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浓度罗哌卡因(精选7篇)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1
妇女在分娩过程中的疼痛和紧张可引起肾上腺素升高、导致血压增高, 子宫收缩受抑制、盆骶肌抽缩使胎头下降受阻而延长产程[1]。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 广大农村产妇对减轻分娩疼痛的要求日益增强, 在国家医疗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医者的重要任务, 因此, 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分娩镇痛方法, 是基层医院医生应尽的职责。当前有笑气吸入、腰-硬联合麻醉 (CSEA) 和硬膜外麻醉等多种方法, 已广泛用于临床麻醉[2]。笑气吸入和腰-硬联合麻醉 (CSEA) 所需的医疗条件与经费都较硬膜外麻醉高, 可能发生麻醉并发症的机率也比单纯硬外麻高。0.10%浓度的罗哌卡因硬外麻醉成功使用于临床多有报道。本研究为观察不同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麻醉 (PSEA) 对产妇无痛分娩镇痛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2009年4月至2011年2月将我院进行产前检查, 血压、心电图正常、双下肢肌力5级, 排除合并重大身体疾病者与高危的孕妇, 并且自愿接受调查的孕妇12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产妇平均年龄27~28岁, 以20~29岁年龄组最多, 最小19岁, 最大35岁。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镇痛方法
产妇进入待产房后吸氧, 监测血压、心电图及SpO2。待宫口开至2~3cm时, 建立静脉通道, 取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硬膜外腔向上置入导管深度3cm, 并回抽确认未误入蛛网膜下腔或血管后, 注入试验量1%利多卡因2mL, 确认无腰麻情况下。观察组从硬外管注入0.15%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L的混合液, 初量5mL, 而对照组注入0.1%盐酸罗哌卡因+芬太尼2μg/m L的混合液, 初量5m L。硬膜外导管与装有镇痛液100mL的电子镇痛泵连接, 开始硬膜外持续镇痛。根据患者身体重PCEA维持剂量5~7mL/h, 必要时追加剂量1mL, 锁定时间15min。宫口开全即停用硬膜外持续镇痛, 分娩完成后追加混合液6m L, 缝合会阴伤口, 术毕产妇离开产房时拔出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显效时间、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新生儿1min、5min的Apgar评分、产妇生命征。镇痛效果评价:优:有宫缩感无疼痛;良:有宫缩时并有轻度胀痛, 可忍受;差:有宫缩时并有明显疼痛, 呼吸急促;追加镇痛液疼痛才减轻;无效:强烈疼痛追加镇痛液疼痛稍减轻仍难以忍受。显效时间记录方法:注入初量完毕开始记时, 每1min记一次结果, 到产妇宫缩时第一次诉疼痛减轻时为显效时间。多功能监护仪自动监测生命体征, 重点记录术前、术后5、30min血压。观察双下肢术前、术后的肌力变化及总产程时间判定麻药对宫缩的影响。
1.4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各项参数以 (χ—±s)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
镇痛效果两组比较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镇痛显效时间观察中, 观察组比对照组显效时间缩短,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见表1。
2.2 Apgar评分
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的1min、5min Apgar评分, 基本都为9~10分, 两组产妇的血压、总产程时间无明显差异,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情况见表2、表3。
3 讨论
当前我国20世纪80、90年后的农村妇女是生育的高峰期, 她们多数是有文化, 对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对减轻分娩疼痛的要求非常强烈, 同时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 使得原来外科禁忌的手术逐步得以开展[3]。这就要求基层医院的麻醉也要跟上当代医学的发展需要, 探讨适合的麻醉技术和方法。产妇由于全身性生理功能降低, 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较差, 患者的合理麻醉镇痛选择也是一个比较矛盾的问题[4]。有报道, 腰-硬联合麻醉融脊麻 (SA) 与硬膜外麻醉 (EA) 为一体, 具备了SA起效快、阻滞可靠、用药量少和EA可连续性、麻醉平面控制性强的双重优点[5], 临床上在分娩镇痛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罗哌卡因低浓度时, 具有明显的感觉和运动分离阻滞特性, 对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小, 对子宫胎盘血流无明显影响, 选择性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的镇痛活性、亲和力较强, 两药经椎管内给药, 能分别与神经纤维和脊髓背角的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协同的镇痛作用[6], 但, 脊麻术后并发头痛平均13%, 其机理认为是脑脊液漏、局麻药物化学刺激、化学性脑膜炎引起[7]。受其启示。为探索安全、有效、经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镇痛分娩方法而开展本研究。本研究结果显示: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行硬膜外麻醉就能产生满意的分娩镇痛效果, 观察组镇痛优良率、显效快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观察组能获得更好的分娩镇痛效果。在总产程、新生儿的1min、5min Apgar评分、对产妇生命征影响等项观察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低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能提供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 0.15%浓度镇痛效果优于0.10%浓度, 是安全、有效、经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分娩镇痛方法,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对产妇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初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 都采用电子泵持续供药的硬外麻醉 (PSEA) , 采用了两种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用药方案;观察组为盐酸罗哌卡因1.5mg/mL加芬太尼2μg/mL混合液, 对照组为盐酸罗哌卡因1mg/mL加芬太尼2μg/mL混合液。结果 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两组的新生儿的1min、5minApgar评分基本都为9~10分, 血压及双下肢肌力无显著差异,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观察镇痛效果中, 观察组比对照组镇痛显效时间缩短, 镇痛效果优良率高,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低浓度的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能提供良好的分娩镇痛效果, 0.15%浓度镇痛效果优于0.10%浓度, 是安全、有效、经济、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分娩镇痛方法, 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关键词:硬膜外麻醉,罗哌卡因,分娩镇痛
参考文献
[1]任朝芝, 刘霞.240例临产孕妇产前教育的调查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9) :1270.
[2]Lim Y, Ocampo CE, Sia ATA.Comparison of duration of analgesiaof in trathecal 2.5mg of bupivacaine, ropivacaine, and levobupivacainein combined spinal epidural analgesia for patients in labor[J]Anesth Analg, 2004, 98 (1) :23-59.
[3]徐旭仲, 余微萍, 金胜威, 等.小剂量罗哌卡因芬太尼脊髓-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0, 12 (21) :753.
[4]Magladery JW, McDougal DB Jr.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 of nerve and reflex activi ty in normal man IIdentification of certain reflexes in the electromyogram and the conduction velocity of peripheral nerve fibers[J].Bull Johns Hopkins Hosp, 2009, 86 (5) :265-267.
[5]Philip E, Stephen D, Aniik K.An association between severe labor pain and cesarean deli very[J].Anestha Analg, 2010, 90 (4) :881-883.
[6]Bakhamees TT, Hegazy E.Does epidural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esarean delivery or instrumental labor in Saudi populations[J].Mid East J Anesthesiol, 2007, 19 (3) :693.
[7]雍卫民.腰麻后头痛的防治[J].工企医刊, 2007, 20 (6) :51-53.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1月收治的64例剖宫产患者, 年龄24岁~35岁, 平均年龄 (29.5±1.2) 岁;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年龄及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治疗组患者选用低浓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进行腰麻, 对照组患者采用布比卡因进行腰麻。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予以吸氧, 建立上肢静脉通道。应用一次性腰-硬联合麻醉包, 在患者L2~3间隙进行穿刺, 进入硬膜外腔后, 将穿刺针斜面转向患者头侧, 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内腔进入蛛网膜下腔, 出现脑脊液后, 通过腰麻针将局麻药注入, 每秒0.1 m L。注射完成后将腰麻针拔出, 硬膜外腔头向置管3 cm。
1.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麻醉前血流动力学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实施麻醉后, 2组患者血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腰麻后3, 5, 10 min后治疗组患者的SBP、MAP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5) , Sp O2及HR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见表1。
2.2 治疗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48%, 对照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2%, 治疗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布比卡因为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具有作用持续时间长, 麻醉效能强, 感觉、运动阻断显著的特点, 其最大缺点为对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较强毒性, 过量使用可导致患者复苏困难[1]。罗哌卡因为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其对心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显著低于布比卡因, 因此, 在剖宫产临床上广泛应用[2]。通过本次研究证明, 低浓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在对剖宫产患者实施腰麻时, 效果显著。采用低浓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治疗组患者, 其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48%, 麻醉10 min后SBP为 (113.4±9.7) mm Hg, MAP为 (85.1±6.7) mm Hg;用布比卡因进行麻醉的对照组患者, 其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32%, 麻醉10 min后SBP为 (103.6±9.6) mm Hg, MAP为 (76.2±7.3) mm Hg。因此, 低浓度布比卡因罗哌卡因腰麻值得在剖宫产临床上推广应用[3]。
参考文献
[1]黄炳江, 管清华.小剂量舒芬太尼伍用低浓度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麻醉[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7) :193-194.
[2]赵二林, 张亮华, 弓淑英.0.1%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05, 27 (8) :619-620.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患者60例, 男35例, 女25例, ASA分级为:Ⅰ-Ⅱ级, 年龄30~60岁, 体质量52~83 kg, 所有患者术前均无高血压病史, 无心、肺、脑、肝、肾功能异常, 均选择硬膜外麻醉。将上述患者随机分成3组, 每组20例, A组:0.4%罗哌卡因, B组:0.5%罗哌卡因, C组:0.75%罗哌卡因。手术时间0.5~3 h, 各组间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1.2 麻醉方法
手术前1 d询问病史,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手术前禁食6~8 h, 禁饮4~6 h, 术前30 min肌内注射阿托品0.5 mg, 苯巴比妥钠0.1 g, 患者入手术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取手术部位上二、三个节段行硬膜外穿刺, 成功后向头端置管3.5 cm, 首次硬膜外腔注入1%利多卡因4 ml, 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和局麻药中毒现象后, A组推注0.4%罗哌卡因13~16 ml, B组推注0.5%罗哌卡因13~16 ml, C组推注0.75%罗哌卡因13~16 ml。消毒前拔出硬膜外腔导管。对手术中出现麻醉效果欠佳者, 静脉追加注射枸橼酸芬太尼0.05 mg。
1.3 监测项目
麻醉过程中常规使用美国生产MFT-PM6000多功能监测仪严密观察、记录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呼吸 (RR) 、血氧饱和度 (SpO2) 的数据。记录镇痛、肌松效果及并发症。镇痛质量和肌松质量由试验者和术者术后评定, 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使用改良Bromage评级法 (0级, 无麻痹;I级, 不能曲髋关节;II级, 不能曲膝关节;Ⅲ级, 不能曲踝关节) 评定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分析使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
2结果
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手术时间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镇痛、肌松效果欠佳, 用芬太尼例数较多;B组患者镇痛肌松满意下肢活动度良好, 不良反应少;C组患者镇痛、肌松满意, 下肢运动神经被阻滞, 不良反应多。详见表1、2、3。
注:组间比较, *P<0.05
注:组间比较, *P<0.05
3讨论
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时要注意保护神经根, 要求麻醉保留下肢运动, 以便手术医生能够及时发现是否损伤到了神经根, 可以更放心的做手术[1]。
罗哌卡因时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具有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特性, 高浓度时, 同时阻滞感觉和运动神经, 低浓度时, 几乎只产生感觉神经阻滞[2]。对于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 太低的浓度 (0.4%罗哌卡因) 镇痛、肌松效果欠佳, 太高的浓度 (0.75%罗哌卡因) 不但感觉、运动神经都被阻滞, 而且不良反应多。只有0.5%罗哌卡因不但镇痛、肌松效果佳, 而且对运动神经影响小, 保留了下肢运动, 不良反应也少。B组中1例追加芬太尼, 是因为患者精神紧张。
另外充分利用罗哌卡因长效特点, 单次给药。在消毒时拔除硬膜外导管, 使手术操作时不受限制, 无导管切断的顾虑, 手术医生满意。
综上所述, 0.5%罗哌卡因是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的最佳浓度。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镇痛、肌松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适用于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 椎管内麻醉用药的最佳浓度。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患者60例, ASA Ⅰ~Ⅱ级, 随机分成3组, 每组20例, 均选择硬膜外麻醉。A组:硬膜外用0.4%罗哌卡因;B组:硬膜外用0.5%罗哌卡因;C组:硬膜外用0.75%罗哌卡因。对麻醉效果欠佳者, 静脉滴注芬太尼0.05mg。结果A组患者镇痛效果欠佳, 应用芬太尼例数较多;B组患者镇痛效果好, 肌松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少;C组患者镇痛、肌松效果较强, 不良反应多。结论B组药物浓度是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术最佳浓度。
关键词:罗哌卡因,腰椎间盘摘除,腰椎管减压,最佳浓度
参考文献
[1]黄志强, 黎鳌, 张肇祥.外科手术学.人民出版社, 2001:1501-1502.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的60 例ASAⅠ~Ⅱ级择期肛肠手术病人 (包括肛瘘、混合痔、肛周脓肿、肛裂、直肠息肉等) , 年龄18~70 岁, 体重45~80 kg。 排除标准:心、肺、肝及肾功能严重障碍者, 椎管内麻醉禁忌症, 局麻药过敏史, 精神神经类疾病。 60 例患者随机分成3 组:每组20 例, 3 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以及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三组均用0.75%的罗哌卡因 (耐乐品) (国药准字H20100105, 药品规格75 mg) 和10%葡萄糖注射液 ( 国药准字H12020019, 药品规格10 g) 配置成重比重液。腰麻用药:A组0.3%罗哌卡因3 m L (9 mg) (即0.75%罗哌卡因1.2 m L+10%葡萄糖注射液1.8 m L) ;B组0.25%罗哌卡因3 m L (7.5 mg) (即0.75%罗哌卡因1 m L+10%葡萄糖注射液2 m L) ;C组0.2%罗哌卡因3 m L (6 mg) (即0.75%罗哌卡因0.8 m L+10%葡萄糖注射液2.2 m L) 。
3 组患者均不用术前药, 入室后监测血压 (BP) 、心率 (HR) 、心电图 (ECG) 和脉搏血氧饱和度 (Sp O2) 。 开放上肢静脉, 常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 取右侧卧位, 于L3-4 间隙, 用25G腰穿针 (腰硬联合包里的针内针) 行正中入路蛛网膜下隙穿刺, 腰麻针药液出口向头侧, 以0.1m L/s速度向头侧注入各组配置的重比重局麻药3 m L。注完完毕后翻身平卧, 10 min后左侧卧位开始手术, 手术时间均30 min左右。 若收缩压低于90 mm Hg或基础血压20%, 即为低血压, 予静脉注射盐酸麻黄碱注射液 (国药准字H21022412, 规格30 mg) 5~10 mg。
1.3 观察指标
(1) 感觉阻滞评定:以针刺法测试感觉阻滞程度。 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即注药完毕后病人出现麻木、发热等异常感觉的时间;感觉阻滞持续时间。 (2) 运动阻滞评定: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方法 (0 分:髋、膝、踝关节均可运动;1 分:大腿不能对抗重力, 但膝、踝关节均可运动;2 分:双膝以上不能活动, 但踝关节能运动;3 分:髋、膝、踝关节均不能运动。) 评定运动阻滞程度。记录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即注药完毕后病人抬下肢感觉无力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记录运动阻滞程度:注药完毕后5 min、10 min以及术毕时, 测Bromage评分。 (3) 不良反应:记录尿潴留、低血压、头痛、牵拉反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n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时间比较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 运动阻滞起效时间, 3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 A组均长于B组, B组均长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5。
2.2 3 组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比较
运动阻滞程度在注药完毕后5 min、10 min, 3 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术毕时A组大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B组和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两组在术毕时多数病人能配合体位搬动, 能自行过床。 见表3。
注:与A组比较, ★P<0.05。
2.3 3 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术中B组和C组血流动力学稳定, 低血压的发生率少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B组的牵拉反应少于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头痛, 3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A组和C组相比, B组的不良反应最少。 见表4。
注:与B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该研究采用25G腰穿针 (腰硬联合包中的针内针) 单次腰麻, 较目前临床使用的7G腰穿针 (腰麻包中的穿刺针) 、腰硬联合麻醉以及骶管麻醉等穿刺方法, 操作相对简便, 用时少, 穿刺针极细、对病人损伤小、术后腰酸腰痛头痛发生率低, 并发症少,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罗哌卡因对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具有较低的毒性, 对外周血管收缩作用强, 增加外周血管阻力, 麻醉效果好[1,2,3], 是用于肛肠手术腰麻的理想药物。
3 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而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A组长于B组, B组长于C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既往报道[4]相符, 使用重比重局麻药时, 感觉神经、运动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与罗哌卡因的剂量无关, 而阻滞持续时间与剂量正相关, 剂量越大阻滞时间越长, 阻滞程度也渐趋完善, 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相关性。 运动阻滞程度在术毕时, B组和C组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于B组与C组运动阻滞程度轻, 术毕时多数病人能配合体位搬动。 低浓度罗哌卡因具有明显的感觉运动阻滞分离现象[5], 对运动神经阻滞程度轻, 时效短, 术后运动恢复快, 患者满意度高。 该研究中, 患者返回病房后约1 h即可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术后2 h即可少量进食, 减轻了患者痛苦和术后家属陪护压力。 研究显示A组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B组和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低血压的发生率低。 与既往报道[6,7,8]相符, 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可使下肢保持一定的张力, 有利于静脉回流, 对回心血量影响较轻, 循环系统较稳定, 对心脏兴奋和传导抑制弱, 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低。 研究结果显示, A组和B组术中牵拉反应少, 与C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 对神经的阻滞平面较低, 麻醉阻滞效果欠佳, 牵拉反应发生率高。 因肛肠手术范围涉及直肠, 直肠主要是由腹腔丛分出的次级神经丛支配, 而腹腔丛位于T12 及L1 水平, 当阻滞平面低于T12 及L1 水平, 不能阻滞腹腔丛中的迷走神经, 引起牵拉反应[9]。 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尿潴留、恶心呕吐等均发生率低, 并且3 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三种浓度的罗哌卡因单次腰麻用于肛肠手术均能满足手术要求, 但0.25%罗哌卡因循环稳定, 不良反应少, 牵拉反应发生率低, 术后感觉运动阻滞恢复快, 病人可配合搬动体位, 能充分满足手术的需求, 是肛肠手术比较理想的麻醉选择, 缩短了麻醉操作时间, 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减轻了病房护理负担, 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贾春霞.低浓度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肛肠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 15 (7) :125.
[2]Ghali A M.The efficacy of 0.75%levobupivacaine versus0.75%ropivacaine for peribulbar anesthesia in vitreoretinal surgery[J].Saudi J Anaesth, 2012, 6 (1) :22.
[3]李维国, 姚红霞, 张子栋, 等.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肛肠手术的临床价值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 (3) :100.
[4]于涛, 高崇荣, 卢振和, 等.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剖宫产的量一效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4, 20 (2) :92.
[5]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32.
[6]杨冬青, 胡根香, 任黎栋.小剂量罗哌卡因腰麻在肛肠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医学, 2008, 28 (1) :63.
[7]Nishiyama T.Comparison of the motor and sensory block by ro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in combination with lidocaine in interscalene block[J].Med Arh, 2012, 66 (5) :315.
[8]冯巧荣, 裴焕爽.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肛门会阴部手术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 2010, 32 (14) :1966.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0年3月~2012年3月间进行剖宫产手术的300例产妇, 年龄 (26~36) 岁, 身高在 (156~171) cm之间, 术前检查无特殊妊娠合并症以及其它系统疾病。将其随机分为三组, 一组运用0.75%的罗派拉因等比重液, 二组运用0.5%罗派卡因等比重液, 三组用0.33%地卡因等比重液, 所有药物均通过蛛网膜下腔给药。每组均为100例患者, 进行比较, 未见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孕妇进入手术室, 静脉通道即刻建立, 并监测血压、心电以及血氧饱和度, 将500ml乳酸钠林格氏溶液 (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A682323) 0.5h内输入体内, 进行扩容[1]。一组运用15mg浓度为0.75%的罗派拉因 (阿斯利康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00106) 等比重液, 二组运用15mg浓度为0.5%罗派卡因等比重液, 三组用7.5g浓度为0.33%地卡因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生产批号:20100226) 等比重液, 所有药物均通过蛛网膜下腔给药[2]。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产妇的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麻醉起效时间、术中麻醉效果、运动恢复时间、感觉阻滞平面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多组间进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前两组产妇的药物起效时间以及运动恢复时间未见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两组与第三组比较, 差异较为显著 (P<0.05) 。第一、三两组的临床麻醉效果基本一致,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是与第二组比较, 差异显著P<0.05) 。术中第一、二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几率显著低于三组 (P<0.05)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神经系统及头痛等并发症 (见表1) 。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3], 麻醉强度在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地卡因三种药物之间的之比约为5:8:10。本次结果发现, 等效剂量、浓度不同的罗哌卡因和地卡因在横切口剖宫产手术中均可以达到足够的阻滞平面, 但肌松效果方面, 高浓度罗哌卡因和地卡因的明显好于低浓度罗哌卡因。其中0.75%罗哌卡因与0.33%地卡因均能起到完善的运动阻滞作用, 这可能与局部麻醉药的脂溶性相关。与地卡因相比较, 哌卡因起效时间稍慢, 但手术的进行不耽误且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4]。原因可能为罗哌卡因的脂溶性较小, 脊神经前后根及脊髓对该药物的吸收缓慢, 神经纤维的阻滞作用起效缓慢, 麻醉作用也较地卡因相应的时间延长, 对循环系统的代偿十分有利[5]。
本次结果表明, 在剖腹产手术的横切口阻滞平面方面, 不同浓度、等效剂量的罗哌卡因和地卡因均能够满足手术要求, 但在肌松效果方面, 地卡因和高浓度的罗哌卡因明显比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效果好[6,7]。在运动阻滞效果方面, 0.33%的地卡因与0.75%的罗哌卡因都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这与局麻药的脂溶性相关[8]。与地卡因相比较, 虽然罗哌卡因的起效缓慢, 但是并不影响手术操作, 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预防低血压发生[9]。
由此可见, 在剖腹产手术中, 选择横切口进行手术时, 应用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的效果更加理想, 患者的术后恢复较快, 0.75%的罗哌卡因能够有效镇痛, 而且腹部肌肉松弛度较好, 同时引起的神经毒性明显低于地卡因,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10,11]。
参考文献
[1] 陈守坚, 黄磊, 叶强, 等.罗哌卡因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用于剖宫产术的临床观察[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0; (4) :55~57
[2] 张公明.在腰-硬联合麻醉急诊剖宫产手术中使用罗哌卡因和左旋布卡因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4) :102~104
[3] 杨光存, 邹满英.不同麻醉方法对剖宫产手术患者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1;26 (24) :342~343
[4] 魏涧琦, 葛缅, 陈景晖, 等.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效果的多方面评价[J].新医学.2010; (8) :518~523
[5] 韦应晖.罗哌卡因一点法腰硬联合麻醉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1;24 (7) :42~43
[6] 钟导理, 洪春华, 王春红.0.2%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麻用于剖宫产术的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 (19) :40~42
[7] 张喜杰.罗哌卡因复合瑞芬太尼在硬腰联合麻醉镇痛的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20 (9) :849~850
[8] Liu Yongliang, President Shoujuan, Bi Lei, ropivacaine and bupivacaine for cesarean section were compared with[J]..Journ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1;7 (3) :30~31
[9] 祁莉英.等比重小剂量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 2009; (12) :1475~1476
[10] 姚向国, 贾俊香.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经蛛网膜下腔阻滞在剖宫产手术麻醉中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 2010; (9) :69~71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选择了51例, 年龄1~12岁, ASAⅠ级, 拟行择期尿道下裂修复术的患儿。其中年龄<6岁的患儿为学龄前组, ≥6岁的患儿为学龄组。骶尾部皮肤感染、手术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凝血机制异常、神经肌肉疾病或最近1个月内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史的患儿除外。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全身麻醉联合骶管阻滞下完成。手术前常规肌注咪达唑仑 0.1mg/kg, 阿托品0.01mg/kg。入室后用Jackson-Rees通气环路面罩吸入60% N2O-O2-安氟烷进行麻醉诱导, 建立静脉通道后, 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液5~10mL/kg·h。气管插管前静脉给予丙泊酚2mg/kg, 琥珀胆碱1mg/kg, 气管表面喷雾2%利多卡因1mg/kg (以提高患儿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 。手术中采用常规无创监测:心电图 (ECG) , 无创血压 (NIBP) , 呼气末安氟烷浓度 (ET-安氟烷) 、二氧化碳分压 (ET-CO2) , 腋窝体温 (T) 。手术中患儿应用Jackson-Rees通气环路维持自主呼吸, 必要时行辅助通气, 维持呼气末CO2浓度在35~50mmHg。在完成骶管阻滞效果的判断后, 吸入60% N2O-O2-安氟烷维持麻醉, 手术后根据需要再次骶管给予0.2%罗哌卡因0.5mL/kg。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中位数 (范围)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U非参数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在学龄前组患儿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05% (95%CI, 0.086%~0.123%) 。95%有效浓度为0.134% (95%CI, 0.118%~0.241%) 。在学龄组患儿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58% (95%CI 0.141%~0.175%) 。95%有效浓度为0.191% (95%CI, 0.175%~0.281%) 。学龄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比学龄前组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最低有效浓度高51% (95%CI, 36%~66%) 。组间比较差异明显 (P<0.01) 。见表1。
3 讨论
影响局部麻醉药骶管阻滞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局部麻醉药的容量和浓度。既往的临床经验发现, 患儿脐以下手术一般用量为1mL/kg;而骶管阻滞时罗哌卡因使用浓度的波动范围较大, 从0.1%~0.5%均有报道。罗哌卡因浓度过低, 临床上可能出现骶管阻滞不全、镇痛效果欠佳;而增加罗哌卡因浓度, 在改善阻滞效果的同时, 也增加了罗哌卡因毒性反应的危险性。理想的罗哌卡因使用浓度应该既能保证良好的镇痛效果, 又能尽可能地减少其用量。因此, 如何确定患儿骶管阻滞时罗哌卡因的使用浓度是临床上十分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参考了Columb的研究方法, 应用Dixon’s Up-and-down法, 对学龄和学龄前儿童骶管阻滞用于尿道下裂修复手术镇痛的罗哌卡因MLAC进行了观察和比较。临床的经验也提示, 患儿的年龄与局麻药的浓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 学龄前和学龄儿童骶管阻滞的罗哌卡因MLAC分别为0.105%和0.158%。学龄组较学龄前组高51%, 从临床上初步证实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神经纤维对局部麻醉药的敏感性存在差异。 本研究应用Dixon序贯法测定了罗哌卡因在患儿骶管阻滞时的MLAC。在吸入0.8%安氟烷时, 尿道修复术的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罗哌卡因骶管阻滞的MLAC分别为0.105%和0.158%, 学龄儿童骶管阻滞罗哌卡因的MLAC比学龄前儿童高51%。
关键词:骶管阻滞,儿童,最低镇痛有效浓度,罗哌卡因
参考文献
[1]Koinig H, Krenn CG, Glaser C, et al. The dose-response of caudal ropivacaine in children[J]. Anesthesiology, 1999, 90:1339-44
[2]Luz G, Innerhofer P, Haussler B, et al.Comparison of ropivacaine 0.1% and 0.2% with bupivacaine 0.2% for single-shot caudal anaesthesia in children[J]. Paediatr Anaesth, 2000, 10:499-504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诊疗需做手术者163例 (34例妇科手术、40例产科手术、48普通外科手术、41例泌尿外科手术) , 男女比例为92:71, 年龄37~60岁, 平均48.20岁;体重46~87kg, 术中用时31~79min。随机将163例患者分为1浓度组 (56例) 、2浓度组 (56例) 和3浓度组 (51例) ,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在患者入室后, 经心电监护仪对生命体征进行常规监测, 监测项目有血糖饱和度、血压以及心率等, 随后行静脉开放、吸氧, 于侧卧位施行硬膜外腔阻滞。具体操作:取侧卧位或俯卧位, 穿刺点为髂嵴连线、脊柱外侧。垂直刺入皮内, 直至L4横突处, 之后, 于L4横突的上边缘位置滑过针尖, 并再前进0.5cm后, 发现有显著的落空感, 此时, 证明针尖已置于硬膜外腔部位。此外, 可经神经刺激器对股四头肌实施刺激, 倘若股四头肌有明显颤抽, 则确认为硬膜外腔。随后将局麻药物注入, 1浓度组盐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75%, 滴入两点, 每点10ml;2浓度组盐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375%, 滴入两点, 每点10ml;3浓度组盐酸罗哌卡因浓度为0.20%, 滴入两点, 每点37.5ml。
1.3 药效评估
在麻醉操作结束后, 行平卧位, 并检测注入局麻药物前后的体征变化以及是否存在药物毒性反应。与此同时, 每5min对手术区域皮肤进行针刺法测试, 并记录皮肤痛觉。倘若注入麻醉药物30min后, 患者仍未见药效, 则改换成全麻[2]。在手术后, 对有效镇痛时间、VAS评分予以询问、测评, 若VAS为0分, 则无痛, 最高10分, 属于最痛[3,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为SPSS19.0, 若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成效比较
比较三组麻醉药物显现效果的具体时间, 2浓度组于用药10min阶段效果明显, 起效例数比其它两组均多 (P<0.05) , 1浓度组与3浓度组情况相当 (P>0.05) , 具体见表1。
2.2 镇痛评分比较
比较三组镇痛评分, 在术后12h阶段, 2浓度组的镇痛情况比1浓度组与3浓度组好 (P<0.05) , 具体见表2。
2.3 回访结果比较
在回访中, 三组均未有尿潴留、头痛、恶心呕吐、循环系统障碍、腰背痛、呼吸系统障碍、神经系统损伤等并发症。
3 讨论
当前, 罗哌卡因属于局麻药物, 将其用于神经组织, 可使用药总量减少的同时, 还能使麻醉效果得到确切保证[5]。但是罗哌卡因具有不同的浓度, 浓度不同, 所起到的药效也不同。本文, 2浓度组于用药10min阶段效果明显, 起效例数比其它两组均多, 且在术后12h阶段, 2浓度组的镇痛情况比1浓度组与3浓度组好 (P<0.05) 。可见, 盐酸罗哌卡因的浓度为0.375%时, 用于麻醉的效果最好。
参考文献
[1]罗仕斌.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用于下肢神经阻滞的麻醉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18 (15) :185-187.
[2]许尹丽, 何雪明, 何文评, 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研究[J].右江医学, 2012, 40 (12) :269-270.
[3]姜莉莉.不同浓度盐酸罗哌卡因用于宫颈癌根治患者术后镇痛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 2012, 42 (12) :152-153.
[4]王铁军, 杨力实, 张大志, 等.对臂丛阻滞患者应用不同剂量与浓度罗哌卡因的临床药效学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 2012, 88 (15) :189-190.
【极低浓度罗哌卡因】推荐阅读:
罗哌卡因低浓度09-15
等比重罗哌卡因07-17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08-17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11-20
组织浓度01-13
乙酸浓度05-13
监测浓度05-15
安全浓度05-30
浓度监控06-16
浓度变化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