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2024-06-09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共12篇)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1

国家早在1995年就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大力倡导民众参与体育锻炼, 增进身体健康, 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1,2]就体育院校来说, 国家体育院校的大学生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在体育事业上的希望, 所以, 体育院校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培养与形成体育院校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与能力方面, 休闲体育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形成[3]。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北京体育大学休闲体育开展现状与学生参与现状。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1) 问卷的制定。通过自编问卷的方式来实现对体育院校大学生休闲体育情况的调查。

(2) 问卷的信度检验。此次问卷调查的信度检验采用“再测法”。进行问卷的二次发放, 两次发放时间间隔为20 d, 再测发放问卷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100%。。

(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随机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回收问卷共182份, 回收率为91%, 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有178份, 有效率为97.8%。

1.2.2访谈法

对3位学校管理休闲体育的教职员工进行访谈, 了解学校目前开展的休闲体育项目、收费情况、开展状况以及学生参与情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1.1调查对象的性别统计

在调查对象中, 性别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总样本中, 男性人数为90人, 占50.6%;女性人数为88人, 占49.4%;男女比率为1∶0.97。

2.1.2研究对象的每天闲暇时间

在全部调查对象中, 有16%每天的闲暇时间为3 h以上;33%每天的闲暇时间2~3 h;39%每天的闲暇时间为1~2 h, 12%的闲暇时间为每天1 h以下。总体来说, 同学们的闲暇时间充足, 有利于开展休闲体育活动。

2.2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休闲体育个人认知情况分析

2.2.1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程度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学生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认识对参与休闲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

从认识程度来说, “非常了解”和“略知一二”在被调查的人数一共占到总数的87%, 说明休闲体育在体育院校学生中被广泛了解, 这为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利基础, 为休闲体育在体育院校学生中的进一步开展铺平了道路。

2.2.2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首要动机是生理层面的强生健体、提高运动能力, 选择率为62%;其次是心理层面和社交层面的消遣娱乐, 结交朋友、情感交流, 缓解压力、疲劳;最后是消磨时间。显然, 在体育院校大学生看来通过休闲体育获得的身心满足是参与休闲体育的主要动力, 同时也反映出, 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身体、心理层面, 也十分关注休闲体育的社交功能。

2.3参与问卷调查学生参与校内休闲体育的类型、时间及空间结构

2.3.1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活动类型

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休闲体育活动分别是电子竞技、游戏竞技类运动、健身健美类以及户外运动;最不受同学们欢迎的是康乐游戏类和民族传统项目。

2.3.2学生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间结构

从总体上看, 选择“3~4次”的人数最多, 有71人占40%;选择“4次以上”得有48人占27%;选择“1~2次”, 有55人占31%;仅有2%的学生不参加休闲体育;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每周都会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男女生相比, 男生选择“4次以上”和“3~4次”的比例都远高于女生, 而选择“1~2”次的比例远低于女生。

总体上看, 每次参与休闲体育的时长以“60 min以上”和“30~60 min”为主, 共占到总样本的75%, 大多数学生参与休闲体育时间较长这有助于休闲体育习惯在学生中的养成;男女生相比, 男生中有49%选择“60 min以上”的人最多, 女生则以“30~60 min之内”为主, 占42.5%, 以上数据可以说明部分女生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 学校所开展的休闲体育运动项目, 无论是在内容的设计上还是时间的安排上都应该兼顾男女学生的性别差异。通过访谈得知, 学校目前在休闲体育活动开展上依然是以足球、篮球和排球为主, 而要吸引女生的参与, 学校在体育场馆与设施的建设上应引入更多适合于女生的体育项目 (如毽子、健美操、瑜伽等) , 当然也可以引入一些男女生都能够适宜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 (前提是不受体育设施的限制) , 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常见运动项目。只有不断吸引了女同学对于休闲体育活动的兴趣之后, 整个学习的休闲体育活动才会逐渐盛行起来。

(2) 完善休闲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管理。对于体育学院来说, 应该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器材与体育场地的条件 (以若干年为一期限, 一旦到达期限即要对学校的体育器材与体育场地进行更新换代) , 合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 以此来为学生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硬件基础[5]。与此同时, 学校相关部门还应该做好校内体育场馆的统筹规划管理工作, 针对广大学生热衷的休闲体育项目来对体育场馆的设施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造, 并适当延长体育场馆的开放时间, 提高体育场馆的利用率。

(3) 引进和培养休闲体育指导人才和管理人才。虽然目前每一所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教育上都不缺乏专业的人才, 但针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开展而言, 明显还缺乏专业的指导人才, 而这无疑间接性地影响了休闲体育在体育院校中的发展以及大学休闲体育产业的开发。

(4) 学生对于休闲体育的了解程度较高, 参与休闲体育的意愿较高, 但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满意度并不高。休闲体育的建设需要进一步降低费用、提高服务, 学校也需要在组织和场所方面做出努力, 培养学生的休闲体育兴趣和习惯。

3.2建议

建议后续研究者在自编问卷的检验上要更加全面, 可以在采用信度检验基础上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

参考文献

[1]蒋科.上海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3.

[2]方新伟.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休闲体育开展现状调查与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13.

[3]张良.我国休闲体育的现状与发展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 2010.

[4]喻寿龙上海市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休闲体育现状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 2011.

[5]常争光.我国休闲体育专业现状的分析及对策[D].济南:山东大学, 2012.

[6]李刘思.我国休闲体育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14.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2

场地类型:改扩建比赛场馆

奥运会期间的用途:举重

残奥会期间的用途:举重

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

固定座位数:3400个

临时座位数:2600个

建设开工时间:1月31日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3

一、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大学体育的必然选择

1.终身体育的产生

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法国著名的教育家保罗于1965年提出了终身体育的思想,即:教育应该是每个人从生到死的继续过程。随之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早川大芳首先提出:终身体育又称“生涯体育”,它是终身教育的延伸,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教育与培养的总和,即要在人的一生实施体育。

2.终身体育的内涵

从终身体育的定义出发,我们可总结出这一结论:终身体育指的是人在一段时间内与体育的关系问题。这一时间是人的一生,即从生命开始到结束。

3.终身体育是大学体育的必然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大学体育在培养青年一代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和承担社会义务的积极态度,使生活更富有意义等方面实行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识和现实意义。大学体育就是要从和平,人权,公正,民主实践,职业道德,公民义务和社会责任多方面角度,组织、鼓励全体人员在知识、价值观念和技能方面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生活质量有密切的关系。终身体育是一个客观现实和客观要求,是学校体育不可回避的一个走向,是现代社会的要求。

二、实现大学终身体育教育的途径

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终身体育已成为大学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任务已由学习技术,增强健康深化为“学会锻炼,学会知识,学会交往,学会做人”的目标转化。大学体育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和社会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当今大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1.转化教学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

我国高校现在体育教学思想大致以运动为目的进行教学。要和终身健身接轨,就必须以运动为目的的教育向健身为目的的教育转换。

体育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当我们确定终身体育思想作为教育目标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深刻认识到,不但学习运动技能是体育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形成认识规律,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是更重要的目标,即“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

2.建立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教学模式

终身体育就是使体育伴随人的一生,实现对人的身心发展、社会发展、文明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学必须要围绕着终身教育的目标来设计和营照教学的模式,体系,环境和方法。体育课的内容应允许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方法要以启发式和指导式相结合。大学体育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和自觉性及自我锻炼能力的培植和养成,有利于发挥师资,场地和器材优势,有序的扩展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体育运动,在运动中享受其中的乐趣,并不断提高,持之以恒。

3.构建有利于形成终身体育的新的课程设置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体育课程体系,应该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等学科。可针对大学生终身健身的基本条件,采用必修课,选修课,体育知识讲座,训练队及高水平运动队,竞技比赛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发运动者的爱好情绪并使之上升至理性。

4.构建有利于终身体育能力形成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对学生评价时,既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评价,改变那种“千人一面,万人一项”的评价方法,使不同的学生都“各有所得”。

5.终身体育目标下整合教师的素质,根据需求转变自身角色

这就需要教师树立起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特别是新的思维方式,树立终身的思想并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应根据健身运动的原则,不断地研究学生体育运动中的新问题,从心理、生理主客观多方面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主动性和浓厚兴趣。掌握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的特点,帮助克服心理弱点,以助于学生对运动保持良好的兴趣。

学校体育作为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启蒙阶段,是走入社会体育的转折点,因此,必须为其将来打良好的基础。教师利用多种条件,积极改进方法,不断增加知识,努力提高自我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形成身体的内在需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觉地锻炼,感觉到生活离不开体育。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终身体育。

(作者单位 江西省抚州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馆设计创作 篇4

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富有传统的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经过近70年的发展,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十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于2006年动工修建呈贡新校区。体育馆建设场地位于新校区西区南部,南临城市干道,北临校园环道,将为师生员工提供健身、教学和集会的场所。

在设计云南师范大学呈贡校区体育馆的最初,我们从两个方面出发:一个是理想层面,希望表达学校的教育背景和地域特色;另一个是现实层面,需要满足高校体育馆的多功能复合使用要求。

设计特色

1. 核心理念

在理想层面,我们在设计之初研究了历史和地域的特色。云南,地处彩云之南,气候温和,万物滋长,素有花的王国之称,以我国十大名花之一的茶花作为省花。花同时也是对于莘莘学子的美好比喻。云南师范大学历史悠久,国立西南联大师范学院教书育人的宗旨薪火传承。因此我们以“花”这样一个核心理念作为出发点,结合功能设计和结构设计来体现云南师范大学体育馆的特色。

体育馆位于城市快速干道边,是校园标志性建筑之一,也将是呈贡大学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校园在规划时确立了几个建筑活跃元,体育馆成为其中之一。要以9 800m2的体量取得校园空间的张力均衡,突出其标志性,是设计的难点之一。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确定选择圆形作为体育馆主造型。圆形饱满有力,并能很好的与“花”的立意契合。我们注意到云南雨水充沛,当地传统建筑高耸且出挑深远的屋檐给了我们灵感。设计师将“花瓣”的意向提取、简化,并且与建筑语言结合,形成具有韵律感的折线型屋顶。

在这个阶段,结构工程师的介入使得建筑逻辑语言更为清晰。屋顶采用折板网壳结构,7.5°为一个单元的折线单元重复,每一个屋顶折板单元正好对应一组结构桁架。结构工程师大胆创新,将折板桁架的下弦杆上翻,与屋顶单元完全对应。这样既能保证屋面的整体刚度,又能将结构最简化,使得建成后的室内不会在屋面之下再有一层密集的钢结构杆件。

折板桁架中间采用圆形网壳,覆以PTFE膜结构,在带来采光便利的同时,亦有“花蕾”的象征意味。

2. 平面布置

与理想层面的“形”与“意”的确定工作相比较,同时进行的现实层面确定“功能”的工作则头绪众多,纷繁复杂。要实现以不到10 000m2的建筑面积容纳下4 000余人的中型体育馆,而且必须满足校园体育建筑的多功能复合性,给设计带来不小的挑战。

由于在这个圆形体育馆中要包括一个21m x32m的标准篮球比赛场地,同时还要配备一个专供训练的热身场地,设计师经过多方比较,选择了三面环形、一面开敞的坐席布置。圆形的坐席布置被认为视线遮挡最小的方法,基本不需要隔排错位排布。坐席的一端打开,布置热身场,同时热身场设计为升降舞台,供集会和演出时使用;在比赛时也可排放活动坐席形成四周围合空间。建筑内场半径为26.4m,内场面积2 065 m2,可同时满足三个篮球场地进行教学和健身,亦可给校园招聘、学生文艺展出提供足够的场地。内场加上一层的健身空间,体育馆的净健身使用面积达到3 230m2,面积比达到32.9%,这在国内同级建筑中亦属不易。由于高校体育馆也需要承担大型赛事,因此要求建筑的观众流线、运动员流线、贵宾流线清晰划分,互不干扰,底层也要提供较为充足的各功能空间,以应对大型赛事和演出。

3. 功能复合

正如前文所述,高校体育馆并不仅仅只承担体育赛事和健身的功能,还要可以作为礼堂、会场以及剧场的综合体,以及面向社会开放的职责。“功能复合化”成为高校体育建筑最显著的特性。在满足了健身和比赛功能后,我们在座席敞开的区域设计了25 m x 10 m的升降舞台,能进行大型演出和大型集会,并且设计了相关的灯光声响。在演出时,舞台升起,内场摆放座席成为可容纳2 400人的池座,热身训练厅作为后台、化妆室和暖场区(为此业主和设计师专门沟通在热身训练厅内增设水槽,供化妆、卸妆使用);在举行报告会时,舞台作为报告台,热身训练厅作为贵宾休息厅和主席团成员准备区。演员和贵宾通过专门通道登上舞台,这样安排紧凑而且实用,没有闲置空间。

4. 技术运用

如何在有限的建筑面积控制下获得更具有标志性的造型,一直困扰着设计师。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通力合作,共同从现代建筑的材料特性和力学特性中找到灵感。我们将体育馆看台整体向外挑出,上部的观众席没有采用地面支撑而完全由混凝土挑梁完成。其下部的观众厅和底层的功能空间形成一个基座来衬托上部令人震撼的力与美。这样一来,下部的功能面积能得到有效控制,上部的观众人数也能得到很好满足。在结构工程师的精确计算之下,挑出长度多达12.6m,将体育建筑和现代技术完美结合。

向外挑出的梁柱不仅满足了功能和结构的要求,他的外形还满足了美学要求。倒F型的梁柱下缘形成了饱满的曲线,真实地反映了建筑的建造过程和理性的空间逻辑;梁柱的曲线越向上则半径越大,不仅受力合理,而且反映了建筑的放射性的造型取向。建筑立面采用复合金属板材,以竖向立扣锁边进行材料分割,更加彰显建筑的巨大尺度。巨大的飞檐将投下浓重的阴影,体现了建筑本身希望达到的漂浮感和力度感。

我们同时致力于建筑的节能设计,引入天光和通风以降低校园体育馆的日常运营费用。在体育馆屋顶,设置了半径为14.58m的0.6mm厚PTFE涂层玻璃纤维膜,透光率达到60%。膜结构使得内场明亮而且光线柔和,不会产生眩光。同时,在每个折板屋檐的末端设置通风百叶,在内场通过通风机形成负压,将室外新风源源不断引入,调解了室内微气候环境。这两项举措将大大减少建筑照明和空调费用。

结语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申办,国内兴起了空前的体育场馆建设高潮。目前国内大型城市体育场馆的建设风潮已经接近尾声,下一个阶段的全民健身建设的重点将转入社区和高校体育设施。高校体育馆将承担教学、科研、健身、比赛、集会以及面向社区服务。因此设计师努力提高体育馆的功能复合化,实现以馆养馆。

石油大学体育馆简介 篇5

中国石油大学青岛校区体育馆工程是我校和开发区政府共建的项目,也是我校和开发区的重点工程,是开发区标志性建筑之一。体育馆于2006年12月25日举行奠基仪式,2007年5月14日开工建设,2009年5月22日竣工,2009年5月25日通过验收。场馆占地53350.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34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

体育馆相关简介:

1.体育馆所用的结构材料及其他的功能材料有:钢材(圆钢、角钢、钢筋),水泥(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工程塑料,复合材料,油漆,砖石,玻璃,木材,石材。

2.体育馆的结构类型:网架结构和新型的空间结构体系。体育馆分比赛馆(主馆)和训练馆(副馆)两部分,主馆屋盖为双曲抛物面形式,采用腹杆交叉布置、无下弦的空间结构形式,是一种新布置形式,其可能的基础是素混凝土基础。虽然从外部看,比赛馆和训练馆是两个独立的单体建筑,但内部的通道使两座场馆实现了连通,运动员在训练馆热身后,只需1分钟便可抵达比赛馆。

3.体育馆的建筑规模、建筑层数:体育馆主馆成马鞍形,设计中结合室内空间需要设计的建筑造型为双曲抛物面,顶部钢结构横跨110多米,采用凯威特联方网格形结构,建设难度非常大。建筑高度为31.4米,净高17米,最大内场尺寸36.6×56.6(米),总座位数5802个,其中固定座位4736个,可举行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手球等赛事。体育馆副馆像一个开口的贝壳,分三层,建筑高度为23.8米,主要包括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跆拳道馆、体育舞蹈用房、篮球练习馆等。

对体育馆的简单分析与评价:

一、为满足石油大学与黄岛开发区的共同需求,体育馆确定了设计规模与技术标准,新建体育馆按达到承办全运会单项赛事的设计标准,并且可以作为石油大学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举行大型集会、文艺汇演的主要场所,也作为开发区及青岛市承办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大型群众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二、为满足社会化的需要,体育馆工程地点位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西北边缘,位于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城市主干道长江西路和城市景观道路江山南路的交汇处。

三、为满足学生使用需求,建设场地北侧是长江西路,西侧为江山南路,东侧为小区体育场地,南侧为校区学生生活区。平时体育馆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健身、教学、娱乐服务,并可兼顾文艺演出、会议、展览等内容。

四、为满足高校体育馆在提供社会使用的同时要兼顾教学的需要,体育馆从建筑功能上分为两部分:比赛体育馆(主馆)和训练馆(附馆)。他们之间的连接体作为体育组办公及一些教学用房。这样的分区方式,在满足多种使用功能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减少彼此的干扰,也可以互相借鉴使用,可分可合。

五、布局合理:体育馆在总平面布局中将体量大的主馆置于平台北侧,附馆置于平台南侧,主馆偏向校外测的长江西路,附馆 偏向校内的道理江山南路,与城市、校园形成良好的空间、景观关系。在举行比赛时,运动员、贵宾、记者从北面入口进入后,转向东侧,利用体育场地,大量的人流则直接进入体育馆的环形广场,从周边环形广场可进入南侧专用停车场,同时利用体育馆与城市道路之间的绿化带作为临时停车场,节约了空间。这种布局人车分流,流线清晰。

六、设计方便有序:体育馆采用立体交通模式,将整个建筑坐落于一个整体的交通疏散平台之上,二层平台作为观众的主要集散地,通往体育馆的主馆和附馆的入口;在体育馆一层(平台下)设计其他入口,运动员出入口位于主馆东北、东南两侧,并结合附馆设计,作为比赛时运动员出入、训练以及平时学生练习、活动出入口。附馆设计单独入口,方便学生平时使用。

七、根据体育馆的定位及特点分析,平面设计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1.满足多功能需求。

2.教学与社会使用相结合。

3.平赛结合设计。

4.根据定位分析所确定的功能分区进行深入设计。

5.比赛馆部分按赛事要求设计并兼顾平时使用。

八、功能齐全:训练馆可以作为赛事期间的训练使用,也可以作为教学使用。主要包括首层的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跆拳道馆和体育教研组办公室,二层局部为体育舞蹈用房,三层为篮球练习馆。训练馆独立出入口位于南侧,与学生宿舍区、运动场地方便联系,比赛馆与运动区中部与练习馆连通,方便运动员到达以及平时使用。比赛馆与训练馆可分可合,满足场馆赛事时与平时使用要求。

九、理性创新的建筑造型设计:大中型体育馆的设计构思理念是方案设计中重点考虑的问题,建筑造型的创新也是设计成功的关键。从理性的角度来说,体育馆最重要的功能应该是以进行体育活动和观看体育活动为核心的,因此在进行建筑造型的创意过程中,理性的创新的方式应该是从设计的核心——比赛大厅、内场及看台设计出发进行研究的。

1.看台设计:从比赛中心部分、内场尺寸分析,内场尺寸满足了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等比赛的要求,同时在收起活动看台后满足了日常活动、训练、教学等要求,比赛馆的最大内场尺寸为36.6m x 56.6m,可以保证三个篮球场的空间,可满足篮球、排球、手球、羽毛球等比赛活动的需求。当活动看台伸出时内场地尺寸为27.0m x47.7m,可以保证标准篮球场地和标准手球场地,满足赛事的要求。内场地尺寸与看台平面布置剖面视线设计统一、排布合理。比赛场地的长轴与短轴方向布置合理,得到了最佳的视线方位,并满足了视距要求。场地周边均布置坐席,比赛时环绕观众,气氛较好。

2.根据国内外的体育馆研究表明,正方形、长方形观众厅一边适用于中小型馆。多边形、椭圆形适用于中大型馆,圆形适用于大型馆。石油大学体育馆规模在6000座左右,属于中型体育馆。采用圆形的观众入口大厅并且巧妙地将功能用房布置其中的布置方式,体育馆座位大部分平行场地边线布置,视线方位,距离角度较好。

3.建筑造型及馆内外的空间环境设计合理,项目处青岛黄岛经济开发区,为滨海建筑。由于海洋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湿润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兼具南方山水优美灵秀和北方大地雄壮豪迈。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筑也同样应具有这种刚柔并济的气质。结合平面布局和比赛厅、观众厅设计需要,主馆和附馆根据不同的空间的高度需要灵活采用优美有力的线条,通过形态的组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建筑造型结合根据海洋特性抽象出来曲线设计,比赛馆和训练馆的体量和造型呼应,产生一种整体的美感。屋面曲线的变化对应室内空间的变化。以主馆为例,室内空间的高度满足了观众的视觉要求、灯光设计要求、室内空调送风要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6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育;体育科技;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22- 0112-01

1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的结合实践的基础

1.1中学体育具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体育科学技术的功能

现代中学体育具有继承、积累、传递、和保存体育科学技术的功能,这种功能是建立在以新科技革命为背景,以高科学技术化,高度组织化,大规模,高效率,高速度进行再发展。其发展同中学体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体育本身需要科学技术,在教学、训练、管理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另外,中学体育对中学教育更应提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科技的精神。在中学尚未能提供必要的物资基础条件。并且科学研究队伍能力尚未完备,中学生尚未成材的情况下,将中学生体育教育和体育科技实践的结合更加难能可贵。

1.2体育科技对现代中学体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当今体育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体育产生的种种影响。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在发生和即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1)学校体育转向终身化教育。中学体育已不能独立完成教育任务,它要求教育要适应科技信息革命和走向社会职业生活的变化,要求体育是分散和集中相结合,个体和集体相统一,以适应每人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要求体育是超前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2)体育教学改革要向多目标发展。中学体育教育应该把学生养成具有广博合格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需要的创造性人才。中学体育教育改革将更重视价值的多元性,教学的多目标,教材内容也将纳入更多的现代化成果。

2中学体育教育与体育科技结合的几种形式

2.1注重培养中学生动手制作的创造能力

中学生有很好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教师可以对此加以鼓励和制造机会,进而开展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教师可以搜集资料向学生描述高科技体育用品。比如向学生介绍自行车运动员骑用的由六家公司花三年时间研制的超级自行车;最新式的密织合成泳衣:各种各样帮助训练的网球机器人,柔道机器人,来鼓励学生有大胆的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兴趣,和为未来奋斗的理想。一名初三学生在听了教师介绍的搜集篮球的捡球机器后,联想到乒乓球选手在训练中还要用扫把和铲来收集乒乓球。开动脑筋,反复设计,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出收集乒乓球的器具。这种器具结构简单,设计却很巧妙,一根木柄,一个箱子,几根结实的尼龙绳,构成了一个不用弯腰便能收集一百几十个乒乓球的工具。构思极富想象力,这起中学生体育科技的成功实践活动,是和教师对学生的科技教育分不开的。

2.2培养学生借助科技手段提高体育训练水平的习惯

教师应该是掌握科技,指导学生运用科技的带动人。在当今电脑、录像、电视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应把这些作为改进运动队训练的手段之一。我国48公斤级举重选手张祥森的挺举动作,从发力到举起杠铃,身体重心前后移动15厘米,从俯视角度看,重心左右移动也较大。根据这一诊断提出改进意见,使挺举成绩大大提高,取得了奥运银牌。在学生的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用科技手段进行指导,诊断,提出改进意见。在中学生篮球队观看CBA联赛的教学中,学生得出个人运球时间70%是在一个队的组织后卫手,而接到球的第一反应是观察本队队员是否有更好的进攻位置。从而减少了队员的盲目运球,增加了队员传球的连续性和进攻的流畅性。这种由学生自己总结得到的宝贵经验使学生掌握篮球技战术的科学合理方法,并且印象更加深刻。

2.3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开展研究性质的课题

现在很多学校在高中年级中开展了研究性质的学习课程。这种学习课程正是培养学生用一种科学的严谨作风去探索问题。得出有建设性、有价值的结论。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很多学生往往很有雄心壮志,一开始就报了很大的题目做研究目标。往往忽略了实际条件和时间及资料方面的限制。教师要给予具体的指导。进行题目的分析,方法的选择,研究偏重方向。不少学生选中的题目还是非常有价值和趣味性的。如《中学生的篮球鞋》从品牌,款式、价格各方面做了社会调查。对于以中学生为消费主流的鞋商无疑极具参考借鉴价值。又如《贝克汉姆为什么会成为万人迷》该研究显示这已不是一种体育现象,而上升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贝克汉姆成为万人迷,不仅因为他的外型,更由于他的气质,不平凡的成长经历,曲折跌宕的足球生涯,以及引人注目的金童玉女式的婚姻。此研究結论相信对与研究该课题的学生,不啻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教师曾给学生一个研究题目《近二十年优秀守门员身高变化趋势》题目虽简单,但研究结果却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对于守门员的选材,各项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重要性的主次都得出了科学性的结论。这些活动,都成为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创造科技的实践。

3体育科技在中学体育实践发展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明确揭示了现代科技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体育科技的指导作用,养成依靠科技提高运动成绩,完成体育的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体育教育事业中主要因素是人,是从事体育工作的老师和教练员,提高体育工作者的文化科学素质水平,培养科技意识,运用科技能力的手段。对从事的教学、训练工作能得到创造性和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效益。在现代,体育工作者掌握体育科技知识与方法是充分发挥其职能必须具备的条件。随着社会迈向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基础的不断增长,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健康观念意识开始的转变,学校体育也相应面临各种问题,如何在学校体育中通过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提高提高全民族素质,这将给予我们体育工作者提出更大的挑战空间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王秉彝.关于大学体育与体育科技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7

1 大学体育俱乐部为大学体育教学的“后起之秀”

1.1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发展

大学体育俱乐部是在大学校园中成立一个公益性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没有任何歧视的、公平平等的大学体育俱乐部,这一俱乐部不是单纯的个体学生建立的社团,而是受学校体育委员会的管辖,体育俱乐部有各个体育项目的部门,以“健康第一”为中心思想理论,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为原则,学生和教师通过加入体育俱乐部开展的各式各样的文化体育锻炼活动的各个项目部门,来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课程,提高了学生老师的身体质量、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趣味和色彩、提高了学生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响应了国家“全民健身、全民锻炼”的号召,为广大师生提供科学的职业的指导,并且制造了充足的体育锻炼的环境和气氛。体育俱乐部有足球、篮球、网球、排球、乒乓球、台球、橄榄球、柔力球、羽毛球、棒球、健美操、跆拳道、体操、拉拉操、轮滑、游泳、武术等等。详细的教学课程则根据各个高等教育大学的具体、实际经济物质基础条件来定。除了主流的体育项目之外大学也可开设依据学生大众兴趣和爱好的其他项目。在高等教育教学中,采用体育俱乐部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符合学校体育改革坚持“健康第一”的发展方向,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应用体育基本知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和提升身心健康。

1.2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普及情况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普及情况笔者主要从国内各城市之间的各大高校普及情况以及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形式的应用在我国全国各大高校体育教育事业中教学其他形式中所占的比例进行了分析比较。

2 大学体育教学的其他形式

现如今我国的体育教学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完全的老师为主导,学生被动局面;二是体育教学改革以来,传统的体育教育教学形式与大学体育俱乐部式的教学形式相互协调应用的形式,其中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自觉学习的能力的教学局面;三是完全的“三自主”体育教育教学形式,这是一种完全新式的“体育项目为主体,学生完全自己解决问题”的教育形式。

其实这3种教学形式也将成为我国的体育教育教学发展的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传统阶段,即完全的老师占主导地位,教学内容为老师传授,学生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很明显是陈旧的腐朽的不适合社会教育教学发展的,但是这种形式却与中国的自古以来知识“授之于师”的传统文化有很深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抨击,而应该辩证地看待它;第二阶段为探索发展阶段,即传统教学形式与大学体育俱乐部形式协调发展的阶段,其实这一阶段不只是涵盖大学体育俱乐部的大学体育教学形式,也包含了教育以及体育教学改革阶段探索的其他新的非主流的教学形式,这一阶段属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上升阶段,有改革的机遇,也有传统教学形式和超前教学形式的阻碍,是迎接挑战的阶段,这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形式的当前阶段;第三阶段是最终“三自主”阶段,是一种“以体育活动为主要事件,学生为主体机能”的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完全没有系别、性别、级别区分的完全“混搭”和随机地、完全地依据学生爱好组合的大学体育教学形式,这种完全的自主自觉教学形式,具有充分的活力和创造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真正地“出于喜爱”,完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教学局面而言,这种学生完全自觉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的素养,这种教学形式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方向,而且我国教学形式正在做出努力,相信我国很快就会完全实现这一最终目标。

3 我国的大学体育教学

在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形式下,大学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地革新和探索发展,在新型的世界格局下,这个以脑力劳动为竞争的知识型社会,教育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社会的发展中,健康的体魄才是所有劳动和竞争的基石,所以我国的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部件,重视大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具有健康身体的人才的关键,全面素质教育包括了身体素质,所以提高人才的身体质量是社会的必然走向,同时为了这些要求,大学的体育教育教学形式也在不断地革新。各个大学都顺应时势展开了体育教学改革,但是,由于人们的思维定势造成了对体育教学的认识有疏漏,大学体育教学的成绩依然不尽如人意,总而言之,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依然存在问题,大学体育教育的革新道路还很漫长……

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形势很复杂。一,陈腐的传统教学形式依然存在,传统的固守思维依然存在,教学的弊端也就是必然的。比如,大学体育教学在整体上还是以老师起着重要的指导地位,学生的创造性、主动性受到限制,定式教育以及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死板不灵活、不新意,造成了教学局面的枯槁、无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单一,体育教学中没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或者说在革新后这种程度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班级授课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却依然是各大大学体育的主要教学方式。三,运用固定的运动形式来进行测试以评估学生的身体质量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各种“标准”的设置本来就是不合理的,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4 结语

一个行业受到金钱的影响时就变成了一个产业。一个产业的成长对于其教育的相关要求的准则相当之高。从体育俱乐部的大范围的普及和人民广泛的参与,我们可以看出当下体育教学的自信与自我取得的一系列良好成果。但同时更应该自省并且改正不足以取得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再准,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和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报,2003,17(1):20-27.

[2]吴毅刚,王建.论学校体育训练的制度改革[J].上海体育学报,1999,23(2):75-77.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8

《中国教师》:毛院长, 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一直在主持教育部基础教育“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质量监测工作, 监测的结果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育素养如何?另外, 近几年学生突然昏倒在操场的情况时有发生, 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毛振明:其实不论看不看监测的结果, 我们都已非常清楚,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非常不好。我们实施体育学力监测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监测结果让国人惊醒, 知道学生的体质的问题如此严重, 过去我们一直告诫大家中小学生体质在快速下降, 但如果没有科学的数据作为佐证, 可能有些人还有些不信, 可能想中国学生的体质没有像我们说得那么严重, 甚至认为是体育人在虚张声势、危言耸听。现在通过学力监测和四部委的体质监测结果, 我们的国民开始惊醒:原来我们孩子的体质真的已经差到了这种地步!我们的国家、民族的硬实力在快速地消失!我们以肥胖症为例, 现在北京中小学生中有超过20%的孩子被检出肥胖。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如果将来中国有一半的人是肥胖和过度肥胖、生活自理困难的话, 那国家还有充足的兵员吗, 我们还有多少G D P呢?这些我们必须让国人充分地予以高度的警觉。

监测的第二个目的是要让我们在惊醒之后, 能去改善我们的教育工作。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在学生体质增强的工作方面到底是差在哪里了, 我们的工作应该如何改善, 为了这个改善我们必须要做什么。例如, 现在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缺乏锻炼意识和习惯, 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以前的体育活动中, 没有让他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 可能还遭遇了无谓的失败, 所以他们不爱锻炼了, 惧怕体育了。而那些酷爱打篮球的孩子们呢, 严寒酷暑都阻挡不了他们打球的兴致, 因为他们体验到了运动的乐趣, 一天不打球就浑身难受。这样的运动乐趣是那些情愿整天宅在家里玩电脑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 由此我们就要考虑如何更换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 把他们引导到操场上来, 于是我们的课改的任务就明确了。

还有, 学生的锻炼方式是否科学, 他们是否具备基本的科学运动的常识, 这也是要关注的问题。比如说学生在锻炼中崴脚了会不会护理?碰到运动中骨折、流血、昏厥、溺水等意外时, 学生会不会控水、清理呼吸道, 会不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等急救方法?运动结束后, 学生知道该喝点什么、吃点什么, 该如何营养?在冬天运动时, 在水中游泳时, 他们是否知道应该注意什么吗?等等, 这些都是通过学力监测要发现问题, 要寻求方法的。

还有, 学生如何更好地习得体育运动的技能?现在课外打篮球时很少见到女孩, 因为许多的女孩没学会篮球, 她们想打不会打, 她们想去游泳不会游, 想打乒乓球不会打, 想跳跳绳也不会跳……现在很多孩子缺乏体育运动的技能, 因此就无法进行锻炼, 更谈不上针对自己的身体需要来开展多样化的锻炼。

诸如此类的问题, 都是我们想通过“体育学力与体质健康”质量监测工作告知广大体育教师、家长与学校领导的,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自己所在地区体育工作的差距所在:是知识不够还是技能不行, 是素质不好还是健康素质太差, 等等。因此, 监测的价值在于促使全民惊醒和知道改进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工作。

最后, 关于怎么看待学生晕倒在操场这种现象。第一, 我非常焦急;第二, 我觉得不可理解。在过去如果有的人站着站着就晕倒了, 那一定是饿的, 是营养不良, 或者有什么突发病。而现在晕倒就不是这样的原因, 就是缺乏锻炼, 就是站得太少了。想要克服这个现象, 就是要加强锻炼, 我觉得只需两个月的时间即可以克服。如果今天锻炼学生站10分钟, 明天让他站11分钟, 后天让他站12分钟, 大后天让他站13分钟……就这么循序渐进地锻炼, 我们的学生就不会晕倒了。而且, 要让我们的孩子不仅要站得住, 还要能站在风里、雨里、雪里。日本的中小学生在冬天都是着短裤短袖上体育课, 有的学校还让学生在冬天光着脚上课间操, 上体育课。所以, 解决我们中国孩子晕倒这件事办法很简单, 那就是锻炼、锻炼、再锻炼。

《中国教师》:2012年国家多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意见中指出, 每位学生都要学会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 若持续三年学生体质下降, 其地区和学校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将会被“一票否决”。您怎样看待这一举措?您认为这将为体育教学改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毛振明:“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这件事太重要了!中小学的体育一定要教会、教好学生运动技术, 这不是为了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运动员, 而是让每个孩子能够拥有健康的、自信的现代生活方式。试想, 如果一个人没有体育锻炼的擅长项目, 他就没有自信, 没有喜好, 没有起码的锻炼方法。我们在公园里经常看到有人在踢树、撞树, 甚至还有挂在树上的, 千奇百怪, 社会中充斥着不科学的锻炼方式。如果一个人连一项体育的擅长都没有, 那么, 第一, 他的余暇生活会枯燥不少;第二, 他的健康生活少有保障;第三, 他少了一群一起锻炼、一起娱乐的朋友;第四, 他没有对身体的自信。一个身体健康、体态匀称的人, 他在众人面前是有自信的, 他走路都会抬头挺胸, 这就是良好的“身体自我”, 这种自信还会迁移到其他的生活领域。若一个人能擅长某项运动技能, 比如在学校篮球比赛中驰骋球场, 连连得分, 那他就会成为大家的焦点和明星, 他也从中会倍感自信, 感到生活的快乐。因此, 每个孩子都要“擅长至少两项的体育锻炼项目”, 从而受益终身。

关于文件中提及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 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 我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无论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法执教、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等各个方面来说, 我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必须得这么做。设想, 连全校学生的体质都下降了, 都三年下降了, 那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还被评为优秀与先进, 再说这个国家在倡导着素质教育, 在奉行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 谁会信呢?我认为对这个规定和要求, 大家都不会表示反对, 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个规定落实。因为, 这个规定与我们现实的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分歧。现在公众认可的好学校是指哪方面呢?主要还是指升学率高的学校。只要升学率高就是好学校, 为什么不给这样的学校评优评先呢?于是矛盾就出现了。我觉得, 将来应该找出一些不惜以牺牲学生身体健康为代价去追求升学率, 而且升学率也大幅度提高的学校先开开刀, 警示一下, 引起社会关注和大讨论, 然后正确引导, 逐渐端正公众对好学校的认识。

如今, 我们在“智育”方面是“一票否决”, 在“德育”方面也基本上可以实现“一票否决”, 但是在体育方面的“一票否决”可能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要有魄力, 敢于与不正确的世俗做抗争, 还需要各地的领导有勇气先开“第一刀”。对于不关注学生体育健康的个别地区与个别学校, 我们不但要在行政上“一票否决”, 在社会舆论上也要“一票否决”, 在对这个学校的支持上在短时间内也“一票否决”, 不管你升学率多高, 只要学生的体质不达标, 就不认你是个好学校, 谁都不认。

《中国教师》:《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积极探索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推进高考综合评价体系建设”。这意味着体育科目或将进入高考评价体系, 您认为是否可行?

毛振明:对于在高中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我本人的态度是:热情地赞扬、衷心地期待、冷静地对待、冷眼地观察。这种在高中学业考试中加入体育的做法以前也有过, 如过去有《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 提出学校对于体育不及格、体质不好的学生, 不应该让他毕业、升学, 但是这种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了。因为, 在这样一个由学校掌握, 不像高考那样会“晒”在全国人民面前的, 有严格公众监督的评价考核中, 用体育的评价影响学生的毕业和升学, 还面临许多的困难, 在现阶段的实施可能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校长如果遇到一个体育不合格但学习成绩达到一本重点学校的学生, 他会怎么做?所以, 我赞成在高考中加入体育分数, 而不太赞成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增加体育科目的做法。

目前, 体育科目考试还没有进入高考的评价体系, 仅仅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 探索在什么时间点考、什么学生考、加入何种考试中、考试的方式和方法、考试的内容、如何对待考试结果等。在现阶段, 是先有一个信号、一个提倡、一个口号、一个方向, 是先喊一声“狼来了!”我希望重视体育举措的这个“狼”能真的来, 而且有很好的效果, 而不只是一声挺吓人的呼喊!

《中国教师》:那现阶段的体育教学评价应该如何开展呢?

毛振明:体育评价, 主要指体育学业评价。这是体育学科的难题。用我的话说是:体育的评价是“开头不齐, 结尾不齐”。

何谓“开头不齐”呢?如, 一米八的孩子与一米五的孩子一同打篮球, 先天条件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学业结果必然不同;又比如, 一些孩子一直刻苦练习跑步, 但还是跑不过某些根本不练习的孩子, 因为那些孩子的先天素质好。如果我们只按跑得快慢和篮球打得好坏来评价的话, 那对于因为身高和先天素质永远都跑不快、打不好的孩子来说是个打击, 不公平。加上技能的储备和生活水平的不同影响, 使得体育里这种现象很多, 这是体育学业评价的难点。

何谓“结尾不齐”呢?是指体育要将孩子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知识、健身能力教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现在体育的状况是这个“到达点”没有, 即便有也没有达成共识, 更不清晰, 这与其他成熟学科相差甚远。以语文学科为例, 语文可以明确要求小学毕业生要掌握2 500个汉字, 初中毕业生要掌握3 500个汉字, 但是体育学科在这方面却差得很远, 我们说不清要学什么, 学到哪里, 要大家都学一样的并都能学到一样的程度是几乎不可能的。如高个子学生篮球打得可能很好, 甚至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了, 但他的体操可能很差;而矮个子学生呢, 体操、武术做得很好, 但打篮球打排球很差。我们怎么评价这些孩子呢?谁及格谁不及格, 谁优秀谁不优秀?可见, 体育学科的评价工作与其他学科的确很不一样, 实施起来难度也很大。现在我们普遍地以篮球的投篮作为体育中考项目之一, 即在某一距离将球投进篮筐就算得分, 其实这并不合理, 因为即使投篮投得很准, 都进了, 也不一定就意味着他会打篮球, 有些篮球打得很好的孩子也不一定比他投进的多, 因为会打篮球的孩子更擅长在动态中和实战中投篮。所以, 在体育教学评价中, 如何使评价指标科学合理, 是我们正在研究、正在探索的课题, 是体育评价必须逾越的难题。

《中国教师》:2011年版的体育课标的课程目标, 将原有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两块内容合二为一, 最终形成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您认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理解、把握课程目标的变动?

毛振明:我们把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二者合并, 原因很简单, 我们觉得原来的课程目标太多, 太杂也太虚。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都是2001年课改时新提出来的。当时, 是依据W H O (世界卫生组织) 的健康三维度, 即人的健康不单单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关系。结合W H O的提法课标将课程目标扩展成了五大领域目标及其下位248个目标, 太繁杂了, 不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 更无法予以落实和实现。所以2011年版的课标进行了适当的合并和删减。其实, 我们过去提出的:勇敢、顽强、坚毅、开朗、活泼等都是心理的目标, 而组织性、纪律性、合作、竞争、公正等则是社会适应的目标, 只是称呼不同, 我个人认为这些目标可能更具体、明确。

我建议, 一线的体育教师要认识到, 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在于:运动技术的习得和身体的强壮, 再加上体育所能培养的那些优秀的品质。我希望体育教师要牢牢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 坚守体育学科的特点, 首先完成体育学科应尽的责任, 把自己的事做好。不管体育课程目标如何变动, 教师们都不要沉迷于词藻表面, 而要始终牢牢把握体育的本质功能, 清晰与其他学科教育和教学最本质的区别, 做好体育最能、最应该为学生做好的事情。

《中国教师》:一线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运动的技术、身体的强壮以及优秀的品质呢?

毛振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必须教好运动技术。过去有一阶段在体育中有“淡化运动技术”的错误思想, 认为只要学生健康就行, 不用拘泥学了什么运动技术。我们要说的是, 如果学生没有学会运动技术, 他就不能很好地参加运动锻炼、不能利用身边的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和有趣的体育活动, 这样人可能因为没有体育的技能和自信而宅在家里, 甚至沉迷于网络、麻将、吸烟喝酒甚至赌博吸毒, 这样的人哪里有健康可言?身体健康必定是依托在学生的健身能力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之中, 所以, 体育教师要培养终身体育的人就必须首先要把运动技术教好。

第二, 要在体育课堂中抓紧时间充分锻炼学生身体, 并在锻炼身体过程中, 告诉学生锻炼身体的众多要素, 如锻炼负荷的问题, 营养、安全和方法等问题。在体育课堂上, 我们要重新提倡“课课练”, 就如我刚才所说, 让学生每节课都站那么几分钟, 然后单腿站立几分钟, 再单腿闭眼站几分钟, 当然不光是站, 还有各种走、跑、跳、投、支撑、攀爬、悬垂、搬运、角力、平衡、叠罗汉等, 如此循序渐进地练习, 将来我们的学生怎么还会晕倒?

第三, 要让我们的学生通过运动技能的有效习得, 提升他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特别要关注那些已经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的, 或者是身体素质不太好的孩子们。关注那些太胖的、平足的、耐力差的孩子们, 让他们在“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教学模式中体验成功和乐趣, 否则, 他们就会和体育运动越来越远。

第四, 对学生进行可以融入在体育运动中的那些道德和品质的教育、那些情感的教育、那些行为规范的教育、那些文明卫生的教育等。

教师如果能把这四点很好地做好, 使每节体育课中, 学生的运动技能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都能脸红、气喘、出汗, 第二天能够有肌肉酸痛感;学生都能在运动中越来越有自信, 越来越有进步;都能在体育课中“文明其精神, 野蛮其体魄”, 我认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就高了。

《中国教师》:2011年版课标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您认为应该怎样做好教师课标培训工作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呢?

毛振明:2011年版课标发布之后, 还没有见到太多的体育课标的培训, 与十年前以教材出版社为推动力的大规模的课标培训和教材培训的热闹场面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两点:一是大家对“课标”这个词已经没了新鲜感。那时光说说“新课标是……”“这是新课标说的”“我参加了新课标的培训”, 就足以让旁人目瞪口呆、心悦诚服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二是现在课标的培训“遭遇”了“国培”的热潮, 被大部分“国培”给自然地“兼并”了。我认为这个“被兼并”其实挺好的, 它可以让空洞的课程理念“被晒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新教学内容的学习以及教学方法的研讨之中, “被反衬在”一线教师生动具体的问题解决学习之中, 从而让科学的“学理”“教法”“教程”和“教材”的研究更加充实和有活力。

2011年版课标颁布后的一年来, 我也参加着全国各地举办的“国培”, 也作为首席专家主持了北京师范大学承接的教育部示范性远程“国培项目”, 关于新课标的培训工作, 我为大家提供以下几点建议:

(1) 要更加指向课改的真问题。教育理念的宣扬和宏观课程的理论可以有, 但必须要联系当前体育课程教学的现实问题来讲, 而且要针对真问题、难问题, 只有这样的课程, 才能将教师对体育教学具体问题的思考与改革的大思路结合起来, 才能使理念和理论得到实实在在的理解。

(2) 要更加突出新运动项目和锻炼方法的传授。当前体育教学一线的主要问题, 还是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和狭窄, 还是锻炼方法的枯燥和单调, 还是教师缺乏对现代新体育运动项目的了解 (上课内容基本上就是田径和篮排足) , 还是教师们缺乏对安全、有趣、有效锻炼方法的掌握 (一锻炼就是跑, 顶多是接力和“贴膏药”) 等问题。因此, 培训要加强新运动项目的传授, 软式垒球、定向运动、排舞、街舞、踢踏舞、轮滑、防身术、羽毛球、踢毽、花样跳绳、腰旗橄榄球、趣味田径、跆拳道、体育舞蹈、乒乓球、网球、心理拓展等都是应该大力进行培训的内容。

(3) 要更加突出保健、救护等知识技能的培训。新课标提出要“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但是, 体育教师在“健康知识储备”上面临着巨大的“缺口”, 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卫生、保健、养生、安全、营养、救护以及运动处方、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储备相当薄弱, 因此建议请师范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师多为体育教师培训这方面的内容, 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健康教育相关的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

(4) 要加强那些传统的老运动项目技能的深度技术和新教法的培训。过去的体育教学在“低级重复”和“蜻蜓点水”的双重干扰下, 技术教学不进步, 足球就在各个脚背的踢球、运球上打转转;篮球就在双手胸前传球、高低运球、单手肩上投篮、三步上篮上打转转;排球就在下手发球、垫球、传球上打转转, 造成学生“学了没学会”“会了几个简单技术但不会打比赛”的不良现象。因此进行这些传统教学项目的方法培训时要注意:加宽技战术内容培训;增加趣味性的技战术游戏的培训;进行“领会教学法”这样的新教法培训;加强专项运动素质练习方法的培训, 以提高这些传统项目的教学实效性和实战性。

《中国教师》:如何更好地面对体育教学改革, 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增强学生体质素养, 您还有哪些建议与要求寄予广大教师?

毛振明: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该是永恒的主题, 而不应是搞运动式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教师要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 不断地探讨着学生的变化, 因为我们要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

学生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抗挫能力都在下降, 他们在体育中的道德行为的文明程度也在下降, 面对这些状况, 我们如何与时俱进, 对他们进行高质量的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质比较差的情况下, 如何让他们能够安全地、充满兴致地、有效地锻炼身体?在学生都不会什么技能了, 都对体育有所寒心的情况下, 如何让他们学好一到两项比较擅长的运动技能?如何把“快乐体育, 成功体育”的好的做法运用到体育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中的小个子也能踊跃地去打篮球, 大高个也能乐于去挑战体操?……这些是体育教师应该关注的。

在实际教学中, 体育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技能与教学能力, 要拥有体育教学的真本事, 每天让学生都出点汗, 每天都让学生跑跑步, 每天让学生都看看蓝天放松放松眼睛, 每天都让学生干干净净地来到学校, 每天课间休息的时候都督促学生们去锻炼, 每天检查检查运动的场地、器材, 经常变换变换美妙的课间操音乐……体育教师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再怎么新课改, 再怎么新课标, 体育教师都要把这些事情做好。

大学生体育馆屋顶钢网架施工技术 篇9

关键词:四角锥,螺栓球,网架结构

1 工程概况

防灾科技学院大学生体育馆(图1)分为游泳馆和篮球馆两部分,屋盖形式均为正放四角锥螺栓球网架结构,网架投影面积分别为2 208 m2、3 112 m2,网架最大跨度分别是35.1 m和51.7 m,支撑形式均为上弦周边支撑,网架上弦标高分别为12.7m和18.5 m。网架矢高:游泳馆2 400~3 278 mm、篮球馆3 000~4 282 mm。屋面采用960型150 mm厚阻燃性聚苯夹芯板。屋面排水形式为钢天沟有组织排水。本工程钢网架表面进行抛丸或喷砂除锈,除锈等级为Sa2.0级,除锈后立即涂2道普通醇酸防锈底漆,1道普通醇酸面漆;钢网架进行防火处理,防火等级为二级,防火时间为1.0 h,防火涂料类型为水性涂料。参见图2~图6。

2 施工段的划分

根据本工程的结构特点划分2个施工区,即游泳馆施工区和篮球馆施工区。

3 钢网架及屋面工程的安装顺序

在游泳馆、篮球馆搭设脚手架→安装游泳馆、篮球馆网架→直到安装完→安装檩条→安装天沟→安装屋面板→验收。

屋面系统安装工艺流程:

准备工作→屋面大梁安装校正→屋面檀条压杆支撑安装固定天沟安装→雨排水管道安装固定。

4 钢网架结构的特点、难点

4.1 通过对网架结构特点

1)篮球馆网架跨度51.7 m(跨度很大),总重量近113多吨,杆件和球的种类较多,对制作单位加工能力和生产规模及加工专用设备的要求较高(图7)。

2)本网架为螺栓球节点,现场拼装量大,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及控制网架挠度的要求较高。

3)钢网架结构跨度较大,高度较高,深化设计工作量较大。

4.2 现场钢网架施工重点及难点分析

4.2.1 现场钢网架施工重点分析

4.2.1. 1 现场施工组织、管理、协调

本工程结构复杂、工程量大、工期紧,只有做好施工组织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模式,保证施工环节及流程的顺畅,确保质量、工期目标得以实现。因此,合理组织现场施工,是本工程控制的重点之一。

4.2.1. 2 网架支座预埋

由于本工程几块网架结构形式复杂,故网架支座的预埋直接影响到网架的安装精度、受力情况及成型。预埋工作与土建施工紧密联系,故与土建的协作也直接影响到预埋的精度。

4.2.1. 3 现场钢网架拼装

本工程几块网架为螺栓球节点,柱网跨度较大,采用滑移脚手架安装,现场地面拼装和滑移脚手架平台上的拼装工程量大,拼装质量及速度直接影响整个钢网架的施工进度,因此钢网架拼装是本工程的重点控制内容。

4.2.1. 4 钢网架安装就位

本工程几块钢网架为螺栓球四角锥网架,几块网架的平面布置不同,而且当中柱网大,网架的柱顶标高也较高,采用先进的合理的安装方法,是本工程安装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4.2.1. 5 现场钢网架检测

本工程网架为螺栓球节点,拼装质量要求较高。拼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拼装质量的控制与保证、可靠检测措施,是本工程拼接控制重点内容。

4.2.1. 6 钢网架安装测量

钢网架工程安装必须以测量为主导,检查网架的拼装质量,测量网架下弦的挠度,结构安装精度要求高。控制网的建立精度以及测量工艺,直接关系本工程的安装质量。见图8。

4.2.2 现场钢网架施工难点分析

4.2.2. 1 钢网架稳定单元工装的搭设、验算

本工程网架采用滑移脚手架高空安装法。滑移脚手架平台,按满堂红脚手架搭设。要验算脚手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4.2.2. 2 钢网架安装

网架的节点为螺栓球节点,在滑移、散装和吊装安装过程中,在安装前,要验算每块柱网网架的内力情况,每安装完一个柱网,要时刻控制网架安装挠度,必须用水准仪测量控制其安装精度,存在一定的难度。

5 钢网架安装工艺

1)工艺流程:加工准备工作→钢结构加工制作→钢构件运输→基础验收→安装上弦倒三角锥网格→调整紧固→网架的调整→支座的焊接验收→验收。

2)根据基础轴线位移情况,对网架各支撑点的位置、标高、尺寸及轴线间夹角进行复核,复核后看是否符合JGJ 7—91网架施工规范要求,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具体要求是,网架纵横边段允许偏差应不大于边长的L/2 000,且不超过30 mm,中心偏差不应大于网架跨度的L/3 000,且不超过30 mm,中心偏差不应大于相临支座间距的L/400,且不超过15 mm,最高点与最底点高差不超过30 mm,各项测量数据应认真填表并存档。

3)网架在安装前应首先对所有杆件、球等零部件的数量、规格、进行全面检查是否符合图纸尺寸、数量的要求。

4)根据工程进度及施工工期,选派安装人员在脚手架上对网架散装,拼装首先从临时支撑点向外扩散,在安装过程中,严格要求按图施工,在拼成锥体前,杆件要用尺寸校核,球的校核参照球加工图,核查加工是否正确,以免出现错杆、错球,造成安装麻烦。网架安装前已进行了防锈处理,这样在移动、运输安装过程中需尽量避免磕碰,禁止野蛮施工,以防涂层脱落,施工时如需用管钳等工具必须加软垫,不要强行施工。

5)用高空散装法对该网架进行安装,用拔杆Φ159×6作临时支点,支点下部应适当加固,预防临时支点因受力较大而使网架下沉。

6)安装下弦平面网格

①将最底层的支座体放在离柱适当位置就位,并用水准仪对好临时支点的标高。

②安装底层的下弦球与杆,组成纵格平面网格并在此网格下选择好支点保证下弦球的平行度。

③安装第一单元的腹杆和上弦球,用相应一球一弦杆二腹杆分别拼装成下弦和下弦三角锥体,把三角锥体与第一单元依次拼装,使之形成一刚性整体后用钢尺、水准仪等工具调整已装网架(调整支座位置及临时支点位置与标高),确定合格后方可继续拼装。

④安装上弦倒三角锥网格

网架从第二单元起采用连续安装组装,从边跨开始首先装一球一上弦二腹杆的三角锥以后为一球于上弦二腹杆的四角锥,安装时将两斜腹杆支撑在下弦球上,在上方拉紧上弦杆逐步靠近已安装好的上弦球(即推锥)用扳手紧入,然后将斜杆拧入下弦球孔内并均匀用力拧紧(拧紧时应注意顺序防止因用力不匀而将上弦球螺栓卡死)按上述工艺继续安装逐步推进。

⑤安装下弦正三角锥网格

网架安装完倒三角锥网格后,即开始安装正三角锥网格,安装时可采用散装法和推锥法分别进行,安装下弦球与杆时采用一球一杆形式将杆件螺栓拧入球孔内,安装横向下弦杆时,使球与杆组成封闭四方网格,也可采用一球二杆形式(即下弦球与相互垂直的两根下弦杆)进行组装。安装一侧斜腹杆,单杆就位拧入便于控制网格的矢高,继续安装另一侧斜腹杆,两边拧入下弦球,完成一组斜三角锥网格,逐步由另一侧安装直到支座为止,每完成一个斜三角锥后再安装,应检查上弦四方网格的尺寸是否正确,发现误差逐步调整后紧固螺栓(斜三角锥网格安装时切记,应时时注意临时受力点的支承情况,并及时调整)。见图9。

6 屋面系统安装方案

本工程屋面系统安装流程如下:

6.1 檩条的安装

6.1.1 主檩条的定位安装

主檩条焊接在网架支托盘上表面。主檩条定位方法如下:以网架支托盘中心线(放线弹出的定位线),为主檩条的安装线。

6.1.2 次檩条的定位安装

次檩条的定位:根据次檩条的檩距和主檩条相交的线为次檩条的安装线(放线弹出的定位线)。次檩条焊接同主檩条,保证次檩条和主檩条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上。

6.2 天沟的安装(图10)

根据对屋面的初步深化设计,天沟的安装如下:

1)本工程采用钢天沟排水,两段天沟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2)天沟支架安装。本工程天沟支架为型钢,按设计的间距安装天沟支架,并检查支架顶面标高是否一致。

3)天沟对接、焊接。天沟对接前将切割口打磨干净,对接时注意对焊缝间隙不能超过1 mm,先每隔10 cm点焊,确认满足要求后方可焊接。本工程大部为平天沟,为提高施工效率,可在地面将几段天沟拼接在一起,然后再安装,还能大大减少高空作业。

4)开落水孔。安装好一段天沟后,先要在设计的落水孔位置中部钻个孔,避免天沟存水,对施工造成影响。天沟对应部位的板安装好后,必须及时开落水孔。正式落水孔用空心钻、等离子切割机开孔。

6.3 屋面系统安装

6.3.1 屋面板安装原则

1)屋面及屋脊板、泛水板均应逆主导风向铺设。

2)压型钢板应自屋面的一端且顺风向开始依序铺设。

3)安装压型钢板时,应边铺设、边调整位置、边固定,铺设屋面压型钢板时,在泛水板、包角板、压型钢板间的搭接部位,均应按设计要求,敷设防水密封材料。山墙檐口包角板与屋脊板的搭接处,应先安装包角板,后安装屋脊板。

4)在压型钢板上开洞时,必须核实其尺寸和位置,可先安装压型钢板后再开洞,也可先在压型钢板上开洞后再安装。

该工程网架部分屋面采用960型150 mm厚彩钢聚苯夹芯板,屋面板按照如下方案进行施工:

6.3.2 屋面板安装(图11)

屋面采用960型150 mm厚彩钢聚苯夹芯板,跨度方向可以搭接安装,搭接长度大于200 mm,搭接处为檩条位置。安装屋面底板可施用移动式门型组合脚手架。

1)安装放线前应对安装面上的已有建筑成品进行测量,对达不到安装要求的部分提出修改,对施工偏差作出记录,并制定出相应的安装措施。

2)根据排板设计确定排板起始线的位置,具体步骤:

①标定起始线:在跨度方向的檐口檩条和屋脊檩条标出排板起始点后,用配自紧装置的钢丝将两个点连起来作为基准线,钢丝线应与建筑物的纵轴线相垂直。

②沿板宽度方向每隔10~15块板设基准钢丝线一道,作为限制和检查板的宽度安装偏差的基准,以及时矫正安装偏差;钢丝线同样要与建筑轴线平行或垂直。

7 结束语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10

1 研究对象

本调查以长江大学在校大二、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人数为600人。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调查在学生活动现场发放问卷, 指导问卷填写, 并现场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600份, 其中有效问卷596份, 有效率99%。

2.2 文献资料法

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文献。

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关系

意识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及结果, 是建立在对自然信息的存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意识是和物质相对立的, 如知识、思想、观念等。行为的基本意思是举止行动, 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意识来源于实践, 同时意识又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同样体育意识是在体育实践中产生的, 体育意识对一个人的体育行为具有引导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3.2 当前大学生的体育意识状况

3.2.1 大学生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

在对体育价值功能的认识上, 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综合“很重要”和“重要”两个选项来看, 其比率高达97.00%, 可见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基本功能具有充分的认识。其次是体育锻炼能“预防疾病”和“调节情绪”, 分别为91.85%和90.99%。其它体育的价值功能也得到学生比较高的认可。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多元性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见表1

3.2.2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 动机又是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要想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非常有必要弄清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根据调查, 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排列前三位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77.16%;娱乐、休闲、丰富生活60.78%;缓解压力, 促进心理健康52.16%。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合理的, 既有满足增强体质等生理方面的低级需求, 也有追求休闲娱乐等社会交往方面的高级需求。许多大学生的动机都是多重的, 既有主要动机也有从属动机。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繁重的学习、考研、找工作等。因此希望通过体育锻炼缓解压力也成为大学生的主要锻炼动机。体育的功能使体育锻炼具备缓解心理压力, 释放激情的作用, 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重视, 采取适当措施加大投入, 引导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释放压力, 塑造健康的心理生活。

3.3 当前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

在体育锻炼中科学地控制每周锻炼的次数、运动强度和时间是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的基础。一般的要求是每周锻炼3次, 每次30min以上, 每次锻炼达到中等强度。统计结果表明, 合计有15.02%的大学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 其中男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的人数占所调查男生总人数为31.21%, 女生每周锻炼达到3次或以上的人数占所调查女人总数为11.96%, 男生要明显好于女生。平时基本不锻炼的男生比率为12.06%, 女生为31.52%。值得提出的是女生有近1/3的人平时基本不锻炼, 这种状况令人担忧。 (见表3)

通过调查得知, 在参与锻炼的学生中, 男女合计有75.54%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在30min以上。其中男生锻炼在30min以上的人数占男生总数的81.56%, 女生锻炼在30min以上的人数占女生总人数的63.3%。可见不论男女, 只要参与了体育锻炼, 大多数的学生锻炼时间都能持续30min以上, 当然数据反映男生要好于女生。

关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以及强度, 在我国体育人口标准里也有明确的规定: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 (含3次) 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关于身体活动强度的把握可用下列公式:本人的年龄+运动时心率=170。由于在实际锻炼中很少有人测试和关注自己的心率, 因此本调查以出汗多少来大致判定运动强度。 (见表4)

长江大学学生体育人口比率为20.17%。其中男生为26.95%, 女生为9.78%, 整体来看偏低。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 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 在一所高校里它是学校发展和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和开展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依据。2009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中规定, 学校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1h的体育活动。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我们还做得不够, 还需要加强。 (见表5)

通过以上对长江大学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分析, 我们发现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之间不具有线性关系。尽管大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功能的认识水平较高, 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状况却不理想, 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那么导致大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不统一的原因是什么。

3.4 影响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的因素

意识, 从其形成的心里过程来看, 包括三个层面, 既认知、情感、意志。每个层面代表一种意识水平, 由低级到高级。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不统一, 源之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水平还停留在认知和情感阶段, 没有上升到意志层面, 因此不具有稳定性, 不能导致体育行为的必然产生。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4.1 传统教育的影响

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升学的压力。教学中重智育轻体育, 使学生形成了体育课不重要的意识形态。通过调查发现很喜欢和喜欢体育课的男生、女生百分率分别为81.56%、77.17%。看似比率较高, 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体育课的轻松, 而不是真正重视体育课。在教学中本人常常遇到学生利用体育课去办其他事情的现象;如果有其他课程和体育课冲突, 大部分学生会选择放弃体育课。

3.4.2 体育课教学的影响

体育课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体育课程改革在我国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体育课对学生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教导不够。很多学生离开体育课不知道怎么去锻炼, 缺少锻炼的自觉性。其次要重视理论课教学, 以往人们的认识是体育课就是要以实践课为主, 过分强调实际锻炼的重要性, 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体育理论课时。个人认为现在需要重新认识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 在强调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3.4.3 周围环境的影响

现在网络盛行, 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丰富起来。网络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体育相关的信息和知识, 促进学生良好体育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 过多停留在网上, 会消耗学生大量的业余时间, 从而挤压了锻炼的时间。调查显示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第一是学习, 占61.3%;其次就是上网44.35%。而参与体育锻炼的比率却很小。这也是导致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锻炼行为不统一的因素之一。

4 建议

(1) 首先, 体育教学中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核心和目标,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改变传统的技能“三基”教学模式, 对学生, 把目标紧紧定在“授之以渔”上;其次教师要重新认识理论课的重要性, 加强理论课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 形成稳定的价值取向, 掌握必要的自我锻炼的知识。

(2) 加强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每周一次体育课对学生的锻炼效果是有限的, 课余体育锻炼对学生非常重要。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怎样去锻炼, 课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检验教师所传授的方法。这样一方面增强自己的体质;另一方面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只有两方面有机配合, 才能使体育锻炼效果最大化。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完善各种体育俱乐部建设, 加强体育教师与体育俱乐部的联系, 举办各种群体性的竞赛活动, 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以强化大学生体育意识和行为。

(3) 加强宣传, 增强健康意识。通过举办各项体育比赛, 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宣传科学锻炼的重要意义, 评选院系和校学生体育明星, 对体育明星进行奖励, 倡导向体育明星学习。营造“人人锻炼, 快乐体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全.关于体育意识意蕴的解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2 (6) :9-11.

[2]李勇.对大学生体育意识与行为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4) :170-171.

[3]张娜.沈阳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意识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6 (4) :43-46.

[4]聂东风, 王家彬.8所重点大学学生健康的体育意识与行为倾向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 (4) :476-478.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11

摘 要 大学体育的教育之根本就是终身体育,这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必经之路,是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终身体育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思想,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承,更是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保障。本次论文对终身体育的内涵特点进行了分析,从终身体育的视角分析了高效体育的教育现状,并提出教育改革的相关策略,希望为大学体育教育树立终身体育健康意识。

关键词 终身体育 大学体育 教学改革

一、终身体育内涵及特点

(一)终身体育内涵。终身体育是在国民体育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将终身体育同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结合起来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未来的发展存在重要意义。终身体育的核心在于让一个人,一辈子都在做体育锻炼,这是提高全民身體素质,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策略之一。当终身体育作用于大学教育,一方面要指导学生们掌握必备的体育运动技巧,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们良好运动习惯的培养,让学生们在思想上享受体育运动,并自觉地进行锻炼。

(二)终身体育特点。第一,终身性。变现为时间层面的终身性,强调一个人一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同传统体育的区别就是强调了时间的宽广度。第二,多元性。主要是体育运动内容的多元化,终身体育要考虑参与运动个体的差异性,为人们提供可以自由选择的项目,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都能够有适合自己的运动。第三,全民性。终身体育的最佳状态就是做到全民参与,是整个社会范畴的事情,是推动我国全民健身的策略。

二、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意识浅薄。我国当代的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明显的“轻理论,重技术”特点,而理论教学才是加强学生们了解体育项目、培养体育意识最重要的环节。传统教育理念下的体育教学旨在提升学生们的运动技能和体质,忽略了对学生们运动习惯的塑造和培养,不利于终身体育理念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内容选择的科学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高校的体育生基础都很薄弱,体质表现的并不乐观,高校的体育教师必须要充分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们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枯燥影响了整体的项目推进。

(三)场地器械受限。大学时期的教学场地和设施有限,即使有配备也不能够做到普及,这和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经费不足有很大关系,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开展,所以,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当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提升硬件环境的建设,给学生们提供更好的设施基础。

(四)教师素质有限。体育教学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但是大多数高校的教师综合素质都不够,在专业上的素养有待提升,这也是制约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

三、终身体育的思想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一)有利于提升体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大学,是我国高级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设置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系统教育为社会输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人才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内在的价值。根据《中国体育报》对高中以上学历各行各业人的调查,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体育锻炼的意识都比较淡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并且对身体状况的影响比较不乐观,这种情况下终身体育的理念显得十分重要。

(二)有利于中国特色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形成。自建国以来,我国就开始构建社会主义性质学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终身体育理念同大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结合十分符合中国特色的时代需求,由知识传授向意识转达的过程显得十分必要。

四、终身体育视角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在大学的教育阶段,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都应该积极努力地做好终身体育思想的宣贯,伴随现代科技的进步,大学信息水平越来越高,教学形式也必然随之改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们在耳濡目染中接收终身体育理念,可以举办体育相关知识竞赛,可以观看和收听相关的体育节目,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

(二)转换教学目标。高校的学习阶段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过程,在终身体育的背景下,学校一定要重新设定教学目标,第一要重视对学生们终身体育意识的激发,第二要培养学生们的终身体育实践能力。让学生们产生自发运动的潜意识,并且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都能够一直保持,并影响到周围的人。

(三)更新教学观念。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们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要淡化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认为体育是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一种舒缓方式,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意志品质,并且能够更加乐观和自信,更加适应社会,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自由是终身体育目标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

五、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改革本身就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既要考虑到国家和高校对教学目标的设定,又要结合学生们的需求进行不间断的探索和研究,总结经验提出方案,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修正,在终身体育的目标下,大学体育改革是一场关系国民未来生活方式的关键点,必须得到充分重视。

参考文献:

[1] 欧阳萍.论以终身体育为目标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121-124.

[2] 赵日萍.论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7.01:23-25.

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 篇12

1 社区体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的社区体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萌芽, 八十年代中期才真正兴起。由于社区体育是新生事物, 再加上八十年代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特别快, 国人对社区体育的了解与认识表现出了滞后性, 一直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速度。因此, 社区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1.1 场馆设施不足

社区体育场馆设施不足是一个突出的硬件建设问题。因为场馆设施不足, 有体育锻炼意识的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无法得以实现, 无体育锻炼意识的居民更难以转变成为体育人口。虽然硬件设施问题仅仅是一个外部的客观因素, 可作为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 实际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家层面来讲, 现有的经济水平不足以免费提供给每个社区以充裕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健身路径作为国家提供的简单有效的体育锻炼设施只能满足低层次的锻炼需求。大型的场馆建设仍需社会融资或者投资商出资建设, 然后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在投资体育场馆方面走在了前列。发达城市完善的体育设施看似给社区居民提供了优越的健身条件, 然而, 高昂的消费却把大多数的社区居民挡在了门外, 使得社区居民守着体育场馆仍没有场地可以锻炼。同时, 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 开发商的高档体育会所90%都处于亏损状态[1]。受前车之鉴, 多数投资商不愿再冒风险来投资体育场馆。而社会融资建设体育场馆难度更大。因此, 注定了大型体育场馆在当前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无法在社区得以普及使用, 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无法在社区得以满足。

1.2 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伴随着社会体育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并发展的一个群体。正常情况下, 社会体育发展的速度越快,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需求量也将越大。而实际情况是, 当前我国有限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大多数的中小城市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之下,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发展缓慢的原因很多。而我国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矛盾是造成此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持续上升, 人们的体育需求在逐步增大, 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也在加大。而另一方面, 政府聘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报酬偏低、地位不高, 造成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不稳定;在社区居民现有的文明程度及社区体育知识欠缺的状况之下, 义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十分缺乏;社会体育的硬件建设落后, 场馆设施短缺, 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有力用不上, 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以上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 使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人数长期处于严重不足状态。这一对矛盾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 同时也是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的社会体育无法解决的矛盾。

1.3 社区居民锻炼身体的成本较高

由于社会上提供的锻炼身体的场馆有限, 且投入较大。为了实现盈利的目的, 场馆投资商通常对锻炼者收取较高的费用, 这让多数中低收入的体育锻炼爱好者只能望馆兴叹。对于投资体育场馆的开发商而言, 由于体育消费者有限, 相当一部分投资商面临亏损的境地。这样一来, 愿意投资体育场馆的商人越来越少, 现有的体育场馆的收费标准越来越高, 选择体育消费的社区居民的锻炼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参加体育消费的社区居民的比例也越来越小。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2 大学体育的优势分析

与社区体育相比, 大学体育的优势显而易见, 优势几乎显现在各个方面。为了突出针对性, 现就场馆设施、体育人才及价格优势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2.1 场馆设施优势

大学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集聚地, 为了更好地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大学校园的体育场馆设施相对充裕而集中。由于学校教学的规律性较强, 充足的场地设施在满足学校体育需求的基础上, 总是有一些时段处于闲置状态。处于闲置状态的场地在项目间又有较大的差异性。比如, 篮球场地的利用率较高, 而田径场地、轮滑场地、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及游泳馆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利用率较低。空闲时段的活动场地作为一种体育资源, 完全可以另作他用。

2.2 体育人才优势

大学的体育人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体育教师方面, 大学体育教师仅仅是体育人才里的顶尖部分。大学体育专业的学生、学校体育社团的成员、各个专业的体育积极分子等, 他们都掌握着某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体育专业技能及体育相关知识, 他们都是某个项目或者某些项目的体育骨干, 都可以作为体育人才加以合理利用。

2.3 场馆价格优势

大学体育场馆通常由国家或者地方政府投资建设, 场馆的运营不存在前期投资成本问题。因此, 大学体育场馆的收费相对社会上的场馆通常具有价格优势。较低的收费标准对于更多的社区居民而言, 使得有偿体育锻炼的可能性加大。同时, 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亦可使大学体育场馆拥有更多可支配的场馆运营经费, 可以给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 大学体育如何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1 大学体育场馆设施面对社区居民开放, 让社区居民“有米可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于有体育需求的社区居民而言, 虽然经济问题是个大问题, 但最难解决的却并不是经济问题, 而是场地问题。在拥有锻炼场馆的情况下, 社区居民可以选择多锻炼、少锻炼或者不锻炼。而若没有体育场馆, 那就意味着只有一种选择, 就是不锻炼, 要么只能选择低水平的体育锻炼方式。大学体育场馆设施若面对社区居民开放, 社区居民就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 就有了参加体育锻炼的硬件基础。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在合适的时间段利用大学的体育场馆进行体育锻炼。美国和日本的大学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已经有很多年的时间, 并且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 创造出了先进的“学区模式”[2], 很好地体现了“混合使用”的理念。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吸收这些经验, 并把其运用到我们的大学体育场馆管理中来, 更好地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3.2 大学体育人才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角色, 让社区居民的体育锻炼“有法可依”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健康, 身体方面的健康和心理方面的健康。但做任何事都有潜在的规则, 如果盲目地锻炼, 不仅不能收到理想的锻炼效果, 还有可能对健康造成一定的损害。让大学的体育人才担任教练, 或者充当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 一方面可以弥补社区中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空缺;二来可以给“学生指导员”提供一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有体育特长且经济拮据的学生获得一些经济收入, 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再则让参加的学生提前得到锻炼, 在走上社会之前掌握一些与专业有关的技能, 便于其以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最重要的是, 与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比, 学生指导员具有更多的热情与耐心, 可以给社区居民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给社区居民传授更多的健康锻炼的常识, 让社区居民在锻炼的过程中实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让其在锻炼身体时做到“有法可依”。

3.3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让社区居民在进行有偿体育消费时“量力而行”

社区居民的经济条件是不同的, 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同个体的消费习惯也是有差异的。因此, 针对社区居民的收费标准要制定得相对合理:首先不能过高, 不能超过社区居民的承受能力, 要不然就失去了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目的;其次, 不同项目之间的收费标准应适当地拉开差距, 让社区居民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消费习惯自由选择锻炼的项目。同时, 不同的收费标准把消费者进行自然分流, 既可避免消费者的扎堆消费, 又可以保证所有的场地都得到充分的利用;第三, 相同的锻炼项目亦可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 让锻炼者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一些对锻炼场地的选择余地。

参考文献

[1]樊炳有.社区体育理论框架体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1) :24-25.

[2]王道平.都市化发展与社区体育建设[J].湖北体育科技, 2001, 20 (4) :78-79.

上一篇:医疗救助制度下一篇:绘画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