提倡的一种教材功能观。

实施“用教材”在于促进教师正确地运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 从而更好地发挥教材在服务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套教材和以往的教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图文并茂, 而且增加了诸如导语、学习建议、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史学争鸣、学习思考等栏目, 根据课程标准, 我们可以把几个版本的教材如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等加以整合, 保证确实为学生服务, 达到历史教学赋予的功能。为此, 教师要通过“用教材”盘活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以教材为中介创造性地开展教学。

三、教学反思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只有经过反思, 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并对其后的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 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为的依据, 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既有所思, 若不许他传之他人, 那么, 他就要觉得不满足, 甚至感到痛苦, 而对于他人也无价值可言了。”但是, 从历史教师的地位和教育体制上来说, 我们很少能够在一些场合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就是有机会的时候说话也是慎重加小心的。有些真实的想法往往说不出来。反思是教师成长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传统的教学反思途径是写反思日记、写教学随笔等。这些途径有它的好处, 但是缺乏交互性。教师把课堂教学的所得、所失记录下来也只能是自己思考与借鉴, 而现在的网络时代则给了我们更加有效的途径, 如论坛、博客、QQ空间、QQ群等。这种低成本、零技术、个人性的工具, 让教师的反思有了共享性和互动性。这些形式可以独立自由控制, 发表的内容、文体可以自由随意、不拘一格;链接的知识信息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随意添加、删除, 对别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等等。这些形式就是一个开放的私人空间, 正契合了教师自由表达的需求, 当更多的教师乐于思考、善于思考时, 教学也就变得生机盎然了。

上一篇:数字电视版权管理下一篇:大体积砼裂缝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