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知识

2024-09-19

应急知识(共9篇)

应急知识 篇1

我国政府及学术界开始重视并开展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3年爆发的SARS疫情。经历了10年时间的积累,应急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科学领域的一个突出重要的研究课题,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基金委“十一五”交叉学科优先领域、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都将应急管理相关问题列入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应急管理研究已经涉及到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灾害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源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应用研究涉及企业、政府、供应链、产业集群、产品设计开发、项目管理领域等。Benoit Robert (1996)通过构建知识来治理环境危机事件,建立了三类知识库,较早的从知识的视角研究应急管理[1]。Josefa Z. Hernandez(2001)分析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来参与决策支持中的监测、数据分析、资源调配等问题,为应急决策支持建立了相应的知识模型[2]。郭强(2005)提出采用知识评估、知识预见和知识普及三大知识化策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3]。Chua Alton Y.K.(2007)分析了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救援迟缓的14个原因,并认为行动迟缓的原因是知识管理的贫乏[4]。王庆全(2009)从知识供给角度评价了应急决策支持的敏捷程度[5]。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分别探讨了应急过程中知识管理方法运用、知识的供给与需求、应急决策知识模型等,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管理科学,其理论和技术方法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1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概述

1.1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界定

从管理学的角度,知识系统和生产系统、服务系统等实物系统一样,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具有结构及功能的整体,是指知识及其活动和相关要素所构成的系统。王众托[6]提出应该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建立知识系统工程(诸如农业系统工程、工业系统工程、航天系统工程等)这样涵盖面较广的一个学科。主要从创建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研究知识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知识系统的开发步骤等三方面入手。知识系统的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层次。宏观知识系统包括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知识组织管理系统。微观知识系统主要研究企业组织和各类联盟组织,如产学研、供应链、产业集群、虚拟组织等网络组织。微观知识系统是宏观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复杂性科学研究,是一个融合了灾害系统、应急组织系统、物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各类系统的复杂巨系统。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从突发事件的预警防范、应急响应直到灾后恢复阶段,无处不伴随着各类信息,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构建是为了能够高效地获取应急知识、有效地保持知识并适时的将知识传播到适当的地方给适当的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后的应急管理组织过程中,由知识主体(各应急管理部门、团队、个人等)识别、获取、共享的各类知识及知识活动构成的系统。

1.2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复杂特性

1.2.1 多主体性

突发事件的应对具有典型的复杂系统特征,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前后伴随的海量信息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应急管理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工作,涉及多数政府部门及其所辖的实体系统[7]。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主体是各应急组织和人员,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各主体拥有的知识量及知识结构均有很大差异,需要系统研究知识在各组织内及组织间的存在形式及共享方式。

1.2.2 动态与开放性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各知识主体通过不断获取、传播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与应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知识流动,各知识元处于不断变化中。而知识系统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不断的同外部环境保持联系,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而发生相互作用,环境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将引起知识系统的动态变化,系统和环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知识交流。

1.2.3 自组织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具备自组织条件。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系统中的应急信息及知识从无序、相对杂乱的状态逐渐形成有序的知识增量,同时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主体通过内外部反馈及学习,不断增长并更新知识,也实现了自身知识从最初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的稳定状态转变。

1.2.4 协同性

应急管理中的协同包括组织协同、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等[8]。归结本质其实是知识协同问题。应急管理知识系统正是通过各类知识聚集,建立知识主体及知识间联系,促进各应急主体的相互合作、知识的共享与协同,最终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2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与知识主体

2.1 应急管理知识的描述

经合组织(OECD)在1996年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将知识分为四大类,分别是Know—What(事实知识)、Know—Why(原理知识)、Know—Who(人力知识)、Know—How(技能知识)。野中郁次郎认为知识分为显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将两种分类法相比较,即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可以编码并表述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而人力知识和技能知识难以用文字明确表达,属于隐性知识。

Josefa Z.Hernandez[2]针对应急管理系统建立了基于知识的管理模型,将应急管理中的知识分为三类,分别是突发事件的认知知识、事态发展预测知识、应急响应知识。何力[9]将突发事件知识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知识体系。内部知识来自分部门、分灾种的“叠加”型知识,多用于处理常规突发事件;外部知识多是因为非常规性突发事件的不完备属性的案例、预案和相关背景资料,要更多的依赖外部的知识交换和共享。李华[10]根据OECD提出的知识分类也将应急领域知识分为四类,分别是关于突发事件客观描述的知识、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演化机理知识、决策等人力知识和资源处置知识。白雪[11]将应急决策知识分为五个类别,分别是事件型知识、主体型知识、工作型知识、环境型知识和原理型知识。武晓萍[12]认为危机管理知识包括事件知识、主体知识(相关的职能部门)、客体知识(危机管理的对象)和任务知识四部分。

从学者们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域知识的各种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可以根据突发事件发生时间阶段、应急管理流程、知识的持有者(系统主体)、个人或组织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但宜采用一种主分类方法。笔者认为,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的知识是指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前后应急管理全过程获取、转换、共享的各类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集合。

显性知识包括有关突发事件的专业知识、预案知识、案例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救援物资资料等,这些知识都以文档文件的形式存储在纸质资料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里面,形成了形式多样的知识库,如法规库、救援队伍库、专家库、典型案例库、救援物资库等。

隐性知识主要是指存储在个人头脑或群体组织的、尚未被言语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从应急流程的整体角度考虑主要包括危机预警知识、应急准备知识、应急指挥知识、灾后处理恢复知识等。这些知识每个又可以分出若干的子知识。如图1所示。

2.2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类型

知识系统的形成和运行应该以人和组织为主体。应急管理知识主体子系统中的知识主体指参与到应急管理过程中的个人及组织。根据各知识主体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的知识群体。

2.2.1 决策者

常见为应急管理办公室或者应急指挥中心,主要依据突发事件的规模由地方或国家的政府机构及相关领域专家临时组建而成,是系统中知识主体的核心,处于中心地位。它建立应急响应方案,编制应急预案,形成了应急管理所需的重要的架构知识,并通过与应急部门等参与方的知识共享,掌握大量的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各类知识和信息,控制和决策应急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保持各方紧密的协同合作,在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2.2 参与者

主要指参与到应急救助的各级应急部门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气象、医疗部门等。应急管理参与方是知识系统中专业知识的主要提供者,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与决策方进行不断的知识交流,包括应急救援知识、人员组织知识及协作沟通知识等显性和隐性知识。参与者提供的知识是决策知识获取的重要来源,进而形成了若干双向互动的知识链条。

2.2.3 应急资源供应商

主要指在应急管理过程中提供物资设备等救援救助资源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应急救援物资设备主要包括食品药品、通讯设备、检测设备、防毒防爆器具、工程机械、被服帐篷等用品。应急指挥中心平时要做好对救援物资的储备及信息调研工作,了解各物资储备形式、种类、数量等知识,并同各供应商建立联系以备在紧急情况下调用救援物资。

2.2.4 媒体和公众

信息时代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的方式方法渠道增多,同时也为流言蜚语谣言的传播提供了途径。作为应急管理主导力量的政府,在积极的灾害救助及管理中将信息规范、实时、正确的报道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媒体成为合作者,通过有效沟通与协作,公开灾害信息,正确报道灾情,将最真实全面的情况通报给公众。因此,应急指挥中心要考虑设立专门机构处理与媒体的关系,并且就媒体是否可以进入灾害现场制定规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及权利与义务。

3 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分析

依照系统科学的观点看来,系统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整体。根据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系统又可划分若干子系统,组成了系统的体系结构(architecture)。系统的体系结构用来表述系统某一方面特点的结构方式和模块组成,侧重原则和方法而不规定技术与业务细节。席运江[13]将组织的知识系统划分为三个同种要素(知识)及关系构成的子系统分别由知识子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物质载体子系统组成。王众托认为企业知识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人员体系结构、组织体系结构、技术体系结构、经营体系结构和文化体系结构五个方面[6]。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构成要素是知识,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及相互之间的作用,笔者将应急管理知识系统分为知识子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三部分,如图2所示。

3.1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间的关系

应急管理知识主体子系统由知识主体及相互间的关系构成。前文概括出四种类型的知识主体,而各知识主体间的关系表现为以各知识主体为节点,主体之间的知识连接为边的人员网络。从常态下的知识交流、培训到危机发生后的知识共享、协同,知识连接表现为多流向多形态的复杂网络。在相对松散的环境下,建立知识主体网络,能够清楚地掌握知识的传递路径和流向。为了知识在危急时刻的快速传播并提高人员网络的连通性,可以进一步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OA)理论和方法计算知识主体网络中主要节点的入度和出度、网络的连通性以及连接节点路径的长短,为人员网络的组建或者优化提供依据。

3.2 应急管理知识子系统中的知识联系

应急管理知识子系统由应急管理知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组成。人们在工作中不断使用和处理知识,通常表现为知识的流动。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组织要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和共享等一系列过程,才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这些过程的总体形成了知识流程。这样的一个知识流程实际上是按照应急管理流程顺序构成的知识过程,知识流程和业务流程密不可分[14]。图3中包含了两种循环模式:一是业务流程的循环,从应急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到再预防,表现为循环过程。二是业务流程中伴随着知识的流动,亦表现为知识识别、获取、共享、存储的循环过程。要注意的是,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并不表现为同期同步的双循环关系,即业务流程中的某一环节并不一定严格对照知识流程中的某一知识活动状态。在实际中随着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知识流程的大循环过程里面会包含更加复杂的知识流动。

3.3 应急管理知识支撑子系统

主要包括技术平台、知识库和数据库等。数据库主要由一个城市或区域基础信息数据及专业数据组成。基础信息数据涵盖了区划、人口、地理信息、公共基础设施、避难所、危险源等资料。这些基础数据看起来简单,却对及时实施应急救援决策很有帮助,需要进行长期的调查统计和研究。专业数据主要来自公安、消防、医院、学校、社区等机构的数据资料。知识库存储了人们在应急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积累的知识,是应急管理的“智慧库”,是应急决策重要的依据来源。主要包括应急预案库、案例库、法规库、专家库。技术平台是支撑应急管理组织识别、获取、传递共享信息与知识的平台,需要借助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将知识有机整合。考虑到各部门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异构性,知识资源要实现共享,必须建立相应的软件接口。相应的技术包括XML技术、Agent技术、DCOM技术、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等,它们都是用来解决信息系统集成时共享信息的技术或标准[15]。

3.4 三个子系统间的关系

知识子系统是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所获取、共享、存储的知识组成的系统,属于非实体的虚拟系统。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是知识的载体系统,属于实体系统。图2中①表示知识主体子系统的知识活动(主要为决策者的隐性知识)到知识子系统的动态映射,与来自支撑子系统的显性知识流②集成于知识子系统。在知识子系统中的知识不断更新、集成后又以③④两种知识流动方式存储至知识主体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⑤表示为知识子系统对支撑子系统的管理、使用的连接关系。

在这三个子系统组成的知识系统中,知识主体子系统处于主导地位,系统的内在连接及结构变化会直接影响子系统及系统的整体知识水平。分析应急管理知识系统的整体结构特征需要重点研究知识主体子系统的知识协同机制,考虑建立基于动态网络模型的知识主体网络,分析网络的联结强度、规模及稳定性对网络平均知识水平所产生的影响。

4 结论

应急管理是一项面临突发事件发生前后伴随的海量信息和复杂环境下,由多部门协同应对并整合了多部门多学科知识的研究领域。结合知识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本文通过对应急管理知识及知识主体的分类描述,构建了由知识主体子系统、知识子系统和支撑子系统构成的应急管理知识系统,并对系统的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应急管理知识系统体系结构的构建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理论框架,主要有知识系统的运行机理与协同演化、知识主体子系统的网络构建及优化、知识系统技术平台的建设等问题,可以采用系统动力学、社会网络分析及可视化等工具方法。

应急知识 篇2

一、什么是突发应急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需要立即处理的紧急事件。

突发事件具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对于突发事件是否发生,于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以及爆发的程度等情况,人们都始料末及,难以准确地把握。

2、公共性。一是突发事件涉及公共利益,对公共财产或福利、公共安全、公共秩序产生影响(通常是消极的、负面的影响)上。二是涉及面比较广,需要调动和整合全社会的人力、物力、信息等公共资源和力量。

3、危害的严重性。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害有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这种损害性不仅体现在人员的伤亡、组织的消失、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破坏上,而且还体现在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所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上。

4、变化发展的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不能事先描述和确定,难以预测,特别是在当做今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世界里,这种连锁反应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突发事件复杂化,已经超出纯粹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变成一种含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社会危机。

5、处臵的紧迫性。是指突发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极端重要,关系到社会、组织或个人的安危,需紧急采取特别措施及时有效地处理。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演变,它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因此,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越快,反应决策越准确,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

6、广泛的影响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关注伤亡人数外,还密切关注事故发生原因、时间、地点等情况,从中得到的启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等,从而使社会避免重蹈覆辙、重演悲剧。

二、突发应急事件分哪几类?

主要分成4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如,2009年全国大部地区的旱灾;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交通运输事故:2008年国庆期间,古灵山车祸。2005年11月13日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辞职。)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1、2003年的非典,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全球累计非典病例共8422例,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因非典死亡人数919人,病死率近11%。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2、2009年的甲H1N1流感,截至目前,我国内地共报告49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出院251例,239例在院接受治疗。

3、手足口病,)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2001年9月11日,9.11恐怖袭击事件美国东部时间9月11日上午,发生在美国本土,通过劫持多架民航飞机冲撞纽约曼哈顿的摩天高楼以及华盛顿五角大楼的自杀式恐怖袭击。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它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

三、突发应急事件分哪几个等级?怎样分?

按照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不同事件有不同的分法,如下表所示:

四、平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完善预案

在我国,对突发事件的国家专项应急预案有21件,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5件(《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臵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9件(《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臵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臵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臵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臵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4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有3件(《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2008年,我市根据上级精神,结合实际制定了《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重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消防火灾事故应急预案》、《供电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重特大事故险情应急预案》、《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春节和全国全省两会期间信访稳定工作应急预案》等1个总体应急预案、12个单项应急预案,并将这13个应急预案装订成册,下发到了各个单位。各相关单位也积极行动,结合部门实际制订了一些预案。

2、健全网络

对于我市来说,院长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主任,副院长、各分管副院长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副主任,负责全院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臵的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管理委员会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办公室王晓东主任兼任应急办主任,副主任姜燕具体负责应急管理、协调工作,并配备了专门工作人员。各乡(镇、区)、县直各单位一把手负责本辖区、本部门、本系统的应急管理全面工作,并明确一名副职具体抓,各乡(镇、区)党政办主任、县直各单位办公室主任是应急信息管理的直接责任人,负责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等工作。

3、加强值班

要整合应急值班与办公室日常值班资源,按照先进实用的原则,更新配臵值班室专用计算机、电话、传真机、复印机和网络设施等必要的值班设备,为值班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配好配强值班人员,认真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制度、主副班制度和备班制度、交接班制度、值班工作责任制度,确保值班不断档不缺员,提高值班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4、强化宣传培训

除平时开展应急知识进农村、学校、企业的宣传教育活动外,要充分利用固有节日搞好宣传。如:“国际减灾日”(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全国消防日”(每年的11月9日)、“全国防灾减灾日”(每年5月12日)、“全国安全生产月”(每年6月份),都要展出版面,发放宣传资料,增强公众安全意识。

5、搞好隐患排查。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处臵。搞好两个结合(即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相结合),使处臵突发从被动应付向源头管理的转变,找出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把突发公共事件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把工作重心放在社区、乡村、学校和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的高危企业等基层单位,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人群集中地的监管监察,明确安全监管职责。各地各部门要对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摸底,建立应急物资储备数据库、人才库。

6、搞好演练

北川邓家刘汉小学,经过大地震,483名学生一个都没有少,被称为史上最牛希望小学,原因是什么?一是建筑质量高,二是应急演练好。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加强应急演练。今年我们结合实际制定全县性的演练计划,明确了演练时间、演练内容和牵头单位,并要求各相关单位组织应急演练时邀请县领导参加。前段时间卫生、教育、地震等部门已经按照计划分别组织了甲型H1N1流感防治,地震等应急演练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和工作人员应急救援能力。下步还要继续搞好一些演练活动,如:供电公司牵头的安全用电反事故应急演练、公安局牵头的防恐演练、消防队牵头的火灾事故安全演练、水利局牵头的防汛抗洪应急演练、国土局牵头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安监局牵头的非煤矿山安全应急演练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应急演练、林业局牵头的森林防火应急演练、卫生局牵头的突发食物中毒应急演练等

五、突发应急事件发生后,应该怎么做?

(一)报送信息。

1、哪些应该报?

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信息;可能引发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突发事件的信息。

2、谁来报?

任何一个人发现突发事件,都应当及时报告情况。各乡(镇、区)党政办主任、县直各单位办公室主任是应急信息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所辖区城内发生的突发事件要立即按要求上报。

3、报到哪?有什么时间要求?

对于一般突发事件,是路与群众的要根据情况报110、119或120,是办公室主任的要报单位主要领导,同时在事发30分钟内报县应急办。如出现车祸,要立即报告110勘察事故现场,报120进行紧急救援。对可能发生、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县应急办还要在1个小时内报县应急委员会和市应急办、市政府等。

4、怎样报?报什么?

各乡(镇、区)、县直各单位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报送文件等形式,或其他有效途径向县应急办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在特别重大、重大、较大突发事件现场处臵过程中,现场指挥机构负责人或授权专人要与县应急办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报告突发事件处臵的进展情况、可能衍生的情况等。涉密的突发事件信息报告要遵守相关保密规定。

突发事件信息分为首报、续报和终报。首报信息内容主要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已经造成和可能造成的伤亡和影响情况等。续报信息内容包括:事发单位或事发地基本情况、事件起因和性质、基本过程、影响范围、事件发展趋势、处臵情况、请示事项和工作建议等。突发事件处臵结束后,事发单位要及时对事件进行评估分析,并作出书面终报。终报信息内容包括:突发事件情况、应急报告情况、应急处臵情况、善后处理情况、调查评估意见等。

5、不按时报应该怎样追究?

要责任倒查,追究单位一把手、主管副职和应急信息管理人员(办公室主任)的责任。如:灵山事故就追究了部分同志的领导责任。

(二)启动预案,进行应急处臵。

一、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乡(镇、区)政府主要领导和县级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力量进行先期处臵,控制事态发展,同时在1小时内将事件有关信息经主要领导签字后报告县政府应急办,报告内容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信息来源、事件性质、伤亡人数、影响范围、简要经过、发展趋势、领导到场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和其他需要上报的有关事项等。如遇特殊情况来不及形成文字材料的,必须先口头报告,再补报文字材料。应急处理过程中必须及时续报事态进展和应急处臵情况,直至事件处理完毕。县政府应急办对有关领导和人员到现场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归口管理突发事件信息。

二、县政府应急办接到突发事件信息后,首先要会同相关应急主管部门及时进行会商研判,提出处臵建议,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报告分管院长,同时报告院长、和办公室主任;对可能演化为特别重大、重大和较大事件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应急办要及时跟踪监控,掌握事件动态,必要时到现场督促应急处臵工作,防止事态扩大。

三、分管院长接到报告后,负责统一指挥和协调有关地区和部门开展处臵工作并根据事件发展态势和院长指示赶赴现场,靠前指挥;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院长、分管院长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处臵工作。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要在事发后2小时内上报市政府应急办,上报信息由分管院长签发;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由院长签发,县政府应急办具体办理。

四、应急办负责传达并跟踪落实分管院长和其他领导的指示,随时掌握事态进展,及时反馈处臵情况。领导到现场时,根据领导要求由应急办等相关部门和单位派员随同前往,协助做好现场处臵工作。

五、突发公共事件信息需要由向社会公开发布的,由应急办会同有关部门草拟新闻通稿,报分管院长审定后组织媒体统一发布。

应急知识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仙居县安洲中学170名教职工和三个年级的2 400名中学生进行应急安全知识教育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570份,回收问卷2 570份,其中有效问卷2 538份,问卷有效率为98.75%。2 400名中学生中男生1 252名,占52.17%;女生1 148名,占47.83%。初中一年级804名、初中二年级815名、初中三年级781名。学生年龄12~17岁,平均年龄14.7±1.2岁;170名教职工中男性56名,占32.94%;女性114名,占67.06%。教师年龄22~58岁,平均年龄(40.5±5.4)岁。82.35%的教师具有本科学历。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发放,问卷不记名、定量发放,根据实际情况填写,调查人员在调查前对调查对象简单说明调查的目的、内容与方法,不施加任何压力、不涉及暗示性语言、不加入带有主观性的论述,调查员现场解释不明白的问题,但不回答任何与问卷答案相关的问题,当场填写问卷并收回。

1.3 问卷调查内容

查阅与安全教育相关的文献,依据教育部2008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4]中的“安全应急与避险”等内容,自制应急安全知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对突发事件及安全知识认知情况、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险能力、对应急安全知识的需求。安全应急知识的内容包括火灾、地震、触电、溺水、交通安全、食物中毒、踩踏事件、运动损伤,总共有8个方面25个条目,每题2分,总分50分。回答全部正确为2分,部分正确为1分,错误为0分。

1.4 宣教方法及效果

将初中一年级804名学生健康教育课主要安排上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知识,另外聘请安全部门专家每月进行一次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的培训或讲座,内容参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宣教前及宣教6个月后进行效果考核。参与考核的人员为学校健康教育课教师及相关安全部门专家,对现场场景模拟考核打分。根据《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安全应急与避险中对初中学生要求的内容作为考核内容,具体内容为救助溺水者、触电者、食物中毒者,火灾、地震逃生,烧烫伤处理,车祸现场处理,止血包扎等,4~6个人为一组,以抽签的形式抽取其中2组内容进行现场模拟考核。每个考核内容均赋予一定的分值,给出各个场景的关键词,让学生选出需要用到的关键词,并进行排序,最后对各场景进行讲述并现场模拟,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具体分值。每个考核内容有10个关键要点,均赋予10分,总分为100分。考核分值分为2个等级,分别为<60分不合格、≥60分合格。

1.4 数据分析

回收的调查数据经Excel2007双人核对录入,核查后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应急安全知识认知状况

170名教职工仅有35名(20.59%)接受过系统的应急安全知识培训,多数教师是通过自学和讲座来获取应急安全知识;学生对于应急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分别为火灾37.08%、地震55.29%、触电70.42%、溺水48.21%、交通安全65.92%、食物中毒68.00%、踩踏事件34.58%、运动损伤40.63%,其中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在应急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高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见表1。

[n(%)]

2.2 仙居县安洲中学学校应急安全知识宣教效果评价

对初一804名学生进行应急安全知识宣教,结果显示其在宣教后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的评分显著高于宣教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应急安全知识宣教满意度调查

90.05%的学生对此次应急安全知识宣教活动满意,且有88.31%学生表示还愿意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其中89.05%学生认为此次宣教内容容易理解,仅有6.22%的学生表示此次宣教内容有一半未能掌握。认为此次宣教内容对自己最实用的排名前三位为紧急救护知识60.32%、火灾逃生知识53.48%、受伤事故的处理49.75%。

3 讨论

学校应保障学生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习,近年来尽管各教育行政部门有效地实施安全教育和对平安校园的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安全事故在校园中仍时有发生[5]。国家教育部已将安全教育列入重点,并明确提出:要把安全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处理问题的能力[6,7]。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和突发公共事件不断增加,因此安全教育的关键在于学生对安全知识的知晓和应急安全意识的提高,其对保障自身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仙居县安洲中学学生对应急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普遍不高,仅触电70.42%、食物中毒68.00%、交通安全65.92%这三方面的知晓率在60%以上,其他均在30%~50%左右。其中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在应急安全知识的知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高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低年级学生。这种情况说明低年级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对安全知识的理解运用可能较高年级学生欠缺,且高年级学生心理生理各方面逐渐成熟,其在初一下学期的健康教育课中接触到安全应急与避险相关内容的学习,所以对应急安全知识的知晓率高于低年级学生[8]。因此,将初一新生下学期开始学习的急救技能知识安排到初一健康课正式学习,且增加了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的培训或讲座。调查还显示接受过系统应急安全知识培训的教职工仅有35名占20.59%,多数教师是通过自学和讲座来获取应急安全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因为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教师的业务素质,应利用公安、消防、卫生等国家部门机构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同时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开展讲座,来提高教师的安全知识水平及技能。在语文、地理、体育等学科中含有应急安全知识等内容,应将这些内容纳入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且任课老师应有意识将应急安全知识在教学中渗透[9]。另外,实践教学最为重要,学校可利用体育课、课间操等学生在操场集合的时间开展模拟疏散演习等应急避险教育[10]。对初一学生进行了安全应急与避险的宣教,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避险的技能均得到显著的提高。从宣教前后的现场模拟考核显示出,宣教后安全应急与避险技能的评分显著提高,合格率得到显著提升,说明学生接受应急安全知识宣教效果显著,其安全应急避险的技能得到显著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任继跃.中小学体育健康课程中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4):118-119.

[2]刘冰,张秀敏,王昕晔,等.吉林省中学生安全急救知识与技能现状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3,26(10):7-10.

[3]王春香,张琦,袁卫红,等.中学生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现况研究[J].浙江预防医学,2013,25(11):24-27.

[4]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S].2008-12-01.

[5]李军成,王红伟,张星,等.甘肃省民勤县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0):14-14.

[6]李春玉,张春梅,金健.延吉市中小学生伤害现状及安全教育需求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8):704-705.

[7]黄晓平.云南中小学应急知识教育现状调查及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11,10(9):68-71.

[8]张雁,温新华,陈志,等.参与式培训在中学生急救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2):221-222.

[9]陈卓,刘,林晓明,等.营口市中小学生安全知识应急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5):597-598.

地震应急知识 篇4

一、地震前兆

大地震发生前总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人们把观察到的那些与地震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

地下水异常:

井水是个宝,前兆来得早。

无雨水质浑,天旱井水冒。

水位变化大,翻花冒气泡。

有的变颜色,有的变味道。

动物异常:

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

骡马牛羊不进圈,鸭不下水狗狂叫。

老鼠搬家往外跑,鸽子惊飞不回巢。

冰天雪地蛇出洞,鱼儿惊惶水面跳。

地光和地声:

地光和地声是地震前或地震时从地下或地面发出的光亮及声音,是重要的临震预报。

临震前,一瞬间,地声隆隆地光闪。

大震将至要果断,迅速行动快避险。

二、地震时如何避险

从发生地震到房屋倒塌,-般只有十几秒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瞬间冷静地作出正确的抉择。强震袭来时人往往站立不稳。如

果一时逃不出去,最好就近找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蹲下或着趴下,同时,尽可能找个枕头、坐垫、书包、脸盆或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待地震过后再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应急要点:

在住宅(楼房和平房):要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等房间小、不易塌落的地方,躲藏的具体位置可选择桌子或床下,也可选择坚固的家具旁或紧挨墙根的地方。

住楼房的千万不要跳楼!

在教室:学生应用书包护头躲在课桌下或课桌旁,地震过后由老师指挥有秩序地撤出教室。

在工作间:迅速关掉电源和气源,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者办公家

在商场、展厅等公共场所:躲在坚固的立柱或墙角下,避开玻璃橱窗、广告灯箱、高大货架、大型吊灯等危险物。地震过后听从工作指挥有序撤离。

在车辆中:司机要立即驾车离立交桥、高楼下、陡崖边等危险地段,在开阔路面停车避震;乘客不要跳车,地震过后再下车疏散。

在开阔地:尽量避开拥挤的人流,-

家人要集中在一起。

地震时,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都可能成为致命“杀手”,必须予以高度提防。注意远离高层建筑、烟囱、高大古树等,特别要避开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物。躲开变压器、电线杆、路灯、高压线、广告牌等高处的危险物。

躲开危房、危墙、狭窄的弄堂、修有高门脸和女儿墙的房屋、堆放得很高的建筑材料等易坍塌的危险物。

不要使用电梯。

三、震后的自救与互救

大地震后,在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互救,尤其是家庭、邻里间的自救互救,是减少地震伤亡的有准备措施之一。.自救要点:

被埋压人员要坚定自己的求生意志,消除恐惧心理,能自己离开险境的,应尽快想办法脱离险境。

提醒:坚定求生意志可创造奇迹!

被埋压人员不能自我脱险时,应设法先将手脚挣脱出来,清除压在自己身上特别是腹部以上的物体,等待救援。可用毛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防止因吸入烟尘而引起窒息。

被埋压人员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尽量减少体力消耗,等待救援。应尽一切可能与外界联系,如用砖石敲击物体,或在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

被埋压人员应设法支撑可能坠落的重物,确保安全的生存空间,最好向有光线和空气流通的方向移动。若无力脱险,在可活动的空间,设法寻找食品、水或代用品,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营救。

四、注意:

遇到地震要保持镇静,不能拥挤乱跑,震后应有序撤离。

已经脱险的人员,震后不要急于回屋,以防余震。

对于震动不明显的地震,不必外逃。

应急知识 篇5

然而,我国针对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协作体系仍很薄弱,跨区域应急协作制度、平台、运作机制尚未建立,以致跨地区应急联动不力、应急处置效果难以让社会满意。因此,构建应对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高效的应急协作体系,实现常态下信息收集与共享,非常态下快速响应,协同应对目标,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1]。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动态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应对突发事件时跨区域、跨部门的多元主体间必须实现全方位、高效能的协作,这种协作主要表现为参与应急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多元主体间充分、密切的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学习和创新过程,即区域内多元应急主体间的知识协同过程。本文拟将知识协同理论和思想引入到跨区域应急管理中,针对当前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建设的瓶颈问题进行重构,提出较为系统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的框架、要素及运作机理,为跨区域应急管理和协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1. 1 知识协同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组织除了研究内部知识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外,对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的整合也日益关注,追求实现组织内外部知识资源的协同效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知识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而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理念的集成和融合,推动了知识协同管理思想的出现和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理论,知识协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大多数研究学者认为,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即协同化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以知识协同、共享、合作、创新为主题[2],通过这一系列知识活动,使协同组织获得的整体效应大于各主体单独工作的效应之和。知识协同表现为组织的一种能力,具有时间上的准时性、目标的准确性、知识流的多向性等特性[3]。知识协同的概念模型如图1 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文献7中模型绘制

知识协同作为知识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知识协同概念和内涵的研究。Tuoni. I[4]指出知识协同重点处理的组织间的边界知识,强调跨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创新。吴绍波等[6]认为知识协同过程包括: 学习机会发现、知识共享、知识转移以及组织学习、知识创造。樊治平等[7]指出知识协同的目的是知识创新,是组织整合知识资源的战略手段,是多个知识行为主体协同参与的知识活动过程。

关于知识协同的要素研究。Lawrence Liu[8]指出知识协同框架包括了人与文化、过程与治理、技术3 个要素。胡昌平和晏浩[9]认为协同知识管理包括目标协同、技术协同、资源协同3 个方面。沈丽宁[10]认为知识协同包括4 个要素: 人力、技术、资源和流程。盖玲和罗贤春[11]指出知识协同包括4 个要素: 制度、技术、流程和资源等。

关于知识协同运行机制的研究。刘超[12]指出知识协同机制包括: 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机制、运行平台和技术等手段。李朝明和陈夏生[13]认为知识协同的创新机制包括3 个层面: 组织的文化、制度和结构。王清晓[14]认为知识协同保障机制包括5 个方面: 战略协同、规则协同、文化重塑、技术平台和流程再造等。

综合上述观点,知识协同是以知识创新为目的,运用协同理念,整合多个知识行为主体( 组织、团队或个人) 之间知识资源,实现更高效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达到协同效应的知识活动过程[15]。本质上,知识协同是一种跨组织的管理体系,其运行机制包括制度机制、文化机制、流程机制和协同平台等内容。

1. 2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作体系

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作体系就是将区域内不同地区政府应急机构( 公安、消防、急救、交通、财政、卫生等) 、社会力量和相关资源( 信息、物资、人员等) 纳入到一个统一系统内,在充分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整合各地应急资源,实现协同、联动进行应急处置的运作体系,其构成要素包括:协作组织、协作信息支撑平台和协作保障机制等,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作体系的高效运作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2009 年4 月,泛珠三角区域内九省( 区) 共同签署了应急管理合作协议,在实践层面开创了我国构建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的先河。

随着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跨区域应急协作问题日益受到学术界关注。唐苏南,张玮[16]分析了现有应急管理体系法规存在阻碍跨区域合作的主要障碍,提出了改进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的对策建议。张仁平,曹任何[17]从改进政府间合作管理的角度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应急管理合作模式。谭小群,陈国华[18]以广东省为例,研究了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的五个主要方面: 组织机构、法规、应急合作文化、资源及技术保障。赵定东[19]在分析了长三角地区跨区域突发事件的特点基础上研究了政府间的协作机制。徐慧[20]以重庆为例对构建应急管理区域联动机制进行了探索。

近年来,很多学者尝试将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用于跨区域或城市群应急管理中。寇丽平[21]基于协同理论探讨了建立跨区域应急协作机制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条件。赵林度,孔强[22]以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了城际应急管理体系,提出了建立了城际应急管理协同机制的建议。伍洪杏[23]基于协同理论和治理理论提出了构建长株潭城市群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体系对策建议。李春娟,宋之杰[24]基于知识管理和协同学理论,提出了应急管理知识协同的对策及建议。

上述关于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和机制的研究大多还停留在定性描述、政策探讨或针对某一特定区域应急合作实践经验分析层面,虽有少数学者将知识管理、协同学理论应用于城际应急管理,但仍处在问题分析与方法探讨层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与运作机制。

2 跨区域应急协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知识协同视角

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应急管理信息和知识的共享和协同是跨区域应急协作的关键,然而由于体制、机制等障碍,从知识协同的视角看,目前跨区域应急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

2. 1 缺乏跨区域应急信息协调组织

组织协同是应急管理协作体系的基础要素。我国现行应急管理的模式是 “属地管理,层级协调”,还没有形成和建立专门的跨区域应急指挥、协调部门,这就造成了应急管理的区域间条块分割、部门间职能分散、交叉、缺位。这种管理模式不但严重影响了常态时期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收集、传递、共享,而且一旦发生跨区域公共危机,也只能组建临时性应急指挥机构,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有效整合,造成信息失真、反应速度慢、应变能力差,地区间、部门间难以开展有效联动,贻误应对的最佳时机,根本无法有效应对日益频繁的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25]。

2. 2 缺乏跨区域信息共享机制

有效信息共享是跨区域应急协作的前提。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管理机制是 “各自为政、层层上报”,一方面使得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来源狭窄、途径分散,很难对跨区域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的监控和预警; 另一方面在跨区域应急协作过程中,由于地方利益、组织惯性、官员绩效等方面因素的考虑,突发事件信息常被人为封闭或干预,致使部分重要信息无法在相关地区间有效流通,更谈不上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决策。正是由于区域内各地区、各部门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和及时准确传递,不但极大影响了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效果,也加大了事件影响地区的应急成本,加重了突发事件的危害和损失。

2. 3 缺乏跨区域应急信息集成平台

高效、集成的信息共享平台是跨区域应急协作的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各地区虽已建立应急指挥中心等多种应急信息平台系统,但各个系统彼此孤立,互补链接,信息不能共享,形成所谓的“信息孤岛”。由于缺乏集成的信息共享平台,即使各渠道获得了有价值的应急信息也无法快速、准确地传递给其他协作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跨地区多元主体的应急协作能力与效果。建立集成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各地应急系统间信息的无缝联结、交换和共享,可以实现整个区域的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因此,构建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协作体系,必须从建立高效的组织架构、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先进的信息协作平台着手。

3 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

跨区域应急协作中最重要的是综合不同地区多种渠道的信息,整合各类专业人员的知识和才能,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并有效实施。从这个角度看,跨区域应急协作是一个知识协同过程,可以说知识协同是跨区域组织实现应急知识共享、整合、利用、创新的最佳手段。

突破当前跨区域应急协作的困境,需要从组织设置、平台建设、保障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更深层次体制和机制变革与创新。而用知识协同理论对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进行重构,可以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应急管理体系,构建以专业知识、信息共享为基础的,平战结合,统分结合的应急管理新格局,实现跨区域应急管理的主动协同。本文提出的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如图2 所示,该体系可以实现对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管理过程的良好支持。

该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 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是建立在信息平台上的知识型虚拟组织形式,它打破了传统应急组织架构,更好的实现不同行政区的信息共享和知识利用,提高应急处置协作能力。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平台,实现区域内各地应急信息平台的知识集成,实现上下连通、左右衔接、统一高效的区域整体应急协作技术支撑。保障机制,该体系顺利建立和实施,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组织文化、技术等多方面的保障机制。

3. 1 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

组织是应急管理的基础,要实现跨区域的应急协作需要打破传统机构设置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是一种跨区域的基于应急知识构建的网络型政府组织,称之为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 后面简称 “应急协同网”) 。应急协同网是实体形式的跨区域应急协作机构基于知识协作平台的虚拟化形式,跨区域应急协作机构由区域应急协同中心,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及相关部门( 公安、消防、急救、交通等) 和下属应急机构及部门组成的多层联动、逐层嵌套的扁平化的应急知识协同组织。图3展示的是跨区域应急协作机构的实体形式,图4 展示的是其基于知识平台的虚拟形式———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网。

应急协同网是建立在知识协同平台上的虚拟组织,基于语义网络使政府部门、公务员、专家、用户等实体形式的网络节点,均虚拟化为智能主体( Agent) ,协同关系转化为智能主体在协同平台上的合作、协商、伙伴关系,在节点间知识共享、转移基础上,通过自主行动和多方协作策略的交互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应急协作。这种基于语义的知识协同网络打破了传统层级制的官僚组织模式,是一种以需求、任务、项目为核心的知识型政府虚拟组织,其适应性强、灵活性大,有利于跨区域应急机构和部门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和创新,从而更加及时有效进行应急处置。应急协同网是一种动态的、具有高度柔性的组织形式。

( 1) 组织模式

应急协同网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知识型组织模式: 应急知识协同团队、应急知识社区、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其中,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是主要形式,它是构成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应急知识社区的基本单元。

a. 应急知识协同团队

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是应急协同网的核心组织形式,通常由具备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跨区域、跨部门的应急机构中的知识员工组成,为实现知识协同目标而开展知识活动。应急知识协同团队具有以下特征: 成员拥有丰富的知识; 成员间具备相互信任的条件; 成员有的共同任务和目标; 成员之间拥有良好的知识共享平台支持[26]。

b. 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组织

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组织是借助于信息平台实现的跨地区、跨部门的政府应急机构之间知识共享和协同的一种虚拟的政府应急组织形式。通常,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是根据预先达成的协议建立起来的,由多个政府应急机构内部的知识协同团队构成,其中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成员会随着协同任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因此,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是一种动态虚拟的、边界模糊的政府组织形式,它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知识资源迅速整合,实现超越组织、无障碍的统一协调,迅速集成区域内各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完成单个实体难以承担的应急任务。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组织具有良好的弹性与开放性,其中的成员协作关系是动态的,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层级分明的政府组织管理方法,更好的实现了组织间整合、合作及协调,进而提高了跨区域政府应急组织的整体应急能力[15]。

c. 应急知识社区

应急知识社区是具有相同工作经历或共同兴趣、目标的应急参与者进行应急信息互换、应急知识共享的一种非正式组织形式,其本质是,借助于人性化、技术化、个性化的社区学习环境,实现组织内外部应急信息交流、知识共享、知识转移的功能。应急知识社区为知识协同团队成员进行非正式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的空间,可以实现跨越时空、跨越阶层的无障碍知识交流和共享[15]。应急知识社区为应急参与人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知识共享创造了更多的机会,通过对有共同兴趣的主题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可以深化他们在对问题的理解,丰富应急相关知识和技能。应急知识社区也可以促进应急管理人员与社会公众之间更大范围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政府可以及时掌握民意、了解民情、尽早发现隐患、提高决策效率和水平。

( 2) 运作模式

跨区域应急协同网络是由跨区域知识协同中心联结了区域内各地区应急管理机构和相关政府部门构成的多层级互联的网络结构,在协同平台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类应急管理知识的整合与共享,这种协同网络组织打破了传统政府官僚层级机构体制的限制,便于应急管理知识无障碍流动,能迅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针对性分析,做出科学决策,形成整体的解决方案。从组织运作角度来看,应急协同网络是一种任务导向型组织[27]。

在常态下,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成员以应急知识社区模式进行非正式学习、交流,具体形式有学习小组、研讨会、知识讲座以及经验交流等,使成员学习应急相关专业知识,拓展知识结构,及时关注应急动态,分享应急实践经验,实现应急知识的转化和内化。

有应急任务时,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成员迅速集结,形成知识型虚拟应急政府,以正式组织的形式开展工作,可以充分调动各团队应急专业知识,迅速收集整理突发事件的主要信息( 包括事故类别、事发地点、变化情况等) ,实现知识共享,并根据事件的性质,从应急知识库中搜集类似历史事件的处理方案供参考,快速形成初步方案,实现知识的转移和创新,并立即反馈到上层组织节点,由协同中心综合各方信息和方案形成完整的应急处置方案,并迅速调动各应急知识协同团队执行具体应急协同任务,从而为决策者和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应急知识服务。

在应急恢复期,应急知识协同团队在应急知识协同中心指挥下,对事件处理整个协同过程进行评估和经验总结,经过分析整理后形成知识存储沉淀到知识库中,使应急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改进和完善,实现整个应急知识协同网络的知识积累和创新。

3. 2 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平台

知识协同平台是实现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该平台借助现代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协同技术,在集成各地区应急信息平台基础上建立起来,是一个局部自治、整体协同的分布式系统。该平台不仅为跨地区的政府等应急相关部门( 公安、消防、急救等) 提供所需的应急知识资源,更重要的是为跨区域应急机构提供知识共享和协同环境,为其协同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交互工具和协同手段,平台架构如图5 所示。

平台从逻辑上分为四个层次: 数据层、协同服务层、协同应用层和用户层。

数据层主要由分布与各地区应急知识系统中的数据和知识集成而成,包括案例、预案、决策规则等各类应急知识和GIS、空间环境等各类基础数据。

协同服务层主要包括了信息集成服务、语义信息服务、知识协同服务三部分。信息集成服务为各地应急数据集成提供支持,因为各地应急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异构性,要实现数据共享,必须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服务; 语义信息服务为多源知识的提供统一的语义映射,其主要是从知识库中通过搜索、分类,形成知识地图,便于应急知识的表示、共享和发布; 知识协同服务主要为跨区域跨组织的应急知识获取、共享、转移、应用等协同过程提供支持。

协同应用层主要为平台用户提供应急协同的主要功能,包括: 常态协同、应急准备协同、应急响应协同、应急恢复协同等。常态协同将应急知识管理与各组织日常办公结合起来,实现应急知识积累和交流; 应急准备和响应协同实现为多部门协同响应和处置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辅助决策; 应急恢复协同实现事后应急知识的总结评估、分析和存储。

用户层为应急参与者提供访问接口,为每类用户提供友好、简洁的交互性强的个性化界面。

3. 3 保障机制

跨区域突发事件协作体系的实现主要依赖于制度、组织文化、技术保障三个方面。

( 1) 组织文化保障

基于知识协同的跨区域应急协作体系的有效运行需要以良好的组织信任、学习和共享文化为保障。支持跨区域应急知识协同的组织文化应当是一种全体成员认同的、相互信任的、热衷学习交流、支持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形成这种组织文化需要建立共同愿景,使知识团队成员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团队整体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组织虚拟经验交流会、读书会等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流的渠道,提供更多团队学习机会,密切成员间关系,激发成员的知识共享意愿,增强相互信任,减小不同组织内部长期形成的文化差异,促进不同组织文化的融合,使团队成员在轻松的气氛中分享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自然的知识互动交流。

( 2) 制度法律保障

跨区域应急协作是跨地域、跨部门的多元主体的协作过程,其中多元主体的职责、义务、利益分配不明确,这个过程需要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和法律法规的保障。跨区域政府间应通过法律协议等形式建立起统一指挥、分工协作的应急联动机制。通过立法明确跨区域应急状态下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媒体及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另外要以法律和制度形式督促区域内各地区建立对跨区域应急状态下的信息共享、协同、应急救援、资源调度、利益补偿、惩罚措施等机制和措施,以保障区域内各地区政府部门能够充分共享信息、相互配合、密切协作。

( 3) 技术保障

技术保障是搭建现代化的高层次的跨区域应急协同平台的基础。将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物联网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卫星遥感系统、传感网等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以保障及时有效地实现跨部门信息获取、传递和共享; 通过云计算服务应用,实现协作平台的高计算能力、高存储能力、高稳定性与高安全性; 充分利用语义Web服务技术实现多地区异构应急流程集成,进而实现跨区域、跨部门应急知识的共享、重用及协同。

4 结论

我国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趋势明显,各类跨区域突发公共事件频发,造成重大的影响和损失,加强跨区域应急协作,提高区域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知识协同理论为实现跨区域应急机构之间应急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协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撑。

应急知识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 整群选取四、五年级的全部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671份, 回收有效问卷665份, 有效回收率为99.1%。其中四年级学生344名 (51.7%) , 五年级学生321名 (48.3%) ;男生336名 (50.5%) , 女生329名 (49.5%) ;年龄范围9~12岁, 平均年龄 (10.42±0.69) 岁;独生子女517名 (77.7%) , 非独生子女148名 (22.3%) ;核心家庭520名 (78.2%) , 大家庭86名 (12.9%) , 单亲/重组家庭7名 (1.1%) , 缺失信息52名 (7.8%) 。

1.2 方法

根据全国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纲要规定[3,4,5], 结合前期调查发现问题自拟问卷[6,7]。通过预调查证明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复测系数r=0.718, P=0.000。问卷内容包括2个部分:小学生的一般情况, 如性别、年龄、父母年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一般情况等;小学生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共24道试题, 答对一题计2分, 答错计0分, 总分48分。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对问卷统一进行说明, 统一发放问卷, 学生当场填写, 填写完毕由调查员检查后收回。

1.3 统计方法

采用Epi Data 3.1对数据进行平行双录入, 应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小学生伤害知识总体得分情况

伤害预防和应急处理知识最高得分48分, 最低得分18分, 平均得分32.5分。以29分 (百分制为60分) 为及格分, 不及格人数为132人, 占19.8%。53.8%的学生接受过伤害的教育, 46.2%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56.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预防伤害的发生, 18.9%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63.9%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能力在发生伤害时进行自救或互救, 15.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

96.8%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斑马线标志”;95.5%的小学生知道“处于失火的楼房内, 逃生首选走楼梯脱险”;94.4%的学生知道“过马路时看车辆应该左看、右看、再左看”;仅有27.8%的学生知道“发生火灾时, 为防止吸入有害烟尘用湿毛巾防烟, 一般毛巾折叠8层”;22.7%的学生知道“如果有人发生车祸, 你是目击者, 应该打报警电话120”;20.9%的学生知道“天气阴暗或下雨时, 如果要步行上街, 应穿上鲜亮、有反光材料的衣服”。

2.2 不同组别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比较

2.2.1 不同性别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比较

女生知识平均得分 (32.9±4.2) 高于男生 (32.0±4.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12, P=0.012) 。过马路时观察车辆正确顺序, 发生地震时安全的避震地点, 触电时直接救人不安全, 一氧化碳的性状等4道题, 男生知晓率均低于女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注: () 内数字为知晓率/%。

2.2.2 不同年级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比较

五年级学生知识平均得分 (33.3±4.3) 高于四年级 (31.7±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33, P<0.05) 。雷电天气, 在家看电视或听随身听不安全;触电时直接救人不安全;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 应首先关闭阀门, 并打开通风窗等题目, 四年级学生知晓率均低于五年级,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遇到小面积烫伤时, 立即用大量冷水冲洗10~20 min的知晓率, 五年级学生低于四年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 () 内数字为知晓率/%。

2.2.3 不同父亲/母亲文化程度小学生伤害知识得分比较

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小学生伤害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 (31.1±4.4) , (32.0±4.6) , (32.1±4.4) , (33.1±4.6) , (33.3±4.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74, P<0.05) 。经LSD法检验, 父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或大专的小学生伤害知识平均得分高于父亲学历为初中的小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父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小学生伤害知识平均得分高于父亲学历为高中及中专的小学生,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本科及以上小学生伤害知识平均得分分别为 (33.1±3.5) , (31.9±4.6) , (32.2±4.5) , (32.9±4.6) , (33.5±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38, P<0.05) 。经LSD法检验, 母亲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小学生伤害知识平均得分高于母亲学历为高中及中专和初中的小学生,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其他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 小学生对于一般的交通安全知识知晓率较高, 但是对于一些在特殊环境, 如夜间、雨天出行时的交通安全知识较为欠缺, 而这种特殊环境又常常是伤害高发的环境。小学生应急处理伤害能力较弱, 尤其是应对火灾、地震等突发伤害事件更显不足。从学生对自身应对伤害的评价中可以看出系统的安全教育非常不足, 而教育干预是预防伤害发生的有效措施。同时安全教育不仅应让学生掌握安全常识、培养安全意识, 更应教给学生发现险情、判断险情及掌握安全逃生的技能[8]。针对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 对是非、安危的辨别能力较差, 自我约束力薄弱, 常有冒险或侥幸心理, 对突发事件缺乏预见性和应变能力, 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的特点, 需要教师和家长正确且有针对性的引导。

不同性别儿童在学龄期的身心发育水平存在各自的特征, 而男孩子往往是各种伤害的高发人群。男生的活动频率高、范围广、生性好动、偏好刺激性游戏、具有较高的探究性和冒险性等个性特征, 因此出现伤害的可能性较大, 而自身对于相关预防及急救知识掌握不足, 造成了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9], 伤害后果严重性高于女生。提示采取防止小学生伤害的措施时应针对性别差异制定防备对策, 对男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父母等监护人文化程度高对于伤害知识的把握程度、态度更为积极, 进行安全教育也较多。主要表现在文化程度高的父母对于伤害的认识及在教育孩子的态度上可能更为积极, 所采用的方式及对孩子的关心程度上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10]。因此, 在对学生开展健康教育的同时, 提高父母的知识水平和安全意识对预防儿童伤害有重要意义[11]。

参考文献

[1]季成叶.儿童青少年卫生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00.

[2]李玲, 王广宇, 赵冬梅, 等.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1, 19 (11) :1056-1058.

[3]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二) [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3) :IV.

[4]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三) [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4) :297.

[5]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四) [J].中国学校卫生, 2009, 30 (7) :IV, 579.

[6]王莉, 邢玉梅, 段秋红, 等.太原市小学生意外伤害现况调查[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8, 10 (2) :98-101.

[7]王莉, 邢玉梅, 段秋红, 等.太原市小学生伤害相关危险行为现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102-1103.

[8]石越, 孔庆滨, 陈铁梅, 等.高校大学生院前急救及应急能力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12, 28 (7) :975-976.

[9]LI SH, TANG ZR, ZHANG XJ, et al.Epidemiologic features of child unintentional injury in rural PuCheng, China[J].J Inj Violen Res, 2013, 5 (2) :89-94.

[10]晏晓颖, 廖淑梅, 陈春文.学龄前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态度-行为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1 (23) :3315-3317.

应急知识 篇7

关键词:职业人群,应急,影响因素

公众的应急能力是指公众通过日常知识经验积累、参加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自救互救技能培训等途径所具备的应对突发事件、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1,2],公众应急能力的构成包括预警能力[3]、备灾意识、心理状态、自救互救能力[4]、应急协作能力[2]及决策能力等[5],还包括公众对各种常见灾害的知识了解程度、公民灾害准备的措施、社会的疏导与组织能力等[6]。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面对灾害的行为及反应成为减少灾害损失中一个决定性因素[7]。而职业人群是人类社会创造力和生产力的宝贵资源,健康而充满活力的职业人群是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8],职业人群应急能力的高低对社会稳定十分重要。为了解北京市职业人群应急知识和技能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北京市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项目组于2015年开展此次调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北京市18岁以上的常住从业人员。常住人口是指在调查前1年内,在调查地区连续或累计居住6个月及以上者。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第一阶段:按照地理位置,结合201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行政区域人口分布特征如年龄构成、城乡分布等因素,选取东城、朝阳、门头沟及延庆4个区县作为样本区;第二阶段:根据各地区人口分布和北京市居民职业类型特征,将职业类型分为机关、专业人员、商业服务业、生产运输人员及其他行业,每类随机选取2~3家公司;第三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兼顾性别比例和年龄构成,抽取18岁及以上的职员。

1.2.2 调查方法

采用自填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场调查。调查问卷采用本课题设计的“公众应急准备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应急准备量表、应急经历与判断、应急知识与技能、能力建设相关活动参与情况等内容。

1.2.3 评分标准

分为地震、火灾、传染病、食物中毒和急救五个部分的内容,在对这五个部分内容得分进行处理时,每个题目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各个部分得分=该部分总分/该部分题目数,应急知识总得分=所有题目总得分/总题数。应急知识和技能具备情况评分为:答对题目总数≥总题目数的80%时,视为具备应急知识和技能。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单因素分析用t检验,方差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次发放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777份,问卷有效率为97.1%。调查对象中,男性386例(49.7%),女性391(50.3%)例;平均年龄(36.74±10.02)岁,30~39岁年龄组人群占总人数的40.9%;文化程度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为51.5%;居住地类型以城市为主;民族以汉族为主,为95.7%;家庭主要为3口之家,为56.0%;婚姻状况主要为已婚(73.8%);居住房屋类型主要为高层无电梯(51.2%);残疾率为1.7%。见表1。

2.2 不同特征人群应急知识与技能比较

总体来看,职业人群应急知识平均分为(0.73±0.16)分;其中火灾相关知识掌握最好,得分为(0.91±0.19)分,其次为传染病知识和地震相关知识,得分分别为(0.78±0.26)分和(0.77±0.25)分,急救相关知识得分最低,为(0.19±0.32)分。不同性别之间,女性在各个部分的得分均高于男性(P<0.05);在不同职业类型之间,除火灾相关知识外,卫生技术人员在其他部分的得分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特别是卫生技术人员的急救知识得分达到(0.64±0.38)分,远远高于其他人群。见表2。

2.3 职业人群应急知识和技能影响因素分析

女性应急知识和技能具备率为44.5%,明显高于男性;30~39岁年龄组人群具备率最高,为40.1%,而50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具备率最低,为23.5%;具备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也增加,本科及以上的具备率最高,达到44.2%;汉族居民具备率高于其他民族人群;3口之家居民具备率达到39.1%,高于其他家庭结构人群的具备率;卫生相关技术人员具备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高层有电梯居民具备率为41.7%,高于其他具备条件人群具备率;城市居民具备率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居民;接受过培训/宣传和演练居民具备率明显高于未接受过培训/宣传和演练的人群。见表3。

2.4 应急知识和技能具备情况影响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以是否具备应急知识和技能作为因变量(具备=1,不具备=0),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民族、职业和参加应急演练是应急知识和技能具备情况的影响因素。见表4。

3 讨论

从应急知识和技能得分来看,火灾得分最高,这与国内外其他一些研究是一致的[9,10,11,12]。这与目前火灾发生状况是分不开的。火灾是当前社会生产生活中发生频率较高且危害程度较大的一种灾害,特别近年来发生多起群死群伤的突发伤害事故中,火灾事故占相当比例[13,14,15],如2009年央视新大楼火灾,损失上亿,2010年上海余姚路胶州路火灾,58例死亡,2011年吉林商业大厦火灾,19例死亡等。这些事件的频发,特别是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使大家对火灾保持一定的关注度,从而对相关的应对措施比较熟悉。此外,在北京,集体单位、街乡政府、小区物业也定期举行消防应急演练和知识宣传,这些都是火灾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分比较高的原因。

结果显示,急救知识和技能得分最低,这与我国缺乏系统性的急救培训体系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在奥运会前期进行紧急培训,奥运会后我国红十字会等机构在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卫生部门在社区开展急救培训,但鉴于我国人口众多,目前的急救培训覆盖面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在今后的急救培训中,在巩固和加强现有培训机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种渠道,包括媒体渠道等,广泛开展急救培训,满足现场急救的需要。

与国内外有些研究不同[16,17,18],本调查女性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水平显著高于男性。这可能跟女性心理更加细腻、敏感有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忧患、风险意识更强,更加注重自身与家人的人身安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应急知识与技能的积累。

调查结果显示,除火灾外,卫生相关技术人员在地震等其他各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这与卫生相关技术人员的教育背景和性质有一定关系。在校期间,医学院校帮助学生了解生命,培养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9]。同时专业课方面,涉及到许多与应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急救知识和技能。工作后,卫生相关技术人员以挽救个体或群体的生命为己任,还负有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的职能,因此,他们更加重视灾害的应对。再次,在重大灾害事件发生时,卫生相关技术人员要参与应急救援,对这些事件的发生和应对更加关注,这些都可能是这个群体应急知识和技能得分比较高的原因所在。

应急知识 篇8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精神,进一步广泛宣传普及应急知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根据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11]245号)精神,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应急办)、广东省教育厅主办,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共同承办的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于2011年7月底-9月在广东全省21个地级市展开。

2011年8月7日至8月12日,本课题研究者受主办方的委派,作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肇庆宣讲队的带队和指导老师,带领广东省三所大学的10名大学生行程1000多里赴广东肇庆2区6县进行了为期6天共8场的应急知识宣讲活动。8个宣讲点依次是:鼎湖区、端州区、高要市、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广宁县、四会市。8个地点行程约一千多里,1位老师,11位大学生带着任务和激情出发,向肇庆民众带去一份努力,给这个美丽的城市送去一份保险,每一个县区都留下了应急宣讲团的蓝色身影。

本文对本届肇庆“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做一介绍,对宣讲活动的特点进行概括总结,对应急宣讲活动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框架阐述。

1 本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肇庆宣讲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本届“百人百场”肇庆市应急知识宣讲活动行程约一千多里,分别在广东肇庆2区6县进行了为期6天共8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对促进肇庆市社会公众树立应急意识、提高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宣讲情况见表1。

2 本届肇庆市 “百人百场”应急宣讲活动开展的特点

2.1 从基层政府方面看,宣讲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肇庆市当地各级领导积极协助落实资源,建立应急知识短信平台,较好强化了应急知识宣传力度。每一场宣讲活动,都有肇庆市各县(市、区)分管应急的县领导、各职能部门的代表参加,一起派发资料,一起宣传。当地领导积极配合宣讲活动的开展,主动为宣讲活动准备充足的文具用品等以作为宣讲活动互动时的小奖品,这使活动增添了很多吸引力,活动现场的氛围不时热闹非凡。

在每场宣讲活动中,当地领导除了为宣讲活动提前搭建好稳固的宣讲摊位或舞台,为宣讲队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剪刀、笔等常用工具之外,还特别邀请到人防办、地震局、卫生局等众多政府应急管理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参与宣讲活动,为宣讲活动增添了丰富精彩的内容。

2.2 从部门协作看,宣讲得到了消防、卫生等应急成员单位的大力协助

为使应急宣讲活动顺利开展、取得实效,肇庆市以及各县(市、区)围绕本届“齐抓避险教育,共建幸福广东”的宣讲主题,及早部署工作,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对开展此次宣讲活动进行专门研究,制定和印发了《肇庆市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启动仪式方案》和《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鼎湖等)宣讲活动方案》等,对宣讲活动进行细致的部署。明确了当地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组织领导、活动的组织安排、内容、议程、时间、地点、参加单位、参加人员及具体分工。同时明确落实安保和防护措施,如由当地人民医院落实救护车和医护人员做好现场医疗救护应急工作(如防中暑),由公安局做好会场治安秩序及防护工作,为此次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每场宣讲活动中,都有应急管理成员单位,如地震局、人防办、气象局等的部门领导带队出席。在宣讲活动开展过程中,有若干县的人民医院到现场为群众演示急救、心肺复苏等应急方法。消防车全程陪同,消防演练每场都有。消防官兵到宣讲现场演示灭火器的使用以及展示介绍先进的消防设备和器材。在德庆进行宣讲时,消防武警官兵还为群众展示了全市最先进的集抢险救灾于一体的消防车。消防车的现场展示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群众前来观看,消防武警官兵逼真的演练更是增加了宣讲活动的专业程度,为宣讲活动增加了亮点。

2.3 从媒体宣传方面看,宣讲活动受到当地媒体的持续关注报道,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

为营造良好的应急宣讲氛围,肇庆市各县(市、区)在本地举行活动启动仪式和现场宣讲活动之前,都在当地电视台、电台、广播持续多天播放《关于举办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通告》,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此次宣讲活动,了解学习应急知识,学习多发灾害的预防、避险及救援、医疗急救等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和能力。同时,在各县(市、区)人口集中、人流量大的地方悬挂宣传横幅,在多处社区和多家企业公共宣传栏张贴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知识海报,让广大群众了解应急知识,掌握防灾避险常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当地新闻媒体对应急宣讲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导,并对现场指导工作的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干部、现场群众、宣讲队带队指导老师及宣讲员进行采访,及时在当天的新闻中向广大民众报道宣讲活动开展的情况。肇庆市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今日肇庆网以及各县(市、区)政府民政局、海事处等部门网站都以图文形式报道了宣讲活动的相关信息。西江日报社在8月9日以《省宣讲队肇庆教避险》为题报道了启动仪式和鼎湖宣讲活动,对应急宣讲活动和应急知识进行了较好的宣传,扩大了应急宣讲活动的影响面和应急知识的宣传面,增加了 “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2.4 从宣讲员方面看,宣讲员经验较丰富、工作认真、热情耐心

本届肇庆宣讲队的10名队员,大都是从第一批宣讲队员中挑选出来的优秀宣讲者。第一批宣讲地区覆盖粤东(梅州、揭阳、潮州、汕尾),粤西(茂名、阳江)以及粤北(韶关)。新组建的宣讲团队有着经过第一批宣讲活动锻炼之后的宣讲经验,对宣讲要做的工作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相互之间对于应急知识宣讲活动也有较多交流探讨,是在更有准备的情况下踏上征途,使得短时间内团队就相处融洽、气氛活跃、凝聚力强,队友之间的配合逐渐默契,能够发挥各自长处,围绕主题展开应急知识宣讲,使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6天2区6县行程1000多里八场宣讲,时间紧凑,几乎每一场都是在室外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进行,但积累了第一批宣讲经验,已是参加第二批宣讲的肇庆宣讲团的宣讲员们努力坚持,秉承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展现了一名合格宣讲员应有的品质和风范,展示了“工作不怕累,生活不怕苦,创新不停止”的广东“应急人”精神。面对群众的咨询,宣讲员镇定自如,面露笑容,思路明确,克服语言的障碍,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耐心为群众解读条例、讲解应急知识等,整体表现令人满意,受到公众的欢迎,得到社会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宣讲队还特别选出三名宣讲员专门学习心肺复苏法,经过训练,能将最新标准的心肺复苏法准确地教授给群众。经过详细的构思与编辑,宣讲队还排好了两场活泼的情景模拟剧,穿插在宣讲过程中,力求将宣讲变成一场生动的学习,使受众不仅听得明白,还看得仔细,学得愉快。

2.5 从宣讲团队方面看,不断动态总结经验,加强团队建设

宣讲团始终注重加强团队建设,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做好团队内部分工合作。在应急宣讲开始之前,便按四大类突发事件做好宣讲队的内部分工,两至三个人负责一类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宣讲并做了充分的演练准备。此外,为使宣讲团队内部运行有序,每一位队员都有其所负责的主要事项,如派发资料、问卷访谈、拍照、写新闻稿、写报告、会议记录等等。

宣讲团对外工作时,则积极主动地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各方资源、与相关协助单位协调出场演示顺序等。在宣讲事前,积极与当地领导沟通,尽可能了解下一场宣讲活动的流程、参与的相关职能部门等细节,以便提前计划好下一场宣讲的方案。在现场准备时,能迅速找到现场的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与他们全面沟通,了解是否准备现场演示,协商好决定由谁来做现场演示和出场的顺序,保证宣讲流程按计划进行等。

宣讲团还善于总结经验,做好计划。在每一场宣讲后,宣讲团队都及时进行总结,先由每一位宣讲员总结优点与不足,再由指导老师概括宣讲团的整体表现,对团队的表现做出点评,肯定做得好的地方,同时明确指出不足和需改善之处。通过每场及时的会议总结,不断发掘宣讲亮点,及时改进不足之处,充分做好下一场宣讲计划和准备。

2.6 从宣讲活动实施过程看,准备充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活动现场准备充分。八场宣讲开展时都设备齐全:麦克风、音箱、宣讲摊位、横幅、投影仪、假人道具、医药箱、椅子、相机等等。此外,对宣传资料的分配也较为合理,确保了每场宣讲活动中宣传资料的充足,在当地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还准备了充足的文具、生活用品等作为现场奖励的小奖品。活动现场的充足准备,为确保宣讲成效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宣讲内容丰富。讲解中队员力求宣讲内容通俗易懂、力求结合肇庆市各县(市、区)当地灾害实际情况,根据各个县区主要灾害的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宣讲的重点内容,选择那些群众既关心又能学以致用的突发事件的应急避险知识进行讲解,向社会公众讲授避险常识、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和能力,普及《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派发各类宣传手册、传单,进行宣讲反馈调查。

宣讲形式多样。本届宣讲活动形式不仅包括生动有趣的讲解、而且还有与群众互动的问答环节,应急宣讲形式群众喜闻乐见:采用PPT讲解形式、一对一宣讲、演示演练、接受咨询、小品演绎、现场观众活动问答互动等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宣讲,活泼生动。活动现场演示一些实用的防毒面具、口罩的正确佩戴方法、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急救过程中常用的心肺复苏法等。同时以逼真的情景剧压轴,使宣讲活动达到高潮。即便是单纯的讲解,宣讲员也摒弃一些文绉绉的书面语言尽量使讲解内容通俗易懂却又精确不出差错。旨在以最简单最精彩的宣讲形式让民众学会应急知识和应急技能。

2.7 从受众反应看,民众响应热烈、参与度高,成效明显

群众响应热烈。本次宣讲活动所到之处,均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无论炎热还是降雨天气,都难挡民众朋友学习应急知识的热情。虽然下着雨,但仍有不少群众撑伞移步到宣讲摊位前听宣讲队讲解应急避险知识和在帐篷四周观看应急情景演示。到场的听众踊跃咨询应急问题、领取各类资料、填写问卷,积极参与现场演示,对活动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据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群众建议应该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并认为这种应急知识是有用和必要的。从这些建议可以看出,开展“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不仅是大学生的一次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更是备受群众欢迎的应急知识学习活动。

群众参与度高。在宣讲活动现场,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活动:积极参与灭火器的使用,亲身体验和操作心肺复苏的演示等等。宣讲员努力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因为口头上的知识讲授还不足以完全教会群众,宣教必须注重实操能力的培养,注重教授群众具体的应急能力和技能,因此需要积极调动群众参与到演示的练习中,并在旁边指导纠正,提高宣教的成效。在群众有奖问答环节以及问卷调查环节,群众的参与度甚高,宣讲现场的气氛一直很活跃。

3 本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肇庆宣讲活动存在的不足和待改善的地方

通过各方努力,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肇庆宣讲活动进一步增强了肇庆广大民众的公共安全意识以及自救、互救能力,对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总体而言,所开展的工作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一些主客观的原因,宣教活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待改善的方面,亟需及时反思,不断总结完善提高,以切实进一步提高应急宣讲活动的实效,这些不足和待改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七方面:一是宣讲队、当地各级应急办和应急管理成员单位之间的沟通还可更充分些;二是宣讲活动前的准备工作也可更全面些;三是宣讲员的应急理论知识尚需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四是对宣讲员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核选拔以及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五是应急宣讲场次的时间安排可更灵活;六是宣讲场地的选择和安排可更周全;七是宣讲资料应更准确、优化和及时动态更新;八是可更多地走进乡镇以及厂矿企业进行宣讲。

参考文献

[1]卢文刚.面向社会公众的基层应急宣教培训活动实践与探索—以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汕尾宣讲活动为例[J].中国应急管理,2011(9):38-43

[2]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广东省第二届“百人百场”应急知识宣讲活动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11)245号

应急知识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黑龙江省高校的类别、规模、分布等情况,课题组从2014年3—5月份对该省内7所高校( 哈尔滨6所、齐齐哈尔1所) 的医、农、工、师范、理、综合六类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本调查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原则,随机抽取各高校不同专业高低2个年级,每个年级抽取3 ~ 4个班,对学生集中调查,现场发放和回收由课题组自编的“大学生应急准备状态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2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806份,有效率为90.3%。男生691名,女生1 115名; 理科学生196名,工科学生256名,农科学生239名,医科学生280名,师范专业学生282名( 15.6%) ,综合专业学生553名( 30.6%) ; 低年级( 大一、大二)学生866名,高年级( 大三、大四及以上) 学生940名;城市学生760名,农村学生491名,城镇学生475名;有705名学生在过去的1 a中接受过应急演练,1 382名学生高中时参加过演练,986名大学入学参加过演练。年龄为18~25岁。

1.2方法问卷的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应急状态量表、应急知识与技能3部分。问卷的应急知识与技能部分将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4种类型[2]。在对4种类型的知识得分进行处理时,首先,分别将各个事件类型的题目按照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的规则计算该类型应急知识得分,然后将该类型的应急知识得分除以该类型题目数,即可得到该类型应急知识的最终得分。应急知识总得分是将4个类型的题目合并,按照答对得1分,答错得0分的规则得到应急知识总得分,再除以总题数,即可得到应急知识的总得分。

1.3统计学分析采用Epi 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AS 9.1进行数据分析,方法主要为描述性分析、Kruscal-Wallis秩和检验、单因素分析、逻辑回归分析,检验水准为α = 0.05。

2 结果

2.1大学生对社会事件类各类应急知识得分比较应急知识( 0.81±0.26) 掌握的最好,其次是自然灾害类知识( 0.79±0.24) 和事故灾难类知识( 0.78±0.24) ,对公共卫生类知识掌握的最差( 0.60±0.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304.49,P<0.01) 。用最小差异法( LSD) 经两两比较,4种类型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

2.2对于不不同类别学校大学生应急知识总得分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公共卫生类知识、自然灾害类知识、事故灾难类知识、社会事件类知识的得分差异用Kruscal-Wallis秩和检验法进行分析,其中高校两两比较时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分析。由表1可知,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类知识、自然灾害类知识、社会事件类知识得分均高于其他院校,事故灾难类知识比理科、工科、综合学校得分高,医学院校比其他类型高校的应急知识总得分高( P值均<0.05) 。

注: 与医学院校比较,* P<0.05。

2.3将学生个体的性应急知识总分的单因素分析别、年级、家庭地址类别、民族、是否参加过应急演练等二分类变量间的得分差异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由表2可知,女生比男生应急知识总得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0.01) 。高年级比低年级总得分高,高中、大学入学参加演练的人应急知识总得分高,不同居住地与民族均与应急知识总得分无关。

2.4影影响学生应急知识总得分的逻辑回归分析响学生应急知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性别( 男= 1,女= 2) 、年级( 低年级= 1,高年级 = 2) 、学校类型( 医科= 1,理科= 2,工科= 3,农村= 4,师范类 = 5,综合类= 6) 、是否参加过演练( 1 = 参加,2 = 未参加) 均是影响学生应急知识掌握情况的因素,而将这些单因素作为自变量,知识总得分0.7分作为界点的多因素逻辑回归的结果显示,高中、大学入学是否参加演练以及学校类型对应急知识总得分有影响,而过去1 a是否参加演练、性别、年级、家庭居住地类别对知识总得分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知识与能力的问题历来是人才教育与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3]。有学者认为,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4]。对于大学生的应急能力来说,他们的应急知识是应急能力的基础,应急能力是应急知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掌握了一定的应急知识,在危急时刻才能转化为能力,实施正确的自救互救方法。

国内外多项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公众普遍缺乏应急准备和逃生自救的知识[5,6]。同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学习应急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表示肯定,但认识程度亟待提高[7]。本调查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应急能力表现出性别、年龄上的差异,女生比男生好,高年级强于低年级。原因可能是女生气质多表现为敏感、缺乏自信和果断精神[8],所以女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关注自己的人身安全问题; 高年级同学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获取的应急经验比低年级丰富[9]。

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中和大学入学参加过演练同学的应急知识掌握得好,说明参加模拟演练是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参加过模拟演练的同学,因为有实际参与危机事件处理的经历[10],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他们比没参加过演练的同学更加冷静地控制危机的形势。有同类研究对上海市松江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53名应急体系人员进行应急演练干预后,平均得分从51.81分提高到82.24分[11]。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应急知识得分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应急知识明显好于非医学生。这种差异可能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同学校开展的应急教育和演练方面的差异造成,另一方面可能是来自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由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培养其珍爱生命和敬畏生命的意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12],同时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中,涉及到许多与应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临床和卫生实践中,医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其他途径( 如网络、报刊杂志等) 潜移默化地获得应急知识和技能。

上一篇:路面施工问题下一篇:职业卫生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