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结合

2024-05-19

三结合(精选12篇)

三结合 篇1

在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机会很少, 并且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 也很难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学生知识面窄, 走上社会, 交际、工作能力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顺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结合化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笔者认为, 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教室和实验室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三结合”法教化学, 有利于化学教学的顺利开展。

一、具体实施方案

1. 教师和学生结合

教师和学生的结合是化学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要使教学有计划地开展, 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就必须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积极性, 更好地转变教师角色, 真正做到师生互动。要做到这一结合, 就必须做到:

(1) 教师备课, 学生也备课。对教师来说, 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要求, 丰富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不能总是唱“一折子戏”, 要根据不同学生状况, 在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中做出相应的变化。由于化学教学有许多演示实验, 因而教师在这上面更应花一点时间, 使学生能从演示实验的现象中总结出结论来, 真正做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备课扎实, 课堂上发挥得好, 教学效果就好。作为学生,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 应该懂得自己的“主演”角色, 课前预习好, 若有不懂的地方查资料, 资料上找不到, 课上听老师讲, 若还有不懂的地方, 可以单独请教老师。这样, 通过“有问题→查资料→带问题听课→还不懂单独请教→问题解决”这一途径, 学生真正解决了问题, 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若只是教师备课, 学生无备而来, 注意力不集中, 教学则很难顺利开展。

(2) 教师讲课, 学生也讲课。新课程改革, 把更多的舞台给了学生。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合理安排学生锻炼的机会, 这不仅是对学生胆量的锻炼, 还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学习, 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 学生不仅喜欢学习化学, 而且敢在化学课堂上展现自己, 会更加喜欢上化学。

(3) 教师课后总结, 学生也总结。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 课后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应在课后积极反思, 每节课后都要坚持。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定和本节课所达到的教学效果, 总结不足和优点, 使其成为以后教学的宝贵资料。学生也应该总结, 根据老师的讲解和预习情况, 发现自己的掌握程度及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等。教师和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教室和实验室结合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离开实验, 化学教学会成为“空中楼阁”。化学课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了解了化学基本概念等, 而实验教学则使学生基本形成了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了化学知识, 培养了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堂上演示实验边讲边做, 使学生具体认识了物质的外表特征、现象的变化。而学生实验课教学比演示实验课的要求高。因此, 在实验前, 教师应做好实验的预试, 并给学生讲清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操作步骤等, 特别对于那些经常出现问题的地方应重点强调, 以免发生事故。对于由于条件等原因没有药品和仪器做实验时, 教师应根据现有条件改进实验, 合理安排实验。学生也可根据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改进教师提供的及课本中的实验装置及反应原理, 得到教师允许后, 方可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课教学, 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 而且掌握了一些常用的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更浓的兴趣。

3. 理论和实践结合

社会的发展, 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而教育又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 而且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每一个实验, 每次做都要谨慎、细致, 并思考改进实验, 应用于实际生活。要在教学的同时进行科学研究,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也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和能力,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通过在职培训、自我教育学历培训、参加进修班等, 拓展自己的知识范围, 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非常重要。化学与生活、环境、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教师应在课堂上穿插一些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或小常识, 如讲到二氧化碳时, 可讲讲“死狗谷”和“吃醋”的故事, 通过这两个故事, 学生不仅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它不能供给呼吸, 还知道二氧化碳溶于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碳酸, 而且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同时, 教师还可以讲讲诺贝尔、拉瓦锡、舍勒等化学家的故事,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了化学后, 纠正人们的错误观念, 如“天火”“鬼火”等, 还应为人们声张正义, 揭开用化学知识欺骗老百姓的“魔术师”“神医”等秘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实际, 尽量给学生安排一些实践性题目, 比如调查当地水浪费及污染情况等, 这样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也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化学本身是一门与材料、能源、健康和生命科学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因此, 化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化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在教学的同时, 积极热情地关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治理、食品安全、能源节约、新能源开发、塑料降解、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等方面, 并安排学生在课后做关于这方面的调查研究, 通过化学教师和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信人类会生活在更健康、更安全、更清洁的和谐社会里。

二、意义

“三结合”法教化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还有助于激励教师不断地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促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中学化学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3]刘知新.中学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三结合 篇2

我们知道,学生在健康成长的进程中,受着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教育力量的影响,其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三种基本形式,这三个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有可能危害学生品质的健康发展。因此,我校在做好本质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同村委会、家庭取得全方位的联系,充分做好与社区、家庭的教育合作工作,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学校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十分注意利用学校教育环境优势,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培养良好品质。

1、组织学生学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指导学生言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将教育范围逐步由校内向家庭向社会延伸,引导学生对己讲仪表、对人讲礼貌、学习讲勤奋、社会讲公德、在家讲孝顺,从小做个好公民。

2、做好常规评比工作。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形成由值日行政、值日教师、志愿者服务、学生会值日等组成的网络式的值日检查队伍,严格执行检查,及时总结、及时反馈教育。通过“流动红旗评比”活动促进我校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营造“学礼仪、讲文明、懂礼貌”的氛围,净化校园空气,实现美好人际关系,打造和谐校园环境。

3、通过校园广播站、宣传窗、例会、讲座、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对学生进行法制、交通、消防、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安全常识、健康知识,学习自护本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组织利用心理咨询室,多渠道、有针对

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地了解掌握学生心理,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4、开展评选“平安班级”活动,并让“平安班级”评选深入人心,了解平安校园创建的内容。让平安陪伴学生快快乐乐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6、重视团会、班会课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促进身心发展。

7、全面铺开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团结合作、互相欣赏、互相包容。同时,结合各种节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思想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例如“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磨练了顽强的意志,还让学生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报效祖国。

二、家校结合,促进品质发展。

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家校结合就显得更为重要。

1、成立家长委员会。为了得到广大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学校引导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监督、建议的作用。组织家长和学校共同研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并向家长宣传学校教育的要求、内容和具体措施;建议家长协助学校开展好校外德育活动;收集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去年,家长委员会在全校家长中征集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家长十分满意。学校就是在这个真诚服务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家长的信赖,家长对学

校的满意度越来越高。现在,这个家长委员会不但起着监督与建议、沟通与协调的作用,他们还利用一些社区资源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校外活动。这都是我们乐见的。

2、组织开展“家长学校”。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教师,家长是否掌握科学教育方法,对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学校”正是学校为家长提升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效果而特地开设的教育平台。举办讲座的都是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家长学校”的开办,使家长能更有效的教育孩子。事实证明,家长们都能积极参与,珍惜学校提供的这个平台。

3、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会对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的交流、对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和谐地相处、对家长能更多地了解和关注学校工作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家长会上,学校可以向家长提出德育方面的建议和要求,通报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还可以全方位地展示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如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小片段,学生的各科作业、作品等。让家长对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同时,通过家长之间的互相交流也让家长们学到了一些优秀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4、利用请进来走出去和家长进行多途径沟通。家长、学校可以坦诚相待,随时沟通。学校能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日常表现、学校重大活动、学校提出的要求和建议,家长也能及时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处理。

三、三位一体,落实品质教育。

学生平时不只是在学校里生活,他还在家庭、社区里生活,因此,对学生的教育,仅仅依靠学校、家庭、社区的任何一方是不够的。要形成教育合力,一定要三位一体,紧密配合。只有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融合,才能真正形成综合一致的整体性教育网络,营造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每学期末,学校都要和学生、家长签订关于稳定安全的责任书及致家长的一封信。除把本学期学生的品德、学习、体育等方面的情况向家长一一告知,还鼓励学生将良好的行为规范带到村,积极参加各项村里活动、公益活动,学做并参与家务劳动。学校还要求各班在新学期开学时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总结,做好“开学第一课”

2、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能力。我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各类活动,如巴扎宣传表演、学雷锋献爱心等。学生受教育的范围更大了。同时,也为社会进一步了解学校工作,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结合”培养数感 篇3

一、“数”与“物”结合,积累数感

数学学习从认数识数开始,那么学生数感的积累与形成自然也始于认识数的过程。对于较小数,因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大量可视可感的素材为经验基础,学习中较容易建立起清晰稳定的数感。而面对较大的数,特别是“万”及“万”以上数的认识时,由于学生在现实中少有这样的生活情景与体验,即便有所接触,也是只闻其名,难解其大。因此,教学中加强“数”与“物”的结合,把抽象的“数”物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的具体载体,帮助学生积累关于数的大小的经验至关重要。

笔者在执教《万、十万的认识》时,练习环节中,将学生分组并提供不同的作业单:(1)量一量数学课本,看看100页(50张)大约是多厚?然后据此推算100、1000、10000、100000张纸大约是多厚?(2)一滴水的重量约是0.05克,那么10、100、1000、10000、100000滴水的重量约是多少?(3)我们学校大约有2000人,想像一下,十万人是什么样的景象?在交流展评时,教师特别有心地将10000张A4纸摞起来,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再想想100000张纸的厚度该是什么样子的?

以上教学设计,笔者巧妙地用日常生活中因其“小”而被忽视的一张纸的厚度,一滴水的重量来反衬“万”与“十万”之“大”,这种巨“量”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数”与“形”结合,培养数感

准确理解个体“数”的大小是数感表现的初级形态,从更高层次来看,能否在群体中较好地把握“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区分学生数感强弱的重要标志。一般来说,这种关系找得越多,表明数感越强。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数”与“形”的结合,将枯燥的“数”活化为直观可视的“形”,以 “形”促思,以“形”表义, 是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笔者在执教《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时,先出示如下一幅数轴图,然后让学生在图上找到以下数的家(将数字卡片摆放到图上):15;18;15的邻居;比10大,比14小的数;剩下的数。

教学中既没有标示出每个数对应的点,更没有让学生依序找到各数的家,而是首选具有特定位置,特殊关系的数“15”,只有当学生清楚地认识到15与10、20之间存在一种比其它几个数更为特殊的关系(15在10与20的正中间),才能将其在图上准确表示出来,此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数感明显高于关于数序及相邻数差为1之类的感知。

三、“算”与“估”结合,发展数感

数感始于数,成于算,识数与计算是学生数感形成的左右推手。许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及计算技能的训练,这是应该且必须要做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在计算中出现明显有悖常理的错误时也浑然不知。如何借用计算之手助推学生数感的养成呢?笔者以为,强化“算”与“估”的结合,做到“算”前有“估”,“估”后有“算”,“算”后再“判”,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性与感性交织,精算与估算并行,是发展学生数感的重要举措。

笔者在执教《小数乘小数》一节中,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小明来到家具店想为自己选购一张小书桌,他在店里了解到有以下三种规格(单位:米)。(1)1.8×0.9;(2)1.8×1.2;(3)1.5×1.5。最终小明决定选其中面积最大的一款作为自己的书桌,你知道他选择的是哪一款吗?

先让学生在“估”的基础上做出预判。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思考:1.8×0.9显然小于1.8×1.2 ;1.8×0.9的积小于1.8,而1.8×1.2的积大于1.8;1.8×1.2的积应该很接近2;1.5×1.5的积大于1.5,但又小于3;1.8×1.2与1.5×1.5的积很难一下子判定哪个大;1.8×1.2比1.5×1.5的积小一些,因为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正方形的面积更大。接下来再让学生用笔算对自己的预估结果进行验证。在“估”的过程中,学生会将原式中的数进行比较或加以调整,让一个个冰冷的数变得生动,让枯燥的计算变得鲜活。

(作者单位:松滋市黄杰小学)

实习编辑 孙爱蓉

课堂评价的“三结合” 篇4

一、实现互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课堂教学的评价多指向学生的思维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是教师的“专利”, 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应该继承、改善和发展, 但这种评价处置不当会置教师于学生对立面, 阻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评价观要求教师学生从对立状态转入统一关系, 教师不宜唱独脚戏似的评价学生, 而应让学生参与评价, 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发展, 并通过自评互评实现教学的发展。 (1)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个人能力结构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够消除被评者本身的对立情绪和疑虑, 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 (2) 在实际教学中, 我经常鼓励学生互相进行评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不仅能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勇敢的品质, 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实践证明, 这样做有以下几方面的好处: (1) 学生们互相评价时往往是站在同一个高度来看问题, 这样更直接, 也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2) 学生们在评价别人的同时, 自己也会加深认识, 甚至是对问题的理解上升一个层次, 从而提高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3) 这样做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 在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 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当然, 在教学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只能是评价的一种, 而且有时学生的评价会比较费时, 或者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 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 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 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把握时机———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可以利用自己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来进行引导评价。教师课堂评价语言往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活动 (下转第69页) (上接第68页) 作出的即时反应, 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继学习行为。这种即时评价是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在课堂上, 它往往是一闪而过, 似流星划过夜空, 虽然短暂, 却光彩夺目, 叫人无法不去注意它、关注它。课堂中的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起到调节与导向的作用, 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当中受到启发, 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在教学中实施有效的即时评价, 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但是有些时候即时评价不仅不能发挥他的功能, 还会带来负面效应, 甚至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 或提问或实验, 让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三、以人为本———能力评价和情感评价相结合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因此在教学中要尝试建立态度、情感、能力、知识并重的评价体系。在课堂中对于来自学生反馈的错误信息, 一方面教师要给予精辟、恰当的评价, 另一方面要在否定的同时采取“沙里淘金”的方法, 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情绪状态等方面寻找值得肯定的因素, 从而冲淡学生因失败而产生的失落感, 努力发挥其激励功能。

三结合年终总结 篇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成立领导机构。成立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由局长罗林同志负总责,纪检组长毕凤英同志具体分管,局办公室向元容同志专门负责计划生育“三结合”日常工作 。

(二)制定实施意见。制定沐川县畜牧食品局20XX年计划生育“三结合” 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帮扶目标,帮扶任务,帮扶措施。

(三)纳入目标考核。把计生“三结合”帮扶工作纳入我局的目标考核工作,对顺利通过省、市检查验收的将给予目标责任股室和相关人员奖励,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扣除目标责任奖并根据情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同时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意见,限期完成目标任务。

二、深入调查,落实任务

帮扶任务下达后,我局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到沐溪镇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地理、气候、交通等条件,综合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文化素质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规划”的原则,在沐溪泥河村新建立林下养殖基地1个,重点抓好林下养乌骨黑鸡等项目,积极培育计生养殖致富能力,落实计生帮扶新增户30户,联系帮带户60户,以帮助贫困农民尽快改变生产生活环境条件为重点,着力增加“三结合”帮扶户的收入。

三、措施到位,帮扶有力

(一)加强宣传培训。积极开展计生“三结合”知识的普及宣传教育,做好扶人先扶志的宣传,让每户计生“三结合”帮扶户真正成为生活中的主人,经济上的能人,生活中的富人;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让每户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均学会了1-3门养殖技术。20XX年,共组织开展计生“三结合”帮扶户宣传培训2期,培训人数150人次;放发相关政策、信息、技术资料宣传资料800份。

(二)登门体察家情。经常登门入户体察家情,与被帮扶户见面,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情况,及时向领导及有关部门汇报,协调、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的实际困难。20XX年,共提供技术上门服务10次,为12户帮扶群众解决上学难、就业难、行路难、生活难、生产难等方面的问题15个。

(三)提供物资帮扶。打紧安排,挤出资金对帮扶户实施物资帮扶,先后为30户新增户发放复合肥30包,乌骨鸡苗600只,鸡饲料600斤。

四、归档立卷,规范管理

语文教学之“三结合” 篇6

关键词:预习 习题 工具书 板书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教会学生自己能读,培养语文能力,这是语文老师都在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师认为难教,教时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说的:“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寻求适应这套教材特点的教法,向课堂要质量,是我始终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探索并尝试运用“三结合”与“三利用”的教法,不但使教师感到易教、课时轻松,

而且使学生感到易学、容易接受。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的浅见。

一、“三结合”,即是从备课到课堂,始终将课文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课后习题”相结合,充分

把握新教材编写的特点

1、结合训练重点:语文教材中,“训练重点”往往提得很精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须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才能把训练重点在教学中落实下来。以第一册《大自然的语言》一课为例,本课训练重点是:①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②读书摘要。

首先,要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如何“生动”的说明事物。开头一段用了“次第”、“翩然”等优美的词语及拟人笔法,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的画卷。第二段则用拟人手法,如布谷鸟唱“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更有特色,说得更加生动。

其次,要理解如何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知道头三段说明的顺序是什么。显而易见,第一段以“春、夏、秋、冬”的时序来说明,第二段举的三个例子是以“耕、种、割、插”的农事活动先后为序,第三段则是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可见各段落里面的句序讲究条理性。

而“读书摘要”,实质上就是对语言信息进行筛选,把文章的重点或主要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由于学生初学编写读书摘要,要求不要过高,指导学生围绕课文“练习”的一、二小题,从课文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波浪线,然后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这种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就不会觉得“读书摘要”茫无头绪了,也逐渐培养成习惯。

2、结合预习提示:如果把课文内容比作一把锁,那么“预习提示”便是这把锁的钥匙。“预习提示”中包含文体、文学、篇章、读写听说知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阅读的思路和基本方法,利用工具书理解或掌握生字、词。“预习提示”的文字学生几乎都看懂,但如何抓住提示中的关键词关系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全面地领会“提示些什么”。例如《大自然的语言》的“预习提示”中,第一段只有两句话,我让学生默读并思考它给我们提示些什么,引导他们明确第一句话中“比作”一词,既提示了本文标题采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又回答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再读第二句话,启示他们回答句中的“具体生动”、“条理分明”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写作特点;而句中的“说明了”又给我们提示了本文的文体是说明文;末句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又提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平时的反复训练后,我的学生几乎都入了“读懂预习提示”的门。这样,讲究了教法,也让学生懂得了学法。

3、结合课后练习:“课后练习”如何处理,是教学的一个技巧,却往往被忽视。我在教学中,首先打破先讲课文后处理练习的陈规,将课后练习分散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灵活处理,有的则置于课前,结合在预习中,或纳入布置给学生的自学提纲中。又如《大自然的语言》的练习一,这一题给出了段落大意,只要求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明确本文的条理性。我首先是要学生读题,并回答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是说明该问题的。二是让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问题。这样也为做“读书摘要”作过渡。练习五的第1小题,则是揣摩一个分号和一个句号的用法,这一练习有助于区分这两种标点的不同用法,当堂揣摩解决。这种穿针引线的教法,既有利于对句子的理解,有益于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也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

二、“三利用”,即利用工具书、板书和《中学生助学丛书》

1、利用工具书:工具书是“自学的好帮手”。教师离不开工具书,何况学生。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课文里的生字词,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而且必须养成习惯,这就是一种能力。在课文“预习提示”里有使用工具书的要求,在课后练习题里也有不少训练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首先给学生作一些趣味性的介绍,提高学生对使用工具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使用工具书的兴趣,同时还要落实使用工具书的任务。

2、利用板书:板书的设计,要做到科学、规范、简明、美观,这是教师的共识,但实施却很难。我在设计板书时,首先精心考虑内容的科学,文字的规范简明,书写的美观。也以《大自然的语言》为例,教师板书“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点明这种物候现象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而后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草木荣枯”的“荣”的语言文字信息:“萌发”、“开放”、“孕育”和第二段拟人化的“暗示”、“传语”;“枯”的表现则是“变黄”、“衰草”。“候鸟去来”的体现是“燕子归”、“布谷鸟唱”、“大雁飞”。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本文标题的用法。

在突出“训练重点”的“生动的有条理的说明事物”教学时,则板书优美词句以体现“生动”;“有条理”则板书第一段体现时间顺序的“春、夏、秋、冬”四个字和第二段以农事活动为顺序的“耕、种、割、插”四个字。

总之,精心的板书设计,要有科学性,要简明而美观,要体现教材作者的思路,也反映教材的特色,而且突出教学的重点。

3、利用《中学生助丛书,初中语文练习册》。这本练习册,是唯一的省编与现教材配套使用的中学生助读读物。其内容简明扼要,练习部分按教材课文或选段精心编排适量的练习题,作为教材习题的补充和扩展,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理解或掌握相关的知识。但是如何使用,则是一门艺术,也是教法和学法的问题。笔者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利用助读读物的方法。这主要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或课堂使用,或课外练习;或集中使用,或分散使用;或利用训练丛书处理教材,理解教材,或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使用,以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而且,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或间断穿插利用“练习册”进行课堂训练,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既可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又避免了课堂的单调、乏味的形式,克服学生疲劳或不耐烦而做小动作、开小差的现象。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实践表明,“三结合”与“三利用”在教读课中的应用,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是符合新时期语文教学要求的。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使学生感到学语文轻松、有趣,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结合”让校本课程生根发芽 篇7

地域特色是一个地区在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显著特征,会在本地人们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无时无刻不在熏陶着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就地取材、因势利导,让学生对地域特色的认同感更强烈,培植学生爱家乡之情感、强家乡之宏愿。

南皮,又名古皮城,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众多志士仁人、贤达俊杰,如,唐代地理学家贾耽、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第一人张之洞、现代著名作家王蒙等。同时,南皮也是我国著名的五金之乡,产品远销国内外,并有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此外,民间舞蹈南皮“落子”“花狸虎”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蓬勃发展的产业经济形成了独特的南皮地域文化,也为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最直接、最“廉价”的资源。

为此,我校组织教师开发了“古城风韵”这门校本课程,内容包括:南皮名人、名胜古迹、风俗人情、经济发展、文化艺术等五个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学生了解了南皮的历史足迹和现实辉煌,也为“热爱家乡,服务家乡”赋予了浓重的文化气息。《古城风韵》被评为“省优秀校本教材”。

二、与教师专长相结合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必须与本校教师的专业特长相结合。

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本着“人是第一要素”以及“开发就必须成功”的原则,仔细分析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特长,由语文组开发了“经典诵读与文化作文写作素材”课程。这门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活动一:“百灵鸟”日日唱响校园。为让经典文化之声响彻校园,我们在全校开展古诗词与经典故事诵读活动,评选出朗读能手,作为校园的“百灵鸟”。对这些“百灵鸟”的朗读,学校予以录音,然后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晨读前5分钟播放。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通过时时熏陶,使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雨露中。

活动二:文秀才月月大比武。为让经典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学生的作文带些文化味儿,每月由语文组教师从诵读材料中选取写作素材,让学生参与写作,然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在“习作专栏”中展出。一年来,我们已组织13次这样的活动,许多学生的作品被推荐到相关报刊发表,学生的写作潜能被激发出来。

活动三:主持人课课“访圣贤”。为利用好历史名人这一素材,我们在语文课上推出了“访圣贤”活动,由两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一个为主持人,一个扮演历史名人,效仿电视上的访谈栏目,进行采访活动。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既培养了综合实践能力,又净化了心灵。在这里,经典文化成为优秀的教育资源。

活动四:小文豪周周“颂名人”。为充分利用该门课程所提供素材的教育价值,我们要求学生对其中的经典故事进行解读,颂扬故事中的人物,讴歌他们的崇高品质,形式可以是对联、颁奖词、小片段等。

经典文化的营养在“诵读”“写作”中得以吸纳,“文化精髓”在“感悟”“抒怀”时予以内化。

同时,我校有国家级心理咨询师一名,为我们开发、实施心理健康课提供了人才保证。我们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建起了“心理咨询室”,编写了《心理健康》校本教材,开通了“家校共建网络”。《心理健康》被评为“省优秀校本教材”。

三、与学生需求相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语文教学为例,目前,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已经偏离了语文学习的“原点”。作为语文学习四种技能的“听、说、读、写”其实就是两种技能:读、写。“听”实际上就是用耳朵“读”,“说”实际上就是用嘴“写”。如此看来,“写”占了语文学习的“半壁江山”。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成为时下中学语文教师面临的共同课题。

我校语文教师在总结经验、查寻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水平,开设了“中学生写作技法讲解”指导课。这门课程重在讲解一些易于学习的写作技法,如,“日记体串联法”“镜头剪切法”“情境渲染法”“排比增势法”“剧本编撰法”“标题点睛法”“题记(含后记)生辉法”等,目的是增强学生写作时的“理性”思考,以克服写作时盲目性、随意性。

通过这门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习作在作文大赛中大面积获奖,当地报纸也经常刊发我校学生的优秀作文。

数学课堂评价的“三结合”策略 篇8

一、公正与差异相结合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在数学学习上的表现亦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公正评价的基础上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到差异评价。如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强,课堂上的知识稍学即会,对这些学生教师理所当然要加以表扬。也有的学生思维缓慢,接受能力差,对这部分学生教师更应加倍呵护,当他们在学习上取得一点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其实,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有压力的。其一,来自心理。他们看到其他同学成绩好,作业速度快,正确率高,而自己的作业中总是要出错,心理就会产生“不如别人”、“比别人笨”的自卑感。其二,来自身体。同样做一道数学题,其他同学很快就完成了,而他们却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甚至需要多次改正才能完成,因此他们的休息时间和游戏时间都被作业占据了。对于这些学生,教师更应多加关注,细心观察,发现进步时就要及时表扬。如在作业辅导中,教师不能因为他们经常出错而加以埋怨,否则学生就会产生厌恶数学的心理,甚至产生和教师对立的情绪,更不利于学习。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评价:“没关系的,这道题虽然你现在还不会,但过几天你就会了,不用担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错误只是暂时的,最终肯定会掌握的。再如,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的回答是较片面的,常常需要通过其他同学的补充才能完善,这时教师可以这样加予评价:“通过他们的共同努力,这个问题终于顺利解决了。”尽管他们对解决问题的贡献可能微乎其微,但通过教师的评价,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参与其中了,是一名“功臣”。这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很好地保护,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信心就会慢慢增强。

二、全面与个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力求做到对学生的态度、知识、能力等进行综合的评价,即全面评价。同时,对每一个学生也要分别抓住其每一个闪光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及时地表扬,即个性评价。

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单元后,有这样一题习题:求下图中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

长方体的表面积大部分学生是这样计算的:(5×10+5×10+5×5)×2=250(平方厘米),教师加以了肯定。这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自己想法,他是这样计算的5×5×10=250(平方厘米)。方法一经展示,立即引来其他同学的质疑,认为这是在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而不是它的表面积。教师请这位同学解释解题的想法,他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5厘米,高是10厘米,正好是长和宽的2倍,把高看成两个5厘米,这时这个长方体共有10个5×5这样的面,只要算出其中一个面的面积,再乘以10就是它的表面积了。”经这位同学解释后,其他同学豁然开朗。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对这位学生的巧妙想法给予了表扬、鼓励。

全面评价有利于学生从学习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正确、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个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如解题时某种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解法和思考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等,正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追求。教师经常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回答、独特的思维方式及解题策略进行表扬与鼓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果与过程相结合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比较容易把握,通过练习测试、期末考试等途径均能进行定量评价,但这样的评价只能单纯地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程度,以及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意识、交流意识等。学生学习的过程,是经验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等等,都是过程评价的重要内容,过程评价能帮助学生慢慢地成长,进而逐步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如五年级“找次品”一课,教师抓住“排除个数、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在3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理解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特征。然后,直接安排学生在80个物品中找一个次品,给学生设置障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第一次尝试探究中,学生大都凭借已有学习、生活经验,把物品平均分成两份,或直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个进行称量。尽管这样的尝试探究的思维含量并不高,但为进一步尝试探究提供了方法基础。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想法及时地给予了肯定的评价,并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的焦点“各种方法分别排除了几个次品,从而确定次品在哪几个中”展开讨论。随着讨论、交流的深入,学生获得的信息量不断地增加,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随后,在第二次尝试探究时,学生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对问题的本质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探究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并在交流中对问题的认识逐渐趋于成熟,不仅知道要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还慢慢意识到这3份要“一样多”,为形成结论奠定了基础。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给学生答案,只是通过鼓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对第一次尝试探索的方法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取其中有用的成份,舍去不合理因素,积累更多的信息与方法,慢慢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获得成功的体验。事实证明,学生更喜欢在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思维更活跃,学习兴趣更浓郁。

三结合 篇9

一、科学教学应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科学课程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相整合, 把握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 就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这一单元时, 可结合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等课文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 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又如《科技推动社会发展》一课, 可以与思品课相结合, 使学生知道科学技术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去判断和分析事物, 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各学科内容交融为一体,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完成教学任务

二、科学教育应与生活教育相结合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 强调教育与生活的链接, 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 又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大量的科学事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 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科技带来的影响, 例如:镜子里的影像、纸的制造、报纸的印刷、冰箱使用的磁条门、学校里的电铃等都含有科学道理。认识“科学就在身边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 处处留心科学, 时时关注科学, 着眼于身边的科学现象, 在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内容, 让他们看一看, 玩一玩, 想一想, 做一做。探究知识培养兴趣掌握技能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为后续科学学习打好基础。

三、科学教学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小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探究欲望, 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 这正是培养科学兴趣, 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学生参观有关交通安全知识图片展, 了解近期出现的交通事故, 通过亲身参与活动, 使学生学到一些交通安全知识, 懂得不遵守交通规则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损失和危害, 达到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在学习《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 可引导学生去田野果园参观并亲自栽培植物, 定期拍摄植物生长照片, 体验收获的喜悦,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得到开展科研的方法, 提高科研能力, 并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三结合 篇10

一、规定与自主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 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一个途径。自主学习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 还存在于作业完成的过程。高三政治学科复习内容较多, 有四个必修模块和几个选修模块, 每位学生对各个模块熟悉程度均不相同。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往往忽视学生的自主性, 对全体学生都安排相同的作业内容。这样, 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 效率很低。

为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笔者突破了原有的作业布置模式, 尝试了自主作业的形式。当然, 自主作业不是教师完全放任不管, 而是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秩序地完成作业。为防止自主作业走过场, 教师要对作业制订相关规定。

(1) 作业内容由学生自主确定, 可以是教师当天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问点、兴趣点, 也可以是陌生章节中的问题或同学间讨论的问题。每次作业可以是一个问题, 也可以是多个问题。

(2) 学生每周只做四次作业 (一天一次) , 余下的三天时间, 学生对四次作业进行总结, 并把反思写在作业本上。反思内容不必像写文章那样长篇大论, 但必须经过认真思考, 哪怕只是一两句话的总结。

也许有人会问, 对疑问点学生本来就不会, 怎样去完成?实际上, 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去实现的, 但教师应该先鼓励学生去钻研, 即使最终没有解决问题, 过程也比结果更有意义。这样做, 一方面加强了作业针对性, 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也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查漏补缺;另一方面, 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厌烦情绪,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独立钻研精神。

二、师改与生改相结合

作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批改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它既能使学生检验自主学习的成果, 也能使学生得到努力钻研后的“心理回报”。在传统的作业布置模式下, 作业的批改大多简单化和表面化, 教师只是评分、签日期而已。这不仅可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工作责任心的缺失, 还可能使学生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这样, 作业的有效性也就不言而喻了。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笔者认为, 采取师改和生改相结合的方式效果会更好。

第一步, 每次由两位学生收齐作业, 各批改一半。按学号依次轮流, 多次循环, 直至学期结束。批改要求是:先认真判断表述是否正确, 是否言之有理;再评价作业的完成情况;最后, 写一些激励性的话语, 并注明批改日期。

第二步, 教师对两位学生批改过的作业进行“再批改”, 对学生批改正确的, 给予表扬和激励;对批改错误的给予纠正。另外, 教师对作业者一定要给出指导性和激励性的评价。

师改和生改相结合的模式, 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体现, 是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促进的途径, 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致的。这一模式使学生不仅能够充当“运动员”的角色, 而且能够充当“裁判”, 从而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学生批改作业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它使学生在完成自己作业的基础上学到了很多其他知识, 纠正了自己的错误。教师在批改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作业者的情况, 还可以了解作业批改者的情况, 获得下一步教学的有用信息。另外, 学生给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可以融洽学生之间的关系, 对创建团结、上进、和谐的班集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学与用相结合

“学”是为了“用”, 高三复习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考试中的问题。在一周四次作业训练和一周一次反思的基础上, 教师可以检验一周的作业效果。过去, 较常见的检验方式是进行测试, 从分数的多少看平时作业的效果。这种检验方式有时会失准, 因为测试题的内容可能与作业内容不完全相关, 而且测试题的容量有限, 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如果据此去评判作业效果, 会有失公允, 也会打击学生做作业的动力。

笔者认为, 检验作业的效果可以不用测试的方式, 而是请学生们做一份综合试题练习。尽量选取与作业内容密切相关的题目, 做好后再去做一些“距离较远”的测试题, 一步一个脚印, 循序渐进地巩固学习内容。学生的答题方式也可以比较自由, 他们只要指出题目考的是哪些知识点, 写出知识点的内容, 并简要分析出解题思路即可。笔者不要求学生答出每道题, 而只写自己会写的。对学生普遍不会的内容, 教师再着重讲解。这一做法让教师和学生都会很清楚地知道, 哪些作业内容达到了预期效果, 哪些属于学生还生疏的知识点。这既鼓舞了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精神, 又训练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特别是在作业里对知识点的训练, 对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辨别能力, 锻炼学生的耐心、细心的品质, 大有裨益。这也为学生解答主观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

学校、家庭、社会要三结合 篇11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方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0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02

教育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它需要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支持,需要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合力,才能促使年轻一代茁壮成长。如果我们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奏效。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让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握成拳头,多方并举,势在必行。

一、学校必须有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方案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要预先考虑当地社会实际、学生家庭实际,以及学校教育教学的特色,把三位互动的空间、途径、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理清出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的互动思路、制定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实施方案,这是学校构建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关键。

(一)方案要有具体的目标

怎么营造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育人氛围,怎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窗口,怎样培养一批优秀家长,并以此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展各种活动,互动要达到什么目的等都要写清楚。

(二)方案要有具体的方法步骤

首先,要考虑学校方面。学校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要建立以校校长、教导主任和班主任为主体,广大师生共同参与的家校互动工作组,专门负责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明事理,学做人。

学校还要建立和完善家长委员会,成立班级家长委员会小组,办好家长学校。每学期分年级召开学生家长会,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适时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织家长交流育人经验,和教师一起承担对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组织协调和规划工作,增强与家庭、社会的勾通交流,做到教育资源共享、共赢。

班主任、科任教师要坚持经常性的家访活动,通过电话、QQ等方式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交流学生信息,提出加强学校对学生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要充分利用“一课、两会、三活动、一谈心”等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课”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让良好的品德最大限度地在学科中得到体现,通过德育渗透,寓德育于教学中,使学生品学兼优。

“两会”就是上好晨会,开好班会。校长、班主任老师每天利用好晨会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总结前一天学校、班级各方面情况,进行讲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新要求;班主任每周召开主题班会时,根据班级实际,制定议题,解决相关问题。

“三活动”就是课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组织各种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受各种教育。如让学生参加清明扫墓、全国公祭日、儿童节、建党节、爱国卫生运动、植树造林等活动,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一谈心”就是学校要重视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建设好心理咨询室,培训好心理咨询师。校长、教师对一些心理、行为、品行等有问题的学生采取各种谈心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班主任要摸清班上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一些情绪反常、行为失常、学习成绩下降的学生,要及时查找原因,想出对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其次,要考虑家庭方面。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活动活动,参加家长会,鼓励学生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活动。家长要经常与班主任的保持良好沟通,及时反馈孩子的思想动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品德,养成良好习惯。

一要建立家长联系簿。家长要经常通过电话与班主任联系,随时把学生在家里的思想、学习状况向老师汇报,并倾听老师的教育意见。家长也要利用电话主动找老师交谈,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共同商讨方法,做到对症下药。

二要积极参加家长会议。每学期学校都要定期召开家长会议,班主任要把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情况向家长做比较全面的汇报,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情况。尤其是对那些学习成绩不高、品德失范的学生,家长要与班主任共查原因,共想对策,达成共识,做针对性的工作。

三要支持学校办好家长学校,家长要定期上课,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家长提供学习机会,同时给学校提供教研的机会,使家校互信、互动,使家庭教育规范、有效。

再次,要考虑社会方面。

一是当地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村镇等,要积极走进学校,对学生开展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公益活动,为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提供条件,组织有意义的社区教育活动;主动配合学校加强安全教研、综合治理、行为规范教育。

二是革命老前辈要利用节日走进学校,配合学校每学期给学生作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报告,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好接班人。

三是法制副校长配合学校,每学年举行法制知识讲座,让学生知法懂法,自觉遵纪守法,远离黄、赌、毒,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

四是公安交警同志每学年新学期开始,在学校举行一次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让学生懂得遵守交通秩序的重要意义和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五是社区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体验教育,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社会,培养学生责任感、生存意识和感恩意识。

六是学校要积极争取社区的配合支持,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节庆日、寒暑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活动,突出思想道德内涵,寓教于各种有益活动之中,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学校必须建立落实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相关制度

第一,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纳入制度,就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计划贯彻落实,使之经常化。

第二,学校要加强对社区学生教育工作的统筹和指导,学校家长委员会组织互动小组,展开沟通情况、制定措施、研究实际等工作,并开展各种活动,做到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结合。

浅谈初中英语作业批改的三结合 篇12

一、“粗改”与“精批”相结合

“粗改”就是对那些由要求“一会”“二会”的词汇、句型和交际用语构成的复习性练习, 仅给予对、错评价即可。如何“精批”呢?就是对那些由要求“三会”或“四会”的词汇、语法或交际用语构成的各类强化、巩固性练习, 批阅时不仅要给予对、错评价, 而且还要对于学生写错的予以更正并指出错误原因, 同时教师自己还要写好阅后记。“粗改”与“精批”相结合的方式, 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讲评练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能使学生知晓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并做到“对症下药”。

二、学生“自改”与“互改”相结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对某些作业的处理, 可采用让学生“自改”与“互改”相结合的方式。“自改”就是对那些题型单一、要求层次较低的练习 (如单词拼写、句子填充或句子结构转换、判断正误等) , 教师可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进行订正。“互改”是对单元内由“三会”“四会”内容构成的练习, 教师先作必要的重点提示, 然后让学生交换作业, 根据提示互相批改。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对那些学习兴趣不浓、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当面辅导批改。最后再由教师对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错误, 集中评议和分析, 使学生认识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掌握纠正的方法。“自改”与“互改”的批改方式, 不仅反馈及时, 而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他们在批改作业中得到启迪, 思维得到锻炼, 对知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听力作业和口语作业相结合

按照英语学习的规律, 学生必须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 并经过一定的语言实践, 才能获得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因而听力、口语作业是英语学科必要的练习形式。新大纲也要求“考试、考查既要有笔试, 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

上一篇:暖通设计建筑节能下一篇: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