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推广人员

2025-01-09

农技推广人员(共10篇)

农技推广人员 篇1

摘要:总结了发挥农技推广人员作用的对策, 包括适度放开经营、争取基地、狠抓示范、宣传引导、培训骨干、全面推广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推广人员,发挥作用,对策

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 基础、应用研究和推广应用缺一不可, 农技推广扮演的角色是将各种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宣传、培训等方式向农业生产领域转移和扩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作为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国家事业单位, 也是深化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之一。一方面农民非常需要农业科技, 有些农民甚至连一些简单的常规技术也没有掌握, 同一地块各户之间单产相差很大, 有的甚至相差50%;另一方面农技推广人员又苦于找不到更有效的推广形式, 加之没有好的激励机制, 致使有些技术人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石岭镇农业站在四平市是标杆农业站, 连续10余年被评为省先进单位, 但是受体制等大环境影响, 农技人员发挥作用有限, 与农民的需求相差较远。近些年来, 由于站内同志比较团结, 加之原来的基础比较好, 在外地其他农业站纷纷解散、承包, 技术人员陆续改行、下海等不利的环境下, 每年都能推广普及一些新技术。

1 适度经营, 确保单位生存和人员稳定

四平市乡镇的农业技术推广站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但目前只能保证在编技术人员的工资, 其他如办公费、差旅费、培训经费、活动经费等都没有, 能坚持上班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只是围绕着政府中心工作开展, 有的甚至被安排到其他岗位。因此, 在现有条件下, 推广站围绕推广项目, 在“立足推广搞经营, 搞好经营促推广”的原则下, 适度开展一些农资经营, 所得利润可解决单位经费不足和技术人员补助缺乏的问题, 以确保单位生存和人员稳定[1]。

2 争取基地, 提供试验示范和实践场所

任何新技术的推广都必须遵循“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的原则, 试验、示范的风险不能让农户来承担, 应该在试验、示范基地内进行, 技术人员也要在此演示和实践。但目前乡镇农业站普遍都没有基地, 有条件的推广站, 也只能是租用农户土地和农机具开展小部分试验示范。因此, 争取一块较为长久或相对稳定的基地极为迫切。

3 狠抓示范, 按不同区域和土壤类型进行引导

对于一些已经试验成功的新技术、新品种, 要分不同条件的村屯和不同土质的地块进行多点示范。目前石岭镇推广站参加的项目已解决该问题, 该中心技术人员每人指导了10户科技示范户, 大部分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将继续抓实、抓好[2]。

4 宣传引导, 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宣传

对于一些已经试验示范成功的新技术、新品种, 一些传统技术、好的经验和做法, 要依靠现有的条件, 主动利用各种场合和机会进行广泛宣传, 积极引导, 使更多的农民尽快掌握和运用。近年来, 除了利用会议、座谈、集市、入户、到田等形式进行宣传外, 更主要的是利用经营的机会进行宣传、引导、培训, 这种“寓宣传培训于经营服务之中”的形式, 更直接、更及时、更有效[3]。

5 培训骨干, 让科技骨干首先了解和掌握新技术

石岭镇面积较大, 受场所等诸多方面限制, 上万户农民想普遍培训但一次无法做到, 每次培训都只能是培训科技骨干或示范户, 再由他们去传帮、带动其他农户。集中培训骨干时又可以请有关专家来授课, 可以大幅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率。科技培训是农技推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很多新技术都是因为培训不到位给农民造成了损失, 或者是没能推广而夭折。要提高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 亟待解决的就是改善培训场所和培训设备。农业站应该有相对宽敞的培训专用课堂, 添加必要的培训设备, 如电教设备、图书、桌椅等, 各村要有专门的培训室和相应设备[4]。

6 全面推广, 加速新技术推广和普及进程

农技推广的最后环节是推广普及。以上几个环节做好后, 一项新技术便会自然推开。但农业生产是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加上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 往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会出现很多问题, 这就要求基层农技推广站所跟踪指导要到位, 不仅技术人员要深入到农户、到田间, 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骨干和示范户的作用, 加大指导覆盖面。目前在指导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仍然是费用问题。农民居住分散, 技术人员下乡走村串户路途远, 应该给予解决他们的下乡费用和交通工具, 这样既可提高工作效率, 又可激励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 要建立对科技示范户的激励机制, 给予他们一定的补助补贴, 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去指导和带动其他农户。

参考文献

[1]申红芳, 徐青, 曾欣龙, 等.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制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影响——来自浙江仙居基层农技人员的案例分析[J].中国稻米, 2012, 18 (6) :27-31.

[2]乔方彬, 张林秀, 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1999 (3) :12-15.

[3]胡瑞法, 孙顶强, 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11) :29-35.

[4]李冬梅, 吴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推广意愿及行为实证研究——基于四川省基层农技员的调查[J].生产力研究, 2009 (17) :35-37.

农技推广人员 篇2

农技推广人员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总结 本人1997年毕业于中等技术职业学校,至今任区大坡镇大坡村民委员会农民技术员,并在起被大坡镇农技110服务站聘请任电子农务首席信息员,被大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聘请任科普信息员,在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在这短短的几年里,我始终坚持“廉政勤政、服务群众”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扎实工作,积极进取,把科技兴农作为自己恪守之责,创造性地开展农技推广工作,为大坡镇的农业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农村基层的工作者,我的成长离不开领导的培养帮助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现

将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向组织和领导汇报一下。在工作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

一、在市、区农业、科技部门和大坡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人绝对听从上级领导指挥,坚持党的先进性、不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结合本人实际,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使市、区科工信局引起重视,给大坡服务站配备了led电子显示屏,投影机,显微镜,电脑,摩托车,蔬菜农药残毒检测仪等一批新设备,又刷新了房屋,还配备货架,支持站里进行农资经营,在市科工信局与区科工信局的帮助与扶持下,已经把大坡110服务站建成省级标准服务站。

二、求助市农技中心,帮助农民防治橡胶病。

1、从去年夏开始,很多农户都反映自家的橡胶黄叶严重,胶水产量严重降低,经我站反映给上级农技服务中心确诊为橡胶黄叶病。为此,大坡服务站与市农技中心植保站联系,于7月16日借到烟

雾机5部免费借给农民使用,并与农药公司挂钩配送农药,本人多次深入田头地角做技术指导或是亲身上阵防治,经过二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使18个村庄的1235亩橡胶病害得到了防治。

2、去年晚造本镇多个村庄的水稻“稻飞虱”为害严重,本人多次下到本镇各田洋检查观察,在发生虫害村庄指导农民用“煤油+敌敌畏+叶蝉散”混干沙子进行深水撒施新方法,消灭水稻飞虱628亩,深受农民朋友欢迎。

3、指导大坡村“公司+农户”合作的300亩辣椒基地管理工作,长期与驻村外地技术员一齐走到田头地角为辣椒种植户做种植管理技术指导,确保丰收.4、农药残留检测工作.为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质量,我镇加强了农药经营管理,并指派本人为蔬菜质量检测员。每天深入田间、收购点与农贸市场采样进行抽检工作。在进行检测工作的同时,继续加强安全使用农药宣传和指导,分门别类地告知种植户蔬菜种植禁用和限用农

药品种,同时张贴公告与挂横幅,并加强相关检查,确保本地蔬菜生产的质量安全。

5、做好国家水稻粮食直补工作,国家的涉农补贴也是农民朋友比较关心的热点,今年国家提前下拔的涉农专项资金,六月底就打到农户的“一折通”上。这项工作要求高,时间紧,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的涉农专项资金的安全下拔。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核实每一户的田亩耕种情况,及时做好变更工作,帮助群众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农户种田都能领到补贴。

6、在退耕还林工作中,与镇林改办的同志一起走村入户做动员工作,讲解党与政府的政策法规.协助组织村民带领林权确权人员上山丈量林地,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妥善处理林改中排查出的林权矛盾和纠纷。在工作中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以保护发展森林资源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切实推进我镇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我镇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再立新功。

三、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三农服务。当今的科学发展,农民致富都离不开信息化,利用办培训班的形式、培育电子农民,利用电子网络,应用电子农务,指导引领农民致富。根据本镇的农业特点制定了“实际、实用、实效、便民”的培训计划,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至上半年协助大坡服务站组织培训了52期农业技术班,参加人数达5981人次。在培训中,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为锲机,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根据农时季节和项目实施的需要,扎实开展小而实的现场会,面对面传授农业实用技术,把农业技术送到了农民手中,有效地指导了农业生产。近一年来,本人在电子农务网上发表了近四百篇的信息报道。因工作积极优秀,底不但在信息员

评比获得区最佳信息员称号、海口市电子农务优秀信息员奖,在9月26日在海口电视台举办的”义利达杯”电子农务大比拼电视现场直播的比赛中荣获二等奖,还被区科信局评选为“最佳信息员”,最近还在海口市电子农务信息员评比中荣获得综合第三名,为区局争了光,也为大坡站添了彩,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自3月份成为新华社与中国移动联合举办为三农服务的“农信通”业务信息员以来,坚持每周发送10篇以上的信息,得到新华社及中国移动“农信通”业务负责人的多次表扬。

四、抓紧粮食不放松,灭鼠保粮也重要,今年已经协助大坡服务站销售了博ⅱ优128、博ⅱ优816等杂交水稻种子11500多斤,敌鼠钠盐灭鼠谷也在斤以上,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五、坚持下乡为农民朋友服务,只要接到农民来人来电告知,一定在最短的时间里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分忧解愁,努力为农民朋友的作物保驾护航,让农民

朋友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

六、创办基地示范,带动农民奔小康。协助创办基地2个:一个是大坡镇“牧榕”文昌鸡养殖基地,年存种鸡10000多只,年出小鸡140000只,育肥鸡100000只,今年还获市科协的奖励。另一个是大坡8个村民小组300亩冬季辣椒种植基地。以公司+农户模式动作,以每斤最低元保护价来保护农民利益。长期与合作公司从山西请来土专家一起上山下村,指导农民生产,辣椒终获丰收,并在几个月已经收获完结。以示范带动农民致富,带出了贵官村民小组的冯思凯养鸡大户,沙村张运忠的养猪大户等,更让种椒的农民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早日奔小康。

七、继续加强本人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人于加入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注意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参加各类的政治修养、业务培训、科学技术等培训班,并在起

至今就读海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种植新技术专业班。

八、目前农技推广工作还存在的下列问题:

1、由于大坡镇地处海口市远郊,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整体偏低,思想比较保守陈旧,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认识不足,接受能力低,新项目推广应用阻力大。

2、由于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低,小农经济意识强,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对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认识不够,投入不足,科技示范户投入不力,规模小,档次低,典型引路抓得不够。

3、项目推广经费缺乏,难以正常开展推广工作,但是我们还是在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部分,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700多份。设立咨询服务点一个,接待群众咨询来访700多人次。长期利用户外led屏幕进行发布市场需求、当前农情、生产管理等信息、张挂宣传条幅十五幅、出墙报3期、张贴宣传标语120多条。

4、农技推广工作量大、涉及面广,涉及到千家万户,且季节性强。因大坡服务站技术人员少,业务工作上有所力不从心,造成整体工作处于被动局面。但通过这一年深入开展创建活动,我的学习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服务宗旨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纵观一年的创建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同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将以科普示范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全镇农业发展的大局,认真做好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及时的服务,为全镇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九、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是继续加大农技推广工作力度,继续抓好下半年的冬 季农业生产,集中技术力量努力抓好冬季瓜菜示范的实施,尽一 切力量,努力完成上级下达任务;二是

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加快成果转化 篇3

近年,我国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不断加大,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但近年来财政对农业科研的公共投资强度一直处在占农业GDP的0.25%左右的水平,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包括农业科研、农业技术与服务体系等方面的资金也仅占当年农业GDP的0.39%,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非常低,与目前国际平均水平1%相比有很大差距。

政府在建立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的同时,更需建立量化的投入增长机制,特别是根据农业是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的科学定位,明确界定在“十二五”期末,我国农业科技公共投资强度占农业GDP的比重不低于1%的量化指标,也就是说对农业科技的财政投资翻两番。这样,农业科技人员就有了稳定的研发投资预期,也就会潜心于研发而不是整天琢磨着去跑项目。

此外,我国近年来农业科技投入确实有明显的增长,但投资的结构迫切需要优化,亟需尽快解决农业科研机构差额拨款。这需要中央下大决心,优化政府投入结构,尽早实现农业科研机构基本事业费全额拨款这一激励农业科技人员潜心研究的底线要求。这样,就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投入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事业费和固定研究经费比例偏低等瓶颈问题,彻底解决公益性科研机构“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多年困境,进而从根本上激励农业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

中国农科院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在40%左右,仅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一半,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30%。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成果阶段,造成农业科技资源的严重浪费。

秦富认为,非常有必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践中也亟待将科研系列与推广系列制定有差异的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以此来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确保研发的出成果,推广的能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特别是借一号文件提出的“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东风,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让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农业生产力。

农技推广人员 篇4

1 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

1.1 数据调查

为了更好地对当前农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现状进行调查, 本文采取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各地区农技推广工作的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 调查工作的重点集中在农技人员的时间分配上[3]。同时, 在调查中也涉及了投资和人员等几个方面的调查。

1.2 农技推广人员的时间分配

本次调查发现, 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在时间的使用上很少, 有的甚至达不到全年的1/4。而在所有农技推广人员当中, 投入下乡推广时间最多的是本科类人员, 其次是中专及以下人员。同时, 不同地区的农技推广人员在具体工作上也存在很多差异, 无法实现统一, 这主要是由于地区不同导致的。

2 影响农技推广人员推广行为的因素

目前, 从我国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能够对其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 归纳起来, 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均经费

人均经费不足成了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 由于经费得不到充足保障, 使大部分推广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尤其是一些较为偏远的山区, 由于交通、住宿和活动等经费不足, 使推广活动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 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人均经费数额, 为推广人员下乡推广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促使推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体制与政策

在不同时间内, 不同级别的推广人员在技术推广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因此, 在体制和政策的建设上不同一概而论, 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制。就我国目前与下乡推广工作相关的体制和政策的现状来看, 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如运行机制不合理, 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农技推广效果。所以, 在未来的时间里, 政府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相关的体制与政策进行合理构建, 无论是推广人员的数量, 还是推广时间的设定, 都要充分满足本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2.3 农技人员的特征

目前, 我国下乡推广的农技人员大多为专业农技推广人员, 这些人员推广工作的开展往往与下乡的时间具有直接联系, 专业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比不对口人员的下乡时间要多, 在专业对口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发现, 农技推广人员在从事推广的时间过程中, 专业是否对口是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的。而很多数据都表明, 男性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女性农技推广人员在专业对口上更适合农技推广工作。

2.4 其他

在我国, 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可以发现我国相关农技推广工作下乡天数逐渐从之前的数据开始下降, 且比县级要少, 这表明在相关农技推广部门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正在普遍下降, 而且在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时间中, 留给农民的时间正在逐渐减少。因此, 要增加服务农民的时间, 大力提升用于下乡推广的时间。另外,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拨款单位的拨款, 保证自收自支单位的措施不影响到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工作的积极性。在推广人员的下乡天数过程中, 自收自支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要比全额拨款单位的农技推广人员下乡天数要少。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所以, 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农技推广的整体效果, 对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进行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3.1 稳定农技推广政策

就我国目前农技推广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 政策的科学性和完善性对推广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稳定农技推广体系, 首要任务就是稳定农技推广政策。农技推广部门需要严格遵循市场运行机制, 促进资金、技术、人力等各方面资源的有效结合, 对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 以此来有效解决农业技术供给与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3.2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的作用体现在宏观领导和统筹规划上。在政府相关机构设立农业化部门, 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制定管理措施, 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其次, 要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库系统。建立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速报系统, 建立计算机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专家系统,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包括农业自然资源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和人才资源信息等。

4 结语

在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中, 能够对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 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技推广的效果。因此, 在未来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合理安排农技人员下乡进行推广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政策的合理制定, 切实提高农技推广效果, 为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是当前农业技术宣传与推广的一个主要途径, 在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 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已经成为了基层政府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首先对我国当前农技推广人员下乡推广行为的现状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与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以为农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技推广,下乡行为,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孙顶强, 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4 (11) .

[2]肯杰汗·斯牙孜拜.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 2015 (4) .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规划 篇5

为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步伐,全面提高其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促进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工程规划

一、规划背景

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技推广服务邢仁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2002年省政府批转《省编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苏政发【2002】147号),以“稳定公益性、放活经营性”为原则,明确了一系列新时期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启动了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分类改革.2007年4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荃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02】40号),进一步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改革与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同步推进、改革政策相衔接等意见。

经过分类改革,乡镇公益性农技人员的工资待遇明显改善,队伍得到稳定,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职能得到较好履行,但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仍然存在新生力量补充严重不足、知识与技能更新不够、力量被抽调等问题,队伍总体素质不适应广大农民多样化的技术需求,不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影响到公益性为农服务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在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同时,及时加强农技推广人员业务培训,大力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二、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目标,依托现有各级农技推广、教育和科研资源,大力开展县乡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岗位培训和专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支适应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知识结构以及较高业务素质与推广服务能力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

三、目标与任务(一)培训目标

通过岗位培训,增强县乡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其政策理论水平、计划管理水平、组织协调能力;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履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预防和植物重大病虫害的预防扑灭,贯彻实施农业标准,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资市场监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农民公共培训教育等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的能力和水平,使每个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精于主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同时熟练掌握1-2个辅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成为综合性农技推广服务人才

(二)培训任务

据统计,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县级农技推广机构(不含农经)共有在编人员11855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含农经)共有在编人员210”人,共32859人。按照全省3年轮训一次的要求,平均每年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11001)人左右,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另外培训200名左右的市级农技推广骨干作为市、县级培训班师资具体培训计划为: 2008年计划培训14976人,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分别培训819,5432和8725人;2009年计划培训10962人,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分别培训683,4472和5750人;2010年计划培训7521人,其中省级、市级、县级分别培训942,3623和2956人。

三年共计划培训33459人,包括市级农技推广骨干600人。

四、培训对象、内容和组织方式(一)培训对象

在编在岗的从事农作物、蔬菜、园艺、畜牧、蚕桑、水产、农机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乡镇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分类改革已到位的县„市、区),省级主管部门将重点安排培训计划‘

(二)培III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农业生产急需和重点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主,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所侧重,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具体内容为: 1,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了解并掌握当前农作物、蔬菜、园艺、畜牧、蚕桑、水产等生产中重点推广的“三新”技术要点,农机新机具使用、维护、机务管理及新技术推广的有关要点

2、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技术。了解并掌握各类重大动植物疫病知识及主要动植物疫病防治的技术要点

3、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了解并掌握农业标准知识、生态农业知识,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知识与方法.4、现代农业推广方法.了解现代农业推广服务尤其是科技入户的新理念、新方式、新方法,掌握现代农业推广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试验示范设臵、现场农民培训等方法

5、高效农业建设技术知识。了解全省及当地高效农业建设的现状与规划等,掌握当地各高效农业建设所需要的主要技术知识

6、农业产业化经营知识和农业现代化知识.了解相关主要概念及我省的实践.7、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了解并掌握各类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咨询等方面的知识与技术

(三)培训组织方式

以分层次、分期分批集中办班为主要培训形式。培训班由省、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分别按技术行业类别进行组织实施,以市、县培训为主市、县级培训班不少子30学时,省级培训班不少于32学时。培训形式可采取专家互动式授课、现场演示与观摩、操作实践、专题考察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省级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市、县部分农技推广业务骨干。省级农业主管部门遴选并组织全省农技推广、农业科研与教学、农业科技企业等方面的知名专家、技术骨干任作师资,主要依托利用

省级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培训基地、设施,会同省财政、人事主管部门按产业类别举办若干期培训班

市级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县农技推广专业人员、部分乡镇农技推广业务骨干.市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各环节发展需要,选聘相关的省、市农技推广、农业科研与教学、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知名专家、技术骨干、创新创业人才任作师资,依托利用当地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会同市财政、人事主管部门按产业类别举办若干期培训班

县级培训班培训对象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县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各环节发展需要,选聘相关的农技推广、农业科研与教学、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面的知名专家、技术骨干、创新创业人才、甚至农村技术能人(土专家)任作师资,依托利用当地各类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会同县财政、人事主管部门按产业类别举办若干期培训班

在集中办班培训的同时,各地可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如互联网网络视频、卫星视频、多媒侧课件等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知识更新与业务培训,丰富培训方式。

五、经费筹措与使用

(一)省级财政安排培训引导性补助资金。

省级财政对各地实施墓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程所需经费予以专项补助.1、资金总量,三年共计划安排2191万元其中2008年安排1000万元,2009年计划安排683万元,2010年计划安排508万元

2、补助标准。省级班按人均1200元进行补助;市级班、县级班分别按苏南、苏中、苏北每人500元、600元和72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3、经费用途.省级财政专项补助经费用于培训教材资料费、教师讲课费、培训人员食宿补助、场地租用等开支.(二)市、县财政安排配套资金

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市、县财政应安排培训专项经费,有效保障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具体由各地根据培训目标任务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投入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步伐,关系到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墓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扎实推进。各地要在人事主管部门指导下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列入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农技推广人员参功口培训情况要作为工作岗位聘用、职称评审、工作考核 的重要依据.除各单位每年要拿出3-5%的农业事业费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外,各地要努力增加对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投入,形成省级财政有引导性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有配套资金的各级财政共同投入机制。不仅要有效保障本次培训规划的顺利实施,而且要对培训工作的投入形成常态化,在本规划实施完成的基础上每年再培训一批农技推广人员,不断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各市农业主管部门要会同人事主管部门加强指导所辖县(市、区)农业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培训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有步骤地实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培训教材选用、师资聘用和培训基地建设,研究现代培训方法与技术,不断改进培训模式,确保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培训师资专家库,充分利用全省现有的农业教育培训基地与设施,实行资源共享。部分县(市、区)因培训任务较少开班困难的,可在市级农业主管部门的协调组织下部分县(市、区)合并开班或由市级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开班。

(三)严格管理,加强检查

各市、县要根据下达的培训计划任务认真制定培训合同与实施方案,并报省农业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省农业主管部门将会同财政、人事主管部门组织力量对培训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查,重点检查工

开辟农技人员学习的新途径 篇6

贵定县的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是从2011年开始的, 开始推广时在我县有些困难, 后来请了中国知网老师到贵定县授课, 通过演示查资料, 编辑技术明白纸, 下视频, 并上机实际操作, 让农技人员感受到书屋资料的全面, 能提高业务技能, 在工作上有很大帮助, 农技人员对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越来越感兴趣, 使用量和下载量也大量增加, 现在不用督促, 大家都自己会在书屋里查找需要的资料。

培训过后, 我也教我们局长怎么用书屋, 领导同样感觉书屋很好, 对农业工作很有帮助, 也重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就把网络科技书屋使用作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考核的重要指标, 对使用较少的农技人员先警示, 再不用“书屋”加强学习, 就不再聘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技术指导员。

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培训到现在, 我县年使用书屋次数为达到2万多次, 下载资料3 000份, 编辑技术明白纸上100多份, 通过积极运用网络书屋查找资料,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农业生产问题600多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已经在基层农技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农村政策咨询、开发新兴产业、畜牧兽医、农广校、农机作业等各个方面, 涌现出近百个应用典型案例。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方面, 我是负责此项工作的, 对于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作用, 深有感触。省农委给我县安排了3套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 要求设备安装在乡镇, 但乡镇农技推广站人事不归县局管理, 又无检测工作经费, 乡镇农推站的工作主要是围绕乡镇政府中心工作,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新的东西感触陌生, 有抵触情绪, 又无工作经费。没钱, 没人的工作难开展, 为完成上级部门的检测工作, 较好地完成检测任务。通过网络科技书屋学习到一些先进县、市在乡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点经验, 先选了一个蔬菜发展比较好的乡镇———定南乡, 由我们协同乡镇农技推广站选了种植大户检测, 检测合格的出具检测报告, 种植大户有了检测报告就到贵定县中小校, 贵定师范, 监狱, 超市, 远的到贵阳、两广销售蔬菜, 有检测报告的蔬菜很容易卖了, 尝到甜头的种植大户现在只要卖蔬菜, 都要找乡镇农技推广站要求检测, 如果乡镇农推站推说有事, 种植大户 (有的是县、乡人大、政协代表、村领导) 就去找乡镇主要领导要求农推站履职, 乡镇主要领导安排了一个固定检测人员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定南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已顺利开展, 年检测蔬菜样品数500多个, 帮助菜农年销售蔬菜3000多t, 实现销售收入1 000多万元。通过检测工作的开展, 并引导菜农使用按标准化、规范化组织生产, 提高农业生产者和经营户的素质, 从源头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在技术培训方面, 县果蔬站农技人员在书屋里下了载了葡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视频, 并刻成光盘送给农户, 帮助果农购买防病虫害的果袋。2013年葡萄亩产达2 500kg, 亩增产600kg, 产值亩增2 500元, 10个示范户共增25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在水稻病虫害方面, 贵定县盘江镇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罗咏梅2012年5月初在本镇发现检疫性有害生物稻水象甲以及稻飞虱和稻秆蝇等害虫危害, 及时上报引起了省州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同时罗咏梅与中心的农技人员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查找资料, 根据盘江镇虫害发生的虫口密度和害虫的具体生活习性, 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达到了防治效果。按照资料的要求动员农户进行普防联防, 防治效果良好, 稻水象甲既没有捉到虫也没有发现新的取食斑。稻飞虱虫口密度、稻秆蝇虫量明显下降。

在农村政策法规咨询方面, 2012年8月, 贵定县引进河南省开封七彩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并入驻我县旧治镇黄土村, 主要发展现代农业, 需建设供港蔬菜基地800亩, 县果蔬站技术员杨先青及乡镇干部在做工作中, 该村农户对土地流转中一些法律法规及政策不是很了解, 向我们进行咨询, 在答复农户时, 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中查找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法规, 向农户进行详细的解说, 同时给农户讲现代农业发展前景, 该村农户都表示非常支持项目实施, 目前该项目正紧张有序的开展中。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 贵定县云雾镇引进“铁皮石斛”种植, 开始对该作物一点不了解, 该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李家勇通过科技网络书屋查询, 在里面找到了这方面的相关知识, 及时把学到的知识培训种植户, 使之掌握了种植技术, 保证了铁皮石斛新兴产业发展, 成为当地农民群众致富新门路。

在农业机械作业方面, 贵定县盘江镇的红旗女子机耕专业合作社积极运用网络书屋查找培训资料, 解决生产问题, 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由于今年前期雨水较多, 后期干旱, 造成了辣椒、南瓜等蔬菜出现枯萎现象, 盘江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如民和技术人员到网络书屋中查找了相关文献, 并按照文献的技术指导平整沟渠, 积极组织群众进行联防, 使病情得到了控制, 有效地减少了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损失。

在农广校教学方面, 在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工作中, 县农广校教师余其菊通过“网络书屋”查阅各种相关技术资料和先进教学方法, 并结合本地生产需求, 编制出多种培训教材进行教学, 提高了培训效果。

在畜牧兽医方面, 云雾镇农业服务中心余其健说,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对他的帮助很大。作为基层乡镇兽医师的他经常到种养户家中出诊, 一次在出诊的过程中遇到了犊牛血尿的问题, 在查看了书屋里“犊牛血红蛋白尿病的初步探讨”一文后, 根据上面的知识, 很快治好了该农户的牛。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素质分析 篇7

1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高素质的重要性

资料表明, 近30%的农民不认可农业科技成果加配套措施项目。从这一角度来看, 农业技术成果的不被接受与应用已经发展成了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同时, 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民收入的增加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其关键环节就是农业推广。

农技推广人员在农业领域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同时, 对科技成果的传递与应用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就对这些人员的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义务集中在完成我国农业发展的任务, 而其所扮演的角色可以总结为农业技术的接受、携带以及传播载体。要想在短时间内实现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变成实际的生产力, 那么推广人员就必须要发挥出自身价值。农业技术推广的工作内容相对较繁杂, 且任务艰巨, 这就需要推广人员有着良好的职业素质, 因为这是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提升推广工作质量的基础。

2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现状

2.1 人员结构不合理

调查表明, 现阶段, 国内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中只有少部分是大学毕业生, 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约占29%。由此可见, 拥有较高学历的推广人员数量有限, 而在职进修人员更是少之又少, 最终造成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始终提不上去, 而先进知识理念的更新速度也无法满足工作需求。尽管在一些行政与事业部门招聘了持有高学历的推广人员, 但这对于整个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素质的提升作用不大。

2.2 人员配备不合理

近年来, 尽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广招推广人才, 但研究资料显示,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内的大部分人员都是助理级职称或无职称。而且既有职称同时又有推广工作经验的专业型人员更是凤毛麟角[1]。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性质及其内容来看,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同时具备专业能力与工作技能, 但实际上国内的这类人才却十分短缺, 所聘用的人大多是素质低下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此外, 从事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毕业于正规的农业专业, 而是通过其他多种途径, 如就业安置、分配等获得的入职资格。从这一角度看,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难度要很大[2]。

2.3 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为基层部门缺少足够的资金, 加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本身较为复杂, 造成从业人员很难参加相关培训, 进而使知识更新速度逐渐变慢, 职业素质水平也很难提高。虽然农技人员数量多, 然而却因为长时间缺少高等学历毕业生的融入, 导致他们的学习能力滞后与知识更新无法满足工作要求。不仅如此,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内容也较为有限, 且服务方式单调, 和高质、特色性的农产品水平之间尚有较远距离[3]。

3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的措施

3.1 推广农业体制

推广农业体制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根据国家已有农业政策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并借助现行先进方法与理念为推广工作的实施提供保证。此外, 要进一步推进农业推广体制的创新发展, 根据地区的发展实际采取相应的推广对策[4]。另一方面, 在管理过程中融入创新元素。按照相关管理规范, 健全新时期下的农技推广体制, 将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应用到实际管理工作中, 保证推广人员人数与资金。

3.2 强化队伍建设

农业推广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农业推广人员的鼓励力度,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推广培训学习中, 提升其自身素质。同时, 农业院校也要准确掌握市场的发展方向与需求, 挣脱固有推广理念的束缚, 进一步加大对专业课的投入。同时, 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此外, 要尽可能任用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提升该项工作的专业性[5]。还要构建多元化的推广机制, 并加大对农民的农业技术推广宣传力度, 使其可以深入认识这一工作, 并主动配合。

3.3 完善培训机制

根据不同时期下的不同需求定期进行技术培训, 对从业人员实施二次教育。在培训过程中可以将“送出去”与“请进来”培训方法进行有机的联系。同时, 还应尽可能地实施集中性的培训模式, 提升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能力。此外, 农业技术推广单位还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 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培训学习, 使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推广知识。而农民培训方法问题上则要引入先进的理念,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方法, 以此来提升农民的素质。

4 结语

实际上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还是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途径。但现阶段, 我国的农业技术信息推广工作中还存在着多种不足, 突出表现为农业科技展工作人员素质低。所以, 在未来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 相关部门必须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力度, 推动农业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昌, 王俊杰.现代农业发展与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10 (21) :71-72.

[2]许朗, 朱明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成果, 2013 (17) :39-41.

[3]李水山, 梁小伊, 陈晓梅.日本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创新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28) :78-82.

[4]李维生, 等.构建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0-22.

农技推广人员 篇8

2015年8~12月开展了农技员个人调研, 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法。 调研的对象包括27个省份 (含直辖市、自治区) 、884个区/县, 共有10 627个农技人员参与。

2 调研内容

2.1 个人基本情况

按照性别比例划分, 参与调研的农技人员中, 男性为6 822人, 占64.19%;女性为3 805人, 占35.81%。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男性居多。

年龄结构:年龄在20~29岁810人, 占7.62%;30~39岁2 962人, 占27.87%;40~49岁5 124人, 占48.22%;50岁以上1 731人, 占16.29%。其中, 40岁以上的占64.51%。农技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

职称平均占比:初级职称2 579人, 占24.27%;中级职称4 950人, 占46.58%;副高级职称1 593人, 占14.99%;正高级职称145人, 占1.36%;无职称1 360人, 占12.80%。 大部分农技人员职称为中级职称, 其次是初级职称, 副高级及正高级职称的偏少。

注:平均排名越小, 比重越大 (平均排名= (Σ (人次×排名位数) ) /本题填写人次)

调研的县/区农技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的时间:5年及以下的1 822人, 占17.15%;5~10年的1 431人, 占13.46%;10年及以上的7 374人, 占69.39%。 从事农技推广工作10年及以上的人数最多, 表明大部分农技人员长期甚至可能终生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参与调研的农技人员中, 日常工作地点在市区 (县城) 的有4 923人, 占46.33%;在乡镇4 592人, 占43.21%;在农村1 112人, 占10.46%。 绝大多数农技人员日常工作地点在市区 (县城) 、乡镇, 在农村工作的农技人员很少。

学历情况:学历初中及以下339人, 占3.19%;高中或中专1 620 人, 占15.24% ; 大专4 192 人, 占39.45% ;本科4 214 人, 占39.65% ;研究生262 人, 占2.47%。由此分析, 农技人员以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居多。

参与调研的农技人员中加入合作社或公司, 占2.61%;没有加入合作社, 占97.39%。由此分析, 目前已有少量农技人员多元化发展, 从技术服务转型为经营服务或者兼顾经营服务。加入合作社的农技人员身份多样。其中, 顾问占1.82%;理事长占35.27%;技术与管理指导员占1.09%;监事会成员占5.82%;监事长占1.09%;理事占29.09%;秘书长占1.45%;普通社员占20.36%;执行监事占4.00%。由此分析, 加入合作社的农技人员身份为理事长、理事、普通社员的居多。

2.2知识更新情况

2.2.1知识更新途径不同知识更新途径排序、人数及比例如表1所示, 计算平均排名, 由前到后依次是: 会议培训 (2.38) , 函授进修 (2.96) , 同事传授 (3.15) , 报刊杂志 (3.24) , 广播电视网络 (3.61) , 其他知识更新途径 (5.35) 。 最主要的知识获取途径是会议培训和函授进修。

2.2.2 参加培训情况如表2所示, 调查2010~2015年农技人员参加培训的情况 (10 623人参与此项调查, 另外4人此项提交空白数据) , 参加省级培训的占82.37%, 近5年参加省级培训的农技人员中, 绝大多数参加省级培训次数为1~5次。 参加市县级培训的占97.87%。 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1~5次, 10次及以上, 6~9次。 农技人员参加一周以上培训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1~5次、6~9次、10次及以上。 参加一周以内培训按人数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1~5次、10次及以上、6~9次。

多数农技人员对参加的培训感到满意, 一小部分农技人员感觉一般。 农技人员参加培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参加培训的机会少, 培训内容实用性、针对性不强, 在实践中应用不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培训结束后缺乏后续服务, 知识难于转化为生产实践;培训内容不能够满足农民需要, 培训目标与农民的需求脱节, 重复性培训太多, 针对性不强;培训教师不接“地气”、照本宣科, 脱离实际, 实用性不强。 建议农技人员给农户开展培训, 结合农户生产实际需要, 培训结束后, 及时提供生产指导, 效果会比较好。

2.2.3 新型知识获取方式农业科技网络书屋项目团队于2015年1月组织全国农业专家开发“农民科学十万个为什么”, 有针对性地回答基层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使用电脑、手机、平板电脑可随时随地查到解决方法。 调研的绝大多数农技人员认为这种服务模式很好, 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实现了资源共享, 形成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的立体化、高效化、全天侯和无盲区传播。 少量农技人员认为:1) 这种方式可以解决一些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提升业务能力, 但是要和各个地方的实践相结合, 因为农业生产中的问题较复杂, 受环境条件等影响较大,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发挥作用。 2) 这种服务模式为广大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等提供了海量农业新品种、 新技术等知识信息服务, 但是对于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随时可能提出的各类个性化疑难问题, 需要一支长期在线的农业专家队伍提供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 实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3) 此种服务比较先进,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一些基层人员来说工作地偏远、无网络信号, 手机上网费用太高。

2.3 推广服务情况

2.3.1 试验示范情况10 623 人参与了农技人员试验、示范情况的调查 (另外4人提交空白数据) 。 每年2次以上3 471人, 占32.67%; 每年1次3 875人, 占36.48% ;每两年或两年以上1 次1 652 人, 占15.56% ;没有试验、示范的有1 625人, 占15.29%。 数据分析发现, 试验、示范每年1次或者2次以上的农技人员人数居多。

2.3.2常用服务方式提供现场指导服务有9 334人, 占87.83%; 提供咨询培训服务有8 395人, 占79.00%;提供发放资料服务有8 324人, 占78.50%;提供技术承包服务有2 116人, 占19.91%;提供其他服务的有314人, 占2.96%。 数据分析发现, 农技人员常采用的服务方式为:现场指导、咨询培训、发放资料。

2.3.3 入户和到田指导情况10 621 名农技人员参与了此项调查 (另外6人提交空白数据) , 经常主动调查农户、示范户农业生产情况, 并提供技术指导的农技人员有7 042人, 占66.30%;单位有组织时, 入户到田指导的农技人员有1 506人, 占14.18%人;农户、示范户垂询时, 入户到田指导的农技人员有2 009人, 占18.92%;其他情况为64人, 占0.60%。 由此可以看出, 多数农技人员经常主动调查农户、示范户, 并提供技术指导。 针对农技人员是否有作为主讲人对农户进行培训的经历开展了调查, 结果显示, 多数农技人员有主讲经历。

2.3.4 农户主动咨询的频次及培训情况调查了农技人员关于农户主动向其咨询农业生产相关问题的频次 (周) , 10 621人参与此项调查 (另外6人提交空白数据) , 1 702人反馈农户一周主动咨询5人 (次) 以上, 占16.02%;2 246人反馈农户一周主动咨询3 ~4 人 (次) , 占21.15%;5 655人反馈农户一周主动咨询1~2人 (次) , 占53.25%;1 018人反馈一周内基本没有农户主动咨询问题, 占9.58%。 由此分析, 农户主动咨询的频次多为一周1~2人 (次) 。 针对农技人员是否有作为主讲人对农户进行培训的经历开展了调查, 结果显示多数农技人员有主讲经历。 作为主讲人对农户开展培训主要内容的是农业生产技术培训, 农业政策或法律法规宣传与讲解、农产品市场信息介绍、农资信息介绍。

2.3.5 农技推广过程中困难调查了农技人员在农技推广过程中的主要困难, 由主到次依次是7 063人反馈推广资金不到位, 占66.47%;7 036人反馈农民接受新技术能力差, 占66.21%;5 029人反馈推广工具过于陈旧, 占47.33%;4 455人反馈管理体制不顺, 占41.93%;376人反馈有其他困难, 占3.54%。

2.3.6 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遇到的难题调查农技人员, 服务新型经农业营主体的难题主要有:1) 农技推广人员自身业务能力能否匹配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 农技推广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能够更好地衔接, 也就是高校教授专家、农技推广服务者、农业经营主体、农户如何高效地传递技术信息, 确保技术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农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基层农技推广没有自己的阵地和现代高效的办公设施, 现代农技推广技术和信息无法及时掌握和传播, 无法将最新的科技信息传递到农民手中。 新技术、新试验、示范无法进行, 影响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实效。 农技人员建议:1) 加强技能培训, 并应用于实践。 2) 多引导农民进行市场分析, 不要急功近利。 3) 多寻求政策方面的支持, 多以家庭农场、 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农业企业为主体。 4) 多获取政府资金的支持。

2.4 急需的实用技术及技能

由表3所示, 农技人员急需种植业的实用技术是病虫害防治技术、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储藏保鲜技术、果树栽培技术、苗木花卉栽培技术;急需的养殖业实用技术由主到次依次是疫病诊断与检疫防疫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猪养殖技术、家禽养殖技术、肉羊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奶 (肉) 牛养殖技术;急需农机方面的技术是故障诊断维修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保养技术、作业技术。 急需乡村旅游方面的知识主要是服务礼仪和餐饮服务常识; 农技人员管理类需求比重由大到小依次是:经营管理, 组织管理, 制度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 营销类的需求主要是市场调研方法和营销策略制定方法; 品牌建设需求比重较大的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宣传与推广, 其次是品牌营销模式、品牌产业链建立; 急需的标准化生产知识是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标准化的技术,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我国农业标准化。

由表4可知, 信息类需求较大的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急需的农业产业化知识及技能是产业规划与实施、结构调整与布局、发展战略制定、产业环境分析。 农技人员打算创业, 选择的行业主要是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动物养殖、农产品加工、地方特色食品生产、经营特色餐饮、乡村旅游、经营小超市或特定商品店、农机服务。 农技人员当前的主要优势是有一定经营头脑, 地方特色明显, 有一定消费市场;主要劣势为欠缺相应的专业技能, 受季节影响, 市场波动较大, 相关人员起点低。 农技人员创业前期急需做好市场调研, 创业规划、设计, 熟悉各种资质证照办理流程。 农技人员最需要的经营指导为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其次是优惠、补贴、专项扶持政策, 经营品牌打造;再次是经营状况分析, 政府资助项目申报。

3 研究结论

3.1 农技推广队伍的重要性

农技人员服务于科技示范户、家庭农场主、分散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地农业生产者等, 通过现场指导、咨询服务、组织培训、信息服务等方式提供服务;通过开展培训, 将最新的政策、品种、技术等信息传递给服务对象。 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直接咨询农技人员, 农技人员答疑解惑, 将知识及技能传授给农户, 并指导其进行一线农业生产活动。 农技人员是将农业科技知识传递到基层的主力军, 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角色至关重要、不可或缺。农技人员构成的农技推广队伍非常重要。

3.2 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调查农业县/区单位农技人员整体状况, 农技人员个人情况, 机构调查与个人调查数据反映的基本情况 (年龄、学历、职称、职能等) 趋于一致:农技人员年龄结构老化, 学历本科、大专居多, 初级、中级职称偏多, 大多数职能为农业推广指导人员。 农技人员学历层次不高, 需要参与继续教育学习充电, 不断累积知识, 有了坚固的基础, 才能更容易理解学习并掌握新技术,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农户。 农技人员的农技推广工作绩效考评与职称、工资挂钩。 无论是从服务对象考虑, 还是从自身考虑, 提升个人能力都是很有必要的。

3.3 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农技人员是农业县/区农业单位的主要组成部分, 提高农技人员的能力, 是农技人员个人发展需要, 农业县/区单位人才的建设需要。农技人员能力提高, 间接带动农户发展, 有利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进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4 能力提升的紧迫性

农业企业、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服务对象已经出现, 农技人员掌握的传统技术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的服务对象的需要, 农技人员需要学习并掌握经营管理知识及技能, 在为他们提供服务时, 才能胜任工作。 通过个人调查发现, 部分农技人员已加入合作社担任理事长、理事或其他身份, 转型成为了经营管理者, 农技人员需从技术型人才转化为兼顾经营型人才。

3.5 能力提升的方向

3.5.1 技术服务能力提升在种植业方面需要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病虫害防治技术、 设施农业栽培技术、经济作物栽培技术、蔬菜栽培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储藏保鲜技术、果树栽培技术。 在养殖业方面需要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疫病诊断与检疫防疫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生猪养殖技术、家禽养殖技术、肉羊养殖技术、水产养殖技术。 在农机方面需要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故障诊断维修技术、安全生产技术、保养技术、作业技术。 在信息类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科技、农资信息、农业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农业致富。

3.5.2 经营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营销类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市场调研方法、 营销策略制定方法、营销环境分析、产品分销渠道、电商建立与营运、目标市场选择技术。 管理类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经营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建设、人力资源管理。 品牌建设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的宣传与推广、品牌营销模式、品牌产业链建立。 标准化生产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标准化的技术,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 我国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内涵与特性。 经营类方面需提升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 优惠政策、补贴政策、专项扶持政策, 经营品牌的打造, 经营状况分析, 政府资助项目的申报等方面的知识。

3.5.3 产业规划服务能力提升乡村旅游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为服务礼仪、餐饮服务常识、娱乐服务常识。 产业化技术方面需提升的方向由主到次依次是产业规划与实施、结构调整与布局、发展的战略制定、产业环境分析。 创业规划方面需提升市场调研, 创业规划、设计, 资质证照的办理等方面的能力。

摘要:2015年我国农业改革进入深水区, 如何使农业发展纳入国家总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中, 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农技员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任务, 开展农技人员能力需求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概述了开展全国基层农技人员能力提升需求个人调研的基本情况、知识更新情况、推广服务情况以及急需的实用技术, 明确了农技人员需要提升三个方向的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经营管理服务能力、产业规划服务能力。

关于农业技术人员创新推广的思考 篇9

1 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分析

1.1 推广的经费不足

在农业的推广的过程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经费的问题。由于经费的不足,一些公益性的服务,类似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等活动都难以开展。对于这种活动,农民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出钱,所以,这种公益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部分的乡镇不仅仅要依靠自己的创收来弥补支出,而且还要上缴一定的计划任务。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推广部门长期处于一个“无钱养兵和消极打仗”的局面。在相当程度上,农业技术的推广经费不足,所以导致了一些活动无法得到开展。

1.2 推广的力量的薄弱

我国农业技术的设备水平落后,推广单位的技术装备跟不上发展,服务的手段落后,而且大部分的农业技术人员思维能力差、相对封闭,与外界的接触较少,所以导致知识的更新速度慢。所以其在观念的创新、技术的创新等方面都显得相对的不足,这样的情况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科技的推广的要求,这样影响了整个科技的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创新。

1.3 对市场的把握不太准确

市场是整个产品的终端,产品的最终归宿是要走向市场的。于是,这就造成了需求和服务之间的巨大裂缝。这也就导致了乡镇企业的农业技术的推广人员研究不足,对一些具有特色和巨大的市场的农产品把握不够。这样在需求和供给2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裂痕,这样直接影响到了农业技术的推广的实际效果。

1.4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运行整体机制出现问题

由于我国的整体上运行机制的问题,农技的服务大多十分的被动。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等问题存在,缺乏一个有效的制约和监督的机制。这样导致了工作数量上多少的差异和质量上好坏的差异,这样的结果就是有的人没有什么作用可以发挥,有的人的作用很难得到发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整个推广工作的开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变化路径

目前情况看来,传统的农业技术的推广方法已经明显趋于落后,已经不能够满足整个市场对质量的要求。随着农业向着产业化经营方向的发展,农业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向外界提供原材料的产业,而是一个向着加工拓展,并且提高整个农产品的附加值的产业。在这个时候,采取对农产品进行精细加工,对农产品的存储、包装等技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在这一个阶段,农产品由相对短缺的情景走向了基本总量的相对平衡。并且由于其结构性的相对过剩,也将对农业技术推广从需求的领域走向了提高竞争力的境地。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发展

2.1.1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模式创新

其主要的创新方式有2种: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各个推广主体的优缺点,加以组合之后重新利用;对优良技术进行改良,克服一些主体的相对弱点,进行一些模式的优化。

比如政府+NGO(非政府组织)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跑项目,NGO(非政府组织)负责进行实施。在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数量有限、工作方式粗放的民间经常推广这种模式。政府需要给予企业一定的待遇,农民与企业之间签订一定的协议。企业按照一定的标准为一些贫困的农民提供一些科技的服务。这类NGO(非政府组织)的组织代表参与企业的群体与企业进行谈判。当然,也要求NGO(非政府组织)组织与农民进行紧密有效的结合。比如一些专业的技术协会等也是按照上述的机制进行运行的。

2.1.2 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设计

市场机制模式。这种模式具有诸多的优点,可信力强。都是农民亲眼所见,这样更加容易相信同类,所以在接受起来就相对简单;示范户与技术的采用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大体相同,所以沟通起来相对简单。群体效应显著,这样技术更加容易被农民所掌握;农民之间相互进行沟通,这样在群体的参与之下,更加容易使得技术本土化,再这样的情况之下,创新的效果更好;示范户接受了培训,并且为农民进行讲解,从而成为了科技人员,这样更加有利于壮大整个科学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弥补科技人员不足的问题。

信息的加工模式。信息对于农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需要具有可获得性、易获得性、可靠性等特点。对于农民的培训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因此,在进行农业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原来的信息传递的方式,这样才可以建立起来完整的信息传递机制。

3 总结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对于农民来说具有相当巨大的意义,无论是在手段的创新、信息方式的推广等方面都具有相当巨大的价值。其增产无论是对作物的产量,还是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处理,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培养和提升农业人的科学素质,积极推动、引导科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与传播,从而使得整个农业的体系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农技推广人员 篇10

农技人员培训工作即是一项基础工程, 又是一项长效工程, 理应建立起一整套长效的管理和保障机制来“管长远”, 而非就事论事。这其中的组织工作更是培训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所以应在组织管理上进一步下功夫。首先, 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就培训工作制定整体规划, 且此规划主体形式应适应于所有涉农培训, 以杜绝每次培训任务下达后“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的盲目、重复和浪费的组织投入。如培训基地和种类必要性整合, 规划出总的培训要求、指标、班次、对象及人员组成等;其次, 规划下发到各市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由市级根据规划要求和本市情况, 制定培训细则, 并指定市级为培训具体组织实施部门, 下达培训任务, 上报具体培训计划, 且每次培训前都要制定方案, 报省级审批。包括培训时间、地点、人数、课程等细节, 上报省级审查和核存, 重点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 是否结合本地特点等。如有不尽事宜, 随时审改调整。县级则要按省级审批通过的市级培训方案内容, 组织人员参加培训。培训过程中要做到省里随机抽查, 市里随天抽查, 县里随堂抽查, 且要求抽查结果作为考核培训基地、培训对象的重要依据, 并应与项目投入、年终考核等挂钩。

2 从培训基地建设上

培训基地是培训成果好坏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应重点选取, 重点建设。拿辽宁重点班的10个培训基地来说, 条件参差不齐, 尤以吃住条件为甚。因培训还要尽量避开农忙时节, 所以大多都选在夏季或冬季, 所以, 作为培训基地至少应有夏能驱蚊沐浴、冬能保暖抗寒的基本能力。对于参训学员的吃、住、课堂环境等, 达不到培训标准的省、市一定要加强指导和监督, 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培训基地资格, 做到“宁缺勿滥”。比如在今年培训中, 有些基地自身条件有限, 则租、借地点吃住和培训, 也是一种可行办法, 但并非长远之际。那么省、市何不加大力度, 在原有条件较好的基地上再进行投入和完善, 使其成为长期固有的培训基地, 并且只要有培训活动就投给到此类基地进行, 这样保障质量同时, 可更好地管控并且打造出我省的品牌培训基地。同时也起到了“好上加好”而非“雪中送炭”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建立轮训滚动措施。即每个培训基地应有自主特色的授课“品牌”, 把二项或三项主导产业的技术课程作为主要培训内容固定下来, 并经省级审核确认后, 在全省发布公告, 让参训学员自主选择喜欢和有用的培训内容、培训地点, 达到互动、新颖、按需所求的培训新机制。当然, 每次培训课程还都应多元化开设, 做到主辅结合。

3 从培训人员参与上

应做到结合项目、结合需求、结合实际来选派培训人员, 并从追求数量转移到数质并重、质量优先层面。一方面建立起培训人员信息数据库, 以便跟踪调查。每次培训前将本期参训人员名单录入和上报, 据此进行审核和筛选, 防止重点班和普通班人员混报、重报及充数现象发生。另一方面制定全省统一的培训证 (卡) , 逐步推行持证参训、凭证认人、以证签到、用证考评的机制。在上述省级制定的总体规划中, 应规定农技人员每年应参加培训的次数或课节数要求标准, 参训结束时由培训基地或考核小组视本人参训情况审核后盖章, 印章由省级统一内容和制作, 内容应包括时间、地点、课节及达标程度等。并应推行起委派单位考核、培训基地考核、考核小组抽查考核等三方考核机制, 来对参训学员进行管控, 保障其参与度、出勤率和达标要求。

4 从培训课程安排上

培训课程是培训成果好坏的客观需要, 因其直接关系到对学员的吸引度和年度培训计划的达标度。所以, 培训课程应紧密围绕全省近年或近期主推技术开设, 突出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基地特点等, 并以技术培训为主, 国家宏观政策及管理为辅, 同时把农业法律学习、推广方式创新、人员能力提升等基础课程素融入其中。每个培训基地因地制宜设置三项主导技术课程为主打“品牌”, 加上四项普遍推广技术课程, 再结合二项政策理论课程, 最后开设一项实地考察课程, 形成“三四二一”的课程设置模式。且课程设置周期为十二个月, 每月全程滚动开设。全省发布公告的同时, 由学员自主选择喜好上课, 把行政命令式、灌输式培训转变为自由的、新颖的、丰富的培训活动, 并可引导和激发学员参训和学习兴趣, 以提高培训收效。

5 从培训时间安排上

各培训基地应在年初和年中发布两次培训计划。每个培训基地每月开设一班, 上半月用以召生, 下半月用以开班。一期班的培训周期为5d左右为宜, 这样滚动式开班, 并且每班严格限定人数, 按照效果和便于管理角度, 一班定员50~60人为佳, 人数超过30即可开班, 如遇人少情况, 可由省市进行调配或延至下期开班。开设的课程应以精炼为主, 每节课2小时左右为宜, 全天的课程也不宜过满和过多过杂, 不便学员吸收和理解, 只要学员全年能按要求达到培训学时即可。

学员选择上则可自主抽空选择受训时段和喜好上课。随然是根据学员自主选择上课, 但要求其每次参训必须完成一个培训周期, 并按上述内容进行考核、印证。如怕年终扎堆参训, 可以半年或季度作为一个要求期或考核期。这就要求先期把人员培训管理细则等规章制度做好, 并贯彻到每名农技人员身上。这样即避免了统一集中培训时还得考虑农忙、农闲、节假日等客观因素限制, 又达到学员自主、选择自由、设课精炼、便于管控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促动了培训基地的进一步建设, 如条件不达标、课程设置不顺、管理混乱的培训基地, 参训学员必将越来越少, 如不改进, 必将退出培训基地行列。

6 从培训师资安排上

古语言“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 培训师资选择与安排是培训成果好坏的重要环节。省、市、县级相应建立起本级培训教师数据库, 并做到随时发掘、随时更新、随时上报、随时汇总。这里的随时发掘主要是指都师的选择应不拘一格, 只要其有技术在身, 能带动、帮助和辐射周边, 就可列入讲师团范畴, 也就是说都师的选择不仅仅是在农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产生, 基层的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主甚至种养大户都可以授课, 只要其能把新技术、新方法带给大家。这在省里制定的总体培训规划中, 应把培训师资资格标准及选择范围等细化, 做到教科研学术结合、产供销实际结合。就目前培训师资来看, 各培训基地教师都重点依托本校资源, 这样在培训效果上就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全省应统一设置培训师资结构比例, 每期班省、市和本校比例为30%、30%和40%, 其中省、市级为教、科、研各占一层, 本校则可结合自身特点和剩余课程安排, 根据实际引入一名基层有实际经验的人员现场教学。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在平时调研等工作中发掘和积累这样的农业人才, 协助其逐步融入到培训师资范畴当中。

上一篇:中西方元素下一篇:生态环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