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述

2024-06-20

陈述(共12篇)

陈述 篇1

上学的时候, 语文老师常指责同学们词汇量太少。于是大家绞尽脑汁想新词, 我还生造出过这么一句:“像一次高空跳伞, 身体飞速坠落, 而心还留在云端。 ”坦白地说, 我不太理解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越到后来, 越发现描绘最精准的句子早就存在, 而且大家都用滥了。

比如———整颗心沉了下去; 心花怒放; 耳边嗡嗡作响;脑海一片空白;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听不清楚自己在说什么; 突然觉得对面的人很陌生;胸口一痛;胸口像被锤子狠狠砸到; 这句话仿佛一把刀子扎进胸口; 腿一软;脚不受自己控制;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气得手直哆嗦;怒火腾地冒起, 烧得失去理智;后悔得直拍大腿;恨不得把他活劈了;呆若木鸡;整个世界都在旋转; 一桶冷水浇在头上……第一次感受到整颗心沉了下去, 当时觉得除此句之外, 别的无法描绘。

后来沉得多了, 已经可以分出“整颗心沉了下去”和“整个人沉了下去”的区别。

各种下沉: 在黏稠窒 (zhì) 息的沼泽中沉了下去:在无边黑暗中沉了下去;在不见底的深海中沉了下去;在冰冷的阳光中沉了下去;在流沙中沉了下去; 在脆弱的气泡中沉了下去……

接着发现, 描绘只能靠经历来解决。 很多情况的表达方式是一样的, 只有细微的差别, 没有经历过, 就无法陈述出不同。

( 选自 《 时代青年·悦读》)

陈述 篇2

今麦郎企业始终以“产业报国,造福社会”作为企业的崇高理念,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能够身、心、灵健康的产品和服务;追求利润之余,亦能回馈当地社会、员工和股东。使每位员工充满爱心地工作与生活,让消费者在享用今麦郎的产品及服务时,都能感受到这一份虔诚的爱心。

产品

在产品方面,今麦郎企业主要的经营范畴集中在食品及其上下游相关產业,针对不同区域市场,配合消费趋势变化,开发各种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组合。今麦郎要开发以消费者利益为导向的优质产品,让今麦郎的每一项产品都能达到国际一流的品质标准。今麦郎要以赚取合理利润为理念,提供合理的产品品价格,秉持“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态度经营。

合作者

以诚恳、信实态度参与竞争与合作,获得关系厂商信赖﹔不违背良心制造有害健康、偷工减料的产品,不以不实广告欺骗顾客;落实正派经营,让所有与今麦郎企业集团有接触者,都建立起对今麦郎品牌的绝对信任。

顾客

今麦郎企业也把经营的触角从满足消费者基本生存需求的食品制造,深入到消费者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来关照消费者身心灵的健康,成为不断提升消费者生活素质和生命价值的企业。今麦郎抱持只要顾客有需要就要服务到的服务心,建立共存共荣、稳健的经营伙伴关係,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赢得顾客喜爱。

员工

今麦郎宗旨:企业为员工的幸福而发展,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而奉献。

每个岗位的今麦郎人都自然流露出凡事正面、积极、肯定的态度;团队合作时,无论是上对下、下对上、或同事间,均能相互信任与尊重,真诚互动,在遭遇到工作的种种难关时,这股力量让全体脚踏实地、稳扎稳打地从容面对,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潜力与效益。

创业者以身作则,感化每位今麦郎人发自内心地以认真、负责、合群、守纪律、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终身学习和无私付出的正面人生观来迎接每一项工作的挑战。企业文化

“团结拼搏、超前突破、争创最佳、挑战自我”是今麦郎企业文化本质。今麦郎的企业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今麦郎人在勤劳朴实、脚踏实地之中,更有创新奋发、追求效率的时代精神,并形成了有自己特点和富有哲理与文化内涵的企业文化。

价值观

时代的陈述者 篇3

筹备多年的《独唱团》问世后,韩寒又推出了新的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这是韩寒酝酿已久的一个系列,也是国内首度实际尝试“公路小说”这一概念的第—本书。

书的封面类似于《独唱团》,简单平实,里面的文字排得很稀松。这本书,讲的是主角陆子野开着一辆1988年生产的越野车开在路上的故事,路上偶遇一名怀孕的妓女,之后两个人一起上路。一辆车,一男一女,相伴而行。途中两个人一直交谈,—直回忆,讲述着童年,讲述着理想,看似插科打诨的交谈,实际上折射出了这个冰冷残酷的现实世界。 整个故事的脉络很清晰,一切都发生在旅途中。1988缓缓向前驶去,记忆也徐徐地展开来。丁丁哥哥,10号,刘茵茵,包括1988的制造者,他们如同道路两旁的风景,一一进入读者的视野。

这本书抛弃了文字游戏,不再反讽挖苦,不再气焰嚣张,只是冷静得近乎冷酷地叙述。然而,看似客觀冰冷的叙述背后,却流露出一种无奈的情绪。

“我说,丁丁哥哥,你去做什么啊?

丁丁哥哥说,我去和他们谈谈。

我说,你和谁谈谈啊?

丁丁哥哥唇边露出微笑,急切地说,这个世界。

我说,“哇噢。”

“在我的回忆里,空缺了少年的时光,我的儿童,我的青年,都在时代前行的片段里度过,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各种各样的标语和口号标记着我的成长,什么流行我追什么,谁漂亮我追随谁,可少年的时候我在做什么?……世界之大能让你完全把自己洗没了……我上一个角色已经演完了,这是我接的新戏。”

就是这样简洁凝练的语言,没有什么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可依然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内心,让读者置身于作者所营造的或悲或喜的气氛中。那些现实,那些无奈,在你阅读的时候慢慢渗透进心里,不禁悲从中来。

这本小说就像是一面镜子,当我们看它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反观我们自己的生活。

浅析日语陈述副词 篇4

一、陈述副词的性质

陈述副词是副词的一种, 像状态副词、程度副词一样, 陈述副词也不能做主语, 是没有活用的独立词, 可以单独构成连用修饰语、修饰句子用言 (形容词、形容动词、动词) , 也可以修饰体言 (名词) 。下面分别就状态副词、程度副词及陈述副词各举一例, 试看三者的差异。 (为了便于解说, 本文例句的目标词汇的下方均被标注了下划线。 ) 如,

とうとう実験に成功した。 /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かなり疲れている。 /相当累。

ぜひ私にも行かせていただきたいのです。 /请务必允许我去。

以「とうとう」为代表的情态副词, 主要是对行为、动作在数量、时间、样态、方式等方面的状态进行说明;以「かなり」为代表的程度副词, 主要是对性质、程度的说明。这两类副词都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客观的呈现, 属于客观属性方面的描述。陈述副词的代表「ぜひ」, 表现的是说话人的某种语气, 是对主观态度的表达, 主要作用是传达请求、假定、反问等语气, 语法功能大于实际语义。另外, 陈述副词不仅可以修饰用言, 还可以修饰整个叙述部分, 约束用言的叙述形式。陈述副词与用言之间存在固定的呼应方式, 对后文有预设功能。如,

君のことをけっして忘れません。 /我是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けっして」要求并预设了后文是否定的谓语表达形式。

万一困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ら、遠慮せずに連絡してください。 /万一遇到了什么困难, 请不要客气地直接联系我。

「万一」要求并预设了后文是「たら」等表示假设的表达形式。

二、陈述副词的分类

陈述副词预设的语气是比较固定的, 与其后表达方式的呼应关系也比较固定。根据这些呼应规律, 可以将陈述副词分为以下八个种类。

1.与肯定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もっとも、必ず、もちろん、きっと」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它们通常与表示断定语气的表达形式相呼应。如,

富士山は日本でもっとも高い山です。 /富士山是日本最高的山。

寿司は中国人にもっとも人気がある日本料理の一つです。 /寿司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日本料理之一。

2.与否定、禁止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ちっとも、ろくに、ついに」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其后通常接续表示否定或禁止语气的表达形式。如,

君のことをけっして忘れません。 /我是绝对不会忘记你的。

このことを他の人に断じて言わないでください。 /这件事坚决不要告诉其他人。

3.与疑问或反诘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いかが、いかに、どれほど、はたして」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它们通常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内容相呼应, 表达说话人的怀疑、不理解、无措等语气。

いったいどうしたのだ。 /到底怎么了!

彼はなぜまだ帰ってこないのだろう。 /他怎么还没回来呢。

4.与假定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仮に、たとえ、いったん、もしかすると」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后续假设的内容, 与「たら、もしれません」等呼应使用, 传递假定的语气。如,

もし明日晴れたら、映画を見に行きましょう。 /如果明天天晴的话, 就去看电影吧。

万一困ったことがあったら、遠慮せずに連絡してください。 /万一遇到了什么困难, 请不要客气地直接联系我。

5.与请求或愿望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なにとぞ、どうか、なんとか、せめて」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其后一般接续「たい、てほしい、てください、ましょう」等表示请求或愿望的内容。如,

明後日ここでパーデイーをしますから、ぜひきてください。 /明天这里有晚会, 请您务必参加。

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します。 /请多多关照。

6.与比喻或样态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ちょうど、あたかも、いまにも、いかにも」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其后与比喻或样态相呼应, 表示前后两者非常接近。如,

あの女の子はまるで子供のような言葉づかいをします。 /那个女孩使用着和小孩子一样的措辞。

あの人がさも悲しいそうに前方を見ています。 /那个人似乎在悲伤地望着前方。

7.与推量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おおかた、さだめし、さぞ」等都属于此类副词, 它们通常与推量助动词呼应使用, 传递出推测的语气。如,

彼はたぶん来るだろう。 /他大概会来吧。

どうやら雨らしい。 /似乎要下雨。

8.与否定推量语气相呼应的陈述副词

此类陈述副词的后面通常接续否定的表达方式, 流露出某事发生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不会发生的语气。如,

よもやそんな重要なことを忘れはしまい。 /不至于把那么重要的事情忘记吧。

まさかそんなこともないだろう。 /没有那样的事吧。

陈述副词的主要作用是传递语气, 就这一点来说, 汉语语气副词与其极为相似, 语气副词也以传递语气为主要作用, 充当修饰谓语的状语。如,

明天大概会下雨吧。 /恐らく明日は雨でしょう。

这究竟如何是好。 /これはいったいどうしたらいいかしら。

“大概”与「恐らく」、“究竟”与「いったい」的作用及意义基本一样。

准确记忆陈述副词的呼应规律, 利用其预设功能, 是日语学习者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本文仅以陈述副词的预设功能及呼应规律为重点开展论述, 对从日中对比角度的探究少有涉及, 对此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 有待继续探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郭晓青.日语基础语法整理[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社, 2005.

[2]聂中华.日语语法精解[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

谈判开场陈述范文 篇5

b: no, i don’t think we have.

a: my name is chen sung-lim.

b: how do you do? my name is fred smith.

a: 我们以前没有见过吧?

b:我想没有。

a:我叫陈松林。

b:您好,我是弗雷德•史蜜斯。

(2)

a: here’s my name card.

b: and here’s mine.

a: it’s nice to finally meet you.

b: and i’m glad to meet you, too.

a: 这是我的名片。

b: 这是我的。

a: 很高兴终于与你见面了。

b: 我也很高兴见到你。

(3)

a: is that the office manager over there?

b: yes, it is,

a: i haven’t met him yet.

b: i’ll introduce him to you .

a:在那边的那位是经理吧?

b:是啊。

a:我还没见过他。

b:那么,我来介绍你认识。

(4)

a: do you have a calling card ?

b: yes , right here.

a: here’s one of mine.

b: thanks.

a:您有名片吗?

b:有的,就在这儿。

a:喏,这是我的。

b:谢谢。

(5)

a: will you introduce me to the new purchasing agent?

b: haven’t you met yet?

a: no, we haven’t.

b: i’ll be glad to do it.

a:请替我引介新来负责采购的人好吗?

b:你们还没见面吗?

a:嗯,没有。

b:我乐意为你们介绍。

(6)

a: i’ll call you next week.

b: do you know my number?

a: no, i don’t.

b: it’s right here on my card.

a:我下个星期会打电话给你。

b:你知道我的号码吗?

a:不知道。

b:就在我的名片上。

(7)

a: have we been introduced?

b: no, i don’t think we have been.

a: my name is wong.

b:我乐意为你们介绍。

(6)

a: i’ll call you next week.

b: do you know my number?

a: no, i don’t.

b: it’s right here on my card.

a:我下个星期会打电话给你。

b:你知道我的号码吗?

a:不知道。

b:就在我的名片上。

(7)

a: have we been introduced?

b: no, i don’t think we have been.

a: my name is wong.

(9)

a: i have a letter of introduction here.

b: your name, please?

a: it’s david chou.

b: oh, yes, mr. chou. we’ve been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a:我这儿有一封介绍信。

b:请问贵姓大名?

a:周大卫。

b:啊,周先生,我们一直在等着您来。

(10)

a: i’ll call you if you give me a name card.

b: i’m sorry, but i don’t have any with me now.

a: just tell me your number, in that case.

b: it’s 625-8023.

a:给我一张名片吧,我会打电话给你.。

b:真抱歉,我现在身上没带。

a:这样子,那就告诉我你的电话号码好了。

陈述:比平时紧张好几倍 篇6

身份:裁判组长

陈述档案

1994年5月 通过全国白牌裁判的考试

1997年10月 考取世界铜牌裁判

1998年—2006年担任澳洲网球公开赛的主裁判和司线员

1999年—2001年、2004年—2006年 担任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的主裁判和司线员

2002年1月 考取世界银牌裁判长

2004年、2005年 连续两年担任美国网球公开赛的主裁判和司线员

2006年 考取世界银牌裁判长组长

2006年7月 进入北京奥组委,

担任网球竞赛部主任

2008年11月 上海网球大师赛裁判组组长

12点从酒店出发,1点到球场开会,2点上场执法,每隔1小时休息一次,每分钟都要保持高度注意力。这一系列与时间有关的数字都是属于2008年上海大师杯裁判的。由于执法消耗了太多精力,下了场后他们都想尽办法放松,很少谈论与比赛相关的事情。

已经连续4年担任上海大师杯裁判组组长的陈述,对工作的辛苦深有体会。“大师杯上的球星们水平很高,接发球速度很快,很难判断落点,这除了要求裁判经验丰富,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场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备战状态,再加上每天十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裁判们确实很辛苦。”

今年大师杯最让陈述欣喜的就是现场绚丽的激光投影,裁判们站在现场就好像感觉自己就是明星。不过这也让裁判们很为难,室内的球场加上绚丽的激光效果,站在当中,感觉会比平时紧张好几倍。

作为裁判组组长,他对明年的裁判队伍也很期待,“2005年大师杯赛有8位外籍裁判和12位中国籍裁判,今年的20位裁判中,有14位中国籍裁判,中国裁判的数量逐年递增。而明年在上海的大师系列赛上,预选赛中可能会有中国籍主裁的身影。”

他说,要想成为大师杯裁判并不难,主要是看经验。“每年大师杯赛的裁判多以上海本地裁判为主,选拔过程中参考他们的执法经验和全年的表现,如果同时达标,就可以入选。”但是,如果说到自己成为裁判的过程,他说只能用“误打误撞”来形容。

“4岁时,练过几个月的网球,但以后并没有继续,再次拿起网球拍已经是1986年,当时考上北京联合大学,那时候参加了学校的网球队,可能是小时候有过几个月的接触,所以我上手比较快,1990年亚运会的时候,校队教练推荐我去做网球比赛的记录员,正是那次机会让我喜欢上了裁判的工作。”

虽然喜欢裁判的工作,但是为了生计,陈述还是选择在一家酒店当按摩师,“那时候酒店并没有对外营业,所以我当时每天就是参加培训,在那个阶段,我每天都处在英文的环境中,所以英文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后来经理觉得我比较机灵,又把我调到礼宾部。”

虽然人在酒店,但陈述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做裁判的念头,两年后,他从酒店辞职,准备参加白牌裁判的考试。良好的英文助他后来又考取了国际铜牌裁判和国际银牌裁判长。这样的资历让他得以参与到四大满贯的执法,说起一段执法澳网的往事,自信的他也会不好意思。

“1998年第一次执法澳网的比赛,那时候所有裁判员的交通食宿都是自己安排,因为如此庞大的队伍是很难安排集中住宿的。到了澳洲后,才发现我和两个印尼裁判订在了一起,但是房间只有两张床,服务员告诉我不能加床,只有多余的床垫,我也没多想,就打了地铺,一住就是9天。”

酒店的遭遇没让他太在意,接下来的执法却一直让他耿耿于怀。“预选赛的第一场我做了司线员,结果第二场比赛前1小时裁判长突然通知我做主裁判。初次执法国际比赛,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主裁判身旁有擦网感应器,我甚至没弄明白怎么用这些新玩意。比赛的第一个球偏偏赶上就是擦网球,当时十分恐慌,最后还是场上经验丰富的一位裁判帮我顺利完成第一个球的判断。”

全部比赛结束,陈述终于可以结束打地铺的日子,不过意想不到的事又发生了。“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我把包丢了,里面有执法证件和组委会刚发的执法酬劳,”陈述笑着说第一次执法澳网却成了“免费服务”澳网。

西方音乐历史的陈述方式 篇7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历史,音乐美学

一、两本西方音乐史书的对比陈述

当前,我国已出版的西方音乐史著作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翻译西方音乐学史家所撰写的,在世界上有相当影响的音乐史学名著,如朗格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格劳特的《西方音乐史》等;二是我国学者所著的专业性特别强的,为音乐院校音乐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所撰写的教材,如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等;三是为一般音乐爱好者所写的普及型的西方音乐史。[2]这些音乐史学著作适应不同读者学习西方音乐史的需要,为我国西方音乐史的学习、教学与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下面我将以于润洋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和田可文、陈永主编的《西方音乐史》两本书进行陈述性说明。

《西方音乐通史》的主编是于润洋教授,为西方音乐史的研究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编者以扎实的实证为基础,以深刻的理论总结为依据,显示了深厚的学术素养,内容十分丰富,对历史的认识和评价较为客观。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分七总编进行论述,分别是古代希腊和罗马音乐、中世纪音乐、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巴洛克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浪漫主义时期音乐、20世纪音乐。各个总编中又细分了好多章节。[1]该书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运用了详细的历史记载和丰富的谱例进行细致的论述和讲解,对音乐历史分期的界定、各种艺术形式和体裁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代表性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都作了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评述。

而田可文、陈永主编的《西方音乐史》,其定位为音乐艺术院校的公共课教材,同时可以作为音乐艺术院校音乐学专业的参考教材,也能为一般音乐爱好者自学、了解西方音乐史提供帮助。

这本音乐史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共分为十章,分别是古代音乐、中世纪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早期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兴起和繁荣、晚期浪漫主义音乐、印象主义音乐、20世纪的现代音乐。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教材的条理性与简明性互补,能够适应普通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或者其他高等院校的教师教授西方音乐史公共课的需要,也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西方音乐史的大纲和掌握考试要点。

这部著作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与不足:由于书中作者引用的文献史料和音乐考古的图像资料较少,更多呈现的是作者的叙述性文字 , 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来龙去脉的了解。

总体来说田可文、陈永主编的《西方音乐史》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系统性、逻辑性突出,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学习参考资料。而于润洋教授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运用了详细的历史记载和丰富的谱例进行细致的论述和讲解,专业性特别强,不仅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来说是一本不错的学习参考资料,而且对专门的音乐研究人员也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二、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综述

西方音乐史的研究与撰述是一门科学,它需要丰富细致的音乐史料、广阔深厚的理论视野和严谨客观科学的评价态度。纵观西方音乐史,独立思考、敢于创新、追求个性是西方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时代的音乐流派纷繁复杂,音乐风格上更是百花齐放。作曲家强调自己音乐理念的“创新”,都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无论是西方音乐的理论技术还是文化内涵都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带动和引导着其他国家的音乐发展与音乐走向。从古希腊时期音乐至今,神秘的西方音乐已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

三、西方音乐史的综合性体现

陈述 篇8

造成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原因很多, 笔者认为, 长期以来我国会计信息虚假陈述的成本远低于造假所带来的收益, 是驱使众多利益主体会计造假的最根本因素。因此, 必须加大司法介入和法律惩治力度, 提高会计造假成本。为治理会计信息虚假陈述, 可发挥作用的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等法律责任机制。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对虚假陈述责任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条款比较多, 也比较细致, 但对民事责任的规定则相当粗糙, 且操作性不强。而对投资者而言, 只有民事责任才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 才能直接弥补所遭受的损失, 这是行政、刑事责任无法取代的。由于立法对民事责任规范的操作性不强, 致使司法执行机关在处理涉及证券民事赔偿案件中采取消极低调态度, 对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案件暂不受理, 使广大投资者欲诉无门, 沉重打击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甚至引起股市混乱, 影响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因此, 有必要对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责任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开展民事赔偿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一、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性质

民事责任是民事主体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民事义务而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 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 违约责任是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而引起的, 以有效合同的存在为前提; (2) 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 仅发生于特定的当事人之间; (3) 根据合同自由原则, 违约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约定。侵权责任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 侵权责任是因违反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承担的法律后果; (2) 侵权责任具有强制性, 不允许当事人事先约定; (3) 侵权责任不仅是财产责任, 还有停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非财产责任形式。由于信息使用者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作出经济决策将有可能遭致财产损失, 而并不一定需要签订合同。如果只有与信息生产和报告者签有合同的使用者才有权起诉要求获赔, 而其他人无权索赔, 就排除了利益相关者的主张权利, 不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 因此不应将会计信息产品赔偿责任归于合同责任。相反, 将会计信息产品责任归于侵权责任将使企业管理层及相关责任人员面临较大的潜在诉讼风险, 从而增加会计信息造假的机会成本,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进而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信息质量。由此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赔偿责任应为侵权责任。

二、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归责并不意味着责任的成立, 而是为责任的成立寻找根据, 确定责任的归属。当前国际上民法中对会计信息产品侵权归责原则主要有三种:一是无过错原则, 只要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缺陷并给使用者造成了损害, 无论生产者在生产或报告过程中是否具有过错, 均应对信息使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鉴于我国目前尚未完全具备推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在现阶段暂不宜采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二是过错责任原则, 即会计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只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损害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受害人应对侵害人的过错负举证责任。由于会计职业的高度专业化, 会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以及侵权者拥有专业和信息上的相对优势, 要求受害者负举证责任过于苛刻, 因此, 该原则不适用于作为会计信息产品侵权的归责原则。三是过错推定原则, 是指信息使用者能证明其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信息生产和报告者行为所致, 而信息生产和报告者又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则应推定信息生产和报告者有过错, 并应负相应的民事责任。举证责任倒置是过错推定的主要特征, 过错推定通过举证责任倒置来实现。举证倒置一般包括两种情形:一种是情况推定过失原则, 指因某种事实存在引致损害发生时, 为减轻被害人对于被告举证之责任, 即推定行为人有过失, 将举证责任转由被告为之。另一种是违法视为过失原则, 指被告之行为违反相关法律, 就视为过失。该原则的根据是基于法律本身是合理的、科学的。目前我国医疗行业的民事侵权归责原则已采用过错推定原则, 由医疗单位负举证责任。会计职业同属于服务行业, 其职业的性质与医疗服务行业非常相似, 因此, 采用过错推定原则比较适合于会计信息产品的侵权归责原则。

三、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 指侵权行为人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的条件。关于侵权责任的构成, 法学界有三要件说和四要件说两种不同观点。三要件说主张在过错责任和过错推定责任中, 应以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过错行为为责任构成要件;四要件说认为侵权责任构成要件有加害行为、损害事实、加害行为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人的过错。由于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责任的特殊性, 笔者认为其构成要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损害事实、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缺陷、损害事实与会计信息质量缺陷存在因果关系。

一是损害事实。损害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事件使某人受侵权法保护的权利和利益遭受某种不利影响的一种实施状态, 包括财产损害、人身伤害和死亡、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以外的人格权遭受损害、精神损害等。损害事实是构成侵权责任的前提, 这是由侵权行为法的本质和功能决定的。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损害事实, 指证券市场会计信息使用者因会计信息虚假陈述而导致其错误的投资决策所造成的损失, 一般仅指财产损害, 不包括人身损害及精神损害。当然因为发生了因虚假会计信息直接导致受害者人身伤害的, 应考虑人身伤害损失。损害事实应当为侵害信息使用者合法利益的结果, 且应具有可补偿性, 即在数量上应达到一定程度, 损失的数目应当是确定的而不是臆测的结果, 但被告也不能因原告不能准确计算损害结果而否定损害事实, 因为损害行为是对权利和利益的侵害, 如不能准确计算, 则可依据社会一般观念和公平意识加以衡量。

二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是指会计信息存在误导使用者据此作出错误决策, 从而导致使用者财产损失的瑕疵。会计信息质量缺陷通常表现为会计信息失真和造假。由于会计不是一门很精确的学科, 在会计核算过程中, 会计处理方法具有可选择性, 而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将产生不同的核算结果;另一方面, 社会公众和法律界目前还缺乏对会计职业界的理性认识, 尚存在着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作为法律依据的权威性的怀疑。正是由于会计学科本身的局限性及外界对会计信息产品质量认定与会计界存在的分歧, 导致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激烈争论。但从我国会计理论建设和会计实务出发, 为了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实施民事赔偿责任, 笔者认为目前判定会计信息质量缺陷的标准主要应包括: (1) 违反现有的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制度; (2) 会计报表所载信息作了不恰当的、误导的、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陈述, 或对可能危及会计报表的正确使用、误导使用者的事项作出不明确的警示和重点说明; (3) 不能按规定及时报告会计信息; (4) 其他欺诈信息用户的行为, 如在正式报表中不提及重要事项, 而采用事后更正或补充通知、临时通知的形式延期告知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法制的进步, 上述标准应适时加以修订。

三是会计信息质量缺陷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诉讼中, 一般原告需要证明其损害事实与被告违法行为 (提供具有质量缺陷的会计信息) 之间有因果关系。但由于会计信息失真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 绝大多数投资者难以证明信息失真行为与其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从而非常不利于治理会计信息虚假陈述并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了鼓励投资者将虚假陈述者诉诸法院, 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司法实践中应采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在该原则下, 投资者不应承担过于严格的举证责任, 只要投资人对虚假陈述产生合理的信赖, 并因此遭受损害, 即应推定因果关系存在。

四、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主体

按照侵权行为的一般理论, 只有信息披露义务人即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违反了信息披露的法定义务造成投资者的损失, 才成为民事赔偿责任的主体, 承担赔偿责任。但证券市场并不单纯的表现为投资者与证券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之间的关系。参与证券市场的主体除了投资者、证券发行人、证券承销机构外, 还有发起人、上市推荐人、各类专业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咨询机构、证券监管机构以及相关人员等, 且相互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 都与信息披露存在着关联。特别是一些中介机构基于其在社会上形成的公正形象, 为投资者所依赖, 其在信息披露中所为的行为对投资者的决策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应对信息披露承担担保义务, 保证披露信息的真实、准确、公平、及时、合法。否则, 也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样, 作为信息披露侵权民事赔偿责任主体的就不仅是证券发行人及证券承销机构。从各国法律的规定来看, 尽管证券发行程序和参与人不尽相同, 但承担法律责任的主体都表现出了多样性, 归纳起来包括四类: (1) 发行人及公司发起人; (2) 发行公司重要职员, 包括董事、监查人、经理及其在文件中签章的其他职员; (3) 会计师、律师、工程师、评估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等提供中介服务的人员; (4) 承销商。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障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来看, 对违反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的认定应以与信息披露具有关联性为标准, 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五、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的诉讼形式

侵权法上的诉讼形式, 从诉讼当事人的角度可分为单独诉讼和共同诉讼。由于证券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往往针对不特定的众多投资人, 根据目前市场的实际情况, 权益受到侵害的投资人少则几百人, 多则几十万人;证券违法行为特别是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行为主体往往也不是单数。因此, 证券市场侵权行为引起的诉讼更适合共同诉讼。随着群体性侵权纠纷的出现, 原有的共同诉讼模式不再适合群体纠纷的解决, 专门为解决群体性纠纷的群体诉讼模式应运而生。群体性诉讼是由共同诉讼并结合诉讼担当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诉讼形态, 是指当事人一方或者双方人数众多, 由该群体中的一人或数人代表群体起诉或应诉, 法院所做判决对该群体中所有成员均有约束力的诉讼。现代型诉讼, 如消费者诉讼、环境侵权诉讼、社会福利诉讼等都适合通过群体诉讼解决。一般而言, 群体诉讼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美国的集团诉讼、日本的选定当事人诉讼、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团体诉讼以及我国的代表人诉讼。而团体诉讼是我国现阶段在会计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领域可行的诉讼模式。首先, 我国目前建立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 具备了提起团体诉讼的组织因素, 使团体诉讼在我国的适用具有了可能性。其次, 从诉讼成本来说, 受害的投资者对团体诉讼基本上没有成本付出。团体诉讼具有公益诉讼的性质,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作为保护投资者的公益性组织不会向其代表的投资者索取报酬, 更不能将索赔所得据为己有。因此, 团体诉讼胜诉所得赔偿金全部归受害的投资者所有。从保护投资者的角度来讲, 这是美国的集团诉讼望尘莫及的。再次, 无论是美国的集团诉讼还是我国的代表人诉讼, 都需要法官来决定原告的资格, 耗时费力;团体诉讼提起人由法律明确规定, 相对比较容易确定, 利于诉讼的顺利提起和展开, 同时也适合目前我国法官素质普遍较低, 经验不足的现状。最后, 在判决的扩张力上, 团体诉讼与集团诉讼一样, 可以及于所有受害的投资者。

因此, 我国应引入团体诉讼, 在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会下设立投资者服务与保护中心, 由证券法明确规定可代表投资者提起诉讼。这样, 可大大降低受害者诉讼成本, 充分利用我国有限的司法资源, 有效遏制会计信息造假, 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尧明:《上市公司财务预测信息虚假陈述民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 《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2]蒋尧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产品民事赔偿责任研究》, 《会计研究》2003年第4期。

[3]刘春彦:《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责任研究》, 《政法论丛》2005年第4期。

[4]王小波:《论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8月。

[5]翁晓键:《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责任之比较研究》,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1月。

陈述 篇9

隐喻最早是作为一种修辞格存在的, 其研究也大抵局限在语言学领域。最早对隐喻做出系统论述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在《诗学》中对隐喻做出了定义:“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构成, 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 或从属到属, 或根据类推[1]。其后的两千多年, 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的热点话题, 其研究领域也从语言学领域扩展到艺术、神话学、民俗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诸多人文科学领域, 愈发散发出迷人的魅力。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入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隐喻日益被视为解释和理解诸领域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途径。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过, 语言拥有着两种权力———“逻辑的权力”和“隐喻的权力”。在理性主义盛行的今天, 逻辑的权力无疑执掌着语言王国的霸权, 隐喻的语言被驱逐出科学王国。语言, 人类的家园, “居住着我们的躯体, 却安顿不下我们的灵魂。语言演变成了有效表达物质力量的符号, 却不再是具有精神力量的诱人殿堂。”[2]然而, 隐喻本身独特的人文文化魅力无疑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经验域, 它能使我们从既定世界进入可能世界, 是对于真实的一种想象性的把握。隐喻深切地植根于人类的语言、文化、认知、行为之中, 它关乎人们对实在的把握, 关乎人们精神世界的直接表达, 并与特定文化的独特意义紧密相连。解读隐喻的过程, 同时也是解读特定社会、文化、人类内心世界的过程, 它抛掉冷冰冰的精确的“科学语言”, 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和不可穷尽性的意义的世界。

二、儿童隐喻性陈述举隅与分析

儿童是什么?这似乎是有着众多答案却又无解的问题。众所周知, “儿童”的概念是近代社会的产物, 但儿童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当我们谈论儿童的时候, 我们同时也是在关注过去的记忆、当下的图景以及对未来的期望。”[3]儿童, 从来不是超越时间和地点的静止的抽象物, 儿童一定是处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 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与可能性。儿童之于成人, 似乎一直是一个有待探究的奥秘, 是一个不可穷尽的意义世界, 隐喻则是建立在对于某一事物深刻的洞察以及创造性的把握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探讨独特的意义世界有着独到之处。笔者在这里试图借助隐喻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一问题。关于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儿童也日益成为一个概念化的原型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话语体系中。本文拟对当下的儿童隐喻性陈述作初步的剖析, 以挖掘背后的深刻意蕴, 也许能为“儿童是什么”给出一份别样的答案。

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可谓多如牛毛,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儿童隐喻。限于篇幅, 本文不打算从历时态的角度追踪儿童隐喻的变迁, 而把视角锁定在当下人们日常的话语体系中 (即便如此, 人们日常话语体系中的儿童隐喻也并不全是当下发生的, 很大一部分是原有文化历史与当下时代相互交织的产物) , 以下的儿童隐喻性陈述的分析并不能涵盖所有。在当下人们日常的话语体系中, 儿童隐喻性陈述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把握。

(一) 时间维度———指向未来

从时间的维度来分析儿童的隐喻性陈述, 不难发现, 很多的儿童隐喻不是面向当下的儿童, 而是指向遥远的未来。儿童是属于未来的, “儿童是新世纪的主人”、“儿童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世界的未来”、“未来的接班人”、“父母的希望”。从18世纪卢梭“发现”了儿童, 提出要把儿童当做儿童, 尊重儿童期的独特价值以来, 人们对于儿童的观念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然而, 在我国当下的社会语境中, 儿童基本上还是“祖国的未来”, “家庭的希望”, 而不是当下的儿童本身。儿童期更多的被看做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的时期, 成人似乎成了“远视眼”, 儿童的当下生活与体验被遥远未来的灿烂光芒所掩盖。

儿童的未来是什么?是理性的成人、是合格的公民、是有为的建设者。指向未来的儿童隐喻, 其本质是指向理性的成人社会, 儿童是未成熟的、有待发展的, 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成为一名理性的成人, 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角色。一方面, 理性的成人社会凌驾于儿童之上, 似乎整个儿童期的任务就在于未来的某一时刻加入成人社会;另一方面, 当下的儿童则被成人社会拒之门外, 成人与儿童的界限似乎只有在未来的某一刻被突破, 儿童期的全部意义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好地实现这一突破。殊不知, “儿童不仅是将来的接班人, 也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和享用者, 更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参与者。”[4]儿童当下的生活本身就是光辉灿烂的、不可重现的生活。阿里耶斯在《儿童的世纪》中写道儿童具有区别于成人的特殊本质, 儿童的生活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儿童不是成人的附属品, 不要把孩子的今天卖给虚无缥缈的明天。珍视孩子的当下生活, 重视孩子的当下体验, 这并不是摒弃未来, 正如杜威所言“随着现在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未来, 未来也就被照顾到了”。[5]

(二) 实在维度

1. 以植物隐喻儿童

以植物隐喻儿童由来已久, 儿童是小树、幼苗、种子, 是祖国的花朵。植物隐喻从某一层面揭示了儿童自身的特点。儿童如植物, 有自己发展的胚胎和自然生长的可能性, 同时儿童也具有差异性, 所谓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一粒黄豆种子是不可能长出西瓜的。植物隐喻凸显了儿童的个体价值。

另一方面, 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以及浇灌培育等外部环境与策略的支持。儿童是小树, 小树长出了枝枝叉叉就要修剪, 否则就成不了材。成材的标准是什么?成材的标准又是谁制定的?小树的成材标准无疑是人类社会制定的, 其标准是成为一棵参天大树, 或固土固沙, 绿化环境, 或成为优质木材, 服务于人们的日常需要。儿童的成材标准则是家庭、国家、社会制定的, 儿童的成材则意味着弃绝自身的未成熟性, 成为家庭生命的延续者、国家的合格公民、社会文化的承载者。植物隐喻在凸显儿童的个体价值的同时, 也彰显出儿童的社会价值。

2. 以动物隐喻儿童

儿童是小猫小狗是叽叽喳喳的小麻雀, 以动物隐喻儿童也并不鲜见。有学者提出猫狗论的隐喻, “猫狗论的儿童观一方面认为儿童具有积极能动性, 儿童在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方面都不同于成人, 儿童有自己的世界, 有自己的语言,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儿童的生活是游戏性的;另一方面又将儿童看成是成人的‘私有财产’。”[6]“把儿童比作小猫小狗, 这是由于成人, 尤其是父母自我中心主义的反映, 在他们看来, 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 归父母所有, 父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 控制儿童的生活, 决定儿童要做的一切事情。”[6]如果说动物隐喻与植物隐喻有什么区别的话, 动物隐喻更加强调成人对于儿童的主宰, 体现了儿童的附属地位, 消解了儿童独立存在的个体价值。

3. 以物体隐喻儿童

(1) 儿童是可塑造可填充之物

儿童是一块尚待雕琢的璞玉, 有待涂画的白纸, 需要进行加工的元件, 儿童是海绵、知识袋、美德袋, 所有这些儿童的隐喻性陈述表明儿童是可塑造可填充之物。这些隐喻无疑是成人从理所当然的理性社会的视角出发, 认为儿童是发展未完善的成人, 需要塑造、教育、规训, 以加入成人的理性社会, 否认儿童是有着自身价值、独立地位的社会属类。“社会化, 比如正式教育, 从高度的政治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暴力而又痛苦的过程, 所有的人被限制成为某一属类而不是其他”[8]。个体差异、多样化的自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处逃遁, 儿童不断弃绝标志自身差异的独特性, 各具特点、丰富多样的儿童不见了, 最终成为米德意义上众多的客我之一。

(2) 儿童是可保值可增值之物

儿童是家族的根, 是香火, 是暴利无限的“原始股”, 是永远的“绩优股”, 儿童是“摇钱树苗”。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 儿童被看做潜在的社会资本, 家庭、国家、社会是投资者, 根据投资的多少, 会有不同的收益。对于家庭来说, 这收益可能是家族生命的延续, 是家庭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 这收益可能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投资于儿童, 就是投资于未来。“被称为后备力量的儿童, 从来都是一只‘绩优股’, 他们能保证社会永远套利‘增值’。也正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下跌’的情况, 才有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和与众不同。”[9]“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在解释儿童概念时经常做的便是利用多种方式把儿童的个体价值转换成社会价值。”[10]在这里, 儿童的个体价值显然被置换成社会价值, 具体而言, 是经济价值, 最重要的, 不是儿童自己的经济价值, 而是儿童对于家庭、国家、社会的经济价值。

4. 以其他社会角色来隐喻儿童

儿童是“成人之父”、“大师”、“艺术家”、“哲学家”、“天生的表演家”、“最大的福音家”, 这类隐喻带有儿童崇拜的色彩, 认为儿童有美好的天性与潜在的创造力, 在某种程度上比成人更接近“大师”、“艺术家”的境界。然而仔细分析这些隐喻, 不难发现, 无论是大师、艺术家、哲学家还是舞蹈家或者其他, 他们全是成人理性社会的精英人物。以成人的精英人物来类比儿童, 表面看来此类隐喻是从尊崇儿童天性出发, 实际上仍然是以成人的视角来解读儿童、期待儿童。

三、儿童隐喻性陈述的反思

儿童是天使?儿童是恶魔?两种如此矛盾的特质又如此地统一在儿童身上。关于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色彩。

(一) 褒义隐喻

儿童是天使、精灵;儿童是太阳, 是永恒的春天;儿童是小皇帝, 小公主;儿童是天生的诗, 儿童是难解的谜;儿童是成人仰视的世界。有关儿童美好形象的隐喻不胜枚举, 儿童似乎一直也是抒情的对象。Chris Jenks把人们对于儿童的这类建构称为“高尚的儿童” (the apollonian child) 。儿童是纯洁天真的, 他们善良的天性被人们珍视为人类的本性。这些隐喻背后包裹着成人对于儿童的关爱、呵护与向往。

(二) 贬义隐喻

儿童是恶魔, 是“永远还不完债的小债主、寄生虫, 攀比与暴力者, 身缠百病的病原体、原罪源, 小冤家、小敌人。”[11]综观这些儿童的贬义隐喻性表述, 无一不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 当儿童威胁到成人的利益, 给成人的生活带来麻烦、不便时, 儿童就被认为是讨债的债主, 是甩不掉的负担。儿童由于自身的弱小, 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成人, 需要成人的支持。而这种依赖很多时候被看成是累赘和负担, 儿童也就成了成人社会的非法闯入者, 成人生活的骚扰者。

通过分析, 不难发现, 儿童的隐喻性陈述是褒义隐喻与贬义隐喻并存的。儿童的隐喻性陈述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冲突?儿童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回答这个问题, 一方面要考虑到儿童自身的特点, 儿童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儿童的未成熟性、可发展性, 至于如何看待儿童的未成熟性与可发展性, 这实际上就关涉到了人们的儿童观。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实际上反映了人们的儿童观, 是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对于儿童的一种社会建构。儿童的隐喻性陈述虽然是对于儿童的解释与赋义, 但却不是儿童构造的, 而是由成人构造的。在成人本位的社会中, 儿童的隐喻性陈述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成人社会的烙印。儿童是天使抑或恶魔, 表面看来是相互矛盾的, 实则是成人从自身的视角与需要出发, 对儿童做出的赋义。当儿童影响到成人的利益时, 成人把儿童的未成熟性更多的看做累赘或负担, 这时的儿童就成为了“恶魔”或者“小冤家”。成人把儿童看做“天使”“初生的太阳”“祖国的花朵”, 这些“高尚儿童”形象的建立同样也是基于成人社会的现实需要, 或者是复杂的成人社会使得成人向往儿童单纯的世界, 或者是失落的现实使得成人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儿童。

如果说儿童观影响到儿童的隐喻性陈述, 那么影响儿童观的则是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随着文化价值观, 社会经济状况, 政治目的的变迁, 人们的儿童观也在不断地再建构中。特定的儿童隐喻性陈述实际上反映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儿童是家族的根, 是香火”, 这一隐喻根植于传统的封建社会, 这里的儿童专指男孩。传统封建社会重视宗族的传承, 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 该观念慢慢淡化, 但并没有全然消失, 现代社会中到处可见它的尾巴。“儿童是暴利无限的‘原始股’, 是永远的‘绩优股’”, 这一隐喻同样反应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无疑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儿童被看做潜在的社会资本, 对儿童进行投资, 即所谓智力投资, 收益大, 回报高。无论把儿童隐喻成香火还是绩优股, 都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

四、小结

儿童的隐喻性陈述实际上是一种常以儿童形象来打造但往往充斥着成人权力意向的语言游戏。它基本上是从成人的视角出发来看待儿童, 深刻地揭示出成人-儿童不平等的权力关系, 深深地打上了特定社会文化背景的烙印。

浅议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 篇10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也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它有着自己的目标, 即整个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的目标, 对学生来说是学的目标。目前, 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着一些误区, 提出来与大家商榷。

1. 指向教师还是指向学生混为一谈

目标应是课堂结束时学生心智行为与技能行为的变化, 不是教师的变化。如某课目标: (1) 了解作者, 认识作者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2) 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字词及名句。 (3) 熟读课文, 感受作者对青年学生的谆谆教诲。这些目标, 既从学生的角度来表述, 如“了解”“体会”, 又从教师的角度来表述, 如“感受”等, 是不妥的。

2. 教学目标的陈述笼统模糊, 不能体现可操作性与可检测性

首先, 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对教学任务完成情况的监控。“感受”“感知”“了解”“理解”“领会”“体会”等词, 不具有可操作性与可监控性。其次, 模糊笼统的教学目标不利于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如, “熟读课文, 感受作者对青年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品味小说的语言,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反复诵读, 鉴赏诗歌清新明丽, 节奏欢快的诗歌语言”等。其中“体会”“品味”“领会”“鉴赏”“感受”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学生有没有达到这些目标?师生对这些问题都心中无数, 哪里谈得上精确测量, 更谈不上效度和信度了。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与陈述方式

1.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首先,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整体效应出发, 注意纵横联系。任何课时目标都应成为一系列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确定教学目标, 都必须从整个教学目标体系出发, 在明确课程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的基础上设计课时目标, 使目标之间相互配合, 产生整体效应。其次,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应个别差异, 具有一定的梯度。我认为每课都要设置三个梯度的目标:基础目标, 提高目标, 体验目标。这就不会使学生产生饥饱不均的后果。

2. 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马杰指出:写得好的目标应该具有三个要素:一要说明通过教学后, 学生能够做什么;二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三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陈述教学目标, 要注意行为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用“使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来表述, 是不符合教学目标陈述要求的。

第一, 教学目标应分类分层表述。每篇课文都包含着多个层次和要素。从语文素养看, 包括字词句篇、听说读写、思想情感、方法技巧等多方面的素养;从层次方面看, 各类素养都不在同一层面中, 而是有高低之分的, 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树”。下面的一则教学目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醉翁亭记》教学目标:1.看注释后能解释文中的几个难词 (环、辄、瞑、觥、筹) 。2.反复阅读课文后, 能结合自己的感受说出“而”“也”的作用。3.独立找出主旨句。4.学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喜欢本文语言的理由 (至少两条) 。5.能运用文中出现的成语造句。其中, 1, 2, 3项是认知领域, 4是情感领域, 5是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三项目标层次清晰, 且不重复, 重点明确。

第二,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行为和心理的变化。语文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行为和心理变化的预期。如“读课文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句表述中的“说出”“感受”就是学生学完课文后应有的表现和应达到的程度。

第三, 语文教学目标的措辞必须具体明确。马杰在《准备教学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行为目标, 指的是用可观察, 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表述教学目标。使用“认识”“领会”“把握”等抽象笼统的动词, 是导致语文教学目标陈述不明确具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说出”“指出”“写出”“找出”“解释”“复述”“读准”“默写”“背诵”等行为动词, 对学习结果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可操作性强, 便于观测、测量, 应该在教学目标的陈述中多加使用。

第四,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即明确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行为动词是可观察、可测量的。

第五, 语文教学目标是全体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目标。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学目标是基本目标, 包括字 (写、读、解) , 词 (解、用) , 句 (解、仿、改) , 段 (述大意、写作用、分层次、读背默) , 篇 (述作家作品、写结构与中心、背读默等) 。这是学生学习的底线, 是无须通过特殊方式都能达到的。

总之, 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内在能力或情感的变化, 所陈述的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 而不是教师, 其行为动词应该是明确具体的, 而不应该是模糊抽象的;应该用可观测、可测量的词语来陈述;应该规定都能达到要求的标准。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那么好的教学目标就是这样的开端。

摘要:目前, 教学目标的设置存在着指向不明、笼统模糊、缺乏梯度等误区。本文试图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与陈述方式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学目标要分层表述, 要能反映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 要措辞明确具体, 要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 要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教学目标,设置误区,设计原则,目标陈述

参考文献

[1]王德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大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二版

[2]柳夕浪著:《课堂教学临床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二版

[3]任志鸿主编:《初中新课程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5年5月第四版

[4]葛庆文、汤知慧:《精编教材全解.语文》.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哈佛商学院经典申请陈述(5) 篇11

Discuss an ethical dilemma that you experienced firsthand. How did you manage and resolve the situation.

描述你亲身经历的一次道德伦理上进退两难的遭遇。你是如何掌控局面和解决这个难题的?

这个问题让你有机会展示你在价值观和责任义务发生冲突时做出艰难抉择的能力。你的文章应该表明你对生活中那些没有绝对正确已否的“灰色地带”的看法,你是如何处理那些道德难题的?你的指导原则是什么?

道德困境出现的背景和形式可能会多种多样。有些可能很简单,到底是讲真话还是说谎话,有些可能表现为个人价值观和社会准则之间的冲突;这些困境可能出现在工作场合,对人们的职业生涯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可能出现在关系岌岌可危的家庭责任与义务的纷争中。然而,不管发生在什么背景中,它们都是大问题,对于我们都是考验。

一篇成功的陈述不仅仅是讲述一段趣闻逸事,还必须讲清楚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特定的局面变得进退两难,让你的抉择如此的艰难。为什么对你而言这是一个考验?一定要解释清楚你的思想变化过程以及你个人的道德准则和信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叙述要诚实和富有个性,不需要遮遮掩掩的。陈述的关键是和别人分享一些关于你自己的根本东西。如果不敞开心扉,你是很难把这篇文章写成功的。

优秀范文(中英对照)

Is it ever appropriate to say "no" to your mother when she needs financial assistance? While I was growing up, this was not a concept I could ever fathom (v. 彻底了解). My mother is a hardworking woman. No job has ever been beneath her when it came to supporting the family whether it was loading luggage on airplanes or lifting packages at a shipping company. My mother was the infallible beacon of hard work, my superstar in a single parent household. Unfortunately, certain situations over the past three years have created an ethical dilemma in our relationship.

My love for my mother compelled me to eagerly enter the workforce in order to support her with supplemental income. However, her financial situation has deteriorated (v. 恶化) significantly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due to efforts to make up for shortfalls (n.不足) in her income by gambling at casinos. Her reliance on legal gambling has developed into borderline addiction. Due to inopportune losses, she has often turned to me for assistance in paying her rent and utility bills.

I tried to be supportive and encouraging by assisting her with creating a budget and getting her in touch with financial counselors. The situation has been emotionally difficult for me, as her requests for money have increased, While I consider myself to be financially responsible and disciplined, it is difficult for me to continue feeling comfortable supporting her behavior through passive measures. 1 often fear that my assistance may be more detrimental (adj. 有害的) than helpful. As a resolution, I recently tried declining her continued requests for financial assistance, Of course, I cannot make such a decision without fierce internal conflict and in the end, I simply felt guilty for saying "no."

I have given her the money that she needed on every occasion. I do so because I realize that everything that I have attained in my career is in large part due to her unconditional love and support.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 I would not hesitate to support her financially, but this situation is troubling because I am also the source of the family's long-term financial stability. Realistically, I must think in terms of my own future, as I have no one to turn to in case of a financial emergency of my own. While 1 have yet to discover a final resolution to this ongoing dilemma, what I have found is that while in some situations, I should say "no" to my mother, I have a moral obligation to provide her with a supportive network, just as she did for me when I was a child.

在你母亲需要你经济上资助的时候,你对她说“不”到底是否合适?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这个概念是我根本不可能真正明白的。我的母亲是一个辛苦劳作的女人。只要是为了养家糊口,再低下的活她都干——不管这个工作是给飞机上装行李,还是在航运公司搬运包裹。在我们这个单亲家庭中,母亲是一个挑不出什么毛病的勤劳工作的“模范”,是我的超级偶像。不幸的是,在过去三年里,某些特殊情况在我们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道德困境。

对母亲的爱迫使我急于参加工作,用额外的收入来帮助她。但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母亲试图通过在赌场赌博的方式来弥补她收入的不足,她的经济状况由此严重恶化。她对合法赌博的依赖已经近乎上瘾。由于蒙受这种雪上加霜的损失,她不得不经常请我帮她交租金和付水电等帐单。

我帮助她制定预算,我也带她去找理财顾问,以此来援助她并且鼓励她。但是当她索要钱的要求越来越频繁的时候,这让我在感情上变得很难接受。由于我认为自己在钱的问题上是一个负责和有自律的人,所以如果通过消极方式去支持母亲,这对我而言是很难坦然接受的。我时常担心我的帮助会适得其反,弊大于利。我下定决心,最近设法拒绝母亲连续不断的经济资助请求。当然,我做出这样一个决定是经过很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最后,我对母亲说出“不”字的时候简直让我深感内疚。

以往只要她需要钱,我总是会给她。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今天在事业上取得的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她无私的爱和支持。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会毫不犹豫地从经济上资助她,但是现在这种状况却让我感到左右为难,因为我也是家里经济长期稳定的一个根源。从实际角度看,我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考虑,因为一旦急需用钱的话,我是没有人可以求助的。我还没有找到最终的方法来摆脱这个尚未解决的困境——我已经找到的答案是,在有些情况下,我应该对母亲说“不”,同时我在道德上有义务为她提供一个帮助她的网络——她在我小时候就是那样帮助我的。

评析

这篇文章的作者对我们讲述的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难题。然而,如果仅仅把这个问题陈述出来,这篇文章还不足以富有深意。这篇文章的力度来源于作者作出最终决定的详细描述。作者列举了帮助母亲提高理财能力的种种失败的尝试,清晰地阐明了作者是多么不愿意采取这一极端措施,这其间的复杂感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论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及表现 篇12

1证券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信息披露分为证券发行时的初始信息披露和证券交易过程中的持续信息披露。所谓证券信息的初始披露义务, 是指证券首次公开发行时对发行人、拟发行的证券以及与发行证券有关的信息进行披露。证券持续信息披露是指证券上市交易过程中发行人、上市公司对证券上市交易及与证券交易有关的信息要进行持续的披露。发起人是证券初始信息披露的主体, 披露的证券信息是否真实, 不仅直接影响认股人的投资决策, 而且也是后续的证券交易过程中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主要包括报请核准和公开发行两个阶段, 发起人分别要向证券发行审批、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公众披露法定内容的证券信息。

1.1证券发行审批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发行审批阶段, 发起人要向证券发行的监管机构报送包含法定内容的审批申请文件。根据《证券法》第12条, 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应当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募股申请书和下列文件: (1) 公司章程 ; (2) 发起人协议; (3) 发起人姓名或者名称,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出资种类及验资证明; (4) 招股说明书; (5) 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 (6) 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依照本法规定聘请保荐人的, 还应当报送保荐人出具的发行保荐书。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设立公司必须报经批准的, 还应当提交相应的批准文件。文件应当按照《条例》第13条规定向批准机关报送:“申请公开发行股票, 应当向地方政府或者中央企业主管部门报送下列文件: (1) 申请报告; (2) 发起人会议或者股东大会同意公开发行股票的决议; (3) 批准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文件; (4)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执照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筹建登记证明; (5) 公司章程或者公司章程草案; (6) 招股说明书; (7) 资金运用的可行性报告, 需要国家提供资金或者其他条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还应当提供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固定资产投资立项的批准文件; (8) 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公司近三年或者成立以来的财务报告和由二名以上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审计报告; (9) 经二名以上律师及其所在事务所就有关事项签字、盖章的法律意见书; (10) 经二名以上专业评估人员及其所在机构签字、盖章的资产评估报告, 经二名以上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在事务所签字、盖章的验资报告, 涉及国有资产的, 还应当提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具的确认文件; (11) 股票发行承销方案和承销协议; (12) 地方政府或者中央企业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其他文件。”这些文件是证券发行监管机构判断申请主体是否符合发行条件的主要依据, 发起人必须按照法定要求将包含有关信息的申请文件报送审批。

1.2证券公开发行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

公开发行证券的申请文件被审批通过后, 进入到证券公开发行阶段, 发起人要向公众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履行法定的证券信息披露义务。

首先, 《证券法》第25条规定:“证券发行申请经核准, 发行人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在证券公开发行前, 公告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并将该文件置备于指定场所供公众查阅。”因此, 发起人应当按照法定的时间、方式向公众披露拟发行证券的相关信息。由于证券信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 所以正确的信息披露必须严格地按照法定的时间进行, 否则也构成虚假陈述。《条例》第19条规定“在获准公开发行股票后, 发行人应当在承销期开始前二个至五个工作日期间公布招股说明书。发行人应当向认购人提供招股说明书。”

其次, 发起人应当按照法定的内容向公众披露拟发行证券的相关信息。招股说明书是发起人向公众公开的主要的股票募集文件, 是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主要载体, 根据《公司法》第87条, 招股说明书必须包括以下法定内容:“招股说明书应当附有发起人制订的公司章程, 并载明下列事项: (1) 发起人认购的股份数; (2) 每股的票面金额和发行价格; (3) 无记名股票的发行总数; (4) 募集资金的用途; (5) 认股人的权利和义务; (6) 本次募股的起止期限及逾期未募足时认股人可以撤回所认股份的说明。”

1.3预披露制度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外, 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还新增了预披露制度, 以加强对发起人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证券法》第21条规定“发行人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在提交申请文件后, 应当按照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预先披露有关申请文件。”即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 在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报送有关申请文件并在其受理后, 就要将有关申请文件向社会公众披露, 而不再等到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对发行文件审核完毕, 做出核准发行的决定后再进行披露。这一规定不仅将发起人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时间提前, 而且扩大了向公众披露证券信息的范围, 实际上将发起人报送审批的全部文件都纳入了向公众披露的范围。这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充分更及时地了解证券的相关信息, 并在此基础之上做出理性的投资决定。

2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

证券市场虚假陈述, 也称不实陈述, 泛指证券发行和交易过程中不正确或不正当披露信息和陈述事实的行为。根据上述法条规定, 发起人必须按照法定的时间、方式披露证券信息, 否则即构成不正当披露。这是对发起人信息披露义务的形式上的要求。除此以外, 还必须对证券信息作真实披露。《证券法》第20条规定: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报送的证券发行申请文件,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证券法》第63条规定, 依法披露的信息,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否则即构成虚假陈述。所谓真实, 是指披露的信息内容必须反映实际情况, 不得有虚假记载。证券法所要求的真实性, 是一种法律上的真实性, 在实践中可从客观性、一致性、规范性三个方面来判断。客观性是指公开信息的内容必须具有客观性, 其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实际发生的, 而不是为了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虚假编造的;一致性, 是指信息必须符合客观实际, 即公开信息内容与其所反映的事实之间具有一致性;规范性, 是指所公开的信息必须符合证券法所规定的对不同性质信息的真实性的不同判断标准。所谓真实的信息, 在法律上也有描述性真实、评价性真实和预测性真实之分。描述性真实是一种事实真实, 描述性信息反映的是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的既成事实, 依法判断描述性信息的真实性, 应以客观事实为参照, 检验信息的内容是否具有客观性和一致性。评价性信息的内容是对既成事实的性质、结果或影响的分析和价值判断, 反映的是已公开信息中的事实与其他事实之间的联系。预测性信息的内容是对公司将来的经营状况所作的预测, 反映的是公司经营状况中的既成事实与将来事实之间的联系。所谓准确, 是指披露信息的文件应当按照规定的格式制作, 对有关情况所作的陈述和提供的数据与实际情况应当符合, 或者是合乎逻辑的推测;表达方式不得使人误解, 公开信息时必须确切表明其含义, 不得有误导性陈述。据此可知, 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原则, 是在信息与所反映的客观事实之间的一致性, 即真实的基础上, 强调信息发布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以及各个信息接收者之间对同一信息在理解上的一致性。所谓完整, 是指披露信息的文件应当齐全, 符合法定要求, 每份文件的内容应当完整, 不得有重大遗漏。完整性原则, 是指公开的信息必须全面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不得隐瞒或重大遗漏。但法律法规允许不披露的商业秘密及依法可以不披露的其他信息除外。违反完整性原则的行为必须是应当公开而没有公开重要信息, 造成申请文件、招股说明书或其他文件严重失实的行为。

对应上述信息披露标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第17条对虚假陈述行为的具体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虚假记载,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披露信息时, 将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误导性陈述, 是指虚假陈述行为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 做出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重大遗漏,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在信息披露文件中, 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或者部分予以记载。不正当披露, 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未在适当期限内或者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

3发起人虚假陈述行为的主要表现

3.1虚假出资

虚假出资是对不存在的事实在信息披露文件中予以记载的行为, 根据《规定》中对虚假陈述行为的分类, 应当属于虚假记载。发起人在公开的信息披露文件中, 要对其认股数量和出资类别作明确说明, 并公开验资证明。如果说其他虚假信息对于投资者利益的损害是一种或然的、隐蔽的, 那么虚假出资则从一开始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确定的、明确的侵害。由于《公司法》第27条规定,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 因此, 发起人的虚假出资又分为货币不足额出资和高估非货币财产价值两种。虚假出资是对证券发行时初始信息的不真实披露, 虚高的发起人投资额对投资者的决策会直接产生影响。在发起人的虚假陈述行为中, 虚假出资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对投资者利益的损害也最为巨大。

3.2虚构资金用途

虚构资金用途是使投资人对其投资行为发生错误判断并产生重大影响的陈述, 属于误导性陈述, 是发起人虚假陈述的又一重要表现。发起人在招股说明书中必须对募集资金的用途作集中说明, 并在报批文件中提交资金运用可行性报告。投资者往往会受到该项信息的误导, 对公司的盈利前景产生过高预期, 从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

除此以外, 在我国实践中还大量存在另外一种更动机更恶劣的虚构资金用途行为, 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 即发起人利用对资金用途的虚假陈述, 以高投资回报率吸引到大量资金, 然后通过非法手段直接将资金转移, “掏空”公司。这不仅对投资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飞.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 (修订) 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李国光, 贾纬.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民事赔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农村地区工作下一篇:数据压缩编码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