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商店

2024-07-27

移动应用商店(共9篇)

移动应用商店 篇1

腾讯科技讯6月28日消息,据外电报道,很少有科技能够比得上应用程序野火般蔓延的发展速度。自从智能手机取得长足发展以来,应用程序已进入了我们的词典,取代了我们的主屏以及长年累月地占据我们每天的时间。

就像每次淘金热一样,它自然吸引了很多淘金者。无数应用商店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将这个市场的规模推高到了500亿美元以上。现在,几乎任何事情都有针对它的应用程序。

但是,就像每次淘金热一样,热潮终究会过去。虽然远远看上去应用程序市场的发展势头仍然很强劲——据估计,到2020年,它的规模将会超过1000亿美元——但是,当你近距离仔细观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很多令人担忧的裂隙。应用程序疲劳是真实存在的。无论你喜欢不喜欢,这些裂隙会不断扩大,最终让整个房子轰然倒塌。

应用程序的辉煌与衰落

应用程序开发者确实经历了一段黄金发展期。移动媒体超过了其他数字媒体,让昔日众多并不起眼的移动初创公司一跃成为巨头。例如,在2012年,在被社交网络Facebook斥资10亿美元收购后,照片分享应用Instagram摇身一变成为了大咖。而两年前,“阅后即焚”照片分享应用Snapchatd CEO埃文•斯皮格尔(Evan Spiegel)则拒绝了Facebook提出的以30亿美元进行收购的提案,因为他相信这个公司还会继续增值。

在硅谷,现在每出现一家成功的应用程序初创公司,就会倒下一大片初创公司。今年,只有三分之一的移动用户付费购买应用程序。对于免费应用程序来说,统计数字也好不到哪里去:大多数用户平均每个月下载不到一款应用程序。少数付费用户支撑着整个应用程序行业。由于下载量极其低迷,应用程序市场正在逐渐萎缩。

鬼城出现

那些只专注于移动应用程序的公司,将很快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

这实际上是供需的问题。在昔日辉煌的时期,这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应用程序开发商。因此,很多投资者渴望支持这些移动应用开发商。但是,现在的市场已经变得过于饱和了。应用开发公司的数量已出现了暴涨,而需求却出现了猛跌。

部分需求问题则是因为人们无法判断应用程序的价值。人们使用的应用程序背后不知投入了多少资金和人力。就连像健康医疗这样成熟的行业,也无法让其用户使用其应用程序,因为人们无法判断是否值得使用。

这就使得已有的应用程序牢牢地霸占了应用商店。由于没有风险投资的支持,这些资金不足的初创公司也无力反抗乃至推翻这些高高在上的应用程序。复杂的应用程序动辄需要六位数字的成本才能开发出来,而90%的付费应用程序每天赚不到1250美元。算上应用程序维护成本以及公司管理费用,开发应用程序实在是一个很有风险的业务。

更要命的是,科技的发展速度飞快。用户总是要求最新最棒的应用程序,一些较小的移动应用开发商,没有像大开发商那样的资源,无法像他们那样每三周升级一次他们的应用程序。

专营店的困境

最后,移动应用开发公司无法长久生存下去,因为没有技术可以永生。应用程序已存在十年了,这已达到了一般科技的寿命。它很快会像一阵风吹过。那些只专注于开发应用程序的公司很可能也会随风而去。

当然,应用程序不会一夜之间就消失殆尽。在未来几年内,一些应用开发公司仍能够勉强获得利润。但是,一些平台供应商,例如谷歌(微博),已预见到单一的应用程序业务已进入黄昏。那些拒绝迎接新事物——例如,像那些具有自动对话功能的软件——的公司,将会被市场淘汰。

虽然应用程序已彻底改变了整个科技行业,但是现在,应用程序开发商是时候转型了,是时候将其技能应用到稳健的、联网的数字产品上来了。

移动应用商店 篇2

比达咨询(BigData-Research,简称BDR)移动用户调研平台《微参与》调查结果显示:360手机助手安装率最高,应用宝和百度手机助手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名;用户手机中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约占2成市场,其中小米应用商店、可可软件商店和华为应用商店表现较好。在四家重点应用商店中,360手机助手在智能手机品牌中分布最均匀,小米应用商店分散性最差。

1、360手机助手用户安装率最高

2、手机厂商应用商店约占两成市场份额

第三方应用商店在不同品牌手机中的安装率相对均匀。三星手机安装率最高,为19.8%,小米以11.9%位居第二,魅族名列第三,其他七个品牌安装率相差不大。手机厂商应用商店安装集中在小米和华为两个品牌,其中小米手机占近五成份额。

3、360手机助手在智能手机品牌中分布最均匀

移动应用商店 篇3

2009年8月中国移动推出全球第一家由运营商主导开发的移动应用商场 (Mobile Market) , 在手机应用领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移动MM顺应大众参与创新的潮流, 强调开放性。个人开发者可以通过移动MM将自己的独特创意分享给大众, 获得肯定的同时得到可观的报酬。随着用户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对种类丰富、功能繁多的应用的巨大需求随之产生。当网络将生产工具交给大众, 市场的进入门槛不断降低, 每个应用都能通过平台找到顾客群时, 应用市场的长尾便繁荣起来。

二、移动MM的开放性

当越来越多的手机应用涌现出来, 人们发现将这些应用整合在一个平台上供用户根据喜好和需要下载能产生单个应用不能比拟的丰厚利润, 于是应用商店应运而生。它将数以万计的应用集合起来, 将他们变成易于寻找、唾手可得的服务, 在应用和用户群达到一定规模后释放出市场潜在的巨大价值。

开放性是移动MM的典型特征。移动MM将个体开发者引入开发群体中, 让大众驱动创新、参与创新。这不仅能扩充开发队伍、拓展组织边界、降低开发费用, 更为手机应用的创新、改进和推广找到了捷径。

随着科技进步, 编程知识和软件工具迅速普及, 开发程序不再专属于那些IT专家, 任何对技术感兴趣, 想要亲自动手改善服务体验的人都可以做到。应用开发者的队伍正以几何速度不断扩大, 消费者与应用开发者的角色界限也不断模糊, 呈现逐步融合的趋势。与以往由精英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不同, 现在开发者的队伍中不仅有网络巨擘、创新团队还有个体开发者 (包括对自己使用的应用不满意, 想要完善功能、改进体验的消费者和业余爱好者) 。

让大众参与创新是企业降低成本、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与偏好的不二选择。这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模式难以发现客户需求的困难, 还可以让小众市场的业务营销和传播变得精准、迅捷。个体开发者本身也是各种手机应用的消费者, 他们使用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手机应用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手机应用的缺点和不足, 借助自己电脑上的编程软件开发出克服原有缺陷或满足个性需要的新产品。这种新版本的推出在效率和质量上远远优于传统的公司创新模式——大众最了解自己的需求且最有动力推陈出新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便捷。当这些个体开发者开发出新应用后他们会自发地将其推广给周围的人。正如俗语所言:“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他们交往的人和他们志同道合、意趣相投。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交圈更有效率地将应用推送给特定的小众市场。

三、相关措施与建议

移动MM已经为大众参与创新打开了一扇门, 其开放性会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活力。但如何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最心仪、最适合自己的应用、在维持低进入门槛的同时增强平台粘性、管理和激励不同类型的开发者, 中国移动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完善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个人资料和浏览记录将用户归类

根据同类型用户的选择与评价为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应用。使用一个应用的成本不仅有购买费用, 还包括前期的搜索、挑选时间。用户若是不能在自己可容忍的时间范围内找到心仪的应用, 那他可能再也不会使用移动MM平台。优秀的推荐系统不仅要给用户提供丰富的选择, 更要帮助他们搜索, 用户会在推荐系统的支持和鼓励下不断探索、尝试自己本未考虑的新奇应用。

2. 让用户成为“资深推荐人”。

开发者对应用的定义并不能准确地表达用户对它的感受。一旦应用上线, 就将它交给用户来评价。精美的应用描述会引起用户的兴趣, 但其他用户对同款产品的评价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是否下载使用的最终决定。通过让用户自由地发表使用评论、推荐与评分, 不仅可以大大减轻公司员工在应用管理和分类方面的工作负担, 还能使用户感受到自己的想法被倾听的满足感, 从心理上增强平台和用户的互动与联系, 增强了平台的黏性。

3. 引入SNS的运作模式, 充分发挥网络社区的作用。

网络社区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隔阂, 将分散在各处的创造力凝聚在一起。社区不仅能帮助用户找到属于自己的小众群体, 找到归属感, 更可以帮助那些边缘应用找到最适合的目标群体。由于手机屏幕的大小限制了用户的选择, 排名不同的应用收益差距悬殊:雄踞排行榜TOP10的应用能赚得盆满钵溢, 而排名靠后的应用下载量寥寥无几, 收益惨不忍睹。网络社区为这些针对小众群体的边缘应用提供了宣传平台, 通过小众群体内的朋友推荐, 这些应用也能达到不错的下载量, 并受到圈子内伙伴的认同和肯定。当网络社区发动群体力量为每个用户寻找他想要但很难找到的稀缺应用时, 用户对社区的依赖就在互动和反馈中不断增强。

4. 分对象使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位于“头部”、排名靠前的开发者多以商业目的为主, 丰厚的物质回报是他们的目标。位于“尾部”、排名靠后的为数众多的个体开发者则更多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移动MM可采取社区虚拟财富及评级来激励个体开发者。

5. 让市场评测应用。

一个成功的聚合平台既需要大热门产品来迎合大众需要, 也需要大量的非热门产品填补利基市场的缝隙。降低进入门槛可以使平台提供的手机应用种类与规模不断扩大, 但各种应用良莠不齐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移动MM要充分调动大众的积极性, 利用群体智慧的评测能力去芜存菁, 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免去被低质量应用骚扰的麻烦。

参考文献

[1]Chris Anderson, 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M].United States:Hyperion, 2006.[1]Chris Anderson, The Long Tail: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elling Less of More[M].United States:Hyperion, 2006.

移动应用商店 篇4

Win8应用商店是下载Modern应用的官方渠道,默认情况下Win8系统会自动显示来自应用商店的通知,但很多Win8用户并不使用应用商店,那么如何禁止它显示通知呢?

操作方法

1.鼠标移动到屏幕右下角,在应用商店中打开Charm栏,选择设置,

2.在设置中选择权限。

3.将允许此应用显示通知设定为关闭状态。

4.完成操作。

移动应用商店 篇5

1.1 xPhone和软件商店现象

这一年来App Store应用软件商店很红,它是苹果公司专供iPhone和iPod Touch下载应用程序的地方,且是唯一渠道。自2008年7月上线后深受开发者和最终用户的欢迎,商店中已有超过6万个应用,单是上线后第一个月的下载收入达3 000万美元。大部分属于Widget且为本地应用如游戏等,界面绚丽、功能简单、用户体验良好。该软件商店相关情况大量媒体均有报道,本文不再展开。

自从App Store“火”了之后,短短1年多时间里面各类商店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各方似乎除开办商店外别无他路可选;当然,大部分公司只是在山寨苹果而已。其中有点名气包括Nokia推出的Ovi软件下载商店(实际上时间比App Store要早),2008年10月Google在GPhone手机上推出的Android Market,还有同年Palm公司、RIM公司和微软公司所推的软件商店,这里值得一提早在2001年,高通公司首次推出的brew应用环境,就是手机软件商店模式的先驱。商店模式只不过是通过苹果的App Store得到了大大的发扬。

对此,笔者将这些公司和他们专属的终端统称为xPhone,销售软件的超市、应用市场或者软件商店统称为软件商店。

1.2 值得我们关注的和特征

苹果公司通过其软件商店做到的三点值得我们关注:

(1) 对“最终用户”:可以获取到更多的实用程序,体验良好,购买方便。用户通过信用卡购买应用,口碑传播快;门户设计让用户感觉在逛商店,购买意愿强;商店界面/购买流程/付费方式与iTunes类似,其用户容易转为Store用户。

(2) 对“应用开发者”:不管是专业软件开发公司还是个人开发者都有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开发方主要的投入是软件开发的技术投入和运营,得到的回报是通过App Store销售软件收入70%的分成。

(3) 而对于“苹果公司”:掌握了开发者资源,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苹果的投入主要是维护应用发布平台App Store,建立开发者社区和发布开发工具SDK。得到的回报包括:以30/70的分成模式、低进入门槛和强有力的开发支持汇聚大量开发者,极大丰富iPhone应用的同时产生直接的软件销售收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到苹果的移动软件平台构建价值链。提升用户对iPhone终端品牌的忠诚度,持续吸引和刺激用户消费;最终促进iPhone手机销量,带来新的收入。

上面所说的Palm、微软等非运营商主导的软件商店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与苹果的App Store大同小异,打的算盘也没什么大不同,不外乎也是聚拢自己系统相关的产业实力、增加手机销售或者提升各自操作系统的全球市场份额。但这里面有些另类的就是GOOGLE了,原因自不必多解释。

只要是这类型(非运营商)开办的软件商店,不管是谁家的,都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共同特征:

(1) 面向智能终端;

(2) 基本上都是单一操作系统或者是同一系列操作系统的少数类型终端;

(3) 开发者要适配的机型较少(相比运营商角度);

(4) 用户基本采用的是非运营商渠道的付费方式,如信用卡付费;

(5) 商店有大量免费的软件供下载使用,App Store约25%,还有大量DEMO版本的软件;

(6) 个人开发者和用户自创内容 (UGC) 所占比例高;

(7) 等等。

1.3 软件商店的发展

从趋势上判断,这场由App Store引发的跟风热潮方兴未艾,还会有更多的运营商和非运营商方投身其中。但现状是,除了目前App Store赚足人气和收益,其他各商店还没有什么大的收入或者实质影响。哪怕就是苹果公司,相比其终端销售的几十上百亿美金收益来说,超过15亿次的用户软件下载分成后给苹果带来的也只是1亿多美金的正式收入。但终端制造商们肯定还会继续模仿Store推各自的商店,并由此渠道更大胆、更深入地渗透到原只属于通信运营商的移动增值业务的合作经营中。

从价值链看,xPhone们及其商店加速了移动通信服务链的裂变和衍生,价值链上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和价值边界变得模糊,xPhone们引入了新的价值链上下游合作模式,使运营商与其他环节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也使人们清楚地看到除了运营商还有新生力量也具备对价值链的端到端整合能力,运营商不再是唯一的链条核心。而移动用户除运营商渠道外,也有了新的应用软件获取渠道,用户的需求和应用开发者(商)的创新都得到释放。

从另一个角度看,只要是涉及到运营,即使不是通信运营商,xPhone们的商店同样有运营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就像前不久苹果公司被FCC调查关于软件和内容审查制度。从App Store开张至今,经过审核的全新软件和更新软件超过20万项,而该商店的审核团队只有40人,经测算每个人每6分钟就要审核完成一项软件,因此某些违反规定的软件躲过审核者的眼睛,也是可以理解的。

软件作为商品销售,放在商店里面卖,一样有严重的“长尾现象”。但是我们要知道,毕竟移动互联网不等同于互联网,大量开发者的作品如果长期处于“尾部”、保持低收入或者零收入,也将在物质支持上无以为继,在精神上又缺少大互联网大量传播带来的极大满足感,开发热情就无法持续激发和保障。长久以往,“草根”的移动互联网创富越来越只是“神话”。

软件商店的商品同质化会日趋严重、创新力增长速度放缓,导致随着应用数量的增加和下载量的增加,苹果这样的公司的收益虽然还会有所上涨,但收益的上升速度和应用数增长速度、用户下载量的增长越来越不成比例,也就是新增部分的赢利能力将下降。

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这些公司,通过软件商店实现了从手机终端制造和销售,到手机软件销售,甚至是介入或者主导增值业务运营,重新定义了产业链的角色分工,并将传统运营商的角色进一步“管道化”,笔者认为这对像苹果这样的公司来说无疑是“革命性”的,意义重大。

2 运营商和软件商店

2.1 国内移动增值业务运营情况

虽然从各大咨询公司的预测或者历年运营商报表数据看,中国移动增值业务不管是市场规模还是运营商从增值业务上的收入等都显得喜人的。但是,剥除掉业务套餐捆绑中传统业务的转移补贴、剥除掉传统SMS收入、剥除掉SP们违章制造的虚假繁荣等等这些之后,再与美、日、韩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的数据对标,尤其是结合为增值业务所投入的各项成本总和,以及整个增值业务发展的产业链健康状况,功过情况相信大家自有判断。

移动增值业务运营涵盖的工作范畴很广,本文只以与软件商店相关的关键环节为例,包括有产品管理、合作伙伴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业务支撑系统管理、数据的常规化分析和深度运营问题。

其实对于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来说,都已有类似软件商店的实体运作数年,如中移的百宝箱、电信的BREW超市、JAVA下载平台等,当然,软件商品的用户手机客户端、展现、商品获取和计费策略上可能与目前最新的软件商店在表现形式有些不同。另外,各运营商也分别已有象“移动梦网”和“互联星空”这些增值业务平台及门户,但具体的运作都谈不上很成功。例如运营商门户被旁路,中国移动的数据网络93%的流量都与移动梦网无关;而访问梦网资源的用户,80%也不是从梦网门户进入的;越来越多的中国手机用户直接选择的是FREE WAP或者WEB上面的资源。对比韩国情况,运营商SKT的NATE门户已经是全韩国数一数二的顶级门户。

国内现状是表面开放而实质性还是“一言堂”,长期垄断和“价值链老大”的思维和做法已经伤害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各运营商也还未形成真正促进移动增值业务高速发展的运营机制,往往是“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对移动增值业务运营的管控策略、方法都还经常摇摆不定。手机用户作为增值业务的消费者,对运营商渠道获取增值业务的信任程度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产业融合不断加速,电信运营商的利益空间正遭受价值链上下游挤压,面临着包括xPhone们所带来的外部变化的压力。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正在演化为联盟之间的竞争。

另一个问题是运营商的创新能力不足和原创资源获取能力弱:无论运营商门户还是自有业务领域,缺乏对UGC和应用开发者的有效支持手段,为什么不是“有效”下文将做解释,对外部合作伙伴的扶持不足;在跨行业竞争中,正在失去争夺价值链最顶端的主动性。

2.2 运营商对软件商店的反应和动作

自苹果软件商店的火烧红了各方的眼,运营商自不甘落后奋起追赶,国内运营商更是唯恐落后,基本上都已在学习xPhone的模式,忙于建设软件商店平台、门户和商店客户端。

2009年5月,沃达丰宣布推出应用商店,向各种型号的手机用户出售游戏、新闻和旅行应用软件;在此之前,Orange和O2都已经推出了商店;Verizon也在动作中。不过,对于运营商积极介入软件应用商店,除了说是受苹果成功的“诱惑”而导致的冲动外,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成功案例和迹象。

中国移动于2009年5月初步推出了经过一年时间准备的手机软件商店Mobile Market(简称“移动MM”), 8月基本向公众开放。价值链主体包括了中国移动、应用提供商/个人开发者、终端厂商和最终用户,中移保持代计费代收费和渠道的核心优势。据报道,中国电信已于9月底开放商店的公测,中国联通的手机软件“沃商城”也将于10月份上线。

对运营商这些动作究其原因,或者说分析其“驱动力”:

(1) 电信运营商利益空间正遭受价值链上下游挤压,如2008年国内全年手机应用下载次数约为2.4亿次,其中通过中国移动各平台的应用下载次数仅占18%左右。为不完全沦为“只做管道”,运营商需要“武器”进行反击。

(2)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正演化为联盟之间的竞争,移动互联网的产业正在融合加速;只有有所动作,让产业链上优质资源和创新力量围绕自己转,形成同盟才能够增强竞争力。

(3) 当前开发者开发的大量手机应用,由于没有合作模式,无法和运营商直接合作,绝大部分只能通过WEB、独立WAP网站、第三方客户端等渠道分发,难于真正直接盈利;而另一方面运营商缺乏对UGC和应用开发者的有效支持手段,在跨行业竞争中将可能失去主动性。

(4) 借助互联网吸引创新源头,争夺用户访问互联网的入口,建立端到端闭合通道,整合移动互联网数字内容,为终端用户提供“下载-体验-订购-使用-存储”的一体化体验。

(5) 当然啦,还有一条就是“顺应”软件商店热潮,哪怕就是被动地,也要实施类似的事情。

运营商们寄希望于软件商店做到增值业务运营根本性革新,也可谓路漫漫荆棘满途。理性地看运营商软件商店,笔者认为大张旗鼓兴建商店也只有可能做到“改良”,并没有像非运营商方的商店所带来的各方地位和角色的改变、产业链转型、用户的态度转变等的变化。

3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运营商增值业务运营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移动运营商掌握了用户订购关系和接入资源瓶颈而在产业链中处于领导地位,运营商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有条件地向第三方开放移动增值服务的提供能力和选择合作伙伴。在移动互联网新时代,随着网络、终端以及增值业务开发技术的发展,使拥有垄断资源变得越来越困难。运营商的地位也主动性或者被动性地发生了改变,运营商的产业链主导权被“分散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开放、合作、多赢才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旋律。决心在这个时代有所作为的运营商,都要顺应这个旋律,消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不和谐问题。

具体到运营商在运营软件商店方面,在移动增值业务运营中有如下三大方面的工作要做得出色:

(1) 吸引合作伙伴持续创新和上传商品,分享收益;

(2) 正确管理商品,并使合适的商品和合适的消费者联结起来;

(3) 做好商品展示和营销,使用户信任地下载使用,并且愿意为此掏钱。

3.1 用户信心和运营商信用是核心问题

没有活水哪得“清渠”,本来“掌握用户资料信息”、“能够提供手机代收费的移动支付”这两点都是运营商做软件商店的优势,但目前恰恰正是运营商的短板。设想手机用户担心移动增值业务的陷阱、乱收费、无法免费体验等问题,运营商建设得再漂亮的商店,商店里面有再琳琅满目的商品,用户也是不敢来的,那么价值链中还能够有健康的价值流动吗?运营商的业务运营自然无从谈起。

在中国社会普遍缺乏信用经济的今天,特别是各运营商合作体系内的SP们多年来涸泽而渔、持续违规,信用缺失已成为了最严重的问题。经历过被强行定制、无端扣费、陷入欺骗陷阱后,公众已很难再相信不会有收费陷阱和强绑了。个中原因错综复杂,远不是由于个别SP违规所导致的,而是业务运营所依存的土壤有更大的问题,但这不是本次文章重点,不再赘述。

目前国外软件商店普遍使用信用卡支付方式,但毕竟那是国外,国内商店更现实的做法还是代计费和话费代收费的形式。遗憾的是不管是梦网还是其他运营商,最应该做好的代收费却做得各方不甚满意:既无法像支付宝一样保障用户得到满意的服务之后再付费,也没法及时给SP提供清晰明白的结算依据,而运营商自己也正遭受各种套利行为。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移动增值产品的消费,直接用信用卡还不流行,用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手段还不足够成熟,在这种情况下运营商利用手机帐户的收费渠道好像变得已经是较佳方案了,但是,运营商能否抓住通过建设和运营软件商店来重塑诚信形象,显然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完成。

3.2 商品管理和风险控制是关键

(1) 商品管理

对于软件商店,商品是否足够多、是否足够丰富这点似乎不用太过担心,沉淀动辄上万个软件也不是太大难题,大量创新性不足的应用都是改头换面又重新登场了。但两个问题比较考验运营能力:

商品如何科学地“陈列和推荐”?道理上常说“客户总是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是知道什么是自己要的”,用户本身在手机上1~2次的操作之内能够见到的软件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准确的推荐可以让用户轻松快速找到合适软件,也让软件能够找到合适的消费群。推荐和置顶的程序和规则要做到让开发方和绝大多数用户都能够满意,这确实是个大难题,运营商也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才能够不断优化的。即使引入了评估和排名,究竟排名是运营商和商店说了算?还是完全由用户的点评和喜好说了算呢?还是两者以一定的规则相互结合呢?不管是哪种方式,运营商都要为商店建立详细的分类索引,提供人性化搜索引擎和各类软件排行榜、推荐榜等,使用户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应用;并建设用户用于反馈和讨论的渠道,例如用户社区、门户、虚拟营业厅等;通过真正的实际数据、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商品推荐和开发者的优胜劣汰。

商品如何保持足够的精彩和有吸引力?这就要求运营商一定要坚持“开放”的心态和合作模式,不拘一格欢迎差异化和创新商品。不要动辄觉得某项业务盈利前景好,或者某项业务所谓的“战略意义重大”,除了自建自营别无他法,而且还排斥封杀市场上类似产品存在。设想一下作为SP或者个体开发者,难道都能够准确判断自己开发的产品在功能上没有跟你运营商的自营商品是否重叠?长此以往开发方必然是处处过度谨慎、畏手畏脚,影响创新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哪怕是原来已经确定为只能够自营的业务,例如手机导航、即时消息等,都应该放宽限制,让类似的、甚至更优秀的软件进入商店,只要相互间不是百分百完全同质重叠。

(2) 审核与风险控制

许多媒体都说,运营商软件商店不再只是为少数SP提供代收费渠道,更多是发挥平台聚合和销售渠道的功能,使业界有兴趣和创作能力的原创者可以跳过SP的“盘剥”,直接与运营商签约,销售原创软件、阅读类内容、音乐等,这样可以大大激发个人开发者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运营商又能够广开门道获得各种创新性强的内容或者软件。这听起来似乎对运营商、对开发者,甚至对最终用户都是“很美的”故事。

但是,这里面要真正实现上述理想的话,有两个大的“槛”:

第一,允许普罗大众上传UGC内容,对于运营商来说,却是需要非常的谨慎,UGC涵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或者混合多媒体各种格式,对于不是直接以内容表现的软件,要审核出其中有无木马、恶意软件、收费陷阱更近乎不可能,这不是靠完善一套自动审核软件或者配备一些专职人员就能够胜任的,真出了问题也不是运营商的免责声明就能够脱得了干系的。所以笔者判断这种UGC也许在互联网上有所作为,但通过移动运营商渠道得到大的发展在目前是不可能,最多是在运营商严格审核之下小规模试水,通过几名有名气或者影响力的作者做做“有”的代表。

第二,对于软件,不像一张图片或者一首音乐这种内容型商品那么容易适配到多类型手机上面,每款软件的客户端都要适配大量终端,这也是运营商商店与非运营商方主导商店的不同,原创者或者原创团队还要承担商品持续优化和维护,例如接受用户咨询、投诉等,都不是单个开发者能力所能够承受的。

再者,对于涉及到运营商直接运营媒体内容的,还会有国家法律法规、新闻媒体出版规定、社会道德等等一系列运营风险,这些责任运营商都能够负责得了吗?

由此判断,虽然到了软件商店时代,想要做好运营保证持续收益,主要还得靠有一定实力和规模、有资质的CP/SP们;个人创作和UGC的盈利不会成为普遍现象。

当然了,不管是传统CP/SP们的软件和内容、还是自由创作者的作品要在商店发布,运营商都应该通过在应用上架时的一整套完善审查和测试制度,从安全性、可靠性、内容合法性、实际功能是否符合应用描述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查。而且,单单事前的审查和审批还不够,还应该持续和常规化地受理监察举报、抽测。

3.3 合作与共赢才是硬道理

合作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中开发者最关心的应该说还是收益状况,这也是商店能否持续开下去的保障,所以运营商应该制定明确的分成比例(初期应采用更优惠于开发方的比例)、清晰可行的结算手段,还应关注应用开发者的版权保护,目前App Store上大约有5000个应用已遭到盗版或破解,相信在中国这个速度将会更快。所以版权保护方面可考虑将下载时的计次收费变成启动服务时认证收费,即让软件在启动时验证订购关系和软件合法性,即使是离线式的应用也可以通过短信认证和代收费的模式实现。

封闭与开放的对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几乎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由封闭变成开放,应用开发和上传者有多种途经选择,下载使用者也有多种渠道选择,就算还是通过运营商网络连接WEB大互联网。运营商也不再是连接开发者和用户之间的唯一纽带。换言之,传统移动增值业务运营商模式是封闭的,竞争对手也很少,而如今的运营商软件商店是打算做成开放的,竞争对手多。国内运营商软件商店的外部正面竞争对手主要是国内诸如通信专业论坛、手机软件论坛,而不是国外非运营商方主导的商店(如苹果的App Store),国内这些论坛提供无数爱好者试用后推荐的软件精品,而且基本上都是免费和绿色的,运营商的收费软件商店如何保持吸引力?

3.4 其他问题也不可忽视

多操作系统和多终端类型适配问题:相对于iPhone或者Palm这类单一的操作系统而言,运营商商店面对的手机终端操作系统复杂得多,就算先不考虑数不胜数的山寨机和国产机型,光是Symbian、WM、Palm、Linux等,甚至还有iPhone、Android,因此对运营商而言,应用的跨系统、以及统一系统多种机型的推广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历史继承和发展问题:多年来中移运营百宝箱、中电信(之前的联通)运营BREW下载平台等,中移和电信又都有梦网和互联星空门户网站,也能够提供软件查找、下载等功能;这些平台和网站的运营给运营商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教训。据一些报道,中国移动将移动MM定位为实现移动梦网的二次创业,对于这点笔者不敢苟同的地方是,软件商店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却和原来的下载平台或者门户有本质不同,还是尽量把移动MM与梦网区分看待,不要混为一谈的好,否则就无法站高一层看待数年来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包括体制在内的各种诟病并借势消除之,也很可能继续发展为第二个百宝箱或者第二个梦网门户。

除了以上讨论问题外,要做好软件商店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很多,例如:

(1) 既然商店的商品不是排他的,那某家商店和别的商店的价格是否会有差异?价格差异是否会导致用户投诉或者失去信任?

(2) 运营商的客服受理窗口是否能够满足一下子成千上万计的软件商品带来的新的投诉和技术问题?客户服务是否能与众多SP甚至个人开发者衔接得好,以应对用户咨询和投诉?

(3) 不管再怎么客户端内置,或者利用运营商门户等自有渠道进行商店商品的营销都是不够的,应该拿出分销佣金给分销商,利用好各种类型特别是互联网的分销渠道来推广软件商店的商品。那么这种同时和开发者、以及和分销者的三者结算能力和结算方式是否已成熟?

(4) 要想让来逛运营商软件商店的消费者买得开心、用得放心,运营商能否做到让用户有真正退货的权利?让用户只对他们觉得满意的商品付费?

(5) 以及,运营商内部能否建设起适合于运营软件商店的组织架构?能够胜任运营要求的团队?完善的规章办法?还有足够强大的支撑系统?等等。

在移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App store对运营商带来了一种模式上的启示,这种模式绝不等于一个简单的软件下载区,或者一个简单的电子卖场,建立商店最关键的不只是为了引入更多的个人开发者和UGC作品,让用户有更好的业务发现机制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信运营商应该更多地用新的思维、新的模式,切实反思近十年来国内移动增值业务发展道路上各方面的不合理和原因,站在他方运营软件商店的经验基础上,开创属于中国特色的模式。

移动应用商店 篇6

在本届论坛开放平台分论坛上, 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黄晓庆发布了创新的工具开发平台, 通过为工具开发者打造成本低廉、盈利可观的平台环境, 进而促进工具以及应用的规模发展, 同时也为中国移动更好地整合及利用其能力资源提供了路径。

“通过以‘云计算+统一能力开放’为技术特征的开放云平台, 工具开发者也可以像应用开发者一样实现低门槛进入与便捷创新, 并通过工具商店的创新商业模式实现盈利。此次中国移动发布的工具开发平台具有标志性意义, 如后续进展顺利有望规模推动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创新与普及。”受访业内人士表示。

工具“蓝海”尚待布局

今年以来, 各主流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厂商纷纷布局云计算以及开放平台, “开放+云计算”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行业趋势。云计算方面,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 平台级PaaS服务时代已经到来, 目前谷歌、阿里巴巴、新浪等都推出了自有PaaS服务;而开放平台方面, 互联网业务模式已呈现出显著的“开放化”特征, 腾讯、谷歌、新浪、阿里巴巴等纷纷将开放平台视为不二法则。

同时, 既有实践表明, 模式创新是保持移动互联网竞争力的关键。此前, 以“应用”为核心的苹果App Store模式不仅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应用规模创新与普及, 也真正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目前诺基亚、中国移动、谷歌纷纷推出了自有应用商店, 有效促进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当前, 应用开放平台及创新已是‘红海’, 在这样的情况下, 移动互联网产业急需新平台、新模式的推动。事实上, 作为应用创新的基础, 工具和应用同等重要, 而工具目前尚处‘蓝海’状态, 鉴于此, 中国移动创新地提出了工具商店及工具开发平台模式, 期望以此拉动工具及应用的下一轮快速发展。”黄晓庆表示。

打造“技术+平台+模式”闭环

此外, 从内部需求来看, 中国移动在开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过程中面临两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方面, 业务垂直竖井式发展, 缺乏有效协同, 无法体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 缺乏真正的统一公共平台, 以至于运营商的大规模运营能力以及特色能力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这无疑也是中国移动提出工具开发平台的重要原因。

据悉, 目前, 中国移动正在酝酿对传统竖井式业务模式进行变革, 构建以“云计算+统一能力开放”为技术特征的开放云平台, 探索和实践“工具商店”创新模式, 形成“技术+平台+模式”的生态闭环, 以拉动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升级。

“中国移动若想做好工具开发平台, 需要从技术、平台、模式三方面努力, 技术方面, 中国移动只有自身具备过硬的云计算、能力开放技术, 才有能力支撑整个工具开发平台的持续发展;平台方面, 要求中国移动搭建一个开放的云平台以降低工具开发者整体成本;而模式方面, 则要求中国移动推出新的商业模式以保障工具开发者规模盈利。”黄晓庆表示。

事实上, 目前中国移动已在“技术、平台、模式”三方面做足准备。技术领域, 中国移动云计算IDC基础设施以及IaaS云服务都可以支撑其提供PaaS云服务, 目前中国移动已具备提供多层次云服务的能力。

平台领域, 中国移动已与产业链各方合作, 研发了开放云平台OMP (Open Mobile-Internet Platform) 产品, 向开发者提供“能力开放、开发工具和托管环境”的一站式服务, 支持开发者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云平台包括三部分, 其中能力开放引擎可整合并安全开放电信网、互联网、IT资源能力, 保证能力和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深度运营;应用开发引擎是终端/WEB应用的统一开发工具, 可支持能力模拟、应用本地测试和到云环境的一键部署;而应用运行引擎可实现基于云计算PaaS的应用托管环境, 提供精细的资源计费和零维护的运营体验。”黄晓庆表示。

工具商店可实现多方共赢

模式方面, 中国移动创新提出了“工具商店”模式, 旨在为开发者提供工具库, 为应用开发者和工具提供者搭建桥梁。“工具商店不同于应用商店的B2C商业模式, 其是B2B的模式, 不仅提供各种开发应用所需的工具, 激活开发者创新力, 而且通过建立工具发布机制和商务模式, 汇聚更广泛的开发者, 并围绕工具商店建立开发者生态圈, 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激发效益增长。”黄晓庆表示。

作为业界首个工具商店, 其具备五方面的核心优势。首先, 收益模式清晰, 工具开发者可通过销售工具持续收益;其次, 特色资源丰富, 可为工具开发者提供短彩信、语音、定位、GIS、手机支付、IDC资源等中国移动特色资源;第三, 可提供多层次工具, 通过工具商店, 应用开发者可以获得API、组件、IT资源、模板、代码、第三方等工具;第四, 可为应用和工具开发者提供在线编辑环境、离线统一开发环境等开发环境支持;第五, 可实现从工具试用到应用孵化、托管的全程支持。

应用商店:与其外包不如联盟 篇7

事实上, 索爱并不是第一家把软件商店“外包”的硬件厂商。三星、HTC、摩托罗拉等手机厂商都把在华的软件商店运营交由专业的公司打理。

目前, 在App Store影响下, 各家终端厂商几乎都建立了自己的应用商店, 但还没有一家能够实现App Store的成功。目前的趋势是将应用商店外包给专业厂商, 但这种方式恐怕并非明智之举。外包厂商目前以互联网服务公司和专业软件公司为主, 但手机应用商店是一种结合了硬件和软件特点的服务模式, 目前有这方面成功经验的公司还很少, 互联网公司和软件公司也缺乏能够打通移动和软件通道的能力。此外, 外包厂商和手机厂商只存在商业契约关系, 外包厂商对于手机厂商的制造理念、应用商店发展方向都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外包的方法只会使手机厂商的应用商店缺乏特色, 从而越来越缺乏客户吸引力。

但是手机厂商自己做应用商店也困难重重, 因为手机厂商都是制造业起家, 对移动互联网的理解还需要一个过程, 在公司内部缺乏相关的人才, 公司内部的资源协调也问题很多。事实上, 对于手机应用商店, 关键的问题是手机厂商不能只看到App Store模式的成功就原样进行复制。App Store的成功来源于苹果封闭的体系设计、强大的品牌号召力以及对产业链优质资源的垄断优势, 这是其他手机厂商所难以复制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手机厂商就没有在应用商店发力的必要, 手机厂商必须思考开设应用商店的目标和意义。对手机厂商而言, 移动互联网是兵家必争之地, 而手机应用商店则可以帮助手机厂商理解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掘金, 同时增加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机会, 有利于延长手机产品的生命周期和扩展收费空间。

苹果应用商店助长盗版行为 篇8

国家版权局相关负责人17日表示, 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 苹果应用商店确实存在盗版侵权嫌疑, 但尚需相关部门确认后才能做出最终判断。记者调查发现, 通过上传下载盗版产品, 苹果应用商店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盗版利益链, 有知情人士透露, 苹果公司与应用程序开发者的合作模式是根据下载量的收入进行三七分成, 苹果拿三成, 开发者得七成。而资料上传的审核阶段就是个摆设, 基本上是默认版权正当。

点评:苹果, 你在助纣为虐!作为一家有产权意识的国际知名公司, 苹果置知识产权保护于不顾, 为一己私利损害作者的劳动成果。苹果商店于其中扮演着非常不光彩的角色, 这种行为无异于赤裸裸的为不法上传者销赃, 而且还心安理得地参与分赃过程。

手机应用商店的制胜之道 篇9

2009年9月28日,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骄傲地宣布“App Store下载已经正式突破2 0亿次,应用程序超过8.5万个,开发人员超过12.5万,服务于5000万iPhone和iPod touch用户。”此外,仅2009年2季度,iPhone手机销量就高达540万部,牢牢占据着智能手机三甲的位置。实现这一连串奇迹般的数字,苹果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

这个“暴富神话”刺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上的每一根神经。手机大鳄NOKIA推出了Ovi Store,三星、Palm、RIM、宇龙酷派迅速跟进;互联网王者Google带来了Android Market;软件帝国Microsoft则发布了Sky Market;连草根出身的开奇网也打着“创意无限,创富无线”的旗号加入了角逐。移动运营商当然不甘落后,Vodafone、Orange、SKT、Verizon、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也纷纷开始搭建各自的手机应用商店。

一时间,手机应用商店成为各大巨头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但是目的却又各不相同。苹果利用APPStore提供了大量的应用下载,刺激了iPhone的销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量神话,三星、Palm、RIM、宇龙酷派更多地希望直接借鉴苹果的经验。NOKIA、Google、Microsoft则野心更大,希望通过APP Store模式争夺操作系统的控制权,从而控制手机用户的走向,使自己的操作系统成为手机操作系统的事实标准。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态势,笔者认为,唯有深刻学习APP Store模式,才能有效掌控移动互联网价值链,最终获得成功。

APP Store模式缘何成功

苹果神话深刻代表了APP Store模式的成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充分了解iPhone+APPStore,才可以在群雄逐鹿的竞争中分一杯羹。

“良好的客户体验:App Store的成功,与其说是商业模式的成功,不如说是“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服务理念的成功,其对客户需求的持续关注和尽力满足,带来了移动互联网娱乐体验的升级,带来了宝贵的客户黏性,使越来越多的用户成为iPhone的忠实粉丝。

共赢的合作机制:允许个人开发者参与开发软件、游戏、主题、音乐等应用,并提供3:7极具诱惑力的分成机制,开发者得到了创富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而苹果则收获了数不胜数的创新业务应用。

·较低的开发门槛:APP Store提供和Mac平台一样的开发工具,简单易用,降低了开发门槛,吸引了更为广泛开发者群体参与。

·社区化的运营机制:通过建立开发者社区,形成用户、开发者、App Store之间充分交流、反馈的机制,促进了平台和产品的良性发展。

·合理的定价策略:切合欧美用户消费习惯的定价策略,大量的免费应用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而适度的收费应用,则满足了用户的个性需求。

·iPhone+APP Store的模式:不可否认,iPhone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APP Store形成了完美的优势互补,iPhone使越来越多的粉丝们开始使用APP Store,而APP Store则使更多用户选择iPhone,制造了一个又一个销量的神话。

移动运营商的模式困局

“一招鲜,吃遍天”,iPhone+APP Store模式的成功是否会遭遇中国的水土不服?让我们来环顾一下国内的移动市场环境。

·创新能力:和APP Store活跃的开发者社区相比,国内个人开发力量相对薄弱,初期很有可能延续以SP开发为主的模式,缺少创新的土壤,难以推出吸引眼球的应用。

·消费习惯:国内用户和欧美用户消费习惯差异很大,吃惯了互联网免费大餐的用户,很难在移动互联网上培养起吃完饭买单的习惯。创新的应用出现后,大量的破解版、山寨版尾随而来,开发者很难从中得利,也就没有热情和资金的支撑去继续开发,久而久之,这个市场就荒废了。

·支付习惯:APP Store主要的支付手段为信用卡,这种支付模式的成功归功于美国用户已经形成的信用卡支付习惯,而国内信用卡的普及程度显然比不上美国。

·终端适配:iPhone终端的唯一性,使开发者可以集中精力去开发。而电信市场,手机终端的多样性和兼容性,无疑将增大开发地难度,消耗开发者大量的精力。

·运营问题:运营商缺乏对互联网产业的理解,如何找到适合国内的盈利模式,如何合理地监管,这些都是很大的难题。

由此看来,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在手机应用商店领域陷入了困局。如何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借鉴APP Store模式使之在中国发扬光大呢?中兴通讯的行业专家总结出了一套针对移动运营商的制胜之道。

移动运营商的制胜之道

其实,iPhone+APP Store的模式并非无懈可击,苹果的“半封闭花园”面对如今广大成熟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似乎显得封闭孤立了些。和苹果“品牌专卖店”的经营模式不同,其他运营商更像是个“沃尔玛超市”。运营商必须以开放的姿态,与价值链上的每个环节实现合作共贏,才能够逐步做大做强。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开放合作共赢:尽管市场上是群雄逐鹿,然而运营商没有必要和互联网大鳄们正面冲突。与狼共舞是个不错的选择,强强联合,共同应对市场。在销售模式上,采用“店中店”的模式,在卖场中集合多品牌的应用,其开放性是任何一家单一厂商所不能比的。在终端适配上,和终端厂家研究合作,可降低终端适配的开发成本。

·主动培育市场:对于个人开发者和SP,运营商要加大扶持力度,“扶上马,送一程”。可以采用“创新工厂”的模式,给开发者提供更为简单的开发环境、更为完善的知识培训、更为快捷的推广模式,用一套完整、成熟的体系,把每一个创新环节和资源进行最佳整合,帮助开发者,确保其初期的良性发展,以吸引更多的开发者进来。

·拓宽盈利渠道:发挥运营商前向收费模式的传统优势,借鉴互联网厂商后向收费模式的成熟经验。采取前后向收费相结合的多元化收费模式,拓宽盈利渠道。

前向收费主要是内容收费,可以多推出一些特色化、差异化的内容,提升内容质量以吸引用户付费。游戏的免费体验,特色道具是要付费的;电子书的免费赠阅,高潮章节是要付费的;收费热门电影的预告片可以免费收看。

后向收费则可以采用广告、赠送、服务等方法。用户贡献眼球、广告商买单;朋友赠送,可以代为对方买单;提供服务,可以向企业收取提成。这都是适合中国人消费习惯的盈利模式。

·手机/电话支付:运营商可以发挥自己营业网点众多、服务快捷的优势,利用传统支付方式的经验,积极借鉴“支付宝”成熟的第三方支付模式,结合手机支付、电话支付等多种支付手段,满足国内用户的支付习惯。

·数据挖掘/精细化营销:运营商可以利用自己庞大的用户优势和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开展全程精细化营销。让特定的用户群体验到各自感兴趣的应用,提升用户体验。还可以为定向广告的后向计费模式打下基础。

终端适配:终端适配是提升用户体验、进一步开拓市场的关键问题,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和各大终端厂商展开积极合作,继续走终端定制化路线,打造终端产业联盟,促进手机终端的标准化进程;打造统一的业务应用平台,采用widget应用开发模式,适应不同终端和操作系统。确保“一次开发、到处运行”;关注上层价值链,开发运营商自己的操作系统也不失为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

上一篇:学生骨干下一篇:支持企业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