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常识(精选6篇)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常识 篇1
企业文化始于国外,进入中国后便跳出了西方管理理论的局限而融入中国文化体系中,逐步完成了企业文化的中国化过程。胡平在《企业文化》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中国的企业文化在与国际交流中最有生命力的还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那部分。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企业文化,需要我们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创新,实现文化的对接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对企业文化具有影响力,企业文化能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是两者功能上具有相似性、作用上具有相互性两大方面原因。
(一)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两者功能上的相似性
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同属文化的范畴,两者功能上相似性特征明显。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难下一个精确定义,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在类别和层次上也不可能划一起,但两者共性较多,特别是在道德规范层面,双方的要求基本一致。2002年的8月,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工商银行哈尔滨雷锋储蓄所,推出了“雷锋形象永相伴,客户需求记在心”的服务理念。雷锋是为大家做好事的典型,储蓄所与储户联系密切,把雷锋精神与工行理念结合起来的创新服务观念,实际上是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就是要为储户着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与儒家提倡的“爱人”(《论语·颜渊》)中对人要爱的要求,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从这个例子,体现了企业文化和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上对人的共同要求。
(二)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彼此作用上的相互性
外国企业文化进入我国后,能较快融入我国文化体系、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与生存的土壤和与主宰生存土壤的传统文化作用上的相互性密切相关。首先,传统文化能为企业文化生存提供合适土壤。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对企业文化构建的影响客观存在,浓郁传统文化的土壤,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这些为企业文化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企业文化发展可从传统文化中获取必要的成分。在数千年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深刻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制约着今天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像儒家提倡的“仁”等观念思想,对企业文化发展可以起到较大影响。再者,企业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有效载体。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漫长历史中积淀的丰富内容要有效的途径传承下去,需要较多的途径,企业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更多公务员考试信息请关注:江西公务员考试网
http://jx.offcn.com/?wt.mc_id=bd837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2
【中国】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
【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
【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
【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
【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
【山东】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篇3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古代天子有三公、九卿,公、卿,也都被用作敬称。如果对方德高望重,可以在他的姓之后加“公”字,称为“某公”,当今中国的知识界还有这种用法。“卿 ”用作尊称,先秦就已出现,如荀况(荀子),时人尊称“荀卿”,就是大家最熟知的例子。此外,“侯”字原本是指诸侯,《梁书-吉翂传》“主上知尊侯无罪 ”,此处的“尊侯”是指对方的父亲,这一用法在书信语言中还时有所见。
称呼对方配偶也有相似的做法。古代天子的妃子称“后”,诸侯的配偶称“夫人”,大夫的配偶称“孺人”,士的配偶称“妇人”,庶人的配偶称“妻”。时下,人们常常把对方的配偶称为“夫人”,也是从古代沿袭而来的敬称。此外,“公子”,原本指诸侯的庶子,后也用于尊称对方的儿子,而将对方的女儿称为“女公子”。
称呼他人的亲戚,一般在称谓前加“令”字,如令尊大人、令堂大人、令伯、令叔、令兄、令弟、令妹等。对于他人的孩子也是如此,称对方的儿子为令郎或令息,女儿为令爱或令媛。也可以在称谓前加“贤”字,如贤伉俪(夫妇)、贤乔梓(父子)、贤弟等。
旧式书信还往往用“台”字来表示尊敬,如台启、台端、台甫、台安等。书信中的台,是三台的简称,三台是天上的三颗星,古人用来指三公,故也用来当作尊称。古代台与臺是两个字,后来将臺简化成台,致使许多人误以为是一个字,其实不然。所以,给港台等通行繁体字的地区的友人写信,千万不能将台甫写成臺甫,那样就会贻笑大方。
古人行冠礼之后都要取表字,或者还要取雅号。名只有父亲和国君才能叫,所以《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直呼其名被视为不礼貌的表现。目前,进入近代以来,一般人已经很少再取表字或雅号,但在文人圈中依然有之,因此,在与他们通信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以免唐突。
此外,与敬称相呼应,书信中凡涉及对方的事物都要用敬语,如对方的住宅,要称府、邸,或者称潭府,潭是深的意思,潭府,意犹深宅大府,是对对方住宅的美称,故信末又往往用“潭安”来表示阖府皆安的祝愿。如果对方有所馈赠,感谢时可称厚赐、厚赠、厚贶等,以表示看重这份情谊。对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的美称,如果是对方来信,可以称大函、大翰、惠示、大示、手示、大教;如果是诗文著述,则可称华章,瑶章;如果是宴请,则要称盛宴、赐宴等。
书信中一般不要出现你、我、他之类的代词,这也是简慢或者缺乏文采的表现,凡是遇到类似的地方,应该酌情处理。如提及对方时,可以用阁下、仁兄、先生等代替;提及自己时,可以用在下、小弟、晚等代替;提及第三方时,一般可以用“彼”或者“渠”表示,渠当第三人称用,始见于《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谦称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或者自己一方。对他人用敬称,对自己用谦称,是中国人的传统。从先秦文献可以知道,当时的贵族都有特定的谦称,如《老子》说:“王侯自称孤、寡、不谷。”“孤”和“寡”都是少的意思,王侯称孤道寡,是谦称自己德行浅少;“谷”是善的意思,不谷犹言不善。《礼记-曲礼》说,诸侯的夫人在天子面前自称“老妇”,在别国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在丈夫面前自称“小童”。
古人每每用“臣妾”作为谦称。古代有“男曰臣,女曰妾”之语,“臣妾”的本义,犹后世言奴才。司马迁在他的《报任安书》中自称“仆”、“牛马走”。仆也是奴仆的意思,日本人至今还“仆”作为第一人称的谦称。“牛马走”,意思是象牛马一样供驱使奔走的人。与此相类似的用法,是谦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贱息等。
对自己的父母固然要敬重,但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家人时,就不能用敬称,而要用谦称,一般是在称谓之前加一“家”字,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或者家君、家严;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或者家慈。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则对人要称“先父”、“先大人”、“先母”。同样,对他人称呼自家的其他亲戚,也都要加一“家” 字,如家伯、家伯母;家叔、家叔母;家兄、家嫂;对比自己年龄小的,则可以称“舍弟”、“舍妹”等。自称或者用“愚”字,如愚弟。
对他人称呼自己的妻子,一定要用谦称,如“内人”、“内子”、“拙荆”;或者用平称“爱人”、“太太”。常常听到有人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妻子时说:“这是我夫人。”这是非常失礼的说法,如前所说,诸侯的元配才能称为“夫人”。普通人相交,称对方配偶为夫人,略有恭维的意思。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就显得自大,或者是无知。
如果向对方有所馈赠,则要用谦语,如菲仪、芹献、寸志等,意识是说自己的东西微雹不值钱,不过是借以表示小小的心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敬请哂纳等,意思是让对方见笑了。
四、书信中的平和阙
我们先来看一封儿子致父母的家信:
父母亲大人膝下,谨禀者:男离家后,一路顺利,平安抵达学校,可纾廑念。惟思 双亲年齿渐高,男在千里之外,有缺孺子之职。伏望训令弟妹,俾知料理家务,或有以补乃兄之过。王阿姨家已去看望过,家中老幼平安,嘱笔问好。专此谨禀,恭请福安。
男某某谨禀某月某日
信的开头“父母亲大人膝下”顶格书写,下文大多没有写到头就另起一行再写,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古人但凡在书信正文中提及自己的父母祖先,以及他们的行为时,在书写方式上一定要有所变化,以表示尊敬。书信的第一行要顶格,高出下面所有的文字一格,称为“双抬”。正文中凡是提及高祖、曾祖、祖、双亲等字样,或者慈颜、尊体、起居、桑梓、坟垄等与之相关的字样时,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叫“平台”,就是另起一行,与上一行的开头齐平着再书写;另一种叫“挪抬”,就是空两格或一格书写。在上面所例举的这封信件中,凡涉及父母亲的词语如廑念(犹言挂念)、双亲、训令、福安等,都采取平抬的方式。 这种方式至迟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敦煌文书中将“平抬”称为“平”,“挪抬”称为“阙”。近代以后,传统书信中“平抬”的方式逐渐减少,“挪抬”则依然普遍使用,今日港台、韩国、日本文人写信时还常常用“抬”的方式表示敬意。
五、祝愿语及署名敬词
两人见面后,即将分别之时,应该互道珍重。这一礼节表现在书信中,就是祝愿语和署名启禀词。
由于辈份、性别、职业的差别,祝愿词也有比较严格的区别,比较常用的有: 用于父母:恭请○福安。叩请○金安。敬叩○禔安。 用于长辈:恭请○崇安。敬请○福祉。敬颂○颐安。 用于师长:敬请○教安。敬请○教祺。敬颂○诲安。 用于平辈:顺祝○时绥。即问○近安。敬祝○春祺。 用于同学:即颂○文祺。顺颂○台安。恭候○刻安。 用于女性:敬颂○绣安。即祝○壼安。恭请○懿安。
祝愿词的主题,是希望对方幸福、平安。上面列举的祝愿词中,禔、祉、祺等都是福的同义词;绥也是平安的意思。明白于此,就可以视需要选择、搭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使用祝愿词切不可混淆对方的身份,如绣安、壼安、懿安是专用于女性的祝愿词,如果用到男性身上,就令人忍俊不禁了。此外,祝愿词中的某些字比较古奥,要弄清楚字义之后再使用,例如“壼(kun)”字的本义是指宫中的道路,后引申为后妃居住的地方,故借用为对女性的尊称。壼字的字形与茶壶的壶字很相像,有人不察于此,将壼安写成壶安,就成笑柄了。
旧式书信在落款之后,一般还要根据彼此关系写敬词(或称启禀词),例如:
对长辈:叩禀、敬叩、拜上。 对平辈:谨启、鞠启、手书。 对晚辈:字、示、白、谕。
叩是叩首,即磕头,这是礼仪书面化的表现。磕头礼节早已废止,但在书信中也还见使用,不过是借以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罢了,不必过于拘泥字义。
六、信封用语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用帛或竹简、木板作为书写材料,故书信又称书简、尺牍。在今天的书信用语中,还残留着某些早期书简的`专门用语,需要先作一些介绍。
所谓“牍”,就是将树木锯成段后剖成的薄片。在牍上写信后,为了保密,用另一块木板覆盖在上面,称为“检”;在检上书写收件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 ”。用绳子将牍和检一并捆扎、再打上结,称为“缄”,缄是封的意思(我们今天还用这个字)。如果是用竹简写信,简数较多,就盛在囊中,用绳子扎口。为了保密,在绳结处用泥封住,上面加盖印章作为凭记。
信封的书写,也有很多讲究,要体现出自谦而敬人的原则。书写收信人的称谓,除了一定要用尊称之外,至少还有两种表示尊敬的用法,其一,在收信人姓名、称谓之后用“俯启”、“赐启”等用语,表示请求对方开启信封。俯启,有显示对方高大,必须俯下身子来接信的意思。赐启,是请对方赏光、恩赐启封。
其二,使用“某某先生将命”之类的用语。古人每每用陛下、殿下之类的词语来表示不敢与对方平起平坐,而只能与对方站在丹陛、大殿之下的执事者对话,请他们传话。类似的意思表现在信封上,就有了“将命”、“将命考”等用语。将命,是指古代士大夫家中为主人传话的人。在信封上写收信人的将命者收,是表示不敢让对方直接收信,而只能将信交由传命者转呈,这是一种自谦的表达方式。“将命考”是传命者的副手,让将命考转呈,则是谦中尤谦的表示了。
与上述表达方法相似的还有,“某某先生茶童收”、“某某先生书童收”等等,意思都一样,写信者明知对方并没有将命者、茶童、书童之类的仆人,如此书写,一则是借此表示敬意,二则也可以为书信增添一些雅趣。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六 篇4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914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六、节庆民俗
节日原本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祭祀日或庆祝日。祭祀什么和庆祝什么则与这个民族或地区的产生与发展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透过这些民间传统节日,可以探索到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还可以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按时间顺序扼要介绍我国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
1,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的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据史书记载,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西汉时,每年一度的新年被定在暮春正月,但当时的新年并不是在正月一日,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之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古代时,农历新年并不叫“春节”,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前后。
中国古代过年,总是与鬼神迷信相连的,而春节期间主要的事情是打鬼。从“腊八”吃“腊八粥”开始,宫廷与民间都要打鬼,腊月二十三则要祭拜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来年的衣食温饱。这期间,家家户户都要扫除污秽,预防疾病。腊月三十日,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挂旗、蒸年糕、吃饺子、放鞭炮,除夕守岁,大年初一相互拜年祝福。如今,漫长的历史岁月已使春节成为象征中国人民团结、幸福、希望的传统佳节。
2,元宵节
每年中国农历(中国旧时计算时期的方法)正月十五都是中国人民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的得名,是因为它的节俗活动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宵)举行而来。
元宵节也叫“灯节”、“灯夕”,因为在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是夜晚放灯。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上元节”。
每逢元宵节,全国家家户户都要挂彩灯,放焰火;大街上挂满了琳琅满目的花灯,东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区,还要制作晶莹剔透的冰灯。到了晚上,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品尝美味的元宵。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大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朝初(前206-公元23),正月十五这天,汉家要祭祀一位曾有恩于汉帝的神明,这位叫“太一”的神明据说地位还在五帝之上,所以受到的奉祀比较隆盛。到了汉明帝时,因皇帝曾敕令元宵燃灯,这才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如今,张灯、观灯的习俗已经成为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了。
3,上巳节
农历三月三,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大地回春,春阳萌动的日子。秦汉时期,每年三月上旬巳日(称上巳日)人们就到水边嬉游并举行祁福消灾的仪式。魏晋以后改“上巳节”为三月三,不再用“巳”日。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说的就是这个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黎族、壮族、苗族、布依族等等少数民族在这一天也有自己的节日,不过风俗仪式各有不同罢了。
4,清明节
在春光明媚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要的节日就要数“清明节”了,时间在公历的4月5日前后。它流行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
从节气(中国农历的一种区分一年四季的方法)来讲,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小节气。由于二十四节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在气温、降水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劳动人民利用它来安排农事活动。如中国北方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所以,中国现代的“植树节”就定在3月12日。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与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节日则包含一定的风俗活动和特定的纪念意义。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中,由节气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主要节俗活动有禁火寒食、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踢球)、放风筝、拔河、打马球等。
清明这一节气正因注入了寒食禁火、扫墓等习俗,才形成节日。自西周(公元前1000左右)起,就有在墓前祭祀祖先的扫墓或墓祭习俗。
5,端午节
中国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两千多年的旧习俗,中国人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呢?这里有着不少的传说,最著名的的就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
过端午节,中国各地有很多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
6,七夕节
又叫乞巧节,少女节。相传起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传说。据《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这种乞巧既是乐戏,也是希望心灵手巧和幸运的到来。
《古诗十九首》有“迢迢牵牛星,佼佼河汉女”的诗句,秦观《鹊桥仙》更是以美丽哀婉的爱情故事、天长地久的爱情描写,打动了无数人。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青年女子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7,中秋节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源于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玄宗步入月宫。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从月宫归来,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命名为《霓裳羽衣曲》。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也与此传说有关。
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赏月是由祭月发展而来的。祭月是中秋节最重的一项活动。祭拜对象是月神。大多数地方是遥向清空拜月,有的地方是拜木雕月神像,有的地方则张挂木刻版印的“月亮纸”。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如同端午节的粽子,月饼自然也成了中秋节的另一象征。相传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唐代。唐太宗与群臣欢度中秋时,手持吐蕃商人所献圆饼,指着空中明月笑道:“应将胡饼邀蟾蜍。”随即将胡饼分与群臣共食,从此就有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中秋节寄托了人们“花好月圆人团聚”的祈望。
8,重阳节
农历9月9日,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佳节——重阳节。中国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历代诗人都喜欢重阳登高赋诗,唐代(618-907)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方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远客思乡之情,深切感人。
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9,腊八节
中国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腊”本是中国远古时代一种祭礼的名称,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但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古时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于是腊月初八便成了固定的祭日。古称“腊日”,俗称腊八节。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因此这天也是佛教节日,叫做“成道节”。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和吃“腊八粥”。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
10,祭灶
祭灶就是家家户户祭拜“灶王”,俗称“过小年”。祭灶的时间,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举行祭灶。后来,基本上但是腊月二十三祭灶。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祝福”,也就是指这个节日。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漫谈之十一“衣食住行”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9
更新时间:2006-6-2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十一、衣食住行
1,衣着
古代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叫“冠”,后代“冠”又泛指一般的帽子,如《大铁椎传》“不冠不袜”。“冕”
是天子、诸侯和大夫在祭祀时戴的,上边是一块长方形的木版,前后沿挂一串小圆玉珠。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这样的冕,所以后代称皇帝即位为“加冕”。打仗时还要戴上“胄”,胄在秦汉以后又叫“兜鍪”,后代又叫“盔”,如辛弃疾《南乡子》“年少万兜鍪”,这里的“兜鍪”指头戴战盔的战士。
古代平民不能戴冠,只能戴类似后代的头巾之类的东西,称为“帩头”等,如《陌上桑》“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比平民地位更低的奴仆,则仅能以青布束头,所以奴仆又称为“苍头”,如《董宣执法》“时阳湖公主苍头白日杀人”。
古人穿的短上衣叫“襦”,如《陌上桑》“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冬天穿的有裘、袍等。如《论语》“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平民通常只能穿褐或布衣,如《五柳先生传》“短褐穿结”。上古没有棉花,布也是毛或麻制成的,但比褐要细一些,所以成为读书而未做官的人的常服,因此,“布衣”也就成了这些人的代称,如《出师表》“臣本布衣”。有时又仅指一般平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古人穿的下衣主要有裳(cháng)、绔(kù)、裈(kūn)等。裳就是裙子,古代男子也穿裙子。绔也写作“袴”,今天写成“裤”,但与今天的裤子并不一样。与现在的裤子差不多的是裈。
古人穿的鞋有屦(jù)、履、屐、鞮(dī)等,无非是草、木、皮、丝质的,都比后代要粗糙的多。
古人衣料的质地除了毛、麻、皮等,还有总称为“帛”的各种丝织品,但那是达官贵人才能穿的,贫贱的人是穿不起的。《孟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孟子的理想中,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富足,家家种桑养蚕,那么五十岁的人才可以穿上丝绸衣服。
古人最重要的佩饰是玉,常见的有环、玦等。环常为妇女的佩饰,如《小石潭记》“如鸣佩环”。璧是古代贵重的瑞玉,它和圭、璋合称三玉,自夏商始,就作为礼器使用,至春秋战国盛行,秦汉以后渐改作饰装品。在古代能称为璧的,必须是“肉倍好”的圆玉,即玉边宽度要大于孔径。除此之外,依肉与好的比例关系,还有瑗、环、玦等。这些圆玉在礼仪中都有特殊用途,如国事访问时以璧为凭信,诸侯召见卿、大夫、士时以瑗为凭信,断绝君臣关系以玦表示,重新召回绝交的人以环表示等。如《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就是用玦暗示项羽早作决断杀刘邦。
2,饮食
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后,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统称为“五谷”或“六谷”。五谷是黍(黄米)、稷(小米)、麦(大麦、小麦)、菽(豆)、麻(麻子),此外再加上稻,就是六谷了。古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粟、粱、禾、米、谷等。粟即谷子,后又泛指粮食,如《孟子》“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粱是谷类的优良品种,常用来指精美的饭食,如《墨子公输》“此犹粱肉之于糟糠也”。
古书中的“粮”字,通常是指干粮,而不是今天的粮食,如《赤壁之战》“船粮战具俱办”。
古人肉食中最主要的是牛、羊、猪肉和狗肉,如《孟子》就提到“鸡豚狗彘之畜”。肉的吃法除了煮以外,还有脍(把鱼、肉切细吃)、炙(烤肉)、醢(hǎi,肉酱)、脯(干肉)等。一般的平民是很难吃到的,所以“肉食者”就成了统治者、当官者的代称,如《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另外,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与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曹操《短歌行》就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文学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唐朝著名诗人杜甫还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连“饮少辄醉”的欧阳修也乐此不疲,还自号“醉翁”。
上古的吹具主要有鼎、镬、釜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这是古代的一种酷刑,就是把人扔进镬里煮死。《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鼎之类不是一般平民所能用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使用,所以后代常用“钟鸣鼎食”指大家士族,如《藤王阁序》“钟鸣鼎食之家”。
古代食器的种类也很多,如箪、豆等,《孟子 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古人一日两餐,第一顿饭叫“朝食”,第二顿饭叫“餔(bū)食”,又叫“飧”。如《诗经》“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3,住宅
古代的住宅,通常是一个大的院落,有大门,大门外边有屏,又叫“萧墙”,也就是今天的照壁。因为屏以内就是住宅的主体,所以常称“内讧”为“祸起萧墙”。大门内是院子,叫“庭”(后代有“庭院”一词),主体建筑是建在高台上的,由堂、室等组成。主体建筑的前半是堂,堂的东西墙叫“序”,它的前边朝庭的一面是敞开的,没有墙,只有两根柱子,叫“东楹”、“西楹”。如《董宣执法》“即以头击楹”,今对联又叫“楹联”,即来源于此。堂因为建在高台上,所以前边有两个台阶,称“东阶”、“西阶”。堂的边叫“廉”,廉很直,所以后代说“廉正”、“廉洁”。室在堂的后边,要进室内就必须先上堂,所以有“登堂入室”之说。
庭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所以又叫“朝”,后代连说成“朝廷”(“廷”同“庭”),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说“拜送书于庭”,《邹忌讽齐王纳谏》说“门庭若市”。
古代宫廷大门的两边,有两个高大的建筑物,叫“阙”,又叫“观”,所以后代用“宫阙”指称宫殿,如苏轼《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也有用“观”指称宫殿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又有用“阙庭”来指代朝廷的,如《班超告老归国》“丐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
古人的住宅,还常称为“宅”、“馆”、“庐”等,宅既指住宅,同时又包括前后左右的宅地,所以《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才有“五亩之宅”的说法。馆是比较华丽的住宅,如《藤王阁序》“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庐是极为简陋的住房,类似后代的茅屋、窝棚,《陋室铭》中有“南阳诸葛庐”,就是《出师表》“三顾臣于
草庐之中”的“草庐”。历代帝王还喜欢用土石建筑高台,作为游玩之处。古代的楼,最初指建在高处的建筑物,如城楼等。汉代以后,出现了多层的房屋,也叫“楼”。这样“楼”也就有了今天的含义,如《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古人外出,也住旅馆、招待所,甚至宾馆等,着就是逆旅、客舍、传舍等,如《王积薪闻棋》说“将游京师,宿于逆旅”,《送元二使安西》说“客舍青青柳色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舍相如广成传舍”。
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
4,出行
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如《劝学》上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古人乘车是站在车上的,在车厢的前部有一根可以受扶的横木,叫“轼”,有时也指
扶“轼”这一动作,如《曹刿论战》说“登轼而望之”。车厢的上边可以立盖,盖用一根木头支撑,就像一把大伞一样,称为“车盖”,如《两小儿辩日》说“日初出大如车盖”。
车子因为形制、用途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辎车,是有帷幔的车子,后代的“巾车”与它相似,如《归去来辞》说“或命巾车”。传车是用来传递消息、法令等的一种轻快马车,又称“传”,如《朱买臣传
世态炎凉》说“买臣遂乘传去”。辇,本指人拉的车,后专指帝王及王后乘的车,如《阿房宫赋》说“辇来于秦”。
古人乘车,一般是一车三人,尊者在左,驾车者在中间,右边是陪乘保卫的人,叫“车右”,又叫“骖乘”,如《董宣执法》说“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古代也有牛车,并且牛车在南北朝时还一度成为时髦。如《赤壁之战》说“乘犊车,从吏卒”,“犊车”就是牛车。
古人水上交通工具是船,船有不少种类,更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舟、舰、舸、舫等。此外又有扁舟,就是后代的舢板,如《赤壁赋》说“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舰指大的战船,此外,战船还有艨艟(又作“蒙冲”)等,如《赤壁之战》说“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楫是船桨,常与舟连用,也指船,如《劝学》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此外,古人还常用船的一部分指代船,如《藤王阁序》说“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舳”是船尾安舵的地方,这里指代船。
古人作品集的命名
1,以地名命名
《柳河东集》(柳宗元,河东(今山西永济)人)
《昌黎先生文集》(韩愈,祖籍河北昌黎)
《孟襄阳集》(孟浩然,湖北襄阳人)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江西临川人)
《亭林诗文集》(顾炎武,江苏昆山亭林镇人)
《小仓山房文集》(袁枚,辞官后,定居江宁小仓山)
2,以书室名命名
《聊斋志异》(蒲松龄)
《饮冰室合集》(梁启超)
《惜抱轩诗文集》(姚鼐)
《七录斋集》(张溥)
3,以谥号命名
《王文公集》(王安石,谥号“文”)
《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谥号“文忠”)
《司马文正公集》(司马光,谥号“文正”)
《诚意伯刘文成公集》(刘基,封诚意伯,谥“文成”)
《范文正公集》(范仲淹,谥号“文正”)
一、文化中国
1,文化的含义
“文”: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化”:变化,改变,教化。合起来作为文化学意义上的一个词语,却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如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群人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以及它们的物质形式。有人将文化定义为“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有人认为文化是某一群体解决问题和缓和困境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现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往往把文化理解为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2,中国的由来
中国古代,“国”字的含义是“城”或“邦”。“中国”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古代文献记载中,“中国”一词有五种不同含义:一指京师,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三指中原地区;四指国内、内地;五指诸夏(华夏)或汉族居住的地区和建立的国家。
从古代的汉朝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严格地说,古代“中国”是一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中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国号。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1949年,“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在北京。
3,中国的别称
⑴中华。“华”者“花”也,即居于中央的如花之国。朱元璋曾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⑵华夏。华夏初指中原地区,后来才变为包举全域的称谓。“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个朝代,古音“华”“夏”相近,故又合称“华夏”。
⑶中原。《晋书·石勒传》:“脱遇光武(注——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⑷赤县神州。毛泽东有诗句“长夜难明赤县天”即此也。
⑸支那。China的译音。一说是秦的译音;一说是昌南的译音(昌南是中国瓷都景德镇的旧称)。
⑹睡狮。晚清以来,国势日蹙,外国人贬称为“东亚睡狮”。国人视来似乎贬中有褒,颇不以为忤。
1、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牛郎织女》
2、中国古代“四大丑女”——远古中华始祖黄帝之妻嫫母、战国时齐国无盐县的钟离春、东汉梁鸿之妻孟光、东晋名士许允之妻阮氏。
3、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貂婵、王昭君、杨贵妃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4、中国古代四大丑男——晏婴、左思、包拯、刘墉
5、中国古代四大美男——潘安、曹植、沈约和卫玠
6、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7、祥瑞“四灵” ——中国古代将麒麟、凤凰、乌龟和龙称为“四灵”,都是祥瑞的标志。
8、中国古代四神兽——四神兽的大致简介: 在中国古代最令妖邪胆战心惊并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是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四兽了。
9、“鬼谷四友”——战国时孙膑与庞涓、苏秦与张仪四人乃鬼谷子之弟子,故称“鬼谷四友”。
10、汉字书法四体——真、草、隶、篆
11、文学作品四大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12、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3、“ 文房四宝”——琴、棋、书、画
14、人生四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15、人生“四美” 或“ 四难”——良辰、美景、赏心、悦事
16、国画四君子——竹、兰、菊、梅
17、四家诗——鲁诗、齐诗、韩诗、毛诗
18、儒家四德——孝、悌、忠、信
19、古代妇女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20、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21、古代贵族四术——诗,书,礼,乐。
22、花间四友——蝶莺燕蜂
23、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24、中国四大菩萨—— 观世音菩萨 地藏王菩萨 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
25、佛教四大名山——即通常所说的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县,文殊菩萨的道场。普陀山位于浙江舟山,观音菩萨的道场。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市,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地藏菩萨的道场。
26、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被称为道教四大名山”。
27、中国古代四大名琴——号钟绕梁绿绮焦尾
28、中国四大名花—— 山东荷泽牡丹福建漳州水仙浙江杭州菊花云南山茶花
29、传统工艺“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粤绣、蜀绣。
30、中国四大名菜——鲁菜川菜苏菜粤菜
31、中国四大名亭—— 安徽滁县醉翁亭、北京先农坛陶然亭、湖南长沙爱晚亭、浙江杭州湖心亭
32、我国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凌绢扇(浙江)
33、我国四大名砚——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
34、中国四大名雕—— 浙青田石雕闽寿山石雕湘菊花石雕川广元白花石雕
35、四大动物香料——龙涎香麝香灵猫香海狸香
36、二十四史“前四史”——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37、唐代“吴中四友”贺知章、刘 虚、包融、张旭。
38、唐初“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39、“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0、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询、诸遂良、虞世南、薛稷
41、北宋四大书法家——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
42、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43、楷书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赵孟頫
44、“苏门四学士”是中国北宋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的并称。
45、南宋诗坛四大家——指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杨万里、尤袤、范成大、陆游。
46、南宋四大家——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
47、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48、“元四家” ——元朝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49、临川四梦——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所著《还魂记》(即《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
50、明四家——指继承“元四家”的传统,在绘画上有很高造诣的四位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
51、明代 “四大才子”或
“江南四大才子”——一说是祝枝山、文征明、唐伯虎、周文宾。另一说唐伯虎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也称吴门四才子)。
他们才思敏捷,才华横溢,诗词曲赋,样样精通。
52、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53、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54、“清四王”—— 指清朝初期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
55、中国戏曲“四大行当”和“四种艺术手段”—— “四大行当”指生、旦、净、丑四种类型的角色;“四种艺术手段”指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56、四大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睢阳书院
57、四大神话小说——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清代李汝珍著的《镜花缘》、清代郭小亭著的《济公传》、清代无垢道人著的《八仙传》
58、《四库全书》中的四库——《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把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
59、清朝四大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张文祥刺马案、淮安奇案。
60、清末四公子——陈三立、谭嗣同、陶宝廉、吴宝初
中外小说名著“三部曲”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62
更新时间:2004-12-6
【 欢迎发表教学参考文章赚取积分
点击发表
发表教程
如何上传附件
】
三部曲,源出古希腊,指情节联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如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忒亚》。后来泛指三部内容相对独立成篇而又互相联贯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以及诗。许多中外文学家有“三部曲”作品传世。这里辑录部分小说名著三部曲。
郭沫若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即《火》三部曲。
法国巴尔扎克小说《幻灭》三部曲:《两个诗人》、《外省大人物在巴黎》、《发明家的苦难》。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自传体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波兰显克微支历史小说三部曲:《火与剑》、《洪流》、《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英国高尔斯华绥小说《福赛蒂世家》三部曲:《有产者》、《进退两难》、《出让》;《现代喜剧》三部曲:《白猿》、《银匙》、《天鹅曲》;《尾声》三部曲:《女侍》、《开花的荒野》、《河那边》。
美国德莱塞小说《欲望三部曲》:《臣仆》、《穷人》、《首脑》。
德国威利·布雷德尔小说《亲戚与朋友》三部曲:《父亲们》、《儿子们》、《孙子们》。
前苏联高尔基小说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前苏联阿·托尔斯泰小说《苦难的历程》三部曲:《两姊妹》、《一九一八年》、《阴暗的早晨》。
前苏联革拉特科夫小说自传性三部曲:《童年的故事》、《自由人》、《荒乱的年代》。
苏联西蒙诺夫小说战争题材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
法国萨特小说《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龄》、《延缓》、《心灵之死》。
法国保尔·艾吕雅小说《第一次打击》三部曲:《水塔旁》、《大炮的沉默》、《巴黎和我们在一起》。
美国福克纳小说“斯洛普斯三部曲”:《村子》、《小镇》、《大宅》。
选修课作业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篇5
在这个学期我选修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门课,学到了以前都没有想过甚至无法想象到的东西。不得不感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在这个课堂里我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说原来故宫博物馆里的司母戊鼎有一只耳朵是假的,真是让人匪夷所思啊。他是在民国的时候被送给蒋介石的礼物,差一点就被蒋介石带到了台湾。还好它那体积和体重保留了它,给大陆人民留下了一毕宝贵的财富。还有原来一直以为孟姜女是姓孟,现在才知道原来他是姓姜,真正姓孟的是他的丈夫。你知道以前的马车轮子是怎么做的吗?以前的马车又是怎么固定和控制马的吗?等等很多有趣的东西。如果你了解了这些你也会像我一样感叹——好聪明的中国人啊!
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也让我增长了不少新的有用的知识。有一些现在不知道的东西。比如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之说。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 ,黍、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的。(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膝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吱注:“五谷为稻、稷、黍、麦、菽。”六谷也有别的说法。至于百谷,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有人说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拉黄色,有拈性;稷的籽粒白色,没有拈性)稷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最重要的根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提在上古的重要性。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子,又叫黄米。《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是比较好吃的粮食,所以《论语·微子》说:“杀鸡为黍而食之。”麦有大麦小麦之分。古代大麦叫麰, 又名来牟。菽就是豆。上古只称菽、汉以后叫豆。麻指大麻子,古代也供食用,后世还有吃麻粥的。
还有古代常用猪代表财富和生育,代表女性;鸟则代表权力,代表男性。在游牧民族的畜牧经济中,猪是难养的动物(不像牛羊狗那样适合游牧迁徙)。从这一点讲很多讲肉食的字,从“牛”或从“羊”而极少从“豸”是很好理解的。
中原方国在距今8000出现了游牧狩猎经济向(定居的)种植农业经济的转化,但是和肉食有关的字还保留了很多和游牧狩猎生活的特点、即牛、羊做偏旁的居多。这种特征直到商代仍有遗留。商代国都屡迁,500多年里国都都迁了十三回。这在今年看是非常诡异的事直似“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无良江湖游商。游农经济时代猪的饲养成本要比定居农业时代饲养成本高,其价值也就更大。商代的猪被认为是贵重的、吉祥的礼物。
还有知道了“中国”古代有许多别称如赤县、神州、九州、华夏、诸夏、海内等。还有以前电视上常常听到的文房四宝原来指的就是笔墨纸砚这四种文具的统称。四书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六艺”一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教学科目;一指“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儒家六部经典。“六义”指《诗经》中的风、雅、颂、赋、比、兴,其中前三项是指《诗经》的表现手法。
还有知道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传统丧葬的礼仪和习俗。《说文》:“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步从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步入。”死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可见,古人已经意识到死是生命的终结,出于对死者的爱或者尊重。埋葬凭吊死者的习俗由来已久。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丧葬习俗的形成取决于该民族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上古野蛮时代,人们通常将死者的尸体弃置野外,野葬成为上古社会最原始的丧葬习俗。“弔”(吊)、“葬”反映了这一习俗。《说文》:“弔,问终也。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從人持弓敺禽也。”弔的甲骨文字形为,人身上佩戴弓箭之形。上古时候,人死之后抛尸于野,用薪草覆盖尸体。因为野外野兽出没,所以送葬的人要佩戴弓箭,随时准备射杀袭击人的野兽。凭吊结束后,送葬的人返回。死者的遗体则任凭野兽叼食。这种处理尸体的方法,就是野葬。《说文》:“葬,藏也。從死在茻中,一其中所以薦之。”葬的甲骨文字形为,像人身上覆盖着柴草之形。葬的目的就是掩藏尸体。和“弔”反映的情形类似,野葬没有葬具(棺材)和墓穴,也没有随葬品和丧葬仪式,这反映出上古社会人们对尸体处理方式的随意性。
古代典籍中也有这一习俗的记载。《易经·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 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这些记载都说明野葬习俗的存在。“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相传到黄帝时开始使用棺椁。将遗体深埋。让逝者“入土为安”的习俗已见端倪,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
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我能一一说完的,书到用时方恨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留下了不少光辉绚烂的杰作和知识,是我们后人尽其一生都学不完的。在当今社会各种文化交融,很多人的审美观、价值观都在发生着改变,所以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古国的青年我们更需要学习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样才不会是自己在这个社会里迷失了自己,不会是我们的灿烂文化在大浪淘沙中被磨灭。
化学化工学院
084110039
邱锐
文化、文体常识训练题 篇6
①锱铢必较斤斤计较
②雷霆万钧千钧一发
③毫厘不爽明察秋毫
④功亏一篑万钟不变
⑤千丝万缕一丝不苟
⑥咫尺天涯尺短寸长
A、①②⑥
B、①②③⑥
C、②④⑤⑥
D、①③
2、选出全是代表我国古代书籍的一项
A、牒、牍、策、汗青、卷轴
B、简、札、册、帛书、金文
C、编、檄、帙、尺牍、隶书
D、铭、篇、篆、阳文、钟鼎
3、与“庶人、黔首”意义相当的词有(多项选择)
A、黎民不饥不寒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百姓闻王钟鼓之声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E、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4、把下列句中的加点的词语归类,将句子序号填在后面括号内
①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②五步一楼,十步一阁。③天下缟素,今日是也。④座上觥筹交错。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⑦脚着谢公屐。⑧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⑨秦无亡矢遗镞之费。⑩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⑩虎鼓瑟兮鸾驾车。⑩父母岁有裘葛之遗。⑩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⑩左右免胄而下。
A、食器名()
B、酒器名()
C、武器名()
D、乐器名()
E、服饰名()
F、房舍名()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中“童子”指未成年的人。
B、征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辟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官任职。
C、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如“又嘱学使俾人邑庠”中“邑庠”即“县学”。
6、与“贬”、“左迁”意义相当的词语是
A、拜相如为上大夫。
B、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C、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D、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请把下列旬中运用的纪年、纪月、纪日的词语,分别填写到相关的横线上。
①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日《指南录》。
②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③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
④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⑥德韦占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⑦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答:(1)确指某一年份的有:
a、年次纪年
b、年号纪年法
c、干支纪年法
(2)指某一日子的有:_______
(3)指某一时辰的有:_______
8、《红楼梦》中写王熙风协理宁国府时,她对宁国府的奴才说:“卯正二刻我来点卯,已正吃早饭,凡有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戌初烧过黄昏纸,我亲自到各处查一遍。……”这里的“卯正”、“已正”、“午初”、“戌初”各指现在的时间是:( )
A、五点九点十二点二十点
B、六点十点十一点十九点
C、五点十点十二点十九点
D、六点九点十一点十二点
9、下面四首诗中都含有一个节日。这个节日与它的农历日子有四个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①银竹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②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唐·崔国辅)
③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④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宋·范成大)
A、①七夕,七月七日。②重阳节,九月九日。③除夕,腊月三十。④元宵节,正月十五日。
B、①中秋,八月十五。②端午节。五月五日。③元旦,元月初一。④上元节,正月十五日。
C、①七夕,七月初七。②端午节,五月五日。③除夕,腊月三十。④元宵节,正月十五。
D、①中秋,八月十五。②重阳节,九月九日。③除夕,腊月三十。④冬至,腊月初八。
10、下列句中不含表示礼仪习俗内容的一项是
A、今大王亦宣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庭。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C、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D、盂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1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古代授予官职称“拜”,除去旧官职任新职称“除”,调动官职称“迁”,贬官降职称“谪”或“左迁”。罢免官职叫“黜”。
B、古代帝王祭祀的土神谷神叫“社稷”,后以社稷作为国家政权的代称。
C、秦汉时室内座位以西边(西向东)为最尊,其次为坐北向南,再次是坐东向西,坐南向北为卑。《鸿门宴》记叙项王、项伯“东向坐”,沛公“北向坐”。尊卑分明。
D、古时男子到了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人的帽子,叫加冠,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12、下列一组词语,按尊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①死②卒③崩
④薨
A、②③④①
B、③②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3、古人在对话或行文时,常用谦称和敬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敬称的有
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②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人也③中寿,尔墓之木拱矣④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⑤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4、我国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在意义上有的相同,有的相反,例如曹操字“孟德”,“操”与“德”同义;晏殊字“同叔”,“殊”与“同”相反。参照上例。与下面四位人物的“名”相对应的一组“字”应该是
①汉代班固②唐代韩愈③宋代文天祥④明代高启
A、孟坚明平仲承祚
B、平仲去非宋瑞季迪
C、孟坚退之宋瑞季迪
D、季迪退之承柞去非
15、将下列所列诗文集分类
①《王右丞集》②《范文正公集》③《李太白全集》④《李清照集》⑤《樊川文集》⑥《文山先生全集》⑦《临川先生集》⑧《嘉祐集》⑨《饮冰室合集》⑩《七录斋集》(11)《杜工部集》(12)《柳河东集》(13)《白氏长庆集》(14)《王子安集》(15)《梦溪笔谈》(16)《稼轩长短句》
A、以姓名命名的有()
B、以官爵命名的有()
C、以谥号命名的有()
D、以作家的字命名的有()
E、以作家的号命名的有()
F、以出生地命名的有()
G、以居官或居地命名的有()
H、以帝王年号命名的有()
J、以书房命名的有()
16、下列散文属于编年体的一组是
①《唐雎不辱使命》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⑧《出师表》④《鸿门宴》⑤《教之战》⑥《赤壁之战》
A、①③B、②⑤C、②④D、⑤⑥
17、我国古代诗歌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①古体诗②近体诗③五言诗③六言诗⑤七言诗⑥乐府
诗⑦律诗⑧绝句等。下列诗歌各属于哪些项
A、《涉江》()
B、《孔雀东南飞》()
C、《江南逢李龟年》()
D、《杜少府之任蜀州》()
18、按要求把下列成语分类
①完璧归赵②愚公移山③舍生取义④千夫所指⑤南辕北辙⑥学而不厌⑦图穷匕见⑧对牛弹琴⑨青出于蓝⑩铜墙铁壁(11)请君入瓮⑥刻舟求剑
A、神话寓言有()
B、历史故事有()
C、诗文语句有()
D、口语有()
19、仔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写出出自该段文字的五个成语。并加以解释。
夫以一缕之任①,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②,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③。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又重镇之。系绝于天。不可复结,队入深渊④,难以复出。其出不出,间不容发。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脱⑤,必若所欲为,危如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汉书·枚乘传》)
注:①一缕之任:一线的担负力。②县:同“悬”。极:尽。③绝:短。④队:同“坠”。⑤百举不脱:当政者如果能听从忠臣的规劝,做事无差错,必免于祸患。百举:做一切事。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在括号内写出下列文字包含的成语。
①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②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③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④落陷井,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⑤“体群臣也”。朱熹注:“体,谓设以身。处其地而察其心也。”()
⑥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参考答案]
1、A(各组中所包含的度量衡名词是:①锱铢/斤斤;②钧/钧;③毫厘;④钟;⑤丝(“千丝万缕”中的“丝”“缕”指丝、线两种物品,是名词);⑥咫尺/寸。)
2、A(B项中“金文”、C项中“隶书”、D项中“篆”均是我国古代的字体:D项中的“阳文”指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3、A、C、E(B项指各种手工业工人;D项泛指平常的男子。)
4、A①⑥;B④⑧⑩;C⑤⑨;D(11)(15);E③⑦(12)(14);F②(10)。
5、C、D(A项的“童子”指童生;B项“征”、“辟”后面内容要互相调换位置。)
6、C
7、(1)a、③“魏安麓王二十年”、⑤“十年”b、①“改元景炎”、②“淳熙”、⑥“德佑二年”c、②“丙申”、④“丁卯”(2)②“至日”、④“丁卯三月之望”、⑥“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3)⑦“二更”。
8、B
9、A
10、C(A项中“九宾”;B项中“初七”“下九”;D项中“衅鼓”。)
11、C(秦汉时座位由尊到卑依次为:坐西向东→坐北向南→坐南向北→坐东向西;C项将最后两项弄错了。)
12、C
13、②⑤
14、C
15、A④B①⑨C②D②(14)E⑥(16)F⑦(12)G⑤(15)H⑧(13)J⑨⑩
16、D
17、A、①④B、①③⑥C、②⑤⑧D、②③⑦
18、A、②⑤⑧⑥B、①⑦⑩C、③⑥⑨D、④④
19、A、千钧一发(或“一发千钧”):比喻情势危急;B、间不容发:比喻情势危急;C、易如反掌(或“易于反掌”):比喻事情极易做;D、安于泰山(或“安如泰山”):比喻牢固,不可动摇;E、难于上天:比喻事情难行。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常识】推荐阅读:
中国移动企业文化题12-02
关于中国移动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06-07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11-28
中国古今文化常识05-26
中国传统文化名词常识08-29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教案09-16
中国企业文化07-07
中国煤炭企业企业文化比较11-06
中国风酒店企业文化10-20
中国银行企业文化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