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精选12篇)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1
2014年我国GDP增速仅为7.4%, 增速持续放缓, 经济发展形势严峻。面临外部需求疲软、人口红利减少、产能过剩严重等众多困境, 企业发展压力剧增, 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更为错综复杂。不确定性是企业运营环境的最主要的特性之一。Duncan (1972) 就提出,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不确定性提高, 企业需要具备富有柔性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决策机制。Graham和Harvey (2001) 通对实证研究提出, 企业财务柔性已经成为企业制定财务政策时最重要因素。Henk (2005) 等认为, 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 柔性已是除产品成本和质量标准以外的第三个标准。我国学者赵华和张鼎祖 (2010) 提出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系统的一种适应财务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系统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财务风险的财务综合调控能力。曾爱民等 (2013) 考察2007年的金融危机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 结果表明企业事前储备的财务柔性能够在突发危机下有效增强其抵御不利冲击的能力。刘名旭和向显湖 (2014) 的研究表明, 应对不确定性和环境波动, 企业需要通过不同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获取柔性财务资源, 储备财务柔性。由此可见, 企业获取和储备柔性已经成为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共识。
一、环境不确定性概述
对于环境的不确定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为环境的最主要的特征。其中, Ducan (1972) 认为环境的不确定性是衡量组织所处环境的重要变量, 对于解释组织状态具有重要作用。Miles和Snow (1978) 则提出环境不确定性来源于企业对其所处环境的不可知性, 而这种不可知性对企业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力。Priera (2002) 则从经济学的视角提出, 环境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对所面临环境中的不可预知的变化因素。综上所述, 环境不确定性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 而影响的产生根源于环境的不可预知性, 环境不确定性是解释组织所处运营环境特征的重要因素。Govindarajan (1984) 指出, 由于企业的竞争对手、客户和相关监管部门等组织环境影响主体行为无法精准预料, 企业运营环境始终存在不确定性。
二、财务柔性概述
对于财务柔性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差异较大。国外学者中, Heath (1978) 较早提出财务柔性是指企业采取措施以解除其所需现金支出超过现金流入窘境的一种能力。Higgins (1992) 则认为, 企业柔性财务是指企业能为企业运营提供低成本资金的能力。Graham和Harvey (2001) 提出, 财务柔性是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 能为企业扩张提供财务支持或缩减企业运营所需承担的资金利息偿付义务的能力。最具代表性的当属Deangelo等 (2007) 提出的观点, 财务柔性是使得企业能够更方便进入资本市场以满足未来出乎意料的盈余下降和有利可图的投资机遇出现时所引发的资金需求。
国内学者对企业财务柔性的研究则主要分成两个视角, 一个视角同国外学者看法大致相同, 如姜英冰 (2002) 、葛家樹和占美松 (2008) 以及曾爱民 (2011) 等提出的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财务对于企业运营资金的需求满足和供给上。另一个视角则主要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企业财务战略活动的整体出发, 侧重于以整体观来探究企业财务活动的系统柔性。如赵华 (2010) 则认为企业财务柔性是企业在不确定环境下为实现其财务战略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活动。
三、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财务柔性的关系
环境资源论认为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根源于企业对于关键环境资源的控制缺乏, 而对关键环境资源的控制缺乏将会加剧信息不对称性, 且该风险并不能被分散 (Easley, 2004) 。环境不确定性与企业财务柔性关系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都是处在一定的战略环境中的, 其发展离不开对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与优化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尚且可控, 外部资源 (包括外部环境资源) 却充满着不可控因素,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作为企业整体经营系统的子系统的财务系统, 也同样面临环境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管理风险。首先, 从财务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 由于缺乏对外部环境的精准预测, 环境的不可测性加大了企业经营决策制定的难度, 企业只有被动地通过频繁更改财务计划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势必增加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程度。其次, 从信息的不对称性来说, 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财务管理所需的信息不对称, 由此企业所作的财务管理决策可能并不能适应企业运营所需, 由此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最后, 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债权人搜集被投资企业财务状况信息的成本, 而信息评估者可能因环境的不确定性而给出更为保守的评估, 既不利于投资者的决策, 也不利于企业发展融资。
(二) 财务柔性是企业在环境不确定性下的必然选择
无论从企业经营决策制定需求, 还是从信息传递和企业融资需求来看, 企业环境的不确定性确实会使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增高。面对错综复杂的财务管理环境, 如何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节奏, 保证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及时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筹集才是制胜之关键。财务柔性正是企业面对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不确定环境因素倍增、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日益艰难的重要选择。良好的财务柔性可以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兼具灵活与抗风险性, 使企业能在变化多端的环境中迅速且低成本地进行财务调整和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由此可见, 面对财务管理风险剧增的形势, 企业需要建立以财务柔性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 财务柔性是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积极应对的必然选择。
四、基于财务柔性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构建
(一) 增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战略柔性
财务战略管理是既定企业战略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具体应用和延伸, 是对企业资源进行长远性和全局性的规划和配置。在环境不确定性剧增的情况下, 企业需要在财务战略的抉择、实施与控制、以及计量和评价中更多地考虑战略的灵活性和应变性, 增加柔性财务资源。
(二) 制定适当现金持有比率
广义的现金是指包括库存现款和变现能力强的各种银行存款及流通证券等, 现金因其流动性强, 其持有量是作为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应变能力重要指标。制定适当的现金持有比率, 有利于快速组织现金流量及流速以应对偶然发生的资金需求和投资需求, 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
(三) 优化企业的资本结构
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种资本的价值构成及其比例关系, 是企业一定时期筹资组合的结果。资本结构一般可分为债务成本和股权资本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优化资本结构是指通过优化长期债权资本和股权资本的比例和结构, 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 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提高企业资金收益率。当前处于整个经济不景气时期, 企业的债务状况往往不为立项, 企业应当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形势、市场竞争强度和环境的不确定性, 调整和优化其资本结构, 适当调整负债水平, 资产保持适当的流动, 提高资产的弹性和柔性, 以使企业价值实现最大化的目标。
(四) 完善资产配置机制
资产配置是企业投资的重要环节, 对于投资的业绩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 完善资产配置机制对于企业通过投资组合降低非系统性风险, 消除投资者非必要的投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实施动态资产配置, 根据资本市场的具体情况对投资组合进行动态调整, 增加资产配置的灵活性, 加大投资结构调整的弹性, 根据不同环境因素制定实施差异性的投资战略, 以提高企业的财务柔性, 可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结束语
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加剧使得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巨大挑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的不确定性定然就为负面因素。相反, 若能够有效掌握企业所处环境中不确定性带来的信息, 反而能够促使合理利用财务柔性储备为企业扩张或抓住投资机会提供财务支持, 增强企业的面对机会的快速反应能力。构建以企业财务柔性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 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构建以企业财务柔性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已然成为企业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我国经济形势的错综复杂加剧了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程度, 能否积极适应并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成为事关企业生死的重要挑战。该文在回顾环境不确定性和财务柔性研究情况的基础上, 深入探究企业发展环境的不确定性与财务柔性的关系, 最后提出构建以财务柔性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以此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财务柔性,财务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爱民, 张纯, 魏志华.金融危机冲击、财务柔性储备与企业投资行为—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 2013, 04:107-120.
[2]赵华, 张鼎祖.企业财务柔性的本原属性研究[J].会计研究, 2010, 06:62-69+96.
[3]刘名旭, 向显湖.环境不确定性、企业特征与财务柔性[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04:127-134.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2
任何企业均要受到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技术等,而这些外部环境在简单或复杂程度、稳定或不稳定程度上都具有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影响企业决策,增加了企业战略失败风险,我们应认真分析环境的不确定性,力求将环境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持企业经营的高效率.
作 者:李定清 崔万青 作者单位:郑州广播电视大学,河南省,郑州,450007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TECH AND ECONOMY 年,卷(期):2002 “”(4) 分类号:F270.3 关键词:企业 环境 分析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3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企业为了更好的在激烈的竞争下发展,获得更还的效益,都会制定发展战略,提高竞争力,这些都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管理会计企业中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发展和收益有很大的影响,管理会计受到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大,要想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使公司价值增值,就需要采取对策进行合理的管理,因此对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价值,能够为企业管理会计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一、分析环境不确定性
企业做出的决策会被内外部各种因素所影响,大部分内部因素都是能够控制的,可是由于外部因素比较复杂,而且具有较强的变动性,所以一般无法确定。其中,复杂性是对环境不确定性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也是企业外部因素的多样性,企业应该通过更多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来对企业和外部的联系进行处理,同时还要对不同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对环境不确定性造成影响的另一个因素是变动性,就是企业外部被各种构成要素变化和变化可预见程度所影响的一种环境稳定性。此类环境不确定性会严重影响到企业做出科学可行的决策,同时在无形中提高了企业决策面临的风险成本。可是企业为了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及创造更多的价值,就需要主动应对这些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而决策人员得到外部信息能力是企业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关键。已经通过执行性阶段以及决策性阶段的管理会计,从权变性阶段开始就是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合理有效措施,管理会计对管理控制系统以及信息支持系统间的协调配合更加重视,信息支持系统可以为决策相关人员提供具体财务以及非财务等信息来作为参考。管理控制系统可以通过提高组织内部控制能力这种手段来辅助决策人员的管理。两者协调有效的配合就可以提高企业价值。
二、运用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
管理会计所应用的信息支持系统,可以有效收集那些对企业产生直接影响的潜在信息,同时在收集的时候,还可以有效分辨、取舍以及转换相应的信息资源,这样就可以协助企业对经营活动进行改进,使投资决策更加合理有效。可是不同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都存在差异,在不同经营理念以及组织文化的指导下,企业生产经营中获取以及分析信息的具体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针对不同企业文化产生的影响,信息支持系统就应该采取不同策略,目的就是提高管理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实用性。
首先,我们应该确保信息支持系统里面的信息具有足够的真实性以及合理性,提高信息分析合理性所采取的方式就是依据多要素进行抽象同时用数值形式把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一种单纯模式,由于工作人员主观意识很容易渗透到外部信息定量化这一过程中,因此我们还应该制定不同几种备选方案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分析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可是决策人员也应该依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方案,决策人员应该可以辨别哪些影响因素和相应方案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大,对决策人员的分析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应该对相关组织以及个人开展与分析方法有关的培训,以此来提升信息分析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其次,对于那些将稳定成长当做企业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应该提供一些和未来有关的具体信息数据,同时所提供的分析方案大部分都应该是能够直接得到明确利益的方案。对于这种企业,其决策内部并不会非常重视经过分析加工的那些信息,其比较注重的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具体信息,这是因为这种企业,需要的是那些大范围信息资源,以全面直接分析相关信息为基础,对全部利弊进行权衡,之后再为企业经营之道提供稳步建议。因此,当企业外部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时候,其风险最小化目标以及管理会计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保持一致,对这种将稳定成长文化当做导向的企业,比较重视的是信息支持系统可以直接提供以及分析信息。
对于那些面对内外部导向,相应组织文化会发生变化的企业,信息支持系统的具体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果是内部导向文化企业,其发展大部分都是依靠企业内部成员的发展以及创新。因此,信息支持系统应该侧重于获取以及反映企业内部信息,同时必须减少所获取的企业外部环境相关信息。如果是外部导向文化企业,其发展大部分都依靠获取以及分析外部信息,所获取的外部信息量以及分析外部信息的能力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这种企业,信息支持系统应该把信息获取以及分析中心偏向外部环境。
三、运用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第一,我们应该形成注重管理会计控制这种意识。人们通常会把管理会计当成信息支持系统,忽视了控制系统所具有的功能。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需要注重环境信息的获取以及分析,这是因为这同样为控制系统的基础。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控制系统可以利用预算管理等方法来渗透以及调控企业管理所有环节以及各个方面,可是这种渗透以及控制决策是基于信息系统分析进行的。可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注重控制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是因为控制系统是有效吸纳企业价值同时创造价值的一种手段,也是进行高效管理控制的一种途径。
然后,我们应该对这一控制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在社会新环境条件下,我们应该把控制系统和管理心理学等专业学科有效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把控制系统和行为自我决定论相结合,说明企业组织在被内外部因素所影响的时候,控制系统能够利用合理安排动机结构这种方式,来提高战略执行效率等。控制系统表面动机结构体现的内容主要有:对主体欲望水平的好奇、挑战以及成就等不同感情因子,所有可以满足结构欲望水平的那些情境,就是处于满意情境下的一种控制系统,可是,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动机结构能够进行自主调节,控制体系中的满意情境就是以此为基础产生的,同时,这个体系也可以体现出自我决定所具有的理性意识。对企业来说,选择最佳方案是以环境以及自我理性选择为基础实现的。所以,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控制系统所发挥出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企业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将控制系统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使企业能够在这一不确定环境中提升管理会计工作效率。
企业应该建立一种不断增加企业价值的信念,在对环境不确定性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同时,让各种企业组织文化可以有效信息支持系统的具体侧重点,使信息支持具有针对性。然后以此为基础,控制系统才可以有效发挥其作用,同时和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等专业学科相结合,达到对企业进行高效管理的目的。所以,控制系统对企业来说虽然没有信息支持系统那么容易受到重视,可是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环境不确定性下的管理会计,主要需要重点关注的是管理会计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增值,信息支持系统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和管理控制系统的应用,本文主要对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在专业研究人士的努力下,利用管理会计信息,将管理会计的可视性提高,使管理会计更加的完善,促进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不断优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冯巧根.基于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研究[J].会计研究,2014,05(16):63-65.
[2]丁建中.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现状及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2011,09(23):21-28.
[3]谭艳.我国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优化问题的研究[J].中南大学,2012,11(03):361-364.
[4]路伟果.新会计准则下不确定性会计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2013,36(14):213-215.
[5]冯巧根.组织文化、环境不确定性与管理会计信息认知[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06(11):40-44.
作者简介: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4
关键词:环境不确定性,管理会计,对策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管理会计作用斐然, 不管是从企业实际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分析, 还是从管理会计控制方面来分析, 其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培养并提升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在这样过程中, 环境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其中对于环境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 是企业管理会计研究中重要内容。基于此, 本文立足于管理会计发展, 研究其在环境不确定下的职能表现。
一、管理会计发展进程
1. 管理会计概念
管理会计是指企业组织围绕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 来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目标, 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管理会计可以简单定义为“一个目标, 两个系统”。环境不确定为企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因此需要建立全新的管理会计体系, 将管理会计按照坐标轴划分, 信息支持系统功能是横坐标, 管理控制系统功能为纵坐标, 二者相互配合, 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管理与应对。目前, 在新的功能结构体系中, 时刻围绕着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从企业文化、行为动机等角度出发, 将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的效果提升, 加快企业实现价值增值的步伐。
2. 管理会计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作用突出, 从财务会计单纯的数据核算过程到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并筹划未来。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的环节中, 对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资料进行加工、改制与数据延伸分析;在控制方面的作用是, 管理会计能够通过一系列的指标体系,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及时修正, 使得企业的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决策预定的轨道进行;而预测与决策是筹划未来的重要形式, 现代管理会计在该方面的作用表现为:对所掌握的信息充分利用, 并对资料定量分析, 协助管理部门掌握数据信息情况, 从而提高预测与决策的科学合理性。
现代管理会计内置于组织之中的权变性预测和经营决策的技术体系, 通过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和管理控制系统, 对企业组织价值发挥有着积极作用。管理者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 需要履行价值增值责任, 在信息支持系统功能下, 能够向管理者提供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帮助其作出合理决策。
二、环境不确定性
1. 环境不确定性概述
企业中的环境不确定性不能有本身来决定, 主要原因取决于环境因素的复杂度以及企业发展战略的变动性。在这些因素中, 复杂性主要是指企业内部所面临的多种多样的影响因素。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创新, 内部复杂性程度在经济大环境下不断提高, 在企业组织内部, 需要设置较多的职位, 实现与相关部门进行对外联系, 并需要综合管理人员来对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合理的协调。环境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战略风险, 导致与方案相关的成本难以计算。当在组织内部进行决策时, 诸多因素对决策产生着影响, 例如, 内部因素根据其不确定性, 在预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 环境不确定性特征
在经济社会形式不断趋向于稳定, 经济形式走向成熟的背景下, 企业的产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了很多的优势, 为了满足市场的竞争需求, 一方面富于个性化、另一方面在实际市场中展现出了高度化, 最终形成多品种发展现状, 同时也会促进企业少批量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在企业集团化的背景下, 环境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面临全面的大竞争, 实现集团的经营战略;在IT行业发展空前繁盛的背景下, 企业对于大数据的应用, 增加了产品的差异化。在企业经营活动中, 信息量由内外环境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在外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情况下, 企业决策者通常需要结合实际环境, 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么企业的经济价值如何凸显, 需要管理者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在环境大氛围中实现主动改变与重塑。
三、环境不确定性的管理会计对策
环境不确定性治理
1. 扩大环境信息量
在具有不确定性环境下, 对企业经营的相关研究与分析, 需要不断的考虑与组织发展各种影响因素存在的联系的因素, 增加环境信息量, 开展预测。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类信息, 注意包含财务与非财务等方面, 帮助管理者做出下相应的科学决策, 为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相关的竞争优势。增加环境信息量, 形成大范围的信息圈, 其中较大范围涵盖面积比较广泛, 主要分为三种:第一, 导向信息;第二, 外部导向信息;第三, 非财务的导向信息。这些信息都能够降低复杂性的效果。
2. 变革组织结构
变革在企业组织结构的作用明显, 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内容的模糊性, 另一方面还实现了一定的隔离作用, 对企业中的组织进行改革, 将组织核心从内容模糊中分离出来, 然后将这些组织内容进行分割, 其中对于变革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主两种方式中入手:
(1) 在企业发展部门中, 成立缓冲部门, 该部门与外部环境相互照应, 缓冲部门在组织中发挥着不肯替代的作用。能够承受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压力, 帮助组织的核心职能部门正常工作, 免于其被环境等外界因素干扰。如, 企业的制造部门中实现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分离, 此时企业的市场部门、计划部门需要按照标准对不确定进行接收, 维护制造部门不被环境不确定性以及其他因素的破坏和影响, 进而促进生产活动顺利开展。
(2) 组织变革还有其他的表现, 如机械组织结构在企业发展中逐渐向着权变组织结构转变, 但是在实际的企业组织发展进程中, 具有机械化的组织结构在技能方面的实际要求与一般的结构相比严格很多, 同时其特点比较明显, 层次多, 集权倾向明显。
3. 引导组织文化发展,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有用性
(1) 真实合理性
管理会计实务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按照多要素实现抽象的单纯管理模式, 在相关数值形式下, 将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真实反映, 在此种形式支持下, 管理会计信息分析的合理性被大大的提高。例如, 实际进行经济设备投资以及核算时, 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采取方式合理的净现值法, 而是采用了在理论上较差的回收期法。回收期法在计算理念上比较易理解, 且操作简单。管理会计一般情况下存在一些主观随意性的现象, 由于在对未来以及外部定性信息进行量化中, 混杂着专业人员的主观臆断, 这个原因也是实际研究中, 管理会计之间联系性不强的根源所在。为了实现管理会计信息更加专业性的研究, 保证其合理性, 需要提供多种方案。
(2) 稳定性引导组织文化
组织面对的不确定性事件与一般事件相比较少时, 组织就会行驶主动选择权, 并在实际选择中获得更多确切利益以及相关的替代方案。随着企业经营活动不断向前发展, 需要对组织进行更加全面的分析, 对风险、收益进行综合考虑, 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权衡, 并对方案进行实施。以稳定成长为文化基本导向, 组织文化发展, 在此环节中, 管理会计的实用性评价较高。
(3) 内部与外部导向
从企业内部导向组织方向进行分析, 企业组织中对环境外部的信息不是太关注, 转而将组织的重点放在, 管理内部环境信息分享上面, 以管理会计内部人员的创意能力, 来实现内部创新, 然后以该种方式, 实现公司管理会计长足发展。那么对于一般的组织来说, 外部环境相关的信息不重要性。而由外部导向的管理组织, 需要充分认知外部环境, 并将新事物、新现象所引起的组织创新规定为新定位。重点考虑外部环境对本公司的实际影响, 充分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4) 优化管理会计控制系统
在环境不确定性条件下, 需要确定组织成员的自我评价, 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功能发挥, 在组织的控制与自主性之间进行协调。从行为动机角度分析, 当前社会企业中以知识创造为动机的组织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总之, 环境不确定性的综合治理需要坚持企业价值增值信念不动摇, 其中管理会计的信息支持系统是在环境不确定条件下, 管理者履行企业价值增值责任的关键方式。组织文化对环境不确定性产生一定影响, 能够有效促进人们对管理会计信息的认知。本文分别对管理会计和环境不确定性进行研究, 提出环境不确定性下管理会计的对策, 对环境不确定性进行有效治理, 并引导组织文化, 提高管理会计信息有用性。
参考文献
[1]熊艳.基于公司治理的预算松驰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2]黄锦亮.企业预算管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3]沈全芳.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薛绯.基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战略预算管理评价与优化研究[D].东华大学, 2013.
[5]文东华, 潘飞, 陈世敏.环境不确定性、二元管理控制系统与企业业绩实证研究——基于权变理论的视角[J].管理世界, 2009, 10:102-114.
[6]罗兴鹏.知识型人才不确定性研究[D].华侨大学, 2014.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5
今天,所有行业类别都存在着许许多多战略性的选择。企业持续不断地创造产品生产的新方法,并将它们推向市场。悠然自得的安居地位在一个行业继另一个行业地消失(如银行、电子通讯、航空、汽车),市场的进入壁垒愈来愈难维持。市场敞开,新的竞争对手又从四面八方纷纷涌人。要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稳固的繁荣昌盛的地位,企业就必须具有全新的战略性规划概念。第一,最高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在战略性规划中的作用,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来决定事物发展已成为必然,而不是仅听一听对事物如何发展的分析;第二,战略性规划一定要作为一种创意实践,而不是一项预测任务;第三,假定未来与过去差异不大,由于对变化的第一认知,战略性规划过程和方法将会被人们对这一变化的固有认知观念所替代,并将这一变化转变为竞争优势;第四,规划者的作用必须从渐进主义传播者的立场转变到行动的改革者立场上来;第五,战略性规划必须回归于管理责任的核心主线。
不确定环境的分析
角度可以借用环境考察的流程,根据每一个企业的实际来重点判断目前所面临不确定环境的具体阶段。
在第一阶段,原始阶段,环境因素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和随机的,除了接受由于其出现而造成的每一个影响以外,不可能做任何事情来改变它。管理者可以得到战略性和非战略性信息,不用费力区分它们。区分战略性信息和与战略决策无关的信息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考察环境不用管理者进行任何努力就可以做到。
第二阶段,专业阶段,该阶段是第一阶段的提升,管理者在此阶段确定需要深入研究的几个领域,然而并没有正式的考察系统,也没有用于考察环境的方法。此外,管理者对有关特定领域的信息非常敏感,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信息一定与战略规划有关。
第三阶段,反应阶段,环境考察开始被看成是重要的工作,并且所做的努力是为了监控环境来寻找不同领域的信息。换言之,管理者充分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意义并且开始牛刀小试,但是方式并不确定,也没有系统性。环境中的每个因素看起来都很重要,并且公司到处充斥着信息。某些已考察的信息可能从来没有被认真审阅,只有一些信息经过分析、理解和存储。每当业界领先的企业为了响应环境的改变而以特定的方式采取战略行动时,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迅速做出反应,紧跟领导者的步伐。例如,如果软饮料使用软包装看起来不太合适,那么处于第三阶段公司在问题还处于萌芽时期就已意识到,但却犹豫发挥战略性领先作用。如果业界领先的公司决定试验性地使用纸包装,那么第三阶段的公司将迅速做出良好反应。换言之,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理解这些未来将会产生的问题和机会,但是其管理者不愿意首先采取行动,以避免问题或者投资于这些机会。处于第三阶段的公司期待业界领先的竞争对手来开拓道路。
第四阶段,前设阶段,企业对环境考察充满热情,进行了系统化的努力。认真的环境考察主要集中于被认为是关键的特殊领域。花费一定的时间建立正确的方法论,分发已经获得的信息并且将其应用于战略中。第四阶段环境考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宏观和微观考察之间的区别。“微观考察”指考察整个企业,在企业层面上进行。“宏观考察”一般在产品/市场或者战略性业务单位层面上进行。创建企业范围的考察系统确保宏观和微观考察能相辅相成。系统设计用来让不同宏观考察工作之间进行交流,避免重复工作,避免获得重复信息。
战略性营销规划的具体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性观点,可以从5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变化认定为机遇,以人为本进行管理,形成战略性管理的组织,重点突出和灵活的管理,适应所有职能部门的管理。全面考虑这些因素使战略性规划更具实质意义和实际意义。
(1)追求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最为关心的是以利润最大化方式提供服务或产品。获得利润最大化的关键是在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最佳经营业绩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性竞争优势。最佳经营业绩至少在三个方面优于竞争对手。第一,公司必须确定无疑地设计产品/市场,这是建立在市场的实际和对优势与劣势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第二,公司必须拟定制胜的商业运营体系或架构,以保证公司在创造、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表现方面绝对超过竞争对手;第三,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整个运营体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不但处理好企业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处理好关键性的外部关系,如供应商、消费者和竞争对手。
(2)将变化认定为机遇。组织机构内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即管理者将变化认定为一个机遇,并使其经营系统不断地适应正在呈现的新形势。换句话说,变化不应被认定为问题,而应是机遇的源泉,可以为创造性和革新提供潜力。
(3)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管理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组织的前景目标,包括:①组织朝什么方向发展,同样是建立在组织优势与劣势的清楚研究与认知的基础上;②应该参与什么样的竞争市场;③如何竞争;④所需的关键行动方案。下一个任务就是将前景目标转变为现实,即开发组织的能力、迅速变革、克服障碍和决定环境。一个企业的前景的确立与实现,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聘任制度、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部署。
(4)建设战略性管理的组织。管理者应致力于开拓未来时代所需的创新的自我更新型组织。组织的转变依赖于诸多因素,如结构、战略、系统、风格、技能、员工和价值共享。对这些因素采取以向外拓展为中心和前瞻战略进行构思设计的组织,比那些内部发展占主流和强调历史因素的组织有更大的机会自我更新。
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选择 篇6
有些不确定性在经过尽可能深入的分析之后可能仍然存在,作者称之为“剩余不确定性”,可分为四个级别。第一级:足够明朗的前景。管理者可以对未来做出一种预测,并可根据这一预测来制定战略。第二级:多种可能的前景。未来可能出现多种结果或多种不同情境。虽然分析研究可能有助于判断各种结果的出现概率,但无法确定最终的结果。第三级:一定范围内的前景。未来的可能结果会落在某个范围之内。这个范围由少数几个关键变量决定,而实际结果则可能出现在该范围内的任何地方,且这些结果并非自然存在的独立情境。第四级:完全模糊的前景。各方面的不确定性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根本无法预测的环境。
面临不确定性时,公司可以采取三种战略姿态:塑造、适应和观望等待。“塑造者”的目的在于,推动行业向他们所设计的新结构演变。“适应者”则倾向于接受当前的行业结构,顺应其未来的发展演变,同时对市场中出现的机会做出积极反应。观望等待是一种特殊的适应形式,只适用于第二级至第四级的不确定性环境。在这种战略姿态下,公司会在当前进行一些渐进式投资,从而建立起可靠的信息渠道、良好的成本结构,以及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使自己处于一种有利地位,以便等环境不确定性降低之后再制定战略。
仅有战略姿态还不能算是完整的战略。它阐明了公司的战略意图,但并没有指出实现该意图所需的行动。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实施战略时,公司可以采取三种相关行动:冒险豪赌、期权对冲以及无悔行动。冒险豪赌就是指大规模投入,这可能会给公司带来丰厚回报,也可能使公司蒙受巨额损失。期权对冲的目的在于,既保证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获得丰厚回报,又要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尽量减少损失。无悔行动就是指那些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获得回报的举措。
在第一级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中,多数公司都是适应者,它们往往会采取一系列无悔行动。当然,企业也可以成为塑造者,但这样做过于冒险,而且也不多见。
在第二级环境中,塑造战略的目的是提高有利的行业情境的出现概率。当然,即使是最出色的塑造者也得随机应变,在形势不妙时迅速改弦易辙。在第二级环境中,触发变量通常比较容易监测,因此企业也容易决定采取适应战略还是观望等待战略。
在第三级中,塑造者则试图推动市场朝着一个大致的方向前进,适应者的战略姿态主要是通过投资培养组织能力来实现的。在第三级情况下,观望等待也是一种常见的战略姿态。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7
关键词:不确定性环境,机会识别,机会认知
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信息和知识快速变化,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剧,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迅速识别创业机会并作出正确的创业决策,是创业者、企业家面临的重要课题。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行为的开端,是缺乏系统周密调查条件下的机会追求过程,是蕴涵大量不确定因素的行为过程,是动态、复杂创业过程中最难识别的部分,有很多中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Kirzner(1973)从认知学的角度提出创业者应当具有捕捉市场获利机会的“敏锐”,创业者能够利用自己特有的知识来认知这种机会,并通过对机会的开拓获取回报。Timmons(1999)指出,当环境改变时机会将大量产生,知识和信息缺口将随行业或市场的变化而改变。Shane(2003)等人提出了机会发现观点,认为机会是客观存在的,信息是完备的,但并非随机分布,信息不对称是发现机会的关键。Venkatraman(2003)提出了机会创造的观点,认为机会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是由主动型创业者创造出来的,机会的创造内生于想象和创造一个更美好未来的交互活动中。唐靖等(2007)对不同创业环境下的机会认知进行了研究,提出要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机会识别、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买忆媛、甘智龙(2008)对中国典型地区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实现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创业环境因素越优良,创业机会越多,创业者创业能力实现程度越高。颜士梅、王重鸣(2008)从存在、结构和构造三种思路分析了创业机会观点下几类经典问题,并将不同思路下的机会观点进行了对比。苗青(2006)对创业机会特征维度的划分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机会的盈利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并验证了适合中国创业者进行快速评估创业机会的六个度量方面内容。
一、不确定性环境
(一)不确定性环境的划分
关于不确定性环境的划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划分,其主要有以下两种角度。
从感知的角度出发,Milliken(1987)将环境不确定性进一步区分为状态不确定(state uncertainty)、影响不确定(effect uncertainty)、反应不确定(response uncertainty)。状态不确定是指组织所面临的客观环境本身的不确定;影响不确定是指无法预测未来的环境状态和变化将对组织产生什么影响;反映不确定是指无法预测组织可以采取什么办法来应对环境的不确定以及每种应对措施的实际效果。在这种区分中,每种不确定虽有客观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则是管理者自身的判断。
从信息的角度讲环境不确定性突出表现在市场信息的失衡和不完整上。经济学家把不确定性分成两类:一类是由于一般环境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另一类是由于任务环境的变化造成的不确定性。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指由被观察的经济系统以外的变量所引起的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它来自于外在的环境。而任务环境不确定性是指在交易关系内部卖方和买方由于对有关交易条件并不完全知晓而导致的信息失衡。一般环境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境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国际环境发生的变化。一旦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就会产生不均衡,只要这种不均衡存在机会就会出现。对于任务环境不确定性,主要由创业者拥有的信息量不同而引起。消费者拥有的信息由两部分构成,其中一部分是双方都了解的信息,可称为公共信息;另一部分是只有一方自己知道,另一方不了解的信息,可称之为私人信息。持有私人信息较多的一方拥有信息优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可以识别和掌握他人没有看到的机会。
(二)环境不确定性的维度
环境不确定性的考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现有的研究一般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动态性、复杂性和敌对性。
动态性是指法律规章制度、科技及环境的变化幅度和速度。如果环境要素发生剧烈的大幅度变化,则可称之为动态环境;如果变化很小,渐进式或缓慢进行,则可称之为静态环境。首先,企业总是处于某种变动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打破原有市场的平衡。其次,企业对环境特点的认识产生了变化或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与能力发生了变化。第三,上述两者的结合,外界环境在不断变化,企业自身也在不断变化。
复杂性即企业所处环境利害关系的复杂程度,如参与要素的数量规模、差别产品、技术差异及技术应用规模和速度、新产品的出现频率、新竞争对手的进入频率、供应链、客户关系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等。决策者认为经营环境中必须处理的要素越多,要素的差别越大,经营环境的复杂性就越高。作为开放系统的企业,它所要分析的外部环境因素会有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使企业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性,而且竞争者之间基于对外部环境的不同感受而发生的互相作用也具有复杂性。这些因素无论哪一个方面发生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敌对性即对企业战略制定有影响的可控制资源的重要性和可获得性。如果企业容易获得所需的资源,即对资源的依赖性不高,那么企业对环境的敌对性就弱;反之,企业对环境的敌对性就强。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无限的欲望与环境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产生了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根据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可以把环境的不确定性按照程度的高低划分成四个层次,即低程度的不确定性、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和高程度的不确定性(见图1)。低程度的不确定性环境处于一种简单与稳定的状况,其因素较少且变化不大,便于企业分析判断、识别机会并迅速作出决策。中等程度的不确定性环境处于一种复杂与稳定的状况,其因素较多,但变化不大,企业分析判断起来考虑的因素较多,识别机会相对难一些。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环境处于一种简单与不稳定的状况,其因素虽然较少,但变化大,不利于企业分析判断,识别机会较难。高程度的不确定性环境处于一种复杂与不稳定的状况,其因素多且变化大,使得企业分析判断难,识别机会也很难。
二、创业机会
(一)创业机会的界定
关于创业机会的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奥地利学派和行为学派。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创业机会是与新信息的产生联系在一起的,原因在于市场始终发生着变化,技术、政策、规则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会产生新的信息,新信息会改变资源的均衡价格,随之出现大量的创业机会。熊彼特还认为,创业机会的发现还取决于企业家所独有的创业精神。企业家与只想赚钱的普通商人或投机者不同,个人致富只是他们的部分目的,最重要的创业动机则是其“体现个人价值”的心理,即“创业精神”。奥地利学派另一位有代表性的学者科兹纳(Kirzner)认为,创业机会是由追逐利润的企业家在非均衡状态下凭借警觉性发现的,企业家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利用,能促使市场过程由非均衡趋向于均衡。不确定的非均衡市场环境中存在机会,具有胆识、想象力和异质性知识的企业家拥有独特的警觉性,容易发现市场中存在的机会。
行为学派认为创业机会:(1)通常是企业家在复杂、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发现的;(2)不能直接且客观地进行描述,它们有别于企业家对它们的感知或者构造;(3)由进行经验推断和有认知偏见的有限理性企业家发现;(4)寓于企业家有意识的、非优化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中,这个过程涉及个体对机会信号不同的感知以及相应地追求不同层次机会的心理构造。
(二)创业机会识别能力维度划分
本文将创业机会识别能力划分为创业警觉性和以往知识两个维度。
1.创业警觉性。
最早使用警觉(Alertness)这一术语来解释企业家机会识别的是奥地利经济学家Kirzner(1979),他认为任何一个被企业家所甄别的机会都来源于其对环境中有关客体、事件和行为方式等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和关注倾向,而这一警觉是企业家洞见了其他竞争者不能发现的资源价值和潜在机会时所触及的机会空间,这不仅是被感知和发现到的,也是被创造的。企业家警觉不仅是一种先天禀赋,也是企业家多年实践中学习积累和沉淀出的认知特质,是一种复合的有机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机会意识是形成企业家警觉的认知前提。洞察力通过选择性编码、选择性联合、选择性比较,充分调动认知资源和知识储备,比较以往决策情境和新的决策情境,形成机会意识。
创业警觉性应该有三个维度的内涵:(1)探求挖掘;(2)重构框架;(3)敏锐预见。所谓探求挖掘,意指创业者掌握着较多的商业信息来源和渠道,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探索、求证以及挖掘。所谓重构框架,意指创业者在对机会评价时,善于打破既定范式,重构新的“目的—方式”框架,酝酿全新组合。所谓敏锐预见,意指敏感于机会的存在,根据心理模拟和图式推理在较短时间内作出判断,从而对商业前景作出前瞻性的预测。Kaish和Gilad(1991)将51个企业家同36位CEO作了对比,发现创业者所拥有的警觉性具备三个特点:第一,在工作之余搜索大量的信息;第二,对于信息的来源都给予高度的关注,具有较大的广度;第三,高度关注新机会的风险线索。
2.以往知识。
Shane(1998)假定以往知识触发了企业家对新信息有价值的认知,他认为企业家的先验知识使企业家更容易知道在哪里获取概念性、抽象的信息以及如何挖掘机会资源。Sigrist(1999)的概念模型,从特殊兴趣和产业知识两个维度界定创业以往知识。所谓特殊兴趣,其特点是:(1)对关注的领域充满好奇和兴趣感;(2)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前沿动态;(3)不断培育自身能力获取兴趣领域的综合知识。所谓产业知识,其特点是:(1)通过一定时期积累,对该行业的市场环境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2)通过一定时期积累,对该行业的顾客需求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3)通过一定时期积累,对如何为顾客提供服务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经验。
以往知识对于机会识别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以往知识是一种知识走廊。它的存量决定了机会识别的基础,决定了如何寻找顾客、如何寻找市场、如何寻找资源、如何寻找供应商、如何寻找资金等一系列创业行动。因此,以往知识决定了创业机会的可行性知觉。二是不同的以往知识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式的创业机会,因此以往知识和特异性信息有很多的共同点,甚至是等价的。以往知识决定了创业机会的独特性和价值所在,即盈利性知觉。
3.警觉性与以往知识的匹配。
以往知识是影响机会发现过程的中性变量,发现机会的关键在于企业家基于警觉性的信息价值判断与评价。根据警觉性和以往知识两因素的相互匹配,可将机会识别者分为四类(见图2)。警觉性——以往知识的匹配与机会发现者;高知识——高警觉性个体,更容易发现原始创业机会,是机会发现者;高警觉性——低知识个体,难以识别复杂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价值,往往是企业家的信息提供者;低警觉性——高知识个体,虽然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难以立刻识别原始创业机会,但作为潜在机会发现者,一旦掌握足够信息就可能发现机会;低知识——低警觉性个体,往往与机会无缘,是远离机会者。
三、不确定环境下的机会识别
(一)不确定环境下的机会识别总体分析框架
根据前面有关环境不确定性和创业机会的分析,不确定性环境下的创业机会认知总体分析思路模型如见图3所示。
一般说来,不确定环境下的创业机会的识别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1:机会的搜索(opportunity searching)。这一阶段创业者利用自己的以往知识和警觉性对环境系统中的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展开搜索,如果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很高,创业者尚未能意识到潜在的商业机会,则会继续在环境中搜索,等待环境的不确定性稍微降低,如果能够通过信息的搜索捕捉到可能的潜在的商业机会,具有潜在的发展价值,就将形成初始创意,进入机会识别的下一阶段。
阶段2:机会的识别(opportunity recognition)。相对整体意义上的机会识别过程,这里的机会识别应当是狭义上的识别,即从创意中筛选合适的机会。这一过程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通过对整体的市场环境以及一般的行业分析来判断该机会是否在广泛意义上属于有利的商业机会,称之为机会的标准化识别阶段。二是对于特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这一机会是否有价值,也就是个性化的机会识别阶段。
阶段3:机会的评价(opportunity evaluation)。这里的机会评价主要是配合第二阶段的机会识别进行机会的盈利性和可行性的识别及评价。机会盈利性识别是指创业者对于机会所带来的盈利能力和潜在规模的认知与估计,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新颖性识别:尚未真正出现或者普及的商业内容、服务和产品,体现为产品或服务的新奇和前卫,能够引领市场;其次是潜在值识别:产品或服务可以带来较大的市场收入、利润和回报,体现为大量潜在的顾客以及丰厚的投资回报;第三是持续性识别:产品或服务产生的利润具有一定时期的延续性,体现为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和维持市场的可持续性。机会可行性识别,是指创业者对于机会实现盈利的可行性和把握程度的认知与估计,包括三个方面:(1)实践性识别:对创业机会是否具有足够的操作性辨别,表现在企业是否可以获取融资、维持较低的成本、可靠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渠道的通达性等;(2)独立性识别:对机会的独占,以至于竞争对手不能轻易模仿或无力抗衡,表现在拥有专利、高超的技术积累、高效的管理团队;(3)可取性识别:企业家的价值观、信念上对新产品或服务的接受度,表现在创业者本身同机会的匹配程度,比如可否承受压力、风险和失败等。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看出,机会识别过程中贯穿着信息的重要性。在不确定环境中,创业者对于机会的识别受到主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创业者的特质、警觉性、知识背景等等。客观方面的影响如识别机会所需的资源、机会本身的特质和周围的环境等。创业者在外界接受各种新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一部分信息立即被识别为潜在的商业机会,也有一些暂时无法判断出是否蕴含商机的信息被积累,等待进一步与其它信息联系并有可能从中识别出新的商业机会,最后还有一部分信息被判断为无用的信息,与创业活动没有关联。
(二)不确定环境下的机会识别类型模型
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和机会识别能力的高低,可以把不确定环境下的机会识别分成四种类型(见图4)。
当环境不确定性和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都低的时候,称之为机会发现类型。这时环境相对较简单、稳定,便于发现一些机会,只是由于创业者机会识别能力有限而不能及时发现。创业者可以回顾过去,收集相关的历史数据,寻找可能的因果关系,得出经验公式,建立数学模型,用模型展望未来,找出类比,进行预测。当然,所运用的模型应该保持动态,即能够根据新信息的出现,不断进行补充、修正和更新,以确保其有效性。当环境不确定性低而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高的时候,称之为机会识别。这时创业者处于比较有利的处境,能比较容易地识别一些机会,并能迅速地评价潜在的可能性机会是否具有可行性和盈利性,进而采取下一步的行动。当环境不确定性高而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低的时候,称之为机会模糊。这对于创业者非常不利,很难发现潜在的创业机会,这时可以采取积极观望的策略。这里所指的“观望”,并不是指消极等待,而是积极地进一步收集相关市场信息,这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是一种稳妥的策略,能够保持灵活性,但会失去先动优势。当环境不确定性和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能力都高的时候,称之为机会创造。创业者可以依靠自身较强的创业识别能力,采用实践法,不断摸索、尝试新办法,规避实践当中可能出现的失败,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创造出新的创业机会。
四、结束语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8
1建立含风电场的电力系统环境经济调度模型
1. 1 建立经济目标函数模型
本文的经济目标函数包括两部分, 分别为火电机组运行成本和风电机组运行成本。
1) 火电机组需要考虑煤耗成本及启停费用, 故运行成本函数为
式中: T为日调度总时段数, 取24; Nt为火电机组总台数; uit为第i台火电机组在t时刻的启停状态, uit= 1时表示该机组为运行状态, uit= 0 时表示该机为停运状态; ai、bi、ci为第i台火电机组煤耗量成本系数; PGit为第i台火电机组在t时刻的输出功率; Sit为第i台火电机组t时刻的启停费用。
2) 风电场的运行成本包括3 部分: 正常运营成本、旋转备用容量惩罚成本和弃风成本。
第j个风电场在t时刻的运营成本为
式中:KSjt为第j个风电场出力在时刻t的运营价格;PWSjt为第j个风电场在时刻t的计划调度出力。
第j个风电场在t时刻的旋转备用容量补偿成本为
式中:KFjt为第j个风电场在t时刻的备用容量价格;Ejt为第j个风电场预测出力在t时刻的可信度。
第j个风电场在t时刻的弃风成本为
式中: PWFjt为第j个风电场t时刻的预测出力;KNjt为第j个风电场t时刻的弃风容量价格。
风电场总运行成本为
式中Nw为风电场总数。
根据以上分析, 经济目标函数的建立采取机会规划的形式为
式中: f1为本文调度模型的经济目标函数;为所要求的目标值, 是目标函数f1在置信水平 α1下的最大值;为事件成立的概率。
1. 2 建立污染物排放量目标函数模型
常规火电机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气体, 其中主要以碳化物 ( 如CO2) 、硫化物 ( 如SO2) 、氮化物 ( 如NO1、NO2等) 为主[16]。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不同, 且环保部门对各污染物排放量的要求及处理方法也不同。在此以一定的权重系数考虑污染物的排放量:
式中: f2为污染物排放量目标函数; aico2、bico2、cico2为第i台火电机组CO2排放量系数; aiso2、biso2、ciso2为第i台火电机组SO2排放量系数; qi NOx、bi NOx、ci NOx为第i台火电机组氮化物排放量系数; ei、di、hi为第i台火电机组CO2、SO2、氮化物排放量的权重系数; α2为置信水平。
1. 3 建立约束条件模型功率平衡约束为
式中: Plt为系统t时刻的负荷值。
机组出力约束为
机组爬坡率约束为
式中: Rdi、Rui为第i台机组正、负爬坡率约束值。
正旋转备用容量约束为
负旋转备用容量约束为
式中: PGmaxi、PGmini为第i台火电机组的最大、最小出力; PGmaxit、PGminit为第i台火电机组在t时刻的最大、最小出力; Rui、Rdi为第i台机组正、负爬坡率约束值; Khup为系统负荷的正波动系数; KWjup、KWjdown为第j个风电的正、负旋转备用系数; β1、β2为事先给定的置信水平。
机组启停时间约束为
式中: Titon、Titoff为第i台火电机组从上一状态改变到t时刻的持续开机、停机时间; Tonimin、Toffimin为第i台火电机组的最小开机、停机时间。
2基于随机模拟方法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2. 1 基于随机模拟方法处理约束条件
对于式Pr{ gi ( x, ξ) ≤0; i = 1, 2, …, p} ≥α 所示的一般形式的机会约束, 可以使用随机模拟技术来检验其是否成立。
具体步骤如下:
1) 设置M=0。
2) 根据随机向量 ξ 的概率分布函数, 产生随机变量 ξj。
3) 若gi (x, ξj) ≤0;i=1, 2, …, p;则M=M+1。
4) 把2) 和3) 重复N次。
5) 若M / N≥α 成立, 则模拟成功, 否则放弃原有抽样, 重新模拟。
2. 2 基于随机模拟方法处理目标函数
对于含有随机变量的目标函数, 可以使用随机模拟技术求出使该目标函数成立的最大值。
具体步骤如下:
1) 根据随机向量 ξ 的概率分布函数, 产生N个独立的随机变量设置 ξ1、ξ2…ξN。
2) 将 ξ1、ξ2…ξN代入f ( x, ξ) , 进行计算, 得到目标值序列{ f1, f2, …fN} 。
3) 设置M为 βN的整数部分。
4) 序列{ f1, f2, …fN} 中第M个最大的元素, 即为目标函数成立的最大值
2. 3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对于本文多目标优化问题, 利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求解。首先应用基于动态交换和密度距离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群求解非支配集, 然后在非支配集中寻找最优粒子时, 利用文献[17]提出的模糊满意度法求出最优粒子, 即模型的最优解。
动态交换过程是指利用适应度支配的概念将粒子群分成支配集和非支配集, 每次仅更新支配集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将支配集中的优秀粒子和非支配集中的粒子交换, 保证非支配集中的粒子靠近Proteto前沿, 具体的动态交换的过程参考文献[18]。
为了避免粒子群算法过早的陷入局部最优, 增强算法的寻优能力, 选取非支配集中密度距离最大的粒子作为速度更新中的全局最优解, 密度距离[18]可以表示为
式中: di1和di2为非支配集中粒子i和其他粒子之间最小的两个欧式距离; Ci为粒子i周围其他个体的密度大小。
在非支配集中寻找最优的粒子作为模型的解, 假设非支配集中粒子的数量为n, 模型中有两个目标函数, 则可以得到优化问题的目标特征矩阵为
式中fij为非支配集中的粒子j对应的目标函数i的值。
目标函数特征矩阵做归一化处理, 从而得到矩阵U:
式中: uij为第j个粒子对应的第i个目标函数的归一化值, 值越大, 相应的目标函数值越小, 解的性能越好, i = 1, 2; j = 1, 2, …, n。
设权系数转换矩阵为
非支配集中的粒子的满意度指标为
求解, 式 ( 21) 最大的粒子即为多目标问题的最优解。
3 算例分析
3. 1 风电场和火电机组参数
本文对某区域电网进行算例分析, 该区域包括10 台火电机组[19]和3 个风电场[8], 决策周期取24 h。各时段预测出力可信度取0. 85, 营运价格为550 元/ MW, 旋转备用容量惩罚价格为115 元/ MW。取1 号风电场弃风容量价格为500 元/MW, 取2、3号风电场弃风容量价格为550 元/MW。系统在各时段 ( 1h) 的负荷值如表1 所示。
3. 2 算例结果分析
按表1 参数进行计算, 机会约束置信度都取0. 95, 可得3 个风电场的调度出力, 如表2 所示。火电机组各时段 ( 1h) 调度出力结果如表3 所示。
从表3 可以看出, 本文调度模型下火电机组的出力变化趋势与负荷的变化趋势相同, 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由于允许风电场弃风及火电机组启停时间的约束, 有效地限制了火电机组的启停机, 减少了机组启停费用。传统单目标调度模型与本文多目标调度模型的经济性及污染物排放量的数据比较如表4 所示; 不同置信水平下数据的比较如表5 所示。
从表4 可以看出, 本文的多目标调度模型中考虑了污染物排放量限制, 这使得在满足系统负荷及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经济性有所下降, 但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很好地控制。
从表5 可以看出, 随着置信水平的提高, 为了减小风险而达到可信度水平, 要不断增加旋转备用容量, 提升经济成本。
4 结论
1) 多目标调度模型能够很好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保证了系统经济性, 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9
关键词:政治关联,多元化战略,环境不确定性
一、背景
近几年, 政治关联已成为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对企业政治关联的研究深入, 研究方向和研究的内容不断地被细化。本文将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政治关联对于企业区域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的作用关系。由于我国企业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环境条件变得更为严峻。为此, 本研究加入环境不确定性作为调节变量加以研究, 进一步求证环境不确定性是否影响政治关联与企业多元化的关系。
二、理论分析、假设提出
1. 政治关联对企业多元化的影响
企业实施区域多元化战略需要依托完善的经济制度, 如公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合同仲裁机构、金融机构等, 这难免使得在区域多元化发展过程中, 本能地向政府靠拢。无论是商人参政, 还是官员下海, 都是我国的企业试图通过构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使影响企业生存空间的法规与政策维度对企业更加有利的策略性行为 ( 田志龙和邓新明, 2007) 。说明, 拥有政治关联的企业不单拥有更多的政治资源, 而且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人脉, 能躲避政府攫取之手, 获取产权制度保护, 获得异地发展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因此, 提出假设1:企业的政治关联正向影响企业区域多元化。Stigler (1971) 认为虽然各行各业都存在规模经济、资本需要量、产品差异等市场性进入壁垒, 但由于政府管制而形成的人为的进入壁垒是最难打破的。当企业看中管制产品中垄断利润的时候, 利益会驱动他们建立政治关联, 以便“挤入”这些产品行业。在这种保护中, 企业要想达到一定的规模比较困难, 就需要运用多元化战略, 促进企业生产不同商品, 提供不同服务成了扩大企业规模的有效方式。这不仅能帮助企业掌握政策动态, 而且也能透过政治关联的广泛的人脉资源来为企业带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与条件。当企业政治关联越广泛、高管的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越强, 则社会资源就越丰富, 企业突破各种产品行业壁垒的能力就越强, 发展新产品、新领域的可能就越大。因此, 提出假设2:企业的政治关联正向影响企业区域多元化。
2. 环境不确定性调节作用的影响
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提高, 管理者们提供的专业能力、行业经验和社会网络以及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战略执行活动等方面的支持越显重要。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 企业的政治关联可以给企业带来信贷便利、财政补贴、产权保护等收益, 而且越广泛、从政经验越丰富, 政治关联的集聚效应将越明显, 企业就能够越准确的判断形势, 越主动的把握资源, 更能实现企业多元化战略的实施。由此可见, 假设3在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下, 企业政治关联对企业区域、产品多元化的影响越明显。
三、问卷设计、数据分析
本研究问卷的预调研的处理结果证实问卷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测量项目, 可以作证实调研之用。样本企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5月到2014年11月。本研究发放问卷共690份, 回收186份, 对无效的37份进行剔除, 得到149份有效问卷, 有效回收率为21.6%, 研究的样本数是149。本研究使用SPSS软件处理数据, 具体如下:
1. 信度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
政治关联最小值为1, 即没有从政的经历;最大值为6, 即曾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副省长及以上官员、副部长及以上官员;平均值为2.32, 即在县级人大代表、县级政协委员、科局级官员、市级重要部门工作过。区域多元化、产品多元化最小值为0, 最大值分别为1.904和2.059, 平均值分别为为0.76945和0.58805, 说明样本的多元化程度均取得较满意的水平。环境不确定性最小值为2.08, 最大值为4.67, 平均值为3.3647, 说明企业发展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引起企业足够的关注。
2. 相关性分析
多元化两个维度相关性的显著性检验P值均小于0.05, 说明政治关联和企业多元化的两个维度均有相关性;且区域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737) 和 (0.818) , 符号为正, 说明政治关联和企业多元化的两个维度的关联为正相关, 值接近于1, 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3. 回归性分析
(1) 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多元化的回归分析。调整后的R2值分别为0.479和0.715, 即自变量政治关联能预测区域多元化和产品多元化47.9% 和71.5% 的变异量, 这表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较好。F值为16.426和37.419, 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且显著性水平小于1%, 假设1、2获得支持。
(2) 环境不确定性的回归性分析。将政治关联、环境不确定性和二者交互项作为自变量, 多元化两维度作为因变量, 进行回归性分析。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 交互项的回归系数显著, 调整R2值分别上升到0.503和0.736, 交互项系数 (0.103) 和 (0.063) 的符号为正值。因此, 假设3获得支持。
四、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四个假设均获得支持, 说明企业寻求并建立的非正式制度确实对企业进行跨地区和跨产品行业的销售或投资起到促进作用, 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高互动的频度给企业提供了渠道, 帮助企业建立和保持高关系网络。通过强政治关联获得的强关系网络不仅有利于企业与当地组织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资源共享, 而且有利于企业突破壁垒获得资源实现产品多元化。面对多变的环境, 政治关联越强的企业, 更好地把握市场的机会, 获得较好的竞争优势, 给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 外部的社会资本与组织宏观战略选择之间的作用机理, 影响着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选择, 为今后企业管理者战略执行能力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田志龙, 邓新民.企业政治策略形成影响因素[M].中国经验:南开管理评论, 2007, 10 (1) :81-90.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10
一、公允价值计量的最新发展
公允价值 (Fair Value) 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什么是公允价值给出的界定不完全相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在《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计量日的有序交易中, 市场参与者之间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转移一项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 (退出价格)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计量日, 市场参与者在一项正常交易中销售资产将会收到或转让负债将会支付的价格。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将公允价值作为五种计量属性之一确定了下来, 并将其定义为: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公允价值计量的产生与发展是随着金融产品的蓬勃发展而得到系统发展的。金融产品的出现使得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所提供的信息无法正确和公允地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的真实情况, 为此, 欧美国家纷纷就如何改进历史成本会计模式以适应新的会计环境而进行研究。最早的公允价值概念是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在1946年提出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在20世纪70年代初将其引入几项公告。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了储蓄和房屋贷款危机后, 美国金融界就倾向于以公允价值计量金融产品。此后, FASB颁布了一系列财务会计准则, 极大地推动了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1990年9月, 美国证监会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FASB 200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7号——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现金流量与现值》则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概念。
2005年, IASB全面推行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 并把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列为今后的工作目标。2006年FASB发布《公允价值计量》, 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对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由此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正式推出。此后, IASB加紧了以公允价值为主要计量模式的金融工具准则的修订。2009年5月, 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 其目的是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建立统一的指南。2010年5月11日, 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公允价值选择权的金融负债 (征求意见稿) 》,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负债, 要求主体的财务报表需定期反映其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2010年6月, IASB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 (征求意见稿) 》, 主要是解决公允价值计量中处于第三层次计量的不确定性问题, 明确规定对归入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 要求主体披露形成公允价值计量不确定性的原因, 同时披露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及其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
二、公允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在存在活跃市场的条件下, 对于相同的资产或负债来说, 主体引用活跃市场的价格来代表其公允价值, 这是不成问题的, 交易双方不会有异议。但交易中的有些情况没有活跃市场的公允报价, 在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必须考虑非活跃市场的价格, 而非活跃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在一致性、可操作性以及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 公允价值的计量缺乏一致性。
IASB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中要求主体对某些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 而且已经在多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使用, 但公允价值计量散布在多项财务报告准则中有时并不一致, 且公允价值计量指南尚不完整, 计量目标不清晰, 计量框架也不健全, 从而增加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复杂性和实务操作的难度。公允价值计量一直是会计的一个难题, 尤其是在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对公允价值的判断难度很大, 而这种情况经常存在。目前来看, 在不存在活跃市场环境下, 对于同类或类似资产和负债的交易, 只能采用估值技术, 通常以将来流入的现金流量折现的现值来确定公允价值。在正常市场情况下, 能够合理估计资产或负债的将来现金流量, 并能确定其现值, 但是当市场情况演变成非理性状态时, 则很难确定其未来的现金流量, 也很难确定其公允价值。可见,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取得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 公允性判断的难度很大, 这是因为公允价值计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人判断的结果必然存在差异。
2. 公允价值的计量缺乏可操作性。
公允价值在会计处理中的运用范围较广, 会计政策方法选择范围很大, 容易导致企业管理当局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参照估价标准来确定公允价值。而对于处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的公允价值计量通常要涉及第三层次的输入值。IASB在2009年5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 (征求意见稿) 》中将第三层次输入值定义为“资产或负债不基于可观察市场数据的输入值 (不可观察输入值) ”。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计量中首先使用可观察输入值, 只有在相关可观察输入值无法获得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可观察输入值是以市场数据为基础确定的, 其确定的公允价值数值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不可观察输入值由于不能从市场数据中获得, 因而只能使用当前环境下可获得的最佳信息来确定, 这些最佳信息既可能包括主体自身掌握的准确数据, 又可能包括市场参与者给资产或负债定价时使用的假定 (包括风险假定) , 其计量结果缺乏可操作性。
3. 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质量较差。
IASB在2010年6月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允价值计量中计量不确定性分析的披露 (征求意见稿) 》, 要求主体在存在一个以上不可观察输入值的变化对公允价值计量产生影响且不可观察输入值的相关性有直接关系的情况下, 主体应当充分考虑这种相关性的影响。因为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采用估值技术对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会运用大量的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 这种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变化, 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 如果要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得更相关的财务信息, 那么财务报表就应当详细地反映这种波动。实际情况是, 由于公允价值本身确定较困难以及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政策和方法较多, 使得企业财务报告披露有关公允价值的信息较差。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主体而言, 他们也难以准确地提供非常相关的信息, 若贸然提供有关环境变化的信息, 或许会误导财务报告使用者。因此, 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一般会选择不披露非活跃市场情况下环境的变化以及输入值的相关影响因素等信息, 即使披露公允价值有关的信息, 因输入值的确定大多是主观判断的结果, 其信息质量也较差。
三、公允价值计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在2009年10月的协商会议上, IASB和FASB一致达成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通用会计原则中建立统一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原则的协议。IASB和FASB决定, 对归入公允价值级次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 要求主体披露计量不确定性的分析。公允价值计量成为全球难题不仅是因为其计量存在不确定性, 而且是因为其实际操作存在许多未解决的技术性问题。比如, 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取得输入值, 而输入值有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之分, 在非市场环境下要取得准确的输入值十分困难。造成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有金融市场、顺周期性效应和估值技术等影响。
1. 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 广而言之, 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场所。金融市场已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市场, 金融市场发展必然涉及一定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 金融工具会脱离最初的交易场所反复地运动, 这种运动, 大多是借助于直接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的多次流通而实现的。另外, 借助于中介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 形成金融流通市场, 表现在支票、汇票、本票的流通及贷款证券化的流通。因而在金融市场上, 金融工具的卖出者与买入者会随时发生相互转化, 再加上新的交易伙伴的不断涌入, 推动着金融工具流通转让。与此同时, 资金相应地作逆向的流动, 使金融市场纷繁复杂起来, 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交易活动很少, 很少有公开发布的价格信息, 它既不是当前的报价, 也不是反映时间或市场创建者不同而有所差异的报价。在这种情况下,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会给整个金融市场带来系统性风险。而这种系统性风险有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波动, 给金融资产或负债的计价带来困难。所以, 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市场交易机制以及金融市场参与者都会影响公允价值的计量, 尤其是在非活跃市场情况下这种影响会更大。
2. 顺周期效应。
产生“顺周期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次贷产品的参与者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品及其他金融产品对次贷产品的风险进行多重分割的操作。而现行会计准则没有要求在财务报表内对此进行详细披露, 因此金融机构将许多次贷产品作为表外融资安排。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因无法获得相关财务信息, 市场参与者从安全性出发通常对次贷产品出价偏低或干脆回避, 许多持有这些资产的投资者也因没有正确的计价而急于抛售, 造成次贷产品市场估值持续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工具, 进而导致整个市场资产估值恶性循环。
顺周期效应影响了非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在市场低迷时, 市场参与者纷纷抛售证券, 而愿意购买的人很少, 使得证券市场很难产生公允报价, 以致公允价值计量的第一和第二层次都难以形成, 只能采用公允价值第三层次进行计量。在这种情况下, 无论是管理层定价还是服务机构报价, 反映资产或负债的计量都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3. 估值技术。
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取决于输入值, 在活跃市场环境下, 由于可以从市场直接取得数据作为输入值, 因而公允价值的计量比较客观, 计量结果也较准确。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一般很难直接从市场取得数据, 输入值的选择要复杂得多, 可观察输入值要经评估后才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而不可观察输入值还必须经过适当的调整后才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输入值。另外, 输入值的特点决定了估值技术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和不可观察输入值会形成输入值的不同类型组合而导致不同的计量结果。当相关的可观察数据不存在或可观察数据需要对不可观察因素进行重大调整时, 估价方法主要采用现金流量法, 公允价值的确定主要基于主体假设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调整后的贴现率。这时估值技术的选择要涉及未来现金流量, 而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需要考虑未来的收益和年限并考虑相关因素进行调整;同时, 估值技术的选择还应将风险因素考虑进去, 进行适当的风险调整, 即市场参与者根据信用和流动性风险判断所进行的调整。
四、非活跃市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建议
1. 发挥政府主管部门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引导作用。
在活跃市场环境下, 通过市场提供的数据能够对公允价值进行可靠计量, 政府主管部门只要能够监督市场报价的公允性就可以了。但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价格形成市场失灵, 为提高公允价值决策的有用性, 政府主管部门应从宏观调控上给予引导, 提供充分完全的要素市场信息, 推进信息资源公开化, 形成良好的市场价格信息体系, 充分发挥价格机制中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同时加大对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或负债主体的监管力度, 防止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选择满足自身利益却并不公允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 尤其要防止主体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损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另外,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正在实行持续全面趋同, 同样面临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 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逐步推进和完善公允价值的计量方法, 在这期间, 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会计人员公允价值的评估培训等也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大力组织实施。
2. 完善金融市场环境, 提高评估技术。
加快推进我国金融市场建设, 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 也有助于提高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这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运用好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在大力发展金融市场的同时, 应大力提高估值技术水平。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公允价值的计量主要采取估值技术, 而要用好估值技术, 必须准确地把握输入值, 尽量使用可观察输入值, 避免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在某些情况下, 可以将不可观察输入值作为一个参照值, 用之对可观察输入值进行适当的调整。输入值的可获得性及难免的主观性会影响对估值技术的选择, 对此应进行适当的修正。同时注意, 运用估值技术应当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相一致。总之, 无论是输入值的选择还是估值技术的选择, 都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估值技术的完善水平。
3. 认真研究制定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规则。
公允价值的确定虽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但它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规则的约束。我国在2006年2月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 有24项准则涉及公允价值的计量, 包括企业合并、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和投资性房地产、金融工具、金融资产转移等领域, 但其分布较为零散, 尚未形成公允价值系统理论和指导实务操作的公允价值准则体系。尤其是在非活跃市场情况下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 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准则制定机构和理论界进行引导。为此, 可以借鉴IASB的做法, 结合我国的国情, 由财政部制定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应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则和指南, 对处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输入值的选择、估值技术的选择作出原则性规定, 规范会计人员对处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及信息披露的操作。同时, 由权威的评估组织制定服务于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评估操作规则, 规范专业评估机构涉及对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评估。
4. 强化非活跃市场环境下公允价值计量的信息披露。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会计计量, 要求会计人员在每个会计期末分析各种因素, 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做出认定, 在活跃市场环境下相关资产和负债的交易价格比较容易取得, 一般能获得交易双方的认可。但是在非活跃市场环境下, 大部分的资产和负债缺乏流动性, 这时就要采用估值技术。估值技术使用的输入值很多是人为主观判断数据, 很难保证估算出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因此应加大监管力度, 要求主体在非活跃市场情况下重点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信息。其信息披露应侧重于: (1) 归入公允价值级次中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计量的相关资产和负债期初余额与期末余额; (2) 对初始确认后在财务报表中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 应披露公允价值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 (3) 对使用重大不可观察输入值 (第三层次) 的公允价值计量, 应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对当期损益或其他综合收益的影响; (4) 购买、销售、发行及清偿的原因及具体内容; (5) 转入或转出第三层次以及转换的原因。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2].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 2009;9
[3].FASB.SFAS157.Fair Value Measurements, 2006;9
[4].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5].葛家澍, 杜兴强.会计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6].SEC.Determine Financial Assets of Fair Value in Non-active Market, 2008-09-30
[7].于富生, 陈琼.缘起于金融危机的公允价值会计争论之探——兼以金融机构的视角.财贸研究, 2010;2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 篇11
情境规划是一项为了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对外来情境进行探索的管理模型。Scenario Planning要求先设计几种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形,接着再去想象会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事发生,并解释由此对企业产生的影响。荷兰皇家壳牌作为首个使用情境规划法的公司,对这一方法是这样定义的:所谓情境,就是经过仔细构思的有关未来的不同版本的故事,它们包含了一系列易于沟通的和极富价值的主意。情境帮助我们把未来的不确定性与我们当下必须作出的决定有机结合了起来。
情境规划最初用于军事方面的策略推演,20世纪60年代起逐渐引入企业的战略制定,情境规划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未来变化的核心驱,动力量的分析,得出未来可能形成的核心情境,并识别各种情境对于目前企业的主要影响,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未来发展。
未来始终是不可遇见的,情境规划法不能预见未来的确定情形,但可以让决策者了解未来的各种可能,所以情境规划最大的用处在于未来风险及早应对管理,让企业具备避免未来各种风险的能力,所谓洞察Foresight性的分析正逐渐在管理应用中兴起,情境规划则是代表性的分析工具,情景规划能帮助战略决策者做到:
1风险与机会的早期预警
2商业选择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决策
3发现商业创新的思路。
4发现表面正常的业务暗存的问题
所以,情景规划在进行长期的连续的或不确定性的环境下进行战略规划时尤为重要。
1970年代,壳牌石油公司因为在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机中预见性的风险防范与风险管理而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当时的情景规划由情景规划家法国人皮埃尔·瓦克领导。其小组发展了一个名为“能源危机”的情景。他们想像,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将会发生什么,以及怎样应对。在1973年至1974年冬季OPEC宣石油禁运政策时,壳牌有良好的准备,成为惟一能够抵挡这次危机的大石油公司。从此,壳牌公司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
1982年皮埃尔·瓦克退休,接任他的就是彼得·舒瓦茨。在1986年石油价格崩落前夕,壳牌情境规划小又一次预先指出了这种可能性,因此壳牌并有效仿其他的各大石油公司在价格崩溃之前收购其他的石油公司和油田扩大生产,而是在价格崩落之后,花35亿美金购买了大量油田,彼得·舒瓦茨这一举措为壳牌锁定了20余年的价格优势。
现在,情境规划已经是壳牌探索未来能源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他们不断推出的能源远景报告中,最主要的最核心的预测方法就是情境规划。
情境规划的核心就是要接受不确定性,试着理解它,把他变成我们推理的一部分,情境规划将许多的可能性归纳为便于管理的几大类情境,这会放大而不是缩窄规划者的视野,情境规划会尽力:
抓住业务所面临的所有不确定性
找出对业务起到最大影响的因素
研究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
步骤一:目标设定
情境规划开始于一项战略的议题,未来的故事有无数种,聚焦于最重要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挑战,所以情境规划的第一步是明确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这一核心问题确保我们得出的情境是与战略议题或者考虑中的决策相关的。
核心问题的表述可以较为宽泛与开放,例如“煤炭工业的未来如何?”,也可以较为具体与明确比如“我们是否应该投资煤转气科技”,这种表述越精确,情境分析的策略结论越容易落实。
例:为一家能源企业,对未来10-15年的能源策略进行决策制定,核心问题是“我们应该投资于能源价值链的哪个环节”?
步骤二:寻找环境的驱动因素
第二步是识别驱动未来改变的力量,情境最终应是一些故事描绘了多种不相关力量导致的差异性结果,我们首先要找到这些力量,这个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团队的智慧,使用头脑风暴等工具,尽可能多的发现影响力量。
步骤三:发现关键的不确定性
并不是所有的驱动力量都是不确定的,许多驱动力量是可以预测,比如人口的数量发展等具有较高的确定性,而另一些因素则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驱动力量对未来的影响同等重要,一些因素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另外一些则并非如此。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未来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找到最关键同时又不确定的驱动力量,这方面我们可以使用矩阵法进行选择排序:
对于能源投资来说最关键的不确定性是环境的规制与技术
一环境规制方面的不确定性在于各国对于碳排放的态度,其核心是碳排放价格的高低
技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在于什么技术会发展并影响到现有的商业模式,其核心是未来的技术是加强还是削弱当前行业经营模式
步骤四:情境架构
我们一般会采用两个关键驱动因素进行四象限分析,得出四种可能情境,当然也可以得出较多的因素和较多的情境,但不会超过9种,处理起来,越多的情境描述起来会越难,如图。
确定情境的逻辑框架后,我们需要想定未来情境的故事主线和一系列的特征事件,我们并不是要说明未来事实的未来故事,我们的目标是从未来的情境中学习,以得到对未来如何转变的洞察——未来会发生什么呢?
步骤五:从情境到战略,关联、问题和选择
正如我们已经已经强调的,情境规划是一种用来提高决策制定的工具,他们是到达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在已经得出情境的情况下,我们能问一系列的问题,最常见的是:
1各情境和核心问题的关联?
2我们需要重视的战略问题有哪些?
3我们应该追寻何种战略选择?
最初对每个情境的机会以及威胁的讨论会提供战略问题和选择的线索,在大多数案例中,一个情景规划的过程会识别2—3个需要重视的主要的战略议题,这些情境为发现这些议题服务,并且提供理解这些议题及其战略应对的的背景,对于主要的企业来说,每年识别,应对和解决一两个战略议题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这种关联也会引向战略发展,这些情境不仅有助于战略发展,也会服务于战略选择,(比如,如果情境X发生,我们应采取何种战略?)或是风险与汇报评估,例如,仙丹情境预示了碳捕捉与埋存技术将对重油和煤炭资源的发展有巨大的杠杆效应,一种战略就是投资于这种技术,另一种则是投资于重油或煤炭资源,这些资源将从碳捕捉及埋存的发展中收益。
不同的战略在不同的情境下将有不同的风险及收益轮廓,在这种情况下,不仅风险战略以及机会战略都会在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中得到识别。
步骤六:监测未来
已经发展了情境,作出了战略决策,接下来有价值的就是监测环境的变化了
情境的假设提供了定义监测路标的基础
情境路标的监测将构成早期预警系统以便及早发现某种情境正在显现
监测这些信号使得组织能敏感把握动态变化,从而对商业环境的变化作出更为快速的反应
结论,当前世界经济面临大量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战略工具多是在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进行分析与预测,在当前的形式下应用具有很大程度的局限性,情境规划的方法不是摆脱经济困境的仙丹妙药,但是更有利于企业全面看待环境的不确定性,及早发现潜在的风险,在当下这样的环境里应该有很大的应用。
环境不确定性与成本管理质量 篇12
1 环境不确定性对成本管理质量的影响
1.1 环境多变降低效率效果
当前,在外部环境不可预测下,成本管理存在着环境多变降低效率效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变化迅速难以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各构成要素并非一成不变,像外汇汇率、市场利率、服务价格、产品需求等要素变动迅速,而优惠政策、政治格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要素变化缓慢。环境因素的迅速变化让企业“措手不及”,缺少充足的时间去开展成本调整、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工作,成本管理质量大幅下降。第二,变化频繁加重负担。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部分公司应对能力较强,反应迅速,能及时地根据环境变化对成本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但部分环境因素变化相当频繁,例如汇率的上下波动、价格的不断变化、需求的与时俱进,导致企业在做出应对措施后又面临再一次的变化,成本管理工作接踵而至,效率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1.2 预见性低加大了控制难度
其一,环境变化难以预见。像季节气候、技术革新、客户需求等外部环境因素,能够通过有效的预测机制预见,但市场供应关系、外汇汇率兑换、法律法规约束等变化是难以预见的,而且这种变化一般是不能扭转的。难以预见的环境变化使企业在开展成本规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时,不能有效预测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导致成本管理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障。其二,缺失健全的环境预测机制。虽然优惠政策变化、市场利率波动、地区政局动荡等因素难以预见,但并不意味着不能预见,例如客户消费心理、产品技术创新、原料成本费用的未来发展趋势,就可以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有效预测。然而,多数企业缺失完善的环境预测机制,实地调研不到位,数据分析不科学,预测指标不合理,导致建立的环境预测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1.3 因素复杂影响成本管理
首先,成本规划缺乏可行性。外部环境包括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技术环境,环境要素繁杂众多,部分企业在评估环境时顾此失彼,忽略了影响成本管理的关键因素,导致成本管理重点确定错误,成本控制战略规划不详,核算精度标准设立不当,成本规划缺乏一定的可行性。其次,成本核算不精准。企业需要将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为成本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但由于原料价格、人工成本、会计制度等多要素的综合影响,企业经常遇到核算方法不合适、成本分配不合理、费用归集不到位等问题,无法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最后,成本控制不到位。企业开展成本控制,需要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预防和调节措施,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各种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企业根本无法控制所有因素,纠正偏差、批量采购、定额控制等程序执行不力,成本控制达不到预期效果。
1.4 内部变化增加不确定性
内部环境是有利于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并实现战略目标的内部条件和内部氛围的总和,由企业文化、物质基础、组织结构、企业家精神四方面要素构成,与外部环境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企业所面临的环境。虽然相比外部环境的复杂和多变而言,企业内部环境构成要素较简单稳定,能够有效预见内部变化,不确定性较低,但这只是针对经营业务单一、员工结构稳定、组织框架简单的部分企业。就我国实际情况而言,大多数企业的经营业务、员工结构、组织框架等要素并不是静止不动,内部环境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内外环境的双重变化势必会加大成本管理难度,例如:财务人员的突然离职加上劳务市场的人才短缺,导致成本管理缺失执行主体,相关工作衔接不上,成本管理质量必然大幅度下降。
2 基于环境不确定性提高成本管理质量的对策
2.1 增强企业应对能力,优化管理效率效果
为了提高成本管理质量,必须加强环境不确定性管理,增强企业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其一,立足国际宏观环境,时刻注意外部环境动态,重点关注市场利率、优惠政策、政治格局等不可逆转性的变化,提高企业对宏观环境的觉察力,以便及时适应环境变化并做出相应决策。其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设置财务部门和财会岗位,优化成本管理环境,增强企业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应对能力,从而提高成本管理质量。
2.2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环境可预见性
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环境可预测性,有效保障成本管理质量,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针对性地监测环境。为了有效预见环境变化,企业应当设置环境监测岗位,制定环境因素的预见性等级,对不同等级环境因素采取不同监测措施,尽可能地预测外部环境变化。另一方面,健全环境预测机制。根据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科学设立预测指标,合理开展实地调研,获取可靠原始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统计分析,为成本管理质量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
2.3 加强成本动因分析,合理控制外部因素
首先,根据产品技术、行业特征、客户群体等情况,按照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对各环境要素进行重要性评估,从低到高依次将环境要素纳入成本规划,确定成本管理重点,制定详细的控制战略,设立精准的核算标准。其次,深入了解分步法、分批法、品种法、分类法以及作业成本法,谨慎选择成本核算方法,合理分配成本费用,依照动因归集费用,确保成本核算能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最后,严格执行成本规划,实施动态监督管理,及时发现成本差异,有效实行纠偏措施,达到管理预期效果,促进成本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4 控制内部环境变化,助力企业成本管理
内部环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制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必须控制内部环境变化,营造稳定的组织环境,降低环境不确定性,为成本管理质量的提升创造动力。在内部环境这样一个有机整体中,企业需重点控制作为内部硬环境的组织结构和物质基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防止企业员工流失,确保成本管理执行主体的稳定;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不同阶段应关注不同的内部环境要素,发展期重点控制资源配置和人才流动,成熟期则控制费用支出和组织框架,降低内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成本管理质量。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环境不确定性对成本管理质量的负作用逐渐显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基于环境不确定性,以复杂性和动态性两个维度为中心,从应对能力、预警机制、动因分析、内部环境四个方面,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限于笔者理论和实务的局限,所探讨的环境不确定性与成本管理质量难免有所偏颇,希望能够对相关企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苗雨君.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
【技术环境的不确定性】推荐阅读:
关于果树设施栽培的环境调控技术08-25
环境技术条件10-17
环境技术验证01-14
环境友好技术06-24
环境感知技术08-04
机房环境技术09-07
环境工程治理技术员的自我介绍06-16
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运用06-20
遥感技术在水环境监测中的应用08-17
确保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组织措施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