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学生(共11篇)
受助学生 篇1
引言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在我国各个学校中, 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的学生人数, 占据了在校生总人数的百分之二十左右, 这就使得贫困生逐渐成为了我国各个院校中的一个比较特殊和庞大的群体。虽然, 自2007年以来, 我国便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上学而建立起资助体系, 并不断地提高资助力度, 并且, 各个高校也通过各种措施来减免或者是为贫困生提供相应的资助, 使得其学业得以顺利的完成。但是, 同国家和学校在资助贫困生方面的力度和投入相比, 其对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力度相对薄弱, 导致学生不懂感恩、将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的事件频频发生。因此, 建立一套有效的感恩教育体系, 便成为了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
一、当前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国家政策建设存在漏洞
目前, 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与各高校针对贫困生实际情况制定的资助政策上来看, 其遵循的是无偿提供的原则, 无论是奖励、资助、贷款、减免还是补贴, 都带有明显的“给”的概念蕴含的其中。此种政策的存在, 就会导致受助者的权利与义务被分离开来, 从而使得其形成一种“我只需要接受, 而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这样的一个观念, 进而导致受助者享受的权利与应该承担的义务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对等的情况。长此以往, 就会让此部分学生的心理朝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 虽然部分学生在物质上享受到了资助, 但是他们的精神由于感觉像是接受了别人的施舍而受到了一定的伤害;另一方面, 一些学生长期的受到资助, 就会在内心形成一种依赖性的心理, 认为贫困生就应该被资助, 从而使得其感恩意识缺失。
(二) 受助生对感恩意识的认识不足
感恩, 是中华民族流传了上千年的一种传统美德, 作为受助生, 他们也会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受到了此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也具有一定的感恩之心。但是,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 受助生在选择感恩的对象时, 往往会带有十分鲜明的功利性与现实性, 即大多数的学生会选择感恩父母、亲朋, 只有少部分的受助生才会去选择感恩国家和社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受助生们往往会由于受到了自身所处的环境、能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导致自己在感恩对象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 还有部分的受助生还会存在“当自己有能力了, 能力强的时候再感恩”这种错误的感恩意识。因此, 面对此种情况, 学校和社会一定要加强引导, 做好对受助生的感恩意识教育, 这也是我国各学校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
二、做好感恩意识教育的措施
(一) 做好制度层面的建设, 明确受助生应尽的义务
首先, 我国各学校要从国家政策上入手, 针对当前资助政策中存在的权责分离的现状, 在制定校内相关资助政策时, 明确学生在接受资助的同时需要承担的义务,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感恩意识, 并将之付诸于行动。对此, 高校可以规定学生每学期或者是每学年必须要参加的公益活动的数量和时间, 并将自己每学年的生活、学习和公益服务的情况做一份总结报告上交到学生工作部门;制定手册, 将学校对受助生的感恩要求记录在册, 保证受助生人手一份;注册微信公众平台账号, 并要求所有的受助生要对其进行关注, 定期的在公众账号内分享受助学生的感恩心得体会, 扩大交流面。
(二) 构建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
各学校要想保证感恩教育可以在校内有效的开展, 首先就一定要全面的抛弃掉当前自身对于感恩教育的那种碎片化的教育手法, 通过有效部署信息化新媒体平台, 充分利用当前资助工作中涉及到的申请、审核与获得等不同的工作阶段的内容, 对感恩教育的具体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 使其能够融入到各个环节之中, 让每一个受助生都能够对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有所明确, 从而构建起一个长效的感恩教育机制。例如, 在学生进行申请的阶段, 利用信息化新媒体平台对学生是否有过公益服务进行量化考核, 以及承诺要如何回报社会和学校这一环节进行重点考察, 在获得阶段, 组织全体受助生参加感恩教育讲座, 并在学生获得到资助之后, 定期召开相关的讲座和论坛, 将一些受助生所做出的感恩事迹作为典型事例发布在新媒体平台, 对受助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三) 将感恩教育同德育教育相融合
要想为感恩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全面的保障, 就一定要建立一套针对受助生的系统化、序列化的感恩教育体系, 而要想使该体系可以被顺利的建设完成, 将其同德育教育相融合, 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对此, 学校的相关责任人在日常的资助育人工作中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一是, 通过校内广播、网络新媒体平台、电视和宣传栏等具有传播作用的平台来广泛的宣传感恩的重要意义, 并树立典型人物, 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感恩氛围;二是, 全面整个各个部分的力量和资源, 推进各项感恩活动的进行, 并为受助生提供有效的感恩平台和路径。
三、结论
总而言之, 在当今社会, 由于学校的感恩教育缺失而导致学生感恩意识薄弱, 进而引发一系列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时间频频发生。面对此种社会现状, 要想有效的防止此类事件的出现, 建立起一个文明、和谐、良好的社会环境, 营造出健康的社会氛围, 我国各学校就应该要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感恩意识教育力度, 培养其形成感恩意识与回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意识, 从而推动建设美好社会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现。
摘要:随着资助体系在我国各个院校中不断的普及和应用的过程中, 我国大部分被资助的学生也因此而被怀感恩之心。但是, 在众多的被资助学生的大军之中, 也有一些学生, 他们缺乏相应的感恩意识, 对于国家给予他们的帮助、教师的教诲和亲人的养育之恩不懂回报。面对此种情况, 本文以新媒体视阈为视角, 就当前如何培养受助学生拥有感恩意识进行研究。
关键词: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宝平.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 2013.
[2]王娇, 蒋志强.新资助政策背景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10 (04) :97-98.
[3]赵敏.新媒体视阈中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大学, 2012.
[4]黄江华.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09.
受助学生 篇2
学生受助感言
1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受助同学向你们表达最诚挚的谢意!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您用您那金子般的心,帮助了我们这些家境贫寒的孩子们。把曙光和希望带到了我们身旁,让我们可以完成学业,用知识来改变未来的人生道路。你们的爱心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你们的赞助免除了我们学习的后顾之忧,让我们渴望学习的心倍受感动。
茫茫人海,每个人都有着各不相同的经历,但一个重要的原因——贫困,让我们多了一份比常人更大的动力。肩上的使命让我们不得不更加努力学习,任重而道远。学海茫茫中,我们艰难地坚持着不屈的信念,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一定要争气。辛苦的学途上我们也曾犹豫过,可是我们不能放弃,不想放弃,更不敢放弃,学习上的重重困难咬咬牙可以挺过去,可生活上的拮据却让我们束手无策。看着父亲歉意的眼神和母亲操劳的背影,我们告诉自己绝不能低头,凡事勤则易,惰则难,人生的道路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的来攀行。在我们学途艰难的时候,是您给了我们重生的力量,让我们感到了这种超越亲情的关爱和温暖,让我们对学习更加充满热情。
如今我们正处于勇往直前,奋发向上的大好黄金时代,对我们这些贫困学生来说,有幸得到您的资助,使我们的父母可以松一口气,不再为筹不到学费而日日焦急;使我们的生活可以过得比以前更加多姿多彩。我们会不断超越自我,用勤劳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虽然我们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我们却又是无比幸运的。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对我们的期望。将来走向社会也绝不会忘了您的济困之情。完成学业后,我们一定效法您的这种义举,来回报社会。就象奥运圣火一样,从您的手中我们接过了这一棒,那我们一定会把这份爱心的火焰传递下去,传递给每个人,让人间处处都是爱的春天。
最后,让我代表所有受资助同学再次说声谢谢!感谢您对我们这些贫困之子的援助和爱心!我们发自内心的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学生受助感言
2首先,我衷心感谢你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我虽然是不幸的,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候却与病魔羁绊前行。但又是幸运的,因为有你们最纯洁的爱心在伴我前行。我普普通通的一名学生,出生于一个农村家庭,被查出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之时口腔多处溃烂,难以进食,面部有明显红斑,病情已影响心、肾、肝脏,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用。一筹莫展的时候,学校得知情况后,立即发起“爱心无价,真情无限”的募捐倡议活动,得到社会各界朋友的大力支持及帮助。特别是我们高二(14)班的全体同学、班主任严老师、科任林老师、叶老师、王老师等,在百忙中抽出时间积极筹措,为我奔波,共募捐人民币捌万零玖佰拾捌元零柒角,目前所有捐助的善款及一些慰问用品,已经足额及时地送到我及家人手中,你们所有的爱心我全部收下了。是大家的爱心行动,给了我生命的希望,是你们的善行义举激励鼓舞了我从病榻上站起来,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一定会自信和坚强!目前,我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虽然还要长期治疗但是我和我的家人,深信在大家的祝福、关爱和帮助下,我一定能早日康复,重回课堂,和大家欢聚一堂,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为社会多做贡献,来回报社会,回报你们!
在此,我再次衷心感谢所有捐款的各界朋友、老师、同学以及家长,感谢你们的爱心捐助,是你们给予我重新拥有生命和美好人生的希望!你们的善举永远铭记在我心中。最后,我谨代表我及我家人向所有奉献爱心的你们致以最诚意的谢意!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学习进步、万事如意!
学生受助感言
3首先,我要道一声谢谢,感谢国家对我们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和关爱!我很荣幸获得助学金,内心的感激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给予贫困学生的这项优惠助学政策,感谢党和国家始终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我是XXXXXXX学院一名学生,来自农村的一个贫穷家庭。我深知父母工作的艰辛,所以我从不让父母担心,每当我回家就会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在学校也会照顾好自己,从来不乱花钱。父母也很理解我,从不给我压力,只是让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能学到多少就是多少。我很爱这个家,虽然很贫困,但我并不会抱怨。
幸运啲是, 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年学生啲成长, 注重人才啲培养。今年, 为优秀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提供了额度很大啲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这为大学生非凡是贫困大学生扫清了学习知识、创造人生啲道路上啲障碍。作为一个贫困学生, 我对此更是深有体会。
贫困生面临啲最主要啲问题是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国家啲资助无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同时也部分解决了第二个问题。获得资助之后, 我不必再为生活问题而东奔西走地兼职, 节省下来啲时间, 我系统地补习了课程, 成绩有了明显啲提高。
老师和同学也给了我很多啲帮助。伴随着学习成绩的提高, 我变得越来越自信, 自信使我布满激情和活力。我积极参加院系和社团啲工作,在志愿者这一块,我能够与社区的负责人沟通、交流,并且能够策划某些大型的活动,这些对于加强我自身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都是很有帮助的!
有了助学金的相伴,我前行的道路更加宽广,我的心灵不再寂寞与无助。我相信,平凡的我因为有了感恩的心而不在平凡。我要用我的实际行动去表达我的感激,用我的真情去回报社会,用我的奋斗去担起我肩上的那份责任。作为承载未来和向往明天的大学生,我应当秉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宝贵精神,以顽强的斗志,务实的行动书写合格的青春答卷。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大学生,一个深受国家、社会关怀的大学生,我深知社会、家庭对我的期望:刻苦学习,学到真本领、好技术,成为人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我会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完成我的学业,我将用精湛的护理技术、高尚的医德、满腔的热情诠释男护存在的意义,将来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报效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或许并不美丽,我们或许并不是花朵,但有爱的呵护,有你们的浇灌,我们甘当绿叶也情愿。今天我们被爱呵护,明天我们愿化为泥土,去把来年的新芽守护。贡献自己回报社会,让国家、学校、领导、老师对我们的选择不是一个错误,我们会顽强的拼搏,跨过每道坎坷,超越每一次挫折,我们会很顽强,很勇敢。在爱的路上,我们风雨无阻,永不服输。
受助学生 篇3
关键词:学生资助;隐私保护
在我们追求透明化过程中不得不采取的公示、调查的手段无疑会造成贫困生个人信息的泄露。显然,在此难以两全的意义上,资助工作透明性与保护贫困生隐私之间存在冲突。欲理解这一冲突,还需进一步探讨受学生隐私保护的范围。
一、隐私的含义及核心内容
隐私权的定义不统一,如 “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被侵犯或不得将他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包括隐私隐瞒权、利用权、支配权和维护权。其中支配权能是核心。
二、受保护学生隐私的边界
认定哪些信息在何种情况下算作隐私还需我们做如下讨论:
学生的家庭情况在生源地为众所周知,对于生源地组织来说非隐私,而对于高校这一新环境则属于隐私。另外困难学生的姓名、在不与经济困难学生身份挂钩的奖学金名单中不属于隐私,但在助学金公示名单中,因该姓名易直接表明该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则应当被认定为隐私。
可见困难学生的信息是否属于隐私随时间、地点、范围变化,不绝对。不过这一认识,其实忽略了上文提到的隐私权的核心权能——支配权能。支配权能指支配自己的隐私,允许或者不允许他人知悉或者利用自己的隐私。
理解隐私的支配权能需注意,学生支配其隐私是对特定对象做出的。学生将自身信息交给评审者自己将隐私置于评审者可以查看及利用的状态下。对于评审者开展助学金评审工作而言,该学生的姓名不成其为隐私。但学生并未将其隐私置于更大范围的公开。因此,学校若是将在全校范围内公示该名单,即构成对该学生隐私的侵犯。可见学生姓名是否成为隐私以学生自己支配意愿的范围为限。
三、侵蚀学生隐私边界的因素
笔者认为受保护的学生隐私以学生是否可支配或者是否具有支配的意愿为界。不过若是联系到纳税人的知情权、学校的管理职能及数据时代公开的时代潮流,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界定隐私并不恰当。不过在确定了隐私边界的前提下,考虑其他因素又更显明晰。
四、一种助学金公示办法
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设计如下双层公示体系制度:
第一层面向学校管理层,受众包括辅导员、学院、学校资助机构以及学校管理层面,公示内容以学生填写并提交的内容为限。因该信息乃学生自己并将其置于这一层级的受众能够知悉并利用的状态之下的,故不称其为隐私。
第二层面向全校范围,公示内容有所限缩,但对于该公示信息的受众,至少对于被公示者身边的人而言,能够依据该信息判断出该名学生。笔者建议可公布学生的姓(如某同学)、性别、学院、班级、籍贯、隐去中间四位数的手机号码等。一来,监督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又不至于直接造成被公示学生信息的泄露,并能照顾到学生的尊严。
笔者以为受保护的学生隐私的边界存在于学生可支配以及具有支配的意愿的范围之所及。不过实践中学校的管理权、公民的知情权又总是试图撼动这一边界,因此笔者提出双层公示体系的模式,以期制度以外无公开,制度之内不隐私。
受助学生 篇4
一、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及原因分析
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感恩意识, 对他人的帮助心存感激, 并且在毕业之后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与此同时, 也有相当大比例的困难生认为获得国家、社会资助是理所当然的, 感恩意识淡薄, 更有甚者还因受助名额有限伪造困难生各种证明;有的毕业后不主动偿还助学贷款;还有的获得资助后存在挥霍浪费的现象等。分析目前困难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困难生自身心理和个性上的原因。
高校困难生感恩缺失的心理原因主要在于认知层次上不知恩, 在情感层次上不感恩, 在意志层次上不报恩。物质生活上的匮乏导致部分学生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心态与自卑感。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冲突, 因而在内心很难产生感恩意识和回报社会的想法。同时,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与个性追求, 缺乏责任感, 难以正确看待自己的社会角色。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内在因素。
2. 社会原因。
目前,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时期, 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各种新旧体制和观念混合交错, 导致人们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和模糊性, 影响人们尤其是大学生对行为方式、手段及结果的选择, 使得很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再者, 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出现占用着青少年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沉迷于网游、玩手机等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感恩意识的培养无形中被压缩了空间。同时, 市场经济导致的两极分化, 再加上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型高端消费品的出现, 也加剧了困难生对金钱利益的渴望, 感恩意识也随着对金钱利益欲望的追求而逐渐削弱, 同时, 他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也变得冷漠和势力, 进一步加速了学生感恩意识的荒漠化转变。
3. 家庭原因。
当代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使得父母们不管经济有多拮据, 也要维持孩子在物质上的“高消费”, 对他们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 这往往会养成孩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目前, 许多家长总会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 智力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主要抓手, 而忽视了孩子做人、做事等方面的教育。大多数家长只了解子女的学习状况, 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兴趣爱好等情况漠不关心。不少家长往往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子女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更为突出的问题就是, 一些家长自身就缺乏感恩意识, 没有身体力行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模范和榜样, 如最基本的赡养老人、尊师重道问题。这些家庭因素都是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4. 学校教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 尽管很多高校都提出“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但在高考入学的教育模式下, 许多学生从小学入学之初, 就成为考试的奴隶。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 仍以论文发表、科研成果的数量、学习成绩的高低等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标准, 忽略德育的教育和引导;同时, 一些学校尽管开设了德育课, 但内容陈旧枯燥, 形式单一呆板, 且忽视了身体力行的德育教育, 使德育教育流于形式, 达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还有一些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相关活动缺乏实践性, 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因而起不到活动育人的作用;另外, 很多高校在开展困难生资助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感恩教育的环节, 使得困难生只知受恩, 不知感恩。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加剧了学生的发展畸形化。
二、感恩教育的含义及其重要意义
感恩教育通过“以情动情”的教育方式, 帮助受教育者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并对待任何一种事物都以感恩的眼光去面对, 从而形成一种无时无刻不感恩社会的情怀, 进而外化为感恩的实际行动。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感恩意识教育, 进一步唤醒民族传统美德, 在受助学生身上得到践行, 使他们摒弃自私、冷漠等不良思想, 有助于其保持心理健康。同时, 感恩教育是培育大学生高度责任感的基础, 同时也是大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前提, 实现德育目标, 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 感恩教育能够让更多完成学业的困难生投入到社会资助事业中来, 有利于促进困难生资助体系的良性循环。
三、高校受助困难生感恩教育的措施
1. 加强学生教育, 提高人文关怀。
感恩教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 其有效实施就要切实做到以情感人, 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侧重于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 把感恩教育渗透其中。大学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一线工作者, 他们年轻活跃, 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与学生密切接触, 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同时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让学生接受其好的观点, 他们的言行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之余, 辅导员经常聆听困难学生的心声、积极参与师生的平等互动,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自身情感发展的需要, 并通过自身实际行动率先垂范, 感化困难生, 使得学生自觉树立感恩回报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强自立意识。
2. 营造氛围, 优化感恩环境。
高校把大学生感恩教育列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通过主题教育活动, 如开展感恩讲座、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演讲比赛、感恩征文比赛等, 营造感恩氛围。要通过创设自然和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引导大学生崇尚真善美, 摒弃假丑恶, 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创造环境方面, 通过校园宣传栏、广播、网络等新媒体平台, 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体系中, 开展广泛性的感恩的内涵和意义教育主题活动, 树立典型, 以一种浓厚的感恩氛围感染、启发和教育学生。
3. 在资助过程中加入感恩教育环节。
在接受资助的困难生中, 增加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环节, 开展感恩专题讲座、主题教育、爱心志愿者服务、劳作教育以及捐赠仪式等活动, 使他们在得到资助和奖励的同时, 能够自愿参加美化环境、服务社区等爱心活动, 还可以在资助环节中加入先进典型表彰会, 并举行优秀榜样宣讲会。感恩教育要做到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作用, 尤其是要在受助困难生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型塑造出来, 并作为感恩教育的不错形式来开展。因为他们是相同的学生群体, 彼此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心理, 教育意义更加明显。此外, 高校可以倡议困难生在接受资助前需有勤工助学经历, 并设立专门部门负责发布与选聘校内外的勤工助学岗位, 引导困难生在自强自力、自力更生中缓解家庭经济压力, 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 让他们认识到要得到先要付出。
4. 建立长效机制, 将感恩意识自觉化。
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教育中来并形成长效机制, 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升华提供保障平台, 就需要将感恩教育要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 同时内化为其自身的品质, 持续并深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 这样将感恩意识长效化, 产生情感共鸣, 从而形成他们的内在品质。
首先, 高校要将感恩教育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划, 纳入辅导员的工作范畴, 把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其次, 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两课”教学体系, 并在“两课”教学中增加感恩教育内容。再次, 把感恩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从而量化为若干可以量化考核指标, 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最后, 建立有效平台, 为困难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如高校可以建立困难生专项基金, 倡议每个受资助的困难生从收到资助开始一直到毕业工作以后, 每年为该基金捐献50~1000元不等, 为受助困难生提供平台, 让他们从受助者变成资助者, 专项基金主要用于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工资、困难生临时补助、困难生奖助学金等等。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使“感恩教育”长期化、制度化, 从而有效地促进困难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和良性循环。
总之,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我国高校普遍关注的热点, 受助困难生感恩教育是推进高等学校德育教育的有力抓手, 同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感恩教育活动, 把困难生经济资助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大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报恩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受助学生先进材料 篇5
同学,男,14岁,是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担任体育委员,物理课代表,组长。该同学有着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是年级中的佼佼者。
作为一名中学生,他首先可以严格要求自己,学好课本上的知识,能够充分的利用四十五分钟,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及时的理解、深化和吸收。而且对于课堂上不理解的内容能够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每天的家庭作业都是由其独自完成,能够做到当天任务当日完成,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提前预习,学习刻苦认真。从入校时的十几名,经过一学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在全年级前十名。
除了学习,他还有读书和下象棋的爱好。每周图书馆开放的时候都到图书馆借书还书,书本可以给他课本上不能获取的知识,从中他可以获取更多的快乐。在棋盘上更能获得当将军的快乐与自豪。
家庭条件贫困的他,深知父母的辛苦,每周放假回家都要抢着帮父母干活,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他穿着及平时的生活都显得很朴素。
在学校,他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乐于助人,真诚奉献。还自己主动请缨要带一个学习上的“徒弟”,帮助其他同学一起努力。作为班干部的他更是认真负责,每天及时协助任课教师收发布置作业。对同学们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老师反映,能够做到认真负责。
澳门慈善人士状告广西受助人 篇6
一
韦小玉出生在广西融水县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幼儿时代的她还算快乐幸福。然而在她上到小学五年级时,父亲出车祸身亡,家里开始陷入贫困。为了谋生,母亲不得不抛下女儿到南宁打工。2003年,生活稳定下来的母亲把读高一的小玉接到南宁,让她在郊区江西中学读书。虽然女儿来到身边了,但抚养女儿和供女儿读书的费用却让她感到十分沉重。
小玉和班里的小琴结成了好朋友,小琴也是个贫困学生。有一天,小琴告诉小玉,她得到了澳门一个叫陈劲的先生资助,劝小玉也找一个资助人。小玉动心了,回到家便跟母亲说了这事。小玉母亲想,有个人资助小玉上学,小玉就不会有辍学之忧了。由于她没有固定工作,收入也不稳定,而新交的男朋友须供儿子上大学,在经济上也帮不了她,她一直担心小玉会被迫辍学。
2003年11月的一天晚上,母女俩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一起走进了一家网吧,登陆了OO聊天网。正好陈劲也在网上,两个人便在QQ上聊起来。
今年28岁的陈劲原是广州人,几年前移居澳门。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陈劲在澳门打工,开始十分艰难,经过几年的拼搏,终于小有成就,办起了一家小型装饰公司。艰难的打工生涯让他感受到知识对一个人的重要性。2001年他在QQ上认识了南宁的小琴,得知小琴因贫困面临辍学时,就慷慨地资助她上学。
“陈叔叔,我随时都有可能辍学,你能帮助我吗?”在向陈劲谈了自己的家庭、学习情况后,小玉恳求说。陈劲表示,他要向小琴核实一下,如果小玉说的属实,他会承担小玉读书期间所有费用,并每月寄给她200元生活费。
一个月后,小玉收到了陈劲汇来的200元,小玉和母亲都十分高兴遇到了好心人。小玉给陈劲写了一封感谢信,表示要好好读书,不辜负陈叔叔的希望。
几个月后的一天,陈劲在QQ上遇到小琴,便向她问起小玉的学习情况,小琴说,小玉贪玩不爱读书,学习不怎么好。陈劲感到吃惊,觉得这里面似乎还有些问题需要弄清楚。他想,如果一个学生不好好读书,那就没有资格得到资助。小玉还小,也许不大清楚学习的重要,那么可以跟她签个资助协议,以此来约束她、鞭策她。在拟协议时,陈劲还叫小玉的班主任开了一张小玉的学习证明给他,班主任证明小玉学习成绩中等,如果她刻苦努力,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2004年2月下旬,陈劲将拟好的资助合同一共3份寄给小玉,并附了一封信,说:“如果你同意合同里的条款,就在上面签字。另外还要给你母亲看一下,征得她的同意;再给你的班主任看一下,让他做个见证人。”资助合同中,陈劲表示资助小玉读书。直到她读完大学:在受助人义务一栏,这样写道:1、每学期结束后21日内,须提交真实的学业证明文件,如成绩单、学生手册等;2、受奖惩须于3日内通报;3、有关重大之事须征询资助人,如转学、升学、文理分科、高考、休学等;4、不许退学、不许打工、不许谈恋爱、不得违反校规、不得有与学生身份不相称的行为,非经资助人同意不得工作(含兼职);5、本科毕业,并授学士学位。之后做出约定:受助人不履行(1)(2)(3)项义务,须返还受助财物;受助人不履行(4)(5)项义务。须双倍返还受助财物。
看了合同,小玉觉得有些条款比较难做到,特别是第4、5条,不是光靠个人意志就能做得到的,但她转念一想,如果不签这个合同,她就得不到资助,随时会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小玉的母亲和班主任觉得这个合同对小玉有利,也不是很难做到,就支持小玉签字。2004年2月29日,小玉在资助合同上签了字。
签订合同后的几个星期,小玉经常高兴地向陈叔叔汇报她的学习情况,可渐渐地,小玉感到了来自陈叔叔的压力。陈劲要求小玉每个周末用中、英文两种语言给他写一封信,汇报学习情况。开始小玉还兴致勃勃地写信,但收到陈劲的回信后,看到随信寄回来的被他改得花花绿绿的自己的信,小玉既愧疚又紧张,心想要是陈叔叔因为她学习太差而生气了该如何是好。于是每周的写信成了她最费神的事,绞尽脑汁想把它写好,常常一封英文信写上一夜;何况她的学习成绩有时考得并不好,向陈劲汇报时不得不搜肠刮肚给自己找些客观理由。免得陈劲批评她没有好好学习。渐渐地,她变得害怕写信了,最后竟借口学习太忙,干脆不写了。此后与陈劲在QQ的聊天中,小玉都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
小玉基础不是很好,因此在班上的排名也就是中等,而江西中学在南宁市也是一所极其普通的中学,每年200多名毕业生中也就有10多人能考上大学。随着高一学习的结束,小玉开始认真考虑考大学的问题,以她在全年级50名开外的排名,考上大学的难度肯定是非常大的。小玉感到有些恐慌了。
一次小玉在与陈劲的QQ聊天时,鼓起勇气提出,江西中学教学质量不是特别高,每年考上大学的人数很少,在这里读书考上大学的希望不大,希望陈劲同意她换一所更好的学校上学。陈劲欣然同意。经过比较,小玉选择了教学质量较好、离家也不远的南宁市28中,但是转学费要7000元。陈劲二话不说,给小玉汇来了7000元。小玉又提出别让她考大学,她想去读卫校,将来做一名护士。原来,小玉考虑来考虑去,觉得即使到了28中,她也不一定考得上大学。还不如不读高中改读卫校,学得一技之长,将来找工作也比较容易。但陈劲坚决反对,他劝小玉说:“卫校只是个中专,一个女孩子读中专是绝对没有出息的,你的目标应该是上大学。”
陈劲越是要求她考大学,小玉越是对考大学感到恐惧。小玉想来想去,又提出能不能让她转到28中后从高一读起,以打好基础,考大学就更有把握了。陈劲仍然反对,说重读学过的知识是没有意义的,只要她努力,成绩是能赶得上来的。
一个月后,小玉告诉陈劲,她已转到28中了,开始在学校的暑假补习班学习。陈劲一度担忧的心舒缓下来,全身心投入到他的生意中。
转眼到了2004年底,陈劲又往小玉的信用卡汇进了一笔生活费,但这次他没收到小玉的回复。由于生意忙,他一时也没放在心上。几个月后,小玉仍没有给他只言片语,QQ上也不见她的踪迹。陈劲感到有些不对劲,于是打她家的电话询问。让他大吃一惊的是,电话竟然是空号!出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不告诉他一声?情急之下,陈劲通过114台查到南宁市28中的电话。学校的答复让他更为吃惊,28中没有一个叫韦小玉的学生!陈劲又打电话给江西中学小玉的班主任谢老师,谢老师告诉他,小玉从新学期开始就没来江西中学了,他也不知道她去了哪里,现在江西中学已将她作自动退学处理。
2005年4月,陈劲一位朋友到南宁市谈生意,陈劲便委托他帮助打听小玉的情况。不久,朋友回到澳门,告诉他找到了小玉,但小玉从2004年9月就已经退学了,进了一家公司上班;朋友还告诉他,小玉并不像她自己说的那样困难,她家就住在一个花园式小区的一套两室两厅的房子里。
二
听到这样的消息,陈劲生出一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他算了算,这一年多来,他共捐助了12000元给小玉。他决定要向小玉的家人讨一个“公道”。倒不是心疼付出了这么多钱,而是不甘心捐给了一个不应该捐给的人。
他打电话给小玉的母亲,质问为什么小玉退学了不告诉他。小玉的母亲向陈劲道歉,说只是不想让陈劲太失望,所以才不想告诉。她告诉陈劲,小玉只是暂时休学,她迟早还会返回学校的。
原来,小玉转到28中后,发现这里的学生成绩普遍比她好,她在这里处于下游水平,她更加慌张,感到接受别人的资助来这里读书压力太大了。偏偏这时候,她的“叔叔”(母亲的男朋友)钱给她“叔叔”治病,但陈劲没有同意,只劝她不要过于考虑家里的事,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她思前想后,决定休学出去打工,与妈妈共同挑起家庭的重担。尽管不上学了,在晚上,小玉仍然拿出课本自学。
“既然没去28中,那7000元呢?”陈劲问。
小玉母亲再一次表示歉意,说小玉确实去了28中,为此花去了3000元转学费用,剩下的4000元则花在为小玉参加工作添置衣服、车辆等上面了。陈劲怀疑这笔钱是花在小玉的“叔叔”治病上了。为此小玉无法转学而休学了。“你捐给小玉的钱我们以后会还给你的。”小玉母亲说,陈劲表示只要小玉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这些事可以不计较,但小玉拒绝了。
陈劲觉得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认为小玉欺骗了他而忿忿不平,认为应该严格按照那份合同执行。2005年7月,陈劲一纸诉状将韦小玉及她的监护人欧女士、周先生(小玉母亲的同居男友)告到南宁市兴宁区法院,认为3名被告的行为违反了资助合同,严重伤害了他的爱心,伤害了社会的公义,要求被告双倍返还他的捐助金共24000元。
得知被陈劲告上法庭,小玉既感到愧疚,又感到震惊慌乱,人一下子消瘦了许多;小玉的母亲也感到委屈。她们母女确实没有欺骗他。她的家庭确实困难。她们住的这套房子是她男朋友的一位战友借给她们住的;前段时间陈劲打她家电话不通是因为搬了家;她男朋友治病确实没花过陈劲的一分钱。可是,这些事如何向陈劲说得清?
尽管被告上法庭,小玉母女仍对陈劲满怀感激。“不管怎么说,陈叔叔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让我感受人间的温暖,我很感激他。自己违约在先,陈叔叔怎么告我我也没意见。法院怎么判决我也没意见。”小玉说,“可是陈叔叔为什么不多了解了解我的真实想法和我的真实处境呢?只是一厢情愿地要我这样要我那样,让我很难过。”小玉母亲也称赞陈劲是个好人,是她们母女对不起他,但也为事情变成这样感到伤心,表示以后再也不接受别人的捐助了。
兴宁区法院办案法官认为此案比较特殊,不希望爱心行动变成一场纠纷,召集双方坐在一起。进行调解。陈劲坚持认为小玉欺骗了她。她所说的难以考上大学并不真实,因为他看过她的成绩单,也向她的老师咨询过,老师表示她如果努力,考上“三本”是不成问题的。由于陈劲坚持索赔,双方未能达成一致。2005年9月15日,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在法庭上,双方仍未取得谅解。
2005年9月29日,兴宁区法院审理后认为,陈劲和小玉所签订的助学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故在陈劲和小玉之间形成了合法有效的附义务的赠予合同关系,对于合同中“双倍返还资助款”,法院认为,因赠予合同的性质为无偿合同,目的是使受赠人得到利益,受赠人不应为此负担超出赠予价值的义务。陈劲要求小玉双倍返还赠予款项和赠予的本旨不符,而且小玉违反合同并未给陈劲造成损失,因此对陈劲提出的按约定返还超出赠予款项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法院据此作出判决。解除陈劲和小玉签订的合同;小玉返还陈劲赠予款12000元。法院宣判后,小玉母女表示接受这个判决,如数还款,陈劲不服一审判决,表示要上诉。
三
这场爱心官司在南宁引起了极大震动。不少市民对陈劲的做法表示赞同,认为助学附加条件是有必要的。“每个人赚钱都不容易。能够无私地拿钱出来捐助别人非常难能可贵,可是有些人却不尊重捐助者的爱心,胡乱花捐助的钱,让捐助者的付出没有一点效果。”有人还对小玉感到承担压力十分不解,说:“她能继续读书了,怎么反倒有压力呢?陈先生的爱心应该成为她的动力才是。虽然实现陈先生的要求有一定困难。但总比失学要好承受吧。如果实现了陈先生的要求,不仅陈先生的爱心有了效果,她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双赢的事。”
也有市民反对助学提出附加条件,认为陈劲的爱心变了味。一位市民说:“助学应该是通过帮助让受助人更顺利地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而不能给他强加目标,这样就是干涉他人自由了。虽然小玉退学了让人可惜,但一个人的成长之路不一定非得上大学。只要她做到了自食其力,就达到帮助她的目的了。”还有一位市民说:“资助人和受助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提出助学附加条件,显然把自己摆在了高高在上的位置,这对受助人是不公平的,是霸王条款。这也是小玉感到压力的原因。”广西社科院一位学者认为,贫困者陷入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所处的环境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他的心理更为复杂,因此资助时不宜提过多的要求,最好是在资助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他走向成功。
在越来越多的人热心于公益事业的今天,围绕着资助者和受助者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也越来越多,因为资助者有资助者的权利。受助人也有受助人的权利,当两种权利发生冲突时,产生纠纷就在所难免。问题的症结在于,资助人和受助人的权利何以会发生冲突,本来资助者和受助者的目的应该是一致的。此案中,小玉接受资助是为了读书,陈劲资助小玉也是为了让她读书,按理他们应该是很融洽的。然而,陈劲对小玉缺乏一种信任,也缺乏一种宽容,表现在他担心自己的资助被消解掉,因而要对受助者约束,以实现一个目标。这也没错。资助者对受助人情况和善款使用情况的关注,不只是出于一种负责的态度,更是资助者的权利,但他却忽略了小玉的感受和承受能力。他不懂得也不管他的愿望是否与小玉的愿望和小玉的处境相吻合,这样一来,与小玉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受助人出于不想辜负资助者的好心,瞒住一些事,违心地做一些不愿做的事。又将这个冲突扩大。如果陈劲多体谅小玉的处境,多听听小玉的想法,根据小玉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资助和帮助的方法方式,这场令人感叹的官司是不会发生的。
受助学生 篇7
一、中职受助学生心理状况的成因及特点
当前,我国中职学生资助体系已初步建立了以普惠式免学费为主,“助奖补缓,工勤结合,顶岗实习”补贴为辅的助学体系。资助活动的实施不仅具有高度的制度设计和推行艺术要求,同时还有赖于对受助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估量。目前,中职受助学生中部分群体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一)厌学
受助的中职学生中大部分是因为中考失利才选择了中职学校。学习上的失败使他们对学习没有兴趣,多数科目分数很低。看到成绩,在短时间的懊悔后就抛之脑后,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对分数没有感觉。“普惠式”的经济援助政策解除了学生以往求学经济全部依赖家庭的模式,原本不具备良好学习品质的部分中职生更容易认为“免费教育”不值钱,缺乏家庭经济支持的压力更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二)叛逆
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追求自我、标新立异以及挑战常规的心理特征。不少中职学生常与家长、学校和老师“对着干”,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如果家长、老师再三叮嘱同一件事情就会感到厌倦等。在执行学生资助政策过程中学校借助资助工作融入思想品德教育比较单一,具有强制性,导致学生心理上产生被动感恩的心理。部分学生容易对说教感恩的教育产生反感情绪,甚至出现不表达美好情感的叛逆行为。
(三)浮躁
浮躁心理是当前一些中职学生的通病。比如一些刚完成学业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嫌工资低、职位低、工作辛苦,往往干不长久,缺乏毅力和恒心,见异思迁,不愿吃苦又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一些受助学生“等、靠、要”的不劳而获人生态度,形成对经济资助的依赖心理等。
(四)逃避
无偿的经济资助容易使学生长期陷入“被动感恩”的教育期待模式,导致一部分受助学生难以正确面对和处理回报能力与成长不匹配的矛盾,无力感和内疚感双重束缚学生的心理。一部分学生形成“当我无力回报时,我选择无需回报”的逃避心理。
(五)自卑
自卑是一种因为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在中职学生人群中相当普遍,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担心自己被人耻笑、对自身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不善主动与人交往等。一些学校在评定受助资格过程中审核方式也容易促使受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六)孤独
部分受助中职生因家庭经济或学业上处于劣势,造成了性格孤僻、内心封闭、不理解他人、不接纳自己,由此产生一种孤单寂寞、自闭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援助项目中享受越多的经济相对贫困的受助学生,他们在生活与学习中更容易自闭。
二、心理情景剧的内涵
中职受助学生一方面接受经济援助,一方面心理上承受着援助带来的各种压力而难以调适。往往随之而来的是惶恐、烦躁、自我否定、逃避、敏感的心理特征引起的自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当消极状态积压到一定程度,排斥、封闭、愤怒等负能量也全面爆发。
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通过更吸引学生、更可以被学生接受的方式来帮助有此方面需要的学生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迫切完善和创新的地方。
心理情景剧通过展示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使中职生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
心理情景剧表演浓缩了部分中职学生在日常交往中的恐惧、自卑、焦虑等现象。中职学生可以共同表演和讨论一些关系到学生切身体会的心理现象,从而引出各方不同的立场。情景剧表演有助于学生增强对角色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共情能力。
心理情景剧对于中职生及时、准确而有效地情绪表达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提供消极情感表达的平台,让中职生了解自己,分析生活,是中职生心理服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心理情景剧的实践过程
在心理情景剧的实践过程中,剧本、演员、舞台效果是每一部优秀的心理剧必备的要素。这三个要素环环相扣,每一个都是关键。把它们串联起来,再加以反复地磨合排练,经过专业指导后,心理情景剧便可搬上舞台。
心理老师通过排演心理情景剧———《你和我》,将主人公在获取经济援助的过程中遭遇的事情进行扮演和剖析,从而引申出资助者和受助者彼此尊重的问题。由此提出在评审受助资格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心理现象,如何保护受助学生的自尊以及如何调整资助者期待的问题,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和思考。
优秀的剧本需要优秀的演员和精湛的演技来精彩演绎。演员的挑选与一般的演员挑选不同,心理情景剧的演员优先考虑那些需要心理援助的人员,再由心理咨询师根据相应的剧本,对照剧本中存在的相应的心理疾病进行编排。这是一个全民都可以参与其中的项目,无论内心是否有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谁都可以参与。我们通过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扮演甚至是心理戏份的观赏,可以提前预防此类心理疾病。通过自身的亲身演绎,来达到一种共情,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存在心理问题的人需要怎样的理解与帮助。
除了剧本和演员,我们还需要舞台效果,让整部剧的演绎更加到位。这时,灯光的配合、音乐的加入、服装的搭配、道具的使用等可以令整个情景剧仿若情景再现,画龙点睛。因此,有灯光、音乐、服装、道具的舞台剧,一方面能让演员享受演出的过程,也使演出过程更加轻松、形象、具象化;另一方面也能营造出我们所需要的氛围,让观众更加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四、心理情景剧的意义和作用
心理健康对于受助中职学生的就业和生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受助中职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上、学业上的压力,还面临室友间存在的矛盾,更有社会舆论、旁人的看法、懵懵懂懂的感情问题带来的困境等。心理情景剧这种方式既贴近现实,又淡化了心理健康这个敏感词,还能更好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因此有着积极意义。
(一)心理情景剧可以让中职生认识心理问题,正确对待和解决心理问题
心理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可以提供给成员宣泄情感的机会,特别是困扰他的消极情绪。在表演或欣赏的同时,更可以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他人的感受,增加人际关系敏感程度。
(二)心理情景剧创作过程也是中职生自身成长的过程
剧本的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生活与学习中的切身感受,比如面对家庭贫困而自卑的学生;习惯接受资助而无自立意识的学生;逃避回报压力而放弃学习的学生等。心理情景剧策划编剧者的工作过程和学生观众的欣赏过程,也是他们心理体验变换的过程。
(三)心理情景剧的排练,提升了中职生团队合作的意识
在校园心理情景剧表演过程中,编导与演员需要共同创作才能完成一个完整意义的心理故事。剧中的演员们共同讨论人物语言表达的真实感,心理感受变化的情境性,这一共同讨论再创作的过程,既扩大了校园心理剧的影响,也在学生深入挖掘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学会了换位思考,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面对中职受助学生目前存在的普遍心理状态,学校需要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和产生的心理状况,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异常行为的出现。除了采用普通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传统心理援助方式之外,还需要寻找一些更有效更全面更能提前干预的新措施。
而心理情景剧为师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在这里重现生活场景、展示心理现象、讨论新异观点,让学生以扮演和观赏的方式介入受助过程中培养体验关爱、珍爱自我、感受幸福、健康心态、健全人格、优化品质、回报社会的能力。不管心理情景剧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中职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情景剧这类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开展,可以让受助中职生拥有一颗健康的心灵,增强心理正能量,提升从感恩他助转化为自立自助的心力。
参考文献
[1]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3版.海潮出版社,2008.
[2]颜苏勤.中职生心理健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俞国良.心理健康:撑起中职生一片守望幸福的蓝天[N].中国教育报,2009.
受助学生 篇8
“滴水之恩当思涌泉相报”。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责任和义务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懂得感恩和报恩的学生算不上人格健全的大学生, 将来很难再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学生可能很难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 很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青年期是基本社会化的最后阶段, 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国家、家庭和社会都要重视青年社会化, 重视青年社会化遇到的困难。”[1]
二、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国有句俗话“三岁看大, 七岁看老”。本文以社会学的视角, 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成长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 两个方面去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首先, 作为90后大学生, 他们中间很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 过于关注自身的感受, 很少换位思考, 缺少对别人的关注和关爱。
其次, 90后大学生很多曾经是留守儿童。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家长经常出去打工, 他们更多的是用物质来弥补他们对孩子的爱, 这样做有时候适得其反。“穷人家的孩子本应该早当家”, 而这些受到溺爱的家庭困难的学生却只知道一味索取却不懂得感恩和付出。
再次, 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教育的作用缺位, 两者都是过于强调学习成绩, 强调智力教育, 而忽视了道德教育。道德社会化是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 内化道德价值, 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然而由于学习方面的压力, 很多学校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提高学生成绩上, 高中更是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以上导致的结果就是道德教育流于形式。
最后, 学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中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存在一些“过于重视和追求物质, 忽视精神追求”的现象, 一些人过于功利化;另外网络上存在负面信息和思想, 价值观念多元化对当今大学生有冲击, 甚至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三、感恩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对于90后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首先应该有耐心, 有信心。对于他们的处境我们也应该试着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去想问题和解决问题。社会对90后大学生有一种偏见, 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给他们贴上了“问题”的标签。这其中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于感恩意识缺失的大学生也不应该过分的指责, 因为这样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对于学生的成长没有任何益处。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有手机, 很多学生有电脑, 网络也因此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老师理所当然要学会并擅长利用网络, 运用新兴媒体比如微博、微信等, 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学生形成良性互动。学生和老师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老师不适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学生, 最好能够“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力争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和老师要经常动员学生特别是受助学生积极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 引导学生争做“活雷锋”, 乐于奉献, 用自己的专业和实际行动回报他人、回报社会。活动结束后进行简单总结, 对学生表现给予评分, 平时的活动表现 (最好有量化标准) 作为评选助学金等资助的重要参考。总之,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书育人网络。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离不开家庭的紧密配合和支持。开好新生家长会、建好并利用好学生家长群。大学是每个人思想不断成熟,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感恩教育从新生入学就开始, 在入学教育中可以考虑加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在军训期间, 可以结合军训内容, 尝试通过教官来进行感恩教育。创新思想政治课授课方式, 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普及语文课, 将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结合起来, 让大学生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精神的力量, 变得善解人意, 逐渐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同时还需要报纸、电台、网络等社会媒体多一些以感恩为主题的公益广告, 大家一起努力营造“感恩、知恩、报恩”和“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作用。“同龄群体也是个人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2]朋辈群体兴趣相投, 性格差不多, 比如同班同学之间、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帮助和影响, 成长背景相似的老乡之间, 彼此信任,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相互影响, 不知不觉间形成相似或相同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 (第三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受助者的尊严 篇9
以下是当事人语音叙述。口述成文则是笔者整理。
苦菜花:我是一个苦命的女人。所以说苦命, 是因为我除了有个好儿子, 其它一无所有!丈夫在我孩子六岁那年酒后驾车出事故去世了, 更不幸的是同他一起在车上“走”的还有我父母双亲!我当时那个难过就不说了。苦的是不久后恰好我们企业转型, 我成了下岗女工。下岗后的十几年来, 我先后送走了公婆养大了儿子, 这期间我做卫生、送报纸、擦皮鞋, 换了五六个工作。为了怕儿子受委屈, 我硬是拒绝了三四位愿意和我组成家庭的“好人”。好在儿子争气, 小学就在重点 (不是通过关系花钱, 是恰好在那个所属街片) , 接着又自己凭本事考入了重点初中、高中。高考了。我们这个地方是先下分数再报志愿, 高考分数出来后, 老师说我的孩子分数在省里也是“前茅”, 可以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周围认识我的人都说这是应了那句“皇天不负有心人”的话, 羡慕得哟, 说我养了个好儿子, 即使那些有文化有地位的家里的孩子也未必能考这么好。分数下来那天, 我抱着儿子这个哭呀……我一哭孩子争气没白疼, 二哭他爸爸要是活着多高兴啊;三哭我没本事挣钱, 孩子学费还没着落, 四哭孩子真的上学走了我舍不得!懂事的儿子告诉我, 说自己不想到北京, 怕我负担不了他的生活费。我告诉儿子, 妈就是不吃饭也要供你去北京上大学!
我现在工作的单位是家民营物流公司, 在这家公司我做了两年的库管。跟我一块儿的闵姐知道我经济困难, 开导我说不光孩子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 而且公司有规定, 贫困家庭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公司给赞助。天啊, 我听了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按照老师的话和我的嘱咐, 报志愿的时候孩子真的报了北京某名牌大学。接下来的日子是我的高兴和儿子的“痛苦” (可能我用的词不对, 请您原谅) 。
先是公司办公室通知要召开大会, 要把我儿子和同他一样的公司五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请到台上, 为六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颁发助学金。我儿子是学理科的, 从小没爹人也木讷, 上台的事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开始他紧张地跟我说不想上台, 我说人家资助你上学, 你连台都不上, 那不是太对不起人家的好意了吗?他想了一夜, 默默地接受了我的劝说。
我给他找了一件他爸当年的T恤, 那是快二十年前的亚麻。当年好看, 现在落伍了。孩子上台不能让他穿着日常穿的皱巴巴的半袖衫, 但儿子不愿意, 说该穿啥穿啥, 那衣服还是给您留个念想吧。一句话说得我又差点哭……
好了, 不多耽误您时间了。孩子的工作我做通了, 可我心理这一关其实也一样不好过, 因为我要在会上代表贫困生家长作感恩发言。
您想啊, 小孩他爸当年也是个有文化的工程师, 我父母虽然是工人, 那也是有层次的。我说这个的意思是, 人家帮助我们绝对是心领是感恩, 可是要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去让我……我真有点儿面子上搁不住, 都是一样的人, 怎么就你穷, 就你要人家帮助呢?说白了还是自己没本事呀!可我是成年人, 我懂得做人!只要孩子能上大学, 毕业了能为国家做贡献, 挣了钱回报社会和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所有的人, 别说让我在会上感谢大家, 就是让我下跪磕头我都情愿!
参加捐赠大会的头天晚上, 我就这么翻来覆去地一夜没睡……
转天上午接到通知, 因为有一家重要媒体记者前来采访的时间倒不开, 会议推迟一天。办公室赵姐打电话把我叫到办公室 (我就是等她的时候见到《中国储运》的) , 说原来安排的是一位考上武大的学生在会上答谢, 因他外出没回参加不了会议, 要我儿子在会上念一个答谢词。我说我儿子学物理行, 写文章还是让文科的孩子好。赵姐说文章她可以代笔, 主要是我儿子考上的是北京名牌大学, 又是单身母亲的孩子, 有代表性。我傻傻地想着自己儿子那木讷的样子, 连声说还是请别人吧, 别让我儿子给砸锅。但赵姐坚持说这事就这么定了。她转身走的那一瞬间, 我发现她表情上带出来一丝我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不是我多心啊) 那意思挺明显:“公司出钱资助给你们贫困家庭孩子上学, 你看你还这那么多的事!”
主持人啊, 长话短说吧, 要不您听着我的唠叨该烦了。晚上, 我做通了倔脾气儿子的工作……毕竟我儿子是名准名牌大学生啦, 怎么能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社会呢!那天的活动搞得很红火, 我们那个区的领导来了, 说这是坐落在区里的民营企业的大义之举, 是培养国家人才、构建和谐社会之举;妇联领导来了, 说这是公司对女性的支持, 是对贫困母亲的帮助, 对弱势群体的厚爱;工会领导来了, 说这是企业对工人的情意, 是对下岗工人的责任和资助;区里共青团书记来了, 说这是对贫困家庭大学生青年的“给力”行动!公司的领导和相关的领导亲自上台为五名贫困大学生颁发了每人一千元的助学金和一件印有公司字样的T恤衫。我儿子做了答谢词后, 主持人在现场也采访了其他受捐助学生。其中一位女孩声泪俱下地表示, 一定要好好学习……我的答谢因为真的很感动也掉了泪, 我说:“今天我用泪水答谢领导、感谢公司、感恩大家和社会, 明天我和我儿子会用行动回报……”
主持人, 事情到这里一点儿“烦”都没有。公司捐款, 领导参加, 受助者感谢, 我们每年都见的, 开心还来不及呢。关键是后面……
三天后的一个晚上, 一向对我言听计从的儿子像一头野马似地闯进了我们娘俩住的小屋, 怒气冲冲地对我说:“这学我不上了!”我惶惑地问这是怎么了?他竟呜呜地哭起来!儿子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 在我们这个不大的城市, 电视的报道报纸的报道肯定早就让大伙儿知道他是个贫困生。可我这之前告诉过他这是事实, 要有心理准备呀!
后来我从他好同学那里得知, 那天他和同学去看笔记本电脑, 电脑城里的服务员看着商场电视里播放的儿子发言的画面说, 你是贫困生呀?资助你上学那钱你能买电脑的吗?告诉你, 别以为上了大学就能脱贫, 出来还不知道能不能找到我这样的工作呢……我当然做了孩子的工作……主持人, 我一个星期……道理我都懂, 可我就是憋闷!可是跟谁也没法说……
耐心地听了当事人的叙述, 我的心像是被刀割一样疼!并不只是疼“她”和“他”, 而是心疼这个受到社会捐助的群体!QQ里我告诉她, 感恩社会, 回报国家和大家这是受助者毋庸置疑的态度和行动。客观地讲, 社会上财富的流向和分配, 就目前来说一则很难一蹴而就地改善, 二则只要我们曾经且一直在付出着努力, 贫困毕竟是暂时的。由此我们说, 贫穷绝不是耻辱, 受助更不必羞惭!从社会角度讲, 弘扬爱心, 鼓励捐赠, 既是我们国家儒家思想中“仁者爱人”的彰显, 更是我们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必须和必然!所以, 我们大可不必责怪社会的媒体宣传。作为受助者, 心理上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接纳的平台。至于个别人和个别情况的出现, 其实不足为怪!我希望她的儿子能够奋发努力, 成就学业, 报效国家和大家, 并可以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努力, 客观地改善眼下较为窘迫的生活状态等等等等……她诚恳地接受了我的劝说!
作为栏目主持人, 其实我想说却没同当事人讲的还有以下内容:
我们可曾留意过, 在我们社会的捐助善举“蔚然成风”的时候, 却总是缺失了对受捐助者自尊甚至隐私的考虑!其原因不乏宣传自家善举, 构建单位政绩的内涵。虽然这样做并没有错, 但作为老媒体人, 我记得二十年前在天津市儿童福利院, 我们要采访每月必然从北京赶来, 为福利院的一些残疾孩子给予亲情关爱的的几个国家大使馆的眷属时她们说的话:“非常抱歉, 我们从不接受采访。因为我们不需要报道!善举, 是对自己同类的关爱, 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个体心灵的抚慰!因其神圣, 所以无需褒扬!”
受助学生 篇10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心理救助途径
高校的贫困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 他们家庭困难, 不像班里其他学生那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 而且由于这种贫富差距也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 了解、掌握、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从多方面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
1.积极方面
(1) 奋发向上, 力争上游
由于贫困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同, 致使他们在面对自己家庭条件落后的现实局面时产生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将自己家庭贫困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 并且在受到资助以后, 学习更加刻苦, 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资助, 同时, 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和学校周围寻找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 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 一般具有这种正面心理的贫困学生在同学相处方面也处理得很好, 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肯定。
(2) 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尽管学生家庭贫困, 但是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是由自己家庭提供, 但是到了大学, 一般大学都为四年制, 而且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比小学、中学阶段高出很多, 这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费用, 所以常常使这些家庭显得力不从心。但是, 学生却能从父母方面考虑, 他们会觉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 就算支付不起费用也会心存感激。而且, 学校和社会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 使他们更懂得饮水思源, 感恩戴德, 他们想以更好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报答。
2.消极方面
(1) 性格孤僻内向, 自卑心理严重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后, 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轻自贱的心理, 他们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 尽管受到了资助, 却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 久而久之, 导致这些学生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 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头, 有了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逐渐疏离班里其他学生。甚至, 有的同学为了掩饰自己的家庭条件开始说谎话, 明明家里经济条件极差, 却说自己家庭富裕, 因此造成自己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2) 紧张敏感, 心情焦虑不安
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他们会认为这只是解决了临时的燃眉之急, 接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应该怎么办, 他们常常会为这些问题担心, 久而久之, 这个问题就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神经紧张, 心情也是焦虑不安。某些贫困生还会想, 万一下次考试考不好, 争取不上贫困名额怎么办。如果真的成绩不佳, 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 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 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和紧张感, 这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 任性自傲, 不能正确正视自己
许多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 觉得这理所当然, 因为自己具备领取贫困金额的条件, 因此也就产生了任性自傲心理, 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 面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 也心安理得地接受, 最终导致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 缺乏作为一名高校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途径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 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 如社会部门要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 对各高校贫困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救助;学校妥善落实各项贫困救助政策, 拓宽救助渠道, 如多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让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 以缓解生活贫困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 如社会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人士等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 以增强帮扶贫困生的力度。
2.加强心理辅导, 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 心理相对复杂和微妙, 严重则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 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 对他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 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以下是我总结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首先, 我们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有具体的了解, 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特殊辅导, 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其次, 在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避免因为这些资助措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伤害;最后, 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 如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咨询信箱、设立咨询网站等等, 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 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发生变化, 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 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 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救助途径的几点看法和感悟, 在此将我的观点抛出, 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 2004 (05) .
受助学生 篇11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分析;心理救助途径
高校的贫困生可以说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家庭困难,不像班里其他学生那样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且由于这种贫富差距也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了解、掌握、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从多方面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顺利完成学业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
1.积极方面
(1)奋发向上,力争上游
由于贫困学生成长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不同,致使他们在面对自己家庭条件落后的现实局面时产生的心理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学生会将自己家庭贫困的压力化作学习的动力,并且在受到资助以后,学习更加刻苦,他们想靠着自己的努力来回报学校和社会对自己的资助,同时,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在学校和学校周围寻找可以勤工俭学的机会,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而且,一般具有这种正面心理的贫困学生在同学相处方面也处理得很好,并且容易受到其他同学的欣赏和肯定。
(2)饮水思源,感恩戴德
尽管学生家庭贫困,但是他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是由自己家庭提供,但是到了大学,一般大学都为四年制,而且学习费用和住宿费用都比小学、中学阶段高出很多,这对许多贫困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支出费用,所以常常使这些家庭显得力不从心。但是,学生却能从父母方面考虑,他们会觉得父母为了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就算支付不起费用也会心存感激。而且,学校和社会方面对贫困学生的资助,使他们更懂得饮水思源,感恩戴德,他们想以更好的成绩作为对父母和社会的报答。
2.消极方面
(1)性格孤僻内向,自卑心理严重
部分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后,会产生一种消极的自轻自贱的心理,他们会觉得自己家庭条件不如别人,尽管受到了资助,却感觉在其他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久而久之,导致这些学生的性格变得内向、孤僻、冷淡,而且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总是觉得自己矮人一头,有了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逐渐疏离班里其他学生。甚至,有的同学为了掩饰自己的家庭条件开始说谎话,明明家里经济条件极差,却说自己家庭富裕,因此造成自己心理性格上的扭曲。
(2)紧张敏感,心情焦虑不安
部分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他们会认为这只是解决了临时的燃眉之急,接下来的学费、生活费应该怎么办,他们常常会为这些问题担心,久而久之,这个问题就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进而神经紧张,心情也是焦虑不安。某些贫困生还会想,万一下次考试考不好,争取不上贫困名额怎么办。如果真的成绩不佳,他们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之中,会觉得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学校、对不起社会,进而产生更大的焦虑和紧张感,这对他们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3)任性自傲,不能正确正视自己
许多高校贫困生在接受到学校和社会的资助以后,觉得这理所当然,因为自己具备领取贫困金额的条件,因此也就产生了任性自傲心理,不能正确对待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帮助,面对班里其他同学的帮助,也心安理得地接受,最终导致自己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缺乏作为一名高校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救助途径
1.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
贫困生资助体系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如社会部门要与政府部门联合起来,对各高校贫困生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救助;学校妥善落实各项贫困救助政策,拓宽救助渠道,如多向贫困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让贫困生凭借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以缓解生活贫困问题;借助社会各界力量,如社会知名企业家、社会慈善人士等对高校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以增强帮扶贫困生的力度。
2.加强心理辅导,减轻贫困生心理压力
贫困生与正常学生相比,心理相对复杂和微妙,严重则会造成性格上的扭曲和心理上的畸形,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对他们心理上产生的问题及时疏通引导,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步入正常的生活轨道。以下是我总结的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
首先,我们应该对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有具体的了解,尤其是对性格内向、情绪低落的学生给予特殊辅导,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爱护和帮助;其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金救助时一定要考虑他们的自尊心,避免因为这些资助措施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阴影和情感上的伤害;最后,高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活动,如开设心理门诊、建立咨询信箱、设立咨询网站等等,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增强他们的心理调试能力,使其在情感、认知上发生变化,并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受挫能力,同时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对自身存在的优缺点有清晰、正确的认识,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上是我个人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救助途径的几点看法和感悟,在此将我的观点抛出,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对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问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4(05).
[2]冒巍巍,张伟.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及其经费筹措刍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2(09).
作者简介:王永安(1987-),山东聊城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思想政治辅导员,文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文章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助心理分析。
【受助学生】推荐阅读:
贫困受助大学生05-08
受助学生优秀案例材料05-28
受助学生家长发言稿12-18
捐助受助学生发言稿08-02
龙一受助学生发言稿07-02
让贫困学生有尊严地受助06-15
金秋助学受助学生演讲稿06-28
受助贫困学生代表发言稿09-25
受助大学生思想汇报12-30
寒窗基金受助学生家长代表发言稿05-22