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共12篇)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1
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是对高职院校办学质量, 办学水平进行评价的基础,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为工程施工生产一线培养技术应用性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中, 把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技能培养放在首位, 专业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 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累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造就出适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高端技能应用型人才, 形成了专业特色,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运行模式探讨, 以期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1“零距离”就业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对企业的职业岗位进行调研分析, 经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 确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结合专业实际情况, 在传统“2+1”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 针对专业和学生的基本情况, 缩短毕业生就业之后培训阶段, 采用“411”人才培养方案, 学生在学校有一学期综合实训,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建立了一个以“零距离上岗”为教育目标、教育与岗位“零距离”为接口、校企合作教育、工学结合的“411”人才培养模式。
“411”人才培养模式, 4指前两学年4学期传授知识, 培养基本能力, 第一个1是第五学期通过典型工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使其在顶岗实习前具备履行顶岗实习岗位职责的能力, 第二个1指第六学期顶岗实习, 形成职业能力。与传统“2+1”的培养模式相比, “4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点:
1) 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 贯彻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以能力为主线,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合理设计能力培养顺序, 以学生的单 (专) 项专业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 以学生顶岗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能力为本位, 循序渐进”是“411”人才培养模式三阶段的核心理念, 它体现了“41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2) 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
通过对工程实际项目的有效设计, 在将要建立的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室, 采用实务模拟实训教学, 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学习, 可以达到超越情境、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习的效率。“模拟实训, 超越情境”是“411三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理念, 它体现了建筑行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
3) 能力本位, 既是出发点, 又是终结点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 它既是培养方案的出发点, 又是培养方案的终结点。整个培养过程贯穿“项目教学法”理念, 以培养建设工程项目施工职业岗位 (群) 人才为目标。
2 三位一体教育体系互融
专业坚持“以行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质量为准则”的先进教育理念,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以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和学生就业为目标适时地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 参照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 按照“理论教学模块化, 实践教学项目化, 素质教育经常化”的思路, 重构课程体系, 建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体系互交互融的特色课程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内容要求层次清晰、相互配合、主干突出、个性拓展。内容可由不同的模块组成:如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专业技术知识模块及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适当开设的一些人文、社科等方面的选修课模块等。
实践教学板块体系构建要求内容完整, 形式多样, 结构合理, 可操作性强。专业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 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主, 构建了基本技能、专业实训、综合技能素质提高三大实践教学模块, 让学生通过循序渐进、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 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即基本技能实践、专业技能实践、综合实践。在实际教学中, 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毕业生明确的实践能力要素和结构, 将各要素分解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 构成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实践能力素质结构要求设置实践课程模块, 形成了专业操作训练、基本专业技能实训、顶岗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实践环节。实践教学要充分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 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
以强化实践, 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为原则, 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为中心,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互渗透, 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中本专业注重适应工程环境、培养工程意识、工程思维的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近年来我院实训项目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有如下表现:
1) 在传统的实训项目基础上, 突出了计算机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如计算机绘图, 广联达造价软件, 工程管理软件等, 适应了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
2) 施工技术实训中尝试以校内模拟实训和现场顶岗实训相结合的方式;
3) 毕业设计课题与顶岗实习工程项目相结合, 真题实做, 确保了学生设计质量, 加强了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的过程控制;
4) 针对学生的就业岗位需求, 增加《建筑力学与结构》结构施工图识读实训, 进一步增强识图能力;
5) 《建筑材料与检验》、《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加大现场教学的比重, 结合实际工程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感性认识;
6) 将毕业设计修改为综合实训, 使学生“零距离”定岗实习。
3“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根据职业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 以任务或项目的形式设置教学单元 (即学习情境) , 每一个教学单元就是一项真实完整的工作任务或项目, 如以项目施工过程为主线, 以实际工程任务为导向、按技能项目进行构建课程体系, 分解从“阅读图纸→工程开工→基础工程→主体结构→装饰工程→工程竣工验收交付使用”各个施工阶段的岗位技能, 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 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性。
4 结束语
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面向经济需求和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具备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保证。
摘要:新时期的发展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新的教育模式下, 顺应了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要求。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高专教学模式, 结合教学实践, 专业实际, 对专业运行模式进行探讨, 为高职教育的探索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周文生.浅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等职业教育.2007 (23) :44-46.
[2]黄波.“六双”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学平台.2011 (8) :57-58.
[3]杨卫国, 王京.浅谈高职院校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 2009 (14) :15-16.
[4]卓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9 (9) :58-61.
[5]李静.基于SWOT分析的YA职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改革研究[D].长安:长安大学, 2013.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2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时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根据教学实践,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有益的探讨.
作 者:薛萍 张建军 作者单位:薛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西安,710600)
张建军(西安第五建筑工程公司,西安,710048)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7) 分类号:G424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目标 教学计划 开放式教学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3
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指出了其教学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分析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实践性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践教学;高职高专
基金项目:华北理工大学教学教改研究项目(Q1397-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urse
AN Bo1, WANG Ying1,GAO Ju1
(1.College of Qian An,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0644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n Quality Gao Zhua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re pointed out, the necessity of teaching reform is analyzed, and this new mode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discussed.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Quality Gao Zhuan
【中图分类号】TU74-4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建筑施工中的各种施工工程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质量标准,主要安全措施以及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等,具有实践性、综合性、独立性等特点。建筑工程施工涉及知识领域广,对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实践经验要求高,但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其内容陈旧、教法单一、手段落后,缺少实践性,因此,为满足建筑领域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学生从事现场施工工作奠定基础。
为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设立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结合了多年现场工作及教学经验,借鉴了其它院校同类课程教改措施,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方案。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与本科“学科型”教育不同,高职高专教育突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来说,其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在现实教学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
1)教学趋于理论化
目前实践性教学只是依赖于知识结构进行技能训练,脱离工程现场,不能满足建筑工程一线对技术和管理人员的要求[1]。比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假想案例,或提出一个理想化的题目,学生在没有考虑任何外界因素的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只能在浅层次上理解和认识建筑工程,完成的实训模型过于简单化,甚至出现与违背现实的建筑模型。也就是说实践教学太过于依赖理论教学,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
2)教学考核方式不完善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多采用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核方式,对实践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科学的评价标准,缺乏完善的考核体系[2]。
我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考试成绩由课程作业、出勤、实训、期末考试等组成,期末成绩占到70%,也就是说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一次性闭卷考核形式,忽视了实践教学过程的考核,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性,削弱了学生对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3)教学专业设施缺乏
鉴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需配备专业的实训设备和实践教学基地。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教学经费有限,教学设备、实训器材短缺,实训条件跟不上教学规模,不能满足学生实训的需求;另外,实验室管理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演示性实验较多,缺少设计性实验项目,不利于学生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
4)校企合作形式化
校企合作本著培养高端技能人才为宗旨,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过程,但是在具体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很大问题。就学校而言,多数高职院校将校企合作看作是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一种途径,使得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并未做到真正的实习实践的锻炼与学习[3]。对企业而言,只希望学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服务于企业,对共同培养人才并没有太大兴趣,另外,考虑到现场施工的危险性,以及企业信息的机密性,往往不愿与学校有深入的合作与分享。因此,校企合作仅停留在浅层次上,所建实训基地不能很好的服务于社会。
2.高职高专《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我校《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以工程施工现场为实施平台,从以下几点教学改革方案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强化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施工阶段岗位技能标准和学校实际情况,将理论教学实践化,将课堂向工程施工现场延伸,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地结合。
根据建筑施工行业的现状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大纲,努力做到涵盖建筑施工一线及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课程教学重点在于施工工序、施工管理等,让学生知晓施工技术的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施工项目的招投标、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环保及造价等)。比如加大了课程授课学时,将学时由56学时变更为64学时,删除了分部分项工程“装饰工程、建筑节能工程、季节性工程”等设计方面的内容,加大了主要工种“土方工程、桩基工程、钢筋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等施工方面的内容及课程实践内容(见表1),特别强调了施工工程的施工特点、施工参数、稳定性等重要性。endprint
另外改变传统的黑板及挂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强化教学效果。比如采用声、文、图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如施工图片、施工录像等,同时引用Flash动画模拟典型施工案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来辅助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加实践化,提高学生兴趣。
教改后的课程内容更加注重施工的方法、工艺等实践知识的讲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教师充分考虑了施工一线职业岗位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完善实践教学评估与考核机制
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程来说,采取灵活、多元化的评分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做到公平、公正,以便全面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尽量减少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比如说在实践环节考核过程中,将考核重点放在对学生技能能力的掌握程度上,不能只看实验成品及实验报告,更不能以“考试”作为最终评定标准。另外,在实验结束的时候,成立学习讨论小组,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共同提高与进步。
改革了以期末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提升了实践环节的考核比例(图1)。考试成绩由期末成绩、实训成绩、课程作业、课堂出勤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虑进行评定,通过教学改革,实训成绩比例达到到40%,大大降低了期末成绩比例,全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3)引进实训设备,加大实训实验室建设
实践教学效果如何取决于实验室、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如果没有这些硬件实训场所,所有的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2014年建成了集教学、实训于一体的高水平实验室,主要有建筑力学实验室、钢筋加工实验室、水泥实验室、砂石实验室、混凝土实验室、沥青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等实训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的成立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搭建了平台,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课程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
4)加大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高职高专教育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特别推出的,必须服务于社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因此实训基地建设不应仅限于学校层面,应融入企业,实现课堂与施工现场的零距离接触。
由于学生人数多,施工单位怕受影响,导致施工技术现场实习效果比较差。考虑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实践性比较强,为达到更好地实践教学效果,通过我们的不断努力,与一些建筑公司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自2014年以来,与唐山理工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河北科信实德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协议,建立“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了“学生走出去”、“校外人员请进来”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为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在很大程度上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施工理论知识变得活灵活现,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施工一线的工作打下基础。
3.结束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和实践改变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向工程施工现场延伸,做到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与职业岗位标准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兆银,张长友.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5, 3:100-101.
[2] 張逯见,杨连水.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16):118-119.
[3] 刘勇,杨霞. 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10, 9:30-31.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4
一、实践教学现状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 由于各种原因, 如旧的办学模式、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 尤其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安排出现了偏差, 使高职毕业生在理论上“缺乏理论”, 在技能上“缺乏应用”, 学生的就业空间将越来越小。究其原因, 一是课程体系陈旧, 脱离工程实际, 实践实习课程少, 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训练;二是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认识实习效果不好, 课程实习及毕业实习, 与课程的衔接不紧凑, 针对性不强;三是教材滞后或没有合适的实训教材, 学生的实训凭指导老师安排布置;四是实践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达不到从事工程实际的要求。
二、按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 构建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
(一) 职业能力要求。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学生主要是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等工作, 毕业学生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合格的政治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 基本的人文科学素质之外, 更为重要的应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 主要体现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知识结构上应掌握专业知识、熟悉建筑工程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建筑工程监理、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建筑施工管理和资料编制归档等基本知识;在能力结构上, 具有相应的语言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应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网络收集处理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强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基础能力, 同时具有识图建筑工程图、进行施工测量、进行计算机应用、分析问题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建筑工程进行施工管理等专业基本技能。
(二)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有明确的针对性, 其培养目标就是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职业人才。其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按工作过程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理论够用为度, 培养职业技能来设置。设置原则应遵循以培养技术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任务驱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获取“双证”为标准, 以产学合作为途径。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时, 既有基本技能训练, 又有创新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环节;既要强调对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整体训练, 又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实践教学对应课程。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具有相对独立性, 由基本操作技能, 到专业技术应用技能, 最后形成综合实践技能, 循序渐进有机结合, 能体现由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综合, 从基础到专业, 力求使学生逐步掌握能适应建筑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阶段性和层次性, 构成一个有宽度 (实践教学内容丰富) 、有厚度 (包括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 的结构, 系统性、可操作性强。
(三) 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
实践教学体系, 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 (即专项技术应用能力) 训练和综合技能 (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训练三个模块和职业资格认证模块组成。其中基本技能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 形成基本实践能力, 主要有专业专业认识实习、建筑制图综合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习、建筑材料检测实训和土工实训等;专业技能训练模块用于训练一定的专业技能, 提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如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装饰工程等施工实训、施工现场管理、资料编制与归档、工种技能实训等;综合技能训练模块用于训练综合技能, 如毕业模拟施工实训、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 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突出专业技能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一)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主要通过理论课程的课内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如通过参观、演示、动手操作和实验等方式关以及多媒体课件教学、现场教学等形式) 来实现, 达到训练基本技能, 掌握基本方法的目的。
(二) 注重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
一般能力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校内系列实训实习来完成。实践教学各环节除适应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能外, 还就包括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一般能力 (如收集和处理现代信息的能力、自学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组织的能力等) 的训练, 重点强调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 按职业资格证要求的基本技能为主, 做到基础过关、技能过硬、灵活运用。
(三) 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核心能力, 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和技术应用能力, 在实践内容上坚持由浅入深方式进行, 主要通过毕业顶岗实习和参加模拟建筑工程施工等实践教学环节来逐步完成, 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
(四) 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
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 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围绕其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的典型工作任务, 据职业特征分解为若干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 完成实践教学。
(五) 推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
将职业资格考证纳入实践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毕业前完成岗前培训, 毕业可直接上岗, 同时可让学生在毕业前得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 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 师生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我们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 组织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自行设计和施工, 修建了能容纳近100人进行施工技术实训、施工工种实训和模拟建筑工程施工实训的建筑实训中心, 与建筑材料实训室、土工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CAD实训室、工程造价实训室、工程地质实训室等实训室场相配套, 形成了功能相对完善, 设施齐全, 在市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二) 通过产学合作,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一是弥补校内实训基地的不足, 提供真实或仿真实的实训场景。二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缩短工作适应期。学生通过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 可以接受现代企业氛围的熏陶, 熟悉建筑行业先进的设备、施工技术和工艺, 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 取得实际工作经验, 强化实践能力, 也为学生提供形成综合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的实践氛围。三是校外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准备了条件, 通过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学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发现学校师资培养、专业设置、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计划与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三) 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的培养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程。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 学校应以产教结合为桥梁, 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2、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挂职锻炼,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职业能力。3、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实行轮岗制, 增强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4、从先进企业引进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学校讲座, 充实教学一线。5、从行业聘请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学院作专职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1]杨令芝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新西部》杂志社2008年6期;[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刘小平陈淑娟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中国建设教育》2007
摘要:本文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行业和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按高职教育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要求, 对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实训基地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令芝彭湘华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新西部》杂志社2008年6期;
[2]史忠建高职教育育人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5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中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建筑工程专业中,建筑施工技术是其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课程,涉及众多建筑学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市场在创新型应用人才方面的客观需求,必须转变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理念,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注重建筑工程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课程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树立全新的职业教育观,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就中职院校来说,必须树立以就业为中心的职业教育观,构建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具有模块化特点。具体来说,要全方位分析社会市场与实践实习教学客观需求,综合分析新时期建筑工程行业发展趋势,优化设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科学编制课程内容,使其更加合理,更具针对性,围绕建筑工程具体流程,结合中职学生已有的.水平,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分类,安排好课程内容,确保技术课程建立在工程模块教学之上,并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中心,在该课程教学中,必须构建校外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操作,注重工程指导,促使学生在掌握建筑施工技术理论知识的同时,实践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为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做好铺垫。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基于就业,逐渐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能力是其重中之重。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全方位分析中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个性特征等,围绕职业教育观,构建全新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比如,基础工程施工、商品混凝土结构施工、土方施工,要进一步简化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显现课程模块重点与难点内容,要以工作实践为中心,促使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传授,各方面技能的训练都更加具体、形象,让班级中每位学生都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掌握必要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理论知识与技能。
二、合理模拟施工现场,创设良好的实训条件。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的重要性,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渐提高他们发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一是:模拟施工现场。在学生掌握某些分项施工工艺理论知识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利用其集图片、动画、文字等于一体的特点,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现施工工艺内容,刺激学生感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特别是章节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全方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艺、施工方法等。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作用下,教师可以为学生模拟出真实的施工场景,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观察、发现、分析乃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创设良好的校内实训条件,安排好实习周。中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各方面实际情况,构建仿真实训场所,即教学展示区、实践操作区,前者主要用来展示建筑机械设备、教学模型、新设备等,而后者主要是为建筑专业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操作场地,比如,模板工程、装饰装修工程、钢筋工程。在学习完某章节理论知识后,建筑专业实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认识机械设备,在实训基地中进行必要的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操作结束后,必须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具体规范,让学生两人一组相互验收对方所完成的工作,看其是否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合理安排实习周,特别是在学期结束后,进行整周生产实习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房屋建筑工程类别、工程体量等都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同一时间参观相关的工程项目,比如,多层砖混结构、小高层框剪结构,所选择的工程项目必须具有其代表性,还要考虑一系列影响因素,比如,建筑工程周期、专业教学周数。
三、适当补充教材内容
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围绕章节内容,巧妙地引入对应的工程项目案例,必须符合班级中职学生已有的水平,贴近他们生活实际,选取他们熟悉而感兴趣的素材,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全方位分析身边已建建筑工程实例,比如,工程施工工艺、施工过程控制,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好加全面地了解建筑工程项目各个施工环节的准备、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在每章节内容学习结束后,教师必须适当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施工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时期建筑工程建设局提出情况,逐渐扩大的知识面,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学习该课程。
四、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6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责编 苏 洋)
【摘 要】分析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改革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 课程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064-03
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中央财政支持建设重点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建筑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改革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提高育人质量。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学科性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该课程体系比较臃肿,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不利于培养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高素质人才。因此,需对其进行改革。
二、改革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一)改革的思路
通过职业岗位及岗位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在研究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实践专家的五阶段职业成长模式”的基础上,考虑到各个职业岗位的职业成长阶段,有不同的岗位基本能力、通用能力(关键能力)成长要求,结合高职的可操作性,在学校主要培养前三个职业成长阶段的能力,并为后两个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并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进行方案设计,最终形成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改革的具体实施
1.职业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及岗位能力分析。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岗位调研,得出岗位主要工作职责,并以此为基准,分析岗位应具有的能力,详见表1。
2.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4个工作领域”,即承接任务、施工准备、工程施工、竣工验收。
3.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进行课程开发。“4个工作领域”与课程对接情况详见表2。
1承接任务完成工程招标与投标文件的编制;熟悉施工合同的主要条款、熟悉建筑法规;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13:建筑工程经济
2施工准备参与施工组织管理策划;参与制定管理制度;参与图纸会审、技术核定;参与做好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工作,合理调配生产资源;落实施工作业计划。
3工程施工负责组织测量放线、参与技术复核;参与制订并调整施工进度计划、施工资源需求计划,编制施工作业计划;参与现场经济技术签证、成本控制及成本核算;参与制定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计划;参与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参与制定施工现场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参与制定工序质量控制措施;负责核查进场材料、设备的质量保证资料,监督进场材料的抽样复验。
4竣工验收负责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参与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验收、评定;负责施工资料的立卷、归档;负责汇总、整理、移交质量资料;负责施工资料的收集、审查及整理;负责施工资料的封存和安全保密工作;负责施工资料的验收与移交。 工序质量控制;质量资料管理;质量问题处置;资料收集整理;资料归档移交。课程25:建筑工程资料整编课程
26: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4.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从自由人到职业人的规律、人的认知规律,以及建筑行业的项目特点,将人才培养划分成5个阶段,设计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课程体系,详见表3。
其中,课程27(员级实务)主要针对学生考取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资格证而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是专业主干课程的综合训练,进一步培养施工员等能力。课程28(综合实训)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采用项目化教学完成该实训课程。在学完1~4学期的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与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之后,在第五学期安排课程27及课程28,达到“强化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为第六学期的顶岗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于是着手进行培养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宝鹰特色班”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任务由深圳宝鹰建设集团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设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完成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如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学生真正达到“零距离”上岗,到企业上班之前就已经接受了企业的文化、形象、设备、技术等,大大减少了企业对新职工岗前培训的时间和经费开支。
综上,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改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的做法,重视学生技能的培养,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其中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的课程大部分为项目化课程,所以也称为基于房屋建造过程的“五阶段”项目化课程体系。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真正的“做中学”。
【作者简介】韦清权(1967- ),广西上林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凌卫宁(1967- ),广西北流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7
1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 都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筑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没有达到一体化, 造成课堂教学的单一、单调。随着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课程内容增多, 要求掌握的建筑类信息量增大,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黑板、粉笔, 费时、费力, 如不改革已达不到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同时,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和变化速度是比较快的, 讲授内容也必须及时地更新与补充, 这就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同时, 为了配合学生参加国家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施工课程相关内容需要突出案例教学, 但典型工程案例常常不易获得。若用录像或光盘录制下来则可重复使用, 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成为了可能和必须, 比如土方机械施工、桩基施工、模板工程、防水工程、检测工程等典型工程, 都可以录制教学录像片或购买VCD光盘, 这样, 使学生对工程施工有了更为形象的认定。又比如教师运用电子教案, 省去了教师板书时间, 可以直接在电脑、多媒体上进行操作, 加大了课堂授课的信息量, 教师上课时也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 由于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室, 教师自备的的文字、图片、色彩、动画、视频等效果, 使相对较为枯燥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变得生动, 能高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安排多种实习方式, 增强学生操作技能
为了适应国家对高职高专“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要求, 我课题组成员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实践课程内容划分为课程认识实习、课程生产实习和施工课程设计。
课程认识实习往往课时较少, 可以借助于电子课件或录像进行教学,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教师还可根据建筑行业的区域性发展和学生就业方向的调整, 不断完善和修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件内容。
课程生产实习方式组织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办法。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分散实习的做法是首先发给学生顶岗实习指导书和顶岗实习联系函, 由学生自主找到实习单位后返回建筑教研室顶岗实习联系函, 由实习指导教师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审核和监督。通过分散实习, 可以锻炼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独立的工作能力, 有效解决实习工地难找、群体实习相互干扰的矛盾。但是, 分散实习的学生实习过程监督仍是在专业指导教师监督、控制、指导下有序开展的, 在学院和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教师还加强了学生实习过程中的检查、巡视、指导, 同时要求学生按时递交实习分期总结报告、实习周记;实习后期, 教师负责检查实习单位开出的该学生实习情况鉴定。综合考察学生实习态度、实习周记、实习总结、毕业设计和实习单位鉴定, 最终由学生校内指导教师给予综合成绩评定。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 让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同时利于提早确定学生就业单位。生产实习的另一种组织方式就是集中实习, 由学院、教研室、指导教师经过精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复杂的工程项目推荐给选择集中实习的学生, 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建筑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 结合工程实例作专题讲座, 如:技术讲座、安全生产讲座、文明施工讲座等。讲座可以安排在学生将要实习前进行, 地点既可以在学校, 也可以在工地施工现场。使学生学会怎样运用课堂中所掌握的建筑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然后发配学生到各工地的做法。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另一实践环节就是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建筑施工课程设计的题目一般由指导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施工项目组织管理、内业资料的填写及数据处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方案设计等, 这样可使学生有亲临现场工作的感觉, 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就业的积极性。
3 课程内容系统, 交叉科目内容整合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在教学改革和研究过程中, 还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建立怎样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结构体系。关于这一点, 有的兄弟学校也作了不少的研究与探讨, 比如黑龙江省建筑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早在几年前已开始着手研究这一问题。我课题组成员经过和兄弟院校的交流和探讨, 同时结合东北地区建筑市场就业人才需求情况, 我们发现原有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对于课程重点内容进行了归纳、分析、整合。
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施工课程结构仍划分为两大部分, 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应用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主要包括土方工程、桩基础工程、模板工程、钢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防水工程和装饰工程、工程检测等施工技术;专业应用知识则包括建筑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地下工程施工设计、内业资料整理、工程案例分析等等。专业基础知识有相通性, 教师讲授时要注重归纳总结。比如:在讲述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涉及到其他工种工程有模板工程、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无论是房屋建筑施工过程、装饰装修过程还是建筑安装工程的模板, 对模板工程的基本要求、设计原理与安装方法是相通的, 不同的是构造以及不同施工规范要求而造成的模板工程的差异。专业应用知识有方向性, 教师讲授时应注重案例讲解、实例分析。比如:在建筑工程活动中, 钢筋的加工、焊接、安装等都没有差别, 不同的是不同工程适用不同的质量验收检验标准。混凝土从试验、制备、运输、浇筑、到最终养护等施工工艺过程, 在不同工程现场都是大同小异的, 可结合不同工程规范或是不同工程案例进行课程讲授, 如果将这种相通或近似的施工过程进行统一的讲解, 学生易于快速掌握, 学时也会大大的缩减。
综上几点关于课程结构的调整, 已经很好地应用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之中,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具有推广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志明.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9) :10-13.
[2]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5) :35-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JGJ73-91)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8
1《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一般采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参观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随着施工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高职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职院校对学生培养的定位和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 这种教学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弊端, 主要表现在:
1.1 教材没有完全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理论知识多, 缺乏系统经典的实践案例;内容相对滞后, 更新速度较慢。
1.2 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方法单一, 师生之间缺少互动,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1.3 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 实习基地少, 实训时间短, 使学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2.1 构建课程体系, 改革教材内容
基于“项目导向、按工作过程实施、学训融合、层次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思想是:以体现“就业需要→确定岗位→确定能力 (技能、技术) →确定知识模块→确定课程体系→确定实训项目”的原则。每一岗位的技术 (技能) 能力由一个系列课程教学进行培养, 形成系列交叉课程链。
理论知识的传授, 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在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理论课程体系时, 将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为基础性学习领域的理论课、单项职业的理论课、综合职业的理论课3个阶段, 其中基础性学习领域的理论课是土建类专业所有学生共有的基础性课程;单项职业的理论课是土建专业大类内的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单项知识课程;综合职业的理论课是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综合岗位的能力培养的要求所确定的综合性知识课程, 注重进行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 针对教材内容的滞后性, 不断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结合本行业发展现状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介绍以及新的国家、地方标准、规范纳入教学内容,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2.2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2.2.1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设计包括“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阶段 (即基础性学习领域阶段) 的教学设计、“专业技术与岗位技能”阶段 (包括单项职业能力阶段和综合职业能力阶段) 的教学设计和岗位阶段教学设计四个部分。“基于项目导向、按工作过程实施”培养模式的教学设计方案。
“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 以学校为主体, 充分听取企业意见, 把各岗位通用的、各单项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统一的、反复出现的知识, 构建成“职业素质与专业基础”的课程体系。
“专业技术与岗位技能”阶段的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10余个单项职业,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 根据各单项职业的行动领域,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校企合作构建单项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综合职业能力”阶段的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围绕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涉及的核心能力, 在多个单项职业的基础上, 按照施工员等综合职业的能力要求进行综合培养,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教育资源, 根据各单项职业的行动领域, 以综合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 校企合作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岗位”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围绕培养目标, 充分利用企业教育资源, 引入“双导师制”,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和素质教育环境中、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学习做人做事。
2.2.2 针对本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学生理解困难等特点, 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
在课件中采用了大量的教学演示视频, 如施工图片、施工录像等。图文并茂, 动静结合, 生动形象, 浅显易懂, 增大了信息量, 提高了教学效果。
2.2.3 采用flash动画模拟演示施工过程。
由于建筑工程的施工工期较长, 让学生全程观摩认识整个施工过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flash动画仿真技术模拟演示各个施工过程来辅助课堂教学, 使课堂教学实践化,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地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2.2.4 实行“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
首先是“请进来”, 聘请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课堂授课、举办讲座, 内容主要针对工程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和现代建筑施工中的最新知识,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是“走出去”, 带学生走出教室到实训基地, 对照实物讲解, 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砌砖、抹灰、钢筋绑扎等实际操作, 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直观教学法, 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
2.3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2.3.1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实践性课程采用“通识模块综合化”的课程模式, 这一课程模式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 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体基本的基础教育和技能训练, 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 学习专业知识并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 在此基础上, 缩小学习领域, 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 又具有职业针对性。
2.3.2 加强学生的顶岗实习, 积累工作经验
在校外实习基地或施工单位, 将学生安排到多个建筑工地进行为期20周的顶岗实习。让学生亲临其境, 直接参与建筑施工的各项活动, 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起来, 通过思考与总结, 形成较强的职业综合能力。
通过上述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的改革, 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吴洁.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立体化教学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8.17 (5) .
[2]刘孟良.利用多媒体辅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教学的探讨.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 (4) .
[3]张晓岩.高职《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考试周刊.2009.34期.
[4]吕秀娟.多种教学方法在《建筑施工技术》课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河南建材.2008 (.1) .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9
而BIM技术的出现,正是给建筑行业带来了一次全新的革命。
一、BIM技术简介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或者建筑信息管理(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三维的建筑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具有八大特点: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但是它不是简单集成的数字信息,而是一种数字信息的应用,并可以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大量减少风险。
二、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所面对的难题最主要的是教学设备,教学模型不完善,和施工一线无法实现真正的统一、对接,实现施工现场的“零距离”教学。所毕业的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在施工现场又要从头学起。
在建筑工程类教学中,都希望实现“边做边学”或者“先做后学”的教学理念以及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说能直接接手施工一线的工作,至少能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施工一线的工作。
所以BIM技术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可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先天不足性。尤其是在真实性、实践性等方面,应用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可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与强化问题。
(一)BIM技术在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在教授建筑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构造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授课教师一般都是通过二维图纸,借助PPT等常规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讲授分析,学生通过老师的讲解进行理解、学习。综合考虑现阶段中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这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而BIM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如何构造实际的建筑物以及重要节点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转换成虚拟的模型展示给学生学习。相对于二维图纸,利用现在先进的三维空间立体模型,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次上,会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BIM技术在施工技术类课程中的应用
BIM技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三维可视化。在建筑工程施工阶段,BIM技术可以将复杂工程可视化,利用BIM软件Revit虚拟建造三维立体模型,模拟施工过程,使各专业协调工作。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项目参建方也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从而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施工过程中的返工和整改。
(三)BIM技术在项目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
BIM技术是一种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通过参数模型整合各种项目的相关信息,在项目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进行共享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理解和高效应对,可以在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缩短工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利用这一特性,可将BIM技术融入项目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大大减轻了授课教师的教学负担。
三、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一方面,需要结合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每门课程的特点,利用BIM技术的特点,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科学合理地将BIM自身融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同时,需要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参与当中,避免“看客思想”的产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另一方面,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BIM是一门新兴技术,目前的普及率远远不足,教师自身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所需进行调整,熟练掌握BIM软件的应用。建筑行业的革新不仅仅是由施工一线的现状推动的,还有广大奋斗在高职教育一线的教师。一场空前盛大的技术革命已经来临。
有人认为做个施工动画,画个3D图就是BIM技术,其实不然。BIM是一个整体系统,可以贯穿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BIM技术是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场由BIM引领的建筑业变革已悄然开始。
摘要:在我国,BIM技术还是一个新名词,虽然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许多企业已经有了非常强烈的BIM意识,也出现了一批BIM应用的标杆项目,同时,BIM的发展也逐渐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推动。在现代化高职教育的进程中,建筑行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要求越来越高,而融合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以BIM技术为载体,侧重论述BIM技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建议。
关键词:BIM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黄黎敏,李微.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中的推广研究[J].时代教育,2015(11).
[2]董羽.BIM技术在建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培训,2016(11).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10
由于岩土工程专业范围宽泛、内容繁杂, 如何提高工程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 是从事岩土工程专业教学的教师们面临的现实课题。2010年, 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开展, 以教研课题为依托, 以长春工程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为教学对象和实践对象, 在对国内高校相关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现状调研的基础上, 对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工程认识实习的目的与意义
工程认识实习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第一个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旨在通过实习, 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全面地认识, 了解岩土工程专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与趋势等。
工程认识实习是学生了解和认识岩土工程专业的初始阶段;是实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形成专业思想, 建立专业观念, 培养专业价值, 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过程。通过工程认识实习, 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二、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工程认识实习在勘查技术与工程概论课程学习后进行, 时间为两周, 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理论课程学习结束以后。通过实习对岩土工程实际施工现场进行考查, 与专业概论课程所学专业基本知识相印证,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岩土工程专业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 同时, 通过施工现场的实际感受和认知,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但长期以来, 工程认识实习实践教学存在以下不足:
(一) 实习实施模式落后
工程认识实习组织与实施方式基本沿用传统模式, 即教师包办一切。实习开始前, 实习指导教师到市内一些岩土工程施工工地考察, 落实好实习场地, 准备好一切。实习开始后, 教师组织学生到现场实习, 或教师讲解, 或现场技术人员讲解。整个过程中,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在认识实习过程中, 不少高校都存在这个问题, 教学方法大部分沿用传统的“听—看—记”单向灌输的被动学习, 以教师或现场技术人员讲授为主, 忽视了学生在认识实习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与锻炼 (2)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 始终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提高。
(三) 实习方式单一
实习过程包括实习动员, 参观岩土工程施工现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岩土工程与钻探实习基地, 听校内和校外专家报告, 观看典型的专业工程录像等。学生在实习过程中, 仅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变成了参观实习。不可否认, 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了专业的面向, 知道了未来所从事的行业, 但走马观花的参观, 学生未得到实质上的能力锻炼。单一的实习方式使学生实习兴趣不高, 影响实习效果。
(四) 实习成绩考核单一
认识实习结束后, 学生根据实习内容提交实习报告, 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报告进行考核。实习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习态度和实习质量, 但考核方式过于单一, 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 如部分学生实习态度好, 实习深入现场, 对实习内容掌握较好, 但文字表达与报告撰写能力一般, 报告质量不太高, 导致实习成绩不太理想。
(五) 实习内容体系性不够
实习实践教学过程中, 一是根据实际施工现场实习的内容来组织教学, 二是结合实习基地现有的实习项目现场教学, 最后是专业录像或专题报告。虽然实习内容比较丰富全面, 且基本涵盖岩土工程的各方面内容, 但实习内容安排体系性较差, 未按岩土工程项目的工作流程与专业知识分项组织教学, 学生难以形成对岩土工程专业的认知体系。
(六) 实习时间和成本的制约
每年工程认识实习的时间在6月初到6月中旬左右, 在这个期间, 基本岩土工程施工现场已经比较少了。由于长春冬季比较漫长, 一般勘察在年前已经完成, 来年3月份左右陆续开工, 到6月时, 岩土工程施工基本已结束或接近尾声, 剩下的开工较晚的工程相对较少。
同时, 每年实习开始的时候, 正好也是其它年级实习与大四学生毕业答辩的时间, 时间上有冲突, 尽管实习指导教师会安排好实习进度, 但还是会影响实习效果。
虽每年都精心组织和安排实习, 但由于实习经费有限, 多年来, 实习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可实习经费已多年未涨, 还是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捉襟见肘。
三、教学改革措施
(一) 实习实施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不仅注重其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也注重其交流沟通、社会适应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 。因此, 在实习安排过程中, 为锻炼学生交流沟通、社会适应的能力, 在实习开始前一个月, 告知学生实习任务, 鼓励学生自己联系落实实习场地。在联系实习的过程中, 实习指导教师全程了解实习场地的落实情况, 并对联系到实习场地的学生给予表扬, 并在实习成绩上给予加分;对未能联系到实习场地的学生分析其联系失败的原因, 鼓励其继续努力。
在自主联系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成为了主体, 变成了主角, 发挥了其主观能动性。既锻炼了学生适应社会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也避免了大量学生集中参观同一工地, 造成工地拥挤。自主实习相对分散, 实习单位也相对容易接收, 有利于实习现场的管理, 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同时, 各实习小组之间可以轮换, 丰富了现场实习内容, 提高了实习效果。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指导教师先对施工现场做详细了解并备课, 针对实习工地的施工方法设计好问题, 使学生带着问题实习。学生先对实习场地进行全面了解, 然后根据现场回答实习前提出的问题, 最后教师点评, 并对现场进行讲解, 讲解完后, 学生再实习一段时间。另外, 聘请现场的技术人员针对施工现场进行讲解,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结合施工图进行讲解。
(三) 实习方式改革
在实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要写实习日志, 而且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还要运用自己手中的手机与数码相机拍照与录像, 拍摄下重点的施工工艺、施工设备与材料。一是填充到实习报告中, 丰富实习报告内容;二是在实习结束后考核答辩时, 作为材料汇报, 进行讲解。
(四) 实习成绩考核改革
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 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的考核方法。
形成性考核:第一, 查看学生实习日志每天实时记载的情况, 观察记载学生现场实习时的态度, 遵守时间的表现, 安全意识等。第二, 实习现场提出的问题回答情况。第三, 实习场地联系与落实情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每天实习情况给出平时成绩。
终结性考核:实习报告的质量、口试与实习答辩情况。口试在最后实习结束后进行, 针对实习内容安排口试题目, 做到一人至少一题, 抽签回答。实习答辩则是实习小组根据实习内容做成PPT进行汇报, 并回答指导教师提出的问题。口试和实习答辩现场给出成绩。
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的成绩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实习质量, 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实习现场的实习内容, 提高了实习效果。
(五) 实习内容体系重构
改革后, 将实习内容按岩土工程知识体系进行安排 (见表) , 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建立岩土工程专业的认知体系, 并了解未来自己的学习与工作内容。具体实习过程中根据施工现场调整实习进度与实习内容。
(六) 实习时间的调整
每年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 实习时间尽量与其它年级的实践教学错开, 减少其它实践教学对实习的影响。
四、教学效果
工程认识实习的实践教学改革已在2011级、2012级、2013级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学生中实践, 改革后实践教学操作性较强, 实习内容安排体系性较好, 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学习能力、交往沟通能力得到了锻炼, 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实习效果明显提高。
通过工程认识实习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学习后续的岩土工程专业课程时, 能根据理论知识回忆实习时的施工现场, 理论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说明通过工程认识实习, 学生对现场的施工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注释
11 彭第:《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载于《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年第4期, 第147 -150页。
22 黄菊文、贺文智、徐竟成等:《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载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年第9期, 第165-167页。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实践教学
1 现状分析
1.1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到位
随着全国高职示范院校建设的推进,各高职院校均依照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适合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制度,政策跟进比较快,着实振奋人心。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遇到很多现实问题,如: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专业发展有先有后、教学硬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能及时补充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进度拖后。
1.2实践教学开展不够深入
在实践教学进行中,有些老师以为开展一次综合实训就是对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或者到工地上参观两周就了事,其实这远远不够。实践教学是讲究层次性的,是一个长时期的推进,而不是一两个月就可以完成的。
造教师企业锻炼少,动手能力不足是实践教学开展不深入的另一个原因。很多高校老师都是从大学毕业然后到大学任教,没有企业锻炼经历,造成本人动手能力的严重匮乏,又加上教材知识的落后,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也就力不从心,甚至不敢深入。
1.3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参与教学不够充分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中,校企合作是公认的正确方向,校企合作的成果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个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成绩,这就使得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上流于形式,仅仅是签定一个合作协议了事,而企业根本不参与任何教学改革工作,实践教学也无法利用企业资源,高质量的开展顶岗实习工作。
2 构建措施
要科学的构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深刻的明白实践教学是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能延伸课堂理论教学,促进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变。为此,学校、各教学系、各专业课教师以及广大高职学生都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共同构建一个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2.1学校政策层面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离不开学校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作为高职院校,要以深入教学改革为目标,一切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出台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科学构建的政策。并支持实践教学开展,在软件、硬件上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2.2教学单位层面
(1)深入开展专业调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培养施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而具备哪些核心技能的人才才是企业需要的,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内容的来源。所以,各教学单位要组织本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归结出企业需求的人才规格,这才使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有针对性。
随着专业调研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路径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也促使我们第一时间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实践教学实质内容和各部分所占比重,如:如果就业市场上对于资料员的需求增加,我们就要考虑增设专门的资料管理实训课程和针对资料管理的顶岗实习,以扩大学生的就业岗位面,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2)科学合理的实训实习管理办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否科学可行,是否能顺利开展实践教学,首先要取决于制度是否先行。没有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开展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使得本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名存实亡。比如: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针对毕业顶岗实习,专门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顶岗实习报告撰写细则》、《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管理细则》等配套制度,对顶岗实习中所有的参与者,即学生、辅导员、企业指导老师、学校指导老师等均有相关条文规范,并且详细的指出顶岗实习报告应包括哪些必要的内容,如果学生不认真对待,是不可能蒙混过关的。
(3)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绝不能一味靠校外基地,而要结合起来。一些能在校内完成的实训项目,如: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工程测量等,要尽可能购置相关设备软件,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而对于一些综合实训项目,如施工技术综合实训、施工组织综合实训等,要尽可能到施工现场去进行,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校外实训基地数量和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如果一个实训基地施工不规范,设备不齐全,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是不可能配合好学校开展综合实训,也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3任课教师层面
(1)注重培养自身动手能力。想要出色完成实践教学,首先要有出色的老师,既懂理论又能动手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立体化,在实训中有效的针对真实工作环境展开实践教学,在施工现场教学时更好更快的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所以,专业教师应开展“双师”教师培训,如: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校给与一定政策支持;到先进兄弟院校培训、学习、进修等。
(2)编写适合课程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现行的教材都普遍落后,其中的很多理论知识已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能固定于课本上,而要把眼界放开,更多的从工程实际出发,把最先进的东西带进课堂,并将这些东西融会贯通,编写出更适合实践教学的配套教材、实训手册等。
(3)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以往的考试全是书面做答,只是纯理论东西的考核,而且很多老师习惯于考前串讲,划重点等,使学生对于考试完全是一种应付心态,考试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加强技能考核所占的比重,一些课程甚至可以完全采取技能考核,如:AutoCAD、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资料管理等。
2.4学生层面
作为学生本人,是我们教学改革服务的对象,但学生并不能是被动的,我们要想办法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积极性,凸显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如:经常与毕业生联系,进行就业回访,让他们从自身的成长历程出发,为实践教学开展出谋划策,对我们已经开展过的实践教学进行评价,让学生有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肖文涛,张西平.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3]贾云龙,委玉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系统性设计[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作者简介:
杨昆,男,出生年月:1982年2月,籍贯:河南夏邑,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刘双双,女,出生年月:1983年12月,籍贯:河南商丘,职称职务:助教,研究方向:施工管理与教育教学,学历:本科,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改革 篇12
1 课程设计理念的改革
(1)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在分析归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 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建筑施工企业行业工作需要及时修改教学大纲, 确保毕业生满足市场需求。
(2)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序化, 以典型图纸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单层排架预应力屋架厂房结构等项目施工为线索组织授课, 根据实际建筑分项工程把《建筑施工技术》内容分模块教学, 使学生将支离的施工技术课程每节内容完整地建构在真实的施工项目上。
(3)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筑施工技术》是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核心内容是建筑工程中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以及检验方法。我院是通过校内实践操作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校外实习提高学生的整体施工管理能力、以及通过案例教学对比启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说, 地基基础的加固有很多方案, 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出几个方案进行对比, 选出最优方案。
2 教学模式的改革
行动导向的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综合考虑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环境等因素, 采取工作目标导向、教学任务联系生产实际 (工学结合) 、理论与实训 (实习、大作业) 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法, 打破了学科式课程的教学体系, 突出工作过程与工作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有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综合性强、但逻辑性不强, 知识支离分散, 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课本上的内容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本课程教学内容和高职学生的特点, 对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为目的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主要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主要是引进真实的工作过程来进行教学, 也就是使用与校企合作开发的建筑施工技术教材, 在施工现场, 拿企业实际的建筑结构施工图纸来讲授, 让学生先理解构造做法、施工工艺, 然后让学生自己制定一个施工方案, 编写施工组织, 进行现场指导施工, 最后师生共同对施工方案的评定。最终实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教学内容任务化, 课程教学项目化, 理论实践一体化。 (2) 小组讨论法。教师在课堂上提出几个讨论题, 学生分组准备并派出代表在班上发言, 不同观点之间可以展开争论,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如果统一不了, 不同的观点可以允许存在, 以后继续讨论, 甚至保留。例如对施工方法的讨论。学生规模为40人, 采用分组学习方式。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以上两种方法以外, 另外还有现场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4 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4.1 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是越来越重要, 教高[2005]“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 大力加强实践教学不断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不断拓展校际之间, 校企之间的合作教育,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验室教育为推动实践教学, 教育部将其作为关键性评估指标。生产实习是《建筑施工技术》这门课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的一环, 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可缺的。
4.2 目前生产实习教学存在不足
(1) 生产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一般情况提供生产实习现场的施工企业均推行了项目责任制, 项目经理基于时间, 进度以及安全, 管理等方面的考虑, 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因此, 实习教学资源相对紧缺。 (2) 生产实习深度不够施工单位较少认真指导学生, 大部分学生在实现工地只是到处看看, 并没有真正学到东西。 (3) 实习内容不全面。 (4) 生产实习过程中指导和管理工作欠佳。
4.3 生产实习教学改革措施
4.3.1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教学基地
通过协议, 以校企联合的方式, 双方互惠的模式建立了实习教学基地, 校方为企业优先输送优秀学生, 在人才培训委托培养、课程进修、技术咨询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提供方便。
4.3.2 实施多环节的实践实习教学
研究和制订实践性实习教学计划, 确保实践实习教学占教学总时数的50%以上;编写切实可行、富有实效的实践性教学大纲和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同时建立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加强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4.3.3 实现多种教学模式也是教学改革措施
(1) 课程分项实践教学模式, 此模式是采取边讲边做的方式进行, 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将较大的实训项目分解成若干个能在1~2次课完成的实训项目在校内的实训场内完成, 实现讲做结合的实训模式, 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2) 校内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是在学生完成课程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分项实训之后进行的, 是将各分项目进行合并, 合并项目的大小根据实际的实训场地进行设计。 (3) 校内模项目拟实践教学模式此模式是以场景模拟、项目虚拟、训练真实为基本模式。利用学院现有的场地条件, 购置或自制实训所需的施工设备, 在校内建立模拟的施工现场, 以完成相关实训课题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了本课程所必备的实践操作技能。 (4) 校外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 既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要,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为学生就业和施工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创造了条件。通过顶岗实习, 使学生基本熟悉所实习岗位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 基本能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一般问题。
摘要:论述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建筑施工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的方法, 摆脱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提出课程设计新的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与施工现场相结合,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以便培养建筑工程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从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理念,教学方法和模式,生产实习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教学改革】推荐阅读: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06-21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分析08-29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技术05-10
房屋建筑工程节能技术05-20
经济预测建筑工程技术08-07
建筑工程检测技术08-24
建筑工程的防水技术09-21
建筑工程技术实习总结09-02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答辩09-11
建筑工程技术简历范文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