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工作

2024-10-20

应急工作(共12篇)

应急工作 篇1

1 前言

2014年9月29日, 台州市政府应急办授予FM102.7台州交通广播“台州市应急广播”称号, 标志着台州唯一应急广播正式诞生, 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台应急广播。台州为积极推动应急广播的建设发展, 将应急广播分别纳入台州市政府应急体系、台州广电总台“新闻立台”项目规划以及台州交通广播重点品牌栏目培育计划中, 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的地位作用和运行能力。一直以来, 台州应急广播在应对台风报道、重大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中, 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服务民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有效提高了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台州在应对台风灾害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广播实践经验, 总结出四大模式、四大平台、四大机制, “三个四”的应急广播体系。

2“四大模式”创新应急广播形态

2.1 构建多部门前端发布模式, 打造发布最迅速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择五个核心部门建设“五中心应急平台”, 让直播直通第一现场。一是在市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设直播室, 派记者常驻, 分别在早、晚高峰及突发事件过程实行实时播报;二是在台州高速交警支队设立直播席, 每天早高峰由值班民警连线直播高速通行情况;三是在市气象局气象预警服务中心设立直播点, 请气象应急专家现场直播;四是在市政府应急大楼设直播室, 目前尚在新建中, 已规划出空间为应急广播长期专用;五是在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设立直播点, 并与消防支队签订了出警人员应急发布协议。“五中心应急平台”建设有效地将应急发布场地前移至最前线, 记者通过常驻、派驻等方式, 做到与事件同步发布信息。

2.2 构建多专家应急会商模式, 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建立了公安消防、交通海事、卫生医疗、防汛防台、安全生产、农业农村等6大类台州应急专家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广播便可在最短时间内, 就具体事件与相对应的专家进行电话连线或微信会商, 商定应急直播的方向、主题、流程及注意事项等, 并邀请嘉宾 (专家) 参与直播。在“灿鸿”台风期间, 台州应急广播迅速与台州市气象局专家连线, 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服务受众。

2.3 构建多类别即时服务模式, 打造对市民最有用的广播

分别针对紧急救援、困难求助、实时路况、便民应急信息等四大类, 开展有针对性即时服务。应急救援类事件如:2014年某日一辆运输车在途中不慎丢落一箱剧毒的河豚鱼, 司机到达目的地发现后, 担心河豚鱼被人误食发生危险便立即报警, “河豚鱼事件”发生后, 台州交通广播紧急协助台州公安在5分钟内中断节目播出事件信息, 并派出记者跟随公安一同行动, 随时从现场连线发回报道, 终于在第二天凌晨, 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困难求助类:联合台州福彩推出“福彩帮帮帮”活动, 一年来帮助了很多临时有困难急需帮助的人。实时路况类:每天实时提供最新的道路通行情况。便民应急信息类如:随时发布停水、停电、航班、客运、轮渡等变更信息。

2.4 构建多媒体连线互动模式, 打造传播力最强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与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手机APP等联合, 开展全媒体联动发布、实时互动。在抗击台风“灿鸿”应急直播时, 按照市防汛办预警等级和相关预案, 有条不紊地启动应对应急报道机制, 除全部频率及时滚动最新台风信息外, 微信公众号“台州交通广播”启动应急模式, 每天三次推送, 微博实时更新, 不断刷新最新台风动向、图文并茂展现全市防台工作进展, 天气、交通、航班、出行等各类相关服务信息全覆盖, 连线、报道、口播、安全提醒等各类报道形式全应用。在台风期间, 微信功能点击、发送量超过了10万次, 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线上线下、线内线外的全方位传播, 微信阅读人数突破150万, 进入全国电台微信前十。

3“四大机制”保障应急广播运行

在保障应急广播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得出, 部门协同是前提、预案响应是重点、应急流程操作是关键、落实反馈是保证。须针对以上四方面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应急广播需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FM102.7台州应急广播成立后, 我们立足全市, 按照“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 与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多部门协同应急机制, 有效提了升广播直播的反应速度。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立即启动责任到人的应急预案, 明确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应由频道一把手亲自挂帅, 值班主编负责具体实施。如遇到大雪、台风、暴雨、大雾等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灾害性天气时, 按预案中制定的事件响应级别, 分级开展相应工作。

针对不同种类的应急事件, 需要应急流程操作机制。以应对台风为例, 我们制定出台了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启动预案、应急直播、持续跟进、及时反馈的操作流程 (见图1) 。

对于应急广播过程中反应的突出问题, 在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整改落实办理后, 应急广播应及时反馈办理结果。重视后续追踪, 建立并完善应急办理反馈机制。

4“四大平台”凸显应急广播成效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且不受断电影响等特性非常适于应急广播的要求, 在应急广播中彰显出了特别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全年, 频道共播出突发信息3万多条次, 完成应急突发事件直播23次, 成为台州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

在发出第一声音的同时, 始终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是在处理应急事件还是日常播出, 都努力为受众提供贴身和贴心的服务, 打造服务第一平台。“贴身”对于移动人群来说, 道路交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间, 路况信息播报成为台州应急广播节目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 供水、供电、天气等领域的服务信息也是第一时间告知市民。“贴心”就是对听众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此外, 应急广播依托广播及时伴随, 直播互动等独有特点, 应围绕百姓应急需求, 展开“及时帮、应急帮、危难帮”, 积极打造第一互助平台。

台州应急广播纳入市政府应急体系后, 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协同台州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及各相关职能部门, 以现场直播、录制等形式对事件进行指挥协调、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第一指挥平台的作用。

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中, 台州应急广播广泛宣传, 投入精干力量, 通过广播、新媒体等传播平台及时发布信息、正确舆论引导, 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在我市抗台防台、抗冰雪灾害、突发事故等方面的应急宣传、事件处理等各环节都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应急工作 篇2

及2009年应急预案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消防大队在保卫部党政的领导下,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和《武钢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应急预案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灭火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完善等各项工作,并通过开展全员岗位练兵活动,强化了消防大队灭火救援能力训练,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公司的安全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现将全年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2008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总体情况

1、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情况

2008,消防大队战训组根据《消防大队2008岗位练兵训练大纲》要求,各消防站以防火辖区划分,制定全年灭火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和完善计划,要求做到武钢青山主厂区一级防火重点部位每个部位有预案,每份预案有演练。2008年消防大队共制定灭火救援预案62份,其中重点防火部位灭火作战应急救援预案48份,新、改、扩建施工项目现场灭火作战应急救援预案12份,其它预案2份,完善10份。通过2007年至2008年两年的努力,消防大队已完成公司青山地区93个一级防火重点部位的灭火应急救援预案(消防大队级)制定工作。同时,消防大队防火专业组完善和统一了二级单位防火档案制作的标准和要求,指导各二级单位完善了单位、部位的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单位、部位级)档案,他们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级)、《武钢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公司级)共同构建了一个从国家到企业,从公司到各二级单位,从单位到部位,从保卫职能部门到单位(部位)的武钢火灾应急救援预案体系。

2、应急预案演练情况

2008消防大队共组织预案演练51次。其中,与各二级单位配合对一级防火重点部位预案演练44次,公司级火灾专项应急预案演练2次,协助公司安环部开展化危物品泄露应急预案演练1次,协助社区、学校、幼儿园等其他单位开展预案演练4次。其中,在2008年8月13日与焦化公司举行的公司级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演练中,按照《武钢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要求,对事故报警、应急指挥调度、应急救援人员出动、应急设备设施调配、火灾扑救、伤员救护、环境监测、现场警戒、生产恢复确认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启动了生产组织、消防治安、交通指挥、医疗救援等方面的应急处置措施,对各类应急措施的实用性、操作性和各相关单位、各部门协同配合应急处置火灾的能力进行了检验。演习结束后对整个演习过程进行了评审,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演练的效果看,基本能够满足公司应对突发火灾事故的需要。对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通过演练也提高了各级管理人员、应急救援人员的指挥水平和专业技能。

3、专项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根据消防工作“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我们一方面在承接《武钢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武钢火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的基础上,重点在安全、环境、生产、设备检修、能源介质、危化品管理等重点领域健全了一系列与火灾应急救援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新制定了《武钢防火重点部位管理规定》、《武钢火灾事故管理办法》、《武钢施工现场动火管理规定》、《武钢工程现场治安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武钢建筑消防设施管理规定》,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了《武钢消防安全管理办法》、《武钢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暂行规定》、《武钢危险源控制点管理办法》和《武钢消防安全“长安工程”达标竞赛考评办法》等等;另一方面,因为突发火灾事故的第一反应是在基层、在岗位,应急工作要真正落实好还是靠基层单位、车间、岗位。我们根据企业消防工作的特点和需求,编制了《消防站防火专业基础台帐资料目录及模板》,要求各二级单位按要求建立辖区二级单位防火电子档案,其中重点包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单位消防组织机构网络、单位总体预案、建筑消防设施情况、平面图、危险源点、消防人员情况(消防安全责任人、重点部位人员、特殊工作人员、培训人员)、一级防火部位档案等内容,充实了从公司到班组的火灾事故预防与应急管理层次。

4、专项应急预案工作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及对策 目前火灾专项应急预案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各单位火灾应急救援预案制作的要求、水平不一,未能突出本行业(岗位)设备生产工艺特点。

二、各单位之间的预案体系自成一派,协作配合能力差。

三、预案体系基础建设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培训、演练和更新。

四、企业发展速度快,生产工艺科技含量不断增加,火灾应急救援难度加大。在部办公室的指导下,我们在2008以《火灾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建设与实践》为研究课题开展了专项调研工作,并申报了武钢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

二、2009专项应急管理工作基本思路和打算

1、专项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09消防大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结合钢铁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特点和武钢实际,突出火灾救援预案制作的针对性和专业性。

二、立足武钢现有处置火灾事故能力和火灾应急救援力量资源,理清武钢火灾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和火灾应急救援职能分工。

三、火灾救援预案的制定、演练、完善、更新形成闭环管理,突出预案体系的实效性。

四、通过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改革和技术创新,提高预案体系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2、应急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据国内外权威消防机构统计,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有效运作的火灾应急救援预案体系能将火灾事故损失降低到百分之六左右,这就需要我们的应急管理人员加强岗位技能和业务理论培训。我们计划在2009采取“队内练,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开展人员培训。“队内练”就是以《消防大队2009岗位练兵训练大纲》的要求,在消防大队内部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努力提高本队人员火灾应急救援的专业技能水平;“走出去”就是向兄弟单位、厂矿学习先进的企业专职消防队应急管理经验,并派出业务骨干到武警部队学习培训;“请进来”就是将公司各二级单位生产一线和不同专业的专家请到消防大队来授课,学习武钢设备、生产工艺的相关知识,交流协同处置火灾事故的经验。

演练中推进应急工作的常态化 篇3

我们通常看到的应急演练活动是这样的:总指挥一声令下,学生在教师的监护下顺利地沿着既定的路线逃生到指定的集中地。面对这样的提前预知一刀切式的演练活动,笔者多次提出如下的问题:意外真的发生了的现实状况下,学生们该如何逃生?逃生时,会有意外发生吗?可能会有什么意外?面对这样的意外,学生们该如何应对?毕竟,“意外状况”是不会向人们提前“报告的”,是不会容你按部就班去逃生的。笔者以为,这一系列的问题,不仅仅需要引起演练组织者的思考,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科学方案,更需要着力引导学生们多角度设想各种可能的“意外状况”,全方位设计各种有效的“应对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要着重解决学生的“意识问题”,即培养、锻炼学生关注并思考生命呵护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具有足够的自护自救的意识。另一方面,是要着重解决学生的“能力问题”,即激发、训练学生能适当地运用已有的或“灵感式”的方案、措施妥善地呵护自身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自护自救的技巧和办法。“意外状况”下,能自护自救,这是一种能力。能力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单靠管理者的设计或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对学生自护自救的逃生能力而言,管理者的书面文章或口头功夫,仅仅是个基础性因素。要知道,管理者谋划的应急安全这一“蓝图”是不会自动转化为成功的现实的。简而言之,只有平时的演练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应急意识和能力,面对灾害时,学生才有可能顺利逃生。那么,学校的管理者应如何组织、指导应急演练活动,才能实现防患于未然的工作目标呢?

第一,设计要全面。地震演练中,学校一般实施的是学生正在教室内上课的状况下的逃生活动。那么同一时间段内,身处其他不同区域的学生又该如何逃生?例如,因病身处宿舍正在休息的学生,正在上室外体育课的学生,各自该怎么逃生?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设计方案时,要尽可能地设想到各种可能的状况,保证内容的全面性。

第二,设计要科学。逃生目的地,人们一般会选取便于大集中的场地。分散集中,也就是选取多个场地集中可不可以呢?逃生地的选取原则,一是安全,二是就近。大集中,还是分散集中,一切要从实情出发,不必强求。如,防校园暴力应急演练中,有时,原地躲避就是最佳选择。如果当时正身处教室,立即封闭门窗,就是合适的办法。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校管理者在设计方案时,要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基础上保证举措的科学性、合理性。

第三,针对性要强。同样是火灾逃生演练,如果设计的起火点不同,那么逃生路线应有不同的选择。如,对于身处二层的学生而言,一层起火、二层起火、三层起火后的逃生路线是不是应有区别?即便是同层起火,起火点是在逃生者的哪一个方位?方位不同,逃生路线是不是也应有不同?面对不同的状况,身处其中的人是应有不同的判断并选择落实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应引导学生在数次的演练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接受锤炼,保证演练的实效性。

第四,过程要真实。演练进行中,教师背着手,“导游式”的指挥,学生嘻哈甚至打闹的现象的存在,必须引起组织者的高度重视。是师生没能对演练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思想问题没解决好?还是对单一、古板的演练产生了“疲劳感”?总是一成不变的动员,一成不变的演练套路,一成不变的演练成果,让身处其中的师生的积极性、兴趣弱化了?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巧与能力,引导参与者共同创设逼真的演练氛围,以期达成最佳的演练成效。

第五,演练要常态化。有人说得好,学生们做操时进出教学楼,上学、放学时进出校门,食宿时进出食堂、宿舍,如果都能按照学校确定的上下、进出路线有序行走的话,这其实就是一次演练。笔者以为,上述活动可算是常规化的演练活动。这样的常规演练,意在引导学生有序出入,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等良好习惯。

除此以外,学校还应组织开展“打招呼式”和“不打招呼式”的演练。定期进行“打招呼式”的演练,旨在检验常规演练的成效,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习惯。适时进行“不打招呼式”的“实战式演练”,意在全面检阅成效。相较那些四平八稳式的演练,实战式演练的功效更大,管理者、参与者更易于从中发现得失,获取经验,总结规律,更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第六,演练要观照主体。学生是演练的主体。毕竟逃生是一件自主的事情,当事者才是逃生行为的主体。他们自己的选择决定着行动的结果。因此,无论是设计还是实施演练,管理者都要多渠道倾听学生的想法,并根据学生的智慧性思考和实践性经验对演练活动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修正。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活动中又该遵循怎样的一些要求呢?要努力做到一准二稳三快。准,选择要准,是指判断力要准。如何逃生,方向性的选择准确,这是安全逃生的基础。稳,心要稳,乱中易出错,避免慌乱中出现次生性意外,这是顺利逃生的保障。快,行动要快,和危险赛跑,把危险甩在身后,让生命摘取桂冠,这是安全逃生的关键。而要达到一准二稳三快的要求,学生就必须积极、认真地参加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只有“见多识广”了,方能科学、从容地应对意外,达到安全逃生的目标。

历数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和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为事故中的幸运者,不可否认的是有的人能安全逃生实属机缘巧合,但大多数人能安全逃生是因为他们本身属于有危机意识和对危机有准备的人。命运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的。本着生命至上的原则,学校要努力推动安全应急演练工作常态化、科学化、高效化的建设进程,在演练中把每一名学生培养成有应急意识和能力的人,以切实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和减轻自然灾害引发的后果。

应急工作 篇4

关键词:应急广播,地震灾区,技术系统

0引言

应急广播是通过传统广播、移动多媒广播系统及其备份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政府或地区的授权人可以通过广播应急系统向公众通报紧急事件和应对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 利用广播传播应急信息是世界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应急广播, 先后投入大量资金, 分别建立了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反应快速的广播应急系统。近年来, 在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 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舆论引导、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充分证明了在每一次自然灾害中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信息传输平台就是广播。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迅速搭建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这也是国家应急广播的呼号在芦山地震后第二次使用。云南广播电视台 (以下简称“我台”) 高度重视在龙头山镇搭建国家应急广播的工作, 迅速组建应急技术组, 赴灾区开展应急电台搭建及维护的技术工作。

1技术准备工作

1.1应急广播技术预案

我台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应急广播的研究探索工作, 并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我台与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决定在灾区建立应急广播电台, 并根据灾区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节目预案。

根据预案, 我们准备了相关设备器材, 并做好冗余备份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替换准备方案, 准备在灾区震中龙头山镇搭建应急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以及临时采编中心。

1.2技术设备的选择

根据技术方案, 我们所携带的主用设备器材如表1所示, 用于搭建应急电台直播系统、发射系统、扩声系统和临时采编中心。另外, 所有设备在出发前均进行了相关检测, 并对关键设备进行了冗余备份。

2技术系统搭建

2.1现场查勘

到达灾区后, 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将应急电台架设在震中龙头山镇, 该镇位于当地龙泉河沿岸, 四面环山, 是一个槽状地形, 如图1所示。在考察了地形地貌、供电、发射、安置点位置后, 我们决定将应急电台发射系统安置于龙泉中学一幢三层教学楼的屋顶。该教学楼在地震后损毁严重, 已成为危楼, 墙体开裂、玻璃破损, 房间内部分书柜、课桌倾倒, 住建部门已将其定为“不能使用!”, 但河谷两岸没有合适的制高点, 该教学楼相比其它楼房损毁情况还相对较轻, 并且紧挨部队营区和龙头山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灰街子安置点, 另外该区域供电、网络服务比较便利, 考虑到这些情况, 我们还是做出了上述选址决定,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 为保障人员、设备安全, 我们的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被设置于楼下小操场内, 1k W调频发射机安装在三楼办公室, 发射频率定为FM98.6MHz。

整个应急电台由当地应急供电部门专线和我们的自备发电机供电, 由移动、电信应急通信部门提供宽带、4G网络和电话服务。

2.2技术系统搭建

技术系统的构成图如图2所示。信号源包括卫星信号、后方我台总控信号、CD播放机、工作站和电话耦合器, 和调音台一起构成直播系统;播出信号分别送至扩声系统和调频发射系统, 扩声系统主要针对周边安置点、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个人收音机和村级收扩系统则接受发射系统的调频波。

2.2.1直播系统

1.信号源

卫星信号采用ku波段卫星接收系统来提供, 其天线尺寸小, 轻便, 结构简单, 安装方便, 但易受雨衰影响;Access网络信号传输系统提供我台播控中心调度的后方信号, 其音质好, 节目源丰富、灵活, 但其传输途径依赖网络, 在灾后的应急网络服务下, 容易出现中断故障。因此, 卫星信号和后方信号互为有效的备份和补充。

后方信号由我台播控中心音频矩阵调度, 能提供台内所有频率的节目, 以及所有的卫星节目和后方直播间的节目, 内容丰富、切换灵活, 如遇特殊情况, 可将前方直播间直接跳开, 由后方的备用直播间来进行直播。

音频工作站和CD机播放临时采编中心以及台内制作的各类节目;电话耦合器则方便嘉宾、记者连线;话筒提供给现场主持人和嘉宾, 考虑到帐篷直播现场嘈杂、易受干扰的环境, 应选用指向性较强的动圈话筒。

2.调音台

调音台我们选用YAMAHA MPG124c, 能为直播系统提供12个输入通道和4个辅助通道, 其电声指标较好、结构简单、调控方便, 并且重量轻、体积小, 十分适合应急电台的播出使用。

2.2.2扩声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台扩声功率放大器、四只室外音柱和相关线材 (具体型号参见表1) 。四只音柱分为东、西面两组, 分别由两台功率放大器驱动, 东面指向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西面指向灰街子安置点。室外音柱已具有防雨、防尘特点, 安装时, 一定要选择安全、稳固的地方, 并将其可靠固定, 防止余震造成其松动、滑落。

2.2.3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由一台1k W调频发射机、一副单偶极子垂直极化天线和50Ω馈线组成, 天线位于屋顶, 发射机位于顶楼办公室以尽量缩短馈线敷设。如前文所述, 龙头山镇属于河谷槽状地形, 绝大部分地域位于应急电台东面, 如图1所示。选用垂直极化单偶极子天线, 既满足了方向性、场强的要求, 又实现了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的期望, 安装时须注意接口处的防水。在实测了各点场强后 (表2) , 调频发射机发射功率定于500W, 要考虑覆盖效果, 又要尽量减小功率, 为应急供电系统减负。系统运行过程中, 注意关注反射功率、驻波比和接头、法兰盘温度。

而作为接收端, 我们携带了500台收音机到灾区进行分发, 另外还与各受灾群众安置点协调, 让他们的村级收扩系统也来接收我们的应急电台调频98.6MHz的节目, 并用大喇叭进行播放, 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应急电台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在灾区分发使用的收音机应尽量选择体积小、电池续航能力强以及带有手摇发电功能的收音机, 以满足灾区的特殊使用要求。

3技术保障工作

应急电台播出期间, 当地一直余震不断, 前期干燥炎热, 加上直升机起落造成扬尘严重, 而后期又持续降雨, 当地应急供电和应急通信服务也是时断时续, 这些都给我们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保障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安全问题, 面对持续不断的余震, 我们屋顶的天线、音柱和顶层的发射机在安装时都要尽可能稳固、牢靠, 避免松动、摇晃甚至倾倒;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要远离危险物、防止余震时被压;所有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 听从指挥, 避免发生危险。

其次是设备的防护和保障, 面对多变的天气、环境影响, 我们的设备一定要做好防水、防尘和散热措施, 配备相应防护器材, 屋顶的天线在做好防水处理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雷保护, 平时工作中, 定时对所有设备进行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故障, 尽量选用抗压、防磨、抗干扰的线缆, 多准备各种规格的转接头以满足不同型号外来设备的接入。

然后是供电和网络问题, 灾后应急供电经常发生中断, 电压和频率也不稳定, 相关电力保护措施不完善, 并且设备用电和生活用电往往分不开, 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对电力负荷进行控制, 以免过电流引发线路过热着火或者跳闸, 关键设备要配备UPS。在使用自备发电机供电时, 一定要将外供电线路断开, 防止反送电, 同时也要避免发电机过负荷, 另外还要注意节省当时艰苦条件下宝贵的燃油。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的供电线路都是由当地应急供电小组临时敷设, 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电路安全, 防止短路、漏电和误操作造成人员触电。网络中断后要及时切换至备用通信线路, 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完善应急操作流程, 避免节目中断。

4总结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 我们快速响应, 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震中架设应急广播工作平台, 对灾后的稳定受灾群众、通报灾情、人员调度、信息发布工作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得到了灾区各部门、群众的赞扬和支持。从技术方面, 本次应急广播工作对我们的技术设备、队伍水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整个平台包括直播系统、播出系统和发射系统, 涉及面较广, 我们的设备都考虑小型化、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兼容性强、操作简便, 从使用下来的情况看, 都满足了灾区各方面的要求;但是, 因为之前没有类似应急广播工作的经验, 使得我们所准备的设备显得较为零散, 不便于运送、投放和集成, 机动性、整体性不强, 相比其他救灾部门, 比如消防、武警和移动通信等专业化的应急部队, 都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专业车载平台, 机动性强、整合度高、功能强大、适应性好,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次鲁甸抗震救灾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继庐山后的第二次播出, 希望这次的工作能为将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提供更多的积累和经验, 推动相关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1.

应急工作 篇5

第二条 应急值守工作原则:严谨高效、有情必报、快速反应、安全保密。

第三条 应急值守启动时期:重要节假日期间、重要敏感时期、上级确定的重点防护期、重大突发事件期间、其他特殊时期。

第四条 应急值守基本要求:

(一)坚持领导带班制度,强化应急值守工作的领导,保证值守期间都有领导坐守。

(二)严格坚守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不得擅自离岗、脱岗,遇有特殊情况需临时离开时,须请示领导同意,妥善安排。

(三)保持信息畅通,应急值守期间,带班领导和值守工作人员要保证24小时通讯联络畅通,确保各类突发信息报告及时、处置及时,不得误报、迟报、瞒报、漏报。

第五条 应急值守人员职责:

(一)保持高度责任感和政治敏感性,认真履行应急值守职责,坚守岗位,遵守值班纪律。

(二)贯彻落实矿应急办的指示精神,做好来文来电的收发、处置工作,及时完整填写值班情况记录。

(三)定时巡查有关重点要害部位、重要守护目标以及有关隐患源、可疑人物,确保安全。

(四)注意掌握收集重要动态信息,按照重要信息报告有关规定,及时向矿应急办及有关部门报告。

(五)发生或收到突发事件情况信息,根据规定程序,及时向领导和矿应急办及有关部门报告,并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发挥临时协调联络中枢作用。

(六)遵守保密纪律,严格保密措施,严防失泄密事故。

应急工作 篇6

关键词: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探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一场突入其来的“非典”危机,引发全社会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的极大关注。为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颁布实施,表明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2008年初南方雪灾,部分发电企业全厂停电、上煤困难等事件为发电企业应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

1 前火力发电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的现状分析

①领导不重视;②演练走形式;③应急物资不到位;④机制不健全。

2 火力发电企业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应做好以下几点

2.1 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建立自上而下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成立以企业一把手为组长的应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企业应急管理工作,对企业安全应急管理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负责各自管理范围内的应急工作。企业系统各运行单位、检修单位、后勤单位相应成立本单位应急工作领导机构,组长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统一组织进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和抢险工作。

2.2 不断完善应急预案编制 “预案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预案是万万不能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预案的重要性。编制应急预案其核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防、应急处置、抢险救援,明确事故全过程中谁来做、何时做、怎么做等问题。因此,预案编制工作不能简单交由安监部门或少数人完成。应成立以企业主管领导挂帅,相应职能部门牵头的应急预案编写工作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开展编写工作。做好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3 应急预案的演练要结合企业实际、注重实效 应急预案演练是减少事故发生、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重要措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还要让所在岗位人员熟练掌握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与步骤,处置重点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从容应对,处置的有条不紊。

首先,各生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亲临现场,使广大员工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做好应急演练工作的重要性。其次,使所在岗位人员熟悉和掌握应急处置预案、应急启动条件、应急执行程序,提高快速响应与应急处置能力是应急处置成败的关键。第三,演练要结合现场实际,更具实效。例如:针对今年山西省强降雨天气较多,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组织的暴雨天气、火电厂水淹泵房的应急演练……发电部值班员报告:辅机循环泵房水位异常升高,水已淹至电机,运行人员立即启动事故排水泵,进一步检查发现#3辅机循环泵入口穿墙管处大量漏水,立即向值长汇报;值长立即向应急救援指挥部汇报:总工程师,#3辅机循环泵入口穿墙管处大量漏水,辅机循环泵房水位已淹至电机;总工程师宣布启动水淹泵房应急预案;运行人员在值长的统一指挥下,密切监视辅机循环泵电流、辅机水压力;机、炉各转机、润滑油温等主要参数;同时做好辅机冷却水中断,事故停机的预想和准备;检修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架设3台潜水泵,同时用沙袋封堵#3辅机循环泵入口穿墙管,辅机泵房水位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开展桌面演练、现场实战演练、等多种形式的演练活动,本着“演练重在练,而不是演”的原则,面对突发事件,明确第一步怎么做、第二步做怎么;值长干什么、单元长干什么的原则,真正让演练取得实效。

3 建立物资供应保障机制

应急物资供应保障方面需加强以下几点:①定期检测、维护报警设备和应急救援设备、设施,加强电力安全生产装备及设施建设;②加强公用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包括通讯、电力生产水源、公用系统等公用设施;③按要求配备应急器材;④加强消防安全设施建设。

4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发电企业必须建立切合实际、有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尽可能降低事故的危害和影响,减少事故所造成的损失,使应急救援行动迅速、准确和有效。

4.1 建立有效的事故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4.1.1 预防是突发事件应对过程的第一阶段,是“防患于未然”的阶段,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应急管理的目的是“花少量的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的钱治疗。事故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事故应急管理机制中两项最基本的制度。

4.1.2 事故预警是以先进的评估分析和信息技术平台为手段,通过预测和仿真等技术对事故态势进行有效地动态监测,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及时评估各种事故的危险程度,并给出参考性的对策建议,提高发电企业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发电企业的事故预警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针对发电企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测报警系统,同时配备良好的信息监测系统,信息处理分析系统和信息传递报告系统,其实质就是进一步完善发电企业安全事故预警机制。②结合我厂重大危险源,构成国家级的项目有:发电锅炉5台;压力容器12个(锅炉5个,汽机5个,热网2个);汽油罐及加油站、#0柴油罐及油区;制氢站及罐区等重大危险源;构成集团公司规定的重大危险源项目有:火电厂大坝(灰坝)5个,主变5个;汽轮机油系统5个、电缆夹层及沟道1个;炉内检修平台1个、斗轮取料机2个、汽轮机车间桥式起重机械2个;生活用压力容器3个;通勤车辆等重大危险源。事故预警是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是最根本的先期预警。③自然灾害信息的跟踪评估:按照政府的灾害预警指导,如:大风、暴雨、高温等恶劣气候,结合发电企业实际,提前做出预测和决策,对于自然灾害信息、要建立及时跟踪评估机制,有利于提高电力企业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

4.2 建立事故快速反应机制 为进一步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发电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并非易事。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故,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2.1 应急联动机制。要组织建立发电企业内有关部门、基层单位以及上级救援机构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充分整合本发电企业管辖区域内的各种应急资源,实现预案联动、信息联动、队伍联动、物资联动,明确应急管理各环节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及其职责。

4.2.2 统一指挥。必须明确每一级响应的总指挥,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故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建立统一的决策和指挥机构,负责事故发生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

4.2.3 分级响应机制。根据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事态发展趋势和控制能力实行分级响应机制,有利于合理利用应急资源进行快速反应,相应地明确总指挥的职位、应急启动程度、应急力量的出动和设备、物资的调集规模等。

4.2.4 报警机制。为给应急救援赢得响应时间,要明确报警程序和内容,规范报警语言,做到快速报警。

4.2.5 有组织体系才能忙而不乱。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发电企业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必须明确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和多个应急救援队伍。发电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4.3 建立应急管理的责任制度 应急管理中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的运作必须建立在有效的管理制度之上。如果没有制度约束,指挥决策机构如果不具有绝对的权威,救援难见成效。主要是由于突发事故自身的紧迫性、不确定性导致的。

4.3.1 发电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教育,应急管理预案以及有关的应急管理制度,都需要以教育培训的形式向下贯彻。使职工熟练掌握有关防范和应对措施,是发电企业成功应对事故紧急状态的基础,要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4.3.2 发电企业要建立和完善突发应急事件预防和处置奖惩制度,对预防和处置工作开展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不履行职责引起事态扩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任人按章追究责任。

4.3.3 发电企业要建立由主要领导全面负责的应急管理责任制,并逐级落实责任。要维护发电企业在处置事故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通过责任制统一规定应急管理中应急机制各个部门的职权和职责,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发电企业应对事故的能力。

5 结束语

把脉“十二五”应急通信工作 篇7

征战“十一五”冲破难关奋力行

“十一五”期间, 江苏应急通信工作在体制、预案、指挥手段、装备、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应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其一, 理体制, 抓预案。根据《江苏省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设立了应急通信保障领导小组, 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省的应急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按照自然灾害、反恐维稳等不同特点和要求, 修订了通信网络安全、互联网安全、反恐通信保障、上海世博会通信保障等应急预案;各电信运营企业也制定了各自详实周密的应急通信预案, 基本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

其二, 强指挥, 抓装备。初步建成了与应急通信要求相适应的具有应急指挥、检测监控、辅助决策等功能的省通信应急指挥平台;“十一五”期间, 我省通信行业新增卫星通信车2辆, 移动应急基站车14辆, 移动油机车82辆, 卫星电话30部, 大大提升了应急指挥通信装备水平。

其三, 提能力, 抓保障。通过每年组织参加一系列实战性、针对性很强的演练, 锻炼了应急队伍, 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十一五”期间, 圆满完成了党的十七大、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的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任务, 取得了抗击2007年特大洪涝灾害、2008年雨雪冰冻灾害和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胜利。

成绩固然令人欣慰, 但问题更应引起重视。目前我省应急通信还远不能满足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 主要表现为:一是应急通信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缺失, 现有相关制度亟待修订、补充、完善, 依法管理的能力尚待加强;二是由于条块分割、市场竞争等因素影响, 对应急通信的投入长期不足;三是政府及通信企业应急通信管理专业队伍人员不足,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应急通信保障任务要求;四是公用通信网的抗毁能力、优先服务能力等十分欠缺, 应急装备水平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五是各相关部门间协调机制仍需加强, 要在实战演练中完善各种预案, 而通信主管部门在市、县无机构, 上下衔接不够顺畅;六是应急通信的宣传教育、社会参与、科研支撑、技术创新等起步较晚, 需要加快推进。

分析新形势强基固本谋长远

关于“十二五”期间应急通信工作面临的形势, 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应急通信工作的任务更重了。“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时期, 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我省应急通信必须准确把握江苏发展的新特征, 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不断发展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积极拓展应急服务领域, 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的目标奋勇前进。

第二, 面临新的行业形势, 应急通信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信息通信技术加速发展演进, 通信网络向泛在、宽带IP化, 业务接入向移动、个性化, 信息呈现向多媒体交互的方向疾进。物联网研发应用全面推进, 三网融合正在试点, 并将逐步在全省推行。在产业、网络、技术、应用快速融合发展的背景下, 未来应急通信必须加快推进技术体制、业务应用创新, 大幅提升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

第三, 应对新的严峻挑战, 应急通信工作的责任更大了。诸多情况预示着未来五年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将更趋复杂, 应急通信工作不能有丝毫松懈。尤其是2008年以来, 我国进入突发事件多发高发期。突发情况下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求更为迫切, 通信网络在应急处置中作为新型媒体传播和信息发布渠道的作用日益凸显。这些变化要求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加快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肩负起更大的责任, 发挥更加突出的支撑作用。

前瞻“十二五”提升六力谱新篇

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我省应急通信工作应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应急能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在提升六种能力上有所作为。

一是加强政企联动, 提升发展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加强规划工作, 引领应急通信发展, 不断加大对其支撑和财力投入。通信企业要做好应急通信规划和计划, 加大应急通信投入, 不断提升专业人员应急处置能力, 为党政提供更好的应急通信保障, 为百姓提供各种应急通信手段。通过政企联动, 努力为应急通信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安全性、抗摧毁性, 提升保障力。目前公众通信网规模巨大, 一旦发生问题影响极其广泛。要积极做好容灾、备份、迂回路由建设, 重要通信节点之间可以采取不同运营商间传输路由互为备份, 通信枢纽抗摧毁性、数据灾备等可探索与人防工程有机结合。通信企业应在全省重点地区建设可抗御重大灾害、具备卫星路由和增强电源配置的超级基站。此外, 要探索实践并不断提升对党政等重要单位的通信网络优先接入能力。

三是加强专用应急系统建设, 提升创造力。在指挥平台建设方面, 要进一步完善建设省通信管理局应急通信指挥中心, 向上联结国家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平台和江苏省应急指挥平台, 向下联结江苏各通信运营企业, 形成上下级指挥快速协调, 内外部通信互通共享, 逐步建成卫星通信保障、公众通信网络、现场通信装备的天地一体的应急通信保障系统;在专用应急通信网络建设方面, 要推动公用应急宽带卫星网络工程升级改造和站点扩容, 推动应急短波通信建设, 并充分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北斗卫星系统, 组建应急通信卫星移动通信专用网络, 将相关用户终端纳入应急通信装备储备体系, 为应急现场提供安全可靠的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四是加强互联网发展对应急通信影响的研究, 提升辐射力。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尤其是互联网的不断演进, 网络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越来越密切, 应急通信不再仅仅局限于战争与非战争时期提供遂行保障。美英等发达国家已组建网络战部队, 网络战可能成为未来军事对抗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十二五”期间, 我省应该将互联网络应急保障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之一。政府应该加强应急突发事件情况下互联网络处置工作能力的研究, 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优势。

五是加强应急演练, 提升执行力。应急演练是检验应急预案和处置能力的最好方法。通过组织实战演练和桌面演练, 一方面可以查找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完善应急预案, 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可以检查应对突发事件所需应急队伍、物资、装备、技术等方面的准备情况, 发现不足即及时予以调整补充。对于跨部门之间协作不畅的问题, 可以通过组织综合演练来提高不同单位之间应急机制、互联互通和联合应对能力。

六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升战斗力。随着突发事件处置实践中多样化的指挥联络、信息传递、现场监测等需求巨幅增长, 对专业应急队伍快速响应有了更高的要求。应急保障队伍的组建应该依托全省各通信企业、广电网络公司、专用通信局和其他各专业应急通信保障机构, 实现全省应急保障队伍固定化、专业化、规范化, 不断提升应急保障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十二五”时期, 要建设我省应急通信一类保障队伍, 并整合现有各单位的通信应急队伍。在平时的应急处置中, 可由各单位分散管理, 在突发事件升级到一定级别时, 则归入由省应急通信办公室统一管理和协调, 以提高应急队伍的整体协作能力。要发挥我省应急通信培训基地作用, 加强对应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提高应急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

应急管理标准化工作探析 篇8

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具有社会公益性的技术基础性工作。多年的实践证明,标准化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急管理工作的突发性、复杂性和公共性以及跨领域、跨学科、跨行政区域等特点,使得应急管理工作具备运用标准化基本原理、实施标准化并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的基础条件和工作背景。运用标准化理念和技术手段将有助于应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高效化,有利于维护公众权益和社会利益。

1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语境中的标准化

1.1 概念解析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是一种中止或瓦解社会正常关系和秩序的事件,并不断增加危险,迫使相关的系统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出反应和抉择,采取更多的控制或调节行动,以维持社会系统正常的秩序。200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应急管理是指政府部门为了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任务是如何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负面影响。应急管理的最终目的是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和对已经发生的风险提供科学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的危害性,防止风险升级,最大限度避免公众利益损害,促进社会稳定。建立完备的社会风险应急管理机制,既可以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降到最小程度,也可以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平息突发的社会灾害。这一目的为标准化提供了努力的方向和存在的价值。

因此,结合标准化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为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即可称为应急管理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标准的过程。

1.2 标准化在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依据标准化活动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实践经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对于有效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2.1 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的超前预防

标准化的对象不仅可以在依存标准化的实际问题中选取,而且更应从其潜在的问题中选取,以避免该对象非标准化发展后造成的损失。对潜在问题实施超前标准化,会有效预防其不必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时间非常短,传播速度非常快,反应的时间非常有限。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阶段内、一定范围内是可能处于失控状态的。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启动紧急的应对措施,以使公共利益得到及时的、最大限度的保护(亦包括公共利益被侵害时的有效抑制、制止和恢复)。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必然要求应急工作尽可能地做到超前预防。另一方面,很多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也与现行体制中的诸多弊病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是“坚持预防和应急并重,常态和非常态结合”。实施标准化可以完善超前预防机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频率,一旦发生也可以做到处事不乱,有效应对。

1.2.2 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的系统优化

现代任何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只有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即把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对待,运用系统的方法、程序,才能使其从系统总体上达到最优效率的目标。应急管理工作也不例外。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其中“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定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标准化即是优先考虑其对象所依存的主体系统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问题。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就是将应急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标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层面保证应急管理的优化,达到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1.2.3 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的协调统一

标准化活动的成果(即标准)只有让公众接受和理解才能得以执行,这就必须在标准起草和编制过程中,让与标准相关的各个方面充分协商一致,取得共识。这样既可以使标准制定得科学合理,具有广泛的基础,又可以为标准顺利、有效实施创造前提条件。而且,这种协商一致后的“统一”是指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特性和特征作出统一规定,以实现标准化的目的。这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非常态性相符合,比如:突发公共事件既具有一定威胁性,又具有公共性的特点,即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与社会公众个体的利益相比,公共利益更为重要,处于优先保护的地位,处于个体的个人利益不能违背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标准化有助于在常态时期制定最优化的方案,在应急管理具体的非常态的工作中合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实现应急管理的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2.4 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的持续改进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监督或检查标准实施情况,并作相应处理的过程。应用到应急管理工作中,根据应急管理对象、客观环境、主观意识、技术水平等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促进标准化活动过程反复循环的进行,通过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标准化活动,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标准化模式,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标准虽然可以适时修订,但是要按规定程序,要按规定的时间和程序进行,否则任意变动势必造成混乱。所以,标准化可以保持应急管理工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发达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借鉴意义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应急系统,应急管理工作较为完善。从标准化的角度来看,以下几点值得我国学习借鉴。

2.1 建立应急管理工作模式

发达国家多数都成立了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设置有完整的应急管理机构体系,工作模式明确。如:美国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加拿大的公共安全和应急部、俄罗斯的紧急事务部、日本的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澳大利亚的应急管理中心等。这些管理机构集中了原先分散于各部门的灾难和紧急事件的应对功能。同时,其各级政府也相应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管理机构,如:应急管理办公室、防灾中心等,承担不同的应急职责。

另外,大多数发达国家在法律上制定有专门针对自然灾害和其他紧急事件的法律法规,建立了完善的应急法律体系,采取立法、政策等方式来强化应急管理能力。比如美国,其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发展有着坚实的法律基础,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美国在重大事故应急方面,已经形成了以联邦法、联邦条例、行政命令、规程和标准为主体的法律体系。美国制定的联邦法包括《国土安全法》、《斯坦福灾难救济与紧急援助法》、《公共卫生安全与生物恐怖主义应急准备法》和《综合环境应急、赔偿和责任法案》等。此外,美国已制定《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要求所有联邦部门与机构采用,并依此开展事故管理和应急预防、准备、响应与恢复计划及活动。

2.2 加强灾害的预防管理及应急教育

多数发达国家建立有完备的灾害预防系统,并且高度重视防灾宣传教育工作。美国凭借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雄厚的物质基础,建立了完善的预警系统和科学全面的应急预案,如果预测到有可能发生灾害即刻采用各种信息手段将灾害信息传达给每位市民,每年都要对灾害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多种渠道对公众进行防灾宣传教育。日本在很多区域建有防灾基地,这些基地平日里是公众场所,而在发生灾害时即成了避难所、应急管理指挥中心、物质调配中心和医疗保障中心。通过学校教育、防灾管理活动以广泛而深入的灾害应急演练进行防灾知识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救急能力。在加拿大每年都有“紧急事件准备宣传周”,由各级政府、非政府民间组织、志愿者以及教师共同参与,向公众宣传应急救灾知识,以此强化公众应急救灾的能力。

2.3 大力发展应急产业

应急产业一般指为预防、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产品和服务而形成的活动的集合。按类别划分,一是救援处置装备与技术,二是监测预警诊断设备与技术,三是预防防护产品与技术,四是应急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美国的应急产业发展较为迅速,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商务业,还有提供服务的第三产业(如提供相关咨询、派遣救援队携带装备进行现场紧急救援等)。此外,由于美国的保险业很成熟,因此,产业链一直延伸到灾后服务。

英国的应急产业主要关注应急装备的提供,主要集中在救灾阶段,且品种齐全。英国有大量生产应急装备的企业,包括医药急救箱、个人防护用品、切割工具,到体积较大的急救车辆、救生筏、临时居住房屋等应急装备。产品也符合水陆空各个层次的紧急救援需求。

日本的搜救犬及其培训业务是应急产业中最有特色的一项,不仅有专门将宠物培训成搜救犬的公司,还有搜救犬的展销会。此外,日本的应急产品具有专业性、融合高新技术、系统性、多样性的特点,将先进的技术充分利用到灾害救助中,注重专利发明。围绕灾害救援产生的企业还编有大量的灾害情报类杂志。

2.4 全社会积极参与应急管理

从应急工作的阶段来看,无论是在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还是在监测与预警阶段,无论是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还是在事后恢复与重建阶段,应对自然灾害及其他紧急事件仅仅依靠政府还远远不够,包括政府在内的任何一个公共组织的力量无法单独满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所有需求,应充分利用民间资源,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社会参与。

多数发达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民防机制,建立了很多有针对性的非政府应急组织。美国鼓励全民参与,并建有许多非盈利性慈善机构,如:红十字会、教会、募捐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在灾害或紧急事件发生时及时提供医疗、避难所、人力、物资等。德国的民防专业队除了约6万人专门从事民防工作外,还有约150万消防救护和医疗救护、技术救援志愿人员。在日本,公众有很强的防灾救灾意识,一旦灾害发生,地方居民会立刻采取行动,日本也建立很多地方灾害管理的志愿者组织,这些组织备有应急物资,定期进行灾害应急管理演练。

3 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

近年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应对了多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结构不完整、功能不齐全、技术不完备、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应急管理工作需要全方位的系统完善,本文主要从构建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的角度,探索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路径。

3.1 基本原则

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构建应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出、协调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

(1)统筹规划。统筹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结构和布局,补充空白标准,修订落后标准,实现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总体布局的全面、科学和平衡。

(2)重点突出。紧紧围绕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按轻重缓急,分批、分阶段研制标准,特别是关键技术标准和涉及自主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技术标准。

(3)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技术机构、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以及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中的职责和作用,加强协调合作,确保有效推进。

(4)注重实效。通过完善和强化标准化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应急标准实施监督和信息反馈机制,形成标准制定、标准实施、标准修订的良性运行系统,提升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3.2 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指南》,结合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如图1所示)。应急管理标准体系建设包括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的构建、重点领域及关键技术标准研制;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国际标准推进机制。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是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主体,应急管理保障体系是确保标准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转、发挥效能的前提和保证。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进应急管理标准化的科学发展。

3.3 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结构图

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框架主要是遵循全面配套、结构合理、科学先进、实用有效的原则,将应急管理的相关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机整体。对于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结构图的设想如图2所示。

应急管理标准体系的结构关系为上下层之间的“层次”关系,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用基础标准,适用于整个应急管理领域。第二层次作为第一层次的下位类,根据标准实际指导作用和适用范围,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门类。第三层次作为第二层次的下位类,按照应急管理工作的各专业特点和运行机制划分为预测与预警、应急准备、应急处置、恢复与重建等门类。第四层次作为第三层次的下位类,按照标准的类别和应急管理工作的需求划分为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管理标准和产品标准等标准类型。根据应急管理工作及其标准体系的研究进展和实际经验的总结,第二、三、四层都设有可扩展项,以及时补充、完善和修订标准体系的内容,使其逐步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摘要: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语境中标准化的分析,阐释标准化有利于实现应急管理的超前预防、系统优化、协调统一和持续改进,借鉴发达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的先进经验,探索建设应急管理标准化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应急管理,标准化,标准体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2006年1月8日颁布

[2]戚学森.民政应急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3]洪生伟.标准化工程[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4]张朝华,郭泽潮.发达国家农业应急管理的主要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借鉴[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1(01):37-40.

[5]佘廉,许晶.应急产业发展趋势[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03):68-71.

[6]关于实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的通知.国标委综合[2009]40号

应急工作 篇9

本刊讯为进一步做好战备应急通信工作,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在增强战备应急通信机构和人员基础上,日前又组织电信企业对加强战备应急通信工作事项进行专题研究,并采取五大措施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战备应急通信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强化对战备应急通信的管理。

一是组织电信企业认真学习工信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战备应急通信工作的意见》,并以此为指导,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预案编制、制度建设、体制建设、队伍建设、调度指挥、物资储备、科研工作、信息报送等各个方面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应急通信保障零报告制度,严格按照规定上报各类应急通信保障活动、通信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等。三是建立工作联系机制。针对自然灾害、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大多发生在市州以下的行政区域,在全省实行分片指定一家企业牵头、其他企业参加的战备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联席机制。四是按照工信部统一部署,积极做好省级应急通信指挥调度中心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备的建设工作,同时做好和部、省政府、省内各企业指挥中心的联接。五是加强应急演练。计划在8月由管局牵头和指挥,组织协调各企业进行一次通信行业的应急演练,并邀请省委、省政府、军区相关领导和人员参加。目前正在进行应急演练的准备工作。

灾害情景下新闻工作的应急策略 篇10

近些年来, 我国接连遭受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及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一序列自然灾害的发展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 也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成为了中华民族近年来面临的严峻考验之一。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 不仅考验了我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考验党能否带来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同时也考验了我国新闻各界媒体的应急报道能力, 考验他们能够在灾害情景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迅速作出有效反应,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有效稳定群众情绪, 主导社会舆论, 建立起党和人民在信息沟通、情感交流和凝聚力量的媒体桥梁。

当灾害发生时, 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将灾害现场真实地呈现给对应的观众, 让观众能够了解灾害事件的发展过程。以地震灾害为例, 新闻工作者应该就地震发生概况 (时间、地点、震级等) 、伤亡情况、政府应急救灾进展、次生灾害等问题作出详细报道。本文就灾害背景下, 分析了新闻报道所应遵循的规律, 就新闻工作者应该如何启动应急策略而有效应对新闻报道工作提出建议。

把握灾害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1.尊重新闻规律,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透明程度, 占领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随着全球信息化发展的不断加速和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的快速发展, 人民获取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渠道也越来越多。因此, 新闻工作者应根据形势发展, 创新理念, 在灾害事件发生后, 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事件的动态信息, 把握新闻报道的时效性, 控制信息发布和信息主题设置的主动权, 避免谣言的散播。如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在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地震, 在有关部分核实之后, 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 各大主流电视台均在半小时以内对雅安地震进行了报道。截至下午14时30分, 包括央视、湖南卫视、东方卫视, 浙江卫视、四川卫视、宁夏卫视都将播出节目变成了关注雅安地震的新闻直播。在透明度方面, 新闻报道工作需遵循中央统一部署, 如实报道灾情。针对灾情严重程度、伤亡人数、救援进展、困难情况, 都要及时反应、尊重事实, 向全国人民明确党和政府的决心, 让人民了解与灾害作斗争的全过程。

2.注重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提升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把握舆论导向

针对灾害背景下的新闻工作, 新闻报道的关键在于把握舆论导向, 其难点也在于如何把握舆论导向。因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了党和国家的公信力。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从政治导向和责任根本出发, 扎根新闻阵地, 把握新闻大局, 坚持正面报道, 坚持以人为本。新闻报道的内容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灾害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积极救援, 反映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和利益的高度关切。报道中还需积极挖掘正面新闻素材, 针对灾害下涌现的感人事迹、顽强精神事迹, 体现新闻报道的积极性特征。

雅安地震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做出了重要指示, 对全国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统一部署。李克强总理在灾害在短时间内赶到灾区, 并在赶往途中对救援工作进行指挥部署。各大媒体在直播节目中针对总书记和总理在抗震救灾的决心和行动上进行了滚动式报道, 强化了党和政府的决心, 对于稳定民心、促进团结, 起到了重要作用。随后, 各新闻节目全面反映了人民军队、灾区干部及群众对救援工作的迅速行动和救援过程中的奋不顾身, 体现了生命是一切根本的主旋律。

3.注重新闻与舆情与民情的契合度, 对热点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有针对性地增强舆论引导效果

灾害事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也促使了各类消息的传播, 特别在大型灾害面前, 容易引起各类谣言的散播, 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干扰了救援行动的统一部署。因此, 新闻报道要做到贴近舆情和民情, 做足预案工作, 有效引导热点问题, 提升舆论导向的时效性。如在雅安地震救灾报道中, 央视根据救灾进展, 充分考虑了人们对不同阶段的关注重点, 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宣传侧重。具体而言, 地震发生后, 第一阶段报道地震基本情况, 接着报道党和国家的应急部署、救灾队伍的行进情况;第二阶段报道救援中遇到的困难及党和人民不畏艰难的决心。同时进行各方面专题节目的报道, 将灾情报道逐渐深入, 积极提升了舆论导向的效果。

灾情背景下新闻工作的应急策略

把握灾情背景下的新闻规律, 是深刻认识灾情新闻的新闻特点, 明确灾情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新闻工作者同时应该明确, 针对灾害新闻的特殊性, 为了能让全国人民及时获取有效信息, 防止谣言的传播, 有效引导舆论发展, 还应制定有效的应急机制, 提出应急策略。

1.完善组织保障策略

在灾害情景下, 组织保障是新闻工作者对灾情科学有序做出迅速反应、推出导向积极正面新闻的重要保证。雅安地震发生后, 各大媒体单位快速成立了抗震救灾报道的小组, 包括领导小组和新闻小组, 明确提出暂停部分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的正常报道, 迅速派出阵地记者团, 实现新闻宣传、人员调度等方面的统一安排。可以说, 有效的组织保障策略对于新闻报道的时效性、高效性及舆论导向性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机制保障策略

各大新闻媒体单位需就灾害情景指定有效的文件, 完善灾害下新闻报道的机制保障。如央视于2006年指定了《关于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报道管理规定》, 明确提出了针对灾害事件的性质、针对灾害事件的响应机制、宣传架构、人员调度、协调管理及设备保障等方面的各项要求。此外, 央视还针对灾害报道的特殊性, 于2008年对新闻中心进行了机构调整, 凸出整点新闻的重要性, 完善新闻采集、新闻编制和新闻报道的统筹策划, 有效促进了灾害情况下的新闻报道效率。这些机制的完善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雅安地震等灾害事件中经受了考验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方媒体单位可以央视为标杆, 完善自身的机制建设, 提升其在灾害情景下的新闻工作能力。

3.完善技术和后勤保障策略

在科技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 新闻报道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如央视在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 调动了8套海事卫星设备、10余辆卫星车及便携式地面卫星站, 保障了在信息通讯及运输不畅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地新闻采集及报道工作。在记者保障方面, 可以通过提供特殊环境下的相关设备, 如将军用帐篷、水壶等生活物品及时投放至记者营地, 保证记者的阵地生活, 提高其阵地战斗力, 促进新闻工作的进行。

4.完善人才保障策略

应急工作 篇11

【关键词】专用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加强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是提升专用线安全风险控制能力的有效手段,对全面做好专用线运输工作,保障公司产品发运、降库增效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铁路专用线从本身实际出发,结合专用线安全运输实际和公司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的修订完善工作,扎实开展日常应急培训和演练工作,强化应急预警响应和应急设施投入,全面提升铁路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1.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总体情况

铁路专用线下设5站3段,8个基层车间,专用线起点为兰新铁路奎屯区段站东段牵出线,终点为公司炼油厂内润滑油车间,专用线正线及站线总长为102.82km。自2008年4月合并以来,专用线始终坚持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全面构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细化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各项职责,加强各站段之间的配合,形成合力,逐步形成了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保障有力的专用线应急管理新格局。

1.1应急管理体系完善

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一直把加强基层站段的应急管理工作作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点。根据公司应急管理要求,专用线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日常应急响应、管理机构,设在生产调度科,承担日常应急响应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和报告专用线内突发实事件的信息及相关情况;安全环保科负责应急预案管理、应急预案的编制等工作,承担日常应急检查、督导和协助各站段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处置工作;各基层站段也相应设立了应急管理小组以及兼职消防队伍。

1.2应急预案不断修订、完善

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类别,分别对相应专业应急预案进行及时修订。目前,专用线已制定处级层面的总体应急预案及配套的11个专项预案,站段车间级专项应急预案合计160个。为了更加全面细化各类专项预案,使其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更加贴近实际,按照石化公司及国铁应急预案管理总体要求,各基层站段结合实际预案情况,做到一案一卡管理,共计制定专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操作卡100余个。

1.3应急演练工作广泛开展

2015年,专用线开展处级应急演练2次,各站段开展各类火灾爆炸、泄漏、人员伤亡、行车事故、防洪等各类车间级和班组级应急演练460次,共计5019人次参加。同时各站段积极开展各类行车知识培训和应急知识培训,通过这些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了基层站段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整体能力。

1.4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1)超前防范,及时排查整改发现问题。工务、电务部门在日常检维修施工和春秋两季检修中,加强对隐患地段和重点部位的排查和整治。2015年全处共计发现各类问题188项,整改168项,隐患整改率89%,为专用线构筑起了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

(2)及时通报,实现风险闭环管理。为及时掌控安全生产动态信息,各基层站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生产调度科汇报登记,每天18点召开调度协调会,各科室及站段要及时汇报当天安全生产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求相应科室及站段要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实现问题的闭环管理。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了处置突发事件的及时高效。

(3)应急有备,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例如:2014年12月7日,面对突降大雪时,专用线应急领导小组紧急部署,组织领导和各科室人员下站段开展清雪,及时调整行车计划,安排重轨车对专用线正线、占线进行检查,当天共计出动清雪人员186人,检查正线、站线109km,清扫站场道岔213组,桥梁6座,清扫各类行车设施342处,保障了大雪天专用线行车安全。

(4)部门联动,坚持实战演练工作。

例如: 2015年6月24日10:28分,在北站地区举行了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罐车火灾事故应急演练。演练模拟在北站16道,巡检人员现场发现站场16道东头一节汽油罐车发生泄漏、因高温天气着火,及时报警请求救援。针对这一险情:营销调运处迅速启动处级应急响应,按罐车火灾事故预案进行应急处置,有序展开了一场实战应急演练。此次现场演练,完全模拟实战,各应急救援环节紧密衔接。通过实战演练提高了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也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要求继续完善应急演练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做到准备充分、响应快速、处置得当。

2015年11月7日10:30左右,9495机车出库,运行至北站6号道岔,准备进2道进行作业时,机车发生掉道。针对这一意外情况,10:37分,营销调运处按照应急要求,有序展开了一场实战应急演练。演练过程得到处领导、各科室、各站段的大力支持,组织安排管理人员和有关操作人员现场观摩。整个演练过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演练取得较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5)加强应急设施投入,做到本质安全。2015年安保金项目中,交接站消防水压力不足改造项目、洗罐站自动化洗罐改造项目、北站消防隐患治理项目等施工,重在解决专用线现场应急方面存在的问题,投入额大,从根本上削减现场存在的隐患,实现本质安全。

2.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应急管理认识存在差距

部分基层站段应急管理安于现状,忧患意识不强,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延误先期处置时间,也给事故的扩大埋下隐患。部分基层站段管理人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思想准备不足,缺乏预防意识。

2.2 应急管理力量不足

应急管理人员配备普遍不足,无专职人员、全部兼职。安全环保科负责日常应急管理工作,在基层站段一直由各站段安全员兼职。各站段安全员除了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外,只能兼职负责站段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应急知识培训、应急设备设施检查、应急演练组织等,这种状况使得其难以专注于应急管理工作。

2.3 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基层站段员工应急能力有待提高,应急兼职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专业应急知识培训,专业能力欠缺。站段在日常应急演练中,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过于依赖预案,忽视了现场行车作业人员应急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015年6月24日,在北站地区举行了铁路专用线危险货物罐车火灾事故应急演练中,一辆消防车救援时出现故障;救援人员对消防栓操作不熟练(现场水带接头连接错误);灭火过程中,一端人员站在下风口;事故车着火时,操作人员没有自我保护意识,仍然在通过台上站着等问题。

2015年11月7日机车掉道应急演练过程中,发现机车司机未能及时采取防溜措施,处置过程中机车东侧线路未设警戒等。

2.4 行车作业类应急演练不足

行车作业分为正常情况行车作业和非正常情况行车作业。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是因行车设备故障、施工、停电或突发性的自然灾害而临时采用的行车办法,发生这些特殊情况是,由于时间紧迫,情况复杂多变,事前难以预料,极易引起行车事故。专用线各基层站段普遍对火灾爆炸、泄漏、人员伤亡、行车事故等演练较多,忽视了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作业的演练。

3.继续做好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的建议

突发事件的偶发性决定了应急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必须坚持以发展的态度对待应急工作,进一步规范专用线各项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3.1 继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继续做好专用线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注重各科室、各站段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衔接,在预防和处置过程中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尽可能缩短信息传递通道,提高应急反应速度。

3.2 积极提升应急队伍管理能力

积极开展应急队伍建设,补足补强应急管理人员,借鉴国铁、炼油厂、乙烯厂、热电厂等应急管理先进经验,增强应急管理人员应急能力;同时积极组织员工到铁路部门开展应急知识学习交流,提高基层站段员工应急水平。

3.3 继续做好应急实战演练工作

紧紧围绕专用线安全运输工作实际,在做好日常应急演练工作的同时,还应组织9种非正常情况接发列车作业的应急演练工作;根据季节性变化,继续做好大雪、大风、大雨、春季融雪性洪水等突发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经过实战演练,逐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预案,认真落实应急职责,确保应急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救援能力。做到突发事件、重大险情第一时间现场处置,避免应急突发事件中小事件酿成大事故。

3.4 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提前做好应急人员、物质的储备,是应急处置的保障。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规律和实际救援需要,及时对应急物资进行补充和更新,特别是重大节日期间,要及时对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进行自检自查。各基层站段应定期对应急设备设施,特别是消防气防设备设施完好性,做好检查。

3.5 做好隐患排查和风险控制工作

基层站段、班组是隐患排查工作的责任主体,应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机制,积极开展属地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辨识活动,建立危害因素台账,实现分类、分级动态管理,做到隐患定期排查、定期整改,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隐患,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

4.结束语

做好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是强化专用线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如果缺乏扎实有效的应急管理工作,难以实现专用线应急管理工作的全面提升。

应急工作 篇12

安全生产是发电企业恒久的主旋律。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以下简称盘山发电公司) 是一家实行新型管理体制的发电企业,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和不断完善, 在生产运行方面建立起了以运行集控值班制、设备点检定修制和项目承包管理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 在安全管理方面初步建立起了以大监督、安全点检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和较为完整的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其中, 电力危急事件的应急处理是盘山发电公司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盘山发电公司利用科技创新手段完善安全危急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 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电力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 全面加强电力应急管理工作, 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安全危急应急管理机制日臻成熟。

盘山发电公司2台600MW火电机组是我国华北地区建设投产最早的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 是京津唐电网的主力机组。电厂生产的电能经500KV变电站输出, 供北京和天津两地用电, 公司共有三回出线:一回线为盘通线, 终点是北京通州;一回线为盘芦线, 终点是天津芦台;一回线为盘北线, 终点是天津北郊。盘山发电公司努力探索新厂新制的管理理念, 确保机组实现长周期安全稳定运行, 自2001年12月18日首台机组正式投产至今, 已经实现安全生产运行2800余天的好成绩。

加强基层管理打造基层机制

发电企业基层员工尤其是生产一线员工既是企业的主要力量, 也是生产现场安全工作的主体和责任人。加强基层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安全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最基本保障。发电企业一线的基层生产人员, 是各种事故突发时最靠近现场的救援力量, 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事故伤害的人员。因此, 一线生产运行人员的应急处理技能和防护尤为重要。一线生产人员正确、科学地应对突发事故, 不但可以将事故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甚至还可以将其消灭在初始阶段, 从而减轻或避免事故对人员的伤害。

生产现场最常见的突发事故伤害有高温高压蒸汽烫烧、人身触电以及粉尘窒息等。盘山发电公司根据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 为生产人员配备了完善的个体防护用品, 开展了应急防护方法的培训, 提高现场生产人员的应急事故处置能力。公司还根据现场人员数量, 在中心控制室的电子设备间专门设置了安全用具及防汛用具专用柜, 并配置了应急专用防护用具及防汛用具, 如防尘眼镜、防烟逃生面罩、防汛雨衣雨鞋等。这些应急救援物品在正常情况下禁止动用, 并规定由副值班员负责每班检查核对数目, 由专业机构定期检测质量。当发生火灾及各种危急突发情况时, 运行人员要正确使用, 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 将事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除了中心控制室外, 公司在生产现场其他的关键位置也都布置了相应的应急防护用具, 确保突发事故发生时, 安全防护用具的足量到位。

防护用具为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现场人员的安全撤离、救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提供了硬件保障。但是, 基层现场员工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基本的救援知识也是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一个关键因素。盘山发电公司多次邀请地方消防的武警和医疗机构的专职医生对基层员工进行防护用具使用、紧急救护和逃生的培训和指导。

2009年, 盘山发电公司为深入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和普及活动, 进一步加强防火安全工作, 根据公司“11·9”消防安全宣传月活动通知精神, 安监部在消防月宣传活动中, “着眼于平安, 着手于预防, 着重于教育, 着力于抓实”, 认真安排、精心组织宣传活动, 使消防宣传月活动丰富多彩, 深入人心, 深入实际, 确保了办公场所、生产现场的安全。

加强预案管理提高处置水平

事故应急预案在安全生产应急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它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 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 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事故及其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 在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所预先做出的详细安排, 是开展及时、有序、有效的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

在生产管理上, 盘山发电公司采用的是项目部合作机制, 一旦遇到重大突发事故和灾害, 必须有一套完整、实用、科学的应急预案来统一指挥事故处理工作。因此, 公司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 明确应急处理工作必须以“保护人员安全优先, 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 保护环境优先”为基本原则, 同时兼顾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等因素。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 坚持科学编制的原则, 强调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从性质上分为综合预案、现场预案和专项预案3种类型, 涉及到人身伤亡、自然灾害、公用系统、火灾与交通、公共卫生等5大领域。

2008年初, 盘山发电公司颁布了由总经理亲自审批并报上级公司备案的《天津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安全生产事故预案 (试行) 》, 共发布了46项安全生产预案, 同时以企业标准的形式颁布了《安全生产危急事件管理标准》, 将其作为对整个危机事件处理的管理标准。标准中对已颁布的46项安全生产预案的演练周期、负责部门以及每一项预案中每一项工作的责任人、责任部门都做了具体的分工, 确保事故预案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盘山发电公司不但注重应急预案的编制审核工作, 而且重视各种预案的演练工作, 公司规定“三必须”, 即班组层面的预案必须保证每月进行一个预案的演练, 公司层面的预案必须保证每3个月进行一个预案的演练, 上级公司统一组织的演练必须每次都积极参加。

华北电网在2009年迎峰度夏正式开始之前, 举行了2009年华北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盘山发电公司作为联合反事故演习的主要参演单位之一, 积极准备、精心筹划, 制定了完善的《反事故演习预案》, 确定《#3机组锅炉PC A段, 汽机PC A段跳闸反事故演习》为公司参演题目。根据《反事故演习预案》要求, 公司成立了由生产副总经理、发电部主管调度副部长组成的演习现场指导小组, 现场演习工作由当班运行值副值长曹增力统一指挥。随着华北电网联合反事故演习总指挥的一声令下, 演习正式开始。在华北电网调度的统一指挥下, 各参演发电厂、变电站、地调等相关单位和部门, 严格按照电网实际事故处理程序, 进行事故处理, 经过2个小时紧张、有序的工作, 华北电网反事故演习总指挥宣布:电网恢复正常, 演习圆满结束。在演习总结时, 盘山发电公司的演练表现得到了华北电网领导的高度评价。

以保电为抓手完善应急机制

应急管理从广义上讲是为了预防、控制及消除各类紧急突发事件, 减少其对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的程度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应急管理包括对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 应急管理的客体主要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是指在应急预防、应急响应、事后恢复的过程中, 满足突发事件的事前、事中、事后所有方面的管理所需的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和信息手段的总和, 包括应急安全特种装备、专用设备与个体防护用品、应急管理的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应急信息智能管理等。

盘山发电公司地处京津唐中心地带, 是京津唐电网的主要电源支撑点, 也承担着对首都北京供电的神圣任务。安全应急管理属于保电任务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盘山发电公司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应急管理的保电经验, 完善了日常危急事件的应急机制。

2008年, 盘山发电公司为确保奥运政治用电任务的顺利完成, 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保“奥运”安全稳定领导小组, 全面领导保电期间的安全稳定工作;组织制定了保电措施并监督落实;指挥保电期间的不安全事件和不稳定事件的处理;对本单位各部门的保电工作进行考核。安全稳定领导小组下设生产安全组、小修安全组、燃料保证组、职工队伍稳定组、消防和交通安全组、治安保卫组、宣传报道组7个工作小组。其中, 盘山发电公司在应急管理方面共投入资金243万元, 增加各种安保力量95人, 抽调生产人员906人次, 新增安保技防系统2套, 购置各种保卫器材279件。以技术防范措施为例, 盘山发电公司对原门禁系统的24个摄像头进行了检查和维修, 根据奥运安保的需要调整了其中10个摄像头的监视方位;厂区围墙上安装了全长3公里的电子围栏;厂区围墙内侧和主厂房、制氢站、油区等重点部位新增了23个摄像头, 并在东至北围墙安装了14个探照灯。

上一篇:建筑设计风格与创意下一篇:客户管理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