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标准(精选3篇)
温度标准 篇1
室内温度作为室内空气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 2003年正式实施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02) 的重点就是为保障建筑内人员舒适性。但是, 面对我国建筑用能已超过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4, 并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增加到1/3以上。由于公共建筑用能数量巨大, 浪费严重, 因此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在随后颁布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就是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志》的基础上, 把目光的重点转向节能。如何在保证室内温度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建筑能耗, 一直是大家关心与探讨的话题。
一、现行标准分析
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 夏季空调房间室内温度的标准值为22℃~28℃, 冬季采暖室内温度标准值为16℃~24℃。研究表明, 在冬季供暖条件下80%的人感到舒适的温度范围为17.0℃~19.2℃, 夏季室内的黄金温度是27℃。不难看出,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基本符合人体舒适性的要求, 不过, 该标准与最适合温度有偏差, 而且标准值范围较宽泛, 针对性不强。
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温度标准按建筑类型作了细化, 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的范围内向节能的大方向靠拢。对车库、仓库等区域, 十分明智的没有采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真正把节能放在头等要素。
3.《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
医院等特殊单位以及在生产工艺上对室内温度有特定要求的公共建筑除外, 夏季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6℃, 冬季室内温度不得高于20℃。此管理办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对冬季温度上限、夏季温度下限做出明确限制, 其标准严于《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是针对公用建筑耗能过大所采取的强制措施。
二、温度标准改进建议
大体上, 笔者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室内温度控制管理办法》对室内温度标准补充与完善表示赞赏。特别是《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对夏季大堂、过厅处室内外温差小于等于10℃的限制, 笔者认为, 这项规定应该进一步完善, 并推广至冬季的温度标准制定。
对于冬季大堂、过厅温度, 无论是集中采暖, 还是空调调节,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只是把标准温度定在16℃~18℃, 且没有室内外温差限制。显然, 这是受到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制约。但是, 考虑大堂、过厅结构与功能特点, 是否应该适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有待商榷。
我国有1/2的区域属于严寒和寒冷地区, 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或等于0℃。如果按《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执行, 门口处温差将达到16℃以上, 这对建筑节能与人体舒适性都是不利的。笔者认为, 应该在冬季降低大堂、过厅标准温度, 减少该区域室内外温差。下面就此问题具体分析。
1. 建筑节能。
公共建筑由于人流较为密集, 所以外门经常开启, 其气密性很难保证;另外, 入室的顾客会源源不断地将冷空气带入室内, 从而加大了入口风速, 加大了冷风风量。较高的门厅温度、室内外温差, 就意味着强烈的外门处热传导与热对流, 由于冷风侵入效果明显 (是基本耗热量的500倍) , 因此就必须增大供暖系统的热负荷, 这无疑不符合节能要求。
如果降低大堂、过厅温度, 上述情况就会有所改善, 出口处耗能因此减小。不过, 大堂、过厅房间的温差增大, 对于房间内部会增加一部分热负荷。对于内部封闭较好的公共建筑, 节能效果更明显。
2. 舒适性。
温差过大, 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不利因素, 还易引起感冒、气管炎、哮喘、心血管类型疾病。冬季降低大堂、过厅温度, 使得内外温差减小, 降低了温度变化的剧烈程度, 让过渡更加平缓。
人们在大堂、过厅停留的时间较短, 一般难以调整着装, 所以其温度标准不应适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综上, 可以考虑在严寒或寒冷地区, 冬季降低大堂、过厅标准温度 (10℃左右) ;夏季进一步限制内外温差。使大堂、过厅作为内外温度变化的过渡区, 一方面, 对节能减排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缓解了温差所带来的不适, 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
三、结语
合理设置建筑室内温度, 对节约能源与资源, 保护环境, 营造适宜的室内舒适环境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建筑室内温度标准作为保障合理室内温度的重要环节, 应从建筑用途、舒适性、节能、地区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进一步细化相关的设计规范, 完善相关规范职能。
温度标准 篇2
18℃±2℃已沿用几十年,全国90%以上城市按此执行。上世纪80年代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文件中,均规定室内温度为18℃±2℃。目前全国大部分城市规定的温度都是按照18℃±2℃的标准执行的,只有北京等少数个别城市达到了20℃±2℃。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轮回,气温随之变化,人体也有着相应的感知。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才能在打造家居时遵照自然规律办事,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也才能让自己和家人拥有一个舒适宜人的家。人体对环境温度的.感知相当敏感,对不同的温度会有不同的感知:
1.当环境温度在18-25℃,相对湿度在40%-70%时,人体感觉最舒适;
2.温度在24-30℃,湿度小于60%时,人体感觉热而不闷;
3.温度高于30℃,湿度大于70%时,人体感觉闷热;
4.温度高于36℃,湿度大于80%时,人体感觉闷热难忍,发汗机制受阻,极易中暑;
5.亚洲人舒适温度:18-25℃;
6.夏天最佳室温:22-25℃,冬天:18-20℃;
7.婴儿沐浴最佳室温:25-18℃,水温:36-38℃。
另据国内外有关卫生部门的研究结果,当人体衣着适宜、保暖量充分且处于安静状态时,室内温度20℃比较舒适,18℃无冷感,15℃是产生明显冷感的温度界限。因此,本着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室温可调的要求,我国相关规范将民用建筑主要房间的室内温度范围定在18-24℃,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建筑供暖设计温度选择为18-20℃,
另外,考虑到夏热冬冷地区实际情况和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其室内计算温度低于寒冷和严寒地区,宜采用16-22℃。这是因为;第一,夏热冬冷地区考虑供暖的房间相比不供暖的房间温度提高幅度比较大,室内热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第二,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相比,本地区相对湿度较高;第三,当地居民习惯穿着棉衣。
拓展阅读:
供热期内,居民用热户的室内温度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在供热期内,居民用热户安装供热设施的卧室和起居室(厅)温度应当不低于18摄氏度,其他部位温度应当满足设计规范标准要求,具体标准由供热用热双方在供用热合同中约定。
卧室和起居室(厅)以外,其他部位的温度标准是如何确定的?
其他部位温度标准可根据供热设施建设时间,结合下列规范确定:
①根据1987年出版的《采暖通风设计手册》;
②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 -;
③根据采暖通风设计规范GB50019-2003;
④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
此外,也可根据房屋采暖设计图纸确定。
供热期内,非居民用热户的室内温度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无规定。由供热用热双方在供用热合同中约定。
为什么非居民用热户温度标准未作统一规定?
温度标准 篇3
1 前言
鞋对人们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也由当初单一的保护功能发展为特定环境下的消费品。为了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市场上推出了花样繁多的概念鞋。在这些概念鞋中,一个十分吸引消费者的概念是舒适性。实际上,鞋的舒适性是一个因人而异的很难定义的概念,制鞋行业中,也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广义讲鞋的“舒适性”是穿鞋人对鞋品质的综合评价。舒适性受鞋的大小、宽窄、弹性、鞋腔温度、鞋的楦型设计、帮样设计、底部件设计、鞋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还受到人们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响。狭义讲鞋的“舒适性”是穿着者对鞋腔“环境”产生的生理、心理感受与反映。在诸多影响鞋的舒适性因素中,人直接感受到的鞋腔温湿度及足底压力是关键性因素[1,2]。
2 试验研究
2.1 试验条件
舒适是人脚的一种感觉,鞋楦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对鞋舒适性的评价,正所谓“穿着鞋楦设计合理的鞋,便没有了脚”。对于家居鞋或休闲鞋来说,鞋材质柔软一些会感觉舒适,同时,鞋材还应具有透气性、透水汽性和吸湿性,它直接影响到鞋腔内的小气候。由于人体的特异性,在本项目研发过程中,将各类试验用鞋定性为“鞋楦设计合理”,并且在不对鞋材进行评价的前提下,单一地研究鞋腔温度变化对鞋的舒适性的影响情况。
目前,关于鞋的舒适性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通过自主研发的鞋腔温湿度测试仪,在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鞋腔温度的鞋舒适性评价数学模型与标准。
通过大量的试验观察发现,同一个人穿着不同的鞋,鞋腔温度变化是不一致的。同一品质的鞋不同人穿着,鞋腔温度变化也是不一致的。同时,由于人体特质的区别,鞋腔温度变化对穿着者鞋对鞋舒适性评价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即便是同一个人,个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对鞋腔温度变化对穿着者鞋对鞋舒适性评价也会产生影响。本文确定的实验室温湿度控制条件,是基于市场对舒适鞋评价的需要,见表1。
2.2 试验方法
试验方法设计为:
(1) 50人参加试验,符合大样本容量的要求;
(2)每次试验的室内温度与湿度保持相对一致(见表1);
(3)受试者每次试验脚的外部条件与鞋腔的条件是一致的;
(4)受试者每项有效试验次数10(受试者穿着10种市场上购置的鞋)。
3 建立评价模型
3.1 舒适性标准
穿着状态下,鞋腔温度会随着穿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且一年四季中,穿着者对鞋腔温度改变影响舒适性的评价有较大区别。利用自主研发的鞋腔温湿度测试仪,对参与试验的100人进行鞋腔温度影响其对鞋舒适性评价变化的测试,得到模拟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与鞋腔温度区间条件下受试者中感觉鞋腔温度舒适的人数,见表2。
人数
对分组资料采用加权算术平均计算方法,计算温度舒适性改变评价区间的上限X (℃),见式1、表3,其中Xi(℃)表示第i组的组中值,f1i、f2i、f3i表示对应每组鞋腔温度区间(Xi)时实验室模拟春秋季、夏季、冬季气候条件下感觉穿着舒适的人数。
为此,得到一年四季中穿着者感觉鞋舒适时鞋腔内的温度区间分别为:春秋季[24.5℃,27℃],夏季[24.5℃,27.5℃],冬季[24.5℃,26.5℃],其中下限24.5℃为实验室内年平均温度。
3.2 鞋腔温度变化规律
在不考虑穿着人的体质差异、鞋楦设计、鞋材等因素情况下,使得鞋腔温度T升高的热量有:脚的散热量Q1。使得鞋腔温度T降低的量有:鞋材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Q2;鞋材传至周围空气即从鞋内透出的热量Q3。鞋腔内的热量满足热平衡方程:Q1=Q2+Q3。
假定每次试验时实验室内温度是一个恒定值;T1表示穿着后的温度;C表示鞋材的比热;m表示可以吸热的鞋材的等效质量。则:Q2=Cm(T1-T0),并且鞋在没有穿着时T=T0。
3.3 鞋腔温度变化数学模型
3.3.1 模型选择与建立
根据鞋腔温度变化规律,穿着状态下鞋腔温度变化满足:鞋腔温度随着穿着时间而上升和鞋腔温度不会无限上升的变化规律,选择反正切函数建立鞋腔温度舒适性变化数学模型,见式2。
显然,鞋腔温度y是穿着时间t的函数。其中A、B、C为待定系数,由试验数据通过拟合可以得到。
3.3.2 待定系数的确定
用Matlab语言对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待定系数A、B、C。
(1)主要试验设备
自主研发的鞋腔温湿度测试仪;KLS-1122BI跑步机,凯利斯公司制造。
(2)试验用鞋
图1是综色牛头层、满帮、里料为二层猪革系带式皮鞋,图2是黑色牛二层、里料为二层猪革内松紧式休闲皮鞋。
(3)试验状态
试验状态基本信息见表4。试验状态下,受试者穿着图1、图2皮鞋鞋腔内的温度数据见表5、表6 (鉴于20分钟测试时间所得的数据量太大,表5、表6中仅列出5分钟内的数据)。
℃
℃
用Matlab语言对穿着图1皮鞋试验条件下20分钟测试时间内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待定系数A=18.6853、B=0.0062、C=2.6517。20min时,鞋腔温度达到其极限温度的87.74%。穿着图1皮鞋鞋腔温度拟合曲线如图3。
用Matlab语言对穿着图2皮鞋试验条件下20分钟测试时间内所获得的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待定系数A=20.962、B=0.0019、C=2.8173,20分钟时,鞋腔温度达到其极限温度的91.09%。穿着图2皮鞋鞋腔温度拟合曲线如图4。
3.3.3模型应用
模型(式2)的表现形态受到待定系数A、B、C的制约,通过大量的试验对比,得到如下利用待定系数的变化给出鞋舒适性的评价标准,见表7。
在上述的评价标准中,鞋腔极限温度可以根据模型(式2)应用Matlab计算得到。通过大量试验观察到,不同的运动状态鞋腔温度达到极限值的时间有所不同。但不同体质的人在相同测试时间内,感觉鞋舒适时的鞋腔温度的变化不大。
在1.5m/s的运动状态下,鞋腔温度达到极限值的时间约为40分钟[3],一般30分钟时,鞋腔温度达到极限温度的99%以上。而在试验时间达到20分钟时,舒适性较高的鞋,其鞋腔温度将超过鞋腔极限温度的90%。如果试验时间20分钟时,鞋腔温度没有超过鞋腔极限温度的90%,说明该鞋在这样的试验(运动)状态下,其鞋腔温度会较高,即这类鞋的鞋腔极限温度会超过32℃,当T2≤0.8T3时,鞋的极限温度T3会超过35℃。
大量的试验还表明,舒适性较高的鞋在上述试验(运动)状态下,试验时间10分钟时受试者对鞋腔温度不敏感(没有不舒适的感觉),而此时的鞋腔温度在舒适温度的范围内,依据3.1结论,确定1.5m/s的试验(运动)状态下,10分钟时的鞋腔舒适性温度评价临界值为27℃。
测试用鞋如果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称为舒适的鞋,否则不能称为舒适的鞋。如图2所示鞋的试验数据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可以称为舒适的鞋,但如图1所示鞋T1>27℃,且,不是舒适的鞋。
4 结语
基于鞋腔温度守恒定律得出,在诸多影响鞋舒适性的因素中,穿着者对鞋腔温度的变化反应十分敏感的,为此通过对大量试验数据的分析,推导出对鞋舒适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和标准。
参考文献
[1]施凯.鞋类舒适度影响因素的探讨.中国皮革,2005,34(24)
[2]罗逸苇.鞋类产品舒适度研究综述.中国皮革,2005,3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