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

2024-06-08

人民政协(精选12篇)

人民政协 篇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 协商民主的相关理论最先在西方开始复兴、发展。中国最早体现协商思想的就是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协商民主概念是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如今经过二十几年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协商民主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已在人民政协会议中被广泛应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以及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 在全社会范围内展开广泛的协商, 坚持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充分进行协商。”但这其中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制度规范程序化较低、政协委员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形式相对单一等。本文整理了学术界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的研究成果, 总结了相关的主要问题与观点以及目前仍存在的不足及其相应对策。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概念研究,理论基础,历程研究,价值研究,存在的不足,改进建议

自上个世纪90 年代中国的协商民主概念被江泽民提出以来, 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也逐渐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交往方式, 它可以帮助每一位公民更好的参政议政、民主协商。

一、学界关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其观点

随着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 愿望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笔者对研究成果中相关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观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1、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含义

对于人民政协的定义, 政协的章程对其做了明确的界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爱国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 也是践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 更是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方式。”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 它是一个统一战线组织, 它没有任何的权力, 只是一个进行民主协商、参政议政的场所。自俞正声担任第十二届政协主席以来, 也一再强调“政协不是权力机关, 政协是没有任何权力的”。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 往往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内涵, 他们往往认为政协是“养闲人”的地方, 认为政协就是政府, 而政府无所作为。“这不是无所作为, 我们本身的职能就是说“话”, 提供执行意见, 我们不是去做决定的。”葛剑雄如是说。

从陈家刚观点出发, 他认为协商民主是在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原则基础上的一种现代化的民主体制。自由平等的公民, 在追求最大化公共利益的同时, 通过公共、理性地协商,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使立法和决策合法化的过程。

以上是对单纯的协商民主这一思想的认识, 而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认识, 李贺林、左宪民指出, 中国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基本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士, 就与共同关心或与涉及其切身利益的问题, 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深入的协调、探讨, 使参与协商的各方了解彼此的立场、观点和利益诉求, 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达成相对统一的意见, 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最后整合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达到多方共赢的目的。

我国的协商民主——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通俗的说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保证我国的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 所有受到决策影响的主体, 通过咨询、协商、探讨、整合等的方式, 最后达成共识的一种民主形式。它不仅强调合理的协商程序, 更强调共识性质的协商结果。

2、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的理论基础

马恩联合建立的国际工人协会, 实际上就是政治协商形式的组织在国际无产阶级中体现, 其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去解决, 当然协商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协会的团结。

在我国, 协商的思想自古就有体现, 比如我们常说的“和合”思想, 就对我们现在的协商民主思想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史伯也认为只有听取不同的见解、建议和意见, “以他平他”, 而不是只听相同的意见, “以同稗同”, 才叫做“和”。而“合”就是在听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 最后达成的和谐状态。从近代看,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非常重视协商民主思想, 并且能够创造出像人民政协这样的协商组织形式, 也与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思想——“和而不同”思想有关。相对于西方国家竞争性的民主形式来说, 中国人实际上更习惯于和谐式的协商民主形式。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社会各界的代表人士, 通过人民政协这一平台, 对国家的政策、方针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 我国特色政党制度也为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奠定了理论和制度基础。

3、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研究

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至今, 经历了坎坷的发展过程, 协商民主也随其经历了繁荣、萎缩、恢复和发展四个阶段。第一, 从1949 年至1957 年4 月, 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繁荣阶段。第二, 从1957 年开始,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开始走向萎缩。第三, 1971 年以后, 人民政协开始逐步恢复活动, 但活动也多限于学习或者纪念性质的活动, 即便有协商座谈会, 政协委员们也都谨言慎行。1978 年12 月以后, 在邓小平的领导和支持下, 开始全面恢复人民政协的工作, 协商民主也逐渐得到恢复。第四, 在社会经和政协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到90 年代, 首次提出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这一概念。

涂秋生认为, 人民政协是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组织形式。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创立了人民政协, 并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人民政协理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发展了人民政协, 进一步完善了人民政协的相关理论。此后的中国共产党人, 在继承与发扬的有机结合中, 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政协理论, 开启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与人民政协的历程基本相似, 明确了人民政协的历程, 也就明确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历程。在人民政协不断发展完善的同时,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

4、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的价值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有学者认为, 人民政协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的民主表达渠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中, 它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相辅相成, 起到了完善与扩大各阶层群众政治参与的作用。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是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叶小文认为,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政协协商民主包含着国家与社会的合作关系, 通过人民政协, 以合法和非竞争性的方式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建立起相对稳定和具有广泛联合能力的体制, 将各界代表人士与国家紧密的联系起来, 推动国家与整个社会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交流。同时我们要严格认真贯彻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间相互合作的方针, 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5、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存在的不足

从制度方面说:第一, 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第二, 多元主义导致“共善”的缺失和协商的无效。从运作方面说:第一, 参与者事实上的不平等, 呈现出向精英主义滑落的倾向;第二, 协商过程中的信息“围墙”;第三, 参与规模的局限性;第四, 公民政治参与的冷漠。

协商民主虽然已经在我们国家存在和发展了好多年, 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继续去予以解决。

6、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改进路径

要改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首先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作用, 实现协商民主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当然也要将协商民主扩展到社会各领域, 广泛吸纳各阶层人士, 充分进行民主协商。另外在关系国家的重大决策机制层面, 进一步发挥民主决策制度的作用, 同时也不能忽视网络在发展协商民主方面的正向功能。

需要逐步提升协商民主主体的协商民主的素质和能力, 提高公众参与行政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另外也不能忽视社会组织的作用, 逐步强化社会组织的协商民主功能。优化协商民主发展环境, 创新协商民主技术手段,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协商民主的作用, 加大网络信息平台的运用。

二、目前学术界研究的不足之处

学界对于我国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的研究, 可以说是比较丰富与全面的, 尤其对于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价值功能、存在的不足、改进建议等的研究成果有很多, 但学术研究是永无止境的, 就目前来看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 对于我国人民政协与协商民主领域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是中规中矩, 从政治学、历史学、党史、党的重要会议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从代表委员方面进行研究的较少。

第二, 研究内容上有滞后性。新政策、新信息还不够全面, 对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当中阐述的协商民主的相关内容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第三,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有的, 人民政协制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项制度创新, 所以我们在研究人民政协协商民主时要更加充分凸显中国特色, 使用专业性术语, 使其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而目前我国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研究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参考文献

[1]陈家刚.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 2007 (2) .

[2]﹝美﹞约·埃尔特斯.协商民主:挑战与反思[M].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3]陈家刚.协商民主和政治协商[J].学习与探索, 2007 (2) .

[4]陈家刚.协商民主在东西方的兴起与发展[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8 (7) .

[5]魏芙蓉.中国特色行政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6]《江泽民论有中国通社会主义》 (专题摘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总则.

人民政协 篇2

作新局面

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伟大的实践,需要伟大的理论。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人民民主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和[]各界爱国人士长期团结奋斗的成果。人民政协从诞生至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已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理论体系。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为人民政协事业更好地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这充分说明,深入开展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借以指导政协工

作实践,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做好政协工作的迫切要求。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理论研究是指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认识,它既是实践的总结,又是实践的向导。人民政协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社会科学,应是以人民政协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民政协产生、发展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进一步加强人民理论研究工作,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对推动政协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理论体系的需要。人民政协成立55年来,在政协理论体系方面经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开创奠基,经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不断丰富发展,经过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不懈实践和探索,已形成了一

个基本的理论体系。多年来,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工作者和一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都敏锐地看到开展政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协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许多理论问题有待于做深入细致的研究。有些是重大的基础性问题,如履行三项职能,从政协章程上看是清楚的,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与党委、政府、人大协调衔接问题以及如何增强实效的问题。有些是新问题,如政协如何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特殊的优势等。有些是政协正在实践、迫切需要进行理论总结的,如开展民主评议、委员学习活动小组开展活动、委员的教育和培训、委员的考核和管理等等。因此,加强政协理论研究,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人民政协理论体系,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支持的迫切要求。

二是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提

高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履行好职能,必须不断提高工作水平。这种能力和水平,与执政党执政能力相适应,主要表现在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上。提高政协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就要在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提高求真务实、深入调研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团结各方、形成合力的能力,提高发扬民主、有效监督的能力,提高改革积弊、开拓创性的能力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这些方面的能力就要在参政议政的作用、主体、内容、形式、方法、要求、效力等层面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给实际工作予以指导,以推动政协工作的发展。

三是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中共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重要目标。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其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具有重要位置,负有重要使命。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扬民主,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求我们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如何为各民主党派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为深化政协工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为调整政协界别设置、改革委员产生方式提供决策参考等等,是对人民政协开展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认真研究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协内部合作共事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研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研究新时期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及其对统一战线和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等基本理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协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的作用。

四是加强人民政协理论研究,是政协工作开拓创新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为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人民政协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要通过对历史的科学总结、对现实的全面认识和对未来发展的正确把握,深化和提高对人民政协工作规律性的认识,在保持和发扬政协工作的好传统、好经验的同时,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大胆探索新形势下政协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新路子,增强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本领,使人民政协在前进中开拓,在开拓中前进,实现人民政协事业的新发展。一方面,要认真总结我们履行职能中的经验,研究哪些可以进一步上升为工作规则、程序和规范;要对已有的制度进行认真审视,研究如何推进政协工

作的机制创新。另一方面,要按照十六大关于“支持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的精神,建议党委进一步从制度上、程序上明确如何加强和改进对政协工作的领导,规范政协在履行职能中与党委、政府等有关方面的关系,克服和避免在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方面的随意性。

二、正确认识基层政协开展政协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从基层政协的特殊地位来认识基层政协开展理论研究的必要性。基层政协是政协系统的基层组织,是地方政治架构的组成部分。在政协系统,上下之间的关系是指导关系,履行职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地方政治架构中,政协与人大、政府处于平行的层面,在同级中共党委的领导下履行职能。由于基层政协这种特殊的地位,一些同志认为政协理论研究是上层的事,基层的任务就是干好具体工作,开展理论研究没

有必要。这些看法是不正确的。基础理论研究是上层完成的,但应用理论研究是基层在大量的实践经验中探索出来的。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具体的理论,是基础理论的客观依据和组成部分。第二,从当前政协理论研究的课题任务来看,基层政协承担着相当重要的任务。全国政协秘书长郑万通在全国副省级市政协工作协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期人民政协理论研究还存在三大类理论课题。第一类是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课题。比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新世纪的人民政协工作;人民政协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等等。第二类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的课题。政协工作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新世纪的人民政协;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人民政协工作,等等。第三类是政协活动和工作方式方面的课题。比如,如何拓展和优化政协工作的领域;如何正确把握政协界别活动的指

导思想和方式方法,等等。可以看出,第一类是宏观方面的课题,第二、三类是微观方面的课题,后两类课题与基层政协关系密切。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主要来自于基层政协的探索和实践。第三,从基层政协的实际工作来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如何发挥,也迫切需要理论给以具体指导,对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这些年来,我市一些基层政协在工作实践中创造了很多富有成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但同时也在履行职能中遇到了不少从大的原则上都有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感到不太明确的问题。如,民主监督的范围、方式、力度、效力,参政议政的空间和效力问题。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说清楚、讲明白,通过理论研究使一些模糊的问题逐步清晰起来,使一些错误的认识得到及时的澄清。第四,从政协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来看,政协理论研究成果既推动着政协工作的发展,又为党委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政

协工作的领导、政府更好地支持政协工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因此,开展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是基层政协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具体实践活动,是履行职能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人民政协工作规律性的好方法,是统一广大政协工作者思想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领导,突出重点,注重实效

开展政协理论研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中共十六大和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着重探索政协履行职能的新途径、新方法,研究和把握新时期人民政协的特点和规律,更加自觉地以理论为指导,不断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重视理论研究的好风气。加强政协理论研究工作,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一是要把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市政协组织要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基本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政协中共党组、各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的领导同志,要充分认识加强政协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身作则带头开展研究。二是要制定政协理论研究课题计划,加大工作力度。要从实际出发,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化、专题化研究。每年都要选择一些带有普遍性、制约政协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确定一两个课题,列入工作目标,把课题研究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争取经过几年的努力,在政协理论的研究上,在实践经验的总结上,有所进展,有所建树。三是要加强政协理论研究队伍建设。济济多士,乃成大业。政协组织要把加强理论研究队伍建设作为政协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和

造就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肯于奉献的高素质政协理论研究工作队伍,达到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目的。四是要整合和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首先是政协内部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都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加强各级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与配合。同时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各方面的理论研究力量,借助各级统战部门、党校、社科联、高等院校和其他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和部门的力量,以课题为纽带,组织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活跃和繁荣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工作。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和交流活动,多吸收和动用社会上的研究力量、资料和成果,推动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五是要加强对政协理论及研究成果的宣传。要发挥理论在宣传、引导、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理直气壮地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大力宣传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成功实践。要注意

发挥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传媒在理论宣传中的作用,做好政协理论的普及宣传工作,以此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促进研究成果在工作实践中的转化和应用。

(二)加强理论学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贾庆林指出:“加强学习不是虚的,而是实的;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当务之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久之策。”人民政协理论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因此,搞好政协理论研究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实际工作的锻炼。当前,要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对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论述,特别是要注意学习和把握中共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出的关于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确保人民政协事业和政协理论研究工作不断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要结合政协工作实践,不断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学习、研究,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其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水平,更加自觉主动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使我们的政协理论研究工作真正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紧密结合工作实践,努力推进政协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源泉,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也是理论的最终目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并能够能动地指导实践。这一原理,科学地概括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政协理论研究只有同鲜活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善于从实践经验中升华出理论,从履行职能中总结新方法、提出新观点、发现新思路,理论研究才有生命力。因此,要注重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密切跟踪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正确回答工作中面临的新问

人民政协史上的“神仙会” 篇3

“神仙会”的由来

“神仙会”是一个形象化的词语,其实质是通过和风细雨的自由交谈、讨论和辩论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一种会议方式。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神仙会”曾在延安整风和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两次运用于党内。

最早出现的“神仙会”一词是在延安整风时期的一次会议上。1942年秋季,毛泽东邀集陈云、博古、凯丰、康生、李维汉等人谈话时说,老干部也要整风,互相交换意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和风细雨,弄清是非,团结同志。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说:“我们这个会,也可以说是个神仙会。”毛泽东力图用轻松活泼的方式进行整风运动,以期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神仙会”被再一次采用。夏天到庐山开会,可以避暑,远离尘嚣,精神都放松一下,过阵较闲适的生活。实际上,在会议前期(彭德怀信印发前),气氛轻松而愉快,根据会议安排,白天开会、读书、看文件,晚上看戏或跳舞,星期天休息。开会之余,大家游览风景名胜,作诗填词,相互酬唱。在各小组会议上讨论的气氛,也是比较轻松的。因此,这段会议被人们称为“神仙会”。

“三自”和“三不”

当时,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领域的“神仙会”,其特点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三自”和“三不”。“三自”就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三不”就是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在此期间逐渐形成的“三自”方针和“三不”主义,成为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加强思想理论学习的指导方针。

早在1950年6月,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要达到巩固革命统一战线的目的,必须采取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法……”开始把党内的思想教育方法运用于党外。到1960年前后形成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三自”方针。

“三不”主义最早由毛泽东提出。 1961年2月毛泽东在浙江调研时,鼓励省委书记江渭清说出对大办食堂的意见,“有什么意见都可以讲。不抓辫子,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后来有人把这句话概括为“三不”主义。

从1960年7月到9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6个民主党派分别召开了中央委员会扩大会议,都采取了“神仙会”的方法。随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界的基层组织也相继采取这种办法,以后又扩展到宗教界以及统一战线的其他方面。

一大亮點

1959年到1962年在人民政协和社会团体领域的“神仙会”,缓和了当时中国共产党与工商界、知识界及民主党派的关系,增强了统一战线内部的团结。为在三年困难时期,社会各界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对克服暂时的困难,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召开,“神仙会”暂告一段落。直到后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重新提起“三不主义”,民主之风得以恢复和发展。

人民政协 篇4

关键词:人民政协,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纽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开启了我国依法治国新的旅程, 加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步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既是一个理论的热点问题, 又是一个实践的难点问题, 我们尝试分析人民政协与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探寻人们对这一问题困惑形成的原因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希求对澄清一些人思想认识上的模糊观念、坚定实践活动中的正确方向有所增益。

一、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党的领导, 指马克思主义政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引导和向导作用。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

(一) 党的宗旨和“法”的实质是一致的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宗旨。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同的历史时期, 尽管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客观环境及其所面临的直接任务有所不同, 因而实现党的领导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也不一样, 但党始终坚持帮助人民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 并且团结人民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党的这一宗旨始终没变。

我们知道, “法”历来就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中的“法”就是社会主义中国当了家作了国家主人的人民的意志, 党的意志从根本上说也就是人民的意志。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 也是人民的最大利益,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

(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应有之义。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来实现的。只有在党的领导下, 社会主义法治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不竭的发展动力。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对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政权机关、司法机关以及人民团体和基层组织等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起着重要的政治保障作用。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 离开了党的领导, 就不可能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和意志凝聚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党的领导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

(三)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 它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依法治国, 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才能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法治愈发展, 党的领导地位愈加稳固;党的领导地位愈稳固, 愈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是人民政协联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 为人民政协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二、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

既然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一致的, 为什么在实践上党与法的关系又是一个难点呢?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是指二者的发展不平衡、不一致的状况。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二者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我们的事业就会迅速发展。反之, 就会发展缓慢, 甚至受到挫折。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 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如果说,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一致性, 为人民政协发挥作用提供了可能性的话, 那么,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不同步性说明了人民政协作为联系二者纽带的必要性。

(一)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各自有着自己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国共产党自从诞生之日起, 就把拯救深受水深火热煎熬之苦的中国民众, 带领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之一。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 中国共产党被迫领导人民走上了武装夺取国家政权的革命道路, 并在革命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中国后来的政治体制, 建立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推翻三座大山压迫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形成的。作为革命的领导者和主导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政治体制中当然地处于核心的领导地位。这既是历史的选择, 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 也是在为实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作准备的过程。

党的领导经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时期, 现在正处在改革开放阶段, 而依法治国是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国家政权之后才产生出来的执政方式问题。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第一次正式结合在一起是在建国时期。《共同纲领》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制度, 包括国体和政体, 明确提出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人民政协最初是以国家权力机构的形式出现的, 它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提出并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亲自领导并参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工作。党的八大确立国家管理将逐步制度化、法律化。但由于多种原因, 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 “文化大革命”使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总结我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教训, 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要求, 十分强调和重视法制建设。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并于1996年2月提出了“依法治国”思想。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这一基本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党的领导是我们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项工作的力量核心,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方式。正是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 我们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 作为执政党, 在治国理政上党逐步采取了依法治国的方式。由于人们习惯了过去的国家治理方式, 有些人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一时半会还转不过弯来, 心理上也有个适应期, 明显地感受到二者的不同。

(二) 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发展不协调状况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着的。两个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的发展, 从理论上讲, 存在着一方领先另一方或者一方落后另一方的情况。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 本质上是一致的, 在实践上总体运行也是很好的, 这可以用结果和民意来验证。但是, 二者确实也出现过不协调的情况, “法”或者严重滞后, 或者过分“超前”, 尽管原因是复杂的。

从建国后的六十多年的历程看, 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到一个人民当家作主、国家繁荣昌盛的世界多极化中重要的一极, 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百年甚至数百年时间所走过的路程。其间, 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 战胜了各式各样的敌人, 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流砥柱, 这些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显然, 这个成绩的取得是不容易的, 经历了一些曲折、反复与探索。毋庸讳言, 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也出现过1958年“大跃进”、1966年“文化大革命”这样的违背客观规律性的失误, 社会主义法制形同虚设, 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违背了人民的意愿。如果说这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由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误用了领导地位所致的话, 改革开放之初, 由于我党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 放松了意识形态上的引导,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乘虚而入, 在民众中鼓吹西方资产阶级“法”的理念等思想, 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 矛头直指“四项基本原则”, 则是“法”在中国的泛滥。

不论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偏离规律现象, 还是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法”的乱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终归是前进中的曲折。这曲折的矫正饱涵了人民政协的辛勤奉献, 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如果夸大这个曲折, 进而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对立起来, 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也是极其有害的。

三、加强人民政协建设, 推进党的事业蓬勃发展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回顾人民政协65年的发展历程, 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人民政协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 产生于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 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辉实践,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力量。”[1]

(一) 联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人民政协工作的主要内容

随着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呼之欲出的时候, 由社会各界力量代表组成的当时执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人民政协应运而生。1954年9月, 第一次全国人大后, 人民政协不再是国家机关, 而是统一战线和各党派协商组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说:“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 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2]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人民政协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其主题是团结和民主。

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策力量, 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决定的, 也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行力量, 这是党和人民在建设实践中所作出的科学选择;人民政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协调因素、平衡力量。人民政治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其主要工作围绕着党在各个时期历史任务而展开, 是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人民政协在组织上有最广泛的代表性, 在政治上有最大限度的包容性。这一特点要求人民政协在履行自身职能的同时, 要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把不同思想、不同利益, 甚至不同信仰的人团结起来,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在反映社情民意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政协委员来自各界别, 广泛联系着各方面群众, 可以直接了解到人民群众真实的要求和呼声、意见和建议, 使我们能够得到通过其它渠道不易得到的情况和信息。这对于党和政府掌握全面情况, 进行科学决策有着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注意反映社情民意, 特别是及时反映领导或群众关注的问题和容易引起矛盾激化的问题。[3]实践证明, 人民政协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目标下把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广泛参与和集中领导的统一、社会进步和国家稳定的统一、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统一。

(二) 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面对新的党情、国情和世情, 如何更好地稳定推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难题。

人民政协, 作为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必须认清形势、与时俱进, 切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 提升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本领。

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 人民政协要提高政治把握能力, 坚定理想信念, 增进政治认同, 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判断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 坚持问题导向, 深入实际摸清真实情况, 集合众智提出解决办法, 努力使对策建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要提高联系群众能力, 创新群众工作方法, 畅通和拓宽各界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 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要提高合作共事能力, 发扬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良传统, 贯彻民主协商、平等议事的工作原则, 尊重和包容不同意见的存在和表达, 以民主的作风团结人, 不断增进思想共识、加强合作共事。[1]

人民政协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通过提案、委员视察、专题调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团结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对外交往、学习、文史、宣传等主要经常性工作和群众工作形式, 联系党群、服务党群, 不断为事业发展凝聚人心、增添力量, 使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充分实现,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北京2014年9月21日电) .

[2]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87.

人民政协 篇5

下面结合区级政协组织工作实践,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意见》,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中的作用

中央《意见》中指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人民政协性质、职能、目标任务的内在要求。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就要把发挥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组织中的作用作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重点内容切实抓好。

目前在哈尔滨市城区,各民主党派都没有区一级的委员会,而是以基层总支(支部、支社)的组织形式存在的;区政协全体会议期间,政协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分散在各讨论组,不能以各党派名义单独组团;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协商意见、建议以及提案,只能以委员个人的名义提出,不能完全代表本党派的意志。民主党派在城区基层组织的这种特殊性,对在区级政协组织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与中共道里区委统战部密切配合,把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联系与合作作为区政协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搭建好政协这个大舞台,切实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责、知情出力创造了必要条件。

一是进一步发挥好民主党派委员在政协里的作用,把政协的参政议政工作与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实际上,民主党派成员能够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毕竟还是少数,许多民主党派成员的真知灼见往往不能及时被吸纳到代表、委员的意见、建议中。因此,担任政协委员的民主党派成员,只有有效地吸纳和借鉴本党派组织成员的意见、建议,把他们的意见、建议带到政协里来,才能使民主党派委员的提案、建议不单单是个人的意见,而是集中了大家的智慧。这既是提高政协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办法,也是各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参加政协的党派成员的桥梁作用把本党派成员的意见和要求反映上来的一个平台和场所。在今年区政协收到的提案中,有近三分之一是民主党派成员撰写的。其中,很多提案是民主党派成员在与所在党派支部成员共同认真研究后撰写的,真正做到了把个人的参政意见与党派基层组织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有机结合起来,更广泛、更准确地反映了民主党派的意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提案的质量和水平;

二是直接向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通报工作情况,包括全区的工作情况和区政协的工作情况。

区政协在了解平时全区的工作情况、区委对全区工作的安排以及区政府全年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等方面存在自身的优势。通过政协这个渠道,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通报到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各民主党派更好地了解区情以参政议政、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每次区政协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对全区重点工作通报时,我们都积极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共同听取情况通报,以便他们及时、全面了解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和重点工作情况,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言献策,参政议政;

三是邀请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参与区政协的有关视察和调研活动,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参政议政搭建平台。

经过协商,将有关的重点调研课题双向委托,使政协的调研工作能够借助于民主党派人才荟萃的优势,以提高调研工作的水平。同时,也发挥政协组织的优势,有利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开展调研工作。区政协常委、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等,本身往往就是民主党派的骨干,这就为把组织委员开展调研和民主党派成员开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是共同承担招商引资任务。

我们在号召政协委员广泛联系、积极参与招商引资的同时,也要求委员中的民主党派成员发动所在党派支部的成员共同为道里区招商引资做贡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委员中的不少民主党派成员不但自己已经在道里区投资,而且坚持把自己的朋友、合作伙伴等也介绍到道里区来创办企业。由于有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党派成员的积极参与,区政协每年都超额完成区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

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的民主权利,努力健全机制,拓宽渠道,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协组织中充分发挥作用搭建更为广阔的舞台。

二、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注重发挥政协组织界别特点和优势

由界别组成是政协组织的显著特色,是政协有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特征,也是政协发挥作用的优势所在。中央《意见》把体现和发挥界别特点和优势作为加强政协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强调,这是加强新世纪新阶段人民政协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贯彻《意见》精神,就要把加强界别建设、突出界别优势、发挥界别作用作为加强人民政协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在加强政协工作委员会建设、发挥界别优势和作用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实行了政协各专委会联系各工作委员会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政协界别活动组织机制。

道里区政协现有委员230名。根据工作需要,区政协机关设置了经济科技、提案法制、卫生妇女、农业城建等四个专委会。按照委员的界别不同,我们设置了经济、科技、财贸、提案、政法、卫生妇女、教育、学习文化史料、农业城建、民族宗教、祖国统一联络等等十一个工作委员会。区政协开展的各项活动,主要通过各工作委员会来组织。通过各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委员开展联组讨论、座谈、发言、视察、调研、反映社情民意等多种形式的界别活动,把各个界别的委员有效地联系和组织起来。

为确保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真正收到实效,我们建立健全了政协各专委会联系各工作委员会制度。其中,经济科技专委员会负责联系经济、科技、财贸等三个工作委员会,提案法制专委会负责联系提案、政法两个工作委员会,卫生妇女专委会负责联系卫生妇女、教育、学习文化史料等三个工作委员会,农业城建专委会负责联系农业城建、民族宗教、祖国统一联络等三个工作委员会。每年政协全会期间,区政协各专委会在安排全年工作时,都把各工作委员会活动纳入整体计划,为所联系的界别做好指导、协调、组织和服务,从而为发挥界别作用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工作委员会在制定全年工作计划时,充分考虑本界别委员的特点、实际需要和现实可行性,根据政协专委会的工作安排,在听取本界别委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工作委员会工作计划,报专委会备案后组织实施。

二是通过建立健全各工作委员会与对口党政部门的联系制度,为本界别委员了解区情、参政议政奠定基础。

为了便于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工作,在本届政协换届之初,我们就明确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原则上由该界别委员中的区委、区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或在本界别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热爱政协事业、关心政协工作的人士担任。如政法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政法委副书记担任,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教育局局长担任,卫生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卫生局局长担任,学习文化史料工作委员会主任由区文体局局长担任,经济工作委员会和农业城建工作委员的主任分别由政协常委中的业内资深人士担任。

各工作委员会的主任由该界别的区党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本界别内的资深人士担任,一方面可以使他们把做好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和履行政协委员的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借助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工作便利条件和社会影响力,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视察、调研等活动,向本界别委员定期或不定期地通报党委、政府的工作情况,为委员们了解区情、更好地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参政议政奠定基础。在实践中,各工作委员会主任都能够自觉尊重、接受政协专委会的指导和协调,共同完成区政协常委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由于各工作委员会主任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发挥得好,激发了委员们自主开展活动的积极性,使界别活动实实在在地活了起来。如教育工作委员会共有委员21名,绝大多数同志来自教育战线。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把做好本职工作和履行政协委员职责有机结合起来,带领本界别的委员积极开展调研和扶贫助学活动。,她们共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四次,撰写了《关于道里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调查报告》等多篇调查报告,委员年人均撰写提案两份以上。在她们的推动下,郊区的太平镇立业小学、二十六中已与市区的对口学校结成了长期帮扶关系。

三是建立工作委员会定期活动制度,不断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

政协的活力在于活动。在区政协机关的指导下,各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定期开展调研、视察、联谊等活动,不但使委员更多地接触到了社会各阶层群众,了解、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密切了委员与基层群众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加深了委员之间、委员与政协机关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改变了以往委员参加活动少、“开会见一面、全年不露面”的现象。节假日里,委员们相互问候、祝福,关系更加密切,友谊越来越深。有的委员工作、生活上遇到困难,其他委员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如祖国统一联络工作委员会成立“委员之家”,建立政协委员档案和开展工作记实薄、考勤簿,组织委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四个一”活动,即:给台湾的亲属打一次电话、写一封信,为祖国统一做一件实事,立足本职岗位工作创一流。自起,祖国统一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北方贵族度假村董事长路庆义连续五年每年出资5000元左右制作元宵,并在大年初八上班第一天与区政协机关同志和工作委员会的委员一道到区城管局慰问环卫工人。

四是建立界别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使参政议政更富有效果。

一方面各工作委员会通过组织调研、视察、召开座谈会等活动,主动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为撰写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积累素材。另一方面,在工作委员会内建立信息员制度,推荐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年富力强、文笔较好的同志担任信息员,及时搜集和反映界别和特殊群体的意见和要求。如:位于新阳路和安祥街交口的基督教堂已逾百年历史,多年来,因选址未决而无法重建,教徒们只好在危房中做礼拜。民族宗教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十分关注,多次提请领导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解决。他们多次组织委员亲赴教堂实地考察,征询意见、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特别是在市政府将已卖给基督教的犹太教堂又改作它用,引起基督教徒强烈不满而占领会堂的关键时刻,及时将情况上报区政协及区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并积极做好信教群众的思想工作,确保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和社会稳定。经过各方积极努力,在原朝鲜民族文化宫基础上改建的伯特利大教堂顺利投入使用。

中央《意见》提出:“要根据界别的特点和要求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各界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认真探索发挥界别作用的方法和途径。”对于区级政协组织来说,发挥界别优势和作用还是一项处于探索发展中的工作,发挥界别作用的机制、开展界别活动的形式等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前不久,我们专门召开了各工作委员会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了各工作委员会近年来根据自身特点积极组织本界别委员开展活动的经验。今后,我们要按照中央《意见》的要求,着重在完善界别活动机制上下功夫,努力使政协的各种界别活动更加经常、更加规范、更加有效。

三、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切实发挥政协委员在履行职能中的主体作用

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充分发挥广大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是提高政协履行职能整体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新时期推进政协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央《意见》指明了加强委员主体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具体措施,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充分调动政协委员履行职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成效。

近年来,道里区政协积极探索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的有效方式和机制,在加强委员队伍建设、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比如,为了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我们在全体政协委员中深入开展以“本职岗位创佳绩,履行职能创一流,争做好委员”为主题的“两创一做”活动。“两创一做”活动作为区政协工作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加履行职能活动的有效载体,委员们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无论是本职工作还是参政议政工作都表现突出的委员,政协委员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委员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新的提高,政协工作充满了活力。

从整体看,目前绝大多数政协委员还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能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建言献策,为道里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坦率地说,也确有少数委员缺乏履行职责的主动性、自觉性,未能发挥政协委员应有的作用,与新时期、新任务对政协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责任意识,存在只要荣誉而不作为的问题;二是缺乏主体意识,有些委员没有能正确认识个体作用与整体作用的关系,片面地认为政协工作主要依靠政协领导和政协机关的力量,而没有充分认识到发挥委员作用的重要性;三是缺乏履职意识,不能正确处理好参加政协活动与本职工作的关系,没认识到政协工作是自己的一种责任,是政协委员自己的份内事,存在着重单位工作、轻政协工作的倾向,甚至借口单位工作忙,而经常不参加政协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

因此,今后,我们要按照《意见》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委员的学习与培训,进一步加强与委员的沟通和联系,积极为委员履行职责创造条件,尊重和依法保护委员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委员的自身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政协工作和优秀政协委员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增强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充分利用政协全会和《道里政协》等载体,加大对政协和委员的宣传,宣传政协委员履行职责、发挥作用的情况,宣传政协委员的先进事迹和先进典型,使社会各界加深对政协工作的了解,以扩大政协的影响力。要深化开展评选表彰优秀政协委员、优秀提案、优秀信息、提案承办先进单位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委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利用政协全会、各专委会和工作委员会活动等时机,加强对委员权利义务、基本要求等常识教育,从而增强委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委员参加活动的热情。同时,在鼓励政协委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情况通报会、学习考察等形式和活动,提高委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是严格委员进口,畅通委员出口,努力改善委员结构。

一要把好委员入口关。区政协要和区委组织部、统战部积极沟通,严格掌握委员条件,不断完善委员推荐、考察和公示等程序,共同把好委员的进口关。在换届或进行委员调整时,切实把文化层次高、代表性强、热爱政协工作、有社会影响和参政议政能力的同志吸收进来;二要畅通委员出口。对不能参加政协组织的会议和活动,不履行委员义务、失去代表性的委员,要按照《政协章程》的有关规定精神,视情给予通报、告诫,情况严重的,通过必要的程序,取消其委员资格;三要进一步调整和改善委员结构。为更好地体现政协特色,有利于开展民主监督,在换届时要适当增加农村、社区和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中的政协委员数量。

三是健全制度,加强考核,进一步规范对委员的管理。

范文网

针对目前少数委员在发挥作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结合学习贯彻中央《意见》,建立健全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的有关制度并认真落实。首先,要建立健全委员活动档案记载制度。政协各专委会、各工作委员会要对委员参加政协活动及履职等情况,认真做好记录,每半年汇总一次,实行规范化管理;其次,建立健全委员履职通报考核制度。将每个委员参政议政及履行职责情况,如参加全会、视察、调研、培训等活动和撰写政协提案和社情民意等,定期进行通报,并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依据。同时,根据《政协章程》对委员规定的基本要求及义务,对每个委员的参政议政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通报给委员所在单位和推荐单位;再次,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履行职责好,发挥作用成绩显著的委员要在政协全会和一定范围内予以表彰奖励。

四、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必须大力加强政协机关建设

政协机关是为政协履行职能服务的政治机关。中央《意见》

着眼于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全局,第一次把政协机关工作作为整个政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部署,并明确提出了加强政协机关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对新世纪新阶段政协机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区政协机关是区政协常设的办事机构,是政协领导和政协常委会的参谋部和后勤部,处于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联系内外的中枢地位,担负着参与政务、管理事务、综合服务的重要职责。政协机关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协职能的履行,直接影响区政协的地位和形象。政协机关中党员的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区政协工作的质量。

去年以来,我们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为进一步发挥机关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机关工作的整体水平,经区政协党组研究,决定在机关全体人员中开展以“勤奋学习,勤奋工作,服务上水平”为主要内容的“两勤一上”活动。同时,我们还在政协机关党员中开展了“党员考岗”活动。通过开展“两勤一上”和“党员考岗”活动,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机关干部的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变化。区政协机关与区直有关部门主动联系协调的多了,积极开展活动的多了,主动与委员联系沟通的多了。

政协委员唱政协 篇6

“我们爱相通情义相融,我们是亲密无间的弟兄;有你才有我们,我们就是我们,这世界就永远充满光明……”1月27日,在北京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闭幕之际,“政协委员唱政协”活动主题歌《我们》推广版正式在京发布。歌曲《我们》由全国政协委员张和平作词,空政文工团青年作曲家舒楠作曲,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韩红率先演唱。

歌曲发布,导演冯小刚真挚而朴素的声音传来,大家纷纷低语议论“唱得还不错嘛”。现场播放的《我们》音乐纪录片更是展示了冯小刚、韩红进棚录音的全过程。

一曲听罢,冯小刚录制该曲的过程是大家最关注的,大家纷纷询问作曲家舒楠,是怎么把冯导的声音“变”得如此动听。舒楠说:“冯小刚到达录音棚时唉声叹气,直埋怨张和平主席给他找了个‘好活’;听到歌曲小样,他更直摇头叫难。虽然嘴上说难,但他一直虚心请教,开始还略显拘谨,只是跟着旋律小声哼唱,后来越来越放松。韩红到达录音棚时,冯导已经自信满满了,还现场指导起韩红来。韩红听了他的演唱,也直夸他唱得好。录制过程中,冯小刚没有丝毫懈怠,为了追求完美,期间还多次自己主动NG。”演唱这首政协人自己的歌曲,是冯小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唱。

就在同一天,韩红在完成了两场重大演出后赶到歌曲录制现场,与冯小刚一起合唱了两遍,稍作调整后便开始正式录音。她说:“我是怀揣着政协委员的使命感在用心演唱。政协委员唱自己的作品肯定跟唱别的歌不一样。我们政协经历了60年的风雨,一直都没有一首自己的歌,现在终于有了,唱的时候觉得很亲切。”听完冯小刚和韩红的演唱,朱军主动请缨,有信心一定超过冯小刚。

人民政协 篇7

一、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政协文化, 指人民政协的理论体系、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制度成果、工作方法及特有风格, 是反映我国爱国统一战线、基本政治制度和协商民主实践的一种文化形态,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加强政协文化建设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有助于体现政协的职能和优势, 更好地为经济发展大局服务;有助于体现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保障人民各项权益,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 助推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促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有助于统筹协调新时期中国所面临的诸多利益关系,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总之,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不仅完全契合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还是各级政协组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内在要求。

2.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推进政协工作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政协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要义,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 以人民政协履职实践为依托的一种文化形态, 属于政治文化范畴, 是一种客观存在。从物质和意识角度说, 政协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也是促进政协事业发展的文化动力和思想支撑。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表明, 政协文化不仅拓展了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执行空间, 而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政协的具体运行模式。对各级政协组织来说,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 对于增强广大政协委员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 对于准确把握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汇集力量、服务大局、增强效能,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加强政协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政治举措。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符合新时期的形势需要,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愿, 也是对人民政协新时期工作的新要求。一方面,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别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人民政协的基本属性、职能定位、组织构成、工作原则和活动开展方式, 契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相关联、相适应。再有, 就是人民政协包容众多组织界别, 既是中国社会和谐的象征和缩影, 又是促进政治和谐的重要力量, 在调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突出政协文化建设这一主线, 加快推动人民政协事业的创新发展, 切实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功能和优势, 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政协文化是一种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特征, 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1. 政协文化是协商性文化[3]。

人民政协是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 是我国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政治协商, 政协重视“互相商量”, 开展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等活动带有鲜明的协商性。协商是人民政协独特的工作方式和议事规则, 体现了民主、平等的理念, 渗透在政协履职的全过程, 是人民政协最显著的特征, 也是政协文化精神的精髓所在。

2. 政协文化是和谐性文化。

和谐是人民政协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政协组织在基本属性、根本任务、工作主题和工作方式等方面, 都体现了和谐的理念。人民政协是由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多年来, 人民政协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 坚持和以处众、和衷共济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着力构建新型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等, 实现各利益主体的共存、共利、共享、共荣, 是中国团结和谐的象征。

3. 政协文化是兼容性文化。

人民政协和而不同、体谅大度、兼容并包, 表现出非凡的文化气度。这种特征体现在政协组织构成上, 也体现在政协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同意见时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上。人民政协实行“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具有代表性人物”的方针, 主张同舟共济, 集思广益, 具有极大的广泛性和包容性, 同时营造了人民政协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宽松政治氛围。

4. 政协文化是务实性文化。

求真务实是由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决定的。人民政协位置超脱, 环境宽松, 客观上为能报实情、敢讲真话奠定了体制机制的基础[4]。政协履职工作中,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紧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察实情、说实话、做实事、务实效。可见, 求真务实是政协的本性, 也构成了政协文化的独特品格。

5. 政协文化是创新性文化。

人民政协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并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人民政协不断深化理论创新和工作创新, 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这本身就是创新文化作用于政协实践的反映。实践表明, 创新已经具体内化为人民政协的文化因子, 成为促进工作的引擎, 成为各级政协组织的行动自觉。

三、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政治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中央对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做出的新部署, 对政协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1. 强化组织领导,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政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级党委、政协及社会各界的配合与支持。为此, 要把政协文化建设纳入全国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 通过统筹布置和组织推动,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立足国情实际, 依托政协体制机制和现有文化基础, 抓紧制定出台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相关指导性文件, 明确新时期政协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要求, 用以指导和规范政协文化建设。

2. 树立文化自觉, 增强政协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政协组织就文化产业发展等问题开展调研视察、专题协商、形成提案等履职形式和文史资料征编、政协书画摄影展览等的基础上,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政协文化氛围, 真正发挥传播文化、激励精神、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作用。充分调动各级政协委员, 特别是科技界、文艺界和整个知识界委员的积极性, 推动培养一大批文化人才。参与文化体制改革,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投资文化产业项目, 形成多元投入、品牌突出、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格局。

3. 发挥主体作用, 丰富政协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

政协文化建设的目的, 是服务人民政协自身建设和更好地履行政治职能。政协文化建设的效果, 通过政协履职的实践检验。政协履职活动促进了政协文化的发展, 同时丰富和发展了政协文化的内涵。作为政协文化的建设主体, 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要切实担当起政协文化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的责任, 躬亲实践、知行合一, 使政协文化生动地展现在政协履职全过程, 体现履职成效。

4. 注重宣传教育, 形成政协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积极宣传、倡导、弘扬、践行政协文化, 发挥政协文化的导向、教育、引领和凝聚功能;利用工作报告会、理论研讨会、专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 组织政协委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深入学习政协文化, 力求使政协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政协履职和政协文化宣传结合起来, 利用报纸、网站、微信平台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政协文化, 营造氛围, 形成全社会对政协文化的普遍认同。

5. 加强制度建设, 构建政协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制度建设是政协精神文化得以落实的基础。将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结合起来, 实现政协文化建设制度化。健全政协章程、制度、规则及相关制度措施。通过加强制度建设, 体现政协文化的价值理念, 进而形成推动政协发展的有效机制, 实现政协文化建设的规范化、长效化、常态化。

政协文化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要求和文化发展规律, 注重对政协文化建设的理性把握, 担负起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进步的历史使命。

摘要:政协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阐述了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指出政协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是协商性文化、和谐性文化、兼容性文化、务实性文化、创新性文化, 从强化组织领导、注重宣传教育、创新活动载体、发挥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五个方面提出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政协文化,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EB/OL].http://www.china.com.cn/17da/2007-10/15/content_9054674.htm

[3]周国富.简论政协文化[EB/OL].http://www.weihaizheng xie.cn/art/2013/7/9/art_4809_309236.html

人民政协 篇8

(一) 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理论

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基础的, 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具体体现, 先后表现为毛泽东法制思想、邓小平法治思想、江泽民法治思想、胡锦涛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全面得到体现。

(二) 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法理分析

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能够帮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社会主义法治化建设中避免或减少失误,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化决策的科学性。人民政协的提案、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召开各种座谈会、选择专题进行调查研究、组织委员视察等, 促使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得以正确地贯彻与实施, 帮助国家机关改进工作, 依法办事。 (1) 人民政协委员就法治问题开展的调研和视察活动以及形成提案等能够将社会各方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调动起来, 参政议政, 强化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化的进程。

(三) 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法理分析

律师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律师的存在为国家法治建设做宣传, 宣告法治时代的来临, 律师成了法律的象征和法治的捍卫者。律师促使良法的产生, 促进国家法治发展。律师代理行政诉讼案件, 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接受政府委托, 为社会管理提供法律服务, 担任政府法律顾问, 保障政府依法行政, 在执法领域对国家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律师参加诉讼实现个案结果公正, 参加诉讼保障案件程序合法, 在司法领域对国家法治建设做出贡献。律师从事非诉法律服务工作、传播法治观念好、培养法律人才, 在其他方面我国法治建设中作出贡献。

二、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一) 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1. 制度变迁理论

诺斯认为, 制度就是人们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防止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而缔结的契约,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一种能够对个人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保证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制度变迁是指, 就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表现为制度由非均衡到新的均衡的演化, 是指一系列规则的客观运动状态, 是制度规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交易成本是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 是人们衡量要不要进行制度变迁的主要依据。制度变迁的主体是个人或者群体、组织。 (2)

2. 法律供求分析

法律供给是指国家机关在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 提供和适用规范社会主体行为活动的法律规则。法律供给的主体是国家机关, 可以细分为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国家提供法律供给能够有效地降低制度供给成本, 具有很大的规模经济效益。法律需求本质上是一种制度需求, 是社会活动主体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产生的通过法律捍卫自身权利、要求他人履行特定义务的需求。法治的方向应该是尽可能使得法律供给和需求趋向均衡。 (3)

3. 法律的成本收益分析

法律成本是法律运作行为的全部费用, 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法治环节中当事人实现权利, 行使权利, 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资源。” (4) 法律收益是指通过法律对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配、救济, 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满足法律主体最大化利益的需求、促进社会公共生活更富效率, 它包括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净增收益。效率要求制度设计要以效率为评价标准, 使得法律成本尽可能地降低, 法律收益尽可能地增大。 (5)

4.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分析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和法律实施的成本。立法成本是指经济立法过程中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的支出 (这里仅讨论有形的会计成本) , 包括立法调查研究、拟定草案、征求意见、讨论表决、法律文本制作和发布等各项活动的费用。法律的实施成本是指法律实施 (司法、执法、守法) 过程中的投入包括国家的投入和社会公众以及个人的投入。 (6) 国家机关方面的投入包括为准备新法律实施而进行宣传、教育的费用, 法律实施过程中改变人们习惯、清除旧法影响的费用, 司法、执法及法律监督的投入。社会公众和个人方面的投入包括案件处理中当事人支付的金钱和劳务 (举证、律师费用等) , 违法者支付的赔偿金、缴纳的罚款以及公众守法的成本。 (7)

(二) 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 制度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法治属于制度因素的范畴, 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法治建设是一种制度变迁, 要用一种效益更高的法律体制去取代另一种法律体制, 以促进经济更好地增长, 同时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人民政协为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所做的任何一项工作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付出的立法成本主要包括召开的各种会议成本和专门委员的专题调研成本, 付出的与行政执法和司法有关的成本包括组织委员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等方面的真实情况进行视察的成本以及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民主监督的成本;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召开各种座谈会, 选择专题进行调查研究等, 产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三) 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经济分析

日常工资中, 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向律师咨询法律问题和委托律师办案, 他们遇到的法律问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法治建设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另外, 律师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 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立法方面的问题, 主要是已有的法律规定给人民的合法权利提供的保障程度太低, 表现为给予受害者的损害赔偿数额过低, 对于违法者的惩罚不严厉, 这些问题同时存在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领域中。另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不断地出现, 现有的法律不足以解决新的社会矛盾和纠纷, 有必要制定新的法律来解决新出现的矛盾和纠纷。行政执法领域, 主要是极少数行政执法人员执法不严、失职渎职、贪污腐败的问题, 导致人民遇到的一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律师到一些行政执法部门调查取证, 相关部门不依法给予配合, 也不依法提供相关的证据, 侵犯律师的调查取证权问题。这反映了一些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司法领域的问题较多, 有些地方的司法机关不依法行使侦查权和审判权。侦查机关不依法对相关的违法犯罪分子立案侦查, 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侦查机关的侦查力量不足和侦查机关失职渎职。律师在办理刑事案的过程中, 有些地方的侦查机关以各种非法的理由拒绝和干涉律师调查取证。有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讯逼供。有的公诉机关违法不起诉, 故意不追究违反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有的审判机关不依法收案、不依法予以立案、徇私舞弊、贪污受贿、枉法裁判。

可见, 律师不需要做专门的调查研究, 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发现法治建设的存在的大量问题。这些问题涉及不同的法律领域, 涉及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和个人, 具有涉及面广和涉及的层次多等特点。因此, 可以认为, 律师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低, 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本也较低。

三、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机制

(一) 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人民政协和律师都是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两支重要的力量, 然而他们发现中国法治建设所存在问题的渠道和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却不同, 所发现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人民政协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付出较多的成本才能发现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人民政协只能了解到自己所能接触的问题, 发现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由于律师的职业本身所决定, 律师不需要通过多种渠道, 不需要付出成本, 就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到较深层次的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为了降低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成本, 提高人民政协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效率, 有必要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有效机制。

(二) 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制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人民政协与律师的专题协商机制

人民政协可以就中国的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方面具体问题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人民政协为了办理法治专题, 应该与广大的律师群体进行协商, 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听取极少数知名律师或者知名的律师事务所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因此, 人民政协在选择协商对象时, 可以将所要协商的专题在律师界进行公开, 以便让更多律师了解到人民政协所办理的专题内容, 从而让更多遇到过相关法律问题的律师主动与人民政协进行联系。这样可以保证有更多的律师参与到专题协商当中来, 从而拓宽了专题协商的面, 同时也可以使得人民政协发现法治建设中实际存在的具体问题, 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来研究和解决相关的法治专题问题。人民政协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的时间、地点、方式和次数应该比较灵活, 这样以方便人民政协与律师进行专题协商, 也有利于降低专题协商的成本。

2. 建立人民政协和律师的提案办理协商机制

人民政协办理法治方面的提案, 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 经常遇到人员不足、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够、时间不够和资金不足等问题, 使得提案的办理工作很不顺畅, 很多的提案不能得到及时办理, 或者已经办理的提案质量不高。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中国法治的进步, 律师队伍的数量日益增多。由于业务领域的拓宽和业务量的增加, 以及律师中国律师协会加强对律师执业知识、执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并为律师搭建了很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平台, 律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不断地得到提高。人民政协与广大的律师群体协商办理提案, 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人民政协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大大降低人民政协的提案办理成本。

摘要:本论文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 研究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的问题。首先本论文对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进行法理分析, 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法学理论基础。其次, 本论文对人民政协和律师推进中国法治建设进行经济分析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经济学基础。最后, 本论文研究了人民政协和律师协商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机制的建立问题。

关键词:人民政协,律师,协商民主,中国法治建设

注释

11严海波, 王成礼.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9:58-59.

22[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 1994:313.

33 罗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6.

44 周林彬.法律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319.

55 罗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8.

66 周林彬, 李胜兰.法律成本与中国经济法制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 1997, 4:36.

人民政协 篇9

一、实行政务公开, 对省政府公布的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做到名称、内容、条件、程序、时限及应提交的申报材料“六公开”。

二、转变工作方式, 将工作重点放在政策指导、宏观调控、强化服务和协调上, 不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三、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 凡需要省经信委提供协调服务的, 将竭尽所能予以提供, 企业提出需解决的问题, 做到及时研究, 并将最终结果答复企业。

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 宣传贯彻国家产业政策, 协助企业争取国家及省有关政策支持, 凡企业要求给予帮助指导的, 及时安排, 主动服务。

五、认真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过错责任追究制”、“特事特办制”等制度。对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实行“绿色通道”服务、全程跟踪服务。对于情况比较紧急的, 要特事特办, 提供一站式服务。对向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的行为, 有报必查, 不搞“下不为例”。

六、重点推进1 110个工业转型发展技改项目;推进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培育10个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打造由8家企业组成的全面服务煤炭行业信息化的专业团队;推进9个单位建设实施“两化”融合项目;山西省技术创新项目申报、评审全部实现网上办公。

七、严格遵守各项廉政规定, 不以权谋私, 不接受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物礼金和宴请, 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 对群众投诉、举报的违法违纪问题及时调查, 严肃处理。

八、热情接待来委办事人员, 不发生“生、冷、硬、横”和“门难进、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做到咨询服务不过夜, 审核服务不超限。

践行公开承诺赢得人民满意

山西省经信委认真开展“向人民承诺、请人民监督”活动, 全面践行承诺, 是创优政务环境, 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根本要求, 更是推进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转型跨越的重要保障。省经信委干部职工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 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投入到政风行风建设中来,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服务水平, 为实现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

业务工作要上新台阶。围绕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新兴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的目标, 坚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模式, 以项目带动和技术创新为强大支撑, 突出抓好经济运行、节能降耗、淘汰落后、兼并重组、两化融合等重点工作, 强化政策措施, 大胆先行先试, 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取得新进展, 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上取得新成效, 在资源就地转化率、传统产业循环率、新兴产业占比率、节能减排率、科技创新贡献率的提升上取得新突破, 全力推动山西省工业新型化进程。

政风行风建设要有新进展。围绕中心工作, 强化政风行风建设, 实行党务政务公开, 简化办事程序, 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特事特办制”;建立“标杆项目”绿色通道, 转作风、强服务、提效率, 努力建设服务型、法治型和人民满意的经信委机关, 为工业和信息化转型跨越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机关建设要有新局面。要深入扎实地开展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年”、对党忠诚、学雷锋等重要活动, 认真践行“忠诚使命、勤勉敬业、依法行政、勇于担当、求实创新、追求卓越、优质高效、清正廉洁”的价值理念, 严格目标绩效考核, 实施精细化管理, 善于抓住重点, 勇于攻克难点, 营造创先争优

技术引领转型创新驱动跨越技术创新处

技术创新处

(装备工业处) 为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网 (www.sxcti.com) 是技术创新处的工作网站。网站开辟有项目管理、鉴定验收、技术中心、重点项目、政策法规、工作动态等栏目。技术创新有责任为淘汰落后探索后续动力;技术创新有责任为技术节能提供技术支撑;技术创新有责任为优化传统产业引领转型。

一、山西省企业技术创新政策及规划制定落实;

二、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管理;三、企业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立项、下达及验收;

四、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行业技术联盟管理;

五、国家物联网、智能装备专项项目审查上报;

六、省级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鉴定验收;

七、知识产权保护、行业标准及质量工作指导。

强化项目带动推进产业升级

投资与规划处 (原材料工业处)

一、组织拟定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的发展战略、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提出工业和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 (含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 、国家对口部门和省级用于工业和信息化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的意见;

三、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权限, 审批、核准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术改造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不含煤炭类项目) 并组织实施;

四、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核上报并组织实施;

五、负责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的确认工作;

六、审查有关发行债券的资金投向并进行监督;

七、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项目招投标有关工作;

八、指导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项目咨询工作;

九、承担山西省钢铁、有色金属、黄金、稀土、化工、建材等原材料工业行业管理工作;

十、按规定, 负责钢铁、水泥行业淘汰落后、能力置换相关工作;

十一、研究山西省原材料市场情况并提出建议;

十二、承担农业化学物质行政保护有关工作。

经济技术合作处

经济技术合作处在省经信委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把政风行风建设与处内工作相结合, 不断加强工作作风建设,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负责山西省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信息产业园区的宏观指导、规划发展、组织协调和综合管理工作;组织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产业企业开展境内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工作;参与制定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利用外资政策;指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承担山西省轻工、纺织、食品、医药、家电及消费品行业管理工作;承担中药材生产扶持项目管理、药品储备管理工作。

负责制订山西省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申报、评审、管理和发展规划制定工作;负责山西省消费品工业行业淘汰落后工作;负责中药材基地生产扶持项目管理工作。

加快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电子信息处

电子信息处 (软件服务业处) 负责山西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行业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和软件企业认定的审核工作, 承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行业统计等工作。电子信息处将依据相关制度和法规要求, 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

贯彻落实国发【2011】4号文件精神, 全力实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着力扶持小微企业,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主动服务, 做好软件企业认定审核工作;

严格流程, 做好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定审核工作。

信息化推进处

信息化推进处 (省政府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信息安全协调处 (省政府网络与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 主要承担山西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推进与培训、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重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 指导协调三网融合、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2012年信息化推进处将重点抓好规划和协议的落实, 推进山西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实施, 推进太原市三网融合试点,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与应急协调能力建设。

发挥产业政策综合调控作用保障电力运行稳定供需平衡

产业政策处

贯彻执行产业政策, 组织拟定山西省工信领域产业政策并监督执行, 提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工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及管理创新的政策建议,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拟定和修订产业结构调整目录的相关内容;实施汽车、农药等行业准入管理事项;组织传统工艺保护工作;负责电石、铁合金行业淘汰落后、置换相关工作。联系工信领域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 指导其改革和调整。推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提出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军民通用标准体系建设等军民结合发展规划, 拟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 推进相关体制改革。

电力处

拟定电力工业行业相关经济技术政策并组织实施;负责电力行业管理和电力运行协调工作;按规定, 负责电力行业淘汰落后、能力置换相关工作;参与制定行业规划、小水电发展和流域开发规划;培育和管理电力市场, 调控电力资源;监管电网调度;协调处理电网运行和电力运行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指导山西省电力行业体制改革;参与电价整顿、调整工作;依法管理供电营业区的划分、变更、审批和《供电许可证》的颁发管理工作;负责农村电力行政管理工作;负责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负责电力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指导电力行业协会工作。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经济运行局

监测分析经济运行态势, 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 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关政策措施建议;研究提出经济运行年度调控目标;负责经济运行中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工作, 组织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负责工业和信息化产业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及国防动员有关工作;负责紧急状态下重要物资生产组织工作;指导工业和信息化相关行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指导重点行业排查治理隐患, 参与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调查、处理。

通过对工业企业相关经济数据的分析、判断, 掌握山西省工业经济运行动态, 并对山西省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预测、预警;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趋向和经济形势变化, 研究保持山西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 加强协调服务, 确保完成全年工业经济增长目标。

政策法规处

加强制度落实, 抓好《山西省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和《山西省企业负担监督办法》的学习宣传, 提高企业自主维权的意识;加强企业负担监督员队伍建设, 组织开展企业减负和维权政策培训, 提高企业监督和维权的能力;开展专项治理, 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按照《山西省医药储备管理实施办法》, 省经信委是省级医药储备主要管理部门, 在山西省应急管理体系中, 负责应对突发事件时医药用品的保障供应。目前储备有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材、防护消杀用品等276个品种医药用品。省经信委制定了《山西省省级医药储备调拨应急预案》,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医药用品的及时有效供应。

推进焦化行业兼并重组搭建煤化工发展新平台

能源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尊重焦化行业发展规律, 按照优化布局、提升素质、循环利用的要求, 采取淘汰落后、关小上大、同业重整、上下联合、产业聚集、化产引领等多种途径, 推动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到2015年底, 山西省焦化产业初步形成“焦化并举、上下联产”的格局, 奠定新型煤化工跨越发展的基础。

2012年重点工作:

研究制定山西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实施方案, 并积极推动落实;

督促指导各市、县 (市、区) , 示范区域, 园区和企业提出具体方案;

研究制定支持焦化行业兼并重组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 2012年淘汰落后产能800万吨以上。

节能——科学约束促转型

节约能源处

负责山西省节能降耗工作, 拟定年度工作安排并推动实施, 负责山西省节能监督管理和节能监察工作;拟定山西省节能相关计划、政策并组织实施, 提出工业和信息化产业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向, 编制下达节能年度工作计划和项目的实施, 组织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节能产品认定工作;组织实施相关节能重大示范工程和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组织开展节能国际交流与合作。

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处

人民政协 篇10

对于中国的国际化发展,其在加入WTO时表明国际市场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而对于当今的人民币加入SDR,其则是国际货币市场为中国的人民币发展提供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同曾经的成员地位不同,在人民币入篮之后,中国将成为国际货币市场的领导成员之一,中国的人民币在进入SDR后,其在今后的发展中需要承担的责任将会更多,同时中国的人民币市场行情变化同样会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但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尽管获得非常艰辛,但这并不是我国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低头而获得,而是我国人民通过自身的经济发展形式,加上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条件使得我国的人民币入篮毫无阻碍。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并没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太大的影响,无论人民能否最终入篮,其通过自身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而入篮只是人民币发展路程上的一道里程碑。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经历了将近10多年的考验,在这一过程中,人民币不断改善自身汇率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人民币在这一期间同美元的汇率升值超过了将近30%。对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汇率机制不断改善,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正在向着参考篮子货币和市场供求基础等方向发展,这也是当初我国将人民币汇改纳入到人民币改革中的重要目的。近些年以来,随着人民币同其他国家之间的互换机制建立,人民币正在逐渐向着入篮标准发展,因此,人民币的入篮是我国货币改革的必然趋势。

对于上述所说内容,其是人民币向着篮子货币靠近的一些改革,但仅仅通过这些改革和影响并不能确定人民币入篮,想要实现人民币的入篮,必须不断加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影响,通过全世界人民对人民币的信心来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市场影响力。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其已经成为即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这些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提高了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而在离岸业务上,人民币通过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性的金融中心正在逐渐向着国际化方向前进,一些人民币标价的投资产品也在逐渐产生,这些发展使得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率不断增加,截止到2015年8月,人民币首次在全球支付市场中超越日元,占有率达到了2.79%,这使得人民币成为全球性的支付货币基础。初次之外,当前的国际市场中,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六大外汇交易货币等,这些成就使得人民币受到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加上人民币的入篮,人民币将会逐渐成为更多国家的常规储备货币等。

二、入篮是我国人民币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进入SDR,其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其中的美元和欧元等已经占据了其中的所有份额,而人民币的加入则会从着几大国际货币中抽取一定的份额,而在这四大硬通货币中,美元的比重仅仅降低了0.17%,其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份额的割让只是美元的象征性降低,那么对于人民币占据的份额,其大部分来自其他三大货币,通过研究可以得知,欧元、日元和英镑在国际货币中的占据份额分别降低了6.47%、3.21%、1.07%,通过这一份额的割让,人民币货币跻身国际第三大货币。

通过对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式进行研究可以得知,美国的经济已经实现了一定的复苏,国际金融市场对美国的经济仍然持肯定的态度,因此,在进行份额的割让时,美元必然不会割让太多,加上美元为了继续占据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其必然会仅仅抓住自身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占据的份额。而对于欧元,其欧盟的经济还为走出债务危机,加上难民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欧元再也无法占据如此多的国际货币市场。英国的经济则正处于上升阶段,加上其欧洲货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在本次国际货币割让中能够主动让出一些份额,中国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最后是日本,当前的日本经济正处于萧条时期,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日本开始实行安倍经济,但其效果仍然需要继续观察,因此,在这次国际货币市场割让中让出份额是必然的。

对于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四大硬通货币,其将自身占据的份额进行割让,各国表现的都很大气,特别是其中的美国,其自身具有一票否定权,但在国际货币改革中并为如此,对于美国的这一行为,其并不是中国的妥协所获得,原因主要有两点:一点是随着人民币的发展,入篮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为了能够同中国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割让一定的份额意思只是美国的顺水人情,此外,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份额增加,相应的就会削弱欧元、日元和英镑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力,这同美国的经济利益是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割让一部分的国际货币份额和统一人民币的入篮是基于美国自身利益所作出的最合理的决定,因此,人民币的入篮并不是国际货币市场的恩惠,而是自身努力的必然结果。

三、入篮有助于加强人民币信心

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国际上具有很多的不同声音,像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对于这一事件并没有太大的认同感,其将人民币的入篮比作小学生完成作业,然后获得象征性的五角星一样,在他看来,人民币入篮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没有具体的实际价值。对于这种说法,其只说对了一般,对于人民币的入篮,其在名声上为自身的发展获得了有力的地位,通过入篮活动,人民币在进行国际货币贸易的发展时则名正言顺。

此外,在人民币入篮之后,其象征意义不在是一种口头话语,通过入篮,人民币对世界各国人民的信心是一种增强。在加入到SDR之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中将会获得一部分的份额,按照当前的SDR货币总规模研究可以得知,分配给人民币的货币基金大约为300亿美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需要购买2000亿左右的人民币,这使得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更加流畅。随着中国的发展,其已经逐渐成为当前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但这些外汇无法通过印制得到,而外汇储备过多后也会对我国的货币造成较大的外汇压力,而在加入SDR之后,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更加有效的解决。届时,中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无论是人民币还是外汇,其都能够作为硬通货进行直接的交易。若出现了外汇的紧张问题,还可以通过增加人民币的数量来维持我国的国际贸易,且印制的人民币也具有较好的认可度。

但随着域外人民币的数量增加,我国对人民币的境外贸易影响力无法进行有效的掌控,在这种情况下,若境外的投资者对于人民的经济地位产生怀疑,或者人民币在国际上的汇率发生较为严重的变动,往往会产生严重的人民币回流问题,而我国为了保证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也不得不对这些回流的人民币进行买入。对于这些问题,若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会对中国的国内货币政策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时甚至被外部环境绑架本国经济,对此,中国的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人民币的管理。为了避免这一问题的产生,我国在进行人民币的离岸贸易发展时,需要采取多重政策对其进行维持,像美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其为了稳定美元的汇率稳定性,在国际上进行美元离岸贸易的发展中采用一些美元标价的石油衍生品和一些其他的手段来进行维持,我国在进行人民币离岸贸易的发展时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策略,同时结合我国的国际发展方向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等来进行策略的制定。

四、总结

对于当前的人民币入篮,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定局,但由于人民币的发展时间较短,到目前位置还存在着严重的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人民币的入篮还需要继续加强“修”。通过对人民币入篮后的SDR权重以及大年人民币的全球支付占比等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得知,人民币的入篮存在着两面性,为了促进人民的国际化,我国逐渐开展一些人民币发展措施,像在上海开始自由贸易账户等,但由于这些政策还不太成熟,当前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仍然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这次人民币入篮来看,尽管国际货币组织并没有对中国进行较真,但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在未来的人民币发展中,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其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金融改革这一问题,即使国际金融货币组织对其并为过于为难,但我们需要自己较真,不断提高人民币在国际中的影响力,促进人民币的发展。

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我们需要自己认清自己,人民币入篮并不代表着我国的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通过对当前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国家进行调查可以得知,其储备人民币主要是为了能够同中国更好的进行经济贸易往来,方便进行支付交易。因此,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发展,其真正意义的实现是能够在不同中国进行经济贸易时采用人民币作为交易货币。另外,对于当前将人民币加入到国家外汇储备中的国家分析得知,其大部分都是一些新兴的国际,其将人民币纳入到自身的外汇储备中,一方面是其对人民的认可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另一方面却说明了人民币相对比美元和欧元等的获取难度要小。

对于我国的普通老百姓,其对人民币入篮的认识就是能够在今后直接拿着人民币在国外进行交易,这样就省却了中间的货币兑换程序。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尽管当前的人民币已经入篮,很多国家对人民币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能够别国际接受,这使得人民币的入篮并没有对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人民币入篮之前,其在某些国家就能够进行直接的交易,甚至一些国家的人民币认可度还要高于本地货币,随着人民币入篮,尽管其在国际上的认可度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同老百姓的直接交易认知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总而言之,随着人民加入SDR,其在国际货币市场中的影响将越来越大,尽管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市场使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影响增大,但这更多的是我国人民的努力成果。因此,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我国只要保证正确的经济发展形式,加上深入化的金融政策改革,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目标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白明.从人民币国际化视角看人民币“入篮”[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6,01:21-24.

[2]熊园.“入篮”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16,01:25-26.

人民艺术家的人民情怀 篇11

“文革”初受严重迫害后自沉于太平湖中。

胡絮青(1905-2001),原名玉贞,笔名燕崖、胡春,满族,北京人。著名国画家、书法家。191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女生分校,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夏和老舍在北平结婚。1931年至1937年在济南和青岛任高中语文教师。1938年返回北平,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中任教。1943年流亡重庆,在重庆北碚国立编译馆社会通俗读物部任编审。抗战胜利后在北碚女子师范学院师范部任教,在乡村建设学院任副教授。1950年初返回北京。1958年起任北京画院画师,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自幼酷爱绘画艺术,20世纪40年代结识齐白石,1951年正式拜齐白石为师,深得其写意真传。又师从于非闇学习工笔画。擅长花卉翎毛,能工能写,尤以画菊、松、梅为佳。其书法作品亦有情趣。1957年与陈半丁、于非闇、孙诵昭举办美术作品联展。1980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絮青画册初集》。199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胡絮青画展。出版有《胡絮青画集》《胡絮青百菊图》。

当我们展开一幅幅老舍、胡絮青的画作和藏画,一股书香、墨色沁人心脾,那尘封已久的画作,刹那间真气弥满,真情洋溢。赵之谦、翁方纲、何绍基、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陈师曾、傅抱石、林风眠、陈半丁…这些美术史上闪亮的坐标,连同他们的作品和风格,在一代文豪的收藏世界里,形成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文化场。

尤为令人感动、入神、关注的是老舍、胡絮青先生与同时代艺术家的交往,深厚而真挚的文化情怀由内而外,超越了一般收藏家与艺术家的关系,是彼此在精神层面相通后的文化结晶。从画的题材、题句、题画诗,甚至画家作画时非同凡响的艺术表现中都自然流露出来。文化大师与艺术大师水乳般的交融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轶事、掌故成为与作品相得益彰的文化财富被后世传颂。这也是本次展览的独特所在。

文人与艺术家,当彼此成为知音,仿佛流水与琴音,互为回萦。与古贤对话如斯,当收藏者在藏品中读得作者的丰富世界,甚至穿越画面,感受作者作画时凝神屏息的专注,藏品便活了,此谓“通神”。与同时代艺术家更是如此,这种对话可以是生活,可以是艺术,可以是生活与艺术、艺术与生活的互为渗透。老舍先生评价齐白石是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美术大师,认为他的创新和突破有着世界影响。而白石老人则在画上题词“老舍命予依句作画”、“应友人老舍命”。足以见得彼此欣赏。当然,这种欣赏不只是寒喧,在一封2012年于北京画院档案中发现的老舍信件中披露,老舍曾为所求《蛙声十里出山泉》注明构图:“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这是文学家的想象,是诗的意境,此时无声则蛙声一片,空灵的美学基调,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由此及彼的形与声的通感……也只有老舍这样的大家可以以文字而设想构图。白石老人不仅深悟此中真意,且以一颗对自然的赤子之心,发挥超凡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以功深百炼的笔墨而神逮跃动着生命律动的蝌蚪和潺潺出谷之山泉。蝌蚪的墨韵和山泉的流线所构成的抽象美,在形式上对应着音符、和着蛙声,妙不可言。两位大师的唱和竟无意中拓展了中国绘画表现的领域,创造了以形表声会意的可能。这件作品成为白石老人晚年的代表作,是顶峰之作。此次展览中不乏诸如此类珠联璧合的诗画之作,更有大量的作品记录了老舍、胡絮青以及他们的子女与艺术大师之间的交往。如白石老人的《雏鸡出笼图》与长女舒济同庚,正如老舍夫妇所说:“这是生小济那年求来的。”《蟹虾图》是白石老人为答谢胡絮青辅导齐老的大儿子语文课而作的酬礼。

收藏,凝聚着文化的积淀,记录着生命的历程,刻载着每一个难忘的记忆,饱含着难舍难分的亲情、友情、文化之情。老舍、胡絮青留下的藏品与一般藏家的藏品所不同之处是带着一代文化大师的审美格调,价值判断,鉴赏眼光,也融入了自身的文化创造。这是一笔特殊的、珍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享用它?继承它?使之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舒济、舒乙、舒雨、舒立视家藏之宝为国家财富,并将多幅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使之汇人民族文化的宝库而传之后世,这世家风范令人感佩!可以说,老舍、胡絮青的子女们不仅继承了有形的藏品,更传承了他们的精神品格。相由心生,在与舒乙先生品茗谈艺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他微妙的神形中的雅士风骨,这是一种超然的力量。这种力量有着磁性,使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为他所吸引,且走进他,走进他的世界,倾听他的心声:“把自己最好的作品赠送给要好的朋友,是大艺术家优良传统做法,毫无商业利益的考虑,是文人纯洁高尚友谊的纽带,是彼此爱戴和寻找知音的途径,是真情实意的直接表达,是人间情谊的最高象征和最终凝固。”

舒乙先生和他的姐妹们视中国美术馆为要好的朋友,中国美术馆以有这样难得的知音为自豪。我们将在如何收藏、保护,并发挥祖国文化遗产'如何弘扬人民艺术家的精神这个主题上建立最纯洁的友谊。

人民政协 篇12

两年前,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与新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结合在一起转变为一种新的趋势,转变为文艺的新时代标志,成为新时期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两年来文艺从创作、表现、欣赏和批评等多个维度出发,始终坚持以“座谈会”会议精神为指导,丰富发展了人民文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理论宝库。

一、人民文艺发展的时代背景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反映时代风貌,引领时代的风气。《诗经》中大多数篇章(《魏风·硕鼠》等)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受尽压迫、不堪重负。杜甫忧国忧民情怀使诗风“沉郁顿挫”饱含对人民冷暖的关切。白居易将其概括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四大谴责小说、白话文学、左翼文学、抗战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先锋文学、打工文学、寻根文学等新文学形态。但是,同时文艺界也出现了一股虚无主义的文学形态。他们要么断章取义,歪曲历史,要么崇洋媚俗,腐化人们的心灵,企图用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方向代替我国社会主义文艺方向。正是在此背景下,习近平同志以《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回应了文艺领域出现的上述问题,并指出了社会主义人民文艺的发展方向。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文艺反映伟大的时代,抒写满满的正能量,与不良趋势作斗争。文艺工作者恰逢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可以也应该大有可为。”(上同)伟大的事业催生文艺巨著,伟大的梦想呼唤不朽大师。

二、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

人民文艺发展的思想来源于劳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的一切文化,包括艺术与文学,都是群众的劳动所创造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列宁也说:“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列宁在谈到党的文学进一步指出:“这将是自由的写作,因为它不是为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为百无聊赖、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

“文学艺术属于人民”,“人民有权享受艺术”。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实践斗争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反复就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进行了论述,并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确立为“为人民服务”。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围绕着“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展开。周恩来在探讨“文艺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个杰出贡献者。他在《在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闭幕典礼上的讲话》:“它(指地方戏)所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是由于里面有人民性的东西,有符合人民生活的东西,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并且可能流传到更久的将来。”

邓小平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及毛泽东关于文艺与人民思想的基础上,指出“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这一辩证的关系,同时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的著名命题,精辟阐述了人民与文艺的关系。

江泽民把人民观点作为审视文艺事业的一个重要论点。他说“充分认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对文艺发展的基本要求。脱离人民、脱离生活的艺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的作品,不可能有感召力,也不可能有生命力”。

胡锦涛进一步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人民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群众作为基点和归宿,站稳群众立场,增进群众感情,立志做人民喜爱的作家艺术家,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把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继承和发展了人民文艺思想,提出了“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坚持“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等。把人民文艺上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对人民文艺的新发展,推进人民文艺到新形态。

上述论述不仅理清了人民文艺的思想来源,也提出了人民文艺新形态问题。

三、人民文艺新形态的表现

(一)人民文艺创作新形态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所谓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那就是要求回到人民中去,观察和体验人民的生活,归纳和提炼人民生活经验,研究和分析人民情感,描写和抒发人民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积极拼搏、奋发向上。比如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继《朝鲜战争》、《长征》、《解放战争》之后,用六年时间创作出长篇纪实文学《抗日战争》。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做一名书斋学者,写一部戏谑大众的“抗日神剧”。其中四年不仅在内地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大量的查阅文献,还去了台湾、日本,阅读了浩如烟海的第一手历史材料,勘探了遍布各地的部分抗日战场,采集、比对、甄别了材料的真实性,同时为经历战场残酷的中、日老兵,经历战争苦难的遗属、遗孤等做了大量访谈。

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在于更多为大多数人创作。茅盾曾提出“两头小,中间大”,经济学上的“橄榄型”同样适用于文学创作。精英主义是封建余毒和资本主义,纯粹的大众消遣是市场的奴隶。在今天的中间人物是什么人?绝大多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绝大多数改革开放的建设者、参与者。反映他们在改革开放中,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长期性、复杂性、艰苦性、卓越性、突出性、典型性、焦虑性、不足性。写他们积极的和消极的奋斗过程和现象,剖析他们的心理,主导他们的积极动因,疏导他们的消极因素。即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学习人民、学习生活,从人民中找到学习的典型,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雷锋、孔繁森等这些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典型。典型是标杆、是导向。文化典型、经济典型、生态典型,生活典型、学习典型等等各种各样的人物典型。歌德认为“高乃依就起了能培育英雄品格的作用”。他还赞扬了索福克勒斯,“《安蒂贡》中的道德因素并不是索福克勒斯创造的,而是题材本来就有的,索福克勒斯采用了它,使道德美本身显出戏剧效果”。呼吁“让我们学习莫里哀,让我们学习莎士比亚”。即使是“小人物”,我们不断的进行“美的发现”,不断进行“美的创造”,也能写出“高大上”的文艺作品来。成功的典型人物,之所以广为流行,不仅因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体现特定人群的人物特征,还体现不同人群人物共有的特征,而且特点和个性异常突出、异常鲜明,并且二者总是异常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反应时代变迁。近几年推出的系列节目:“感动中国”、“最美孝心少年”、“最美乡村教师”、“最美医生”,都是这个时代的人民典型。《中国梦想秀》、《我是演说家》更是用平凡人讲述不平凡的故事,比如:《我是演说家———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的演讲深深打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演讲视频当时网络播放量就达到1.4亿次。用“百姓梦”来编织“中国梦”,构成了梦想“星光大道”的新舞台。

(二)人民文艺批评新形态

文艺批评理论的建构是文艺批评的基石。中国的文艺批评不能完全建构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上。张江的“强制阐释理论”及主持的《人民日报社》“文艺观象”系列栏目就是对当前西方文艺理论主导中国文坛的回应和中国文艺批评理论构建的一部分。张江指出:“在最近三十多年的传播和场外征用学习过程中,一些后来的学者,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机械呆板的套用,乃至以讹传讹的恶性循环。”中国本土的文艺理论不断的被蚕食,领地不断的被占领。“提出以‘强制阐释’的概念,目的就是以此为线索,辨识历史,把握实证,寻求共识,为当代文论的建构与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这种视角需要文艺批评者对文艺批评的性质有清醒的认识。文艺批评是科学,是对文艺现象和文艺作品的科学分析,是科学的揭示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等过程及其相关现象的科学分析。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的,“文艺家几乎没有不以为自己的作品是美的,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但是按照艺术科学的标准给以正确的批判,使较低级的艺术逐渐提高成为较高级的艺术。”我们应该“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对优秀的、有益的文艺作品,要正面引导、热情介绍;对有缺点的、有害的,要秉笔直书、敢于批评,以理服人,真诚帮助。只有这样,文艺批评才能建立信誉、才能推动文艺欣赏、促进文艺创造的发展。

人民是文艺批评行家。应该承认部分人容易被低级趣味或者庸俗媚俗作品短暂吸引,但是,真正源远流长的作品都能在人民中口口相传,经久不衰。所以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恩格斯把“美学的历史的”观点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标准和原则。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将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重要的标准。邓小平也提出了文艺批评的人民观点。他指出,“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的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评判标准。这种标准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批评理论的新标准,促进了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的产生。

(三)人民文艺鉴赏新形态

优秀的作品带给人民美的享受,“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当今时代,信息传播的高速时代,工具多样化、手段多样化、渠道多样化。人民的阅读和欣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得益于好的宣传和传播。因为传统媒体仍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保存着自身的优势,新媒体正在改变着每一个人,形成一股新的洪流。如果我们不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和传播工作,那么,人民的文化需求不仅得不到满足,矛盾还会越来越大。人民的精神被劣质的文艺作品蚕食、侵蚀,人民的鉴赏需求也无从谈起。

只有做好优秀文艺作品的宣传工作,我们才能满足人民的鉴赏需求。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网络多媒体不再是异军突起,而是真正的新媒体,新常态。传统的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等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2015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达6.88亿,网络普及率达到50.3%,(按照增长态势预计到2016年底用户达7.4亿,普及率达65%)手机网民达6.2亿,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近13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微信、QQ等各种即时通讯多种多样,信息发送量每天超过200亿条。全球十强互联网公司中,我国占了4家。信息传播便捷迅速,促使我们不能固守传统,积极运用信息化时代的传播媒介,及时准确的传播信息。搭建电子信息平台,打造文艺经典欣赏频道,传播优秀文艺作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激情面对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大营销。优秀文艺作品如同领袖一样需要不断宣传,才能为广大人民接受,否则,优秀作品会被海量信息淹没。

人民是文艺的鉴赏者。优秀作品的传播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才是文艺的鉴赏者。人民由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组成,对文艺的需求必然是多样的。这要求文学艺术的需求也应该是多样的。具体到文艺工作者而言,文艺工作者不应该追波逐流,追逐趋势,而应当遵循自身的规律,扎根生活,潜心写作,精雕细琢,创造生产出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要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的需求创造出不同的文艺作品,力图实现文艺的“私人订制”。这要求文艺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细分和细化的市场需求。域外文艺人才引进,本土文艺人才的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文艺交流互通等等,需要有高屋建瓴、基层协作。同时,文艺工作者虚心向前人学习,要有挑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勤于走前人走过的路,从基层的生活中寻求素材,“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开创自己新天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只有真正将人民作为主体,表现人民并且尽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作品才是人民愿意欣赏的作品。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党的领导。

四、余论:加强党的领导是新形势下人民文艺发展繁荣的关键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文艺与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领导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主要是指引、服务、协调的统一。指引是方向,服务是核心,协调是保障。对文学艺术等工作尤其如此。没有党的领导,就容易迷失方向,甚至失去方向;没有党的领导,文艺工作者和人民就没有了提供服务的对象;没有党的领导,沟通、协调就不顺畅,文艺工作就无法顺利开展。

党的领导这一概念由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列宁最早提出了执政后的共产党如何对国家政权的领导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党对文艺的领导作为党的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文艺家更应该团结起来,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的内涵,即“各级党委都要领导好文艺工作。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国伟大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术。”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将文艺工作作为党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而且提出了党领导文艺的方法,即把握好文艺正确方向和贯彻好文艺方针政策。

理论层面,党要把握文艺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既是文艺的根本方向,也是文艺的基本方针政策。用人民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表现人民的创造精神、奋斗历程,讴歌人民的英雄形象、远大理想。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东方升起的璀璨明珠,过去的辉煌不仅是我们的记忆,更要用13亿人民的双手,恢复她应有的光彩,发出万丈光芒、照耀人类文明的土壤。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顽强拼搏、奋斗和创造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和素材库,没有理由不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没有理由不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弦律”创作出“感人的形象”。正确的文艺观就是把“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出发点,就是“要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知、情、意进行抒怀,为人民风、雅、颂而抒写。

实践层面上,党组织好文艺的相关机构,为文艺工作者创造自由的文艺环境。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文艺选题可以从邪恶丑入手,但却必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邪恶”;必须“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试问无德之人如何传递这种价值观呢?一个无德的领导如何引导这种价值呢?俗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领导,需要才德俱佳的人。需要有共同语言,能够共同交流的人,需要有共同的爱好,保持共同的热情的人。当党的文艺干部具有了文艺情怀,具有文艺大局意识,具有文艺责任意识,尊重文艺工作者、尊重文艺创作规律,形成良好文风、艺风、人风。文艺工作者就能带着信心和决心,创作出抵制和预防“市场奴隶”、“沾满铜臭气”的文艺作品,创作出有道德、有筋骨、领风骚的传世佳作。绝不会让大量“单纯感官娱乐”的“低俗”文艺作品充盈市场,逆行时代之风。

二是“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文艺工作者作为人民的一份子,各级文艺领导应当为他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提供良好条件。

三是“为人民服务”,以基层为抓手。一方面开展“送欢乐、下基层”等文艺志愿服务,送文艺进基层,进社区、进村组,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基层群众。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基层文艺发展。我们总是倡导文艺下基层,深入人民、深入群众,其实文艺就在人民中间,就在群众中间,在很多城市早晚的广场舞、老年舞、老年操,传统的扭秧歌,各个公园老年音乐会,一些小型的露天卡拉OK,音乐会等等,都是文艺在基层的表现。党委政府应组织投资或者牵头募集资金建立县、乡镇、社区(村组)三级联动图书文化中心(馆)。应集中建设和开放更多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场所,公园、小区广场、政府广场等等。应解决“噪音”问题,一些有条件的地区、社区可以在居民聚居区建立相对隔音休闲娱乐场所。应为社区休闲娱乐提供更多、更大、更好的场地、场所和设施来丰富基层人民的文艺。

四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旗已经高高飘扬。走什么样文艺路线,反映什么人的生活,文艺工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文艺领导尊重其创作个性和创造规律。但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绝不能丢,歪路、邪路绝不能走。部分年轻文艺工作者还认识不清,把握不准,不能以创作自由作为随性的借口。我们可以出主意、提建议,创造条件,才能保证出发点正确、路径正确、终点正确。

总之,《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新的篇章,文艺创作、文艺欣赏、文艺批评等文艺事业将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争奇斗艳中蓬勃发展、在繁花似锦中欣欣向荣,必将推动新世纪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的大发展。

摘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掀开了人民文艺的新篇章,提出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开启了人民文艺中国化的新时代;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开拨了人民文艺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新航向;习近平在新时代《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将人民文艺的发展推进到了一种新形态,推进人民文艺创作、批评、欣赏新形态的发展并注重党对文艺的领导。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理论的思想宝库。

上一篇:宫颈病变患者下一篇:行为-关系-结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