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级移动应用(通用12篇)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1
移动智能终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彻底解决了限制移动应用的发展瓶颈。移动应用进入了迅猛发展时期。移动办公管理、移动销售系统、移动政务等移动信息化应用方式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接收并积极发展。
1 企业移动应用现状
根据调查显示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 移动智能终端自2007年起步以来高歌猛进, 在2010年末首次超过PC同期出货量, 其后进入高规模高增长阶段, 至2013年其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 约为PC同期出货量的3倍, 以年出货10亿部的市场体量成为当今市场容量最大的电子产品分支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
2013年12月4日, 我国为三个运营商发放了TD-LTE牌照, 标志着全球潜力最大的LTE市场正式启动。互联网服务移动化浪潮势不可挡, 视频会议、视频监控等视频类应用以及云存储等大流量交互应用, 曾受限于3G/2G网络能力而无法得到开展的,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彻底解决了限制移动应用的发展瓶颈。企业移动办公管理、移动销售、移动政务等移动信息化应用方式已被国内外众多企业接收并积极发展。基于移动化办公方式的企业用户群, 开始从公司管理层向中下层普通员工扩展。
从目前企业移动应用情况来看, “十二五”以来, “政府先行, 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方针的提出为政府开展信息化以及移动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政策基础。一批重点工程和应用系统, 如运用高科技手段结合我国增值税管理实际设计的管理系统, 即“金税”等项目已经或基本建成, 并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为移动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信息化基础。金融行业同样迅速地开展了移动信息化建设, 手机银行、移动银行门户等业务早已被各大银行切入, 各大银行已经开始角逐App活跃用户量。银行以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为工作重点, 这需要积极开展外部营销、上门营销, 并以此实现不断扩大客户群体, 因此CRM系统有助于银行提高客户粘性;移动OA对于银行来说, 虽然刚刚起步, 但也逐步发挥出应有的优势, 加速了银行内部办公的效率, 间接促进了业务的有效增长。
2 企业移动应用发展趋势
2.1 移动信息化将是所有企业的必然趋势
随着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融合, 随之带来的是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的空前繁荣, PC将不可避免的逐渐被移动终端所取代, 开创一个新的时代:除了一些大型的计算处理需求之外, 绝大多数需要使用网络的工作都可以通过手机来完成, 同时在未来部分大型的计算也可以在云端进行, 然后将结果回传到手机上。在经历个人应用爆发之后, 未来很多企业应用会慢慢的转移到移动端, 移动终端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办公设备, 移动办公将是未来企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移动信息化为企业带来办公方式变化的同时, 更是深层次的业务、管理的变革。企业部署移动信息化将会从“不得不”的被动状态, 走向“必须要”的主动要求。移动终端从硬件到软件能力的加强, 员工与客户的接触点从移动端开始延伸, 企业就必须要“移动”起来。移动信息化带来新的办公创新价值、新的业务逻辑价值将会逐渐体现, 因此移动信息化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既定路线。同时随着环境的推动和企业关注度的提升, 未来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将呈现出至少3大特征:多场景终端适配、无所不在的渗透、简单。
2.2 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企业级移动应用市场规模在近几年得到迅猛发展。预计201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666.3亿元, 未来四年增长率达65.4%, 客户需求旺盛的政务、交通、教育等细分行业市场潜力巨大。 (见图1) 。
2.3 企业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趋势
面对多样化智能移动设备和多个移动操作系统共存的局面, 同时“云”时代的来临正在改变移动应用和运营团队之间的关系, 一场不能避免的技术变革正在进行。鉴于移动终端的局限性, 移动终端上的APP由原生应用 (Native App) , 到混合型应用 (Hybrid APP) , 再到基于WEB的应用Web App, 这一连串的变化都源于技术的更新和市场的需要。 (见表1) 。
Native App和Web App技术开发APP存在众多不足之处, 比如用户体验差、开发成本高。而Hybird App混合技术整合HTML5Web应用与本地容器 (native container) , 兼具“Native App良好用户交互体验的优势”和“Web App跨平台开发的优势”。Hybrid App开发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和公司认同, 已经成为企业移动开发的趋势, 一方面是开发简单, 另外一方面可以形成一种开发的标准。封装大量的Native Plugin (原生插件如支付功能插件) 供Javascript调用, 并且可以在今后的项目中尽可能的复用, 从而大幅降低开发时间和成本。Hybrid App已经被众多企业所认可, 市场上一些主流移动应用都是基于Hybrid App的方式开发, 如工商银行、百度搜索、街旁、东方航空等。其采用HTML 5技术开发移动应用, 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其具备良好的用户体验, 加强了视觉感受;跨平台, 适配多终端, 对开发者无疑是首选。传统移动终端上的Native App, 开发者的研发工作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进行, 成本相对较高。Native App对于用户还存在着管理成本、存储成本以及性能消耗成本。HTML/Java Script/CSS语言所开发的应用只要一次开发就能进入所有浏览器进行分发。即使是走传统的App Store应用商店渠道, 只需要再将底层用HTML5开发的应用“封装”为App, 从时间和资金成本上讲远小于跨系统移植。
2.4 移动应用安全发展趋势
移动信息化打开了政府、企业内网与互联网通道, 由于移动终端众多, 移动互联在无线接入网络、移动终端、应用服务器以及安全隐患上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手机病毒、垃圾短信、黑客攻击等现象逐渐暴露出来, 随着移动应用带来便捷的同时, 移动应用安全问题也愈加的凸显出来, 已经发展成为技术人员必须攻关的技术难点之一。同时随着移动信息化运营的发展, 及产业界研究的深入, 用户对移动安全的风险认识更加充分, 已全面认识到移动信息化过程中身份、设备、链路、数据、应用及操作系统等引入的移动安全风险, 认识到移动信息化中安全风险无处不在, 这直接推动用户在移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移动安全的保障问题。企业移动应用安全呈现以下趋势:
2.4.1 安全方案从功能单一性技术向融合型发展。
早期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安全市场, 移动设备厂商及移动应用供应商为满足用户简单的安全需求, 天然地成为移动安全技术供应商, 提供了附属于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的安全方案。终端设备管理 (MDM) 和移动安全接入 (VPN) 等功能单一技术受到推崇, 但随着用户对移动安全及移动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加深, 功能单一的产品已难以支撑日益复杂化的移动信息化管理需求, 用户更加期待融合型的移动应用安全解决方案, 实现简单快速的部署和统一的管理。
2.4.2 技术手段从单一投入转向平台化趋势
在移动信息化建设初期, 移动应用数量少, 移动安全的技术手段往往针对某个应用单独设计和建设, 针对单一移动应用进行移动安全投入, 因为重复投入和管理难度大的问题已经难以使用移动信息化的发展创新需求, 部分移动信息化领先的企业已经提出包括移动安全在内的移动信息化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规划, 企业级移动安全的建设必然随之呈现平台化的趋势。
2.4.3 移动安全技术在纵向上开始向两端延伸
受各类攻击事件的影响, 具有前瞻意识的用户开始思考移动应用及操作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 这推动移动安全技术在纵向上开始向两端延伸, 一端是向下延伸进入操作系统内核, 一端是向上延伸进入应用内部及应用发布途径。
2.4.4 移动信息化中用户身份认证开始追求的统一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终端设备多样化是移动信息化带来的显著问题, 现有的移动认证方式难以满足移动信息化中用户身份认证追求的统一性、便利性和安全性需求, 这直接推动了身份认证设备和方式的创新变革。
2.5 移动支付方式将成为主流
2014年可以说是移动支付大爆发的一年, 支付宝在北京一些超市推出了支付宝付款5折优惠和快的打车支付宝付款免起步价的活动, 吸引了大批用户前往购买和使用快的打车服务, 超市每个结账台前都排起了超长队伍。
在大数据时代, 移动支付有很多变现的方式, 海量的用户支付数据, 也可以细致的了解到用户的消费习惯、能力和种类, 这些, 都是精准营销必不可少的内容, 利用这些, 企业可以获得更高的营收。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 未来移动支付将成为各商家争夺的重点, 现金和银行卡的支付形式将逐步被取代。
此外, 线上下单, 线下享受服务, 这就是O2O, 当下最时尚的消费方式。O2O的商业模式也对移动支付有相当大的推进作用, 很多行业巨头已经开始为这一领域推出各种形态的支付方式, 比如声波支付、手机刷卡器、二维码和条码支付等等。
3 结语
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获得了巨大规模之上的高速增长, 移动互联网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变革正在拉开更大序幕, 从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甚至第一产业延伸, 我们正处于这场更大变革的起点之上。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大势所趋, 企业需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的机遇, 积极发展移动应用产品, 开拓移动应用市场。
未来企业级移动应用的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夸大, 且将收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也同样面临制约因素的挑战。市场不断活跃使得企业级移动应用发展制约因素日趋严重, 企业级开发者对解决各自问题的需求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1]祝石厚, 侯世英, 吕厚余.电力系统谐波分析的有效方法-谐波状态估计技术综述[J].现代电力, 2007, 24 (3) :6-10.
[2]常小兵.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商机[J].现代国企研究, 2011 (05) .
[3]戴建华, 任锦鸾.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3G业务能力提升策略探讨[J].移动通信, 2011 (17) .
[4]刘鹏, 郝静丽.正在进行的变革——企业移动信息化[R].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IP应用与增强电信技术委员会2007年度联合学术年会, 2009.
[5]任永杰.企业移动信息化建设探讨[EB/OL].中国营销传播网, 2006.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2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缩小选择(或者创建)适当移动CRM解决方案的范围——或是最大程度摆脱现有移动CRM解决方案的束缚,济南运筹软件特意咨询了几位移动CRM专家,并汇总了他们的指导意见。
1、寻找合适的移动CRM开发工具
Salesforce.com公司产品营销部门总监Christopher Lumby指出,“没有哪两家公司的业务需求是完全相同的,基本上同一套模式化移动应用程序很难恰到好处地满足各类业务流程。”出于这个原因,“企业需要寻找一家能够为本地、HTML5或者综合型应用提供工具及移动SDK(即软件开发工具包),且不会带来过高团队支持成本的平台供应商,”他建议道。“有了容易上手的工具——有些甚至只需拖拽操作即可完成开发——企业将有能力创建出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销售应用程序、完全满足现场技术人员实际需求的资源库,还能为营销团队提供清晰的广告活动追踪工具。”
2、移动CRM解决方案应该为移动设备所广泛兼容
“在iPhone刚刚与世人见面时,我们为之震惊、赞叹,并把它当作业务处理的惟一中心。但现在时代不同了,百花争鸣之下我们需要考虑为哪些智能手机及平板设备型号提供支持,”Sugar CRM公司产品战略部门CTO兼副总裁Clint Oram指出。“虽然专家们总能评测出最适合业务应用的机型,但消费者的个人喜好无疑才是真正左右设备选择的决定性因素。这样一来,IT部门肯定会面临挑战——不过相信他们会找到解决办法,”他说。为了应对此类挑战,并让企业采购的移动CRM解决方案切实为用户服务,我们必须选择那些为移动设备所广泛兼容的产品。
3、选择一套能够与现有系统顺利整合的应用程序
“记得看看CRM应用程序能否与大家的现有后台业务解决方案顺畅整合,这一点非常重要。那种无法提供实时信息,而且必须在两套系统之间进行批量转换的应用显然没人爱用,”KevinBeasley建议道。他是企业级解决方案供应商VAI公司的CIO。
4、确保移动CRM应用程序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
“如果移动CRM的界面有加以精心设计,那么用户的使用体验将更理想、更令人满意;这种简单易学的特性也能够大大简化任务完成的操作方式,”Mobile Comply公司创始人兼总裁Elaina Farnsworth指出。
5、创建一套移动CRM战略
“这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难度。其实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已经制定了CRM战略,但他们很可能压根没认真考虑过移动战略,”惠普公司移动应用服务部门全球产品营销经理Darren McGrath表示。“制定移动战略对于企业而言非常必要,这样他们才能确定要采用什么样的平台及交付方案来支持业务的发展和走向。而移动策略敲定之后,还需要把它跟现有的CRM战略整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一套成功的移动CRM规划。”
6、根据用户需求制定移动CRM方案
“如果大家打算着手部署CRM,请务必在开始之前弄清楚自己的CRM用户需要什么——而不只是企业希望这套系统实现什么,”企业级解决方案供应商ExcellisInteractive公司总裁WayneSemisch说。“深入了解用户平时完成工作任务的方式及流程,以及哪些传统环节让他们最为苦恼。以调查为基础,通过移动接口帮助他们以自己最熟悉的直观方式完成工作、同时克服原先的障碍。”应用程序越易用,我们的营销团队(及其它部门)就越有可能真心接受并用于实际工作。而使用CRM解决方案的人越多,我们所得到的反馈数据就越具体、越翔实。
7、不要把移动CRM局限在营销领域
“我们一直认为长期出差在外的销售人员才是移动化技术的最大受众群体,不过也别忽略了其他员工在这方面的需求,”Oram指出。出于以上原因,他认为最重要的是为所有面向客户的工作人员提供“一套在办公室之外仍能访问并记录信息的移动解决方案„„这种实时处理与记录能够保证有价值的信息不会在他们返回办公室的途中出现误差甚至被遗忘。”
8、将合作伙伴与供应商信息一并纳入移动CRM
“除了客户信息,如订单、采购及物流等资料,企业还应该在系统中整合其它合作伙伴的信息,如重点经销商及联系人等,”McGrath建议道。“这种做法有助于销售团队在工作时利用移动CRM解决方案向客户展示全面准确的供应链说明及影音资料。”
9、培养员工正确使用移动CRM应用程序的能力
“企业应该确保他们的员工拥有足够的培训机会,这样才能让移动CRM解决方案中的各类功能及特性在业务领域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人会把移动CRM解决方案单纯当作一套比较美观的记事本或者地址簿,这无疑等于浪费了潜力巨大的处理资源。为了避免这类情况,IT团队必须保证现场工作人员理解如何使用产品的全部功能,”Beasley解释道。远程用户应该能够在移动CRM的帮助下完成全部工作任务,例如为客户实时提供资料、下订单并计算服务总价等,他补充说。
10、准确衡量移动CRM的利用率
“如果大家关心自己的移动CRM部署到底有没有获得成功,那么准确衡量利用率无疑是最好的办法,”Eagle Productivity Solutions公司总裁兼CEO Bob Cannan表示。“如果利用率很低,那么方案肯定是失败的——而且这种情况很难得到扭转。基本上利用率在50%以下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员工的使用频率会越来越低。其实只要经过系统培训,90%以上的利用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企业级移动应用云端破冰 篇3
人口红利消失会带来两个结果:自动化的流程和机器人的崛起。大量中小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需要节约成本,而SaaS带来的优势非常明显:几乎为零的硬件采购成本、低廉的运营维护成本、可灵活定制的资源服务,这一切都在催生移动+SaaS服务的强烈市场需求。
数据统计显示,美国的企业级公司服务了27000多万家企业,企业级服务领域市值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十家,市值十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已经超过一百家,以Salesforce、workday、now、linked in为代表的企业年增长率均在30%以上。
过去20年,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发展市场,IT市场整体水平要低于欧美发达市场,但是随着国际SaaS发展的如火如荼,国内SaaS市场也在持续升温。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企业对移动型SaaS服务的关注点在不断发生变化。来自易观智库的《中国企业级SaaS市场年度综合报告2015》显示:2014年,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是数据无法确定是否通过移动互联网发生外泄,而2015年,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已经降为38.9%;取而代之的是应用的逻辑能否紧随业务流程的变化,2015年企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度上升为41.2%。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级应用相对于消费级应用更加注重对业务问题的解决,一旦无法适应企业的业务流程,将会明显影响企业的续约意愿。
传统购买服务器变成了购买服务的新商业模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国内各细分行业也出现了很多新的专注于企业级移动应用的云平台,从生产、财务、企业协同、客户关系管理、销售等不一而足。
和创科技的产品“红圈营销”移动销售云服务平台便是国内SaaS服务发展的一个缩影。移动互联网时代,销售管理是强的行业痛点。销售都在哪儿?客户在哪里?销售人员都干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基于中国几千万家企业的销售管理问题研发的红圈营销移动销售管理解决方案,专注于企业级SaaS移动销售管理,立足于解决企业销售团队的拜访计划、客户管理、数据报表和沟通协同的需求。
复星集团副董事长兼CEO梁信军对国内企业级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有着很高期待,他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自2015年以来,中国企业级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包括阿里钉钉、微信企业号以及和创科技在内,一批企业级应用公司获得了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的关注。中国企业级市场将很快出现市值十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未来中国企业级市场将出现市值一百亿美元以上的超级独角兽。”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在2013年开始进军移动互联网行业,并把2013年定义为复星集团拥抱移动互联网的元年,而他们第一个拥抱的就是和创科技。
不难想象,以后企业在部署信息化系统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什么样的SaaS服务,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蓬勃兴起。
企业移动应用安全方案 篇4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 电子化、数据化的工作方式已进入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 信息化建设在企事业内部编织起一套高效、畅通的信息互联体系, 极大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移动应用的出现, 打破了依赖固定工作场所和固定配套设备的时空限制, 跳出了固化的信息化建设模式。移动应用可以随时、随地、随手使用的信息系统, 使得公司管理者和员工不管置身何地, 都能随心所欲地和企事业内部信息系统关联。
移动应用给企业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 应用安全的问题却日益凸显。由于移动办公对企业IT基础架构的影响以及移动化在安全防护技术方面的滞后, 移动安全问题已成为企业移动信息化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移动安全的技术发展滞后, 另一方面是企业对移动应用安全重视不够。移动应用安全问题影响到企业开发实施移动应用的源动力和企业用户对移动应用的使用积极性。
2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
2.1 企业移动应用平台物理架构
企业移动应用平台物理架构如图1所示:
企业移动应用平台主要分为平台部分、后台应用系统部分和前端应用部分。从物理结构上看, 应用平台的计算机集群 (包括认证服务器) 、后台应用系统都是通过物理链路部署在企业内网的环境中。内网中各个系统间的通讯都是在局域网内, 所以, 速度快、安全性高。前端设备通过HTTPS协议和后台应用系统进行通讯, 前端应用数据要经过两道防火墙才能进入内网。两道防火墙之间是负载均衡服务器和中继服务器, 较好地提升系统稳定性和效能。
2.2 前端开发技术框架
2.2.1 前端技术选型
移动应用前端开发, 目前主流的是三种开发模式:原生开发模式、混合开发模式、Web开发模式。三种开发模式各有所长, 其特点对比如表1所示:
相对于互联网应用, 企业应用一般操作比较简单, 对本地终端操作较少, 而且考虑到企业员工移动终端的多样性, 再者跨平台也是企业应用的重要关注点, 为此, 混合的开发模式成为移动应用开发技术的主流。
2.2.2 前端技术框架
对于前端的技术架构, 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界面展现层、应用引擎层。前端技术架构图如图2所示:
界面展现层。分别为HTML技术处理界面展示、CSS技术处理页面展示、Java Script技术处理页面逻辑。
应用引擎层。 (1) 基本功能组件。处理基础的本地化服务, 包括:电话、短信、通讯录、地理位置、音频、视频、压缩、传感器、上传下载、本地存储以及异步通讯等。 (2) 第三方插件扩展。对于多变的业务需求, 应用引擎支持插件式的扩展, 其中包括:二维码、移动支付、同步、即时通讯、加密解密、消息等。
前端框架使用混合开发模式, 利用前端应用引擎强大的适配功能, 整合各种应用到各种移动平台 (IOS、Android) 。应用引擎虽然是混合开发模式, 但是, 也兼容原生开发模式和Web开发模式, 通过标准应用接口, 任何开发模式都可以迅速和应用引擎进行集成。
3 移动应用安全方案
3.1 权限控制
设定不同级别的用户服务权限, 各级别用户权限拥有相应的服务范围。为各级别用户设定移动终端应用的数据访问权限, 确保特定的权限访问特定的数据。
3.2 数据加密和解密
通讯数据传输通过加解密机制保证在网通讯数据的安全。存储在移动终端的数据, 以持久加密方式保存。临时缓存中的数据, 在操作会话结束后直接删除。
3.3 应用配置
配置后端应用服务信息, 例如服务地址、服务方式和服务权限。配置前端应用信息, 例如应用版本、应用开关、应用访问权限。
3.4 设备管理
对于终端设备访问权限管理。对设备进行远程管控, 包括挂失和锁定, 尤其对遗失中单设备远程禁用。
4 移动应用用户验证方案
4.1 手机首次登录验证
(1) 用户输入系统账号时, 程序自动读取已输用户名和手机数据库, 检查是否有该账号的登录记录, 若没有, 则会在用户名输入框下方加载验证码输入框和获取手机验证码按钮。
(2) 用户点击获取手机短信验证码按钮, 手机调用内网服务接口, 将用户输入的账号传递给服务端, 服务端检查该账号是否存在, 如果存在则向该账号关联的手机号发送一条验证码短信, 并记录到系统缓存中, 如果该账号没有关联手机号, 则返回给手机端没有绑定手机号码的指令, 手机端提示用户需要到电脑端绑定手机号。
(3) 用户成功获取并输入手机短信验证码, 继续输入账号对应的密码。
(4) 用户点击登录, 手机端获取当前手机唯一标示IMEI码, 将登录用户名、短信验证码、登录密码和手机IMEI码发至服务端。
(5) 服务端收到四个数据, 做短信验证码校验、密码校验之后, 将手机IMEI码保存到数据库中, 返回给手机端人员权限数据, 则用户登录成功, 进入使用界面。若校验不成功, 返回给手机端相应指令, 提示用户登录失败。
(6) 若用户登录成功, 手机端将用户名和手机IMEI码按照固定算法加密后保存到手机底层数据库中, 留作之后登录使用。
4.2 用户第二次登录
用户使用手机不改变登录账号情况下登录时, 需要通过验证手机IMEI码获取登录许可。
(1) 用户输入系统账号时, 程序自动读取已输用户名和手机数据库, 检查是否有该账号的登录记录, 若账号和手机IMEI码验证成功, 则不需要做任何提示, 等待用户输入密码。
(2) 登录过程中手机端将用户名、密码和手机唯一标示IMEI码发送至服务端, 服务端先进行用户名和IMEI码的认证, 然后进行账号密码验证, 将验证结果及其他数据信息返回给手机端。
4.3 切换用户登录
用户使用手机切换登录账号情况下登录时, 需要通过短信验证码的方式重新获取登录许可。
(1) 用户正常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点击登录。
(2) 当用户名输入框失去焦点时, 程序自动读取已输用户名和手机数据库, 检查是否有该账号的登录记录, 若账号和手机IMEI码验证失败, 则按照首次登录验证方法进行验证。
4.4 手机遗失处理
当用户手机遗失后, 可通过修改服务端存留的手机IMEI码进行限制登录。
(1) 用户发现手机遗失后, 可通知系统管理员, 管理员在管理界面查询该用户手机IMEI码, 并将IMEI码添加到黑名单中, 丢失的手机就无法使用手机端登录。
(2) 用户发现手机遗失后, 还可以直接用电脑登录修改个人关联的手机号码, 然后用其他手机重新绑定自己的账号, 这样丢失的手机也无法再登录。
(3) 当发现遗失手机有登录请求时, 移动端自动删除手机端的任何保存信息, 保证系统数据不会被窃取。
5 结语
移动应用开发模式, 目前主流的有三种, 即原生开发模式、混合开发模式、Web开发模式, 在开发企业应用时, 一般选择混合开发模式或者Web开发模式。移动应用数据和移动应用的界面信息可以来自静态代码, 也可以从服务器端生成。除了笔者提出的单点登录方案之外, 在本文技术实现基础上还可以应用在企业移动应用服务器端动态生成代码的方式, 动态生成单点应用, 移动应用从服务端获取代码, 实现单点的动态配置。希望本文可以给从事移动应用开发, 尤其是企业内部多个移动应用开发的相关人士或单位提供参考。
摘要: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精细度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 作为提高企业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的企业移动应用迅猛发展。但是, 移动应用安全问题在整个IT行业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基于此, 主要研究企业移动应用的安全防范方案, 运用一些技术手段尝试提高企业移动应用的安全性。
关键词:企业,移动应用,信息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新辉, 邹绍芳.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2]雷擎, 伊凡.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互联网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107-111.
中小型企业向移动CRM移动 篇5
作为位于西雅图的数据管理和操作系统支持企业Blue Gecko公司的总裁,Edwards保持与他的客户保持全天候的联系。Blue Gecko开展了一项主机服务,他需要在第一时间了解客户的系统是否出了问题。
“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当客户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能够立即作出反应,” Edwards说。“客户最不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打电话给技术支持公司的时候听到他们困惑的口吻。”
作为总裁,Edwards首先接到Blue Gecko客户的许多电话。他需要引导他们找到合适的支持人员,他现在可以通过CRM系统来完成,完全通过他的手机设备即可获得全部的访问权。
Edwards通过位于加利福尼亚州San Mateo的NetSuite Inc.公司来运行他的CRM和ERP系统,NetSuite公司上个月才刚刚通过第三方的应用程序开发商,使它的应用程序可以通过黑莓、Windows Mobile,以及Palm Treo设备来访问。这是CRM供应商从随选或者服务式软件向移动迈进的最新进展。去年,Salesforce.com 和Entellium 发布了移动版本。很明显,移动CRM需要资金。
中小型企业正在不断从CRM的移动性能中获益。最近一份来自亚利桑那州Scottsdale的Compass Intelligence LLC公司的研究表明,到,美国的企业将会在移动应用程序上花费90亿美元,今年这一数字为38亿美元,
小型企业将会占据其中的 38%,Compass说。此外,CRM还会成为主流移动应用程序。
NetSuite目前是作为Blue Gecko公司的记录系统。然而,它是一个小型的移动部署。这家15人的企业只有3个人使用移动客户端。
“我们正在逐渐增加对NetSuite的信任,它很适合作为我们客户信息的记录系统,信息的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Edwards说。“我们可能缺少服务级别协议。那么把信息拿进来,并让它准确,就具有了极大的重要性。”
NetSuite移动应用程序是构建在SuiteFlex之上,并对这个平台进行了定制,在它自己的移动平台上详细到了每个细节。同时,因为 NetSuite还提供了后台的ERP功能,它可以提供对处理业务,例如订单管理和应收款,的关键的,端到端的访问,NetSuite主管营销的副总裁 Mini Peres说。
与Blue Gecko一样,位于华盛顿州Kirkland的抵押代理商JTG Pro公司也在使用NetSuite和它的移动客户端,但是JTG Pro的部署更小。公司的所有人Jason Gardner,也是唯一的用户。所有的借款申请都载入系统中,然后可以从移动设备直接访问。
“我按下黑莓上面的一个按钮,然后就好像我在本地计算机上一样,” Gardner说。“很多时间里,我是在汽车里,这一点对我很明显。”
NetSuite移动应用程序的成本大约是在现有的NetSuite合同之外,每个月每一个额外的用户25美元,--这个价格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都可以负担,考虑到访问的不仅仅是CRM数据。
IBM瞄准企业移动应用市场 篇6
近一两年的中国企业级服务市场可谓火热。IBM Softlayer、微软Azure、Amazon AWS等国际大牌相继入华,再加上成长于本土的阿里云、腾讯云、青云、Ucloud等云服务,刚刚兴起的中国企业云服务市场很快就进入了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虽然这些云服务主打的都是企业市场,但选择这些云服务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或者新兴业务,而中间件、数据库、ERP等传统的企业级核心业务鲜有实施案例。
当前许多的企业还是采取保守的思路:外围业务可以迁移到云服务,核心业务依旧固守传统的IT架构——实际上企业在IT开销和运维上的难题并没有根本解决。
究竟是否存在一种企业级云服务,能让企业放心地将核心业务“嫁接”其中,甚至“乘云而上”,一方面让企业全面享受云服务所带来的高效率、低成本、弹性灵活等优势,一方面还能获得像传统IT基础架构那样的高可用和高安全性?
据悉,一直以来,IBM在为全球很多大型企业提供着IT服务外包服务,包括银行、保险、金融、石油等关键行业用户,这些企业把核心应用放在IBM的数据中心,由IBM提供全套的服务、甚至于应用级的服务。
合作开发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大中华区总经理Nancy E. Thomas在接受《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采访时介绍到,IBM于2013年年底推出MobileFirst,随后于2014年7月,与苹果公司合作为大企业提供移动应用,并签订排他协议。双方还在当时发布了10个首批IBM MobileFirst iOS系列应用。“该系列应用将涉及包括航空、电信、保险、银行和政府在内的各大行业,均为企业客户设计。”
公开资料显示,首拨采用这批应用的企业包括花旗集团、加拿大航空公司、Sprint和墨西哥北方银行。
另外,Apple-IBM联合双方还在当时规划为iPhone和iPad构建100多个垂直型企业应用。此外,IBM的云服务也将对iOS进行充分优化,同时也将在全球范围内面向企业推出捆绑其软件的苹果产品。苹果的AppleCare支持平台也将为IBM客户量身定制,同时还包含IBM员工的现场支持。
在过去几年中,苹果曾多次谈论到其产品在企业界与日俱增的使用量,而与IBM合作开发企业级应用服务的举动对它来说,是令人惊讶同时非常重要的。负责苹果全球营销的高级副总裁Philip Schiller就曾表示,“这是iPhone和iPad在企业界迈出的一大步,商业世界已开始尝试涉入移动领域了。”
这一合作还开始在企业员工间形成了一种“草根运动”式的转变,被称为BYOD(自备设备)。毫无疑问,伴随当下越来越多地人开始在其生活中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也会希望能在其工作领域内同样方便地使用这些产品。
Nancy E. Thomas表示,对IBM而言,与苹果的合作促使它能够为那些原本可能不会使用其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提供服务,同时加入苹果的创意之后,使IBM品牌拥有了一直缺乏的“酷”元素。
在被《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问及合作开发企业级应用服务的初衷时,Nancy E. Thomas表示,“值得特别强调的是,IBM会专注于开发现代的基于移动驱动的商业流程,同时给企业员工提供一种能力,让他们也能够对各自的企业发展发挥作用。”继而,她又肯定地讲道,“我们还希望重新设想,构建一个‘消费者互动体系’,最终能够建立起全新的创新模式。”
探路物联网
日前,IBM与苹果联手打造的企业级移动应用MobileFirst在中国找到了第一家合作伙伴。8月6日, IBM、苹果公司与美克美家宣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首个接入MobileFirst项目的中国企业,同时也是全球首个和苹果、IBM合作的家居生活方式品牌商。
“得益于Apple和IBM的支持,我们向顾客提供无缝购物体验的战略将得以加快实现,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为客户提供更个性化、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东明表示。
据了解,IBM 面向iOS的MobileFirst解决方案专门针对iPhone和iPad而构建,而且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交付,内置有分析功能,并与核心企业流程相连接。该应用可以为任何组织机构定制,而且可以通过IBM专为iOS设备提供的云服务方便地进行部署、管理和升级。
不过,Nancy E. Thomas还指出,“所谓移动的应用并不是反映在前端的服务上,而是把后台的数据分析能力都能够实现移动的发展。”她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说,IBM正将自己在各行业的丰富经验和在企业计算领域独能力与苹果公司在产品设计领域的用户体验和卓越性相结合,帮助各行各业的新一代商务人士提升绩效。
她还介绍到,截至今年年底将有100多个IBM MobileFirstfor iOS的应用问世,覆盖了超过16个行业,这些行业包括旅游、交通、银行、金融、零售、电信等。而美克家居是第一个家居生活品牌方面的合作商。她还透露,在IBM该项目的申请名单中有多家家居制造商,之所以选中美克家居,正是看中了其在行业内的创新能力和领导力。
加速企业转型
其实早在三年前,IDC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三个因素推动了人们对企业级移动应用的使用需求:执行的需求、移动办公人员日益增多以及客户对实时信息和操作的需求。
IDC认为,未来企业级移动应用将从以移动办公为代表的通用解决方案向行业移动应用转型,越来越多的面向具体业务场景的移动应用将广泛普及。用户的建设模式也将从单一的解决方案向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转型。智能终端的普及、用户使用行为的改变,以及消费类移动应用的带动,使得移动应用成为未来企业IT信息化建设的重点。
事实上,美克家居正由传统的家居制造商向家居生活方式品牌商转型。美克国际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零售总经理牟莉表示,“我们通过这个APP,能够避免现在单纯的线下店面有限的展示空间,以及无法完成客人全方位服务的尴尬,转而通过线上实现该服务。”
美克家居副董事长陈江透露,虽然早在2000年便与IBM开始合作,假若未来有更好机会时,并不排除与IBM再度延伸进行深入合作。“当然,当下最为重要的还是先把眼前的事做好,通过提升电商渠道、提供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推进MobileFirst合作项目等措施,完善无缝零售体系,提升消费者体验和智慧家居管理水平,积极推进 ‘多品牌’和‘大家居’二次战略转型。”
对此,牟莉补充说,“下一步,美克家居还会跟IBM和苹果公司一起利用IBM的技术优势以及苹果方面的移动设备,包括在可穿戴设备方面的优势,来共同为中国的消费者,乃至全球的消费者提供更加完美的生活方式服务。”
多年来,IBM在IT咨询、行业应用和实施能力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行业解决方案资产和客户群。同时,Nancy E.Thomas 表示,IBM有多年的企业服务经验,对各行业商业模式、运营模式、流程体系和信息化系统有深刻认识。与其他企业展开合作,更将化作不同的契机,全面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助力企业实现移动化转型,创造新的业务效应。
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的选择与建设 篇7
首先, 移动应用建设外部条件日益完善, 用户使用行为已经发生改变。3G及4G高速通讯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 为移动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智能手机改变了用户的行为习惯, 很多人在碎片化时间处理工作事务, 浏览信息内容, 这是企业级移动应用建设的先决条件。其次, 移动应用生态体系环节较多, 包括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等, 企业客户倾向于与专注于移动应用的软件厂商合作, 为其定制开发移动解决方案, 有效解决其业务问题。因此, 可以基于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平台, 将其作为各项业务移动应用的开发、测试、运营、分析的基础平台, 率先实现一批移动应用以满足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改善用户体验, 提高工作效率。
一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介绍
1. 移动应用平台产品解决的问题
(1) 开发和适配
同一个应用需要在多个终端平台上运行, 尤其是Android设备的碎片化程度高, 导致其应用开发成本和难度居高不下, 标准移动应用平台首先要很好地解决移动应用开发的兼容性问题。
(2) 管理和运营
“敏捷开发”是最适合移动应用开发的方式, 真正运营中的移动应用通常1个月左右就会有一次版本的更新, 一款应用就会经常面临众多版本同时存在的现象, 必须有效管理众多应用版本, 合理地引导用户更新和升级。
(3) 整合和风险
企业移动信息化的第一步通常就是把企业传统信息系统和移动端进行融合, 把PC端业务向移动端提供。在这个过程中, 一是移动应用平台要有效地将之前为B/S架构或C/S提供的服务, 转化成能为移动端提供的服务;二是把企业内网服务安全可靠地通过公众网络为移动端提供服务。
2. 移动应用平台主流产品架构
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产品一般包括开发和运行平台、移动设备管理、增强平台功能的组件 (如应用加固、内容分发、消息组件、协同办公) 和应用集成开发规范几个部分。平台应具备系统整合、移动应用开发测试、移动应用运营分析、移动应用基础技术能力框架 (安全、消息等) 、移动设备和应用管理等功能。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产品架构如图1所示。
其中, 开发和运行平台是最核心的部分, 包括:
·统一的基于Eclipse的开发、测试环境, 使开发人员能够在其中完成一个移动应用程序开发所需的全部编码和集成任务。它支持开发丰富的多平台应用, 能够满足各企业的业务需求;
·基于Java的后端系统整合组件和安全管理组件, 作为应用、外部服务与企业级后端业务系统交互的通道, 提供了丰富的认证、推送、分析和管理的功能;
·基于Phone Gap的设备端跨平台运行支撑环境, 既可以访问手机的本地功能, 又能调用其他JS框架完成页面的工作;
·应用管理、平台管理和运营分析等控制台, 通过它们可以管理和监控部署在上面的程序, 并且实现消息的推送, 完成数据报表的生成和分析。
(1) SAP SMP3.0移动解决方案
SAP移动解决方案是SAP系统唯一的移动平台解决方案, 在SAP整体架构中连接各个系统实现移动化延展, 支持现在市场上多种开发方式、工具及技术, 可以满足不同场景的应用需求。主要包含四个组成部分, 如图2所示:
·移动开发及运行时监控SAP Mobile Platform;
·设备安全管理SAP Afaria;
·应用加固SAP Mobile Application;
·内容分发SAP Mobile Document。
(2) IBM Mobile First移动解决方案
Mobile First是IBM的核心战略之一, 涵盖了构建运营、设备管理、安全防护、行为分析等四大类功能, 满足客户在移动长期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技术路线沿用标准Web技术和原生技术。主要包含四个组成部分, 如图3所示。
·移动应用平台IBM Mobile First Platform Foundation (Worklight) :Worklight Studio、Worklight Server、console、application center、Test workbench;
·移动应用平台IBM Mobile First Platform Protect (Maa S360) ;
·移动应用平台推送平台IBM Mobile MQTT;
·移动应用平台协同办公套件。
(3) 上海点逸EMM系统
EMM移动应用平台由应用管理端M-Server、前端界面展现层Madaptor以及设备管理组件EMM-Saas Platform组成, 如图4所示。
·开发平台M-Adaptor;
·服务平台M-Server;
·设备管理EMM Saas Operation Platform。
3. 国内外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比较
根据2013、2014年Gartner发布的报告, SAP与IBM在国际移动应用平台产品市场上处于领导者的地位, 其报告中无国内厂商。国内成熟移动应用如“微信”、“微博”, 均为企业内部技术团队开发, 不面向社会提供产品服务, 评价主要参考成功案例。可以发现, 国际移动应用平台产品考虑了在整体架构中连接各个产品组件以实现移动化延展, 对于相关全线产品, 如业务系统、报表、数据处理、消息推送服务等都提供了全面支持;其强大的研发力量可以使系统更稳定健壮, 更全面地兼容公开标准, 更具前瞻性地发展新技术, 从而满足未来层出不穷的移动应用场景;其全面的安全集成能力, 能够满足复杂的网络安全要求, 支持多种业界安全标准, 支持用户认证、权限管理及数据传输、存储加密等。
二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建设方法
1. 平台优势
如果企业在未来的业务规划中可能涉及多个移动应用或多个集成点或需要支撑多种移动设备, 则采用移动平台可显著降低总成本并加快业务部署。采用平台后的主要工作集中在业务功能需求定义、后台业务接口准备及硬件网络环境准备, 可以避免很多重复性的工作, 包含用户认证及权限管理、后台业务系统集成、安全—设备&数据&内容、离线访问及同步、应用及平台管理、移动应用的版本控制及生命周期管理、推送服务、端到端日志支持、移动设备/应用使用报告及分析、多平台支持、标准化界面组件及开发工具。
2. 业务规划
企业移动应用不是传统PC应用在移动平台的翻版, 要以企业业务战略为中心, 通过移动性附加价值。企业应用的部署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规划并分步实施, 可以从用户对象及业务场景两个维度出发, 遵循的原则如图5所示。
3. 资源支撑
企业实现移动应用业务的时间成本, 初期主要消耗在整体环境建立, 即平台建立部署及业务需求定义。一旦环境建立后, 拓展其他业务功能时, 主要工作将围绕前台用户体验, 比较迅速。另外, 后端业务系统根据实际情况, 需要提供现有或重新封装接口以提供业务数据。主要的工作内容及开展的顺序如图6所示。
三对建设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的思考
1. 产品选择
基于HTML5的移动应用平台, 集成了Phone Gap, Dojo等一系列框架, 很好地解决了兼容性问题, 在Web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搭起一座桥梁。对于一款成功的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产品, 应该在以下方面具备较好的特性:
·跨平台特性——实现一套代码对各主流移动终端进行支持;
·后端业务系统的整合能力——整合方式、对后端系统的兼容性、安全性等;
·应用管理——支持较频繁的版本升级、按策略的应用分发;
·安全性——支持对应用及设备进行认证、符合信息安全要求;
·应用开发运维难度——开发者入门难度和第三方公司掌握难度;
·开放性——能够整合当前主流的移动技术框架、第三方SDK等;
·可扩展性及高可用性——部署结构能确保移动业务不中断、硬件可扩展;
·附加功能——如消息推送提醒、离线机制、原生访问等。
2. 规划路线
企业移动应用建设应首选平台型的方案, 并能充分与企业现有后端业务系统集成, 然后再基于此平台进行基于业务场景的开发, 并优先考虑见效快、收益大的应用建设。建议考虑可简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搭建移动业务基础开发应用平台, 服务移动终端应用和后端应用服务, 协助移动终端与企业的应用服务快速搭建起通信;
·通过移动平台业务获取流量和数据, 一方面对企业现有应用进行扩展, 一方面能获取数据, 促进企业业务的发育;
·提供可复用的基础、通信模块等, 使信息推送、数据抓取等功能快速实施;为移动终端应用提供访问入口或信息源。
四结束语
企业级移动应用平台实现了移动客户端与各种后台业务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 提供了统一推送、智能更新等服务, 支持各类移动客户端的应用, 并可提供企业级的安全策略管理功能。其统一完备的安全管理能有效隔断内部应用与外部终端及网络;统一的移动终端接入标准能减少在各种智能移动终端上的重复开发;统一的应用系统接入标准, 减少管理和技术上的浪费, 降低各业务系统拓展移动业务的成本。通过集中建设和统一运维, 减少项目建设整体投资和运维成本。
摘要:移动战略成为企业客户下一阶段IT建设的重点, 移动化是各个行业均需重点关注的议题。可以基于企业级的移动应用平台, 将其作为各项业务移动应用的开发、测试、运营、分析的基础平台, 率先实现一批移动应用以满足各项业务发展的需要, 改善用户体验, 提高工作效率。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8
对变革一拖再拖的RIM或已被逼至市场墙角, 对此, 近日RIM现任CEO托斯滕·海因斯适时公布了放弃大众消费市场、专注于企业市场的战略决策。
但当RIM还在对其黑莓终端的安全性以及Pushmail、BBM等应用津津乐道时, 企业移动办公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 iOS、Android等智能终端在不断渗透个人市场的同时, 愈来愈成为企业员工移动办公的工具;而另一方面, 移动办公智能终端的丰富性趋势已被HP、IBM、SAP等传统IT巨鳄所捕捉, 后者纷纷开始将传统企业级解决方案迁移至移动侧, 或者直接打破惯例, 重新开发适合于智能终端的系列解决方案。
RIM企业市场优势不再
“优势失守”是RIM近期各种事件的关键字眼。
在加拿大本土市场乃至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萎缩之下, RIM公司的财务表现也再度下滑。最近公布的2012财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 RIM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亿美元, 同比下滑25%;净亏损1.25亿美元, 折合每股亏损0.24美元。
面对RIM在智能手机市场的节节败退, RIM现任CEO托斯滕·海因斯适时公布了公司专注于企业市场的全新战略决策, 他表示“我们将重新专注于企业市场, 充分利用在这一市场的领先地位”。
但或许托斯滕·海因斯对于竞逐企业市场的难度过于乐观。事实上, 就在RIM仍在为黑莓终端是否转型以及怎样转型徘徊、琢磨时, 企业移动办公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述变化首先体现在终端领域。
日前, 全球最大油田服务商哈里伯顿公司宣布, 将把四千多名员工的黑莓手机置换成iPhone, 未来将停止发放黑莓手机。事实上, 这已不是黑莓近来错失的第一个企业大客户, 从瑞士信贷集团到巴克莱资本公司、渣打银行, 再到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用户放弃黑莓转而采用iOS、Android等智能终端。
即使今年晚些时候RIM或将公布采用BlackBerry 10的新型终端, 但仍无法改变企业市场智能终端多样化的行业趋势。“必须看到, iOS、Android等新型智能终端在改变个人终端市场的同时, 也开始逐步渗透企业移动办公市场,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员工依靠多样化的智能终端处理公务、响应用户需求、进行实时监控等, 传统IT企业必须看到这一企业市场的最新变化。”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大中华区总经理于志伟表示。
IT厂商推动企业应用标准化
其实, 黑莓对于企业市场的失守一方面是由于未能及时迎合由苹果公司重新定义的新型智能终端趋势, 另一方面也与其过度单一的企业级应用不无关系——时至今日, 黑莓仍在以Pushmail、BBM等为推介亮点。
如果说Pushmail、BBM等代表了以孤立、封闭、与终端绑定为特征的传统移动办公应用的话, 目前, 随着HP、IBM、SAP等IT厂商纷纷介入企业移动办公市场, 移动办公应用的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以往移动办公软件要么较为零散、不具规模, 要么如Pushmail一样与终端紧密绑定, 而现今传统IT厂商看到了智能终端对于企业办公市场的改变, 为了持续挖掘客户需求, 他们纷纷将现有的企业解决方案迁移至移动侧, 或者干脆重新定制适合于新型智能终端的企业办公解决方案, ”分析人士指出, “这就使得目前的移动办公软件表现出与终端脱离、标准化的特质。”
“移动与社交化是HP部署企业级解决方案的两大关键词, ”于志伟表示, “目前, 几乎所有的传统IT企业巨头都在APP Store等应用商店上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专区, 企业用户可以下载所需要的移动端的解决方案。”据悉, 日前HP应用生命周期智能软件、HP Anywhere以及HP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等企业移动办公解决方案已实现了对于iOS、Android等操作系统各个版本的支持, 未来还将实现对于Windows Phone等操作系统的支持。
覆盖全流程成为趋势
IT厂商的介入不仅将企业移动办公软件推向标准化, 更不断丰富着移动办公软件的种类与内涵。
从软件功能上讲, 与Pushmail等较为单一的功能相比, 目前移动办公软件功能更加全面与强大, 不仅覆盖了产品研发、内部管理、服务监控等企业全流程, 并且可以帮助智能终端与企业传统软硬件实现无缝融合, 发挥协同办公作用。
“例如, HP Anywhere可以支持企业在iPhone、iPad等智能终端上完成应用开发、测试、上线、CIO管理等全流程;而HP Enterprise Collaboration不仅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社交化沟通, 且与企业当前的开发、测试、运维工具无缝集成, 可使员工对任何状况实现快速反应与处理。”中国惠普有限公司软件事业部北方区技术经理魏喜勇表示。
此外, 对于行业客户的积淀与理解也使得HP、IBM、SAP等IT厂商不仅可以根据企业战略重点的不同提供差异化的移动办公方案, 并且还可以考虑到满足企业不同员工的差异化需求。
“移动终端的屏幕与空间相对有限, 对于不同的企业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也不同, 例如对于以销售为导向的企业我们会优先在移动办公方案中加入订单监控软件;而对于以库存为核心的企业则需优先考虑到其库存数据更新需求。”中国惠普有限公司企业服务事业部应用和业务服务部门总经理张翔表示。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9
关键词:移动数据库,企业移动管理,移动客户端
引言
在传统的企业生产管理中, 信息交流和数据管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由于企业信息化已渗透到许多领域, 实现全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用以更方便快捷的模式相互之间传递是信息当前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 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新的企业移动管理模式。当前移动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便利移动数据库技术已经从研究走向企业的业务应用。随着移动数据库、移动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数据库终将成为企业创新发展及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支柱。
一、移动数据库的技术关键
实现企业信息化的移动管理, 则必须要有相关技术系列的支持, 如数据库技术、同步技术、数据广播等关键技术。
1.1移动数据库技术。
移动数据库系统通常由服务器、移动支持节点和移动客户端组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移动数据库系统。其中服务器是固定节点, 通过操作本地数据库, 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通常保持每台服务器能维护一个本地数据库, 它们之间通过固定的网络连接来处理所有移动客户端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请求;移动支持节点具有支持高速网络与无线连接网络的功能, 主要负责与移动设备进行数据通信。移动支持节点与固定主机之间的通信通过一个可靠的通信网络来完成;移动客户端则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和覆盖这一区域的移动支持节点进行通信, 以完成企业的信息检索。移动客户端为用户保存移动终端上的数据库副本, 并实现对本地的嵌入式数据库进行管理。也就是说, 移动客户端切换时原移动支持站点要将移动客户端的信息传递到目的移动支持站点, 以保证企业的信息检索连续性。
1.2同步技术。
同步技术是用于清理移动设备上的数据与企业信息管理中心数据库之间存在的数据不一致, 也称为数据复制技术。一般有两级复制、多版本冲突消除技术等。在移动环境下实现数据复制, 一般采用弱一致的复制机制, 它允许每个复制之间存在有暂时的不一致, 但这种不一致能够始终保持一定的限度, 系统允许移动客户端在断接情况下, 本地数据副本进行读取和写入操作时, 可能导致一个临时的数据不一致。再次重新连接时同步移动客户端上的修改数据, 并上传到固定主机, 而在固定主机改变的一些副本再下达到移动客户端, 以保持总是趋于收敛, 确保数据的一致性。目前在复制中还采用在移动客户端上缓冲数据服务器上的部分数据这一技术, 以达到减少移动客户端访问服务器的频率。
1.3数据广播技术。
数据广播是移动计算环境中, 移动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使用中的不对称性, 并以周期性广播的形式将数据发送到移动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得用这种不对称性, 将访问频繁的数据组织起来, 以周期性的广播形式提供给移动客户机访问。此时, 服务器调度主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广播数据;移动支持站点主要考虑如何使用本地缓存的广播数据, 以进一步减少查询时间。这样服务器的广播开销的变化不依赖移动客户端的数量变化;移动客户端不需要数据缓存也能访问到最新数据;移动客户端能频繁访问获取数据广播中的数据, 减少了服务器上行网络通信, 节约了有限带宽;服务器利用数据广播给移动客户端不断发送新数据。
1.4移动事务处理技术。
数据广播技术是移动计算环境中, 移动客户端与服务器通信中的不对称性, 它是以周期性的广播形式将数据发送至移动客户端。服务器可以利用这种不对称性, 将访问频繁的这些数据组织起来, 再以周期性的广播形式提供给移动客户机访问, 此时的服务器调度则要重新组织和广播数据;移动支持站点则要实现本地缓存的广播数据, 以进一步减少查询检索的时间。这样服务器的广播开销的变化不依赖移动客户端的数量变化;移动客户端不需要数据缓存也能访问到最新数据;移动客户端能频繁访问获取数据广播中的数据, 减少了服务器上行网络通信, 节约了有限带宽;服务器利用数据广播给移动客户端不断发送新数据。
二、移动数据库在企业移动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移动计算正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及经济运行系统, 而移动数据库又作为一种企业的新动力引擎, 推动着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企业移动管理是以企业的信息化系统为依托, 以移动设备为载体, 摆脱了以固定业务为重点的局限性, 不断拓展了信息系统的时空应用范围。以下分析了企业移动管理环境下生产、管理业务中移动数据库的几个典型应用实例。
1) 企业信息化移动管理:在该应用中, 移动用户通过定制的前端工具向网络数据库服务器直接提交数据检索和查询, 以便进行本地管理, 并能够反映企业运转等各方面信息, 为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 使决策层离开桌面终端也能快速监察到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动态。也随时能获得或处理客户信息的能力, 从而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 为企业创造更大经济效益。2) 电力巡检移动数据库应用:利用移动数据库结合相应的移动客户端, 生成一个优化的、集成的、可执行的移动数据库应用系统, 它可根据特定的应用需求, 为客户端定制移动数据库的功能, 实现巡视工作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 降低了因人为因素而带来的错检、漏检, 改善和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3) 移动物流管理:移动数据库的发展使得物流信息做到了真正的无缝连接, 使得物流信息化的整体和全程控制, 真正实现实时和高效。通过对移动位置信息的管理, 及时向企业人员报告材料的配置和调遣, 有利于下游单位合理地配置资源、安排作业, 加快整合内部和外部信息, 实现精细、准确的管理。
三、结束语
移动数据库的发展克服了有线网络接入的局限性, 提高了企业数据信息接入和信息访问的普遍性, 也增加了数据通信覆盖的范围, 随时随地访问移动数据库, 一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企业应用系统中数据的访问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于将移动数据库与现有的有线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整合的企业来说, 将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随着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移动电子设备的处理能力必将得到更大地提速, 研究移动数据库的新功能, 开发移动数据库的新成果, 让移动数据库技术在企业移动管理中实现破性的应用, 给企业带来一个全新的产业应用。
参考文献
[1]茹清兰, 李敏.浅析计算机移动数据库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 2012 (4) :35.
[2]丁治明.移动对象数据库模型, 查询语言及实时交通分析 (英文) [J].软件学报, 2009 (7) :1865-1884.
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探究 篇10
1 企业移动电子商务
1.1 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所谓“企业移动电子商务”, 顾名思义, 指的就是企业利用最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以及先进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商业信息交流与传输活动。它是最近几年伴随着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衍生出的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目前, 企业广泛使用的移动设备主要包括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1.2 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的巨大发展潜力
截至目前, 随着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在全球范围的火爆销售, 使用智能手机的人数已远远超过使用电脑的人数, 这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 手机用户的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 我国智能手机的数量仍然在快速增长, 这些数字都是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力保证。
2 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探究
简单来说, 企业对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就是企业借用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 使得企业内部员工可以随时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企业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信息系统随时收集市场上的有用信息, 从而在广阔的信息空间中实现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2.1 实现对企业内部的有效管理
企业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可以随时查询企业内部信息或访问其他企业的信息主页, 企业的各个层级都可以通过移动电子商务获益。尤其是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及时获取所需信息, 这不仅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帮助员工在外出时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最终有效地提升企业管理效率。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创新, 企业还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创新, 通过更加便捷的通信方式实现网上商务管理, 有效节省企业人力、物力资源, 取得最大效益。此外, 它还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有效咨询, 使及时性电子商务活动成为可能。
2.2 实现企业知名度的推广
根据世界范围内相关统计部门的不完全统计结果显示, 2014年, 全世界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的总规模将达到3 000亿美元。这表明, 企业的移动电子商务领域正在逐步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领域之一。与此同时, 作为消费者, 移动电子商务的逐步发展也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生活服务。例如, 团购电子商务的出现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支出, 还保证了消费者可以及时找到住宿、饮食的场所。对企业本身而言, 利用先进的移动信息科学技术,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降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成本, 还可以不断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也可以让企业更加快速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诉求, 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个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挑战。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 企业可以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市场信息, 也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企业事务。但是, 信息的实时性也为市场带来了瞬息万变的特点, 这就要求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 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 以便能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只有这样, 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平稳立足, 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曲鸣镝, 马灵芝.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4 (2) :74-76.
[2]刘杰, 王春, 范春晓.移动电子商务及WPKI技术[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 (2) :3-6.
[3]储节旺, 郭春侠.移动电子商务研究[J].现代情报, 2014 (3) :67-68.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11
关键词:移动学习企业培训应用
《2014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与2013年12月相比,用户数增长5%。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来说,移动互联网已经变得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缩写M-Learning)作为学习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产物也迎来了其黄金的发展期。移动学习在发展过程中也将成为企业培训的重要工作组成部分,并且会与面授,网络在线学习等方式共同组成完整的企业培训体系,他将成为其他培训的有效辅助手段。据估计,在未来企业培训总量中,移动类学习的方式可能会占到10%-15%的比例。我们如何才能把移动学习应用到企业培训当中呢?这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移动学习概述
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带给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全新感受。移动学习被认为是一种未来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是未来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模式。
移动学习不仅是现下流行的一种时尚,更为学习者与学习组织带来了学习方式的革新。移动学习和传统教育相比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随时随地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任何内容,这种独特优势是其他学习方式所望尘莫及的,这也奠定了移动学习在未来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学习。移动学习有着独有的碎片性学习的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使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琐碎的时间,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组块,正如面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知识碎片,经过每天一片、一点的摄入和积累,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成的知识拼图一样。
第三、满足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和信心。
第四,可以消除心理负担。从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些性格内向,害羞等性格的学习者来说,移动学习能够弥补传统课堂和面对面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尴尬的场面,驱除交流的胆怯心理,从而轻松的学习和交流等等。
第五,降低成本,创造额外效益。传统的培训方式都需要租赁场地、员工差旅、购买课程、聘请讲师,还要投入相关的培训服务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在培训期间内,参与培训的员工都是在消耗企业成本而没有产出。相反来看,移动学习则只需要搭建一套随身的学习平台,不仅不会产生培训误工费,还会充分利用员工工作外的碎片时间为企业创造额外效益。
二、新时期企业员工培训需求
新一代的企业员工群体是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互联网的热爱和依赖程度非常高,习惯于网络的沟通和学习方式,在生活中不能缺少网络。即便是在人群聚集的地铁里、饭桌上,也总是拿出手机来看,离开手机,感觉就缺少了一座自我世界通往外围世界的桥梁。
企业员工培训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正在发生转折性的变化。企业的管理者或培训实施者以往大多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开展培训活动,有些培训是摆花架子,有些培训是做表面功夫,往往忽略了员工自己的真实需求,而这些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就无法真正提升培训活动的投入产出比,也无法为企业带来实际的降本增效,企业员工培训需要实效性。
企业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往往把员工当成了一群“无知的孩子”,忽略了其自身的独特个性与自主性。从小学到大学就一直接受灌输式教育,工作之后还要接受群体式的培训,年轻的知识型员工已经无法再接受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式学习。他们知道自己想要的、了解自己所需的,有时候宁愿去网上搜索,也不想再听课堂上培训师的“喋喋不休”。企业员工培训实际需求正逐步从被动灌输向主动获取转变,员工培训需要自主性。
企业若想满足员工在新环境下的实际培训需求,就必须对现有的培训方式进行变革,通过建立灵活、高效的移动学习机制,为企业降本增效。
三、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的发展历程中正处于“孕育期”。很多企业甚至连移动学习的概念都不明确,至于移动学习能为企业培训带来怎样的帮助,它在企业培训中的价值等,就更无从谈起了。更多的企业在观望和等待中,观望的是应用发展趋势,等待的是到底移动学习能够给自己的企业培训带来什么。移动学习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空间也很广阔,通过分析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企业培训中逐步引入移动学习应用。
1、知识推送学习
在企业引进移动学习初期,我们可以以简单、通俗、易接受的技术方式,比如微博,微信、手机报等平台,向企业员工推送知识。目的在于让企业员工了解并逐步适应通过新的方式获得知识。在初步阶段,我们的知识传输内容主要以纯知识性内容为主,结合企业发展动态及新闻行情等,以低廉的成本,少量的技术维护人员,简单的技术操作进行知识推送。此阶段缺点是员工对培训内容无自主选择性。
2、以电子课程为主学习
在推送普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终端式的技术方式来实现,利用较短的电子课件,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ppt,在移动学习的课件中适当使用图片、动画,吸引学员完成课程学习。此方式的优势在于培训内容和呈现形式的丰富性,一些生动的场景和动画更能直观的将一些枯燥的知识进行优化,更方面企业员工进行理解,缺陷在于每个知识点都需要一定的费用进行开发,对于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但相对面授来说他更具备优势。
3、以无线方式进行学习
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移动学习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企业员工对于移动学习有了一定的认知,此阶段的重点工作在于搭建移动学习的平台和丰富学习内容。我们通过开发移动学习app、电子书、网页版的e-learning等学习平台有效提高、把控学员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结果,员工可以通过学习平台进行自主搜索学习内容,个人建立学习档案,进行学习测评、考核等等,就和通过电脑上网学习一样。在移动学习的知识面上内容可以进一步丰富,最终做到平台操作简单易懂,知识内容全面,讲解方式生动有趣,那么我们的移动学习平台搭建的目标就达到了。
四、小结
虽然移动学习刚刚起步, 目前因费用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其在企业培训中普及推广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随着无线移动设备和通信费用的降低、硬件的改进和软件平台的不断完善, 其普及率会不断提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移动学习在企业培训领域中会大展鸿图。当然, 移动学习不是万能的学习, 它不会取代书本和课堂学习, 也不会代替固定的远程学习, 而是会成为传统学习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企业针对特定员工建立移动学习平台,不仅是企业培训变革的实际需要,更是员工学习成长和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移动学习将是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移动学习概念.
企业级移动应用 篇12
关键词:SAP,移动应用,Web,Service,REST
企业要提高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信息化建设是生产、销售、服务各环节的核心支撑平台, 并随着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的不断深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
SAP是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ERP软件, SAP的移动战略很早就已经在提。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 的大力推广, 手机上网的速度已经接近或达到PC机上网的水平, 手机上网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第一选择。
今天, 越来越多的工作人员早就不是以PC作为跟企业互动的工具, 通过移动应用可在任何时间, 任何地点都可以与SAP系统相连, 实时更新信息, 对需求做出响应,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实现了为新时代的移动员工提供更多实用信息和流程, 增强他们处理业务的能力。
1 SAP移动应用现状分析
SAP从2005年即基于Net Weaver推出了移动解决方案。在早期的Netweaver Mobile解决方案中包含了:
(1) 移动基础架构MI (Mobile infrastructure) 和基于MI开发的多种应用;
(2) SAP CRM的移动客户端技术和基于此开发的CRM移动销售和移动服务;
(3) 移动Webdynpro技术和移动浏览终端及基于此开发的MSOn (Mobile Sales Online with CRM) 。
从应用角度来看, 这些移动应用无疑也是客户所亟待的应用。但技术上和用户体验上, 上述方案都有缺陷, 所以至今都没有得以大规模推广。
2 SAP移动应用的特点
SAP移动应用最大是特点就是“任何环境”、“任何设备”和“任何开发商”, 即客户可以在确保一致性的前提下, 从任何环境和任何设备上访问并连接SAP应用程序, 从SAP Net Waver技术平台的各个方面保持互通性和协作一致性
3 SAP企业级移动应用的研究与开发
3.1 服务端设计
利用SAP标准差旅管理系统使用相同的数据库, 透过BAPI实现业务处理, 实现Android移动终端的连接, 在SAP系统中通过REST架构风格创建WEB Service, 创建的处理程序类通过实例化IF_HTTP_EXTENSION接口。
资源是REST的核心抽象, 客户端通过对资源的请求来获取所关注的资源状态。
URI是表示资源的唯一标识符, 在发布REST Web服务时, 由于需要暴露资源较多, 本系统采用URI模板的方式通过URI模板和路径变量来标识不同的资源, 对URI模板的设计采用主机名:端口号/上下文/应用名/路径变量的命名规则。
3.2 Android客户端设计
主要功能包过差旅申请审批, 差旅计划与预订, 差旅费用结算。主要流程包括出差前审批流程和出差后费用结算流程。
REST架构风格要求把所有用户需求都抽象为资源, 这在实际开发中比较难以做到, 因为并不是所有用户的需求都能够抽象为资源, 因此在Android客户端设计参考了MVC架构模式, 混合使用REST和MVC, 并将应用程序的各个层次进行分离。本文也将系统客户端的设计分为界面设计、组件控制和管理设计。
用户界面相当于MVC模型的视图层, 界面的设计通过在XML配置文件中指定相应的布局方式, 并按照该布局方式的特点布置相应的控件, 通过在Activity调用set Content View () 方法设置要显示的布局及控件资源。
控制器在程序应用中主要起着功能指派和结果反馈的作用。利用Android Manifest.Xml配置文件对每个应用组件进行控制, 通过Shared Preferences来支持对资源状态的缓存。
4 SAP服务端的实现、Android客户端的实现
4.1 服务端实现
由IF_HTTP_EXTENSION接口来实现所有HTTP请求处理程序, 该接口的唯一方法是HANDLE_REQUEST () 。IF_HTTP_SERVER将会作为参数, 在其生存期内的HTTP请求处理程序的行为由属性IF_HTTP_EXTENSION~LIFETIME_RC。HTTP请求处理程序本身可以指定哪些其他HTTP请求处理程序来下一步, 为此, 它使用属性IF_HTTP_EXTENSION~FLOW_RC。
4.2 客户端实现
客户端的开发使用的Eclipse集成开发环境, 添加相关插件并对环境进行配置以加入对Android的支持。
添加IDE对ADT的支持, 加入对Android SDK的支持, 使用Android模拟器。
5 结论
在技术方面差旅管理系统主要利用Android系统完成界面设计, 通过REST框架设计搭建SAP系统与移动终端的交互平台, 通过BAPI完成SAP端的业务工作流程。为通过Web Service技术实现SAP企业级移动应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利用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完成SAP服务端和Android客户端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黄佳.SAP高级应用开发:RFC, BAPI, ALE, Workflow, SAP连接器, Web Dynpro及BSP[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
[2]黄锦川, 金炜东.基于Android平台Web服务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 2010, 19:1005-8451.
【企业级移动应用】推荐阅读:
企业移动管理论文11-12
重构企业移动安全11-26
移动互联助力企业转型08-19
移动终端企业网络营销09-07
移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12-09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题12-02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常识12-08
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01-02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宣 讲课件12-14
企业级Web应用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