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网络工程

2024-10-10

物联网网络工程(精选12篇)

物联网网络工程 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物联网网络层面临的安全威胁、安全需求和安全技术, 并针对这些新的挑战提出了物联网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案。

关键词:网络层,安全问题,技术需求,解决方案

1 网络层概述

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 物联网通过网络层实现更加广泛的互连功能。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用于把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安全可靠地传输到信息处理层, 然后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进行信息处理, 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有效感知及有效控制。其中连接终端感知网络与服务器的桥梁便是各类承载网络, 物联网的承载网络包括核心网 (NGN) 、2G通信系统、3G通信系统和LTE/4G通信系统等移动通信网络, 以及WLAN、蓝牙等无线接入系统。

2 网络层面临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网络层的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⑴物联网终端自身安全。随着物联网业务终端的日益智能化, 物联网应用更加丰富, 同时也增加了终端感染病毒、木马或恶意代码所入侵的渠道。同时, 网络终端自身系统平台缺乏完整性保护和验证机制, 平台软/硬件模块容易被攻击者篡改, 一旦被窃取或篡改, 其中存储的私密信息将面临泄漏的风险;⑵承载网络信息传输安全。物联网的承载网络是一个多网络叠加的开放性网络, 随着网络融合的加速及网络结构的日益复杂, 物联网基于无线和有线链路进行数据传输面临更大的威胁。攻击者可随意窃取、篡改或删除链路上的数据, 并伪装成网络实体截取业务数据及对网络流量进行主动与被动的分析;⑶核心网络安全。未来, 全IP化的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及下一代互联网将是物联网网络层的核心载体。对于一个全IP化开放性网络, 将面临传统的DOS攻击、DDOS攻击、假冒攻击等网络安全威胁, 且物联网中业务节点数量将大大超过以往任何服务网络, 在大量数据传输时将使承载网络堵塞, 产生拒绝服务攻击。

3 网络层安全技术需求

3.1 网络层安全特点

物联网网络安全区别于传统的TCP/IP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⑴物联网是在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但由于不同应用领域的物联网具有不同的网络安全和服务质量要求, 使得它无法再复制互联网成功的技术模式。针对物联网不同应用领域的专用性, 需客观的设定物联网的网络安全机制, 科学的设定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和开发的目标和内容;⑵物联网的网络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有安全问题, 还因为物联网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式多样, 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多源异构数据, 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⑶物联网对于实时性、安全可信性、资源保证性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如医疗卫生的物联网必须要求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保证不会因为由于物联网的误操作而威胁患者的生命;⑷物联网需要严密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具有保护个人隐私、防御网络攻击的能力。

3.2 物联网的网络安全需求

物联网的网络层主要用于实现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物联网应用承载网络主要以互联网、移动通信及其它专用IP网络为主, 物联网网络层对安全的需求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⑴业务数据在承载网络中的传输安全。需要保证物联网业务数据在承载网络传输过程中数据内容不被泄漏、篡改及数据流量不被非法获取;⑵承载网络的安全防护。物联网中需要解决如何对脆弱传输点或核心网络设备的非法攻击进行安全防护;⑶终端及异构网络的鉴权认证。在网络层, 为物联网终端提供轻量级鉴别认证和访问控制, 实现对物联网终端接入认证、异构网络互连的身份认证、鉴权管理等等是物联网网络层安全的核心需求之一;⑷异构网络下终端安全接入。物联网应用业务承载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网、WLAN网络等多种类型的承载网络, 针对业务特征, 对网络接入技术和网络架构都需要改进和优化, 以满足物联网业务网络安全应用需求;⑸物联网应用网络统一协议栈需求。物联网需要一个统一的协议栈和相应的技术标准, 以此杜绝通过篡改协议、协议漏洞等安全风险威胁网络应用安全;⑹大规模终端分布式安全管控。物联网应用终端的大规模部署, 对网络安全管控体系、安全管控与应用服务统一部署、安全检测、应急联动、安全审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安全需求。

4 网络层安全解决方案

物联网的网络层解决方案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⑴构建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相融合的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重点对网络体系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加密机制、密钥管理体制、安全分级管理体制、节点间通信、网络入侵检测、路由寻址、组网及鉴权认证和安全管控等进行全面设计;⑵建设物联网网络安全统一防护平台, 完成对终端安全管控、安全授权、应用访问控制、协同处理、终端态势监控与分析等管理;⑶提高物联网系统各应用层次之间的安全应用与保障措施, 重点规划异构网络集成、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集成及智能控制、系统级软件和安全中间件等技术应用;⑷建立全面的物联网网络安全接入与应用访问控制机制, 建立物联网网络安全接和应用访问控制, 满足物联网终端产品的多样化网络安全需求。

参考文献

[1]温蜜.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D].复旦大学, 2007.[1]温蜜.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的关键技术[D].复旦大学, 2007.

[2]胡萍.NGN组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2]胡萍.NGN组网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09.

[3]杨义先, 钮心忻.无线通信安全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3]杨义先, 钮心忻.无线通信安全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5.

[4]虞忠辉.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密技术[J].通信技术, 2003.[4]虞忠辉.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安全保密技术[J].通信技术, 2003.

[5]毕军, 吴建平, 程祥斌.下一代互联网真实地址寻址技术实现及试验情况[J].电信科学, 2009.[5]毕军, 吴建平, 程祥斌.下一代互联网真实地址寻址技术实现及试验情况[J].电信科学, 2009.

物联网网络工程 篇2

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1西安交通大学2武汉大学3华中科技大学4哈尔滨工业大学5北京理工大学6重庆大学7北京科技大学8西北工业大学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0湖南大学11吉林大学12武汉理工大学13西南交通大学14南京邮电大学15河海大学16江南大学17西北大学18太原理工大学19江苏大学20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21华侨大学22成都理工大学23昆明理工大学2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5河南科技大学26江苏理工学院27兰州交通大学28重庆三峡学院29齐齐哈尔大学30长春大学31郑州轻工业学院32常州工学院

以上物联网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是根据物联网工程专业在热门省市(北京、湖北、广东等)录取分数线为依据综合排名,供大家参考。

物联网还没有一个精确且公认的定义。这主要归因于:第一,物联网的理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对其认识还不够深入,还不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第二,由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移动通信网、传感网等都有密切关系,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对物联网思考所基于的出发点各异,短期内还没达成共识。

物联网网络工程 篇3

【摘要】作为新疆首所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如何结合新疆的区域特色和农业院校的实际情况及优势,确定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和目标。结合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展开讨论。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方案 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项目(2015JXYJ02)。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4-01

引言

在“国家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一些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是“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在发展包括物联网工程在内的新兴战略性产业相关专业的决定,把握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必要性,对于我们坚定信心、办好专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认识到,物联网的发展必将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推动国家信息化向纵深发展,促进产业创新、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转变,它是抢占发展制高点、改善民生、利国惠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技术手段。而大力发展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国内开设该专业的情况

物联网是当前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是全球各发达国家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学教育必须紧跟产业发展,201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37所高校成为首批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部分高校已于2011年首次招生,物联网工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正式进入高校培训人才的教学课程,不但是国家和政府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的体现,也是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出及时反映的重大举措。

2012年2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批准北京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暨南大学等80所高校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2013年又有一百多所高校获批增设该专业,加上2014年新增的院校,目前全国共有316家本科院校开设了这一专业。其中985高校15所(占5%),211高校22所(占7%),其他院校高校279所(占88%)。

2.专业发展定位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突破的重点方向。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的“前沿”,已经制定了“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物联网是自治区需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而且,在新疆“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物联网应用推广是8个信息化重大工程之一。可见,从国家层面到自治区层面,均亟需培养一大批物联网专业人才,为各行各业提供服务。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于2010年设立的新专业,属于计算机、通信、电子等多领域的交叉学科,归类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2年,教育部就已批准新疆农业大学设立物联网工程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工学学士学位,是迄今为止新疆唯一开设该专业的高校,2016年已为新疆各行各业输送了第一批物联网专业紧缺人才。

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定位是:立足新疆,面向西部,侧重“三农”,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服务社会,凝练具有地方教育特色的专业建设体系,构筑西部地区物联网高等教育平台,打造培育物联网骨干人才的摇篮,全力为各行各业持续输送高水平、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工程技术紧缺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

物联网技术综合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多门学科,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CDIO(Conceive 构思,Design 设计,Implement 实施,Operate 运行)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几所大学于 2004 年创立的工程教育培养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按照工程师的要求,能够通过团队努力进行从工程产品的构思、设计到实施、运行全过程能力,因此,该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欢迎,对我国工程教育及新兴本科院校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新疆农业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正在逐步推行CDIO培养模式,已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建设物联网实验室并且积极寻找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会。

4.课程内容建设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也参照了内地高校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增加体现自己特色的课程。因为是工科专业,大一阶段重点强化数学及基础物理功底,基础课程中包含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等。同时,我们也要求在大一大二重点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和Python程序设计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课程的内容借鉴国外名校在MOOC平台提供的视频资源的同时结合学院多年来的教学经验。C语言程序设计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考核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阶段。Python程序设计建立了学校的MOOC学习平台,完成了从教学视频、课程学习资料、项目设计等教学的全过程的建设任务。除此之外,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电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内容及授课模式做了全面的调整,增加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课程的内容按照结合项目展开,最终成绩的评定中加大过程了考核的峰值。

其他的专业课程包括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信号与系统、传感器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无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技术及应用、物联网编程技术等。这些课程目前也在建设中。建设的重点是课程的理论授课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及考核模式。

同时,加强优势课程的建设力度,其中,农业信息采集与处理技术仅对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该课程获得学校本科教学研究项目建设资助,通过一年的建设,完善了各类教学资源,作为特色课程准备在全校推广。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定位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通信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网络等相关专业知识,掌握通信系统理论和物联网技术工程领域的专门知识与关键技术,基础宽厚、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秀,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有较强适应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我们将不断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重视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把物联网工程专业办成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 2010,10(21) :26-28.

[2]贾旭.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研究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2):108-110.

[3]钱红燕, 陈兵, 燕雪峰. 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1(23): 21-25.

[4]李卢一, 郑燕林. 物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J]. 现代教育技术, 2010(2): 8-10.

[5]徐小龙,鲁蔚锋,杨庚.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2,14(1):119-124.

作者简介:

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研究 篇4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已经成为了信息时代的主要推动力。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物联网网络技术具有“双刃剑”的作用, 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便利, 一方面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物联网作为一个大的产业链, 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领域。尽管科技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广大普通民众基于各自不同的背景对物联网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 但有一点是共同期待和永恒坚持的, 即“没有安全就没有应用, 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 在越来越强调生命尊严和生活质量的今天, 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联网网络的安全尤其重要。本文就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进行研究。

2 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和射频识别 (RFID) 技术二者相互融合的产物, 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融合的深入和扩大, 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加深入、更具移动特性的服务体系和网络体系。物联网采用的接入手段为无线城域网 (wi Max) 、无线局域网 (wi Fi) 、移动通信网络 (包括4G网络、3G网络、2G等) , 终端选用专用终端、便携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 (PDA) 、手机等, 通过无线应用协议 (WAP) 来使用访问互联网业务。物联网安全威胁主要包括业务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终端安全威胁。

通过无线信道在空中传输物联网信息数据, 很容易被非法篡改或截获。非法终端也很有可能在进入无线通信网络时, 以假冒的身份来开展各种破坏活动。即便是合法身身份的终端也很有可能对各种互联网资源进行越权访问。业务层面的安全威胁包括传播不良信息、垃圾信息的泛滥、拒绝服务攻击、非法访问数据、非法访问业务等。

3 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

对于传统的网络而言, 业务层的安全与网络层的安全二者是完全独立的, 但是物联网则不同, 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基础上集成了应用平台和感知网络而形成的, 互联网给物联网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安全机制, 如加密机制、认证机制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应该按照物联网的特征来适当地补充、调整这些安全机制。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1 RFID系统安全问题

RFID射频识别技术获得数据的方式是通过射频信号来对目标对象进行自动识别, 无需人工干预就可以自动识别多个标签和高速运动物体, 操作较为简单、方便, 是一种典型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黑客对于RFID系统的攻击主要是破解、截获物联网的标签信息。攻击者获得标签信息之后, 通常就会利用伪造等方式来非授权使用RFID系统。目前国内外IT界大多都是通过加密标签信息的方式来保护RFID的安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方式仍然存在着安全漏洞, 不能让人完全放心。RFID芯片若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或者设计不良, 攻击者仍然会有很多方法来获取RFID芯片的数据信息和结构。

3.2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

因为物联网节点通常都是采用无人值守的方式, 且都是先部署物联网设备完毕之后, 再将网络连接起来, 所以, 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业务信息配置和签约信息配置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 多样化且数据容量庞大的物联网平台必须要有统一且强大的安全管理平台, 不然的话, 各式各样物联网应用会立即将独立的物联网平台淹没, 中央很容易会将业务平台与物联网网络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割裂开来, 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3.3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核心网络所具备的安全保护能力相对较为完整, 但是由于物联网节点都是以集群方式存在, 且数量庞大, 这样一来, 就很容易使得大量的物联网终端设备数据同时发送而造成网络拥塞, 从而产生拒绝服务攻击。与此同时, 目前物联网网络的安全架构往往都是基于人的通信角度来进行设计的, 并不是从人机交互性的角度出发, 这样就将物联网设备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剖裂。

3.4 黑客很容易窃取和干扰物联网信息的传输

由于在很多场合, 物联网的传输方式都是依靠无线传输, 而无线传输若没有适当地加以保护, 那么很容易被黑客所窃取和干扰, 这样一来, 就会对物联网网络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 物联网能够取代人来完成一些机械重复、危险、复杂的工作, 因此, 物联网设备很多都是设置在无人监控的地方, 黑客可以通过远程操作更换物联网设备的软硬件, 或者直接破坏设备, 给物联网设备的本地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4 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4.1 物联网的业务认证机制

传统的互联网认证技术是要对不同层次进行明确的区分, 网络层的认证和业务层的认证完全分开, 相互独立, 业务层的认证只负责鉴别业务层的身份, 而网络层的认证就只负责鉴别网络层的身份。但是物联网则完全不同, 它将网络通信和业务应用紧紧绑定在一起。但是值得值得注意的, 无论物联网技术发展到何种程度, 网络层的认证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业务层的认证则可有可无, 它可以根据和业务的安全敏感程度和谁来提供业务信息来进行设计。例如, 当由运营商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 那么就完全不需要进行业务层认证, 而只需要利用网络层认证结果即可。而若是由第三方来提供物联网的业务, 而不是由运营商来提供, 那么就可以不需要考虑网络层的认证, 只需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即可。当业务是金融类、个人信息类敏感业务, 则必须采取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 而在这种情况下, 就必须进行相应业务层的认证。而当业务只是气温采集、位置定位灯普通业务时, 就可以不再需要业务层的认证, 网络认证即可。

4.2 物联网中的加密机制

逐跳加密是传统的网络层加密机制, 即在发送信息数据的过程中, 转发到节点和传输的过程采取密文方式, 而信息在接收端和发送端之间则采取明文。但是众所周知, 物联网的业务使用和网络连接是紧密结合, 这样一来, 就面临着是选择端到端加密, 还是选择逐跳加密。

逐跳加密只是在网络层进行, 且不需要对所有信息数据都加密, 只需要对那些受保护的链接加密即可, 因此, 可以在所有的业务中都适用, 也就是说, 能够在在统一的物联网业务平台上对所有不同的业务进行安全管理, 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保证了逐跳加密的可扩展性好、低成本、高效率、低时延的特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逐跳加密需要对信息数据在各传送节点上进行解密, 因此, 各个节点都很有可能会对被加密消息的明文进行实时解读, 安全隐患较大, 各传送节点的可信任度必须很高才行。

而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则不同, 它选择不同的安全策略主要是按照业务类型的不同来选择的, 低安全要求的业务不提供或者只提供低安全等级的保护, 高安全要求的业务才会提供高安全等级的保护。但是端到端的加密方式有个致命的确定, 那就是不能保护消息的目的地址, 不能对被传输消息数据的终点与源点进行掩盖, 很容易遭到恶意攻击。

综上所述, 对于高安全需求的业务, 最佳的选择是采用端到端的加密方式;对于低安全需求的业务, 则可以先选择逐跳加密的保护方式。

4.3 加强物联网网络防火墙的控制

目前物联网网络上常采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是过滤防火墙、代理防火墙。如新毒霸悟空2013免费杀毒软件下载安装后可电脑和手机双平台杀毒, 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下载安装后不仅可以查杀电脑中的病毒木马, 还能查杀手机中的病毒木马, 防止恶意扣费。新毒霸2013悟空采用金山云启发引擎, 速度遥遥领先于传统杀毒软件。金山杀毒2013新毒霸悟空永久免费杀毒软件比金山毒霸2012猎豹免费杀毒软件的查杀速度更快, 金山毒霸2013悟空正式版拥有30核云查杀引擎, 查杀运行在云端, 不占用内存, 不影响电脑速度, 金山毒霸2013官方下载安装后全面保护您的电脑安全。它拥有全球最先进的云查杀引擎, 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安装后拥有超强的病毒分析和查杀能力, 已实现全新病毒99秒内快速鉴别, 且只有10兆左右的安装包和10兆不到的内存占用, 还拥有10秒以内的安装速度, 金山毒霸2013官方免费下载最新版相比金山毒霸2012官方免费下载版本查杀速度有很大的提升, 金山杀毒软件让您的电脑彻底远离卡机、死机问题。

4.4 政府应该加强对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的支持

物联网已日益成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础, 政府应该与IT商联手, 共同支持一批物联网信息安全领域的研发项目, 以期尽快为物联网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网络安全环境。例如德国政府就于近日开展了一系列物联网信息安全研发, 以此来巩固德国作为世界最安全经济体的地位。此次实施的研发项目以物联网中的嵌入式信息系统安全、数据传输及编码过程安全为重点, 采用产学研合作的形式进行, 如卡尔斯鲁尔的Wibu-Systems AG公司牵头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集成化保护”项目, 将研发能保障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嵌入式操作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新型信息系统硬件结构;Furtwangen科技大学协调的项目“虚拟-现实系统通用多形态安全解决方案”, 致力于研发物联网中恶意攻击和远程操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技术方案;弗朗霍夫学会海因利希-赫茨研究所牵头的项目“物联网高效安全编码技术”, 研究重点为物联网数据无线传递过程的高效安全编码及加密技术方案。德国联邦教研部、联邦内政部将投入科研经费约800万欧元。

5 结语

总之, 运用和推广物联网技术, 一方面能够将社会运行效率和经济运行效率显著提高, 另一方面也会对公民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提出严峻的挑战。所以, 加强物联网网络安全防护势在必行, 应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 力争让物联网真正成为一个可信任、安全、开放的网络。

参考文献

[1]OLESHCHUK V.Internet of things and privacy preserving technologies.Proc of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Vehicular Technology[J], Information Theory and Aerospace&Electronic Systems Technology.2009:231-239.

[2]S.A.Weis."Security Parallels between People and Pervasive Devices, "[C].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2005:140-145.

[3]WEIS S, SARMA S, RIVEST V, ENGELS D.Security and Privacy Aspects of Low-Cost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Systems[J].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Security in Pervasive Computing.2004:130-133.

[4]孙其博, 刘杰, 黎羴, 范春晓, 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34 (03) :209-124.

[5]朱哲学, 吴昱南.物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新问题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0, 45 (10) :167-169.

物联网工程大学排名 篇5

学生需要学习包括计算机系列课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模拟电子技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等几十门课程,同时还要打牢坚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另外,外语能力也是必备条件,因为目前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国家,学生需要阅读外文资料和应对国际交流。

各大学排名: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42

2 江南大学 5 42

3 西北工业大学 4 42

4 重庆邮电大学 4 42

5 吉林大学 4 42

6 中南大学 4 42

7 华中科技大学 4 42

8 西安理工大学 4 42

9 河海大学 3 42

10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3 42

11 西南科技大学 3 42

12 太原理工大学 3 42

13 华侨大学 3 42

14 西安交通大学 3 42

15 郑州轻工业学院 3 42

16 南京邮电大学 3 42

17 兰州交通大学 3 42

18 江苏大学 3 42

19 昆明理工大学 3 42

20 合肥工业大学 3 42

物联网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 篇6

物联网:应用的深度融合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与拓展,是新理念引导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集成创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是传感网、互联网、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技术的集成及其广泛和深度应用。其功能是,各类实物信息被不同的传感器感知、采集、形成数字信号,通过各类网络快速传输到信息处理层,加工处理的信息形成信号或知识。

物联网的应用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过去,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两层皮”,信息基础设施与实物基础设施“两层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信、互联网、数字内容等领域独立发展。物联网集合了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基础设施与实物基础设施相结合,把信息化融入产业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自动化技术在更多领域深度应用,促进更多行业、更大范围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如智能交通是在车辆大幅度增加后,传统的交通管理模式不能满足交通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城市智能化管理是在城市功能不断丰富和互联网普及的情况下,为了提高管理效率而发展起来的。

物联网产业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有机结合。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将改造提升一批传统产业,带动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扩大一批传统产业的市场规模。目前,物联网大都在传统产业应用,如交通、物流、电网、石油天然气和食品等行业,极大提升了这些传统产业的效率,改进了发展方式。同时,物联网的应用带动了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包括芯片、传感器、集成模块及设备和中间件制造业,以及应用系统设计与集成、软件开发、试验检测、工程实施和云计算等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扩大了其市场规模。

物联网:助推现代服务业

从物联网本身的特点和规律看,物联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大有作为。

一方面,物联网功能多、应用面宽,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动力。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运营、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的集成创新。发展物联网的动力是满足市场需求,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改善管理、提高效率和便捷生活。物联网不仅应用于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而且在日常生活等领域拥有巨大潜在市场。一是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市场,如电子政务、城市管理、医疗及教育等领域。二是企业为主的行业应用市场,如电信、电力、物流及石油天然气等行业。三是以个人和家庭为主的消费市场,如购物、家用电器、休闲娱乐等消费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服务的领域正在扩展。

另一方面,物联网产业链长,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具有重要意义。纵向看,物联网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上游是网络设施、终端设备、传感器、芯片、集成模块和中间件制造等相关制造业;中游是互联网及其运营服务;下游是物联网的用户和服务商,包括应用系统设计和集成、软件开发、试验检测、工程实施、云计算和系统运维等高技术服务业。物联网涉及众多应用领域,是一个跨多学科多部门的细分市场。每个物联网应用领域又构成各自的产业链。

物联网产业链中服务业比例较高。物联网产业的中、下游大都是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物联网不仅将带动相关制造业发展,而且将极大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服务业新业态。

物联网:新特点新趋势

目前,全球物联网产业部分领域处于重大技术突破的孕育期和产业发展初期,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和我国。从世界范围看,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应用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需求导向,整体规划,目标明确。近些年来,欧美日韩等纷纷出台发展物联网的战略计划。一是在社会效益较大的领域优先布局,逐步向生活消费领域拓展。目前,各国政府主要在医疗、电子政务、电网、教育、交通及城市管理等领域推行物联网计划。如,近年来,美国政府以刺激经济为目标,重点支持宽带网、智能电网、卫生医疗信息技术应用等。欧盟从发展绿色经济的角度出发,优先发展智能汽车和智能建筑。韩国则从寻求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产业出发,在食品和药品管理、交通和物流管理、环境监测、安全监测及工业自动化等方面进行应用示范;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又提出发展智能通信、家庭应用和娱乐等,推动物联网在消费领域应用。二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物联网应用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行业问题。三是市场需求驱动,企业自发创新发展。大部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水到渠成,当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出现了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市场需要。如物流行业最初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出于对食品安全监控的需要;发展云计算是一些掌控信息资源的企业,为了利用剩余的计算资源,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发展起来的。

第二,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提高社会整体效益。有些大规模应用的物联网投资巨大,只有当其整体效益超过提供者和用户负担的成本时,投资才有意义。

基于社会网络的物联网架构 篇7

物联网的概念最初来自比尔盖茨1995年《未来之路》一书,在此书中,比尔盖茨首次提及了物联网概念,只是当时并未引起世人的重视[1]。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识别中心(Auto-ID Labs)于1999年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定义[2]:“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网络,以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共享”。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发布的《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3]。2009年IBM总裁提出了“智慧地球”(Smart-Planet)的概念,使得物联网的研究成为全球的热点[1]。

但物联网至今仍未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目前被引用较多的一个的定义是:“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1]

物联网涉及到许多技术,包括架构、传感器/识别、编码、传输、数据处理、网络等等[4,5]。物联网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标准化,而且也依赖于社会认知、规则和法律等[6]。架构不仅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未来IOT发展的基础。目前,ITU,EPCGlobal,CASAGRAS,u ID等提出了不同的架构解决方案[7]。目前,未来物联网架构仍未确定,需要进行继续研究和确定。因此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社会网络的物联网架构。

1 社会网络架构

社会网络是由节点和链接这些节点的边组成的复杂结构,节点表示人,边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8,9]。下面依据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类型,对物联网进行分析。

首先是父母关系,指的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制造商制造的物体,也就是让生产批次发挥家庭的作用。这种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仅在发生中断/废弃的事件时由设备进行更新。

物体之间可以建立同一地点的关系或者同事关系,就像人类可以分享个人经验,比如同住,或公共经验,比如同事。当物体(传感器、执行器、RFID标签等)不断驻留在同一个地方时(例如提供家庭/工业自动化服务),或者采取定期的合作提供一个共同的物联网应用服务时(比如应急响应或者远程医疗)可以建立这种关系。在初始化时或执行基于位置或场景的应用任务时物体之间将建立这种关系。这种关系通常根据工作地点或持续时间、互动频率及声誉等频繁变化。

所有权关系指的是多个物体被同一个用户拥有,例如手机、游戏机等。目前将一个用户的所有设备关联起来已经比较容易。而所有权关系通过丰富的设备配置将关联概念进行了推广。

社会关系指的是因为物体所有者的关系导致物体之间偶然或者连续地发生的联系。类似于人们交换联系方式(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物体在被授权的情况下,可以自主的相互交流。具有相似特征和功能的设备之间可以分享其他设备解决都会面临问题的经验。设备之间采用自组织网络的形式,以便与其他设备保持一定的关系。

社会物联网(Social Internet of Things,SIOT)中的物体的关系将像人类社会关系一样发展,因此需要加以研究,以最大化SIOT在服务发现和探索方面的优点。社会学、人类学和认知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SIOT的研究。文献[10]中提供了四种最基本的关系结构,分别为公共共享关系、平等匹配关系、权威排名关系、市场价格关系,这些关系可以应用于物联网中。

在公共共享关系中,等价的全体成员反对出现任何形式的个人特色。平等匹配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和均衡交换的平等关系上的。在物体平等相待、提供IOT服务并保持自己独立性的过程中,平等匹配代表着物体之间所有形式的交互信息。在公共共享关系中服务是关系到整组的,而平等匹配关系下,每个物体与一个它相关的服务相关联。

依据优先权、层次结构和状态的权威排名,关系是不对称的,其建立在不同的复杂性和层次(例如RFID读写器和标签,蓝牙的主设备和从设备)的物体上,它们不对称地进行信息交换。这种服务一般是由相关联的组或者最高级别的物体表现的。市场价格关系是依据一个共同规模的价值,通过对称的相互作用建立的。这种关系可以由实现互惠互利的一起工作的物体建立。在许多物联网应用中,只有认为值得做的时候物体才参与这种关系。

2 基于社会网络的物联网架构

图1是一个社会网络及社会物联网络的架构模型,社会物联网的模型须依据物联网的特性进行适当的修改。要考虑与主要的SIOT目标相关的标准,包括物体相关的服务发现、组成以及诚信管理。

2.1 SIOT组成部分

图1比较了社会网络服务和SIOT的主要组成部分,SIOT的三个基本部分分别为:

ID管理(ID):要建立保持现有的物体识别体系,并且能普遍的标识所有的物体类别的ID分配机制,采用基于XML的协议可以实现。它允许将采用的ID机制细化,而不仅仅是ID本身。

物体分析(OP):包括物体的静态和动态信息,要根据物体的主要特征将其分类。

所有者管理(OC):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则,以使所有者能够规定对物体可能的执行操作(例如信息共享、允许的关系等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目前已有的安全和访问控制语言。所有者控制包括社会网络服务中的关系控制。

以下是各个组成部分:

关系管理(Relationship Management,RM)允许物联网中的物体智能地启动、更新,并终止关系。依据人类的控制设置,物体选择接受哪个设备的友好关系申请。

服务发现(SD):它取代了社会网络中的社会存在,要寻找到合适的物体,该服务能提供类同人类在社会服务网络中寻找友谊和信息的服务。事实上,发现服务需要物体查询其社会关系网络。

服务组合(SC):它替换了社会网络中的参与模式,使得物体之间可以交互。服务发现利用物体之间的关系找到所需的服务,然后激活该服务。服务组合可以采用被动或者主动的方式。此组件还具有处理拥挤信息的功能,并且可以处理从不同物体获得的信息以及在不同模式的基础上查询得到最可靠答案。

诚信管理(TM):旨在了解如何处理其他成员提供的信息。可靠性建立在物体行为的基础上,与关系管理模块有紧密的关系。诚信可以由社会网络服务的一些概念估计,比如中心地位和威望,以及建立在物联网社会结构上。

服务APIs:这个组件与社会网络架构中的服务类似。

2.2 SIOT架构

图2给出一个三层的服务器端架构。基础层包括数据库、数据管理及相关的描述、本体数据库、语义引擎和通信。组件层包括基础和分组件的实现工具。而物体接口、人机接口和第三方服务在应用层。

在对象端,架构的第一层也就是物体层,包括物理层次的设备及特定的通信接口。而物体抽象层协调采用不同语言和程序的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在对于使用RFID标签的物体,需要一个网关来实现这个抽象层。而对于复杂的设备,自身可以实现抽象层的功能。第三层,也就是社会代理层,实现物体与SIOT服务器之间的通信以更新资料及关系,并从社会网络服务中发现或者需求服务。最后,服务管理是与人的接口,用来控制SIOT对象的行为。

3 结语

本文在人类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介绍了社会物联网的概念。通过对物体的移动性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建模,分析了社会物联网络架构模型。初步结果显示,大部分社会物联网络特点与人类社会网络相似。

社会物联网的一个可能应用场景是物体之间分享它们的最佳经验。例如,同一局域网的计算机可以建立社会关系以解决常见的设置问题,比如网络打印机设置或者AP的配置。同样,同一品牌、型号和年份的汽车可以提供常见的机械和电气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同一地理区域的设备,可以建立关系交换有用的物理信息,比如手持设备向新的进入者提供无线覆盖信息,从而提高他们的连接服务,以方便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

摘要:物联网的架构不仅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未来IOT发展的基础,但目前物联网的架构仍未确定。基于物联网和社会网络的相似处,在分析人类之间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对社会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介绍,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社会物联网络架构模型。结果显示,大部分社会物联网络特点与人类社会网络相似。社会物联网可以增强人和物体发现、选择和使用物联网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物联网,社会网络,架构,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沈祥金.深度理解物联网[J].电子商务,2011(9):2-3.

[2]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38(11):2590-2599.

[3]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1-4.

[4]朱洪波,杨龙祥,于全.物联网的技术思想与应用策略研究[J].通信学报,2009,31(11):2-9.

[5]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6]NING Huan sheng,WANG Z.Fu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rchi tecture:like mankind neural system or social organizationframework?[J].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1,15(4):461-463.

[7]ATZORI Luigi,IERA Antonio,MORABITO Giacomo.SIOT:giving a social structure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J].IEEECommunications Letters,2011,15(11):1193-1195.

[8]窦炳琳,李澍淞,张世永.基于结构的社会网络分析[J].计算机学报,2012,35(4):741-743.

[9]郭瑞,钟宁,李文斌.基于图熵的社会网络演化分析[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9,22(3):360-365.

[10]FISKE A P.The four elementary forms of sociality:frame work for a unified theory of social relations[J].PsychologicalReview,1992,99(4):689-723.

[11]王成瑞,段富海.物联网关键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研究与应用[J].物联网技术,2012,2(8):66-68.

计算机网络至物联网 篇8

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分散的信息有办法通过计算机终端得以共享。上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代表—因特网飞速发展。因特网的发展提高人们获取所需信息的速度和方式,电子邮件可以提高办公和沟通速度,因特网丰富大众娱乐生活,一些由多人参与的小游戏实现人机对战。

2009年后,物联网成为热题之一,既有与因特网共同的分组数据转发技术基础,又有着不同于因特网的要求与应用。文章讨论计算机网络、因特网与物联网之间的关系。

2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以计算机为终端的一种网络,以分组交换为技术基础,终端用户资源可以连通共享,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交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形式方面可以说是因特网、物联网的基础。

计算机机房是计算机教学及知识实践的重要基地。机房建设涉及电气系统诸方面,机房内庞大计算机群对室内温度等环境指标提出严格要求,机房设备运行状况需要工作人员巡回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通知维护人员对其事故处理。这些工作目前主要依赖人工完成,实时性较差。因为机房工作人员不可能全天24小时现场值班,机房内出现异常有可能不是第一时间发现,维护人员也因此不可能第一时间得到事故报警,因而异常发生与处理会经常存在延时。

经过多年发展,现有的计算机专业知识结构会不适合未来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高等院校中部分教授在思考计算机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包括课程设置,社会功能定位等问题。有必要认真研究计算机网络未来的发展趋势。

3 因特网发展瓶颈

起源于美国的因特网(Internet)也是一种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代表,采用分组数据交换技术,实现了人类社会虚拟化,表现在场域、参与主体身份与活动内容的虚拟化,开启了现代社会信息化。

因特网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现已显露不足。首先,20世纪70年代设计的IPv4地址,已不能适应新加入终端用户申请地址和网络传输速率的需要。其次,因特网构建虚拟社会的参与因素仅包括联入互联网终端的人,并需将信息加工成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介质,因此网页上显示的信息与真实信息存在不同步。现阶段,因特网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需要有能克服上述不足的新网络形态。

4 物联网的优越性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 T)又是一种网络,以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为基础,利用Zig Bee、RFID等关键技术构成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在计算机网络机房的应用体现在在计算机网络机房内布置传感器网络采集机房的环境参数(如温湿度)和机房设备参数,使用数据服务器连通互联网,相关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透明”管理网络机房现实环境。现已有使用的智慧校园就是对传统以计算机处理为主体的校园网在物的信息采集方面的拓展。

物联网延伸因特网应用领域至可知、可管、可控的物,如在家用电器中植入智能芯片就可以使这些电器按照主人的指令做到开关灯、打开关闭空调等传统人为行动,打破了将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的传统思维。即将传感器等设备嵌入到建筑、铁路、桥梁等各种物体中,这些物体通过通信技术被连接在一起,形成物联网不同于因特网的体系结构。物联网引起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会变为物联网时代感知社会,克服互联网现有不足,提高网络终端泛在化水平,形成以互联网做传输骨架的电子皮肤。在物联网中,物品之间可以独立于人工干预进行信息交流。自1999年物联网概念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以来,物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多种领域迅速发展,中国于2009年在无锡建立“感知中国”中心,物联网现已成为信息界从业者讨论热点,踩着自主创新的节拍,开发出太湖水环境自动感知系统、安全自动防护系统等12个领域内可归结为采集类业务的相关应用,创造出上亿元产业产值。全球每年仅照明会有3400万亿瓦/小时流失,使用物联网技术根据周围环境及人眼舒适度自动调节光照强度可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

5 物联网发展中亟待解决问题

因特网时代已经是现实,社会正迈向“物联网”时代,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与计算机网络、因特网一样,物联网安全问题不容忽视。物联网涉及到众多终端物品,诸如RFID芯片记录的人员信息,利用Zig Bee技术监测到的特定区域环境参数,新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需要做到良好保密。

物联网行业的技术标准有待统一。如果生产商和运营商各行其是,将会出现许多孤立网络及没有统一技术标准的产品,这样会提高研发成本。2012年4月25日至27日,第三届中国物联网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与会专家指出,谁想自己把物联网产业链做完是痴心妄想。在物联网的发展过程中,捆绑活动创造更多价值,锁定关系是保障,互补交叉是方向。在谈到社会上对物联网的众多疑虑时,专家指出不管你信不信,物联网就在这里。并说社会最终会达到物为人知,物为人控。专家还指出,移动互联网是因特网的高级阶段,是物联网的初级阶段。

6 总结

从计算机网络至因特网,加快了社会的信息化步伐。物联网将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更大方便,缩小物理世界,与现在的因特网有很大区别。究竟物联网是因特网的简单延伸,还是不同于因特网的全新网络,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商榷的问题。物联网的全面实现是一个漫长过程,需要从业者耐心观察和体会。

摘要:从计算机网络到目前的物联网,网络形式发生了变化。从因特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物联网对计算机网络及因特网的改进。论述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物联网各自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物联网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物联网,关系

参考文献

[1]曾华.论Internet与Internet of Things[J].计算机应用,2012,32(4):893-899.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肖峰.从互联网到物联网:技术哲学的新探索[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221-227.

[4]张宇.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虚拟社会向感知社会的嬗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3(2):29-32.

[5]杨久婷,张海望.网络机房管理的物联网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2(28):98-99.

[6]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0(2):1-5.

[7]徐鑫.浅析从互联网到物联网[J].黑龙江科学,2010,1(2):39-42,57.

物联网传输及网络可靠性研究 篇9

2005年, 物联网的概念正式被首次提出。所谓物联网, 就是地球上每一个物体, 大到公路、建筑物, 小到家具、汽车、玩具等在内的所有物体, 都可以为其贴上网络传感器或者标签, 从而将其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网络系统中, 利用庞大的网络系统进行资源的整合、调度以及信息的计算利用, 这就是物联网的最初概念。现在, 物联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普遍应用于环保、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健康管理等领域, 物联网的网络规模逐步从一个实验室, 一幢楼房扩大到一个社区, 一座城市。随着物联网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 物联网网络逐步开始暴露出了新的问题, 如网络通信链路稳定性欠佳, 网络整体连通性缺乏保障, 物联网应对突发事件响应不够实时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都表明, 物联网的传输网络的可靠性问题正在成为限制物联网应用的最大瓶颈。因此, 如何针对物联网传输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成为目前物联网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本论文主要针对物联网传输应用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重点探讨其可靠性问题, 以期能够从中找到物联网传输应用高可靠性的有效解决方案, 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 物联网传输的可靠性分析

物联网要实现其应用功能, 必然离不开网络, 尤其是对于物联网这样的大型复杂网络, 主要以无线网络通信为主要数据传输通信渠道, 这就对物联网应用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得到应用的物联网产品来看, 物联网是一类特殊的工业产品, 它没有固定的架构或者层次结构, 难以用传统的可靠性模型对其进行建模分析, 因而必须要寻找新的可靠性分析手段。

物联网传输的可靠性主要受到整个物联网网络规模和数据传输链路的可靠性影响, 具体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网络可靠性。网络是物联网的核心部分, 网络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大部分。对于物联网而言, 终端的功能基本上都是基于无线网络实现的, 但是地面的管控一体化功能又都离不开有线网络, 因此, 网络的可靠性对于整个物联网系统的功能实现至关重要。物联网由于网络节点众多, 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导致网络受到破坏, 因此网络可靠性主要体现在网络的抗毁性和健壮性。

(2) 通信可靠性。物联网中的通信机制与一般的网络通信机制不同, 由于物联网规模庞大, 节点数量众多, 而且其网络通信机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通信, 而是存在多对一通信的模式;另一方面, 物联网中的网络通信节点是移动的, 网络通信链路存在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因此极易导致网络通信链路的不稳定, 直接对网络通信的实时性和数据完整性产生影响。

(3) 设备可靠性。由于物联网系统规模庞大, 终端设备众多, 而且这些网络终端设备种类繁多, 只有这些终端设备正常工作, 才能够实现物联网的整体功能;另一方面, 物联网系统中的众多终端设备长期处于无人值守状态, 对设备自身的可靠性要求较高, 因此只有终端设备的功能正常化, 才能够实现物联网的整体传输功能。

(4) 业务可靠性。业务可靠性是从物联网整体考虑系统对规定业务的完成能力和完成质量, 这一方面取决于业务自身的设计能力, 另一方面也取决于网络自身的传输结构, 例如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的连通性等等, 这些都是业务得意可靠完成的基础要素。

(5) 综合可靠性。上述分析的网络可靠性、通信可靠性、设备可靠性以及业务可靠性等都只是反映了物联网系统的某一个方面, 对于物联网系统的综合可靠性而言, 除了要考虑上述可靠性因素之外, 还必须要考虑物联网系统的电路系统、网络环境、业务流量、设备管理控制等多个因素, 结合主观、客观因素对物联网系统的综合可靠性进行合理的评估。

3 物联网传输的可靠性建议

3.1 物联网可靠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1) 确定评价目标。根据具体的物联网应用领域、功能要求确定物联网整体的评价目标, 该目标的选取既不能过高, 也不宜过低。

(2) 建立评价指标。根据物联网功能的实现干扰因素, 以及可靠性影响因素, 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 从不同侧面能够反映出物联网的功能及其实现质量。在具体的评价指标选取时, 可以按照层次分析方法, 或者采用树形结构化分析的方法, 拎出具有典型性的可靠性评价指标。

(3) 指标的归一化处理。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有的是百分比, 有的是定性评价, 有的是布尔逻辑数, 因此需要将不同表示形式的评价指标作归一化处理, 为物联网的整体评价提供统一且直观的指标表达方式。

(4) 指标权值的确定。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物联网功能及可靠性的不同侧面, 对于物联网的整体功能的实现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 需要对不同的指标确定不同的权重值, 通过分配权重值来凸显各个指标对物联网整体功能和可靠性的影响程度。

(5) 可靠性评价。在确定了物联网系统功能及其可靠性的指标和权重值的基础上, 就可以进行物联网的可靠性计算了, 在实际操作中, 往往由于物联网的规模过于庞大和复杂, 传统的可靠性计算模型并不适用, 可以采用分部可靠性计算、全局可靠性整合的方法进行, 这样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物联网规模庞大而带来的评价缺失的问题。

3.2 物联网传输可靠性进一步提高的建议

(1) 根据物联网功能限制网络规模与节点数量。物联网是综合性的网络应用系统, 要提高物联网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必须要有针对性的结合物联网的实际功能限制网络的规模和节点数量, 同时要合理设计节点通信机制, 确保网络节点在不通信时能够处于休眠机制, 从而有效的降低了同时参与网络通信传输的节点数量, 间接提高了物联网的网络整体健壮性。限制物联网网络的规模和节点数量, 还能够确保节点之间的通信数据的完整性, 从而降低了网络通信的数据丢包率, 提高了物联网的传输可靠性。

(2) 根据物联网应用领域合理设计网络传输机制。对于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物联网系统, 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应用领域分别设计不同的网络传输机制, 借鉴已有的QoS管理决策方法, 对物联网系统内的网络节点传输机制进行合理设计, 在降低网络节点能耗的同时大幅提高网络通信的可靠性。

(3) 根据业务类型确定专网专用。物联网终端设备类型多样, 决定了物联网内存在多种业务类型, 如果多种业务类型共用有限的网络资源, 势必造成物联网功能的不完整以及传输的不可靠, 为此, 可以借鉴有线网络VPN网络的架构方法, 针对物联网系统内的不同类型业务, 为每一种类型的业务划分专网传输, 从而能够有效的提高物联网节点通信的质量, 提高了网络整体可靠性。

4 结语

物联网是近几年兴起的一项应用热点, 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这是新世纪下信息产业的又一个浪潮。对于物联网的研究应用, 其网络传输的可靠性是物联网功能实现的关键因素, 因此物联网应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如何提高网络系统的可靠性, 这可以从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入手解决。本论文系统的探讨了物联网传输的可靠性, 详细分析了可靠性的影响因素, 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物联网提高可靠性的建议与措施。当然, 本论文受限于篇幅, 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物联网系统可靠性因素, 更多的物联网传输可靠性研究有待于广大技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最终实现物联网系统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崇东, 李德梅.网络可靠性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 2009, (19) :449-451.

[2]European Research Projects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ERP-IoT) 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 (SRA) .Internet of things-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EB/OL], 2009.

[3]金星, 张明亮, 王军.大型复杂系统可靠性评定的近似计算方法[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报, 2004, 15 (5) :53-56.

[4]郑欣.物联网商业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 2011.

网络机房管理的物联网应用研究 篇10

1.1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 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 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并且延伸和扩展到了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 (RFID) 、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 按约定的协议, 把任何物体与互联网相连接, 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以实现对物体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 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 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 物联网也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

1.2 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 利用射频识别 (RFID) 技术、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 构造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 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 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 (RFID) 技术, 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在“物联网”的构想中, 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 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的数据传送到中央信息系统, 实现物品的识别, 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2 网络机房管理

一个全面的机房建设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机房装修、电气系统、空调系统、门禁系统、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每部分系统都对其有相应的要求。并且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标准完成, 当然这些一般由建筑专业设计人员承担。

对维护人员来说, 为了保证网络服务的正常运行, 工作人员需要经常对机房设备巡回检查, 并作好相应记录。如遇电源变化, 气候恶劣情况时, 还需加强巡回检查,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相关人员联系。

密切注意全网工作状态, 发现障碍及时通知相关基站维护人员, 对严重的障碍要上报, 并作好记录。

现实工作中, 维护人员无法做到7×24小时的看守, 机房故障发生时, 如果无法及时做好应对, 那么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如电源变化、空调异常、服务器异常等等。

3 网络机房物联网的应用研究

3.1 概述

物联网具有几个主要特征:全面感知、识别与通信和智能化, 并且具有控制特性, 其控制特性与传感器网络不同, 物联网主要强调系统的可控性, 而传感器网络则强调系统的可观测性。因此将传感器网络作为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接入时就必须对其进行调整, 使之适应物联网的要求。

物联网包括3个层次:

(1) 传感网络, 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 实现“物”的识别;

(2) 传输网络, 即使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络、通信网络等实现数据的传输与计算;

(3) 应用网络, 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 可基于现有的手机、个人电脑等终端进行。

机房管理物联网中的“物”包括三种:机房设备 (服务器、核心交换机、空调、UPS) 、传感器网络、数据管理终端、移动管理终端。将这三种“物”连接起来, 使机房设备能够成为网络中的一个可观测终端, 一共包括三个层面的连接:

(1) 数据观测: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机房温度、湿度和供电情况;通过数据管理终端归纳并管理采集到的数据;并通过移动管理终端对数据进行实时查看、分析与管理。

(2) 数据集成:将机房管理的标准数据与无线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数据相结合, 建立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特征数据与标准数据的对应关系, 使管理人员能够通过此网络更好地了解机房工作是否正常。

(3) 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利用Web将网络内的数据开放出去, 使之可以为更广泛的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例如远程调试网络或服务器提供地面数据支持等。

3.2 网络结构与部署

网络由3部分构成:

传感器网络———用于采集机房内空气温度、湿度和设备运行情况, 并为邻居节点提供路由;

数据服务终端———在服务器上部署相关服务, 用于连通网内成员, 并对外提供数据服务;

数据管理终端———包括数据管理终端、移动管理终端, 可以为用户提供B/S或C/S数据管理, 用户可通过网页或客户端的不同方式查看服务器上的数据。并且可以对机房设备实现远程控制与维护。系统结构如图所示。

3.3 数据服务

传感器网络在外部看来是网络化的传感器, 更强调数据的采集, 强调系统的可观测性。在传感器网络中观测的对象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感器的工作状态以及网络的连接情况。而物联网则强调各个相连的事物之间的连通性, 以及系统的可控性, 物联网中传感器网络是连接观测者与被观测对象的渠道。因此, 需要对传感器网络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 以观测者需要的形式发布出去。主要包括2部分服务:滤波和插值和。观察者可以访问通过这些服务了解被观测对象, 这一过程对传感器网络而言是透明的。

4 总结与展望

物联网不是科技狂想, 而是一场科技革新。物联网时代来临, 使物品和服务功能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这些新的功能将给使用者带来进一步的效率、便利和安全, 由此形成基于这些功能的新兴产业。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 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目前物联网还存明确知识产权、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形成产业链条等问题。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 物联网技术会越来越成熟, 并且深入百姓的生活当中, 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的方便。

摘要:采用物联网监控网络机房环境, 为机房管理提供实时信息。设计一个轻量级的物联网系统, 以传感器网络采集网络机房内的温湿度和机房设备状态等参数, 使用基于服务的数据共享方式将传感器网络接入因特网, 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采用B/S或C/S方式获取设备状态参数。系统可以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去除明显有误的数据, 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远程管理机房设备, 并对突发事件做出应急处理。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网络,数据处理,远程控制

参考文献

[1]任丰原, 黄海宁, 林闯.无线传感器网络[J].软件学报, 2003, 14 (7) :1282-1291.

[2]刘强, 崔莉, 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 2010 (6) .

[3]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2009 (12) .

[4]邢晓江, 王建立, 李明栋.物联网的业务及关键技术[J].中兴通讯技术, 2010, 16 (2) .

[5]刘杰, 秘明睿.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进展[J].数字通信, 2010, 37 (4) .

[6]王小妮, 魏桂英.物联网RFID系统数据传输中密码算法的研究[J].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4) .

[7]Pascal Urien HIP-Tags architectur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2009.

[8]Int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ITU) .ITU Internet Reports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 1997[2010-09-30].http://www.itu.int/publ/S-POL-IR.IT-2005/e.

[9]Buckley J From RFID to the Intemet of Things-Pervasive networked systems, 2006.

物联网网络工程 篇1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特点;教学体系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后,同年11月温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向科技界发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出国家重点发展的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就包括物联网关键技术。在此背景下,为积极参与“感知中国”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的研究以及扩大在物联网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2009年9月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学院在南京邮电大学成立。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全国众多高校积极申报,最终全国共有37所高校获准开设物联网工程及相关专业。

一、物联网涉及的关键技术分析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网络传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决策,最终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进行管控、决策的目的。物联网产业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为主的感知制造业,通信网络设备制造、传感器网络设备制造以及机器到机器(M2M)网络设备制造等为主的基础网络制造业和提供网络传输、信息处理以及运营服务等的应用服务业等。因此,物联网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1.感知层关键技术

感知层是物联网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物品的标识、信息感知采集,主要是由基本的感知器件完成,包括RFID、二维码、传感器、红外感应等。该层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网络、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

2.网络层关键技术

网络层负责物联网感知层感知信息的接入、融合、交换与传递,在物联网三层架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实现数据交互、物物相连的关键。物联网最终将实现异质网络互联互通,因此通信技术将是网络层的核心技术,包括蓝牙、ZigBee、WiFi、GSM、CDMA、GPRS等相关技术。

3.应用层关键技术

应用层对经网络层传输过来的感知信息进行处理,主要由业务支撑平台、服务支撑平台、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平台等构成,共同完成信息的计算、分析、存储、挖掘等功能,供用户使用和决策。核心技术包括云计算、中间件技术、海量数据存储、检索以及虚拟技术等。

二、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体系关系研究

1.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关系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型、交叉型、跨学科的新型学科,涉及信息的感知、处理、传输、应用等关键技术。物联网工程专业以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专业知识涉及通信、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安全等多个专业,目标在于培养掌握多学科基础知识和物联网相关理论、技术,适应物联网产业需要的应用、开发、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社会对于物联网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但各个行业需求所涉及的领域各不相同,有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农业、智能水利、智能安防、智能服务等各个领域。因此,各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定位清晰,不然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懂得多但是不精,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尤其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

2.正确处理好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其他相关专业教学体系的关系

现在许多高校将物联网工程专业挂靠在计算机学院、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或在计算机学院或通信学院等相关院系基础上成立物联网学院,拟开设十几门冠以“物联网”技术的课程,脱离计算机、通信相关专业的相关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有待商榷的。从物联网技术背景来看,通信、计算机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物联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自动控制、数学和物理公共学科、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等多种学科紧密结合,在具体技术应用中的产物。因此要正确处好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之间的关系。

3.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

国内高校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每所高校在相关的学科建设方面都有各自的强势学科、优质师资以及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教学特色。例如南京大学在计算机系统教学和体系结构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东南大学在RFID技术研究应用方面具有优势;北京邮电大学在WSN应用研究方面具有优势。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身特点和专长的方向进行教学和研究,形成不同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特色。

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要能够满足社会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设置上紧跟物联网技术发展、企业需求、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沈苏彬,范曲立.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2]赵海霞.物联网关键技术分析与发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0.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

[4]钱红燕,陈兵,燕雪峰.物联网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

浅谈物联网应用工程及检测 篇12

物联网系统如下图应划分为三层:感知延伸层、网络/业务层和应用层。

1 感知延伸层

主要实现物理世界信息的采集、自动识别和智能控制。

1.1 感知延伸层组成

感知延伸层部件:物联网终端、物联网端节点、感知延伸网、物联网接入网关等。

⑴物联网终端指信息获取功能模块与通信网络终端相连, 直接与通信网络发生交互的设备。物联网终端/接入网关应直接和网络/业务层相关功能实体进行注册、认证、鉴权、信息交互等。移动终端、RFID读写器是典型的代表。⑵物联网端节点是构成感知延伸层网络的传感器或者具有各种感知能力的设备, 通过物联网接入网关与通信网络相连。无线传感器节点是典型的物联网端节点。⑶感知延伸网位于物联网端节点与物联网接入网关之间, 通过有线或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感知延伸功能的网络, 主要是在现有网络基础上实现通信的进一步延伸, 使通信的覆盖区域和服务领域的得到扩展, 车载子网、家庭子网、区域自组织网是典型的感知延伸网。⑷物联网接入网关中继物联网端节点到物联网网络/业务层之间的连接, 感知延伸网可能通过多个物联网接入网关接入到物联网网络/业务层, 作为物联网端节点的代理, 应支持感知延伸网和核心网络之间的协议适配和转换、地址映射、数据转发等功能。物联网接入网关有多种类型, 如车载网关、企业网关、家庭网关等。

1.2 感知延伸层检测包括以下方面

⑴功能: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功能依成性等。⑵性能:存储能力、能耗、通信距离、抗干扰性 (大气环境 (温度、湿度、湿热、大气压、盐雾、太阳辐射、霉菌、淋雨、沙尘等) , 机械环境 (振动、冲击、碰撞、跌落) , 电磁环境 (辐射、传导、静电、浪涌、脉冲群、工频磁场、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谐波等) 。⑶效率:时间特性, 资源利用, 效率依成性等。⑷安全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容错性、易恢复性、可靠依成性等。⑸易用性:易理解性、易操作性、易学性等。⑹兼容性:软件兼容性、硬件兼容性等。

2 网络/业务层

网络/业务层支撑感知层信息的传递、路由和控制, 为物联网人与物、物与物通信提供支撑.

2.1 网络/业务层组成

网络层部件:核心网络 (通信网/互联网/行业专网) 、物联网应用支撑管理平台

⑴物联网核心网络至少要提供网络连接能力, 用于支撑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核心网络可提供短消息、数据通道、语音通道等多种通路传送物联网信息。应支撑物联网信息的双向传递和控制, 提供必要的网络控制、互联互通、移动性管理等功能。物联网核心网络可以具有多种网络形态, 可以是现有公众网络, 如移动网、固定网、互联网, 也可以是各种政府和企业等专用网络。如2G/3G/4G移动接入、x DSL/FTTX有线接入、宽带无线接入等。⑵物联网应用支撑管理平台向物联网应用提供一些共性的能力和支撑, 并提供开放的接口, 使应用可以接入和使用网络资源和能力。应对物联网应用提供物联网终端/接入网关、网络及业务的能力和资源, 提供对物联网信息的统一采集、处理、存储等能力, 并支持对大信息量的存储和处理。

2.2 网络/业务层检测包括以下方面

⑴功能:机房环境、接入网络、汇聚网络、核心网络、数据备份、文件共享、权限控制、网络服务、数据分析与管理等。⑵性能:吞吐量、时延、丢包率、带宽、连通性、协议一致性、并发事物量、负载均衡、响应时间等。⑶效率:系统资源占用率, 输入输出效率, 能耗比等。⑷安全可靠性:物理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⑸兼容性:软件兼容性、硬件兼容性、平台兼容性、接口兼容性等。

3 应用层

⑴应用层包含各种具体物联网应用, 既有公众服务, 也有行业服务, 行业服务可以是面向公众的行业公众服务, 也可以是满足行业内部特定应用需求的行业专用服务。其中公众服务是面向公众普遍需求提供的基础服务, 如智能家居、移动支付等。行业专用服务通常是面向行业自身特有的需要, 面向行业内部提供的服务, 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境等;其中部分行业服务也可以面向公众提供, 如智能交通, 称为行业公众服务。⑵应用层检测包括以下方面。功能:软件评测、准确、可识别、可执行、可维护性、可扩展性、自动升级能力、文档需求等。效率:响应时间、资源占利用率等。安全可靠性:成熟性、易恢复性、数据保护、容错性、安全机制等。易用性:易理解性、报错提醒、输入输出界面和形式清晰、易学习等。兼容性:软件兼容性、硬件兼容性、数据格式兼容性、易安装性、对平台和系统加以验证和支持。文档:完备性、准确性、一致性、易理解性、易学性、可操作性。

4 工程初检测要求

在运行开通前, 进行初检, 用以检验主要系统和相关设备是否符合运转要求。初检应在系统调测后进行。

初验项目应至少包括下列项目。

⑴设备硬件检测:前端感知设备的检测、网络设备的检测、服务器设备的检测、存储设备的检测等。⑵终端管理功能测试:终端注册功能测试、终端注销功能测试、终端状态监测功能测试、终端故障管理功能测试、终端参数配置功能测试、终端远程控制功能测试、终端信息查询功能测试。⑶务处理功能测试:业务数据转发功能测试、业务路由寻址功能测试、协议适配功能测试、Qo S执行功能测试。

⑷接口管理功能测试。终端接入功能测试、应用接入功能测试、管理支撑接口功能测试、能力调用接口功能测试。⑸性能测试:系统支持终端连接数量性能测试、系统响应时间性能测试、系统路由转发时间性能测试。⑹安全及冗余测试。测试系统防病毒、防攻击的功能和性能、对于有冗余的设备功能模块测试系统能否实现主备自动倒换, 并正常提供业务、对于有冗余的系统节点, 测试系统能否实现节点间冗余保护机制的自动倒换, 并正常提供业务。对于网络中的主备链路, 测试系统能否实现主备自动倒换, 并正常提供业务。

5 试运转及竣工检测

⑴试运转期间的日常统计数据是竣工验收测试的主要依据;⑵验证主要指标和性能是否达到工程设计文件及技术规范书中的规定。

摘要:物联网应用涵盖了交通、电力、水利、环保、物流、农业、金融、智能家居等多个领域, 目前仍处在发展阶段, 未形成成熟的技术标准, 本标文从物联网的三个分层为切入点, 讲述物联网应用工程及检测要点。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工程,检测

参考文献

[1]ITU-T Y.2063-2012 Framework of web of things.

[2]ITU-T Y.2060-2012 Overview of internet of things.

[3]刘海涛.《物联网技术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环境绩效指标下一篇:科普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