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共12篇)
高考招生 篇1
用全国或省市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被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度, 以反对世袭制、为平民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 为人类文明和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作为科举制度的替代, 继续至今的高考招生制度, 几十年来, 为国家选拔了几百万优秀人才,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但是历史发展到今天, 以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标准化阅卷为主要特征的标准化、统一化、固定化的高考招生制度进而走向模式化、僵死化。可以说, 现在这种高考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了制约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瓶颈——高考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 导引全国的中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乃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都在按照这种模式培养一流的考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应试教育。所谓应试教育, 就是用考试这根指挥棒, 去指挥教学过程, 甚至指挥整个教育体制的运转。应试教育颠倒了教育和考试的关系, 考试在先, 教学在后, 考什么, 教什么, 学什么;怎么考, 怎么教, 怎么学, 考试引领教学, 教学服从于考试, 教师将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怎么去应付考试的技术, 应试教育将教师异化成高考技术的拆解者和应考技术的传授者。当然, 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主要是学生。学生为了在千军万马中挤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他们的学习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 更不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他们学习的唯一动力, 就是为了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因此, 他们死记硬背地读课文, 不假思索地记笔记, 不厌其烦地做作业。长此以往, 不少学生的身体累垮了, 心灵摧残了, 学生因不堪忍受沉重的压力, 厌学者有之, 犯罪者有之, 自杀者有之。
用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 既慑于教师的权威、又慑于书本的权威, 他们只能是传统者的维护者, 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只能是一些唯唯诺诺、因循守旧、没有创新意识的人, 依靠这样一批人, 四个现代化怎么实现?中华民族怎么振兴?因此,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非改革不可!
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怎么改革呢?笔者认为, 高考招生应该改变那种一考 (甚至一分) 定录取的做法, 而代之以“高考分数+中学平时成绩单+其它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的选拔录取方式。
先谈高考分数问题
我们国家这么大, 参加高考的人数多, 各地的学校都有自己的不同情况, 如果取消全国或省市的统一高考, 而改为由各校自主命题招生, 恐怕不太现实, 因此, 全国或省市的统一高考这种形式还需保留, 但考试体制、内容和方式应该改革。
先谈高考体制方面的改革。我们认为, 负责高考的命题、组考、阅卷工作, 应该由既脱离于中学、也脱离于大学之外的中立考试机构来承担。这样做好处很多:首先, 有利于中学推行素质教育, 现在, 高考成了教育的图腾, 成了学校生存和繁荣的重要指标, 每年高考一结束, 哪个学校考了多少重点本科, 考了多少一般本科, 排名第几, 直接影响学校的生源, 影响学校的经济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 哪个学校敢不拼命抓应试教育。按照我们这种改革方案, 中学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中学阶段的教学任务, 学生可回到社会去, 自己到考试中介机构报名, 自己去参加考试, 显然可以减轻高考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压力。其次, 考试中介机构专门组织高考, 他们人员专业化更强, 操作会更加规范, 可以减少监考特别是阅卷中出现的误差;第三, 他们是以组织考试为职业, 如果出现徇私舞弊, 弄虚作假等现象, 他们的机构就会倒闭, 人员就会失业, 因此, 更能保证考试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从而增加考试的可信度。
在高考内容和形式方面, 我们主张用开放性试题替代封闭性试题。现行的高考, 多以封闭试题为主, 这种试题形式, 多有唯一的结论、固定的答案。在考试内容方面, 侧重于考查考生识记、复制、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题型的影响下, 我们的教学在注重学科知识的同时, 轻视了学生的认知心理;在注重教学的同时, 轻视了学生的认知策略。学生往往习惯于僵化的学习方式, 习惯于知识的收藏、知识的复制、知识的迁移, 顶多是知识的运用。在这种题型的影响下, 学生很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批判否定, 很难进行重组, 也很难有所创新。而事实上,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知识的创新才是知识的最高层级。
我们所说的开放性试题, 是指没有唯一结论或固定答案的一种试题形式, 它能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能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方面的内容。这种试题以研究性、生成性为基本特征, 更符合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的理念, 更能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有人认为这种开放性试题, 没有唯一的标准化答案, 不便于阅卷评分, 其实, 国外流行的等级描述型评定法和要素分析型评定法等方法, 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高考形式方面, 可以借鉴自学考试的方法, 每年多举行几次高考, 考生愿意在什么时候考试哪一门或哪几门课程, 完全由考生自己决定, 如果那一学科没考好, 下次考生可以再考, 在规定的高考分数有效期内, 以考生考得最好的一次为准。
对于高考成绩, 在整个录取成绩中所占的百分比, 则完全由招生高校自主确定, 这样考就增加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
再谈中学的平时成绩
高考的目的主要是考查学生进大学后, 继续深造的潜力如何, 它并不涉及到考生对高中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考查这一方面的情况, 则要看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平时成绩了。有人说, 举行一次类似会考的水平测试不就行了吗?其实不然, 一次考试只能提供一个检测静态知识和能力的平台, 要测定一个人学习潜力, 就得考查这个人的动态、发展的学习情况。看这个人学习的发展趋势, 是呈上升趋势, 还是呈下降趋势, 或是稳定在平稳的水平上, 要得出这个结论, 就得考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了。同时, 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列入升学成绩之中, 也有利于中学阶段的教学工作, 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下面谈学生的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问题
这里所说的其他综合素质的考查, 主要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道德素质:主要包括个人人品及修养, 该生平时待人接物的言行、态度、性格、脾气、审美情趣、价值取向、责任心等方面。依据的资料可包括:自我鉴定、班集体鉴定、班主任的操行评语、社区 (村民小组) 鉴定、参加公益服务情况、因突出事迹而受到赞扬、奖励情况, 因违法乱纪而受到处理惩罚的情况等。
2.文体方面:是否参加过各类运动队兴趣小组, 是队长还是队员, 参加过哪一级比赛, 取得过什么成绩, 受到何种奖励等。
3.科技活动方面;包括参加过什么活动小组、参加过什么学科竞赛、搞过什么发明创造、得过什么专利、发表过什么作品、获得过什么奖励等内容。
4.社会实践: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参加过哪些与所报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担任过什么职务或工作, 取得过什么成就, 受到过何种奖励等。
各招生学校可以根据以上情况, 制定相应的等级类别, 确定相应的分值, 作为录取时的参考依据。
最后谈录取的第四个依据——面试成绩
前面我们所谈的高考成绩, 中学平时成绩, 其他综合素质还只能反映出考生继续深造的一般共性情况, 事实上, 每所学校, 每个专业, 对选拔新生都有特殊的要求, 因此, 面试是必不可少的。面试是高校行使自主招生的主要手段。面试的方式, 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自行确定。一般可采取考试、考核、考查、面谈、检测等方式。
人们常说,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之时, 就是应试教育灭亡同素质教育施行之日, 这话不假。改革了旧的招生制度, 应试教育的根基彻底铲除了。
对于这样一套高考招生制度, 人们会有两方面的担心:
一是怎么杜绝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其实, 只要制度健全, 订立一部《考试招生法》, 让公、检、法、纪检、监察、新闻媒体、人民群众都参与监督行列, 发现考生、教师、学校、社区、考试中介机构等部门弄虚作假, 就取消他们参与高校招生的资格, 考生就失去了进高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教师的阅卷、计分工作, 高校不予承认, 你就得失业;学校、考试部门就得倒闭。我想, 法制一健全, 个人信用档案一建立, 社会的诚信度一提高, 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会大大减少。二是怎么操作的问题。有人认为, 这么一搞, 操作的难度就提高了。其实不然, 现在的全国或省市统一考试招生, 涉及到考试的布局选择问题, 监考阅卷老师的选拔培训问题, 考生交通住宅问题, 有关部门的配合协调问题……而按照这一改革方案, 使高考进入常态化、规范化, 学生参加一次高考, 就像办理一份证件一样简单了。招生录取时, 高校先公布自己的高考和平时成绩及其他综合素质的方面招收标准;考生再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志愿将自己的材料投寄给相关的学校;学校接到考生的材料后, 进行初步筛选, 并将筛选结果及时通知考生, 或不予录取, 或参加面试。面向全国招生的学校, 在考生相对集中的地方派遣面试工作组;在考生较少, 距离较远的地方, 面试工作也可委托当地的中介机构进行。为了保证考生选择的机会, 可以允许考生向多个学校投寄申请材料。另外, 不同批次的高校可以错开录取招生的时间。
高考招生制度事关重大, 它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将影响到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方式等方面的调整, 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但是高考制度必须改革则是毫无疑义的。
摘要: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是产生应试教育的总根源, 非加以改革不可。我们可以用“高考分数+中学平时成绩+其他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的方法取而代之, 以彻底根治应试教育。
关键词: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思考
参考文献
[1]黄全愈:《“高考”在美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1
[2]杨晓升:《中国教育, 还等什么?》, 经济日报出版社
[3]高凌飚、吴维宁:《开放性试题如何评分?学科教育》, 2004﹒8
高考招生 篇2
6月23日,我省首场大型会在浙工大朝晖校区举行,国内170多所院校现场为考生填报志愿支招,吸引近万名考生和家长前来咨询。本报记者李震宇通讯员孙江丽摄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新民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52921234转641133021-52921234转新民网传真:021-62677454
破解高考招生中的骗局 篇3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广大学生和家长便要进入高招咨询、填报志愿环节,而一些高招骗子也开始蠢蠢欲动,趁机作案。近年来,利用高考招生进行诈骗的案件越来越多,而且行骗花样不断翻新,每年都有不少考生和家长上当受骗。应广大读者要求,本刊汇总近年来众多的高招诈骗案件,总结出骗子惯用的五类十余种骗局,提醒家长朋友提高警惕,同时请认真了解高校招生录取政策、规定及程序,正确对待子女上学问题,谨防上当。
每年高考前,教育部都要发出高考招生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只有考生高考成绩达到录取批次和相应高校的分数要求,才有机会被录取,切勿心存侥幸,轻信不实传言,要明辨诈骗伎俩,通过正规渠道了解招生政策,通过指定方式查询确认录取结果,若有疑惑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核实,避免上当受骗。但是,高招诈骗案件每年都发生。骗子们精心策划的骗局主要有以下五大类:
骗局一:夸口有特殊渠道
2009年5月,北京警方破获一起诈骗案,两名骗子精心策划,谎称自己在中国音乐学院有特殊渠道,骗取一名考生家长信任,然后以疏通关系为由多次索要现金,共骗取11.5万元。该案件经媒体报道,引起轰动,不仅因为骗取的金额之大,而考生家长轻信骗子长达两年之久更是让人匪夷所思。
为了把骗局做得逼真,有的骗子甚至租用高校校舍、学生公寓,堂而皇之地行骗。2006年,5名在校大学生在江西财经大学综合楼租到一间办公室,挂出“江西财经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招生处”的牌子,并细致分工,让长相成熟者假扮院长助理,每天在办公室接待前来咨询的考生家长。他们伪造入学协议承诺书,骗得赃款共计27万余元。
承诺“花钱买分”是骗子们惯用的行骗手段。2010年,考生家长王某轻信一个自称在教育局有亲戚的老乡,花8万元买了8分,把儿子送入南京政治学院。等孩子拿着录取通知书去报到时才发现,录取通知书上还有四个小字:地方代培。想报到,还要交3万元的学费并签订代培协议。王某大呼上当,而那位神通广大的老乡早已携款逃之夭夭。
夸口有特殊渠道也是高招骗子常耍的把戏,他们或自称是某高校招生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以弄到“内部指标”、“机动名额”,可降分或优先录取考生,比如有办法让达到二本分数线的考生录取到重点院校,达到专科分数线的录取到本科院校,或者从普通专业调到热门专业,等等,诱骗考生及家长填报志愿,然后强调录取难度,索要高额活动经费。
事实上,在“阳光招生”的机制下,国家对于各省(市、自治区)招生计划有严格控制。省级招生办按规定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须按网上录取程序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和“机动名额”。高招实现网上远程录取后,各省(市、自治区)招生办的电脑程序自动按考生志愿和分数由高往低排序,并按照各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投档比例向高校传送电子档案。不够投档线的考生,电子档案不可能传给学校。即使真是高校负责招生的人员,也没那么神通广大。即便录取环节中一些院校因报考人数不足,招不满学生,也会采取征求志愿或降分征求志愿等形式,及时通过媒体向符合条件的考生进行公开征询。
专家指出,家长想让孩子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正视现实,切不可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否则就会让骗子有可乘之机,结果不仅血汗钱打了水漂,还会耽误孩子的正常录取。
骗局二:混淆教育形式
2005年,“黑户校长诈骗案”轰动一时。骗子刘伟康在北京市昌平区马池口镇马池口村开办了一所学校,并谎称该校系公办,毕业后可颁发毕业证书。他冒用首都联合职工大学和司法行政学院的名义招生,骗取4.9万余元,导致多名学生求学失败,最后他因诈骗罪被判处一年半徒刑。
此类骗局并不鲜见。有的不法教育机构为利益所驱使,不惜用“挂羊头卖狗肉”的丑恶伎俩,假借高校名义招生,其实不过是高校下属的一个分部或者培训点。
行骗过程中,骗子们往往以“扩招”、“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形式来误导考生和家长,让他们以为可以在分数不够的情况下被学校录取。骗子混淆教育性质,以“包分配”、“教育部注册”、“国家承认学历”等吸引考生就读,其实质往往是自考辅导班或者成人教育,甚至仅仅是职业培训。考生进入该校,实际走的不是国家正规院校统招的录取程序,而是高校自行招收的自考助学班或成人高考补习班,毕业后由学校单独颁发毕业证书,但国家不承认学历,除非学生在入学后参加国家统一的自学考试,全部课程合格后申请国家承认学历的自考文凭。一些所谓的“入学=就业+高薪”承诺,实质是自考和技术证书培训相结合的职业培训机构在招生。有的标明“全日制”,其实质是全日制的自考辅导班,有的是成人高考助学班,先把考生招收入校,再让他们参加次年的成人高考取得学籍。
专家提醒家长,教育部严禁高校通过虚假宣传、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违规承诺等方式吸引甚至欺骗考生入学。近年来,普通高校自主权逐步放大,但“扩招”、“自主招生”、“定向招生”等招生方式都由教育部备案并制定有严格录取政策。
如果考生拿到的不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会通过教育部门的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校的毕业证书。所以,填报志愿前,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仔细查阅目标高校《招生章程》中的校址(有无分校)、层次(本科、高职或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等信息。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要详细核查上面所属学校,是属于自考还是成人高等教育性质,及时识破混淆概念的欺骗手段。
骗局三:谎称特殊招生
2005年6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特大招生诈骗案。骗子王茂林、陈新以可以搞到某高校自主招生指标的名义,伪造高校印章、录取通知书和收款收据等,招聘员工,住进该高校附近的高级宾馆,明目张胆地开始招生。他们哄骗考生和家长,按每名考生5万元的标准收费,共牟利647万元。
专家介绍,自主招生是2003年以来选拔拔尖创新人才的一种招生方式,且要求严格,绝非花钱就能搞到指标。被自主招生录取的考生,不仅要在高考前通过学校组织的测试,还必须参加高考,且成绩必须达到考生所在省的重点大学分数线。
除了自主招生,骗子们还在打定向招生的主意。他们宣称自己可以为考生补办定向报名手续,安排增补定向招生计划等,公开叫价,收取“定向费”,诈取钱财。
2006年,网上的招生信息让人难辨真假。一家“招生代理公司”在网站上自称主营业务是“北京及全国公办大学计划外和优秀民办大学招生咨询,委托定向招生,优秀教育项目推广,发展下级加盟商”,并承诺“只要考过400分,交20万就能上清华大学”。媒体曝光此事之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均予以否认。清华大学招生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清华招生从来都是公平、公正的,不可能出现拿钱买学上的情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还专门发表声明,表示该学院从未委托任何组织或个人面向社会招收高考统招预科生、统招本科交流生。
专家指出,定向招生主要是为了满足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在招生录取时适当降低分数要求,但要指定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故称之为定向生。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早就规定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而且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并不得收取“定向费”。
2010年7月,张先生为女儿升学的事发愁,女儿参加高考,只考了不到200分。他听说电影学院表演系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很低,只要找到过硬的关系,孩子就能轻松上学。有人向他推荐了自称在影视圈可以呼风唤雨的宋某。宋某表示,只要交十几万元的赞助费,就能以“特长生”的名义把孩子送进某电影学院。张先生信以为真,先后拿出25万的赞助费,却等不来期盼已久的录取通知书。他发觉受骗了,马上报警。此案不久告破,原来宋某根本不从事影视工作,只是一个无业游民。
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特长生也是需要达到录取分数线才能获得录取资格的,况且对于特殊类型招生,教育部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公示平台,考生可以通过教育部阳光高招平台或相关高校招生网查询。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具备相关加分资格。如果有人声称能代办特长生入学,切不可轻信,不妨到他所代办的高校网站上去看看《招生简章》,或者打电话向高校咨询,骗子的伪装就能马上被揭穿。
骗局四:伪造招生信息
2005年高考结束后,湖南省68名应届毕业生落榜了,但是一则广告让他们看到了上大学的希望:“湖南一家公司与沈阳某大学联合办学,招收定向委培生……”该公司一名姓周的经理信誓旦旦地对考生们说:“只要你想上大学,分数低我们也能帮你!”在每人平均交纳了4.2万元的“学费”后,这些考生顺利拿到了沈阳某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年9月,这些学生陆续赶到沈阳,却被校方告知,录取通知书是假的。
高招诈骗案中,骗子编造招生信息、伪造招生协议和录取通知书的行径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有的骗子通过手机短信或网络,发送“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的虚假信息,声称可以代办入学,让考生取得正规学籍、文凭,有的甚至干脆以虚假校名进行招生。有的骗子仿造高校招生网站,学院概况、学院新闻、院系部门、师资力量、招生在线等常规栏目一应俱全;有的骗子直接篡改合法招生网站上公示的录取名单;有的骗子伪造学校扩招文件、招生表、缴费通知单、录取通知书等相关文件,以彻底消除被害人的疑虑,达到其诈骗目的。所以,对招生信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多方求证,不可轻信。
专家提示,合法的招生院校名单均在教育部网站(www.moe.gov.cn)上公布,除此之外的其他办学机构均不具备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资格。各省级招生办及有关高校均按照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的要求,公布录取结果及查询办法,考生要结合录取通知书在生源所在省级招生办指定的网站或录取查询系统中确认本人录取结果。
另外,正规高校一般都是以特快专递的形式把录取通知书邮寄到学生所在的中学。如果考生和家长接到电话,说先汇款再邮寄录取通知书,一定要警惕,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到自己的录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考生可通过当地省、市高招办查询录取信息,也可通过报考的院校了解录取情况。
骗局五:声称军校降分招地方生
2007年7月,安徽池州网监部门抓获了伪造“中国军事院校信息网”进行招生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冯某,当场缴获其作案用电脑、私刻的印章及大量高校招生资料。经审讯,冯某对其私刻印章,以中国军校联合招生名义,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校招生,收取报名费、劳务费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近几年,社会上流传着“只要认识人,交钱就能上军校”的说法,于是一些骗子就抛出军校降分招收“地方委培生”“自费生”“国防生”的谎言,假冒军官或与军队有特殊关系的人,许诺教育部认可学历、毕业后一律安排到部队工作等,骗取学生和家长的信任,进行诈骗。
专家介绍,从2008年起,未经教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批准,军队院校不得开办学历教育专业(班次)或按学历教育的学制和规格招收任何形式的地方委培生。而且,军事院校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一样,均纳入了国家统一的招生计划,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所有被录取的考生均要达到规定的分数线,新生入学后还要经过严格的复查,复查合格后才能取得学籍、军籍,并且不缴纳任何费用。如果有人自称能招收军校“地方委培生”或“自费生”,纯属诈骗。
防骗要领:别相信要钱的
据警方介绍,从近年来招生诈骗案件的特点来分析,骗子往往伪造身份,借助熟人担保,以虚假承诺做诱饵,重点瓦解受害人的防御底线。希望孩子读名校、孩子成绩与志愿学校录取分有差距、接受不了孩子落榜、对录取制度不信任等四类家长最易上当受骗。
不得不承认,骗子之所以屡屡得手,是因为部分家长心存侥幸心理,缺乏公正的道德观和正确看待孩子上大学的平常心。
另外,家长对招生政策和我国教育种类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因此,家长应该补上这一课,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了解高招政策、录取程序等信息,知晓自学考试、成人教育、网络教育与国家统招的不同之处。对准备报志愿的学校,可以向其索要由教育部审批的招生宣传册,以及办学许可证、收费许可证的复印件。
专家提醒广大家长,正规的高校绝对不会委托任何中介机构或个人介入招生录取工作。未经省级招生办公示的招生计划,未经省级招生办审核录取的招生,均属非法招生或骗局。所以,家长一定要清楚,高校招生没有中介机构或代理人,没有特批指标,没有计划外招生,也没有降分高收费的情况。
所有的骗局都是以金钱为出发点,所以,别相信要钱的。
本刊请考生和家长谨记三点:第一,正常的缴费只能缴到学校财务部门,如有人提出缴给个人或中介,肯定是陷阱;第二,如果录取通知书不是由学校直接寄发,而是通过个人或中介转交,多半是骗局,一定要小心甄别,以免上当受骗;第三,遇到弄不清的问题,要及时向权威部门查询、核实,遇到可疑的招生机构或个人,应立即向当地公安部门举报。
高考招生 篇4
我国利用互联网技术,实行高考招生网上录取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保证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然而,互联网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安全弱点和安全威胁,将会影响到网上录取的安全性。一直以来,上级主管部门非常重视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断改进网上招生系统,规范网上录取流程,指导各高校严格执行。
网上招生系统采用分布式C/S架构,由各省级招办的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安装在学校的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以及相关网络构成,如图1所示。
为了实行一年一度的网上录取工作,学校的高考招生网络一般为临时搭建。以中山大学为例,网上招生录取场地分为省内、省外场地两个地方,分别借用能接入校园网的院系计算机房,安装上全国版的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以此构建高考招生网络,并上报该网地址段和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设置。
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设置必要的访问控制规则,只允许学校高考招生网络及相关网络访问。而且,从客户端登录到网上招生系统后,就在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建立VPN加密隧道,保证网上录取数据在端到端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可以认为该系统的校园网以外部分有足够的安全性,本文着重讨论基于校园网的高考招生网络的安全保障措施。
2 安全风险分析
从图1可知,学校高考招生网络由主机、接入交换机、汇聚交换机、骨干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边界路由器等组件构成,相关组件的安全风险分析如下。
1)主机:作为网上招生系统客户端,与省级招生办服务器通信、进行数据交换,完成网上录取工作。因为这些主机必须与各省级招办互联互通,需要接入外网,若主机系统存在安全漏洞,随时会被利用,如果不加以限制地与外网通信,容易成为网络入侵攻击的目标。另外招生录取现场工作人员多而杂,U盘的使用,系统的误操作,感染病毒、木马等等,都有可能构成安全威胁。
2)接入交换机:一个较大的计算机房需要使用几台交换机提供足够的端口来连接主机,实现网络接入。由相关交换机构成的VLAN是一个广播域,遇到人为的或恶意程序产生的广播风暴或二层欺骗攻击等,会影响到该广播域上的主机。
3)楼栋汇聚交换机:作为VLAN网关,配置有访问控制功能,但也有可能受到网关ARP欺骗攻击、源地址欺骗攻击以及广播风暴攻击等,导致主机连网异常。
4)骨干三层交换机(路由器):用作区域汇聚交换机、校区骨干交换机、核心路由器和边界路由器等设备,主要用来提供网络互联和访问控制功能,与校园网所有网段相关,流经的流量类型复杂,尽管这些设备性能较高,已做好自身的管理访问,具有较高的抗攻击能力,但仍会面临各种Do S攻击,可能会造成骨干网络运行性能降低。而且,学校招生网络骨干部分涉及到的设备越多,故障率也就会越大。
3 安全保障实施
针对基于普通校园网构建的高考招生网络存在的安全风险,可按如图2所示,为网上招生系统建设专网。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该专网接触校园网内部恶意流量的机会,便于加强对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力度,只允许由该专网主动发起的业务流量通过,过滤业务无关的网络流量,相关安全保障措施按如下所述加以实施。
3.1 物理安全
按照高考录取的业务要求,招生场地分为省内、省外录取现场。需要配备保安、系统和网络管理人员在现场值守,全程参与现场安全保障工作。加强招生场地保安,维护招生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减少主机数据被更改或系统被暴力性破坏等的可能性。
3.2 VLAN划分与用途
为了满足招生录取环境的安全性,同时又能保持与外界联系,可以将招生专网分为内、外网两部分,内网又分为省内和省外。内网只与网上招生系统服务器通信,外网则用于访问互联网,内、外网间的主机被逻辑隔离,互不连通。先安装内网主机,根据需要,后加装外网主机。该专网共划分3个业务和1个网管VLAN。主机的IPv4地址采用静态配置模式,IPv6地址采用无状态自动配置模式。在两个录取场地各安装一台打印服务器,连接于招生内网,可为内、外网服务。通过网管VLAN监视现场主机和传输网络的运行状况。
3.3 网络互联与路由规划
高考招生专网汇聚层采用三层交换机,以路由类型接口与核心层连接,隔离专网与校园网之间的广播流量;采用进行过VLAN修剪的trunk接口与接入层相连,接入层分为两级,主交换机通过光纤直连汇聚层,下接若干台桌面交换机。
该专网采用静态路由方案,在汇聚层只需配置默认路由指向核心层,在作为核心层的边界路由器上,配置源地址为信任网络(各省级招办服务器、招生相关网络,以及提供DNS、系统补丁、病毒库升级等服务的校园网数据中心)到目的网络为招生专网的静态路由,使来自非信任网络的流量不会转发到招生专网,又可实现招生网络访问外部信任网络。目前校园网主要采用OSPF路由方案,对于在校园网骨干中与招生专网相关的静态路由,需禁止重分布到OSPF进程中,并设置路由黑洞来终结非信任网络访问招生专网的流量。
招生外网访问互联网时,需通过校园网的SSL-VPN设备来实现,使该招生专网不会暴露在非信任网络中。
3.4 三层访问控制
招生网络对外不必提供服务,只会主动发起访问请求。在汇聚层与核心层的互联接口上配置访问控制规则时,只需考虑在接口的入方向应用基于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扩展ACL,让由招生网络主动发起请求的访问可信网络的TCP回应包进入,还要注意放行特定UDP包和其他协议包(由省级招办的信息技术部门提供),禁止外部网络对招生专网主动访问,尽量减少网络被入侵的机会。在边界路由器与汇聚交换机互联接口的入方向,只接受来自招生专网的合法流量,过滤非法流量对校园网的影响。
在指定主机和网络范围条件下,采用SSH方式来远程管理设备,确保远程安全管理。
3.5 二层接入控制
为了控制招生现场主机发出的数据包是与业务相关的而且是合法的,以此提高接入层的安全性,除了做好物理安全防范,还要进行接入层端口级别上的控制,例如,禁用闲置端口,设置防环功能,广播风暴抑制功能,还要确认主机入网许可等。所谓主机入网许可是通过对接入交换机进行特殊配置实现的,在交换机上对IPv4接入主机的MAC地址、IPv4地址、所属VLAN和连接端口实行绑定,生成静态的DHCP侦听表,然后基于该表启用防ARP欺骗功能和防源IP地址欺骗功能;类似地,对IPv6接入采用SAVI技术来实现。
在招生录取现场中的招生内网主机分为组长机和组员机,组长机负责对所有数据加工和汇总处理,以及向网上招生系统提交录取结果,而组员机主要负责预录取工作。对于省内录取而言,组长机可以控制组员机的显示内容,并向组员机分发登录客户端的用户名和密码,各院系的录取人员只能看到填报本院系志愿的学生数据。组员机有访问组长机的需求,但组员机之间没有必要相互访问。为了防止这些用来连接主机的端口被不合理使用,可采用私有VLAN技术和ACL技术。在接入交换机上启用私有VLAN功能,每个端口属于一个VLAN,隔离端口之间的所有流量,使处于相同子网的主机不能互访,只能经网关与外界通信;再利用ACL使处于不同VLAN的主机也不能互访。注意,组长机要能与组员机通信,且都要使用打印机,连接组长机和打印机的端口不能应用私有VLAN。
3.6 主机安全配置
由于招生录取工作人员是从全校各个院系、部门临时抽调而来的,人多手杂,直接接触、操作主机,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对主机进行统一安全配置,可以避免人为引入的病毒、木马,防止网络蠕虫病毒对整个招生专网的攻击影响,也可防止录取数据外泄。
主机安全配置的主要原则是最小化配置原则,根据招生应用软件的需求,配备统一的操作系统,并更新到最新版本,为登录用户名设置强密码。还要清理操作系统自带的服务,禁用不需要的服务,禁用自动播放功能,防止移动存储介质插入自动感染病毒、木马。启用主机防火墙,拒绝网络上的其它主机对本机端口的访问。安装统一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并通过校内防病毒服务器更新最新的软件版本及病毒库。由于统一的网络版防病毒软件有安全监控中心,可以实时监控主机的病毒感染情况,有利于病毒主机的快速定位及相关处理。
一般招生工作人员使用的主机都连接在招生内网,不能访问与招生无关的站点,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随意上网造成的病毒感染及信息泄露的风险。
4 结束语
为了配合国家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学校高考招生专网必须严格配置、严格管理,从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和主机安全等多个维度,结合多种网络技术,提高招生专网的网络安全性能;采用独立网络、VLAN技术、接入控制、路由控制等技术措施加以保障,并通过管理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及安全监测手段对招生工作人员使用专网及主机进行配套的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安全漏洞和隐患,防止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良好招生秩序,保证学校的网上录取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参考文献
[1]姜钢.强化信息安全管理确保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顺利进行[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5-6.
[2]陈可.高校网上录取群集系统网络数据安全防护[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32-34.
[3]杜马.网上录取与网络安全[J].中国考试,2005,(12):40-42.
[4][美]Yusuf Bhaiji著;罗进文,王喆,张媛等译.网络安全技术与解决方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3月.
[5]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RG-S2600E系列交换机RGOSV10.4(3)版本配置手册[EB/OL].[2011-8-10].http://www.ruijie.com.cn.
西安高考招生政策 篇5
1、对考生监护人户籍和社保有要求
省招生办新闻发言人张军利说,陕西省规定在陕报名参加高考的外省籍随迁子女,除应符合考生在陕西省高中学籍需满三年等基本条件外,还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即截至高考当年8月31日,本人的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陕居住3年以上并持有公安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按照国家规定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年以上(含3年)。
当年8月31日,本人及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常住户籍在陕不满3年,但在户口迁入陕西省前,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陕居住并持有公安部门出具的有效证明,期间在陕缴纳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其居住时间与取得户籍时间连续,且两项时间相加满3年。
2、异地高考生父母一方在陕连续居住须满27个月
陕西省根据实行居住证制度的实际情况,执行过渡性政策规定,对申请高考报名的外省户籍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备以下条件之一,即符合居住问题的规定:截至11月30日,持陕西省居住证连续满27个月。截至月30日,持陕西省暂住证和陕西省居住证连续满27个月。截至年11月30日,在陕西省暂住登记和持陕西省暂住证、居住证连续满27个月。
考生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在截至2015年11月30日的最近27个月内,未变换住址或在同一派出所辖区变换住址的,由同一派出所进行审核,县级公安机关确认;在截至2015年11月30日的最近27个月内,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不同派出所辖区内变换住址的,由原居住地和现居住地两个派出所进行审核,县级公安机关确认;在截至2015年11月30日的最近27个月内,在不同县级行政区域内变换住址的,由原居住地和现居住地两个派出所进行审核,原居住地和现居住地两个县级公安机关确认。
3、父母一方在陕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须满24个月
根据陕西省收缴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20执行过渡性政策规定,申请高考报名的随迁子女,其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截至2015年12月31日,在陕参加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累计满24个月以上(含24个月),即符合参保缴费条件。
高考招生 篇6
将于2006年起取消
北京市从2000年开始进行春季招生的试点工作,到目前已经举行了5次春季高考,总计录取了数万名考生。北京市高校招生委员会日前决定,从2006年起,北京市将不再进行春季招生试点工作。由于普通高校连续扩招,近几年北京高考录取率稳步提高,已连续五年超过70%,夏季招生已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上学需求。此外,北京各类高等教育形式的发展,如成人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高教自考等高等教育形式,使得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另外,伴随扩招,高校办学条件也日趋紧张。北京是继安徽、内蒙古之后第三个宣布取消春季高考的地区,目前全国只剩下上海还在试行春季高考。
山东章丘:
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全免
山东省章丘市宣布,从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全部免除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杂费。章丘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0万多人,按照济南市执行的“一费制”收费标准,该市全年义务教育阶段杂费总额为2454万元。杂费免除后,这部分费用将由财政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补贴全市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杂费经费。每学期初,各学校提报在校生人数,由市教育局会同各乡镇审核,市财政局根据核定的学生数和当年的杂费标准,核算出各学校的杂费总额,直接拨付到学校。在此基础上,该市还将免除家庭困难学生的课本费,并对特困生给予每生每年300元的生活补助。今后,章丘市特别是广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再不会因家庭贫困而辍学了。
世界名校重基本功
“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扎实,和其他国家的学生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剑桥、牛津、东京等世界各地的名牌大学把招生的目光投注在中国学生身上,主要是看重他们厚实的基本功。在不久前召开的复旦基础教育论坛上,有关专家透露了世界名牌大学把招生焦点放在上海的秘诀所在。复旦附中谢应平校长在会上说,美国名校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曾做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最顶尖的学生大都来自中国,于是这些名校每年都会“慕名而来”,在中国招收一批优秀的毕业生。剑桥大学预科部的负责人在谈到中国学生的数学能力时,很赞赏地翘起大拇指。
中国学生近视人数世界第一
卫生部、教育部的联合调查显示,到2004年中国孩子视力不良检出率小学生为28%、初中生为60%、高中生为85%,并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目前我国学生近视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人数居世界之首。专家介绍,近视的成因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90%的孩子近视是由于环境因素不良造成的。而环境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善用眼环境和注意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来加强对近视的预防。避免近视的主要手段有:减少孩子负担、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增加室外运动和注意眼睛保健四大类方式。18岁之前是孩子睫状肌发育成长的阶段,因此做好小学生的近视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香港投资近百亿
推行高中学制改革
香港特区政府教统局局长李国章宣布,将从2009年开始推行高中学制改革,并建议增加整个改制的非经常开支,由原建议的67亿港元增至79亿港元,连同20亿港元的经常性开支,使整个学制改革的投资增至99亿港元。香港教育统筹局18日发表“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投资香港未来的行动方案”,宣布将从2009年开始推行高中学制改革。目前的小学5年级学生将是首批接受新高中课程的学生。拟实行的“三三四”学制改革是将学制改为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的学制,以取代现行的“3+2+2+3”学制,即7年中学课程、3年学士学位课程。
我国中学生获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19个奖项
在第56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上,我国选手获得19个奖项。这次中国代表队共有来自11个省、直辖市的27名选手,带去19个项目参加比赛,获得19个奖项:专项奖8个,政府奖1个,学科等级奖9个,英特尔基金会奖1个。
北京市拟出台示范高中复审制
北京市将于近期出台示范高中复审制度,示范高中连续三年违规招生将取消其示范高中资格。北京市教委提出,今后将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在整个示范高中建设中的职责,并将建立示范高中违规行为的通报制度。根据有关规定,市教委提出“五不准”:不准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不准小学、初中招生举行选拔考试;不准随意增减课程门类、难度和课时;不准占用学生休息时间集体补课;不准按考试成绩排队。市教委称,如果示范高中连续三年违反以上规定招生,将取消其示范高中资格。
长沙一中学长短新课型构建
特色素质教育
长沙市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实行“长短课”制,通过时间补差的方式,改进老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长课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共同性设置,打破年龄及文化水平的限制,让学生自愿报名,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课程。与长课相对的是短课,每天规定的7节课堂教学都改为40分钟。新教材的使用给了教师们很大的拓展空间,一节课的内容在多媒体等现代设备的帮助下完全可以在40分钟内讲完。这种“长短课”制是探索素质教育的一种可贵尝试。
湖北:专家提醒考生
不要轻易选择复读
湖北省教育厅新闻发言人郑年春说,今年湖北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为460594人,实考人数为454654人;在鄂招生院校1604所,计划招生数为28.9万人。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生数、招生院校数和招生计划数均创历年之最。据介绍,从近几年情况看,湖北省高考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今年全省报名人数比2004年增加8.8万人,其中复读生的人数增长较快。今后几年内的高考报名人数仍将快速增长,而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增长相对平稳,很难与报名人数同步增长,尤其是重点院校等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因此,考生应合理选报志愿,不要轻易放弃录取机会,不要轻易选择复读。
上海“市民(青少年)
信息服务平台”开通
6月19日上午,团市委、市信息委、市妇联在上海青年文化活动中心联合举行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开通仪式暨集中服务日活动。团市委、市信息委、市妇联结合本市共青团、信息化和妇女儿童工作的现状与特点联合建设的“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将利用城市青年网、市民信箱等网络载体,建立针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综合服务体系,使广大青少年通过这一项目的开展获得所需的信息和服务,有效解决他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发展、注重家庭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与发展。
上海市民和青少年可以通过城市青年网(www.cityyouth.cn)和市民信箱网站(www.smmail.cn)进入市民(青少年)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将从网上心理健康、网上法律咨询、网上家庭教室、青年就业岗位信息、青年卡及市民信箱等五个方面为广大市民和青少年提供切实服务。
上学期上海中小学生“减负”显成效
从上海教育信息调查队传出的信息,在刚刚结束的学期里,上海小学、初中学生用于课外作业的时间减少了,而活动和睡眠时间增多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取得一定成效。
今年4~5月,调查队发放了8700余份学生、家长、教师问卷调查,并对140所小学和初中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11月调查结果相比,学生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时间在1.5小时及以下的提高了5个百分点,在2小时及以上的总体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而学生的睡眠时间比上次调查明显增加,69.27%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为9~10小时左右。同时,79.07%的学生认为,现在学校里各种活动小组很多,参加活动的同学也很多,学校为学生创设了课余生活的条件。
普通高中扩招
北京70所中职校面临无生可招
高考招生 篇7
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自主招生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信息,开始进入人们视野。目前,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己由2003年的22所、2004年的28所,扩大到2008年的68所,2012年达到76所之多。面对发展如此迅猛的自主招生制度,各界人士对此褒贬不一,自主招生制度是否真正有利于我国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大学办学水平的提高,也受到了大家的质疑。
1 高考制度下的招生权
从中世纪大学出现以后,对于大学的定位也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改变,概括来说,大学应该立足现实,着眼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尊重知识、追求真理、保持客观的立场而不为政治经济利益所驱动,充满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切人文关怀,对高品位文化的蓄养,对理想主义的超凡脱俗的追求。即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更应该超越社会,走在社会的前列。
我国高考制度实行已久,现行的高考制度主要以全国统一考试,集中录取和统一的高考招生计划的方式施行。在此招生制度下,大学没有独立的招生权力,而是主要依附于政府,服务于政府。由政府制定高考统一考试的时间,录取的步骤及要求,各地区及各专业的招生计划。只要考生的分数达到报考高校的录取线,学校就必须招录考生。在此高考招生下,政府掌握着高考和招生的大权,学校处于被支配的弱势地位,学校招收的学生只能单纯凭借分数“一刀切”,高校对考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都得不到直观的考核和评价。另外,对于许多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值得高校培养,将来极有可能会成为国家栋梁的学生也会因为高考分数的“一刀切”被拒之大学的门外。
虽然高考的招生制度对于大学而言,不利于大学本身对人才的筛选,使大学完全处于被支配、被控制的地位。但高考制度是伴随我国计划经济期间产生的人才选拔制度,它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分层和当时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急切需求。也可以说,高考制度是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最高效的人才选拔模式和维持社会稳定的方式。所以几十年来,政府一直紧握招生大权,实行高考这种相对公平公正,被大家相对比较接受的竞争机制。
2 自主招生制度下的招生权
随着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逐步取代的社会现状,高校开始争取独立的招生权力,它们迫切希望根据自身对人才的判断和培养为社会提供优秀人才。自此,2003年教育部推出在全国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的方案颁布,自主招生制度就开始如火如荼地迅猛发展。招生权由之前的完全由政府把握到现在下放部分权力到高校,高校开始有了一定的招生权。从开始试点自主招生到现在,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进行了9年,在这段时间里,高校不断总结摸索着各自的招生经验,使其自主招生顺利实施和进行。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教育部推出的试点自主招生高校之一,在自主招生几年中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北京大学2003年自主招生办法》文件中规定:自主招生对象,不仅要求学习综合成绩特别突出,思想道德品质优秀,而且要具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方面有优异成绩或者在文学、艺术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这些学生在经过北京大学文化课考核和专家组面试通过之后能享受高考成绩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以内被正常录取,而且录取后,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高考成绩确定录取专业,而并不是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这种根据学生特长由学校进行专业分配的方式,打破了之前由分数决定专业,从而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发挥自身优势选择合适专业的弊端。进而,北京大学在自主招生基础上又于2010年首次试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由获得北京大学“实名推荐制”资质的中学校长可按分配名额推荐优秀学生。北京大学根据中学校长所推荐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相关学科的专家组对学生报名资料进行审核。合格者将免于参加北京大学自主招生笔试而直接进入面试,面试合格者在高考录取时将享受北京大学一批次录取线下降30分录取的政策;具备教育部规定的保送资格的学生,可向北京大学申请相关专业的保送资格。可以说校长实名推荐制进一步对高校自主招生权力进行了诠释,让高校能够真正招收到适合本学校适合本专业的学生。
从单一的自主招生到现在多元的自主招生模式,各个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改进,可见高校对于自主招生及能够自主选择人才资源的重视和肯定。在自主招生过程中,高校充分发挥了其主动性,发挥了其培养人才的基本角色。不再是单纯依附于政府,而是由政府和高校协同作战,共同提高人才的选拔模式。
3 招生权的归属
艾萨克·康德尔在《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教育既然是社会稳定和公民品德的基础,它的进步和发展就成为每一个国家最大的社会政治单位(国家)所关心的事。教育既然肩负着维持社会稳定的重任,那国家和政府对于大学的教育应该是进行垄断还是协同管理?对于高校的招生是应该集权还是放权?
现代高等教育耗资巨大,大学不可能在经费、物资、人力等方面完全独立,因此大学在取得相应的国家人、财、物力支持的同时,必然向国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通过高考制度选拔人才适应了民众对公正公平的需求,稳定了民众的情绪,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同时,自主招生制度即是政府放权给高校的标志,高校在依附于政府的同时,拥有了自主的权力,自主选择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真正实现大学自主培养人才的本色,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同时,更为超越社会,走在社会前列而努力。高校自主招生权力的拥有,是政府和高校之间权力合理分配的体现,政府和高校是相互依存相互成长的,高校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但拥有独立的招生自主权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目前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郑若玲.自主招生是一把双刃剑[J].北京:科学时报,2010-03-04.
[2]庞守兴.质疑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方案[J].教育发展研究,2003(10).
高考招生 篇8
关键词:高校招生,综合素质评价,国外经验,启示,标准,内容,体系
一、国外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
就招生选拔而言, 绝大多数高校都希望招收到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 国外高校在录取过程中, 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能力等综合素质也普遍重视的。因此, 借鉴教育和经济都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可以为我国高考制度改革, 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提供重要参考。
(一) 美国高校招考制度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美国高校的录取评价指标非常多元化, 它从多方面综合衡量和选拔合格新生, 而不单单以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具体来看, 美国实施的是具备多样性、多元性和综合性的考试评价选拔标准和体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统一的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学生提供的在高中所修课程的学业成绩, 来对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作出科学合理地评价;通过面试、学生的推荐信、入学申请书以及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证明材料等来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表现。[1]与中国高校招生不同的是, 美国高校向来注重学术自治与办学自主, 在高校招生上主要体现的就是高校享有高度的自主权。尤其是在一些私立大学, 设立自己的招生委员会来制定招生的标准, 规划招生模式和完成招生的整体运作, 国家和州政府都没有相应的干预权。各高校是根据自身实际特点和发展需要来制定各自的录取标准的。[2]
(二)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英国高校的招生考试制度历经多年的改革发展, 在世界诸国的招生考试制度里特色鲜明、独具一格, 对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的招生考试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英国高校招生制度中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了高校入学资格系统, 其中包括22项证书, 内容涉及到学术、职业知识和技能等多个领域。高等院校在选拔人才时以学生的证书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 同时综合评定学生的各方面素质。[3]由于招生录取方式的不同, 英国高校主要分为两类:即选拔型和招生型, 这两类高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招生录取模式。[4]但总体来说, 英国高校主要采取的是证书成绩与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
(三) 新加坡高校招考制度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2004年3月, 新加坡推行新的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新制度以多元化为方向, 既体现了新加坡教育的特色, 也突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成为划时代的里程碑。2006年, 新加坡开始实施新课程, 新的教学大纲中包括生活知识技能和核心内容课程。[5]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加坡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采取综合化的评价标准。除新加坡GCE“A”水平考试外, 专题作业、课外活动、平时成绩等都被列入了考试评价体系, 合作课程活动也占了5%的比重。新的入学体制中, 学生的总分中剔除了SATI的成绩, 将GCE“A”水平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到85%, 将专项作业的成绩比重提高到10%, 增加课外活动成绩, 使之作为大学分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
(四) 韩国高校招考制度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韩国高校的具体招生工作是由各高校自行完成的, 韩国高校享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各高校设置自己的招生管理机构, 负责招生计划的宣传和录取流程的制定。此外, 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的相关规定中提出各高校可以自行选择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各类资料, 并对其进行自由组合。例如, 有些学校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计算机水平, 在选拔时就需要学生出示相应的证明材料并参加相关考试。有些学校则通过面试等环节关注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社会生活知识的积累。但是对于各类资料的参照标准和参考顺序, 教育人力资源部作出了相关界定。诸如学生的生活记录薄要求记录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 包含个人身心发展的基本信息、各类奖项与资格证书的取得情况、各类活动情况以及学习升学情况等。[7]
二、国外高校招生中综合素质评价的启示
(一) 综合素质作为高校录取选拔的标准之一
美国高校一般没有固定的招生选拔体系, 主要是采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考试成绩与学业成就相结合、客观硬性指标与推荐材料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综合评价的。韩国高校也同样具有多样化的招生录取标准。在以学生的入学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的基础上, 强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艺术特长、社会服务活动情况、计算机水平等, 并对各种叙述材料进行合理的使用, 这样一来, 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水平得到充分的的展现, 各方面素质也得到了极大的肯定。[8]
目前, 我国高校的招生制度不太合理, 录取评价标准和选拔方式比较单一。因此可以借鉴美国和韩国高校的招生录取制度, 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情况, 教师、同学、家长对学生的认可情况, 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同高考成绩共同组成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录取方式更有利于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更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到真正的优秀人才。
(二) 将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
新加坡新的考试内容削减了一部分基础知识内容, 增加了活动课程的比例。我国高校在招生录取时也需要考生提供参加课外活动的证明材料等, 但这些材料在选拔录取中仅仅成为一种形式, 并没有发挥实际的作用。若在高中课程里适当增加一些活动课程的内容, 例如社区义工活动、文体活动等, 在学生的高考分数中添加学生的活动课程成绩, 使综合素质成为高校招生考试的内容之一, 将更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 建立综合的录取选拔体系
英国建立了以资格证书为基础的高校入学资格系统, 以学生的证书成绩为主要参考依据, 同时综合评定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英国高校制定的分数转换系统对我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自己的分数转换系统, 例如建立综合的录取选拔体系, 将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指标进行量化, 以分值的形式对不同的内容进行等值互换, 将能证明学生各方面才能和素质的项目都纳入到分数转换系统中, 从而得出综合考评的分数, 使之成为高校录取选拔的依据。
(四) 高校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自行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标准
如前所述, 美国高校享有招生自主权。尤其是在一些私立大学, 设立自己的招生委员会来制定招生的标准, 规划招生模式和完成招生的整体运作。韩国高校的具体招生工作也是由各高校自行完成的,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来决定招生的名额和方式, 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的相关规定中提出各高校可以自行选择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各类资料, 并对其进行自由组合。同时要求高校扬弃只重学业成绩的传统做法, 重点看学生的特长、各种活动和各种记录。所有这些, 都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
高校享有自主权, 自行制定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标准, 能较好地体现高校及专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 从学生对专业的适用性出发, 灵活采取各种措施选拔有特长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这样有助于高校选拔到更多符合自身需要的各类人才, 从而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3][5][7]刘海峰.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237~251、251~264、303~315、293~303.
[2]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9~111.
[4]张文军.英国的高校招生制度及其启示[J].湖北招生考试, 2004, 6:60~63.
[6]单伟.新加坡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 2010:16~25.
高考招生 篇9
一、招生公平的认识盲区
招生公平通常也称为“高考公平”,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热议焦点。其内涵最普遍的理解是“基于考试成绩的公平”,或者说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有学者从个体权利、国家治理、考试技术和社会影响四个层面阐述高考公平的内涵范畴,指出高考公平必须体现考生在考试权利上的公平。同时,更多的研究聚焦招生不公平现象。概括而言,研究认为属于招生不公平的现象主要有5类:一是违纪舞弊产生的不公平;二是考生不同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第三类是招生计划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公平;第四类是高考加分政策的争议,认为高考加分政策严重破坏了公平;第五类是点名招生,俗称“点招”。
总结上述研究可以发现,无论是对招生公平的正向阐述,还是对不公平现象的反向论说,其视角都是研究“考生之间”的公平,即考生之间的竞争的公平性。而考生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公平问题,则成为招生公平认识的一个盲区。
考试招生制度在形式上是教育领域一种调整、管理学校招收新生活动的制度,但从社会、从国家治理层面看,考试招生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制度。招生关系就是制度在调整招生录取各方主体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关系主体的利益及其实现方式在制度上表现为其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而在社会生活中,利益的表现形式对不同主体而言则是不同的。如考生寻求的直接利益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实质利益是隐藏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背后的社会地位、就业、事业发展等隐性利益。同样,高校也在寻求他们的利益,最直接的是生源,实质利益是因生源而产生的更多学费收入、节约教学成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赢得社会声望、吸引更多的财政投入或更多的社会捐助等利益。这些利益的载体,即招生关系客体,作为中介将招生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大家最为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招生计划即入学机会的物化)这一招生关系客体,却长期忽视另一重要客体,即考生。招生关系主体,无论是高校还是考生,都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社会利益分配的实质,决定了参与招生活动的各方主体都存在一种公平分配利益的基本诉求,改革必须以公平为首要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度的利益分配格局调整。因此,招生公平的内涵不能仅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而应涵盖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
将招生公平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一,在理论研究上导致了对招生关系及主体的研究的薄弱。任何一种制度,其核心都是关于各方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明确制度所调节的关系及其主体的地位,是析理、评判、改革、设计任何一种制度最基本的出发点。主张一方的权利,必同时承担对另一方的义务,这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点。
第二,在实践中导致了考生权益保护的薄弱。由于未将考生与高校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公平问题纳入视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及实践长期将焦点聚集在考生之间的竞争上,导致实践中只是对考生之间的权益分配进行细化和改变,制度因而“精细化”“极端化”。但从宏观上考生作为一个整体,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当前的改革实践与研究,似乎有一种倾向,即把对高校违规行为的打击视为保护考生权益的核心举措。事实上,遵纪守法是一种普遍义务,而不是对等义务,是制度执行问题,而不是制度设计问题。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重点要解决的,恰恰是制度设计问题。
第三,有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引向歧路的危险。将招生公平局限于考生之间的公平,导致了当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的“绝对公平论”倾向,导致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和考试招生公平性上的割裂乃至对立,对考生公平的保障,成了限制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关键原因,从而导致改革实践中分数作用被无限放大、路越走越窄。另一方面,由于在呼吁高校自主权的同时忽视扩大考生的权利对抗,高校招生自主权逐渐有演变成高校招生“特权”的风险。
二、促进招生关系主体间的公平:浙江方案的改革举措
(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系列改革举措
制度并不直接分配利益,而是通过调整关系主体间相互的权利义务关系间接实现利益分配。着眼于促进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调整主体间利益分配格局,浙江高考改革方案规定了系列改革举措。
1. 考试科目自选。
即取消文理分科,实行部分科目选考。改革方案考试科目实行“3+3”模式,即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选考科目3门,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理论上讲,考生有35种组合选择。与此相适应,高校须分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考生所选的3门科目中,至少1门符合拟报考学校专业的要求。实行选考后,不再分文、理科。形象地说,现行高考实行的是套餐制,只提供两种选择,非文即理;方案则是自助餐,考生自主选择3门科目进行组合。
2. 多次考试机会。
除语文、数学只提供1次考试机会,在每年6月全国统一规定时间高考之外,外语和所有选考科目均每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根据本人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考试时间,每科最多可以报考2次,并自主选择其中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现行高考听力和技术有2次考试机会,占总分值的比例为本科4%,专科约24%。改革后,多次考试的科目占总分值的60%,占总科目数的2/3。
3. 取消招生批次。
长期以来,招生录取工作实行“学校分批、考生分段”的办法,即将所有高校分为若干批,前一批次高校招生录取结束,再开始下一批次高校的录取。与学校分批录取相对应,每一批次会划定批次最低控制分数线,只有分数线上考生才能报考该批次高校。改革方案规定,取消录取批次,所有高校的所有专业均同批录取。
4. 实行单层制志愿。
我国统一高考招生长期实行双层制志愿,即将志愿分为院校志愿和专业志愿,考生在填报时,先选定院校志愿,再从志愿院校所设专业中选定专业志愿。改革方案实行“专业(类)+学校”单层制志愿,即考生每个志愿均需明确表示其报考的具体某所院校的某个专业(类)。考生各个志愿之间是独立的关系,如考生第一志愿报考A院校的X专业(类),第二志愿可报考B院校的Y专业(类)。
5. 平行投档到专业。
在双层制志愿下,录取投档实际上是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省级招办根据各院校的招生计划总数,将考生平行投档到院校,投档时,省级招办投档只看考生院校志愿,而不看(无法看)考生的专业志愿;院校接收到考生档案后,再根据本校各专业计划数,将考生投档至具体专业。实行单层制志愿后,两个环节合并为一个,即由省级招办按考生志愿将其直接投档至具体院校的某个具体专业(类),院校不再对考生进行分专业投档。
(二)改革措施促进了主体之间的公平
上述改革措施的核心,是通过扩大招生关系主体的选择性,促进主体之间的公平。
1. 进一步促进了考生之间的平等竞争。
首先,变指定科目为选考科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偏科”考生的权益。选拔标准实质上是利益分配标准。在按文理分科指定考试科目的前提下,所谓“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是“总分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考生每门科目必须平衡发展,只要有几门、甚至是一门科目“短板”,也就是所谓的“偏科”,就意味着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的失利。实行选考后,“偏科”考生可以避短扬长,与各科均衡发展的考生同台竞争。
其次,多次考试机会降低了一次性考试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使考试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保障了一次考试发挥失常学生的权益。
第三,平行投档到专业进一步保障了具有学科特长或专业意向明确的考生的权益。假设某高校有A、B两个招生专业,其中A专业有单科成绩要求。在平行投档到院校的规则下,省级招生办按学校总计划投档,结果可能是所有考生或多于B专业计划数的考生单科成绩不符合A专业的要求,而符合B专业要求的考生数量已超过B专业计划数,这样,实际上是单科不符合条件的考生阻碍了符合条件考生利益的实现,导致符合要求的考生将在尚有计划的情况下失去录取机会。实行平行投档到专业后,省级招办直接按A专业的计划投送符合要求的考生,确保符合条件考生按学校的规则得到录取机会。
2. 着力构建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平台。
首先,取消批次意味着取消原先批次在前的高校优先选择权。在分批录取规则下,前一批次高校录取结束后,才能开始后一批次高校的投档录取。因此,批次的设置,实际上是招生录取优先权的配置。在师资、设备等办法条件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只要提升录取批次,其投档线就可以大幅提升[1]。此外,批次还带来大量的额外利益,如社会知名度、高校排名考核等等。可以说:批次制度使批次在前的学校赢在了起跑线上。取消批次之后,原批次在前的高校将失去优先选才的权利,所有高校同时开展招生录取工作,平等接受考生选择。
第二,单层制志愿与平行投档到专业(类)相结合,构建了不同类型、不同特色高校之间平等竞争的平台。在双层制志愿下,招生单位是学校,专业是学校内部招生单位。单层制志愿下,招生单位细化为学校的各专业(类)。假设甲学校有A、B两个专业,乙学校有C、D两个专业同时招生,如果某考生的真实意愿依次是甲学校A专业、乙学校C专业、乙学校D专业、甲学校B专业。双层制志愿下,该考生须先选定院校志愿,因最向往甲学校A专业,而以甲学校为第一院校志愿,这样,他的志愿就确定为:
(1)第一学校志愿:甲学校第一专业志愿:A专业
第二专业志愿:B专业
(2)第二学校志愿:乙学校第一专业志愿:C专业
第二专业志愿:D专业
投档时,该考生进入甲学校,但A专业分数不够,于是就被B专业录取。显然,双层制志愿不仅提高了甲学校B专业被优先填报的机率,也赋予了该专业优先录取考生的机会。在实践中就产生了热门专业带动冷门专业的现象。有些医科、财经等热门学校,其非热门专业可以十几年无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但照样能足额录取到与热门专业成绩水平接近的考生。而在单层制志愿下,该考生志愿可以表现为:第一志愿———甲学校A专业;第二志愿———乙学校C专业;第三志愿———乙学校D专业;第四志愿———甲学校B专业。那些总体实力或知名度较弱学校的特色专业因此获得展现特色、吸引优质生源的平台。显然,单层制志愿更好地保障了学校之间平等竞争的权益。
3. 建立起考生与高校之间对等选择平台,促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等。
从单独招生转为统一招生,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即考生自愿报考,学校评价录取。但在报考录取程序上发生了重要改变:
单独招生中,由高校发布招生简章,考生自愿报考若干所高校,这些高校经过测评,分别告知考生是否录取以及录取在什么专业,考生在接到所有结果后,再作出自己的最终决定(见图1)。考生与高校的选择是双向互动的,可以称为是“双向选择型”程序。
由于单独招生中考生档案(表现为考生个人的申请材料)可以同时提供给其所报考的各所学校,其中一所学校的录取结果并不影响另一所学校的录取结果,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并联型”程序。如果用图2描述,这一特征呈现更加明显。
单独招生考试录取程序的最主要特征,一是考生可以同时与多所学校互动;二是录取程序终结于考生,由考生在掌握全部信息后,综合权衡后自主作出最终决定。
实行统一招生后,主要有两种投档办法,一种是“传统志愿”,一种是近年来推广的“平行志愿”(平行志愿改革实际上是一种投档办法改革,而不是志愿改革[2])。两种投档办法主要程序是相同的,即:考生填报志愿后,省级招办按其学校志愿投档到其中一所学校;学校按进档考生专业志愿进行二次投档,确定录取专业(或不录取)(见图3)。
省级招办投档时,考生档案在一次投档中只能提供给一所高校,只有在前一志愿高校不录取的情况下才会考虑是否投档到下一志愿高校;考生只有填报志愿这一次选择机会。因此,可以将其称为“串联型”(见图4,黑框环节内含二次投档程序)。
与单独招生相比较,统一招生投档录取程序最主要的特征,一是考生档案一次只能投档给一所高校;二是实行两次投档,即省级招办按院校志愿投档和高校按专业志愿投档;三是录取程序终结于高校。
程序上的变化,引发考生与学校两类主体之间的地位变化,主要体现在决策信息与承担风险上:
在单独招生中,考生通过报考行为先作出“预选择”,再收集所有高校的录取决定后,在最充分的信息的基础上从容作出最后决定。而高校在录取时,并不确定考生是否最终选择本校,可能为录取最优考生而放弃次优考生,一旦最优考生最终选择他校,高校就可能面临生源不足的风险。因此,这是一种“考生主动型”程序。
在统一招生中,因为只有填报志愿这一次选择机会,因此考生必须在不能准确地预知拟报考学校的生源冷热状况的情况下,作出带有冒险性的志愿决策。在随后的录取中,他可能因成绩没有达到报考学校的投档线,从而成为“死档”;由于双层制志愿,达到学校投档线后,还会在二次投档环节中面临“专业落榜”或是被高校调剂录取到非志愿专业。而高校在二次投档中,已从本应与考生平等的招生关系主体升级成为一个管理主体,掌握了充足的决策信息,并可灵活避免风险:如果所有专业生源数量充足,则可以坚持按原计划录取,多余考生直接退档;如果生源不平衡,则可以通过调整专业计划,或对考生进行调剂录取。其录取的所有考生不会有流失的风险。因此,这是一种“高校主动型”程序。
改革方案通过单层制志愿和平行投档到专业(类)的组合措施,将投档程序改为省级招办直接将考生投档到具体学校的具体专业(类),取消了高校对进档考生进行二次投档的环节,从而对考生与高校相互地位进行了平衡(见图5)。
首先,取消二次投档后,使高校从管理主体重新回归到与考生平等的招生关系主体。第二,有效消除了考生在二次投档中面临的“专业落榜”风险。第三,考生志愿对其真实意愿的表达更加准确,高校不再有对考生调剂录取的权利,确保了高校的每一个录取结果都符合考生的明确志愿。第四,将高校行使自主权的时间从投档后改为考生填报志愿前,要求高校必须事先明确本校各专业的录取规则,杜绝了高校事先含糊表述、进档后灵活调整的空间,确保考生有平等“对抗”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因考生与高校处于平等的对等选择地位,这一程序可以称为是“对等选择型”程序。
4. 减少国家对利益分配的直接干预。
在考试科目上,允许考生自选考试科目,国家不再统一限定;在录取时间上,取消录取批次,国家不再以行政审批手段人为安排高校录取顺序,高校平等竞争,同时接受考生选择;在投档中,国家根据考生志愿和高校各专业(类)事先明确的规则投档,而不再要求考生先选学校后选专业。改革后,国家在招生录取中只扮演两种角色,一是提供专业化的考试服务和录取系统平台,二是监督纠正违规行为。改革大幅度减少了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不再对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进行直接干预,转而通过考生和高校之间的对等选择、考生与考生之间及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实现利益分配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三、改革预期目标和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通过促进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浙江改革方案对考生招生制度利益分配格局进行了新的调整,将引导教育发展生态的多样性,从而实现考试招生制度公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为考生个性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改革方案为考生提供了“考其所长”的平台,也为考生提供了自主决定“学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的灵活机制,考生在招生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地位得到了保障。因利益分配机制的变化,这一效应将会引导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展生涯规划,按个人特质和发展目标选学,从而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理念得到落实。
2.为高校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制度驱动。改革方案将“高考指挥棒”指向了高等教育。取消录取批次后,国家不再对高等教育进行“重点”“普通”“三本”、高职高专之类的人为等级划分,民办学校、高职院校将与其他高校同台竞争。同时,实行单层制志愿并平行投档到专业(类)将使招生竞争单位从学校细化为专业(类),各类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开展特色化的教学改革来提高招生竞争实力。可以明确地预见,在方案实行一段时间后,一些民办学校、高职院校比部分原先批次在前的公办学校、本科学校更受欢迎、一些专门学校的特色专业投档线超过综合大学的一些弱势专业,同一学校不同专业分差拉大,学校发展从追求“大而全”转而追求“小而精”,不再盲目新设专业,并对现有专业进行“优胜劣汰”、升级改造,等等,都将成为新常态,高等教育将因接受“市场竞争”考验而更有活力。
3.促进各类“排名”考核体系的科学化。当前建立在“投档线”基础上的各类排名考核体系,都将因投档录取办法的改变而将无法执行,促使管理部门、研究部门摒弃简单地以学校分数线论英雄的排名考核办法,转而从学科特色、办学成果等软实力角度进行评价。在财政投入、大型课题招标、社会捐助等方面,“学校霸权”也将让位于专业实力。体现在招生录取上,争“状元”之类的现象将明显淡化。
作为试点,改革方案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未来的发展方向,预计会主要围绕3条主线展开: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招生关系主体及其权益保障的研究。改革方案只是对促进招生关系主体间的公平进行了探索,但还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和深化。
二是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扩大考生、高校的选择性。如考试科目上,考生的选择权将会进一步加大,不再限定在3门,可以选更多,也可以选更少。
三是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将会进一步深化。强化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将打破目前考试招生中利益分配向纸笔考试成绩、文化知识成绩更高的考生群体分配的格局,从而保障其他考生群体的利益,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实现此目标,综合素质评价将在科学性、公平性、方便性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索。
摘要:当前大部分研究将招生公平窄化为“考生之间的公平”,这是认识上的盲区,在积极意义上应关注招生关系主体之间的公平。浙江高考改革方案促进招生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一是进一步促进了考生之间的平等竞争,二是着力构建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平台,三是建立起考生与高校之间对等选择平台,促进考生与高校之间的平等,四是减少国家对利益分配的直接干预。
关键词:高考,招生公平,招生关系主体
参考文献
[1]应朝帅.高校统一招生制度规则体系的公平性审视——基于招生关系主体平行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2(5).
高考招生 篇10
我国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考招生的优惠政策始于195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文件规定:“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产业工人、干部和军人, 兄弟民族学生, 华侨学生, 考试成绩稍差者, 得从宽录取。”到1957年后这项政策调整为“与一般考生成绩相同时, 予以优先录取。”1962年, 为了贯彻中央批转的《关于民族工作会议的报告》精神, 在高等学校恢复了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办法, 这一年教育部与中央民委商议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学生的通知》规定:“少数民族学生报考本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 可以给予更多的照顾, 考试成绩达到教育部规定的一般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的最低标准时, 就可以优先录取。”
1977年恢复高考后国家对少数民族考生实行的优惠政策也得到恢复并呈现新的发展。教育部颁发的《关于1978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规定:“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最低录取分数线及录取分数段, 可适当放宽。”1980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更加明确了对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考生的照顾力度。同时也规定对散杂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取机会。
1987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暂行条例》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进一步规范化, 并在法律上给予保证。文件规定:对边疆、山区、牧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录取分数。对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降低分数的标准由各省区自主决定。
2002年, 教育部首次明确规定了降分标准:对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降低分数不得超过20分。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规定, 各省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类型的照顾政策。比如内蒙古对自治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 (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 在相同条件下加10分, 对其他少数民族则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中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由来已久, 并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以适应实际。
二、政策实施的效果分析
我国的少数民族多分布在山区、牧区和边疆地区, 经济发展与内地有一定的差距, 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建国后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采取优惠政策, 大力扶持他们发展经济、教育等各项事业。而高考加分政策正是保证相对处于劣势的各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一项有力措施。通过在高考招生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采取加分或降分录取的办法, 提高入学率, 增加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这无疑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同时, 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
然而近年来反对这项政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一些汉族学生和家长认为高考招生的民族优惠政策是对广大汉族同学的不公平。高校入学考试如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一分之差就可能差之千里, 在同等情况下少数民族享受加分后更容易取得入学资格, 对此很多汉族学生表示不满。与这种态度恰恰相反, 在大多数少数民族成员看来这项措施是他们在各项硬件设施落后的前提下平等享有教育权利的保障。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以及地理位置上的种种条件限制, 再加上与内地汉族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上的巨大差距, 让他们与从小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汉族学生在同一平台上参加考试,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他们看来, 高考加分政策正是对公平的体现, 应该继续实施下去。这两种态度反馈的信息是在高考这一竞争机制中, 获益方认为这项政策体现了平等, 而另一方则认为此举恰恰是违背公平原则的。
加之近年来确实有一些投机者利用高考加分政策, 假冒少数民族身份或假冒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干部职工子女身份来骗取高考招生的录取照顾。自2009年某地高考文科状元因其民族身份造假被取消录取资格事件曝光后, 人们更是把这种现象归咎于少数民族高考优惠政策, 提议取消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呼声不绝于耳。
其实, 一项政策往往是带有双重属性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政策时主要考虑的是这项政策所能带来良性效果。高考加分政策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差别对待其实质是以形式上的不平等来确保事实上的平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在各方面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这种差别对待是合理的同时也符合宪法平等原则。以2007年高中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例, 位于发达地区的城市如北京比例为200.73%, 天津为146.95%, 上海为141.15%, 吉林为85.83%, 江西为85.48%, 而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比例就要低得多, 如西藏为65.24%, 内蒙古为54.77%, 新疆为18.33%宁夏为15.19%。如果没有少数民族加分政策, 在高考录取时各民族都以同样的标准来评价, 不顾各民族考生之间的差异同等对待, 那么有可能有的少数民族出不了一个大学生, 更何谈其他。在这种平等的名义下实现的最终结果可能正是不平等。我国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在基于民族平等原则上制定的, 也许体现在个体上有失公正, 但是从少数民族群体的利益保护来看这项政策本身是没有错的。
三、借鉴与建议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国对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也在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地做出调试。但现阶段这项政策依然有它存在的客观要求。而且对少数民族的教育优惠政策并非是我国的特色, 类似的外国法例也不少见。比如在美国, 政府致力于消除教育领域内存在的种族歧视, 提高少数民族经济状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颁布并实施了“肯定性行动计划”旨在保障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印度政府也在其宪法当中规定了对各少数民族的教育保护条款, 要求各大专院校要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录取中给予少数民族7.5%的比例。由此看来各国在对少数民族或族裔群体在平等享有教育权利上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虽然政策不同但主旨都是为了实现各民族间事实上的平等而努力。
目前有些人对我国的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有所误读是因为没有从群体的利益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这种只从表象出发的粗浅认知让他们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原因。而且目前发现的各种弊端并非是由政策本身引起的, 而是在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对此, 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政策实施的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
承然, 加分政策并非解决教育差距的最佳出路, 努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 加大对教育文化事业的投资力度, 逐步缩小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和内地汉族的教育差距才是当务之急。加分仅仅是手段, 教育质量的提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摘要:我国在高考招生中实施的民族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少数民族平等享有教育权利, 也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这项关乎各民族成员切身利益的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在保障少数民族教育权利的同时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这项政策。
关键词:高考招生,优惠政策,平等,教育权利
参考文献
[1]吴仕民.中国民族政策读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162-260.
[2]教育部编.中国教育年鉴2008[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117.
从高考阅卷看高考备考 篇11
一、短文写作内容
要点:
1.不应使用“无所不为”,应使用“无所事事”;
2.说明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3.给予鼓励。
4.参考范文(Possible version).
Hi! Tom,
Nice to read your e-mail today. I noticed you’ve begun to use Chinese idioms and used most of them correctly.
However, I’m afraid there is one mistake I’d like to point out. It is “无所不为”. This idiom mean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Are you doing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at home? I guess what you were really trying to say is that you’ve got nothing to do these days. In that case, you should use “无所事事” . We usually use “无所不为” to express the idea that people dare to do anything bad, and “无所事事”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have got nothing meaningful to do. Have I made myself clear?
Anyway, I’m amazed at the progress you’ve made.
Hope you’ll find a good job soon.
Huahua
二、档次的给分范围和要求
1.第五档(很好):要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大语法错误。
2.第四档(好):表达基本清楚,缺少个别要点,有些语法错误。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3.第三档(适当):尚能表达,缺少多个要点,语法错误较多。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4.第二档(较差):表达含糊不清,不能成篇。未恰当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5.第一档(差):动了笔,仅罗列了不成句的单词。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6.0分,未能传达给读者任何信息:内容太少,无法评判;写的内容均与所要求内容无关或所写内容无法看清。
三、Range Finders(评分范围)
1.Sample 1
I am delighted to read your email but I find a mistake you have made. The Chinese idiom “无所不为”means doing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better to use “无所事事”which means having nothing to do. I hope you can think twice before you use these idioms.
Anyway, you still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onsists of not only success, but also mistakes or even failure.
I am greatly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be fluent in speaking Chinese soon.
此文属高分档作文,也就是第五档。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漂漂亮亮。内容清楚,行文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2.Sample 2
But I have to point an obvious mistake in your letter, the meaning of the 无所不为. As the real and actual meaning of the idiom you have used i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Obviously it is not suitable here while you ought to use another, the 无所事事. For what you want to express is that you have nothing to do now. The former has a bad color meaning while the latter has no obvious colors. I wish that your Chinese will go into a step further. Also I was sincerely urge you can come to China and experience the Chinese culture more by yourself.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此文属较好档,也就是第四档。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清清楚楚。看起来一目了然。
——虽漏掉一两个次重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应用基本准确,些许错误主要是因尝试较复杂语法结构或词汇所致。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3.Sample 3
It suggests that your Chinese has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re are also mistakes in your e-mail. It mainly refer to some Chinese idioms. For example, “无所不为”You should use it like this“无所事事”. Because “无所不为”it mean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bad to our Chinese. While “无所事事”it means “have nothing to do.”
As a foreigner, you can use most of Chinese idioms correct, you have success in learning Chinese. We all make many mistakes frequent, bu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orrect them. So 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 and you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此文属一般档,也就是第三档。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马马虎虎,过得去。
——虽漏掉一些内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或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内容连贯。
就整体而言,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4.Sample 4
I found you made a little mistake. You want to express you have nothing to do, but you think that you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n Chinese idiom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means a person worst. The idiom is a bad idiom. It doesn’t was used for you. You should have used “have nothing to do”. It stand for a human haven’t something to do. You not understood the two idioms is unusuall, no one haven’t made mistake.
Although you made mistake about use idioms. I still happly for you begun to use Chinese idioms. I hope you could improve you Chinese. And I will improve my English. If you found my mistake. I glad you correct it.
Best wish for you.
此文属较差档,也就是第二档。用另外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糊里糊涂,看不太懂。
——漏掉或未描述清楚一些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较少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缺少连贯性。
信息未能清楚地传达给读者。
5.Sample 5
I’m read your e-mail today. I think you study Chinese is a very good. But you have a little to is bed. The have a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n your e-mail. You shouldn’t i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no shouldn’t on it. You should pay have nothing to do. So should is my have nothing to do on home. That no is my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on home. You know?
And you said you want have a work in e-mail. When my read is it, and I think is it is very good. If you have a work. You will no have nothing to do on home. So I holp you can have a good work.
此文为差档作文,也就是第一档。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明显遗漏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原因可能是未理解试题要求。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较多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缺乏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不连贯。
信息未能传达给读者,未完成写作任务,没有达到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写了一些与本作文毫无关系的一段文字,尽管没有错误,我们只能给0分了。
四、学习备考中的误区
了解了作文评分,便于我们学习备考,以免走弯路。而我们在书面表达学习方面存在很多误区。
1.重语法,轻表达。
在平常的学习中,有些同学过于重视语法错误,以致写起来前怕狼、后怕虎,碍手碍脚,甚至不敢轻易动笔。诚然,语法知识很重要,尤其在完成句子中,语法尤为重要,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无法得分。但在写作过程中,语法知识是基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传情达意即可。例如一个学生写到I go to see a good movie last night. 这种错误很明显,go→went,但是大家都能听懂看懂,不必大惊小怪的,可以传递句子信息即可。类似错误还有单数第三人称主语的谓语动词,学生经常忘记加上’s 或者‘es等等。如,My brother like to play basketball.它的表义清楚,传达了信息,学生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这种简单的、不必要的错误。当然如果这样写,就另当别论了。如 I am likes English study, and I works hardly.这种表义就有问题了,要认真纠正,要把语法结构搞清楚,把简单的句子写正确。再如Sample 4,隔三差五有点对,稀里糊涂有点差。从表达的角度讲,没有传递相关准确信息,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2.重形式,轻内容。
在备考中,有的学生大量地背诵一些经典句型,如一些开头、承上启下、转折、对比、结尾的套话,这当然无可厚非。只要能把内容写完整、准确,恰如其分用上这些套句,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但是阅卷过程中,很多学生这些套句写得很好,也很正确,但是内容却有疏漏、缺失、错误连连。很明显有背书的痕迹,除了几个套句正确外,很难找到一个完整、正确、表达清楚的句子,这样是不可能得高分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要从基础抓起,一点一滴,逐渐积累。把内容放在首位,一字一句写正确、清楚,言之有物,内容丰满,再去追求形式美化,方可达到目的。
3.过分看重字迹
平时训练时,老师都强调书写字迹。字好一半文,好的字迹给人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尤其在紧张的阅卷中,老师看到漂亮的字迹眼前一亮,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多给1-2分,这是人之常情。但高考阅卷并不是这样。高考不是在选美,而是在选才。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是很善于书写或书法,但是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完整、表达正确、遣词造句得体,行文流畅,也如愿得到高分。有的甚至高达24分。
再者,由于有的学生过于在乎书写和字迹,他们先在草稿纸上完整写一遍,再往答卷上誊写一遍,结果时间用得过多,以致没有时间做其它的题目,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相反地,还有一些学生,只是把试卷上作文的一头一尾抄写下来,中间就把阅读文章抄一段,看起来书写工整、漂漂亮亮,实则腹中无物,想骗取老师眼睛以换高分。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我们只能够给0分。
由此看来,内容完整、表达准确比字迹工整、形式优美更为重要。
五、写作练习注意事项
书面表达是一种综合性很强、能力要求很高的测试。不仅要注重其文章的内容完整性和表达的目的性,还要注重其文章语句的结构美和篇章布局美(最好能分段),当然还少不了文章的书写形式美。
1.卷面整洁、布局合理、字迹工整。
平时练习时,注重书写工整、正确,字母的线条清晰,美观大方。书写一定要注意各个字母的笔划顺序和笔划所处的位置,强调字母间距要合理,字母大小比例要适中,与字母之间的组合要自然。书写时应讲究横平竖直,斜率一致,圆弧流畅。如要遵守大小写规则、连写规则、连字符规则、段落开头缩进规则、缩写规则、移行规则、标点符号应用规则和常用的修改规则等。
考生平时在书写时若能注意到卷面美观的重要性,这种工整规范的书写会给人带来视觉美的享受,自然就会给评卷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对这一点,我们务必在平时练习时就要严格要求。明显的道理是:字迹潦草得叫人看不清或随意涂改的卷面,无疑会严重影响整题的得分。
2.审清题目,围绕中心,不漏要点,少犯错误
书面表达要切题,紧扣中心。千万不要无限发挥,以免“言多必失”。要求80~120字,100字左右即可。词少了,可能遗漏细节或要点;词太多,意味着插入了太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力求全篇连贯通畅,语言规范得体,语法结构正确。多用有把握的句型和词组,少用生僻词。如果有些内容确实不好表达,可以换用简单词汇或者套用自己所背句型,学会迂回表达。
3.多用简单句,慎用长句
虽然评分标准鼓励考生写作时适当使用一定数量的长句,以显示考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复合句成分多,结构复杂,所以出错的机会也多。很多阅卷教师之间在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比起那些疙疙瘩瘩、读了半天找不到北的复合句,多数教师更愿意看顺顺当当的简单句。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少用或不用长句,以免给自己的作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一附中]
大类招生:高校招生的新趋势 篇1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按大类招生培养的研究不是很多, 相关研究主要散见于《拓宽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 (《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6月) ;《努力探索“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新模式》 (《中国地质教育》1998年第4期) ;《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4月) ;《按类招生, 后期分流的探索》 (《高等农业教育》2006年第6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思考》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实行大类招生后如何保证专业方向的教学质量》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6月) ;《浅析按类招生、大类培养》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2年9月) ;《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趋势》 (《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2期) ;《本科教育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的操作性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2004年第6期) ;《按学科大类招生构建“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 ;《高校按大类招生的理性思考》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3月) ;《高校实施按大类招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决策纵横》2006年第5期) ;《对“大类招生, 分流培养”的思考》 (《石油科技》2006年第3期) ;《大类招生背景下综合大学地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 (《中国地址教育》2006年第4期) ;《本科教育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探悉》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大类招生模式下“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农业教育》2007年第4期) ;《学院大类招生分流工作初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第27期) ;《基于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院系教学管理探索与实践》 (《科教文汇》, 2010年第1期) ;《独立学院大类招生模式下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等文章。
综合分析这些文献可以看出, 我国的高教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问题日渐关注, 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对于大类招生培养的概念界定, 总结其优点和实施中面临的困难等内容的阐述, 基本上都停留在描述的阶段, 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比如真正实现大类招生培养应具备的条件、具体运作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部门教学管理变革等研究分析较少。国内推行大类招生改革的主要是一些重点大学, 那么, 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否可以实施?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 二级学院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 而且大类招生的影响对象和运作主体主要是二级学院。国内现有研究大多从学校整体分析大类招生的意义、现状、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较少从二级学院以及教学管理的角度进行研究。而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正是本研究报告想要阐述的重点。
(二) 国外大类招生实施现状
在美国, 各高校的办学方针、性质和任务不尽相同, 各地区教育背景亦相差很大, 因而各大学对新生的选拔和录取不尽相同, 但前提都是大学生应全面学习课业知识和充分发展自身能力。2002年, 美国博耶尔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在《重塑美国教育:三年来的进展》报告中指出, 近几年, 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的可喜进步之一是:各大学在安排大学生课程时, 十分强调通识教育, “强调培养知识面宽的复合型人才”。
哈佛大学校长博克 (Derek Bok) 也提出:“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的知识, 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哈佛大学提出:本科生在上主修课之前, 必须上通识课程, 必须文理并重, 了解掌握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学术流派。哥伦比亚大学规定, 理、工、医科学生在大学就读期间需必修包括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等大家的经典著作的核心课程。柏林工业大学校长库茨勒认为, 理工大学也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培养。
在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里, 本科阶段前2年甚至4年全部学习基础课程, 在高年级或者研究生阶段再选择具体专业, 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院系乃至学校, 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通才教育。
这些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 学生未来的发展要靠自身的努力, 但是大学要为学生的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为学生获得知识、完善人格、形成创新的勇气和能力提供最基本的条件。
二、大类招生与传统招生相比的优势
高等教育改革所需《高等教育法》第四条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大类招生是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思潮大势所趋, 是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需要, 并且有国际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作为指导。具体而言, 大类招生比传统招生方式, 具备以下优势。
(一) 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规格的质量要求, 呈现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人才质量标准。按大类招生是适应市场人才化需求变化, 拾遗补缺, 满足短线人才, 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做法。
(二) 培养人才模式转变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人才的培养方向是教学工作的关键。人才培养模式, 对高校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专才”模式。这种模式专业划分细, 有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按计划培养人才。另一种是“通才”模式。这种模式为宽专业口径, 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强, 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人才结构的变化, 容易转移工作领域。在特别强调加强素质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今天, 按照“加强基础, 提高能力, 因材施教, 培养特色”的思路, 构建体现“宽专业、多方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新的培养模式, 尤为重要。
(三) 高校深化招生制度改革需要实行大类招生
按大类招生提高生源数量和质量、提高广大考生报考积极性的有效措施是目前招生工作发展的趋势。平衡“冷、热”专业生源, 对实际招生工作, 尤其是对目前的高等学校扩招工作有现实意义。
(四) 实行大类招生是专业设置的需要
随着高校扩招、行业周期性变化、行政企事业单位改革等因素综合作用,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 这势必要求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前瞻性和未来适应性。但高校专业调整、改造需履行较复杂的手续, 加上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审批和教育质量的检查, 也从根本上制约我国高校进行专业调整的积极性。再者, 专业人才也符合市场供求规律, 传统的老专业可能就是未来市场亟需的专业。所以, 许多高校, 尤其拥有传统专业或相近专业较多的高校纷纷按大类招生, 以缓解冷热专业招生的不平衡。
(五)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促进院系调整和二级学院的组建、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
按学科大类招生培养, 能克服过去由于专业设置过细造成的分散局面, 形成以院系为主体的教学组织结构, 实现了院系在全面的教学过程中的指挥和统筹作用, 有利于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协调使用, 使高等学校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提高了办学效益, 有利于基础平台课程优化整合, 促进教学计划改革, 有助于加强招生、培养、就业三位一体的系统建设。
(六) 实行大类招生有利于强化创新教育,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同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 大学生就不能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 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死知识, 不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去。按照大类招生, 就可以打破专业界限, 尤其在低年级打基础阶段, 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合班级, 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确定教学目标, 因材施教。这样, 不仅解决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 为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
三、对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2004年“五一”期间, 武汉某高校在媒体上表示, 将取消原来招生中按院系招生而恢复过去的专业招生, 学校资源不足是取消按院系招生的重要原因。没有完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计划及扎实的综合学科实力, 去实行按类招生, 追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 只能是盲目乐观。学生第一学年选课范围很宽, 要求学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有优秀的教师配置, 因为减少了专业教学的课程, 自然要求通选课程的质量要高, 否则, 学生不会获取足够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大学推行按大类招生之后, 许多高校纷纷效仿, 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但是, 需要明确, 大类招生不是所有学校都适合的。大类招生需要合理的教学计划, 多门次的教学方案, 雄厚的基础学科课程的教学师资等。正如北京大学教务部部长关海庭所说, “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文、理、医、工各领域完备的师资以及相配套的教学计划是实行大类招生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不仅是招生变了, 招生变化只是教育方式改变的一个表现, 关键整个教学的理念模式都要变化, 因此, 只是在招生中提倡大类,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相应措施是不行的。”实践证明:北京大学是大类招生的一个典范。北京大学在全校组织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 资深教授任教, 每年300多门课程涵盖五大领域: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文与艺术, 学校规定学生选课时必须涉猎这五大域, 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要广泛学习其他同学科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达到实行按类招生的目的。
从中国高校大类招生实施的现状来看, 不论是院校类型还是学科类型都表明, 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要根据实际情况, 不能盲从。大类招生的实施需要院校具有一定的先决条件, 否则就算强行实施了大类招生的制度, 也只能是磕磕碰碰, 阻力重重。总的来看, 第一, 单科性较强的专业不宜按大类招生。单科性较强的专业缺乏相关支撑专业, 配套性较差不宜实行大类招生与培养。第二, 相近专业分布不合理有碍按大类招生。相近专业分布不尽合理, 同一学科大类下的相近专业隶属不同院部, 或者个别学院的所属专业分属不同的学科。这种不合理的专业隶属关系都有碍实行大类招生。
综合比较来看, 大类招生培养至少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 院校拥有相对齐全的学科。如果实施的院校不具备相对较齐全的学科, 没有相应的高质量的课程设置, 就无法有效搭建起大类招生模式的基础教育平台, 也就更谈不上适应性和创新性的“通才”培养目标要求了。第二, 相配套的培养方案。大类招生不仅是招生形式改变, 关键整个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都要变化。一般来说,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质量评价与淘汰方式等是必不可少的要素, 而这些要素都要综合体现在培养方案上。第三, 优秀的可塑性强的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四, 高效的管理队伍。要建立起一支熟悉教育规律, 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 富有开拓精神和积极从事教育改革的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队伍高校的管理队伍建设。以上四个条件对于发展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院校来说缺一不可。
摘要:大类招生就是按“大专业”或“专业大类”招生, 是适应“宽口径, 厚基础”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国内外大类招生研究现状的分析, 立足大类招生对传统招生的比较优势, 提出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进一步思考。
关键词:大类招生,高校招生,新趋势
参考文献
[1]何波.以评估为导向,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3) .
[2]张宏亮.地方性普通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1, (5) .
【高考招生】推荐阅读:
高考自主招生07-20
高考招生网络10-09
高考招生计划11-29
改革高考招生制度07-28
极坐标自主招生高考07-01
浙江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公布09-08
高考补习班招生策划书06-16
广东海洋大学高考招生简章10-23
2017高考自主招生20院校考试真题07-27
成人高考招生交流会总结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