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路线

2024-09-27

技术发展路线(精选11篇)

技术发展路线 篇1

猪为“六畜”之首, “猪粮”安天下。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畜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 目前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 特别是生猪产业发展对于改善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增加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曾经起到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正是由于我国居民在动物蛋白质的摄入量中, 猪肉占到了绝大的比重, 生猪养殖业的波动或是猪肉价格的波动, 都会对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或是生猪养殖者大面积亏损, 或是猪肉的消费者由于涨价而被迫减少消费量, 或是由于猪肉价格暴涨而引起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的上升。因此, 研究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组织路线与技术路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组织路线

针对我国目前仍然有一半左右的生猪出栏量来自于农户饲养的现实, 我国生猪产业的组织路线就必须充分考虑农户饲养生猪的因素。尽管规模化、专业化生猪饲养存在着诸多的优势, 但其带来的大量集中排放的畜禽粪污处理问题依然困扰着规模猪场的发展, 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将会大幅度增加经营成本, 而不实现无害化处理又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这种两难的困境使得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发展难以在短期内覆盖到全部的生猪产业。

1.1 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的生猪饲养农户是我国生猪产业的微观经营主体

自从我国实行农村改革以来, 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的农村家庭经营就成为我国农村经营的主体, 农村生猪养殖也同样是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农户家庭经营机制比较灵活, 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强, 但同时也有因为各自分散进行经营决策而带来的农产品产量不稳定的问题。比如, 一旦猪肉价格开始上涨, 各自分散进行经营决策的农户都会认为增加养猪会有利可图, 农户各自分别增加养猪数量的结果就是使下一个供应周期生猪供货量过大, 结果造成由于猪肉的供过于求而出现价格下跌。如此往复, 结果就使生猪产业长期难以实现供应稳定和价格稳定, 这既会影响到猪肉的市场供应, 也会影响到养猪农户的养猪积极性。

生猪的农户饲养与大规模的企业化经营相比较, 具有组织成本低、沟通协调成本低、内部环节少、运行费用低等优点。而且我国农户家庭养猪经营大多都实行种养结合, 即每个农户既养猪也耕种农田, 由于农户养猪规模较小, 其排放的粪污基本上能够实现作为有机肥料还田, 因此避免了由于粪污集中排放带来的环境污染, 这对于我国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都是有益的。另外, 养猪农户实行种养结合, 其使用的精饲料和青饲料、粗饲料大部分或全部来源于农户自产, 不依赖于市场采购, 这样就能减少经营中的流动资金占用, 降低了实际经营成本, 间接地增加了盈利的范围。同时, 实行种养结合的农户, 可以用农家肥代替化肥, 这也节省了其从事种植业的化肥投入, 降低种植业经营成本。

未来可以通过政府引导等多种途径逐步实现养猪农户的组织化, 以减少由于农户分散进行经营决策而带来的生猪养殖不稳定和猪肉价格的不稳定。同时, 通过吸引养猪农户加入各类养猪组织 (比如养猪合作社、乡村养猪协会等) , 也可以促进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科技成果向农户推广, 向农户普及科学养猪知识、普及保障食品安全的知识和法规, 从源头上实现对于生鲜猪肉安全的根本保障。

1.2 发展生猪产业的社会化服务, 建设现代生猪产业的服务体系

无论是分散经营的小规模种养结合养猪农户, 还是乡村养猪合作社的经营组织, 或是规模化养猪的专业化大型猪场, 都需要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生猪产业提供规范的服务支撑。对于我国生猪产业体系中的微观经营主体———养猪农户, 只有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服务, 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实现种养结合, 才能切实有效地降低其养猪成本, 才能促进其实现生态化健康养殖, 才能实现养猪经营者与乡村环境的和谐, 才能使生猪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 必须要发展生猪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业, 为农户养猪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 最终促使我国生猪产业稳定发展。

1.2.1 良种繁育服务业

基础母猪与种公猪的饲养繁育, 需要多方面的专门技术, 不是每个普通养猪农户都能掌握的。因此, 政府需要专门设立或专门扶植基础母猪与种公猪的饲养繁育场, 并在生猪的主产区合理布局这些饲养繁育场 (比如每个县拥有1个, 或每个地市拥有2个等) , 专门为当地养猪农户提供优质仔猪。这些繁育场在提供优质仔猪的同时, 也可以向养猪农户输出科学饲养、高效管理等技术和经营理念, 并进行饲养指导与技术咨询等服务。作为生猪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些繁育场就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 因此应该享受政府的相关补贴。

1.2.2 通过建立地方特色生猪品种的保种场, 保护我国特有的生猪优质资源基因库

建立保种场需要政府出资, 生猪优质资源基因是国家的资产, 保种场是社会公益事业, 无法按照市场化运作规则来进行。保种场保存的我国生猪优质基因资源, 是我国未来生猪育种的必备素材, 是我国生猪产业未来进行新品种选育和相关科研开发的基础, 在这方面需要各级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

1.2.3 便利的防疫服务、兽医兽药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 我国自上而下虽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防疫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明显提高。但从全国来看, 仍然存在基础设施相对简陋、仪器设备老化和检测手段落后等诸多的问题。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动物疫病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300多亿元, 间接损失800多亿元。除此之外, 动物疫病也严重影响到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 我国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我国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 加强我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已经刻不容缓。我国未来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动物防疫体系, 现有的生猪疫病防疫体系进行如何改革, 如何建立无规定疫病区等等问题, 都需要进行深入探索与仔细研究。

1.2.4 饲料服务业

几十年来, 我国饲料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 目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行业,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饲料生产国。然而, 我国的饲料质量却不尽如人意。健康的饲料是生猪健康养殖的前提, 也是保障我国生鲜猪肉食用安全的基础。从全国来看, 我国饲料生产经营的卫生较差, 有些质量也令人担忧, 滥制、乱用饲料添加剂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我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新的形势下, 如何加强饲料质量监管以保障动物健康, 如何向广大生猪饲养农户提供优质的生猪饲料, 以及如何建立“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体系, 这将是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1.2.5 生猪屠宰加工服务业

现在, 我国生猪产品加工都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 由生猪经纪人联络出栏生猪来源, 并将其集中后运往生猪屠宰机构。规模化的生猪屠宰和猪肉加工机构属于资本实力较强的工商企业, 在市场交易中, 生猪定价的“话语权”在生猪屠宰和猪肉加工机构这一方, 其次才是生猪经纪人, 最后才是生猪饲养农户。在一般的情况下, 生猪饲养农户只是生猪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养猪农户一直处于弱势一方, 在生猪价格下跌的市场形势下, 养猪农户只能被迫接受较低的生猪收购价格, 直至形成难以承受的亏损;当市场生猪货源短缺, 猪肉价格上涨时, 生猪产业链下游的各环节获利会增加, 而养猪农户获得的涨价利益也是有限的。未来只有强化生猪屠宰加工环节对于养猪农户的服务, 并使生猪产业终端市场的获利能够在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公平地分享, 才能有效地稳定我国生猪产业的发展。

1.2.6 终端市场销售服务业

在我国, 生猪产业链的终端市场主要是指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级市场等批发和零售机构。在发达国家, 政府会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定位为公共设施, 由所在地政府出资建设, 为所在地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 有时也可以委托专业公司来管理这些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如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可以定位为公共设施, 那就理应由政府出资建设, 而且其运营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农副产品生产经营者和广大的消费者, 这种定位对于稳定我国的国内食品市场消费价格, 对于稳定农副产品的生产经营和农副产品市场消费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3 组建生猪产业联盟, 实现生猪产业链一体化运营

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的组织化程度, 关键是提高整个生猪产业链的组织化程度, 而不仅仅是提高养猪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我国的生猪产业链中, 种植业 (提供饲料粮食) 与养殖业是分离的;养殖业与屠宰加工业也是分离的;猪肉加工业与其产品销售还是分离的。由于生猪产业链不是一体化运营, 生猪产业链的成员都是互相独立的市场主体, 他们各自都追求自身的利润最大化, 那么, 在市场竞争的状态下, 生猪产业链就不能稳定协调地实现一体化运营, 必然会出现供应短缺与供应过剩不断交替的恶性循环。

当今的世界是全球化发展的世界,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为整条产业链对整条产业链的竞争, 是产业链条的主导者之间的竞争。我国强调生猪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或组织化发展, 但恰恰缺少生猪产业链层面整体性的组织化, 生猪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成员都像是“盲人摸象”, 都把“局部”当作“全部”, 结果使得整条生猪产业链运营效率低, 更是难以实现生猪产业链的一体化运营。

生猪产业链包含上中下游, 具体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屠宰加工业、物流配送业、销售服务业等, 其产业链覆盖了种养加工运销等多个环节。在我国当前的生猪产业链中, 养猪农户所从事的仅仅是其中的种养环节, 而且又是生猪产业链中实力最脆弱的环节。未来各级政府在引导养猪农户构建农民合作经营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时, 同时也要着眼于提高整条生猪产业链的一体化运营程度, 因为农户组织化程度低和生猪产业链一体化程度低都是阻碍我国生猪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因素。

我国生猪产业要靠组织化的力量来稳定农户饲养, 也要靠整条生猪产业链的一体化运营来维系稳定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只有把我国生猪产业链的上中下游结合起来, 形成完整的一体化运营体系, 组建多个生猪产业联盟, 把农工商、产学研都组织协调起来, 才能实现我国生猪产业的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技术路线

2.1 生猪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化

我国未来生猪产业发展必须要走生态环保之路, 必须要走高效发展之路。要实现生态环保, 就不能产生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生猪养殖的粪污处理就必须是无害化的 (决不能对环境形成危害) 、必须是资源化利用的 (比如生产沼气或加工成有机肥料等) 。要实现高效发展之路, 就必须针对我国乡村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 既要靠近耕地又要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靠近耕地, 这有利于生猪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就近处理和就近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尽可能少的占用耕地, 这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我国基本的粮食安全, 这又是实现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畜牧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作为其饲料) 。因此, 我国生猪产业的科学布局必须是在耕地广阔和粮食产量丰沛的区域发展生猪产业, 这样既能就近解决生猪产业所需饲料粮的就近供应问题, 也能解决生猪养殖产生的大量粪污就近处理和就近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的问题。只有实现我国生猪产业布局科学化, 才能使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实现可持续和高效率。

2.2 生猪养殖的猪舍、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

当前我国生猪养殖的设备与设施标准化程度低, 这不利于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的养殖效率。生猪养殖的设备与设施标准化程度低, 就使生猪饲养中需要数量较多的人力投入, 而且人力劳动也多为重体力劳动。当前在我国乡村, 一方面由于外出择业者增加而使留在乡村的劳动力数量减少, 形成了生猪饲养雇佣劳动力困难;另一方面也由于生猪养猪劳动过于繁重, 因而劳动力工资上涨, 这就阻碍了生猪养猪规模的扩大 (因为雇佣劳动力会影响到养殖的获利水平) 。

在发达国家, 由于其生猪养殖设施与设备的标准化程度高, 因而容易实现生猪饲养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这样就可以使劳动者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且大大节约由于雇佣劳动力增加而产生的经营费用。我国未来生猪养殖环节也必须走设备与设施标准化的路径, 这样就可以在使劳动力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 实现机械化与自动化, 进而提高生猪养殖的经营效率。

在未来的生猪产业发展中, 首先要实现生猪养殖中猪舍的标准化, 进而再实现配套设备与设施的标准化。只有实现了基础设施的标准化, 才能为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奠定基础, 提高我国生猪的养殖效率也才有了科学的前提。比如, 生猪养殖效率提高必须要使猪生活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中, 解决猪舍夏季的防暑降温问题就需要配置专门的通风降温设备。如果猪舍都是标准化的, 那么通风降温设备的生产企业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和供应这些设备, 由于生产批量大, 其价格也就会下降, 这样就能促使生猪养殖机构购置设备成本降低。而以较低的成本投入来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正是我国生猪养殖环节的迫切需求。

总之, 无论是从提高生猪养殖的效率来看, 还是从生态养殖科学处理粪污来看, 或是从减少人力投入和减少重体力劳动来看, 实现我国生猪养殖中从猪舍到养殖设备与设施的标准化都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也是我国生猪产业健康高效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另外, 标准化的猪舍和标准化的养殖设备与设施, 能给猪提供有益于健康的生存环境, 这将有益于防疫措施的开展, 有益于生猪各种疫病的防控, 有利于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猪肉产品, 当然也有利于保障全社会的食品安全。

2.3 建立我国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是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生猪良种繁育、推广、利用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到目前为止, 全国共有种猪繁育场7970个, 生猪良种推广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不断发展, 良种猪比重逐年增加。但“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繁育结构层次不明、良种繁育体系与生猪产业区域生产不配套、种猪场设施薄弱、管理不力。在生猪良种繁育操作中, 存在严重的重视引种、轻视本品种 (包括地方良种和引入品种) 选育的倾向。我国地方生猪品种资源非常丰富, 有些有价值的生猪品种资源正面临灭绝的困境, 如何保护、保存与利用这些生猪品种资源, 这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猪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 我国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也必须随之改变。未来如何建立与健全既适合各地市场需求又符合各地资源特点的生猪良种繁育体系, 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生猪良种繁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我国生猪产业的竞争力、提高生猪产业的经济效益、减少生猪疫病的发生。自2007年以来,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 比如在种猪场建设、种猪良种场建设、生猪良种补贴项目上的扶植政策, 扶持生猪调出大县发展生猪养殖的政策, 规模猪场、生猪养殖小区建设、能繁母猪补等方面的政策等。这些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猪繁育体系的发展, 也促进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未来首先要构建和完善国家生猪繁育体系;其次要推动种猪场之间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 探讨建立区域性生猪育种联合体模式;第三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六大区域性猪遗传评估中心的评估平台, 完善数据交流与遗传评估工作;第四是建立和完善种猪登记系统, 摸清家底;第五是要建立政府、专家、技术推广部门以及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平台, 实现信息共享。

2.4 生猪产业应对环保、治污、节能减排要求的举措

我国传统的庭院零星养猪会对村庄、庭院造成环境污染, 而规模化猪场或生猪养殖小区又会给周边的土壤、大气、水源等环境造成污染。现在, 生猪规模化养殖已成为我国乡村重要的污染源, 其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需氧量) 排放量超过了工业污染物, 是我国江河湖泊富营养化的根源, 已经成为农业领域环保、治污、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对于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带来的污染所采取的治理方式都不尽理想, 采取的设施处理治污方式, 其一次性投入大, 平时的运行费用高, 生猪养殖企业或机构难以承受, 无法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如果我们继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可能暂时能解决当前面临的猪肉供应短缺的危机, 但那将使我国的乡村环保隐患加剧,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全方位的食品安全更加难以持续保障。因此, 在环保治污形势严峻的当下, 生猪养殖业的污染急需治本之策, 急需采取低成本环保治污的措施来解决现实问题。比如, 通过采取小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养殖的饲养方式, 就可以低成本解决生猪饲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再比如, 促进乡村沼气发展, 在部分解决乡村能源需求的同时, 也能很好地解决生猪粪污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如果各级政府能推出农村“粪污积肥补贴”, 那么在有效减少农田化肥施用量的同时, 也能很好地解决生猪养殖中粪污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问题, 这对于我国广大农区培肥地力、控制土壤板结、提高土壤质量也有着极大的益处。

如果从生猪产业应对环保、治污、节能减排的要求来看, 我国应鼓励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猪养殖, 而不应盲目发展大规模的生猪养殖场和生猪养殖小区。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的生猪养殖, 不会由于规模过大而带来环境污染, 不会由于粪污排放过于集中而污染水源, 相反, 农户可以很好地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起来, 将粪污变为有机肥料, 还可以拓展更多的青粗饲料来源, 节约养猪中的粮食消耗。现在欧洲已经在倡导动物福利和健康养殖方式, 而我国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生猪饲养相较于大规模的集中生猪饲养而言, 更加易于实现有关养猪中的动物福利的要求。

3 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3.1 国家对生猪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生猪市场可以有波动起伏, 但是不能经常大起大落。自1995年以来, 我国生猪价格平均波动周期仅为30个月, 生猪价格频繁的大起大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国家有必要推出对生猪产业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 以防止生猪市场的大起大落, 国家对生猪产业要适时适度地实施宏观调控, 既要防止猪源短缺, 也要防止猪源过剩。为保证国家对生猪产业宏观调控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需要构建适应市场环境的面向生猪产业微观经营主体 (养猪农户) 的信息网络。这一信息网络的信息发布可以通过类似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的公众传媒, 比如开办一个类似“养猪之友”的栏目, 定期发布 (按每周发布或每月发布) 我国生猪的存栏情况、出栏情况、能繁母猪的数量、各地生猪出售价格、价格变化趋势、以往的价格变动周期、对农户饲养建议等信息。这样就可以引导农户理性经营, 最终实现生猪产业链中养殖环节的稳定, 进而推动生猪价格实现相对稳定。另外, 国家对生猪产业进行宏观调控还可以通过支持和鼓励农户组建养猪专业合作社等路径来实现。在养猪专业合作社内部, 可以通过对农户进行经营指导来实现饲养生猪数量的相对稳定, 同时也可以通过养猪专业合作社来进行饲养指导 (以提高生猪的饲养水平) 和统一出售生猪 (实现相对大批量的生猪销售, 增加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 这样就会有利于我国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

3.2 扶植生猪产业发展生猪养殖的政策

自从2007年我国经历了猪肉价格暴涨之后, 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生猪养殖的政策, 建立了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制度, 确立了支持生猪资源保护、良种繁育体系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的政策, 设立了奖励生猪调出大县的支持政策, 强化了生猪防疫和疫苗生产。这些政策都对稳定我国生猪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

3.2.1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2007年开始实行对养殖户 (场) 养的能繁母猪每头补贴50元的政策, 到2008年对每头能繁母猪的补贴额增加到了100元。所补贴的资金由国家和地方分担, 其中东部地区由地方财政负担, 中西部地区由中央财政负担60%, 地方负担40%, 中央直属垦区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截至2011年, 中央财政共发放能繁母猪补贴达到26.23亿元。

3.2.2 生猪良种推广补贴政策

生猪良种补贴对象为项目区使用良种猪精液开展生猪人工授精的母猪养殖者, 补贴标准按每头能繁母猪每年繁殖2胎, 每胎配种使用2份精液, 每份精液10元测算, 每头能繁母猪补贴40元。生猪良种补贴资金已经由开始的1.8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6.56亿元, 补贴范围已经覆盖到全国28个省 (区、市) 和黑龙江农垦、广东农垦。

3.2.3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政策

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或养殖小区) 建设, 主要安排年出栏500~3000头的养猪场 (或养殖小区) , 兼顾年出栏300~500头的重点养猪户和年出栏3000头以上的大型养猪场, 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养猪场。按照年出栏数量不同定出四个标准:年出栏500~999头生猪补助20万元, 年出栏1000~1999头生猪补助40万元, 年出栏2000~2999头生猪补助60万元, 年出栏3000头生猪以上补助80万元。2007~2012年, 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用于这项政策。

3.2.4 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的政策

由中央财政奖出资, 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 奖励金由2007年的15亿元已经增加到2012年的35亿元, 生猪调出大县已经由253个增加到536个。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扶植生猪生产, 可用于规模养殖场改造、良种引进和粪污处理的支出, 也可用于生猪养殖大户购买种公猪、母猪、仔猪、饲料等贷款贴息和防疫服务费用等支出。

3.3 生猪良种繁育及种质资源保护的政策

3.3.1 支持畜禽良种工程的政策

从1998年以来, 国家实施了畜禽良种工程建设规划。每年中央投入2亿元资金, 用于种畜禽场、畜禽保种场、种畜禽质量监测中心、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仪器设备购置, 平均每个项目投入资金150~600万元。

3.3.2 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的政策

自1995年开始, 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畜禽种质资源保护项目, 开展我国重要畜禽种质资源的调查、检测和保护等。近年来, 国家对畜禽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 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项目资金由最初的40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5320万元。

3.3.3 支持农业综合开发的畜禽良种繁育政策

这项政策以农业综合开发畜禽良种繁育项目的形式执行。自2009年以来, 项目支持对象调整为从事国家级和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畜禽品种的开发利用企业。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已经达到2520万元。

3.4 营造良好生猪养殖经营环境的政策

3.4.1 能繁母猪保险政策

为了减少生猪产业的经营风险, 为能繁母猪提供了保险服务。按“应保尽保”原则推进能繁母猪保险, 执行每头能繁母猪保额1000元、保费60元的政策。财政部提供保费补贴的地区主要为中西部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直属垦区。其中, 中西部地区保费由财政部补贴50%, 地方财政部门补贴30%, 养猪户承担20% (即中央财政负担30元, 地方财政负担18元, 保户自负12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中央垦区保费由财政部补贴80%, 养猪户承担20% (即财政部补贴负担48元, 保户承担12元) 。东部地区则由地方财政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截至2011年, 中央财政补贴保费达10.56亿元, 共承保能繁母猪2690万头。

3.4.2 强化生猪疫病防疫的财政支持政策

对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病等实行强制免疫政策。猪蓝耳病强制免疫疫苗费用由国家负担;对发生猪蓝耳病、口蹄疫和猪瘟病的生猪实行强制扑杀, 扑杀经费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一般按每头600元标准计算扑杀补助经费, 实行国家补助80%、饲养场户承担20%的政策。政府增加了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为支持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中央财政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实行经费补助, 重点用于强制免疫注射工作的经费支出。2012年, 中央财政基层防疫补助经费已达7.8亿元。

3.4.3 购置畜牧业机械补贴政策

为了促进生猪养殖的机械化, 提高我国生猪养殖业的经营水平, 对符合补贴条件的饲养农户 (或畜牧场职工) 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给予机械购置补贴, 主要种类包括饲料 (或饲草) 加工机械、生猪饲养机械、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等。中央财政按不超过农机具价格的30%进行补贴。2011年补贴资金就达到4.02亿元。

技术发展路线 篇2

【摘要】本文介绍了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形式,论证了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的必要性。概述了国外燃料电池的发展计划和市场预测,总结了国外发展燃料电池的经验。通过技术比较,提出了在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燃料电池发电的技术路线。

燃料电池发电是将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过程,其发电效率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发电效率可达到50%一70%,被誉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发电新技术之一。目前,国际上磷酸型燃料电池已进入商业化,其它几种燃料电池预计在一年200KW一将全面进入商业此。对于这种蓬勃发展的发电新技术,国家电力公司应该采取怎样态度?要不要发展?怎样发展?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l 燃料电池发电的技术特点和应用形式

1.1 技术特点

燃料电池发电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燃料(主要是H2)和氧化剂(空气中的02)发电化学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和热能的过程。与常规电池的不同:只要有燃料和氧化剂供给,就会有持续不断的电力输出。与常规的火力发电不同,它不受卡诺循环的限制,能量转换效率高。与常规发电相比燃料电池具有以下优点:

(1)理论发电效率高,发展潜力大。燃料电池本体的发电效率可达到50%一60%,组成的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在(10-50)MW规模即可达到70%以上的发电效率。

(2)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少。与传统的火电机组相比,C02排出量可减少40%一60%。Nox(<2ppm)和SOx(<1ppm)排放量很少。

(3)小型高效,可提高供电可靠性。燃料电池的发电效率受负荷和容量的影响较小。

(4)低噪音。在距发电设备3英尺(1.044米)处噪音小于60dB(A)。

(5)电力质量高。电流谐波和电压谐波均满足IEEE519标准。

(6)变负荷率高。变负荷率可达到(8%一lO%)/min,负荷变化的范围大(20%一120%)。

(7)燃料电池可使用的燃料有氢气、甲醇、煤气、沼气、天然气、轻油、柴油等。

(8)模块化结构,扩容和增容容易,建厂时间短。

(9)占地面积小,占地面积小于lm2/KW。

(10)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无人操作。

总之,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洁净的发电方式,既适合于作分布式电源,又可在将来组成大容量中心发电站,是2l世纪重要的发电方式。制约燃料电池走向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因素是:高价格和寿命问题。

2.1 燃料电池的应用形式

(1)现场热电联供,常用的容量为200KW一1MW。

(2)分布式电源,容量比现场用燃料电池大,约(2-20)MW。

(3)基本负荷的发电站(中心发电站),容量为(100-300MW)。

技术发展路线 篇3

会议开始,陆长安在致辞时表示:“本次路线图的制定是我国印刷行业从战略层面认真总结以往发展历程,主动研究印刷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发展出路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政策建议的一项系统工程。”

随后,吴峰在讲话中谈道:“《路线图》的制定是印刷行业的大事,其详细阐述了印刷产业‘十三五’规划的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明确了产业需求,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研究成果丰硕,意义重大。”

接下来,曹鹏介绍了《路线图》的主要内容,首先通过数据和图表介绍中国制造业、印刷业的现状,并将国外优秀的印刷业转型案例的分析与在场各位分享;然后以印刷产业如何演进及分化、新兴产业,以及围绕《路线图》的主线,即印刷传媒、包装印刷、数字印刷、印刷制造、设备及器材和绿色印刷六大板块分别进行了详细解说。

技术发展路线 篇4

创新发展的规律

今年7月, 全球著名的IT分析公司Gartner公布了传媒出版行业的IT新技术发展周期曲线 (Hype Cycle for Media Industry Publishing, 2012, 如图-1所示) 。图中列举了传媒出版行业正在或将要用到的IT新技术, 并揭示了这些新技术的发展规律。

大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Gartner发现了创新发展的规律——任何创新, 不论是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还是管理创新, 都遵从这样的规律, 该规律通过图-2的曲线表示, 并分为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参考Mastering the Hype Cycle:How to Choose the Right Innovation at the Right Time, Harvard Business Press) 。

创新的触发期:创新曲线从一个新技术突破、新产品原型公开展示等事件开始, 并使媒体和业界对它发生了兴趣。接着,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它的潜力, 一波嗡嗡声的浪潮迅速在新闻中传递开来。

期望膨胀的巅峰期:一些领头的公司抓住了这项新技术, 并在其他竞争对手之前跳了进去。新技术的提供商在媒体上大肆夸耀这些早期客户。文|王立东

接着, 其他公司也想加入, 他们不想落后。记者抓住了新技术所带来的兴奋点, 使人们感到必须得搭上这趟车, 否则就会落后。新技术的提供商则极尽努力, 新技术被推到极限。

幻灭的低谷期:虽然新技术提供商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 但是逐渐暴露出的种种问题, 使人们发现事情不像他们当初想象的那样。人们开始对结果失去耐心。而媒体总是需要一些新的视角来抓住读者的兴趣, 于是负面的报道越来越多。最终人们的负面情绪取代了最开始的激情, 创新的潜在价值被低估, 新技术跌入低谷期。

希望的爬坡期:技术供应商根据早期的反馈不断提升其产品,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 使新技术不断成熟。一些坚韧的早期采纳者跨越了障碍, 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明。这时, 如何成功使用该项新技术的方法论被编写出来, 应用的最佳实践也开始推广。

生产力的高原期:新技术被展示、被接纳, 采纳它的公司感觉用起来得心应手, 技术和产品的风险已大大降低。一个曲棍球杆式的普及曲线开始了, 并迅速产生生产力和使用价值。

上述创新发展的规律与我们对创新发展的传统理解 (如图-3所示) 不同。为什么创新发展规律像过山车那样呢?原因是, 传统理解的前提假设是:人是理性的。然而, 事实上是人常常是非理性的, 非理性因素的表现如图-4所示, 具体说明如下。

人脑注意的规律

人脑每秒有上亿次的化学反应, 如此多的信息要进入大脑, 大脑不可能每条信息都处理, 否则, 效率极低。“有人做过测算, 如果大脑同等处理所有反应, 我们早晨起床决定我们要穿什么衣服, 到最终我们把这身衣服穿到身上, 已经到晚上了” (引自《水平思考》) 。我们的大脑中有层过滤网, 负责对信息进行过滤, 最终留下我们想要的信息。在这层过滤网中, 我们的感知觉很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喜新厌旧乃是人的本性。作为成人, 我们又在天性喜好新奇的基础上增加了想象, 而想象起到了放大的作用。同时, 我们渴望把新奇的东西与他人分享, 我们喜欢夸大创新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

社会感染

我们喜欢从众, 这是我们从祖先那里获得的遗传基因。从众使我们的祖先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下来, 从众已经刻在了我们的基因中。从众有一个特点, 在《引爆点》一书中, Malcolm Galdwell指出:人们对新事物的兴趣, 开始的时候增长缓慢, 直到它达到一个引爆点, 在这个引爆点之后, 它会迅速传播, 就像传染病一样。从众现象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名词, 叫“社会感染”。当从众现象滚动起来, 新闻会说“每个人”都在做这样的创新。在过去的二十年间, Internet成为社会感染的加速器。在商业领域, 竞争也是能量巨大的传染驱动器。

决策偏见

考虑一些创新时, 人们需要收集正面的证据和反面的信息。但不幸的是, 人们并不同等地看两面, 刚才提到大脑过滤网会对信息进行删减、扭曲、一般化, 事实上, 我们总是为我们的观点寻找证据!

人性的这些非理性特点混合在一起, 使我们对创新所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迅速升级。然而, 所有创新在其潜能真正爆发之前, 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实践, 因此, 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失望。当兴奋衰退, 那些驱动兴奋上升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同样会驱动其迅速下降。当负面的评价上升时, 社会感染就像当初驱使大家蜂拥而上一样, 驱使大家迅速远离。这样, 就形成了如钟形曲线般的创新发展规律的前半段。

在创新的发展过程中有两个相互影响的因素:人性的本质和创新的本质。人性的本质使人们容易对新事物期望过高, 当未达到期望时, 人们则容易受挫。创新的本质驱动着新事物缓慢地、一步步地产生真正的价值。而且, 这两个因素的节奏还总是不同步, 如图5所示, 人们总是期望在A点获得比较高的价值回报, 而实际上, 到了B点才能达到, 这中间的差距被Gartner称作“时间-价值”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时间-价值”差距呢?答案可以从性能、集成、渗透和回报等四个方面分析。

性能

新技术在早期应用中, 其性能水平并不令人满意, 往往只能局限在某个细分市场的应用中。在早期阶段, 需要对新技术的局限性有充分的理解。

集成

如何将新技术纳入现有的环境?要充分考虑工艺、技术、基础设施、组织结构及生态系统等诸多问题。任何新技术都需要适应现存的、复杂的组织环境中的人、业务过程和组织系统的要求。如果新技术需要改变组织流程和基础设施的话, 那肯定会导致很长的集成周期。

渗透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如果你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 你会把任何东西都看成是钉子。人们在刚开始接触新工具时, 会习惯性地用它来解决老的问题, 而不是释放出它的新价值。要发掘出新技术的新价值, 需要时间。

回报

新技术带来的成本的节省或者商业价值回报, 通常不像期望的那么快, 而且往往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还不可避免地出现效率下降。回报会被其它三个价值差距所影响。性能和集成差距可能会增加成本并延缓获益。如果新技术没有产生其真正的商业价值, 即使新技术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工作, 回报也可能减少。围绕创新的商业模式也经常是一个主要的风险因素, 它通常会使回报延迟或消失。在e-Business时代, 从新技术诞生到找到利用它赚钱的途径, 通常需要好几年的时间。

新技术在早期A点存在诸多问题, 那是不是最好停下来观望, 待到成熟的B点再考虑呢?当然不是。因为新技术一旦到达成熟的B点, 就会快速普及, 竞争门槛将迅速降低。所以, 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的“领导型”组织, 往往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利用这些新技术, 他们探索新技术带来的潜在机会、培养内部专家技能, 为获得高潜在回报和竞争力优势提前做好准备。这类“领导型”组织被Gartner称作是A型组织。与“领导型”组织相比的另一个极端是保守的C型组织, 他们对采纳任何新东西都非常小心, 他们往往等待新技术到达一个可用的性能水平时才采纳, 那时采购价格较低并且对资源的需求也比较低。介于二者之间的是B型组织。具体到某个报社是A型、B型还是C型, 与报社的规模、收入、价值观、文化、管理过程和管理技能等因素是相关。不同类型的报社在采纳新技术时, 有不同的适合行动区 (如图6所示) 。

创新曲线与报社的热点技术

下面, 我们选择三个报社关注的热点技术——移动数字报刊、数字大屏、数据中心的虚拟化技术, 对“时间-价值”差距做更深入的分析, 使报社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 把握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技术。这三项热点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如图-7所示。

移动数字报刊

上一个十年是传统互联网时代, 全球几乎所有报社都错过了机会。今天是移动互联网时代, 报社重新看到了希望, 并且不想再错过这班车了。欧美前沿报社正在移动数字报刊上做积极的探索, 最著名的是《日报》、《纽约时报》的iPad版及“付费墙”商业模式。针对移动数字报刊, 国内报社问的最多的问题是:“如何盈利?”

移动数字报刊现在处于创新发展的早期阶段。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 距离回报点, 存在“时间-价值”差距, 具体表现在性能、集成、渗透等方面。

众多的竞争平台 (iOS、Android、Windows 8等等) 和纷繁的各类设备 (iPad、Amazon KindleFire等多种智能平板电脑、以及各种各样的智能手机终端) , 由于缺少统一的标准, 使终端碎片化严重。性能差距主要表现在内容的设计、制作、应用开发等方面投入大、周期长, 尤其是在互动内容、视频内容的设计和制作方面。另外, 若考虑支持多种终端设备, 投入则更大。

在集成方面, 有的报社专门成立了新媒体公司, 以全新的、相对独立的组织形式应对数字化趋势;对于考虑新媒体出版和传统出版融合的报社, 需要在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基础设施、工艺技术要求等多方面, 统筹地规划移动数字报刊所带来的变化。

在渗透方面, 仅仅把移动数字报刊看作是纸报的延伸吗?如果这样的话, 显然是在习惯性地用新工具来解决老问题, 它的新价值将无法释放。如何战胜马斯洛的锤子?!这是全球报业正在努力探索的问题。

在谈回报之前, 我们还要理解移动应用获得商业价值的普遍规律。欧美移动应用领域的前沿技术供应商在实践中总结出移动应用获得商业价值的四个步骤:到达参与忠诚回报。

第一步:到达

面对终端的碎片化、性能的局限, 报社首先需要根据读者的情况, 选择从哪个终端 (平台) 切入最好。报社给读者的价值主张要与用户体验、移动平台的目标受众相匹配。“领导型”的报社不会因为差距的存在而裹足不前, 相反, 他们能充分理解新技术的局限性, 找到最合适的市场切入点。

第二步:参与

到达读者只是第一步, 如何让读者下载用一用?这时, 用户体验就很重要了。易用的、触摸式的、实用的、娱乐性、有社会化连接的应用, 往往更受读者青睐。另外, 位置服务既体现了实用性, 也体现了与读者相关性, 也容易受到青睐。

第三步:忠诚

80%的移动应用的寿命不超过一天!“愤怒小鸟”之所以成功, 源于作者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人都有攻击本能。“愤怒小鸟”让人宣泄攻击本能。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制造出“愤怒小鸟”, 对于普通人而言,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更为实用。行为主义认为, 通过“刺激-反应”或“行为-强化”建立连结, 可获得期望的行为。如何让读者“必须”一次次地访问你的应用?——通过分析读者的行为, 激发读者的动机, 利用消息、推送等手段, 强化读者的阅读行为, 最终建立自强化的“刺激-反应”系统。

第四步:回报

回报, 或者说挣钱, 是最后一步才可以考虑的!因为商业模式是建立在读者规模、读者参与、读者的忠诚度等诸多因素基础上的。通常的商业模式有“内容免费+广告支持”、“免费增收”、“内容订阅”等等, 哪种商业模式具备可持续发展性?现在, 欧美报社正在积极探索, 但还没有找到赚钱的魔力配方。纽约时报的“付费墙”取得了一定成功, 并且在纽约时报的引领下, 大量报纸在做“付费墙”的实验, 其策略是:不一定要留住读者, 而是要加强其内容价值。这个策略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移动数字报刊虽然处于创新发展的早期阶段, 但Gartner预测, 该应用将在2-5年内达到成熟采纳阶段 (图-5的B点) , 并且, 其带来的商业影响是转型性的 (Gartner将技术的商业影响力分归为四个档次:转型性、高、中、低, 其中, 转型性的商业影响力是最大的) 。对于“领导型”报社而言, 现在是探索该技术并实施行动的最佳时机, 不能错过。

数字大屏

数字大屏在欧美发达国家, 正处于创新发展的谷底。现在的情况是, 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现在业界看到, 通过手机屏和数字大屏的双屏互动, 有可能找到突破性的商业模式。Gartner预测, 数字大屏带来的商业影响力是中等程度的。数字大屏所处的位置, 无论对于“领导型”报社, 还是“中等”风险承受力的报社而言, 都是比较合适的采纳时机, 前提是, 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数据中心的虚拟化

大数据是各行各业都在面临的无法阻挡的趋势。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建设是应对大数据趋势的众多举措中最为基础的一项。虚拟化技术现在已经接近成熟采纳阶段, 据Gartner预测, 该技术在两年内将完全成熟, 也就是说, 现在采纳虚拟化技术的风险已经非常小了。同时, Gartner预测该技术的商业影响力是转型性的。因此, 开展数据中心的虚拟化建设, 对各类报社而言, 都是最务实的投资选择。

综上所述, 报社在建构未来技术发展的战略路径时, 要统筹考虑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根据本报社的具体情况, 确定最佳的切入时机。

论群众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篇5

关键词:群众路线;丰富;发展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九十多年的历史,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果实和辉煌成就,都得益于我们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从毛泽东、邓小平到党的十八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对群众路线做出了新的阐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一、毛泽东对群众路线的诠释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路线,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毛泽东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凡属人民群众的正确的意见,党必须依据情况,领导群众,加以实现;而对于人民群众中发生的不正确意见,则必须教育群众,加以改正。[2]”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坚持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的伟大胜利。毛泽东的群众观则是其群众路线的思想基础,是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群众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继承和发展。

二、邓小平对群众路线的诠释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他在领导党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各种脱离群众的错误。他严肃地指出:“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他要求全党同志“经常用这个标准检查自己的一切言行”。[3]1981 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邓小平在全会闭幕会上说,这个决议“对我们统一党内思想,有很重要的作用”。[4]正是邓小平领导下制定的这个决议,在对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作全面系统的阐述后指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重要论断对群众路线的内容做出了严格的完整的表述。

三、江泽民对群众路线的诠释

江泽民同志作为我们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全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过程中,也一再强调从政治高度看待党群关系问题,不管形势怎样变化,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永远不能丢。1989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我们党始终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始终认为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创造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党才能团结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四、胡锦涛对群众路线的诠释

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群众路线的体现,最突出的特点是把“以人为本”和发展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第一要义”和“核心”的统一,从根本上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以人为本之所以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因为它明确规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就把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要求在当代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上体现出来,从而规定了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也就确定了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统筹兼顾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致力于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它对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明确回答,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又一集中体现。

五、习近平对群众路线的诠释

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条基本要求。习近平指出,这些基本要求“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7]八条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它列于“基本要求”之首,表现了对群众路线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指出,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毛泽东曾经指出,“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6]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社会地位与旧制度下相比的根本区别,在于掌握了国家政权。因此,“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贯彻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要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这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作者单位: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4]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2-11-19(1)。

[6]毛泽东文集(第8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邹 滢.十八大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及实践途径[J].改革与开放,2013,(14):16-17.

[8]陈胜男.论群众路线的丰富与发展[J].科技视界,2013,(22):75.

技术发展路线 篇6

2004年—2006年, 国家农业部、科技部认识到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任务的艰巨性, 尤其在南方, 田块较分散, 想达到快速高效防治效果的难度较大, 而北方大农场大规模的固定翼飞机施洒农药的方式在这里也不适合, 因此, 开始呼吁并推动我国农业行业重视发展植保无人机。2006年, 在农业部南京农机化所倡导下, 举办了第一次中日南京航空植保研讨会, 邀请日本专家介绍日本无人机航空植保的经验和作业方式, 推动了我国无人机航空植保科研工作。之后, 我国开始借鉴日本的航空植保经验, 探索适合我国的无人机植保机型和模式。多年来, 农业及植保专家展开了大量对无人机植保技术的深入研究。

2007年我国开始植保无人机的产业化探索, 2010年第一架商用的植保无人机交付市场, 正式掀启了中国植保无人机产业化的序幕。2013年, 全国性的无人机植保展示、表演更是方兴未艾, 但营利性的飞防组织还比较少。

鉴于此, 本文对无人机植保的技术路线图进行了梳理, 包括中日植保无人机的对比、无人机载药量等技术参数、发展趋势的预测等。根据我国目前的植保现实, 启动无人机植保市场的关键问题, 在于如何把无人机植保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递到真正的植保无人机用户———农民手中。针对这一关键问题, 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 其核心概括为“十万天兵”计划, 希望为行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植保无人机在无人机领域中的位置

在分析植保无人机发展的技术路线之前, 须先明确它在整个无人机领域中的位置。图1比较直观地描述了整个无人机市场的分类。

1. 高端市场

即大型无人机、通用航空市场。其推动力是国家力量、大型机构, 对应的人才储备也比较丰富, 各国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航空航天机构的教育体系和知识体系都是基于这一市场的, 相对成熟。

2. 低端市场

即航模市场。其推动力是广大的航模无人机爱好者, 出色的爱好者往往一个人就可以组装、定制出航模无人机来。现有的很多演示性农药喷洒飞机就是由爱好者们改装航模无人机而来的。

3. 中间市场

即工程型无人机市场。其推动力主要是专业公司, 其规模要远小于大型机构, 但是专业程度要高于航模爱好者。一般来讲, 一个专业工程型无人机公司需要具备多种专业。 (如图2所示) 。只有具备了完备的专业技术链条, 才可能做出工程型的无人植保直升机来, 以满足真正下田作业的需求。图2所给出的技术组合可以更好地把握植保无人机的技术路线图。

二、中国植保无人机发展技术路线

我国的农田状况不同于美国。美国主要为大地块形态, 农药喷洒用载人机即可解决大部分需求。从纬度、地块形态来看, 我国和日本的农田状况更为相似。从作物类型来看, 我国和日本都大面积种植水稻, 因此, 使用无人直升机是必然的。所不同的是, 日本的田地间水泥机耕道比较完备, 农民收入比较高, 喷洒作业收入是中国的10倍。因此, 日本选择起飞质量110 kg的雅马哈油动无人机作为植保无人机, 可以达到出入田间作业, 而且较长的滞空时间降低了起降的次数, 从而降低了事故率, 提升了作业效率。

对中国植保无人机而言, 既要达到一定的载药量和滞空时间, 以满足中国田地间作业经济的需求, 同时还要满足中国复杂地况的起降, 包括复杂的田埂、沟渠、树林带、田间电线等地况。因此, 100 kg以上的起飞质量和无人机价格在现阶段是不适合中国市场的。现阶段比较实际的机型是载药量10~15 kg的、起飞质量在35 kg左右的工程型油动无人机。图3给出了中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的路线图。在2007年, 我国就已经实现了载药量10 kg、滞空时间15 min的商用植保无人机, 农药喷洒效率可以达到13.33~26.67 hm2/d, 开创了中国无人机植保的里程碑。到2013年, 汉和航空推出了载药量15 kg的CD-15无人机, 进一步提升了我国的植保无人机的作业能力, 使得农药喷洒效率实现20~33.33 hm2/d的目标更为现实。随着土地流转和单位面积喷洒收入的提升, 高载药量的无人机需求会逐步显现出来。因此, 为应对越来越增长的大地块数量和越来越高的人工费用, 2015年以后市场对载药量15~20 kg的无人机需求会越来越明显, 而到2020年会出现载药量超过20 kg的无人机。总之, 高载量、高效率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上述时间计划为国家参考计划, 各企业可能不同, 如汉和航空已于2013年推出15 kg载药量无人机, 并计划于2015年推出20 kg载药量机型。

中国植保无人机发展的路线图还将体现在植保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 (简称飞控) 上。汉和航空是中国第一家研发专业植保无人机飞控的企业, 下面给出了从2007年以来的飞控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从第一代半自动飞控 (2007年—2010年) , 到第二代全自动飞控 (2011年—2013年) , 再到第三代高精度智能飞控 (2014年—2015年) 。

汉和第一代半自动飞控 (2007年—2010年) 特征:半自动飞行、GPS传感、自动增稳技术、分体设计:飞控计算机+IMU+GPS。见图4。

汉和第二代全自动飞控 (2011年—2013年) 特征:全自动、半自动飞行状态自动切换;GPS传感;航路规划;定高飞行;自动增稳;自动悬停;轨迹记录仪 (汉和专利, 自动喷洒覆盖率统计, 漏喷、复喷警告) 。见图5。

汉和第三代全自动智能飞控 (2014年—2015年) 特征:全自动、半自动飞行状态自动切换;气压传感、GPS传感、加速传感融合系统;自动航路规划;定高飞行 (精度达到0.5 m) ;自动增稳;自动悬停;自动起降;“几”字形规定姿态飞行 (或其他规定姿态自动飞行) ;三合一设计:飞控计算机+IMU+GPS;安全设计:3台飞控计算机备份表决系统;配备轨迹记录仪 (汉和专利, 自动喷洒覆盖率统计, 漏喷、复喷警告) 。汉和第三代智能飞控已获得功能验证和实验成功, 目前正在产品化流程中, 预计2015年可以投入商用市场。

三、中日植保无人机对比

日本雅马哈植保无人机RMAX有近30年的技术积累和持续改进, 使得该产品成为全球行业的标杆。我国一直都很关注日本植保无人机的发展, 2012年7月5日—12日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技术代表团对日本现代植保机械及雅马哈无人直升机喷洒农药技术进行了专门调研 (见图6) 。期间访问了日本农林水产省植物防疫课、日本农药协会、日本农业机械协会、福冈县植物防疫课和植保服务公司等机构和企业。汉和航空公司作为企业技术代表参与了这次访日调研, 代表团的其他技术成员分别来自全国农技推广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药械与施药技术研究中心, 全国各省地植保站等单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调研, 对我国植保无人机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考虑到日本植保田地作业的方式和中国田地作业方式的相近之处, 非常有必要进行中日植保无人机的对比。我们以中国市场上从载药量和成熟程度都较高的汉和CD-15无人机与雅马哈RMAX进行比较其外形见图7, 相关参数对比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两个机型大部分参数是相同的, 但是在载药量来讲, RMAX达到20 kg。当然RMAX的价格达到人民币100万元以上, 是中国市场消费能力所不能接受的;同时110 kg的起飞质量使得该产品在中国的田地上是不易使用的———需要三四个人才可以抬到田间作业。在日本有完备的水泥机耕道系统, 但是在中国考虑到沟渠、树木、电线、田埂等复杂因素, 中国要建成完整的机耕道系统需要很长的时间。相对来讲, 载药量15 kg比较符合现阶段中国无人机植保行业的需求, 一方面载药量达到15 kg, 滞空时间可以达到近20 min, 从而可以达到20~33.33 hm2/d的作业效率;另一方面, 25万元的价格从性价比来讲要高于雅马哈RMAX无人机。此外, 从参数对比中也可以看出, 汉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轨迹记录仪是汉和无人机的特色, 可以进行喷洒轨迹的记录和管理, 对漏喷和复喷进行警告, 从而使得农业喷洒作业更加智能化, 也可以作为作业管理的依据。

通过对中日目前比较领先的植保无人机进行了比较, 都有各自适合目前市场的产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 随着土地流转、单位面积喷洒费用上升以及劳动力短缺等变化, 载药量高的无人机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图7汉和CD-15无人机 (上) 与雅马哈RMAX无人机 (下)

四、解开中国植保无人机市场的钥匙———“十万天兵”计划

无人机飞防是我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 植保无人机、飞防员、农药构成了飞防体系的三大要素。日本是无人机飞防最成熟的国家, 目前在田间作业的无人机有3 000多架, 飞手14 000多人。中国的水稻面积是日本的28倍, 预计到2020年, 中国植保无人机需求量是10万架, 无人机植保从业人员需求量是40万人。而且无人机植保是一个可以做大的行业, 且下游产业项目多, 如飞防员培训服务、飞防员派遣服务、无人机维修保养服务、喷洒植保服务、无人机租赁、专用农药销售、无人机代理销售、空中灾情评估、飞机及安全保险、飞行俱乐部及竞技表演等项目, 无一不是可以独立经营且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技术发展路线 篇7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 陆地物产资源比较贫乏, 而原先作为制造业大省, 需要较多的资源, 随着金融危机的慢慢远去, 产业升级的问题必然摆在浙江省的战略研究者面前。为了鼓励各相关人员对未来技术的前景给予适当的关注;同时给他们一种组织预测的工艺的工具另外还提供一种沟通的方法, 和设计及开发工程师的沟通, 和市场人员的沟通。为了满足这些要求, 需要采用一种比较新颖的规划方式———技术路线图。

1 技术路线图

技术路线图 (Technology Roadmap) 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工具, 在美国汽车行业最早出现。而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摩托罗拉公司和80年代早期Corning公司先后采用了路线图绘制这种管理方法。当时Corning公司主要用于公司的和商业单位战略方面, 而摩托罗拉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

1.1 在国家和地区应用层面上

美国是最早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国家, 其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技术路线图是1992年开始制定的《美国国家半导体技术路线图》 (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 NTRS) , 后更名为国际半导体产业技术路线图 (ITRS) 。成为引领世界范围内半导体技术领域创新方向的指南, ITRS的更新已成为国际半导体领域技术创新的风向标和动力源泉。美国近几年又先后制定了生物燃料、风电、太阳光伏、氢能、节能照明、商业建筑节能、民用建筑等8种能源技术发展的路线图。继美国之后, 世界主要国家先后启动了本国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工作。加拿大工业部从1997年到2003年先后开展了生物制药业技术路线图、航空设计制造技术路线图、铝业技术路线图、电子技术路线图、燃料电池商业化路线图、海洋运输和海洋产业路线图等十几个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2002年, 英国调查了2000家制造企业, 其中大概有10%的大公司已经应用技术路线图。荷兰、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先后开展过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制定工作, 以期提高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欧洲工业管理协会 (EIRMA) 在1997年引入被称为八阶段的技术路线图项目管理过程。日本经济产业省于2000年就已经制定了作为国家层次研究规划指南的技术路线图—————《技术战略图》。在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的《技术战略图2007》中, 编制了信息、生命科学、环境能源、纳米科学与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的38项战略技术路线图。2002年, 韩国政府在国家层次上使用技术路线图方法开展国家技术路线图的研究, 主要目的就是要制定与市场需求联系更紧密的国家研发计划。

我国国家科技部于2007年组织有关专家首次开展了我国国家技术路线图研究和制定工作, 研究凝练出未来l0~15年我国科技发展的30项战略任务, 选择出90项国家关键技术及其286个技术发展重点, 并编制了国家技术路线图。2008年9月, 广东省编制了建筑陶瓷等5个产业技术路线图, 在国内率先启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绘制工作, 为我国科技创新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个科学的方法论。湖北省科技厅将2008年软科学研究专项总经费的30%用于技术路线图的研究, 已正式启动“湖北省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上海、河南、福建、厦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贵州等多个省市都开展了关于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工作。我国台湾也曾经制定了纳米技术产业技术路线图。

1.2 在学术研究方面

对技术路线图起奠基作用的是摩托罗拉当时的CEO———Robert Galvin。首先在学术性刊物上详细描述技术路线图这一词的是Harles H.Willyard and Cherry W.Mc Clees 1987发表在Research Management的文章:Motorola’s technology roadmap process。其后, 许多欧洲学者和日本学者开始对技术路线图工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取得了许多有见解的论文和著作。自从技术路线图工具出现以后, 我国学者对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李雪风、仝允桓、谈毅 (2004.12) 详细介绍了技术路线图的根源、其发展状况、界定其定义及其重要作用, 并简单介绍实践方法, 最后指出它对我国发展的启示。王仰东、邵一兵、许栋明等 (2010.1) 通过对技术路线图和产业技术路线图的介绍, 分析了传统工业化过程导致的能源与环境危机, 以及以太阳能光伏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在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从产业层面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如光伏产业的产业链、产业链上的价值分配和产业结构。针对光伏产业的发展, 从技术路线图的角度对光伏产业链进行分析, 认为应通过技术路线图的实施来实现技术、资源、市场的科学、合理配置,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陈兵 (2009.11) 以天津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为例, 从天津发展的形势需求出发, 对有效控制实施难度和资源投入、提高实施成效进行了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谈毅、黄燕丽 (2007.8) 通过对新兴技术理论框架的梳理, 提出将技术路线图与实物期权方法相结合的新兴技术选择框架模型, 并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谈毅、仝允桓、李雪凤 (2007.8) 通过了对美、英、韩、日等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使用技术路线图的方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分析, 对技术路线图在中国产业界创新应用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谈毅、李雪凤 (2005.11) 借助台湾纳米技术路线图的案例, 对技术路线图的绘制过程、架构以及创新意义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有效的技术规划工具, 构建了企业间互动学习的平台, 促进了创新知识的流动, 从而降低了创新风险与成本。李剑、黄鲁成、常金平 (2010.2) 使用技术路线图法研究了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使用德尔菲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和各技术因素对指标的影响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关键技术的指标体系和技术影响因素。得出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的4个关键技术, 为中国发展太阳能产业指明了技术攻关的方向。刘江、陈芨熙、顾新建等 (2009.12) :将当前存在的知识网络有序化和技术路线图构建两大难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创新性地提出了技术路线图导向的知识网络结构模型和关联模型, 反映了知识网络中技术路线的重要性、层次性以及其他属性;通过Web2.0技术的应用, 建立了技术路线图导向的知识网络的过程模型.该模型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网络的有序化程度, 提高甄别水平, 而且还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对其有直接使用价值的技术路线图雏形, 进行技术的有效预测。以海尔技术路线图导向的知识网络管理系统为例, 验证了该技术对于提高网络有序化与使用效率的有效性。刘细文、柯春晓 (2007.6) 分析技术路线图的研究状况与应用, 指出目前其研究主要是在行业、领域应用及项目规划管理等方面。并将技术路线图的应用归纳为科学研究、技术预测、知识管理、技术规划与管理、产品开发、项目和计划组织等方面。刘湘丽 (2009.9) 通过对日本技术战略图的分析和研究得出我国发展技术路线图工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路。李万 (2009) 通过对上海区域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践与推进思考进行对三个领域的遴选、根据三个领域不同特点形成的研究方案、综合推进以及成果产出等方面进行了思考, 并提出了建议。

2 浙江省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

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是技术路线图在省级地区层面的一种发展和应用, 是最终实现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创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管理工具。一个省份的技术路线图研究与编制需要对本省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现状和优势进行深入、详细、充分的调查;对相关技术体系进行顶层梳理, 并突出本省技术重点、难点和壁垒;对本省技术的研发资源、匹配资源、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深入论证。地区技术路线图从基础、技术自身的难易程度等角度和维度对技术进行评价和评估, 以便相关主体在合适的时机切入技术的研究、开发或产业化。

浙江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适中, 四季分明,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森林覆盖率达59.4%, 居全国前列;树种资源丰富, 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浙江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 相对来说资源比较贫乏。但是,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061个, 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 居全国首位, 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 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 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 占全国的1/3以上, 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 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特色明显, 知名度高。

结合浙江省地区优势, 浙江省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设计思路如下:

2.1 技术发展情景分析

利用情景分析法对我省政治、经济、社会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研究, 识别影响我省科研、产业研究的主体或主题发展的各类外部因素, 模拟外部因素可能发生的多种交叉情景, 分析和预测各种可能前景。

2.2 新兴产业体系设计

产业技术体系图包含行业体系架构、关键应用技术、技术专利等主要信息, 将任务相关产业或产品的体系架构, 以技术点框图的形式展现, 使之能够对相关的技术、尤其是关键应用技术达到俯瞰的效果。同时, 通过技术体系图和辅助文字, 获得各类技术实现方案的基本认知。

需要注意的是, 在技术体系梳理完毕以后, 需要参照专家意见, 结合情景图中的愿景目标, 进一步凝练出关键技术清单。清单中的关键技术条目是下一步技术路径图中的技术要点。

2.3 技术路线图绘制

技术路径图是将关键应用技术与情景目标衔接起来并赋以时间轴信息的图表化的发展路线。通过机会窗口的分析和里程碑的设立, 将适合本区域的应用技术发展的路线进行了勾勒。技术路径图包含情景目标、关键应用技术、机会窗口、时间轴和里程碑等主要元素。

技术路径图通过技术要点 (关键技术清单中的技术) 和技术体系图相关联。同时, 也和下一步的项目建议相关联, 一般是统领技术要点的产业中的产品或产业重要发展方向和具体项目的名称及内容关联。

2.4 浙江省未来产业规划

浙江省科技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 在十二五期间, 本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十大重要任务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海洋开发技术、设施农业与精深加工技术、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等。经过情景分析模拟、结合浙江省经济发展特点和本身生态环境, 我们认为在十二五发展期间浙江省科技研究工作的重点应该突出地区特色的海洋开发技术, 以及在规划中未提及的新型旅游产品的开发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技术路线图是一种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工具, 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产业界和政府部们的广泛关注。它是一种重要的战略决策工具, 是应用于科学技术和产品战略性规划的方法, 它能够加速新技术的产生以及加速新产品的开发, 技术路线图对一个国家和地方政府发掘他们的战略性产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较大的帮助, 它是保持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新型工具。我国政府近年来开始在一些产业和地区开展技术路线图的工作, 浙江省作为经济大省有责任和义务走在全国的前列, 应该积极开展研究技术路线图工具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 把技术路线图工具尽早的应用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之中, 为浙江省发觉新型战略性产业起到应有的作用。预期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可以作为相关部门在进行战略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规划的依据和参考。

摘要: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综合的管理工具, 在美国汽车行业为降低成本而首先创造的。然后慢慢被很多公司、行业所采用。最近十年来, 在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中不断升温, 已经相当普遍, 也证实是很有效的管理工具。技术路线图在国内还属于比较新鲜的事务, 研究还处于一个追赶的位置, 而浙江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必须对将来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及早绘制自己的技术路线图, 尽快适应将来的发展。因而, 浙江省战略性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工作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具有较高价值, 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技术路线图,新兴战略产业,产业规划

参考文献

[1]谈毅, 仝允桓, 李雪凤.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一个选择性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7 (4) :23-30.

[2]陈兵.关于天津开展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11) :48-50.

[3]刘兰, 赵新力, 李艳.基于文本挖掘和技术路线图的技术创新机会发现[J].中国软科学, 2007 (6) :102-105 (110) .

[4]李剑, 黄鲁成, 常金平.基于技术路线图的太阳能电池产业化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10 (2) :67-71 (125) .

[5]李雪凤, 仝允桓, 谈毅.技术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思维[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5 (8) :26-28 (59) .

[6]李万.上海区域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实践与推进思考[J].中国软科学增刊 (2009下) :145-149.

[7]刘湘丽.日本技术战略图的分析与启示[J].经济管理, 2009 (9) :1-5.

技术发展路线 篇8

关键词:防盗系统,技术路线图,关键技术

汽车防盗系统是一种安装在汽车上, 用来增加盗车难度, 延长盗车时间的装置, 它是汽车的保护神。它是通过将防盗器与汽车电路配接在一起, 以达到防止车辆被盗的目的。目前, 汽车防盗系统按其结构可分机械式、机电式、电子式和网络式四类。随着时间的推移,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这个领域, 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数据通讯技术、信息传感技术、网络控制技术等有效的应用于汽车防盗, 促进了汽车防盗技术的高度智能化和功能多样化。

1 汽车防盗系统产业现状

1.1 国外现状

1986年, 通用公司首次推出了汽车防盗系统 (Vehicle Anti-Theft System, 缩写为VATS) 。到目前为止, 通用公司已经开发出了第四代汽车防盗产品。在汽车领域, 所有美国、日本和欧洲的主要汽车制造商最新开发出来的防盗系统, 在面世之初就要准备迎接更加先进的防盗技术的冲击和挑战。目前, 国际上汽车防盗技术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 数码防盗装置。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部分发达国家研制出的汽车防盗装置, 它主要包括:P.A.T.S微晶辨识密码防盗系统、数码防盗钥匙、密码防盗锁。 (2) 通讯防盗系统。随着全球通讯网络技术的成熟, 日本推出了以通讯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汽车防盗系统, 它主要包括:全球通信网络汽车防盗系统、电话控制系统、GPS车用卫星导航系统。 (3) 影像防盗。西欧地区在汽车防盗上, 通过共同搭建技术交流平台, 经过技术研制与开发, 目前正逐渐向市场推出一种以影像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汽车防盗系统, 它主要包括:微型间谍相机、秘密报像机。

1.2 我国汽车防盗系统产业现状SWOT分析

伴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 我国汽车防盗系统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对该产业SWOT分析如下: (1) 优势。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国, 市场的巨大需求。从世界上第一辆T型福特牌轿车被盗开始, 偷车已成为现今城市里最常见的犯罪行为之一。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多, 担心车辆被盗, 成为困扰每一位汽车用户的难题。因此, 客户对更好、更安全的汽车防盗系统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 (2) 劣势。我国汽车防盗技术是近几年才逐步成长起来的, 因此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还很大。虽然与发达国家的合资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技术瓶颈, 但核心技术依旧过度的依赖国外。目前我国以传统机械为主的零部件企业对新兴的汽车电气电子装置没有充分的认识, 研发投入不足、高科技人才缺乏等一系列因素阻碍着我国汽车防盗系统的智能化、电子化发展。 (3) 机遇。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已日益显现, 尤其给美欧等发达国家成熟的汽车产业带来致命冲击。中国作为汽车消费的新兴市场, 在各国汽车销量锐减的情况下, 我国汽车企业依然保持较好的销售业绩。全球各主要汽车厂商为突破金融危机影响, 获取超额利润, 不断兼并重组, 纷纷到我国寻求机遇。我国的汽车防盗系统生产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合作、人才引进, 借助政府的大力支持, 研发出科技含量高、性价比高的汽车防盗系统。 (4) 威胁。由于技术的落后, 始终受制于外国企业, 国外汽车防盗系统技术几乎处于核心垄断的地位, 国外企业大量的申请专利保护, 即使是技术合作, 我国企业也始终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因此在技术创新方面难度较大。

2 我国汽车防盗系统产业发展技术路线

2.1 产业目标分析

结合SWOT分析结果, 通过市场调研和专题研讨, 对我国汽车防盗系统产业的目标要素进行分析, 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同时根据产业目标分析中得到的产业优先序列, 构建分析矩阵, 得出汽车防盗系统的产业目标: (1) 近期及中期目标:性价比高。目前, 市场上推出的传统机械式防盗装置, 因其价格便宜、安装简便、牢固可靠、破坏困难等优点深受广大商用车消费者的青睐, 但存在防盗不彻底、放置不方便等弊端;然而现有的电子防盗装置价格比较昂贵, 因此功能齐全、价格合理的防盗装置受到大家的密切关注。 (2) 远期目标:功能齐全, 网络化、集成化、人性化。集声音和灯光报警功能于一体的防盗电子装置, 从视觉和听觉上全方位的保证车辆的安全;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 网络式汽车防盗电子装置也将成为日后市场的新宠;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防盗装置的智能化、人性化也将成为主流需求。

2.2 技术壁垒分析

目前, 我国汽车防盗领域主要存在以下技术壁垒: (1) 缺乏零部件防盗技术研究。有媒体报道, 在某省会城市一月内连续发生了数起偷盗机动车零部件的案件, 据办案警方称, 盗贼主要是盗取汽车车头内部的一个重要零部件, 此零部件可以卖到2万多元。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对于汽车零部件的防盗技术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盗贼偷不到整车, 可以偷重要零部件, 这对于汽车防盗技术的发展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2) 缺乏汽车主动防御安全技术研究。利用定码、跳码防盗器技术, 以及利用传感器技术, 是车辆主动防御安全技术的一个技术优势, 但这些技术的研发我们还在不断的摸索中, 加强与国外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将是突破技术瓶颈的一个出路。 (3) 缺乏将防盗装置与GPS定位系统联合防盗的研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数据交流技术、卫星网络技术的发展, GPS定位系统在汽车防盗装置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普遍, 但我国欠发达的网络基础设施, 导致这一技术不能够有效的发展应用。

2.3 技术路线图分析

采用技术路线图分析方法, 遵循“市场需求—产业目标—技术壁垒—研发需求”这一科学的路径, 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技术壁垒问题开展研发, 最终筛选出的不同时期的研发项目, 设计出近、中、长期的技术路线, 如表1所示。这些项目的有效实施, 将会提升我国汽车防盗系统产业的技术水平, 同时拉动该行业上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 实施建议

(1) 国家主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汽车防盗行业规范性的管理与领导, 推行准入制和许可证制, 废除小作坊、低质量的生产制造, 出台择优支持和大力扶持的行业政策, 从源头上保证行业技术的高起点, 逐步形成有序竞争和良性发展的局面。 (2) 行业协会积极发挥中间桥梁作用, 加强与政府、企业的沟通合作, 积极推进行业标准的制定进程, 建立并逐步完善产品的标准体系。 (3) 企业对外需要加强与国外企业、技术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合作, 保持技术交流与信息的沟通;对内还需要加大技术研发投资力度, 加强企业间及产业上下游之间技术、信息的共享, 努力提升我国汽车防盗行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曾路, 孙永明.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2]肖俊涛.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9.

[3]杜小艳, 周恩德.湖北汽车零部件产业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0) .

[4]王伟.浅析汽车防盗器的类型与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 (21) .

技术发展路线 篇9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路线图,产业,广东省

0 引言

目前,对于解决农业机械产业的技术经营和开发管理等问题,常常采用制定计划、规划、指导意见等传统的方法,但存在较多的局限性。技术路线图作为一种重要战略决策技术和方法,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的一些产业也对技术路线图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开始在农业机械产业领域逐步得到应用。

1 技术路线图的发展与应用

技术路线图是反映对某一领域前景的看法,以及实现这个前景的方法[1],但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20世纪70-80年代,技术路线图最早出现在美国汽车行业,当时康宁公司主要用于公司和商业单位战略方面,而摩托罗拉公司主要用于技术进化和技术定位[2,3],随后在英国、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得到应用,如英国BP石油公司和Philips公司的企业技术路线图,韩国的国家技术路线图[1]等。近年来,我国开始对技术路线图进行研究和实践,广东省在技术路线图制定方面已居全国领先地位,分析我国技术路线图的发展可以分为探索研究、实践开始、逐步推广应用等3个阶段。

1)探索研究阶段(2004-2006年)。

2004年起,我国部分学者开始关注技术路线刘海波对技术路线图的产生和作用进行了探讨[4]:蔡积庆研究了2003年度版日本安装技术路线图中的PWB技术路线图[5]和2005年版日本安装技术路线图中的PCB技术路线[6];顾钢介绍了美、欧氢能技术路线图计划,并对我国加快发展氢能提出建议[7];李雪凤等人概述了技术路线图的根源、发展状况、界定其定义、重要作用和实践方法,指出对我国的启示[8],并对技术路线图和技术路线图思维[9]、技术路线图的产业创新模式进行了初探[10]。

国家科技部在2004-2005年进行了“中国氢能路线图”的制定,通过2004年和2005年两次研讨会,与会者对发展氢能基本形成一些共识,并将会议共识用图表方式表示,制成我国氢能技术路线图[11]。

2)实践开始阶段(2007-2008)。

2007年,为助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广东省科技厅在全国率先组织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编写了《产业技术路线图原理与制定》一书用于指导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启动广东省建筑陶瓷、无铅技术、铝产业、食品安全检测与评价、国家重点实验室等5个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出版了《产业技术路线图—广东科技管理创新实践》一书,对以上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12]。以上技术路线图的工作,对于所对应行业自主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广东省产业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地推进作用[13]。

3)逐步推广应用阶段(2009-至今)。

广东省在完成前5个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启动了现代农业产业、纺织服装产业等技术路线图的编制工作,并开始在产业发展中实际应用。在广东省制定技术路线图的带动下,其他省市如上海市、安徽省、四川省、陕西省和河北省等开始了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基本情况如图2所示。广东省纺织服装产业技术路线图由广东纺织学院牵头组织,绘制了纺织服装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等11个领域技术路线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综合技术路线图,笔者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并主要负责纺织机械装备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广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路线图由农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60多名专家制定,包括现代农业综合类、现代种植业类和现代养殖业类等3个分类共30个技术路线图,农业装备产业技术路线图是其中之一。该路线图由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具体组织完成,从种植业机械装备、农产品加工装备和养殖业机械装备等3个方面建立了广东省农业装备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13]。

从我国技术路线图发展的3个阶段可以看出:广东省在产业技术路线图的研究与实践上远远走在全国前列,至今已开展了近30个产业领域的技术路线图编制,这与广东重视科技创新与管理是分不开的,在组织实施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工作上,广东省科技厅功不可没。但是,我国其他部分省市自2009年起才逐步开始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大部分省市还没有开展相关工作,因此产业技术路线图的推广还需要时间,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共同参与,组建联盟,推进产业技术路线图工作。另外,由于技术路线图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目前已编制的路线图在产业实践中的应用还有待检验,并需要从实践应用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使产业技术路线图真正能够促进产业发展。

2 制定方法与流程设计

1)制定方法。

我国农业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的制定需要汇集国内外众多农业机械专家学者、政府和企业界人士的集体智慧,所用到的科学方法论主要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和雷达图法等等[1]。

2)工作流程。

制订农业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14,15],应包括准备、制定和修正3个阶段。第1阶段是技术路线图的启动阶段;第2阶段是技术路线图制定的核心部分;第3阶段是技术路线图的后续修订和制定实施计划阶段,也是技术路线图不断完善的过程。

3)农业机械产业重点领域确定。

农业机械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研究重点领域要符合产业链的发展规律,既不能过于宽泛,使研究陷于困境;又不能太窄,使技术路线图不完整而失去使用价值。以《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机械分类》及《全国农业机械化专项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为指导,在分析我国农业机械产业现状和地位的基础上,根据其产业链自身的特点,主要围绕耕整地机械等14大类农业机械[16]和以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农业机械产业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培训、品牌战略、生态足迹与碳足迹、信息共享平台等)等17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在17个领域的基础上总结出全国农业机械产业综合技术路线图,如图4所示。

各省(市)在全国综合技术路线图及各领域技术路线图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的基础和特点,制定本省(市)的农业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如有必要,各市(县)也可以制定自己的农业机械产业技术路线图。另外,一些农业机械的重点企业,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制定本企业的技术路线图,如图4所示。

3 结论

技术发展路线 篇10

构建城镇体系,实施城镇带动

把城镇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切入点,重点建设“一城六镇五个示范社区”为主的城镇体系,完成投资30.22亿元,建成项目152个,城镇规模迅速扩大,公共服务和产业聚集能力不断增强。一是提高城镇基础设施水平。坚持适度超前原则,按照县城的标准建设重点镇,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设完善水、电、路等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安排气化工程、集中供暖、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市政设施。截至目前,河庄坪国家级重点镇启动建设旧街改造、新区建设、市政工程等38个项目,完成投资10.85亿元,集镇面貌显著改观;姚店镇依托延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安置房1784套、三产房6.8万平方米;南泥湾镇、青化砭镇将重点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相结合,建设昌达园小区、农垦花园小区,移民1440户5700多人,为全省移民搬迁现场观摩会提供了观摩点;甘谷驿镇立足土地流转、做大产业,打造了顾屯治沟造地明星流域;临镇以打造延壶旅游服务中心为目标,建成集酒店、餐饮、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综合服务市场。二是完善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按照城镇的标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立管理中心、卫生室、幼儿园、文化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完善的服务体系,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仅2013年投资2亿元,重点打造了裴庄、康庄、川口、麻洞川、蟠龙5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有效解决了农民就业和增收的问题。三是加快人口集聚。按照“居住向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集中”的思路,采取“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保障、集体资产换股权”等形式,鼓励引导农民向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聚。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向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转移人口6.5万人,累计投资近1亿元,整理改造了9条川道109个旧村。同时,通过移民搬迁、扶贫开发、旧村整理改造、包扶低收入村等形式,促进人口有序转移。

构建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

把产业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突破口,谋划启动了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工业两区四园、商贸物流一个核心区四个外围商圈、文化旅游一个中心六大板块,产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合理、效益初步显现。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启动实施枣园温家沟设施蔬菜、柳林后孔家沟山地苹果、临镇官庄苹果、南泥湾养殖、冯庄设施蔬菜、甘谷驿顾屯现代高效农业等六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承办全国现代果园标准化示范区创建暨果树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交流会,2013年三大产业产值达1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2.1%,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二是加快发展工业经济。大力发展碾庄汽车机械贸易、贯屯煤炭产业精细化加工、川口建材陶瓷工业和临镇、青化砭、蟠龙片区天然气开采深加工四大园区,推动产业向集约化、高效益、品牌化转变,2013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同比增长5.7%。三是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鼓励支持社区、家政、物业等生活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业;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优势,发展河庄坪高速出口物流商圈、李渠高峁湾及火车北站物流商圈、姚店延延高速出口物流商圈、青化砭蒙华铁路中庄站物流商圈, 2013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亿元,增长12.8%。四是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着力打造“一个中心、六大板块”,即配合搞好延安中心城区旅游景区改造,建设河庄坪圣地河谷文化旅游区、万花木兰谷文化旅游景区、东新区红色记忆之城、冯庄知青和团支部旧址、蟠龙青化砭战役纪念地、南泥灣大生产运动体验区六大旅游板块,集中展示红色革命旧址风貌、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和知青文化,2013年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5亿元。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均等

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根本点,继续提升共享均等的公共保障服务。一是全力搞好灾后重建。2013年持续强降雨造成全区18.1万人受灾,18999户居民房窑倒损,直接经济损失33亿元,是宝塔区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倍。灾情发生后,紧急转移14.9万人,取得了防汛抢险救灾的重大胜利,被评为延安市防汛抢险救灾先进县区。及时启动了灾后恢复重建,5515户农民自建房已全部建成,2468户在保障房和移民搬迁房中安置的受灾群众已安置到位,11011户受灾群众住房在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区建设;城区倒损房屋核查工作全面完成,核实鉴定勘丈登记倒损房屋792户3575间(孔),全部安置到位。扎实开展生产自救,抢种晚秋作物2万多亩,恢复农田13万亩,维修水毁水泥路、柏油路38条,下拨建房补助3.22亿元,发放群众生活救助资金1.1亿元。二是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改造中学4所、小学13所、幼儿园2所,扩建幼儿园2所,小学划分六大学区,组建六个校际联盟,上学难、择校和大班额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提升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启动区级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推行全员聘用制和绩效工资制,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积极申报省、市科技项目30项,推广引进新技术、新产品62项,荣获延安市科技创新管理工作先进县区;大型音乐剧《延河谣》改编演出获得圆满成功,荣膺省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参加了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首部大型文化丛书—《宝塔文典》正式出版。顺利通过“省级文化先进区”复验。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三下乡”活动,树立了农村文明新风。加快推进“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共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家书屋581个,农民健身工程38个,深入开展 “三下乡”活动,树立了农村文明新风。大力实施“村村通”工程,目前已实现村村通电视目标。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城乡养老一体化,认真做好城乡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全面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强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解决城镇就业难题,持续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关注帮助城乡弱势群体。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553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622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9%;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3.6万人,参保率9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41.8万人,各项医疗费兑付率100%;13678户、28763人纳入城乡低保范围,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nlc202309032327

构建制度保障体系,实现融合发展

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助推器,积极探索土地、社会保障、户籍等制度改革。一是创新资金筹措机制。整合利用项目资金,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计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集中投向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组建投资公司、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积极争取商业银行入驻,提高了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融资能力。撬动社会资本,认真总结推广以奖代补、民办公助、投资参股等市场化运作经验,激活吸引社会资本。二是创新土地利用机制。积极引导河庄坪、姚店、南泥湾、青化砭、甘谷驿等重点镇申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通过市场方式,转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时,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治沟造地项目,加大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力度,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集中集约有效利用。三是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城乡户口管理“一元化”。按照常住地户口登记原则,对进入城镇的外来人员,只要有稳定的居住地、稳定的就业或稳定的收入来源,都予以办理本人及其直系亲属居民户口。四是创新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住房、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最低生活补贴制度,全面落实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全民大病统筹制度、45岁以上城乡居民每两年免费体检、高龄老人生活补贴下延到70岁等重大民生举措,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支撑点,实施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继续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围绕建设“美丽宝塔”,进一步巩固扩大退耕还林成果,启动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还林9.5万亩,一次性完成了目标任务;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绿色长廊、城区绿化等林業重点工程,积极构建良性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打造了6条绿色生态长廊,森林覆盖率达36%。二是全面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支持各类企业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积极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严格限制“两高一低”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三是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大力开展“百名领导干部包抓环境卫生示范点”和行人及司乘人员乱扔垃圾整治等活动,成功打造了170个环境卫生示范点,创建了东关街、中心街、七里铺街三个“文明一条街”,实现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化、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打造绿色、清洁、健康、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家园,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四是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干群携手共建美丽乡村”主题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强化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统一建设标准,加强宣传引导,共建共创共享美丽乡村良好氛围快速形成。截至目前,组织65个包抓部门、9个相关乡镇的4000余名党员干部,深入210国道、东过境路、铁路沿线、北过境路沿线86个村组,指导帮助群众改造屋顶、整治院落、实施绿化美化等工作,完成坡屋顶改造4000多户2万余间,硬化道路、院落13.75万平方米,栽树41.3万株,改造公厕158座、垃圾台199个,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技术发展路线 篇11

制革作为皮革产业链的基础,对皮革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革行业迅速发展,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制革大国,并且正在努力向皮革强国迈进。

制革行业在发展初期,同其他行业一样,侧重经济发展,疏于环境保护,给局部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国家逐渐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进入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发展时代,在此背景下,制革行业环保意识逐步增强,治污成效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国家层面上不断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行业层面上, 陆续出台了 《制革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制革行业规范条件》,以及《制革及毛皮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这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真正进入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也真正成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制革行业迫切需要制定一个从可操作层面上可前瞻性引导行业节水减排的系统文件。

在此背景下,中国皮革协会从2014年年初着手筹备,并牵头组织技术专业委员会、制革专业委员会和皮革化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和优秀企业代表共同参与,集全行业之力编制《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以下简称" 路线图")。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石碧教授担任编制组组长,中国皮革协会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马建中教授担任副组长。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工作,编制组的专家召开数次会议,数易其稿,于2015年8月中旬完成路线图的编制。

路线图内容涵盖“制革行业节水减排现状”、“节水减排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节水减排需求分析、 “节水减排支撑技术”、“关键技术研发与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制革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六大方面。

路线图从推动我国从制革大国向制革强国迈进的战略高度,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制革行业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甄选符合行业实际需求、可操作性强的技术工艺,提出了制革行业节水减排关键技术及重点发展方向。

路线图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制革行业未来5~10年的节水减排目标。2020年,通过“十三五”节水减排技术的普及,在行业皮革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年废水排放量、CODCr、氨氮、总氮和总铬的排放量比2014年分别削减9.7% 、30.5%、39.8%、 35.5%和27.7%;到2025年,年废水排放量、CODCr、 氨氮、总氮和总铬的排放量比2014年分别削减19.3%、37.9%、59.6%、53.9%和48.3%。

路线图按照技术的重要性和时间紧迫性提出了行业节水减排技术路线图。按照各类技术的研发、 生产需求重要性,将制革行业各项节水减排技术分为了“顶级发展需求”、“高级发展需求”和“中级发展需求”三类;同时,根据行业对技术发展需求的时间紧迫性,提出了“近期发展需求”、“中期发展需求”和“远期发展需求”三类技术。

路线图为前瞻性地引导制革行业技术革新与技术投资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决策依据。

上一篇:教师教学积极性下一篇:重构高职教育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