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四重视

2024-07-26

三结合、四重视(通用3篇)

三结合、四重视 篇1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界定为: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型、技术型护理专门人才[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对医学护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要求也更高。

人体解剖学是学生在校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医学课, 如果学生掌握了解剖学知识就能为日后的医学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解剖学的教学非常关键, 值得每一位解剖学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和探讨。我院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四重视,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

1.1 讲授概括法与问题引领法相结合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当今受到推崇的方式, 因为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2]。但第一学期就开设解剖学这门课程, 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 相应的基础医学和临床知识还很欠缺, 因此, 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早期阶段, 应该以讲授概括法为主, 以利于学生对解剖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到学习的后期, 可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 教师精心选择与临床护理有关的解剖学知识点来提出问题, 如可选择“男性尿道的3处狭窄和两个弯曲”这个知识点, 提出问题:“在对男性患者进行插导尿管的护理过程中, 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例如讲到消化系统时, 可提出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面包、牛肉面等食物都去了哪里?它们怎样被消化吸收?诸如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 可使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 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 觉得解剖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

1.2 人体结构和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体器官不是抽象的概念, 而是形象的结构, 比如在介绍消化系统组成时, 让学生回想我们每天进餐时营养物质经过的路线, 在自己身上找出主要消化器官的位置,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再比如, 讲授口腔内的结构:腭垂、腭舌弓、腭咽弓、腭扁桃体等时, 让学生回宿舍照镜子, 在自己的身上找到相应器官;在学习子宫的结构与功能时, 让女学生回想来月经时痛经的部位, 以理解子宫的位置和功能。这样把抽象的人体结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学生就可牢牢掌握人体解剖结构的相应知识。

1.3 解剖学知识与临床病例相结合

为使复杂难懂的解剖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 使解剖学更具吸引力、趣味性, 可讲授一些常见的临床病例, 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例如, 讲解近视的产生机理时, 有些学生本身就近视, 因此他们的求知欲非常强烈。

这种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在学习解剖知识的同时又掌握了一些临床知识, 增加了学生运用解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能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 为今后学习临床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 在教学中做到四重视

2.1 重视优化教学内容

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 在护理专业教学中, 解剖学是一门基础与临床联系紧密的课程, 这门课程对于新入校的学生而言, 理论知识枯燥、抽象, 内容繁杂, 专业名词多, 难以理解和记忆, 加之课时有限, 知识容量相对较大, 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解剖学专业教材中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 与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3]。如运动系统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 脉管系统中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的部分内容, 感觉器官中有关内耳的部分内容, 脑和脊髓的内部结构、周围神经细小的分支和分布等, 这些内容过多过深, 不能适应实用型、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应删减。

通过删减使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 体现了“必需、够用”的原则。

2.2 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 不但教师自己要画图, 也要让学生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还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过程中, 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 在讲解胃、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内容时, 可以随讲随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画图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喜欢画图, 他们的特长得到了发挥, 使他们更加喜爱解剖学。

2.3 重视对比法教学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问题式、导入式、启发式、演示式、讨论式、对比式等教学法, 其中对比式教学法几乎每一节课都采用。所谓对比式教学法就是把正反词语或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 以便学生对照、比较、区别。这种教学方法由于正反鲜明、对比强烈, 能起到准确记忆、巩固知识的作用。例如:椎孔与椎间孔、脊椎与脊柱、肺门与肺根、肾门与肾蒂、睾丸与卵巢、麦氏点与翼点、气血屏障与滤过屏障等都可以采用对比式教学法教学。

2.4 重视肢体语言

我们还经常以肢体动作来加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 例如在讲授子宫输卵管的结构时, 将躯干前屈比喻子宫前倾前屈;两臂侧上举、肘关节弯曲、腕关节弯曲及手指向后张开比喻输卵管及输卵管伞, 生动的肢体语言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 结语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事业的成功在于奉献, 教师要把献身教育看作是使命和责任, 并切实履行这一责任。

参考文献

[1]应志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设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 (1) :60-61.

[2]刘海兴.关于中医院校正常人体解剖学教学的几点看法[J].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7, 15 (2) :47-48.

[3]米志坚.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教学创新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3, 13 (2) :59-60.

谈小学数学教学"四重视" 篇2

一、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记忆、感知 、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进而达到预期的教 学效果。 《数学课程 标准》中也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请学生仔细听教师的要求,然后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教师问:“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 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 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许多学生都很困惑, 不知道怎么来表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此时,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需求, 后续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 重视动手操作活动的开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 智慧从动作开始。”儿童的认知规律正是“从直 观的动作 思维到具 体的形象思维, 最后达到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儿童思维的形象性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适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就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定义”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而是转变教学方式, 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分、一角、一元的三 种硬币 ,并分别量出他们的直径。上课时,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 并把圆形硬币放在刻度尺上各滚动一周,观察并记录周长是多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像传统教学中一样全盘授之,而在相机诱导,让学生在一次次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中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掌握了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 重视自主探索活动的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 于了解其 中的奥秘 时 ,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 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而发现知识。

四、 重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 是数学教 学的目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 应用到现 实生活中 去以体会数学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 又用于生活”的道理,把一些数学问题放在生活中让学生感知, 提高学生在生活实践 中解决数 学问题的 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去田间实地测量土地的面积。学生很快发现现实中的土地不是规则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梯形,必须通过“化整为零”,转化成我们所掌握的平面图形,才能计算出所测量土地的面积。

三结合、四重视 篇3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讲评课占有一定的比例。上好一堂讲评课, 能集中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 有效帮助学生释疑解惑, 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初中历史课的课堂效率。下面, 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运用“四步骤、四重视”教学法, 上好初中历史讲评课的一些操作要领。

四步骤, 就是根据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需要, 设计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即:做题、统计、分析、定点。

1. 做题。

一部分老师经常有这样的惯性思维, 认为历史讲评课就是校对答案, 没有什么新内容, 因而也不需要备课。只要在课前教师把需要讲评的题目做一遍, 知道大概要讲的内容, 上课就直接把正确答案报给学生, 让他们对对答案, 就算完成任务了。事实上, 这种上讲评课的方式并不科学, 而且会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不会吃的现象出现, 大大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 做题是上好讲评课的基础一步, 合理的做题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准备上讲评课的老师不仅要会做历史试题, 对每道题目都知其然和其所以然, 还要做题时分析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 考查的切入口在哪里, 考查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学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才能完成该题的作答。只有在做题时多思考、多从命题者的角度打开考试题目设计的思路, 才能做到在讲评时胸有成竹、活学活用, 并且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捷、学得条理、学得深刻。

2. 统计。

统计是上好讲评课承上启下的一步, 目的是通过分类统计的方法, 充分了解学生在历史试卷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具体做法是:在批阅题目的基础上, 以班级为单位做好学生在试卷答题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选择题的错误人数, 材料解析题每小题的失分率。由于每班出现的错误情况不尽相同, 为了统计的方便, 可以简易地设计这样的一张表格 (下表) 。

上述表格的备注栏, 主要详细记载这些情况:学生的典型错误, 试题能级要求低但还有错误的同学名单。有了这些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就为下一步的分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 分析。

分析是上好讲评课最为关键的一步, 它为确定课堂讲解哪些核心要素和知识点, 提供教学决策的直接依据。有了上一步的统计表格后, 学生的错误一目了然, 错误的区间也相对明确。此时, 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 点对点地具体分析原因, 看究竟是学生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透彻, 还是历史答题的角度不够理想, 抑或在答题中语言的表达或历史事件的描述与定性不合理, 还是出于马虎大意审题不够认真仔细等。知道了错误的原因和潜在的答题漏洞,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化解答题困难了。

4. 定点。

即确定讲评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通常历史讲评课中, 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历史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我觉得, 有了上述三个步骤的依托, 最合理最科学的做法是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个方面去备课的。重点就是属于历史课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主要的内容, 因其重要, 须多强调, 而且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的延伸讲解。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 因其难懂, 就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 设计解答类似历史难题的思维路径, 避免再犯类似错误。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 因其易混淆, 要多设计一些同类历史题举一反三, 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 让学生从中发现规律和明确差别。

明确了以上四个步骤后, 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历史教学内容, 一起看看如何运用“四重视”方法, 上好讲评课。或者说上历史讲评课讲什么?怎么讲?主要是要做到四个方面的重视。

1. 重视讲解学生不懂的概念, 架起学生与题目之间的桥梁。如下面的两个例子:

例1:下列事件对近代民主进程有推动作用的是 ()

(1) 制定《权利法案》 (2) 颁布《人权宣言》 (3) 发表《独立宣言》 (4) 启蒙运动

通过“四步法”我们发现, 在这道题中学生对“近代民主”这个概念理解不到位。因此, 教师可着重分析和讲解近代民主的本质和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教师不妨联系历史事件, 告知学生近代民主, 始于文艺复兴运动, 发展于启蒙运动, 是清算封建专制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提倡人性, 反对神权;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自由, 为资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它的影响下, 英国出台了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美国出台了要求摆脱殖民统治的《独立宣言》, 法国也制定了要求人人平等、自由的《人权宣言》。因此, 讲解了这些答案就不言而喻了。

例2:之所以说俄国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是因为它 ()

A.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

B.推翻了农奴制度

C.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D.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

这道题目的理论性较强, 重点考查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解。学生一般都能排除B、C两个选择项, 错误的选项大部分集中在A项上。推翻“罗曼诺夫王朝”当然是二月革命的一个重大成果, 但A项所述并没有直接点明该王朝的专制性, 相比之下, D项则准确地表达了这一王朝的专制性。学生答题情况反映出他们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历史概念的不理解。因此, 在讲评课上, 我就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资产阶级革命?其定性的依据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定性的依据不是依据哪个阶级来领导, 不是反对哪个王朝, 而是看它是否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也就是说, 资产阶级革命是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讲到这儿, 有些学生困惑了:二月革命前的俄国不是通过1861年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了吗?对此, 老师要进一步说明:俄国1861年改革是不彻底的, 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 经济上保留了农奴制残余, 所以二月革命还要进一步扫除沙皇专制,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讲到这里, 困难和疑虑就迎刃而解了。

2. 重视从某一道题进行拓展, 形成对某一类题的归纳。如:

例3: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庆·节·都是为了纪念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这一主题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

A.英国—《权利法案》的发表

B.美国—《独立宣言》的颁布

C.法国—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D.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道题难度不大, 学生只要熟悉四个国家各自发生的历史事件带来的重要影响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因此, 讲这题的最终目的是对其进行引申, 可把题目变为:“在你所学历史中, 哪些节日的确立是与本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有关的?”于是, 学生会归纳出: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开始的五四运动, 是由北京学生掀起的, 因此, 我们有了五四青年节;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的中共一大是1927年的7月在上海召开的, 因此, 我们有了7月1日建党节;标志人民军队开始创建的南昌起义, 是在1927年8月1日打响的, 因此, 我们有了八一建军节。这样, 在讲解某一种题目时进行延伸归纳,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 归纳能力得到增强, 逻辑记忆能力得到深化, 今后只要碰到这类题, 不管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还是以列举题的形式出现, 他们都能从容应对, 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 重视提升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时间、地点、作用等信息的能力。如:

例4:有人说欧洲, 特别是西欧, 之所以能成为当今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就是因为在15—18世纪该地区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大事。这些事件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下列相关的事件中不属于这一范围的是 ()

A.《蒙娜丽莎》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的签署D.新航路的开辟

这道题的背景材料中, 含有三个信息:时间信息是15~18世纪, 地点信息是西欧, 作用信息是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锻炼了人们勇于拼搏不断进取的意志, 同时又确立了当时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学生应把这三个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然后结合选项, 就排除C。因为《独立宣言》的签署是发生在北美大陆上的事件, 而不在材料中的西欧。这样一分析, 学生以后在答题过程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材料中的几个信息, 而不局限于单一信息, 有利于提升学生知识的整合能力, 提高答题的实效性。

4. 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强调规范作答, 以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

历史教学中, 一定要重视学生“知其然”, 更要重视学生“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提高他们思维活动的主体性和批判性。在日常历史教学中, 学生迫切需要的就是这种思维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这种能力, 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特别是在讲评文字材料题与问答题时, 更是如此。第一, 找准角度, 明确答题材方向 (特别是材料解析题材, 先看设问再看所给材料, 以明确重点任务, 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 选取答题的知识内容时, 先结合材料 (包括问答题中的新情境) , 再结合所学知识 (包括相关学科知识、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自己的生活体验等) , 做到“从材料出发,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第三, 组织答案时遵循这样的基本要求, 即史实的准确性、内容的针对性、要点的完整性、叙述的条理性、语言的简洁性。具体来说就是“面广、点多、话短”, 即答题的角度要广, 说明这一角度的知识点要尽可能多地列出来, 同时还要注意言简意赅和学科语言的运用, 在答案的组织上尽量段落化、要点化、序点化。例如:

例5:材料一:哥伦布曾说:“黄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东西, 谁有了黄金谁就可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 有了黄金, 甚至可能以使灵魂上天堂。”

材料二:“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 我回到卡斯提尔, 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 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 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摘自《哥伦布遗言》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 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什么?

(2) 材料二中哥伦布到达的“印度大陆”是什么地方?它的发现对这一地区有何积极影响?

该题 (1) 的设问指向很明确, 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二的提示来指出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 也就是说, 该题中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要从材料一、二中找, 而非其他地方。通过两则材料的阅读, 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是寻找黄金和建立殖民地。但答题中, 许多学生把答案错误地写成“寻找从海上通入往中国的道路”。学生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答案?细想之下明白, 这个答案是课本上的, 当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目的和具体的材料结合起来时, 学生没有审清题目的要求, 明确设问的指向, 从而脱离材料写出答案。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最应该引导学生的不是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明确设问的指向。

该题 (2) 的第2问, 学生大都把答案错误地写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种错误的答案反映出学生审题时不仔细, 不能分析出设问要回答的是“哥伦布到达美洲”的这一行为对“美洲地区”“积极” (而非消极) 的影响;反映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不够, 只关注到了“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行为对美洲的消极影响, 而看不到该行为对美洲地区产生的客观作用。因此, 在讲解该题时, 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 增强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上一篇:坚定不移地走正确道路下一篇:节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