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清洁工

2024-06-21

医院清洁工(精选5篇)

医院清洁工 篇1

摘要:目的:了解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知识掌握和防护针刺伤能力情况, 实施有效干预降低清洁工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2009年6月随机抽取在医院临床和医技科室工作的清洁人员30名, 进行问卷和访谈形式的调查。结果:清洁工的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针刺伤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结论:重视清洁人员标准预防的教育, 加强职业防护管理, 正确实施防护措施, 以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清洁工,标准预防,职业防护

医院内清洁工在医院的保洁、废物处理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任务的特殊性, 他们常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 其自我保护意识能力将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健康。为了解我院清洁人员标准预防意识和防护能力情况, 笔者于2009年6月对清洁人员作了问卷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6月随机抽取我院临床和医技科室工作的清洁人员30人, 均为女性;文化程度小学以下20人, 初中6人, 高中以上4人;年龄最小21岁, 最大59岁, 平均43岁;工作年限最短3个月, 最长25年, 平均4年。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 由我院感染管理科人员讲解问卷的内容, 以访谈形式进行, 院感科人员记录, 回收问卷率为100%。

2 结果

清洁工的标准预防知识和防护针刺伤能力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 每年清洁工所受针刺伤的情况比例较高, 严重者并有多次锐器伤达6.7%。

2.1 清洁工对职业危险性和标准预防及防护措施的了解情况

问卷内容见表1。

2.2 锐器损伤情况

在过去的1年中有锐器、针刺伤的调查情况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数据与国内外调查均表明, 工勤人员的职业风险极高, 严重影响工勤人员的人身健康。目前国内对这类职业危害的安全保护措施远没有达成专业化、系统化水平, 缺乏管理技术规范和标准。

3.1 加强医院感染培训树立职业防护意识

我院虽然进行了岗前培训, 但其主要是工作任务的分配、消毒液浓度的如何配制等, 普遍对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不够, 其原因是清洁工为保洁公司招聘管理, 再加上招聘人员文化低, 学习能力差, 工资待遇低。医院的清洁工负责清洁、污物处理等工作, 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并可能造成皮肤的破损, 也是医院感染特别是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人群。调查显示, 清洁工对标准预防及职业危险性不了解, 不清楚有关标准预防的知识及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 因此改为医院感染科负责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对清洁区、污染区、消毒等基本概念进行讲解, 从病房的分区, 病室、办公室、换药室、卫生间等使用拖把的分类标记, 到患者排泄物的处理、垃圾的分类处理等进行讲解。学习医院感染标准预防:认定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 无论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 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应采取隔离措施。从而使全体人员均能了解标准预防内容, 树立标准预防观念,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形成良好的职业防护氛围[1]。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3.2 增强清洁工手卫生认识

本调查显示, 清洁工对手卫生的认识不到位, 她们仅下班前洗手, 而对更换工作程序、与患者接触后、处理污物后洗手认识不足, 且洗手时间不规范。医院感染病源体传播最主要的媒介是污染的手, 曾有检测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污物后未洗手的带菌率为100%[2]。医院清洁工处理医疗废物多于医务人员, 因此做好规范的洗手, 增加洗手的频率对保护个人和预防交叉感染有重要的意义。对此集中进行6步洗手法的培训并强制执行, 在洗手池上张贴6步洗手法图片, 要求凡是接触患者后、更换工作程序前均应洗手, 使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3 加强行政干预, 制定规范安全的操作规程

健全工作制度, 规范医疗废物管理, 医务人员按“谁生产, 谁负责”的原则在废物产生科室进行正确的分类, 护士在操作后应及时将针头放入耐穿刺容器盒, 防止工勤人员处理垃圾时手的刺伤。减少因医疗废物混装给清洁工造成的危害是有必要和有效的。正确使用锐器盒。防刺破的锐器盒是最理想的减少利器伤的方法[3]。保证任何操作符合安全工作技术流程, 凡是进入医疗区域收取废物一定要戴口罩和手套, 禁止清洁工用手直接接触锐器和分类, 装运医疗废物的容器加盖, 生活垃圾和医疗垃圾分别放置, 进入传染病房清运废物时应穿好隔离衣,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收取的流程进行, 做好自我保护。护士长责任督导清洁工, 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医院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装备, 除口罩、手套等常规防护用品外, 亦配备眼罩、面罩、防水围裙等, 并将各种防护装备作用的场合做了明确规定并制度化[4,5]。

3.4 建立健康档案

对工勤人员进行健康体检, 对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阴性的人员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有抗体的进行加强接种。对新上岗人员体检并注射疫苗。同时将建立针刺伤处理流程, 一旦发生按流程先局部处理, 再报告医院感染科进行备案进一步处理。

只有加强医院工勤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 定期地检测从业人员的身体状况, 实施有效行政管理干预降低清洁工医院感染的发生才能使工勤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吴孟芳.实施有效干预降低针刺伤发生率[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9) :1115.

[2]李爱菊, 马丽琼, 胡晓燕.提高清洁卫生人员的清毒灭菌意识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 (8) :886.

[3]沈谷雨, 朱立红, 黄惠芳.控制医院感染不容忽视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 :72-73.

[4]乔建华.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9, 19 (3) :312-313.

[6]王鹏, 李金波.关于基层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3) :81, 86.

医院清洁工 篇2

1、环境整洁、有序。

2、每日定时通风,开诊前打开门窗及排风扇。

3、每日对诊后器械清洗消毒,工作区域进行清洁消毒。

4、操作中发生意外污染时,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5、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穿白大衣、戴口罩、帽子。

6、每周定期进行彻底的清洁。

药品清点制度

1、对口腔门诊使用的麻药、外用药、急救药分门别类进行登记。

2、登记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购入价格等。

3、建立定时清点制度、清点校对数量、有无过期、变质等。

4、发现过期、变质等,及时反应给负责人做相应的处理。无菌器械、无菌溶液、无菌溶器、无菌敷料定期更换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制度规定。

2、所有消毒器械溶液敷料溶器有明显的消毒日期标识。

3、按消毒常规定期更换。

注射输液室工作制度

1、凡各种注射应按处方和医嘱执行,对过敏的药物,必须按规定

做好过敏试验。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病员热情体贴。

3、密切观察注射后的情况,发生注射反应或意外,应及时报告医

师。

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

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时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5、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6、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7、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器械保养专消制度

1、工作人员应掌握器械保养专消的基础理论知识。

2、根据不同种类器械的保养特点,认真执行消毒器械的保养。

3、按照要求对器械使用2%强化戊二醛浸泡30分钟,再用超声波

震荡清洗。用专用润滑剂清洁手机、上油、封袋包装后高温高压蒸汽消毒灭菌备用。

4、各种器械应贴消毒指示卡,标注消毒日期。

5、消毒完的各类器械应放放专用柜中备用。篇二:医院清洁卫生制度

医院清洁卫生工作制度

(一)医院卫生实行清洁公司承包责任制。由清洁公司负责全院的卫生清扫、保洁、下水道疏通等工作。

(二)比,具体方法参见清洁工工作质量评分标准。

(三)医疗用一次性物品定点收存,由市危险废物处理站统一收集并处置。

(四)职工饭堂、手术室、门诊卫生要达到国家及卫生部标准,并由防疫站和医院保卫科定期检查监督。

(五)按照市政府要求,搞好“门前三包、门内达标”工作。

(六)由保卫科负责向群众宣传“除四害、讲卫生”的知识,教育群众养成卫生习惯,树立以卫生为荣,不卫生为耻的社会风尚,使医院有一个文明、卫生的优良环境。

一、病房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要求四壁无尘,窗明几净、地面无痰迹、污物、墙壁不乱钉钉子,不乱拉线,不乱贴纸条。

二、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大、小便器随时洗刷,痰盂,废物桶和垃圾及时处理,而厕所定时洗扫,无臭气,保持清洁卫生。

三、病房内工作安排要科学化,先铺床、再拖地、后治疗。

四、不准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严禁在医疗用房内抽烟。

五、保持病员个人清洁卫生,一般病人每周个人卫生清洁一次并换被服衣服一次,为危重病人擦身、修剪指甲。

六、有健全的卫生清扫,发动科室医、护、工,共同搞好室内外卫生。篇三:医院清洁卫生工作制度

无锡口腔医院清洁卫生制度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1. 目的:保持整个医院清洁、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辅助控制病源传播速度工作,为临床提供情报一流的医疗环境。

2. 清洁部负责医院环境的清洁工作,医院员工有义务保持环境的清洁。清洁部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

2.1 清除肉眼可见的积灰、斑点、污垢、油渍、垃圾等,用消毒剂对部分所清洁的物品进行消毒。

2.2在清洁工作的同时,发现室内建筑、家具、设施有所损坏,影响使用或有碍观瞻,应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2.3 根据不同要求,处理生物垃圾、污染垃圾及其它垃圾。3. 清洁部与其他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3.1 清洁员负责清洁工作,不负责医疗卫生用品及办公文件的整理,使用者应及时将医疗用品及办公文件,办公用品等叠放整齐。清洁员负责家具表面的清洁,抽屉及柜橱内由使用者自行清洁。

3.2 医疗仪器由使用人员及临床人员负责清洁保养。3.3 消防器材由消防人员负责检查、清洁。3.4 运送病人的工具由清洁员负责清洗。

3.5 各医疗科室的专业用具由供应室负责清洗消毒,其它公共卫生由清洁部负责。3.6 电话机表面的清洁工作由清洁部负责,部件拆洗工作由总机室负责。4. 清洁工作注意事项:

4.1 拖地、地板打腊、清洁公用卫生间时,应放上“正在清扫小心地滑”的牌子。4.2 清洁员在工作时不要将工具任意堆放,以至影响其他人员工作或引起道路堵塞。4.3 清洁员在工作中不得任意拨去任何医疗器械或办公室的电源插头。

4.4 清洁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时,应先敲门明确是否有人,尽量在不使用的情况下清扫;如有人正在使用,应先征得同意后再行清扫。

4.5 更换窗帘、沙发套时,注意不要将灰尘扬起;不要甩抹布、拖把。4.6 清洁员工作时,不要动用桌上的文件及医疗用品。

4.7 各种清洁剂、消毒剂必须妥善保管。各容器必须贴有标签及使用说明,根据规定要求进行稀释;由院感染控制委员会指定消毒剂种类并经常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不同种类的清洁剂或消毒剂不得

混合使用。

4.8 清洁工作完毕,应及时锁门。

4.9 清洁工具须保持干净,每天清洗。医疗用房使用的工具须每天消毒。5. 各部门负责人需和清洁部共同承担起监督本部门环境卫生的责任,包括: 5.1 将观察到的问题和关注的事项反馈给清洁部。

医院清洁工 篇3

对于任何中央空调系统来说,系统清洁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中央空调系统的清洁,不仅关系到我们每时每刻呼吸的空气的质量,而且还关系到中央空调系统的能耗和系统设备运转的安全。维护不当将会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下降,空调系统能耗上升,甚至导致空调系统重要设备的故障甚至事故。而国家的相关部门也对此类问题越来越关注,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对此进行约束。

前2篇,笔者把医院空调在风机盘管[1]和热力分配[2]方面常见的一些问题给大家做了介绍,本文就中央空调的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系统清洁问题,总结了一些经验,供同行参考。

中央空调是由中央空调主机、冷却塔、水泵组、水处理设备等机房系统、新风排风系统和管路系统及末端系统构成的,主要完成建筑的空调、采暖及通风的功能。所以,根据系统的构成特点,笔者将中央空调系统的清洁的分为2个部分:(1)风系统的清洁;(2)水系统的清洁。

2 风系统的清洁

风系统的清洁包括风机盘管、大型表冷器、新风排风及换热风道的清洁。因为风系统的清洁直接关系室内空气的质量,关系人员的健康,关系到末端系统的换热效率和能耗,所以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将造成空调能耗的上升和对人员健康的危害。

2.1 风机盘管和表冷器的清洁

风机盘管和表冷器虽然功率和规模差异较大,但是基本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实现冷媒水和空气之间换热的设备。核心的部件都是换热翅片,而换热翅片的形状和结构又都很复杂且藏在机组的深处,往往是灰尘、病菌的滋生之处,是清洁工作的重点环节。

由于风机盘管的尺寸和规模较小,清洁起来难度不大,使用专用的空调清洁剂喷淋翅片表面,使污垢浸泡松动后,再用清水喷淋完成清洁,而清洁产生的污水会随着风机盘管自带的凝水管排放到建筑的污水系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后取下空调回风口滤网彻底清洗,并用吸尘器清洁风机盘管的回风及送风风道。清洗的过程无需对空调系统泄水,十分方便。

对于大型的表冷器,清洁的难度就相对较大了。有的表冷器无法从外部进行彻底的清洁,所以只能将表冷器的进出水阀门关闭并泄水,然后拆除部分换热翅片,彻底清洁后再安装回去,同时还要将与表冷器配套的过滤器和风道系统彻底清洁。需要注意的是,在完成清洁后一定要检查表冷器的排气阀,以免在重新开阀注水后,在表冷器内部产生气堵,造成水循环不畅,影响换热效果,并造成系统的异常震动。

2.2 新风排风及换热风道的清洁

对于风道的清洁,新风风道和换热风道是重点,因为它们都是直接提供室内空气的风道,其清洁程度直接影响室内的空气质量。目前已经有相关的国家标准[3]对相关风道的清洁工作给出了明确的规定。由于这些风道都安装在室内装修的天棚内,而且结构复杂,所以清洁工作必须由专业的清洁人员完成。目前使用较多的方法是大型吸尘器配套线控风道清洁机器人,因这项工作的质量与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关系紧密,而现今的清洁公司水平良莠不齐,所以在选择清洁人员方面需要多加考察。

3 水系统的清洁

中央空调水系统从功能分类可分为:冷却水、冷媒水(冷冻水)、卫生热水。从结构分类可分为:空调主机、冷却塔、过滤器、管路系统、末端设备。

冷却水与冷媒水及卫生热水的区别在于;冷却水为开式水系统,水与外界的空气直接接触导致其水质较差且管理难度较大;而冷媒水及卫生热水为闭式水系统,水质管理相对容易,但是系统对其水质的要求标准也更高,特别是冷媒水的清洁状况不良甚至会造成主机冻管这样的恶性事故。相关参数可查询国家标准以及各地方标准[4]。

3.1 空调主机的清洁

中央空调主机的清洁工作就是清洁其过滤系统和机内铜管,其中又以机内铜管的清洁工作为主。铜管的清洁又分为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其中以化学清洗为核心。目前,化学清洗方面只有酸性清洗。按其使用的酸性物质类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络合酸3种。虽然有部分清洗公司标榜自己是中性化学清洗,但是由于中性溶液无法溶解铜和铁的沉淀物,目前也没有相关的化学理论支持,找不到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所以这类大多都是虚假宣传。而酸性清洗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主机的铜管造成损伤,无伤铜管的化学清洗是不存在的,所以清洗时溶液浓度的控制和清洗时间的控制就显得格外重要,精确的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对铜管的损害。

3.2 冷却塔的清洁

与主机的清洁不同,冷却塔的清洁工作大都是可以由非专业人员完成的,而且冷却塔的清洁工作贯穿每年制冷季节的始终。每年的制冷季节前都要对冷却系统注水,并循环将冬季闲置期间产生的大量锈渣冲刷出来,这些锈渣会集中在冷却塔的过滤孔板或者回水过滤器中,必须及时处理。在东北等高寒地区,由于冬季冷却系统闲置期较长,产生的锈渣数量极大,必须在制冷开始前1周就进行处理。对于风沙较大的地区,冷却塔的填料清洁也是每年春季必须的工作,填料清洁状况不良会导致冷却塔散热功率的下降。可将冷却塔的填料拆卸,用高压水枪逐个清洗后,再安装回去。清洁过程并无较高技术要求,但对空调的效果很有帮助。

3.3 过滤器的清洁

无论是冷却水系统还是冷媒水系统,也无论日常水质管理的好坏,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都要对其主干管道的过滤器进行拆洗。所以,过滤器两端的阀门质量和维护至关重要,以便在清洗过滤器时能够将其彻底关闭。

3.4 管路设备的清洁

管路设备的清洁也需要专业人员完成。目前,管路系统的清洁分为:化学与物理清洗、纯粹物理清洗。化学与物理清洗使用的仍然是以化学酸性清洗为主的办法。这类清洗的成本低廉、工期短,清洗得也较为彻底,但是对管路系统的损伤较大。纯粹物理清洗是在管道水中加入大量的摩擦剂,通过长时间不间断地循环、摩擦管路系统内壁,使之附着的锈渣污垢脱落。因其对管路系统的损伤极小,是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3.5 末端系统的清洁

风机盘管和表冷器等末端设备都具有自带的过滤器,每年定期拆洗滤网是末端设备保持正常功率的保障。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的清洗工程都会对中央空调系统造成这样或者那样的损害。所以,做好空调系统的日常巡检和维护工作,正确地使用空调系统,完善风系统的风道及过滤装置,完善并管理好水系统检测化验、过滤、加药和软化装置,防患于未然,让中央空调系统一直处于健康的运转状态,才是中央空调系统清洁工作的正确的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于扬, 王跃武, 陈传平.医院空调系统安装常见问题 (一) ——风机盘管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2) :136-137.

[2]李向东, 王跃武, 陈传平.医院中央空调常见问题 (二) ——热力分配问题[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4) :139-140.

[3]GB/T16803—1997采暖、通风、空调、净化设备术语[S].

医院环卫清洁管理制度 篇4

第一条:医院长期委托社会保洁服务专业机构,对医

院环境卫生提供定期优质清洁服务。

第二条:医院环境卫生,生活、医用垃圾的收集、归

类、打包等均由保洁公司专业人员负责。

第三条:保洁公司专业人员实行每日定时清洁和随时

保洁办法,医院总务科对其工作质量进行定期检查,监督,评价等。

第四条:保洁公司专业人员应严格按照双方确定的清

洁范围、程序、措施等操作,不得懈怠。

第五条:保洁公司专业人员出现有违双方协定的问题

医院清洁工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 年5~12 月清洁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20 份 (手术类型包括: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腹外疝手术, 各40 份) 为对照组, 2012 年5~12 月清洁切口手术患者病历125 份 (其中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各40 份, 腹外疝手术45 份) 为干预组。 对照组中男57 例, 女63 例;年龄34~69 岁, 平均 (39.2±5.2) 岁;均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 医生仅凭经验使用抗菌药物。 干预组中男60 例, 女65 例;年龄37~64 岁, 平均 (37.4±4.4) 岁; 均为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 干预措施实施后的病例。 两组性别、年龄及各类手术所占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调查方法

查阅每份病历, 完成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表, 内容如下:1患者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病历号、住院时间、诊断、手术名称、手术时间等。 2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情况:抗菌药物名称、用药时机、用法用量、给药途径、总药量、疗程等。 3术后情况:手术愈合及术后感染情况 (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到的器官、腔隙的感染) 。 4住院天数及费用情况:住院天数符合正态分布, 用平均住院天数表示;费用情况分别统计住院总费用、住院药品总费用、抗菌药物总费用。

1.3 干预措施

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 与各科室签订目标责任书, 规定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等, 每月初进行考评, 对不达标的科室进行处罚。 对全院医务人员就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培训。 2011 年相继出台了《关于重申“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的通知》和《违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处罚的规定》。临床药师每月从HIS系统随机抽取30 份清洁切口手术病例, 对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点评, 由医务部公布点评结果, 对不合理用药的医师下发整改通知并全院公告。

1.4 评价标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2]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简称“38 号文件”) [3]。 清洁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合理性评价标准, 手术时间为3 h, 失血量1500 m L, 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 见表1。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对照组用抗菌药物种类共7 类20 种, 前三位的依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 干预组共3 类5 种, 主要为第一代头孢菌素及头孢西丁, (因存在联合用药, 对照组及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总例次分别为146 及27) 。 根据“38 号文件”[3]可知, 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为合理用药, 故对照组合理用药率为12.33%, 明显低于干预组 (85.19%) 。 见表2。

2.2 两组抗菌药物使用频度

所有药物均采用静脉滴注, 对照组药物使用频度 (DDDs) 排序前10 位的抗菌药物及干预组5 种药物的使用频度情况见表3。

2.3 两组抗菌药物用药时机与疗程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即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数在总病例数中所占的比例。对照组仅4 例 (3.3%) 未用药, 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到96.7%;而在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中, 术前0.5~2 h内预防用药的仅占2.5%。 干预组预防使用率为20.8%, 未用药比例 (79.2%) 大大增加,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术前0.5~2 h内预防用药也显著增加达到占38.5%。见表4。

注:DDD:限定日剂量;DDDs:使用频度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4 两组抗菌药物用药疗程比较

对照组甲状腺、乳腺和腹外疝手术平均用药疗程分别为 (4.33±1.56) 、 (4.90±3.08) 、 (6.18±2.24) d, 明显高于干预组[ (0.09±0.61) 、 (0.40±1.25) 、 (0.43±1.54) d],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 0.05) 。 见表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5 两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分级管理原则, 我院抗菌药物也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三类, 干预组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77.78%) 明显高于对照组 (13.7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6。

2.6 两组用药情况比较

联合用药方面, 对照组二联用药 (21.5%) 现象较为严重, 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各有1 例, 干预组二联用药的比例下降至3.8%, 且无三联及以上联合用药现象。 见表7。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7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药品费用比较

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 (11.39 d) 明显高于干预组 (8.42 d) , 而干预组平均抗菌药物费用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 0.05) 。 见表8。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2.8 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比较

对照前和干预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与1.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3 讨论

3.1 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

卫生部[2009]38 号文件[3]规定, 对于清洁类切口手术没有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但部分医师、患者仍存在着在现有的医疗环境下, 术后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易发生术后感染的担忧[4,5]。 我院在加强行政干预及培训宣传的同时, 还对各种易导致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了进一步的防控, 如加强手术室的无菌管理、强化手术过程的规范操作、给予患者术后合理营养支持及周到的护理等。在实施干预前 (对照组) ,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96.7%, 干预后 (干预组) 抗菌药的使用率降至20.8%, 且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 说明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取得较好效果。

3.2 合理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

3.2.1 应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的时机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关键之一。 最佳给药时机在术前0.5~2 h, 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够的药物浓度。 在干预前对照组的调查中, 0.5~2 h内给药者仅有2.5%, 术后才开始预防用药的有108 例 (93.1%) ,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 术前未预防用抗菌药物, 而在术中或术后预防用药的效果与不用药相比差别不大[6]。 在专项整治之后, 干预组0.5~2 h内给药者为10 例 (38.5%) , 选药合理率由干预前 (对照组) 的12.33%增加至85.19% (干预组) , 干预起到了一定效果,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对用药时机的管理。

3.2.2 预防用药疗程逐步规范清洁切口手术有预防用药指征的患者, 一般术前给药一次, 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如果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 术后可用药至24 h。专项整治后, 我院甲状腺类、乳腺、疝气修补手术的平均用药疗程分别从对照组的 (4.33±1.56) 、 (4.90±3.08) 、 (6.18±2.24 ) d缩短至干预组的 (0.09±0.61 ) 、 (0.40±1.25) 、 (0.43±1.54) d, 基本符合实施要求, 干预后均未发现手术部位感染, 表明清洁切口手术规范化的短疗程用药与长疗程预防用药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3.2.3 药物选择逐步合理清洁切口手术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科细菌[7,8], 所以预防用抗菌药物最适宜的是一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唑林。对照组药物选择以青霉素类及其复合制剂最多, 如喹诺酮类。 干预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应用率最高, 且主要为一代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的头孢西丁钠。干预组单独用药率达96.2%;二联用药应用率为3.8%,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没有三联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联用情况。 但干预组仍有一例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能作为外科围术期 (泌尿系统手术除外) 的预防用药[9]。 由此可见, 我院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在种类选择上仍存在不合理现象, 需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与外科医师的沟通, 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10,11,12]。

3.3 合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患者住院成本

干预措施实施后, 干预组的平均药品费用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抗菌药物的平均费用也明显降低。 干预组住院平均天数 (8.42 d) 低于对照组 (11.39 d)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实施干预后, 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仅减少患者住院天数, 还降低了药品费用, 从而降低了患者住院成本, 进一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采取行政干预、监督管理等手段与药师指导、宣传培训等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后, 我院3 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逐步合理化, 从而还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本研究为我院及其他医疗机构清洁切口手术以及其他类型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管理积累了经验, 为药学人员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患者探索了新的工作模式。

摘要:目的 评价专项整治对规范清洁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作用, 进一步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化使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12月甲状腺、乳腺、疝气3种Ⅰ类切口手术切口患者120例 (对照组) 和2012年512月开展专项整治后的同类手术及切口的患者125例 (干预组) 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及其合理性。结果 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率、二联用药率 (96.7%、21.5%) 均明显高于干预组 (20.8%、3.8%)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组选药合理率 (12.33%) 明显低于干预组 (85.19%) , 干预组平均住院天数 (8.42 d) 少于对照组 (11.39 d)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对照组切口感染率 (1.3%) 稍高于干预组 (1.0%)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开展专项整治后, 3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的合理性明显改善, 应继续深化抗菌药专项整治, 促进抗菌药规范使用。

上一篇:创业教育创新实验区下一篇:员工绩效管理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