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网站设计

2024-12-24

静态网站设计(精选12篇)

静态网站设计 篇1

引言:为了提升大规模存储静态文件系统的访问性能和方便集中可控地管理大规模静态文件, 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文件分级分发机制结合前端高速缓存技术的静态文件储存系统。

按照对存储空间的访问方式, 共享文件系统可分为共享存储集群文件系统和分布式集群文件系统。通过有效地使用共享文件系统, 可以为集群中的多台实际服务器共享同一个物理存储设备。

静态文件分发需求分析

随着500彩票网站规模和用户量的逐渐增大, 静态文件的存储需求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在面对海量静态文件存储的问题, 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对静态文件的分发进行了如下几点的分析。

需要提供一个统一的分发接口, 便于管理和控制, 同时该接口需要足够健壮和安全。该文件分发系统要有高可用机制, 保证如果其中一台服务器宕机, 不至于整个系统都不可用。该系统要有一定的可扩展性, 可以随着存储规模的增大进行动态地扩容。该系统要有一套日志机制, 用来记录文件分发的全部过程, 方便分发出现问题后可以追溯分发动作, 快速查找问题。该系统要足够灵活和分发性能足够高, 能在不同的状况下依旧保持很好的分发速度和性能。保证用户能快速地访问到静态文件, 尤其是访问一些时效性比较强的重要文件 (比分数据或者开奖数据等) 。

基于分级分发的静态文件储存系统设计及实现

基于分级分发的静态文件储存系统的设计思想为: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口用于写静态文件并进行分发, 可以设置分发的优先级, 优先级高的会优先分发, 优先级低的会在队列中排队。文件的分发经过高可用的中央节点, 中央节点再将文件分发到目标文件服务器上 (如图1) 。

根据设计方案的基本架构, 系统典型的文件分发过程可描述为, 用户调用接口写文件并设置优先级进行分发 (参数自定义) 。文件随机分发到其中一台中央分发服务器, 文件分发成功后, 会向分发用户返回分发成功的反馈, 分发站点会记录下文件分发成功的日志, 并向目标文件服务器进行下一步的分发。分发到目标文件服务器的文件分发成功后, 同样会向中央分发服务器反馈分发信息, 中央分发服务器记录下分发信息。

提供统一的文件分发接口, 便于管理和控制分发行为, 并且提供了可靠的安全机制。分发站点接收到分发请求后, 会根据用户设置的分发优先级选择分发队列来进行分发 (分发队列后面有详细介绍) 。

采用分级分发策略, 使得这种架构有了一定的伸缩性、扩展性和可靠性。部署多台目标文件服务器可以缓减集中式文件服务器的压力, 加快了用户访问的速度。

优势分析

该文件分发系统是通过提供接口来进行写文件并进行分发的, 因此, 要把控整个系统的安全问题, 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保证接口的安全性。目前该系统采用了用户权限控制结合文件路径权限控制来保证写数据的安全性, 而数据的传输安全性则采用MD5加密方式来把控。用户权限控制的思路是把接口只开放给可信任的用户, 其他不可信任的用户则拒绝访问;而文件路径权限控制则是利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目录文件权限机制来进行把控目录的读写, 从而更进一层地控制了写接口的安全性。

当分发的文件数量达到一定的级别数后, 由于会受到文件数量、文件大小和带宽的影响, 可能会产生分发阻塞的问题。通过在dist站点和中央分发服务器之间、中央分发服务器和目标文件服务器之间添加一层分发队列, 这层分发队列有高优先级分发队列和低优先级分发队列, 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文件分发系统的最基本功能就是保证文件能准确无误地分发和存储到文件服务器上, 通过添加写日志功能是实现这个需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因此, 每个分发环节都内置了日志功能, 使得问题可追溯。而分发的反馈可以让用户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动作是否和自己期望中一致。

静态网站设计 篇2

实训报告

这一周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实训。在这一个星期中我感触很多,无论是从网站的刚开始的主题的确定设计还是后期的网站的发布与测试。感觉又学到了很多新的东西。

从小到大,在自己的心底就有个音乐梦想。我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小的时候学过电子琴,上初中后父母认为学业更加要紧,于是所有与音乐有关的东西通通不被再提起。但是自己还是仍旧喜欢着音乐。上大学之后,自己终于可以重新“正大光明”地重新提起音乐了,于是想制作一个音乐网站的念头就在自己的脑海中闪现着。

我一直比较喜欢的华语男歌手是周杰伦,在上大一的那个10月份,周杰伦照例出着专辑,专辑的名字却很让人耐人寻味,《跨时代》,这我才突然意识到,从小学开始,周杰伦出道10年的十张专辑整整陪我走过了小学、中学的时光。于是在这次比赛中想制作一个关于周杰伦出道十年纪念的这样一个音乐网站。下面就让阐述下我制作这个网站的整体构思和具体设计方案。

关于网站的框架结构:

在制作之前,我在网上搜索过许多周杰伦的官方网站,例如周杰伦中文网,周杰伦中文音乐网之类的。我发现他们制作时框架紧凑明晰,同时也包括了几个音乐网站必须具有的模块。于是,得到借鉴,我在我的主页上面也就添加了“杰

迷必知”、“杰伦贴图”、“杰伦影音”、“每日杰讯”、“歌迷会通道”这样五个模块。在添加这五个模块的时候,我不像一些很正式的网站,模块与模块之间凑得很紧,我尝试了下自由、随机的排放。因为我做的是一个音乐兼娱乐的网站,想让网友们怀着轻松愉悦而不是严肃的心情来看我的这个网站。

关于网站的色彩搭配:

这次制作的网页是主要关乎于歌手周杰伦,访问的人群绝大多数会是周杰伦的粉丝,也绝对是时尚范儿,因此网页的主色调我采用了永不衰竭的经典黑白色调,再者黑白搭配这种反差很大的撞色能够给人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中间一些板块的边框我选择了用玫红色,玫红色可以提升整个网页的活泼,使黑白色调的网页看起来不死板,严肃而不失华丽。

关于网站的图片:

网页的logo我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面是白色背景的10th周年纪念logo,另一面是周杰伦弹着贝斯转动的画面,这个画面是周杰伦超时代世界巡回演唱会的开场秀,超时代演唱会是对杰伦出道十年来的一个总结,因此我认为这个画面做为纪念杰伦出道十年网站的logo是很不错的。

网站的所有的图片处理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以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下载下来以后处理过的。我处理图片的时候不仅用了firework8,还用了photoshop和美图秀秀。在插视频的时候由于只能插flv格式的,因此还下载了转码器。插

入视频时老师说过时间不宜太长,否则不利于网页打开的速度,于是就用了会声会影x2进行视频编辑和合成。

正文主体部分分为5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杰迷必知”,左边是杰伦的两张图片,一张是杰伦正面拍摄,另外一张是背面拍摄。两张图片之间的转换运用了“鼠标经过图像”这一基本技术,是网友们在视觉上全方位了解他。图片的右边附着杰伦的简介,在右下角可以点击“更多”来查看杰伦更多的详细资料。

第二个模块“杰伦影音”,左方和下方附着的是杰伦专辑和演唱会上的精彩照片,在模块的右前方,则简要介绍了周杰伦出道十年来所发行的所有音乐专辑,所举办的所有演唱会和所有所参加拍摄的或者自己导演的所有电影的名字。使网友们更加有兴趣深入了解。

第三个模块“杰伦贴图”,我之所以把这两个模块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的联系比起其他模块更加紧密。因为杰伦的贴图不仅仅是周杰伦的个人写真,更多的是他专辑封面,演唱会现场照和电影剧照。因此在这一模块左边,我选择了一张动态的图片。这张动态的图片是由10张小图片组成的,每一张小图片都是他出道10年来那10张专辑的封面图的头像。在这张动态的图片中,歌迷们看到的是10年前的周杰伦从一个青涩的大男孩长成了一个成熟的男人。而用音乐专辑封面头像则更加体现出这个成功的创作型音乐人本质的回归。

第四个模块“每日杰讯”,歌迷们想知道更多关于杰伦的最新资讯,想与他拉近距离,那么作为音乐网站,每日资讯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块。为了使资讯看起

来方便,于是便运用了层,然后调出时间轴,简单的做了一个文字向上运动的一个动画。

第五个模块“歌迷会通道”,看了每日杰讯的歌迷们知道了周杰伦的近期活动安排行程,想参加一些和杰伦有关的活动,那么进入歌迷会将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歌迷会通道提供了全国以及海外共32个通道,歌迷们可以看自己的地理情况就近参加,这也给歌迷和杰伦互动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模块的右边用的是杰伦高清写真,图片充分的体现出杰伦深爱着他的歌迷。还未加入歌迷会的粉丝们也可以点击右下角的“加入我们”加入歌迷会。

关于网站链接

这个星期我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网站,将它更加美化。

现在网站一共五个页面,分别是“新闻”“资料”“图片”“资源”和“电子杂志”等。在“资料”链接的页面中,网页的上一部分用大图和文字采用图文混排的方式,下部分将层嵌入到图片中加入文字做了个简单的文字向上运动的效果。网页的全部文字都在详细介绍网站的主人公周杰伦。

在“图片”链接的页面中,主要就贴一些周杰伦的各种图片。第一部分用了代码marquee,使四张图片从左到右运动。中间有一张大图片是周杰伦各个镜头的头像照。紧接着是周杰伦新专辑的照片和镜头。最后一个头部分是杰迷会的会服的照片和介绍,网站正式做成以后可以链接至淘宝。

在“资源”链接中插入的视频是我在周杰伦《2011超时代世界巡回演唱会》上截取的,我个人认为这段视频能够生动记录着周杰伦出道10年来给歌迷朋友们

带来的巨大的视听盛宴,无论是在专辑,电影还是演唱会上。我的不少朋友看到我截的这段视频都说深有感触,甚至有点小感动,原来杰伦的歌已经默默陪我们走过十年。我期待他的歌能够陪伴我们走过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

最后一个链接页面是“电子杂志”。这个页面主要讲周杰伦最近推出的新专辑。整个页面用了图文混排的方式对外展示新专辑的热卖点,并且有预购的系统,这样可以帮助网站盈利。

心得体会

经过一周的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实训,让我懂得了很多。首先是做什么事情之前脑袋里面都要想好,都要出现大致的轮廓。在开始制作网站之前最重要的是网站的设计,大到网站的整体构思整个框架设计,小到一张图片的和一段文字的摆放位置。

接下来是自己对颜色和美的感知。互联网上发布的的网站总是让人看起来很舒服。不仅是颜色搭配还有布局还有动态效果和静态的结合。这总是在提醒我,制作网页绝对不是一项闭门造车的活动。平时和自己的好朋友多讨论,让很多人来给你的网站给些建议和意见都是不错的。除了这些之外,自己也要多看书,多看些和自己要制作的网站主题相关的资讯,多了解时下最流行的时尚元素。

网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盈利,因此我在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时候,也专门有订购周杰伦最新专辑和周杰伦国际后援会的会服的通道。这些直接链接到淘宝,然后开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

最后,通过一周的实训让我懂得了,为人做事一定要谨慎细心。同时老师们

二极管静态热阻测量系统的设计 篇3

关键词:热阻测量;封装技术;可靠性测试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19-02

一、热阻测量的意义和基本原理

本试验的目的是确定二极管器件的热性能,提高产品封装的可靠性、减小质量缺陷、降低生产成本,并对后期产品应用散热片尺寸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数据。热阻通常使用两种测量方式,即静态热阻抗和瞬态热阻抗测试。静态热阻抗(简称为热敏电阻)确定元件的整体散热性能。通常半导体元件的热阻主要由Rthjl--结到引脚热阻,Rthjc-结到外壳热阻,Rthja--结到环境温度热阻三部分组成。其计算公式为:

RthJX=(TJ-TX)/P

静态热阻测量的主电路原理如图1-1所示,在测量出热阻系数k之后,

热阻参数的测量电路原理如下图所示:

二、K系数测量

K系数即半导体二极管正向电压温度曲线斜率,其计算公式为

K=T1–T2/(V1–V2)℃/mV

根据MIL-STD-750D标准中的规定首先要对二极管施加一个正向测量电流,该电流所产生的热量依据干法测量原理不应该对二极管本身产生任何物理影响,以保证得出准确的测量结果,也就是说二极管VF的变化是由于外部施加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导致TJ温度上升,材料本身的温度敏感性使得Vf下降。所以选择测量电流Im的值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我们设计了一个可变的恒流源电路,其电流的大小通过上位计算机的图形界面控制。在选择电流时,首先要对材料的正向Vf-If曲线进行测试,找到VF突变的临界点时的电流值作为Im是最合适的。

为了测量温度曲线,使用espace恒温箱来模拟温度升高的过程,并用9点测试法对恒温箱进行温度校准。因为恒温箱本身提供了modbus通信控制功能,在我们开发的上位机软件的控制下,以10度为间隔逐点升温,带温度稳定15分钟后,测量材料上VF电压,描绘出温度曲线。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呈非线性,所以测量出的数据要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拟合出函数曲线。MATLAB是由美国mathworks公司发布的主要面对科学计算、可视化以及交互式程序设计的高科技计算环境。它将数值分析、矩阵计算、科学数据可视化以及非线性动态系统的建模和仿真等诸多强大功能集成在一个易于使用的视窗环境中,为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以及必须进行有效数值计算的众多科学领域提供了一种全面的解决方案,代表了当今国际科学计算软件的先进水平,线性回归程序就是以Matlab的Acitve组件Matlab Automation Type Library为基础开发出来的。

matlab.Execute(x)

matlab.Execute(y)

matlab.Execute("c=polyfit(x,y,1)")

matlab.Execute("k=c(1),b=c(2)")

matlab.Execute("ybest=k*x+b")

matlab.Execute("plot(x,y,'*')")

matlab.Execute("hold on")

matlab.Execute("plot(x,ybest)")

程序中X数组保存的是每一温度点测量的温度值,Y数组为温度值。经过回归分析后得出原函数的斜率和截距,并绘制出测量曲线。经过这样的步骤我们就得出了K系数和测量曲线。

三、静态热阻测量系统和参数测量

系统主要由主控计算机、电压采集控制板、线性精密数字调节横流源、加热电流控制Mosfet驱动板和Modbus冰水机和上位机控制软件组成。主控计算机为台湾研华科技公司生产的ipc-610型工控机,该机具有很宽工作温度范围,能够在零下20度到零上80度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抗强干扰能力极强适合在电磁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使用,由于热阻测量时可能会伴随高达数百安培的电流瞬时切断,其产生的电磁干扰经常使的普通计算机失去响应,所以选择它是非常适用的。

电压采样板的微控器才采用LPC1700系列ARM芯片LPC1766作为主控单元。LPC766是基于第二代ARM Cortex-M3内核的微控制器,是为嵌入式系统应用而设计的高性能、低功耗的32位微处理器,适用于仪器仪表、工业通讯、电机控制、灯光控制、报警系统等领域。其操作频率高达120MHz,采用3级流水线和哈佛结构,带独立的本地指令和数据总线以及用于外设的低性能的第三条总线,使得代码执行速度高达1.25MIPS/MHz,并包含1个支持随机跳转的内部预取指单元。LPC1700系列ARM增加了一个专用的Flash存储器加速模块,使得在Flash中运行代码能够达到较理想的性能LPC1700系列ARM Cortex-M3的外设组件:最高配置包括512KB片内Flash程序存储器、96KB片内SRAM、4KB片内EEPROM、8通道GPDMA控制器、4个32位通用定时器、一个8通道12位ADC、1个10位DAC、1路电机控制PWM输出(MCPWM)、1个正交编码器接口、6路通用PWM输出、1个看门狗定时器以及一个独立供电的超低功耗RTC。LPC1700系列ARM Cortex-M3还集成了大量的通信接口:1个以太网MAC、1个USB 2.0全速接口、5个UART接口、2路CAN、3个SSP接口、1个SPI接口、3个I2C接口、2路I2S输入、输出。由于VF电压范围在几百毫伏的范围内,CPU内部的12bitADC分辨率不足,测量元件采用了德州仪器公司生产的ADS7891 14位高精度ADC芯片,可以提供1/16384分辨率,高速并行接口能够提供3Msps/s的采样速率,内部集成了2.5V基准源,最大功率损耗85mW。ADC将采集到的数据发送至主CPU后,通过由Altera公司的Cyclone系列FPGA设计的PCI协议转换桥接口最终将数据送至电脑的PCI接口。

nlc202309011129

加热电源选择了Agilent E3633a和6671A,E3633可以向负载提供200w的输出功率,6671a可输出0-8V 220A,非常适宜低压大电流应用。两款电源都是单输出双范围高性能直流电源,分别工作在恒压、恒流模式,具有非常高的精度。输出采用差分远程电压反馈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输出负载调整率,在大输出电流情况下输出电压不会跌落。超低的纹波和噪声信号也使其成为了加热电源的首选,。同时还具有过压过流保护电路,操作状态自动记忆,远程GPIB通信等辅助功能。上位软件的控件可以直接与Visual studio系统连接,直接电压设定无需内部调整。

精密恒流源电路对测量结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PID电流方案由于需要足够的稳定时间,对突变信号不够敏感,在高速测量系统中是不适合的。在切断加热电流的瞬间,恒定电流就要建立,经历窗口时间Tmd之后的几个us内迅速到达设定值。

开关电路主要负责切断加热电流,由于加热电流较大所以压降所产生的功率损耗和散热片体积成为了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选择低压大电流的Mosfet要比同样电流的IGBT饱和压降低很多,所以此处选择了Semicon公司的SEMITOP系列SK300MB075模块,其标称容量为75V290A满足了系统的需求。驱动电路选择了东芝公司的TLP250高速驱动光耦,其最大输出电流高达1A,非常适合驱动较大的功率模块。

热阻参数在测量时,对外部环境要求极为苛刻,JESD51-2标准中规定材料要安装在静止的空气环境中,使用体积为12立方英寸的容器将待测试材料密封起来,防止外界的空气流动对材料本身的热流产生影响,保证测量的温度敏感参数能够被正确测量。将测量温度的三个热电偶放入容器中,分别安装于外壳、引线,和能够测量环境温度的位置。与原件接触的热电偶一定要紧密贴合,并均匀涂抹导热硅胶使,热量能更好的传递至热偶减小测量误差。在测量结壳热阻Rthjc时,采用水冷板和冰水机组成的散热系统,将材料的散热背板压紧到水冷板上,并通过冰水机控制水冷板环境温度恒定为25度。

上位机软件控制流程首先给材料施加正向测试电流Im,电流的取值要和k系数测量时选取的数值相同。等待15分钟左右热平衡,测量系统自动记录下初始压降VF0,同时记录测试温度T0。然后发送运行命令至加热电源,对材料进行加热同时完成加热功率P的测量,电流大小依据Datasheet手册中给出的值来设定。加热数秒钟之后迅速通过mosfet开关,切断主加热电源,像电压采集板发出测量命令。电压采集卡立即开始记录此时的正向压降VF1和此时的温度值T1,以1us为间隔连续记录20ms的数据,上位机软件将采集到的数据显示到电压时间窗口。并依据设定好的窗口时间数据,从采样队列中剔除掉稳定前的数据。将正确的数值送至Matlab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并逆推出在关断时刻的压降值。

在VF0,VF1,T0,T1测量数据收集完毕后由计算公式:

?Tj=(VF1-VF0)/k

然后根据?Tj计算出元件的结温即TJ:

Tj=?Tj+T1

RthJc=(Tj-Tc)/P

由此获得了热阻测量中最为重要,而且无法直接观测的结温数据。最后依据标准公式分别计算出RThja、Rthjc、Rthjl三个参数,等待1-2数秒后,重新开始循环测量,经过多次循环测量后前后数据呈现一致且稳定后,便是最终结果。

静态网站设计 篇4

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特网上的信息主要是通过网站来发布的, 人们一般也是在特定的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 因此, 网站在人们获取信息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已成为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会团体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拥有并不断完善自己的网站, 通过网站来发布消息、通知、提供服务、开展经营、网上支付等等[1]。

截至2012年12月, 全球网站数是6340万个, 中国仅占了4.2%的比例。全国网站总数约为268万个, 比上年增长16.8%。中国网页数量为1227亿个, 比2011年同期增长41.7%。其中, 静态网页数为603亿个, 比上年增长1.71;动态网页数为624亿个, 比上年增长129%[2]。面对数量众多的网站及其需要动态更新内容的需求, 人们已经认识到网站的重要性, 并且在网站改进上花费了很多资金和财力, 但是我国大部分网站仍还停留在界面层次上, 并没有真正从网站管理的角度来认识网站。

2 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的比较

2.1 网站开发技术的比较

随着技术的发展, 目前网站建设已经十分成熟, 开发技术日新月异。静态网站和动态网站主要是根据网站开发所使用语言来区分。

静态网站开发主要使用HTML (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 语言, 即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既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也是构成网页文档的主要语言。HTML文本由HTML命令组成, 而且HTML命令可以实现文字、图形、声音、动画、链接等内容。HTML文档编写简单, 功能强大[3]。

目前, 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有很多, 例如CGI、ASP、JSP、PHP以及.NET技术等。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众多站点上采用动态的页面发布手段, 动态网站中, 不仅用户和站点出现大量的交互, 而且网站的管理、维护、更新都方便了许多。

2.2 网站工作原理的比较

网页在服务器端是否需要执行代码, 是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 动态网站中的网页在服务器端需要执行代码, 而且网页会随用户、时间的不同, 返回的网页也不同, 即传向客户端的网页是动态生成的, 并不是预先编好存在于服务器上的, 例如CGI、ASP、JSP、PHP、.NET技术等。而静态网站中的网页在服务器端不需要执行代码, 传向客户端的网页是预先编好存在于服务器上的, 并不是动态生成的, 它们是一直不变的, 例如html页、Java Script Flash等,

总之, 网站是采用动态网页还是静态网页, 主要取决于网站的功能需求和网站内容的多少两个方面。如果网站功能比较简单, 而且网站内容更新量不是很大, 就可以采用纯静态网页的方式实现网站, 反之一般要采用动态网页技术实现网站。

3 从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比较分析看财务处网站改革

无论是动态网站还是静态网站, 都可以向网站浏览者展示基本的文字和图片信息, 但从网站开发、管理与维护的角度来看差别就很大。就学校而言, 由于现在各大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高, 校园信息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所有教学与行政部门的网站进行考察, 发现学院财务处网站目前仍采用传统的静态网站, 传统的静态网站, 在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4], 主要有:

(1) 维护难。为了不断更新网页内容, 必须不断地重复制作HTML文档。

(2) 没有数据库支持, 因而网站的内容不能保存成为永久信息资源, 更不能用于查询、搜索、统计、分类。

(3) 不能自动更新, 并且不能与用户交互, 无法因时因访问者而变。

财务处作为管理学校财会工作的职能部门, 财务处网站不仅对内起到了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便办公管理的作用, 对外也是宣传学校财务工作的窗口。随着业务复杂度和用户需求的不断增加, 这些局限性直接影响到财务工作的效率。传统的静态网站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 必须进行改革。采用动态网站技术来改变传统静态网站, 已经成为改善可用性、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具有深远的意义。动态网站建成后, 学院财务处利用该网站将信息发布到网站上, 并利用网站的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维护;简化财务管理信息的发布流程, 提高学院财务工作的效率, 提升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

摘要:本文从网站开发技术、网站工作原理、网站网页特点上方面对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了传统静态网站功能方面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必须进行改革, 而采用动态网站技术来改变传统静态网站, 已经成为改善可用性、降低管理成本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动态网站,静态网站,比较

参考文献

[1]李红升.基于ASP的网站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8) :158-158.[1]李红升.基于ASP的网站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8) :158-158.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1.15[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2013.1.15

[3]韩双旺.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的比较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1 (6) :1-2.[3]韩双旺.动态网站与静态网站的比较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11 (6) :1-2.

静态网站设计 篇5

车身框架结构是由形状复杂的薄板件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方式连接在一起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梁特性、梁空间位置以及车身接头特性决定着车身结构的静动态性能,而梁截面的属性主要由截面形状和厚度两个因素决定。传统的车身开发中关键梁截面形状的设计往往是根据设计经验及试验分析逐步修改形状,达到可行的形状结构。以上的设计方法可理解为寻找可行解的过程,可能并不是截面形状结构的最优解,而且该设计方法容易导致设计开发前期出现缺陷而后期修改空间不足的情况,大大影响产品开发周期和成本。车身全参数正向设计作为未来车身开发的趋势,是基于多目标性能在车身前期确定参数化模型最优结构的全新设计方法。

在车身正向开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将截面形状特性作为车身结构优化的变量之一,进行截面形状级别的轻量化研究。其中,邢子敬等利用NX 建立全参数化的概念车身模型,通过改变梁截面的方向和厚度来研究截面特性对车身刚度的影响;任山截取现有车型的白车身主断面图并计算相关主断面的力学特性数据,通过简化模型静态性能的验证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李龙基于梁截面参数的灵敏度,运用向量优化法对某些截面的截面特征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车身关键截面设计方法研究

车身形状结构和关键截面形状是车身框架几何结构设计的两大主要内容,由于截面的形状受车身形状结构的约束,因此在车身形状结构优化设计后才进行关键截面形状的设计。车身关键截面的正向开发设计主要运用隐式参数化建模技术以及自动优化循环平台,在可行域内搜索最优解。本文以门槛梁截面设计为例,根据截面的尺寸约束确定截面的边界条件,运用离散可行域的方法进行截面控制点的划分,再根据截面形状约束进行控制点之间的约束。以截面关键特性为约束条件,根据特定的性能评价进行门槛梁截面的最优形状结构设计。车身关键截面约束条件

截面的约束条件包括形状约束条件和几何约束条件,前者是关于制造可行性的约束,后者则是关于总布置、车身造型及车身内部空间的约束。截面的约束条件决定了设计变量、取值范围及变量之间的约束。

3.1 形状约束条件

车身的薄壁件大多数通过钣金冲压而成,通过焊接、螺栓连接构造成封闭截面的梁部件,因此在进行车身关键截面开发时要满足一定的制造工艺约束,并确认是否具有可行性。对于定向冲压的板件,设计中不能出现缺拔模角及负冲压角的情况,由两件以上板件组成的梁截面不能出现板件相交的情况。

3.2 尺寸约束条件

截面的尺寸约束决定了不可变化的形状节点及部分可变控制点的取值边界,主要受车身布置、造型要求以及车身内部空间所影响。以某车型门槛梁截面为例,门框边界和最下离地间隙约束决定了门槛梁截面上下翻边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地板与门槛连接的地方是截面的内部空间约束,确定了内板与地板连接处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门密封面和侧门包边确定了外板与侧门位置相互影响的节点属于形状固定点;车身外造型设计制约门槛梁外板的外廓形状,使其成为形状固定点;而内部空间约束和外部造型约束使得非形状固定点具有取值范围的边界,内板的可控制点y值要小于内部空间固定点的y值,外板的可控制点y值不能小于外部造型固定点的y值。性能驱动截面形状正向设计

截面形状影响梁部件的结构性能,而梁作为车身框架的关键部件,对车身整体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性能驱动截面形状的正向设计就是基于梁部件的关键性能对截面形状进行优化设计,在截面约束条件下的可行域内寻找各控制点的最佳坐标位置。

4.1 截面离散化

根据截面尺寸约束条件确定的截面可行域是截面节点可能存在的空间位置,而截面形状约束制约着不同节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了保证满足形状约束的要求,提出离散截面可行域的方法。在截面局部坐标下,将可行域沿z方向平行于y轴划分 M 个区域,这些平行线与截面的外板、中间板、内板相交,分别形成(M-1)个节点,为了便于截面优化设计,选取平行线通过截面上由于尺寸约束而固定的边界点,相邻线之间的距离尽量相等,以使节点均匀分布于板上。划分的区域细化则使优化截面形状结果更接近最优结构值,但运算量较大,且对于钣金件的生产加工增加一定难度;而划分的区域较少则会造成截面形状与最优结果相差较大。因此,要根据实际截面可行域的大小适当地选择划分的区域数量。

4.2 截面形状约束的参数化

以车身框架形状优化设计得到的隐式参数化模型为基础,对门槛梁截面的控制点进行变量取值范围的录制,变量录制的过程采取归一化方法。门槛截面控制点作为变量的录制过程,控制点从初始“0”位置沿y方向移动达到某一位置作为“1”状态。为了确保组成截面的板件不相交,因此要定义区域离散线上点之间的约束关系。引入中间变量并推导其取值范围,保证在寻优过程中各变量组合满足形状约束条件。

4.3 设计优化过程的集成该截面形状优化设计通过在软件iSIGHT中搭建基于静态性能的优化集成系统平台,后台自动调用隐式参数化建模软件 SFE CONCEPT、数据处理软件Matlab及求解器NASTRAN,提取性能参数储存于数据库中。

4.4 优化结果

通过自动寻优得到截面控制点位置与板厚的最佳组合,初始状态与优化后的截面形状对比,其中,外板的厚度为0.8 mm,中间板厚度为2.2 mm,内板厚度为 2.0 mm。优化前后门槛梁的性能对比,可看出在一阶扭转模态频率、弯曲刚度、扭转刚度这三个性能不降低的前提下,实现了门槛梁质量减轻7.8%的轻量化目标。结束语

动态资源 “静态”应对 篇6

一、错误资源——变废为宝,大放异彩

在“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对于错误资源,教师要把握点拨、诱导、引领的机会,适时变废为宝,使课堂教学大放异彩。例如,教学“8加几”时,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意,引出算式8+7,然后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讨论可以用哪些方法计算。学生通过操作讨论,明白“凑十法”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试着计算8+6。

师:通过讨论,你知道8+6等于多少吗?

生1:8+6=14。

生2:不对,8+6=15。(学生们哄堂大笑)

师(微笑地):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2(腼腆低声地):昨天我们计算9+8时,不是说9向8借1凑成10吗?那计算8+6时,也是同样的道理,8向6借1,6变成5,不就等于15吗?

师:你会联系旧知识来学习新内容,真了不起!(学生们议论纷纷,大家经过共同讨论,找到了正确答案)

师:从刚才的计算中,你们又明白了什么?

生2:我明白了7+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3凑成十,计算6+几就得向另一个数借4凑成10……(他的回答令全班学生另眼相看)

这里,教师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通过查错、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

二、差异资源——因势利导,共同提高

学生间存在着个体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性生成资源我们要因势利导,让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提高,使课堂呈现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例如,教学“分数除法”一课,在解决“÷2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时,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方法。部分学生循规蹈矩,用分数乘法的法则类推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即÷2=÷=。部分学生标新立异,得出里有4个,2个就是的一半,所以除以2就是求的一半是多少。有学生提出疑问:“这两种方法能解决÷2,但不能解决÷3。”这时,一学生说,他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被除数的分子、分母同时扩大3倍,不改变被除数的大小。有学生喜欢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说:“如果是÷,按这种方法算不是太麻烦了?”也有学生认为:“除以2就是把平均分成2份求1份是多少,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所以能转化为分数乘法,即÷2=×=。”正是由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引发了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造。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挖掘与引导。

三、意外资源——化险为夷,即兴创造

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我们应该合理改变教学预设,即兴创造,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一课时,教师预设先让学生观察插图,由图说出几个7,再一步步归纳得出7的乘法口诀。可没想到课刚开始,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老师,7的乘法口诀我会背。”随后,许多学生都附和着说自己也会,有的甚至还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这可怎么办?”教师一下子愣住了。但他立刻做出了一个决定,抛弃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就从学生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于是,教师说:“你们真厉害,连乘法口诀都会背,不错,不错。有不会背的吗?”果然,几只小手怯生生地举了起来。教师抓住契机说:“还有一些小朋友不会,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让他们把7的乘法口诀记得又快又牢呢?”这下课堂沸腾了,学生有的指着书上的插图教着;有的用小棒教着;有的索性拿自己的手指比画着;还有的干脆直接背口诀来记……在这里,正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意外资源进行冷静处理,使得学生由“学数学”变成“教数学”,学习热情直升极点。

总之,面对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我们应该“静态”应对,及时了解学生现实学习状态中的困惑、疑问,然后整合形成新的、有用的资源,继而推进教学过程,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事业单位网站静态化探究 篇7

1概述

在网站设计中, 纯粹html格式的网页通常被成为静态网页, 网页url文件通常是以htm、html、shtml、xml等形式为后缀, 静态网页内容一经发布到网站服务器上, 即成为一个独立的文件, 在用户浏览时, 直接调用文件来进行交互式访问。由于静态网页独立的特性, 所以静态网站内容是无法被用户随意更改;用户在浏览网页时, 不用担心网站服务器端程序错误而产生的交互错误问题;静态网页的内容稳定, 易于被搜索引擎收录, 利于对外宣传推广;由于静态网页是实际存在的文件, 无需经过服务器的编译, 可以直接加载到客户浏览器上, 所以静态网站访问速度要优于动态网页。

与静态网页相对应的是动态网页, 它的文件扩展名通常为aspx、asp、jsp、php等形式为后缀, 它结合了html、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数据库技术, 在服务器端运行的程序、网页、组件等, 按照用户的访问需求返回不同的网页。动态网页在新闻发布、二次开发、日常维护等方面与静态网页相比工作量较小;动态网页与用户的交互性强, 在论坛、大新闻量的门户网站、网页游戏上应用较多;动态网页对浏览器缓存要求较少, 由于每次访问时候发送的特征码不同, 服务器在返回数据时, 会重新被浏览器加载, 使动态网页具有实时的特性。

在2009年至2014年期间, 是动态网页高速发展的时期, 在这期间, 所有的新建网页大多都做成动态的, 一些静态网页也被要求更改为动态网页, 网页所有者将内容展示给浏览者, 并与浏览者达到互动, 那个时期网页的特点是强调互动, 也诞生了很多网页程序、网页游戏等。

在近年开始, 各大知名网站又开始“静”下来了, 纷纷由动态网页转换为静态网页, 主要由安全性和用户浏览体验来决定的, 在个别仍需互动的界面保留原有动态页面, 在新闻浏览页面利用动态技术生成HTML静态页面。

2静态网页制作的思路和方法

在静态网页制作过程中, 首先要对每一个栏目页面进行创建页面、规划栏目、页面布局、定义函数变量等, 操作十分繁琐。为简化操作, 可尝试使用模版化方法, 对同类型的新闻界面使用同一个模板, 对专题类新闻、宣传类新闻可以再定义不同的模板, 这样可以让网站整体界面风格统一, 也减少了管理员的很多工作。

在制作静态网页过程中, 会产生很多的文件, 可以将以栏目的英文名称在硬盘上生成一个目录, 以此栏目为主栏目内容的HTML静态页面将生成在此栏目下, 例如栏目的英文名称为news, 以此栏目为主栏目的一条新增内容“欢迎浏览”的id为1, 那么, 在/Sections/www.test.com/Html/news/目录下会生成名为1.htm的Html文件, 内容的相对导航地址为:/news/1.htm, 绝对导航地址为http://www.test.com/news/1.htm。通过这种方式的规划可以使文件夹整洁有序, 方便管理员进行修改、查找。

生成静态页面需要“数据”和“模板”, 数据 (包括栏目和内容数据) 通过后台界面录入, “模板”负责前台页面的表现形式, “数据”替换掉模板中的标记, 生成前台静态页面。所以静态网页制作的很重要一个环节就是为各栏目和内容制作出模板, 比如科研动态栏目建立一个kydt的模板, 在模板中规定了站点的名称 (对应模板中的#global.logo-caption#) 、首页主题图片 (对应模板中的#global.home_page_image#) 、首页用于前台表现的Html内容 (对应模板中的#global.home_page_content#) 、本栏目主题图片 (对应模板中的#this.mage#) 、本栏目用于前台表现的HTML内容 (对应模板中的#this.content#) 等元素内容。

在后台将数据依次录入, 替换掉模板中的标记, 就可以生成前台静态页面了。笔者在操作过程中总结了两个小技巧, 下面与读者分享一下, 一是在页面规划的时候, 首先将同类型或相近类型的网页挑选出来, 制作成一个模板, 在页面生成制作的时候, 仅仅替换关键字, 不用再逐一的制作了, 大大减少了管理员的工作量;二是单独制作页眉页脚文件, 每一个子页面直接调用该文件, 可以使得每个子页面的风格统一, 并使程序简化。

3静态网页是网页优化的主流

让网页“静”下来, 有以下好处:

(1) 由于每个网页都是真实存在的, 可以加快页面打开浏览速度, 静态页面无需连接数据库打开速度较动态页面有明显提高;

(2) 无需调用数据库, 减轻了服务器的负担;

(3) 减少了php相关漏洞的影响, 网页更加安全;

(4) 有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 有利于对事业单位进行宣传和介绍。

网站建设采用静态网页, 还是动态网页?哪一个更好?其实一个网站没有绝对的静态和动态之分, 不同的页面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目前互联网上的主流趋势是采用动态技术来构建网站后台程序, 前台页面再生成静态网页, 整个网站都采用数据库来驱动。对于大多数不以营销产品为目的的事业单位, 其网站也没有像新浪、腾讯等网站那么多的新闻, 事业单位的网站大多用来介绍本单位基本情况, 业务情况, 最新消息等,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的网页采用静态网页更有利于快速打开网页浏览、有利于搜索引擎收录, 且静态网页也更加安全可靠。虽然网页由动态转静态在操作和程序实现上有些繁琐, 但从提升网页浏览速度, 便捷搜索引擎收录等方面考虑, 笔者认为该项工作还是很有必要的。

摘要:人们每天上网浏览的网页既有动态网页, 也有静态网页。不同的网页状态对应于不同的设计模式和理念。能够快速打开浏览、有利于搜索引擎收录和安全可靠的静态网页适合用于事业单位的网页。

关键词:静态网页,动态网页,模板,浏览网页,安全

参考文献

[1]徐白, 宋玲, 吴昊.JSP静态网页生成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 20 (06) :175.

[2]黄立冬.一种半静态化网站的构建方法[J].软件, 2012, 33 (3) :38.

《静态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篇8

1.1《静态网页设计》的课程性质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为提高学生Web编程能力,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与就业质量,培养出高质量的网页设计师,在大一上学期为软件技术专业和网络技术专业开设了《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本课程是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及网络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属于必修课范畴。同时它是一门针对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依据《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静态网页设计的基本知识和静态网页设计制作的基本技能。

1.2《静态网页设计》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信息工程系大一下学期为学生开设了动态网页《PHP动态网站开发》、《Java Script脚本编程》等课程,大二开设《J2EE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课程,这些课程需要网页设计能力作支撑,所以《静态网页设计》课程在信息工程系软件专业与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1.3 现行教学模式的问题

在以往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本教学团队发现《静态网页设计》课程存在较多的问题,分别体现为以下各个方面。

1.3.1 现行教材问题较多

高校教材是给教师授课和大学生学习使用的工具书,在大家印象里,书本的逻辑性、严谨性、科学性应该标准很高。然而我们发现教材出现了较多问题。

1)教材印刷质量不好、价格偏高。为了节省成本,很多出版社把那些本应在中心城市上海、南京等地正规印刷厂印刷的高校教材拿到郊边或者更远的县城小印刷厂或者私人印刷厂印刷。这种教材的特点是,纸张的厚度一般都达不到国家要求的70克,纸张的“白度”也不达标,颜色灰暗。

2)内容体系呆板单一。很多教材往往走两个极端,要么就是内容很浅,太强调理论性和系统性;要么就是太实用,缺少理论基础的内容。教材中往往最缺少的是一些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内容,另外在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也做得不够。

3)抄袭严重,错漏百出。很多教材错误百出,有些错误是由于编者水平不够,抄袭网络中的资源,不少错误都是在课堂上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点,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语言错误。

综上所述,编写一本质量好,水平够且适合高职院校信息类学生使用的自编教材刻不容缓。

1.3.2 核心内容深度不够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较多的知识均是浅尝辄止,未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以学生需要为切入点设计问题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本身的需求,即学生希望了解和学习的内容,也要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师应该提前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究核心问题。

1.3.3 教学内容缺乏有机整合

在现行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分为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和零散的教学案例,缺乏一个良好的机制将这些零散的部件有机整合在一起。

1.3.4 教学模式单调,有待改进

在现行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常见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案例讲解,完毕之后给少许时间让学生自主练习,如果时间不太够则就不用练习。这种方式造成学生的动手锻炼时间较少,且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创造力。

1.4 研究的目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性质关键,是信息工程系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教学体制下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教学水平低下,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轨,难以锻炼学生优秀的网页编写能力以及自学习惯。

为了解决以上种种问题,为了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出有用、优秀的网页设计人才,改革现行教学模式,修订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迫在眉睫。

2 项目研究的基本内容

2.1 整合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静态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的知识点比较零散,比如文本信息与表单信息、表格信息是各自一个单独的案例,缺乏一个有机整合。学生学习完了之后每个知识点分别知道做什么作用,但是加入有一个网页涉及很多知识点,学生就迷茫了,不知道怎样将其有机结合。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以多个整体网站项目为出发点,将所有的静态网页所涉及的知识点贯穿始终,所有知识点有机结合,达到了学生学习完毕之后能够合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网页编码的目的。

2.2 引入流行知识与框架

在以往的《静态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所教授的知识与企业所用到的知识存在脱轨。

本课题组张俊晖老师于2010年赴北京中软国际集团学习软件项目开发半年,在此期间张老师所负责的技术部分即为静态网页编码。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张老师学习到了很多的企业生产实际所用到的知识和框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以此为蓝本,将企业中需要用到的知识贯穿在教学内容之中,真实做到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在就业之后使用的目的。

2.3 改革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静态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为老师做一个小案例的知识讲解,然后学生在照着这个案例进行编码,这种方式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课题组用了多种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一是教授方式上,我们会讲解一个知识点,但是给学生做的却不是单纯的对老师讲授知识的简单复制,而是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领悟之后的创新。二是不仅有课堂教学,还有课外教学,我们开发了一个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供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的汲取。同时还使用了多种手段来帮助辅导学生,比如课程网站、QQ群辅导等。

2.4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以往的《静态网页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授知识,学生简单复制,缺乏自己的思想和新思维。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会给学生提供参考文档,从一开始就教会学生使用参考文档来获取知识。我们教会学生的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即使有些知识点老师并未在课堂上讲解,学生依然可以通过自学完成。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其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5 改革考核方式

以往的《静态网页设计》考核方式是上机考试,所有同学做的是同一个网页,自然就会衍生出作品雷同甚至作弊的情况。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将考核方式改为项目提交+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所谓项目提交是指老师在讲解完所有知识点之后,会布置给学生一个任务,由学生自由发挥完成作品并提交,这个作品将在考试成绩中占据重要比例。另外上机考试也不再是所有同学做相同的题目,而是从考试系统的题库中抽取随机的题目进行作答,每人都是不同的题目,有效避免了以前考核方式的弊端。

2.6 编写教材

一本好的教材将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课题组组织人手在四川省省级精品共享课程《静态网页设计》的基础之上便写了一本教材,这本教材积累了课题组老师的丰富经验与心血,该教材现已出版。

3 项目研究的成果及特色

3.1 项目研究成果

1)公开出版教材一本:《项目化静态网页设计简明教程》,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

2)公开发表论文两篇:《静态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研究》,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12年第3期;《高职院校静态网页设计教学改革研究》,软件导刊,2014年第1期。

3)成功申报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一门:《静态网页设计》,2014年11月。

3.2 项目研究特色

1)通过网页设计师岗位能力分析,构建出基于职业岗位的课程目标,制定出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

2)将企业规范及工作流程、HTML语言、CSS样式表、Dreamweaver、Java Script脚本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使之形成一系列学用结合,内容鲜活的课程模块。

3)全面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推行“工程项目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组织教学,课程教学全部安排在机房完成,实施案例项目的现场教学。

4)以任务下发、阶段验收的方式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5)以对学生实际能力考核为出发点,完善课程考试考核方法。

4 自我评价分析与结论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学生学习方面有以下成效:

1)学生逐渐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其自学能力较之以往有了大幅提升。

2)由于在上课过程中是以工程项目贯穿始终,所以在课程结束后学生有了一定的项目实践能力。

3)由于在上课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知识,新框架,所以学生的Div+CSS代码编写能力明显加强。

4)由于采取了分组合作进行项目开发的方式,所以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5)学生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接触了企业编码规范,对其以后学习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静态网页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的开展是有必要的,并且是见了较大成效的,对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方案,为软件技术专业的省级示范专业建设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提供了实践支撑。并且也可将此改革模式推广到其他课程教学中去,为学院的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永超.静态网页设计简要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

[2]曹晏祯.静态网页的开发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4).

[3]侯佳路,王润华,于晓荷.《静态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4]刘立伟,许甲子.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的边界[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刘效春.关于对静态网页生成技术的思考[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2(10).

一种超低静态功耗LDO的设计 篇9

近年来,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功能的日益增加, 对电源管理IC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高集成度、高效率以及低成本等。 在整个电源管理IC领域中, LDO以其电路结构简单、 占用芯片面积小、 输出电压相对稳定等优点, 牢牢占据着电源管理IC市场很大的份额。 随着电子产品功能的日益复杂与多样化,消费市场对其续航要求也在日益增高,这就要求电源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其定义如下式所示[1]:

其中ILoad为负载电流,Iq为静态电流。 电流效率说明了LDO电路的存在对电源工作时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由上式可知, 当负载电流很大时, 电流效率主要由负载电流决定。 然而,对于很多应用来说,电路通常工作在一个低负载电流的情况下,这时静态电流的大小直接决定了电源的工作时间。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超低静态功耗的LDO电路, 其典型静态工作电流为500 n A , 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在低负载情况下整个电路的电流效率,延长了电源寿命。 此外,本文还采用了一种新颖的补偿方式,在不增加静态电流的情况下保证LDO的稳定性。

1 LDO电路的基本原理与设计

图1是本文设计的LDO的基本结构框图,主要包括带隙基准电路(Bandgap)、 误差放大器(EA)、 调整管(Pass Transistor ) 以及反馈电阻( R1、 R2) 。 其中带隙基准电路为误差放大器提供低温漂、高精准的参考电压Vref, 误差放大器将输出反馈电压与参考电压进行比较,并放大其差值来控制调整管的导通状态, 从而得到稳定的输出电压。 输出电压值由下式所示:

2误差放大器的设计

图2给出了误差放大器的原理图, 采用一种对称性运算跨导放大器(Operational Transconductance Amplifier , OTA ) , 其中包括一个差分对和三个电流镜。 输入差分对的负载是两个相同的电流镜, 并提供了一个增益为A的电流增益。 显然由于整体电路的对称性,在版图设计时会有很好的匹配。 M3与M4工作在线性区,提高了误差放大器的线性度[2]。 其低频增益为:

由于只有输出节点是高阻, 其他节点电阻约为1/gm左右, 因此主极点位于输出节点, 在节点1、2、3处产生非主极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C1与C2都是交流接地的, 对于对称的差分电路来说,它们的交流通路是相同的,因此有相同的极点。 对于节点3, 注意到它是位于单端输出另一端的节点,在这一节点会产生一个极-零点对,零点大约是极点的两倍,因此对于相位裕量的影响可以忽略[3]。 事实上,电路只产生一个非主极点。 因此有:

可以看到次级点要受到A的影响,A越大, 次级点频率越低,这也限定了A的最大值。

对于普通采用PMOS作为导通管的LDO来说, 通常需要一个电压缓冲(buffer) 电路来驱动导通管, 以便将由其栅极电容产生的极点推到环路带宽外。 然而,这种方式却不适用于低静态电流LDO, 因为buffer本身会消耗较大的电流。 因此,可以在LDO的反馈环路中加入一个零点以抵消导通管栅极处的极点或者输出电容产生的极点。如图1所示,C1是导通管MPpass栅源电容与沟道电容总和,Cc是栅漏电容,gmi为误差放大器的等效跨导,ro为其等效输出电阻,gmo为导通管MPpass的跨导,CL与RL分别为负载电容与电阻。 显然,在导通管栅极与输出端各产生一个极点,其传输函数为:

当CL<gmoCcro时,可以得到主次级点 ωp1与 ωp2分别为:

为了补偿次级点,在电路中添加一个并联在导通管MPpass两端的MOS管MPpa, 其宽长比相对于导通管的比例很小, 这样导通管栅极电压通过MPpa转化为电流注入到反馈电路中,可以得到一个零点 ωz为:

通过适当选取Rf+R2/R1的值, 可以对电路进行有效的补偿,并且不随负载电容的变化而变化。 当该值大于1时, 零点的频率低于次级点的频率, 补偿效果会很好, 但是当这个值过大时会影响交流信号通过导通管的主支路, 从而导致输出电压瞬态响应变差; 当这个值远小于1时, 又会使补偿效果变差。 因此,在实际电路设计中要进行折中。

这种补偿方式可以解决交流补偿, 但在直流方面还存在问题。 首先,MPpa会将直流电流注入到反馈电路中, 并且这个电流会随着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会造成输出电压失调,并且降低了负载调整率。 此外,当负载电流很小时,gmp的值也会很小, 无法为电路提供有效的环路补偿。 对于后一个问题, 可以在MPpa和MPpass管的栅极间添加一个电阻, 为Mpa的栅极提供一个电压VOS, 这样即使MPpass进入亚阈值区,并联路径仍然会通过MPpa管提供一个有效的电流信号。 为解决前一个问题,可以在MPpa源漏端加入两个电流源, 这样通过MPpa的电流大小不会随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几乎不会有电流流入反馈网络而造成输出电压失调。 对图1的电路作小信号分析可知, 由于电流源的高阻特性, 需要在MPpa源极接一个较大的电容Cp以保证交流信号从其栅极转换到漏极, 可以等效为一个高通滤波器, 其截止频率为gmp/ Cp。 若当Cp较小时, 截止频率位于零点 ωz的右侧, 会造成一个增益凹陷,导致系统不稳定。 因此需要有:

如果在空载情况下, 流过Mpa管的电流为1 n A,gmp= 40 n A / V , gmo= 200 n A / V , CL= 1 μF ,则可得到Cp约为40 n F, 这样大的电容在片上是很难实现的。

上述提到的增益凹陷来自于两个信号,一个是MPpass漏极信号, 它对于电容CL有一个1/s的频率响应, 另一个是MPpa的漏极信号, 它对于电容Cp有一个s的频率响应,这两个信号在电路反馈端互相抵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本文采用了一种RC频率响应网络的方法来代替Cp。 在RC网络中, Ck + 1= n Ck, Rk + 1= m Rk, 其中k为该网络的级数,如图3所示,电容为串联关系, 而电阻为并联关系。 图4给出了每个元件在对数坐标下的电导图,斜线为电容的电导线, 直线为电阻的电导线, 它们分别为平行且等间距,电容与电阻的曲线相交。 在高频情况下, 电容C0的电导值在串联电容中起主导作用, 随着频率降低,该值不断降低,直到遇到电阻R0的电导曲线。 当频率继续降低时, 电阻R0的电导值起主导作用并不随频率变化,直到遇到电容C1的电导曲线。 以此类推可以得到该网络的频率响应曲线,可以看出该曲线是在电容与电阻之间变换的分段线性曲线,频率范围为1/R0C0到1 / [ n ( mn ) k R0C0] 。 该网络频率响应可以近似为一个sa的分频响应网络,其中a=lgm/lg(mn)[4]。 随着网络级数的增加,低频的电导交点会继续下延。 为得到更好的近似曲线, 应该使用较小的m与n和较大的k值, 但这样做会增加电路的复杂性与面积, 这里采用m=n=k=2, 则有a = 1 / 2 , 这使得MPpa漏极的频率响应变为s1/2, 可以很好地避开增益凹陷。 同时, 按照前面的假设, 并设R0= 1 / 2gmp, 高通截止频率为gmp/ C0, 则C0只需要大于2.5 p F即可实现足够的频率补偿。 为节省面积,采用MOS管代替网络中的电阻,整体电路如图5所示。

3仿真结果

电路采用CSMC 0.35 μm工艺, 使用Cadence Spectre对设计的LDO进行仿真。 图6为电源电压变化下LDO电路在空载与满载下的静态电流,图7为负载变化下的静态电流,表1给出了整个LDO系统的性能仿真参数。

4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超低静态功耗的LDO电路, 正常工作下最大静态电流为600 n A,最小静态电流为350 n A, 有效地提高了电源的工作效率, 显著延长了工作时间。 同时,本文采用一种新颖的分频响应网络对电路进行补偿,在保证电路稳定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了静态功耗。 本文设计的LDO采用0.35 μm标准CMOS工艺, 输入电压为3.3 V~5 V, 输出电压为3 V, 最大负载电流为150 m A 。

参考文献

[1]RINCON-MORA G A,ALLEN P E.A low-voltage,low quiescent current,low drop-out regulator[J].IEEE J Sol Sta Circ,1998,33(1):36-44.

[2]KRUMMENACHER F,JOEHL N.A 4-MHz CMOS continuous-time filter with on-chip automatic tuning[J].IEEE J Sol Sta Circ,1988,23(3):750-758.

[3]KAY M.Design and analysis of an LDO voltage regulator with a PMOS power device[Z].Preliminary paper pending publication,Texas Instruments.

火炮身管静态参数测量系统设计 篇10

火炮身管烧蚀磨损量等静态参数是评定火炮身管寿命的主要技术指标。对火炮身管静态参数进行测量,不仅能够对火炮技术状态进行评定,为武器装备设计、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在整个火炮的制造、验收、维护与维修中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火炮身管复杂而特殊的构造、狭长的空间、较低的照度以及较高的膛壁反射率决定了其静态参数测量难度较大。传统的火炮内膛检测仪器主要是光学窥膛仪,自动化程度低、设备体积大,而且只能进行定性检测,检测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随着传感器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开始利用光电仪器对火炮内膛进行检测。特别是近年激光器、高分辨率相机、成像光纤等光电技术的逐步成熟,衍生出很多新型的火炮身管检测方法。按照检测仪器是否与身管相接触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接触式检测,主要包括空气塞规法[1]、电子塞规法[2]、涡流法[3]、超声检测法[4]。该类方法原理简单、方法成熟、检测速度快,但检测精度普遍不高;另一类是非接触式检测,主要包括CCD扫描成像法[5]、光纤传感器法[6]、激光三角法[7]、激光投影法[8]、激光准直法[9]等,该类方法检测精度高,系统构成复杂,对于器件的设计、安装、定位等有较高要求。

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1 系统结构设计

在综合分析研究目前国内外常用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方法存在的运动机构卡滞、打滑、定位定心不准、检测精度低、操作使用不便、测量条件要求高、自动化程度较低、功能单一等问题,采用模块化和光机电一体化设计思想,综合利用光学测量、精密机械、计算机控制、图像处理、软件设计等领域新技术,建立了软件、硬件、轴向运动机械三个静态参数检测公共平台,研制了疵病检测和内径参数测量两个测量模块,实现了火炮疵病与内径两个静态参数的检测功能,为其他静态参数(如缠度、缠角等)检测模块的开发建立了公共平台,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软件运行在软件平台便携计算机上,与硬件平台通过RS-485接口通信,硬件平台与轴向运动系统及测量模块通过各种电缆进行信息传输,轴向运动系统与测量模块用机械接口连接。

为满足不同阶段检测的需要,系统设置本地和远地两种工作模式。本地工作模式,在硬件公共平台操作面板手动控制下,完成相应检测任务。远地工作模式,在软件控制下,自动完成检测任务。

1.2 系统功能设计

依据课题技术指标要求,系统应能够完成火炮身管位移信号检测、疵病图像采集、精确定位、内径测量、图像处理、数据处理、数据库维护等功能,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结构框图如图2所示。

本文重点介绍公共平台的设计。运动功能是为了保证系统在炮管内前后运动灵活,无卡滞现象;定心功能是为了保证系统运动方向与炮膛轴线一致,无摆动;定位功能能够保证运动距离控制精确,无打滑、无跑偏;自适应口径功能能够自适应φ85~φ155(mm)口径的各类火炮应用,如滑膛、线膛、半滑膛,单筒身管、增强身管、可分解身管等;管理功能实现历次检测任务试验数据管理、检测系统所需电源管理等;信号处理功能主要实现信号采集、分析与处理;控制功能主要实现检测过程控制;输入输出功能主要是输入控制命令和控制信息,输出检测结果、生成检测报告。

2 机械公共平台设计

火炮身管静态参数测量机械公共平台不仅为测量模块提供外部支撑,而且保证测量系统的轴线与火炮身管的轴线始终保持一致,从而保证系统具有较高的定位、定心精度。为此,机械公共平台的核心是解决轴向运动执行机构在不同口径火炮应用中打滑、卡滞、摆动和定中心不准等问题及内径测量机械组件在不同口径火炮应用中的定中(内径测量机械组件轴线与火炮身管轴线的共轴)、卡滞等问题。

本文设计的机械公共平台主要由疵病检测机械组件,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和运动执行机构等部分组成。在运动机构设计中发明了炮膛检测用三轴联动履带式机器人,设计构思巧妙,能够很好地适应身管环境的需要,解决了目前火炮身管测试中存在的打滑、卡滞和偏转问题,充分保证了轴线的一致性,运行稳定可靠。

根据不同测量要求,疵病检测机械组件和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分别与运动执行机构系统通过柔性接口相连,完成疵病检测和内径参数测量任务。

2.1 疵病检测机械组件设计

疵病检测机械组件结构如图3所示,由反光镜、步进电机、支杆、摄像机盒体和摄像机盖体等组成。

由于身管内膛空间狭小,摄像机无法直接拍摄到内壁图像,因此通过加装与摄像机和身管内壁呈45º角的反光镜将内壁图像折射到摄像机。反光镜装在步进电机输出轴,通过等分圆周固定的三根支杆与摄像机盒体固接,步进电机和摄像机盒体相对端外沿周边布满高亮度白光二极管组作为身管内膛检测光源。步进电机、光源的电缆线通过支杆内腔进入摄像机盒体,再与摄像机电缆一起通过摄像机盖体进入运动执行机构附着在主干支架上的线槽,与控制箱相连,并进一步与计算机系统相连。

2.2 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设计

火炮身管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在膛内的定位、定心与支撑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内径参数的测量精度,而且关系到测量主体在膛内运动是否灵活、有无卡滞、偏转等现象。此外,基于使用及成本的角度考虑,要求能够满足多种火炮口径的应用需求。为此,设计中首先充分考虑了测量机械组件对不同口径火炮的适用问题以及测量机械组件在膛内能够灵活运动的性能要求,设计了在测量机械组件前端、后端加装四爪的弹性定位结构,四爪支杆可以在弹簧的作用下保持不同的张角,不仅适用不同口径的需求,而且能够使机械组件在膛内灵活运动,同时能够保证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主体轴线与身管轴线的一致。内径参数测量机械组件结构实物图如图4所示。

为保证测量精度,使测量杆与身管内膛径向始终保持一致,应避免其存在大的夹角。为此,在测量机械组件前后各增加了一个支撑板,保持弹性四爪支杆必要的张角和足够张力,防止测量机械组件因自重而产生自落。这种定位支撑板每种口径一套,使用时可根据需要进行更换。

利用光栅传感器,融合弹性结构、滑动圆柱测杆及具有导槽结构的导头等机械部件,研制了内径参数传感器,在线膛炮内可随膛线缠角导引主体转动,测杆在弹簧的作用下与身管内壁保持可靠接触,保证了内径参数测量的精度、稳定性及可靠性。

内径参数测量系统机械组件尾端用一个转接头与履带式爬行器连接,以便于内径测量模块与爬行器之间能方便地分解和组装。

2.3 运动执行机构设计

根据任务要求,确定了以下设计原则:满足疵病、内径等参数检测精度需要;自适应φ85~φ155(mm)口径和线膛、滑膛等不同类型火炮应用;避免目前采用的轮式运动执行机构在身管内表面点接触运动时出现的卡滞、打滑、轴向定位不准确以及系统轴心同炮膛轴线不一致等影响检测的问题。

依据上述设计原则,创造性地设计了炮膛检测用三轴联动履带式机器人,不仅能够保证运动执行机构在膛内灵活的运动性能,并使其轴线与火炮身管轴线始终保持一致,具有良好的定心功能,而且能够在弹簧的作用下保持不同的张角,以满足不同身管口径的适用性需求。三联动履带爬行弹性运动执行机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主要由交流伺服电机、主干支架、主干支架上的三组等分圆周的履带爬行组件组成。

主干支架一端与检测模块(疵病检测和内径参数测量模块)固接,另一端与交流伺服电机固接。主干支架管内的弹簧组件推压与动力摆杆组件联接的支杆,将爬行履带组件撑起。

履带爬行组件主要由动力摆杆组件、爬行履带组件和从动摆杆组成,动力摆杆和从动摆杆用于支撑爬行履带组件。从动摆杆的一端与主干支架轴连,另一端与动力摆杆组件轴连;动力摆杆组件的一端与爬行履带组件轴连,另一端通过齿轮与伺服电机驱动蜗杆轴啮合。

交流伺服电机驱动蜗杆轴带动动力摆杆组件的三个蜗轮,蜗轮为两级同轴连动齿轮,其一级齿轮与蜗杆轴啮合,二级齿轮带动传送齿带,传送齿带的另一端套在爬行履带组件上的两级同轴连动齿轮的一级齿轮,二级齿轮装在爬行履带组件上,作为爬行履带的主动轮,带动爬行履带,爬行履带的另一端套在从动摆杆的转轮上。

动力摆杆组件下方的支杆与主干支架里的弹簧铰支座轴连,在弹簧的作用下弹簧铰支座后向将动力摆杆组件推离主干支架使爬行履带组件的爬行履带紧贴身管内壁,推力的大小通过调整主干支架前端的弹簧调节钉来实现。

3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系统硬件公共平台由计算机、电控箱、伺服电机(膛内定位机构)、步进电机(膛内旋转机构)、照明(光源系统)、光栅组件(内径参数测量系统)以及CCD相机(疵病图像采集系统)组成。计算机与电控箱之间以屏蔽电路通过RS-485接口相连接,伺服电机、步进电机和照明、光栅组件、CCD相机通过电缆与电控箱连接。系统结构如图6所示。

计算机系统:核心部分为一台带有图像采集卡的微机,主要完成整个测量系统的控制、图像采集、内径数据采集、信号处理等功能。结合相应软件系统,通过电控箱控制测量系统在火炮身管内的前进、后退,顺时针旋转、逆时针旋转,调节进给速度、旋转速度和照明的明暗,并能够控制其在预置初始位置和目标位置情况下实现自动寻的。

电控箱:电控箱由电平转换电路、单片机电路、键盘及显示电路、照明系统的数控电源电路、CCD相机的电源控制电路、光栅组件的数据采集和电源控制电路、步进电机的细分驱动电路、伺服驱动电路以及伺服驱动器组成。完成对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的控制(包括运动方向以及运动速度),调节照明系统的光强,为CCD相机提供电源,为光栅组件提供电源并采集光栅组件的数据,接受计算机发出的指令,返回计算机控制及测量数据。

伺服和步进电机:实现测量系统在炮膛内的轴向和周向运动的驱动。

照明(光源)系统:采用数控冷光照明技术,提供CCD相机正常拍摄所需要的光强,且光强可调。

CCD相机:采用精度较高的彩色CCD相机,完成疵病图像的拍摄,保证清晰的图像数据。

光栅组件:采用四组光栅组成的十字型结构,触点卡入膛线阴线中,完成身管内径参数的测量。

4 软件公共平台设计

软件是系统火炮身管静态参数测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系统对软件设计的要求是使其具有图像和数据采集以及疵病检测和内径参数测量功能、图像/数据处理功能以及对所建数据库进行维护的功能,软件需要具备使用方便、效率高、结构灵活、便于维护和扩充等特点。火炮身管静态参数测量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包括疵病测量模块、内径参数测量模块、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库模块四个模块,如图7所示。

疵病测量模块:包括标准尺寸采集、疵病图像采集、控制模块等子模块,主要完成新建任务或打开已经存在的任务,设定硬件参数,通过对驱动电机的控制完成疵病图像的采集、定位、存储、显示等功能。

内径参数测量模块:包括标准尺寸采集、数据采集等子模块,通过对驱动电机的控制完成内径参数测量数据的采集、定位、存储、显示等功能。

图像/数据处理模块:包括了内径数据处理、图像预处理(图像滤波、图像增强、灰度调整等处理)、疵病图像分析(疵病类型识别、疵病面积计算、疵病深度计算、疵病等级分类等处理)、图像后处理(图像拼接、图像复原、疵病数据标识和定位等处理)、数据分析、处理后的图像和数据存储等模块,用于完成疵病图像以及内径参数测量数据的后期处理。

数据库模块:用于存放火炮及其疵病和内径参数的各种数据记录,为检测人员掌握火炮的当前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数据库由权限管理员进入,对任务信息数据库、火炮信息数据库、测量信息数据库、疵病信息数据库和图像信息数据库等五个数据库进行管理,可以实现新建记录、搜索和查询记录、修改记录和删除记录等功能。此外该模块还可以修改管理员密码和软件路径。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火炮静态参数测量系统设计中的总体方案设计和三个公共平台的设计方法,两个检测模块的设计方法将在后续的文献中详细介绍。火炮身管静态参数测量系统是运用光学、机械、电子、仪表、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多项技术,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研制的适用于火炮疵病和内径参数测量的检测设备。它具有测量精度高、定位准确、可扩展性好、可靠性高、可维护性好、功能完善的优点,提高了身管静态参数检测的质量和效率,降低了检测条件,减少了设备建设和使用成本,满足了身管静态参数测量的需求。本成果可应用于火炮设计、火炮生产及出厂检测、火炮及弹药的各种试验、在役火炮的维护与维修,可以作为火炮的附属装备实现伴随保障,对提高我军火炮系统全寿命管理水平,增强火炮使用的安全性,保证火炮的战技术指标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在民用领域还可以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各种细长管道的无损检测,具有一定的民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叶挺锋.火炮身管检测技术与系统设计[D].杭州:浙江大学,2005.YE Ting-feng.Artillery Pipe Detected Technique and System Design[D].Hangzhou:Zhejiang University,2005.

[2]杨庆华,赵世平,赵背生,等.采用光纤传感器的电子塞规的设计[J].中国测试技术,2005,31(2):60-61.YANG Qing-hua,ZHAO Shi-ping,ZHAO Bei-sheng,et al.Design of Electronic Plug Gauge Using Fibre Sensor[J].China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5,31(2):60-61;

[3]车俊铁,候强,于静.兵器零部件微裂纹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5,28(5):44-47.CHE Jun-tie,HOU Jiang,YU Jing.Contrast Analysis of Testing Methods for Tiny Crack in Parts of Weapon[J].Ordnance 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5,28(5):44-47.

[4]熊超,吕建刚,张进秋,等.超声探伤在身管检测中的应用[J].无损探伤,2002,26(1):13-16.XIONG Chao,LüJian-gang,ZHANG Jin-qiu,et al.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Inspection to Pipe Detecting&Measuring[J].Non Destructive Testing,2002,26(1):13-16.

[5]史金霞,赵继广.火炮内膛疵病检测系统的设计[J].武器装备自动化,2005,24(4):31-32.SHI Jin-xia,ZHAO Ji-guang.Design of Flaw-Detecting System for Chamber of Cannon[J].Ordnance Industry Automation,2005,24(4):31-32.

[6]吕昌颖,张振山.小口径火炮窥膛仪的研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5,13(7):743-744.LüChang-ying,ZHANG Zhen-shan.Instrument Reach for Peeping at the Bore of Small-bore Artillery[J].Computer Measurement&Control,2005,13(7):743-744.

[7]张文伟,庄葆华,叶声华,等.管内壁尺寸形貌的非接触检测法[J].计量技术,1997(8):2-5.ZHANG Wen-wei,ZHUANG Bao-hua,YE Sheng-hua,et al.Non-contact Testing Method for Inner-wall Size and Shape[J].Measyrement Technique,1997(8):2-5.

[8]王坚,任现君,苏建刚.基于激光投影法的火炮身管内膛疵病深度测量[J].中国测试技术,2004,30(5):16-18.WANG Jian,REN Xian-jun,SU Jian-gang.Measurement for the Flaws in the Inner Wall of a Artillery Pipe Based on Laser Projection Method[J].China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4,30(5):16-18.

语文课堂的静态之美 篇11

一.静读

阅读有多种方法,静读是指在安静的环境中无声默读或细吟慢读,自主徜徉于作品的美妙境界之中。余秋雨说过:“阅读是个人的事,字字句句都要由自己的心灵去默默感应,很多重要的感受无法诉诸言表。”可见,默读是有利于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方式。首先,阅读是读者和文本对话的过程。要对话就要了解文本,而了解文本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默读。其次,安静的学习环境可以避免互相干扰和暗示,有利于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真正进入自我的学习状态。现在的课堂教学,好些学生为了取悦于老师,就只在乎表面的大声,而不去关注文章的内容,结果在轰轰烈烈的读之后,学生一无所获,甚至连课文写了什么都不知道。由此可见,静读,是学生课堂上不可少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表面的安静中泉思翻涌。

二.静听

静听,就是营造静谧的氛围,让学生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听,完全融入作品的精神世界,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静听更能让人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更有利于和作者及文本对话。让学生潜心聆听,沉浸在作品的精神世界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便能更深入地领会文本的意境。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往往会忽视听的能力,觉得语文学习会说会写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发现好多学生听话的能力很弱,我们绝不能忽视听的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通过课堂静听的训练,提高学生思维注意力集中,从而进入文章的情境,更好更深入地走进文本的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三.静思

静思就是静静思考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现在的课堂习惯于一个活动接着一个活动,好多教师为了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往往设计了多个活动,为了赶时间,教师就压缩或省略了学生静思的时间,这样的课堂讨论就变成了形式。学生心中的感,必须先要有静静的思为前提,通过阅读,然后思考,再细细地去品味,最后组织好语言表达出来。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形式上的完整就囫囵吞枣地去完成每个活动,我们应该给学生时间更充分地完成好每一个活动,我们宁可舍弃某一个活动,也不能减少学生静思的时间。学生静思是暂时的沉默,是课堂高潮产生前的酝酿、蓄势阶段。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那种感受真是其乐无穷。

四.静写

“写”这个环节不是每堂课必备的,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给学生写的机会。把所想的内容写下来,通过理顺思,使问题的答案更加条理清晰准确;也可以是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练笔,表达他们最真切的感受。静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写这个环节,往往被放在课前进行,这样学生就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思维高度集中,缺少了时间限制,学生即使能写出比较出彩的片段,一旦到了考试,学生就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答卷了。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练笔的机会,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时代在变,教学的要求、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但教学承载的让学生从无知到博学的使命是永远不会变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活动形式的热闹,还需要安静学习的空间。随着教学的不断改革,学生课堂的学习形式更灵活了,气氛更活了,我们不妨再给学生一些静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亦活亦静,亦静亦美”。

静悄悄的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徜徉在语文的天空,尽展语文的无穷魅力。

静态网站设计 篇12

《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是一门在高职类院校开设的技术性基础课程, 其开设目的是为学生后期的《J2EE程序设计》、《ASP.NET程序设计 》、《JavaScript程序设计 》、 《PHP程序设计》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般使用DreamWeaver直接进行讲授和演示, 教师操作一遍, 然后学生自行练习。 这种方式属于填鸭式教学, 无法锻炼学生自学能力, 造成学生只会使用工具软件, 对代码理解极为肤浅, 导致后续课程教学困难。

为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取消了传统的演示+ 练习模式, 转而采取以真实企业案例贯穿始终的教学方式, 即让教师下达教学任务, 学生自主查看帮助文档, 然后分组讨论并使用DIV+CSS实现功能, 教师分组轮流指导。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任务驱动和教学做合一。

1课程联系

前期课程及后续课程之间联系及能力培养见表1。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类或信息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 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有关网站的基本知识和设计静态网页的技能。

3教育目标

3.1知识目标[1]

1掌握有关网站的基础知识;2掌握常用的各种HTML标记;3掌握表格的基本知识;4掌握简单的动画制作知识;5理解和掌握数据表单的基本知识;6了解网站的测试、发布及维护知识;7理解和掌握DIV+CSS技术知识。

3.2能力目标[2]

1能使用Dreamweaver等网页设计工具制作网页; 2能用HTML语言设置和编辑网页元素;3能合理使用各种多媒体元素;4能运用CSS技术设置网页风格;5能使用DIV+CSS搭建网站;6能发布并维护网站。

3.3素质目标

1具有一定的需求分析能力;2具有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与团队沟通能力;3具有一定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4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素质和创新意识。

4教学内容与建议学时

教学内容及建议学时见表2。

5教学设计对比

5.1传统教学模式

以往本课程的教学依托于DreamWeaver可视化编辑器, 由教师首先通过投影仪进行演示, 然后交由学生自主练习。这种方式有如下几个弊端:1学生对代码理解较差, 离开可视化界面就不认识代码功能;2投影仪演示完毕即结束讲解, 学生记不住操作步骤;3学生无法迅速养成自学习惯;4教学任务随机, 缺少一个主心骨;5讲解传统知识较多, 新知识、新技术引入较少。

5.2改革后的教学模式

在改革后[4], 我们首先让企业合作伙伴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项目, 然后将项目拆分为项目准备与项目需求分析、界面效果图设计、效果图切片、网站动画制作、网站主要页面基础编辑、网站后期编辑和网站测试、发布与维护8个任务,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完成每个任务, 实施任务驱动;其次,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每个阶段的工作首先由学生通过自学加分组讨论的方式提出解决方案并逐一实施, 教师从旁指导并给出建设性意见, 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并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学能力;本课程教学转入机房使用电子教室的方式, 在每个阶段需要演示时, 通过教师机直接控制学生机进行演示,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讲解的印象;最后, 将企业实际项目评审机制引入课堂, 由各组组长与教师按阶段共同评审各小组的项目成果,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意识。

6教学条件

6.1教师要求

1要求授课教师具备网站建设经验;2对本课程的新知识、新技术有一定了解;3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6.2教学环境要求

(1) 硬件资源:1投影仪一套:实现展示课件、展示实例、演示操作等功能;2教师机:实现教学广播等功能。

(2) 软件资源[5]:1电子教室软件:极域电子教室;2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 CS5;3图像处理软件:Pho- toShop CS5;4动画制作软件:Flash/Swish。

7实施说明[6]

1与企业紧密合作, 让企业参与课程建设, 如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工作规范与流程、企业文化等;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任务中体现任务驱动和“教学做”合一; 3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给予学生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4给予学生专业的技术指导, 并为学生介绍新技术、新知识。

8结语

与其它院校进行的本课程教学改革相比, 我们更加强调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实现教学做合一, 这种改革模式关键点在于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两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发现学生的自学习惯逐步养成, 自学能力逐步提高, 并且学生习惯了分组讨论的模式, 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对代码的理解能力有了显著提高, 80%的学生可以使用DIV+CSS的方式搭建网页框架, 这个比例比以往提高了一倍以上;拔尖的学生比往届更多, 参与国家相关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 后续课程教师普遍反映:由于学生基础打得牢, 授课难度明显降低。实践证明, 此教学改革行之有效, 值得推广。

本教改实践中发现, 一部分学生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较差, 其原因是这些学生性格内向, 不够开朗活泼。建议今后加强学生素质拓展活动,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欧阳炜昊, 吴振峰, 罗卓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0 (4) :50-52.

[2]张润莲, 张向利, 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4 (4) :102-105.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4]陆炜妮.探讨多媒体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科协论坛:下半月, 2010 (1) :178-179.

[5]杨森, 刘潇潇.《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办公自动化, 2010 (6) :63-64.

上一篇: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下一篇:池塘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