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体系

2024-10-16

预测体系(精选6篇)

预测体系 篇1

0 引言

自燃火灾是煤矿的重大灾害之一,严重地影响着煤矿的正常生产。做好煤炭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工作是预防自燃火灾的关键,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气体分析法。应用气体分析法,需要建立煤的升温氧化实验系统,通过分析煤样在升温氧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气体随煤温变化规律,从而确定适合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对煤的自然发火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

1 煤的升温氧化实验

1.1 实验煤样的选取

煤升温氧化特性实验选取华润煤业公司202回采工作面代表性煤样,煤样经处理后制备成各项测试用的分析煤样。煤样基本参数如下:a) 粒度:100目(<0.15 mm);b) 重量:1 g;c) 供气流量:100 cm3/min;升温速率:25℃~80℃为0.5℃/min, 80℃~200℃为1.0℃/min, 200℃~300℃为2.0℃/min;取样间隔时间:20 min/次。

1.2 煤自然发火气体产物模拟实验装置流程图

煤自然发火气体产物模拟实验装置流程图见图1。

1. 控温仪;2.温度记录仪;3.电炉和样品管;4.定量进样器;5. G2800T色谱仪;6.G3800F色谱仪;7.甲烷转化炉;8. 时间延迟器;9.色谱数据处理机

1.3 实验煤样实验结果

煤样自燃氧化气体总的生成规律是气体生成量随着煤温的上升而逐渐增大,但不同的氧化气体组分所表现出来的生成规律在量值和生成顺序上有较大的差别:160℃前,烷烃气体中C2、C3、C4烷烃(即乙烷、丙烷和丁烷)均检测不到,甲烷释放量不大,持续最高在30 ppm左右,160℃后才开始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也不大,至250℃时,其含量在100 ppm以下。乙烷和乙烯出现时的温度在160℃左右。CO2氧化释放量持续在550 ppm左右,至160℃左右,才逐渐增加,至250℃左右时超过2 000 ppm。

2 煤样自燃氧化热力学特性及其规律

实验过程中,控温炉按一定速率升温,同时煤样管中按一定速率通入空气(20.9%O2)。煤温、炉温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由图可以看出,煤样初始温度接近炉温,当炉温超过80℃后,煤温将逐步高于炉温,当炉温超过250℃左右后,煤温迅速接近300℃以上,一般情况下煤在此温度下已自燃,煤温在超过500℃时出现了峰值,煤氧化进入剧烈燃烧阶段。

3 煤样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分析与优选

煤自然发火一般都要经历从缓慢氧化到加速氧化直至激烈氧化的阶段,针对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防灭火措施应该是不同的。因此,煤自然发火的预测预报应该根据本矿的实际情况优选适合于本矿防灭火工作的综合标志气体指标,对煤自然发火的不同阶段进行预测预报,以指导防灭火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而不应该按部就班的使用其他矿井的预测指标,更不应该仅使用CO单一指标。

3.1 煤自然发火的CO标志气体

CO作为标志气体具有以下特点:a) CO的产生量随着煤温的升高而上升,250℃之前这种变化表现为单一递增关系,并基本符合指数关系;b) 从煤氧化气体产物的发生量来看,CO产生的绝对量是所有标志气体产物中最大的;c) 从煤样分析结果来看,CO产生的临界温度为60℃左右,并贯穿于整个自燃氧化过程。

CO作为标志气体同时还存在以下缺点:a) 在煤自燃发火过程中,CO检测温度范围极宽,从60℃一直到进入激烈氧化阶段都就能检测到CO,这就使得这一指标的预报范围过大,不利于精确判定其自燃过程和温度参数的关系;b) 虽然在模拟试验中,250℃之前CO随煤温的变化较好地符合指数关系,但在现场生产环境下,受风流大小、检测仪器误差、取样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很难找出其浓度值所对应的温度值,也无法确定1个允许有足够时间采取防灭火措施的预报临界值,使得CO发生量与煤温之间的变化关系不明确,特别是在现场复杂生产条件下,CO会出现时有时无的情况,使预测预报的精度和准确率较低,甚至出现漏报。

由上述可以看出,CO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是可行的,但就其现场应用来说,还需考虑特定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大部分自然发火发生在采空区或煤柱中,火灾气体产物涌出的影响因素极多,这些使我们所监测到的CO量与煤氧化产生的CO量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也可以说,我们在现场监测到的数值可能要比实际氧化产生的数值要低。

3.2 煤自然发火的C2H4(乙烯)和C3H6(丙烯)标志气体

在煤的吸附气体中,没有C2H4和C3H6气体组分,因此可以认为C2H4和C3H6仅是在煤氧化过程中产生的。C2H4其临界温度为167℃,与CO气体相比,有1个明显的时间差和温度差,这比单用CO又准确了一步。C2H4出现以后,煤氧化进入加速氧化阶段。C3H6产生的临界温度为251℃,这与C2H4相比又有1个明显的温度差。C3H6产生以后煤样进入激烈氧化阶段,煤温迅速超过300℃以上。在矿井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工作中,应密切注意和观察C2H4和C3H6的出现及其浓度的变化,对矿井防灭火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3 煤自然发火的C2H2(乙炔)标志气体

C2H2气体在一般矿井中都作为煤自然发火的重要的标志气体,从华润煤业公司实验煤样分析结果来看,在整个氧化升温过程中煤温超过400℃时,检测到C2H2气体,浓度为2.59 ppm。C2H2是煤的氧化进入燃烧阶段的标志,因此,华润煤业公司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一旦出现C2H2气体,采取措施时一定要谨慎,避免采取直接剥挖火源的办法,以免高温煤体引发瓦斯、煤尘爆炸事故。

3.4 煤自然发火的C2H4/C2H6标志气体比率(烯烷比)

C2H4/C2H6比率与煤温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以看出C2H4/C2H6比率呈现抛物线的规律,在428℃时产生峰值。由于该指标只有C2H4出现后才能应用,因此,使用是应慎重考虑C2H4临界温度以前的自然发火状态。

C2H4/C2H6比率可作为判断C2H4气体出现后,C2H2气体出现前煤体自燃发展进程的一种预测预报指标,具体地说,就是预报煤温从167℃到400℃的温升状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是预报煤氧化从加速氧化阶段过渡到阴燃状态进而进入到明火燃烧阶段。

3.5 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的链烷比

链烷比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长链的烷烃气体与甲烷的比值(C2H6/CH4, C3H8/CH4, C4H10/CH4);另一类是长链的烷烃气体与乙烷的比值(C3H8/C2H6, C4H10/C2H6)。链烷比随煤温的变化曲线有类似于上述烯烷比的情况,比值变化规律如图4所示。

由图中可以看出各比值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但CH4绝大部分来源于煤吸附CH4的涌出,煤氧化所产生的CH4仅占极小的部分,也就是说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采掘工作、落煤时间的影响,此处不进行C4H10/CH4与C4H10/C2H6的比值分析,C2H6/CH4, C3H8/CH4指标不适合作为煤自燃的标志气体指标。

这里必须着重强调一下C3H8/C2H6比值,其随煤温的变化比较明显,也比较简单,煤温与其比值有较准确的对应关系。其作用是预测预报煤体温度从251℃上升到400℃的一种指标,与C2H4/C2H6(烯烷比)相比,其预测预报的温升的幅度要窄一些,可看作是烯烷比指标的一种对比与补充。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煤矿井下,链烷比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煤本身吸附的烷烃量的不同;二是吸附烷烃的释放时间。因此,对于采掘工作面新破碎、剥落的区域,采用链烷比作为标志气体指标预报煤自然发火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发生在采空区的高温点,由于浮煤体得到了较强烈的破碎,同时又经过了较长时间,其吸附烷烃基本上被释放完,采用链烷比预报自燃火灾就能排除生产条件造成的干扰,取得较好的预测预报效果。

4 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实验研究,对于华润煤业公司实验煤样来说,可以提出下列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标志气体指标体系。

a) CO可以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其预测的温度范围从60℃到250℃之前,在这个区间内CO析出浓度随温度升高而上升,并在整个自燃发火过程中都有CO产生,应特别加强观测;

b) 烯烃气体C2H4和C3H6气体预测的煤温初始温度分别在167℃和251℃,C2H4气体的出现可以视为煤的氧化进入加速氧化阶段的标志;C3H6气体的出现可以视为煤的氧化进入激烈氧化阶段的标志。在有CO存在的前提下,只要出现C2H4或C3H6,毫无疑问即可做出煤已自然发火的预报,此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灭火措施,如果延误可能发展更为严重的火灾事故;

c) 在整个升温过程中除供7.0%O2浓度条件下都检测到C2H2气体,C2H2气体的出现表现煤已完全进入燃烧阶段。所以,在井下检测到C2H2时,可断定监测区内存在已经燃烧的明火,此时制定和采区防灭火措施时一定要谨慎,千万不要将高温火区暴露于空气中,以免高温煤炭与爆炸范围内的瓦斯气体接触,引燃引爆瓦斯、煤尘等致使事故扩大;

d) C2H4/C2H6可以作为判别煤自然发火进程的标志气体指标,其预测的煤温区间是167℃~400℃;

e) C3H8/C2H6可以作为预测煤自然发火进程的标志气体辅助指标,其预测的煤温区间可从251℃直到400℃;

f) C2H6/CH4、C3H8/CH4不适合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的标志气体指标;

g) 烷烃气体不适合作为井下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指标。

摘要:通过煤的升温氧化实验, 分析煤氧化释放气体随煤温变化规律。根据实验数据, 对煤样自然发火标志气体进行了分析与优选, 确定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的指标气体, 建立了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

关键词: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气体

预测体系 篇2

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效的财务管理让现代企业优化自身的管理制度, 获得更多的经济利润。现代企业在处理企业账目的过程中, 对于各个采购、生产、销售等阶段进行有机结合, 收集资料并进行有效分析, 对企业前景做出相应的预测。企业管理层越来越重视财务预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因此企业应顺应自身的需要建立财务预测管理体系。财务预测中将前期财务活动中的经营成果作为主要预测依据, 企业管理层根据财务活动的预测材料做决策, 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预测体系是重要分支。本文则是对我国企业财务预测中的常见问题, 提出建构企业财务预测管理体系和设计切实有效的财务预测管理操作系统的有效方法。

一、我国企业财务预测中常见问题

在我国, 财务预测法规的不完善, 管理体系的不健全, 预测行为的不规范, 预测内容不完整都会对预测的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一) 财务预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只要求相关上市企业或者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企业出示企业的盈利预测, 而对于其他企业并没有作强制要求, 其他企业遵循自愿原则, 因此不愿意披露企业内部消息。在证监会监督企业的情况下, 相关的法规不全面, 使无论是信息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很难以得到规范处理, 也不利于对企业的监管。在相关的法规中只要求盈利利润的预测要进行强制披露, 对于现金流量、经营状况并未做强制要求。企业在做未来三年的盈利预测, 对相关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利润情况不做预测, 使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内部的审计师进行内审和外审都缺乏了审核依据。市场管理要求盈利预测必须得到验证, 盈利预测必须通过具备较为严密的法律确保企业管理当局提供较高质量的盈利预测信息。

(二) 财务预测管理体系不健全

在证券市场上, 只有上市公司或者自愿发行股票的公司需要提供本企业的财务预测信息。财务预测信息主要分为强制性预测信息、独立专家预测以及自愿性预测。这三个方面是互相影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在我国证券市场上, 上市公司提供的都是强制性预测信息。预测信息本身内容与形式的不确定使财务预测管理体系不健全, 难以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给予引导。

(三) 财务预测行为不规范

相应的预测法规并不完善, 管理体系不健全, 预测内容不完善, 使得预测信息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以现在的证券市场为例, 企业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更多的股东投资, 通过披露财务报告或者发布信息, 控制企业的股票。而为了更高的经济利润, 上市公司内幕交易、操控股价, 投资者的信心受挫。有些上市公司只披露对公司经济利益较为有利的预测信息, 使投资者获得信息并不全面, 多高估计投资盈利。企业利用预测报告本身的不确定性、不可靠性损害投资者的利益。但现在的市场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操纵利用盈利预测信息的行为。市场监管要求企业的盈利预测必须提供相应的审核检验证明, 企业内部的审计师以及企业外部的注册会计师都会提供相应的审计报告, 确定被披露的预测报告的真实性。

(四) 财务预测内容不完整

在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财务预测只有盈利信息的预测, 仅仅靠盈利预测很难准确评价企业的发展势头, 经营状况、资产负债情况、经营现金流量都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财务预测就存在不确定性, 而内容不全面, 作为企业发展的参考材料过于片面, 只有对全面的财务数据分析才能够更准确的进行预测, 从而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二、构建企业财务预测管理体系

(一) 树立财务预测管理体系战略性地位的理念

企业预测不能单以盈利能力作为财务预测的结果, 而是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作为研究路线, 将资本、负债、利润、现金流量作为核心数据, 研究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财务预测管理体系。而财务预测体系并不应该只有强制性预测提供信息, 更应该由强制性预测、独立专家预测和自愿性预测相互结合, 相互作用。投资者本身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性, 对企业的财务情况并不了解, 而证监会强制企业提供信息是利用法律强制手段保障了投资者的利益, 这是预测信息的强制性。专家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对市场环境的把握, 对市场的预测信息具有一定的判别能力, 为投资者提供专业意见, 促使企业提供高质量的预测信息, 这是独立专家预测。专家的判断是预测性盈利信息的保证, 因为专家以第三者的身份, 可以独立、客观、公正地验证上市公司的预测信息, 确保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公正性, 降低了投资者的信息风险。

企业自愿为投资者提供财务信息, 在企业原有基础上吸引更多的投资, 促进企业优质经营, 保障盈利, 充分发挥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积极作用, 确保预测信息的质量。在预测过程中, 长期发展战略将贯穿整个预测系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企业整个业务链进行深刻分析, 每个环节又有短期发展战略, 对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中的过程进行分段预测, 又从产品研发、技术培养、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分析实现短期战略的可能性, 对各个方面进行预测, 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日常管理结合起来, 让财务预测管理体系不是单纯地数据预测, 而是从书本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 学会根据环境分析, 得到的数据会更具有信服力。

(二) 构建企业全面预测管理组织体系

企业在预测过程中可以设立相关部门, 也可以在财会部门下分设专门进行企业财务预测管理的人员小组, 在构建企业全面预测管理组织体系中, 要审查每个部门的预测方案, 甚至整个企业的, 参与整个部门的预测方案的调查编写分析考核过程。而企业的下一层工作也要受到重视, 如分公司、子公司以及控股子公司最好拥有自己独立的财务预测管理人员, 而预测报告在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审核后, 企业也相应调整自己产业链生产的目标, 企业的各层面都应该有独立的财务预测管理系统。

在原来的财务管理系统上进一步优化预测功能。财务管理分为财务规划、成本费用、预算以及审计板块, 财务规划是指企业负责管理活动中, 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进行进一步的原因分析, 准确提供核算工作、提供必要的财务报表和报告, 向决策层汇报产业链发展的具体原因分析, 为企业高层提供决策建议, 并且分析企业投资、筹资活动及现有资产活动, 实现资产管理合理化, 预算板块是根据之前的报表对企业每一个模块进行经济效益的预测。审计是独立于其他板块, 主要负责内部审核、审计监督工作, 对预测进行审计。

(三) 强化预测管理的机制功能

完善预测功能, 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 为企业提供发展目标, 因此, 信息的搜集对预测有至关重要的用途, 而特定的信息存在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 内部的信息可以是企业本身拥有的前期工作报表之间的比较, 也可以是公司内部的上期的预测报告与本期的对比, 从而更全面结合往年的数据误差调整预测, 而外部层面是前期预测环境与预期预测环境的比较进行分析而获得的, 这说明在信息收集上, 企业的预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预测信息的有效性也是有时间限制的。

预测功能的本身是对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盈利能力的未来做预测, 而对于各部门的预测管理, 也是对各部门的分析和考核, 在系统上分析了各部门在经营过程中的错误, 并为相应的分析提供解决方案, 预测管理分析的核心是差异分析, 预测分析不能单纯的对盈利利润做分析, 而是对整个公司分设的部门进行全面细节分析, 对每个环节进行逐层分析, 将具体责任分配到人, 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而对不恰当的经营行为加以纠正, 使预期的预测水平得到保证。预测盈利信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即使当上市公司披露的预测信息与实际信息相差较大时, 只有预测信息是以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做的合理预测和假设, 上市公司的预测信息就不应该被认为缺乏诚信, 而对于故意误导投资者的预测信息, 应该进行严惩, 有利于引导企业做自愿性预测信息披露, 也鼓励了投资者对市场有一定的信息, 使资本市场的资源得到相对合理的分配。

三、设计切实有效的财务预测管理操作系统

预测管理操作系统运行的前提是在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制度管理下, 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的行为规范, 所以对员工可以产生一定的约束力。将行为规则视为企业发展的前提, 在这种前提下, 企业的本身发展都会契合预测管理的前提, 企业的内部人员以及整个企业的经营都会重视预测管理, 将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与预测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束语

现在企业的财务管理, 并不仅限于反映和监督, 也注重了事前预测和决策, 在各种有利或者不利因素预测过后, 在面对问题时可以更好解决, 克服突然发生无法应对的情况, 为企业提高经济利润, 而企业在收集信息过程中,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 选出一个较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法, 在进行最后的预测方案。财务预测确定下期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 确定相应的实施方案, 为财务管理水平的优化打下基础。

摘要:在现代经济体制下, 企业若想得到更好地发展, 更充分地占领市场份额, 就必须把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石。而面对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 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 严峻的市场竞争, 企业很难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目标。而企业预测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支, 优化企业管理体系,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逐渐成为了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财务预测,财务管理,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洪莲英.对我国目前财务预测问题的探究[M].事业财会, 2002.

[2]丁玫.对我国上市公司预测性盈利信息披露有关问题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8 (09) .

[3]张纯.企业财务预测管理体系的构建——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会计机制的关键[J].会计研究, 2004 (03) .

预测体系 篇3

1 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教学体系设置的依据

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是国际贸易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承担培养从事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任务。设置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教学体系应该遵循以下依据:

(1) 课程设置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教学体系的设置, 要体现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 要紧紧围绕“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进行。但是传统的教材缺乏与实际联系, 不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的教材、教学资料。

(2) 教学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 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 以市场为导向。以往的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理念上未能有效地围绕市场来进行调适, 导致与社会需要有诸多不相匹配之处, 出现了人才结构不合理的“人才剩余”现象。

(3) 教学组织要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求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成分, 改变目前我国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大部分以课堂教授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 实践教学相对薄弱的状况。

(4) 实践教学要有体系。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基本素质类实践、课程实验及专业实习, 要将实践教学安排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 确保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技能”一体化、多层次、模块化的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体系, 注重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程内容由理论到实践, 实践教学内容由简单操作到综合训练, 最大化地实现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指需要完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 它以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为前导课程, 主要包括行情学概论、行情学分析与预测的层次、行情学分析的指标、行情学预测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2) 专业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是指对专业市场进行行情分析与预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该模块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经济行情分析与预测、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 对不同国家、区域的经济行情, 以及不同产品的市场行情分别进行分析与预测的理论、程序、方法等。

(3) 基本技能模块。基本技能模块是指必须掌握的计算机与网络应用基础, 侧重于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包括的内容主要有计算机操作系统与网络使用、常用办公软件、常用外贸应用软件。

(4) 专业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是指用于行情分析与预测的经济学分析与预测工具, 包括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有关证券、期货与外汇交易的软件, 另一部分是Eviews和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通过该模块的学习,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群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促进学生逐步由学习者向实践者的转化具有重要作用。

(5) 创新技能模块。创新技能模块处于学习、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阶段, 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实验设计和论证、实验研究和实验总结, 并能以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 是培养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由于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之间存在交叉与渗透、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 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教学模式亦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特征, 通过模块化分割, 能够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成一体, 同时各模块课程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层次性, 层次性和综合性融合, 最终形成了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3 对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的建议

对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 教学组织要围绕学生的能力培养, 将培养目标、教学环节、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教学改革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教师要适应从“专业课程”到有功能性的单元“模块”的转化, 并带来的教学内容的新构建;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考试方式的转变,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知识之间关联与应用的思考。

(1) 理论教学要适度。老师在理论教学中应本着适度的原则, 把握理论教学的难度, 增加其与现实的关联,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深奥而又显枯燥的抽象理论。系统的理论学习为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模块提供了条件, 使理论和实践能很好地结合, 获得较强的综合能力。

(2) 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倡导教学科研一体化。首先, 要改变在引进师资时的“唯文凭论”和“唯学位论”, 要尽量引进具有外贸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 作专职或兼职教师。其次, 加强校企横向合作, 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 并考取专业职称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第三, 鼓励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联系, 深入到企业一线, 参与科研, 逐步实现产学研的相互融合。

(3)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立稳定的国际贸易专业实习基地, 专业实习基地可以不局限于外贸公司, 还可以包括证券交易公司、期货交易公司、外汇交易所等机构, 稳定广泛的专业实习基地对提高学生的国际贸易及相关行业从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远远不能适应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探讨了高校世界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中模块化设置课程教学体系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教学体系,模块化设置,教学科研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周净, 朱德开, 尚庆梅.《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模块的应用与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 2010 (3) .

预测体系 篇4

1 综合信息矿产找矿模型的建立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是以矿产资源体为单元, 应用他们的集合建立起统计模型。对于矿产资源体而言, 分成不同的等级。在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具体建立过程中, 通过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信息以及遥感等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的转换规律进行综合处理, 从而寻找出隐伏矿产资源体。矿产资源体的集合是密集成群的, 有大中、小的矿床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于大型与超大型的矿床而言, 外围又具有姊妹矿。大多数的大型与超大型矿床而言, 外围多具有隐形矿床。

2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要点

通过综合矿产预测能获得一系列矿床的形成、分布相关信息, 并根据这些信息对矿床进行综合开发处理。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的出发点是对矿产勘查的成矿宏观结构进行研究, 并对预测系统进行优化, 从而有效提升矿产预测的成功率。其核心思想是解译物探、化探、遥感、地质等综合信息, 从而揭示成矿规律。其理论方法的要点为:通过综合信息解译并编制出矿产预测图, 从而提取出控矿信息, 排除单一信息资料的多解性;同时从实际的控矿条件出发, 通过创建相应的找矿模型对找矿靶区进行预测。同时, 强调以地质体为单元,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形式来达到矿产预测的目的。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强调以找矿模型为基础, 辅以多种数学模型, 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 充分开发出地质资料中所蕴含的成矿信息, 从而提升矿产预测的科学性。同时,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侧重于定向勘测。因此, 能提供普查勘探靶区, 并利于靶区查证工作的开展, 在难以预测的矿产资源预测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并对危机矿产预测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3 选择数学模型

在数学模型的选择过程中, 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图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是重、磁资料数据处理的数学模型, 是化极、延拓、水平一阶导数和垂向二阶导数位场变化的数学模型。2) 用于综合信息找矿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 主要采用聚类分析数学模型, 对矿产资源体的集合与地质体集合进行分类研究。3) 统计预测数学模型。对于地质数据而言, 多是混合变量, 而数量化理论主要是数学模型。对于统计预测数学模型而言, 主要是相似类比数学模型。4) 矿产资源预测数学模型。对于该模型而言, 主要应用上升有序变量数学模型, 通过对矿产资源体的逻辑信息进行研究。

4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新进展

4.1 矿产成矿预测

以矿产资源体与地质体为单元, 对统计预测、成矿信息以及矿产资源进行预测, 是一种有机的矿产预测体系。因变量集合是矿产资源体集合的综合信息找矿标志, 而自变量集合是地质集合体的找矿标志, 二者是统计方程组关系。通过自变量集合对因变量集合进行预测, 并进行相似类比评价, 能确保统计预测靶区的评价可靠性。而通过矿产资源体集合模型, 对隐伏资源体集合进行预测, 并对它们的上升有序变量进行研究, 是矿山资源预测的理论基础。

4.2 创建综合信息控矿构造格架

对于综合信息控矿构造格架的创建而言, 是分析研究矿产资源分布规律的关键环节。相关研究表明:矿产资源体多位于线型与环形构造交会处, 或者位于线型与线型交会处。

通过重、磁构造格架解译, 研究重、磁构造格架的控矿规律。通过遥感构造格架解译, 将遥感构造与重、磁构造格架相关联, 并研究控矿构造格架的规律。通过对综合信息构造格架与深部构造格架的解译, 将深部构造格架与综合信息构造格架关联起来, 从而对综合信息构造格架进行研究。

4.3 从地质演化角度进行化探信息解译

化探背景与异常是矿产资源体与地质体的一个侧面显示。从统计学角度继续进行分析, 对于地球化学图而言, 不同性质、等级与矿产资源体的叠加场。对化探信息进行解译的基本思路为:编制多级汇水盆地网系图, 并从综合信息构造格架的角度对构造化探进行研究, 从新构造运动的角度对信息化构造格架进行研究。

4.4 从感磁异常的角度进行研究

对于以磁铁矿为主的铁矿床密集区而言, 多是重、磁吻合异常, 并以感磁异常为主。对于变质铁矿床而言, 以感磁为主。对于矿床密集区而言, 总体上显示以感磁异常为主。对于内生铁矿床而言, 伴随Au、Cu异常;对于钒钛铁矿床而言, 伴随Ni、Cr、Co、V、Ti异常。对于铁矿床密集区的空间分布而言, 同样位于线型与环形、线型与线型构造交会处。对于钒铁矿床而言, 主要与超基性岩体的关系密切。

4.5 综合信息矿产测图的编制

对于目前的地质图而言, 多是二维的形式, 不能有效显示出地质体内部的深层信息。通过对物探方法的使用, 对地质图进行隐伏变质岩、盆地、岩体以及结构的推断, 并在此基础上对地质体集合以及矿产资源体进行单元划分处理。同时, 地质矿产图也多是二维的形式。通过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能建立起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通过对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遥感信息的处理, 形成三维化矿产资源体组合, 并按照资源种类的不同进行矿产资源体预测。该项工作的具体思路为:根据矿种与矿床类型的不同, 形成矿床密集区集合, 并研究矿床密集区与异常密集区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 从而推断出不同隐伏矿产资源组合。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矿种的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并编制出综合信息矿产预测图。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 应加强对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的研究, 来进行成矿预测, 并充分利用简洁信息来达到寻找隐伏矿产资源的目的, 以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对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而言, 是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遥感信息为基础, 通过研究相关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来建立起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来进行成矿预测, 并充分利用简洁信息来达到寻找隐伏矿产资源的目的。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就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新进展问题, 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方法体系,新进展

参考文献

[1]王世称.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新进展[J].地质通报, 2010.

预测体系 篇5

西沙河矿9#煤层属于自燃煤层, 自然发火期为3个月左右。煤层厚度为11.40~16.06 m, 平均厚度14.25 m。1901工作面为西沙河矿的首采工作面, 2010-06-13开始推采, 工作面倾向长180 m, 走向长689 m。初采期间, 工作面切眼处地质结构复杂 (存在背斜褶皱构造) , 倾角大 (局部区域达16°) 。工作面受地质条件限制, 推进速度相对较慢。且1901工作面上覆煤层中的4#煤层 (原24101、24102两个采面的采空区) 在2006-2007年曾经发生过两次严重的自然发火现象, 于2008年安全封闭。现在从取样孔检查, 无CO气体涌出, 密闭墙处无高温点, 返水管的水温无变化。

为了更好地掌握矿井煤炭自然发火规律, 消除危害, 为综放工作面实施防灭火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在1901工作面构建综采工作面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体系。

2 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

2.1 预测技术

预测技术是指在煤还没有出现自然发火征兆之前, 采用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法、综合评判预测法、数学模型预测法等方法提前判断松散煤体自燃的危险程度、自然发火期及最易自燃区域的一种技术[1]。以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为依据, 西沙河矿9#煤层采用红外探测预测技术预测煤炭自燃的程度和确定其位置。探测点布置在1901工作面巷道横向和纵向上, 测站间距6~7 m, 每个测站分别从巷道两帮、顶底板4个测点进行探测。当出现自燃征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测点, 从而获得更加准确的自燃位置[2,3]。

2.2 预报技术

煤层自然发火预报技术是指在煤层开采后, 根据煤氧化放热过程中的温升、标志气体等参数变化情况, 判别自燃状态, 较早发现自燃征兆的技术。目前, 预报方法主要有标志气体分析法、测温法两类;预报的手段主要有人工取样监测分析预报和实时监测预报系统。

2.2.1 标志气体分析法

西沙河矿9#煤层部分气体的浓度随温度变化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研究表明, 烯烃和炔烃以及CO是煤自然发火过程中碳氧化反应的产物, 这几种气体组分在煤吸附气体中是不存在的 (亦有吸附气体中有CO的报道, 但极为少见) , 因此, 用仪器分析和检测煤在自燃过程中释放出的这几种气体组分, 不仅能够早期预报矿井火灾, 而且能够预报煤炭自然氧化进程。

由图1可知, 温度达到30℃时, 9#煤层煤样在氧化过程中开始出现CO、CO2, 在低温阶段两者浓度较小, 且随着煤温度的升高而上升。其中70~110℃阶段, 浓度上升较快, 100~130℃阶段浓度上升变缓, 120℃之后气体浓度几乎呈指数趋势上升, 说明此时煤已经开始迅速氧化, 物理吸附已经越来越弱而化学吸附和化学反应占据了主要位置。C2H4在90℃时开始出现, 初始浓度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量逐渐增加, 到130℃时C3H8开始出现, 且生成量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增加趋势。分析其他气体浓度随温度的变化, 得出30℃时CH4开始出现, 说明煤样中原来存在少量CH4, 其生成量随着煤的氧化加剧而增加。氧化过程中出现了C2H4、C2H6和C3H8, 说明煤与氧发生了较强的化学反应。在30~190℃内没有出现C2H2, 说明该气体出现的温度高于190℃, 一旦检测到C2H2则表明煤已经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因此, 9#煤层煤样应以CO作为指标性气体, 并辅以C2H6、C2H4、C3H8和C2H2来掌握煤炭自燃情况:CO的出现说明煤已经发生氧化反应;C2H4和C2H6出现表明煤温已经达到90℃;C3H8出现表明煤温已经达到130℃;C2H2的出现说明煤温已经超过190℃。CO的变化趋势可以判断煤自燃的阶段。如果CO浓度上升速率较慢, 说明煤温还在100~130℃之间, 否则在130℃以上[4]。

2.2.2 测温法

巷道松散煤体及周围介质温度的升高直接反映着煤的氧化程度。现有的预报煤自然发火测温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检测到的温度进行预报, 另一种是根据温度的变化特性, 煤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对自然发火的可能性进行预报。目前, 探测煤的自然发火的测温仪主要有红外线测温仪和温度传感器两种。①红外线测温仪:红外线预测预报技术能够有效测量煤堆、露头、巷壁煤柱的自燃, 已在多国成功应用于井下自燃火灾。但是该技术只能探测出物体表面与仪器垂直物体的温度, 而且要求中间无遮挡物, 因此, 不适应于巷道松散煤体内部或相邻采空区内部的温度检测[5]。②温度传感器:目前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阻、热电偶、AD590温度传感器、光纤测温器等[6]。

在西沙河9#煤层工作面进、回风顺槽的上下隅角和采空区两巷埋设温度探头, 加强对采空区煤体氧化升温的监控。同时也可埋设采空区采样束管, 亦可根据不同深度采空区的气样成分预测自然发火的状态。

3 监测监控系统建立

3.1 束管监测系统

为了达到准确、及时地对煤层自燃火灾进行早期预报, 有的放矢地采取预防煤层自燃火灾的措施, 进而避免自燃事故的发生, 1901工作面采用矿井火灾束管监测系统作为煤层火灾监测与早期预报的重要装备[7]。

目前地面束管监测系统存在管路维护难、技术人员配备欠缺、采样测定滞后、系统管理不健全、全套设备所需费用高等诸多问题, 西沙河矿使用山东淄博祥龙测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研制开发的KSS-200矿井火灾气体束管采样系统, 该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束管管路短, 便于井下安装、管理和维护等优点, 而且能够在井下对重点危险区域进行现场连续采样, 通过现场和实验室分析, 有效监测火灾气体成份的变化。

3.1.1 系统组成

KSS-200矿井火灾气体束管采样系统能够有效预测预报中小型矿井自然发火, 同时对于大型矿井高产高效工作面的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火灾治理过程中火灾信息的连续检测也能起到明显作用。该系统主要由以下3部分组成:抽气束管、抽气泵、采样柜, 如图2所示。

1.水位计;2.压力控制阀;3.出气口;4.压力表;5.连接法兰;6.连接管道;7.皮管;8.水泵出气口;9.水泵进气口;10.皮管;11.负压表;12.流量计;13.八路控制开关;14.气体采样口;15.出水口

3.1.2 设备安设位置及采样点布置

9#煤层束管监测设备安设在综采工作面的辅助回撤通道处, 如图3所示。1901工作面长度为800 m, 根据西沙河矿实际情况, 采空区气体成份测定范围大约距工作面150 m, 约50 m设一个测点, 各测点保持采空区内部进、回风侧各3采样点, 上下顺槽同时观测。

3.1.3 监测数据

1901工作面各项气体指标如下:

工作面回风上隅角:

CO:18×10-6, CH4:0.42%, O2:18.3%, CO2:0.34%, 温度:17.3℃。

1901工作面采空区束管气体色谱分析:

CO:74×10-6, CH4:0.124 8%, O2:7.31%, N2:90.870 3%, CO2:1.687 7%, C2H6:0.031 6%, C2H4:0.000 0%, C2H2:0.000 0%。

3.2 辅助监测系统

鉴于束管监测系统的不足之处, 辅以人工检测的方法:①人工检定管测定;②采集气样色谱仪分析。

为确保防火技术的可靠性, 除设主监测系统外, 还需建立一套辅助监测系统。该辅助监测系统主要包括化验室和气相色谱仪, 对各种气体进行准确的化验分析。这是辅助防火的有效措施。

3.3 实时监测监控系统

西沙河矿引进了由江苏江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KJ-379型监测监控系统, 该系统自使用以来运行良好。2012年8月对矿井使用的系统进行了升级, 目前使用的是KJ-379A型监测系统, KJ-379A能够接入各种类型的模拟量传感器:如瓦斯、一氧化碳、风速、温度、湿度、负压、烟雾、水位、电流、电压等, 还能接入各种类型的开关状态传感器:如风门、风筒、主扇、局扇、皮带跑偏、打滑等设备的开停传感器。目前整个矿井有12个检测分站, 总共有56个监测探头, CO探头有4个 (其中综采工作面有1个, 工作面回风顺槽1个, 北翼集中回风巷1个, 总回风井1个) , CH4探头有10个 (主要安设在各工作面及回风口处) 。

监测监控系统24 h对井下的各测点进行监控, 并且有专业人员24 h在监测监控室值班, 每班填写4次记录。只要井下有超限地点, 地面监测系统就报警, 值班人员将立即汇报矿调度室进行处理。

4 结论

(1) 2011年11月, 西沙河矿1901工作面顺利完成撤架收面, 并对工作面顺槽进行了密闭, 同时依据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体系提供的数据进行了闭后灌浆工作, 闭后采空区无CO及高分子气体。

(2) 西沙河矿通过采取煤炭自燃预测预报技术和建立监测监控系统, 针对1901综采工作面构建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体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创新性应用进一步完善了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 现场应用证明了自然发火预测预报体系具有很好的现场适应性, 能够满足煤矿防灭火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鲜学福.我国煤矿矿井防灭火技术研究综述[J].中国工程科学, 2001, 3 (12) :28-31.

[2]沈强.浅谈矿井防灭火检测设备的应用及改进[J].陕西煤炭, 2008, 12 (2) :36-40.

[3]张飞, 范文胜, 徐丽, 等.超长综放面煤炭自然发火的预测与控制[J].煤矿安全, 2010 (11) :37-40.

[4]肖旸, 王振平.煤自燃指标气体与特征温度的对应关系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 2008, 36 (6) :47-50.

[5]房江华.小红沟矿急倾斜特厚煤层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12.

[6]苗法田, 程卫民, 孟祥军, 等.超长综放工作面终采线处煤炭自燃防治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 2006, 34 (4) :38-40.

预测体系 篇6

作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的《市场调查与预测》是一门以介绍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方法为主的方法性课程, 其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市场调查与预测能力, 还要培养学生的“人”、“事”、“协调”等综合应用能力, 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系统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该课程的特征及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除了应掌握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外, 应重点获得五种能力:市场信息 (数据) 获取、处理与分析能力;调查方案与问卷设计能力;调查分析报告所撰写能力;市场预测分析与建模应用能力;市场预测报告撰写能力。即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能够制定调查实施方案, 明确任务实施中的关键要素, 自主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相关信息与技术资料, 在任务实施中对所遇到的问题能够通过所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加以解决, 学完本课程后, 学生能够进行市场调查。

在教学目标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人”、“事”和“协调”能力。“人”:即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事”:即在培养学生的调查方案的设计能力、调查实施、资料整理、分析能力。“协调”:即系统分析、资源整合、文字处理能力、主要指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 课程设计理念

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程, 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需要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 这就要求, 在课程的设计过程中, 不仅仅要考虑其理论知识的传授, 还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据此,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 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组织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融为一体, 使课程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达到"能干、会干、干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为此, 我们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同时强化了案例教学、模拟训练和实践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设计能力、数据获取处理能力、市场调研报告和市场预测报告的写作能力。

(二) 课程设计思路

1. 以市场调查分析师对市场调查与预测的能力要求为主线, 努力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在课程教学中, 坚持以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 以学生为主体、工作任务为导向, 结合学生考取市场调查职业资格证书的实际需要,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2. 采用"项目导向"组织法,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内容的选取

(一) 内容选取的针对性

1. 针对根据高职教育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适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内容。针对企业对高职市场调研人才的基本要求出发, 以市场调研工作的实际工作步骤、工作内容, 以及完成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为依据, 选取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 以调查分析师岗位职业标准为尺度, 采取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组织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做相结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以使课程贴近职业岗位、贴近社会、贴近学生, 达到"能干、会干、能干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预期目标。

2. 针对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内容。依据企业对学生的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之前, 走访了相关企业。市场调查与预测是获取市场信息、提供决策依据、进行现代化管理, 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 我们设计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 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形成"基础知识、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实施、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市场预测"五个知识模块。

(二) 内容选取的原则

1. 岗位需求导向原则

根据目前各行业对市场调查与预测人员的相关需求, 打破原有的理论知识体系, 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根据企业岗位需求, 开设相关课程, 使学生做到毕业即能上岗。

2. 内容设计项目化原则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内容, 打破了传统教学章节, 按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完整性进行组织, 将知识点项目化, 所有的项目均来自实际调查与预测需要。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素质。

3. 项目教学情境化原则

内容选取摒弃原来的章节限制, 将知识点项目化, 每个项目设置若干学习情境。随着对各情境的学习, 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系统化, 实践技能也将有突破性提高。

4. 教学实施一体化原则

在学习情境中, 为完成某一特定工作任务, 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 发挥主观能动性, 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 从而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增加了理论知识。

(三) 课程的内容设计

《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的教学内容, 改变了传统教学按理论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进行组织的方式, 而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为主线, 以培养综合技能为主线, 按“设计项目—工作任务—职业能力”来组织教学内容, 建立“551技能链”教学内容体系。

“551技能链”即:将内容整合成知识基础、市场调查设计、市场调查实施、市场调查资料整理和市场预测五大模块, 通过五大模块的学习, 注重培养学生市场调研认识能力、市场调查方案设计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整理与分析能力、市场预测能力最终形成综合应用能力, 岗位能力要求与教学内容对应。

四、高职《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流程设计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的学习情境, 教学实施由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来实现的, 并采用“工作任务单”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从市场调查的目标出发, 引入工作任务, 以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方法为载体, 指导学生完成从市场调查过程设计与市场调查实施, 最终得出市场调查报告, 并通过预测得出市场现状或问题现状的结果, 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完全一致。

在教学过程中, 将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为企业内领导与员工的角色,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

1.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按照不同的情况制定市场调查方案、在开题讨论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使学生学会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习。

2.指导技术操作, 对学生不规范、不正确操作予以纠偏, 重点是督查学生的责任感, 是否按时、按质完成任务。由于市场调查的特殊性, 尤其是在市场调查实施方面应严格要求。

3.对学生的方案进行评定, 包括市场调查方法、市场预测方法, 资料整理方法等;对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对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估等。

参考文献

[1]王生云.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教学改革之思考[J].科教导刊 (中旬刊) , 2012 (10)

[2]张雄林, 胡红青, 廖雪莲.基于创造力的市场调查与预测的教学模式[J].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S2)

[3]曹印革, 王丽蕊.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16)

[4]岳广军, 陈伟, 杨晓蒙, 徐明霞.浅析市场调查与预测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11)

上一篇:集合函数下一篇:实施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