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2024-10-13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共11篇)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篇1

这个夏天,注定不平凡;

这个夏天,注定终生难忘;

这个夏天,我们分享青春,共筑未来;

这个夏天,我们用行动诠释着“爱、善、诚、勤、俭、美”;

这个夏天,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风采大赛,“痛并快乐着”!

七月,骄阳似火,暑气蒸腾。树叶搭蔫着脑袋,柏油路上散发着刺鼻的味儿,连蝉儿也懒得叫了,一屁股扎进树上睡觉了。顶着下午的烈日,我们正在认真地排练。从集体亮相到情景剧展示再到知识竞答,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任何偏差。集体亮相与情景剧,最考验的是表演功底,要有真情实感,可偏偏我是一个比较淡定的人,喜怒哀乐不轻易表现。看着老师那着急的样子,我突然想,她不会后悔选上我了吧?不对!能从学校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我肯定有我自己的优势,为什么这么不自信呢?我细细琢磨起剧本来,一遍、两遍、三遍……我倒不相信,它难不成比登天还难?回家后,我继续表演给爸妈看,让他们替我“找茬”。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将自己成功融入了剧情中,台词也背得滚瓜烂熟。

知识竞答可是个硬骨头,不仅要熟背熟记,更要活学活用,融会贯通。那一段时间,我的大脑近八成都被“八礼四仪”占据。那么长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们要一字不落地背熟,要能准确地说出第几大条第几小条的内容。有时也曾想放弃,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坚信,滴落的汗水终将迸发出朵朵芬芳的花儿。于是,我每天循序渐进,温故知新,不知不觉中竟然全部烂熟于心了。

一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8月5日的大赛如期而至。集体亮相和情景剧顺利通过,最紧张最具挑战性的知识竞答环节到了!虽说准备充分,但仍不免有些紧张,文明礼仪包罗万象,谁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题目呢?“古时小孩刚开始读书前,会请有名望的先生为其额头中央点上朱砂,请问,这俗称什么?”拿到这个题目,我顿时懵了,真是百密一疏,竟然忽略了儒学这一古老的启蒙习俗。“入学仪式”我忐忑地回答。结果当然错了,应该是“破蒙”。不过,正因为有了遗憾,经历才更加丰富,过程才更加精彩。很快,最后一题尘埃落定,我们共错两题,总分到底如何?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等待的一分钟仿佛有一个世纪之久!大家死盯着显示屏,好像要把那分数从里面抠出来。经过漫长的“煎熬”,分数出来了。啊,我们得了一等奖!那一刻,所有的辛劳和努力都化作欢愉,从我们心中迸发出来,观战室内的老师们也喜极而泣。一个多月的辛苦终于酿就了甘甜,这甘甜,是那么醇厚,那么绵长!

感谢这个夏天,让“八礼”浸润了我们的成长;

感谢这个夏天,让文明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感谢这个夏天,让我们“痛并快乐着”!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篇2

作者:春,

大三的我经历了很多很多,大学经历的这三年匆匆就过去了,有的时候特别感慨三年时间就这么耗费的过来了,三年里学到了什么,我不清楚,三年里,经历了快乐,痛苦,可有了考研目标的我痛并快乐着.

大学里的学生有的时候真的特别奇怪,玩了三年,当确定要考研究生的时候他们惊叹于我的勇气,也再不住的嘲笑,"不要浪费钱了";"别浪费时间了",听到这些话的时候真的感觉自信全都消失了,可想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都是因为三个字"不甘心".谁都不想碌碌无为的过一辈子,人都要往前走.想找工作的打算有过,但是却明白,将来的一天自己会后悔.

大学里的爱情很浪漫,可到了最后的一年,都会变的现实起来,女孩子为了有一个更可靠的依靠,为了自己有一个光明的将来都离开了那些原本爱着她的人,女孩子都喜欢优秀的男人,当她默默的离开你的时候,真的什么想法都没有了,男人痛苦起来真的让人觉得可怕又可怜,我就是从那里经过来的,她们要找一个好工作,工作了想要找一个有能力的老公,为此他们放弃了纯真的爱情.作一个优秀的人,在这一点上爱情也算是一个动力吧!

大学里的友情随着时间淡了有浓,找工作的准备找工作,考研究生的也都在各自复习着,彼此也不是经常在一起,真的很孤独,可上帝曾经就是这么造就生活的规律,当你得到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失去另一个东西,爱情,友情......,我不甘心这么过以后的日子,不甘心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人是自私的,可这自私可能又是考研的动力吧!

痛并快乐着 篇3

正如组织方——中宝协首饰设计委员会秘书吕海燕所表达的:“这条路走起来很艰难,但这条由勇敢者为先锋踏勘出来的道路为广大的设计师们指点了迷津,也成就了这些勇敢者,同时也为我国珠宝行业设计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满足了市场個性化需求。当然,他们这批人目前的成长还面临很多困难,理应得到社会和行业的支持和帮助。我们组织这次设计师工作室展团,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在展出的间隙,记者与这些设计师们展开了对话,他们中有早已被尊称为师长,也确实担当教学和帮带徒弟的资深设计师程学林、邵萍和满开慧,也有小字辈的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刘明明。大家年龄不同、各具所长、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特点:热爱设计工作,坚定地走在中国设计师工作室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百折不挠。

市场曙光初现

“到了今天这样的时候,我们已经都有了承受市场的能力了,加上大的消费环境也产生了很多对独立设计师工作室有需求的消费人群,我感觉,就如同散落在各处的珍珠颗粒被串了起来,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珍珠项链。设计师工作室这個模式正在逐步成长起来。”谈到设计师工作室成长的现状时,行业资深设计师程学林满怀希望地表示。

也许有人会对程学林的一番总结产生质疑,质疑点主要是因为程老师在行业里已经树立了威信,设计水平也堪称一流,到了他这個程度,即使不走设计师工作室这条路子,任何形式的发展都会顺风顺水。然而,2008年才成立大树珠宝设计室的年轻设计师刘明明的成长可以作为补充,有效地说明,设计师工作室这条路子,在中国正在迎接曙光乍现的时刻。参与对话的设计师们一致表示:“设计师队伍是最有活力的,好些设计都是在看节目、旅游,抑或做梦时酝酿出来的。目前大树珠宝已经有了品牌效应,网络注册会员达十几万。”

设计师本身的觉悟,加上消费市场的成熟,以及行业组织的认同和帮助,为广大热爱设计工作的独立设计师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刘明明大学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担当海盗船设计师。在他担任企业设计师工作期间,他看到了设计市场的巨大空间,然而,在企业里,他总感到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束缚制约着他的设计之路。于是,他有了成立独立设计师工作室的念头,并且很快地付诸实施。大树设计工作室自成立到现在,短短3年时间,通过网络和实体店铺的双重运营,已经建立了一大批固定客户群,也初具了一定的品牌号召力。

对于一個设计师而言,刘明明是感性的。在他看来,在当今这個时代,如果一個人的兴趣和爱好能够和职业结合起来,那么释放出的威力必然是无穷的,任何困难都难以阻挡其前进的脚步。“痛并快乐着。”他这样形容自己3年走过的独立设计师工作室道路。

“就设计而言,中国珠宝行业20多年的发展之路,并没有给设计这個行当留出多少话语权,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向消费者宣传着产品的设计多么先进。在这样的背景下,最早冲破重重障碍,勇挑设计师工作室大旗的人们,必然要经历很多磨练,为成长做铺垫。没有前面辛苦的铺垫,就不会有机会成长。”设计师们集体向记者如此表示。

对于刘明明而言,3年独立经营设计工作室的收获,不仅推动事业发展,更多的是改善了自己的性格。“我比以前开朗了,遇到困难能积极主动去克服,不管外界干扰有多大,我都会专心于设计工作。在工作上,我变成了全能杂家,学习了很多在学校和企业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进行了跨号业的融合。比如翡翠知识、玉雕技能,就是因为市场需要迫使自己主动学习补给的。我还认识和交往了很多的朋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刘明明谈到自己经营设计工作室时,克服困难后的自豪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几年,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促使设计师们不断地适应,不断地补给新的知识和技能;反过来,充实的技能又反哺了市场的需求。市场良性循环之势正在形成。

探索独立设计室的可行之路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在设计没有话语权的时代,独立的设计师工作室首要的问题是解决生存之道。

正如台湾设计师的职业化,也是首先解决生存问题。程学林对记者表示:“上世纪90年代初,还未像今天一样有气候的台湾很多设计师就面临群体的生存问题,最难时,他们去摆地摊推销自己的产品。其实,这条路很艰辛,是否能顶得住这些艰辛,在恶劣的环境中,爬起来了,没有被压倒的,就是成功者。”

可喜的是,在眼下的中国珠宝行业,那些富有探索精神的人们硬是在困难重重之下,闯出了属于個体的生存路子,并且这条路的延伸亦有越发光明之态势。

乘着翡翠白玉在国内大行其道的东风,越来越多的独立设计师投入到了翡翠白玉的個性化设计制作工作中。采访中,几位设计师无不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悠久的祖国传统玉石文化积淀,给他们的翡翠玉石個性创作带来无需费时费力宣传便可揽到的需求。

上面所说的大树珠宝设计室的刘明明,当他还是一名海盗船公司里的雇佣设计师时,他便嗅到了这股强劲的东风,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当时薪水不菲的工作,去学习和恶补翡翠知识和雕刻技能,为目后成立独立设计室做好了铺垫。这也是当记者询问刘明明成为一名独立设计室创始人需要哪些担当时,他的回答。“我可以放弃现有的很多东西,去学习设计师道路上需要补给的任何东西,比如,放弃海盗船设计师职业去学习翡翠知识。”这是刘明明的原话。

原本经营画廊,又开始介入到珠宝设计领域,非常具有商业气息的独立设计师满开慧,可谓前卫和大胆。她是最有勇气,也是最善于跨界经营的一位。此次满开慧是以一個名为银殊的设计师原创服饰店参与珠宝联展的。在与记者的对话中,资深的满老师常常会口出豪言,直爽得令人佩服。她一股脑地讲了很多目前国内设计界面临的尴尬。比如,中国市场上产品千人一面、大众对设计认同感很低、盗版抄袭投机严重等等。不过,任凭多少尴尬和危机,在满开慧眼里,总是能找到突破的生机。满开慧表示:“尽管目前不同于西方人喜欢彩色珠宝的夸张和设计感给眼下的国内设计师们很多发展局限,但是,中国自古到今的文化特色使得翡翠白玉成为了设计师最好的珠宝设计载体。这些石头开始需要设计了,也给我们带来了发展的机会。”

“面对抄袭,我们只有走得更快,更新换代更快,这反而也促动了我们的发展和创新的步伐。”满开慧调侃“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原石设计加工入手,寻找到与企业合作的可行性路径,当赚到了生存的资本后,再对我们的独立设计室进行强力有效的宣传和推广。”

整合独立设计师团队

当一些能够担当的独立设计师探路者开始适应市场,有了设计作品,希望回笼资金时,作为这些设计师娘家人的中宝协首饰设计师委员会想得更多的便是如何整合这個团队,帮助大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在协会领导和首饰设计委员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下,首次联展工作组织顺利。吕海燕对记者表示:“在2011年北京珠宝展上第一次进行设计师工作室联展,有7個工作室参与,还有一些工作室想来参加,因为来不及备货未能如愿。所以今年我们要早点准备,吸纳更多的设计师参与联展。”

参与联展的设计师们也承认,联展的最大好处是推广和宣传。

眼下年轻的设计师能在职业化的道路上生存下来的并不多,最大的障碍是缺乏资金推广和宣传。在生存发展过程中,他们中多数往往沦为了工匠,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推不出自己的设计。有的设计师不缺想法,却缺乏应有的工艺技能。参与联展并参与和记者对话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邵萍和程学林均表示:“确实如此,我们设计出来的产品,经常是需要反复地修版,所以,设计师必须要有动手能力。”

也正是因为设计师们有这样抑或那样的困难,加之大家发展的热情十足,显然调动了中宝协首饰设计师委员会整合团队建设的积极性。

满开慧也表示:“大环境的这种抄袭,不尊重原创,不保护知识产权的气候,对设计师成长的限制,更需要设计界多进行交流,大家需要集体取暖,突破冬日的寒冷。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寻找切中市场需求的個性化产品,加以推广和发展显得意义重大。”

对于满开慧的银饰品设计工作室而言,也面临着不被消费者认同的尴尬,因为中国人还处在只认黄金的重材质轻设计的阶段。让多数消费者感觉到设计的价值,还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

别样周娟:痛并快乐着 篇4

缘定今生

或许正如周娟所说, 她与楚剧不期而遇, 表面上看是缘起于年幼时的一次武汉之旅, 但又似乎是前世的因缘。出生在湖北十堰郧西的周娟, 母亲是当地有名的豫剧演员, 父亲是名军人。由于父母工作性质特殊, 无暇专心育女的母亲只好忍痛把年幼的周娟转学到武汉, 托付给武汉的姑妈照顾。9岁那年, 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周娟得知武汉艺术学校来校招考学生, 便懵懵懂懂地前去凑热闹, 没想到, 她开口一曲《东方红》便把所有考官给镇住了。虽然按当时的招考条件, 周娟户口不在武汉录取有些麻烦, 但最后考官们还是被她甜美的嗓音和姣好的面容所折服, 在近2000人的考生中当场破格录取。由于受母亲的耳濡目染, 打小喜欢听京剧的她原本是要填报京剧班的。只因不知楚剧为何物, 临走前神使鬼差地向招收楚剧的老师询问起来, 当听到对方回答说楚剧是武汉最好听最好看的戏时, 二话没说, 她掉头要回报名表, 立即挥笔将报名表上的“京剧”涂改为“楚剧”。就因为这样的一次好奇, 周娟便与楚剧缘定今生, 挚爱不悔。

6年的寒窗苦学, 6年的浇灌浸润, 性格率真好强, 肯吃苦肯钻研、凡事追求最好的周娟, 不仅痴心爱上了楚剧, 并很快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势头成为楚剧院里备受瞩目的一朵新蕾。然而, 正当周娟在《彩凤搏鸦》等戏中以出色的表演绽放出一个好青衣坯子的夺目光彩时, 时运不济的她却遭遇了种种无法冲破的藩篱。开始, 她也试图用自己的才华和执著努力拼出一条属于自己路来, 可是, 由于青春年少, 心理不够成熟, 最后她伤心了, 绝望了!

1989年秋天, 周娟带着“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 赌气离开了心爱的楚剧舞台, 转身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开公司、做生意、唱歌、拍电视, 样样做得风生水起, 有声有色。很快, 会唱楚剧的周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另一个会唱歌的周娟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这一离开就是16年。这16年里, 周娟幸福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结婚生子, 也成功地变身为一个老板一个歌手。然而, 她说锦衣华服并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一次次成功签单也不过是短暂的欢愉, 甚至, 举杯交错间突然飘来的一句熟悉的迓腔, 就会令她的心一下子沉到谷底;常常, 夜半梦中的一个圆场一个甩袖, 就会令她一夜无眠泪湿枕衾。正当她不知如何安放那颗被楚剧牵绊的心, 感叹自己也许这一辈子都无缘再牵手楚剧时, 上天的恩赐却悄悄降临了。2005年, 湖北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为决战第八届艺术节, 决定排演一曲大型革命题材现代戏《大别山人》, 而剧中的女主角桂英不仅吸引了所有楚剧演员们关注的目光, 更成了领导和导演进行甄选的难题。经历了一次次的千挑万选后, 谁也没想到, 最终, 全国著名的大导演余笑予却把目光坚定地锁在了已离开楚剧舞台16年的周娟身上。面对突如其来的幸运和来自方方面面不信任的声音, 不肯服输的周娟决定豁出命来也要挑战一回自己!

“绝地”突围

16年的岁月, 不仅让周娟俊俏的脸上多了几分成熟的美丽, 也无情地让她的身材走了形。因此, 横亘在周娟面前的不光是对久违的舞台充满陌生感, 更大的困难是走样的肥胖形体怎么办?面对一生中难得的幸运和机会, 周娟的脑海里蹦出了一个词:“绝地”突围。

戏中的桂英是大别山变迁中一个典型的青年妇女形象, 故事的跨度从1935年到1950年, 人物也是从一个20岁的苗条未婚女青年横跨到饱经沧桑的中年, 因此, 要承接桂英这个角色, 第一关就是“外形”的突围!为了不辜负导演余笑予和全剧院的期望, 周娟开始了近乎魔鬼式的减肥。每次在身上扎上五六十根银针进行针灸, 然后, 全身涂满燃脂霜, 包上保鲜膜, 到健身房锻炼两个小时, 直到全身湿透。在饮食上, 每天都是黄瓜、西红柿、鸡蛋。功夫不负苦心人, 一段时间下来, 她瘦了二十多斤。

减肥成功后, 接下来便是“表演”的突围。因为以前她演的大多是古装戏, 对现代戏几乎一无所知, 加上多年没有上舞台, 表演的感觉已经丧失殆尽。更要命的是, 她学习的行当与桂英这个角色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为了找回感觉, 周娟开始拼命补课, 查资料、看年代片, 逢戏必看, 就像饥渴的人寻找泉水一样, 贪婪地吸收着养分, 全力以赴寻找心中的桂英, 全身心投入桂英的精神世界。

周娟没有叫大家失望, 她主演的楚剧《大别山人》在“八艺节”上一亮相, 立即赢得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喝彩!有媒体评价说, 《大别山人》不仅使周娟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 也使她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真的感谢已经去世的老爷子余笑予, 更要感谢楚剧的“法力无边”, 从而使对楚剧“单相思”的周娟有了“回头是岸”的今天。否则, 或许商界是多了一个女强人, 而我们的楚剧舞台上却少了一个优秀演员!

艺术的“炼狱”

周娟说, 如果把饰演现代革命题材楚剧《大别山人》里的“桂英”比作自己的“绝地”突围, 那么, 5年后出演武汉市楚剧院为她量身打造的大型现代风情剧《回乡过年》, 不亚于经历了一次艺术的“炼狱”。

大型现代风情楚剧《回乡过年》是一部反映当代农民工生存状态和家园回归的戏。虽然戏中有着“采莲船”、“揣糍粑”等千年沿袭而来的浓郁年俗风情, 但是由于现代戏距离我们的生活太近, 因此无论是故事的发展环境还是人物的表现情态, 都必须真实可信。如何对传统戏剧的形态、语言、形式、程式进行某种解构、变革和重塑, 对于《回乡过年》的主演周娟而言不啻又一道难题。

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表演模式, 没有任何饰演现代戏的表演经验, 年过四旬却要演30岁左右的大龄姑娘, 身为青衣却要变身花旦, 加上演完《大别山人》后体形再度反弹……面对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沟坎, 执著的周娟又一次以决绝的心情扛起《回乡过年》的重任。

在排练的日子里, 周娟每天穿着高跟鞋跑圆场, 每天拼命地减肥, 每天要心系剧组每个人, 苦和累是不言而喻的, 而创造的快乐也是从心底散发在笑声里的。为了把握好“张小满”这个角色, 她起早贪黑, 摸爬滚打, 吃盒饭, 喝凉水, 拼毅力, 拼体力;晚上回家后, 还常常一宿一宿地练唱腔、看剧本, 只为了能在第二天排练时, 能更好把对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完整的表演形态表现出来。

从2009年初排到2012年再次华彩亮相, 《回乡过年》在边演边改的过程中, 局领导和院领导一直不离不弃。然而, 和首演版本相比, 此次排演的《回乡过年》在情节安排、人物设置及主题意蕴上, 几乎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造, 因此, 对于周娟而言, 几乎是要再重新创造一个新角色。令周娟欣慰的是, 在全院的共同努力下, 她终于在舞台上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人生跌宕起伏的“张小满”———在心灵回归的路上, 因无法忘却伤痛, 痛苦着、纠结着, 最后终于在新年的爆竹声中, 宽容拥抱一个崭新的自我。

回望那些或痛苦或快乐的创作过程, 周娟说:“是炼狱, 也是天堂!”

一身担当

每每看着有着几分“爷们儿”侠气又有着几分水样柔情的周娟, 就会情不自禁地想, 要是我们身边能多几个周娟这样的女人就好了, 她的善良、智慧、气度、侠义, 她的能力, 她的一切……该是多么好!可惜, 周娟只有一个!

生为演员, 周娟虽然个人条件并不占优势, 但是, 她的艺术灵气、她天生的好嗓子、她的生命激情, 使她注定是一个好演员。在年复一年的黄金演出季, 无论是大型剧场, 还是在北风呼啸的农村露天土台, 只要观众喜欢, 哪怕一天演三场, 哪怕身体吃不消, 周娟依然是乐此不疲。至于观众为她“送腰台”的场面, 已是司空见惯了。

特别让周娟得意的是, 戏迷们说她把楚剧唱美了。这个美不仅来源于她有副天生的好嗓子, 更得益于她在离开楚剧16年里所学到的现代唱歌发声技巧。因此, 重回楚剧舞台后, 她根据观众的审美需求, 一边用心探索唱腔与塑造人物的内在联系, 一边尝试把现代流行歌曲的发声方法运用到楚剧演唱中来, 用气息控制唱段的激情, 既继承了传统楚剧的韵味, 又大胆创新, 汲取时代的元素。于是, 楚剧里标志性的迓腔在她这里变得更加细腻柔美、韵味悠长;于是, 楚剧的高腔在她的演唱中便具有歌剧的韵律之美。

相对于她那身“唱作念打”的功夫, 她获得的奖并不算多, 但已足以闪耀中国梨园舞台:2006年获得湖北省第八届楚天文华奖“表演一等奖”;2007年获得中国第八届艺术节“文华表演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演员奖”;2008年荣获湖北省十佳优秀文艺人才;2011年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协会中国现代戏贡献奖……

身为女人, 她是幸福的, 可也有着太多的愧疚。贤惠是一个很平常的词汇, 却不是每一个女人都能真的贤惠, 尤其是兼具美丽和才华的女人, 然而周娟却能。虽然每当排戏的时候, 她无暇顾及公公婆婆的生活起居, 无暇顾及老公孩子, 甚至常常因为彻夜练习演唱而把老公“折磨”得快要疯掉, 但是, 在家人眼里, 周娟却是个对家人心细如发呵护备至的“天使”般女人, 特别是在丈夫和儿子的眼里, 周娟不上舞台不唱楚剧时, 是最幸福的时光;而看着周娟在舞台上如醉如痴唱楚剧时, 却是最骄傲的时刻。

作为院里青年团团长, 她是青年演员们的领头雁和榜样。排演《回乡过年》时, 她不仅要全身心演好戏, 还要关心年轻演员们的业务和思想工作。好在周娟的磁场很大, 对舞台心无旁骛, 众人心甘情愿响应她的号召。每每谈及这些, 周娟总会对帮她的人们心怀感念, 并善于将剧院给予的温暖“阳光”化作前行的动力。

眼下, 仍继续行走在《回乡过年》路上的周娟, 或许在接下来的日子会很累、很苦, 甚至可能会有“泪透心肺”的时候, 但她说:“只要能上台唱楚剧, 哪怕历经苦水泡黄连, 也是痛快的。”

痛并快乐着 篇5

不管我愿意与否,我还是毕业了!离开了那个我生活了6年的学校,离开了那一群死党,在新的学校新的环境里交了新的朋友,开始了我新的初中生活!每一天只是起床,洗脸,刷牙,吃饭,上学,放学,写作业,上网,睡觉这样一遍又一遍面无表情木然地重复着!只是偶尔想起了以前的同学,心里会莫名地涌上一丝伤感。

课堂上,我趴在桌子上望着窗外,望着那片飘浮着几朵白云很蓝很蓝的`天空,又一次想起了我的那一群死党们。欢欢,阿洁,小婉,小敏,斯斯还有阿曼,她们此刻怎样样了?过得好吗?大家都考上了不同的学校,以后,都可能没有机会再见面了,而分离,是友谊的终点。一齐相处了4年多,我永远忘不了那段日子!还记得那次我们一齐出手抄报,一齐比赛唱歌,一齐过生日吹蜡烛,一齐欢笑过,一齐去淋雨过,一齐为了一道数学题而争得面红耳赤。太多太多的在一齐。还有发生在那一间教室里的悲欢离合,欢声笑语。老师慈祥的笑脸,同学们友善的微笑不时浮此刻我眼前。我们一齐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点点滴滴想着想着,泪水就不由自主地流下来了,泪水划过脸颊往下滑落,滴落在桌子上,一滴又一滴。

一阵微风吹来,发丝在空中飘舞着。我猛吸一口气,抬头仰望着那片蓝天,心里默念着;我的朋友们啊!没有了我的陪伴,也请你们必须要幸福,幸福地生活下去!我拼命地忍住眼泪,不让它再往下落。告诉自己不能哭,千万不能哭。人生的驿站上常常会有许多过客,他们会陪我们走过一段路,但是当这段路走完,到达十字路口时,他们就会告别我们继续去走那条属于他们的路,在友谊的天空留下一抹忧郁的蓝色。郭敬明曾说过,离别纵然悲伤,完美的记忆却永远停驻我们都要好好的。痛并快乐着所以,此刻我们惟一能做的,就只有带着微笑和不舍为他们祝福,为他们祈祷。

忽然想起了张含韵的一首歌,春夏秋冬/偷偷转了一个圈/忽然发现/遗失了一些时间/记忆里/以前熟悉的画面/是不是/一如从前/这些日子/当我不在你身边/你长高了嘛/还是变瘦了一点/风在吹/心在飞/谁在掉眼泪。

痛并快乐着 篇6

I couldn’t utter a single word after sustaining a severe 2)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t the age of 19. So I nodded as if to say, “OK.”

Dr. Gol then calmly replied, “That’s nice,” and quickly left the room with a smile.

As he was leaving I thought to myself, “Dr. Gol is so nice, so calm and so peaceful.” I tried to reposition myself in my bed as the door closed behind him in order to get more comfortable, but something was not “right” in the hospital hallway. I heard a great 3)commotion. Nothing was wrong with my hearing; there was plenty of screaming coming from the hall.

It was sweet, 4)serene and calm Dr. Gol who was causing the chaos. As soon as he left my room he erupted: “Who’s the nurse taking care of Mike? What’s he doing in bed so early? He’s a 19-year-old victim of TBI, not a 95-year-old stroke victim! Get him out of that bed, and I don’t want him back in bed until he goes to sleep!”

The nurses had never seen Dr. Gol act like that. In fact, they had never heard him raise his voice. They quickly got me out of bed and put me in my wheelchair until 9 p.m. I was miserable. I wanted to get back into my comfortable bed. But throughout the weeks and months that followed the nurses did not want to face “the 5)wrath of Dr. Gol.” Therefore, after therapy I remained in my wheelchair in my room until I went to sleep. Being in the wheelchair for so long was 6)agonizing!

I hated Dr. Gol after that eventful day when he asked me that seemingly simple question while I was trying to relax in bed.

However, years later I loved him, as I realized

Dr. Gol was only doing what was in my best

interest.

When I returned to college after being out for so long, my professors, after learning what had happened to me and realizing that I could no longer read as quickly as before I was hurt, were more than happy to say, “Mike, it’s ok. Just read what you can and we’ll test you on that material.”

However, one professor did not say that. She said, “Mike, I understand you have difficulty in reading. I’ve had many students with visual pro-blems. For those students, I refer them to ‘Recording for the Blind.’ They have access to many textbooks on cassettes. Here’s the phone numbers.”

I “hated” that statement, as I wanted to take the “easy way out.” (My feelings of “hate” we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I had for Dr. Gol on that eventful afternoon in the hospital.) However, I have since learned that the easy way is quite

often the wrong way. Sometimes everyone needs a push. I recently had to be reminded to push myself because I had gotten “lazy” at the gym. However, a “stranger” reminded me to use my right hand. Even though it was difficult, I thanked him for the reminder.

I have learned that the difficult things in life are often the sweet things in life. One cannot experience “beauty” without experiencing “bitterness.” Remember, “push” yourself to “get through the thorns of the rose bush, to experience the beautiful flower of the rose.”

Every time I think of some difficult thing in life, I close my eyes, see Dr. Gol and smile.

感觉怎么样?”一天的痛苦治疗结束后,友善的神经外科医生亚历克

斯·戈尔医生询问我。

19岁的我因大脑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而无法说话。所以,我只能点头示意,像在说:“还好。”

接着,戈尔医生平静地回了一句:“很好。”很快,他就微笑着离开了我的病房。

在他离开的时候,我心里在想:“戈尔医生人真好,沉着又平静。”随着他身后的房门被关上,我努力在床上挪了挪,想换个舒服一点的姿势。但医院的走廊上发生了件“不对劲的”事。我听到一阵很大的喧闹声。我的听觉没有任何问题——走廊上传来了一声声尖叫。

这场混乱是和蔼、沉着且平静的戈尔医生引起的!他一离开我的病房就“爆发”了:“哪位护士在照看迈克?他这么早就躺在床上干什么?他是一个19岁的大脑受创病人,不是一个95岁的中风患者!让他从床上起来,在他应该睡觉之前,我不想看到他躺在床上!”

护士们从未见过戈尔医生这样发脾气。事实上,她们从未听到过他大声讲话。她们迅速地把我从床上转移到轮椅上,一直到晚上9点才让我上床睡觉。我很痛苦。我想回到我那舒适的床上躺着。然而,随后的几周乃至几个月里,护士们并不想看到“戈尔医生大发雷霆”。因此,每次治疗结束后,我得一直坐在我病房里的轮椅上,直到上床睡觉。如此长时间地坐在轮椅上令我痛苦万分!

那是充满变故的一天——我躺在床上想放松休息,而戈尔医生却询问我那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从那天开始,我讨厌他。

然而多年过后,当我意识到戈尔医生是为了我好才那么做时,我对他的厌恶变成了爱!

在离开大学很长一段时间后,我重返校园。教授们了解到我的情况,知道我看书再也不像受伤以前那么快之后,他们都很热心地对我说:“迈克,没问题的。就看你力所能及的吧,我们会依据那些材料来出题测试你。”

可是,有一位教授没有那么说。她说:“迈克,我知道你在阅读上有困难。我有许多有视力问题的学生。对于那些学生,我会向他们推荐‘失明人士有声资料库’。他们可以从那里得到很多有声课本。这是那里的电话号码。”

我“厌恶”那番话,因为我本想走那条“舒适安逸的路”。(我的这种“厌恶”感与在医院里的那个多事的下午我对戈尔医生的厌恶非常相似。)不过,自那以后,我已经意识到,舒适安逸的路往往是错误的路。有时候,每个人都需要有人推一把。最近我去健身时有点“懒散”,得有人提醒我加把劲才行。而就是一个“陌生人”提醒了我要锻炼我的右手。即使那样做很艰难,我还是要感谢他的提醒。

我已经认识到,生活中那些困难的事情往往也是美好的事情。没有经历“痛苦”,就无法感受“美好”。记住,要“激励”自己“穿过布满荆棘的玫瑰花丛,去感受玫瑰花的美丽”。

痛并快乐着——有感于教师生涯 篇7

工作14年了, 蓦然回首,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十四年来, 我哭过、笑过、彷徨过;爱过、恨过、坚持过……

先说说切身之痛吧, 的的确确, 这些年来, 感觉自己好累, 教着主课, 当着班主任, 还兼着学校的其他工作。记得最累的一年, 带着毕业班的语文课, 还做着毕业班的班主任, 同时兼任学校的团委工作, 各种档案、文件、课件, 都压在我的肩上, 使我喘不过气来。手忙脚乱, 不可开交的时候, 我也会发脾气, 流着泪反问自己为什么。那段时间, 每天除了上课就是搞活动, 印材料, 教案、笔记回家写, 根本没有丝毫的休闲和放松时间, 现在想想都觉得后怕。只是到了去年生病住院, 才稍微感觉轻松点。虽然身体上疼痛, 但心里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后来, 有个老师接手我的工作后来看我, 说道:“平时不见你忙, 原来事情这么多啊!”我说我都是晚上回家做, 因为我也是班主任, 白天我也要上课、测体温、消毒、写各种笔记和教案。时间久了, 很多事情都形成了条件反射, 只要学校一找我我就发愁, 电话一响就打怵。

其次, 我想谈谈教学方面。初为人师, 总感觉有很多东西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出来, 生怕因自己一时疏忽耽误了学生美好的前程, 因而总有些惴惴不安, 像是“刚过门的媳妇要见公婆”, 而这时学生用善意的理解支持我, 才使我能够更加细致地备课, 更加努力地讲课, 也更加勤奋地工作。每当一节课非常轻松地上完, 师生配合默契的时候, 我总有一种自得的心态, 回来写过教后记, 总结得失, 心里欣欣然, 颇有幸福之感。心想, 即使是再苦再累, 我也不怕, 也许这就是教师所谓的幸福感吧。

很多时候, 看到一些教师的博客, 或者听到一些人说“教师真累”“教师很不容易”的话, 我总是笑笑。鞋子合不合适, 只有脚知道;教师幸不幸福, 只有教师知道。没有细心的体会, 没有亲身的感受, 又怎知其中滋味?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得失, 总一味求取幸福, 则越是苦难甚多, 幸福甚少。依然记得, 我参加工作时才十九岁, 当时是初中毕业直接考取师范, 然后就工作。学生都十三四岁, 他们是我的第一届学生。那三年和他们吃在一起、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亦师亦友的感情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离别时全体学生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难舍难分。我深知, 他们是真心难舍彼此, 而我又何尝不是呢?直到现在, 这届学生还和我保持联系。每每回忆起那三年的生活, 幸福之感便溢满我心。我以为在他们之后, 我再也不会付出我的真情, 以为他们带走了我的全部热情, 可是我错了。第二届、第三届……直到去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之前的那届初三孩子毕业, 我发现, 我的心会慢慢自动抚平, 再投入到另一拨孩子身上。而且现在想起他们时, 眼前只有一张张青春飞扬的笑脸, 或腼腆或羞涩又抑或是调皮的笑靥, 早已忘却曾经的失望与生气。犹记得15班教室位置偏僻, 炎炎夏日时, 我上课讲到激情处, 便不能自已, 常常汗流浃背;坐在讲桌下的丁春宇就拿出面巾纸递给我。以后上课我总能发现放在讲桌右上角的面巾盒, 起初没有注意, 后来学生告诉我这是丁春宇专门为我准备的, 举动虽小, 但我心里还是涌起一阵感动。这个学生成绩不好, 但写字不错, 我只是在学期初和她聊过天, 赞美了她的字, 她却永远地记住了。

办公室里备有饮水机, 早上我常到楼下拿水, 有一些学生看到我拿着饮水桶下去, 就立马抢过去, 很多时候, 我好说歹说都不能说服他们, 只好任由他们把水扛到楼上。我生病时, 孩子们一脸的担忧关切, 又是短信又是电话问候。我生气失望, 他们也露出懊恼内疚的表情。我结婚时, 请了一周的假, 收到了学生们集体制作的祝福卡和婚庆喜报, 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的祝福和想念, 直到现在读起来都还觉得那样温馨, 那样幸福满满。我时常想, 这是那帮平时让我们操心上火的学生吗?这是那帮简直一点事儿都不懂的学生吗?他们想得多细呀, 都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让人感动, 怎能不让人幸福呢!我总在想, 不要总是抱怨生活枯燥吧, 不是生活不够幸福, 而是我们缺乏感受幸福的心灵, 幸福是需要用心捕捉的, 它是那样细微。教师生涯, 痛并快乐着, 只有这样, 才能发现生活之美满, 幸福之甘甜。

前些天, 濮存昕来北京师范大学公益讲堂做讲座时说, 他喜欢演戏, 喜欢站到舞台上表演, 只有站在那里, 内心深处才会平静, 只有那样才会觉得自己真实存在着。我理解他的那种感受,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我没有想过将来会有什么成就, 什么弘文载道, 上善若水, 灵魂工程师……没有伟大到承载得起那么多。我只是觉得站在那小小方寸之间, 看着信赖求知的眼神, 便安心了。登上讲台, 我常常会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片绿油油的小树林, 每个学生就是一棵小树, 几十棵生机勃勃的小树围绕着你, 他们摇曳着青春的绿叶, 每一束枝条都挥发着生命的活力, 这便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曾经, 我深深感动于这样一篇文章:

我把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教育, 为你消得人憔悴。春风桃李花开日, 秋雨梧桐叶落时, 人去人来, 看着台下柔嫩的身躯渐渐长成“青山”, 看着那熟悉的身影飞向“伊甸园”, 当远方飘来的红叶撩起我的心绪, 当被陌生而又曾经熟悉的倩影拉着倒回二十几年, 重温年轻时旧梦, 暗香浮动, 百思齐涌, 感慨万千, 让沉重的笔又重新耕耘那片故土。当我看到那讲台上的粉笔灰, 就想起了杨朔的诗句:“献身不惜作尘泥”, 还想到“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我常在想, 粉笔虽小, 但如果一辈子拿着它, 抹下的粉末便可以塑一尊洁白的雕像。这时讲台与我融为一道独特风景线上最闪耀的、永恒的明星。托起无数闪烁的星星, 换来的是星光灿烂, 艳丽天。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篇8

(一) 数字化的世界

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体现在影视领域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从早期的《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到今年年初横扫世界各地影坛的3D数字电影《阿凡达》, 这些年来在好莱坞为代表的影视制作公司的带领下, 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精彩的数字电影, 不断的为我们制造了惊艳、美感和神奇。要在上世纪90年代初, 在电视或电影里看到几个惊险镜头, 都会让我们惊叹不已, 以为是某位高人用特技手法拍摄出了这种效果。【1】时至今日, 各种各样令人啧啧称奇的电影电视纷至沓来, 影视似乎变成了无所不能的缔造者。这一切, 都离不开数字影视艺术的万能之手。

(二) 我国数字影视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

面对世界影视界纷纷扰扰的数字化影响, 我国数字影视艺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不少电影电视在拍摄的基础上都开始通过后期制作以期取得更完美的画面和效果。然而, 却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水平, 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计算机软硬件发展慢, 受国外设备和技术限制较多。目前我国影院的数字放映机都是美国CHRISTHE和比利时BARCO公司的产品, 服务器采用美国AVICA公司的产品, 并配备了挪威ANDBERG专用卫星接收机。【2】不管是放映设备还是拍摄制作设备、技术均来自于国外, 没有自己的技术设备支撑。

二是数字技术在我国的影视艺术上还只是辅助技术, 电影仍以拍摄为主。我们对电影的初期制作还停留在“拍”上, 要通过演员、导演等的卖力工作才能有电影作品的出现, 殊不知, 在好莱坞电影的后期制作也早已成为一部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称谓——数字技术艺术家, 他们的工作便是通过高性能计算机和高速网络系统处理拍摄好的电影, 是真实的人物和数字化的人物场景同台演出。

三是我国的数字技术单一, 没有大型的数字影视动画工厂。我国的数字技术在影视创作中的制作相对来说比国外要晚很多。早期的电影如《英雄》等中大量的数字特效镜头都是在国外制作完成的, 近年来虽然政府为启动本土数字技术产业投资建立了一些数字工作室, 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大型的数字技术工厂, 无法满足数字电影的发展需求。

(三) 对策及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认为要发展我国的数字影视艺术, 首要的是注重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当然自己要拥有成熟的技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必须有这方面的觉醒, 努力实现技术设备国产化, 在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全面提升我国电影工业水平;其次是得学习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在制作影视作品的时候要“敢想”, 只有先想到, 才有可能变为现实;最后就是得有专业的工作室予以支撑。有技术有想象, 要呈现出来还需要专业的机构来达成。好莱坞的成功给我们做好了榜样, 大的、规模化的电影制作工厂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二、我国数字影视艺术人才的培养

(一) 我国数字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现状

人才的支撑是技术发展的前提, 不管是要发展自身的影视技术、设备还是要建立自己的动画工厂, 都离不开数字影视人才。我国的数字艺术产业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撑下, 规模迅速扩大, 这也带来了数字艺术人才的巨大缺口, 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此外, 我国现有数字影视艺术培养人才两级分化, 以低端制作或纯研究为主, 兼有研究与制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过少, 人才结构失衡。【3】

(二) 影响我国数字影视艺术人才培养的因素分析

一是我国数字影视艺术的市场很大, 但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很少。在现行热门职业排行榜中, 总是能很容易看到数字艺术人才的字样。究其原因就在于高校培养的该方面的人才数量太少。纵观如今的培训市场, 绝大多数的培训体系都是在软件培训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并没有进行深入的人才特点分析, 对数字影视艺术理解肤浅, 容易忽视数字影视艺术人才内在的艺术特性, 培养不出好的艺术人才。

二是缺乏理论和技能两方面都全面的教师。由于数字艺术发展很快, 包括数字艺术方面的老师, 大部分人都仍处于研究学习阶段。数字影视艺术是一门技术类艺术, 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之上的以技术为核心的艺术, 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才能呈现出好的效果。专业的师资力量的缺乏, 使得学生的培养大打折扣。当前, 高等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 数量普遍不足, 即使有少数对艺术理论或者高科技技术精通的, 也很少能全面掌握这两方面的技能, 如此又怎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艺术人才呢?

三是教学模式落后, 教学设备不足。上文提到过我国数字影视艺术之所以发展缓慢, 有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计算机硬件发展缓慢, 受国外技术和设备制约较多, 反映在影视艺术教学上也是如此。对于数字艺术这种高科技技术而言, 科技技术是关乎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再好的创意主题, 没有相应先进的技术支撑, 只能是空想。软硬件的学习需要设备的支撑, 要从国外引进技术设备都需要较高的成本, 由于资金的不足, 造成教学设备的短缺。而艺术类专业的学费本身已经较高, 也不可能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学生身上。

三、我国数字影视艺术的市场

(一) 我国数字影视艺术市场潜在问题思考

数字影视艺术之所以会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除了上文提高的技术及文化背景的因素外, 还有一点重要原因就在于市场需求。我国不缺乏数字影视艺术的观众, 这点从年初时《阿凡达》的热映即可看出, 当时一票难求的盛况依旧历历在目。然而有观众, 却没有好的高品质的作品来满足观众的需求。我国的数字影视艺术作品在发展中仍有许多问题:首先是不能充分结合技术与理论。没有相应的技术, 固然无法作出好的作品, 但光靠技术, 创意思想和艺术含量不够的话, 出来的作品即使华丽也会显得空洞。其次由于商业化的冲击, 少有艺术家会像以前那样安安静静、扎扎实实的从事艺术事业, 他们的作品考虑更多的是市场, 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好坏。

另外, 我国数字影视艺术的市场并没有得到深度开发, 很少有后续产品, 如:玩具、服装、日用品、动漫、书籍等等。以BBC的动漫作品《花园宝宝》为例, 他们在基础动画的基础上, 同时发行杂志, 是父母可以和小孩一起娱乐, 同时将其中的卡通人物及玩具形象真实的制作出来销售, 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原动画的播出, 更好的占有市场。 (下转126页)

(上接123页)

(二) 完善数字影视艺术市场的初步思考

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是时代和历史的必然, 而艺术想象的价值就在于创造和创新, 它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在数字时代, 数字影视艺术的发展是一创新为其灵魂和动力的, 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同时人们的艺术品味与时代思维相连, 这种和谐的人文精神也正是数字艺术的内在精神。【4】数字电影的发展与电影行业各方面都分不开, 在今后的发展中, 既要注意同国外接轨, 又要注意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产业, 充分利用我国的电影文化和民族工业, 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结语

毋庸置疑, 既然数字艺术的发展是艺术发展的必然, 数字艺术在今后的发展中将更多更好的融入到影视艺术当中。从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虽然我国现阶段的数字影视艺术的发展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大体上已步入正轨, 而且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数字影视艺术的明天会更美好、更辉煌。

参考文献

[1]沈平飙, 浅谈数字影视艺术与设计人才, 电影文学, 2007, (20)

[2]孙苏川, 我国数字广播和数字电影的进展情况, 现代电影技术, 2003, (05) .

[3]王传东, 谈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 http://www.artist.org.cn/student/1/6/200604/37416.html, 2006-4-18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篇9

一、重彩之痛

重彩之痛, 痛在哪里?痛在制作:一则, 制作本身这个动作;二则, “制作”二字的非议。

说到重彩, 不得不说到制作二字。我从不否认重彩的制作之苦。重彩画创作之前的准备工作之繁复, 我想再没有哪个画种能过及它了。

颜料:由于重彩画颜料是比较昂贵的, 特别是颗粒晶体状的新岩。所以我们极尽可能的自己寻找石料及研磨。这个过程中我们犹如采石场的工人, 敲打, 碾碎, 筛……如此反复。

纸:重彩画的纸并不是街面上能直接购买的!由于重彩颜料的媒介是胶而不是水, 且重彩颜料的重量, 所以这就要求纸张的承受能力。而直接从街面上买回的高丽纸或是皮纸的话的承受能力是没有那么强的,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是将两张甚至是三张高丽纸或皮纸 (尤其是皮纸) 裱成一张。这个工序也是非常需要技巧与熟练的, 尤其是画的尺幅越大, 纸张就要越大, 难度也越大。纸张裱好后, 此时的纸张还是生的, 所以我们又要用胶矾水正反两面刷上两到三边将它做熟。而到这, 才刚刚做到一半而已。我们将这做熟的纸张裱在扳子上, 接下来要做的是调蛤粉。蛤粉妆如面粉, 调的过程也像是揉面。不过我们用的是胶水, 要浓胶水。将蛤粉揉成了像面团一样后, 就要摔了, 直摔到面团干裂。这个过程是为了将胶水与蛤粉更好的融合以及摔干水分。待蛤粉摔好后在用清水调成水状, 但不可太稀。此时将它均匀的刷在裱好的纸上。这才基本完成纸张的工序。

媒介----胶:重彩颜料的媒介不水不是油, 而是胶。而且这个胶不是我们普通在文具用品店里买的罐装胶水, 而是从动物身上提炼出来的固体颗粒胶。将它变成胶水需要先用冷水泡, 泡到它们一个个的都发涨, 柔软之后, 才能用80—100度的热水冲泡, 冲泡时搅拌他们, 以保证全部的颗粒都被融化。

工具:重彩画的工具很多很多。不仅仅只是笔。比如, 若是要贴箔的话, 那需要镊子, 竹刀, 甚至电熨斗 (烧箔) 。而笔, 也不再是传统的两只毛笔就能对付的了。刷、毛笔、油画、笔……

这些, 都只是准备工作。而真正的绘画还未开始。

准备工作做好后, 将复写纸铺在裱好的纸张上, 再将素描稿附在上面, 将稿子复写在裱好的纸上。然后做底色。对一幅好的重彩画来说底色是非常重要的。底色的饱满会让整幅画颜色丰富、耐看。

用颜料时, 一些水干颜色可能会结成小团, 我们要先用手指撵开它们在加胶水。调重彩颜料时, 最好是用手指去调, 这样才能去体验到粉末或颗粒是否与胶水调匀。在需要两个颜色调和时, 要么先将两种颗粒或粉末颜色调好混合后在加胶水, 要么两种颗粒或粉末颜色先加胶水调好后再混合到一起调匀。

我们还可以视画面需要进行其他的技法及工具, 如贴箔、贴纸、沥粉……

除了痛在这些繁琐不堪的制作步骤工序外, 我觉得最令人痛的是痛在当今画坛对重彩的非议。

“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有人误认为它是一个新画种, 其实不然。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它始于70年代初, 延续至今, 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它重新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的旗帜, 力求重振汉唐雄风, 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力;它充分利用了现代色彩、材质运用方面的特长, 大胆把西方抽象、及构成与装饰美感引进绘画中来, 以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交织而成的视觉美感, 极大的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 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力。

现代重彩画已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拉开了不小的距离, 现代重彩画将传统的工笔重彩方法与没骨画法, 水墨画, 小写意, 大写意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有的作品工整细腻, 有的作品奔放粗旷, 有的保留线条, 有的没有线条……

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我认为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因为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不知何时开始, “制作”与“写意的书写”似乎成了对立的两面;其实两者是一样的, 都只是绘画众多表达手段中的一种, 谁也取代不了谁;只不过在长期“重文轻技”思想影响下的中国画坛里, 形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写意的书写”仿佛代表拥有了文人脱俗的气质, “制作”则只能给人以工匠式的谨小慎微的印象。那么, 让我们看看山西元代的《永乐宫》, 甘肃敦煌的壁画, 哪一样不是让我们只能屏住呼吸, 抬头仰望, 拜倒在那遒劲有力、连绵数丈不断的线条、个性鲜明的人物造型、鲜艳而沉着的色彩、用沥线贴金法塑造的精致的饰物之下的?这些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传世艺术精品正是出于民间艺匠之手, 出自于一道道严格的制作程序, 现在却谁也不会指责当中的“制作性”。所以, “制作”与“写意的书写”具有同样的魅力, 不同的在于如何运用而已。在原有的细致描绘的工笔画上加斑驳的金属箔, 传统的磨得细细的石青与现代制作工艺造出的粗颗粒的群青交叠在一起, 给人粗中有细、水落石出的感觉, 难以抗拒地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语言;又如在用箔随意做的底子上用墨汁书写, 或用颜色书写, 丝毫没有破坏写意的酣畅淋漓的飘逸;实践证明两者并不矛盾对立, 是可以有机结合的。

当今画坛论及重彩画时, 除了非议它的“制作性”外, 还不时在“传统与创新”“外来的还是本土的”等观念上纠缠不清;其实, 现代重彩画的精神母体是传统中国画, 但它的表现形式及手法很多借鉴了现代的、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表面看来, 这两者之间似乎有着传统与创新的矛盾关系, 但却也能在画面上达到共存的效果。在绘画形式不断飞速更新的当下, 人们对现代重彩画的印象大多被其新奇的技法、斑斓的色彩所吸引, 往往忽视了此画种深扎在传统国画里的根。随着对重彩画技法的学习和熟悉, 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力量。不妨让我们把目光穿越千百年的历史云层, 回望我国的美术史, 可以发现, 如今已成为画人耳熟能详的许多传统技法, 在它形成的年代, 亦是以创新的面目问世的。如今引起众多讨论的现代重彩画源自于唐代, 甚至早于唐之前的魏、晋的敦煌壁画。而中国画至今还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 内里承载的仍是铸就成中国人性格的, 逾千年的道、儒、释精神。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身处的时代, 当下的社会呈多元化发展, 日益宽松的环境催生了许多新生事物, 也催生了容纳新生事物的宽容心态。在此种明朗的背景下, 我们又何必在观念上作茧自缚呢?

二、重彩的快乐

如果有人问我:重彩画给了你什么感受?我的回答是:让我享受了制作的快乐。

事物往往是矛盾而对立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导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的看, 事物都存在它的两面性, 不可以单独而片面的看事物, 那是错误的。那么, 有好当然就有坏, 有优当然也有劣, 有痛苦当然亦有快乐!是的, 上面所述的, 都是在述说着重彩画的相关的种种烦琐的工序, 以及人们对它的非议所带来的些许令人痛苦的, 困扰不堪的迷惑。但我仍是要承认在画重彩画时的制作工序中, 给我带来的种种有别与画其他画种时的截然不同的快乐感受与体验。重彩画在原有的细致描绘的工笔画上加斑驳的金属箔, 传统的磨得细细的石青与现代制作工艺造出的粗颗粒的群青交叠在一起, 给人粗中有细、水落石出的感觉, 难以抗拒地丰富了工笔画的表现语言;又如在用箔随意做的底子上用墨汁书写, 或用颜色书写, 丝毫没有破坏写意的酣畅淋漓的飘逸。

想想看, 软硬不同的笔与厚薄不一的纸轻重交触的感觉, 此中有乐;轻薄如蝉翼般的银箔用竹夹夹起, 手颤抖着, 还要努力保持银箔的平整, 缓慢小心地挪近画板, 连气都不敢呼出, 在即将贴向涂了淡胶水的纸面时, 仿佛有一股瞬间的、无形的力把它吸到纸面上;它往往落在了不是你所预期的位置, 却有另一番感觉, 此一乐也;重彩画的颜料从颗粒状到粉末状都有, 有闪闪发光如钻石般, 亦有朴实如同沙砾, 用透明的瓶子装着, 光是看已赏心悦目, 此又一乐也;自制颜料时, 拿着锤子对着石头敲敲打打, 然后将其倒进筛子摇啊摇的筛着, 就像筛着月光, 这, 不又是一乐吗?颜料用时加胶水, 用手指慢慢研磨搅拌, 以让胶水把每粒颜料粒子包住, 感受着粗颗粒的颜料与手指的亲近, 这道必不可少的操作程序让我得以重温了孩提时与沙土亲近的快乐, 为了这种感受, 我总是刻意拖长调色的时间。在重彩画中, 除了可以贴箔外, 还有一样既经济又十分出效果的技法, 那便是贴纸。这个技法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了。纸有千万种, 透明且有韧性的硫磺纸, 洁白而又柔软的卫生纸, 仿古而又又粗纤维的毛边纸, 渗水且能晕染的生宣纸……在你画画时, 你可以根据画面的内容和肌理需要, 有很多种的选择。比如衣服, 如画面是夏天的景色, 人物的衣着是衬衫, 裙子之类, 那么我们可以选择透明的硫磺纸或者仿古色的毛边纸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是冬天的厚重衣服, 那就可以选择卫生纸或是宣纸了。贴好纸后, 我们可以再视画面需要而做调整, 或上颜色或洒粉。贴纸可以使画面多一种不同的肌理效果, 画面更具层次。当一幅重彩画完成的时候, 那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甚至可以去抚摸它, 那同样是一种触觉的享受:水干或是箔的平滑, 就让你的手指如行驶在宽阔而平坦的柏油马路上;沥粉的圆润, 则是行驶在平滑的坡上;如果颗粒的粗糙, 像是行驶在郊区的沙砾路上, 那么贴纸的大面积的凹凸, 就是在越野了。

重彩画创作的过程同时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 在繁琐的做底、调胶、揉蛤粉团子及前面提到的种种工序中, 我找到了不少乐趣;同时也逐步了解了自己的性格, 知道自己适合在怎样的环境里画画, 而且乐于以这种“磨磨蹭蹭”的方式来画画, 因为我本身就是个慢热型的人。种种繁琐的工序恰好成为我的“热身运动”。一边做这这样热身运动般的准备工作, 一边再慎重的在打量一遍稿子看看可还有需要修改之地以及在心中把腹稿再想想, 这样的颜色搭配可否。虽然有时也会有不耐烦的时候, 但我的激情未被消磨, 反而在游戏般的“制作”中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 最后完全沉浸在一股流淌不断的快乐当中, 正如我的标题, 痛——并快乐着。而且, 重彩没有工笔那样的严谨, 一步错便满盘皆输。重彩错了还能改, 甚至, 可以把整个的色调换一遍, 这样不但无损与画面, 反而可以让整个画面的色彩调子更加丰富起来。这神奇的颜料, 让我这个有些粗心的人获得了改过的机会, 不至让我每每因不小心而痛心疾首。

重彩痛在制作性, 而快乐, 却也在这制作当中。痛在制作, 那是在于一些人往往过于贪恋了制作的“快乐”, 钻进了技法之中, 而忘了本末。迷失在这些新奇的材料和特殊的技法中不能自拔, 画面纯粹堆砌技法与材料, 唯独缺失了本土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我们应该在享受这些新奇的材料和特殊的技法给我们带来的快乐的同时, 不忘对本土传统文化精神营养的吸取。

摘要:“重彩画”一词是由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重彩画是继承我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即色彩表现的一脉, 但为顺应现代绘画的审美意识, 它广泛地吸收水墨画和其他画种的优点, 从而形成现代重彩画。由于重彩画的颜料, 版面材料及工具的特殊导致了重彩画绘画中的“制作”一词出现。颜料需要“制作”, 版面需要“制作”, 媒介, 也需要“制作”。重彩画的“制作性”总是遭到非议, 而必要的制作恰恰是重彩画的最大的特点。然而, 重彩画痛在“制作”却也乐在“制作”。

网上商店痛并快乐着 篇10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讲台时,那一节英语课,内容是学习如何打招呼,做自我介绍,还有道别。我不厌其烦地领着孩子们把Hello!Hi!How are you?I am fine.等读了一遍又一遍。刚开始孩子们还挺有兴趣的,摇头晃脑的,就好像在背古诗。当我看到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听着那稚嫩清脆的声音,我挺享受。后来时间长了,天天读课文,写单词,孩子们也学累了,再加上那么多的课后作业,孩子们疲惫了,丧失了最初的兴趣。再上课的时候,发现孩子们眼睛里的光芒没有了,那一张张垂头丧气的脸,那些黯淡的眼神、低垂的头告诉我,我失败了。

难道作为一名教师,有爱有耐心还不够吗?那我还缺什么呢?这时候,课改宛如一阵春风,吹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宛如甘露,滋润了我们干涸又茫然的心田;又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最重要的是课改告诉我们应该改什么,怎样去改;让我知晓,有爱心远远不够,还应该有方法;有方法还不够,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

一、课改让学生成为主人

老师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独占课堂,一个人表演了。而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孩子们跳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知道这些,后来我在上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比如,上课前我会让他们跟着音乐做律动、唱歌。课中,不再单纯地讲授知识,而是把知识融于有趣的英文游戏中,并且采用分组合作或者比赛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学到所学的知识。然后让他们到讲台上表演,把自己学到的语言通过情景或故事展示出来,或者采用答记者问的形式,让全班孩子来采访等。正如全国著名的英语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刘兆义老师说的那样“Learning by doing/playing/singing/chanting/problem solving”(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唱中学,在念儿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以及“Tell me,I’ll forget;show me,I’ll remember;involve me,I’ll learn.”(告诉我,我会忘记;展示给我,我会记住;但如果让我参与进去,我就能真正学会)。也就是要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把舞台留给学生,实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风采我展现”。

二、课改让老师成为导演

导演是什么?导演就是既要纵观全局,也要注意细节。导演就是设计。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真正实现“学生上课忙,老师下课忙”,就是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所以我在设计每一节课的时候,都会注重小小的细节。比如,让谁来回答问题,是那些胆大的,还是胆小的?学生回答对后,应该怎样鼓励,回答错了又怎样不损害他的自尊心?怎样分组?好学生和好学生分一组还是好学生和差学生互相搭配?练习对话的时候是老师指定哪两个孩子一组好还是由学生自己挑选他们的合作伙伴?老师不仅是导演,更是一个艺术家。比如,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让男孩子说,再让女孩子说,戴眼镜的说,扎辫子的说,留短发的说,穿红衣服的大个子说,打哈欠的说。这样孩子们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会叫到自己,上课不容易走神,而且还可以学会观察细节,比如身边同学的变化等。或者读课文的时候,小组读,全班读,个人读,扮演角色读,反串角色读,模仿老头老太太读等,这样才会增加课堂的有趣性和生动性,才能真正实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最终取得双赢。

三、课改让我快乐地做自己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有些老师认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教师呢,就应该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牺牲自己,委屈自己。过去的教师观,强调的是一种“牺牲”精神,但我想,为什么我们老师只能成为绿叶,而不能是花?我们能不能也成为一朵明艳动人的花,和学生一起盛开在美丽的大花园里,吐露芬芳的气息?我们能不能也像花一样,自信地教学,快乐地教学,幽默地教学,优雅地在教育园地里绽放?

21 世纪已成为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杠杆。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信仰,幸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素质教育的根本就是科学地对待每一个人,唤醒心中的巨人,让天赋自由翱翔。灵魂是需要他们唤醒的,灵魂更是需要自我修炼的,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修炼灵魂,不仅要找到自己的心声,更要帮助他人找到自己的心声。而我们教师从事的正是这样一份唤醒灵魂、修炼灵魂的工作。

作为教师,只有我们自己首先快乐,首先心理健康,才能教出心理健康并且快乐的学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超市,教育更是生命的狂欢。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教育还要让教师体会职业的幸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什么理由让自己不快乐、不幸福?我们为什么要像一个苦行僧,像一根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完全有理由并且也能够快乐地做自己,并且让快乐成为传染病,影响到每个学生。

我不是诗人,无法用漂亮的诗句讴歌我的职业;我不是学者,无法用深邃的思想思考我的价值;我不是歌手,无法用动听的歌喉歌咏我的岗位。然而我是教师,一名小学英语教师,我要在我的脑海里采撷如花的词汇,构筑心中最美丽的诗篇;我要用深深的思索,推演心中最奥妙的哲理;我要用凝重的感情,唱出心中最优美迷人的颂歌——我爱我的职业,我爱我的学生;我课改,我成长,我快乐!

参考文献

痛并快乐着 篇11

——题记

在偌大的教室里,我坐在最后一排,却每天努力地想让自己融入前排同学的学习状态中。毫无疑问,我就是所谓的差生、学渣。

学习差,压力大,头脑发昏,眼睛像熊猫。

一个头,两个大,化学不懂,物理更糟糕。

就算知道自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学霸,但我还是曾默默地努力过,结果在被残酷的现实一顿蹂躏后,只得继续重复学渣的生活:每天早上强迫自己醒来,坐在教室里心不在焉地背书,眼睛总是不自觉地眯起,然后在被自己背的一句“千古风流人物,人道寄奴曾住”给笑醒后,暗骂自己真是个傻瓜。

每当上课的时候,我就为自己的身高感到忧伤——前排的高个子们把我的视线挡了个严实,连见缝插针的机会都不给我。于是乎,我把忧伤化为食欲,只用了半个月就成功进军胖子界。面对这样的“收获”,我更加忧伤了。

每周雷打不动的小考让我心力交瘁,一道会做的题目没做对能让我懊悔好几天,看到试卷上惨不忍睹的分数,我的心都快碎成渣了。

虽然是住校生,但我却一点都不盼望着回家,不是和父母有矛盾,而是怕面对他们看我时那失望的眼神。

作为一个学渣,人生好迷茫啊!不过尽管高考虐我千百遍,我还是要待高考如初恋。不能说我无忧无虑,前面说的种种事情已经表明我有忧有虑,可我还是能在这令人痛苦不堪的生活中寻觅到一点点快乐。比如,每天早上能吃一份香喷喷的早餐,我就会觉得心花怒放;比如,我会为攻克一道“难题”而开心不已,虽然这些题在学霸们眼中不过是“小儿科”,但我不在乎,因为我知道,在高三这个残酷的时间段,放弃便意味着“死亡”,我只有咬牙坚持,哪怕每天只能进步一点点,也不能轻言放弃。

其实,高三是痛苦和快乐并存的。消极的人总把痛苦放大把快乐缩小,还好我不是消极的人。我时常想,再过不久,我就能媳妇熬成婆,熬出头了,到那时我就可以丢掉可恶的化学、物理公式了,就可以不用每天生活在学霸们鄙夷的眼神中了,就可以天下之大任我行了……所以,现如今,我愿意痛并快乐着地走过每一天,我愿意痛并快乐着地写完每一张考卷、上完每一堂课,我愿意痛并快乐着地追赶我前面的每一位学霸,虽然我现在连他们的背影都瞧不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本人当年,物理弄懂了,雄姿英发。化学生物,谈笑间,那都不是事儿。母校重游,班主任夸我,多有出息。人生如梦,此刻我在做梦。

上一篇:4-环己二醇下一篇:业务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